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調查報告(精選18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民增收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對我鎮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研,先后在全鎮8個行政村召開由鎮分管農業負責人,農經站、農技站、企管站負責人以及村委會成員,純農戶、種養大戶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廣泛收集情況,深入開展討論,突出當前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因素是什么、如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在農民增收方面對鎮黨委、政府有何意見和建議三項內容。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績
近幾年來,我鎮農業農村工作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落實政策為動力,堅持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控減農民負擔,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農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xx、20xx、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別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鄉鎮企業和三產企業的加快發展。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以項目建設為中心,在利用“三資”(外資、民資、內資)、園區開發、小城鎮建設、致富群眾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強鎮的步伐。20xx年全鎮共有鄉鎮企業220家,比20xx年增加12家,安排就業人員6736人,比20xx年增加903人,共發放勞動報酬4190.25萬元,人均6560元,比20xx年增長820元。同時20xx年三產企業發展到2397個,個體戶增加到65個,吸納從業人員2600人。
2、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勞動力轉移輸出規模不斷擴大。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把它作為世紀工程來抓,建立了專門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強勢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20xx年、20xx年、20xx年勞動力轉移輸出人數分別為1670、1990、2200。20xx年新增勞務輸出300人,農民人均勞務增收84元。
3、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全鎮農業圍繞增值增效抓調整,圍繞江灘優勢抓調整,圍繞品牌創建抓調整,20xx年農業的比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養殖規模擴大,養殖面積擴大到1000畝以上;二是江灘意楊種植取得突破,種植面積達到近1000畝;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設面積就達500畝;四是訂單農業鞏固發展,全鎮夏秋兩熟主導農產品,全部實現了訂單化。
4、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是農村各項政策得到落實。強化減負管理,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強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轉進一步規范;強化財務管理,村務公開水平進一步提高;強化資產管理,集體資產進一步增值。村組債務化解力度加大,債務總額逐年下降。積極實施實事工程,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深入開展扶貧工作,一大批貧困戶家庭解脫貧困。所有這些,對促進農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農民增收方面存在的問題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以來的這段時期,是農業結構加快調整的時期,是農村改革不斷深化的時期,是農產品供給最充裕的時期,同時也是農民增收最困難的時期。從調查的情況看,目前影響我鎮農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干部群眾的整體素質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民創業致富缺乏積極的內在動因。目前,我鎮面臨發展市場經濟和實現全面小康的'艱巨任務,干部和農民群眾的自身素質必須與時俱進。從調查的情況看,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發展技能方面還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
思想觀念上,干部群眾雖然都想富起來,但是,落實到具體行動,往往“怕”字當頭。干部怕難怕冒風險。對現階段村干部的職責認識模糊,滿足于村內事務的協調服務,認識不到農民增收致富是各項工作的中心任務,很少想到在經濟發展上開拓創新。群眾怕苦怕出門。有的認為只要有幾畝田就不怕沒糧吃,只要有幾畝水面就不怕沒有錢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說得過去就行了;有的認為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外面遇到一點苦就受不了。
行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問題辦事情還停留在過去計劃經濟的習慣做法,整天忙于開開會、理理帳、學學文件、忙忙事務,很少外出跑市場、找項目;農民群眾還習慣于自然經濟和傳統農業時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圖享受,一稻一麥,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時間;有的生性懶惰,指望靠國家和社會的救濟維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發展市場經濟的本領不高,帶領廣大群眾脫貧致富能力不強,“老板型”、“經濟能人型”的干部不多;農民群眾大多數文化偏低,更無一技之長,特別是一些青年農民怕學習,對政府組織的培訓積極性不高,農民群眾缺乏技能,直接影響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的收益。很多農民只靠賣苦力,吃的是青春飯。
2、一些村組織經濟狀況內外交困,制約了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債務包袱和農民負擔仍然很重。沉重的債務包袱不但影響干部為民服務的工作精力,而且影響嚴重農業生產投入,農民增收的硬環境難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響。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應該是服務于農村、農業、農民的金融機構,銀行能轉變為商業銀行后,存貸款政策向服務效益轉變。貸款受擔保、質押、抵押等影響,農民用于生產性的小額貸款非常艱難。這些鎮基層的銀行,只吸儲,不放貸。因資金缺乏,農民難以擴大生產規模,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影響了農民增收。
3、農用耕地減少,耕地質量下降。改革開放以來,我鎮農村經濟取得了持續、快速的發展,與此同時農田被占用、征用的現象也同步上升,農用耕地逐年減少。據統計數字,近五年來,我鎮耕地面積減少近千畝。農用耕地質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隨著我國化工業的發展,化學肥料已成為當今農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農田普遍缺乏有機質肥料,出現了無機肥與有機肥使用不協調的現象,影響了農作物的高產優質。
4、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逐年攀升。糧食的價格上漲遠遠低于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速度。近三年內,菜油、化肥、農藥等雖然供應較暢,但價格不斷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農藥價格更是無正規價格。農民沒有增加多少收入,經商流通人員首先賺足農民的錢。
三、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的建議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事關全局,意義重大。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當前緊迫而繁重大的政治問題。要“富民強鎮,率先崛起”,必須首先引導廣大農民走上富裕的軌道。針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進一步解放思想,增強市場觀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關鍵的是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因此要堅持流通、生產一起抓。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及時把市場行情反饋給農民,使農民從流通環節中獲得效益。這就要求我們部門要培養一支專業化的農民經濟人隊伍,讓我們沿江開發的農副產品走向市場,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溝通、左右呼應、內外銜接”的農副產品銷售網絡。
2、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按照“調優種植業、調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格局,努力引導農民實現“農產品種植結構合理化、特色產品規模化、農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標。圍繞國際市場的價格和需求。在確保“三增四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生產、保供應、保儲備、保穩定)的基礎上,擴大糧田,多種弱筋小麥、優質大米,同時種一些花卉、苗木、水果、無公害蔬菜。
3、擴大勞務轉移輸出,提高農村非農化水平。認真落實省市關于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將勞動力轉移輸出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關鍵措施來抓,不斷壯大全鎮“勞務經濟”。一是要培訓農民。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完善職業技術培訓網絡,科學制定年度勞動力培訓計劃,鼓勵農民經紀人創辦或聯辦就業培訓班……二是要組織農民。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鼓勵他們外出打工創業,確立“外出打工光榮、爭錢致富有功”的新觀念。堅持就地轉移和向外輸出兩手抓,推進農民就業多元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農村服務業,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大力發展民本經濟,促進農民穩定、持久增收。
4、貫徹落實好農村政策,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強化農村政策落實,控減農民負擔,進一步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一是完善農村稅費政策,規范稅費征收行為,確保農民負擔不反彈。二是加強土地承包經營管理,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推行農村土地流轉。完善農村土地征用制度,積極探索土地入股、租賃等辦法,有效解決失地農民的生計問題。三是切實管理好農村財務和集體資產,確保集體資產營運規范、保值增值。完善“專戶管理、支付到村、封閉運行”的管理機制,加強村級三項資金管理,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強化村級資金支出管理,嚴禁新債發生。積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壓縮村級財務開支,多途徑化解村級債務。四是切實做好扶貧工作。繼續組織鎮機關干部和鄉村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
5、夯實農業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在加快鄉鎮企業和城鎮化步伐,吸引農民就地轉移的同時,引導農民布點加工,發展民營經濟。積極引導農村人流、物流、資金流向小城鎮集聚,促進農民進廠入鎮就業,加大信貸扶持力度,搞好資金跟進服務,支持農民自主創業。二是鼓勵農民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社區服務,拓展增收空間。三是優化基層干部隊伍,著力選擇和使用“雙帶一爭”型基層干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地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四是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加大財政支農份額,促進農業開發園區建設,編報項目上爭國資,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規劃與管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防洪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2
20xx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市場周期性規律影響,我市農民增收形勢嚴峻。日前,市委農工部就今年農民增收問題組織人員深入xx等地進行調研。
一、不利因素
1、農民工大量返鄉,務工收入減少。工資性收入一直是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尤其是現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純收入的40%。從20xx年9月份開始,沿海地區一些外向型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導致我市大量農民工提前返鄉。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在外務工農民75.8萬人,同比減少4.2萬人,返鄉農民工減收10.2%。預計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加深,農民工返鄉將持續增加,這將極大地影響今年我市農民增收。
2、農產品價格全面下滑,農民存在“惜售”心理。進入20xx年下半年以來,我市農產品價格幾乎呈“普跌”態勢。我市主要農產品平均收購價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黃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豬13元/公斤,下跌28%。農產品價格下跌,造成部分農民對農產品“惜售”。
3、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基本沖抵種糧補貼。20xx年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雖然補貼力度有所增加,但難以沖抵農資上漲所產生的價差。如奉新縣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畝95元上漲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農藥成本由每畝50-70元上漲到70-80元,增加10-20元。該縣農民僅農藥、肥料兩項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運輸費用的上漲,與每畝100多元的補貼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農業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將進一步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力度,預計補貼資金將增長10%以上。同時,還將增加產糧大縣、油料大縣的獎補資金,擴大農機具補貼范圍和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并逐步完善補貼辦法。
2、糧食最低保護價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決定糧食最低收購價在去年的基礎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項政策有望帶動農副產品價格上揚。
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今年各級政府將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農村能源、交通、人畜飲水、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將為我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帶來新的機遇。
三、幾點建議
1、不折不扣地落實好農業各項補貼政策,確保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戶。
2、加大水稻“單改雙”力度,增加播面,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提高單產。
3、規范農資市場,穩定農資價格,建立農資信息網絡,推進農資連鎖配送。
4、加大“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工轉崗再就業技能。
5、引導企業采取多種措施穩定就業崗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可側重考慮使用農民工和下崗再就業職工。
6、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從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支持。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3
為了摸清當前農民增收現狀、構成與變化趨勢,各項農民增收政策的落實情況及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有效途徑,為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制定的農民增收問題調查方案,組織技術干部深入進行了入戶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現狀趨勢。
(一)經濟資源情況。
1、基本情況。
該村393戶,1501人。按文化程度分類:不識字的11人,占0.7%;小學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按勞力結構分類:總勞力731人,占總人口的48.7%,其中滿勞力518人,占勞力總數的71%,男勞力464人,占63.5%。在勞力中受過培訓的325人,占總勞力的44.5%,有技術特長的218人,占總勞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勞力總數的52.5%。土地構成分類:全村土地總面積697.6畝,其中耕地498畝,林地199.6畝,在耕地中水田面積441畝,旱地57畝。生活設施建設享受程度:全村通電戶390戶,占總戶數的99.2%;通公路戶325戶,占總戶數的82.7%;通電話121戶,占總戶數的30.8%。人均純收構成;全村20xx年人均純收入2350元,20xx年村級人均純收預計2500元。
