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調研報告精選15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校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校調研報告1
勞動合同法生效以后,國家法律和地方性行政法規都加大了對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勞動者的法律維權意識也隨著普法宣傳的深入開展而日益增強。高校后勤職工人數眾多,面臨的用工風險日益加大,亟需采取新的應對舉措以妥善規避風險。
一、當前高校后勤用工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缺乏獨立承擔用工風險的能力。當前,只有為數不多的高校后勤實體注冊成為了獨立法人。絕大數高校后勤都未能從學校行政管理體系中規范分離出來。它們仍然作為學校的一個部門按照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運行。法律主體地位上的從屬性既使高校后勤缺乏獨立承擔用工風險的能力,也使高校承擔著極大的連帶責任。一旦后勤用工出現法律風險,高校將不可避免的要承擔全部法律責任。而后勤作為用工單位,因主體地位缺失,也無法有效地去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工資支付不合法法律要求。
(1)低于最低工資標準發放工資。我國于20__年3月1日起施行最低工資標準制度。根據《最低工資規定》,在勞動者提供正常勞動的情況下,用人單位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應當在剔除延長工作時間工資、中班、夜班、高溫、低溫、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環境、條件下的津貼以及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的勞動者福利待遇等以后,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因此,加班費、津貼、福利待遇等都不能作為最低工資的組成部分。然而,調研發現,一些高校后勤并沒有按照此要求發放工資。在扣除應當支付給勞動者的加班費、津貼等費用之后,實際支付給勞動者的工資已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2)加班費發放標準不符合法律規定。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__年1月3日發布的《關于職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時間和工資折算問題的通知》,勞動者日工資為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小時工資為月工資收入÷(月計薪天數×8小時),而月計薪天數為21。75天。根據此規定,若職工月工資為900元,則日工資為900÷21。75=41。4元,小時工資為:41。4÷8=5。2元,工作日加班費為每小時5。2×1。5=7。8元,休息日加班費為每小時5。2×2=10。4元,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為每小時5。2×3=15。6元。如果保潔員每天工作按8小時計算,休息日加班費應為10。4×8=83。2元,法定節假日加班費為15。6×8=124。8元。然而,實際情況是,無論是休息日加班還是法定節假日加班,很多高校后勤都沒有按照這一標準支付加班費,而是與法律規定的標準相差較遠。一旦出現糾紛,用人單位必然會面臨敗訴的法律風險。
(三)規章制度不健全,導致日常管理無章可循。規章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價值。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用人單位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并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此外,根據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且不需要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但是,適用這些條款的前提必須為該規章制度是經過合法程序制定,已向勞動者公示或者告知,是合法、有效,并對勞動者具有約束力的。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國很多高校后勤部門,都未能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制定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
(四)聘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工傷風險大。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以后,根據勞動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他們在法律上已不具備勞動者的法律資格,出現用工糾紛后,他們不能依據勞動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于高校后勤來說,大量聘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從法律角度來說,用工風險大大降低。但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年齡較大,勞動能力已十分有限,在工作中很容易發生工傷事故。由于無法為他們繳納工傷保險,導致工傷風險無法部分轉移,高校后勤作為用工部門必須承擔所有風險和責任。一旦發生工傷事故或遭受意外傷害,按照法律規定,高校后勤將不得不承擔高額民事賠償費用。即使繳納了意外傷害保險,一旦出現疾病所致傷害,如腦溢血發作不省人事等,也無法獲得意外傷害保險賠付,疾病所致傷害風險仍然無法轉移。
二、規避當前用工風險的對策
(一)高校后勤注冊成立獨立法人單位,與學校實現規范分離。各高校后勤可以最低注冊資本,成立獨立法人單位,對后勤各部門用工實行統一管理。具備獨立法人資格以后,高校將不必再承擔連帶責任風險,而高校后勤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將會大大增強。一旦出現用工風險,高校后勤就可以主動出擊,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二)可通過調整工作時間、實行物業外包、綜合工時用工等措施,降低加班費發放風險。根據勞動法第36條“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勞動法第39條“用人單位應當保證勞動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第三條“職工每日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以及勞動法第44條第2款“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資報酬”的規定,只要保證勞動者每天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0小時,并且每周至少休息1日或者安排補休(法定節假日除外),就不需要支付加班費。
根據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高校后勤可將一些保潔員等常規工種的工作時間調整為早上7:00—11:00,下午13:30—16:00,每周工作6天,休息1天,或者是每周工作7天,寒、暑假安排補休(即發基本工資,安排休息)。
對于因工作性質特殊,需連續作業的工種,高校后勤可以獨立法人名義申請實行綜合工時用工。實行綜合工時用工后,由于工作日加班和休息日加班均不算加班費,這將會節省一大筆加班費。
對于一些夜班傳達員等崗位,可實行物業外包,由資質較高的物業公司負責管理。這樣就可以規避夜班傳達員因工作時間較長而出現的用工風險。
(三)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應在上崗前進行體檢,上崗后給予繳納意外傷害保險。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量避免雇傭該類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身體素質較差,工作中很容易遭受意外傷害,或突發疾病。意外傷害風險可通過繳納意外傷害保險予以轉移。經咨詢幾家保險公司后得知,若給退休職工每人每年繳納一定金額保險費,一定數額以下醫療費免賠,一定數額內的醫療費100%賠付,醫療費根據保險費繳費金額設有賠付上限。以某保險公司為例,一年繳納100元保險費,賠付上限是5000元,若因意外傷害身故或全殘的,另外賠付5萬元,未全殘的,根據傷殘等級比例賠付。但是對于突發疾病所致傷害的風險,保險公司均不予以賠付。由于沒有相應的保險可予以轉移,風險很大。故條件允許情況下,應盡量避免使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尤其是達到法定退休年齡5年以上的職工。
(四)加強規章制度建設。高校后勤可以以注冊成立的獨立法人單位作為用人單位制定規章制度,然后召開全體職工代表大會,對制定的規章予以討論通過。規章制度討論通過后,通過員工手冊等形式向勞動者進行公示及告知。規章制度內容應規范、全面、合理、合法,確保其能最大程度發揮降低用工風險的作用。
三、結語
風險與機遇并存。高校后勤在面臨用工風險加大的同時,也為自身深化用工管理體制改革、加強規章制度建設和法律風險防范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只要我們正確運用法律武器,勞動法律法規同樣也會成為我們高校后勤的保護傘,保障后勤與學校的正當合法權益。
高校調研報告2
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涉及全區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大局。多年來,XX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各項政策,突出做好實名登記、就業推介、創業引領、技能培訓、扶貧援助等各項重點工作,努力促進高校畢業生積極創業、充分就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基本情況
XX區位于XX市東北部,總面積1018平方公里,轄9鎮、1街、268個行政村(居),總人口52萬。20xx年,全區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回生源地報到實名制登記497人,實現就業457人,就業率91.95%;20xx年,實名制登記613人,推介就業547人,就業率89.23%,就業形勢基本穩定。具體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完善責任體系。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將其作為就業工作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寫入了各鎮(街)年度考核目標責任書,逐級簽訂,層層落實。健全完善了聯席會議制度,明確了各成員單位職責,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分析研究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形勢與對策,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整體聯動的良好機制。
(二)發揮政策效應。出臺了《XX區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方案》,要求人社、財政、工商、稅務、金融等部門通力合作,從拓寬就業渠道、擴大扶持范圍、提高擔保貸款額度和社保補貼標準等方面,為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提供優質服務和堅強支持。20xx年以來,累計支出專項見習經費、就業補貼和扶持資金80余萬元,提供小額擔保貸款100余萬元,減免各類稅費26萬余元,撥款額、覆蓋面越來越大,政策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巨大推動作用得以充分體現。
(三)強化就業服務。將全區高校畢業生納入勞動99ⅲ版系統管理,實現了一點錄入,全網共享,定期更新,動態管理,按照五年培訓規劃,定期組織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和就業技能培訓,加大就業推介力度。區人力資源服務中心安裝了大型電子信息發布屏,各鎮(街)設立了信息公開欄,定期發布求職、招聘信息。20xx年以來,走訪企業50余家,組織座談20余次,積極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大中專技校招聘周、周三招聘日等系列主題活動,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區內外用工崗位20xx多個,達成意向800多人。
(四)加強創業引領。深入開展創業就業見習基地的認定工作,結合ybc工作開展,依托經濟開發區和各鎮(街)特色產業園區,選定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20余家企業作為見習基地,全面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對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實施創業理念、創業技能培訓,以自主創業帶動積極就業。目前,已落實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35人,其中,2名高校畢業生創辦的企業,固定資產突破了1000萬元,解決就業200余人,回饋社會提供見習崗位40余個。
(五)開展扶貧援助。把零就業高校畢業生家庭作為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逐級落實援助責任,積極實施結對幫扶,確保動態消零。20xx年,根據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建設規劃》有關精神,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25名就業困難家庭的高校畢業生,充實到了區、鎮兩級基層平臺。
(六)多方促進就業。近年來,積極開展公務員、事業編招考工作,先后招錄400余名高校畢業生進入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努力響應省、市關于選拔優秀高校畢業生開展三支一扶活動的相關通知精神,結合區情實際,累計提供三支一扶接納崗位95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高校畢業生就業。
二、存在問題
隨著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深入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崗位供求矛盾仍然存在。我區目前總人口52萬,其中,近30萬人生活在農村。近年來,隨著農村生產方式和技術的革新,一部分農民成為富余勞動力,開始向城鎮轉移;由于農業產能比較低、農村環境比較差,新達到勞動年齡的一部分農村青年不愿意從事農業勞動,開始向城鎮集中;受金融危機影響,通過勞務輸出到外地務工的一部分農民又陸續返鄉;受企業破產改制和產業結構調整等諸多因素影響,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增多(近期,僅東風毛巾廠、農機二廠等老企業一次性進入失業程序的人員就達600多人)。加之高校畢業生人數居高不下,甚至有愈來愈多之勢,我區作為一個革命老區、貧困山區,經濟總量較小、基礎薄弱,區內廠礦企業就業崗位挖潛有限,機關事業單位編制有限,新增就業難度較大。
(二)能力結構性矛盾比較明顯。從當前產業轉型趨勢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比例下降,新上的能源建材、機械制造、生態農業、旅游觀光等項目科技含量和機械化程度較高,體力型勞動者的就業空間越來越小,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空間相對來說大大擴展。但是,部分高校畢業生所學專業、實際能力和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一些高校畢業生校內所學專業與生產實際根本不對接,純屬花拳繡腿,有些高校畢業生校內學習態度不端正,導致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知識結構不健全、專業知識不系統、綜合能力不突出,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廠礦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并存,有事沒人干和有人沒事干的現象同時存在。
(三)就業期望與客觀實際沖突嚴重。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偏差,走出校門后,自身期望值偏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就業方向的選擇上,不愿吃苦受累,追求虛榮面子,一是想到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二是想到大型企業從事管理工作,三是缺乏自主創業意識與能力,不能準確自我定位,不愿放下架子從基層做起,從工人做起,因此喪失了在普通工作崗位上就業、成長的機會。另外,不排除一些私營企業用工制度不合理,在工資福利、社會保險等方面存在問題,讓高校畢業生不能接受。
(四)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仍需加強。區、鎮(街)兩級人力資源市場的硬件建設和設施配套,由于財政緊張等客觀因素的影響,功能還不是很完善,社區就業平臺沒有實現全覆蓋,制約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的開展。由于經濟薄弱、財力有限,不能完全按照政策規定的范圍和標準兌現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相關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落實。
三、工作建議
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全面做好此項工作,需要政府、用人單位、高校畢業生及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一)大力發展經濟,擴展就業空間。穩步推進區內企業轉型,扎實開展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增加企業對高校畢業生的吸納力;不斷加強鎮域經濟建設,支持各鎮(街)依托特色產業園區,做大做強,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金融、保險、營銷、餐飲、旅游及生產服務業,為高校畢業生提供適合的就業崗位。
