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時間:2024-12-01 19:11:11 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通用11篇)

  當某一情況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時,我們通常要進行專項的調查,調查工作結束后,通常還需要寫調查報告。但是調查報告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通用11篇)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1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互聯網

  調查內容:關于勞動者對工作滿意程度的調查

  調查方式:網絡調查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網易新聞中心和愛調研,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062人參與),79.3%的受訪者感覺當前雇主仍處于強勢地位。如果求職時遇到偏見,62.2%的人會尋找其他工作機會。

  受訪者中,71.8%的人換過工作。普通員工占52.8%,非人力資源部門管理人員占16.9%,人力資源部門人員占8.5%。在年齡結構上,80后占48.8%,70后占29.9%,90后占10.2%。

  什么類型的雇主招聘條件限制多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徐丹丹正在找工作。她所在的國際會議傳譯班12名學生,目前只有4名男生簽約,“我們一起網申了不少國企,多數情況是只有男生進入一面。”雖然已有幾家民企給了徐丹丹offer(錄取通知),但她仍不太滿意,“因為同學之間會有比較。有時女生覺得某家公司已經不錯了,男生還會說,你們別把標準定那么低。”

  “就業難,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求職者眼高手低,大家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難。很多求職者比較盲從,對自己沒有準確的定位。”陜西某教育培訓企業職業經理人白成瑞,前不久參加了西安市的一次招聘會。他看到一家保險公司剛打出4個大字——國企招人,攤位前就立馬擠滿了應聘者。但當他們發現這是做保險的職位,很多人又馬上退了出來。還有些求職者把各家企業的招聘條件看了又看,就是不敢上前問。“其實,企業的要求不會絕對化。我們招人時通常要求本科學歷,但如果遇到能力比較強的專科生,還是愿意錄用的。”

  調查顯示,求職者常遇到的條件限制包括學歷(71.4%)、性別(61.2%)、外貌(60.1%)、年齡(53.7%)、疾病(42.7%)、畢業院校(41.1%)、地域(40.2%)、家庭背景(37.2%)、專業(35.6%)。

  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侯欣一認為,一些用人單位的條件限制根本沒必要。比如,一些重點高校招聘行政人員、教輔人員都要求研究生學歷;還有不少單位學歷“查三代”,即使是名校的碩士、博士,但其本科不是畢業于985、211高校都不行。

  什么類型的雇主招聘條件限制多?62.4%的人首選“國企”,61.3%的人選擇“政府機關”,58.3%的人認為是“事業單位”。外企、民企、高校的選擇比例分別為36.4%、31.6%和23.8%。

  廣東發展銀行總行行長利明獻在接受中國青年報采訪時指出,每個行業、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招聘機制和方法,一些條件不見得是“限制”。近年來,很多青年才俊想進入銀行業工作,人力資源部門要高效率地招合適人才,錄用的大學生以名校居多。這也給人才供給方提出問題:為什么某些高校的畢業生在名企的錄用比例較低?這些學校需要努力,比如培養適合市場需求的人才,做一些品牌營銷工作,指導幫助學子就業等。

  調查顯示,62.5%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勞動力市場是買方市場。不過,當遇到嚴苛的招聘條件限制或偏見時,62.2%的人首選“尋找其他機會”。另有45.7%的人“忍氣吞聲”,33.7%的人“據理力爭”,18.4%的人“向相關部門投訴”。

  “雇主應該給所有求職者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侯欣一介紹,我國《憲法》和《就業促進法》中都有保障公民就業權利的規定,關鍵在于如何落實。香港有一個專門委員會,只要求職者受到不平等的對待,就可以去投訴,專門委員會負責調查解決。這種做法值得借鑒。他建議政府機關帶頭,在公務員招錄中查找、消除不合理的條件限制,給其他用人單位樹立榜樣。

  什么樣的求職者更容易獲得錄用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專業研究生王惠琳感覺,很多雇主不喜歡個性張揚的求職者。她參加過一家民企面試,小組討論時,雇主給出的討論題目是:“如果你們是銷售員,有一批面包過了保質期,但還能吃,這時你們遇到了饑民,又有記者在場,怎么辦?”這時,大多數人贊成把面包發給饑民,討論主要圍繞是否公布面包的保質期,怎么協調各方關系維護公司形象展開。但有一名同學一直反對把面包發下去,始終融不進大家的討論。王惠琳覺得,那名同學就是因為過于堅持個性,考官才沒錄他。

  雇主到底青睞什么樣的人才?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多位求職者和企業高管在觀念上存在明顯差異:求職者提到最多的是“口才好”和“有關系”;而“理想”和“興趣”更多被高管提及。

  利明獻說,廣發銀行在招人時首先考察求職者對這個工作是否有熱情;第二,工作地可以變動,只在一個城市會限制職業創造力;第三是可接受磨煉,新人進入職場后的兩三年,企業要求相對較高,年輕人要有意志接受考驗。

  騰訊公司人力資源經理陳雙華說,騰訊尋找的是有理想、愛學習的實力派。他曾在面試時告訴求職者,“如果僅僅是打工,那就不用來了。來這里就是要做一番事業,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東西。在這里會遇到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如果沒有理想,會覺得非常難。同時,這個行業變化非常快,不善于學習很快會被淘汰。”他提醒求職者尋找一份自己認同、公司也認可你的工作,當遇到壓力和困難時,才容易堅持下去,獲得更好的發展。

  什么樣的求職者更容易獲得錄用?在全部受訪者中獲選率較高的4種人才特質分別是:才思敏捷(66.8%);有主見(56.5%);沉穩(49.9%);有職業理想(42.8%)。接下來依次為:有關系(36.3%),會來事兒(33.4%),直率、堅持個性(29.0%),迎合奉承(26.1%),委曲求全(13.8%),不討好(8.3%)。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有職業理想”一項,人力資源部門人員(45.0%)和非人力資源部門管理人員(43.0%)的選擇率均高于普通員工(39.9%)。對于“有關系”一項,人力資源部門人員(19.8%)和非人力資源部門管理人員(37.0%)的選擇率均低于“普通員工”(39.9%)。

  什么樣的雇主更受求職者青睞

  智聯招聘副總裁羅義華認為,我國正面臨“劉易斯拐點”(即勞動力由過剩向短缺的轉折點——編者注),在勞動力供應量下降的同時,伴隨企業轉型升級,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提高了,符合要求的人就更少了,雇主將不得不接受雇員的挑選。

  “人才決定企業未來。如今,優秀人才已對雇主形成倒逼機制。”羅義華說,XX年10月至今年2月,智聯進行了“最佳雇主”評選調查,讓他意外的是,全國有1000多家企業主動報名參與。一些企業很清楚很難得獎,它們就是想知道和優秀企業的差距在哪兒,想學習如何吸引和發現優秀人才。越來越多企業愿意傾聽求職者和雇員需求,更加關注員工福利、員工成長和期望,這樣的企業未來發展會更從容。

  陳雙華用“戰略性資產”形容互聯網行業的優秀人才,各個公司都“求才若渴”,但招到優秀人才不易。他認為,招聘是雙方相互吸引的過程,求職者在顯示能力,公司也在展示環境,“我們總是在想優秀人才到底需要什么。我們發現,他們需要身心健康、安居樂業,為此,去年公司投入非常多的資源推出健康加油站、安居計劃等。其他優秀的民營公司也是如此,大家各顯神通競爭人才。”

  什么樣的雇主更受求職者青睞?獲選率較高的4項分別為:尊重和理解求職者(76.5%),有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則(70.5%),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69.9%),管理制度人性化(62.0%)。接下來還有:能提升個人能力(58.6%),人際關系和諧(52.9%),口碑好(44.5%),鼓勵創新(44.2%),知名度高(27.7%)。

  隨著80后、90后進入職場,他們對雇主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利明獻認為,年輕一代正在使公司環境發生改變,他們對于平等溝通、相互尊重、參與管理等方面尤為重視,這就要求人力資源部門相應地調整匹配。比如,通過扁平化的管理,讓年輕人了解職業通道是怎樣形成的;公司也要想業務怎樣往前發展,讓有潛力的年輕人找到發展空間。

  調查顯示,96.8%的人認為用人單位應平等相待求職者,讓求職者充分展示長處,才能發現和吸引更多人才。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2

  廣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工就業能力,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更是應對市場經濟,提升產業、勞務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為進一步開展好我市今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就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做了一些調查,對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對策與建議,供領導決策時參考。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現狀

  (一)全市農村勞動力資源情況: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現狀,主要表現為“數量較大、素質較低、年齡較輕、男性較多、分布較廣、技能較差”。

  1、從數量上看,根據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統計數據顯示,到底全市共有農業人口588462人,其中農村勞動力326178人,16-45周歲的農村勞動力21人,已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2萬人,還有富余農村勞動力45665人。

  2、從性別構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60.6%;有效女性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9.4%。

  3、從年齡結構上看,進城務工18歲以下的約占12%,18-30歲之間約占44%,而30-40歲約占35%,40歲以上的僅占9%。進城務工人員中青年占絕大多數。

  4、從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農村勞動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農村勞動力中掌握一門以上非農技能的人數不到10%。調查結果顯示,轉移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占41.2%;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

  5、從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種養和勞務收入為主,部分兼營一些副業。

  6、從就業的情況看,目前我市轉移出去的12萬多農村勞動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工作苦、時間長、報酬低。

  7、從行業分布上看,全市326178個農村勞動力中,有約22萬勞動力從事第一產業,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69.9%,較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有4萬余勞動力從事第二產業,占全部農村勞動力的13.2%,較上年上升1.9個百分點,有近6萬勞動力從事第三產業,占全部勞動力的16.9%,較上年上升1.5個百分點。

  (二)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的基本特點

  1、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年為主。據調查統計,外出務工人員中,年齡在30歲以下的人數占56.7%,30―50歲的占37.1%,50歲以上的占6.2%。

  2、勞動力轉移有序性逐漸增強。農民過去外出務工,主要靠血緣、人緣、地緣“三緣”關系向外轉移。據調查,在農村轉移勞動力中,通過政府及有關部門組織轉移的人數大幅度增長,增幅在5%以上,而通過中介組織介紹、親幫親、鄰帶鄰或其他方式外出的人數下降2.5%。

  3、轉移勞動力仍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及中西部地區為主。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西部大開發的大力推進,西部地區勞動力需求迅速增大,農村勞動力轉移仍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及中西部地區為主,但比重有所下降,轉移到東部和中部的比重有所上升。據調查,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占35.5%,西部地區務工的人員占46.8%,東部地區占3.6%,中部地區占4.2%,其它地區10.1%。

  4、二、三產業已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渠道。,農村外出勞動力轉移到第一產業仍然從事農業的比重為5.1%,比上年下降了2個百分點;轉移到第二產業的占56.6%,比上年上升了10.2個百分點,其中:采礦業占6.7%,制造業占5.6%,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占1.7%,建筑業占37.6%。轉移到第三產業的占38.3%,比上年下降8.2個百分點,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訊業占6.2%,批發零售貿易業占2.7%,住宿和餐飲業占15.9%,其他服務業占5.6%,其他占8.1%。

