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開題報告
轉眼間充滿意義的大學生活就即將結束,大學生們馬上就要開始最難熬的畢業設計階段,在我們做畢業設計之前指導老師都會要求先寫好開題報告,那么你有了解過開題報告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為指導,堅持“突出特色、全員參與、陶情益智、快樂健體”原則,立足校內資源,豐富內容,活化形式,從而深入推進中學大課間體育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與課間操相比,大課間體育活動時間長,活動內容多,組織形式活,練習強度適宜,它不僅可以對師生緊張的工作學習起到調劑作用,而且對促進師生身心健康有明顯的實效。
我校專職體育教師3名。每周開設2節體育課,每天上午兩節課后30分鐘的大課間活動,下午三節課后為課外體育活動課,上下午各有5分鐘的眼保健操。雖然近幾年我們大部分學校開展了大課間體育活動的改革和創新,但效果卻很不讓人理想,堅持了一段時間后,學生便沒有開始時的那種興趣,進行體育活動的班級顯得有些懶散不積極,即使有活動也是在無序的狀態下進行。因此,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深知:體育“大課間”活動的全面推廣,是深化課程改革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將會提高我校學生的身體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國已深入人心,校園群眾性體育運動的開展更是百花開放,但各校在組織競技性體育運動會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動不經常,活動內容死板老套,參與者有壓力等方面不足。而體育大課間活動已經許多城市開展和研究過,但大部分都沒有形成系統完整的體系。
體育大課間活動發展的趨勢:以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為本,激發學生參與運動的興趣,滿足學生的運動欲望;大課間活動的內容形式設計要豐富多彩,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特長、不同興趣、不同水平學生的發展需要;大課間活動要力爭突出學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動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動時間和場地,做到“小場地、大課間”;積極探索把大課間活動作為一種校本課程的新途徑,把大課間活動提高到一個新高度;大課間活動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師生人身安全,讓充滿活力的大課間、讓學生喜愛的大課間、讓安全有序的大課間出現在我市的各個校園。
三、課題研究依據
以《關于確保學生每天體育鍛煉不少于一小時的意見》、《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和《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為指導,落實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目的。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全面提高學生體質;滿足機體生理需求和變化規律,調整心態,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進骨骼發育,改善運動、呼吸、心血管系統的神經傳到功能;降低近視率,減少肥胖癥;促進學生的休息與睡眠;科學使用腦力和體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難的頑強毅力和集體主義觀念的團隊精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做到大風小雨不間斷,酷暑嚴冬照常練,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終生的健身意識。
1.改革學校課間操,優化課間操的時間、空間、形式、內容和結構,使學生樂于參加,教師敢于參加,主動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覺的鍛煉。
2.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積極創新,力求以活動勵德,以活動輔智,以活動健體,以活動塑美,以活動促勞,促進學生體育全面和諧的發展。
3.優化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設備及管理,開放場地設施,提高其使用率,發揮其育人效益。
4.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結合音美科技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推動教職工校園文體活動進一步開展,營造積極向上的學風。并形成健康意識和終身體育觀,確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實處。
5.在大課間體育活動中,讓學生有選擇地參與、學習、享受體育,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潛能。
6.組織各類競技、趣味、群體活動,全面提高學校師生的綜合素質。
7、組織師生創造、改制各類體育活動器具,開發適合師生健身需要的各類器材,開發校本體育課程。
8、落實學校全民健身“快樂參與健康發展”理念,推動學校發展。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根據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通過圖書、報刊、網絡等途徑,搜集各種大課間活動開展方面的資料,為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提供借鑒。
2、問卷調查法:在課題實施階段,采用問卷的方法適時向學生和老師進行問卷調查,獲得學生和老師對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的效果,并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根據結果及時調整課題實施的方式方法。
3、經驗總結法:課題組成員經常學習加強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課間活動主題,對每一階段實施的情況進行反思,不斷總結,撰寫論文,根據課題研究進行的具體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二)研究措施:
1、時間保障。調節學校作息時間,明確規定大課間活動,任何教師不得擠占大課間活動時間,若遇陰雨天就改在室內進行,如:室內游戲等活動。
2、制度保障。制定大課間活動班主任、體育教師的職責,建立了領導督查制、班主任現場督促制、藝體教師指導制、活動評比制。
3、人力、物力保障。學校要求大課間活動師生全員參與,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保護者,同時也是活動者。體現全面健身,融洽了師生關系。大課間活動器材原則上由學校購置,部分師生自制。
4、安全保障。加強安全宣傳和管理,按類別劃定活動區域,師生必須在指定活動范圍內活動。所有場地均安排教師進行現場活動指導,并督促學生安全。
5、組織保障。學校為成立大課間活動領導小組,加強該項活動的領導,使大課間活動真正落到實處,促進該項活動高質量進行。
六、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課題小組明確職責分工,責任到人。
(二)課題小組成員系一線體育專職教師,素質高,具有敬業精神,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較高的業務水平。
(三)高度重視大課間活動,制定詳細的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更新管理觀念,注重過程指導,把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與深化新課程改革,與落實《課程標準實驗方案》結合起來,具體落實到體育組實施。
(四)精心制訂大課間活動方案,認真組織、體現特色、確保安全,要將大課間活動排入學校作息時間表,改善活動場地和器械,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
(五)鼓勵教師、學生創編活動內容,制作活動器材,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創編室內健身操與健身游戲,彌補室外活動空間的不足,使大課間活動能夠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個性。
(六)大課間活動每天一次,每次30分鐘;全員參加,練習密度90%;練習負荷保持在低、中強度,做有氧運動,符合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
教育開題報告 篇2