(二)特設公益崗位,提供就業機會。積極挖掘基層、公共服務崗位,繼續加大人才支農、支教、支醫的力度,選拔優秀高校畢業生充實到農村一線、社區基層和困難邊遠地區工作,完善相關人員的管理制度,提供基本的工作條件和業務支持,加強考核培訓,健全機關事業單位面向基層服務人員定向招考的提升機制,確保高校畢業生愿意到基層公益崗位上去,呆得住、干得好。
(三)完善基層平臺,優化就業服務。完善人才資源市場服務功能,進一步整合優化,建立統一、規范、高效的人力資源市場,加強與周邊區(市)人才市場的通聯互動,實現資源信息共享,提高就業服務效能。積極籌措資金,打造設施設備標準化、人員隊伍專業化、管理服務規范化、工作手段網絡化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就業)基層服務平臺,建設半小時就業服務圈,加強就業推介和勞動維權,努力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優質服務。
(四)加強引導幫扶,推動自主創業。對有創業意愿、創業思路和創業能力的高校畢業生進行創業指導服務,結合ybc工作的深入開展,大力提供政策咨詢、項目指導、技能培訓、小額貸款等一條龍服務,鼓勵高校畢業生投身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商貿流通、電子科技等各項產業。加強見習基地建設,做好高校畢業生創業的跟蹤服務指導工作,確保高校畢業生能夠成功創業、持續發展、穩步提升。
(五)實施就業援助,促進充分就業。設立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基金,強化對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援助,把困難高校畢業生及時納入困難人員就業援助范圍,在政策規定的范圍內,積極予以安置。對接收就業困難高校畢業生的各類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財政、稅收、金融、社保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以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
(六)深化教育改革,轉變就業觀念。各大院校要積極探索構建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形勢的實用人才培養模式,完善課程設置,把創業教育引入國民教育體系。當前的高校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變成大眾教育,學校和社會要積極引導高校畢業生及其家長轉變就業觀念,理性地認識就業形勢,先就業求生存,后擇業謀發展,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正確定位,樹立積極主動的就業觀念,不等、不靠、不挑揀、不依賴,實現就業的多樣化。
高校調研報告3
第一部分 前言
大學生這個朝氣蓬勃的群體一直備受社會的關注,而近年來大學生創業又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國內各所高校積極響應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采取各種措施鼓勵大學生創業。基于此,為了準確把握大學生創業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鼓勵大學生創業工作, 大學積極響應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和儲備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和 市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號召,將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一次關于探究“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的調查。 學子對于創業持怎樣的態度?又有多少人已經先人一步進行了創業?創業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他們需要學校提供何種支持?帶著這些疑問,調查人員展開了此次調研工作。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1、概念: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組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入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
2、現狀:從XX年起,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許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有關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自主創業者也不斷增加。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各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占到在校生的近5%,而打算創業的大學生數量所占的比重則更大。大學生創業意向與社會環境、學校氛圍息息相關,也與自身的創業意識密不可分。
二、研究目標
此次在全校范圍內進行的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的調研及訪談,旨在了解我校大學生的創業意向及需求狀況,根據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統計進而響應我國科學技術部《關于大學生科技創業見習基地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的相關文件要求,并由學校相關部門依此來制定支持我校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及制度,以積極引導山大科技園威海分區所屬的科技企業孵化器開展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工作。
三、研究方法
一次調查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方法的制定。為了確保資料的真實性與全面性,調查人員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問卷調查的對象為我校12個學院和馬克思主義教學部 級— 級在校本科生 級、 級研究生。
調研采取系統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分配問卷。在每個學院隨機選取專業,在選定的專業中隨機選擇班級,并且使男女人數比例為1:1,保證了調研的科學性。
四、問卷基本情況
按照我校十二個學院的人數比例情況,共打印650份問卷,實際發放634份,實際收回614。其中,商學院發放 189 份問卷,實際收回187份問卷,缺失2份,廢掉6份;法學院發放49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5份;新聞傳播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48份問卷,缺失3份;翻譯學院發放33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3份;韓國學院發放31份問卷,實際收回30份問卷,缺失1份;藝術學院發放26份問卷,實際收回26份問卷,缺失0份;數學與統計學院發放44份問卷,實際收回44份問卷,缺失0份,廢掉9份;空間科學與應用物理學院發放45份問卷,實際收回43份問卷,缺失2份;海洋學院發放52份問卷,實際收回50份問卷,缺失2份;信息工程學院發放41份問卷,實際收回41份問卷,缺失0份;機電工程學院發放51份問卷,實際收回51份問卷,缺失0份;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發放19份問卷,實際收回19份問卷,缺失0份;馬克思主義教學部發放1份,實際收回1份,缺失0份;其中,因不明原因缺失兩份。
第二部分 本次調研需要顯示的幾個核心問題
一、描述現象
1、我校學生對創業的了解,他們的創業意向,以及現在所處的狀態。即“是已經開始創業,還是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創業”。
2、性別與創業意向之間的聯系。
3、不同學院、不同專業與創業之間的關系。
二、總結問題
1、我校學生對創業的態度。
2、調研對象所認可和傾向的創業模式。
3、影響我校學生創業實踐的緣由。
4、調研對象在創業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三、提煉觀點
1、為提高創業水平和質量,學校應做哪些工作。比如,宣傳推廣創業賽事等。
2、學校應該給有意向創業的同學提供哪些幫助,給與什么政策扶持。
3、如何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突出創新,提高創新水平。
第三部分 調研數據分析
一、調研對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調研對象選擇涉及全校商學院和法學院等12個學院以及馬克思主義教學部,包含了工商管理類、朝鮮語、新聞學等26個專業,年級跨越XX級—XX級在校本科生和XX級、 級研究生。 其中,男同學人數為327人,占總人數的54.6%;女同學的為271人,占總數的47.2%(有一人未選擇性別),男女比例接近1:1,基本與前期調研計劃相符。
在不同年級的選擇上, 級— 級的選中人數比例基本為2:3:3:2,研究生一共選擇50人,約占總數的7%,符合調研前期的計劃安排。
二、大學學生的創業意向及實踐狀況
1、調研對象的創業意向
(1)有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
在調查中,總共599人回答了“您現在是否有創業的打算,狀況如何?”這一問題,其中,有191人表示“從來沒有過創業打算”,占總人數的31.9%;表示“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創業”的人數為379,占總人數的63.3%;正在進行創業或者已經成功創業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4.6%,有超過半數的調研對象“考慮過創業但是有疑慮而未進行”。
(2)調研數據顯示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創業
在全體調研對象中,回答這一問題的男生總數為327人,女生總數為271人。其中,有創業意向或者已開始創業的男生有241人,女生有165人;已成功創業的男生有5人,女生為0人;而“從來沒有過創業打算”的女生有106人,男生只有85人,可見在調研對象中,男生比女生有更明確的創業意向和更強烈的創業激情。
(3)創業意向與專業及學科有一定的關系
在調查中,商學院與其他學院相比,有創業意向的同學在人數上明顯多于其他學院,在比例上也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由此可見,創業意向與專業及學科是有一定關系的,無論在何種層面上說,商學院的同學都更加容易接受有關創業的相關信息,因為與學科關聯性較強,創業對于商學院的學生來說不是那么遙遠。
2、對創業教育的了解
以下是調研的相關數據
(1)對 “教育部門試點創業教育”的了解程度
(2)對“團中央和學聯組織承辦的kab項目”的了解程度
(3)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辦的syb項目”的了解程度
(4)對“多個組織聯合舉辦的‘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 的了解程度
(5)對“高等學校自主設計創業教育項目”的了解程度
由以上數據資料可知,調研對象對諸如“教育部門試點創業教育”、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承辦的syb項目”、 “團中央和學聯組織承辦的kab項目” “高等學校自主設計創業教育項目”等項目了解較少,表示不了解這些項目的同學比例均在70%以上;然而,對于“多個組織聯合舉辦的“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在被調研的599人中,有近437人是了解的,占到總數的73.0%。這是因為,“挑戰杯“賽事是我校長久以來大力宣傳的重大賽事,而對其他的項目宣傳推廣較少,甚至還未啟動。由此可見,學校對相關創業賽事的推廣和宣傳是提高學生認知和參與這類競賽的前提,也是普及創業教育、推進創業的保障。
三、大學學生創業需求調查
1、 創業資金、創業團隊、創業項目、人脈資源和良好的心態是大學生認為創業成功最需要把握的因素。
由數據顯示,被訪者認為創業成功最需要把握的因素是創業資金、創業團隊、創業項目、人脈資源和良好的心態的比例分別為71.8%、62.8%、58.4%、60.8%、52.3%;而認為是商業模式(即盈利模式)創業經驗、腳踏實地的實務能力的比例分別為45.4%、40.6%、50.1%。
2、調研對象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個人強烈的價值觀志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各種場合的應變能力以及個人或團隊研究成果或專利。
從上述圖表可以看出,認為大學生創業最需要的是個人強烈的價值觀志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各種場合的應變能力以及個人或團隊研究成果或專利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6.3%、24.2%和20.4%;認為是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支持、學校提供的各類創業培育和服務、的到社會化專業化的管理和服務的則分別為14.2%、4.8%、8.7%。其中,被訪者對于學校提供的各類創業培育和服務并不看重,這一方面說明大學生獨立創業意識增強,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學校之前對于學生創業扶持力度不夠,扶持方式簡單而老化,缺少創新,因而不被學生看重。鑒于此,學校在提供相關幫助時,就要做到相關措施切實有效、落到實處,真正的能對扶持大學生創業起到幫助作用。
高校調研報告4
為了進一步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提高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河南衛生職工學院教務教輔和基礎部黨總支于20xx年3月開展了教師黨員組織發展工作專項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教務教輔和基礎部黨總支教師黨員隊伍現狀
教務教輔和基礎醫學部黨總支分為4個黨支部,目前,黨總支共有黨員85人,其中(專、兼職)教師黨員60人,占黨員總數的70.6%。
教師黨員中,高級職稱14人、占23.3 %,中級職稱27人、占45 %,初級職稱19人、占31.7 %;專科學歷4名、占6.6%,本科學歷16人、占26.7%,碩士學歷39人、 占65%,博士學歷1人、占1.7%;年齡構成為,20 - 30歲28人、占46.7%,30 - 40歲19人、占31.7%,40 - 50歲8人、占13.3%,50 - 60歲5人、占8.3%。從5年來黨員發展情況來看,全總支教師黨員隊伍的數量穩步增長,結構不斷優化。
二、發展教師黨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堅持標準,嚴格程序,做好基礎工作
在教師黨員發展中,黨總支堅持黨員標準,嚴格工作程序,按照“堅持標準、保證質量、改善結構、慎重發展”的方針,嚴格履行發展程序,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在發展黨員工作中做到“四個不發展”,既不成熟不發展;不符合條件、標準不發展;黨校培訓成績不合格不發展;群眾不滿意不發展。堅持做好基礎工作,狠抓薄弱環節,突出工作重點。黨總支把發展黨員工作的著力點放在入黨積極分子隊伍建設上,及時堵塞可能出現的漏洞,保證黨員的質量。每學期都對教師進行全面摸底,詳細了解各支部教師黨員分布、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隊伍結構情況,科學制定發展黨員的工作計劃,合理安排發展教師黨員名額,既保數量,又保質量。近五年來,黨總支共發展了16名黨員。
(二)堅持改善結構,注意均衡發展
過去,由于種種原因,黨總支黨員隊伍結構不夠合理。由于發展黨員工作是黨的建設的基礎性工作,黨總支從改善發展教師新黨員的結構著手,逐步改善黨員隊伍的結構。改善教師黨員隊伍結構包括年齡結構、文化結構和分布結構等。堅持有領導、有計劃地發展教師黨員,避免出現數量上大起大落以及結構上出現混亂。在均衡發展方面,實行“三傾斜”,即把發展黨員工作向教學工作一線的重要崗位傾斜、向職稱層次較高的教師傾斜、向學歷層次較高的教師傾斜,重點解決某些教研室、某些關鍵崗位沒有黨員的問題,同時,充分發揮共青團、工會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及時把青年、骨干教師吸收為積極分子,進行重點培養,從而使黨員隊伍的年齡、文化、性別、分布和職業構成更科學合理。
(三)拓寬思路,創新機制,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組織活動,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活力。組織開展活動注重實效,堅持經常性、針對性、靈活性,做到和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相結合。比如,黨總支每年都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優秀黨員評比、慶“七一”系列活動、書法比賽、學黨史比賽以及革命傳統及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動,這些活動把黨員和黨外積極分子緊緊凝聚在黨組織周圍,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也較好地發揮了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積極探索建立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的 “幫助扶持”制度,積極幫助處于不同階段的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和新黨員渡過各種考驗關。確保黨內關懷、幫助工作經常化和制度化,做到了寓管理于幫助扶持中,在幫助扶持中加強管理,實現了對不同階段的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和新黨員的全程性教育管理。立足實際、改革創新,切實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存在的不足與問題
