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時間:2024-04-24 13:14:53 夏杰 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10篇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接觸并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10篇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1

  一、調研目的: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為更好的了解濟南市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我們以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創業大學生群體為樣本,對本校的大學生創業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在摸清現狀的基礎上,總結分析了影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主要因素,探討研究引導和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基本思路,并力求探索加快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實現途徑和保障措施。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及提出背景

  早在1990年,我國就開展了基礎教育階段實施就業創業教育的項目研究,但我國大學生創業比例比較低。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我國的創業者群體中,“具有大學學歷的創業者在全部創業群體中僅占3.7%”,而發達國家一般占20%-30%。這說明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其系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還不夠完善。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化,逐步形成了“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就業模式,這種新的就業模式,使畢業生和用人單位從被服從的地位,變為就業市場中兩個平等、互選的主體,雙方都有自主的選擇,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更高的素質來面對選擇,更強的獨立創業者精神來迎接挑戰。大學生作為社會向前發展的源動力,必須與知識經濟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基本現狀

  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是大學生通過個人及群體的努力,利用所學到的知識、才能、技術和所形成的各種能力,以自籌資金、技術人股、尋求合作等方式,在有限的環境中,努力創新、尋求機會,不斷成長創造價值的過程。目前,隨著蘇州市正在創建國家型創業城市,作為有知識儲備的大學生群體的創業已引起重視,滄浪區在氛圍的營造、政策的扶持等方面進行了努力探索,建立了大學生自主創業孵化基地、虛擬創業工作室等一系列措施,大學生自主創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1、自主創業熱情高漲,但實踐者有限。

  近年來,勞動保障、工商、稅務以及教育等政府各機關部門,對大學生自主創業都相應地給予了一定的優惠政策,大學生創業熱情明顯高漲,但是,真正加入到自主創業行列的大學生卻很少。據調查統計,滄浪區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占66.13%,但真正創業的只占35%。從數據上顯示,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還處于發展階段。

  2、創業項目單一,創新力度不大。

  大學生是知識的集合體,在創業領域里,理應從事一些高科技或與知識儲備相關的產業,可是數據表明,80.65%的畢業生在選擇創業時,出于規避風險,往往選擇一些啟動資金少、風險低的行業,如培訓、廣告、貿易等小而適合自己的行業。這樣一方面可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積累經驗。

  3、創業教育欠缺。

  所謂創業教育就是大學生畢業以后,能夠走上社會進行自我創業的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8年10月發表了《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宣言》中提出,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目標,要使畢業生“不僅成為求職者,而且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我國教育部也在1999年頒發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鼓勵他們自主創辦高新技術企業。”而創業教育在學生進入高校時就應該納入教學體系,但是我國大部分高校仍是停留在就業教育的階段,很少有高校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創業教育,導致學生對創業方面的意識、知識、技能欠缺。就以蘇州的一些高校為例,學校中除了舉辦諸如創業計劃大賽等活動以外,并沒有專門設置相應的創業教育課程。

  4、創業政策有限。

  一是創業政策不配套。大學生創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聯動,群策群力,制定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政策;

  二是政策執行力不強。許多政策國家早已頒布出臺,但是有關部門不能夠落到實處;

  三是政策治標不治本。目前,大學生在創業中享受的優惠政策也僅僅局限于辦理營業執照、社保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但是企業內部的管理,對市場的分析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外部條件再好,企業也還是會面臨破產。

  四、案例分析:

  案例一:曾在2000年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創造發明大賽上獲一等獎的清華大學電子系研究生,為自己的發明想了個好“點子”,他將自己發明的計算機軟件首先免費給用戶使用,當有了一定的`客戶后,與幾個同學合伙在寢室里辦起了“寢室”公司,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擁有了近百萬資產。

  評論:創新思維一般是指認識領域內的一種具有創造性和開拓性的思維,它是人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從某些事實中進一步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或新思路。這種瓶思路人們習慣上也將其叫做“新點子”,這種新點子既可以用在新產品的開發或創業上,也可以用來解決各個領域里的某些實際問題。有時候,一個奇點子、一個新主意或一個妙招數,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使一個人由失敗轉變為成功,由窮人變成富翁。

  五、關于大學生創業情況的調研總結

  我們本次針對本校大學生的創業問題進行了調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調研報告,在此次調研中,我們緊緊圍繞大學生對創業的想法和存在的問題,認真開展好調研研究,希望能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調研報告。

  通過此次調研,我們獲得了很多在課堂上不能學到的東西,不管是選題還是實際操作都和想象的有所不同,雖然在調研中有很多困難,但我們還是用我們的智慧克服了困難,有幾點經驗,這是值得我們在以后做調研時應該吸取的。

  1、緊扣當今社會的實際,精心選擇調研課題。選題很重要,它決定了調研有沒有必要,能不能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建議有沒有價值。我們這次選擇了大學生創業問題,這在當代中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隨著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很難找到工作,畢業等于失業,可是作為社會的高素質人群,存在這樣的狀況很不利于社會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的建設,所以提高到大學生就業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而讓大學生創業更能很好的促進就業。所以我們選擇了這樣一個有價值的題目。

  2、抓住重點,積極開展調研。主要開展對策性調研,調查當今大學生創業現狀,包括他們主觀的想法和客觀存在的創業環境,以及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政策,立足全面,突出重點,從而提出可行的建議。

  3、健全調研機制,確保工作落到實處。首先是明確分工,把工作落實到個人,做到每個人都發揮效力。其次是制定目標計劃,不盲目,爭取每次出去調研都能取得有用的數據。

  雖然我們這次調研很成功,也總結了我們的經驗,但是在調研中也發現了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們下次注意。

  1、溝通方式有問題。因為我們要調研的人群包括大學生、政府人員等,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采取一種溝通方式,而要因人而定,因具體人而定。

  2、調研準備不充分。由于原來參加調研比較少,社會調研經驗不足,調研準備工作做的不夠細致,下次爭取做得更好。

  創新思維與常規的邏輯思維不同,它突破了邏輯思維的局限性,因而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邏輯思維一般難以突破傳統,故很少有新思想產生;而創造性思維恰恰是在邏輯思維看來不合邏輯的地方有所突破,故容易產生新的東西。

  如何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除了進行校企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外,還必須樹立起由創業導向模式向培養具有企業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轉變的新理念。只有將第一課堂課程和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從深層次不斷喚醒、啟發和挖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團隊訓練、崗位見習、創業實踐等實踐活動,逐步培養出創業領軍人物,才能在大學生中塑造創新創業理念,從而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整體水平,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品格和創業能力。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2

  筆者有幸能夠接觸和緊密聯系他們的工作,對20xx年至20xx年時間段的我縣32名大學生創業者做了深入的調查和分析,從調研中了解到,32名大學生中從事工業生產項目的有3名,其中2名大學生的公司已走入正軌,1個公司舉債經營。從事服務業項目的有16名,有11個公司運轉正常,4個公司舉債經營、1個公司瀕將倒閉。從事手工業項目的有6人,有3個公司發展良好,1個公司舉債經營,2個公司已倒閉。從事農村種植、養殖業的有7人,目前有5家在正常經營,2家已轉行。

  綜上所述,32名大學生中有21名創業基本成功,有11名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了問題,成功率為65%。筆者在調查過程中對大學生創業成功與失意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討,同時請失意者對再次創業暢談了一些感受和想法,再結合成功企業家的一些觀點,對大學生創業的知識積累途徑、大學生創業時應規避的風險、大學生創業的優點和弊端、對大學生創業提供社會支持的建議等方面進行一個深入淺出的分析,希望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一、大學生創業知識積累途徑:

  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對自己的將來要有一個初步的規劃,如果選擇自主創業,那么在各方面都要早作準備,要從多方面豐富知識,積累經驗,提高個人的業務和管理能力,歸結起來主要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大學課堂,大學圖書館和網絡媒介積累

  大學生創業者通過課堂學習能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特別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和察看實例后,對所學知識能加深理解,記憶猶新,在今后的創業過程中將會受益無窮。另外,可以針對性地到圖書館找一些關于創業理論方面的報刊和書籍進行學習,紙質媒體中的人才類、經濟類等媒體是首要選擇,例如比較專業的《21世紀人才報》、《21世紀經濟報道》,《IT經理人世界》等。網絡媒體中管理類,人才類,專業創業類網站是必要選擇,例如《中國營銷傳播網》,《中華英才網》,《中華創業網等》。此外,從各地創業中心、創新科技園、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留學生創業園、科技信息服務中心、知名民營企業的網站等都可以學到很多的創業知識。通過廣泛閱讀能增加對創業市場的認識、拓展個人的思維方式、豐富個人的社會知識,提高自己創業的信心和決心;

