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課題的開題報告

時間:2022-10-27 18:01:36 報告 我要投稿

關于課題的開題報告(通用15篇)

  時間稍縱即逝,充滿意義的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家都開始做畢業設計了,而做畢業設計之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好開題報告,那么你有了解過開題報告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課題的開題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課題的開題報告(通用15篇)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鄞江中學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普通農村中學,地處經濟、文化相對比較薄弱的鄞西農村。為擺脫困境,學校從1983起開始實施美術教育的改革,并于同年成立了展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家價值。

  二、研究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美”,是指以美術教育為原始切口和主要載體的美育結果,即學生在學校受全面教育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接受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充分享受美、感悟美、創造美,讓美成為所有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并形成素養以得到終身受益的享受。

  “所有學生”,是指全校的每一個學生,而不僅僅指美術專業班的學生。作為一所具有美術教育特色的學校,她的每一學生都應享受優質的美術教學資源,因為他們有必要、也有可能接受良好的美術教育。

  “精神動力”和“生活方式”,是指學生主體對學習和生活的認知態度、價值理性、核心動機、審美習慣等在一定時空、相關人際、抽象客體、物象客體中的作用性反應中所呈現的狀態。本課題重點關注學生的在校生活階段的各種狀態,也適當涉及非在校時段和將來的生活預期。為此,貼近生活實際的美術教學,將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將使他們改善生活的邏輯結構。

  “特色美術學校”,是指在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學校群中,再以一定的內涵發展的方式區別于該群體的學校。本課題研究所追求的正是以“全體性而非選擇性、生活化而非專業化”為特色的“美術特色學校”。

  三、研究目標

  全員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專業美術家,而是提高全體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全體受教育者掌握美術史論的初淺知識,習得形象感知、形象思維、形象想象、形象表現等多種美術能力,提高審美修養。簡言之,學校全員美術教育的終極目的應當是通過美的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并最終影響和改善社會的精神風貌和物質環境。

  因此,我們認為建設農村特色美術學校的目標應該包含以下內容:

  1.明確學校定位,確立合乎社會和地區需要、合乎學校現狀和前景的辦學理念,并以此為指導,不斷推動學校“以美興校,形成特色”戰略向前發展,由“美術特色學校”轉向“特色美術學校”,由注重部分學生轉向注重全體學生。

  2.立足學生發展,建構“以美術熏陶為經線,以生活方式為緯線”的教育框架,依托本地的人文資源,結合本地市場的需求,開發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精神生活提供多樣化的選擇,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興趣和發展需求,使美的教育滲透到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以促進學生和諧個性和藝術鑒賞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其將來的生活質量。

  3.優化師資隊伍,完善培養機制,通過專業教師的創作機制和進修體制,充分挖掘全體教師的潛力,加速錘煉,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引領和指導學生的校園生活。

  4.嘗試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意義的農村高中特色美術教育的管理體制,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項目等提供系統的支持與保障。

  5.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和高中階段美術人才培養的選拔機制、有效途徑、具體方法和評價體系,為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6.以美術特色教育的成功經驗和管理模式帶動學校音樂和體育特色的發展,從而使學校逐步走上一條立體化、綜合化的發展道路。

  這幾個部分的目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但最終還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四、課題的實施

  (一)打造一個能充分感知的生活化的“美”的環境

  1.不斷完善專業教學設施。1996年,學校投資新建了3660平方米藝術館,內設12間畫室、2個展廳(教師作品展廳和學生作品展廳)、1間精品收藏室、1所400平方米的陶藝工作室,多個教師工作室等,各類美術教具一應俱全。校園內的環境布置突出了特色美術學校的特點,學校被評為寧波市“園林式校園”,安置了八位現代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四大發明等16座雕塑。學校還在圖書大樓內開辟了美術專用閱覽室和作品展覽廳。為更有利地開展藝術活動,又將在教學大樓1—5層大廳安置陳列櫥,并擬于20xx年對藝術館進行改造。(負責人:徐惠銀)

  2.主辦《中國水彩》雜志。由中國美協主編、鄞江中學主辦的水彩方面唯一的國家級刊物《中國水彩》20xx年落戶我校,至今已出版了46期,并將繼續主辦下去;《中國水彩》成為學生接觸高雅藝術的最好載體。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2

  一、問題的提出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以來,為克服應試教育的弊端,我國中小學正大力倡導“素質教育”。而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以教師素質的提高為前提。因此,近年來教師專業化和教師專業發展正日益成為我國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廣大教師共同關注的焦點。新課程改革倡導建立有利于促進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其宗旨就是試圖通過教師評價制度的改革來推進教師個體的專業發展和教師群體的專業化發展。為此,我們就如何促進教師個體專業發展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我校確立的實驗課題是“構建教師教育體系,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實驗時間是XX年—20xx年。

  二、研究目標XX年

  20xx年,以教師發展為本,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導向,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為重點,以新課程培訓為切入點,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水平為中心,以運用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全員培訓為主線,建立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組織。目標一:建立共同遠景,促進教師從“適應性學習”進入更高層次的“創新型學習”,引領教師專業化發展;加強每周的業務學習,明確內容,強化措施,保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方向。目標二:建立團隊學習共同體,促進教師從一個現實的人向理想目標不斷逼近,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超越”;加強教研組和備課組的集體備課和自主學習,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組織保障。目標三:建立學習型組織,為每一位教師創造和提供一個民主的、平等的、雙向溝通的良

  好學習氛圍,為教師終身學習、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堅持崗位練兵,開展各類教研課競賽活動,使科研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

  三、研究內容

  (一)構建教師教育發展體系

  1、探索與尋找教師教育發展培訓的有效模式,建立有效的教師教育發展機制,基本形成開放的教師教育發展體系,并在實踐中推廣。

  2、探索有效的校本培訓的模式與策略。

  3、探索研訓一體化培訓的有效模式與策略。

  (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1、探索教師與新課程同成長的培訓內容,構建開放的“以人為本”的培訓內容體系。

  2、探索教師內需性培訓的培訓內容,構建教師終身學習的內容體系。

  四、研究重點

  1、加強以校為本的教師研修。校本研修,即“從學校中來,到學校中去”的培訓。學校中出現的問題是培訓的起點,培訓的歸宿是解決這些問題。加強運用信息技術、遠程網絡教育的教師培訓。教育信息化對教師教育信息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教師教育必須加快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加強廣大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整體推進綜合素質培訓項目、新課程通識培訓項目、新課程學科培訓項目的持續發展。

  2、教師要成為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深入,教師的角色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這意味著教師要改變原先的擁有知識的權威者的形象,從“知識的占有者、傳授者”向“學生發展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轉變,側重于對學習過程的組織指導并對自己的教學實踐及時進行反思、研究,已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師自己要成為學習者。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教育事業上的又一次歷史性變革和前進,對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同時也給教師一次寶貴的學習、發展機遇。新課程的實施,本身也是教師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觀念,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認真領會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成為自覺的研究與創新、終身學習的踐行者,關注具體教育教學情境,把教學理論應用于教育實踐,并在實踐中把一些成功的經驗升華為教學理論,促進教學質量和水平,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課程素養,促進專業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知識創新的要求,滿足新課程改革的發展需要。

  2、改變過去教育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的思想,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權利,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的課程標準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主要為培養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具備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就是說,要使他們有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與世界生存的基本能力,而且知道如何去拓展這種能力。所以說,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最基本對象,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角色也應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學習進程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因此,新的課程改革,更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培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建立對轉變學習方式有利的課程觀念,以促進學生和諧均衡、個性化發展,成為當前教師面臨的主要任務。

  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學習過程的組織與指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改變學生以前的“要我學”為“我要學”,要求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等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并具體表現在學生對學習的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上,特別強調學習的自主性,改變以往單純的接受式學習,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監控,鼓勵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自覺主動地轉變過去單一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把學習過程之中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然這也要求教師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從以單一的課堂講授為主導的教學轉變為提倡探究和引導發現的教學。

  3、端正教師善于合作的態度。

  人的合作能力已經越來越被世人所重視。

  當今社會,任何一項科學發明,再也不大可能完全是由個人來完成的,而必須依靠整個科研小組——也就是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來完成。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因此,教師的合作能力在新課程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

  教師的合作能力,首先體現在對教師之間的通力合作。教師間的合作需要我們教師有善于溝通的品質和能力,需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己及人的胸懷。其次,教師還要加強與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師要經常向管理者匯報和闡述在實施新課程中自己的一些嘗試和困惑,以得到學校的支持與幫助。

  新課程還要求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與溝通,從而共同構建、推進、生成課程。合作要從改善師生關系做起,教師的作用在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因素,讓學生充分意識到合作的樂趣和成就感。另外,教師應向家長宣傳新課程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爭取家長對新課程的認同,這點尤為重要。

  另外,教師還要加強與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師要經常向管理者匯報和闡述在實施新課程中自己的一些嘗試和困惑,以得到學校的支持和幫助。