調研中發現,發展教師黨員工作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部分問題還比較突出。
(一)組織發展程序不熟悉,材料整理不規范
個別支部對組織發展工作的基本程序不熟悉,接收預備黨員與預備黨員轉正的支部大會流程不清晰,培養考察方法簡單,甚至還存在輕平時的現象。從調研的結果可以看出,組織發展程序不熟悉是對組織發展程序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只有嚴格的程序才能保證對發展對象進行全面考察和培養,保證入黨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新黨員的質量。但是,在黨員發展工作中出現了組織發展程序不熟悉的現象,不利于逐步提高新發展黨員質量,也不利于黨員之間思想交流和認識提高。
(二)討論預備黨員轉正,黨員發表意見不充分
個別支部在支部大會上討論預備黨員轉正問題時,尤其是討論高級職稱教師預備黨員轉正時,存在多數黨員只行使舉手表決權,而較少發表批評意見的現象。即使有的黨員發表對預備黨員的批評意見,也只是避重就輕,避實就虛,只談表面現象,不觸及實際問題,只談成績不談問題,有的還評功擺好,搞無原則的一團和氣。
四、加強發展教師黨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領導,實務培訓,促進工作
要切實加強對組織發展工作的領導,黨總支要定期研究討論組織發展工作,建議定期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班,輪訓基層黨支部書記和總支工作人員,學習《黨支部工作手冊》、《發展細則》等文件和規定,加強工作實務方面培訓和引導,幫助他們理清工作思路。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班要形成制度化、經常化,爭取2-3年全部輪訓一遍。
(二)增強黨員行使民主權利的意識和能力
加大黨員發展工作中黨員享有民主權利的宣傳,加強對黨員行使民主權利的教育,使黨員認識到在討論預備黨員轉正問題上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既是對新黨員同志的愛護,也是保證黨員發展質量的重要方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黨性不純的表現,與共產黨員先進性要求相悖。無原則的一團和氣不僅會喪失了共產黨員應有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責任感,而且如果任其蔓延滋長,必將腐蝕黨的肌體,削弱黨的戰斗力。
高校調研報告5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成為高校教師課堂教學的主要模式。高等學校教育規模化的發展趨勢,借助高科技實施多媒體教學不僅是解決教學資源緊張的辦法,而且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選擇《調查城鎮學校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現狀》作為調研科目,對我家鄉扶溝縣城鎮學校進行了調查,調查情況如下:
調研內容 城鎮學校多媒體教學現狀
調研方法 實地考察 查閱資料 詢問師生
調研對象 本縣部分中、小學
調研時間 20xx年9月10日--9月30日
一、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在我縣中小學中應用的現狀
1、中小學干部、教師對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有了初步的認識
部分學校的領導和教師開始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看到了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方面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2、學校信息化建設有了一定的基礎
在多媒體配置上,在我所調查的兩所縣高中中有計算機機房2個,兩所初中機房1個,一所實驗小學機房1個。沒有達到普及多媒體教室,高中教室內配有電視,多媒體教室較中小學多。在教室人員上,高中一共有專業計算機教師以及相關的維修人員十余名,初中小學較少。一名專業老師可對40名學生,其余老師也會定期給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上優質課。在教學上,只有初三以及高三沒有開設計算機課程,開課的年級一周平均有兩節的計算機課。在教學內容上,教授一些基本簡單的計算機知識及計算機操作。
3、開展了應用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研究與實踐
近年來,我縣中小學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益的研究與實踐不斷深入,一些基礎較好的學校在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探討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教學模式,制作了一些課件和學件,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益。
二、多媒體教學的優點
1、方便、快捷、高效
多媒體教學通過演示課件,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省了教師上課時的板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中通過計算機的使用能將聲、視頻、圖片結合起來給學生全面的教學感受,能把各種抽象的圖形,生活中難以看到的各種資料,科學實驗的真實進程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能多層次地表現將要學習的內容,深化教學內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在校園網或是教育網,甚至整個互聯網上實現教師、學生、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交流。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教課書在學生看來都是無趣的代名詞,在他們看來教科書中的內容都是很沒吸引力的。多媒體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的單一、呆板的表現形式,在教學中引入各種學生的喜歡的資料,彌補教科書在學生眼中枯燥無味的短處,譬如在介紹古詩是配以這首詩的動畫演示則很容易讓學生理解詩中的各種意境,將抽象、生澀、陌生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增大信息量,有效擴展課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多媒體教學是應用使得小城鎮的學校能通過遠程教育模式實現與名校同步上課,分享優秀教學資源。在小城鎮學校一般是無法見到名校教師的風采的,為此學校每年都會花錢請到一些名校教師到自己學校進
行客座,舉行各種形式的講座,但這時間必定是有限的,無論如何優秀的教師都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很好地對學生的進步起很大的作用。更多情況是學生對今天一個明天另一個的教師感覺像走馬觀花,只有新鮮感,沒有太多的啟發。而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學生教師只要愿意可知直接從名校課堂上進行直播,而且可以有選擇地進行聽課,更可以連續地聽喜歡的教師的課,能真正獲得名校的輻射,提高學校教育質量。
三、學校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講授技巧欠缺
多媒體教學使用電子課件,理論上是教案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但部分教師把所有信息全部錄入課件中,使得文字信息過多,一是學生分不出重點與非重點;二是信息過多,教師在電腦前坐著忙于展示課件上的內容,與學生的距離較遠,也拉開了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教法上,部分教師授課呆板有余,靈活不足。他們完全拋開傳統的“黑板加粉筆”模式,坐在電腦前完全依靠屏幕的演示和面無表情的講述,缺少教師應有的良好體態語言,更沒有提問與討論等課堂互動,教師忙于放映,學生忙于觀看,連筆記都來不及做,課堂氣氛沉悶。由于完全依賴于電子課件,教師的思維也受到束縛,除了“照屏宣科”的講述,缺少思維的拓展,更不能根據課堂的實際做出靈活的調整,缺少教學中的發揮的神來之處。
2、 教育技術裝備資金嚴重不足
在硬件方面,要增加服務器等設施設備;在教學資源方面,目前只有VCM主題資源,還需要增加一些已開發成熟的教學資源。在基教網的日常維護方面,也需要一定的資金。充實和維護基教網,預計還需投入很多資金。農村中小學計算機配備嚴重不足,是阻礙我縣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最主要原因。硬件不足,導致信息技術開課率無法得到保障,造成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據部分老師介紹,目前全縣50多所農村小學只有50%多所建有計算機室。有相當部分的農村初中學校的計算機已購置了4-5年了,已到了更新期了,需要一大筆資金。少數農村學校即使已經配備了計算機,但由于辦學經費不足,沒錢交電費,而不敢開機使用,造成設施設備閑置。
3、設備管理不規范
調查中發現各學校的多媒體教學教室都是公共教室,幾乎處于無人管理狀態,只要拿到鑰匙就行,設備沒專人負責維護,多媒體教室大多是用完就走,大家都認為這不是自己的,使用中不愛惜教學設施,教室衛生狀況較差,例如在多媒體教室的桌面大部分都被學生涂鴉,每次上過課后學生離開時地面就會留下不少垃圾,而衛生狀況很大程度決定了電子設備的使用壽命以及性能的發揮。
4、教育資源有待整合和充實
目前網絡教學資源的使用現狀是學校各自為政,校園網內存放大量本校教師自己制作或搜集的教學資源,但地區與地區、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封鎖”現象,開放共享性差,造成大量的重復建設,既加重了教師的負擔,又浪費了人力物力,而且由于地區、校際間資源交流較少,導致信息更新慢,可選擇資源不多,不利于互相促進,取長補短。
四、對學校多媒體教學現狀的相關建議
在多媒體教學中,傳統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沒有改變,教師必須始終認識清楚電腦的輔助地位、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媒體教學不等于電腦教學,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它是基于傳統教學手段的發展,但不能取代教師而成為教學的中心。教師始終是教學的主導,他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表現力強、效率高等特點,結合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經驗,為自己的教學服務。教師有針對性地設計課堂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體現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一個觀眾或被動接受灌輸的容器。多媒體教學要靠學生的主動參與,要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積極主動開展課堂互動,培養和激發學生多種思維能力。在教育制度上,雖然計算機基礎課是大綱所要求的,但是考試考核力度不夠,重視不強,導致計算機教學存在諸多問題。教育部門不重視,學校就不重點教學。
1、 明確電腦的輔助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 ,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家長也不會努力引導,從而不利于中小學生的健康發展。
2、狠抓質量工程,提高課件水平
對于多媒體教學的態度要克服兩種傾向,一是過于重視多媒體,一是過于輕視多媒體,這兩種態度都不利于提高課件水平和多媒體教學的效果。多媒體課件要源于教材,且高于教材。源于教材是指課件內容以教材為依據進行設計,能按照教學大綱來組織教學,而不是信馬由韁地隨意組合。高于教材是指教師在設計課件時,不是對教材內容的簡單拷貝或展示,而是充分利用多媒體所提供的技術功能,利用圖像、聲音、視頻等,多角度展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多媒體課件要做到“三性”,一是科學性,課件的內容必須準確無誤,表達嚴謹,資料引用正確;二是連貫性,不僅章節連貫,教案內容前后順序連貫,而且課件內容與課本內容連貫;三是適量性,課件內容適量,注意處理好課件與教材的關系。
3、加強師資培訓
多媒體教學的普及使得多媒體教學平臺培訓具有必要性。不但年老教師對多媒體技術不熟悉,甚至年輕教師也只是略通一二。多媒體技術培訓應包括硬件培訓和課件培訓。多媒體硬件培訓要使教師掌握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和維護,避免錯誤操作,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多媒體課件技術的培訓是重點,教師要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和軟件使用,把自己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融入課件中,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4、教育部門合理分配教育資金
針對公立中學的情況,教育部門應予以解決,多媒體教學設備的配置不能依靠沒有收入來源的學校解決,這些學校資金全部是上級部門播發,在小城鎮里學校資金緊張,沒有能力享受到多媒體教學的益處。因此當地有關教育部門應當加大對農村鄉鎮學校的扶植力度,減小城鎮學校之間的差距。
五、結語
多媒體教學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它的出現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否定而應是揚棄。多媒體教學效果的好壞在于教師課件設計是否合理,教學方法是否得當。教師在實踐中積極總結并探索多媒體教學經驗,必將極大地發揮好多媒體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教育部門對多媒體教學發展的重視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更應該重視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優秀的教學手段,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這才是計算機多媒體教學的最終目的。
高校調研報告6
圖書館是搜集、整理、收藏圖書資料供人閱覽、參考的機構,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出現了最早的圖書館,圖書館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等職能。據《在辭典中出現的“圖書館”》說,“圖書館”一詞最初在日本的文獻中出現是1877年的事;而最早在我國文獻中出現,當推《教育世界》第62期中所刊出的一篇《擬設簡便圖書館說》,時為1894年。中國最早的省級 圖書館為1904年創辦的湖南圖書館。
一、基地分析
1、洛陽氣候概況:
洛陽市屬于北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氣候帶,表現出顯著地季節性.大陸性多樣性等特征。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雨雪天氣少,春季干旱大風天氣較多,夏季悶熱雨多,秋季涼爽大風多。溫度:夏季最熱時42度,冬季最冷時零下10度。風向:常年以東南風為主,偶爾有西北風。
2、基地分析圖
基地與西側道路之間的落差為一米左右。基地南側為教學區北側為教學區與運動區東邊為住宅區屬于較安靜區域。西側為綠化區。北側游泳館應該是基地噪音的一個來源,應該保持他與建筑的距離。東北方為7號教學樓在特定的時間內會對基地造成很大的影響人流在上下課時還是相當多的。西側綠化區應該是基地的一個很好取景點。同時也是主干道人流與圖書館的分隔帶基地周邊綠化區。可能存在一些比較有價值的古樹,應該適當保留。
檔案館與老圖書館分開建造。主要是兩層的高度。現在看起來很有歷史的特色。老圖書館主要有圖書館與檔案館組合而成。中間部分也是通過院落來解決采光問題。由于二者層數與層高的不同,在空間關系上不是很整體,聯系有點弱。
基地老圖書館入口色彩突出,但形體不是太突出。
3、對基地分析的總結:
通過對基地周圍環境的理解,從而能從更深層次理解建筑文脈。學會恰當處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從而更有效地進行圖書館設計。 調研目的:通過實地調研觀察,把握圖書館的主要特征·建筑要素·功能分區。親身了解圖書館這種公共建筑的空間體量,進一步加深對空間的總體認識,和對一些大
尺度空間的具體把握。充分結合當時的地形,學會處理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體會功能分區與環境的協調性,體會場所精神。借鑒別人在處理不同功能房間層高組合的方式的手法。學習別人在處理圖書館不同人群流線的設計獨到之處。在形體和立面表達上注重構造知識和材質的表達。
二、實地調研
洛陽理工學院西區圖書館
1、簡介
洛陽理工學院圖書館是2007年在原洛陽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圖書館與洛陽大學圖書館的基礎上合并組建而成的,是學校的文獻信息中心,是為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學術性機構,是學校信息化的重要基地。全館擁有館舍3座,總建筑面積28000m2。圖書館現有紙質圖書178萬冊,中外文期刊2100多種,電子圖書95萬冊。
洛陽理工學院圖書館主館設在西校區,是圖書館的文獻采編中心、數據庫
建設中心、行政管理中心,東、北校區各設有一個分館。主館與分館館藏文獻按學院各校區學科布局分布,對全校師生開放服務。圖書館下設辦公室、采編部、流通部、期刊閱覽部和技術部五個部門,在編職工64人。實行“大流通”、全開架和跨校區“通借通還”管理模式,開展全方位的讀者服務。各閱覽室和書庫全部開架服務,并在主館流通書庫全部實行了“藏、借、閱”一體化服務。單獨設立了讀者服務窗口,還在主館設立了文化長廊和休閑廳。
2、基地分析
如上校園規劃圖所示:可以看出學校主要出入口選擇在學子街附近,并且圖書館處在學校的中軸線上,使人一進入學校就能看到圖書館。處于核心地位。圖書館所在位置的前方為一些高層住宅,大約15層左右。如大曌國際。雖然二者之間有160m的距離,但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圖書館的核心位置。圖書館在學校內被一條圓形的湖水圍繞,在一定程度上分隔了與北面操場的聯系,減少了大量的噪音。配合湖旁的綠化帶起到一定的隔離作用,達到動靜分區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突出學校圖書館主體建筑的中心位置。建筑依水而建,與水結合,在一定程度上給建筑賦予了靈性,建筑不在僅僅是“建筑”,與自然的意象結合,給人更多的感受是它的存在很和諧。