  (二)通過與政、商界人士廣泛交流積累

  一是大學生畢業后應多與自己創業項目所對應的政府部門取得聯系,如工業、農業、商業、科技、創業辦等單位。一方面深入了解創業政策及一些地方性規定,咨詢大學生創業國家給予的相關優惠政策。另一方面通過他們推薦多參加一些政府和商界主辦的講座、經驗交流會等活動,進一步拓寬人脈資源,信息渠道,很好地融入市場。

  二是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請教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咨詢與創業項目密切聯系的商業團體,特別是初次創業中遇到困難和問題的時候,你的`謙遜總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三)通過“曲線創業”積累

  先就業再創業是時下很多學生的選擇,由于自己各方面閱歷和經驗都不夠,畢業后,先到相關的實體單位鍛煉幾年,積累一定的經驗和知識再創業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在工作中對企業產品的生產、人員的管理、公司的運作都有一個全面和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可以利用與專業人士交流的機會獲得更多的來自市場的信息和創業知識,對企業存在的隱患和問題以及加強和改進的措施都有一個準確的定位。有利于自己創業后舉一反三努力的克服和糾正。

  總之,創業知識來自于大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各階層的交流與實踐,只要善于學習,刻苦鉆研,總能找到施展自己才能的途徑,但在信息泛濫的社會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是很重要的,善于學習和總結經驗教訓永遠是贏者的座右銘。

  二、大學生創業可能遇到的風險

  大學生創業者要認真分析自己創業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這些風險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需要極力避免的,哪些是致命的或不可管理的,一旦這些風險出現,應該如何應對和化解,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明白最大的風險是什么,最大的損失可能有多少,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并渡過難關,大學生創業的風險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項目選擇太盲目

  大學生創業時如果缺少前期市場的調研和論證,只憑自己的興趣和想象來決定投資方向,甚至僅憑一時心血來潮做決定,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在創業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在了解市場的基礎上創業。一般來說,大學生創業者資金較弱,選擇啟動資金不多,人手配備要求不高的項目,從小本經營做起比較適宜。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個餐飲行業倒閉的原因是由于沒有搞好調研工作,其選擇的餐飲位置地段較為偏僻,又沒較廣的人脈資源和固定的客源,在開張一年半后便只能另僻門路。

  (二)資金風險

  資金風險在創業初期會一直伴隨在創業者的左右,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創辦企業是創業者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企業創辦起來后,就必須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企業的日常運作。對于初創企業來說,如果連續幾個月入不敷出或者因為其他原因導致企業的現金流中斷,都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威脅。相當多的企業會在創辦初期因資金緊缺而嚴重影響業務的拓展,甚至錯失商機而不得不關門大吉。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3

  滬上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如何?上海高校創業教育具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不足?市教委昨天公布的一份對上海高校創業教育的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上海本科和專科院校中,創業熱情較高的學生比例分別達到29%和14%,但本科院校真正參與創業的學生比例不到2.9%。近年來,上海高校創業教育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但實際效果還有待全面提升。

  優勢:政府、高校、社區、企業多方扶持

  調查顯示,77%的學生認為創業是“創辦企業”,僅有23%的學生認為創業是一種“創新的行為”。由此可見,學生是從狹義的角度對創業進行理解的。關于高校實施創業教育,本科院校的領導普遍認為創業教育能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認可度為8.4分(滿分為10分)。

  67%的被調查者認為,政府在上海高校創業教育中起到了管理者、資助者、指導扶持者的綜合性作用。政府通過政策頒布、資金投入,有力地扶持了大學生創辦企業。

  上海各高校越來越重視有創業意向學生的創業培訓。經調查,59%的本科院校和46%的專科院校有創業活動專項經費。各高校還通過組織創業競賽、設立創業基地、聘請企業家講授實戰經驗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幫助。在創業教育課程設置方面,有26%的院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87%的高校認為應將創業教育開設成選修課。本科院校的創業教育師資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專科院校碩士學歷的師資占75%。

  社區、園區、企業積極扶持大學生創業項目。如楊浦區的“延吉街道大學生創業家園”,目前已有40多家學生創業企業在運作。各高校的大學科技園,為創業學生提供了創業見習基地,對創業項目進行孵化。企業與高校積極合作開展大學生見習工作,提供見習項目、場地支持、技術指導、資金支持等。

  不足:尚未形成創業教育體系

  調查發現,上海高校目前尚未專門設置負責創業教育的機構,創業教育都掛靠在不同部門,如學生處、團委、產業處與有關學院等,使得實施缺乏有效協調機制和組織保障。同時,大學創業教育缺乏固定的宣傳途徑。調查表明,有創業經歷的學生中,只有22.5%的學生表示“非常了解”和“很了解”有關的創業政策和知識。

  高校尚未形成將培養創業精神與開展創業實踐融為一體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一方面,創業教育課程彼此孤立,缺乏內在有機聯系;另一方面,創業知識和實踐課程的實施缺乏有效途徑和載體。調查發現,高校大多數只在MBA課程中開設創業教育課程。

  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師資類型與質量不能滿足需要。目前從事創業教育和指導的教師,一般都缺乏創業經驗,導致這門課程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雖然高校創業教育得到了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的扶持,但這些支持仍停留在“點”上,沒有形成合力,尚未形成系統的創業教育體系,學生創業企業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目前上海大學生中,蘊含創業熱情和潛能的學生,與實際參與創業的人數之間存在明顯的反差。因此,高校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還有待全面提升,構建高校創業教育體系任務緊迫。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4

  引言

  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于缺乏技術能力,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使他們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追根溯源,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實現農村“智力外流”向“智力循環”轉變的有效途徑。如果部分大學生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不僅可以彌補本地經濟建設所短缺的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其創業行為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力量。

  大學生們懷揣夢想,走向社會,面臨就業的時刻。過去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農村考生認為考上大學就可以跳出“農門”改變命運,但是時代在前進,社會在變化,面對當前就業難的形勢,大學生擇業也發生著悄然變化,畢業后自主創業成為一些學生的選擇。特別是對出身農家的大學生來說,農村是一個自主創業的大舞臺,回鄉創業更有優勢。

  但是回鄉創業并不是想的那么容易,這其中充滿著坎坷,充滿著辛酸,充滿著困難,充滿著矛盾!

  一、調查背景及目的意義

  (1)調查背景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父母眼中的龍鳳,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展翅高飛,尤其是農村家庭,他們對自己的子女女期望很高。因為他們知道挨餓的苦處,他們大都是60后!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到大城市發展,比如上海。北京。南京等大城市。讓他們過上城市生活,永遠的離開這片土地。

  在他們的眼中家鄉是沒前途的,可是他們忽略了很多,他們也許不知道家鄉需要我們這樣對家鄉充滿熱情的當代大學生。

  受傳統觀念的制約。盡管現在的大學生數量眾多,可對于許多農村大學生來說,他們依然是其家庭、家族乃至全村人的驕傲。在其家人、鄉鄰們的傳統觀念里,大學畢業后就該留在大城市,找一份像樣的工作、過一種體面的生活。如果大學生回鄉創業,在鄉親們眼里就會覺得他沒出息,家人也會因此而抬不起頭。如此觀念氛圍,給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增添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他們作決定。

  調查這報告可以讓當代大學生不違背父母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回家科學種田,哪怕是回家養殖,做自己喜歡的事!讓父母理解這是我們喜歡的并且可以付出一生來完成的,因為這是我們的心聲!同時很多的事實說明這些想法都是我們創業中的矛盾。

  (2)調查的意義

  本報告主要研究大學生回鄉創業矛盾的調查,很多大學生在父母的框架下生活,他們活著被寄托著使命,他們的大多數的安排是父母的夢想。

  他們想走自己的路,想讓父母們理解自己,走自己覺得感興趣的'道路。在這之間有很大的矛盾等著我們去調查,怎樣才能消除矛盾讓父母理解我們。讓大學生的人生路走的更精彩。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隨著大學的持續擴招,大學畢業生對就業崗位的需求迅猛增加,而經濟危機背景下國內外就業市場形勢嚴峻,難以發揮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作用,甚至出現了大學生和農民工掙搶就業崗位的局面。與其在現有崗位分配上殘酷競爭,不如創造就業崗位,提升大學生自身價值和實現社會價值。而家鄉熟悉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以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和回饋家鄉的根土情使回鄉創業成為為大學生自身打造就業崗位,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就業崗位,從而成為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農問題”的實質是農村的貧困,農民的增收,農業的發展問題。大學生回鄉創業不僅是創造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的重要途徑,而且是政府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政策補充。大學生回鄉創業帶回了知識技術和先進科學的發展理念,與農村豐富的勞動力、土地等資源相合,以項目的點帶動農村經濟的面的發展,能夠有效支援和推動新農村建設,有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和二元經濟構的改變。這些說明了回鄉創業是解決就業矛盾的一大途徑。同時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