  4、激發教師積極反思的熱情。

  教學反思是教師參與教育科研的基礎。新一輪課程改革十分強調教師水平的提高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還要成為研究者。到底怎樣才能成為研究者?怎么提高,怎么發展?90年代以來國際上提出一個公式:教學經驗+教學反思=職業發展。該公式體現了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

  教師教學有三大特點:一是教學情境的不確定性;二是教學對象的復雜性和差異性;三是教學決策的不可預見性(意味著教師工作要有創造性)和不可重復性。

  學生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對待方法,這正是教師工作的創造性之處。創造過程靠自己的經驗。教師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教師必須有應變能力,這也靠自己的經驗。

  經驗從哪里來?教師的經驗主要從實踐中來,是教師在實踐中的體驗,所思所想。

  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對后繼行為產生影響。我們認為,教師的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提出,在教學反思中學會設計;在教學反思中學會交往;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這說明,教師不應該只是教書,不能只把教案寫得詳細周全,滿足于“今天我上完課了,改完作業了,完成教學任務了。”而應該常常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思、所想、所悟,不斷創新,不斷地完善自己,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通過反思,努力使自己的專業得到發展,成為新課程所要求的研究型教師。

  新課程中的四個關系和四個強調:

  a.在對待師生關系上,強調尊重、贊賞。

  b.在對待教學關系上,強調幫助、引導。

  c.在對待自我上,強調反思。

  d.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強調合作。因此,反思是新課改的需要。

  一個教師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用心”教書,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才不會不斷的重復,才會不斷地總結,不斷的反思。這就是教育科研的起步,是教育科研的基礎。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3

  課題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課題研究,開題報告(計劃或方案)如同建筑師的藍圖,有了好的開題報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計劃、有系統、有組織地開展研究工作,以保證課題研究任務的順利完成。因此,制定開題報告是課題由設想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步驟。

  一、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何謂有價值、有創見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從何而來呢?這需要研究者長期實踐、細心觀察和深思熟慮。當課題或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社會認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設計好,即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是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規劃和制定。換言之,就是當課題方向確定之后,課題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報請上級批準的選題計劃。開題報告主要說明這個課題有價值進行研究,自己有條件進行研究以及準備如何開展研究等問題,也可以說是對課題的論證和設計。

  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提高選題質量和水平的重要環節,正如學者文翁說過,“搞好開題報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設計”。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和安排,是為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提供探索的途徑。科研課題開題報告,它初步規定了課題研究各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步驟,對整個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起著關鍵的作用。對于科研經驗較少的人來講,一個好的方案,可以使他們明確課題研究的方向,避免發生進行一段時間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況,保證整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可以說,課題開題報告水平的高低,是一個課題質量與水平的重要反映。沒有科學的開題報告(研究設計),就沒有科學而有價值的成果

  二、撰寫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的基礎性工作

  寫好科研課題開題報告要了解它們的基本結構與寫法,但“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重要的還是要做好基礎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別人在這一領域研究的基本情況。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點就是要有創造性,熟悉了別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情況,才不會在別人已經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況下,重復別人走過的路,而是站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從事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東西去研究;其次,要掌握與研究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

  理論基礎扎實,研究工作才能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否則,沒有理論基礎,你就很難深人進去,很難有真正的創造。因此,我們進行科學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資料。要加強理論學習,只有這樣制定出的報告和方案才能更科學、更完善。

  三、科研課題開題報告(研究方案)的結構與寫法

  撰寫開題報告是進行科研課題申請的首要工作。通過開題報告的思考與寫作可以幫助我們清楚地了解自己為什么要做這個課題,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若分析后覺得不現實,則可以立即調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標,使課題目標的達成有可能性,從而避免“大題小作”或“小題大作”。課題開題報告的寫法根據課題研究的類別略有不同。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4

  課題名稱:

  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

  選題依據

  我們的課題研究是以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為目的,以信息網絡技術為支撐的1種立體交互的有機結合研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和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有著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在現代信息技術中,以信息豐富為特點的網絡技術為探究式學習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在這種網上探究式學習中,能培養學生對資源信息的識別、采集、存儲、加工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在觀察中、在整理中、在協作中、在建構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發學生發現新現象,探索新規律的創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課題選取了 基于網絡的探究式學習 視角,來開展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

  研究目標

  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設計開發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實踐能力。探索并總結網絡環境下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關于開題報告課題的來源關于開題報告課題的來源。

  通過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的研究中,使學生初步掌握從網上獲取、分析、加工、利用、表達信息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其處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學科和領域遷移。

  開發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綜合實踐課程的多媒體網絡課件,形成1批符合中學生認知基礎和心理特征的 未來教育 案例,構成學校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資源庫,充分利用全國教育互聯網、寬帶網、校園網等教學資源庫,協作學習。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從探究性學習中體現出來。

  通過課題研究與實踐,發展學生發現、質疑、探索、創新等自主探究能力關于開題報告課題的來源文章關于開題報告課題的。構建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評估指標,其中包括制訂和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選擇學習方式和調整學習目標的能力,自我選擇學習途徑的能力,與學習伙伴的協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評價學習結果的能力,自主處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探究、利用網絡信息的創新能力。

  在課題實驗與研究過程中,提高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能力,促進其教育思想觀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為范、業精為師的高素質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師隊伍。

  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internet 可以作為寶貴的教育信息資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學媒體,并且,從80年代后期起,有些發達國家就開始進行利用internet進行教育教學的實驗。但是,它必須是以一定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為基礎的。

  我校已與互聯網相接,且建成了校園網。我們將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資源的豐富性、時空不限性、人機交互性等特點,進行優化教育環境,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實驗研究,該實驗研究的重點是利用internet輔助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比如,在培養學生信息能力、幫助學生進行課題研究學習、探究式學習、發布成果激勵學生的創造熱情、利用網校輔助學習等方面進行實驗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適合初中學生教育教學特點的,基于internet的現代化、高效率的,能培養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徑。

  學生運用計算機的技能。

  學生操作計算機的技能,運用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響到學生運用信息技術學習與能力培養的順利進行。實驗班學生除每周規定的信息技術課外,根據需要還要在業余時間有針對性的安排學習與上機時間,保證其具有較強的信息能力與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自學的技能。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可以為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能源和動力,只有精心打造獨具特色的學校文化,才能辦出特色鮮明、質量優秀的學校。因此,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只有把學校文化置于統領地位,引領各方面工作協調發展,才能辦出人民滿意的學校,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在新課程理念下,人文精神的培育成為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重大前沿課題。加強文明素養的熏陶能夠促進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反過來,和諧的校園文化又能以感染、凝聚、激勵等方式,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向有利于人才成長的方面發展。

  “和諧校園”必須從學校文化建設入手,以喚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識,積極構建開放、民主、和諧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的文化品位。學校是個文化場所,是思想與思想交流、感情與感情溝通、生命與生命對話的場所。學校從事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創新的工作,但學校不會自然地生成文化,它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有意識地建設和積累。寧溪學校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

  通過研究,探索出具有寧溪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建設充滿人文功能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人本管理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文化,使寧溪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積極創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

  課題提出后,我們將以此為起點,以“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發展觀”為指導,突出文明素養滲透的系統性、漸進性、全面性,從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和豐厚的文化底蘊,行為實踐在文化價值和人文動力影響下趨于高度自覺、規范、文明。

  二、課題研究的現狀

  當今,學校文化建設是全面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加強全面和諧與多樣發展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新時期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提升學校競爭力的一個重要任務。鐘啟泉教授就曾這樣強調:“基礎教育改革的實質是重構學校文化”。任何學校都有承擔傳遞人類已有文化的責任,同時也要承擔構建未來社會培養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事實上,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傳統的人才觀念早已悄然發生變化。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了,社會越來越需要“全才”“通才”。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肩負培養人才使命的學校就應該向社會輸送各級各類人才。未來的人才將是素質高度全面、動手能力強、文化內涵深的創新群體,而有著環境熏陶作用的校園文化,在素質教育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

  寧溪學校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于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以及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的研究,學生的人文底蘊、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都表現出較好的發展趨勢。我們希望通過研究,探索出具有寧溪特色的積極的學校文化——建設充滿人文功能的學校物質文化;建設人本管理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求真務實,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文化,使寧溪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明顯提高,積極創建開放、民主、和諧的學校。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課題研究的目標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踐學校“以人為本,快樂教學;科學發展,爭創一流”的辦學理念,著眼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融洽的人文環境、豐富高雅的校園文化,全面提升學校文化品位,把學校建設成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育人環境,營造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

  發展積極的學校文化,就必須有一種和諧、自由、積極的學校氛圍。這里不僅要有綠化美化的自然環境,詩情畫意的文化環境;更重要的是,這里應沒有歧視、沒有體罰、沒有人際間的勾心斗角、沒有過重的課業負擔;在這里應是人心思進,在思想上體現進步與創新,行為上體現文明與儒雅,心理上體現健康與愉悅,競爭中體現智慧與合作,評價上體現公正與科學,這樣的學校方能體現時代的氣韻與現代的風采。