  5、轉移具有明顯的兼業型。在重慶市內從事非農行業的勞動力,農忙季節都要回家從事農業生產,屬亦工亦農性轉移,兼業時間的長短因家庭勞動力的多寡與勞務收入的高低而不同。一般情況下,家庭勞動力較多,在外務工時間就長,勞務收入也較高,反之則短。

  (三)、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情況

  1、主要成效。我市從起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程,經過各成員單位和定點培訓學校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預期成效。

  1)超額完成了重慶市下達的“培訓4000人、轉移80%”的工作目標。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7348人(含非定點培訓學校所培訓的人數),轉移6543人,其中陽光工程培訓5916人,轉移5252人,轉移率為88.8%,獲得上級財政補貼資金135萬元。今年前上半年的情況是:到5月底,全市培訓結業3027人,指導就業2447人,分別完成全年計劃的50.45%、50.9%。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5015人,完成了全年計劃的50%。

  2)培訓學校轉變了的辦學理念。以前是重培訓、輕轉移,重數量、輕質量,如今正朝著學員學得好、輸得出、穩得住、收入高方向發展。

  3)拓寬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過去農民工進城務工由于缺乏技術,多以苦力和汗水掙錢,而今通過陽光工程的培訓,他們均掌握一技之長,能憑腦力和技能創收,就業面逐步拓寬。

  4)提高了轉移農民工的勞務收入。通過陽光工程培訓的農民工大多成為相關行業的技工乃至高工,勞務收入大幅度提高。據不完全調查統計,參加陽光工程培訓輸出的農村勞動力,其務工收入較不培訓者高40-100%以上。

  2、主要作法。,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進展迅速,并超額完成任務,得益于以下舉措。

  一是切實加強領導,理順工作關系。市委、市政府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認識到位,并予以高度重視,在年初的`農村工作會上,就把“陽光工程”定位為今后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三大“重頭戲”之一(在,市里將“陽光工程”納入了市里的八大“民心工程”來實施),組建了市勞務開發領導小組,設立了辦公室,成員單位23個。為了減少工作交叉、重復,理順工作關系,提高工作效率,又在8月份將“勞務辦”和“陽光辦”進行合并辦公。領導小組全年召開專題會議5次,對研究解決的問題,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都落實。

  二是各方統籌協調,完善資源系統。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礎,是上級制定政策,指導落實的依據。為了抓好我市資源系統的建設,市政府出臺了相關文件,及時組織召開了我市的農村勞動力資源系統建設工作會議,勞務辦隨即對全市60余名資源系統管理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各鄉鎮、有關部門克服了人員不夠、設備不足、經費緊張等方面的困難,統籌兼顧,積極協調,用近半年的時間徹底地對年齡在16-45周歲的農村勞動力的情況進行了調查,并于12月份全面完成了基本數據的微機錄入,摸清了我市農村勞動力資源狀況的“家底”,為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訓和轉移提供了基本數據,也為全重慶市掌握情況,指導輸出提供了最為翔實可靠的數據。

  三是強化過程監督,精心組織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求培訓學校結合自身實際,開設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專業,以適應市場用工的需求;采用獨立培訓、校校聯合、校企聯合等方式,以技能培訓為主,引導性培訓為輔,配備高素質的教師,精心開展培訓。培訓結束后安排理論考試和技能考核,對合格人員頒發由勞務辦統一印制的《結業證書》,并在學員自愿的前提下開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對合格人員發放鑒定證書。

  經常召集培訓學校的工作人員就如何提高培訓質量,增強轉移效果進行工作探討,提高了具體業務人員的政治責任感,強化了工作責任,提高了工作效率。強化程序管理,嚴格執行培訓中的抽查制度。詳細填寫抽查表,及時指出培訓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要求培訓單位及時整改,以指導培訓的開展。指導學校按要求建立臺帳,收集學員卡片、照片、身份證復印件等資料。認真審核臺帳內容,將不符合財政補貼條件的人員從名單中剔除,對轉移率低的培訓班次督促學校加強輸出工作,對轉移率不達標的培訓班次不予認定,從而實現了培訓過程的監督。及時了解指導各定點培訓單位的輸出工作,監督他們抓好輸出后的追蹤調查,并為輸出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四是廣集用工信息,最大限度輸出。各定點培訓機構還安排專人負責輸出工作,充分利用長期以來建立起的輸出網絡,廣泛收集用工信息,以訂單為主,多形式多渠道實行批量輸出,培訓一批就輸出一批,由專人將受訓學員送往輸出地,聯系、辦理相關的務工手續,簽訂用工合同,較好地保障了外出務工農民的權益。輸出地點主要集中在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成都、重慶等省市。培訓人員80%以上實現了就地或異地轉移就業。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學員素質普遍偏低。學員素質參差不齊且總體較低,培訓中普遍反映學習吃力,造成培訓質量不高,轉移率還相對較低。

  二是宣傳不夠深入。很多農民對相關政策了解不夠,對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中的一些優惠政策持懷疑態度,對培訓操作辦法知之甚少。雖然通過廣播電視、科技趕場、宣傳資料、標語等形式取得了一些宣傳效果,但宣傳面、力度還顯得不夠。

  三是財政資金補助額度較低。農民的收入本身較低,經濟基礎薄弱,沒有足夠的錢用于培訓或學技術,特別是對培訓周期長,費用花費大的工種,這個矛盾就更加突出,因此低額補助標準對農民的吸引力不強。重慶市的標準略有提高,但我市難于兌現新的標準,因為重慶下達計劃為4300人,而南川的“民心”工程目標是6000人,要用4300人的補助金額完成6000人的培訓,因此補助標準只能維持到的水平。

  四是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難于開展。一方面農民缺錢不愿參加鑒定,另一方面參加鑒定對農民日后就業作用不大。

  五是培訓工作發展不平衡。平壩或經濟發達地區農民參訓意識較強,培訓工作的力度較大,相反,山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民參訓意識較弱,且自己封閉、保守,培訓工作也相對滯后,不培訓就轉移的現象突出。

  培訓學校之間培訓質量差異大。在檢查中發現,部分培訓學校培訓制度不健全,培訓程序、方式不規范,培訓工作隨意性大,有走過場的現象發生,不注重培訓質量,有不按教學計劃壓縮時間的、有不完成“規定動作”的、有檔案不完善的,訓前訓后沒差別,農民收效甚微。

  六是檔案管理不完善。有的培訓學校在檔案管理上,事前不立檔,事后補檔;各種基礎數、資料不齊備;有的甚至沒有落實專人管理檔案。

  七是缺少工作經費。按照國家實施陽光工程的資金管理辦法,要求同級財政要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其它區縣都配備了三、五萬不等的工作經費,到目前為止,我市陽光辦還沒有相應的工作經費,這嚴重地影響和制約了我市陽光工程項目的正常開展和實施。

  八是培訓與就業矛盾突出。首先表現在“培非能就”。參加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往往是農村富余勞動力,也有為數不多的下崗失業人員、被征占的地農民等,農村富余勞動力文化水平低,文盲也不少;“結構性失業”下崗失業人員和被征地農民中的留守人員往往年齡比較大、觀念比較陳舊、文化層次低下。這些人員參加勞動力技能培訓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就業難度比較大,即使就了業,被“退單”的也不少。其次是“培非所用”。因為就業崗位數量少和就業條件的限制、用人單位的挑剔或待遇不公等問題,導致培訓的知識、受訓的對象被“棄荒”的現象很普遍。第三是“用非所培”。部分與企業達成就業意向的人員,經過培訓獲取合格證書或等級證書后,沒有被企業安排到相應的崗位上,而是被安排在勞力型的崗位上,而原來達成意向的崗位往往被后來的大中專高校生所占據。

  九是沒有形成自己的勞務品牌。因為培訓力量、工種分散,輸出地不集中,量不大沒有形成集團輸出,“售后服務” 、跟蹤調查沒跟上,受訓對象素質不高、敬業精神不強、法制與誠信意識不濃,勞務市場沒有名氣,因而沒有形成諸如“江津富僑保健、大足五金巧匠、巴南石龍技工、黔江港務裝卸工”等的重慶地方品牌,沒有諸如“藍田廚師、米脂婆姨”的全國知名品牌,更沒有諸如“菲傭、英式管家”的世界品牌。沒有品牌,自然就沒有品牌的效應、收益和回報。

  三、在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調查中得到的啟示

  (一)領導重視、部門聯動是保證。據調查,凡是農民培訓轉移工作抓得好的地方,都體現了當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和宣傳輿論部門、農業、財政、勞動、教育、工會、司法、鄉鎮及街道辦事處等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配合,有的地方黨委、政府第一把手親自關注,為農民培訓轉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和社會環境。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切實做到“三個到位”,即思想認識要到位;政策扶持要到位;工作措施要到位。要把農民受益作為實施陽光工程的出發點和歸宿,特別強調要把責任落實作為實施好陽光工程的重要保證。

  (二)大力宣傳、營造氛圍是先導。利用各種新聞媒體,廣造輿論,及時挖掘、宣傳勞力轉移的新情況、新特點,推廣各地加快勞動力轉移的新經驗,樹立新典型,為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目前在社會上,逐步樹立了“勞務能致富”、“勞務光榮”等觀念,農民自愿走出家門,參與培訓轉移。

  陽光辦和各培訓單位要進一步通過各種途徑,如廣播、報紙、電視、互聯網、招生廣告等媒體,切實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農業科教工作者和農民及時理解實施陽光工程的精神實質,了解陽光工程實施的目的、意義和要求,及時公布陽光辦舉報電話、培訓基地、培訓任務分解情況,增強了培訓工作的透明度,使廣大農民對陽光工程能夠全面透徹地理解,幫助其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培訓時間和培訓機構。在廣大涉農工作者中,要積極灌輸“抓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是抓農民增收”的理念,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引導更多的農民轉移到二、三產業中去,從而促進我市城鎮化、工業化的進程。

  (三)規范管理、透明運作是關鍵。管理出效益,透明顯公正,從項目申報、基地認定、監督實施、經費補貼、檢查驗收等方面,要有程序化的流程。我們要像抓糧食直補資金的發放一樣嚴格陽光工程的資金管理,財政安排的勞動力轉移培訓補助資金都用于農民的培訓學費,嚴格做到了項目經費專帳管理、專款專用。

  為規范陽光工程的實施,增強陽光工程運作的透明度,便于監督檢查,提高學員培訓質量和轉移輸出能力。要求參加培訓的學員持農村戶口本及本人身份證到本陽光辦公布的培訓單位報名參訓,培訓單位必須按實際登記造冊。各承擔項目的培訓單位要建立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臺帳和轉移就業臺帳。