  二、調查的方法、范圍及對象

  (1)調查的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

  (2)范圍及對象

  鄉鎮團委、街道辦事處。

  三、大學生回鄉創業的矛盾

  (1)來自自生的矛盾

  一是缺乏觀念支撐平臺。

  盡管現在的大學生數量眾多,可對于許多農村大學生來說,他們依然是其家庭、家族乃至全村人的驕傲。在其家人、鄉鄰們的傳統觀念里,大學畢業后就該留在大城市,找一份像樣的工作、過一種體面的生活。如果誰大學畢業后選擇了回鄉創業,在鄉親們眼里就會覺得他沒出息,家人也會因此而抬不起頭。如此觀念氛圍,給農村大學生回鄉創業增添了極大的心理壓力,不利于他們作決定。

  二是缺乏資金支持平臺。

  在很多農村家庭,供子女上大學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有的家長勒緊褲腰帶將子女送進大學校園,還有的家長為此負債累累。他們已經沒有太多的資金再支持子女創業。至于說地方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的金融機構,盡管出臺了種種支持學子立足農村創業的扶持政策,推出了相應的信貸支持項目,但遺憾的是,在如何確保這些扶持政策和信貸支持項目的落實上,還缺少得力措施,效果不夠理想。資金問題對于大學生回鄉創業始終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一般來說,大學生創辦的企業相對而言規模小、風險大、還貸能力差,這樣就很難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而涉及到稅收減免的一些優惠政策大多條件嚴格,程序繁瑣。大學生回鄉創業如果要解決創業資本的籌措問題,往往不得不向親戚朋友籌集,或者依靠民間私人借貸。有的甚至盡管友好的產品、技術和訂單,但因為缺乏周轉資金而陷入困境。如畢業于長春工程學院的安徽省六安市大學生榮瓊攜發明專利回家鄉創業,并被評為安徽省大學生創業先進典型。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盡管產品市場潛力廣闊,但由于融資渠道不暢,缺乏流動資金而陷入困境,至今仍在苦苦支撐。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5

  根據周口市政協工作安排,10月10日市人大副主任、民盟周口市委主委王建莊帶領部分政常委、委員及市直相關部門,對全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深入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業創新工作,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改善民生的新抓手,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完善創業政策,改善創業服務,以培訓促創業,以小貸推創業,以創業帶就業,努力形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局面。截止目前,全市擁有周口師范學院大學科技園、川匯區創業服務中心、鄲城縣創業服務中心、沈丘縣創業服務中心等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4家,省級眾創空間1個(周口UFO眾創空間),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我市有30多家企業分別與鄭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省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技術協作關系。建成投入使用及正在建設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項目6個,規劃了周口海燕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教學型基礎技能實訓設施等12個中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建設項目,篩選上報6個公共實訓基地項目(1個市級、5個縣級),開展創業培訓人數達5.5萬人次人,發放創業貸款45054萬元,大眾創業出現了遍地開花的良好勢頭。

  二、主要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明確目標任務。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明確了職責分工,強化了工作措施。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創業創新。通過網站、報紙、公示欄、發放政策宣傳手冊等方式,積極宣傳免費創業培訓、大學生創業補貼、小額擔保貸款、稅費減免等創業政策,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營造良好氛圍。

  三是推進創業孵化園區建設,搭建創業平臺。制定《周口市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平臺)認定和管理辦法》,每年認定一批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新型孵化平臺,為創業者提供靈活便捷的創業服務平臺,形成創業創新孵化體系。重點推廣周口師范學院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周口億星電商創業園等建設規范、成功率高的孵化園區的先進經驗,提高創業成功率。

  四是強化資金扶持,破解大眾創業瓶頸。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農民工、復員退役軍人等各類群體提供創業貸款扶持,截止到9月底共為創業者發放創業貸款45054萬元以上。

  五是開展創業培訓,提升創業水平。建立滿足城鄉各類勞動者創業的創業培訓體系,擴大創業培訓范圍,落實創業培訓補貼政策,對參加創業培訓的創業者,按有關政策規定,給予創業培訓補貼。截止到9月底,已開展創業培訓186期5580人。

  六是完善"周口全民創業網"項目庫,提高創業成功率。對周口全民創業網站進行翻新設計,組織開展創業項目收集整理、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估工作,努力創建項目多元化、可行性強、適應各類創業者需求的創業項目庫,至目前,已征集和發布創業項目100余條。

  三、存在問題

  (一)創新創業的氛圍不夠濃厚

  1.技術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目前,我縣大部分企業沒有建立自己的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研發投入不足;擔負知識和技術傳播任務的中介機構門類不全,力量薄弱,服務能力差。

  2.科技人才隊伍有待進一步壯大。全市高層次人才和優秀科技人才缺乏,高學歷、高職稱人員所占比例偏小,尤其缺乏高精尖制造業、信息產業和新材料等方面的專業人才。

  3.受傳統模式的影響,全社會對"互聯網+"認識不夠,認知不足,借助"互聯網+"謀發展的意愿不強,接受新業態的意識尚需樹立,"互聯網+"宣傳力度尚需加強。

  (二)創新創業的基礎不夠扎實

  1.科技創新服務能力薄弱。科研實力不強,科技資源不足,創新公共服務能力滯后。

  2.創新創業的投入不足。創業融資難,特別是對初次創業和起步不久的中小企業來說,因為達不到銀行規定的貸款條件,如提供抵押、擔保,要求健全的財務制度或者銷售合同等,所以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

  3.創新創業的服務不夠有力。審批繁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雖然經過近幾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大幅減少,審批流程得到了簡化,但從調查情況看,仍存在一些問題。

  四、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對策和建議

  一是創造條件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市各級就業創業服務機構服務方式單一,服務手段落后,鄉村兩級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無專職工作人員,無經費保障,無固定辦公場所,基層就業服務平臺不能更好地為各類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服務。進一步加強市、縣、鄉、村四級大眾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從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辦公設施、經費保障、工作職能、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并限期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使基層大眾創業服務平臺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加大孵化基地投入,促進企業創新水平。積極爭取省市的支持,邀請省、市級甚至國家級專家學者參與孵化基地培訓工作,面向孵化基地各企業負責人和科技骨干開展科技培訓,舉辦科技創新方法培訓班,提高他們的'科技素質和創新能力。幫助企業培育科技項目,引導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省、市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等科技項目,以吸納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扶持科技型創新創業企業為目標,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加強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規劃,不斷創新孵化模式,激發科技創新創業活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三是拓寬創業扶持資金投入渠道。將各類創業扶持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列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大眾創業的力度。繼續認真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加大對各類創業者的支持力度,放寬貸款條件,提高貸款金額,簡化反擔保手續,降低貸款門檻,強化擔保基金的獨立擔保功能,適當延長擔保基金的擔保責任期限,落實銀行貸款和財政貼息,重點支持吸納帶動就業較多的初創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作用,更多支持創業者創辦實體。要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社會投資人等以多種方式向各類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破解創業者融資瓶頸。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6

  為了解我區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關政策措施落實情況,今年3月份,區政協組織部分委員到區人社局、科技局、團委等相關職能部門和部分企業進行專題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創業創新勢頭良好。自20xx年開展“小額擔保貸款”活動以來,我區創業擔保貸款申請量連續三年實現遞增。按照基本情況清、求職意向清、就業政策清的要求,通過路南人社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及時刊發用工信息和優惠政策,對高校畢業生進行了實名登記。制定并實施了《產業引導基金》等創業創新優惠政策,為培育和發展區內企業提供了政策支持。通過“助保貸”幫助金土生物、新源生態、東霖珠寶等企業融資3900萬元;為1578家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2115.88萬元;為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減免增值稅1500余萬元。20xx年,城鎮新增就業8020人,新增注冊企業1591家,新增個體工商戶2762戶。

  2、電子商務方興未艾。截至20xx年底,我區引進、培育58同城、易物天下、易車網、志金科貿等電子商務企業40余家,開發建設了報春鋼鐵網、志金鋼鐵網、唐山北方國際鋼鐵電子交易中心等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并借助阿里巴巴、天貓、美團等知名網站,開拓網上信息服務,加大企業宣傳,擴展線上業務。目前已初步形成以路南財經大廈為載體的河北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3、搭建創業孵化平臺。目前我區認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3個,眾創空間3個,分別占全市的38%和33%。創e工廠和E創空間,是我區兩個新建的互聯網+孵化基地,孵化面積約5000平方米,種子資金400萬元,管理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100%,孵化器導師25人,吸引了唐山生德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數字家居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京東唐山特色館等5家企業入駐。寶升昌全球創客孵化中心,孵化面積4100平方米,在孵企業26家,涉及互聯網、信息技術、生物科技、金融服務等多個產業類別。