  2、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 加強校園環境建設,打造整潔優美的校園物質文化

  物質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硬件建設、校園環境、物質資源配置方式等。學校硬件要具備獨特的風格和文化內涵,要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群體成員的觀念和行為。對學校建筑設施、花草進行整體性規劃設計,大到主體建筑,小到角角落落、一草一木,都全面規劃設計、精心斟酌取舍,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從凈化、綠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同時創設各種文化設施,開辟圖書室、閱覽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音樂教室、生物實驗室、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等;懸掛張貼名人名言掛圖、展示學生書畫作品以及設置教育格言和警示句;開辟校園文化長廊、圖書角、英語角、學習園地,使學校的每個墻壁、每塊綠地、每個角落都會“說話”,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感化和教育,體現出校園“處處皆教育”的深刻內涵。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6

  課題“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是我們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提出的。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實踐一定能取得非常滿意的實驗效果,下面就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目標、意義及各項實施辦法向各位領導匯報。

  一、有關概念、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幼兒園教育環境:

  幼兒園教育賴以進行的一切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兩部分。物質環境指幼兒園內教室、寢室、活動室等場所的教學設施、用具的布置(如何進行空間布置與材料的提供)及幼兒園外的家庭、社會、自然的大環境;心理環境指幼兒園的人際關系及一般的心理氣氛等。

  具體體現在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教師與教師間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我們課題研究僅涉及教室環境與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互動”是與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教學模式,它積極提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雙向溝通,鼓勵被教育者積極參與,反應和創造。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幼兒不僅僅是在環境中成長,也是在環境里探索和學習。因此也可將“環境視為幼兒的老師”,互動式的教育環境可讓幼兒體會到自己是環境的主人,有利于萌發幼兒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研究背景:

  “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幼兒園的空間設施、活動材料和常規要求等應有利于引發支持幼兒與周圍環境之間積極的相互作用。”新《綱要》強調給幼兒創設一個豐富多彩、多層次,具有選擇性和自由度的,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的環境,使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在與環境主動積極地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將環境的教育價值擺在了整個教育的重要位置。但從現狀看卻存在許多要解決的問題:環境創設內容上追求精致美觀,缺乏教育性;布置的形式上單調,缺乏多樣化;布置方法上,主要以教師的設想、愿望出發,沒有考慮到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失去了影響和促進幼兒發展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應創設與幼兒互動的環境,讓幼兒用環境記錄、描述自己一日生活,使環境成為“會說話”的環境,成為幼兒展示自己的舞臺,從而發揮其教育作用,體現環境的價值。

  研究的意義:

  通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改變教師觀念,不包辦代替: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以主人的身份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來;探索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環境,為幼兒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以支持和引導幼兒積極的與環境互動。促進幼兒感知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個性的和諧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

  目標:

  1、改變教師觀念,尊重幼兒的興趣, 需要和現有發展水平,引導教師提供適宜、適度的各類材料;提供足夠的、開放的時間、空間,支持、引發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建構創設意識的內容、途徑、指導策略,利用環境來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探索過程;積極創設平等、寬松、和諧的幼兒互動環境。以促進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幼兒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萌發幼兒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

  2、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教育實踐中提升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為,吸收先進教育經驗:在不斷地反思教學中提高教師經驗總結與分析能力。

  內容:

  本課題分為兩個子課題:第一、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第二、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

  幼兒園文化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指導幼兒欣賞扎染布藝。

  2、研究扎染的基本方法和一定的技能、技巧。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扎染活動。

  教室空間環境與幼兒的互動研究內容:

  1、在環境創設中,如何引發幼兒主動提出創設的意愿和動機。

  2、研究如何在師幼互動地創設環境中培養幼兒主體性、積極參與性為主線,選擇與安排相關合理、有趣的內容。

  3、研究教師如何運用指導策略,引發并促進幼兒主動參與環境創設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觀察法:由課題組人員設計觀察記錄表,通過觀察,了解幼兒與現有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

  (2)比較法:通過比較前后測幼兒與教育環境的互動情況,從理論角度分析幼兒如何更好地與之互動,為教育的實踐奠定基礎。

  (3)行動研究法:以實踐作為研究的起點,從“實踐中的問題”出發,采用實踐——反思——再實踐的行動研究,從而不斷探索出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一系列教育方法的研究策略。

  (4)經驗總結法:通過對實驗教育過程的回顧、反思、總結,將教育措施、教育觀察、教育效果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組織由園長掛帥、業務園長、教研組長及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為主要成員的課題組,運用科學的方法,在我園小、中、大三個年齡段展開關于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現狀調查。在研究中通過實踐——反思——再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改進教育方法和途徑,以保證實驗研究的效果,具體分三個階段實施:

  20xx年9月——20xx年11月 第一階段:籌備階段:搜集有關資料,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好觀察記錄及實驗方案。

  20xx年12月——20xx年11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進行具體的實驗研究階段,根據前一階段的觀察,從改變教師觀念,創設良好的物質與心理環境,指導幼兒參與設計、參與收集和準備材料、參與布置,真正達到環境與幼兒的互動。

  20xx年12月——20xx年2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對整個實驗過程的資料、信息、音像等進行綜合、歸納、概括、總結;撰寫工作報告及實驗報告、結題報告,最后出版本課題研究的成果集,制作一套環境創設課例光盤和課題研究過程光盤,舉辦有關課題成果的展覽并推廣。

  五、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我園雖僅成立兩年的時間,但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先后被確立為徐州市一類幼兒園、市示范幼兒園、市巾幗文明示范崗、市優秀家長學校、徐州師范大學社區學院教育基地及青年路小學、公園巷小學、徐師附小、解放路小學等教育實驗小學幼小銜接實驗基地。

  在課題開展前,我們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如:調查幼兒對現有教育環境的反映、認知,寫出觀察記錄;搜集相關資料,了解幼兒園教育環境如何進行創設才能與幼兒互動,掌握了環境創設的要求、內容和方法,寫出了實驗方案;認真閱讀、理解相關的書籍如《幼兒園環境布置的思考》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讓環境和材料與幼兒對話》等,從多

  方面、多角度了解幼兒園教育環境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需要,還專門組織教師到蘇州、貴州等地方學習扎染工藝。

  另外,我園將撥出專用經費,應用到科研課題上來,以保證課題實驗的正常進行。

  六、預期研究成果

  1、關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調查與分析。

  2、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方法與策略。

  3、教師在課題中的觀察指導個案及成長發展。

  4、幼兒成果展示。

  5、與課題有關的教養筆記和論文的發表。

  6、關于《幼兒園教育環境與幼兒互動的研究》實驗報告與工作報告。

  7、關于課題研究的音像資料。

  七、課題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用科學發展觀的態度指導課題研究,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進行調查研究,重實證、重理性;合理運用行動研究法、觀察法、比較法和經驗總結法等進行研究。

  2、課題研究人員必須加強教育理論學習,以新的教育觀念指導自己的實踐行動。

  3、及時慎重地、細致地收集實驗資料,注意收集點滴的實驗成果和體會,以保證課題研究獲得良好的成果。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7

  【摘要】:

  被譽為語文教學“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學,擔負著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使命。作文評改,作為作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它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作文教學的效果,從而影響到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語文素養的提高和個性的張揚。但是長期以來,作文評改的主客體定位不清,學生主體間交往活動缺失,作文評改模式單一,缺乏開放、民主的作文評改氛圍。廣大教師作文評得辛苦,而學生卻漠不關心。結果教師徒勞無功,苦不堪言;作文評改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本課題立足初中日常作文評改訓練現狀,試圖優化初中日常作文評改,為作文評改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為此,本研究針對長期以來作文評改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在對學生日常作文情況進行有效調查的基礎上,探索作文評改創新的途徑。最后,著重闡述了初中日常作文評改和網絡環境下初中作文評改的具體實施辦法,并通過具體的案例介紹,為現行的初中作文評改創新方法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案。

  【關鍵詞】:

  作文評改 創新途徑 自主合作 展示交流互動

  【正文】:

  20xx年XX月XX日,xx縣xx中學申報的微型課題研究《初中作文評改方式創新研究》被xx縣教學研究室批準立項,我們經過研究討論,決定開題。

  (一)課題的提出

  1.問題的由來和背景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如何才能教好作文,我們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下足了功夫,可為什么依然收效甚微。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現代作家趙樹理也說過,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可見寫好作文,離不開“修改”過程的嚴格錘煉。對于作文創作有了一定基礎的中學生來說,下功夫于“修改”,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長期以來,在作文教學研究領域,一直側重于“寫前指導”的研究,忽略對作文的“批改與評價”。教師在作文評改中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卻收效甚微。早在1978年,葉圣陶先生在一次座談會上就談到:“我當過語文教師,改過學生作文不計其數,得到一個深切體會:徒勞無功。”事隔近40年,這種“徒勞無功”的現象依然在不斷上演。其主要原因是作文評改多采用單一的“教師指導”的形式,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被排斥在評價過程之外。作文教學中,老師往往只重視了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未能從知識與技能獲得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未能從學生的內部發展需要激發學生對于作文評改的共鳴。導致學生對作文的評改視若無睹,評價的反饋作用難以實現。最終的結果是學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沒有了寫好作文的內在動力,作文水平提高緩慢,教師的教學效率低下。