  (四)改進培訓、提高質量是基礎。改過去的結果審批為過程監督,積極地為改善學員的學習條件,解決工學矛盾,努力提高培訓質量。陽光辦提出了“三個強化”:強化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按市場需求,并與用人單位密切配合;強化教學內容整合,符合用工要求,增加能提高動手能力的內容;強化教學過程管理,教學中注重實踐環節,增加實習時間安排,促進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

  建立定點培訓機構的競爭和淘汰機制,每年都要通過招投標方式對定點培訓學校進行重新認定,將不達標的學校淘汰出局,同時允許有培訓能力的學校進入培訓環節。

  在辦學模式上,通常有固定地點辦班與流動辦班兩種方式。但只要方便學員,辦班就沒有定式,多數時間是將班辦到了鄉鎮,這樣,讓學員吃住在家,學習在當地,既極大地方便學員,又降低了學員參訓的費用。

  在教學安排上,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做到以操作為重點,理論學習與上機實踐相結合,始終堅持高起點嚴要求。

  在師資方面,要求培訓學校精心策劃,組織思想品質好、教學經驗豐富、實踐技能強、善于管理的德能兼備的教師擔任班主任和任課教師。

  在教學課程上,統一安排學習進城務工指南、農民工維權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職業道德等公共課目。同時按不同專業、不同訂單,確定相應的專業理論課程,主要選用了農業部、重慶市有關部門針對農村富余勞力轉移而編寫的系列培訓教材。

  在考試考核上,不走過場,努力做兩不誤。既讓學員過關,又要讓學員學到知識。每期學習結束,都組織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的考試考核,凡考試考核合格的學員,陽光辦均頒發了重慶市統一印制的學習結業證書,并推薦到市勞動部門辦理崗位合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為廣大學員當時或滯后就業提供了方便。

  在日常管理上,規范操作,強化過程監管,提高培質量。招標后,陽光辦及時地與培訓基地簽訂了責任書,明確了各培訓單位的目標、權利和義務,進一步增強其責任感、使命感; 陽光辦負責同志定點聯系培訓單位,要求聯系人每月至少到培訓基地兩次,督促培訓單位按期完成任務,并為其提供必要的服務;實行不定期抽查、暗訪制度,主要是對學員的免費情況、培訓質量及轉移輸出情況等做明查暗訪,規范培訓要求;實行月份報告制度,培訓單位每月25日左右必須向陽光辦上報月份進度表,準確填報當月新增學員數,以及培訓結業、培訓轉移進度,報告工作進展情況,以便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措施,快速處理。

  (五)整合資源,合力攻堅是捷徑。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統籌與協作。如果能夠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如部門職能、培訓資源、輸出網絡、資金、項目、供求信息、產業需求、品牌的整合,那么,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中面臨的各種難題將迎刃而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應努力地理順部門職能、共享培訓資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營造條件。

  1、理順部門職能。各方密切配合,部門協同作戰,是確保“陽光工程”高效運作、順利推進的聯動機制。宣傳、輿論部門要強化政策的宣傳;農辦負責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協調、指導、督查;農業部門精心組織,規范實施,負責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的擬定,牽頭搞好培訓單位的招投標,認定培訓單位,監督檢查培訓單位的培訓工作,開展學員就業情況抽查和培訓效果的評估驗收,建立項目檔案等;財政部門負責項目資金的配套、落實,監督檢查培訓補助資金的使用,參與制定項目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參與對培訓工作的督促檢查,對培訓效果的評估驗收,對學員就業情況的抽查等;勞動部門積極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搭建平臺,提供勞動力的用工信息,規范受訓農民職業技能鑒定,降低收費標準,切實讓利于民,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培育、勞動環境的整頓規范;教育部門多渠道解決農民工子女就學困難,有力地促進了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鄉鎮及街道辦事處要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組織廣大農村青年積極開展就業培訓;工會、司法部門要積極組織好農民工的維權工作。

  2、共享培訓資源。這里所指的培訓資源,它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無形的。凡具有合格的職業培訓資質和獨立法人資格,有聯系安排就業能力的培訓機構,包括中等職業培訓學校、職中、技校、農廣校、鄉鎮成人學校等均可參與投標。在自愿申請的基礎上,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評審小組,根據職業培訓單位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相應崗位必備的培訓場所、教學設施設備、實訓基地和師資等基本條件、聯系安排就業渠道和能力、單位信譽、收費標準等,優勝劣汰,擇優確定。

  也可以將一些規模小、設備差、師資力量不足教育機構整體合并,成立專門的培訓中心。也可以搞“強、強”聯合,提升培訓規模和檔次。整合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民素質培訓的組織、培訓規劃的制定、實施方案的確定、培訓教材的選定、教員的聘任、資金與資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培訓-轉移-服務體系(信息及資源、輸出的“網絡”)、聲譽、品牌效應等。其它地方在整合培訓資源上民率先邁出一步,實踐證明,整合培訓資源,不但能使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的培訓資產得以盤活,教育資源得以有效利用,有效地克服了過去培訓工作中出現的政出多門、教材不統一、重復培訓、低層次、低效能培訓等現象,尤其是把各級財政分散安排給有關部門的培訓經費集中管理使用,大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同時增強了培訓的規范性,提高了培訓效益,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聯合實施項目,打捆使用資金,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對于與農民工培訓相近或相關的項目,可以聯合實施,如扶貧培訓、企業工人崗前培訓、成人再就業教育培訓、農綜開發、產業化開發、小城鎮建設、工業化建議、農業產業化打造等項目。一但找準契機或結合點,實現雙贏或多贏就是必然。

  (六)強化監管、狠抓落實是手段。督查是確保農民受益的關鍵環節,為確保陽光工程規范操作,順利實施,要切實加大督查工作力度。重點督查五個方面的內容:即領導重視情況;配套經費和工作經費的到位情況;項目操作的公開、公正、公平和透明運作情況;補助資金的發放形式;培訓質量與學員的轉移就業情況。實行八查八看:一查宣傳發動,看宣傳是否到位;二查組織措施,看措施是否得力;三查培訓臺帳,看學員培訓情況;四查學員到校上課情況,看學員是否就讀;五查教學質量,看培訓效果;六查訂單簽訂合同,看勞動力轉移就業單位是否落實;七查學員轉移就業情況,看培訓轉移率;八查轉移勞動力工資待遇,看受訓農民是否增收致富。通過定期督查,促進陽光工程的順利實施和整體推進。

  四、對繼續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建議

  1、合理地下達工作計劃。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計劃盡量與重慶市一致。如果“上小下大”,上級政策在我市的執行過程中勢必要打折扣。

  2、酌情地配套工作經費。盡可能地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所需資金。勞務辦作為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的監督指導機構,有4名固定的工作人員,在實施監督指導的過程中要發生必須的費用,但是勞務辦沒有資金來源,同時上級政策也明確規定培訓補助資金不能用作勞務辦的工作經費,其解決辦法只能通過市級財政解決。

  3、進一步分解落實責任。進一步明確各自工作職責,分工協作,各司其職。

  4、建立培訓輸出的激勵機制。對培訓、輸出工作中的先進予以激勵,工作落后的予以必要的懲罰。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3

  黨的十六大確定了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總方向,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實現農村社會小康成為當前黨在農村的中心工作,同時也指出了要致富農民就要減少農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成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根本途徑。永川市市委、市政府也在年初的“兩會”上提出:在未來7年內,讓30%以上的農村人口必須轉移到城鎮,把永川建設成為渝西地區的大城市。為了貫徹落實重慶市農業局召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試點縣(市)工作會議”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管理培訓班”的有關精神,切實有效地搞好永川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早日實現把永川建設成為大城市。永川市農業局科教信息中心組織人員對永川農村勞動力整體狀況、富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轉移方向進行了調查與分析,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勞動力整體狀況

  全市總人口106萬,農村勞動力43萬,其中農村富余勞動力20余萬,農村人均耕地面積0.8畝,是重慶轄區的勞務輸出大縣(市)之一,常年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達14.9萬人,每年帶回的經濟收入總額在4億元以上。農村富余勞動力有效轉移,是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農民外出經商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為我市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來7年內建設成為大城市,30%以上的農村人口必須轉移到城鎮,這其中,首先是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必須通過多種措施吸納這部分人就業。

  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中,30歲以下的勞動力占68%,30—40歲占27%,40歲以上占5%。農村勞動力特別中40歲以下的'人將是轉向城鎮的主要人口,他們的轉移情況、務工收入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我市城鎮化建設的進程。

  二、富余勞動力轉移現狀

  去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在永川范圍內轉移4萬人,在重慶市區轉移2萬人,重慶市外轉移12萬人,境外轉移累計人數1498人(次)。重慶市外轉移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珠海、福建、廈門、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邊遠地區,境外轉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遷、日本北海道等十幾個國家從事漁業捕撈。外出人員中,86%的人員從事第二產業,從事第三產業和第一產業的各占7%。永川范圍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在城區、集鎮從事運輸、建筑、餐飲、服務業,重慶市內轉移的勞動力主要從事建筑、服務、經商業。

  經過近年的努力,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輸出已經呈現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規格的綜合服務大廳和交易大廳,成功與重慶市勞動力市場聯網,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框架。二是服務功能進一步健全。據調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勞動技能培訓基地26個,建立了農村富余勞動儲備基地3個,勞務輸出基地5個。同時,對各類外出民工分別進行登記造冊,促進民工有序流動。僅去年,就幫助民工追收工資96萬元,清退保證金1.8萬元,督促用工單位替民工參加社會保險850人,處理民工工資爭議案件156件。三是職工技能鑒定和就業準入制度進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市場中,我市大力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制度和預備制度的同時,規范和發展社會力量培訓機構18家,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問題

  在對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市場調查中了解到:三大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癥結”:一是自發外出,無序流動。有關資料顯示,除境外勞務輸出通過勞動部門外,我市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依靠親朋好友或自發外出。由于不規范的勞務輸出,這部分民工的勞動權益往往很難得到保障,極易造成用人單位拖欠民工工資、發生勞動爭議等侵權行為。二是文化層次低。我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中,48%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學文化或文盲人員高達20%,大專文化以上僅占2%。文化偏低,使他們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往往在低層次的產業中競爭,工資收入低,生活工作條件差,勞動福利待遇得不到較好保障,處于劣勢求生狀況。據市農調隊和勞動部門抽樣調查統計,我市民工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從事第二產業的民工高達86%。這些低水平務工結構,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三是開發難度達。我市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而外出務工,又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常年性轉移人數尚需鞏固:進一步增加外出人數,又因為有的地方經濟基礎差、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大量富余勞動力難以轉移。

