關于抑郁癥的調查報告
想要知道一些情況或事件時,需要認真地調查研究清楚,并且最終的調查結果會寫在調查報告中。寫調查報告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抑郁癥的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抑郁癥的調查報告 1
隨著一些社會名流身患抑郁癥的新聞事件被報道,人們逐漸正視抑郁癥帶來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4億抑郁癥患者,抑郁癥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疾病。
接受干預和治療者僅10%
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瞿偉,接觸抑郁癥患者已逾20年。她告訴記者,2009年知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一篇流行病學調查估算,中國的抑郁癥患者已達9000萬。瞿偉說,數據顯示,我國的`抑郁癥識別率僅為21%,遠低于世界平均的55.65%,接受干預和治療者僅10%。這意味著,近八成抑郁癥患者沒有被“發現”,九成抑郁癥患者沒有得到規范專業治療。
抑郁癥呈低齡化趨勢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表示,如今,抑郁癥呈現低齡化趨勢。低齡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受父母的影響。
初中生小敏(化名)是名抑郁癥患者。她說:“爸爸媽媽總告訴我,同學之間的競爭會影響我以后升學。我現在每天到學校都會心煩,覺得同學們是敵人,一句話都不想和他們說。”
克服“病恥感”
盡管抑郁癥被形容為“精神上的感冒”,但與到醫院看感冒相比,患者走進精神疾病相關科室就診,顯然需要很大的勇氣。患者及其家屬的“病恥感”,是阻礙患者治療的一大“絆腳石”。瞿偉說,要消除抑郁癥患者的“病恥感”,鼓勵患者主動就醫,首先要全社會正視抑郁癥,提高公眾對此疾病的認知。
專家提醒,如果出現持續的睡眠改變、疲勞感、注意力嚴重無法集中、完全無法產生愉悅感等,應考慮尋求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據介紹,20世紀80年代以來,抑郁癥治療研究已經取得長足進步,特別是第三代抗抑郁藥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誕生,開啟了抑郁癥治療的新篇章。但是,目前一線抗抑郁藥物的治愈率僅為30%,患者容易中斷藥物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成員對患者越能理解和關心,患者癥狀就越能改善。否則,即使暫時好轉,也難以維持療效的穩定。此外,電休克治療、迷走神經刺激及經顱磁刺激等物理治療,也是抑郁癥治療方式之一。
抑郁癥的調查報告 2
北京市婦產醫院和北京婦女保健所3日公布的北京地區更年期婦女抑郁癥狀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調查的7232名40歲到65歲的絕經期女性有抑郁癥狀的占3.65%。抑郁癥狀和各種更年期癥狀、妊娠次數多少、絕經時間長短、與丈夫關系是否和睦及吸煙與否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抑郁癥狀的發生給更年期女性的生活、工作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嚴重者甚至可能出現自殺傾向,應該引起重視。
該項課題負責人、北京市婦產醫院主任醫師張淞文介紹,本次調查的6786個有效資料中有抑郁癥狀的為223例,發生率為3.65%,其中輕度抑郁167例,中度抑郁43例,重度抑郁12例。對比結果顯示,北京城區婦女有抑郁癥狀的要明顯高于農村,55歲到65歲的女性比40歲到54歲組的抑郁癥狀發生率明顯升高。
調查發現和與丈夫關系親密的對照組相比,與丈夫相處不和睦的更年期女性與抑郁癥狀呈極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說明緊張的家庭氣氛對女性來說是較大的精神壓力,久而久之會讓她們出現抑郁。
更年期抑郁癥早期多有更年期綜合癥的表現,像失眠、易激動、眩暈、心悸、潮熱、出汗、乏力、頭痛、骨關節疼痛等更年期癥狀的出現與抑郁癥狀成正相關關系,可能是因為更年期綜合癥引起的各種軀體癥狀困擾著更年期婦女的生活,使她們感到青春已逝,人在走下坡路而深感不安,所以才會逐漸發生抑郁癥狀。像軀體疾病比如骨折、高血壓等也會使更年期女性出現抑郁傾向。另外,流產、早產的次數及絕經時間長短也會直接影響更年期婦女的抑郁狀況。次數越多、絕經時間越長,抑郁發生的可能性越大。主動和被動吸煙也和抑郁癥狀有關系,即吸煙者抑郁發生的可能性要明顯大于不吸煙者。