10戶調查匯總,共計42人。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齡分0—16歲11人,17—22歲7人,23—40歲7人,41—50歲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識字的2人,小學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勞力28.5人,其中男勞力20人,勞力中受過培訓的2人,在本資料版權屬于請登陸原創網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勞力總數的63.2%。
按人平純收層次劃分,人平純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戶,1801—6500元的有6戶,6501元以上的1戶。
2、土地總面積10戶合計160.5畝,其中耕地46.3畝,林地17.2畝,藥材93畝,在耕地中水田29.3畝,旱地4.9畝。
3、物資總價值10戶累計419090元,其中房屋價值370400元,家庭耐用品41670元,生產用固定資產900元,存貨折款6120元。
養殖業10戶中共計養豬20頭,戶平2頭,養雞62只,戶平6.2只。
家庭生活耐用品10戶中共計擁有電視機9臺,電冰箱2臺,洗衣機2臺,熱水器2臺,摩托車2輛,電話機7部,自行車7輛,家具16組。
存貨數量調查,10戶共計存糧4450公斤,折款5400元;存油料420公斤,折款980元;存藥材50公斤,折款250元,其它農產品275公斤,折款160元。
房屋建筑面積1822平方米,其中磚混結構995平方米,磚木結構147平方米,土木結構680平方米。
4、金融資產:合計85500元,其中存款9000元,現金6500元,應收外欠款70000元。
5、糧食平衡。當年收入累計22205公斤,其中購入2100公斤,當年支出口糧4770公斤,種糧145公斤,飼料6250公斤,其它7550公斤,年未結余6575公斤。
6、債權債務累計17.1萬元,其中債權7萬元,債務10.1萬元。
(二)種植業結構與效益。
1、種植結構:10戶累計20xx年全年農作物復種指數188.9畝,其中糧食作物65.3畝,經濟作物116.5畝,蔬菜0.6畝,油料5.5畝。
2、經營收入:10戶累計經營收入144317元,其中糧食27254元,經濟作物114150元,蔬菜1190元,油料1723元。
3、經營支出;10戶累計經營支出71081元,其中糧食4394元,經濟作物66300元,蔬菜123元,油料244元。
4、凈收入。10戶累計凈收入72460元,其中糧食22464元,經濟作物47450元,蔬菜1087元,油料1459元。
每元投入凈收3.09元,畝平凈收入392元,每工凈收27.8元。
(三)家庭純收入。
1、總收入。10戶累計267238萬元,其中家庭經營收入164218萬元,工資性收入59820元,轉移性收入45000元。
2、純收入。10戶累計189025元,其中家庭經營純收入84105元,工資性純收入59820元,轉移性收入45000元,20xx年人平純收入3685元。
(四)家庭總支出。
累計支出31753元,其中生活消費支出234720元,家庭經營支出72937元,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9000元,稅費1368元,其它452元。
(五)家庭純收預測。
20xx年家庭純收10戶累計187271.4元,其中家庭經營純收97451.4元,工資性純收21820元,轉移性純收68000元。20xx年人平純收預計4458元,較上年3684元增774元,增長21%。
二、制約因素。
1、文化素質較差。抽查10戶調查,文盲2人,占抽查樣本的4.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37人,占抽查樣本的88.1%,高中以上的'3人,占7.1%。
2、專業技能人員少。抽查10戶中,勞力28.5人,其中受過培訓的僅2人,占勞力總數的4.8%,在打工收入當中,基本是從事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因此打工收入較低。
3、技術含量普遍低。抽查10戶中,種植結構調整比較優良,其糧經比為1:1.8,但在經營過程中受市場價格下跌和技術投入跟不上等因素影響,致使家庭收入出現負增長。
4、人口素質相對差。全村1501人中,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58人,占總人的3.9%。其中弱智人口27人,重病人口31人,這將給平穩增收帶來一定的影響。
5、村辦企業無發展。調查結果,全村沒有突出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基地,更談不上有促進農民增收和集體積累的生產加工企業,固此,農民增收潛力不大。
6、交通通訊條件差。全村393戶,通公路的325戶,還有68戶人家住在偏高偏遠的地方,這部分人口因交通條件差而限止了生產發展。通電視信號的僅172戶,還有121戶不能正常收看電視節目,因此不能及時了解市場信息和掌握科技知識。這些因素制約著生產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增收途徑與對策。
10戶調查結果,20xx年總收入267238元,其中家庭經營收入162418元,占總收入的60.8%,轉移性收入104820元,占總收入的39.2%。由此可見,其主要增收途徑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做好人力資源開發。富余勞力外出務工,不僅學到了技術,掙回了票子,而且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樹立和增強了發展市場經濟的膽識和氣魄,調查實事也充分證明了打工經濟在近期內仍然是農村經濟增長的支撐,是農民脫貧致富,改造居住條件和改善生活條件的有效捷徑。
2、認真做好耕地資源開發。一是要有效利用和開發現有耕地資源,保護基本農田,堅決杜絕濫占濫用耕地;二是要下力抓好耕地利用,杜絕拋蔬、撂荒現象;三是要調整好作物布局,大力發展多種經濟作物,要調優結構、調新品種、調高效益;四是切實抓好旱地農業開發;五是要實現種地養地結合,發展生態農業。通過耕地資源的有效開發,實現農民增收水平的穩定提高。
3、認真做好山場資源開發。在山場資源利用上,一是要對25度以上宜退耕地進行退耕還林,重點抓好茶葉、干鮮果、生態林、用材林、藥材、魔芋為主的基地建設;二是開發利用草場資源,發展牛、羊畜牧養殖業。
4、認真做好養豬業的發展。調查結果10戶中,養豬的20頭,養雞62只,戶平純收入在1600元左右,人平養殖業純收在380—400元,占年人均純收的10%以上。可見養殖業對人均純收的增長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為此,要在養殖業上下大功夫,實現戶平4頭豬,10只雞的養殖目標,立爭養殖業步入一條良性發展軌道。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4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加快農民增收步伐,我們X鄉調研組遵照縣委、政府的安排,采取聽匯報、問卷調查、召開座談會、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深入到村到戶,廣泛接觸群眾,對農民增收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鄉的基本概況:
X鄉共有12個行政村,區域面積28.5平方公里,有5465戶、20110人,耕地面積21030畝。20xx年人均純收入3002元,是個人多地少、工業企業比較發達的鄉鎮。
在種植結構方面,全鄉以種植、小麥、玉米、蔬菜為主。小麥面積11000畝,總產4194噸,畝產360公斤。玉米面積5029畝,總產3021噸,畝產量601公斤。蔬菜面積10210畝,總產25000噸。復播作物主要以蔬菜、油料、豆類為主。
在養殖業方面,全鄉牛存欄1774頭,其中奶牛1413頭,55頭以上養殖戶69戶。豬存欄7146頭,100頭以上養殖戶3戶。雞存欄174790只,300頭以上養殖戶115戶。羊存欄達到2565頭,50頭以上養這植產24戶。
在農副產品加工方面,全鄉有 加工企業134個,從業人員352人,其中:產值在20萬元以下的81個,產值在20——100萬元48個,產值在100萬元以上5個,產品主要銷往本縣和周邊縣市。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全鄉有機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15年以上井61眼,拍賣改制機井128眼;節水管道109.5公里,節水面積17000畝,連片2000畝以上節水片的有南社、河灣、王村、祁城五個村。全鄉有造林面積2134畝,其中木材林979畝,經濟林1155畝。有大型收割機20臺,播種機90臺,旋耕機62臺,基本實現機播,道路硬化31條、19824米,10個村安裝路燈760盞。
農民收入比例構成情況是:全鄉種植業收入2238萬元,養殖業收入3208萬元,林果業收入18萬元,工業收入24335萬元,建筑業收入1000萬元,服務業收入28萬元,其它收入1119萬元,農業方面的收入占總收入的17%。
農村勞動力分配情況是:全鄉現有勞動力8721個,其中:從事第一產業勞力達4237個,從事第二產業4008個,第三產業的476個,縣外勞務輸出人員916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認為X黨委、政府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在農民增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仍然是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農民收入與其它行業相比,存在非常明顯的反差。我們分析認為,造成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老化。X鄉共有土地21030畝,有機井168眼,其中深井142眼,平均每眼機井擔負200余畝灌溉面積,灌溉周期長,況且142眼深井中,15年以上的機井就占到近二分之一,水利設施老化,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二是價格和成本的雙重作用。一方面,農產品價格不斷下滑,來自種植業的收入明顯下降;另一方面,對化肥、農藥和農機等依賴程度不斷提高,種植業成本不斷攀升,農民依靠種植業來實現增收十分困難。
三是農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全鄉農民人均耕地只有1畝,盡管近年來該鄉加快了工業的發展,有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出去,但大量農村勞動力還是滯留在傳統種植業中,這種結構必然帶來農產品市場的殘酷競爭。
四是種植、養殖業結構單一、品種不良。全鄉的主要糧食品種以小麥、玉米和復播油料為主,蔬菜品種主要是茴子白、西紅柿、豆角和白菜、胡蘿卜、大蔥等大田大路菜,反季節蔬菜面積較少,且不集中、不連片、規模小、沒有市場。總體上講,糧、菜生產品種單一,規模偏小,分散經營,市場狹小,科技含量很低。養殖業主要是牛、雞、豬,養牛業大戶少、規模小、園區建設落后,養雞業呈萎縮狀態,流通經紀人基本為零。
五是農產品加工檔次低、規模小、市場占有率不高。該鄉的農產品加工業,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發展態勢良好,但從總體上分析,農產品加工大企業少,小企業多,有品牌的少,粗加工的多,全年生產的少,季節加工的多,市場競爭力弱,大部分企業的市場占有地為本縣及鄰近縣。
六是資金、技術、人才比較缺乏。該鄉人多地少,再加上近幾年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農業的發展后勁明顯不足,農業發展的資金、技術、人才急需注入。
三、今后的應對措施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縣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根本,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支撐,以增收為目標,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樹立質量為本,效益為先的觀念,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實施“六大工程”,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升級,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在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上求突破。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推進農業發展。要不斷完善投入機制,特別是稅費改革后,針對農村建設資金潰乏的情況,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努力創新農村籌資、籌勞渠道。要認真把握中央一號文件的精髓,抓住中央對農業十項投資傾斜的機會政策,把投入重點放在爭取和引進項目上來,積極鼓勵和支持個戶投資辦項目。重點完成南社、河灣兩個村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投資30萬元啟動王村高標準節水化園區建設;全鄉新打井12眼,配套機井17眼,埋設灌溉18公里,新增節水面積5000畝,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狠抓四大基地建設,在推動產業化升級上求突破。要緊緊結合本鄉實際,合理布局,推進特色農業建設,重點實施“百、千、萬、萬”工程。一是爭取100萬元,建設秦村百畝綜合養牛基地,以此來帶動全鄉養殖業的發展,力爭年底規模養殖園區發展到8個,牛飼養量突破3000頭,其中奶牛達到1800頭,豬飼養量達到25000頭,雞飼養量達到22萬只;二是完成昌源河沿線六個村千畝防護林建設基地。鞏固林業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機制,抓好農田林網建設,完成植樹12萬株;三是續建王村、秦村、X、梁堡、祁城萬畝精細蔬菜基地,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搞好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生產和綠色食品開發,發展蔬菜面積1.2萬畝;四是實現大運線秦村、高村、圪垛為中心的萬噸農產品加工基地。重點扶持秦村油料加工和高村葵花籽加工業的發展,轉化油料達到2000噸,抓好高村現代化屠宰場和圪垛酸奶廠建設,力爭年內肉類加工達到6000噸,牛奶加工達到2000噸;要通過體制創新的政策傾斜,引進資金100萬元,規劃占地14畝,新建圪垛村蔬菜儲藏保鮮庫一座,進一步延伸農產品加 工產業鏈條。
(三)狠抓品質提升,在提高比較效益上求突破。要積極推行標準化生產,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和標識工作。搞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綠色食品開發,確實解決化肥農藥對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加大與涉農部門的掛靠聯系力度,爭取項目、資金,服務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農產品質量;要鞏固同發飼料市優勢產品品牌,抓好惠明乳業酸奶、秦村粉絲、梁家堡食用醋的品牌塑造,以及萬畝蔬菜品牌和秦村油脂加工專業村品牌建設。通過文藝宣傳、專題報告等形式,擴大農產品的知名度,發揮品牌效應,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實力。
(四)狠抓龍頭培育,在延伸產業鏈條上求突破。在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大運線沿線萬噸加工基地的同時,下功夫培育一批成長性好、有潛力的龍頭企業,不斷擴大農產品的轉化面。大力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盡快做大做強農產品加企業,增強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使農產品加工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五)狠抓服務體系建設,在增加服務功能上求突破。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積極穩妥地開展土地經營權流轉,進一步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后的各項配套政策,千方百計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在科技服務上,要大力實施科教人才戰略,強化科技服務力度,積極開展科技培訓,同時要大力普及科學技術,提高群眾的科技素質;在人才服務上,要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進人才,并妥善解決他們的工作條件和報酬待遇,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信息服務上,要加快中介服務組織建設和流通經紀人隊伍建設,指導鞏固完善蔬菜協會和油料協會建設,成立奶牛協會,充分發揮群眾性組織的作用,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逐步實現農產品信息服務的深層次、大規模、遠距離、強輻射。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5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聚焦與核心。解決我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我縣農村工作,促進農業發展和維護農村穩定必須抓緊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為了解農民增收情況,我們最近根據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安排,圍繞我縣農業法的貫徹執行和中央1號文件的落實,結合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就我縣農民減負增收和農民權益保護,到漠濱、若水、黃茅、灑溪等鄉鎮、村組、農戶進行了深入調查,先后召開座談會8次,聽取了縣人大代表、鄉(鎮)村組干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見,收回調查問卷80份。根據調查結果,我們認為當前農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銷路,缺的是技術,盼的是服務。
一、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我縣因自然條件、交通運輸制約,加之受軍事禁區影響,農村資源開發整合利用緩慢。近年來,我縣雖然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村市場繁榮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農、科技興農意識明顯增強,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農民增收仍較緩慢。我縣34萬人口中有農業人口304800人,XX年農民人均收入為2097元,XX年農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僅增長5.6%,農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體。根據調查,影響農民增收原因較多,在我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原因之一: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導致部分農民勞而無效。在全縣346個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偏遠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閉塞,信息不靈,這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漠濱鄉洞頭塘村總人口1164人,11個組就有8個組不通公路,農產品進出全靠農民肩挑背馱,大量的竹木、柑桔等農副產品調不出,除自己消費外,多余的只好爛在家中,增產不增收,挫傷了群眾種植的積極性。該村很多農民裝不起電話,接一個電話要跑5華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雖然農民苦苦尋求致富項目和路子,想方設法增加收入,卻因信息不靈,真正獲得成功的項目極少,產業結構調整收效甚微,許多農民想發展卻沒門路,找著門路卻又愁銷路,常常勞而無效。老支書李光輝改種杜仲100余株,長勢良好,然而拿到市場上連0.5元/斤也難賣,除去成本后基本沒有什么收入了。陳萬興家承包了20余畝園藝場栽種板栗,板粟連年增產,而價格卻年年下跌,XX年4元/斤,XX年3元/斤,XX年只有2元多/斤,除去運費等開支后,基本所剩無幾。他們說,外地經濟發展起來了,自己也想致富,自己養的、種的就是推銷不出去,賣不了好價錢,嘗到的是一次次失敗的滋味,我們想增收怎么就這么難?