  那么,作文怎么評、怎么改才能提高效率,真正促使學生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呢?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作文的批改與評價必須從“指令性、接受式”向以學生為本、師生互動、立足發展的教學觀轉變,向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重視作文的批改與評價,創新評改方法,讓學生學會對自己與他人的習作進行評價、欣賞與修改,實際上就是教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我們認為,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是作文教學的一項固有的和極重要的任務,因為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是寫作能力的一個極重要的組成部分;不會自己修改文章的人,不可能學會寫文章。“初中作文評改方式創新研究”這一課題的提出,就是為了探索一條切實有效的作文評改之路,真正授之以漁,讓學生對自己與他人的作文學會并樂于評價、欣賞與修改,在修改的過程中增強遣詞造句、語言感知的能力,使寫好作文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全面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2.課題的界定和說明

  評改新模式。評改是寫作的一個延伸。好的作文是評出來的,改出來的,評改更要舍得花時間。課題中提出的評改新模式與以往作文教學中的評改模式不一樣,首先評改主體不同,由舊模式中教師為主體向新模式中學生為主體轉變,由以往單一的教師的評、改到合作化、多元化的評、改,作文評改新模式的創建力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改、小組合作互評、全班多向互動式評改交流等途徑,逐步培養學生自改能力,讓學生由樂改到善改,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目的。

  3.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現狀述評及研究意義

  國外作文教學也十分重視學生主體參與作文批改。他們認為初中作文指導最好包括的五個要素,其中有:1.讓學生去解釋、判斷;2.讓學生多寫、多改;3.讓學生早點接觸優秀作品。這對本課題有較大的理論參考價值。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

  總結:出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探究作文批改的方式方法,并試圖從教學設計的層面研究學生參與習作講評的課堂教學模式。

  4.課題試圖解決的問題及其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課題以探究作文批改的新模式為研究方向,重新給作文評改的角色定位,“主角”由“教師”向“學生”的轉變,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與能力。使作文評改臻于學生自主、自能操作的范式。因此,如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如何處理好教師評改與學生評改的關系,作文評改的有效模式的探索等都是本課題關注和試圖解決的問題。立足于實踐,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作文評改新模式這一研究過程本身就包容了理論知識與抽象知識的整合,包容了新課標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本課題的研究必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獨立與合作研究過程中構建知識,也必定能將教師從繁雜無功的作文評改中解脫出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成長。

  5.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新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新課標對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重視是對本課題研究的有力支撐。

  (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真正獲得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的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與其它人的協商、交流、合作以及本人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本課題將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進行教學設計,通過學生作文修改中的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改變以往單一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并形成新的學習方式。

  (二)研究的目標

  通過作文評改新模式的探究,調動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修改作文方法,在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學生鑒賞作文、修改作文的能力及自身的寫作水平,使學生樂寫樂改,并以改促寫,進入到寫作的良性循環。提高習作講評課的效率,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習作評改模式,進而提高學生在中考中的作文成績。

  (三)研究的內容

  1.如何在作文評改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作文及修改作文的興趣。

  2.在作文評改的研究中如何能使學生掌握一定的作文修改方法,切實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作文水平及鑒賞能力。

  3.在對作文評改新模式的探究過程中,如何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樂寫樂改,并以改促寫,使寫作進入良性循環。

  4.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習作講評課模式。

  (四)研究的對象與范圍

  課題研究的對象:xx縣xx中學七至九年級學生。

  (五)研究的方法

  1.現狀調查法:課題組教師選定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查等方法分析學生現有作文水平、教師作文批改方式、教材內容、學生生活等,找出對策。

  2.資料研究法:通過搜集資料,

  總結:實驗學校、優秀教師的研究成果、教學經驗,及時了解同行的研究動態和特色,充分吸取已有的寶貴經驗,從而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3.行動研究法: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課題研究實踐,根據研究目標與策略進行實踐,邊實踐邊反思,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優化教學效果。

  4.個案研究法:課題組成員在課堂實踐中要及時總結發現切實有效的作文批改模式,以點帶面,達到整體推進的效果。

  5.經驗總結法:研究者要能夠從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提煉、概括出與研究目標、內容相契合的信息,形成富有理性論文章。

  (六)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xx.1――20xx.2)

  (1)確定課題,成立課題組,加強理論學習,對相關的作文教學理論進行搜集和整理,并組織教師認真分析當前作文批改和習作講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具體的措施。

  (2)制定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實施問卷調查,落實課題組成員分工。

  2.實施階段(20xx.3――20xx.5)

  (1)課題組成員根據課題的操作方案與學校相關的作文教學常規進行實踐,對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及時地反饋與總結,對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指導,并作詳細的記錄。積累課題實施中的各種典型案例、教學設計。

  (2)在20xx年5月進行一次系統地階段性總結,為以后教學工作的改進做好準備。

  3.總結階段(20xx.6)

  整理所收集的材料,撰寫結題報告,進行結題鑒定。

  (七)研究的組織、分工及保障

  1.課題組分工

  課題負責人:XXX

  成 員:XXX XXX

  2.課題研究保障

  (1)經費保證學校領導十分重視課題的研究工作,為研究經費提供了優越條件,并能夠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協助課題組進行有效的管理,便于課題的開展與實施。

  (2)人員保證

  課題組各成員都是語文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態度認真,勤奮刻苦,樂于奉獻,均為學校的中堅力量,具有豐富的語文教學和作文教學經驗、較高的教學科研能力和活動組織能力。課題組老師多次發表教科研論文,在各級各類的教學基本功比賽、教學論文評比中均有獲獎。

  (八)預期研究成果

  1.課題研究方案;

  2.研究論文集: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作文評改新模式的教育教學論文匯編;

  3.教學案例與設計集萃: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作文評改新模式研究中優秀教學片斷及教學設計集萃;

  4.學生作文集: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作文評改新模式課題研究中學生優秀作文及精彩點評匯編;

  5.課題研究報告:發揮學生主體性,探究作文評改新模式的課題研究結題報告。

  6.形成習作講評課的常規教學模式;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8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職業角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相關知識的交融滲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學理念的確立和教學方式的運用,為教師提供了一個促其快速成長的平臺;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要求教師擔負起脊梁的中堅作用,對教師職業的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校課程改革的成敗,課題的開題報告。然而,在新課程教學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提問:"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內容,既沒有給出探究的方法,也沒有給出探究的結論,我們的教學該怎么辦才好?"這種提問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師對新課程教學的反思與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師的專業成長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適應。

  新課程的一個亮點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學習,其目的在于通過具體的課程實施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這種轉變又是建立在教師的專業成長基礎上的,因為只有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了,才能自覺地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角色,用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而教師的專業成長不但需要學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師個體堅持不懈的教學實踐與研究,實施"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富有挑戰性的教學實踐。

  本課題的初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是根據劉志偉老師在20xx年(第35卷)第5期《生物學教學》中發表的論文《初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探析》中介紹的初中生物學課堂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學習-鞏固拓展-創新發展",開題報告《課題的開題報告》。

  二、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通過組織引領我校全體生物教師對該課題的研究,擬解決如下三個問題: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初中生物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施方案;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課堂教學中"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如何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研究目標

  1、探索并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策略;

  2、探索并總結出"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與教學有效性的內在聯系;

  3、通過"主動參與,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有效促進初中生物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研究內容

  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有4個:

  1、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來應用創新教學模式;

  2、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來優化新教學模式;

  3、生物課堂教學中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4、研究如何檢測生物創新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師專業素養的研究;

  調查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師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師在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課例研究;

  行動研究法:用于研究在生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研究

  六、研究過程與階段(含時間安排)

  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6月--20xx年10月)課題準備論證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課題研究方案;請課題組導師審定、指導、論證;課題組研究小組的成立;課題開題。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4月)課題實施階段。本階段要組織和引領課題組成員在本課題的指導下,緊密圍繞課題開展研究活動,積累第一手資料。

  第三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課題總結驗收階段。

  本階段要對實驗過程材料進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發表研究成果。

  七、預期成果

  如果我們的課題得以順利推進并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我們可以期望,通過我們的課題研究,可能會取得如下幾方面的預期成果:

  1、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報告、論文;

  2、初中生物創新教學模式的應用中教師專業成長的典型案例;