  四、方向

  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近期看是實現農民增收,遠看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根本途徑。有關人士認為,要實現我市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大轉移,必須“六架馬車”拉動。一是以經濟增長拉動勞動力轉移。堅定不移地在實施工業強市發展戰略中,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努力保持區域經濟較快增長的勢頭,不斷創造和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二是以結構調整帶動勞動力轉移。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是擴大農民進入城鎮就業的主要途徑。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旅游、商貿和飲食服務業,實施品牌戰略,培育商貿優勢企業,加快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驅動勞動力轉移。認真貫徹落實有關勞動力轉移和就業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在城市自主創業,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和其它適宜農民進城就業的項目,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四是以職業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我市應全面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就業準入制度和勞動預備制度,加大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力度,以培訓學校或者中心為基礎,建立各種專業技能培訓基地,凡申請辦理《職業資格證》,必須培訓合格后有職業培訓中心向技能鑒定部門申請鑒定。努力提高農民工勞動者隊伍素質,增強其就業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其劣勢地位。五是以就業服務推動勞動力轉移。充分利用我市作為全國100個流動就業重點監控點的特有優勢,加快勞動力市場建設,充分發揮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種職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職業培訓、勞動力儲蓄、勞務輸出、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四大勞務輸出基地的建設,進一步規范用人單位招工用工行為,督促指導各類用人單位與招用的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形成穩定的勞動關系。六是以小城鎮建設拉動勞動力轉移。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4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農村企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加快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特別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結構調整,再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為了全面了解城鄉婦女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充分發揮婦聯組織的作用,我們對全縣婦女勞動力轉移就業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縣現有的農村剩余女性勞動力中,70%以上是中年婦女。針對這一群體,我們重點考察了四個有代表性的鄉鎮:鎮、鄉、鄉。

  一、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的現狀

  (1)年齡構成

  通過對四個鄉鎮6890名60歲以下農村富余女勞動力的調查,4102名婦女主要為30歲—50歲之間,70%以上的農村剩余女性勞動力。尤其是41歲—50歲,占總數的41%。

  (2)教育水平

  在接受調查的農村中年婦女中,其受教育程度的數量和百分比如下表所示:

  (3)再就業技能

  與現代社會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要求相比,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由于年齡較高、受教育程度較低、家務勞動較多等一系列因素,普遍缺乏再就業技能,因此比農村男性剩余勞動力更難轉移就業。在我們調查的4102名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中,只有788人具備一定的求職技能,不到總數的20%。換句話說,目前超過五分之四的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沒有就業轉移技能。他們想富,求財,急著富,卻往往沒有辦法想富,沒有能力求財,也沒有辦法急著富。

  (4)選擇就業區域的意向

  在我們調查統計的4102名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中,有1146人選擇在自己的鄉鎮生活,816人選擇在自己的縣區生活,495人選擇在本市生活,只有155人選擇在其他省市生活。由此可見,要做好農村中年女性的轉移工作,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幫助她們實現“永遠不要離開土壤或離開你的家鄉”現場轉移。

  二、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問題

  通過調查發現,我國中年女性勞動力存在就業水平低、就業穩定性差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觀念保守,限制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的速度。

  “男主外,女主內”很多人的'舊觀念根深蒂固,對有錢就安全的觀念有依賴,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農村中年婦女家庭觀念重,沿襲照顧丈夫和子女、養老扶幼的傳統,受夫權觀念影響,兼顧家中老人和子女教育等實際問題,對外出打工有嚴重顧慮。

  (二)文化素質低制約了農村中年婦女的勞動力轉移水平。

  農村中年婦女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普遍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弱,不善于利用信息,難以轉移到新的行業,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他們的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發展潛力,導致職業選擇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競爭優勢,只能從事一些骯臟艱苦的工作,導致就業愿望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三)農村中年婦女家庭負擔重,難以擺脫土地和家庭的束縛。

  在調查中,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普遍反映出負擔過重。一方面要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另一方面還要種下全家的承包地。他們經常太忙而不能出去工作,但很難離開家。

  (四)無效的信息和不良的渠道制約了轉移的數量和質量。

  由于諸多傳統因素,農村中年女性與外界接觸少,信息少,想出去工作,不知道該做什么,想在家創業,不知道該做什么,表現出盲目和順從。在對四個鄉鎮的調查中發現,農村中年婦女外出打工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婦聯組織推薦或勞動就業機構;二是靠親戚朋友介紹,三是靠自己在外面瞎搜。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仍然存在無序流動現象。

  女性勞動力的轉移受到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鄉鎮,如鄉鎮,在當地支柱產業的帶動下,當地農村婦女更好地實現了當地的勞動力轉移。而在其他城鎮,由于本鎮沒有特色支柱產業,當地婦女依靠當地產業實現勞動力轉移的機會較少,影響農村婦女特別是中年婦女增收致富。

  三、做好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建議和對策

  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也是用現代文明改造新一代農村婦女的有效措施。特別是范圍大、就業轉移困難的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渴望致富,但大多找不到好的致富項目,迫切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針對以上分析的五個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農村中年女性勞動力的快速轉移。為此,建議:

  (1)轉變觀念,提高農村中年婦女的整體素質。

  一是農村中年婦女雖然勞動力資源豐富,但文化水平、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相對較低,導致農村中年婦女在轉移速度、數量和質量上落后于農村男性勞動力。因此,要增加農村中年婦女的轉移,首先要宣傳農村中年婦女的男女平等。四自”精神,提高自身素質等健康向上的觀念,打破小農意識,增強群體意識和創業觀念,努力引導中年農村婦女轉變觀念,營造農村婦女學習知識和技術、積極找工作、努力創業的良好氛圍。

  二是提高農村中年婦女的就業技能。在農村中年婦女剩余勞動力轉移中,要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作為戰略任務,作為提高農村中年婦女就業創業能力和產業競爭力的基礎性工作,引導和培養農村中年婦女剩余勞動力轉移。充分利用城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通過集中授課、咨詢服務、出版資料、廣播電視、互聯網等手段,根據市場需求,以訂單、定點、定向培訓等形式,對農村中年婦女轉移就業的剩余勞動力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其就業能力,樹立新的就業觀念。

  (2)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經濟。

  發展地方特色經濟是促進農村中年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良好途徑。許多鄉鎮通過幾年十幾年的實踐,建立了地方特色支柱產業,增加了農民收入,為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各地要把握農村中年婦女的特點,積極引導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縣鄉婦女依托當地的中國結編織特色產業,通過簡單的培訓,發展了來料加工,實現了勞動力不出家門的轉移。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我們在家打中國結,不出門就能增加收入,不耽誤照顧家庭和孩子。我們一個月掙500多塊錢,比在外地工作強多了”。縣鎮依托當地特色柳產業。鎮上的大多數農村婦女都從事種植和編織柳樹。甚至60歲或70歲的女性也可以在門口編籃子來增加收入。鎮上基本沒有農村剩余勞動力。

  要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在女性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首先要充分發揮婦聯群眾組織和pass “雙學雙比”這個載體匹配橋梁,把女性組織起來,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教育她們,強化努力致富的觀念,提高產品質量。第二,要加強支持,擴大產業。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一些扶持和鼓勵政策,為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創造有利條件。

  (3)加大投入。

  實踐證明,招商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解決當地就業問題“雙贏”政策。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量大型項目落戶我縣,不僅為我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也解決了當地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該鎮通過吸引投資建立的服裝廠分廠一期吸引了1000多名女工,幫助當地婦女實現了在家工作的愿望。但針對勞動力供大于求、勞動力不愿離家的現狀,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引進更多企業在我縣建廠招工,為農村婦女特別是中年婦女提供更多就近擇業的機會。

  (4)發展婦女專業經濟合作組織。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整體競爭力是新形勢下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農的發展路徑。要總結和推廣農村中年婦女合作經濟組織的創新實踐,幫助更多的農村中年婦女參與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信息、技術和風險共享的利益共同體,促進一戶小生產與瞬息萬變的大市場的緊密聯系。要為婦女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提供指導和服務,搭建交流平臺,宣傳相關政策,提供相關信息,推廣可供借鑒的做法。勝利鄉婦女徐率先在勝利鄉成立了皇冠工藝品專業合作社,通過舉辦免費培訓班,吸收周邊城鎮婦女學習編織技術,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收了1000多名固定女性成員,平均年收入8000多元。草帽編織已經成為當地農村家庭主婦致富的主要行業。

  (5)大力發展庭院經濟。

  在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大小不一的庭院,發展庭院經濟潛力巨大。特別是農村中年婦女,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從事種植和養殖,充分利用家庭庭院的空間和各種資源。發展庭院經濟,要幫助農村婦女在不離家的情況下增加收入。要因地制宜,幫助農村婦女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根據資源條件和自身能力選擇生產經營項目。種植業要在土地資源豐富的地方發展;在土地稀缺的地方,宜發展水產養殖和加工服務;城郊農村應發展庭院花卉產業。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5

  一、全區企業勞動關系的現狀

  近年來,區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區委、區政府部署,在健全勞動保障體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改善企業勞動關系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企業勞動關系明顯改善,總體和諧穩定。

  就業服務方面:今年以來,全區城鎮新增就業1108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625人,其中,“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再就業15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26%;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234人;舉辦就業培訓10期,培訓勞動者918人;為22名創業人員發放小額擔保貸款200余萬元。

  社會保障方面:截至XX年3月底,全區企業養老保險參保單位達到1128家,參保職工達到90328人。其中城鎮個體參保44943人;實際繳費人數達到82682人,其中個體繳費人員達到44144人;今年一季度,征繳保費7361萬元,支付養老保險待遇20836萬元,對上級爭取調劑資金13300萬元,確保了全區4萬余名離退休職工和遺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14776人,征繳保費3282萬元,支出4065萬元。失業保險參保人數49388人,征繳保費371萬元。工傷保險參保單位1105家,參保職工69934人,征繳保費269萬元,支付工傷保險待遇289萬元。生育保險參保單位972家,參保職工42188人,征繳保費160萬元,支付生育保險待遇171萬元。

  勞動保障執法監察方面:制定出臺了《xx區關于開展用人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專項檢查實施方案》,每年定期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清理整頓勞動力市場、打擊非法用工、社會保險擴面維權及勞動保障督查等專項檢查。XX年以來,共檢查用人單位1069家,辦理各類案件48件,責令用人單位補續勞動合同2430份、參加社會保險1620人、補發拖欠工資880萬元。

  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方面:成立了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系統整合勞動仲裁和人事爭議仲裁的職能,于XX年10月組建了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全區各鎮、街道、開發區均成立了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設立了基層勞動爭議調解所,全區區域性調解組織實現全覆蓋,開創了勞動爭議調解工作新局面。XX年以來,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329起,時效結案率達100%,涉及標的額503.4萬元。

  勞動合同備案管理方面:努力貫徹落實《勞動合同法》,依托勞動用工網上備案信息系統,扎實推進勞動合同鑒證備案工作,動態掌握各企業勞動合同簽訂與解除情況,加強對企業裁員行為的規范和指導,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今年以來,辦理勞動合同簽訂備案3248份,其中新簽1677人、續簽1571人,辦理解除、終止手續1503人次。