原因之二: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投入不夠,發展生產民心不安。由于我縣縣鄉兩級財政緊張,僅能保工資保運轉,一些地方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無力顧及,導致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災中,洞頭塘村20多座溪河壩全毀,水圳全垮,但幾年來,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在水利基礎設施上基本沒有投入,由于水毀設施得不到恢復,這里的生產生活條件更加艱難。去年全村590畝稻田失收的達100余畝,減收一半以上的有200余畝,全收的只有幾十畝,有的村民連吃飯也成問題。部分村民對種田喪失信心,他們算了一筆帳,除去肥料農藥、工錢,種田實際上沒有幾個收入,靠種田脫不了貧,致不了富。有的說,若能夠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該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達500多人,很多年輕人認為家鄉環境艱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殘者留在家中。在全縣,同樣認為種田難增收的農民為數不少。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卻增收緩慢,從而對土地喪失了信心,導致全縣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現棄耕拋荒現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技術指導,農民增收步履維艱。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因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難,從事的多是臟、苦、累而工資微薄的行業,因而能夠找錢回鄉投資致富鄉鄰的很少。留在農村的農民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發展意識不強,又缺乏有文化、懂技術、有頭腦的帶頭人,發展路子越走越窄,他們對增收倍感焦慮和無奈。加之資金短缺,更難為“無米之炊”,本地資源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有的農民不僅不增收反而跌本。黃茅鄉白羊村村民20xx年投資5萬元種植草莓,市場銷路看好,卻因缺乏技術和技術跟蹤服務,幾個月下來就失敗了。許多農民說,作為農民就應該依托本地資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錢,但因文化低,沒技術,土地成了他們填不滿的無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進去了。象這種缺乏科學技術作后盾,無專業人員指導的生產模式,農民吃虧不少。我縣農民養羊、喂魚、種烤煙等種養殖戶失敗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們認為這次縣委、政府組織開展“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是親民、愛民、富民的好舉措,很有必要,許多干部確實在幫助他們減負增收,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和實際問題。但也有人認為干部下基層活動出發點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們希望下來的干部帶致富技術、信息,帶增收項目,能夠幫助他們協調上下關系,提供一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希望他們多深入農戶家中,幫助想辦法、出主意,為農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農民利益受損、負擔過重問題仍然存在,涉農服務滯后。近幾年來,我縣各級各部門把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確保農村穩定的大事來抓,及時處理涉農案件,妥善化解農民矛盾,減負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農民不合理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在調查中發現,農民的隱形負擔仍然不輕,農民對此反映較為強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費高。學校除按標準收取學雜費外,平時還要收取試卷、作業本費等諸項費用。農民本來收入不高,特別是低收入戶,供養子女讀書更是難上加難,有的因承受不起負擔,只得讓子女輟學。二是反映一些單位變著法子收費,增加農民負擔。派出所登記戶口、辦遷移或出證明也要收取一些費用,農民看不到有關規定和收費公示,卻又不得不交,因為不交費就不辦事讓他們實難找出拒交的辦法。到郵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著法子要農民買明信片、報紙,從中收取一些費用。三是反映一些涉農部門在農資經銷上給農民造成些損害。如種子純度不夠,致使農民減產、失收,這種情況連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過程中,政府征用農民土地給付的補償費過低。農民被征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嚴重影響了他們今后的生產生活,而補償標準過低,使他們更為不滿。灑溪鄉村民反映在魯大公路建設中,一類田補償5900元/畝、二類田補償4700元/畝、三類田補償3900元/畝,農民普遍有增加補償費的要求。同時還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給農田灌溉、生產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農民恢復生產的負擔。五是反映生產、生活支出費用過高。如建房的國土費就得花幾千元;林農出售木材、個人部分收入只有30%,審批民用材青山費等過高。六是反映涉農收費公示不規范,透明度低,如國土、林業、計育辦的一些收費,農民有看法,有疑慮,極易影響干群關系。七是反映林農造林費兌付到位難。漠濱鄉沙堆村、漠濱村反映他們1999年、XX年的造林費至今一分錢未得,多次報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傷了農民造林積極性。他們說政府應該取信于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關心,更不能拖著不兌現。八是反映涉農服務隊伍不健全。農業科技信息滯后,得不到及時傳遞利用,鄉鎮站所人員的待遇過低,存在后顧之憂,工作信心不大,服務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嚴重。農民看病就醫難,邊遠村組農戶更為突出。農村醫療技術設備落后,醫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加之醫療費用居高不下,農民有病醫治難保障,增收難,保增收致富更難。
二、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農民不增收,解決“三農”問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必須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摒棄長期以來事實上以工業優先、城鎮偏向,輕視農業、農村發展的做法,真正實行城鄉并重,工農并重的戰略,切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促進城鎮、農村協調發展。
1、切實增強依法治農、依法興農意識。中央重視農村工作的宏觀政策,為農村修養生息,實現農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兌現有關優惠政策。群眾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醫生開處方,藥方開得好,關鍵還要看有沒有藥抓,抓藥的人會不會抓錯。這就更要求我們要切實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要大張旗鼓地搞好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宣傳,增強發展農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樹立重農、支農、護農、興農思想,改變過來人們對農業法律淡薄的觀念。建議將農業法等法律法規作為今年農村普法的一個重點,把農民增收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各涉農部門、各鄉鎮及包村干部更要熟悉掌握農業法規,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眾守法、用法,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各部門、鄉鎮及干部要自覺主動地貫徹執行農業法規,自覺依法辦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確處理涉農問題,確保農村社會穩定,達到用法律、政策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的目的。
2、千方百計加大農業投入,逐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發展交通、電信事業,進一步加強縣鄉村組公路和農網、水利、電信建設力度,為農民增收排憂解難,營造良好的增收環境。在深入貫徹中央1號文件的同時,我們要注重研究國家對農業的投入,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措施,改善投資環境,努力爭取國家及有關部門對我縣的資金投入。同時要積極想方設法增加農業信貸投入,充分運用信貸和財政資金的導向,引導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要及時提供小額貸款,幫助解決農民增收和發展農業資金困難嚴重短缺問題,保障農民增收。
3、突出本地發展優勢,繼續加大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當前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的中心任務,我們要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農民增收的著力點來抓緊抓好。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面向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實施結構調整;二是實現兩個轉變,即實現農業產業化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三是搞好三大調整,即調優結構,調新品種,調高效益;四是突出四個可發展優勢。即突出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基礎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6
20xx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市場周期性規律影響,我市農民增收形勢嚴峻。日前,市委農工部就今年農民增收問題組織人員深入xx等地進行調研。
一、不利因素
1、農民工大量返鄉,務工收入減少。工資性收入一直是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尤其是現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約占純收入的40%。從20xx年9月份開始,沿海地區一些外向型企業減產、停產甚至倒閉,導致我市大量農民工提前返鄉。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在外務工農民75.8萬人,同比減少4.2萬人,返鄉農民工減收10.2%。預計隨著金融危機影響的進一步加深,農民工返鄉將持續增加,這將極大地影響今年我市農民增收。
2、農產品價格全面下滑,農民存在“惜售”心理。進入20xx年下半年以來,我市農產品價格幾乎呈“普跌”態勢。我市主要農產品平均收購價為:晚稻86元/百斤,比上年同期下跌7%;籽棉2.6元/公斤,下跌54%;黃豆3.4元/公斤,下跌48%;花生3元/公斤,下跌53%;椪柑0.8元/公斤,下跌43%;生豬13元/公斤,下跌28%。農產品價格下跌,造成部分農民對農產品“惜售”。
3、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基本沖抵種糧補貼。20xx年化肥、農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度增加,雖然補貼力度有所增加,但難以沖抵農資上漲所產生的價差。如奉新縣20xx年早稻肥料成本由20xx年的每畝95元上漲到20xx年的170元,增加75元;農藥成本由每畝50-70元上漲到70-80元,增加10-20元。該縣農民僅農藥、肥料兩項成本就增加近100元,加上人工成本、運輸費用的`上漲,與每畝100多元的補貼基本相抵。
二、有利因素
1、農業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今年中央將進一步加大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力度,預計補貼資金將增長10%以上。同時,還將增加產糧大縣、油料大縣的獎補資金,擴大農機具補貼范圍和種類,提高補貼標準,并逐步完善補貼辦法。
2、糧食最低保護價大幅度提高。今年中央決定糧食最低收購價在去年的基礎上平均每斤提高0.11元。此項政策有望帶動農副產品價格上揚。
3、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今年各級政府將進一步加強農田水利、農村能源、交通、人畜飲水、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這將為我市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帶來新的機遇。
三、幾點建議
1、不折不扣地落實好農業各項補貼政策,確保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到戶。
2、加大水稻“單改雙”力度,增加播面,推廣高產優質品種,提高單產。
3、規范農資市場,穩定農資價格,建立農資信息網絡,推進農資連鎖配送。
4、加大“金藍領”工程、“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工轉崗再就業技能。
5、引導企業采取多種措施穩定就業崗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增公益性就業崗位可側重考慮使用農民工和下崗再就業職工。
6、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從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給予支持。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7
鄉村旅游是助推鄉村振興、促進農民增收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近期,為深入了解市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情況,更好地滿足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民增收發展規劃、政策措施等需要,調查隊對鎮、鎮、鎮及鎮等重點旅游觀光鎮的215戶從事旅游相關行業的農戶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市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效果顯著,但仍存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經營同質化等制約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的情況。
一、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一)鄉村旅游發展勢頭強勁
市以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市”為契機,實現了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旅游人數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有序地推進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截止20xx年底,共有鄉村旅游景點50余處,其中國家4A級景區3處、國家3A級景區2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處、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1處,省旅游度假區1處、省鄉村旅游特色鄉鎮2處、精品村寨4處;農家樂500多家,其中星級農家樂21家;為鄉村旅游提供農副產品的農戶2000余家,從業人員超過4.5萬人。20xx年度市接待游客人次突破1000萬人次,同比增長41.7%,實現旅游收入91億元,同比增長25.9%。
(二)文旅融合發展成效顯著
市自古便有“古蜀翹楚,益州重鎮”的美譽,擁有悠久深厚的文化資源和豐富優美的自然資源。近年來,市緊緊圍繞建設“文旅名城”發展定位,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旅游資源和優秀歷史文化,努力挖掘特有的年畫文化和德孝文化資源,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成產業優勢,建立和發展了年畫產業基地,打造了年畫產、供、銷一條龍服務的年畫街坊,開發出刺繡年畫、陶版年畫、手繪年畫等百余類與家裝、生活相關的年畫品種,積極打造集生態觀光、游樂休閑、文化博覽、文創體驗、養生度假等功能于一體的文創體驗型旅游目的地。年畫村農民小區建設時與年畫產業相結合,因地制宜打造近30家特色農家樂、農家居、農家茶館,形成了一條獨特的年畫鄉村旅游風景線,相繼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和“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目前,年畫村共發展年畫企業15家,年畫作坊20家,年畫從業人員達400余人,年畫產品銷售額達4000余萬元,極大地帶動了年畫村鄉村旅游進一步發展。
(三)品牌建設逐步成形
市以鄉村振興為抓手,以建設美麗、創造美好生活為目標,成功推出以“畫境”為公共品牌的鄉村旅游綜合體,深挖年文化內涵,先后打造了年畫村國家4A級景區、鄉遇畫里·文創社區、中華年俗村、劍南老街國家3A級景區、花棚子精品民宿群、花宿花廂輕奢鄉村旅游度假酒店,連續20年舉辦年畫節、梨花節、賞果節,打造了“到了就是年”的城市營銷品牌。同時,挖掘優勢資源,構建“特色小鎮+農業體驗園區+田園社區+綠道系統”的發展格局,建成螢飛谷、旅游觀光小火車等旅游項目,年文化小鎮、麓棠玫瑰溫泉小鎮、童話小鎮、山地運動小鎮等一批有基礎、有特色、有產業的特色小鎮迅速崛起,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旅游目的地。市委確定了將建設成為“高顏值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目標。20xx年11月,市入圍“20xx中國旅游潛力百強縣”和“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
二、市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調查情況
(一)鄉村旅游發展對農民增收貢獻較大。在215戶接受調查的農戶中,有96%表示發展鄉村旅游后,本戶家庭總收入有增長,其中133戶家庭總收入較發展鄉村旅游前增長了10%以上,36戶增長了30%以上。從調查數據匯總來看,20xx年從事鄉村旅游業農戶人均旅游業可支配收入為16316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722元,占旅游收入比重為10.6%,家庭經營性凈收入13637元,占83.6%、財產性收入957元,占5.9%。
(二)鄉村旅游發展促進了農民就業。從從業人員結構來看,在接受調查的農戶中,有95%的農戶從事旅游相關的自主經營,僅有5%的農戶為景區、賓館、飯店等場所的工作人員。發展鄉村旅游擴大了農業的經營范圍與服務領域,將農業由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擴展,帶動了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為農村居民發展新的就業方向搭建了極佳的平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吸收大量勞動力就業,幫助農村居民就近就業、回鄉創業,為農民增收開拓廣闊的空間。
(三)鄉村旅游發展促進了集體經濟增長。據調查數據顯示,在調查的4個鎮中,有3個鎮通過村民參股的方式發展了鄉村旅游有關項目,如冷水魚養殖、帳篷露營等,每年按參股數每戶進行分紅,增加農民財產凈收入。但從調查得到的數據來看,農戶每年分紅所得多數在100元左右,占受調查農戶的50.8%,分紅所得在100元到200元區間的農戶有30.4%,200元以上的農戶僅有18.9%,財產凈收入增收力度較小。
三、鄉村旅游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景區娛樂項目、基礎設施少,留不住客。20xx年,市接待游客人次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旅游人氣越來越高,但從調查得到的數據來看,農戶經營的餐館、旅店沒能從各大鄉村旅游景點分來更大的客流量,85%的農戶表示每年接待游客人次在1000人次以下,其中年接待游客人次在500人次以下的農戶占47%。一是旅客在景區停留時間短。景區游覽項目、娛樂項目少,游客把景點都逛完后,沒有其他娛樂項目吸引游客留下繼續消費。一位經營農家樂的受訪戶表示,有很大部分的游客都是帶著孩子一家人出來游玩,山水風景一上午就能看完,棋牌等娛樂項目只有大人感興趣,缺少兒童娛樂項目,吸引不了天性好動的兒童,孩子吵著要走,家長也只好打道回府,無法留住游客帶來更多的收益。二是游客回頭率較低。景區游覽項目缺乏特色,基礎設施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大部分游客游玩了一次后便失去了再來一次的興趣,不具備長期的吸引力。三是對長期療養的游客吸引力較低。市各大鄉村旅游景點多數面向的是短期游玩的旅客,對于想要在山清水秀的鄉村長期療養的游客人群來說,無法滿足其在醫療、出行、通信等便捷生活方面的需求。留不住游客的腳步,也就無法產生更多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