7月,成千上萬的大學畢業生即將奮身投入新角色,在離別的喧鬧聲中,有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這是高校中不斷增多的抑郁癥患者,他們正經受著常人難以理解的痛苦、孤獨與隔離。寫完畢業論文,找份像樣的工作,對此刻的他來說,著實艱難。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在京一所著名重點大學有40人被確診為抑郁癥,約占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智識高、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已然成為抑郁癥高發人群。
抑郁癥學生占到咨詢中心來訪量的兩成
“你好,這里是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請問有什么可以幫助你的嗎”一段固定的開場白,電話接通的那一刻,聽筒那頭遲疑了好幾秒,緩緩地吐出:“你好,我想咨詢下抑郁癥相關的問題,已失眠3個月了……”當了三年接線的學生志愿者小卿遇到這樣聲稱自己抑郁癥的來電者,依然會緊張到手心冒汗。
“李家杰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開通7年來,這條熱線共傾聽了全國各地近萬人次的聲音。熱線主任秦琳告訴記者每日在線的6小時會接到近三四個學生的電波求助。另一所在京著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人章文(化名)則說:“據粗略統計,5年前,10個咨詢對象里平均一兩個有抑郁癥,而現在則上升到3-4個。”
目前,北京的高校一般設有心理健康中心,主要負責心理排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課和咨詢等工作,學校還安排專職的心理教師,配備專門的咨詢中心。這里,雖然不能像專業醫院做臨床診斷,卻是預防危機和篩查抑郁的第一道“防線”。
在談起遭遇心理危機的大學生群體時,長期在大學心理咨詢一線工作的章文直言道:“他們中患有抑郁癥的占比較高,去年中心約有1500人次的來訪量,抑郁癥占到咨詢人數的兩成。經我們統計,全校共有40個學生確診為抑郁癥,算上實際患病卻沒來咨詢的,這個數字應該還會更高。”
這些學生來時往往先聊“最近學習壓力有點大”、“跟導師(朋友)如何如何”、“我失戀了”等瑣事,待完全放下戒備,他們才可能過渡到更深的話題:“總結差不多分四大類問題:學業、人際戀愛、家庭、人生意義追問。”關于學生的心理危機問題,每個學校的情況也不大一樣,不同類型的高校,面臨的問題并不相同。“藝術類大學偏重情感問題,而綜合性重點大學則偏重于學業。”
抑郁癥,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從情緒、認知、動機和生理上都有明顯異常的反應,判斷是否得病通常在上述方面。“對生活失去興趣,無意義感,嚴重的,會出現自殺傾向。”章文記得曾接待一位歷經3年半心理輔導的女生,這女孩當時甚至記不住7個字以上的短句,“得了病,身心巨大痛苦,普通人往往難以理解,我們的流程是先詢問癥狀,嚴重者建議轉診同時通知家屬或老師,不嚴重者就心理咨詢。”
“我不夠好”,是中心來訪學生們口中出現的高頻詞。有悖于“學習好心理就好”慣常想法,成績優秀的重點大學學生在抑郁群體中已經占有一定數量。他們對自我極其嚴苛,常流露出內疚和自責的情緒。“我接觸到的好多孩子都聰明懂事,求勝動機很強的'。長久以來壓抑著自責或憤怒等情緒,這使得他們把攻擊指向自身。”
無法論文答辯不得不休學
畢業該說再見時,博士生三年級的小魚(化名)卻沒有出現在今年師門散伙飯局,她病了。在和抑郁癥搏斗的漫漫長路上,小魚的論文答辯已然遙遙無期,畢業只能順延。她說這病沒有傷口,沒有流血。“抑郁起來,不要逼我,千瘡百孔,四處漏風。”
小魚,就讀于北京海淀某知名大學的文科專業,一向寡言內向的她,卻在社交網絡上異常活躍,幾乎天天更新。翻看小魚的微信朋友圈,一般不會察覺到她患上抑郁癥,并已5年之久。當在朋友圈吐槽成為一種公然“賣萌”方式,鮮有人注意到她偶爾敞開的孤獨和痛苦,今年新年,她曾寫下“要接納最好和最壞的自己”的句子。
從碩士確診為抑郁癥至今,她犯了三次病,兩次在國內,一次在國外交換期間。最近一次病發是在寫作博士論文期間,被論文和就業的雙重壓力所困擾,幾個月來她常失眠,身體狀態也越來越差,抑郁再次來襲。“注意力下降,記不住東西,根本就寫不下去。吃過數十種抗抑郁的藥,忍受過惡心無力、渾身酸痛的副作用,這些和抑郁本身的癥狀混在一起,生不如死。”
當被問起什么原因得上抑郁時,小魚有些茫然,“要知道生病的具體理由,我就不會抑郁了,它就像感冒一樣,一不小心就上身了。”碩士二年級她出現整夜失眠,恐慌之中她不斷逼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睡眠紊亂,學習隨之癱瘓,“當初就連煮個餃子煮粘鍋,我都要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然后上升到自我懷疑,‘你現在連個餃子都煮不好啦!’”幾經好友的催促,她才來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接受幾次輔導后,心理老師建議她去北醫六院看看,很快被確診為重度抑郁。