  優化管理服務方面:從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全局出發,系統規范了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工傷認定、退休審批、信訪接待等管理服務機制,盡全力解除企業和勞動者的后顧之憂。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一些企業存在用工不規范、勞動條件和勞動標準不落實的問題,職工合法權益和健康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一是為降低用工成本,逃避繳納社會保險和解雇職工的法律責任,不與職工簽訂勞動合同或不依法全面履行勞動合同。二是一些企業不能嚴格執行國家勞動標準,職工超時加班現象普遍,加班工資不能依法落實,休息休假權益得不到保障。三是一些企業勞動條件差,對勞動者缺乏必要的保護,尤其是一些高危企業,安全生產投入少,影響職工健康和安全。

  2、工資集體協商推進難度大,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尚未普遍建立。企業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的建立主要通過工資集體協商形成勞資雙方工資共決機制來實現,大部分私營企業還是企業一方說了算,一些普通勞動者考慮就業難的問題,不敢要求企業增加工資,導致普通職工工資增長緩慢,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與企業效益不相符合。

  3、協調勞動關系組織和機制不完善,發揮的作用有限。從企業看,一些企業工會人員由于受雇于企業,在集體協商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時存在著不敢維權、不會維權的問題;一些企業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沒有建立職代會制度,職工訴求渠道不暢,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難以得到及時有效解決;一些企業黨群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尤其是私營企業普遍處于渙散狀態。

  4、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量薄弱。區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直接面向全區3000多家用人單位進行執法監察,為10多萬勞動者提供維權服務,《社會保險法》的出臺對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工作范圍進一步拓寬、監察任務更加深入、執法要求更加嚴格,在人員、經費、裝備等方面無法適應日益繁重的監察工作需求。

  三、對企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幾點建議

  (一)加大勞動保障等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力度。要嚴格依法辦事,貫徹依法治國方針,樹立法律法規意識,落實執行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發展企業文化,做好人文關懷,引導勞動關系朝著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方向健康發展。要進一步強化宣傳力度,動員全社會力量高度重視企業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工作,形成合力,營造良好氛圍。以中小企業、私營企業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合同制度的實施為重點,大力推行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堅決糾正勞動合同不簽訂、社會保險不繳納、勞動保護不落實、勞動標準不執行等侵害職工基本勞動保障權益的問題,促進企業依法用工,改善勞動關系狀況。

  (二)完善勞動爭議預防、預警和調處機制。推動企業普遍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大力發展區域性、行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完善工會參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制度和工會法律援助制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讓職工有尊嚴和體面的勞動,共享企業發展成果,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三)努力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一是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不斷拉升低收入職工工資水平。二是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全面實施,建立企業勞資雙方共決機制。三是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和勞動力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為企業合理確定職工工資及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依據。

  (四)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隊伍和信息化建設。在充實人員隊伍的基礎上,組建各鎮、街道、開發區勞動保障監察中隊,實行網格化管理,進一步明確各級網格區的職責、任務,充分發揮基層網絡的監管作用,變被動處罰為主動預防,將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解決在初始和萌芽狀態。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信息化,健全完善企業信息采集系統,實現區、鎮兩級聯網,保證信息全面、準確,為勞動保障執法監察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支持。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6

  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快速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隨著我縣工業的加快發展,企業的不斷壯大和就業需求的不斷增加,農業生產技術也在逐步提高,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明顯增加。縣域企業“招工難”和“用工難”與下崗職工和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難”之間存在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我縣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民技能培訓工程”,為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吹響了新的號角。一年來,全縣完成技能培訓和人才轉移,轉移率高,有效促進了農民就業,實現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在培訓過程中,農村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開始打動人們的目光,吸引了各行各業的更多關注。

  一、農村人員的基本情況

  農民工,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女性一周歲以上,男性一周歲以上,有勞動能力的農村勞動力。根據年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普查統計,全縣共有農村人口,有男有女,男女性別比例。在文化結構上,初中及以下的比例和全體員工的比例一樣高,而高中(中專)及以上的比例只有,其中只有大專以上的。產業分布方面:現有實際從業人員,占總人數,依次從事三大產業,其中,第二次生產中,從事服裝加工業、建筑業、轉椅家具業的人數分別達到人、人,三者之和占第二次生產從業人員,與我縣主導產業快速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密切相關;三大行業中,從事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旅游業的人數分別為人、人、人,排在第三產業之前的前三位。就業方面:本鄉就業人數為人,占總數;縣外和縣內其他鄉鎮從業人員分別是人和人,占總就業人數的總和。

  根據普查數據,我縣屬于農村勞動力資源范疇,不參加勞動的人數是人。此外,從事第一產業的人理論上可能會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這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也可以認為是我們縣人的剩余勞動力。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驅動。未來,初級生產將主要面臨季節性的農忙,剩余勞動力將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完全閑置。走出田野,實現就業轉移,已成為人們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二,農村人才的基本特征

  對農村人員的調查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了解人員的基本特征,進行有針對性的勞動力轉移。根據人口普查,目前農村人口有三個基本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競爭力弱。因為不到90%的農村人是小學文化程度,思想觀念相對落后,缺乏技能,大部分只能從事沒有技術含量的簡單勞動。第二,家庭負擔重,轉移欲望強。農民工基本處于老幼的年齡階段,是一個家庭的中堅力量。他們大多承擔著孩子上學、結婚、建房等沉重的經濟負擔。,并且有強烈的養家糊口的欲望。第三,不想遠行,希望就近掉頭。根據普查數據,在參加求職意向調查的1萬人中,有1萬人想在家附近工作,占被調查者的比例,能考慮出去工作的人數占了比例。

  三、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幾點建議

  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背景下,人民作為農村勞動力中的弱勢群體,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堅持“政府重視、市場引導、自力更生”的總體要求,按照“本地轉移為主、異地輸出為輔”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共同推進農村人員勞動力轉移。

  1.加強領導,推動政策。按照全國委員會的要求,農村人才的培訓和轉移應被視為政府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任務。各級各部門要把農村人才培養作為“十萬農民培訓工程”的.兩個重點之一,抓緊抓好。“十萬農民培訓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實行農村人員勞動力轉移專人負責,每年下達轉移計劃。同時,在現有轉移補貼政策的基礎上,提高對農村人員的補貼標準,降低培訓成本,對培訓后轉移工作突出的培訓機構按照轉移率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研究制定農村人員創業或辦財團的優惠政策,探索出臺鼓勵企業吸納農村人員的優惠措施,動員全社會力量幫助扶持。

  ⒉加大以村莊為單位的集中生產區建設。引導和鼓勵全縣所有鄉鎮和行政村大力發展村級經濟,就近吸納剩余勞動力。進一步完善中心村規劃,安排土地和宅基地,利用好廢棄礦址、兼并學校和閑置集體房屋,發展村級產業“孵化港”,實現就業轉移,增加農民收入。

  3.大力發展規模經濟農業。開展“生態觀光種植”工程,利用我縣良好的環境資源,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村人員生產綠色農產品;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社,推動濾布大規模種植,帶動人們發展觀光種植。同時,做好有機茶、畜禽、種苗等四大特色主導產業的深度發展,培育“三位一體”經營實體,提高農民組織化和農業產業化程度,吸納更多人就業。

  3.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創新機制,加快實施旅游總體規劃,通過景區深度開發加快旅游商品市場建設,大力發展景區“農家樂”,為人員提供更多創業機會。加快“千鎮萬村可靠店”建設,規范農村商貿發展,為農民轉移致富提供更大平臺。

  ⒌建立了城鄉一體化勞動力市場。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推進,農村人口脫離傳統農業、離開家園和城市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一方面,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為勞動者創造更多的機會;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需要社會保障服務體系的支持。針對城市綠化需要大量保潔人員的情況,針對上海世博會的契機,加強與上海相關部門的聯系,培訓輸出一批保潔人員,并進行定期維護;針對城市雙職工家庭普遍存在的嬰兒無人照看的情況,充分發揮女性有經驗能管好家庭、照顧好孩子的特點,專門組織一批能拉出來玩好的女性專家。通過規范化培訓,建立專業組織,開展家政服務,實現城鄉互動共贏。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7

  一、概念描述和理論假設

  (一)主要概念

  1.小城鎮。本文所指的小城鎮主要是指建制鎮,包括縣城所在的城關鎮,不包括非建制鎮或集鎮。

  2.鄉鎮企業。指由鄉鎮集體、村莊和村民小組、農戶和個體農民投資的各種經濟類型的生產經營單位,包括雖領取農村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但從業人員超過8人的企業。

  3.農村剩余勞動力。這里指的是中國農村未充分就業的勞動力。本文將綿陽市農村剩余勞動力替換為從事非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顯性從業人員,不包括從事農業生產但利用不足的隱性農村剩余勞動力。

  4.經濟潛力差。這里指的是居民的實際或預期收入差距。城鄉潛在差異是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鄉鎮位勢差是指小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二)理論假設

  首先,城鄉位勢差和鄉鎮位勢差決定了農村勞動力的流動。

  第二,農村勞動力流動受到制度條件的制約。

  第三,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機制缺陷的修復必須依靠大中城市的輻射或外資的刺激。

  二、西部內陸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機制缺陷:

  (一)理論分析

  在西方人口流動理論中,劉易斯和托達羅的人口流動模型揭示了發展中國家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動的機制:農村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收入水平低,對勞動力有巨大的外部推力;城市預期收入高,對勞動力有很強的吸引力。這兩種力形成的合力可以產生類似河水流動的“電位差”,電位差越大,流速越快;如果沒有電勢差或者電勢差太小,就不可能或者很難流動。

  在農村有一定的外推力的情況下,小城鎮必須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比城市有更大的吸力,形成城鎮與鄉村之間比城鄉之間更大的差異;否則只能通過行政權力在城鄉之間筑起制度屏障,人為地阻斷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把他們限制在小城鎮里。

  位勢差的大小取決于兩個因素,即勞動力流動的成本和預期收益。流動成本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接成本,即遷移成本;二是機會成本,即勞動力外流所放棄的其他利益。預期收益由兩個因素決定:一是就業概率,二是預期工資水平。農村勞動力總是選擇成本低、預期收入高的地方作為流入地。

  顯然,農村勞動力流入當地小城鎮的成本最低。不僅遷移成本很低,甚至可能是零成本,而且可以在不耽誤農活的情況下照顧家庭,機會成本也很低。因此,從流動成本的角度來看,農村勞動力流向當地小城鎮是最經濟的。但在收入方面,由于西部內陸地區小城鎮工業水平低,就業能力有限,就業崗位遠遠不能滿足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要求,就業概率很低。而且即使能就業,工資也明顯低于大中城市。這樣,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的差異就更小了。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流入大中城市的直接成本和機會成本可能更高,但大中城市的就業概率和工資水平高于小城鎮,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更大。因此,農村勞動力在選擇流入地時選擇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鎮。