(二)經營模式、旅游項目單一,吸引力不足。從農戶從業情況來看,多數從事包含餐飲和住宿一體的“農家樂”,以品農家菜為主,娛樂活動以打牌、喝茶、聊天為主,提供的服務、游覽的項目大同小異,同質化嚴重;從事觀光農業的經營戶相對較少,且多為采摘水果等觀光體驗項目,娛樂項目單一,能夠讓游客真正參與的項目很少,不能滿足多層次的游客的求知、求奇、求趣的心理需求,降低了產品的吸引力,影響了游客的數量。受調查農戶中,從事住宿、餐飲或食宿結合農家樂的農戶占86%,從事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等觀光農業的農戶占比不到5%。
(三)品牌意識、市場意識淡薄,曝光度不夠。經營農戶均為當地農民,雇工來源也多數為家庭成員,思想意識還停留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老舊階段,缺乏系統的旅游相關知識、技能培訓,處于小而散的自由發展狀態,沒有樹立起打造有特色、有知名度、有影響力品牌的意識,招徠游客多數靠朋友介紹等口碑效應手段,營銷手段老舊、單一,市場意識淡薄。調查數據顯示,在每年接待的游客中,從網絡平臺(如抖音、微信、微博等)招攬來的占比僅有30%左右,未進行有效的市場推銷。
(四)土地政策、經營場所限制,擴大規模存在困難。調查顯示,市從事旅游相關行業的經營農戶多為當地農民,用來經營的場所為自家建的房子,受限于空間大小,餐飲接待人次、床位等數量有限,規模小,在旅游旺季時無法接待更多的游客。調查中,多數經營戶想要延長產業鏈,擴大規模,擴建廚房、餐廳、住宿等,但目前農業建設用地管控嚴格,基本批不了建設用地指標,如果觸碰紅線,風險很大。調查中有經營戶本來打算擴大規模的,就因為建設用地指標沒法落地,最后不得不放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鄉村旅游規模的發展,影響了農戶收入增長。
四、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建議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設施
為提高旅游資源質量,吸引更多游客,增強旅游業發展對農民的增收力度,一是推進文旅項目建設,打造景區景點,讓游客有得游。在地域特色上進行深挖,發掘市年畫、宗教文化等歷史文化精髓,對景區房屋外觀、色彩、風格等進行統一規劃,保留文化獨具特色的風情,進一步提升的旅游影響力,吸引更多游客。二是進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建設,讓游客方便游。市鄉村旅游景區均分布在沿山一帶,部分特色景點如“螢飛谷”“里”等,沒有公共交通直達或班數較少,非自駕游的游客面臨去了不知道怎么回來的困擾,因此,完善交通建設十分有必要。三是完善景區配套設施。讓游客舒心游。旅游出行多數是“全家總動員”,景區游樂設施“老少咸宜”也是留住游客的重要手段,除了“家長”們感興趣的爬山、釣魚、棋牌等娛樂,兒童們的娛樂需求也不能忽視,老人們的醫療保健需求更是需要得到重視,完善娛樂、公共廁所、醫療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增強游玩趣味性、安全性,打消游客的顧慮,提高游客出行的安全感。四是向農戶提供優惠政策。通過降低農戶融資、貸款難度,適當放寬土地政策,幫助農戶擴大經營規模,從而提高經營凈收入,促進農民增收。
(二)系統培訓旅游技能,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
要將市大量的旅游客流量引入到農戶家中,增加農民收入,就離不開“優質的服務”,這不僅代表著游客對這個城市的感觀,也是市旅游行業發展最佳的名片,決定了游客能否轉變成為“回頭客”,并通過親友口碑、微博、朋友圈等網絡平臺將市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宣傳出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為了提高服務質量,一是要規范農戶的經營行為,杜絕農戶在景區內為賺取游客消費進行違規經營、惡意競價、出售假冒偽劣產品、宰客等行為,擾亂景區秩序、破壞景區的觀賞性,降低游客對景區的評價;二是要組織農戶參加旅游相關知識、技能的專業培訓會,針對環境衛生、食品安全、禮貌禮節、歷史典故、民俗文化知識等旅游相關各方面的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求;三是鼓勵農戶進行適當的創新,增加合理的旅游項目,豐富旅游節目,提高游覽價值,從而吸引并留住更多游客。
(三)融入“互聯網+”,形成全市鄉村旅游產業鏈
為擴大市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游玩,使農民在旅游業的發展中持續獲益,一是要融入“互聯網+”。通過新媒體、自媒體等互聯網平臺,將市獨特的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特色產業以及新農村建設風貌有效地宣傳出去,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二是綜合運用網絡平臺,將依靠口口相傳的農家樂通過美團、大眾點評等平臺呈現在每位游客眼前,不僅農戶能以照片、視頻等形式進行宣傳吸引游客前來,游客也能通過網上訂餐、訂票、訂購房間,網絡平臺明碼標價,解除游客擔心宰客、旅游旺季找不到住處等后顧之憂。三是要整合旅游資源,將市各大鄉村旅游景點整合成具有特色的旅游產業鏈,通過政府的總體規劃,改變各景區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形勢,進行統籌管理,形成規模效應,鑄成市獨有的旅游品牌。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8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部署,9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xxx帶領財經工委的同志對我市的農民增收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中,我們先后聽取了市農林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海洋與漁業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等單位以及xx、xx、xx等鎮關于農民增收情況的匯報,現將調查情況綜述如下:
(一)今年以來,市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農民增收工作,多次召開農民增收推進工作會議,并認真抓好落實。農林局、農業產業化辦公室等部門堅持用城鄉統籌的思路抓農村,用抓工業的思路抓農業,全力推進項目農業和農業園區建設,進一步拓展了農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間,涌現了一批農民增收新的亮點,項目農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減負增收、勞動力轉移、小城鎮建設、發展民營經濟、農業的組織化程度等方面都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績,特別是項目農業和農業外資引進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去年9月,全省x個縣市中有x個縣市被省評為農業產業化先進縣市,xx榜上有名。去年在xx市農業綜合表彰會上,我市獲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今年1-9月份,我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預計達3858元,同比增長15.9%,是多年以來農民增收形勢較好的一年,農民增收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農民種養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去年秋播以來,由于狠抓了夏熟作物的培管措施,今年夏熟生產和蠶桑生產獲得了較好的收成,實現夏糧總產8.38萬噸,其中,油菜籽收入達1.68億元,農民增收1869萬元;蠶繭總產值811.5萬元,增收1185.6萬元。全市畜牧業在禽流感、飼料價格上漲、外貿出口受阻等不利因素并存的情況下,畜禽生產保持了較好的發展態勢,畜禽產品價格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進一步拓展了農民增收的空間。 三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逐步加快。市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積極拓展農民就業渠道,加快中介組織建設,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今年8月份,我市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2.2萬人,其中就地轉移1.03萬人,異地轉移1.17萬人,農民人均外出勞務收入增加226元,增長17.7%。實現轉移的農村勞動力,年收入一般在1-1.2萬元之間,收入較高的是建筑行業,年收入一般在1.5-2萬元之間。
(二)近幾年,市鎮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幫助農民增收上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從我們的調查情況來看,我市在農民增收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低”,即農民的文化素質低。在我市尚未實現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35歲以上的占73%,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無一技之長的占81%。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成為制約農民收入進一步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場調節的比重日益加大,農業生產中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對處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且文化素質較低的農民來講無異于雪上加霜,增大了他們經營的風險,使他們很難對諸多的市場供求信息做出準確判斷,結果往往是造成農業生產的趨同,同一品種的農產品在某一時段的供給大量增加,價格下跌,農民收入隨之大幅降低。另外,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用于農業生產的新品種新技術大量涌現,這些都對農民的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而大多數農民則有些無所適從,結果導致農業產業化步履緩慢,農業經濟效益整體不高,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增收。
二是“高”,即農業成本高。近二年來,隨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造成了農民生產成本增加,導致增產不增收,再加上農資市場混亂,農民擔心高價買了假種子和劣質化肥農藥,到時候低價賣出農副產品,里外賺不到錢。近幾年,柴油等漁用物資價格也一路上揚,各類費用急劇上升,漁業成本不斷增加,廣大漁民的增收問題也成了“紙上談兵”。
三是“少”,即農業投入少。由于我市財政支付能力弱,用于農業的技術、資金投入有限,導致推動農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動力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滯后,農業基礎設施長期得不到根本改善,這些問題的存在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如今年我市遭遇干旱,由于水利設施功能衰退,損毀嚴重,抗災能力大大減弱,使農業生產遭受一定損失。有些鎮鄉由于財政困難,爭取到的有限的農業項目資金沒有真正投入農業,而是挪作他用,進一步影響了農業發展。
四是“重”,即農民負擔重。近幾年,國家通過實施稅費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民負擔有所減輕,但一些不合理的收費現象依然存在,特別是涉漁收費部門還是不少,收費項目繁多,漁民負擔仍然很重。與此同時,農民的“隱性負擔”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是醫療、教育等負擔加重。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比不上城鎮,但是其開支并不比城鎮低,有了病往往要支付高額的醫藥費。為了讓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許多農村家長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讀書,除了繳納高額的借讀費,不少家長還進城“陪讀”,既耽誤生產,又增加費用。其次是婚嫁成本居高不下,人情消費有增無減。在農村,子女婚嫁仍是農民開支的頭等大項,尤其是為兒子成家,幾乎要用盡全部積蓄,很多人還要舉債。大部分農戶每年用于各種人情的禮金占了家庭開支的很大比重。
(三)如何保持農民收入持續、快速、穩定增長,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這是當前農村工作的中心問題,也是各級政府和我們人大常委會著力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農民增收問題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經濟、社會、政治、制度、環境等方方面面,所以我們只有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農民增收,才能實現農民收入的可持續增長,為此,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促進農民增收
農民是弱勢群體,弱就弱在素質上。全面提高勞動力素質,變沉重的.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勢是實現農民長期性增加收入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戰略,消除農民的“低素質屏障”。
一是提高組織化程度。建議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一方面要圍繞農民增收來建立政績考核體系,堅持不以gdp 為目標取向,不以表面繁榮為政績,以把黨的富民政策創造性地惠及到農民身上為己任,形成農民增收穩定的政績考核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宏觀指導,堅持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為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積極發展村級組織帶農戶、農村合作組織帶農戶、農戶自己聯農戶等多種形態的合作組織,引導他們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共同發展規模經濟和特色經濟。同時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既要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更要注重加大對產前信息體系建設和產后加工流通的扶持力度,以及對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扶持力度,從而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二是提高勞動者素質。農村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嚴重制約著農業勞動效率的提高,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只有通過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農民增收問題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議政府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另一方面要結合農業生產實際,以服務農業和農民為宗旨,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幫助農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困難。
三是重視農業人才的培養。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中起著示范帶動作用的“農民經紀人”、“田秀才”、“土專家”等新型農業人才,已經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支不可缺乏的新生力量。因此,建議政府要進一步擴大視野,一方面要加強對他們的培訓,使之成為現代農業新技術的專業人才、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建立農業人才后備庫,充分發揮他們在現代農業中的作用,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謀劃農民增收
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建議政府:
一是進一步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進程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也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議政府要通過合理規劃布局,盡快形成優勢產業區域化、規模化生產,做大做強一批優勢農業產業,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要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重點培育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貿易企業,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要采取多種措施,拓寬農產品的流通渠道,加強市場調研和信息反饋,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方式,擴大農產品銷售。
二是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當前,農村集體保障功能不斷削弱,農村因病因災返貧和人口老齡化、高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民的處境不容樂觀。針對這些問題,建議政府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一要構建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援助體系,讓符合條件的貧困群體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同時要完善財政對低保的轉移支付制度,確保資金落實。二要構建農村醫療救助體系,盡快完善以大病統籌為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重點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問題。 三要構建農村教育救助體系,重點是逐步推進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四要構建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的養老保障體系,解除農村養老之憂。
三、堅持城鄉統籌的思想,加快農民增收
城鄉統籌發展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戰略措施,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因此,建議政府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農村勞務輸出。我市人多地少,大量農民和富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人均占有農業資源偏小,農業勞動生產率低,是農民收入、特別是來自農業收入長期上不去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加快農村勞務輸出,順應城市化規律之要求,采取相關措施,由過去人為地限制農民進城,到鼓勵農民進城,進而發展到允許農民進城定居。這既需要改變以往不正確的認識,更需要在實際操作中摒棄以往限制農民進城的一些做法,降低農民進城定居的門檻,為農民進城提供方便。要逐步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在國民待遇上的差別,對進城務工一定時間、有固定住所、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允許其申請變為城市居民,并在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要為進入城市的農民提供適當的工作崗位,使農民真正融入城市,適應新的環境,迅速轉換角色,在城市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二是加快城鎮化進程。從長遠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是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收入的根本出路。因此,要逐步提高城鎮化科學規劃水平,合理布局,以現有的市區和中心鎮為重點,加快小城鎮發展步伐。要把發展農村服務業、完善農村市場體系等與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完善小城鎮功能,壯大縣域經濟, 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向技術先進、勞動生產率較高的城鎮提供廣闊的空間,進而促進農村規模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三是加快民營經濟發展。農業產業不可能支撐如此多的農業人口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減少農民。因此,要在加快農村勞務輸出的同時,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要通過資金的集中投放、綜合運用金融、財稅杠桿,使民營企業向規模化、外向化、效益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方面的積極作用。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9