該圖書館整體基本為一個半圓弧,但是在布局上又是采用了那種非對稱的形式。給人一種活潑 ·動態的感覺。在建筑的主入口前采用廣場式,并且廣場也是通過不同的高差,從而逐步抬高的做法,使空間序列很有層次,同時也很有縱深感。并且在廣場的處理上也是采用扇形的做法,與建筑結合的很完美。并且建筑入口被抬高到二層的位置。通過直跑大樓梯與廣場結合。1)在立面透視效果上很有氣勢,正好突出入口。2)在功能分區上很好地解決了書庫與閱覽室的關系,在流線上解決了讀者與辦公人員的交叉。主入口上的位置經過 的高差變化:經過實地測量如下:0.45m+0.96m+1.44m+1.44m+0.24m測得一樓辦公走道的寬度:2.00m左右雙跑樓梯的梯段寬:1.50m。窗臺高度:0.90m,走廊欄桿高度:1.20m,一樓建筑層高:2.90m-3.00m。
3、平面功能分析
如圖可知,該圖書館的布局分區還是相當合理的。在一層分布一些書庫,采編室,文印,值班和一些紀念展廳。書庫與書庫之間通過樓梯分隔,同時也增加與上層閱覽室之間的聯系。總體布局上采用了6部疏散樓梯,在建筑防火規范上沒有太大的問題。在一樓靠近陳列館的位置設置了很藝術的樓梯,圍繞一個棱柱形的物體來回盤旋上升,很有造型特色。二層與一層的布局差不多,主要是書庫與圖書館辦公之間的組合。館長及領導辦公設置在二層角落。現刊報紙室設置在三層。原因可能是因為由于一樓陳列館的存在,同時書庫的面積不夠所致。缺點:位置過偏不方便人們閱讀,容易對閱覽室造成噪音。電子閱覽室在這一層,同時與一些閱覽室通過樓梯間,大廳,相隔,同時又通過外廊連接。可能是為了做造型外廊消失,同時給內部閱覽室的采光帶來很大的幫助。學術報告廳設置在5樓。
高校調研報告7
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高校應屆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創業形勢更加嚴峻,就業、創業問題更加突出。今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指出要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
為深入了解衢州市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情況,對就業創業政策的關注度,以及對政府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意見建議等,國家統計局衢州調查隊對衢州學院、衢州職業技術學院2所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和36名應屆畢業生開展了專題調研,其中衢州學院17人,衢州職業技術學院19人;從性別上看,男生20人,女生16人;從學歷上看,本科畢業生10人,高職(專科)畢業生26人;從畢業去向看,已落實就業單位的有31人,為繼續深造做準備5人。他們中過半數沒有關注就業創業幫扶政策,其余關注的政策大多集中在創業貸款和就業社保領域。
一、就業情況
20xx年,衢州學院和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分別有應屆畢業生2343人和1991人,截止到5月底,兩校分別就業956人和732人,升學489人和155人,就業率61.7%和44.6%(含升學人員)。從歷史統計數據看,每年8月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率最高,截止20xx年8月底,衢州學院就業率為98.0%,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為95.8%.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就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就業渠道廣泛。被訪的31名已落實就業畢業生中通過各類招聘網站落實就業單位的有8人,通過校園招聘會和老師、校友推薦的各6人,通過家庭或其他社會關系的有4人,通過工作實習和直接向用人單位申請的各3人,通過學校發布的招聘信息的有1人,無人通過高校畢業就業信息網、政府(社會機構)組織的招聘會、報紙(雜志)發布的招聘信息渠道落實就業。可見專業招聘網站、校園招聘會、師友親屬等社會關系仍是畢業生落實就業的主要渠道。
(二)二三線城市更受青睞。31名已就業畢業生就業單位所在地在直轄市的有1個,省會城市的12個,非省會城市和縣級市各8個,鄉鎮和農村只有2個。畢業生更傾向于選擇發展機會較多,競爭壓力更符合自身承受能力的城市就業,壓力較大的一線城市和條件相對落后的鄉鎮農村對畢業生吸引力不大。
(三)非公經濟是吸納就業的主力。31名已就業畢業生去國有企業的有6人,事業單位1人,三資企業3人,其他企業(民營企業)21人。以民營經濟為代表的其他企業依然是就業市場最大的需求者。
(四)所學專業與崗位相關度一般。31名畢業生所學專業與即將從事的工作很相關的有5人,相關的有12人,一般的有6人,不相關的有7人,很不相關的只有1人。過半數被訪畢業生能夠學以致用,但所學專業與工作無關的也有四分之一。
(五)工作滿意度較高。31名畢業生對已落實的工作認為很滿意的有2人,滿意的有12人,一般的有17人,沒有不滿意勉強就業現象,表明自由擇業能夠讓近半數畢業生找到滿意的工作。
(六)受到能力制約影響較大。31名畢業生認為求職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是缺乏實踐經驗,同時也有就業能力不足、缺乏求職技巧等問題,選擇崗位信息不足、社會關系欠缺等客觀因素的較少。
二、就業指導服務情況
衢州學院和衢州職業技術學院均在就業指導工作上采取了強化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健全工作機制,強化隊伍建設,加快改革創新,強化就業幫扶等措施。衢州學院表示今年就業形勢嚴峻,在為學生提供就業創業指導和服務上存在人員緊缺困難。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認為就業形勢與往年基本相當,但存在專業不對口、就業層次不高問題。學生求職時定位不準,心態不穩,經常變動單位;個別學生缺乏憂患意識,求職時不積極主動。
(一)就業指導與服務成效顯著。36名被訪畢業生均接受過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簡歷制作與求職面試指導、就業政策宣傳解讀、招聘信息發布、就業形勢分析與判斷、就業心理輔導、創業指導與訓練、就業實習與實踐、校園招聘會、就業困難幫扶、升學(或出國) 指導等就業指導與服務,所有指導服務項目均被過半數畢業生認為有很大或較大幫助。最受認可的是簡歷制作與求職面試指導,認為有很大和較大幫助的各有12人,其次是舉辦校園招聘會,認為有很大幫助的12人,有較大幫助的11人。就業心理輔導項目認可度相對較低,認為有很大幫助的只有7人,說明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和心理幫扶被各方忽視。
(二)就業指導服務仍需加強。36名被訪畢業生認為學校就業指導服務的不足主要集中在就業信息的收集發布不到位,就業政策宣傳解讀不夠,需要有針對性的就業培訓指導。大部分被訪畢業生不了解國家或地方基層就業項目和就業服務政策,僅有6名被訪者表示有所了解,他們相對認可應征入伍服兵役、對困難家庭畢業生就業援助、鼓勵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等政策,對三支一扶計劃、畢業生到基層或中西部就業專項政策的認可度最低。
三、創業情況
兩校選擇創業的應屆畢業生都非常少,但大部分被訪畢業生有強烈的創業意愿,沒有馬上選擇創業的主要困難是缺乏資金、人脈和經驗。
(一)創業意愿強烈。被訪畢業生普遍懷有創業理想,同時對自身現有能力有清晰認識,大多選擇先就業提升綜合素質后再開始創業。36名應屆畢業生中有29人表示愿意自己創業,其中26人打算工作幾年后開始創業,畢業后馬上創業的僅2人。從創業形式看,選擇合伙創業的有12人,個體商戶形式的7人,互聯網創業的5人,自己辦公司等其他形式的5人。
(二)創業指導服務欠缺。36名被訪畢業生認為學校創業指導服務主要問題在于對學生創業上的指導不夠,創業孵化基地配套不完善,未能全部發揮作用,創業信息、政策宣傳解讀不到位,希望得到更有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完善創業基地相關配套措施。他們中認為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需要在加強資金支持力度上改進的有14人,簡化審批手續的有10人,加強場地支持力度和提供科技創業實習基地的各有8人。
(三)希望政府加強幫扶。衢州學院希望政府在推動高校就業創業工作上加強幫扶力度,關愛基層就業創業工作者;衢州職業技術學院認為應當及時落實相關政策,支持大學生創業項目。被訪畢業生對政府的政策期許主要集中在提供低息貸款的資金幫扶和技術、法律方面的指導等。
四、幾點建議
(一)加大就業、創業幫扶投入。提高高校就業、創業環境建設投入,增加校園招聘活動補助。加大高校就業、創業軟硬件設施建設,提高高校就業、創業師資隊伍素質;積極利用現代化科技平臺,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科學設置專業和招生規模,簡化高校專業設置和招生審批制度,讓教育教學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貼近市場和社會需求,加大對行業急需但生源不足的專業財政投入,減免人才緊缺專業學費,保證人才緊缺專業生源,優化人才供給。
(二)建立高效的聯動機制。加強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政校合作,優化就業創業環境,實現產教融合。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及時共享人才供需信息,定期發布本區域行業人才需求情況和行業總體薪資水平,規范行業薪資信息發布披露。完善創業指導服務,加強創業宣傳和引導,簡化畢業生申辦各類創業政策手續,優化畢業生就業歸口管理,為畢業生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務。
(三)培養畢業生正確擇業觀,提高就業能力。加大基層環境建設,加強基層工作宣傳,引導畢業生全面認識、科學擇業。建立向基層傾斜的分配機制,提高基層工作補貼,保障基層工作者收入,抓好基層用人單位社保補貼、培訓補貼、稅費減免、畢業生落戶、人事檔案管理等政策宣傳和落實。優化非公有制機構的權益保護機制,轉變傳統擇業偏見。加強對"雙困生"的個性化幫扶,在提供物質幫助的同時,強化就業能力指導,重點解決家庭困難、就業困難學生就業問題。
高校調研報告8
調研背景: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為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后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研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愿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愿景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
3、與是否專業對口
4、地域意愿
5、對用人單位的意愿
2、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
高校調研報告9
自從我國高等院校實現收費制并軌后,學生學費、住宿費等收費資金(以下簡稱“收費資金”)占高校財力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一項重要財源。但因為種種原因,收費資金的欠繳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只是在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程度不同而已。本文在調查的基礎上,就目前高等院校學費等費用收繳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作初步探討。
一、欠費學生的行為特征
(一)羊群行為。人們都有一種從眾心理,由從眾心理而產生的盲從就是羊群行為。在高校收費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極強的羊群行為,看周圍的同學繳費就繳費,看周圍的同學不繳費就不繳費。這部分欠費學生不了解國家、學校有關的收費資金管理規定,而是受極少數惡意欠費者的影響,把家長給的學費私留起來不交學校。由此,欠費現象愈演愈烈,迅速傳染,許多學生盲目跟風,做出非理性的選擇,無故拖欠學費,只注重自己受教育的權利,無視學校的收費制度。
(二)博弈行為。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預期的不確定性,一個策略組合,給定對手的策略,每個參與的人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一部分學生在交費過程中有與學校、與銀行、與其他同學非合作博弈的行為特征。一是不如實填寫家庭經濟狀況調查表,自稱是家庭貧困的學生,想憑此獲得助學貸款或其他資助來交學費,這部分學生的說法是“白撿的便宜,能占就占,先貸到款,等還的時候看情形再說”;二是有一部分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懷疑自己有可能無法獲得畢業證、學位證,想等畢業前看情況而定。這些學生都有拖欠國家教育費用的僥幸心理,根據自己的效用函數權衡按時交費與拖欠學費所產生的效用大小,依據自身行為效用最大化原則來選擇自己的策略。在貧困生不易甄別、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學校收費管理制度不完善的情況下,惡意拖欠學費的行為沒有受到應有的懲戒,選擇拖欠學費就成為學生博弈的效用最大化行為,而按規定交納學費的學生損失最大化。其結果引發信用崩潰,學校、銀行處于兩難境地,有限的教育資源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影響了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力度,造成欠費嚴重的惡性循環。
(三)享樂行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部分家庭確實貧困的學生由于過分的自尊,缺乏健康、積極的心態,在學費的資助上有“等、靠、要”思想,對待學校安排的勤工助學崗位要么怕苦嫌臟,怕丟面子;要么缺乏崗位責任,這種行為蔓延會在校園里養懶漢。二是有些欠費學生把家長給的學費挪作他用。為滿足個人的虛榮心和物質享受,不顧父母的經濟負擔,把學費都用在了超前消費上,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上缺乏艱苦奮斗意識。
二、學生欠費的主要原因
(一)少數學生或家長誠信度不高,不自覺繳費。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欠費學生中確實存在不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但是,有相當多的學生卻是有錢不交費,把家長給的學費用于高消費而惡意拖欠,甚至逃廢學費。當然,在當今整個社會誠信意識不是很強的大環境下,很難企望“象牙塔”里的誠信意識會很高。
(二)國家關于高校教育收費的法規不健全。《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以財政撥款為主、其他多種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使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相適應。”這是高校對學生收費的根本性規定。除國家稅法外,這是我國法律中少有的對收費的規定。再加上于9月1日起實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21號)第十條“每學期開學時,學生……未按學校規定繳納學費或者其他不符合注冊條件的不予注冊”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可以申請貸款或者其他形式資助,辦理有關手續后注冊”的規定,都強調了“先繳費后注冊”。共4頁,當前第1頁1234
高校調研報告10
高校住宅區是各高校在自己原有校園土地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方式投資興建的居住小區,其目的主要是解決本校教職工的居住問題,為教職工營造一個穩定、舒適的居住環境,住宅區環境建設管理的好壞,直接牽掣到職工的根本利益,對學校的穩定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住宅物業管理是隨著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化物業管理企業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而出現的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型后勤服務行業,學習、借鑒和研究這種新型管理模式和方法,分析和探討高校住宅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尋求具有科學性、社會性、專業性及高校屬性的住宅物業管理辦法,逐步推行規范化、專業化的高校住宅物業管理模式,為教職工創造文明、安全、舒適、和諧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是高校后勤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高校住宅物業管理的現狀
1、住宅區基礎設施差
目前我國各高校特別是校史悠久的老牌大學,其住宅區都是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過去六七十年代建造的住宅樓,最初的規劃設計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人們居住和生活的需要,好多線路、管道已嚴重老化,房屋質量參差不齊,配套設施不齊全,設備陳舊、老化。住宅區內綠化地雜亂不堪,住戶私自開荒種花種菜,或到處亂搭亂建,樓宇整體破舊不堪,在消防及安全設施存上也存在很多隱患,實行物業管理難度較大。
2、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差,缺乏專業的物業管理服務隊伍
我國各高校物業管理服務人員,大多數都是從原房管部門或總務部門分離出來的后勤人員,物業管理專業技能性不強,素質不高,“鐵飯碗”思想嚴重,觀念轉變緩慢,始終認為自己是學校事業單位的正式職工,后勤改革不管怎樣變化,自己都不會下崗,工作不努力,專業技能學習上不積極進取,沒有使命感、緊迫感和危機感,服務意識差,對待住戶態度生、冷、硬現象存在,服務不能及時到位,或服務質量不能保證。
3、缺乏配套的管理辦法