  4、創業輔導基地已現雛形。組織開展了“十佳創業英雄”評選、青年創業座談會、電子商務培訓會等活動,并與華北理工大學、唐山師范學院等高校和創e空間對接,建立了唐山創客聯盟和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先后服務大學生700多人次。20xx年10月唐山金恒創業輔導基地有限公司在路南工商局注冊成立,成為我區第一個創業輔導基地,該基地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入駐企業40家,目前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援助、創業輔導、證照辦理、形象設計等服務。

  二、存在問題

  1、對大眾創業創新重視程度不夠高。一是對“草根經濟”發展認識不夠。個別部門沒能及時轉變思想,在資源配置上仍然側重發展大項目、好項目,忽視中、小、微企業的草根化、平民化發展。二是部門協調配合不力。區科技局、工促局、商務局等部門都從自身職能出發,制定相關工作措施推進大眾創業創新,但由于綜合協調不夠,致使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作脫節和重復作業,整體工作協同推進不力。

  2、載體建設成效不明顯。雖然我區眾創空間等孵化器建設已經起步,但是整體水平不高,孵化、培育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現。3個創新孵化基地目前入駐企業31家,入駐率分別為20%、20%和50%,與達標要求(入駐企業20家,安置就業100人)還有差距。目前3個眾創空間運營成本為1313.35萬元,收入僅為3.86萬元。究其原因:一方面眾創空間個性化不強,空間功能設計多有雷同,管理營運模式較為原始單一,個性化的市場定位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另一方面孵化基地較多地注重“吸納引進”創客,而輕視了對創客的“孵化培養”,對創客的扶植存在先熱后冷、前緊后松的現象,對創客主體能動性的激發還有待進一步增強。

  3、創業創新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從“創客”層面看,有的思想保守,怕擔風險,“創”勁不足。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舍不得投入,不敢闖市場,有的是瞄不準合適項目,盲目茫然,創業無門。目前我區被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只有海豐電纜和協力膠帶兩家。從社會層面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還不夠濃厚,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廣大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沒有被完全激發出來,還沒有形成創業創新的時代潮流。從政府層面看,簡政放權、行政服務的水平還不是很高,對創業創新的扶持力度還有待加強。

  4、投融資體系支撐作用不力。科技金融服務相對滯后,缺乏多元化融資渠道。現有的投入政策僅限于科技資金支持,且執行標準偏低。我區給予國家級、省級、市級創孵資金支持分別是50萬、30萬和10萬,僅為石家莊同類政策的1/10。絕大多數科研人員對融資渠道不了解或不知道,孵化器的創業資金多是來源于家庭積蓄或原始積累,初創期企業融資難問題突出。

  三、幾點建議

  1、提高認識。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促進路南發展的動力之源,對于經濟結構調整、打造發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高度重視,著手成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組織機構,形成創業創新工作體系,結合我區經濟發展現狀,對創業創新進行統籌規劃引導,把握方向,突出項目引導,針對重點扶持對象,形成政策扶持獎勵機制。

  2、加強軟硬件建設。

  一是著力提升孵化基地建設水平。發揮我區寫字樓、商務樓宇的聚集優勢,打造網絡金融、互聯網物流、電子商務、文化傳媒等具有路南特色的創業創新基地。對入駐現代物流產業聚集區的企業,結合產業鏈條進行精準定位,進行聯合協作,建設區級眾創空間聯盟。

  二是著力提高孵化管理水平。鼓勵和引導眾創空間在積極引進“創客”的同時,更加注重“創客”的.孵化和成長,通過對接創業路演、創業大賽、創業輔導與培訓為“創客”提供全方位服務,真正成為創業創新企業的“苗圃”。同時鼓勵神州機械、金土生物等科技龍頭企業參與孵化載體建設,在科技研發、人才服務、融資支持等方面實施強強聯手、優化組合,充分發揮優勢企業的帶動作用,打造路南創業創新生態圈。

  3、激發大眾創業創新活力。抓緊制定《路南區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方案》,著眼普惠性,突出特惠性,使政策更接地氣。

  一是加大創業培訓力度。鼓勵區就業局、團委、婦聯、創e空間等各類創業服務平臺聘請企業家、經理人、投資人等擔任創業導師,為大眾創業創新提供針對性輔導。

  二是加大對“互聯網+”經濟的扶持力度。加強“互聯網+”與傳統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推動我區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形成互聯網+傳統零售業、互聯網+餐飲服務業等一批具備互聯網思維的新型企業;要努力建設“互聯網+”孵化器,在原有孵化器的基礎上,積極引進“互聯網+”技術,挖掘在孵企業潛力,力爭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硬件、在線教育等領域樹立“互聯網+”型企業標桿。要繼續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工作,在全區56個行政村建立電子商務服務站,解決農村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問題。

  三是加強宣傳引導。通過新聞媒體特別是互聯網、微信群等新興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強化政策解讀,確保廣大創業企業、創新群體都知曉、能理解、會運用。適時組織區內企業與京津等地高校、科研院所進行經濟技術交流對接活動,營造濃厚創業創新氛圍。

  4、完善投融資體系。在用足用好省、市、區級科技資金補貼的同時,加大對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傾斜力度;加大政府引導資金投入,注重融資平臺建設。探索嘗試政府與債券、基金、保險等資金協調配合,撬動社會資本;在現有“助保貸”和信貸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中小微企業投融資門檻,推出適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產品,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投入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元化的創業創新投融資生態體系。

  5、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深化簡政放權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明確行政審批的程序和條件,做到公開、透明、公正、高效、廉潔、守信。堅持把制度建設貫穿于效能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完善政務公開、首問負責、限時辦結、服務承諾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加快推進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變部門“端菜”為群眾“點菜”,最大限度為企業解縛松綁。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7

  近年來,廣安市高度重視創業創新工作,各類有創業創新愿望的城鄉勞動者提供創業培訓,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創業創新,每個創業項目給予創業補貼。截止目前,廣安市開展創業培訓1058人,享受創業補貼59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970萬元,大眾創業出現了遍地開花的良好勢頭。

  一、主要措施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著力營造大眾創業氛圍。成立了以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市直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明確了職責分工,強化了工作措施。把“創業、創新、創優”和“苦抓、苦創、苦干”的“三創”“三苦”精神貫穿于全民創業教育始終,開展了系列創新創業文化活動,廣安市上下形成了以政府創新思路,政策引導發展,社會營造環境,為大眾創業創造了良好氛圍。

  二是突出政策指導,著力優化大眾創業環境。目前《廣安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已通過市政府研究,送達市委常委會,預計本月將正式頒布實施。實施意見明確了廣安到2017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相關部門職責,著力為大中專畢業生、城鄉復退軍人、婦女等特殊群體和小微企業量身定制創業扶持計劃,初步形成了囊括“工商稅費減免、財政金融扶持、創業基地建設、目標考核管理”的全民創業扶持政策體系。對創業主體堅持“能免則免、能減則減、能放則放、能補則補”的原則,區別不同情況減免有關稅費,放寬投資創業領域、項目審批管理、投資創業注冊等限制,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相應的房租、水電等補貼,這些措施有效降地低了創業門檻,激發了勞動者創業熱情,為支持中小微型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非公經濟發展和扶持各類人員創業奠定了扎實的政策基礎,大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

  三是推進市縣園區(基地)建設,著力搭建大眾創業平臺。一是完善窗口建設。市、縣兩級全部掛牌設立了“創業指導服務中心”,在政務服務中心、鄉(鎮)勞保所設立了創業服務窗口,推進創業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逐步形成了創業服務市-縣-鄉三級全覆蓋。為創業者提供政策咨詢、項目選擇、創業培訓、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創業指導服務。二是推進園區(基地)建設。廣安市努力加強創業孵化園區建設,完善園區保障要素,著力構建一批產業特色突出、承載能力較強的創業孵化園區,為初創企業提供低廉的創業場所。目前,廣安市已建成省級創業孵化園區3個。

  四是強化資金扶持,著力破解大眾創業瓶頸。一是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創業,每個創業項目給予1萬元創業補貼,最高補貼可達到10萬元。二是為創業者提供創業擔保貸款支持,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提供最高10萬元,最長2年的財政貼息創業擔保貸款。

  五是完善創業項目庫,著力提高創業成功率。廣安市開展了創業項目收集整理工作,并組織開展項目可行性論證和風險評估,及時補充更新,努力創建項目多元、可行性強、適應各類創業者需求的創業項目庫,根據創業者自身條件和愿望積極開展了項目推介工作。