連山鎮是四川省的重點小城鎮,省農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糧油重點基地之一。連山鎮黨委、政府在積極建設小城鎮的基礎上,致力于農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幾年來,取得較好的成績,現就農民增收情況調查如下:
一、20xx年至20xx年農民收入情況表:
(略)
二、近三年市鎮兩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情況:
1、荒灘地整改投入120萬元。
2、農灌機沉井投入4萬元(其中機井30眼,每眼補助600元,計1.8萬元;沉井11口,每口2000元,計2.2萬元)。
3、農村機耕道投入40萬元(石梯村1.5公里,錦花村0.8公里,向陽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復投入30萬元。以上四項合計194萬元。
三、我鎮20xx年專業大戶、專業協會發展情況:
20xx年,我鎮有專業大戶20戶(其中種植業7戶,養殖業9戶,加工業4戶),年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左右,利潤150萬元左右。有兩個協會:
1、鴨業協會:該協會有會員156戶,年銷售額達335萬元,利潤48萬元,會員直接增收350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500元。
2、薯類協會:該協會有會員105戶,年銷售額達600萬元,利潤60萬元,會員增收4000元,帶動農戶增收502元。
四、影響和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勞動力過剩。
2、農業投入成本高,特別是農灌抽水費用大。
3、大多數農戶還處于傳統農業耕種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4、本地從事農副產品營銷的大戶太少。
五、市、鎮兩級政府對農民的增收的規劃和將要采取的具體措施:
1、要根據連山鎮農業現狀,配合德陽下旌湖改造,對上柳梢(9.7公里),下柳梢(12公里)整個渠系工程進行改造,實現自流灌溉達70%以上,減輕農業投入、增加農民收入。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扶持“種、養、加”大戶,發展規模種植、養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對“種、養、加”大戶扶持的優惠政策)。
3、加大小城鎮建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六、今年農民增收的預測:
1、糧油增加收入總額521.68萬元,人均增收201元。
①、小麥播種面積14115畝,預計單產813斤/畝,預計總產1146.97萬斤,與去年糧價相比,今年糧每斤預計增加0.18元,預計增收206萬元。
②、油菜籽播種面積5822畝,預計單產349斤,預計總產202.94萬斤,與去年油菜籽價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預計增收40.59萬元。
③、大春預計水稻面積19598畝,按去年的單產水平,預計產量可達2110.7萬斤,價格上漲0.15元/斤,可增收316.60萬元。
④、種植業生產資料的漲價因素:今年小春小麥、油菜播種面積為19937畝,大春水稻預計播種面積為19598畝,以此為基礎,所花的.機耕、農藥、化肥、種子、抽水費等,每畝預計增加農業投入10.5元(全年碳銨施用量每畝按200斤計算,碳銨價格同比增加0.03元/斤6.00元;磷肥施用量每畝按100斤計算,每斤同比增加0.005元,每畝增加投入0.50元;農藥預計每畝耕地增加4.0元)。預計增加投入41.51萬元。
2、多種經營增加收入總額39.45萬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豬3.71萬頭,保持去年增減不變(投入與產出基本同幅增長)。
②、禽兔較20xx年增加4.89萬只,可增收35.21萬元。
③、水產較20xx年增加148.8噸,可增收69.94萬元(增加面積,單產提高)。水產品價格上漲與水產品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使水產品凈收入增加0.5元/斤,預計增收65萬元(總產量是650噸)。兩項合計增收134.94萬元。
④蔬菜產量減少0.3噸,310萬元/萬噸,合計減少93萬元。
⑤、食用菌總產減少220噸,減收43.3萬元。
⑥、水果產量增加24噸,預計增收5.6萬元。
3、第二產業發展與去年相比度支付勞動報酬80萬元,人均增收31元。
4、第三產業快速發展,預計將比去年增加160萬元,人均增收61元。其中商飲業將比去年增加40萬元,服務業將比去年增加20萬元,交通運輸業將比去年增加30萬元,其它業將比去年增加10萬元,預計今年勞務輸出增加150人(去年1363人),預計增加收入60萬元。以上四項共計增加801.13萬元,按上年農業人口26008人計算,人均增收308元。
七、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及意見:
1、對農民的糧食直補政策長期堅持。
2、希望上級有關部門對我鎮農灌用水問題的解決,給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陽下旌湖工程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我鎮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對上上柳梢、下柳梢實行整個渠系的整改,預計需要資金400萬元,政府的思路是:農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級再支持一部分。我們通過各種辦法已經籌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級部門給予資金、政策支持)。
3、增加對農民技能培訓方面的投入,提高農民的素質。
4、對涉農物資價格實行價格聽證會。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0
xx鎮是xx省的重點小城鎮,省農科院的科技示范地,也是糧油重點基地之一。xx鎮黨委、政府在積極建設小城鎮的基礎上,致力于農民的增收致富工作,近幾年來,取得較好的成績,現就農民增收情況調查如下:
二、近三年市鎮兩級政府對農業的投入情況:
3、農村機耕道投入40萬元(石梯村1.5公里,錦花村0.8公里,向陽村0.4公里,清河村0.8公里)。
4、河堤修復投入30萬元。以上四項合計194萬元。
三、我鎮20xx年專業大戶、專業協會發展情況:
20xx年,我鎮有專業大戶20戶(其中種植業7戶,養殖業9戶,加工業4戶),年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左右,利潤150萬元左右。有兩個協會:
1、鴨業協會:該協會有會員156戶,年銷售額達335萬元,利潤48萬元,會員直接增收3500萬元,帶動農戶增收500元。
四、影響和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原因:
1、人均耕地少,勞動力過剩。
2、農業投入成本高,特別是農灌抽水費用大。
3、大多數農戶還處于傳統農業耕種方式,不能高效利用土地資源。
4、本地從事農副產品營銷的大戶太少。
五、市、鎮兩級政府對農民的增收的規劃和將要采取的.具體措施: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扶持“種、養、加”大戶,發展規模種植、養殖、加工示范基地(政府制定了對“種、養、加”大戶扶持的優惠政策)。
3、加大小城鎮建設,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第二、三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六、今年農民增收的預測:
1、油菜籽播種面積5822畝,預計單產349斤,預計總產202.94萬斤,與去年油菜籽價相比,每斤增加0.20元,預計增收40.59萬元。
2、多種經營增加收入總額39.45萬元,人均增收15元。
①、毛豬3.71萬頭,保持去年增減不變(投入與產出基本同幅增長)。
②、禽兔較2003年增加4.89萬只,可增收35.21萬元。
③、水產較2003年增加148.8噸,可增收69.94萬元(增加面積,單產提高)。水產品價格上漲與水產品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使水產品凈收入增加0.5元/斤,預計增收65萬元(總產量是650噸)。兩項合計增收134.94萬元。
④蔬菜產量減少0.3噸,310萬元/萬噸,合計減少93萬元。
⑤、食用菌總產減少220噸,減收43.3萬元。
⑥、水果產量增加24噸,預計增收5.6萬元。
3、第二產業發展與去年相比度支付勞動報酬80萬元,人均增收31元。
七、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及意見:
1、對農民的糧食直補政策長期堅持。
2、希望上級有關部門對我鎮農灌用水問題的解決,給予大力扶持(目前德陽下旌湖工程已經進入實施階段,我鎮為了配合下旌湖的改造工程,對上上柳梢、下柳梢實行整個渠系的整改,預計需要資金400萬元,政府的思路是:農民出一部分,政府出一部分,上級再支持一部分。我們通過各種辦法已經籌措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希望上級部門給予資金、政策支持)。
3、增加對農民技能培訓方面的投入,提高農民的素質。
4、對涉農物資價格實行價格聽證會。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1
今年十月中旬,我們就如何促進農民增收問題進行了認真調研,先后在全鎮9個行政村通過召開座談會、查閱資料和年報、問卷等多種形式,圍繞農民收入現狀,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以及增收的途徑、舉措等,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力求找到制約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各種困難,破解農民持續增收的難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收入現狀和特點
今年以來,我鎮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農業農村工作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核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落實政策為動力,堅持大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控減農民負擔,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良好勢頭,雖然經受了去年“7.28”水災的影響但我鎮農民收入還是大幅度提高。
1、農民人均純收入大幅增長。xxxx鎮轄9個行政村,136個村民,4027戶16021人,現有耕地9311.5畝,20xx年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270.9萬元,人均純收入1935元,比20xx年凈增203元11.7個百分點,繼上年以10.6%的速度快速增長后,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
2、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從20xx年我鎮經濟發展狀況的組成機構看,勞務輸出收入為1009.3萬元,凈增119.8萬元,增長13.7個百分點;農業總產值4097.2萬元,凈增803.6萬元,增長24.4個百分點;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仍然是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主要來源,且增速明顯加快。二、三產業收入也明顯增加,尤其是馬蜂溝和黃龍洞農家樂開張營業,為當地農民增收注入了新的力量。
3、農民的整體富裕程度提高。從調查戶的收入分組情況看,農民的整體富裕程度明顯提高,低收入戶的比例在逐步縮小,高收入戶的比例繼續增加。農民收入穩定增長,得力于是農村各項政策得到落實。由于鎮政府強化減負管理,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強化承包管理、強化財務管理、提高村務公開水平、積極實施實事工程,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深入開展扶貧工作,一大批貧困戶家庭解脫貧困。所有這些,對促進農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及問題
制約農民收入增長也就是制約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目前制約我鎮農民增收的因素及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民素質普遍偏低已成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制約了先進技術和裝備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農民素質不提高就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就會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增收就無從談起,尤其是目前大多數有文化的青年農民都已外出務工,更使得本地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素質偏低的問題顯得較為突出。如何應對發展外出務工和當地人才外流的矛盾已擺在政府面前。
2、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制約農民增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業生產成本就會上升,農業效益必然下降,從而制約農民增收。近年來,在化肥、農藥、種子等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推動下,我鎮農資價格上漲很快,這使農戶生產性費用支出大幅度增加,基本抵消了惠農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大大超出部分農戶的承受能力,直接挫傷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導致農民對農業生產投入有所減少。因此,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將會給我市的農業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3、土地集中困難制約了規模化經營。我鎮耕地面積為9311.5畝,而鄉村人口15557多人,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6畝。由于我鎮地理地形的`影響,我鎮耕地分布零散,嚴重制約著農業機械化作業。土地相對集中困難較大,難以實行規模經營,給發展規模生產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調研中我們感覺到,基層干部對此認識更加深刻,很多人都提到:種植業的比較效益低,在當前的種植水平下,沒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的突破,增產、增效是很難的,所以必須在擴大規模和調整結構上下功夫,走規模種植和集約經營的路子,小農的粗放經營對于人力和農資都存在著很大的浪費,必須走節約成本以增加效益的路子。
4、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發展后勁不足。多年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帳較多,很多地方的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都不盡完備,還有很多設施已經嚴重老化,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隱患。去年我鎮遭受百年一遇的“7.28”水災更是對我鎮農業基礎設施造成了極大損毀,雖經鎮政府積極努力、多方籌資現已將大部分水毀農業基礎設施得以重建,但由于工程量大,資金缺乏,還有很多農業基礎設施急需恢復。
5、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較低,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不強。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普遍存在數量少、規模不大,綜合實力偏弱,市場競爭力不強,區域優勢特色產業尚未形成品牌和規模優勢,與農民之間的利益聯接機制不健全、不緊密,帶動農民增收、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能力弱,這些制約著我鎮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收入的進一步提高。
6、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一是鄉鎮直接服務農民的基層站所管理體制有待于進一步理順,工作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創新。鄉鎮農技人員普通年齡較大、知識老化、部分鄉鎮缺員嚴重。二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無力承擔服務的職能。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也無力開展必要服務,村級統一服務的水平難以提高。三是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經費投入與保障嚴重不足。農業新技術項目的試驗、示范、推廣和培訓工作難以正常開展,農民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農業信息化程度比較低,對新產品、新技術、新知識了解甚少,獲取信息的手段還比較單一。
三、我鎮農民增收的建議和對策
解決農民增收問題,事關全局,意義重大。這既是重大的經濟問題,也是當前緊迫而繁重大的政治問題。要“富民強鎮,率先崛起”,必須首先引導廣大農民走上富裕的軌道。針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存在的問題,提出如下建議:
1、“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素質問題,素質問題的核心是教育問題。一方面加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拓寬培訓范圍和內容,有針對性地開辦不同層次的、更能貼近富余勞力的“實際、實用、實效、實惠”的實用科技培訓班,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圍繞促進生產發展、農民增收,做好各類實用技術的培訓、推廣和應用工作,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的技能。要充分發揮科技示范戶的輻射帶動作用,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質量。要正視農民素質的差異,加大宣傳教育,推動觀念更新,給農民講市場經濟,講外面的世界,讓群眾看到差距,奮起直追,樹立發展的決心和信念,營造發展經濟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新一輪的思想解放,為農民增收創造主觀條件。
2、加大對農業生產資料的調控力度,加強對農資市場的管理。要嚴格控制涉農物資的價格水平,侵吞因農產品價格上漲所給農民帶來的利益。首先,認真執行國家的價格政策,堅決穩定農資價格,抑制農資價格不合理上漲。其次,加大對農資價格的檢查力度,組織不定期開展農資專項檢查,建議由政府牽頭,物價、工商、供銷、技術監督、農業、等部門齊抓共管、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堅決打擊制假售假、哄抬物價行為,堅決維護正常的市場供求秩序。第三,加強化肥市場和價格的監測。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化肥生產,市場供應和價格的監測,全面掌握化肥生產、庫存和化肥成本價格變化情況,及時采取措施,保持市場和價格的基本穩定。
3、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新機制。一是積極探索以土地股權化等方式分離土地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采取轉包、轉讓、租賃、土地入股、抵押、技術承包和土地融資等多種辦法拓展土地流轉途徑。二是引導農戶將承包土地統一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開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試點工作。三是提高規模經營水平,積極探索各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模式,鼓勵農村種田能手、專業大戶和各類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開展土地規模經營。四是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機制,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五是進一步做好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轉移工作,支持鼓勵農民自愿放棄承包土地,積極探索建立有效的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更多的農民進入城鎮轉變身份,推動農村規模經營發展和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