  3、在研究該課題中的優秀課例;教學反思;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9

  一、選題緣由

  我長期帶小學數學,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老教材就是單一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可能導致優生認為太簡單滿不在乎,中等生認為剛合適容易滿足,差生認為太難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學生思維受到局限,課堂氣氛冷清,無法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自從去年秋季學期我使用新教材后,豁然開朗,原來新教材中創設了大量生動有趣的。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值得認真研究、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有以下幾大功能。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信息,并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解答,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發現信息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啟發自己的思維。

  (三)建立模型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

  (四)培養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團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反饋教學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過程,都是可通過學生發現信息,解答問題的情況,了解他們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

  (六)促進課堂教學

  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輕松而快樂的。

  三、文獻綜述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關心學習。

  1、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由學生自己通過主動動探索得出論。

  2、“思維”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要讓兒童多動手操作、多觀察。

  3、課堂教學論

  《新課標》指出: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四、研究步驟及措施

  1、理論學習和收集資料階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深入學習有效情境的有關理論,掌握創設與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資料階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通過現場看課、網上查找、雜志閱讀等方式收集專家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通過聽普通教師的課并進行現場錄音(包括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錄音)收集教學實錄并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然后根據理論分析,制定出對情境教學的參照目標,總同類型的課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實踐階段(2010年4月-2010年5月)

  根據階段分析研究的果,進行對比性實踐,總性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對比和反思,驗證階段性研究的成果。

  4、總、題階段(2010年6月)

  回顧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根據實踐檢驗的情況進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論,寫一份有計劃、有實施、有案例的關于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報告,展示一堂運用研究論所駕馭的課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課題研究主要利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法等方法進行。

  (1)調查法,采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文獻法。搜集利用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3)經驗總法。廣泛總實驗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六、成果預測及題報告構

  1、通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創設與利用情境教學的能力,以情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采用理論研究、對照研究、課堂觀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師實際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水平。

  4、通過對課堂教學環節的個案研究、分析,總出情境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影響。

  題報告可以分為標題、前言、主文、尾語和附件等5個部分。

  (一)標題

  課題名稱和文種—題報告

  (二)前言

  簡述課題概況,包括課題來源及級別、歷時、對課題成果的總體評價作用意義。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課題的一般情況,闡述課題的背景;指明課題目標、研究思路及原則;說明研究歷時及階段,并分析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和特點。

  (2)課題的研究成果,簡要闡明本課題的基本觀點及其邏輯聯系;著重揭示本課題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強調本課題與實踐的關聯性、乃至在實踐工作中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3)課題的評價性意見,自我評價———根據國內外、所在地區和同類單位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現狀,對本課題的地位給予正確的定位,并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備課組、教研組、教科室評價———綜述各級組織對本課題的意見,并注明典型評語。

  實踐者的評價———如果本課題在實踐中已有應用端倪,則可給出實踐者的反饋意見。

  本研究希望得到支持

  錄像設備、錄音設備、網絡設備、同事之間、文獻資料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0

  一、【選題的背景和意義】

  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借款費用》對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及其會計實務處理都作了具體規定,其中,對于借款費用可予以資本化的借款的范圍及開始、暫停和停止資本化的時間,也都有嚴格的規定。同時,對允許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確認和計量及借款費用的披露也有明確的說明。但是,《國際會計準則》中關于借款費用及其資本化的相關規定,與我國會計制度中的規定有些差異,尤其是在允許資本化的借款費用的范圍上,我國比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要窄。在對我國相關規定的了解過程中,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針對發現的問題,對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提出改進建議。

  在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款是不可避免的。借款所產生的費用包括借款的利息、溢折價的攤銷、因借款發生的手續費等輔助費用、外匯借款的匯兌差額等。借款費用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于發生時直接確認為當期損益;二是予以資本化。借款費用的資本化是指將借款費用直接計入所購建設資產的價值,在財務報表中作為購置資產的歷史成本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對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處理方法及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二、【已研讀的`有關文獻資料】

  孟辛。借款費用的會計處理[N]。中國稅務報,

  陳炳輝、單惟婷。企業財務管理學[M]。中國金融出版社,

  楊鈺。借款費用新舊會計準則之比較[J]。財會月刊鐘國昌。關于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探討[J]。理財廣場,

  安保榮。財務管理教程[M]。立信會計出版社

  左春燕。對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思考[J]。林業財務與會計

  三、【主要內容和預期目標】

  (一)主要內容

  (1)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概念、范圍及確定條件

  (2)對中外借款費用資本化和新舊借款費用資本化

  (二)預期目標

  (1)具體分析我國借款費用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2)提出完善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對策

  四、【擬采用的方法、步驟】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經過量的信息收集對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情況進行分析,探討了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現狀,找出了其發展的意義和存在弊端,為提出解決方案積攢資料,本文同時采用了歸納分析法,從國內外對借款費用資本化處理的對比中,分析歸納出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對此提出合理有效的改善措施。

  第一部分: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義、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借款費用資本化基本理論綜述。闡明與借款費用資本化有關的概念、確定的條件及實施的范圍等,以此作為研究的出發點。

  第三部分:通過對中外借款費用資本化和新舊借款費用資本化進行探討,其中重點針對房地產開發中借款費用的資本化進行探討,來分析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的問題并探討其成因。

  第四部分:對解決我國借款費用資本化存在問題的對策進行深層次挖掘,進一步借鑒國外借款費用資本化的經驗和成果,并輔之以典型案例。

  第五部分:總結全文。

  五、【總體安排與進度】

  第一階段:2月23日前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3月底完成論文綱

  第三階段:4月份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理

  第四階段:5月份徹底完成初稿

  第五階段:5月份底定稿

  第六階段:6月份答辯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1

  一、課題的提出

  1、信息時代呼喚新型的人才。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已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國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教育場所,以班級授課為主要形式,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記憶和理解為主要要求,以知識再現為主要目標,迫使學生接受既定的間接知識,通過記憶應付考試。從當今的工作方式和信息環境看,最關鍵的已不再是信息的擁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已越來越不需要記憶各種過期的信息,因為知識不僅有大量的積累,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產生,任何人無法記憶當前海量的知識和信息。

  因此,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們具備基本的素質,而且要求具備與信息時代相適應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課程改革離不開信息技術。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許多地方得到了推廣與實施。新課程教學特別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好奇心與求知欲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點,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創新意識的基礎。網絡和計算機技術能綜合處理文字,圖像,聲音,動畫和視頻,使得教學信息的處理呈多維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豐富表現力。教學中充分合理使用網絡和計算機技術將更有利于教學信息技術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新課程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主動獲取信息和知識開辟了新的途經。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園網的建成,使教師能很方便地調用網上的信息進行教學,學生利用網上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面對網絡和計算機,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提出問題,這種可參與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培養學生大膽,自主,誠實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引起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課程改革需要信息技術作支撐。

  3、學校發展需要課題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間,積極開展了市級課題"學習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和省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這兩項課題已順利結題。通過課題研究我們總結出:⑴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設施有很大的改善。學校現有學生電腦用房兩個,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與硬件設施,教師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了電腦。⑵教師掌握了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部分教師能較熟練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⑶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明顯的改進,科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大大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鑒于以上情況,我校申報了"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這一課題,旨在通過信息技術建設學校信息資源庫,創設交互平臺,使學生善于利用暢通的信息渠道獲得信息。運用信息技術探討信息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讓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獲得信息,綜合分析信息,管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深層關注。

  關注個體的自主學習,著眼于人的主體性發展,這是當代教育永恒的主題。隨著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介入,其信息渠道的多樣性,信息資源的共享性,學習情境的模擬性以及教學反饋的互動性,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技術層面乃至理論層面的保障,并順利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不竭動力。基于此,我們選擇本課題,致力于探索信息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實施對學生個性的深層關注。

  2、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課程改革是信息時代的必然選擇,信息技術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面對信息時代和課程改革,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做到:

  ⑴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教學活動是一種環境的營造,教學模式就是營造這種環境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況下,為學生創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形象直觀的特點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以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轉變。

  ⑵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多項互動式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分析事物特征,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

  ⑶變學生被動學習式的教學為內在誘導思維式的教學。教學的關鍵在于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創新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課堂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展,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課題假設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推進素質教育既要使學校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使學校教育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的統一。素質教育,應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遵循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規律,采用有效手段,創設有利環境,促進學生素質主動,積極,自主,健康地發展。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發展,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在校園信息化條件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首先確立并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自主發展主體地位,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利用網絡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交互性,協作性,創造性和資源共享性的教育環境,構造一種有利于學生主體積極互動,主動探究的自主性學習模式,使學生主體通過學習和運用前人知識經驗能動地獲取知識與技能,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今后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是指信息產生,加工,傳遞,利用的方法和技術。隨著人類對信息處理方式的變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發展,信息技術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課題中,信息技術特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即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絡,校園網和因特網等。

  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教師和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信息資源),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信息資源如何獲取,從哪里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主動去探索,自主地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討論,交流,進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總之,自主學習首先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學生,教師要把自己置身于學生中去,形成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促進"自我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信息時代的教育觀:信息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生教育,做到老,學到老。