  六是加強創業服務隊建設,著力提升創業服務指導水平。一是成立創業指導專業志愿服務隊,今年以來廣安市各地組織建立了以企業家、專家學者和部門專業人員為成員的創業指導專家志愿團隊伍,制定了創業專家志愿團管理辦法,加強了創業指導服務。二是著力擴大專業服務志愿隊隊伍,為不斷壯大創業培訓師資隊伍,提升創業培訓教學水平,提升服務能力,今年已組織13名人員到省上參加創業師資班培訓學習,4名老師被評為創業培訓講師。

  在深入推進大眾創新創業工作的實踐中,我們深深地感到: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是根本。正是由于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把扶持大眾創新創業工作作為一項緊迫而重要的任務,才能形成人人尊重創業、人人參與創業、人人支持創業的生動局面;政策創新是關鍵。正是由于勇于擔當,敢于創新,扶持創業的政策才更加給力,才能營造更加優良的政策環境、更加寬松的創業氛圍;建設園區(基地)是抓手。正是由于建設了一批工業創業園、農民工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和創業一條街,才使政府扶持大眾創業有陣地,抓創業工作才有著力點;管理服務是基礎。正是由于優質、高效的創業服務,才壯了創業者的膽氣,減少了創業風險,提高了創業成功率。

  二、存在問題

  (一)創新創業的氛圍不夠濃厚

  從企業層面看:有的得過且過、“小富即安”思想比較嚴重;有的怕擔風險,在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舍不得投入,不敢闖市場,不敢創大業;有的想創新但無良策,“心有余而力不足”。從社會層面看:不少人存在“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思想,甚至嫉能妒富;有的缺乏創業勇氣和耐力。從干部層面看:有的缺乏事業心,習慣于按部就班、因循守舊,開拓意識不強;有的缺乏主人翁責任感,習慣于當評論員,實干意識不強;有的缺乏公仆精神,習慣于“老爺”作風,服務意識不強。

  (二)創新創業的基礎不夠扎實

  1、科技創新服務能力薄弱。科研所實力不強,科技資源不足,創新公共服務能力滯后。

  2、創新創業的投入不足。創業融資難,特別是對初次創業和起步不久的中小企業來說,因為達不到銀行規定的貸款條件,如提供抵押、擔保,要求健全的財務制度或者銷售合同等,所以很難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企業科技投入不足,據20xx年廣安市統計局科技統計監測年報資料顯示,廣安市的科技經費投入僅27453萬元。

  3、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關鍵性人才嚴重不足。據廣安20xx年科技年報顯示,調查的487戶工業企業中,有R&D活動的企業僅為15家,有科技機構的企業僅為14家;R&D人員合計僅為825人,占調查單位從業人員數的0.8%,其中參與項目的人員為749人,參加研究的僅為153人。

  4、創新創業的服務不夠有力。審批繁的'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雖然經過近幾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大幅減少,審批流程得到了簡化,但從調查情況看,仍存在一些問題。政府部門與部門,部門與園區在行政審批方面一些關系還沒有理順,目前本市雖然具有審批職能的部門已進駐政務服務中心,但仍然存在對窗口授權不充分,不全面、不到位的問題,當場辦結率不高。

  (三)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

  企業最擔心的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新產品開發后,其知識產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影響了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如五金機電、玩具類產品,由于比較容易被模仿,所以一只新產品研制成功,很快就能被其他企業模仿,引起低價傾銷、無序競爭,嚴重挫傷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許多企業還反映,發生專利糾紛時不愿意打官司,一方面是因為費時、費力、費錢,另一方面是因為產品更新換代快,就是官司打贏了,也錯過了產品生產的黃金時期,沒有什么實質性意義。

  三、全面推進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建議

  廣安市創業、創新工作應緊緊圍繞國家、省市部署,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深化重點領域改革,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施創業廣安行動,有效整合資源,集成落實政策,完善服務模式,培育創新文化,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搭建創新創業轉化孵化平臺,構架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形成想創、會創、能創、齊創的生動局面,實現新增長、擴大新就業,促進廣安市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是創造條件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就廣安市來說,各級就業創業服務機構服務方式單一,服務手段落后,鄉村兩級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無專職工作人員,無經費保障,無固定辦公場所,基層就業服務平臺不能更好地為各類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就業服務。進一步加強市、縣、鄉、村四級大眾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從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辦公設施、經費保障、工作職能、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并限期抓好各項措施的落實,使基層大眾創業服務平臺切實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是強化政府推動創業工作的責任機制。要把創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管理范疇,建立獎懲制度,落實政府抓就業創業工作的第一責任,把創業扶持資金的投入作為重點進行考核。要建立創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特別要強化各職能部門的責任,避免部門各自為政單打一現象的發生,努力形成上下溝通、左右聯動的大眾創業工作長效機制。

  三是加大創業扶持資金投入渠道。將各類創業扶持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列入各級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大眾創業的力度。繼續認真落實小額擔保貸款政策,加大對各類創業者的支持力度,放寬貸款條件,提高貸款金額,簡化反擔保手續,降低貸款門檻,強化擔保基金的獨立擔保功能,適當延長擔保基金的擔保責任期限,落實銀行貸款和財政貼息,重點支持吸納帶動就業較多的初創企業。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的作用,更多支持創業者創辦實體。要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社會投資人等以多種方式向各類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破解創業者融資瓶頸。

  四是發揮創業典型引領示范作用。對創業先進典型采取政府獎勵、組織巡回演講、納入創業專家團隊伍等措施,積極發揮創業典型者的引領示范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創業創新的濃厚氛圍。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8

  大學的四大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其中人才培養是大學的主體功能,為了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充分實現教學與科研的結合,教育部20xx年起推行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借以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訓練,增強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在創新基礎上的創業能力,激發學生創新熱情,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創新創業項目來源

  大學是學習理論知識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階段,為學生畢業后服務社會積累必要的技能和知識。來國家提倡大學生自主創業,出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的優惠措施,但是由于學生缺乏創業經驗,因此很難在畢業后短期實現自己的創業理想。為了積累大學生創業的經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大學期間應鼓勵學生參加一些創新創業項目,創新創業項目來源主要有三類。

  1、教育部推行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包括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項目逐步培養和鍛煉學生創新能力,創新創業項目不僅會督促學生學習、掌握和靈活應用理論知識,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交際能力。

  2、學校設立的大學生創新項目

  高校越來越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然后設立一些校級學生創新項目,可分為重點項目和普通項目來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實驗研究,尤其行業特點明顯,轉化能力強的項目,項目產品市場化,實現以項目推出產品市場化,以產品保障項目進一步完善。

  3、企業設立的'科研項目

  企業針對生產經營過程出現的產品需求、技術難題、經營困境等具體問題,聯合高校設立科研項目。一方面收集到了一些創意性很好的信息,從而促進企業的實際生產活動,另一方面起到了宣傳企業的作用。

  二、“新價值”二手書籍與用品代賣臺項目的建設內容

  申請立項了國家大學生創新項目:“新價值”二手書籍與用品代賣臺,項目成員主要由會計學專業、工商管理專業和計算機應用專業的學生組成。來國家提倡環保、綠色經濟,秉著“服務學生,低碳校園,奉獻社會”方針,旨在最大限度對在校大學生閑置二手書籍與用品進行循環利用,方便學生,同時建設低碳環保校園的共享性服務臺。

  1、項目主營業務

  項目將建立網絡和實體兩個臺,廢品代售和尋找貨源兩個方向,然后主營二手書籍與用品的代售代買和出租兩項業務,兼營物品寄存和后期捐贈,主攻二手書籍市場,并以專業化的視角將其分類管理,從而達到創辦初衷,兼顧企業效益和社會責任。

  (1)代售業務。與閑置物品物主聯系,對物品進行估價,然后與物主確定物品交易價格區間,達成物品保管代賣協議。將收集物品保存,按照使用價值分類存放。具體分為:二手書籍、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等類別。其中,將二手書籍具體分為:各專業各學科教輔書籍;英語等級考試書籍;計算機等級考試書籍;各專業職業資格考試書籍;優秀學生學習筆記;課外閱讀書籍等多個針對性專區。同時對包含筆記重點等附加值的書籍進行特殊標記,適當調高估價。在網絡交易信息臺于實體店面中發布交易信息,賣出物品,獲得代賣提成。

  (2)出租業務。對非專業書籍,及其他二手購買價值不大的物品,進行情況分析,將適于出租的物品分類存放。在信息交易臺上發布相關信息,完成出租,然后獲得傭金。若存在物主不愿出租的現象,可預期進行協商,低價買進,進行出租。