4、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為農民增收夯實基礎。一是針對我鎮實際狀況,將全鎮工作重點和政策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傾斜,迅速恢復災后重建,安定民心。二是采取“以獎代補”、“以錢養事”等形式搞好農田水利、道路和文化、環境衛生設施建設,強化政策資金的導向作用和使用效益,引導農民自愿出資出勞,調動農民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積極性。三是積極拓展農業機械作業和服務領域,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推廣節本增效機械化技術,落實相關扶持政策。四是推進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和農村環境治理。
5、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提升特色產業水平。一是大力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擴大優質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培育發展農村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形成了“一村一品”農業新格局。二是堅持以工業的理念謀劃農業,大力培育名特優農產品加工產業,培育、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序。三是鼓勵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爭創農產品名牌和馳名商標,加強安全農產品申報認證工作,申報成功的建議給予一定的資金獎補。四是加快開發農村旅游項目,探索農業產業與旅游產業結合發展的新型經濟,走觀光休閑農業和生態旅游相結合的發展之路,積極吸收以前本鎮優秀項目經驗,推陳出新,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
6、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增強為農服務的能力。由于農業是弱質性、公益性的基礎產業,如果完全依靠市場機制,難以實現現代農業建設的快速發展,因此,政府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職能作用,給予必要的資金、技術、信息、人才等支持,為農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撐。一是整合鄉鎮基層站所管理職能,理順管理體制,切實加強和充實鄉鎮基層站隊伍,進一步優化隊伍結構。二是積極爭取各級的償債資金,多渠道化解村級債務,減輕村級集體組織壓力。三是在農村公共服務領域內適當引進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提高了農村公共服務生產和提供的質量和效率。四是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農業技術措施推廣力度,把新技術、新品種帶進來。五是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解除農民后顧之憂。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2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目標
為了更好的做好農牧民增收工作,成立同志任組長,讓副組長,各臺站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牧民增收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農牧民增收工作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明確階段性目標,制定切實有效的工作舉措,使全縣農牧民增收進程始終在強有力的行政推動下健康發展。
二、以職能職責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
按照縣委的安排,我局根據工作職責要求有序開展“村村通“工作和鄉村有線電視網建設工作,全縣農牧民增收工作的宣傳報道,各項工作進展順利。
(一)“村村通”方面
今年,我局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安裝任務為44套,其中舍聯鄉20套、吉居鄉24套。目前已完成吉居鄉20套設備發放安裝,剩余4套正在由新都橋廣播電視站安排配發,舍聯鄉20套待鄉鎮分配方案確定后庚即實施。
(二)鄉村有線電視網建設方面
我局在姑咱、雅拉、新都橋、金湯站四個站點有有線電視網用戶約420戶。因電信網絡的介入,我局有線電視網的用戶有減少趨勢。下一步,將通過努力擴大用戶。
(三)宣傳報道方面
積極配合縣農辦、發改局、人社局、農牧和科技局、交通運輸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等相關單位開展好農牧民增收工作的宣傳報道。6-9月份,對農牧民增收工作的相關報道30余條。
雖然我局的農牧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離領導的要求和農牧民民的`期盼還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們將繼續以促進農牧民增收為已任,將其作為發展民本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盡最大努力幫助我縣的人民增加經濟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為加快我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做出新的貢獻。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3
一、現狀與問題。
通過大力營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好氛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加強結構調整,做強特色優勢產業促增收。通過調優結構、調高效益,全區初步形成了奶牛奶業、時尚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產、名優茶果等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全區共有各類特色優勢產業面積9.23萬畝,存欄奶牛8788頭。通過不斷引進新產品和新技術,積極擴大基地規模,提高產品檔次,全區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效益快速提高,其中奶牛業前三季度實現銷售4414萬元,蔬菜業銷售10190.7萬元,花卉苗木和茶果業分別實現銷售3031.8萬元和6723.9萬元,水產業實現銷售3770.9萬元。
二是加強糧食生產,增加糧食產品附加值促增收。通過貫徹落實國家各項扶持發展糧食生產政策,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全區糧食生產出現了可喜局面。今年夏糧平均單產比去年增加了46.6,畝均效益增加了一倍;秋糧單產比去年增加一成以上,畝均效益增加300元左右。
三是加強產業化經營,壯大市場競爭主體促增收。重點培育帶動能力強、輻射效應顯著、產業化市場前景好的各類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農產品市場營銷體系,實現了農戶小生產經營與大市場的對接。全區現有較大規模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22家,帶動農戶2575戶,實現銷售1.66億元;一定規模農產品市場經紀人88人,農產品批發市場4家,各類行業協會16個。
四是加強園區建設,增強示范輻射作用促增收。通過進一步優化園區布局結構,推進項目入園,培育園區特色,促進了園區健康發展,增強了園區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全區現有各類農業園區26個,規劃建設面積2.06萬畝,引進種養項目119個,實現銷售6824.1萬元。麗安村觀賞苗木示范園區建立了優質苗木馴化繁育基地,帶動了周邊130戶農民發展苗木種植,今年已為農戶外銷苗木85萬株,獲利255萬元。
五是加強科技興農,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促增收。通過大力實施“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加大科技應用轉化力度,提升了農業科技含量。利用新技術,改良茶葉品種結構,提高了茶農收入,去年茶葉畝均效益近8000元。今年以來,全區引進和推廣新品種67個、新技術21項,舉辦區級科技培訓班32期。隨著“三項更新”工程的深入開展,科技對農民增收的貢獻額進一步加大。
六是加強質量建設,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促增收。以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為突破口,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積極實施品牌戰略,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效益。通過狠抓農產品質量建設,打造品牌,取得了明顯效果,去年魚鱉混養池每畝純利潤3000元以上。到目前為止,全區累計制(修)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規程和農產品質量標準27項;無公害生產基地28個,面積10.2萬畝;注冊農副產品商標33個;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22個;省、市級名牌農產品19個。質量建設帶來的優質優價使農民增收步伐加快,農業效益不斷提高。
七是加強招商引資,增添農業發展動力促增收。通過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注重大項目和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引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今年鄒志敏個人投資400萬元,興建了我區規模最大的奶牛園區,設計飼養規模1250頭。目前,園區建設已基本結束,入園奶牛已有千余頭。去年以來,我區農業“三資”投入保持穩定增長態勢,“三資”投入農業總額2.56億元。隨著“三資”投入不斷增加,進一步加快了農民增收步伐。
八是加強生態建設,優化環境質量促增收。通過加強生態農業建設,加快綠化造林步伐,推行循環式生態模式,優化了發展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如斗山村農民陸正初種植86畝茶園,采用茶園間種銀杏的辦法,吸引鳥類棲息,利用鳥類治蟲,建成真正的無公害茶園,被列入省茶葉科技示范園二期工程之一。今年茶園收入已達10萬元。
九是加強服務監管,營造良好發展氛圍促增收。積極做好依法監管工作,凈化市場秩序,加強動植物檢疫和護林防火,保障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通過開展全區性農業行政專項執法檢查,同農資經營單位簽訂農資守法經營責任書,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同時,深入開展“農技110”活動,大力實施“123”工程,認真組織“三下鄉”服務,建立健全掛鉤鎮、園區(基地)服務機制,充分發揮“農民專家”作用。今年,全區已受理農技“110”電話3582個,技術人員實地指導5723人次,解決技術難題778個。目前,我區有農民自辦的講習所50多個,如農民葡萄專家馮金狗自辦致富講習所,講解葡萄栽培技術,為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
十是加強政策落實,發揮政策效應促增收。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落實、制定了“一免二補”、鼓勵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農業龍頭企業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今年,我區減免農業稅1340.8萬元,發放糧食直補資金347.09萬元。通過“以獎代補”辦法,對12個園區建設項目,區財政已落實扶持資金240萬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加快了農業發展步伐,促進了農民增收。
我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農民增收步伐還不快。二是農民增收的渠道還不寬。三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未完全形成。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去解決。
二、對策措施
為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進程,我們考慮應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學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大力抓好示范項目建設。依照xx市都市農業規劃,我區通過建設一個體系、三大都市農業主題片區,構筑農民新型致富框架。一個體系是城市綠地生態體系,重點建設市際生態隔離帶、環城綠帶、沿主干公路和主航河道的防護林帶、大型生態片林等,形成三縱三橫、六路四河的森林體系。三大片區是:高科技設施型農業片區,重點建設優質稻米產業化示范園、現代高科技設施蔬菜園、兩個千頭現代化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示范園,與設施花卉園等一起構筑現代氣息濃郁的設施農業高地。生態景觀型農業片區,重點在沿山地區開發建設集生態、防護、觀光、度假、居住于一體的生態景觀長廊。特色精品型農業片區,重點建設精品葡萄、鵝湖特色水產養殖以及優質稻米、無公害蔬菜等農業精品園。同時,著力抓好一批都市農業項目建設,以項目為載體,全面推進都市農業建設,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如萬畝優質水稻xx示范園區、精細蔬菜園區、現代花卉苗木示范園區、海浪奶牛生態養殖示范園區、優質高效葡萄生產示范園區、漁業示范園區。
(二)積極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尊重承包戶意愿的基礎上,采取市場配置資源的方法,積極探索土地流轉的多種形式,使現有資源向優勢產業集聚。規范土地流轉工作,確保土地流轉穩定有序推進,努力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同時,加快培育壯大各類農業龍頭企業,積極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領域,構筑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平臺。按照企業和農民“自愿互利、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建立利益緊密型聯結機制。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切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抗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加快推進科學技術創新,加強農產品質量建設。切實抓好“品種、技術、知識”三項更新工程,大力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積極開展農業從業人員培訓,加強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同時,注重農產品質量建設,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成一批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積極實施名牌戰略,打造一批有較強競爭力、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牌優質農產品,依托名牌優質農產品促進農民增加收入。
(四)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機制,積極增添農業發展動力。進一步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條件,積極吸納“三資”投入。充分依靠政策,加大各級財政資金和信貸資金投入。盡快建立“財政投入啟動、信貸投入助推、三資投入為主、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為農民增收增添動力。
(五)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加快形成整體工作合力。進一步統一認識,轉變觀念,加大組織領導力度,切實加強依法行政,積極落實考核措施,努力建立“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通過規劃、引導、管理、服務,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4
自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開展以來,福山村緊緊圍繞“多為群眾辦實事、腳踏實地謀發展”這一主題,結合福山村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實施方案,村兩委班子成員積極成立領導小組,對村里定單農業發展進行了專題調研活動和研討交流。調研小組深入到甜菜種植區對有關調研內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次調研對村干部、黨員、村民代表、村民小組長、種植戶,采取了召開座談會、個別走訪等形式,深入開展調研。先后開展村兩委班子、黨員、村民代表、服務對象及設施農業大戶座談會3次,累計參加人數達78人,深入到甜菜種植區走訪甜菜種植戶97家,以不同形式和方法征求村民意見和建議,查找制約本村發展的突出問題,問計于民。按著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要求,從實際出發,全面分析存在的問題,綜合各種因素提出解決辦法,充分認識已具備的優勢,就如何發展定單產業和促進農民增收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
一、基本情況
隆昌鎮福山村位于巴林左旗最南端,東和阿旗天山鎮接壤,南和阿旗雙勝鎮相鄰,全村所轄5個自然村,村委會所在地為大營子。總面積為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7523畝,其中水澆地面積為5850畝,現有林地面積5500畝,草牧場面積13985畝。全村下轄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2030人,共有黨員36名,福山村現任“兩委”班子由4名常設干部和一名非常設干部組成,現有村合作經濟組織一個和各類產業協會3個。
二、現狀和優勢
福山村黨支部與村委會緊緊圍繞“多為群眾辦實事,腳踏實地謀發展”這一主題,以項目建設、農業產業化工作為重點的總體工作思路開展工作。村兩委班子集中整合人力資源,加大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工作力度,使全村的各項工作健康有序、協調發展。
(一)打造農業定單產業、確保農民增收
在鎮黨委政府和旗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種植甜菜達到600多畝,實現60多萬元的訂單農業收入。,在特殊之年,為使農民穩定增收,隆發村積極大膽擴大甜菜種植面積,使甜菜種植擴大到了4000多畝。同時,為確保甜菜種植戶取得更好收益,我們為甜菜種植戶聘請技術員實現甜菜的紙筒育秧栽培,保證了甜菜更高的成活率,減少投入之初的成本和風險。近年來,嘗到了種甜菜甜頭的福山村農民,開始規模化種植甜菜,通過村領導牽線搭橋,與林西糖廠簽訂甜菜種植合同,協調在我村建起了甜菜收購站。今年全村種植甜菜4000多畝,產量達XX噸。,僅甜菜種植一項全村實現收入達到560萬元,人均增收2758.13元。今年大災之年我村實現了“災年不減產”,確保廣大種植戶收益。
(二)便利的交通與優越的資源優勢
福山村地處巴林左旗最南端,東和阿旗天山鎮接壤,南和阿旗雙勝鎮相鄰。周邊與多個地區相鄰,這為甜菜能夠對外運輸提供了方便的.條件,也為能夠打開屬于自己的銷售市場創造的基礎條件,使往來于此的客商愿意在此購買甜菜。同時,全村有耕地面積5850畝,為甜菜種植需要大量的水分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福山村根據村實際情況村委會與其他地區糖廠積極聯系,在福山村建立甜菜收購站,這樣既方便了村里4000多畝的甜菜就地銷售問題,也解決了群眾因為甜菜外銷路程遠費用高的難題,為群眾的甜菜銷售解決了后顧之憂。
(三)甜菜品種優良,為打開銷售市場奠定基礎
福山村生產的甜菜含糖量可以達到最高水平,純度達85%左右,整個地塊有80%以上植株。塊根重和含糖均達到制糖標準要求,塊根中非糖成分含量低,純度達到80%以上。根據每塊地甜菜的具體情況福山村合理地確定收獲期,安排收獲順序,使甜菜可以獲得較高的產糖量,提高甜菜質量。合理的技術耕作與收獲時間安排使福山村收獲了可以釀造出糖色潔白、有光澤,水溶液透明無雜質糖的優質甜菜。優質的甜菜為福山村打開屬于自己的甜菜市場奠定了最基礎的條件。