高校住宅小區是本校職工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而物業管理部門則是為小區內住戶提供服務的單位,目前各高校在住宅物業管理中因沒有相應的管理辦法,而使住宅區內好多方面管理無法可依,如近年來,隨著住房產權的多元化,校內職工外購商品房的增多,校內住宅區外租戶增多,因外租戶人員身份復雜,不愛護小區公共設施,環境衛生方面自治性差,不注意公共道德行為,嚴重影響本校教職工的正常生活和學習,還有小區內基礎設施的管護,住戶房屋裝修的管理等都沒有配套的管理辦法,而物業管理中心或公司作為服務部門,沒有相應的行政管理或處罰權,使得住宅物業管理在好多方面束手無策,難以提高住宅物業管理質量,無法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
4、住戶物業付費意識不強,依賴性較大
實行高校后勤改革以前,高校住宅區各項服務都是學校大包大攬,包括共用部位的維修、小區內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衛生保潔、綠化管護、消防安全及門衛管理,甚至包括住戶室內維修、有線電視收費等都是由學校支付,隨著后勤改革及住宅物業管理的不斷深入,以上各項福利性服務逐步實行住戶有償使用,好多住戶對此不滿,認為小區是學校的住宅區,自己是學校的職工,自己有權免費享受住宅區內的各項服務,過去都是學校出錢搞服務,而現在要自己出錢,觀念一時難以轉變,福利性服務思想濃厚,對物業管理缺乏認識和了解,對物業管理收費采取消極態度,對學校的各種管理辦法故意刁難不予配合,難以接受“自己花錢買服務”的物業管理消費觀念。
5、物業管理經費短缺,難以創建優質服務
高校物業管理不同于社會上的物業管理公司,它是以給教職工提供優質服務為目的,而不是以盈利為目的。所以其收費標準普遍低于同等商業性社會住宅小區收費標準,而隨著高校社會化的不斷深入,學校對住宅區的投入也逐步減少,使得住宅區物業管理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長期以來,由于高校住宅的維修工作量大,加之外租戶比例逐年增加,使的學校物業經費收入產出嚴重失衡,同時由于物業中心在高校后勤人事改革中富余人員的安置,使得高校物業從業人員隊伍龐大,人員工資基數大,服務成本高。作為住戶方面,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住宅區不再只是教職工生活居住的場所,也是其思想文化交流、休閑娛樂、開展各種文體活動的重要場所,而要創建高素質的人文環境,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綜合性的優質服務,均需要一定的資金做保障。有限的物業管理經費使得物業管理部門日常支出很難日益為繼。
二、高校住宅物業管理的發展
1、物業管理人員要更新觀念,增強服務意識
高校住宅物業管理人員大都是過去高校后勤舊體制下的后勤服務人員,“大鍋飯”思想嚴重,隨著后勤改革及物業管理的不斷完善和推廣,物業從業人員應強烈意識到“鐵飯碗”的體制已不復存在,要有憂患意識,要破除“學校后勤非我們不可“的舊觀念,樹立優質服務的新理念,開拓進取,自我加壓,主動出擊,變“要我干”為“我要干”,確立“服務求生存,效益求發展”的經營理念,努力鉆研物業管理新知識,學習和了解物業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了解行業動態,培養一切為了住戶,住戶是上帝的新理念,樹立“誠心、創新、拼搏、向上”的企業精神,把提供優質服務作為我們工作的核心和行動的指南。
2、要創建專業化的物業管理服務隊伍
高素質的人才是創造優質服務的基本條件,對于高校住宅物業管理服務人員,學校或集團應采用多種渠道、形式對員工進行培訓和教育,重視員工的能力培養和潛力開發,創建科學的用人機制,鼓勵員工進行技能創新和探索符合高校特色的新型物業管理模式,逐步實現員工持證上崗,加強與國家級、省級示范小區的聯系,通過參觀、學習、交流等方式提高員工的物業管理水平,通過專業講座、技術大練兵等實踐活動來提高企業的整體效能和市場競爭力。并利用高校優勢,向社會上招聘高素質的物業管理人才,充實到高校物業管理隊伍中來,努力造就一支懂經營、善管理、通技術、精業務的高校物業管理隊伍。同時要引進競爭機制,加強考核,實行競爭上崗、按勞取酬,從而形成科學規范的物業管理體系,為住戶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3、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
高校住宅區的地產及房產屬于國有資產,住戶只具有使用權,如何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學校領導及國資主管部門應予以重視,高校住宅管理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符合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要求,有利于學校減輕財政負擔,使住宅物業規范健康的發展,而物業管理部門作為服務單位,只能搞好服務工作,無行政管理或處罰權,學校應協調各職能部門之間的關系,配合物業中心按照國家有關物業管理的方針、政策、統一制定高校物業管理的具體政策、辦法、收費標準和服務內容,包括住宅裝修管理辦法、外租房戶管理辦法、公共環境及國有財產管理辦法、自行車存放管理辦法等,并在各住宅區按照物業管理條例,積極成立小區管委會,形成學校、小區管委會、物業管理中心三方共同管理的局面。
4、建立質量監督保證體系
住宅物業管理中心應主動接受學校相關部門包括國資、后勤、紀檢、審計、財務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對服務內容包括共用部分及住戶室內維修、消防、門衛安全、綠化管護、道路的維護、住宅區內公共設施的維護服務等項目進行檢查,物業中心要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和行業條例,建立和完善物業管理法規,實行企業化管理,使住宅區內的各項管理規范標準,甲乙雙方應按照約定條款認真履行合同,對物業中心在日常服務中不符合規定的項目要進行整改,對服務達不到標準的甲方可進行處罰,用法規和制度規范約束物業部門的行為,確保教職工能有一個干凈、整潔、優美的居住環境。
5、積極開展社區文化建設
高校物業住宅區不同于社會上的商業住宅小區,具有濃厚的文化環境及學術氛圍,教職工群體素質比較高,住戶對居住環境的建設及服務的要求都表現出較高層次的需求,作為高校住宅物業管理中心,在搞好各項服務的同時,應加強對物業管理的宣傳力度、廣度和深度,并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配合工會、離退休處、校團委黨委、宣傳部等部門積極開展社區文化建設及群眾性娛樂活動,要讓每一位有熱心和愛心的職工積極的參與到我們的小區物業管理中來,大力開展“小區是我家,美好環境靠大家”的宣傳活動,培養住戶的主人翁思想,營造積極、健康、向上、富有高校特色的社區文化,通過提高文化內涵,創建祥和的社區環境,通過籌建小區特刊和物業網站,多形式開展社區文化、體育、公益事業及社區旅游等活動,開設宣傳欄和網上聊天等形式,以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氛圍和格調。
6、多渠道開展便民有償服務,增創服務經費
經費是物業管理的基礎,也是物業公司開展服務工作的保障,物業公司在取得學校劃撥的經費、住戶交付的物業管理費及職工室內維修費外,還應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挖掘服務潛力,拓展服務項目,通過開展有償便民活動,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此方面,學校應該給予政策支持,包括住宅區周邊門面房的開發,住宅區內蔬菜、水果市場的開發,洗衣店、服裝加工店、飲食服務攤點、糧油銷售店等商業網點,廣開資金來源渠道,補充物業服務費的不足,從而確保住宅物業管理的良性持續發展。
7、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居住小區
高校物業管理除立足于物業的管理外,更重要的是為住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要按照“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不斷提升服務水平,使住戶能深入體會到“住戶物業是一家,有困難找物業”的溫暖,把住戶對物業的滿意作為物業人最大的欣慰,樹立良好的物業管理形象。如小區內有好多老教授、專家、學者等老人,他們的子女常年不在身邊,物業管理人員要經常同他們進行深入溝通,了解住戶在小區內的需求和困難,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對待服務工作要高效、細致、態度和藹、服務熱情周到。同時中心領導要關心職工生活,重視人性化管理,對于職工及家屬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中心都應予以慰問、祝賀、看望,員工有不順心的事時,中心領導要與他們進行交心談心,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得員工的積極型和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增強企業的凝結力和向心力,達到住戶滿意、領導滿意、職工滿意的和諧居住及工作環境。
總之,高校住宅物業管理是一個新型的服務行業,它不同與社會上的物業管理模式,它的各項政策及服務標準應服從學校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各高校應結合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按照住宅區行政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轉變原有管理部門的職能,注入新的物業管理機制,依靠學校的支持,住戶的配合,建立起具有高校特色的物業管理模式,向教職工提供全方位、高質量、綜合性服務,最終實現社會、學校、住戶、物業管理企業的共同滿意和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重慶物業管理的現狀及發展趨勢》作者:徐志國、常劍、賀云華,《現代物業》刊載;
2、《物業管理導論》王青蘭主編,中國建筑出版社;
3、《試論高校物業管理》作者:蔡炳華,《重慶工學院學報》05年1期刊載;
4、《中國物業管理的發展狀況及當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作者:謝家謹(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業司司長);
5、《中國物業管理條例》
高校調研報告11
一、調研背景
作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陣地和載體, 職業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發展, 成為職教信息化的發展基點和重點。就學校信息化內涵來看, 具體包括學校信息化環境建設和應用、學校信息化資源建設與使用、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教育部于20xx 年啟動了“校校通”工程, 從其發展目標和內容可以看出, 工程主要是從構建學校信息化環境方面來推進學校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在此基礎上, 通過開設信息技術課程、實現優質資源共享, 推動了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這也成為在構建學校信息化教學環境后繼續推進信息化教學的必要的階段性工作和基礎。
本報告在教育部職成司20xx年一項有關20xx 年5 月- 20xx年5 月期間對全國1937 所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情況調查工作的結果和20xx、20xx 全國重點中職學校評估工作的有關數據的基礎上, 試對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的概況進行初步的總結和分析, 并指出其未來發展的方向。
二、調研內容
本次調研的對象是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概況, 主要涉及四個方面:
( 1) 學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主要指計算機房、多媒體課室、網絡教室、校園網等硬件建設。一種設施環境, 其本身并無優劣可言, 判斷教育信息化環境建設的成敗, 歸根結底還是看應用, 看使用者應用的程度以及應用背后所支撐的教育理念。
( 2) 校務、學習支持服務等方面的信息化應用。
主要指校內網絡應用項目, 如教務管理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人事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 以及利用網絡發布信息、電子郵件系統等校務管理和學習支持服務方面。在辦公自動化、網絡化方面的應用, 以及所帶來的快捷的雙向交互溝通方式, 無疑是電子校務發展的重要內容。
( 3) 學校信息化軟件資源建設與信息化技術輔助教學。
軟件資源建設指各種應用軟件平臺建設, 如多媒體素材(包括文字、圖片、圖形、動畫、音頻、視頻)、多媒體課件及優秀教學案例、電子教案、題庫、電子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報紙)的積累和建設。教育信息化軟件資源的建設, 不應該過分追求資源的數量和多媒體的形式,而應盡可能積累真正體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目標有機整合的資源, 使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應用中達到最恰當和最優化。另外, 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及教學評估等各教學環節, 也是信息化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 4) 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和培訓。
對教師開展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觀念、教學方法、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等培訓, 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 全面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教師是信息化教學理念的傳承者和實施者, 所以教師的信息素養和能力決定了信息化教學的質量和成效。
三、調研結論
1.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調查結果
此次調研的1 937 所中職校, 大約占中職校1/ 3( 20xx 年的中職學校0.64 萬所, 20xx年為0.58 萬所[1]) , 并且東、中、西部的學校比例分別是45.89%、22.15%、31.96%, 與全國所有中職校的地區分布比例基本一致,并且從全國來看這1 937 所學校分屬省級、地區級、縣級其以下三類學校的比例, 基本是1∶1∶1。因此, 這些學校基本上能代表20xx 年5 月- 20xx年5 月全國中職學校信息化建設情況的一個概貌。
調研結果表明, 從20xx 年啟動“校校通”工程到20xx年, 職業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
( 1) 在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
職業學校的計算機裝備屬于中等水平, 生機比達到了10∶1, 師機比達到了6∶1, 配置也基本上是主流配置(就當時而言CPU 為奔3); 多媒體教室配置校均1.81 個; 42.14%的學校已經建有校園網, 并且其中19.8%的學校為千兆干線; 另外, 在其他信息化硬件系統配置上, 1/ 5 的學校擁有衛星數字廣播接收系統, 1/ 2 的學校擁有閉路電視系統。不過與20xx年1 073所國重中職校和20xx 年新增國重中職428 所學校來比較, 國重學校的計算機配置在數量上校均能達到1 937所中職校平均值的3 倍, 多媒體教室配置校均能達到5 個。整體來看, 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硬件設備, 處于中等偏上; 從地區差異來看, 東中西部的數量上呈遞減, 但差距并不大, 并且國重職業學校水平明顯要好于普通職業學校水平。
( 2) 在管理和服務應用方面。
大約1/ 3 以上的學校, 擁有互聯網域名并通過網站對外發布信息; 在15%左右的學校里, 部門或個人可以在學校網站上發布自己的主頁; 并且30%的學校擁有了教務、財務、人事管理系統, 實現了辦公自動化; 東部和中部地區有1/ 4 的學校使用圖書管理系統, 西部大約是1/ 5; 還有15%左右的學校擁有1 000 冊以上電子圖書或刊物, 整體來看, 職業學校電子化校務的程度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東、中、西部的地區差異也不明顯。
( 3) 在資源建設和教學方面。
其一, 資源建設方面, 大約1/ 3 以上的學校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多媒體教學資源開發或者培訓, 沒有地區差異;在教師課件制作方面, 數量上有地區差異, 東部多于中部, 中部多于西部;網絡課程開發數量方面, 都差不多。其二, 在信息化教學領域, 東、中、西部地區學校中非計算機類專業開設計算機應用課程的學校比例不低, 分別為87%、85%、79%, 不過差距不大。其三, 從畢業生的信息技術能力來看, 大約80%的畢業生掌握了基本的文字錄入與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技能,70%的畢業生掌握了操作系統Windows的使用, 大約有50%的畢業生會使用常用的辦公軟件, 大約40%的畢業生會上網瀏覽信息和使用電子郵件。而在一些要求相對高的技能, 比如計算機系統維護、網絡系統維護等方面, 掌握的'人相對少些, 大約在20%左右。
( 4) 在師資方面。
其一, 在數量上, 計算機應用方面的教師, 東、中部校均有13 個, 西部有9 個, 都尚缺2個; 而計算機專業教師校均5 個左右, 尚缺2 個; 網絡建設與管理專業技術人員校均2 個左右, 缺1 個。整體來看, 西部地區信息化師資弱一些。其二, 在教師的利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情況方面, 教師制作數字教學資源的能力以及教師開發課件、課程的主要技術路線, 有較大的地區差異,東、中、西部教師信息技術教學能力依次遞減, 東部最好, 西部最弱; 另外, 從整體來看, 會使用PowerPoint編寫多媒體電子教案的教師, 也少于會利用文字處理軟件編寫教案的教師, 可見教師的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還有待于加強。其三, 在針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上, 東部學校的培訓次數遠多于中、西部地區; 從培訓途徑來看, 形式最多的是學校自組織的培訓, 其次是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沒有明顯的地區差異。
( 5) 在投入方面。