  (3)后期捐贈。定期清查庫存,將長期未賣出物品存放,與物主聯系,提出捐贈意見,征求物主意見,將物品捐入慈善機構和附近貧困地區,如遇物主不愿捐贈的,將物品低價買入進行捐贈,或歸還物主。

  2、項目特色

  (1)針對大一新生與大四畢業生提供針對性服務。大一新生“省錢省事入學快車”、畢業生“一站式舊物安置安心離校臺”等特色板塊。

  (2)建立“安心回家”假期寄存服務專區,對假期寄存物品進行管理。

  (3)建立“城鄉校園手拉手”互助版塊,然后將長期無人購買物品,或有捐贈意向物品捐贈。

  3、項目運行效果

  項目臺搭建后,發布二手資料信息,一個月內發布需求信息46條,銷售信息62條,成交35筆,取得135元的傭金。試運行期間,信息發布界面較為美觀,交易信息臺運行正常,基本功能能保證項目實施。

  三、創新項目實施的收獲

  1、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新價值”二手書籍與用品代賣臺項目,從選題、可行性論證、資料收集、二手資料收集、臺試運行,項目成員全面感受了創業流程,將以前所學的分散的知識有機融合到實際項目,打破了課程的限制,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對所學習到的知識進行大綜合。學生在實踐中訓練靈活性思維、求異型思維、發散性思維和逆向思維,開發思維的靈活性、精確性、敏捷性及變通性,激活了創新潛能和創新的主動性,從而提高了綜合素質。

  2、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

  在整個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發揮自身潛能,分工協作,統籌兼顧,互相信任,互相,從而克服自身毅力不足而可能半途而廢的缺陷,在共同商討下得到一個一致認可的可行性解決辦法。團隊成員有效溝通,使整個團隊協調一致,有條不紊地運轉,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終完成項目建設。

  3、增加學生學習熱情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原來所學的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模糊,知識原理停留在書本上,一些概念結論感覺比較抽象,缺少感性認識,因此學生在推動項目實施過程中,開動腦筋,查閱文獻,并進行歸納,搭建交易臺,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對所涉及的概念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興趣,為以后創業積累經驗。

  四、結語

  大學生通過參加創新創業項目,從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學生已學過的基礎知識,加深了對課程的理解,掌握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技能,開闊了思維,增強了參加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為學生今后走向工作崗位、盡快的適應工作環境提供了條件。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9

  為全面了解近年來我市貫徹落實國務院、省政府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措施情況,改善我市創業、創新環境,進一步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20xx年4-6月份,市政常委會組織6個調研組對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市直單位,深入縣區和企業,召開座談會、協商會,掌握第一手材料,聽取意見建議,分析研究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主要困難,提出了進一步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基本情況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和催生發展新動力的必然選擇,也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系列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政策措施保障日趨系統,有力服務創業創新。

  一是政策支持有力。國務院和省政府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和《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有關促進創業創新及與之相關配套的政策文件,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我市結合實際制定了《關于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涵蓋科技、創新、人才、電子商務發展等領域的政策舉措和配套文件,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不斷多樣化、系統化,為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是政務服務氛圍濃厚。市委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和河源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均把支持創業創新當作一項重要工作進行部署,提出了目標要求和具體的措施。5月13日,市委市政府召開高規格的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大會,對我市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創新驅動發展工作作出部署,進一步落實了各級各部門服務創業創新工作的責任,營造了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濃厚氛圍。

  (二)載體平臺打造多元發展,有力促進創業創新。

  一是眾創空間建設逐漸起步。全市各級各部門積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精神,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引導各地發展眾創空間,加快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截至目前,全市初步建成省級眾創空間試點單位2家,一大批適合”草根創業”的具有眾創空間功能和性質的平臺正在建設中,為廣大創業者創造了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二是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建成使用。截至目前,全市建設省級孵化器1家,市級孵化器2家,孵化面積達11.2萬平方米,已培育企業5家,正在孵化企業53家。源城、東源等縣區建設了科技企業孵化器,同時部分縣的孵化器也正在建設或籌建中。采取措施深化產學研合作,抓好中小(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加快與高等學校、科研單位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建設了一批自主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產學研聯合創新等產業化基地。目前我市建有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1個,研究院、研發基地5個,校企、校地共建研發平臺56個,省市級研發中心40個,企業技術中心16個,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的科技創新企業培育。

  三是創業就業平臺基地化成新趨勢。截至目前,各縣區以及江東新區、市高新區均建有規模不等的創業就業基地。如源城區引進博源實業投資有限公司在雅居樂二期建設的餐吧創意區、以農產品和休閑旅游為主導的藍鯨魚創業就業孵化基地、以銷售本地特色農產品為主的雄達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東源聯合廣東工業大學建設了”互聯網+東源實踐基地”;和平縣建設了”福和”中小企業創業基地。這些創新創業載體涵蓋了工業、電商、餐飲、旅游和農產品等多個領域,將成為推動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

  (三)科技牽引作用持續凸顯,有力推進創業創新。

  一是科技創新力量不斷增強。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對創新創業的作用不斷凸顯。截至20xx年底,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1家,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入庫企業2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4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3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個。20xx年,全市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同比增長77.14%、46.22%,增速名列全省第二和第六,獲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4項,改變了省級科學技術獎連續兩年空白的現狀。這些機構的設立和建設,壯大了我市的科技創新力量,有力地促進和推動了全市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是科技研發隊伍不斷壯大。20xx年河源市政府與廣東工業大學聯合成立了河源廣工大協同創新研究院;前段時間又成功地引進和設立了廣東省科學院河源研究院、廣東省科學院-韓國電子部品研究院聯合研究中心、廣東省科學院電子專業孵化器、河源市創業創新孵化基地等四個創新科研機構,將有力地促進河源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項目帶動成為創業創新的重要途徑。一批創新型、高新技術型企業在河源的建設和發展壯大,為河源的創新和引進人才起到了重要的牽引作用,依靠企業項目帶動科技創新成為河源創新創業的重要途徑。

  (四)新興業態發展漸成氣候,有力帶動創業創新。

  一是電商產業快速興起。大力推進電商產業園建設,至目前止,建成1個市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和東源、龍川、連平3個縣級電子商務產業園,其中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培育孵化企業24家,培訓創業人員900多人次,其中有56人在園區成功創業或就業。源城、江東新區、和平、紫金正在籌備建設電商產業園。一批電商產業園的建設,有效地促進了我市電子商務的發展,為創業者創造了新的創業創新天地。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xx年,全市涉及電子商務的經營主體184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138戶,股份有限公司2戶,內資分公司29戶,個體戶14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戶;全市有官方網站的經營主體有73戶,其中省內企業50戶,個體戶23戶;有數據顯示,為阿里巴巴供貨的”河源”企業有241家,冠”河源”字號的淘寶店鋪110家。

  二是物流產業配套發展。與電子商務相配套的物流業在我市得到較快發展,較好地適應和支持了電商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為創業就業創造了新的平臺和機會。截至20xx年,我市涉及快遞、物流的經營主體有180戶,其中有限責任公司52戶,內資分公司103戶,個體戶24戶,個人獨資企業1戶。

  (五)金融支持體系逐漸構建,有力保障創業創新。

  一是形成了支持創新的金融政策環境。從國家層面到省政府出臺了涵蓋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建設以及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領域的一系列支持和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機構細化了鼓勵創業創新的信貸措施,推出了一批支持創業創新的金融產品;省國稅局、省地稅局出臺了助力廣東創新驅動發展的”十項措施”,從稅收職能上服務創業創新,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形成了全方位支持創業創新的金融政策環境。

  二是出臺了服務科技與創新的資金支持措施。市人民政府設立了聯合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制度,并制訂了《河源市聯合科技信貸風險準備金管理辦法》,創新科技風險分擔機制,引導和帶動金融資本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在創業創新、園區配套和企業上市等方面給予融資支持;設立了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項資金,支持我市企業開展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復審和培育發展,目前市財政安排該專項資金250萬元,支持我市的科技企業發展和創新工作。同時,各縣區也安排了規模不等的科技創新專項資金。

  三是實施小額創業擔保貸款和創業資助政策。截至目前,全市注冊成立了23間旨在為中小企業和個體就業創業服務的小額信貸擔保機構,已向475個中小企業和個體創業者累計發放貸款10.19億元。20xx年度全市共有146名創業者享受了65萬元的創業資助及租金補貼。各縣區近年積極協調金融機構向創業者發放支持性融資貸款。源城區20xx年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899萬元,東源縣近年發放各類擔保貸款、小額貼息貸款、財政貼息貸款共2043萬元,和平縣近年發放婦女創業貸款500萬元,龍川縣近年發放生產經營性貸款1963萬元,紫金縣20xx年發放創業擔保貼息貸款及一次性創業補貼219萬元。