  信息時代的學校觀:除了學校教育,即傳統學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外,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網絡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也許學校應該成為終生學習的社區資源中心,也許還會變成家長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將整個社區作為學習環境。

  信息時代的教師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于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信息時代的學生觀:學生地位應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探究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信息時代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即作為感知的對象,又作為認知的手段。

  信息時代的教材觀: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像帶,光盤)與網上教材,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對象。

  信息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信息時代的教學方法觀: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于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于"情景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2、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

  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提出了"刺激——反應——強化"的學習模式。他認為,在操作性活動發生后,隨即呈現強化刺激物,反應就會加強;否則,反應就會減弱。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強化可以使行為發生變化,直接控制強化物就是控制行為。他提出的學習模式對人的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學習者要想獲得有意義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為了實現這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知道最好的學習效果,正確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錯誤的學習行為得到糾正。

  3、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杰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件工具以及網絡信息,社會實踐等獲得的各種教學信息等等),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一過程中,學生是信息獲取,信息加工,信息運用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學習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學最優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他指出:"教學過程最優化是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征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這就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的最一般的定義。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實際中堅決而靈活地施行之,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目的

  1、運用信息技術,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模式;探討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善于利用暢通的信息渠道獲得信息,提高對信息的搜索及跟蹤能力,強化信息接受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2、積累大量的典型案例,為今后教學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廣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廣大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教師的素質。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實驗法。設立各子課題,進行專題攻關,不斷充實完善課題內涵。

  2、調查研究法。我們將采用各種手段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的運用情況

  3、經驗總結法。課題全面實施后,我們將要求每一個實驗教師將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時地記錄下來,寫成教后記。及時總結,定期交流,以實現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研究如何建設信息資源庫,向學生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材料。

  信息資源庫是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信息資源,它負責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和教學材料,學習者可從中查詢大量的信息。資源庫包括多媒體素材庫(文本,音視頻,動畫),課件庫,案例庫,題庫,游戲庫等等。它有鮮明的特點:能存儲巨大的信息量;教學資源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本,圖像,影像,動畫,聲音和游戲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詢,實時存取和多路并發,滿足教學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體技術,數據庫技術,網絡技術的支持。

  建設信息資源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開發,制作。在保證學科信息資源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師自行進行開發,研制。

  2、收集,整理。可以通過交流,協作,復制或購買等方式從其他學校或音像制作,管理部門處收集并編輯加工成所需的資源。也可以通過照相機,收錄機,錄像機等設備,收集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加以選擇,分類,編輯。還可以對長期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轉換或者從網絡上搜集所需的信息資源。

  (二)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另一種是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提倡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課題側重于研究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優勢,努力構建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并使之多樣化。

  1、"游戲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該模式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游戲方式開展的自主學習模式。由于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門對游戲有著特別的愛好,在游戲環境中,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更有利于情景創設和大量信息的獲取和生成,為營造小學生快樂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但由于小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很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該模式的特點是課前教師必須先做好課件的編制和組織工作。我們可以從網上收集一些益智類的游戲,語文學習游戲,數學學習游戲,英語學習游戲,或棋類游戲等等。

  2、"任務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任務式"自主學習方式是利用網絡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通過上網查詢,人機交互等方式,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教師的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從信息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信息。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通過搜索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設計幾個環節:創設情境――提出任務――自主學習――效果評價。

  (1)創設情境。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求,社會熱點,信息技術的發展,名人典故等創設情境。

  (2)提出任務。我們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目標;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現成的學習網站的內容和結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設想,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個人單獨學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師首先指導學習,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程序表(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知識點,學習順序)。其次展開自學(此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線索)。最后匯報自學情況(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4)效果評價。由教師或專家組織評定,這可以通過傳統的測驗方式進行評價;也可以自我評價,檢查學習中的得失,總結學習經驗。

  3、"協作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與環境的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協作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交互作用。在網絡環境下,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通過網絡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鏈接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絡來傳遞聲音,文本,圖像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里同步傳遞信息,加強資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協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協作和異步式協作。同步式協作首先要登錄注冊,獲得帳號,然后自由地與他人交流信息;異步式協作可以通過bbs,電子郵箱,在線交談來實現,學習者可以先申請自己的電子郵箱。

  4、"個別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我們認為,個別化自主學習是網絡環境下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愿。其特點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可以按照適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的深度。這種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在計算機上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采用"個別式"自主學習方式須做好以下三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前準備主要做三項工作:第一,對學生分層編組。分層編組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將學生的經歷,行為,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作為確定學生層次的依據,然后根據學生分組情況安排電腦座位。第二,網絡課件的制作。網絡課件類似于網頁制作,應包含以下幾項功能:發布資料,網上討論,答疑,在線作業或檢測,個別指導,超級鏈接,監控等。第三,教師對大量有關學習資料進行篩選,將有用的存放在服務器上,并針對某些內容收集一些網址,以供學生查找。

  (2)課堂運作階段。在多媒體網絡教室里,學生按小組坐在電腦前,一人一臺電腦。網絡課堂的自由度比較大,根據內容靈活確定學習方式。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①激發興趣,引入課題。②,瀏覽網站,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有關網站,如:新浪網,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這些網站的搜索引擎,輸入關鍵字,搜尋有關內容。找到有關內容后,認真閱讀,并結合課本和課外書籍上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學生認為有價值的就將資料下載到本機電腦的硬盤中,儲存在公共讀寫文件夾里。③網上交流,共享資源。學生通過"網上鄰居"訪問其他學生電腦的公共讀寫文件夾,瀏覽他人從網上找到的資料。學生也可將自己感興趣的,理解的有關信息通過局域網向同學,教師介紹。課本,課外書籍上的知識也可用視頻展示臺向大家展示。④在線練習,檢查成果。啟動"在線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個別指導。然后教師再打開事前準備好了的考試軟件,進行網上測試學習情況,不同的小組用不同的試題,每小組可用十道題,分別是五個選擇題和五個判斷題,如果回答正確,獎勵一顆星。

  (3)課后網絡知識拓展。在網絡教室上了一節課,學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有不少學生的心中還不滿意,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還有很多疑團沒有解開,這在一堂課上不可能解決得了的于是教師再向學生推薦幾個比較好的網站,請學生課后自行上網到這些網站中去進一步查詢。如果課后探索中有什么困難或想法可通過電子郵件與老師聯系,到時教師再進一步個別指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這四種學習方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使用時可以互為補充,互為借鑒,互為利用。作為組織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

  (三)研究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教育信息進行了重組和高效率地傳輸,處理。它可以在很大的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并且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也意味著電子教材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需而異。現代教育中學習將成為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因此,信息技術條件下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是指人們通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并且利用一定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獲取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信息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接受能力,即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信息知識。信息搜索能力,指掌握一定的信息檢索的方法,運用基礎的信息技術,獲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檢索能力,即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從眾多的信息資料中查找出相關信息的能力。信息索取能力,即在檢索的基礎上,獲得原始文獻,了解掌握主要信息源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善于利用暢通的信息渠道獲得信息,提高對信息追蹤的能力,強化信息接受,利用能力,注意信息檢索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加強信息檢索技巧的提高。培養學生獲取信息,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搜索網站,如何下載網頁文字或圖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后,教師要結合教材,預先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只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登錄相應的網站,搜集有價值的資料,并加以保存。當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網絡教學中幫助學生"信息定向"的關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2、培養學生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信息分析綜合能力是指在人們把握已獲信息的實質基礎上,分析信息資料的細節,并將信息資料重新組合起來的能力。信息分析是將已獲得的信息資料的內容進行分析,解釋,深入每個信息層次。信息綜合則是將其綜合起來,對信息資料進行重新組合,尋找共同規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斷。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信息綜合分析的能力:擴大學生對信息的接觸面,大量地占有信息,使學生能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廣學博覽;使學生掌握信息知識,尤其是信息類型的區別,培養學生信息活動中的目的性,實踐性;在教學中,積極開發利用信息資料,經常指導學生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分類的方法,定期對學習資料進行交流,評比,展覽等。

  3、培養學生對信息管理的能力。信息管理是指為達到預定的目的,合理地運用各種手段,對信息進行組織,控制,加工與規劃的行為。可以培養學生以系統學習為基礎,形成自己完整的信息管理知識體系。以信息知識為先導,掌握交叉學科,管理學科的知識,注意多學科的相互融合,并善于利用已有的系統知識進行信息資源管理。

  4、培養學生信息交流的能力。信息交流能力,是指人們將自己擁有信息,通過各種形式納入統一的,正規的信息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養學生信息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搜尋到的資料用個人主頁的形式展示出來;或者運用網絡教學的方式,通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在小組內部進行小規模交流,然后再在小組之間展開大規模交流。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信息交流。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課題組,形成研究工作網絡。