  (二)綿陽市的實證分析

  綿陽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東北110公里處,面積20249平方公里。根據第一次農業普查數據(數據為1997年1月1日時數),綿陽市建制鎮122個,農村人口417.6萬戶。除縣城所在的建制鎮外,建制鎮115個,平均每個鎮面積1.5平方公里,全鄉平均人口299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77人。

  綿陽市農戶從業人員298.7萬人,就業分布為:農業從業人員238.9萬人,非農業從業人員59.8萬人。非農業從業人員中,城市從業人員31萬人,農村從業人員28.8萬人。農村非農從業人員中,有15.3萬人被非農鄉鎮企業吸納,其中6.8萬人分布在建制鎮鄉鎮企業,5.1萬人分布在自然村鄉鎮企業,3.4萬人分布在非建制鎮或工礦區鄉鎮企業。

  1.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

  許多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認為,小城鎮的發展有利于鄉鎮企業的集中,鄉鎮企業基本上以農村勞動力為吸收對象(米增玉、鄒,2019),所以只要小城鎮發展起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會被他們吸收。但是,只要分析一下鄉鎮企業的分布情況,就會發現依靠鄉鎮企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小城鎮并不樂觀。調查顯示,中國只有7%的鄉鎮企業位于建制鎮(米增宇、鄒,2019),其從業人員僅占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20.8%(,2019)。綿陽市的情況和全國其他省市地區不完全一樣。綿陽市鄉鎮企業3072家,其中自然村分布的鄉鎮企業1701家,占鄉鎮企業總數的55.4%;分布在小城鎮的鄉鎮企業有1035家,占鄉鎮企業總數的33.7%;有36家鄉鎮企業分布在大中城市,占鄉鎮企業總數的1.2%;有300家鄉鎮企業分布在集鎮或工礦區,占鄉鎮企業總數的9.8%。從鄉鎮企業吸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來看,綿陽本地鄉鎮企業僅吸收15.3萬人,占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25.5%。其中,小城鎮鄉鎮企業僅吸納6.8萬人,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11.3%(占全部農村從業人員的2.27%);自然村、集鎮、工礦區鄉鎮企業吸納8.5萬人,占當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14.2%;綿陽51.9%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大中城市就業。

  小城鎮能否通過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察鎮的鄉鎮企業吸收更多的農村勞動力?筆者對綿陽市T鎮J村某磚廠的調查表明,該磚廠不愿建在鄉鎮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鄉鎮土地占用費較高;

  第二,鄉鎮沒有荒地可挖作原料;

  第三,鄉鎮污染控制嚴格;

  四是城鎮工資成本較高;

  第五,非正式制度成本較高,人際關系復雜。

  通過對綿陽市其他自然村鄉鎮企業的調查,筆者還發現,他們不愿意搬遷到小城鎮的原因還涉及到產權的劃分和歸屬、搬遷費用等問題。事實上,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自然村和小警察鎮的鄉鎮企業普遍具有就地取材(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生產規模小、管理水平低、污染嚴重的特點。所以這些鄉鎮企業最好的生存環境就是自然村和小警鎮。如果他們離開特定的環境,他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J村磚廠的老板說,如果工廠建在鄉鎮,只有土地占用費和治污費會害死工廠。所以很難集中在小城鎮。

  2.城鄉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分析。

  如果能縮小城鄉位勢差,擴大鄉鎮位勢差,不僅可以“盲目”流入大中城市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可以將分散在自然村和小警鎮的剩余勞動力吸引到小城鎮。但根據綿陽市調隊提供的數據,從1980年到1998年,無論從相對還是絕對來看,城鄉之間的潛在差異都在不斷擴大。雖然鄉鎮之間的電位差有所擴大,但小于城鄉之間的電位差。因此,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流向仍然是大中城市。

  如果以1997年初綿陽市小城鎮鄉鎮企業吸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比例(11.3%)作為小城鎮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率,以城市雇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比例(51.9%)作為城市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率,分別近似代表小城鎮和城市的就業概率,我們會發現預期收入(就業概率×工資水平)轉移到小城鎮這不僅遠遠低于預期收入2476.67元轉移到大中城市,也低于農村地區的實際收入1824元。即使農村勞動力在小城鎮就業的機會成本為零,即每年仍可獲得農村人均純收入,1997年向小城鎮轉移的總預期收入僅為2245.72元;向城市轉移的預期收入比農村實際收入高652.7元,比零機會成本向小城鎮轉移的預期收入高230.95元。這可能解釋了為什么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城市作為流入地,而不是小城鎮作為流入地。

  第三,小城鎮區位特征與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距綿陽市的距離,作者將小城鎮分為三組:第一組,20公里以內;第二組,20公里到70公里之間;第三組,70公里外。然后,作者從三個群體中隨機選取了三個小城鎮,利用農業普查數據和實地調查分析了它們的區位特征與勞動力吸收的相關性。

  那么,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差異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四,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機制缺陷的修復:大中城市的輻射還是外資的刺激

  從全國來看,蘇南、珠三角等地區的小城鎮發展勢頭良好,不僅吸收了大量本地和國外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縮小了城鄉差距,加快了二元社會的統一進程。通過分析他們成功的原因,不難發現他們除了原有的良好基礎、起步早、政策支持外,還得益于當地大中城市的輻射和外資的刺激。蘇南蘇北小城鎮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蘇南大中城市人口密集,通過投資、技術擴張、周邊合資等方式發揮巨大的輻射效應。蘇南不僅受到區域內城市發展的帶動,還受到上海大型產業的強烈輻射;但蘇北大城市稀疏,城市實力弱,輻射效果差。濾布是蘇南和蘇北小城鎮發展差異的重要原因(劉保金等,2019)。西部內陸地區小城鎮發展水平低與蘇北情況有很多相似之處。

  從綿陽市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小城鎮的建設仍然是政府行為,而不是農民自下而上的愿望和自覺行動。通常在政府和地方部門的支持下,先做好基礎設施,再通過優惠政策吸引農村人口到小城鎮居住。這種政府領導下的小城鎮很難形成自己的特色,工業基礎很薄弱,沒有城市的城鎮空殼現象相當普遍。2019年初,筆者調查了綿陽市附近的三個小城鎮。w鎮是國家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從外觀上看,小鎮高樓林立,街道整潔,配套設施齊全;然而,進一步調查發現,相當多的建筑被遺棄,人行道被關閉,生意蕭條。比如全鄉最受歡迎的鄉鎮企業飼料廠、印刷廠,瀕臨破產;雖然原有的具有一定優勢的農產品市場進行了改造,但攤位閑置,年底也沒有什么繁華景象。據當地官員介紹,Y鎮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牲畜交易場所。據說鎮上人山人海,但我看到的牲畜交易場所是一條狹窄的老木房子之間的街道,除了街道兩旁屈指可數的幾個店面,幾乎沒有像樣的鄉鎮企業。除了政府、醫院和學校的工作人員,這個鎮的人口大多是原鎮居民。近年來,該鎮幾乎沒有吸收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因此鎮上沒有居委會或街道辦事處。1999年以前,T鎮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要么去綿陽市打工,早退,夜間鐘擺式流動,要么常年出國打工,要么留在村里從事城鄉之間的拐賣,很少去鄉鎮就業或定居。1999年后,綿陽市向外擴張,T鎮被列為經濟試驗區,使該鎮迎來了一個極好的發展機遇。去鎮上調研,看到了兩個對比鮮明的場景:舊田荒蕪,新田繁忙。當鎮官員向提交人介紹情況時,提交人從他的講話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對鎮的未來充滿信心。的確,我們沒有理由不同意鎮上官員的期望,因為試點區建成后,T鎮將與綿陽市整合,屆時T鎮將成為“一城之內的鎮”。當然也不再是普通小城鎮的代表。

  鑒于永興鎮和唐荀鎮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方面的巨大差異,筆者于2019年6月對這兩個鎮進行了調查。作者發現,城市工業的輻射效應是小城鎮發展和吸收勞動力的關鍵,城市的輻射效應在某些地方比在其他地方更明顯。也就是說,小城鎮的發展速度通常只靠城市的輻射而緩慢;相反,如果大規模城市產業的觸角直接延伸到小城鎮,如果小城鎮能夠抓住機遇,就有可能形成經濟增長點,發展迅速。永興鎮就是這樣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初,永興鎮的鄉鎮企業開始與市內幾家大型國企聯姻,生產配套產品。90年代中后期,該鎮抓住在綿陽建立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長虹集團新區建設的機遇,使鄉鎮企業規模和檔次上了一個臺階,直接為高新區內企業(包括長虹集團)提供配套生產和服務。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同時吸收了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1997年初,全鎮有鄉鎮企業70家。其中,59家鄉鎮工業企業吸納的從業人員占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88.58%;分布在鄉鎮的32家鄉鎮企業吸收的從業人員占全鎮59家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65%。然而,在1999年之前,唐荀鎮沒有這樣的機會。1997年初,全鎮有鄉鎮企業16家。其中鄉鎮工業企業14家,這14家企業吸收的從業人員僅占全鎮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38.4%;全鄉只有三家鄉鎮企業,員工只有74人。鎮上有一家建筑鄉鎮企業,員工1.1萬人,占鄉鎮企業員工的60.44%。但企業不是建在鎮上,而是在綿陽市,所以對鎮的發展和直接帶動作用不明顯。

  通過調查,作者還發現,許多學者認識到小城鎮第二產業的發展將帶動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吸收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在綿陽市小城鎮的現實中很難得到驗證。主要原因是小城鎮規模小,常住人口少。鄉鎮企業的從業人員多為農民,不出家鄉,早出晚歸,第三產業缺少服務對象,從業人員比例很低。在永興鎮這樣一個發達的小城鎮,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只有79人,占鄉鎮企業從業人員的1.59%。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西部內陸地區發展小城鎮的輻射源——城市產業相對落后,輻射力較弱,大部分小城鎮無法直接由城市產業帶動,外資刺激的可能性更小。因此,小城鎮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機制缺陷需要時間來修復。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8

  06年三月下旬,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在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xxx的帶領下,對市直企業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簽訂情況進行了調查。參加調查的人員有市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部分委員,市總工會、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有關領導。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聽取了市總工會、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匯報;深入到部分國有、民營、外資、個體工商企業了解情況,查看有關資料;同時分別召開了部分企業職工代表座談會和企業領導座談會。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總的看來,各級各部門對勞動合同的簽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一)領導比較重視。近三年來,市總工會同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就大力推行集體合同制度和工資協商制度,先后出臺了《關于當前企業推行集體合同制度的意見》、《關于xx市全面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的通知》等5個文件。市總工會總結沙隆達、xx城南開發區等單位和地方的經驗,指導面上的工作。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高度重視勞動關系的協調工作,把企業集體合同制度建設和勞動合同管理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目標考核。