  (六)服務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有力鼓舞創業創新。

  一是建設服務平臺為創業創新服務。以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服務平臺為依托,整合了60多家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及專業服務機構資源,為中小企業創業創新提供服務。推進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全市被省認定的各類服務機構19家,其中廣東省中小企業(河源)培訓示范基地1家、廣東省中小企業(培訓)示范機構1家、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技術)服務示范平臺1家、廣東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創新產業化示范基地6家、廣東省中小企業創業輔導基地1家、廣東省小企業創業示范基地5家。建立了市、縣區、鄉鎮、村居四級公共就業工作平臺。

  二是組織技能培訓為創業創新服務。與新華網合作,在河源理工學校創建了”河源創客大學”,免費為在校學生和社會青年開展電子商務和眾創等方面的知識培訓,為創業人員提供一個零成本創業、零成本運營的平臺。今年4月開課以來,已培訓”創客”4094人,成功孵化創客企業10家,預期3年內可培養1萬名創客人才,孵化500家成功的創客企業。今年4月在河職院開展了首期電子商務創業培訓班;擬聯合全市高中級院校及社會培訓機構成立電商培訓聯盟,對廣大待業青年、軍轉干部開展電子商務培訓;同時依托眾多的電商產業園開展電商人才實訓培養。人社部門常年免費開展各類培訓活動,為創業者以及有創業意愿的勞動者提供創業培訓服務,幫助提升創業能力;同時提供創業咨詢及創業資助,參加培訓的學員可以免費獲得市創業指導專家團隊捉供的創業項目、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以及相關后續跟蹤等服務,符合條件的創業者還可以獲得一次性創業資助。

  三是營造濃郁氛圍為創業就業服務。市人社局與市電視臺聯合舉辦”贏在河源”創業勵志電視節目,與團市委聯合舉辦”河源市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開展創業意識宣傳教育,鼓勵和幫助更多有創業意愿的青年創新創業,為廣大創業者搭建了一個創業項目展示和資源對接平臺。同時通過在市廣播電視臺、《河源日報》等媒體開辦《人社在線》欄目,制作大型戶外廣告,發放宣傳資料,在主要街道懸掛宣傳條幅,利用”河源發布”、”河源人社”等微信公眾號,開展系統創業宣傳,全方位、立體式地宣傳各項創業扶持政策,將黨和政府的各項就業惠民政策宣傳到全社會,營造了濃郁的創業宣傳氛圍。

  二、我市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中的問題和困難

  (一)扶持政策的宣傳廣度和深入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各級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出臺了很多,但社會公眾了解的渠道較少,對政策的知曉度、接受度還需進一步提高。許多大學生和社會青年由于對政策不了解,得不到創業的指導和幫助,如何申請政策支持無從下手,創業的動力不足、意愿不強,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創業熱情,削減了創業扶持政策的效力。

  (二)政策措施的操作性和協調性有待進一步加強。有的政策不夠精準,針對性不強;有的政策規定太原則、太模糊,操作手續繁瑣;有的政策相互銜接不夠,申請支持門檻偏高;有關社保補貼”先買后補”的規定操作難、”不好用”且額度小;有關促進創新的財稅體制不夠完善,對創新投入的抵扣額度不夠大。不少地方和部門反映,上級財政在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新方面安排了專項扶持資金,盡管資金數量不大,而且面臨工作考核和問責的壓力,但有的資金還是用不出去,原因就在于政策不夠接地氣,可操作性不夠強,門檻太高所致。

  (三)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有待進一步重視。引進人才政策門檻偏高,吸引人才的效果不明顯,達不到預期;由于缺乏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有效載體和發達的經濟環境,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引進難,更留不住;本地缺乏高水平院校

  8 和科研機構,難以培養本土高素質人才,本地外出的學有所成人才又大多在發達地區就業創業,回鄉創業的極少。各種因素的疊加,造成河源創新人才匱乏,創業創新缺乏人才要素的支撐。

  (四)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和重視程度有待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和部門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性還停留在認識層面,上級政策出臺了不少,但囿于本級財力的限制,對創新驅動發展的資金支持不足,許多需配套的.政策和資金無法足額兌現,影響了政策措施作用的發揮。絕大部分企業不具備研發的條件,不愿投入資金搞科技創新,所以只能處于產業鏈的末端,從事低端產品生產,沒有創新的意識和意愿;一些具備研發條件的企業,擔心創新投入大、風險高,創新動力不足,因而也不愿意投入太多資金到產品開發和創新中去。

  (五)載體建設的成效和集聚效應有待進一步提升。總體上說,各類服務創業創新的載體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專業特色不突出,建設檔次低。我市的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各類孵化器都是近幾年引進和成立的,基本上都處在建設發展的初期,產業集聚能力弱,難以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引領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能力不足。部分眾創空間、創業基地等新型孵化器存在”重硬件建設、輕軟件保障”的傾向,管理機制不夠完善,載體使用效率亟待提高,培育和進駐企業不多。新興業態所需的人才尤其是電商人才嚴重短缺,電商企業普遍反映招人難、留人更難,大部分企業只能將技術支撐環節放在珠三角地區,極大地阻礙著新興產業的發展。

  (六)創業初期融資難和風險保障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我市融資渠道主要以傳統金融機構為主,且數量不夠多,金融服務網絡覆蓋面窄,缺乏多元化融資渠道,新興的諸如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創業融資方式還未真正萌芽。專門針對創業創新的金融產品少,傳統融資方式貸款門檻偏高,中小企業融資難,對初次創業者來說更難貸到資金投入創業創新。目前銀行在創業擔保貸款的政策上與商業貸款一樣,在風險評估方面條件比較苛刻,導致許多缺乏自有資金的創業者想貸款創業但受制于無質押而無法享受創業貼息貸款。我市用于扶持創業的專項資金主要來源于省級專項資金安排,市級財政安排的配套資金不多,無法達到上級要求和社會創業創新需求。創業者的創業資金大多來自家庭積蓄,一旦出現風險規避途徑有限,創業風險保障問題依然突出。

  三、進一步推進我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建議

  (一)重規劃,謀劃前瞻性的戰略布局。

  一是要盡快制訂指導意見。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河源振興跨越發展的重要路徑和希望所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要把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作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作為河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河源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進一步落實國務院和省政府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制訂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配套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對加快我市創業創新行動作出戰略布局和具體部署。

  二是要高端謀劃未來產業。積極學習吸收發達地區經驗,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國際化的視野,靠上一檔定位,把推進河源的創業創新放在全面融入深莞惠經濟圈的大背景、新形勢進行布局,主動對接深莞惠的高端產業,找準產業鏈生產分工中具有互補性、低競爭、錯位性的環節,謀劃河源的創業創新大局,為創業者創業提供明確的產業指導方向;在新產業、新生產方式不斷涌現,技術換代周期越來越短的新形勢下,要聘請和依靠”外智”,以戰略眼光、敏銳洞察力發現和瞄準新興產業,創造條件讓新興產業引入河源,使河源在發展新興產業上置于與發達地區同一起跑線上,營造更優的創業創新環境。

  (二)明責任,建立協同推進工作機制。

  一是要著力整體聯動,形成及時解決問題運行機制。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領域很廣,要做得工作很多,需要橫向的密切配合和縱向的步調一致,因此要打破條塊各自為政的現狀,成立以市政府領銜、多部門參與的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綜合協調領導小組,建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形成部門會商和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統籌協調和解決我市推進創業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協調解決的辦法和措施,為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創造良好條件。

  二是要統籌細化政策,促進創業創新政策落地。對各級各部門的扶持創業創新政策進行一次全面梳理,對頂層設計和宏觀政策進行整合、細化,出臺實施辦法,增強其可操作性、精準性和普惠性,實現政策的互聯互通,利用政策優勢調動更多的資源共同推進創業創新工作,充分發揮扶持政策對社會大眾創業創新的引導幫助作用,促進政策落地,發揮政策應有的效力。

  三是要提高行動自覺,形成推進創業創新強大合力。要開展廣泛的宣傳討論,使各級各部門充分認識到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河源振興發展的重大意義,增強各部門和廣大干部共同服務創業創新的行動自覺;要強化政府推動創業工作的責任,把創業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管理范疇,落實政府抓就業創業工作的責任人,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努力形成上下溝通、左右聯動的促進創業創新工作長效機制,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三)搭平臺,建設創業創新服務基地。

  一是通過建設改造增加創業創新空間。加強對全市各地企業孵化器、創業基地、眾創空間、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創業場所的分類指導和統一規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相互補充、錯位發展的良好格局。采取給土地、配政策、補資金、優服務等辦法,充分利用上級的扶持政策,鼓勵新建一批各種形式的創業創新基地,推動各級政府部門、各類產業園區、金融機構與科研院所協同運行,形成”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業創新孵化鏈條;充分利用城市和工業園區的閑置空間和廠房資源,引進投資企業和服務團隊將之改造成創業場所,進一步增加創業創新空間。