其一, 從投入看, 東部地區在硬件校均投入上的資金遠遠大于在軟件上的投入, 分別為230 萬和9 萬, 這與目前軟硬件不配套、計算機和網絡在學校中應用效果不明顯、使用率低的現實一致、西部雖然在硬件投入上的絕對值小于東部地區, 但是硬軟投入的差距也比較大, 分別是66 萬和6 萬; 相對來說,中部地區硬件和軟件投入的差距不是很大, 分別為30 萬和37 萬。縱向比較可以發現, 東西部地區的硬件校均投入高于中部, 軟件投入卻低于中部。其二, 從學校未來2~3 年的建設規劃來看, 在硬件投入上, 東部地區的校均投入規劃明顯低于往年的投入總額, 不足往年的1/ 5, 而軟件投入, 則比往年投入高1/ 3; 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類似, 硬件未來校均投入比往年的1/ 2 略低, 但軟件投入卻約為往年投入的3 倍; 相對來講, 中部地區的未來校均投入比往年增加了1/ 3,而軟件投入上卻減少, 約為往年的1/ 2。這一減少的原因主要為應用軟件購買或開發上的費用和通用軟件購買的費用有所減少, 大約共20 萬, 這與這些軟件已經配備后期不需要再投入資金有關, 同時也與未來用于師資信息技術培訓上的費用由往年的1.6 萬增加到4 萬有關。
可以看出, 目前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已有一半基本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 在管理、教學、服務等方面的應用上, 也取得了許多進步和成就, 但還沒有達到充分利用的比例。因此,從發展階段來看, 學校信息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 是實現從無到有、注重硬件產品配備的信息化投入期, 且重點放在學校信息化環境構建上, 當然也包括前期的信息資源建設和師資的信息技術培訓。
2.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狀況分析
在學校信息化建設和發展中, 有如下三條原則要遵守: 第一, 硬件環境建設應最終落實到實際應用; 第二, 軟件資源建設應最終落實到數字化教學; 第三, 教師培訓建設應最終落實到推進素質教育, 實現創新人才的培養。這三條實際上也是對學校信息化建設進行評價和判斷的標準。這次調研, 雖然數據不是很全面,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以上三個方面的發展狀況和問題。
首先, 從硬件環境建設及其應用對比來看, 學校校園網應用比例小于校園網建設比例, 說明許多學校對校園網的應用還不是很充分, 尤其是在電子校務方面, 比如還沒有實現教務、財務、人事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應用比例較低。所以說, 已備有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學校, 在應用上還不是很充分。
其次, 在資源建設和教學支持上,學校自己開發的基于信息技術的資源數量和質量都或多或少受到學校人力、財力的限制, 所以也不是很豐富,并且在教學支持中, 其利用率也受到了學校配套的教學環境和師資的影響, 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效益。
最后, 師資方面, 教師是實現學校信息化建設和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實施者, 所以校長、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和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是決定這個學校的信息化進程的快慢、發展是否合理順暢、效果效益是否明顯和突出的關鍵因素。此次調研可以看出,學校教師的信息素養和能力整體偏低, 并且數量不多, 影響了學校的信息化教學和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制約了學校信息化發展進程的推進。
3.職業學校信息化建設的發展方向
目前, 教育信息化建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未來信息化的發展動向。
( 1) 資金投入的重點和方向。
目前, 教育信息化已進入應用轉型的關鍵時期。如果說, 前20 年的信息化是實現從無到有、注重信息化對教育行業的覆蓋、注重硬件產品、配備的信息化投入期; 那么, 未來三年將是實現質量(應用水平)的提升, 逐步達到“用信息技術整合、開發、共享利用信息、學習資源, 從而實現對外部信息(市場)快速反應”目的的信息化整合見效期。如果說在信息化的投入期,硬件產品大行其道的話, 那么在信息化的整合見效期, 軟件和服務將以提升軟硬件應用效果的強大功能而使信息化真正成為促進行業發展的發動機, 所以進入這一階段才標志著信息化正實現由初級向中級乃至向高級應用水平的跨越, 從而進入我國各行業信息化發展的黃金時期。從具體投資比例來看, 盡管20xx 年教育行業硬件采購市場異常活躍, 但是軟件市場總體增長已經超過硬件總體的增長, 達到9.7%的增長速度。根據計世資訊(CCW Research)的研究資料,20xx 年中國教育行業信息化投資為272.6 億元, 增長8.7%, 主要集中在軟件方面。20xx 年, 教育行業的軟件投資市場占總體市場23.1%。所以, 軟件與服務投資比例的上升也標志著教育信息化發展進入了注重應用的整合期, 并將持續一段時間。
( 2) 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和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過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轉變的過程, 是以信息技術的觀點對教育行業進行系統分析, 從而達到全新與超前認識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指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 才是我們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目的;而如果將教育信息化的建設停留在用媒體設備代替教師講課, 用多媒體課件代替教師寫板書, 用電子文檔代替印刷教材的初級階段, 這必將使教育信息化建設走向歧途, 也不可能培養跨世紀的創新人才, 這也決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目的。因此, 要在科學的教育觀指導下, 將信息技術的學習和應用與教育觀念更新有機地結合起來。應用信息技術將有利于對教育體系、內容、方法和手段進行全面改革, 所以只有進一步探索信息技術教育與課程的整合, 從傳統的課件制作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應用信息技術和學習信息技術; 探索應用信息技術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才能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的推動作用, 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
( 3) 學校信息化的內容。
學校信息化的過程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硬件設備與軟件資源的引入過程。學校信息化是硬件與軟件的結合后在教學、管理中的具體應用, 學校信息化應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指導信息技術在學校各個部門的廣泛應用, 應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 利用信息技術, 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學校信息化應用系統建設中最普遍的三大應用平臺是教學平臺、管理平臺和信息平臺, 其中多媒體網絡教學、教務管理系統、辦公系統、財務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一卡通系統是整個校園網建設的重點系統。據調查, 20xx 年教學資源整合系統和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投資比例較大。值得一提的是, 多媒體網絡教學已成為具備現代化教學的中小學、高校信息技術與教學課程整合最普遍的應用環境。計世資訊(CCW Research) 分析數據顯示, 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室進行教學的學校占36.7%, 使用計算機制作課件進行教學的占32.8%, 使用數字投影教學的占27.1%。多媒體網絡教學的成功應用將會帶動和影響其他業務系統的建設和投資熱情。該媒體還預測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應用將更多地與教學、科研緊密結合, 從而能更加充分地發揮校園網資源作用。最后值得提的一點是, 從整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來講, 應該改變以學校為單位孤立地進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局面, 提升決策、管理的層次, 推動區域教育信息化整體、協同發展, 實現優勢資源共建共享。這已成為目前全國學校信息化發展的戰略重點和關鍵環節。
高校調研報告12
一. 贊助
生生活豐富多彩 ,活動也是精彩分層,每次舉辦活動,經費自然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除了團委的撥款,校會的收入,剩下的就需外聯出去拉贊助了。
1. 方式
a. 合作贊助
I. 免費但不直接提供資金與物品。如北廣與華爾街英語中心合作將于下周對校內學生做問卷調查,幫助同學了解自己的英語學習狀況,以及與海文學校合作,發起愛心助學活動,為30名貧困同學提供免費的考研培訓,以及出國考試培訓、四六級英語考試培訓;與北京五星環宇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合作,為優秀學生提供免費的國際商務談判培訓(對外費用高達15000元)與英倫敦工商會考試局駐北京辦事處合作,辦關于LCCIEB考試咨詢;與北京典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合作舉辦關于電子商務網上營銷認證的咨詢講座及報名。
II. 商家提供宣傳材料(或不提供),由校方幫助其宣傳或代理,商家付勞務費。例如。票務代理,中青院代理北京音樂廳和中心公園音樂堂門票業務,校方有相應提成。
III. 免費派送。北海珍珠總公司在北航派送滴眼液,肯德雞在北京免費發放優惠券等。這種宣傳方式對商家而言投入底,收效快,同學也較易接受。
IV. 供勤助崗位。燕京啤酒公司,方神咖啡集團在北航招收勤助儉學人員。
V. 聯合展賣。商家提供商品并有一個合理的價位,校方提供場地及組織人員(及財務管理等)。如北廣的書市及服裝展賣。在書市上,各種出版社,各式新書和舊書,品種多樣,價格低廉,質量較好。在服裝展賣上,衣服的檔次為中低檔,價格在200-800,打折出售。校方收取攤位費急管理費。而同學也免去了交通之苦,且價廉物美,質量也有較好的保證。這種做法對于地理位置較偏的學校更是值得借鑒。但同時也應指出,展賣本身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是熱鬧場面所帶來的對環境、空間、公共設施的壓力,導致臟、亂、差的現象,此外,交易過程中的“三包”問題,質量問題也缺發明文的規定加以規范。同時,商業盈利行為對校園大學生的思想的沖擊也應引起注意。
b. 收取場地費。
比如北大聯系或者是商家主動要求到其校園辦展覽,校方會根據場地的大小、人流量的多少、以及其他配套設施來定奪場地費的多少。例如北大的三角地(較為熱鬧,設施較好)一個4方米以內的展位需1000天。150人的大教室每晚1000元,300人的大教室每晚1500-3000元(具體價位再考慮設施的使用而增減)。校會先向學校申報所需場地,收入14上繳學校。
c. 提供設備。由公司為學校活動提供材料及用具。如北理、北科的攢機大賽便是由電腦公司提供電腦零件、攢機工具等。
d. 提供布置會場,邀請嘉賓及媒體。中財的“美寶蓮化裝晚會”,公司支付20xx元布置會場,并請來了媒體,現場小游戲及派送化裝手冊及試用裝,受到良好效果。
e. 互相宣傳。如中財的“調焦看時代”辯論賽。與某網絡公司合作,網絡公司負責將中財及其活動發布到網上,擴大其影響。而中財則負責為該網絡公司在校內作宣傳,雙方互惠互利。
2.特點
a. 針對性.根據活動性質、內容而定。如體育節聯系體育用品公司。北廣便利用學校自身的特點,拉到了《瑞利》雜志、《中國娛樂報告》等這類較為時尚的娛樂性較強的媒體,這類媒體的贊助資金較為豐厚,而且一旦合作,便可以保持長期的合作。
b. 結合同學需要。從同學們日常關心的角度出發,聯系一些商家來做咨詢或講座。如北廣聯系“美寶蓮”以及“雅芳”化裝公司在學校開設美容護膚講座,學生會負責組織工作。
c. 地域
性。一般的,各大學的外聯部門都將重點放在學校周圍的商家上。或是小店鋪或是大公司。一旦合作,則力爭把這種合作關系固定下來。
d. 特色性。各校會根據各校自身的辦學特點,邀請一些與本校專業相關的教授學者前往講座。如北廣容易邀請到文藝界名人,而北體則更易邀請到體育界名人。所以,各校應充分發掘自身魅力,從本校特色出發,尋找外聯突破口。
e. 通過采訪各高校的外聯情況,我們了解到這樣一個現狀:只有活動精彩足夠吸引人,才能吸引商家的贊助;只有活動一直精彩,并能精益求精,商家才樂意與你長期固定活動,“因為做生不如做熟”,合作頻繁,便能免去很多不必要的溝通的消耗,能更有效地達到目的。我們不止一次聽某校外聯負責人提到,因為他們校活動精彩,很多商家主動上門要求贊助。所以,結論便是:我們首先要保證我們活動的質量,再加強外聯的手法與技巧。
f. 人情味濃厚。首經貿學生會本著“互惠”的原則尋找合作伙伴,尋找雙方利益平衡點。他們拉取贊助通常不以學校名義出面,而是靠個人與校外人員的私人交情。
g. 在不違背原則,不放棄應得利益的前提下,盡大可能滿足公司要求,因為一項合作活動成功便能帶給雙方利益,商家有了利益便會尋找第二次合作,學校便能開始與之談條件.盡量投其所好,將名校效應與公司資金良好結合,擴大活動規模,提高活動質量,豐富校園文化.
h. 直接找品牌的總代理商,總代理商決定權大,一旦決定便能很快執行,且數額較大,合作范圍廣。
3. 權額:
(1) 由預算額決定,通常預算額低于實際開銷的數額。
(2) 由宣傳費,原料,成本費,人工費,獎品費,機動費等組成。
(3) 有的權額較大,如瑞麗雜志社贊助“廣院之春歌手大賽”的數額為2萬以上。
二,回報形式
(1) 冠名權。給與合作企業各種晚會,體育賽事等活動的冠名權或者提供其他廣告,宣傳形式以收取贊助費。一般收費為5000元以上。例如:北大中秋節獲中國移動通訊公司35000元人民幣的贊助費,所提供的宣傳形式則以“同升未明月,共享移動情”作為晚會的主題語,并邀請中國移動北方區總經理在晚會中發言,以及在校宣傳標語上印“中國移動”的字樣。還有中國移動贊助的12萬元為北大挽留公寓區的所有公寓安裝窗簾,并邀請京華時報等媒體對此事加以報道。以這種方式與北大進行合作的傳統單位有中國移動通訊,健力寶公司,恒安集團。主動要求和北大進行贊助活動的企業數目很多,而與這些公司進行合作多是北大首先提出合作事宜的,一是合作較為固定,雙方的要求都較為固定的確定下來的,這些公司的贊助資金較大,較為穩定。
(2) 參與組織權,贊助公司有權利對活動的策劃實施和宣傳提出意見。如農大校會由公司做出宣傳方案,校會作出少許改定,同時在宣傳上,先由公司作出宣傳,隨后學校跟隨一起做宣傳。
(3) 有權擔任現場頒獎嘉賓。
(4) 贊助公司有權在活動期間在校內進行積極宣傳,如懸掛企業的宣傳條幅,廣告畫,發放有關宣傳資料,設立展臺,做海報等。
(5) 有權在演出時作出語言文字上的宣傳,主持人鳴謝,作為嘉賓致詞,或在臺上打出贊助商廣告語。
(6) 有權在賽后和校方一起接受媒體采訪。
(7) 對于體育類活動,贊助方可以出席開閉幕式,運動員服飾和各種設施可以標明各種文字和圖案。
(8) 將贊助商的標志,口號,特色印于書面總結中。
(9) 各類賽后,如有展板展出,展板上有贊助商的名字。
(10)提供獎品及標識物等,如優惠卡,幸運抽獎,獎品上可以印其標志。
(11)各類活動的入場卷上,可表明贊助商家的特征的文字或圖案。
三. 作對象
(1) 北廣主要有瑞麗雜志,美寶蓮北京總代理,麥當勞。媒體由BTV,娛樂新干線,鳳凰衛視。
(2) 北航聯系的媒體主要有:《北京青年報》《北京晚報》《大學生》。雨泉在北航的演唱會就在《北京青年報》上發表了整個專版,有力的宣傳了北航的校園文化的豐富多彩。
(3) 北大主要有:中國移動,健力寶公司,恒安集團。固定有三大媒體:北京電視臺,京華時報,北方青年報。
(4) 北科,CCTV,BTV,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
四,外聯策略
(1) 聯系公司
a,大規模的打電話,找出幾家有意向的商家,再約見面,通常聯系總經理和廣告主管。
b,通過網絡
c,帶上計劃書等材料和他們見面,用語禮貌,策劃書內容計量詳細,包括投資所需要的經費,所能提供的宣傳方式(也可以由贊助商決定)
d,用各種方式與廣告公司搞好關系,便于外聯工作。
e,于贊助方交談時,重點放在贊助商的利益上,并強調解釋活動會辦的有聲有色,不會搞砸他們的牌子
f,外聯工作通常在活動前大約一個月。
g,涉及到大規模的活動,校會與贊助商簽訂合同,以保證活動順利進行。
(2),友好往來
a,電話溝通,電話問候,節日時短信問候或者網上賀卡問候。
b,學校有大型活動或者party也可以拉其來參加。
(3),聯系嘉賓
1, 聯系溝通用語
a,邀請嘉賓要派專人登門,和他商量細節問題,活動結束后發出感謝信,贈送禮物,表達謝意。
b,嘉賓自己坐車到學校,校會負責接待。
c,如果嘉賓來的過早,會被請上專門接待室,校會派人買快餐,讓嘉賓就餐。
d,如果嘉賓來的過晚,校會會讓其他節目上場或者臨時安排一些活動。
f,提前聯系,一個星期前就可以聯系了。
2, 表達謝意
a,贈送禮物
b,生日致意,查明其生日日期,表示祝賀。
(4) ,聯系媒體
a,舉辦較大規模活動時,校會外聯部可以打電話通知媒體。
b,請媒體支付一定費用,如北京理工請媒體的預算為600元。
c,幫助媒體完成電視節目,如CCTV實話實說找北大完成了一個關于環保的節目。
d,各校共同的心得:首先真實地向對方闡述活動情況,切忌能虛作假,其次需要熱情,交往一次以后,便于對方成為朋友,經常保持聯絡,節日要問候。
e,通過活動來吸引媒體。如滿文軍在農大的個人演唱會不用校會主動聯系,媒體都會主動聯系,于媒體的聯系主要靠活動。
(5) 校際聯系
一個活動幾所高校聯合舉辦,共同宣傳,規模宏大,影響深遠。如北航,北航舉辦的許多活動都是校際之間展開的,如“妙士杯”明日之星素質大賽,校際賽是北航公共關系部主辦,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協辦,而活動場所則是地質大學學術交流中心舉行,此外還有學院路八大高校籃球聯賽等校際活動。這種方式加強各校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了解,相互吸取經驗,彌補缺陷。我校的地理環境比較偏僻,加強校際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
(6) 與學術類藝術類之間的交流合作
a,圖書館。中青與海淀圖書城眾多書商聯系,舉辦了中青第一屆書市,并展出大批新書,好書并以極為優惠的價格出售,深的老師與同學的歡迎。中財聯系多家出版社,圖書館在校內舉辦書市,有大量的國旗刊物出售,價格低廉,吸引了不少同學。
b,音樂廳。中青代理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在校內售票,并負責為其宣傳。
c,研究中心。中青與中國少年兒童研究中心聯系,為同學提供假期勤工儉學的機會,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d,文化中心。北廣與悟性環與國際文化傳播中心。中青與鷹之巢俱樂部。合作進行了宣傳,該俱樂部為每位會員提供了一張會員卡,能享受與俱樂部和的娛樂場所,機構的最低價格。同時該俱樂部還可以免費贈送歌星見面會門票,提供輕松文藝空間等服務;此外,中青與“首都大學生計算機網絡協會”以及“程軍文藝工作室”聯系,這些機構為中青員提供了如韓紅,水木年華等個性的門票。