  (二)工作基本推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以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為重點,職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的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全市各類企業4700家,已簽訂集體合同3685家,簽訂率為78%。其中國有企業945家已全部簽訂,簽訂率為100%。二是以全員勞動合同制度為基礎,確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勞動關系的格局基本形成。截至到2006年2月,全市城鎮各類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職工為358萬人,簽訂率為867%。

  (三)制度初步建立。2002年以來,全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工會組織和企業聯合會(企業家協會)積極探索協調勞動關系的新機制,市直和各縣市區都建立了勞動關系三方協商會議制度,明確了三方在調處勞動關系重大問題的責任和作用。

  (四)重點內容突出。合同內容比較全面、具體,勞資雙方的責任和義務比較明確,主要突出了經濟發展和企業改制的需要,對勞動者工資、養老保險、醫療、安全等方面的權益保護體現得比較充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建立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制度認識上有差距。一些企業特別是非公有制企業認為簽訂勞動用工合同有必要,而簽訂集體合同沒有多大必要;一些職工對集體合同制度認識不深,認為個人已經和單位簽了勞動合同,集體合同是工會和單位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簽不簽無所謂;還有一些有一定專業特長和技術的職工,擔心簽訂勞動合同后限制其擇業自由,不愿和企業簽訂合同。這些認識上的差距,使得集體合同制度和勞動合同制度的執行缺乏一種內在動力,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同的簽訂和執行。

  (二)集體合同簽訂的程序不規范。一是平等協商難實現。目前一部分企業對平等協商制度的重要性還沒有完全認同,集體合同制度執行中重簽約、輕協商的現象比較普遍。有的企業是“一次協商管幾年”。工會代表廣大職工與單位簽訂集體合同,從法律上講是平等的,但從實際運行看,往往考慮單位困難多一些,考慮職工利益少一些。二是沒有嚴格執行審查備案制度。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集體合同簽訂后必須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審查備案,才能生效。而我市雖然有4634家企業簽訂了集體合同,但按規定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審查只有3685家,有近1/3的企業沒有按規定備案審查。

  (三)合同的簽訂率和履行率不高。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市總工會統計,全市有20%以上的企業沒有簽訂集體合同,有近15%的職工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同時,合同的履行也不理想。2005年市總工會對80名職工代表進行問卷調查,有22人表示集體合同缺乏監督執行,兌現不夠,占職工代表的27%。有的企業集體合同中規定企業必須按國家規定為職工交社會養老保險,但由于資金周轉不過來,不僅未交納養老保險費,而且連基本工資也不能及時發放。

  (四)合同的內容不完善。有的企業是迫于壓力而簽訂的`合同,對合同的內容不重視,合同條文能模糊就盡量模糊,能抽象就盡量抽象;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文本針對性不強,格式化的居多,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的少。在抽查的幾家企業中,僅有沙隆達股份有限公司結合自身的實際簽訂了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其他企業都是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提供的格式合同。有些合同內容存在不公平。如有的合同規定安全事故責任由勞動者自己負責,社會養老保險由職工自己繳納等。

  (五)合同的管理存在漏洞。一是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據調查推算,約有60%左右的國有中小型企業未建立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管理臺帳和相關管理制度。這種情況在非國有企業中比例更高。有些企業雖有管理臺帳和制度,但規定不具體,操作性不強。二是管理主體缺位或虛位。在非公有制企業中,相當數量企業沒有落實人員負責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管理工作。在集體所有制企業中,不少企業雖然安排了人員管理,但實際沒有認真管理和檢查。合同簽訂后存放在檔案室,不修改、不完善;到期了不續簽、不終止。

  (六)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沒有得到充分保護。當前的集體合同制度和勞動合同制度還沒有完全將農民工納入到管理范疇。一些企業不愿意和農民工建立勞動關系,對農民工一般沒有簽訂勞動合同,以口頭協議為主,以便規避法律或者逃避責任。農民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象時有發生,如超時勞動、克扣和拖欠工資等。

  三、幾點建議

  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就我市下一步貫徹執行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制度,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要進一步加大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確立勞動關系的一種法律制度,它既是建立勞動關系的標志,又是勞動關系是否穩定、和諧的基礎,同時也是國家、工會以及勞動者自身維護勞動者權益的重要依據。因此,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和宣傳《勞動法》、《工會法》和集體合同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積極推進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要把企業法人和職工作為重點對象,使他們對簽訂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的目的、意義、性質及內容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增強企業法人的法律意識和廣大職工的維權意識。

  (二)要不斷完善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制度。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工會組織。要把改制企業、新建企業作為重點,把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作為難點,積極推進工會組織的建立,做到凡是有職工的地方都有工會組織。同時,要加強工會干部的培訓,增強工會組織維護職工權益的意識和能力,為推進集體合同制度打下基礎。二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平等協商機制。各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工會組織,要指導企業建立平等協商制度,對平等協商的主體、原則、內容、程序等進行規范,形成一套科學、完整的機制,使得平等協商有章可循。三是要建立和完善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管理制度。用人單位要依照國家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內部配套規章制度,落實專人或兼職人員對合同進行動態管理。

  (三)要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一是要轉變歧視農民工的錯誤觀念。各級政府管理部門,首先應從自身做起,消除歧視觀念,把農民工作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到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二是要提高農民工組織化程度,推進集體協商制度。要將農民工納入到集體合同制度管理之中,通過廣泛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使農民工獲得平等的對話權利,從制度上保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三是及時處理涉及農民工的勞動爭議案件。對于農民工申訴的勞動爭議案件,要本著依法、公正的原則,及時立案,及時處理。

  (四)要建立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各級勞動行政部門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加強對用工單位實施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制度的監督檢查。通過對用工單位和勞動者進行政策指導、咨詢服務、監督檢查以及集體合同審核和勞動合同鑒證等,促進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制度的順利實施和規范運行。各級工會組織要把推進集體合同制度和勞動合同制度作為自己的重要職責,認真履行好責任,切實抓出實效。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9

  根據豫工生[XX]4號文通知精神,我們對所屬縣區、市直企業開展工會勞動保護維權機制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所了解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市、縣工會維護職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工作情況

  1、市總工會勞動保護機構配置齊全,市總工會主席田愛華為委員會主任,副主席陳瑞峰,后調來副主席劉超為副主任,生產部工作人員及相關人員為委員,對生產保護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縣區工會機構配置都比較齊全。所成立的召陵區關系已經理順,正在籌備建立。

  2、勞動安全衛生三方協商機制建設到位,每年至少召開1—2次協調會議,對勞動安全,職業病防治,工會勞動保護工作進行總結,提出下步工作方案。

  3、因為漯河市沒有媒礦,機械行業不多。輕工企業生產事故相對少一些,市人大每年執法檢查時工會派員參加對縣區、市直單位都提出維護職工勞動安全健康權益問題。

  4、職工勞動安全問題在勞動爭議案中沒有涉及到。僅在XX年漯河電廠一工人摔傷后,企業不全部解決醫療費及和工資問題,提出勞動爭議,仲裁已解決。

  5、工會勞動保護工作責任到的制及執行情況是,國有、國有控股企業都能很好的執行,部分私人企業重視不夠。

  6、工會在維護勞動安全衛生權益工作方面主要成果是:

  (1)在源頭上參與,每年市政府與縣區和市直主要企業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時,有明文要求維護職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加強勞動保護工作,開展“安康杯”競賽和推行工會勞動保護一法三卡活動。

  (2)和安全。衛生部門聯合下文,聯合下去進行安全檢查,參與“三同時”工作,對開展工會勞動保護工作比較有利。

  (3)市總和和基層和單位工會工作的同志一道對勞動安全衛生權益的進行構通交流,共同探所思路。新方法。

  7、指導,協助企業工會維護職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情況,主要是對私營企業的`指導,今年六月份,我們和市安全局一起到召陵區興茂鈦白粉廠,驗收制氧車間工程時,發現職工勞動保護工作存在問題,在污染區只發口罩,不穿防滑鞋,沒有推行“一法三卡”活動,當即提出整改意見,限期改正,并和工會主席交換了意見,要求以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為目的,對老板宣傳《工會法》、《安全生產法》工會勞動保護監督檢查《三個條例》等有關政策法規,使之起引起重視。

  二、企業工會維護職工勞動安全衛生權益工作的情況

  1、企業工會勞動保護組織人員配備情況

  企業工會90%以上是專職工人員負責勞動保護工作,有個別私人企業工會組織成立后,人員少設兼職人員負責這項工作。三級網絡組織健全,人員構成情況合理,發揮作用突出,真正起了安全生產群眾監督作用。

  2、企業職代會勞動保護專門委員會。平時能行使職權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能及時研究,向行政提出建議,在職代會期間向職工報告工作時作為一項專項內容進行報告。

  3、企業運用平等協商機制維護職工安全健康情況,我市有158家國有,2家控股,79家集體企業,176家非國有企業簽訂,續簽了集體合同,基本上工作休息部分有4—5條,勞動安全9條,勞動保護福利10條。能夠從源頭上起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作用。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10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不再安于現狀,不滿足當前傳統農業經營帶來的微利,在家鄉又找不到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務工的青壯年農民越來越多。據宜章縣農村住戶調查資料表明:農民外出務工得到的收入已成為近幾年宜章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而這種“主體”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這一途徑來完成。如何積極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逐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已顯得越來越重要.

  一、宜章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轉移現狀

  (一)全縣農村勞動力結構現狀。據農村住戶調查:XX年全市農村勞動力為26.68萬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總數的74.8%;從性別結構看:男勞動力占54.85%,女勞動力占45.15%;從所從事的行業看:第一產業占69.71%,第二產業占10.76%,第三產業占19.53%;從勞動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3.7%,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專文化程度的占1.39%,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從以上結構可以看出:全縣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性別結構較為合理,但勞動力水平較為低下。

  (二)全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及特點。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農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農村“人多田少”現象的日趨嚴重,近幾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已成為一股熱潮。據調查:全市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人數8.5萬人,其中省外7.53萬人,省內0.96萬人。上半年新增轉移人數2.1萬人,其中女性1.07萬人;在新增成員中有0.06萬人接受了職業培訓。總體上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主要集中在廣東沿海地帶。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水平較以前相比有了顯著的提高,農民不再滿足溫飽型生活。加上經濟發達地區的高工資、高收入的強大吸引力,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內部沖動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幾年大規模地向廣州、深圳一帶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沿海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為廣大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從而吸引了更多農民前往這些地方打工賺錢。據調查,我縣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廣州和深圳一帶,少數分布在省內其它地市.