三、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效率低下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直不足,財政對農業基本建設的投資力度也弱。由于投入不足,農業基礎設施普遍落后、老化陳舊,很難對農業生產提供持續的保障和促進作用,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也大幅下降。目前,除少數有條件的種植戶采用機械挖掘外,一般都采用畜力收獲或手工挖掘。即用畜力牽引的鏟鏜犁或翻地犁將甜菜壟行鏜15~18厘米。機械收獲甜菜,主要采用拖拉機牽引摘掉犁壁的四鏵犁或五鏵犁進行挖掘,犁鏟入土深度20~22厘米,但這種機械化收獲方式在村里還是極少數的。這些現狀都大大阻礙了甜菜收獲的效率。
(二)農民勞動力素質偏低
由于地處偏遠,自然條件較差,農村經濟發展一直處于相對滯后的狀況,雖然近幾年結構調整有了一定的起色,但由于尚未形成氣候,農村建設不明顯,農村勞動力素質依然還比較低下。突出表現在: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在思想素質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養方面,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比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三)組織建設依然薄弱
一是大多數干部思想不夠解放,習慣于行政命令,習慣于用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工作方式方法局限于思維定勢,不善于抓住工作重點,不善于抓住問題本質,因此雖忙得不可開交,但多屬疲于應付,工作局面卻始終維持舊面貌;二是部分基層干部工作積極性和工作責任心不高。習慣于安于現狀,習慣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工作上缺乏應有的激情和熱情,缺乏扎實的工作作風。有的干部雖然有工作能力但卻不愿釋放,有的則處于“撥一下動一下,不撥就不動”的工作狀態。就其本質上來說還是沒有樹立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是村組干部工作能力普遍不高。村組干部感覺工作不好干,太累太苦卻沒有工作成績,難以應付農村工作。
四、建議和對策
(一)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提質增效
要切實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統一思想,提高認識,轉變觀念,把它當成為農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民心工程”,切實抓緊、抓實、抓好。福山村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進一步通過與相鄰的其他地區協調溝通,通過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將福山村4000多畝甜菜的收獲進行外包,不僅解決福山村農民因收獲效率低問題,也為能夠及時保質保量完成甜菜收獲,降低甜菜含糖量損失提供了有力保證。
(二)加大農村文化和技術知識培訓力度
切實重視“新農民帶頭人”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過硬的“新農民帶頭人”隊伍,是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的突破口,“星星之火”必將形成“燎原之勢”。一是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一批大中專畢業生等高素質人才,回鄉返村任職,使之成為現代知識、市場觀念、文明意識的傳播者。二是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農村黨員、干部、回鄉離退休老干部老教師隊伍,成為先進文化、傳統道德、社會公德的倡導者。三是精心扶持一批農民技術員、農村骨干、農民企業家、農村經濟人、“能工巧匠”等,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帶頭人。著眼未來,宜積極倡導和大力培養“學習型農民”、“知識型農民”。村級領導及群眾應轉變觀念,把提高群眾知識化、現代化、文明化作為工作重點,通過廣泛深入的下鄉、幫扶、服務活動,在農村大力倡導學習的風氣,形成學習的氛圍,為農民積極創造學習的條件、學習的環境,幫助農民群眾樹立自覺學習、終身學習意識,夯實提高農民素質的知識基礎。
(三)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推動農村民生建設上臺階
農村村級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是我們黨聯系群眾、動員和組織群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務的根本組織保障。福山村積極組織全村黨員通過開展學習活動調研,制定村級組織章程,加強村級組織的核心領導與帶頭致富作用。另外,通過“進村入戶”形式,進行走訪調查為能夠使村兩委班子能夠及時、有效解決群眾最為迫切的難題提供最新的依據,保證村兩委班子能夠和諧與群眾相處,建立友好福山村,促進福山村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5
一、現狀
(一)全縣農業人口基本情況:
1、從年齡結構看,我縣農村勞動力目前處于中壯年時期
在全縣16萬人中,屬于農村勞動力范圍的共有萬人。其中20歲以下有xx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x%;20歲至35歲有xx人,占x%;35歲至50歲有xx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x%;50歲以上xx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x%。可以看出,我縣農村勞動力主要集中在歲—歲,處于時期。
2、從性別結構看,
據統計我縣農村勞動力中女性有人,男性有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的x%,x%。
3、從文化結構看,我縣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偏低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勞動力的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但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我縣農村的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全縣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人,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有人,分別占農村勞動力的x%,x%,x%,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達到二分之一以上。
4、從就業渠道來看
我縣農村勞動力外出(縣外)務工的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x%;在本縣從事農業的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x%;從事第二產業的有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x%;從事服務業的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x%。
(二)我縣農民人均收入的現狀及構成
我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元增加到20xx年的xxx元,年均增加%,20xx年人均純收入增加到xxx元,年均增加xxx元,年增長率為x%,增速。20xx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主要構成中種植業收入占x%,養殖業收入占x%,工業、建筑業、運輸業收入占x%,商飲服務業收入占x%,勞務輸出收入占x%。在農民純收入中農業收入占x%,非農產業收入占x%。
二、全縣工業發展情況
1、工業發展規模,三次產業比例
去年我縣實現工業總產值7.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億元,工業增加值1.8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7億元,實現利潤3300萬元,實現稅金3108萬元。工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x%,三次產業比由20xx年的45.65:26.53:27.82調整為20xx年的37.06:36.43:26.51。
2、工業行業分類、輕重工業情況
我縣的工業分三大產業,一是水電載能產業,二是礦產建材產業,三是農特產品加工業。
3、工業在縣域經濟中的地位,對縣財政的貢獻等。
三、我縣工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情況
(一)直接吸收農民工就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情況。
20xx年,我縣規模以上企業共吸收就業人員人,中小企業共吸收就業人員人,有效的緩解了就業難的問題。以我縣的建誠木業來看,該廠常年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300多人,其所在的銀定村大部分剩余勞動力在該廠打工,每年可取得80-100萬元的勞務收入。
(二)農業產業化帶動種養業發展情況。
近年來,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目前我縣規模較大、帶能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家,帶動農戶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x%。
①茶葉產業:我縣現有茶園6.5萬畝,全縣1.9萬戶茶農戶平擁有茶園2.7畝。茶葉平均年產量達900噸,茶農每年茶葉收入已達800萬元,人平收入也有250元。
②木材加工業:主要有建誠木業,對木材進行深加工,帶動農戶戶,每戶增收xxx元。
③養殖業:如果大禹pic公司達到10萬頭規模后,可帶動養殖戶上千戶,戶平按100頭計算,可以增加收入9萬元左右,利潤8000-10000萬/戶,按每戶4人計算,可人均增收2000-2500元。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3000多人。
(三)工業發展帶動運輸、餐飲等第三產業發展情況。
工業的發展必然會帶動交通、通訊、商業貿易、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四)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6
農民增收問題始終是“三農”工作的核心問題,是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始終面對的重大課題。就這一課題,筆者做了一些調研,進行了一些思考,在此談幾點個人看法和建議。
一、對農民收入現狀的一次典型調查
就農民收入現狀情況,我們到新鋪鄉東灣村做了一次典型調查。東灣村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經濟發展狀況在新鋪鄉屬中等水平。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195個農戶,662人,耕地面積489畝,20xx年人均收入3000余元。調查過程中,我們選擇了30個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農戶進行了面對面地走訪。調查結果顯示,年收入7000元以下的有7戶,占調查總戶數的23%;年收入7000—12000元的有18個戶,占60%;年收入12000元以上的有5戶,占17%。調查表明,這些農戶家庭收入結構基本相同,主要分為三大塊:一是外出務工收入,平均占家庭總收入的50%左右;二是以柑桔為主的種植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30%左右;三是養殖畜禽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20%左右。
通過調查,我們還了解到三個帶有普遍性的現象,一是農民貸款難。由于目前農村基本上只有信用社一家金融機構直接向農民提供貸款,而且一般都是小額貸款,還款期限也較短。調查中,就有一個農戶這樣反映,他準備利用自己的一處空閑的場地,加盟雙佳公司養殖肉雞,這本來是一個賺錢的項目,但他根本無法籌集到1萬元的啟動資金,找信用社貸款,最多只能貸到1000元,最后,他不得不放棄了這個項目。二是教育負擔重。據反映,現在農村中一名初中生一年的學雜費至少要1000元,一名高中生一年的學費至少要2500元,一個農村孩子如果只讀完高中,最少需要家庭開支1.2萬元。對于一個農民家庭來說,1.2萬元不是個小數目。如果這個孩子再讀完四年大學,則至少還需要4萬元,到了這個階段,大多數農民家庭就不得不靠借債來維持了。我們這次調查的農戶中就有這樣一個例子,該農戶幾年前家里還有存款,自從他的女兒讀完四年大學之后,他家不僅存款沒有了,反而欠了近3萬元的債務。三是醫療費用高。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整個東灣村大約有10%的農民家庭因疾病方面的原因而步入貧困。這些農民大多患的是肝炎、結核、矽肺等慢性疾病,病程一般都較長,每年要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醫療費用。同時,疾病還導致了他們的勞動能力降低甚至喪失,這無疑是雪上加霜。該村有一個農戶,男主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要開支近2萬元的醫療費用,現在家里不僅一貧如洗,而且還欠著幾萬元的外債。
二、造成農民增收難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對上述調查情況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造成農民增收難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可以說是一組相互交織、纏雜的矛盾,分析其深層次根源,筆者認為是由以下三個因素決定。
(一)農業生產面臨諸多風險的“先天不足”導致農民無法穩定增收。
首先,農業生產臨著其他非農產業不可比擬的自然風險。農業是以生命有機體作為生產對象的,由此決定了自然條件與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無法預測的農業自然風險,即:外部自然環境條件的不可預測性與不確定性,直接決定與影響到農業生產經營效率的高低。特別是在現階段科學技術與生產力水平對外部自然力控制能力還相對較弱的條件下,氣候條件與自然災害往往直接決定了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命運。加上長期以來對自然環境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而且極大地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局部的洪水和局部的旱災、蟲災以及瘋牛病、禽流感等疫病從來沒有間斷過,這些災害的損失,最終都將降臨到農民的頭上——農業欠收甚至完全失收,這種災難對農業生產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
其次,農業生產面臨著市場經濟紛繁復雜的市場風險。在傳統計劃經濟環境中,農業生產經營幾乎感受不到來自市場的挑戰與風險。但是伴隨著傳統計劃經濟轉向現代市場經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歷史性轉軌,特別是中國加入wto之后,農業生產與經營必須正面迎接各種市場經濟的機遇和挑戰。由于農業生產周期長,生產決策與產品銷售在時間上被人為分割,因此當市場上一些大宗農產品供不應求或供過于求時,必然會導致農產品價格上的大起大落,而以單家獨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主體卻無法有效掌握市場信息,價格好時他的農產品生產不多,等他生產多了,價格卻又跌了,總是走不出那種“增產不增收”的困境。
(二)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不充分的“后天乏力”導致農民獲得非農收入的難度加大。
當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正遭遇三大“瓶頸”制約。首先是農村富余勞動力基數太大。據不完全統計,至20xx年底,我國農村富余勞動力高達1.8億人,同時每年將還有600萬人成為新增加的勞動力。問題還在于,一方面從總量上看勞動力市場是供大于求,但另一方面卻存在青年勞動力和技術工人短缺的問題,近階段在廣東沿海城市出現的“技工荒”現象便說明了這一問題。其次是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偏低。據國家統計局1997年和20xx年兩次抽樣調查,農村勞動力中文盲或半文盲比重仍達8.5%,小學文化程度的為33.9%,初中文化程度的為46.2%,高中文化程度的為10.19%,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僅為1.3%,這些都決定了大部分農民工進城后,只能選擇城市人不愿干的粗活、重活、臟活,勞動強度大而工資卻相對較低。其三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緩慢而艱難。我國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各種控制人口遷移的制度仍然存在,如戶籍制度、農村土地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等。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涌入城市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從本質上講也沒有被工業化與城市化所真正有效接納,絕大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始終游離于現代化城市之外,他們把20-40歲黃金的'時間奉獻給了城市,到了40歲,快要老了,或者病了,城市便不再需要他們,他們只好又回到生他養他的故鄉,把養老的包袱又甩給了農村。
(三)國家宏觀收入分配政策偏差使農民增收面臨明顯不利的社會經濟環境。
首先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工業偏向。資料顯示,在“一五”到“五五”期間,我國政府對工業投資占總投資的比重在45%-62%之間,而對農業的財政投資從未超過8%,最少年份為3%,這種工業偏向運行格局產生的直接結果是,農業自我積累與自我發展后勁的不斷弱化。其次是城鄉發展中的城市偏向。長期以來,城市公共物品幾乎全部由國家負擔,如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而農村公共物品的短缺卻由農村居民自己負擔與自主解決,這種不均衡的城鄉公共物品供給制度從根本上引發了農村公共物品的嚴重短缺,從而極大地制約了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其三是國民待遇中的市民偏向。我國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由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構成,保障項目齊全而且水平較高,而農村居民只有最近幾年才開始試點推行的農村養老保險和合作醫療。我們還可以從城鄉居民之間的稅負比較中看出城鄉居民的嚴重不平等。在稅費改革以前,城市居民個人所得稅起征點為月稅收800元,年收入9600元以內不納稅,按照這一標準,可以說95%以上的農民不應當納稅。即使把農民與城鎮個體工商戶進行平等納稅比較,工商戶年應交稅所得額如不超過5000元,適用于5%的稅率,農民也最多也就適用5%的稅率,但農業稅的實際稅率大都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上。從經濟學角度講,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決定社會事業進步的差距;反過來,從社會學角度講,社會事業進步的差距,又使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由于社會事業發展的不平衡,現在農村孩子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要大大少于城市孩子,那么就必然會使城鄉下一代的差距提前拉開。
三、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對策措施
由于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筆者認為,解決農民收入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辦法,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堅持長短結合,多管齊下。具體來說,就是要實行“分兩步走”的發展戰略。
(一)立足當前,四措并舉提高農民現實收入。
1、進一步深化制度創新,用政策促農增收。要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引導農民自愿、自覺走向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一是要在穩定土地的承包權的前提下,搞活土地的使用權,允許土地流轉、轉讓、租賃。二是要健全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三是要逐步建立農村養老保險機制,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2、因地制宜優化農產品結構,增加農民產業收入。當前農業生產要避開重復生產大宗農產品而帶來的相對過剩問題,進一步提升和優化農村內部產業結構,走發展生態農業之路,大力開發安全、優質、專用、有特色的農產品,通過搶占市場來贏得發展先機。具體到我們xx縣,就是要緊扣消費市場需求,大力整合本地資源,充分放大現有優勢,突出做好生態文章,重點打造柑橘、茶葉、烤煙、高山蔬菜、家禽、生豬六大拳頭產業。