本科就讀于計算機專業的張騰(化名)確診抑郁癥的過程要比小魚更曲折和漫長,直到大四上學期他才在抑郁癥前真正“倒下”,休學回家。“進校時不喜歡我的大學和專業,有心理落差,加上當時談了異地戀的女友,非常迷茫,走不出那悲傷情緒。我開始找各種書看和測試,恍然察覺抑郁了,一開始我和父母誰也不相信,等到快不行時,病到不得不休學。”記者采訪的多個抑郁大學生的病例,大多數都有過“人前堅強,人后沮喪”惡性循環的掙扎,他們罹患上的是隱匿型抑郁癥。
“病恥感”讓在校生得病不易被察覺
曾是抑郁癥重度患者的張騰坦承他接觸過的不少同齡病友,他們在初期時往往不愿示人。公開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至少是13萬,而其中40%的自殺死亡者在自殺時患有抑郁癥。
隨機采訪的學生普遍覺得抑郁癥并不遙遠,但對其基本知識和診療卻不甚了了,多數者對其的理解源于此前媒體的報道。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在去年末一次采訪談到當前中國抑郁癥患者數量超過2600萬。從北京市綜合醫院開展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中看:近10%的患者有抑郁,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過專科診治。
由于心理問題有很大的隱藏性,如果當事人回避,老師們也難以發現,高校對抑郁癥學生的前期篩查難度可見一斑。面對這些困境,章文和秦琳都笑道,“來找我們的孩子都不太可能走極端。”她們覺得當務之急依然是“脫敏”,讓學生和家長正視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抑郁癥。“校園里患抑郁癥的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學甚至父母都會有病恥感,刻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絕看醫生。”
碩博士抑郁已呈現升高趨勢
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藺桂瑞教授這些年來一直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群體”的調查研究。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她發現這些大學生抑郁癥群體都有一些共性,例如:擁有不良家庭關系或親子關系的學生占比較高;研究生數量目前雖然占比不高,但已呈現出升高趨勢。
相較于本科生,與小魚相同遭遇的碩博士們,面臨著更多經濟、學術或家庭的多重問題,他們承受的壓力更大更復雜。章文回憶曾危機干預過一位男博士,當時這位博士1個月不洗澡。“讀博6年卻無法畢業。誘因就是論文和導師的沖擊,他最終只能休學。”
小魚的同學談起她時,贊賞和羨慕著她的才華和勤奮,但覺得這姑娘逼自己太狠了,國外一年,小魚曾在病中強撐翻譯完一本600頁的英文著作。小魚導師很體諒弟子,勸小魚不要心急,一切聽醫生的安排。小魚說,“我生病,他雖然嘴上不說,但我知道他跟父母的心情是一樣的。如果辛辛苦苦培養的學生出了問題,這對導師內心打擊也會非常大。”
現行的大學管理體制,高校的心理教育對于研究生群體的覆蓋率遠不及本科生。針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度不夠的話題,一位不具姓名的高校心理咨詢老師對此解釋:“這種情況有一定客觀原因,包含著高校機構設置的因素。一般而言,心理健康中心歸屬于高校的學工部,而學工部往往負責本科生的相關問題,對于研究生方面的工作屬于協助性質。”
部分用人單位會做入職心理測試
除了病恥感,隨機采訪的多名高校學生還提到不想去心理咨詢的另一個隱情:“如果我這的心理出了問題,會不會讓周圍很多人知道,是否影響我未來的就業呢?”章文和秦琳的回答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學生們的顧慮,因為打心理熱線和心理咨詢絕對不會進入學生的個人檔案。
“為他們保密,是我們的職業要求。除非這學生的情況已經很嚴重,有極端行為傾向,到那時,我們肯定會通知學校的輔導員以及家長。就這一點,我們會在咨詢前跟來訪者講明的,征得同意,我們才開始我們的工作。”
記者注意到,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受到了校園外用人單位的關注,入職心理測試也時髦起來。畢業生趙文(化名)今年春招時通過了一家事業單位的筆試與面試,體檢環節時,單位要求她除了身體檢查外還需去醫院接受心理評估測試。在醫院,趙文遇到了幾個和她一樣需要做心理健康評估測試的求職者,他們被要求填寫一份心理測試題。這些題目涉及心理健康現狀、個性特征、婚姻家庭、學業等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的內容。
趙文事后才知道醫生會根據問卷作出初步結論,判斷被測試者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推測測試者身體、工作、生活、家庭、學習等多個方面存在的問題。“這份問卷作答的真實性,有誰能保證?如果有人因為一份心理調查評估一直找不到工作,這算不算一種歧視和不公平?”