  2、實驗組成員明確各自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

  3、撰寫主課題報告和子課題研究方案。

  4、相關人員培訓。

  5、召開開題論證會。

  第二階段——實驗研究階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實驗教師根據研究方案展開研究。

  2、定期召開實驗教師會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

  3、聘請專家作專題講座。

  4、收集各種案例,總結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9月——12月)

  1、各實驗成員提交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實驗總結。

  2、召開研討會,交流經驗情況。

  3、匯編本課題論文集,結題報告集。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進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證實驗例會的正常進行。注重實驗過程的管理,加強學習,深入研究。

  2、由校長親自領導,選拔科研意識強,有一定科研經驗的骨干教師擔任子課題負責人,保證各子課題能正常開展研究。

  3、提供參研人員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學與外出考察學習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為實驗研究提供充分的財力保證,提供研究經費,獎勵研究人員,提高參研人員的積極性。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2

  一、選題緣由

  我長期帶小學數學,且一直教的是老教材。我常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老教材就是單一地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可能導致優生認為太簡單滿不在乎,中等生認為剛合適容易滿足,差生認為太難失去信心的局面,使學生思維受到局限,課堂氣氛冷清,無法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自從去年秋季學期我使用新教材后,豁然開朗,原來新教材中創設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情境。因此,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值得認真研究、探討。

  二、研究意義

  我認為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有以下幾大功能。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能讓學生積極主動的發現信息,并能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進行解答,激發每個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為學生提供參與機會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給每個學生提供了發現信息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合作的機會,也讓學生聆聽他人的想法,啟發自己的思維。

  (三)建立模型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這一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運用這一模型去解釋一些現象,或解決一些問題。

  (四)培養能力

  有效的情境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以及與他人的團結協作能力,從而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反饋教學信息

  有效的情境也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雙向過程,都是可通過學生發現信息,解答問題的情況,了解他們對有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

  (六)促進課堂教學

  生動有趣的情境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也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是輕松而快樂的。

  三、文獻綜述

  課程改革的目標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關心學習。

  1、建構主義理論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知識的學習是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生活的具體情境中,由學生自己通過主動探索得出結論。

  2、思維的心理學分析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可見,人的手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要讓兒童多動手操作、多觀察。

  3、課堂教學論

  《新課標》指出: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中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四、研究步驟及措施

  1、理論學習和收集資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深入學習有效情境的有關理論,掌握創設與利用有效情境的方法。

  2、研究分析資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

  通過現場看課、網上查找、雜志閱讀等方式收集專家名師的課堂教學實錄,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通過聽普通教師的課并進行現場錄音(包括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錄音)收集教學實錄并初步整理出情境教學的典型片段。然后根據理論分析,制定出對情境教學的參照目標,總結同類型的課不同的策略方法。

  3、自我實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5月)

  根據階段分析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比性實踐,總結性實踐。在實踐中進行對比和反思,驗證階段性研究的成果。

  4、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6月)

  回顧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根據實踐檢驗的情況進一步深化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寫一份有計劃、有實施、有案例的關于課堂情境教學的研究報告,展示一堂運用研究結論所駕馭的課堂。

  五、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課題研究主要利用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

  (1)調查法,采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2)文獻法。搜集利用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的先進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六、成果預測及結題報告結構

  1、通過課題的研究,提高有效地創設與利用情境教學的能力,以情境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采用理論研究、對照研究、課堂觀察的研究方法提高教師的研究能力,提高教師實際教育教學水平、科研水平。

  4、通過對課堂教學環節的個案研究、分析,總結出情境教學對學生的興趣、思維、能力等方面的影響。

  結題報告可以分為標題、前言、主文、尾語和附件等5個部分。

  (一)標題

  課題名稱和文種結題報告

  (二)前言

  簡述課題概況,包括課題來源及級別、歷時、對課題成果的總體評價作用意義。

  (三)主文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課題的一般情況,闡述課題的背景;指明課題目標、研究思路及原則;說明研究歷時及階段,并分析各階段的主要工作和特點。

  (2)課題的研究成果,簡要闡明本課題的基本觀點及其邏輯聯系;著重揭示本課題的特色和創新之處;強調本課題與實踐的關聯性、乃至在實踐工作中應用的階段性成果。

  (3)課題的評價性意見,自我評價根據國內外、所在地區和同類單位的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現狀,對本課題的地位給予正確的定位,并提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備課組、教研組、教科室評價綜述各級組織對本課題的意見,并注明典型評語。

  實踐者的評價如果本課題在實踐中已有應用端倪,則可給出實踐者的反饋意見。

  本研究希望得到支持

  錄像設備、錄音設備、網絡設備、同事之間、文獻資料

  參考文獻《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師教學用書》等。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3

  本課題擬作為“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研究”的子課題。經過緊張的籌備,今天正式開題了。現在,我代表課題組向參與課題教師作開題報告,提請各位教師討論,并請上級領導及專家教授多提寶貴意見。

  1、選題原因

  1、江蘇省雖然經濟發達,在均衡發展教育上努力不小,但教育的不均衡現象仍存在。特別廣大農村學生在學習上,不管是知識積累,還是學習方法習慣,還是心理,等有其特殊性。

  2、新課程的實施,理念先進科學。在目標、教科書的編寫、評價等方面兼顧了城鄉差別的客觀情況。但實際教學中,似乎農村學校在目標的達成上,困難更大,問題更多。

  3、有效教學,其中之1就是分層教學。如果不忽略城市和農村的學生素質是不同的兩個層面的話,研究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的有效實施,就是研究該課程在農村高中的分層教學,盡力做到因材施教,和城區學生1樣,獲得較好的語文素養。

  2、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課程標準的相關規定: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規定語文課程目標: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現與創新”等5個方面獲得發展。其中“應用與拓展”特別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適應了這1要求。

  2。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規定:“聯系語言文字應用中的現象和問題,閱讀有關著作,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作出解釋。了解語言文字法規的有關內容,增強規范意識,學會辨析和糾正錯誤,提高語言文字應用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觀察語言文字應用中的新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發展中的新問題,努力在語言文字應用過程中有所創新。”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選修)語言文字應用系列主要有兩個模塊:《語言規范與創新》和《當代語言生活》。這兩個板塊都充分體現了選修課程的基礎性,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供了保證。可見,研究其有效實施的必要性。

  3、農村高中實施教學的現狀:

  課程標準的制定,以及優質教科書的編寫,并不意味著研究工作的終結。

  雖然在設計選修課程方案時已經考慮到了目前我國城鄉高中的語文師資力量與教育資源的現狀,但實際上,課程標準的理想和實際實施的現狀之間肯定存在差距,特別在廣大農村高中,在選修“語言文字應用”序列兩個板塊的實施上,存在的問題相對城區高中更為突出。無論是選課、教學安排,還是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上,甚至學分的管理上,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實施效果。

  4、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并善于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語言規范與創新》是1門全新的課程,它不僅教學內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學方法新,它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與訓練應試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現有條件,變革教育、教學思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切實做到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教學的有效實施。

  如何針對農村高中的現狀,農村高中的客觀條件和農村高中學生的學習基礎等,遵照有關有效教學理論,以行動研究為主要途徑,反思已有的教科書及其輔助資源有否需要修正之處,并探求更有效的教學實施途徑,為各地區、各學校根據實際不同情況搞好選修課程的建設提供普適的、可操作的經驗,最終落實新課標的要求,實現“1切為了學生”的愿望,這是我們想通過研究達到的目的。

  3、課題研究現狀

  高中新課程標準設計了中國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個專門的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蘇教版的《語言規范與創新》和《當代語言生活》教科書實際上也是中國高中教育史上的第1個系列的為專門講授漢語語言文字知識和應用的高中語文教科書。高中新課程標準下的“語言文字應用系列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研究,特別是對蘇教版“語言文字應用”系列教科書及其有效教學及評價的全面研究,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作為課題“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研究”的子課題“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有效實施的研究”,也就應該是前所未有的。

  4、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有效實施的“有效”,1個方面指教科書內容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最重要和最實用的語言文字知識,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須具備的語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說也考慮到了中學生升學考試的實際需要;同時,教科書內容也是適合課程教學的。另1個方面,“有效”更體現在我們希望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中學生能夠真正變“死記硬背”為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科學方法,變“題海戰術”為靈活地解決語言文字應用的各種問題,變“應試”為具備較高水平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修養。同時,通過課程的教學,讓教師通過課改實踐,實現教學業務和教學思想的提高、發展。

  語言文字應用選修實施是否有效,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學生的母語素養是否提高。①母語素養是1個人的文化素質的重要基礎,包括志向情操和道德修養、思維和語言的習慣特點、文化視野和知識積累、審美情趣、學習方法乃至言談舉止等各方面。開設選修課,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熟悉、認同母語文化的優秀傳統。②母語素養的水平通常表現為言談舉止文明、高雅、合乎禮儀,思維嚴密有條理性,口語表達連貫、流暢、富于文采,書面表達規范、清晰、生動等。1旦形成良好的習慣就會對個人的精神生活和行為方式產生無形的影響,就會收益終身。③語文選修課要培養學生的母語意識,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以母語為載體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能夠以理性的態度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增強民族自信心,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提高農村高中生的母語素養,也是縮小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的需要。