  二是通過提質增效優化創業創新空間。對現有的各類創業創新空間進行整合資源、強化管理、提檔升級;在整合、利用這些創業創新空間資源上,引入”互聯網+”思維,以”互聯網+孵化器”、”互聯網+眾創空間”、”互聯網+電子商務創業園”等方式,建設全市一體化的創業創新空間聯盟,打造開放式創業生態系統,開拓全新的創業創新空間。鼓勵這些創業創新空間積極主辦或者對接各種創業路演、創業大賽、創業論壇、創業輔導與培訓等創業活動,吸引和幫助準創業者參與到創業大軍中來,以充足的創業空間壯大我市創業隊伍。鼓勵龍頭企業參與建設孵化載體,支持社會力量創辦中介服務機構,提供包括共性研發、人才服務、技術、產權和標準、信貸擔保和融資支持等各類創業創新服務,打造多元化創業創新生態圈。

  三是通過完善配套拓展創業創新空間。在”互聯網+”經濟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新引擎的業態背景下,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花大力氣實施寬帶普及提速工程、”寬帶鄉村”工程,縣城推廣百兆光纖入戶,優化農村寬帶網絡格局,11 切實推進通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模式落地,為建立不受時空限制、不受地理制約的”互聯網+”創業模式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和配套體系,從而建立起城市、城鎮、農村均可創業創新的大環境,極大地拓展創業創新的空間和平臺。

  (四)創亮點,引進培育人才服務創業創新。

  一是積極推動河源版”海智計劃”。完善人才引進和獎勵補助規定,制訂鼓勵出國留學人員回鄉服務和投資創業的辦法,吸引和組織海外科技工作者以多種方式為河源發展服務;爭取建設”河源市海智計劃工作站”,通過專題研討、短期兼職、項目合作、考察交流、技術培訓和咨詢以及中介服務等方式,為有志參與河源建設、愿意通過各種途徑為河源建設與發展貢獻自己智慧和才干的海外創新團隊、科技工作者搭建服務平臺,為河源創新發展服務。要加快推進引進高水平本科院校到河源辦學,以此為載體引進人才、吸納人才、儲備人才、培養人才。

  二是加強”人才俱樂部”建設。政府牽頭,按照”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技術項目為紐帶,以高端人才和專業學會為依托,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和”學會科技服務站”,并完善制度,形成院士專家等進站服務的長效機制,促進高端人才、技術、信息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科技和人才資源更好為企業創新服務。鼓勵縣區建立”人才驛站”,為各類人才搭建集交流互動、學習進修、休閑娛樂等功能與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激發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激情。

  三是加強科技人才聯絡服務工作。努力拓展和創新服務內容,完善高層次科技人才聯絡服務機制。開展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工作,準確掌握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動態、心理傾向、流動趨勢、分布狀況及行為模式,及時準確了解和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訴求,解決科技人才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市管副高以上人才庫,對全市市管副高以上人才進行調查統計,建立人才庫,并進行信息化管理,對高層次人才的分布狀況、流動趨勢以及各種結構信息進行動態管理和掌握。建立市領導直接聯系專家制度,進一步密切市委市政府與各類專家的直接聯系,拓寬專家建言獻策的渠道,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

  (五)造環境,營造創業創新良好條件。

  一要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政務環境。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落實簡政放權事項,建立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服務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積極推行”三證合一”登記制度,實行”一照一碼”登記模式,簡化辦事流程,激發市場主體創業創新活力,以簡政放權的改革為市場主體釋放更大空間,實現草根經濟和支柱產業共榮。實施最快捷的行政審批限時辦結制度,在市、縣(區)行政服務中心設立”創業創新”審批窗口,以”最簡化、最省時、零費用”方式統一辦理商事登記手續,切實為創業者排憂解難。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以”馬上辦”的實實在在行動提高辦事效率。全面清理并廢除妨礙創業發展的制度和規定,嚴格落實省政府關于涉企收費的規定;采取切實有效辦法措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嚴肅查處不利于創業創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著力營造統一透明、公平競爭、有序規范的創業市場環境。

  二要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融資體系。進一步健全我市金融組織服務體系,爭取政策支持,組建地方性民營銀行,增設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引進金融機構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支持推動銀行設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專營機構,更大力度地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大力推進普惠金融建設,抓好征信體系建設,鼓勵各銀行機構和小貸公司加大對各類創業者和小微企業創新的小額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引導各金融機構加大業務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力度,推出適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產品,支持各金融機構努力將金融資源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傾斜。加快推進融資風險分擔機制建設,充分利用信貸風險補償、政策性融資擔保和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等機制,為各類創業者和中小微企業提供增信服務,推動銀行適度放寬貸款條件,簡化貸款手續。充分發揮資本市場作用,加大對中小企業改制和上市輔導等工作的支持力度,推動更多創新型、創業型、成長型中小微企業到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融資。各級政府要發揮財政資金對大眾創業的牽引作用,增加各類創業扶持資金財政預算安排,整合和統籌使用好各類支持小微企業和創業創新的財政專項資金,有效緩解資金分散導致的”杯水車薪”窘況;要加快”過橋資金池”建設,切實為企業解決”融資貴”問題提供臨時資金使用的幫助;要協調金融部門和銀行,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利率發放貸款,切實減輕企業的貸款利息負擔。進一步完善”撥改投”機制,改變政府科技項目資金補貼政策,部分改為股權投資,充分促進政府與債券、基金、保險等資金協調配合,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創業創新。想辦法引入風險投資、天使投資方式,為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鼓勵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社會投資人等以多種方式向各類創業者提供資金支持,破解創業者融資瓶頸。

  三要營造良好的創業創新社會氛圍。要通過宣講團巡回宣講和”互聯網+政策宣傳”等方式,加強對創業創新政策的宣傳,把支持創業創新的各種政策宣傳到全社會,宣傳到各階層群體,調動社會參與創業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對大學生等創業者成功創業典型事跡宣傳,邀請創業者現身說法,發揮創業典型引領示范作用,激勵廣大社會青年大膽創業,激發大眾創新創業活力,營造創業光榮、創新偉大的氛圍,為創業者加油助威,增強全民創業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河源日報、河源廣播電臺、網站等媒體設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主題專刊專欄,統籌策劃報道宣傳我市促進創業就業、推進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協同創新、科技創業孵化器建設等方面的好經驗、好做法。對創業先進典型采取政府獎勵、給予榮譽、巡回演講、納入人才庫等措施,發揮創業典型者的引領示范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尊重、鼓勵、支持創業創新的濃厚氛圍。完善創業創新者關愛機制,通過設立創業失敗者社會救助基金、醫療救助辦法、子女就學和家屬低保救濟等,營造崇尚創業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環境。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 10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政策的不斷扶持和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日益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然而,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本報告旨在通過調研,分析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為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供參考。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現狀

  創新創業意識逐漸增強

  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高校教育的推動下,大學生對創新創業的認識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關注創新創業領域,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活動。

  創新創業項目多樣化

  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涵蓋了科技、文化、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既有傳統行業的創新,也有新興產業的探索。這些項目不僅具有創新性,還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

  創新創業成果顯著

  部分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不僅為社會創造了經濟價值,還提高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面臨的問題

  資金短缺

  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雖然政府和高校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支持,但這些資金往往難以滿足項目的實際需求。

  經驗不足

  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和市場洞察力,往往難以準確判斷項目的'市場前景和潛在風險。這導致部分項目在實際操作中遇到諸多困難。

  政策支持不夠精準

  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但這些政策在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政策宣傳不到位、政策落實難等。

  四、對策與建議

  加強資金扶持

  政府和高校應進一步加大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降低創業成本,提高項目的成功率。

  強化創新創業教育

  高校應進一步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市場洞察力。

  優化政策環境

  政府應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政策環境,簡化政策流程,提高政策執行效率,確保政策能夠精準落地,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有力保障。

  建立導師制度

  高校可以邀請成功的企業家、投資人等擔任創新創業導師,為大學生提供實踐經驗和市場洞察力的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創新創業過程中的挑戰。

  五、結論

  大學生創新創業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工作,對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大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通過加強資金扶持、強化創新創業教育、優化政策環境和建立導師制度等措施,我們可以有效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

【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創新創業調研報告09-08

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調研報告06-29

大學生創新調研報告06-15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研報告06-24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研報告03-22

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02-24

大學生創業調研報告15篇02-24

大學生在校創業調研報告08-08

大學生創業意向及需求調研報告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