一位資深的心理評估專家表示,在入職時是否要心理測試,用人單位往往不同于求職者的態度,“48%的單位領導人認為招聘時應聘者的心理健康比技能更重要。即使應聘者能力很強,如果心理方面存在問題,單位就會放棄。”但他承認確實有很多單位請他們為新入職者做心理健康評估,其中較多的是教育、醫療、安全等單位,不乏因心理測試不過關被拒絕的求職者。
抑郁癥的調查報告 3
新聞背景
近幾年,我國抑郁癥患者呈明顯增長趨勢。
有資料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郁癥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
在自殺人群中,約70%的人患有抑郁癥。所以,抑郁癥已被醫學專家視為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專家預測,到2020年,精神障礙性疾病(其中抑郁癥占大多數)將成為中國第二大殺手。
抑郁癥,這個曾經讓人陌生的字眼,如今正越來越多地掛在了老百姓的嘴邊。頗有讀者群的女作家跳樓自殺,產婦殺害親生嬰兒后自殺……人們對此感到不解和震驚。
這到底為什么?
答案讓人更震驚:他們都患有抑郁癥。
當人們不快樂的時候,常會說“很郁悶”,但很多人并沒有想到抑郁癥,更不清楚抑郁癥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
由于生物、心理、社會的因素,近幾年,我國抑郁癥患者呈明顯增長趨勢。有資料統計,目前中國的抑郁癥患者已經超過2600萬,其中有10%~15%的患者最終可能選擇自殺,抑郁癥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出20倍。在自殺人群中,約70%的人患有抑郁癥。所以,抑郁癥已被醫學專家視為嚴重危害人類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
專家預測,到2020年,精神障礙性疾病(其中抑郁癥占大多數)將成為中國第二大殺手。也許有人認為是聳人聽聞。但早在10年前,世界衛生組織就預測,抑郁癥將成為21世紀人類的主要殺手。
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億人患有抑郁癥,且數量有增無減,抑郁癥已成了本世紀一種相當流行的病癥。
一份北京市2003年抑郁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北京市抑郁障礙(各種抑郁性疾病)的總患病率為6.87%,現患病率為3.31%。 據此推算,北京市曾經和正在患抑郁障礙的病者約有60萬人,其中約30萬人正在被抑郁障礙所困擾。估計北京有60萬人需要接受精神衛生服務。
沒有哪種職業、種族、性別或年齡可以對抑郁癥免疫,患抑郁癥的人是不分財富多寡、地位高低、知識高下的。
老文在她56歲的生日晚宴上,做出了一個令全家震驚不已的決定:去精神病院住院治療。
5年來,她飽受多種軀體不適之苦,因心慌、心痛、胃部脹痛、乏力等曾反復在心血管內科、消化內科住院治療,先后被診斷為心臟神經官能癥,胃腸神經官能癥,更年期綜合癥,她在痛苦中抱著一線希望,不停地接受著各科醫學檢查,服用各種藥物,但痛苦不減,她一次次地失望,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醫生告訴她患了抑郁癥。常先生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學者,一次意外使他右下肢骨折,他的女兒是一位醫學博士,在她的幫助下,常先生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在家人精心照料下,常先生的骨折很快恢復了,但他的心情卻越來越沉重,沒有食欲,沒有力氣,擔心自己今后不能勝任工作,生怕拖累家人,他最終選擇了自殺。
金女士的丈夫在一次甲狀腺手術時死于麻醉意外。此后3年中,她以淚洗面,感到無助,沒有希望,不想做事,不愿見人,覺得生活失去了意義,她決心告別人世。
董某是一個聰明、漂亮、令人羨慕的女孩,學習刻苦,一心想上北大。第一次高考失敗,復讀一年,終于如愿以償,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她淚如泉涌,感到一紙通知書是那么沉重,她擔心自己能否完成學業,能否與同學和睦相處,眼前一片黑暗,她想到了死。
上述種種情況,盡管各自發病的誘因不同,表現各異,但最終的結果卻都是被抑郁癥這個病魔所傷害。
抑郁癥的主要特征是心境低落,伴有焦慮、激越、無價值感、自殺觀念、精神運動性遲滯和各種軀體癥狀及生理機能障礙。