  既然,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的有效實施至少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適用的教科書;

  (2)適用的教學參考書;

  (3)有效的教師培訓;

  (4)有效的教學活動;

  (5)科學的評價體系。

  而在農村高中有效實施的研究工作更微觀、更具體。那么,在農村高中有效實施自然就至少應滿足以下條件:

  (1)有效處理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

  (2)有效的師資調配;

  (3)有效的教學活動;

  (4)有效的學分管理。

  所以,本課題的研究包含了5個方面:

  (1)農村高中生在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不足或者需要。

  (2)有效處理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

  (3)有效的師資調配;

  (4)有效的教學活動;

  (5)有效的學分管理。

  由于,《語言規范與創新》是語言文字應用序列的核心板塊。我們以它及其教學參考書為主要研究對象,兼及《當代語言生活》。

  5、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主要有3個基本觀點。第1,學習是1種意義建構的過程:人們對事物的理解與其自身的認知結構有關。知識的獲得是學習個體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第2,學習是1種協商活動的過程:學習的發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由于每1個學習者都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對現實世界都有自己的經驗解釋,因而不同的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會不完全1樣,從而導致了有的學習者在學習中所獲得的信息與真實世界不相吻合。此時,只有通過社會“協商”和時間的磨合才可能達成共識。第3,學習是1種真實情境的體驗: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

  2、行動研究理論

  行動研究法既是1種方法技術,也是1種新的科研理念。行動研究是從實際工作需要中尋找課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進行研究,由實際工作者與研究者共同參與,使研究成果為實際工作者理解、掌握和應用,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改變社會行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要求實際工作者進行積極的反思、參與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實際,參與實際工作,并要求兩者相互協作,共同研究。

  本課題在反思“語言文字應用”序列,特別是《語言規范與創新》、《當代語言生活》在農村高中選修現狀的基礎上,從新的理論視角出發,開展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如何有效實施的行動研究,在實踐中進1步發現和解決有效實施所存在的問題,修正選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方式的有關做法,為本課程的有效實施積累可行的成功經驗,從而為課改的成功增加保障。

  6、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核心方法為行動研究法,同時伴以問卷研究法、個案研究,訪談、網絡研討等。

  首先在有關有效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對現行農村高中“語言文字選修”序列的選修情況作調查,包括學生、學校、教師3方的調查意見。然后梳理歸納結論,再針對現行選、教、學的弊端,尊重客觀事實,探索新的實施語言文字選修課程教學的有效途徑,然后形成研究成果,比如教科書及其輔助資料的修訂,論文,調查報告等。

  7、課題研究的實施周期、步驟和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的實施周期:20XX年3月—20XX年7/8月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設計問卷調查表,收集和分析相關資料,總結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優點和不足。

  預期成果:課程實施現狀的調查報告

  2、實驗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2月

  課程有效實施的策略及實證

  預期成果:語言文字應用課程教學設計和教學評價設計

  3、結題階段:20XX年1月—20XX年7/8月

  整理各種資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時邀請教育領導部門和兄弟學校有關1線教師進行評測、推廣和借鑒。

  預期成果:課題研究報告,或專題論文。

  8、課題組人員

  1、徐德斌:海安縣孫莊中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教育碩士。

  2、許維龍:海安縣孫莊中學主管教學副校長,南通市學科帶頭人;教學、管理與研究經驗均非常豐富,有多篇論文發表。

  3、胡錦珠:海安縣孫莊中學語文教師,海安縣高中語文骨干教師,發表文章20多篇,其中多是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甚至直接關于教材的,具體如:

  (1)《“娥”與“蛾”》(《語文報》)

  (2)《“省”字探疑》(《讀寫月報》)

  (3)《文言傳記常用字類說》(《讀寫月報》

  (4)《數詞在運用中的5種常見錯誤》(《語文教學與研究》)

  (5)《蘇教版選修教材〈語言規范與創新〉中的幾處商榷》(教育部繼教網)

  (6)《從語言連貫性看“惟其所愿”譯文》

  (7)《蘇教版選修教材〈現代散文選讀〉獻疑》(教育部繼教網)

  (8)《蘇教版選修教材〈實用閱讀〉指瑕》(教育部繼教網)

  (9)《蘇教版選修教材〈當代語言生活〉中的失范——兼議蘇教版教材應加強的工作》(教育部繼教網)

  (10)《“瀟灑”探究》(《新語文學習·中學教學》)

  (11)《“初程”是“開頭的1段路程”嗎?》

  新的課程改革,不僅面向城區學校,更應面向廣大農村學校。我們不能不承認,城區學生在語言文字應用方面的知識積累、學習習慣、文化視野(見識)等方面優于農村學生,迫切需要“有效實施”的,是農村學生。只在城區開花結果的新課改不是完整的新課改。甚至可以說,新課改的成功與否,在1定意義上,決定于農村學校的實施效果。

  本課題雖然任務艱巨,但意義重大,只要我們扎實工作,刻苦鉆研,有序推進,勇于探索,開拓創新,我們1定能夠按照預期的目標圓滿完成研究任務,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為推動“語言文字應用選修課程在農村高中的有效實施”做出應有的貢獻,為新課標的推行提供可資借鑒的實踐經驗。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4

  一、研究課題

  初中地理圖冊閱讀方法的指導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古語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是說閱讀文章、書籍讀得多了,其中的含義自然就會了解、掌握了。古人對閱讀的理解既獨到又深刻,就是現代的中小學生“聽、說、讀、寫”也是必須具備的基本功。那么,地理圖冊的閱讀不同于一般的文學書籍,它有特定的范圍和含義,它是地理信息的最佳載體,是地理教材的補充和延伸,它可替代大量語言文字,既形象直觀,又抽象概括,既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又是地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因此,需要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怎樣閱讀地理圖冊?如何更有效地將圖文結合起來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這將使我們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

  從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看,雖然以課本為主,但要真正掌握知識、具備知識的能力,還必須經歷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飛躍的過程,這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規律。一幅圖像中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又有表示各種事物的名稱的圖名、圖例和地圖資料說明,以及圖內各種文字、數字注記等。由此構成地理環境各要素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因果信息,抽象的地理事物特征和一般發展規律的信息,很容易通過觀察,展示在大腦中,形成整體認識。可見,教會學生讀懂地理圖冊上的地理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對象

  初一年級(1)班、(2)班和初二年級(1)班、(2)班。

  四、研究方法

  調查法、合作法、文獻法、反思法。

  1、調查法:調查當前學生對地理學習、理解現狀。采用問卷、談話等方法,以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2、合作法:根據研究目標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分析研究。各年級地理教師定期進行討論、交流不斷地積累、改進、提高研究的成果。

  3、文獻法: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文獻、論文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4、反思法:對研究取得的結論進行全面完整地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總結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具體方法。

  五、研究實施計劃

  1、準備階段:20xx年6月—10月

  ①通過文獻資料、上網查閱等途徑搜集、整理、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資料及理論。

  ②針對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③設計問卷調查,撰寫開題報告。

  2、研究階段:20xx年11月—2014年5月.

  ①按時上傳小課題研究資料,交流、討論、分享研究心得體會。

  ②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課題研究做好記錄設計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反思。

  ③按時參加小課題研究培訓學習,及時獲得專家引領、研究方法和理論支持

  ④與其他研究人員合作交流,和諧互助,取長補短。

  ⑤隨時調整研究方法,師生互動,重視研究效果。

  ⑥結合指導教師的幫助,撰寫小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上報研究情況。

  3、總結階段20xx年6月。對研究情況進行分析、歸納,對課題實施效果進行評價。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課題結題報告和論文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六、預期結果及表現形式:

  1、預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

  2、成果形式:論文、學案、課堂實錄、多媒體課件、課題研究報告等。

  課題的開題報告 篇15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這對于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 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愿望和興趣, 向往小學的生活, 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 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范, 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3. 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 在 “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 “多維互動體” ,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 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 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 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 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展示自我價值。 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 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于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范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區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系,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 其關鍵在于我們到底教什么、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 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系,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 “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區”的互動關系,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區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創建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 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 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于教研方式的改變。

  (3) 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于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 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并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 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盡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于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置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區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11——20**.12)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通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 小學、 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后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3.1——2013.11)

  1.落實研究內容

  2. 資料收集

  (1)對于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13.12)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制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志: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通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了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采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并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課題的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課題開題報告09-01

小課題開題報告12-09

課題開題報告格式12-09

最新課題開題報告02-17

學困生課題開題報告01-20

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8-16

微型課題開題報告12-25

校級課題開題報告03-23

市級課題開題報告12-06

個人課題開題報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