3、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增加農民非農收入。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的就業門路,減少農民對土地的依附關系。通過引進、發展勞動密集性企業,大量吸納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從事工業生產的機會。同時結合本地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從事深加工、精加工的農產品加工中小企業,進一步拓寬增加農民就業渠道。還要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使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脫出來,專門從事農業產供銷各個環節的服務。
4、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保證農民增收“輕裝上陣”。要繼續穩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繼續強化各項強農惠農政策,為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創造條件。要確保各級轉移支付資金、支農項目資金專款專用,保證各項惠農補貼及時足額下撥到位,尤其是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和良種補貼必須按時足額兌現到戶。要嚴格清理和規范涉農行政事業性收費。
(二)著眼長遠,四管齊下夯實農民增收基礎。
1、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實現農業結構的轉換升級。
要繼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真正使農業增長方式由過去單純追求數量增加,向在保證數量的前提下尋求品種改良和質量提高的方向轉變,從而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要特別注意走出農業結構調整中追求“小而全”的誤區,著重培育特色主導產業,關鍵是要在優勢區域中培育優勢產業,在優勢產業中選育優勢產品,在優勢產品中打造著名品牌。
2、提高勞動力素質,加強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城鄉的差距,實質上是知識的差距,信息的差距,教育的差距,歸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所以,從現在起,要從三個方面著手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農民增收提供智力支持。一是要抓好農村基礎教育。堅持從娃娃抓起,實現高質量的九年制義務教育,要努力保證不出現一個農村孩子因貧困而失學。二是要加強實用技術培訓,積極啟動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農民培訓工程,為農村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農業實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重點圍繞主導產業的生產,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將農業部門的技術優勢轉化為促進農民增收的經濟優勢。三是要加強上崗技能培訓。加強勞務輸出的組織和引導,做到擴大總量與質量并舉,向大中城市輸出與向縣城和中心集鎮轉移并重。加強對農村勞務和職業技能培訓,重點培訓家政服務和導游人員,打造勞務品牌。逐步實現勞務輸出由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短期型向長期型轉變、由松散型向組織型轉變。
3、立足于城鄉聯通,加快推進城鎮化發展。一是要以擴展就業為突破點,徹底改革戶籍制度,取消對農民就業的歧視性政策限制,讓農民能自由平等地依照經濟比較利益合理地向城鎮有序流動。同時要破除城鄉分割的社會保障體制,將進城務工的農民逐漸納入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為農業勞動力流動和擇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二是要加快發展鄉鎮企業,調整和優化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構建完善的農產品運銷體系,增強鄉鎮企業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三是要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必然會擴大城鎮居民對農產品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因此即使農產品結構不提高,農民收入也會上一個新臺階。所以,從長遠來看,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還取決于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和水平。
4、加大對農業的支持與投入,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國家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優化投入結構,重點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為今后實現農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7
當前農民收入增長所面臨的嚴峻困難,已成為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實現良性循環的一大障礙。我縣同樣也面臨著農民增收難的困惑,因此,找準農民增收難的原因,制定增加農民收入的措施,時當前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它關系到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農民的利益,關系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也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為此,我與人大相關委室同志先后到趙莊、歡口、師寨、孫樓等鎮進行調研,分別采取了入戶調查、別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詳細了解我縣農民增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現形成以下調查報告。
根據今年夏秋兩季形勢初步分析,全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總體態勢呈現“四增一平”,即:家庭經營收入增、勞務與工資性收入增、轉移性收入增、財產性收入增,農民負擔平。今年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785.6元,同比增加694.2元,增長13.6%,其中家庭經營收入增收360.2元,勞務輸入增收140.2元,轉移性收入增收72元,財產性收入增收121.8 元。其增收特點為:一是工資性收入增勢強勁。今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623.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0.2元,增長9.45%,對今年農民增收的貢獻率為20.19%;二是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今年農民人均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549.2元,增加193.8元,增長52.75%,是今年農民收入各項收入中增速最快的項目;三是家庭經營收入中牧業收入增速加快。今年牧業人均收入增加131元。增長29.57%,增速較快。取得如此成效,我縣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深化結構調整,發展規模農業促增收。今年,全縣夏糧作物面積55萬畝,單產382公斤,總產21.01萬噸,因單產比去年同期增加24公斤,價格較去年收購價格上升3分,總收入增加1980萬元,人均增收20元,大(苔)蒜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苔蒜20萬畝,比去年增加5萬畝,畝收益2088元,總效益4.17億元,比去年增收2976萬元,人均增收31元。設施菜總面積為10萬畝,比去年增加5萬畝,總效益達8.6億元,總收入較去年增加6336萬元,人均增收66元,大蒜因價格下降和出售困難等原因,畝均減收200元,人均減收49元。黃皮洋蔥種植13萬畝,每公斤收購0.55元,種植業共計增收159.4元。
(二)突出規模養殖做強畜禽產業促增收。今年,我縣堅持以發展養殖專業村、養殖大戶和養殖小區(場)為重點,積極抓好產業化建設、標準化建設等綜合措施的落實,促進了整體運行質量的`全面提高,全縣豬、牛、羊、禽、兔飼養量分別達到78.5萬頭、2.6萬頭、180萬只、2206. 6萬羽、32.2萬只。今年1—11月份,畜禽養殖效益持續看好。今年各種畜禽產品共實現產值6.77億元,綜合價格因素,總收入增加1.27億元,人均增收131元。特別是種鴨發展勢頭強勁,現存欄突破70萬只,穩居全國種鴨養殖第一縣農民增收情況調研報告。畜牧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持續增長。充分利用省、市幫扶的機遇,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大搞勞務輸出,狠抓工資性收入,今年全縣外出務工人數達到28.7萬人,勞務收入17.1億元,比去年增加1.36億元,人均增收140.2元。
(四)財產性收入比重增大。隨著今年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擴大1.31萬畝,100畝以上規模經營面積達8500畝,畝均承包費400—600元,高速公路征地補償款發放約1.1億元,利息稅的降低等因素。農民財產性收入人均增收121.8元。
(五)轉移性收入逐年增長。今年糧食直補面積為102.23萬畝,每畝補貼62元,比上年增加32元,總額6338.26萬元,水稻補貼10.22萬畝,每畝84元,總計補貼204.4萬元,農機補貼810臺,共補貼資金500萬元,人均增收72元。
(六)積極引導農民推行土地流轉,農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一些鎮積極引導農民土地流轉,實行合作社或企業承包土地規模經營,農民進入合作社或企業打工的形式。孫樓鎮穆樓村流轉土地400畝,發展設施袖珍菇,按照每畝雙700斤糧食的價格轉租,群眾比種糧畝效益增加近300元,同時可以吸納周邊村的4000多名的勞動力就業,按照每個勞動力月收入800元計算,生產6個月,僅此一項,該鎮農民增加收入1900多萬元,人均增收400多元,今年開始生產的大棚22個,吸收穆樓村8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全村人均增收近千元,歡口鎮董堂村流轉土地1400畝,土地租金為每畝650元,基本與種糧純收入持平。土地流轉以后,可以為該村提供80個固定工人崗位,臨時工300多個,固定工人工資1萬左右,臨時工3個月時間收入3000元左右,可為該村增加收入140萬元,按照全村承包人口980人計算,該村人均增收可達1500元。
今年,我縣農民收入呈穩定上升,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從全年農業和農村經濟運行情況分析,當前農民收入的增長主要得益于畜禽產品價格上漲和勞務輸出、私營個體經濟等,其他新興增長點不多,農民增收的空間變小,增收的難度加大。分析及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宏觀經濟形勢變化對農民增收產生不利影響。當前宏觀經濟運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勢必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一是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景氣,必然制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繼而影響農民就業創業,導致工資性收入增長困難。二是物價水平仍處高位,繼續推動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農資價格持續上漲,很大程度影響了農產品數量增加、價格上漲和農業補貼提高的效應。三是城鎮居民收入實際增幅趨緩,影響了農產品的銷售,制約了高效農業規模化的推進。
(二)農村出現了“農民老齡化、農業副業化”的不良傾向,青壯年多數出外打工,在家務農的多是婦女和老人,許多農民不是為謀利而經營,而是為保險去種植,把種地視為失去城市工作之后的退路,農業在部分家庭成了一種輔助性的活動,等于打工的副業。由于農村留守勞動力素質問題,農民自主創業的難度增大。
(三)農業產業經營水平偏低。我縣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工冷藏能力較弱,產品檔次較低,初級加工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增值增效不明顯,企業與農戶基地之間聯接機制較為脆弱,沒有真正形成規范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制約了主導產業的擴張和鏈條的延伸,影響了農業效益的提高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四)農民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科技的進步,單純的“勤奮耐勞”已無法適應時代的要求,當前企業高素質技術工人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我縣加大了農民教育培訓的力度,但從投入的資金和開展的素質教育來看,還有一定的差距,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偏低,制約著農村勞動力向高產業的技術含量的進一步轉移,也影響著傳統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效益的增加,影響著農民收入的進一步增加。
(五)生產要素對農村發展約束加劇。一是資金制約。隨著宏觀調控的深入,農民創業所需資金更加困難,農民貸款難度大,成本高,金融支農的作用遠未發揮。二是土地制約。一方面農業適度規模推進不快。大量外出勞動力仍兼業經營土地,小規模土地經營方式長期存在,盡管國家已經允許土地流轉,但沒有縣具體的政策依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快,種植業效益難度大幅度提高。三是勞動力制約。一方面大量勞動力轉移后,從事農業生產的多是“3860”,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制約農業效益的提升。
(一)大力實施產業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放眼國際、國內市場需求,對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具體實施過程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瞄準國際市場需求,因地制宜確立主導產業。對豐縣牛蒡、蘆筍、山藥三大特種蔬菜,實行恢復性種植。從而形成我縣的特色產業和出口創匯基地,同時擴大夏蕃蕃茄等常規蔬菜面積。二是實施品種、技術、知識三大更新工程,其中最關鍵、最重要的是品種更新,引進和培育優、新、特品種。三是推行標準化、無公害栽培技術。對農產品的生產,要嚴格按標準化生產技術操作,使產品達到無公害要求。提高品質,增加效益。
(二)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強幅射能力的農產品加工、營銷龍頭企業。應著力培育具有深加工和強幅射能力的龍頭企業,以此為突破口提升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實現以強帶弱,以一帶百,先富幫后富,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龍頭企業與農戶采取訂單生產和保護價收購的利益聯結方式開展生產,做大做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突出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特色,走出符合我縣農村實際的農民增收新路子。
(三)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開辟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出路:一是加快農村多種經營和民營企業的發展,促使一部分農業剩余勞力從事多種經營和民營企業。二是組織勞務輸出,讓更多的豐縣農民外出經商辦廠,從事建筑、服務,或打工掙錢。三是加快縣城區及14個建制鎮建設步伐,讓農村勞動力到縣城和鎮駐地找到合適的就業門路。通過合理轉移勞動力,形成三個三分之一的格局:即三分之一從事農業生產,三分之一從事多種經營,三分之一務工經商或外出打工。實現上述目標,不僅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可以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引領農民發家致富。結合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一步抓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農民專業協會、農民經紀人隊伍建設工作,切實解決農民在就業和生產經營中缺信息、缺銷路、缺保障等問題,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能力,促使農產品在流通環節增值,增加農民收入。
(五)加強土地流轉。在不改變家庭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讓農民自愿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或者以其他的形式組織農民自主成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比家庭經營更高形式、更大規模的農場經營模式,可以跨組、跨村或跨鎮聯合。吸納農民手中的閑散資金,讓農民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創建農民合作金融組織。解決農民有勞力、有技術、有門路、無發展資金的現實問題。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 18
國家出臺必要的政策,就職業農民的能力和水平進行等級評定,每年給予農民技術人才一定的補助,引導并鼓勵高素質的農民向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方向發展。
要把素質高、能力強的新型農民留在農村,培養一批優秀的農民專職從事農業生產,使他們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一、職業農民必須有執業證書,起點高
發揮中央農廣校的主渠道作用,選拔優秀農民進行職業化培訓,可以優先選擇容易實行企業化運作的產業(如養殖業、蔬菜業)先行試點,穩步推進,逐步實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
二、職業農民必須有政策保障,效益好
職業農民應該是從事大規模生產的具有專業化分工、專業技能的農業從業人員,由于農業收入水平低、風險大,愿意以農業為職業的人才是非常難得的。因此,國家出臺必要的政策,就職業農民的能力和水平進行等級評定,每年給予農民技術人才一定的補助,引導并鼓勵高素質的農民向有技術、懂管理、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方向發展,通過各種優惠政策使職業農民從事農業職業的收入水平趕上或達到各行業平均水平,留住人才。
三、職業農民必須有安全保障,心底實
我國農民的職業化和專業化程度很低。要逐步形成職業培訓“市場化”的良性運作機制,使職業培訓既適應產業部門的需要,又滿足了農民個人要求,使職業培訓與就業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農民培訓的職業性和專業性。在培訓對象上也要從單純對農民的培訓向農村干部、農業專業科技人員、科技示范戶、農產品加工、流通、生產經營等龍頭企業的領導、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延伸。給這些愿意從事農業產業的優秀人才更高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障、農業保險保障、養老保障,能夠讓大家感受到農業不再是弱勢產業。
四、職業農民必須有法律保障,社會穩
只有把培訓新型職業農民與《土地流轉法》、《土地繼承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法》等各種相關法律法規有機結合,才能保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才能讓經過培訓的新型農民長期從事農業職業,才能保證糧食安全、菜籃子安全、米袋子的安全。
五、職業農民必須有組織保障,群體強
建立專業服務組織,擺脫弱勢群體的尷尬境地,當高素質的人才愿意留在農業從事這一職業,就像工人中的工會,職業農民是否也可以考慮成立自己的農會,提出自己的代言人,將來可以在農產品定價、職業農民工資、福利待遇方面取得發言權,保護好自己的利益。
六、職業農民培訓必須有適用性,模式新
一是培訓模式要活。可以采取學校+園區、農技推廣體系、企業與非營利組織等培訓模式。二是培訓手段要活,傳統的講解、現場講授、多媒體教學、土專家傳授等。三是培訓方法要活。可采取集中授課與自學討論、經驗交流與現場觀摩、座談討論與崗位競賽相結合等培訓方法。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增收調查報告05-23
關于農民增收情況的調查報告04-03
農民增收情況報告08-09
鄉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調查報告07-24
農民增收工作總結(精選12篇)04-09
關于農民增收工作總結(精選11篇)06-26
全縣產業扶貧農民增收情況的視察報告08-25
促進農民增收工作的自查報告03-27
農民合作社促農增收脫貧的調研報告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