具體表現有:心情抑郁、失去興趣和快樂感、容易疲乏、注意力不集中、總想不高興的事、思維和反應遲鈍、自責自罪、工作學習和創造能力明顯減退,嚴重時會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另外也可以有“衰弱”性的軀體癥狀:如失眠早醒、食欲不振、體重減輕、性欲減退、困倦乏力、頭痛頭暈等。
診斷標準是:如果病人具有上述大部分的癥狀,并且每天都有,持續兩周以上,已經明顯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應該高度懷疑抑郁癥的可能性。
據醫學專家介紹,沒有哪種職業,種族,性別,或年齡可以對抑郁癥免疫,患抑郁癥的人是不分年齡,性別,財富多寡,地位高低,知識高下的。
專家提醒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時,不要給自己確定很難達到的目標,應該知足常樂、量力而行。
桂先生當年曾是某市高考狀元,41歲已是某著名汽車品牌4S店的總經理,年薪25萬元,公司按月、按季、按年考核桂先生及公司銷售收入、數量、利潤、成本控制等業績。
由于桂先生領導的店連續幾年成為公司全國100多家同類店的銷售第一,被評為公司十佳員工,公司領導號召職工向他學習,并時時鼓勵他要保持全公司第一的業績。
2005年底,桂先生忙完大量的產品推介會、業務聯誼會、宣傳策劃會等各種活動。其實早已患上抑郁癥的他,最終在2005年全公司表彰會上披紅戴花,代表公司先進人物講話后,在賓館自殺身亡。
據家人回憶,桂先生性格內向,心情抑郁,近一年來疏遠朋友,多次流露過工作壓力太大不想干了的想法,也曾因抑郁癥看過醫生,但沒有堅持按時服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李占江對記者說,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競爭機制的引入,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同時,現在人們的追求、個人的欲望越來越多,因而在實際中受到的挫折就逐步增多,困惑也逐步增多,目前造成抑郁癥的很大原因是社會因素。
李占江提醒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時,不要給自己確定很難達到的目標,應該知足常樂、量力而行。
小林以當地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某重點高校。第一學期期末,本來躊躇滿志渴望獲取獎學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緒從此一落千丈,變得郁郁寡歡,無心學習,也無法處理好與同學的人際關系,還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醫院精神科檢查,結果診斷她患了抑郁癥。
據一項對大學生抑郁癥的醫學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抑郁障礙疾患率為23.66%。
專家分析,大學生中抑郁現象比較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價值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對自己進行了一些無謂的否定。
一般這樣的學生情緒都比較低落、不穩定,不愛搭理人,做事情沒有興致。時間長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緒積聚,對學習、生活肯定會造成影響,嚴重的則會患上抑郁癥。如果沒有找到正常渠道發泄,可能會沉迷于一些自己覺得是正確的事物上面,比如網絡。
專家建議,生活中有這種情緒的大學生要多和身邊的朋友談心、交流,釋放出自己的壓力,以緩解這些癥狀,從而恢復到正常狀態。同時周圍的人群多給他們些關注,給他們以溫暖。
在生活中,人們常常對郁悶、沮喪、痛苦、悲傷的老人誤認為“有福不會享”,其實這是抑郁癥的情緒反應。
老劉今年60歲,退休前擔任某單位的科長。沒退休前,他工作繁忙,平常很少有放松和休息的時間,連老劉年輕時酷愛的釣魚也根本沒有時間。
老劉累的時候常想:退休以后,我就能好好休息了。轉眼退休回到了家里。頭一個月,老劉過的輕松悠閑。一個月后,老劉慢慢覺得這種生活沒什么意思了,心里感到發悶,煩躁,以前覺得高興的事,現在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以前愛看電視看報,現在也覺得索然無味,經常覺得干什么都沒意思,總是唉聲嘆氣,飯吃不下,覺睡不香。常覺得胸悶、心悸、上腹飽脹,老劉懷疑自己患了胃癌,經胃鏡檢查排除后,上腹不適逐漸減輕;但隨后出現下腹痛和便秘,他又懷疑患了腸癌,經檢查后排除腸癌;后來又因吞咽不暢而懷疑患了食道癌,要求做食道鏡檢查。家屬及醫生多次勸告,患者仍終日憂心忡忡。