e,展覽館。中青與國際展覽中心,北京展覽館聯系,提供廣大同學免費參觀網絡與電子工業產品等展覽的機會。
(7) 與社會的交流
a,募捐
b,運動會志愿者的參加。
五,外聯各項具體的費用見《北大女生節預算列表》
外聯工作是一個精細復雜的工作,面對的對象是復雜的,所作的事情是瑣碎的,需要極大的耐心及極大的熱誠。
高校調研報告13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教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作為高校硬件設施的體育場館也得到了迅速發展,普遍規模擴大,檔次提高。20__年北京舉辦的奧運會,很多比賽都是在高校體育場館舉行的。所以,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和持續發展已經是我們面臨的實際問題,必須認真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要走向專業化
一直以來,我國高校體育場館大部分是由學校體育教學部門管理,主要是滿足學生體育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的需求,在管理方面,缺乏專業性。20__年以來,高校普遍擴大了招生,并且通過國家撥款、校園置換、貸款等多種渠道籌資,擴大和新建了校園,加之教育部對高校硬件建設評估的要求,很多高校都建設了比較現代化的體育場館,因此,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體育場館的管理需要,必須有一個專業隊伍來管理。包括我校在內的一些高校已經在探索專業化管理模式,成立獨立部門專業管理體育場館。
二、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要走向市場化
高校體育場館主要的職能是保證體育教學、學校各類運動隊訓練和教職工、學生課外活動,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是,體育場館的日常維護和消耗是相當大的,按目前的國力水平,完全靠國家撥款維持體育場館的正常運轉是很困難的,勢必造成高校體育場館走向困境。因此,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要走向市場化,在保證其主要的教學任務外要有償服務,增加收入。高校體育場館要適應市場體制,首先,要更新觀念,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意識,在目前國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資金投入高校體育場館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高校體育場館自身的功能與潛力,在市場經濟的競爭中拓寬和深化高校體育場館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第二,要進行成本核算。體育場館的管理和運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這些成本的消耗必須進行認真的核算,消減不必要的開支,降低運行成本。第三,在保證體育教學和運動隊訓練的前提下,拓寬有償服務范圍,適當收取費用,用于成本消耗的補貼。這樣有利于高校體育場館的可持續發展。高校體育場館的建設,一般是一次性投資建成的,建成后的場館維護和維修,普遍存在著經費不足的困難,通過有償服務,可以提高場館的使用率,增加收入。第四,要了解掌握國家的法律法規,熟悉政策,爭取政府部門的支持。高校體育場館要走向市場,就必須受市場的約束,按規范運作。但是,高校體育場館又完全不同于市場中的企業和商家,并不是以贏利為目的,不能完全按企業管理。然而,高校體育場館是近幾年才逐漸形成規模的,政府部門并沒有針對高校體育場館制定相應的特殊政策,這就給高校體育場館走向市場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高校體育場館要走向市場迫切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和支持。政府相關部門要發揮宏觀管理職能,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扶持高校體育場館在市場中健康有序地發展。第五,要積極開拓體育消費市場。高校的教職工、學生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對體育消費的認知水平較高,隨著全民健身的不斷普及與深入,“花錢買健康”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廣大師生更能理解體育場館走進市場的內涵。為此,要進一步引導、樹立廣大師生體育消費的意識,利用高校體育場館優越的條件,舉辦各種體育比賽及健身活動,激發師生的健身熱情,刺激體育消費。
三、高校體育場館要充分發揮其公益性
目前,高校體育場館的管理,大都是封閉或半封閉管理,由于考慮到校園安全、校園秩序、運行成本等多種原因,沒有真正意義上對社會開放,大量的體育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另一方面,社會的體育場館短缺,遠遠滿足不了全民健身的需要。盡管高校體育場館大部分都是由學校投資建設,但其性質都是國有資產,應該得以充分利用。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而且還會得到政府和公民的認可,從而得到相應的支持。因此,要充分發揮高校體育場館的公益性,在全民健身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場館若想得到良性發展,必須打破傳統計劃經濟管理模式的桎酷,解放思想,引進專業化管理,走進市場,按經濟規律辦事,加強成本核算,開發多種健身項目及有償合作,探索以場館養場館的道路,使高校體育場館得以可持續發展。
高校調研報告14
摘要: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給傳統教育領域帶來了全新的機會與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更應該看清時代潮流發展的風向,找到屬于新時代的高校財務會計教學方法,對傳統教學進行重新優化與變革,推動高校財務會計教學理念革新。本文在對高校財務會計教學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對目前互聯網時代給高校財務會計教學帶來的困難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夠助力高校財務會計教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財務會計;教學改革
三五”發展期間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互聯網領域發展進行了重新的規劃與設計。互聯網將在未來融入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中。從目前來說,互聯網的出現給傳統財務會計教學領域所帶來的沖擊已經開始顯現,高校對于傳統財務會計教學的改革也迫在眉睫。高校財務會計教學就是教師通過對學生傳授會計理論與技能,使學生能夠擁有一定會計思維,掌握基本的會計道德,能夠從事對應的會計工作。在互聯網的大環境背景下,未來會計教學領域必然與其互相碰撞與交融,未來的會計教學會朝著信息化和自動化逐漸發展。因此,現代高校財務會計教學更需要把握時代的發展方向,培養出一批能夠適應新時代環境背景的優質人才,以此推動中國現代化管理進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互聯網對高校財務會計教學的沖擊
(一)加速了高校會計基礎理論的拓展和深化。傳統會計核算是指針對特定主題進行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的單一核算,在內容上是對特定主題的相關經濟活動做出確認、計量、報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實體交易形式得到了更加現代化的拓展,在基于自主核算的前提下,企業會對各類價值鏈環節信息流的虛擬形式產生依賴,傳統的會計領域也得到了相應的拓展。首先,是會計對象的變化。相較于傳統財務會計領域的會計對象來說,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會計對象不單單是對特定主體價值的運動,還囊括了價值鏈環節上各類主題相關的信息,如供應商、客戶等,同時又重新強調了會計核算的重要性。其次,是會計基礎的變化。互聯網時代傳統會計基礎的組織形式產生了變化,傳統企業有了更加多的虛擬存在形式,這也衍生出了一批以虛擬公司為會計主體的全新會計主體。所以,需要將傳統會計主體進行絕對假設與相對假設的變換。與傳統持續經營假設不同的是現代互聯網虛擬企業有不少是短期內實現目標即解散的,這類虛擬企業重新改變了傳統持續經營的內涵。除此之外,在不確定的企業期限與會計信息化的基礎上,虛擬企業可能會產生出相應的實時財務數據流,直接導致了傳統會計分期編制報表轉變為實時與持續的財務分析。同時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貨幣再也不是一個統一且重要的計量單位,因為它無法展現一些如市場占有率、創新水平、產品滿意度等重要的非貨幣信息,其所展現出的價值信息遠沒有以往重要,企業的發展潛力也是無法在財務報表上用貨幣來顯示的。最后,是會計職能的變化。相較于以往的事后核算與監督,現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會計核算擁有了更加多的職責與內容,其重心也由傳統的“事后”更加傾向于“事中”的監督控制。(二)促進了我國大數據會計實務流程的重造。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會計領域與現代互聯網信息領域產生了全新的碰撞與融合,如大數據與會計領域,就使得傳統快捷又有更多海量的數據信息內容,不論是從數據的廣度還是深度上都相較于以往有一個質的提升。不同于傳統結構化數據的會計時代,現階段的大數據會計事務擁有更多來自不同組織的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內容。這就對傳統結構化數據為核心的企業產生了巨大沖擊,在互聯網大數據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會計的流程產生了全新的轉變。大數據會計技術的發展,也使得傳統會計流程將會變為大數據會計流程中的一個部分,而大數據會計流程也會對半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的處理更加重視,以此來達成企業內部的戰略管理和組織決策需求。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也讓會計數據的采集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尤其是在半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領域,所有信息鏈上的貨幣與非貨幣信息都會被納入數據的采集流程。相較于傳統會計數據處理來說,現代會計數據處理更加復雜困難,需要依靠各種互聯網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云計算等,在巨量的數據庫中進行有效數據的甄選,從中分析出有價值的內容。同時在會計數據輸出的形式方面也有著十分多樣的變化,如會計報告、業績評價報告、預測報告、財務分析報告等,不同的數據輸出形式也能夠滿足公司不同的戰略管理需求。除此之外,大數據也使得傳統會計書面憑證轉變為電子憑證,使得會計數據處理更加集中化和動態化。
二、互聯網時代高校財務會計教學的現狀
(一)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現階段有不少高校會計專業都設立了財務會計課程,但許多非會計專業也建立了相應的課程,這就模糊了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培養界限,丟失了不同人才培養的目標,使得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不再具有獨特優勢。有不少高校的財務會計課程都是由會計專業老師來進行講授的,有關財務會計課程當中有不少復雜的會計實務與賬戶關系內容,會對這些非會計專業學生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有不少教師都將這部分內容進行了簡化甚至是刪減。而這些老師也會在教授會計專業學生的時候沿用這種非專業化培養的教學思路,最終也使得本該是不同培養目標的學生學習這一套課程內容,極大地影響了專業化人才培養教學。由于會計專業與非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著較大的區別,因此教學內容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轉變。財務會計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財務會計對于實務操作性擁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培養會計專業在工作崗位上的能力,這樣會計專業學生才能夠勝任相應的會計工作崗位。所以,高校財務會計課程應該注重會計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而對于非會計專業學生的培養來說由于其未來發展方向與會計專業學生發展方向不同,他們往往只需要根據會計知識來對信息內容進行決策,不需要擁有會計實務處理的能力。基于此在財務會計教學的過程當中應該突出重點,強調對會計專業學生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二)信息化課程設置不夠全面。互聯網擁有更加開放的生態,基于此所產生的教育教學也應該有更加全新的教育理念,傳統的實體教育教學模式或被現在互聯網教學所取代。隨著手機等移動終端的普及和發展,線上教學已開始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當中。傳統會計人才培養就是為了使受教育者能夠擁有扎實的會計理論知識與創新能力,成為優質的復合型人才。而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能夠讓學生隨時隨地的參與學習,同時還能根據自身的需求個性化定制學習方向與內容,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更能夠幫助實現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盡管現階段有不少高校教育的組織者已經開始對互聯網教育模式加以重視,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有欠缺。互聯網時代的會計教育不單是通過幾門網絡課程的開設來體現,更多的是需要培養學生的互聯網創新思維與理念,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來幫助拉近自己與行業頂尖水平的距離,實現創新和突破性發展,這些才是現代高校所需要重點培養的內容。現在高校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會計教學與信息化內容進行有效的融合予以突破,絕大多數高手還沒有真正地將這點落實到位,沒有設置一個全面的信息化課程內容。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背景下,電子貨幣結算、遠程會計核算、會計在線財務管理等不少電算化平臺都是在學生對于信息化知識理解和運用的基礎上所衍生出來的,因此一旦高校在信息化課程方面有所欠缺,那么勢必會影響互聯網環境下的會計教學,導致無法從根本意義上對傳統會計教學進行革新。(三)會計教學內容陳舊無法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會計知識的傳播與更新只會越來越快,傳統的實體課堂教學與實體賬目操作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市場急速變化的情況。會計人才培養急切需要一個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全新理念和目標,盡可能地消除社會變化帶來人才培養的滯后性,建立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會計人才。傳統高校一般將財務會計分為初級財務會計、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三門課程,這三門課程不僅內容上存在交叉重復,同時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一些基礎的理論在三門課程當中都占了不小的篇幅,內容上也沒有較為明顯的差異。除此之外教材內容方面也沒有與時俱進,不少現在常見業務仍舊歸納為中級與高級財務會計內容當中。同時絕大部分財務會計課程內容都是根據會計要素進行相應的分類與設置的。但是結合實際的生產生活來看,一筆經濟業務往往不可能是單一的會計要素確認和計量,這就使得一樣的經濟業務會出現在不同的章節體系當中,造成教材與課程內容的冗余。這些重復課程內容不斷地在課堂上出現不僅浪費了教師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也會導致學生出現抵觸和反感。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內容是基于整體對會計業務的總體描述,本該不進行內容上的拆分,但教材的設計上生硬地將這部分內容切割開,沒有很好地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三、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財務會計教學對策
(一)加強對互聯網的重視,設計全新的教學模式。互聯網是現在優秀人才培養的推進器。在基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上,應重新對互聯網教育進行考量和設計,建立出一個更加符合當代會計人才培養需求的培養體系,從網絡基礎、管理系統、課程與教學三個方面全方位地開展互聯網信息建設,打造出一個更加符合當代學生發展需求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橙色至上要融入全新的互聯網教育理念,通過將傳統實體課程與網絡課程互相結合,進一步改善目前的教學教育環境,重構課程質量管理體系,將信息化教務系統融入專業建設當中。同時依托網絡支持與服務平臺,進行師生互動、教學、評價、考核。以科學的會計人才培養目標,對會計教學進行重新的規劃與完善。