  2、二、三產業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主要行業。據調查:農村輸出的勞動力有74.6%從事工業和建筑業,其次是商業、餐飲等服務業。男性絕大多數從事建筑業的住房建筑、裝修以及電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從事制鞋、電子裝配等工作。也有些舉家外出承包田地種西瓜、養豬等,但為數不多。其他主要從事各種服務行業。

  3、勞動力就地轉移人數明顯增加。出現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1)近年來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對勞動力的需求趨于飽和;

  (2)一些重點工程在全縣相繼開工建設,沿公路兩側新開辦許多采石、水泥預制件等配套企業以及公路建設工地均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

  (3)個體私營經濟和農村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吸引了一部分勞動力回流。

  4、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具有兼業性。目前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民與土地緊緊地聯在一起,大部分非長期性外出務工的農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內”,農閑時外出打工,農忙時回家耕種。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全縣外出勞動力人數雖逐步增加,但轉移的速度卻有所趨緩。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轉移的勞動力素質較低。主要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和有專業技術的較少。低素質的勞動力只能從事贓、累、苦、重等工作,很難找到理想的崗位,掙得滿意的收入。

  2、兩廣和深圳等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于飽和。由于沿海發達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對勞動力整體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業不景氣,下崗工人和失業人員大幅增加,面臨城市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雙重壓力。因此對外來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

  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多屬自發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務工人員的利益和權力難以得到保證。由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自發的多,有組織的少,政府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缺乏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基本處于無序流動狀態。由于缺乏宏觀調節手段,勞動力輸出后的情況無法了解,利益無法保護,如發生勞資糾紛或工傷事故等也無人過問。少數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現偷、盜、扒、竊等違法亂紀現象。也有少數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計劃生育。

  三、積極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

  根據以上情況加以分析不難看出:今后農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如不及時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掙得滿意的收入已是越來越難。要想使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對農民總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大,必須積極地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全縣勞動服務中心已初步開始了這方面的工作。

  1、建立鄉鎮勞動保障站和勞動信息網絡,形成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不冒煙的工廠”,是投資少、見效快的扶貧工程,是不交學費的“商業大學”,也是全縣這樣一個城鎮化水平不高,工業基礎薄弱,經濟落后地區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為了積極穩妥的開展好勞務輸出,全市就業服務中心利用這次機構改革的機會,加快了鄉鎮勞動保障站的建設。已建9個鄉鎮勞動保障站全部配備了1—3名專、兼職人員。全縣13個鄉鎮全部建立了勞動保障站,巖泉.關溪.笆籬建站率超過75%。勞動信息網絡的建立已在構思當中,的確亟待落到實處。因為它的建立將會使勞動力轉移和跟蹤服務更加規范、更加簡捷方便。

  2、提高勞動者素質,進行各行各業、多方位的技術培訓。據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小學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6.5%以上

  ,多數務工成員只能從事普通體力勞動,有技術、特長的只占10%左右。針對這一情況,為滿足農村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對技術的需要,提高就業率,必須對務工成員進行多方位的技術培訓,堅持“先培訓,后輸出”的原則。據調查:今年各鄉鎮相繼開設了縫紉、電腦、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發、家電維修、養殖等專業,培訓民工960多人。通過培訓,使他們一經轉移就能上崗,在競爭的過程中處于主動地位,既有利于生產的穩定發展,又增加了務工人員的經濟收入。

  3、挖掘勞務資源,廣開服務渠道。由于全縣與兩廣接壤,打工妹大都以老帶新方式輸出,而男工及中年婦女輸出就沒有那么活躍。針對這一現象,就業服務中心及時與廣東等地的信息聯絡員聯系。僅麻陽鎮今年上半年就向廣東省的中山、南海、東莞等地輸送男工657人,從事家政服務的中年女工246人,保安人員187人。為全縣勞務輸出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深受農村男青年和中年婦女歡迎。

  四、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果,促進宜章縣域經濟發展。

  從以上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出: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可以擴大就業、增加收入,還可以以此為突破口,搞活全縣經濟。它的意義不僅在于把門外的錢抓回來,更重要的是通過農村勞務輸出,把外面的先進觀念、先進技術、先進管理機制和先進的經營理念等學成回鄉,積極帶動地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全縣在這方面的工作已邁出了新的一步。

  1、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僅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給農業生產提供了較寬裕的流動資金,而且帶動了相關二三產業的發展。如促進了交通運輸業的繁榮及職業教育和社會辦學的發展。據調查農民外出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大,而家庭經營收入和轉移性、財產性收入則增長較緩。目前農村勞動力轉移成了農村居民增加收入、發展農村經濟,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經。

  2、勞動力轉移帶動全縣民營經濟的發展。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在為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其中姣姣者學到了過硬的技術,賺到了大把的票子。為此,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他們回鄉辦企業。如減免有關稅款和相關的行政性收費、爭取銀行低息貸款等,為返鄉創業人員創造出一個寬松的環境,鼓勵他們參與小城鎮建設。

  3、勞動力轉移加快了全縣小城鎮建設的進程。由于兩廣地帶勞動力的需求基本趨于飽和,其工資、待遇與內地收入越來越接近,且工作時間長,路程遠,開銷大。再加上近年來全縣恰逢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發展機遇,衡棗高速、洛湛鐵路、貴福鐵路、永連公路等重點工程的相繼開工,在給全市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的同時,也給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帶來了巨大機遇。一些打工回來的青年因外出開闊了眼界,學回了技術,積蓄了一些資金,他們不再安心幾畝田的收入,大多來到縣城或小城鎮經商、從業,從而加快了全縣小城鎮建設的進程。

  五、幾點啟示

  1、科學認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發展本地經濟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存在種種偏見,認為這是對農村勞動力的一種廉價出售,是“發達地區”對“落后地區”勞動力資源的剝削。由于缺乏正確的分析和認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各級政府也沒有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措施,更談不上系統的管理和引導。據調查:農村剩余勞動力所帶來的工資性收入已成為廣大農戶家庭純收入增加的主體和農業生產及農村住房建設的主要資金來源。同時許多外出務工的青年學成回鄉,爭當創業之星,帶動了全市民營經濟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發展農村經濟,必須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有一個足夠的認識。

  2、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專家們認為,導致農民增收緩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農業效益下降,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有限,農業科技水平落后導致農產品競爭力差。許多地方都存在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因此,適時調整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進而提升農產品質量,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是農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應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新領域,提高農業綜合開發能力,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和農產品的競爭力,而且還可以增加大量的就業機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地轉移。

  3、扶持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企農“雙贏”。依托資源建基地,面向市場求發展,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方向。龍頭企業的主要作用是:促使資金、技術、信息、人才進入農村,農產品和勞動力流出農村,實現企業發展壯大和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因此,扶持和壯大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發展產業化就是發展農業。不僅帶動了周邊農戶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還安排了剩余勞動力就業。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 篇11

  報告背景

  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是各國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直接服務于勞動力市場。因此,如何適應勞動力市場,如何被勞動力市場所接受,是各國職業教育研究的重點。然而,不同國家、同一國家不同時期的勞動力市場是不同的,因此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必須與時俱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也必須與時俱進。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方興未艾,但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壓力越來越大。根據對東莞主要人才市場現狀的研究,企業很難找到合格的技術工人——招聘工人困難;來自高職院校,也反映出畢業生畢業后很難找到相應的工作——就業難。為什么會造成這種供需矛盾?

  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對東莞最大的人才市場的信息進行了調查了解,對近百家制造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進行了調查了解,得出了分析結果。

  1.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企業對人才的選擇更有針對性

  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東莞大多數企業通過裁員來規避風險,同時在招聘人才方面也更加謹慎。調查顯示,超過60%的企業具有集中的、針對性很強的選人條件,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導致招聘效果不理想,專業技術人才是很難找到的有針對性的人才。

  2.制造企業有更多的階段性人才選擇

  隨著東莞的產業轉型和金融風暴后許多工廠/企業的遷移或關閉,人才的選擇出現了新的變化。在本次調查中,超過50%的制造加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更加階段性,尤其是一些外貿工廠對普通人才的需求在假期前的一段時間大幅增加,但到今年年底,對一些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很多。

  3.目前,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才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在談及當今社會的人才狀況時,很多企業的hr人員都表示:社會上流動的所謂人才還處于底層操作層面,稍高的技術崗位很難滿足。而且社會上的流動學生占據主流,由于缺乏實際操作,停留在一些純粹的理論基礎上,更難以滿足企業的技術要求。

  4.大多數企業對定向人才的培養感興趣

  對于企業所需人才的定向培養,絕大多數企業代表都表示了極大的興趣。根據企業需要培養固定的技術人才,可以更好地滿足工廠特殊崗位的人才需求。但很多企業覺得短期內并不適合企業的需求,因為人才要求在短時間內到位,培訓需要時間和成本。只有部分大型企業表示愿意接受人才定向培養,前提是自身人才需求規劃提前完善,有完整的人才梯隊。

  5.社會企業對傳統職業教育中的人才培養缺乏興趣

  談到社會常規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有一半的企業代表表現平平。最大的原因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工作要求。而且部分畢業生學習內容已經滯后,不符合工廠最新需求。

  結論分析

  根據從人才市場獲得的信息,結合目前一些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相關模式的比較,從專業、師資、內容等方面得出一些結論。

  1.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滯后,難以滿足社會企業的`人才需求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專業都是多年前設置的,長期以來沒有及時更新升級,使得專業落后,與當今社會企業的最新需求錯位,直接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錯位,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

  因此,應加強職業學校與企業的溝通,進一步調和對接雙方的需求,使職業學校能夠深入了解社會需求,及時調整專業方向,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

  2.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單一,與企業需求的契合度不理想

  從了解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比較單一,基本沒有雙師型講師,更多的側重于理論教學,缺乏實際的技術操作,即使所謂“運營經驗”也停留在多年前的經驗上,所以缺少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講師。

  雙師型講師的培養已成為制約東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為此,我們應該加強雙方的溝通和交流。比如教師如果可行,可以定期去工廠培訓深造,及時了解企業的需求,從而更好的培養社會適用的技能型人才。

  3.大多數高職院校更注重商業運作,對社會關注較少

  當今的高職院校在成立之初就以商業利潤為目標,因此招生已經成為所有高職院校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專業設置、課程更新、講師培訓等方面的努力相對不足。,所以大多數職業學校在整體人才培養效果上相對不足。

  因此,要結合社會企業的需求,激勵和引導職業學校從政策導向的角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提高講師素質,提高專業內容,要與相關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及時向講師收費,給學生實踐機會,增強培養人才的社會實用性。

  后記: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東莞是中國制造業之都,技術人才是支撐整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因此,要建立完整的技術人才培養機制,促進東莞制造業的順利發展,任重而道遠。

【勞動者的一天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勞動者安全生產倡議書09-24

勞動者勞動合同09-19

最美勞動者評選通知(通用5篇)09-20

寫給勞動者的一封信06-27

關于勞動者的調研報告(通用16篇)09-24

勞務派遣公司與勞動者合同10-25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合同08-07

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08-09

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新04-10

勞動者勞動合同15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