聽到以前的一位老同事突發心梗去世了,老劉更是緊張不安,情緒也越發不好,有時甚至流露出不想活的念頭。家人趕快帶老劉到精神科就診。經心理醫生檢查,被珍斷為“老年性抑郁癥”。
有研究表明:76.8%的老年性抑郁癥患者發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誘因,如家庭矛盾、經濟糾紛、夫妻不睦、子女不孝、身患重病等。特別是在離、退休后,社會活動圈子縮小,更容易發生孤獨、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此時若不注意及時調節心理,很容易患抑郁癥。
一項調查表明:65歲以上老人存在明顯抑郁癥狀的有16%。
據北京市老年病醫療研究中心對北京市2299名老年人的調查顯示,13.7%的老年人有明顯的抑郁癥狀。
由此可見,老年抑郁癥是老年人所有的心理問題之中最常見的一種,患病率較高。
可以說,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對自己、家庭及社會的危害性極大。
大量事例證明,有些抑郁癥患者長期情緒低落,心情極度煩躁,惡劣苦悶,在遇到重大精神刺激時,會出現惡劣情緒的強烈爆發,沒有明確動機而去沖動傷害他人;也有些病情嚴重的患者,在意識朦朧、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理狀態下,也可能出現殺人行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早期治療不僅利于發作期病情及時得到控制,同時也有利于減少未來的發作頻率。
抑郁癥的癥狀復雜,其分類也很多,如重性抑郁障礙、惡劣心境、產后抑郁、季節性抑郁等,不同的類別治療存有差異。
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治醫師林濤博士對記者說,抑郁癥的起病與遺傳、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腦內生化物質濃度及其作用部位的敏感性的'異常等很多因素有關。
此外,從心理學上講,早年的創傷經歷會埋下以后罹患抑郁癥的種子,因為早年的創傷可能會導致大腦生理功能的持久性改變,這些改變可能涉及腦內與情緒相關的生化物質系統功能狀態以及與情緒相關腦部結構的變化,使人很容易在將來罹患抑郁癥。 ……
很多研究通過腦核磁檢查發現,一些抑郁癥病人有腦內海馬結構的萎縮。海馬結構是一種與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結構,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抑郁病人常會有學習記憶能力的下降。
抑郁癥早期治療不僅利于發作期病情及時得到控制,同時也有利于減少未來的發作頻率。
患了抑郁癥該怎么辦呢?林濤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早期治療不僅利于發作期病情及時得到控制,同時也有利于減少未來的發作頻率。有了抑郁癥的跡象要及時找精神科醫生做診斷評估,以確定是否是抑郁癥,以及是哪種類型、程度如何。
他介紹,目前常用的治療手段是抗抑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應當由專科醫生處方并根據病情來指導用藥,切勿自己亂服藥,貽誤病情甚至可能帶來不良后果。藥物治療常有起效延遲現象,就是說情緒的改善作用要在服藥后2~3周才會顯現。經過及時治療,70%的抑郁癥可緩解,50%可預防復發。
很多人一想到抑郁,就會想到是自己的性格不好、沒出息或承受能力太差等,所以他們往往回避問題,弄得自己既痛苦又難以啟齒。再加上抑郁癥的病癥常常被軀體的病痛所掩蓋。
因此,90%左右的抑郁癥患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癥并及時就醫,抑郁障礙患者從未就醫者高達62.9%。
而調查數據表明,正在治療的抑郁癥患者中有30%多的人是在綜合醫院治療,真正到專科醫院治療的只占5%~6%左右。不選專科醫院進行治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怕被別人當成精神病。為了躲避這種誤解,很多人選擇了綜合醫院。