(二)完善互聯網高校財務會計教育管理與師資隊伍建設。在互聯網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教育管理理念需要得到突破和創新,然后在僅有的教育資源環境下通過互聯網進行相應的拓展教學,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做到資源最大化利用。教育教學活動要側重網絡化、信息化、智能化,結合時代發展與人才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進一步增強網絡化管理的意識,提高高校教師助理信息化內容的技術水平,加強對網絡資源的利用和篩選。在師資團隊建設方面,要堅持打造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新時代教師隊伍,通過各種手段來提高會計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團隊修養,確保能夠做到課程教學上敢為人先、與時俱進、求實創新。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會計教師,首先要擁有動態創新的能力,能夠對傳統會計理論進行相應的拓展與演進,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模式的變革,在互聯網視角下準確地掌握互聯網對當前會計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和沖擊,積極探索創新并深入挖掘會計全員信息資訊同時將這些內容很好地傳達給學生。其次,教師要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與開闊的視野。互聯網環境下的高校財務會計教學已經轉變為更加復雜全面的交叉性學科內容,需要不同學科的教師一起群策群力培養出符合新時代現代化管理建設的優質會計人才。現代財務會計不僅涉及了傳統領域的會計學,同時也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計算機、信息處理、網絡科學等內容,這就要求不同學科的教師能夠針對會計人才培養方向進行有效的知識融合與探討,幫助學生開拓視野,了解國內外先進的會計理念資訊的同時對會計行業在互聯網環境下的發展方向能夠清楚地認知。
(三)推進互聯網教育模式與傳統教育教學的融合。時至今日,社會對高層次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變化,為了滿足當前網絡環境下會計人才培養和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高校必須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以保證互聯網與會計教育的有機結合。加強對學生計算機應用基礎能力的培養,幫助提高學生會計信息化方面的分析及處理能力。不同于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要求會計人才能夠在網絡信息實時性和集成性的基礎上,利用信息來提升決策的效率。未來復合型人才將會成為計行業重點需求對象,掌握傳統的專業知識基礎已經不是合格人才的全部標準。高校應更加側重于會計人才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的培養,學會如何操作財務信息系統,擁有一定的網絡信息分析能力,最終實現人才綜合性培養。完善和優化會計課程體系,應對傳統教材內容和教學組織方式進行重新的設計,改變傳統考核方式。互聯網時代使得會計教育內容不斷趨向復雜化和專業化,教育方式也變得更加多元化,這些都給傳統高校財務會計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教師要將傳統灌輸式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要地位的課堂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在課程上,也要設置更多具有開放性和創新性的課程內容,幫助拓展學生綜合素質。結合國內外會計理論的新出動態,結合互聯網環境背景,盡量采用一些案例分析與實務模擬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自主探討會計發展的主要方向,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綜上,在互聯網時代下,高校財務會計教學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學校上下乃至社會整體的共同努力。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上,學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師也要基于這些可能以學生教育和成長為導向幫助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理想和追求,最終實現高校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的內涵式發展。
高校調研報告15
[摘 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本科生規模擴大,學業困難生人數也在逐漸增加。學業困難生除了自身存在的原因外,在包括家庭、周邊學生人群、學校支持系統在內的外部系統中也存在著溝通不良、信息不暢、易受影響、支持力度不足等深層次問題。這些使學生在學業、畢業、就業等發展前景受限的同時,也給高校教育管理和學生培養工作帶來極大挑戰。結合基礎數據分析,通過個體抽樣深入訪談調查,從內外部系統兩大方面探尋高校學業困難生的癥結成因,并給予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本科生 學業困難 內外部系統 調研分析 癥結 對策建議
近年來,高校本科生連續擴招,在校生規模不斷擴大,本科生群體中學業困難人數也逐年上升。學業困難生因多門必修課考試不及格或未能通過考核(以下簡稱“掛科”)而導致自身發展受限。[1] [2]高校在學業困難生的黃牌預警、延遲畢業、學籍管理等方面也面臨諸多難題。[3]
本文基于配額抽樣的方法,首先針對廣東省某地方高校存在較嚴重掛科問題的學生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然后從中抽選12名不同類型學生作為典型樣本對象,從個人內部系統和外部環境系統兩方面對樣本學生進行深入的無結構個別訪談調查,進而結合調研訪談結果探究學業困難生所面臨的系統問題和原因癥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調研方法及對象
(一)調研方法
本次調研按照先統計分析,再配額抽樣訪談調查的方法,針對配額抽樣后的典型樣本學生,主要采取一對一深度訪談的方式。訪談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個人內部系統問題,主要包含學習認知、學習心理、學習方法、學習經歷、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個人興趣愛好等多重維度;第二部分為外部系統影響問題,主要涉及父母家庭影響、周圍學習氛圍、學校制約系統、學校支持系統、學生對學校的期望等幾個方面。
(二)調研對象
截至20xx-2014學年第一學期末,該地方性高校在校本科生總計約2.6萬人,其中,累計未通過必修課學分超過15學分以上,即得到學業黃牌預警或黃牌的本科生共計1089名,約占在校本科生總數的4.2%,具體的分布情況如圖1、圖2所示。
根據該1089名學生樣本在掛科總學分數、年級、專業等分布情況進行配額抽樣,總計抽取典型樣本學生12人作為訪談對象。其中,按掛科學分范圍,抽取掛科15-19學分的5人,20-39學分的6人,40學分及以上的1人;按年級分布比例,抽取20xx級學生1人、20xx級1人、20xx級2人、20xx級3人、20xx級4人及20xx級1人;按照專業分布比例,抽取工科專業8人,理科專業3人,文科專業1人;另外,訪談對象中還包含新疆籍少數民族學生1人。
二、訪談調研結果分析
(一)學生內部系統分析
1.學習認知與態度
首先,“大一掛科無所謂”的學習認知普遍存在。12名學業困難生第一次掛科都是在大一期間,主要特點為上課缺勤,其大一期間出勤率在20%-50%,最少的只有5%左右。其作業和自習的狀況也不容樂觀。對待初次掛科,大多數受訪學生“感覺問題不大”、“心想以后有機會重修回來”。
其次,“成績體現不出能力”的學習認知左右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在詢問到“你如何看待成績優秀”這個問題時,很多受訪學生都承認學習成績優秀有一定優勢,但他們多數表示成績無法與能力、就業、工作直接掛鉤。
第三,認知與態度的轉變很難轉化為有效的學習動力。在談到“第一次掛科的心情描述”時,大多數受訪學生都表示“有壓力”、“很沮喪”、“很失望”,能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努力。但每學期繼續掛科的學生仍占大多數,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認知與行動脫節。
2.學習興趣與需求
一是學習需求偏低致使學業困難生長期缺乏學習動力。很多受訪學生在談到自身的學習時,都提到“沒有學習興趣”或是“對專業不太感興趣”。80%的受訪學生在談到“你覺得大學的課程用處有多大”這個問題時,都提到“實用性不大”、“沒有什么用處”。學業困難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缺乏基本的興趣。
二是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能力差致使學業困難生缺乏學習需求。盡管很多受訪學生在談到“對大學學習的感受”時,認為大學的學習更自由、更自覺、更自主,但是他們在對自己學業的規劃和管理上卻表現得不盡如人意。許多學業困難生在大一的松懈中忽略了職業生涯規劃和人生發展目標的審視與確立。
三是過分功利化的學習動機致使學習成為獲取文憑或就業的工具。在很多學業困難生真正意識到學業和學習的重要性時,已是大三、大四的學生了。他們對學習的需求更多是“取得一紙文憑”,因此在學習中折射著功利化的學習動機,學習往往是為了通過考試。許多掛科生不認真對待平時的聽課和作業,而選擇突擊復習,考試只求一過。一些延期畢業生在校重修學分的過程中,對學習的需求更多與將要從事的工作相關,學習成為附帶就業價值的工具。
3.學習習慣與方法
首先,進入大學前未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業困難生中有一部分學生在初高中階段學習基礎沒有打好,這與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密切相關。有訪談學生表示,初高中階段自己數學基礎不好,經常在數學科目上補課。還有學生表示,高中階段都是家長和教師在身邊督促自己學習,學習能抓得比較緊,到了大學完全靠自覺,學習一下子就松懈了。在談到“是否有借鑒他人好的學習方法”時,90%的訪談學生表示不會去留意,也不會去總結。
其次,學業上自我要求過低使壞習慣加速固化。有60%-70%的受訪學生表示,掛科科目里有相當一部分科目是因為平時出勤率低,或是考試當天睡過頭忘記參加考試而掛科的。學業上過低的自我要求加速了曠課、缺勤、缺考、不自習、不交作業等學習壞習慣的養成和固化。
第三,自我解決學業問題的途徑十分有限。碰到學業難題不主動向教師和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求助。當問到如何解決學習困難時,絕大多數受訪學生表示“自己解決&rdq uo;,過半數學生表示會向身邊同學請教,極少學生表示會向教師請教。而自己解決問題的學生大多選擇自己看書、上網、找資料、認真聽講等途徑,問題都在自身內部消化,學習效率較低,收效甚微。
4.心理問題
一是由認知偏差而引起的畏難情緒和懈怠心理。首先,學業困難生經歷了高考的洗禮,在高中階段形成的學習壓力使他們對學習有了一定的畏難情緒,來到大學后,寬松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的壓力得到釋放,懈怠心理逐漸讓他們在學習上總是“慢半拍”,在行動上有了“拖延癥”的習慣。其次,對待挫折失敗沒有積極正面的回應和努力發奮的斗志,多數掛科生選擇不良發泄和消極逃避,例如通宵上網、玩游戲、在宿舍睡覺逃課等。
二是學業困難生的自控能力和意志障礙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許多訪談學生表示,在意識到學業問題后,雖然調整了自己的精力和專注力,卻很難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的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沒有堅持和意志力造成的。另外,諸如逆反、自卑、壓抑、孤僻、焦慮等個性心理問題,在訪談學生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二)外部系統方面
1.家庭系統溝通不良
70%-80%的受訪學生反映,所報考的專業和學校是家長選擇的,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專業,填報志愿大多由家長一手操辦。進入大學以后,學業方面與家長的溝通,多屬于“事前無商量,事后再告知”的情況,家長對學生的在校情況多由電話了解,學生主動與家長溝通學業的占少數。
2.易受身邊學生人群影響
80%的受訪學生認為身邊的學習氛圍“不濃厚”,同學之間“很少談學習”、“彼此影響,大家都宅在宿舍打游戲”。對于人群關系依賴型的學生,在做決定時自身判斷往往讓位于從眾,更容易受到身邊人群的負面帶動及影響;自控力較差者會沉迷網絡、不思進取,學業上一旦出現困難就選擇消極逃避。
3.學校支持系統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第一,學校和學業困難生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很多學業困難生不了解學校的學業幫扶制度。盡管全部訪談學生都表示接到了學院教師或輔導員給予自己的學業黃牌預警或黃牌,但70%的學生表示,不了解學校學業黃牌歸口管理部門,也沒有求助過學校相關機構。
第二,新生入學教育的學業教育部分有待加強。新生入學教育對學生的大學定位、學習態度建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新生入學教育旨在引導學生融入更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了解校情校紀,鼓勵學生發展興趣特長,鍛煉社交能力,而對學業的宣傳教育部分不夠重視。
第三,缺乏針對性的重修輔導制度。調研結果顯示,12名抽樣學生共掛科88門,平均每人掛科7.33門,平均單科學分3.29分。掛科科目中基礎課28門,占總掛科科目的32%,專業課60門,占68%。在基礎課程中,思修課程占11%,計算機基礎課程占18%,大學英語課程占18%,體育課程占18%,高等數學占35%。通過調研訪談我們了解到,開設必修課重修班的僅僅為極少數學院,多數學院對于重修科目,特別是專業必修課并未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學生只能依賴第二年重新選課補齊學分。
第四,學業退出機制不完善導致學風不正。在訪談的學生中,多數學生表示他們較少受到學院和學校方面的壓力,“學院從來沒有因為學習成績差而清退過任何學生”,“同學們都很懈怠,沒通過就再重修好了,大不了就延期畢業,反正總會拿到畢業證的”。而學習態度特別消極的學生帶壞了周圍的學習風氣。
第五,延期畢業學生缺乏統一管理。抽樣的12名學生中有2名是延期畢業學生,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延期畢業生在校屬于“散兵游勇”的狀態。延期畢業生在學業上存在較多困難,因身份問題不歸屬某個年級某個班級而與集體組織脫離,有問題也不能及時解決,難以與學校進行有效溝通,經年累月成為“老大難”。
三、對策研究
(一)多管齊下,加強新生學業教育
高校應在迎新期間舉辦學業優秀新生宣講會,邀請優秀畢業生、杰出校友與新生面對面,舉辦資深教授、院士座談會和茶話會;抽調導師帶領新生參觀學校科研基地、重點實驗室、科研成果展等多種形式;通過張貼海報、發放新生學業指南手冊等方式對學業獎學金、轉專業考試、雙學位申請、出國交換生等信息進行大力宣傳;教務、學生、團委等部門開通熱線或專門設點為新生提供信息咨詢,搭建信息平臺,讓信息渠道暢通。
(二)社區走訪與師生幫扶相結合,關注關心學業困難生
學生社區輔導員與學生助理應關注并掌握社區內的學生學業狀況,開展定期走訪,結合學生的實際成績,制訂學業困難生跟進手冊,了解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情況,對學生較大的生活變化和學習起伏應給予重點關注并做好記錄備案;教師適當增加每周的坐班次數,延長每次輔導時間;班主任應在班會中多強調學風學業問題,在班級活動中對學業困難生給予更多的機會和鼓勵;鼓勵學業優秀生主動幫助學業困難生解決實際的學業困惑和作業難題。
(三)成立學業輔導機構,提高學業困難生重修通過率
教務部門牽頭,抽調大學英語、計算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數學等基礎課的任課教師組建基礎課輔導班,各院系專業課掛科率較高的學科教師組建專業課輔導班,每周定期開展學業輔導和答疑,定期布置作業、安排考試;開通校級和院級網絡答疑渠道,在學生遇到學業問題時,可以隨時在網絡上留言提問。
(四)完善學業預警與學分分級處理制度,增強外部督促機制
可考慮在黃牌預警(15分)、黃牌(20分)之后設立紅牌預警(25分)、紅牌(30分)等相應更為嚴格的督促制度,讓掛科嚴重的學生在掛科的不同階段收到來自校方的預警信號。當學生掛科學分累計達到不同階段時,逐步采取班主任、社區輔導員當面口頭告知、約談,警示通知單遞交學生并寄送家長,直至勸退處理等方式,增強外部督促機制,給學生以壓力和鞭策。
(五)班主任定期與學業困難生談心交流,認真傾聽學業困難生的問題,開解心結,疏導情緒。在自愿的前提下,推薦一些學業困難生參加由學校心理輔導機構組織的心理輔導工作坊或是團隊拓展活動,讓學業困難生在活動中獲得啟發、稀釋焦慮、減輕壓力、增強自尊、提高自信。
(六)對延期畢業生進行統一管理,加強延期畢生學業教育
將延期畢業的“大五生”“大六生”編入大四畢業班,對他們的學習生活進行統一管理,班主任應定期了解延期畢業生的學業狀況和困難,社區輔導員應定期走訪摸底,學業優秀生和學生黨員干部應發揚風格,主動提供學業及生活上的幫助。
[ 參 考 文 獻 ]
[1] 李玉環.高校學困生:現狀、成因與對策[J].教學研究,20xx(1):41-44.
[2] 崔懷將.高校學困生的類型診斷與矯正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xx(35):132-134.
[3] 王自華,張保敬,施媛,等.大學生學業困難預警機制初探[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1):84-87.
【高校調研報告精選15篇】相關文章:
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創業情況調研報告01-14
學校安全工作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
人群調研報告2篇-調研報告01-14
公民環保意識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
衛生院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
關于異地融資情況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
民辦幼兒園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
關于電商的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
縣社區矯正工作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
物流市場調研報告格式-調研報告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