但是有數據顯示,我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郁癥的識別還不到20%。調查發現,市民對抑郁障礙的知曉率低,就診率低,大部分患者不知道應該到何處就醫。
李占江認為,從目前抑郁癥發病現狀看形勢嚴峻。很多病人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有病,70%患者首先到綜合醫院求治,而不是專科醫院,容易造成耽誤了及時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因為我國目前精神疾患專業人員主要集中分布在精神衛生機構。
其實,早在2004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就轉發了由衛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和中國殘聯聯合簽署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精神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將抑郁癥作為重點疾病,強調進行及時有效的醫療和康復,切實擴大患者對精神衛生醫療服務的覆蓋面。
令人欣喜的是,2006年1月,北京市首家抑郁癥治療中心在北京安定醫院正式揭牌成立。
北京安定醫院院長馬辛對記者說,為滿足患者對精神衛生醫療服務的需求,醫院利用其特有優勢,集中資深專家和中青年臨床骨干提供抑郁癥專病門診服務,并將兩個病區設為抑郁癥病房。
在采訪中記者得知,該中心成立僅1個多月,前來就診患者就達3000多人。
專家認為,即使對于“內因性抑郁癥”,醫學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的。預防可以從“優生優育,改善素質;敏銳發現,及早治療;鞏固康復,防止復發”三個方面著手。
但從醫學的觀點看:內因性抑郁癥患者生育要加以控制。若家屬中不止一個抑郁癥患者,或是高發家系,那遺傳傾向就很明顯;躁狂抑郁性情感障礙與精神分裂癥之間有交叉遺傳,抑郁癥患者與其他精神病人結婚,有一方患病的,遺傳幾率明顯增加,夫婦雙方都患有遺傳傾向的精神病,以絕育為宜,不能生兒育女。
從心理社會發病因素觀點看,抑郁癥患者中,有些在幼年期因父母培育不當、家庭環境不良,而形成素質缺陷和性格障礙。因此,優良教育問題,特別是人格發展期的童年教育,十分重要。
父母對孩子的過分嬌寵溺愛,管教方法的不當,或家長意見不一,對孩子的成長不關心和放任等,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均十分有害。
國外十分重視親子關系和早期教育,家庭氛圍起著重要的作用。離婚、單親撫養等等,都是投向兒童心靈的陰影,使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扭曲。
反應性抑郁癥主要由心理因素導致,各種不同的神經官能癥發病也與心理因素有關。但同樣的心理刺激,許多人有耐受力,而有的人卻發病。因而上述癥狀都被認為是在人格缺陷基礎上的心理反應形式。而優育、優教中,就要注意防止人格的缺陷和偏差。
抑郁癥的調查報告 4
調皮搗蛋,成績不如女孩好,輟學率、犯罪率比女孩高……曾幾何時,男孩就是“麻煩”的代名詞。日前一份調查報告更加深了男孩的“危機感”,引起社會關注。
這項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主持的研究表明:男孩身心發育顯著遲緩于女孩,并具有容易沖動而控制力較差的特點。
“男孩危機”主要體現在學業、心理、體質和社會交往上。“男孩成長的危機絕非僅僅因生理發育遲緩所致。”研究組認為,三大原因造成目前的“男孩危機”:一是忽視男孩發育落后的事實。研究表明,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男孩的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總體落后于女孩。為此,孫云曉建議:父母們千萬不要讓男孩在6歲前入學。二是忽視了男孩與女孩不同的學習方式。三是限制了男孩的成長需要。男孩愛冒險、愛跑動,許多學校出于安全和安靜的考慮,常常禁止學生課間奔跑等。
孫云曉還指出,“男孩危機”并非中國獨有,國外也早已出現了這個問題,并且教育家們已經研究多時。國外觀察家們分析其原因是家庭、學校和流行文化誤導了男孩們,使他們深陷于無休止的焦慮之中。這似乎也適用于中國。
如何改變這種危機?如何拯救男孩,造就新時代的男子漢?孫云曉發出了對“教育公平”的呼吁:“教育公平是要讓每一個孩子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教育只有尊重天性,因‘性’施教,才能夠真正實現男孩與女孩的公平、和諧發展。”他還提出了4個具體對策:一是改變對男孩的態度,接受男孩更脆弱的事實;二是父親要成為男孩的榜樣和引路人;三是母親要勇于“放養”男孩;四是學校和家庭要因性施教。
2歲以下寶寶避免看電視
注意了!現在又多了一個該關電視的理由。美國有研究發現,3歲寶寶看電視時間過長,長大后有暴力行為的風險會增加。
此風險,與看什么節目無關,而跟“看電視”這個行為有關:比如,孩子無時限看電視代表家長管得不嚴;孩子看多了電視,相對就減少了玩游戲時間,缺少同伴間的社交,可能會助長暴力傾向。此外,電視上的暴力畫面令孩子對暴力行為感到麻木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避免讓2歲以下的寶寶看電視,3歲以上孩子每天看電視不要超過2小時。要多讓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從游戲中學習社交禮儀,有助于增強其今后的社交能力。
5歲以下孩子吃堅果要當心
食用板栗、玉米、瓜子、花生等食物時,不慎將其吸入氣管的兒童病例還真不少。氣管異物危癥是兒童常見急癥,輕則影響肺部呼吸功能,導致肺部感染,重則阻塞氣道引起窒息危及生命。氣管異物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其中以3歲以下最多。
醫生提醒,平時應避免給5歲以下孩子吃花生、瓜子、豆類食物。在孩子食用花生、核桃等干果時,盡量不要讓其奔跑、嬉戲、大笑等,避免食物誤入氣管。如發現孩子口中含物玩耍,應耐心勸說,使其自愿吐出,不能用手指強行掏取,以免引起哭鬧致異物吸入氣管。
睡眠不足,讓“多動兒”病情加重
最近一期的《兒科學》雜志發表文章指出,如果多動的男孩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他們的多動癥狀會加重。
科學家的這項研究,采集了2057名母親的問卷。她們回答了有關自己孩子一年來的睡眠時間和多動方面的問題,科學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分析后得出上述結論。睡眠不足能令孩子白天嗜睡,而表現在男孩身上可能為多動。
肥胖基因
當初,科學家在肥胖的老鼠身上發現和肥胖有關的基因時,將其命名為“胖子基因”。如今,這樣的基因在基因組里被更多地篩選出來,人們稱之為FTO基因。
科學家發現,有兩對FTO基因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沒有這種基因的人高出40%,患肥胖癥的可能性則高出60%。那些只有一對FTO基因的人,體重也會較其他人重。科學家估計,和肥胖有關的基因可能多達100種,每一種肥胖基因,都可能讓身體的這里或那里多長出幾磅肉來。
媽媽產后抑郁易導致寶寶哮喘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媽媽患產后抑郁癥,其寶寶患哮喘病的概率會增加。
研究者回訪了262名美國非洲裔母親發現,母親患抑郁癥的程度越嚴重,寶寶哮喘發作的'頻率就越高。
研究人員追蹤研究了母親產后抑郁癥狀的變化和她們寶寶哮喘發作頻率之間的相關性。盡管研究尚未能確切描述母親的產后抑郁為什么增加了孩子哮喘發作的頻率,但是,一個明顯的規律已經可以斷定:后者的發生隨前者而增加。
抑郁容易造成疲勞、記憶力下降,這些問題都會使母親應對嬰兒慢性病癥的能力有所降低,無法很好地照料嬰兒。
孕婦多吃蔬菜的好處
瑞典科研人員報告說,孕婦多吃蔬菜可降低孩子出生后患Ⅰ型糖尿病的風險。這是在對6000名5歲兒童的調查后發現的。
如果母親懷孕時每天都保證吃一定量的蔬菜,孩子出生后罹患Ⅰ型糖尿病的風險會降至最低。Ⅰ型糖尿病多發于兒童以及青少年,約占糖尿病患者總數的10%。
語言的基礎在子宮內就已形成
德國的研究顯示,胎兒在母體子宮內便開始為學習母語“打基礎”。新生兒的啼哭聲已經帶有其母語的痕跡。
分析60名健康新生兒的啼哭,其中30名出生于法語家庭,30名出生于德語家庭,發現這兩種家庭的新生嬰兒,哭聲有著明顯的區別。法語家庭的嬰兒哭聲多為升調,而德語家庭的嬰兒啼哭聲多為降調。這與他們各自的母語發音習慣一致。
【抑郁癥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大學生抑郁癥調查報告(精選5篇)04-23
抑郁癥宣傳活動簡報10-14
樹的調查報告09-05
對工作調查報告10-14
犯罪調查報告10-10
水質調查報告06-30
擔保調查報告10-17
兼職調查報告07-24
專題調查報告09-10
游戲調查報告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