一、綜述本課題國內外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湯亭亭是當代著名的華裔女作家,也是女權主義的代表之一。《女勇士》是她的開山辟作。全書共有五個部分:《無名女人》《白虎山峰》《巫醫》《西宮門外》《羌笛之歌》。這部小說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但在國內對這部小說做出的研究還為數甚少。蒲若西在2001年第3期的《當代外國文學》上發表的《對性別,種族,文化對立的消解從解構的視角看湯亭亭的〈女勇士〉》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國內從個體行為差異和女性自我價值觀這一角度分析《無名女人》這個部分的文章更是寥寥無幾。之所以選此課題是因為《女勇士》是一篇很具可讀性的作品。作者具有雙重身份,是美籍華人。用英語生動地描述了中國封建傳統女性的悲哀與追求。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是個含金量較高的課題,研究的人屈指可數。本課題擬把作者本人湯亭亭和她筆下的女主人公無名女人融入中西古今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之中,展開對不同時期女性的價值觀的深入研究。該課題將會使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女性的思想和追求,將對異性之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起到促進作用,也會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女權主義者和女權主義作家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本課題將從《無名女人》一文出發,比較作者湯亭亭和她筆下的女主人公無名女人的個體行為差異:湯亭亭打破了傳統的束縛和禁忌,寫出了《女勇士》這部典型的女權主義作品。而無名女人對任何事都逆來順受,即使受到屈辱也不反抗。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湯亭亭追求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而無名女人尊崇男權,夫權的價值觀。本課題還將具體分析二人產生不同價值觀的原因,最后做出總結:女性應該獨立,并爭取和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
三、研究步驟、方法及措施:
首先將《無名女人》一文通讀一遍,然后精讀一遍,查出新單詞將原文翻譯成中文。接下來的工作是查閱資料和擬題,再寫出論文的提綱,然后寫論文初稿,并交指導老師批改,根據批改修改論文,交二稿,最后定稿。
主要是采取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或網上查閱資料的方法,輔之以老師指導,同學討論和反復修改的方法。
四、研究工作進度:
略
五、主要參考文獻:
[1]常芳、郭海霞.從禁忌的打破看《無名女人》中女性的自我重塑.[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4):14
[2]金文野.女權意識與中國現代女作家的創作要求.[J]中州學刊.2000(4):23.
[3]湯龍發.女權問題是《紅樓夢》的主題.[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4(4):17.
[4]閻廣芬.簡論古代女子的倫理道德觀.[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998.(4):31.
六、教研室評議意見:
教研室負責人
日期:
七、系領導審核意見:
1.通過;
2.完善后通過;
3.未通過
教育開題報告 篇3
一、問題的提出
1、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感恩"意識具有重要的心理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然而從當前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看,幼兒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樂觀,眾星捧月的地位,家長重智輕德的教育,使我們的孩子從小便養成了“以我為中心,出現了嬌慣任性、情緒波動大、攻擊性行為較多等親社會行為極差的現象。曾有調查表明認為現在的孩子普遍不懂得體諒父母辛苦的占76%;認為現在的孩子不懂事,不懂得要主動去表示關心的占68%;受到別人的幫助或關心,卻不懂得要主動向別人表示感激或感謝的占58%。這一結果說明現在的幼兒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知恩圖報”,“點滴之恩,涌泉相報”等歷來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
2、當前,感恩意識的缺失非常普遍。人們享受著大自然賜予的陽光和雨露,卻在肆意破壞著朝夕相處的環境;面對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贍養觀念在許多人的心中大打折扣,甚至很淡薄,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著別人帶給的快樂,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惟“我”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與人為善,只知被愛,不知回報;在祖國的滋養中成長,對國家、社會給予的關愛認為理所當然,只知接受,不知責任……“感恩意識”已經淡化到匱乏的程度。孩子們不知道感謝大自然的滋養之恩,不知道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不知道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不知道感謝祖國、社會的培育之恩,加之當今社會一些不良的影響,金錢和利益的權衡代替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相助,感恩意識在現代發展中勢必削弱。
二、選題意義
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是一種處世的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也是人之常情。人應該常懷感恩之心。對于今天的廣大青少年及幼兒來說,感恩意識絕不是簡單的回報父母養育之恩,它還是一種責任意識,自主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體現,更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通過感恩教育,有利于學生從小就養成一種感恩意識,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國,使孩子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準則、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為孩子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三、研究價值
目前有關感恩教育的方面的探索較多,但多在中小學生中進行,對幼兒園孩子的感恩教育缺乏,本研究將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為幼兒教育工作帶來新的突破。
四、理論依據
1、陶行知思教學合一理論——陶行知強調教師的責任在于教學生學,教法必須根據學法進行,同時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感恩教育研究中,教師從各個領域,多種途徑篩選了適合幼兒實踐的感恩場景及感恩教育活動,同時選擇符合幼兒年齡特點,智力發展特點及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引導幼兒愿學、樂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要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總則第三條指出:實施素質教育,使適齡兒童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發展。
4、《教育法》總則第六條指出: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
五、研究目標
(一)通過感恩教育使幼兒“知恩”,明白愛是雙向的,感恩與“圖報”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在感恩教育中堅持以活動為載體,鼓勵幼兒參與,讓幼兒親身體驗,在體驗中學會感恩,在體驗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傳遞愛心,回報社會,并以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使感恩逐步上升為一種基礎教育文化。
(二)通過感恩教育,使幼兒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培養與人為善、與人為樂、樂于助人的品德。學會如何去報答父母、老師、朋友、他人。對周圍的人和事充滿感激之情。
六、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知恩教育
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每樣東西都依賴于其他事物而存在。任何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處處受到恩賜;父母對孩子有養育之恩,老師對孩子有教育之恩,同伴對我們有互助之恩。所以知恩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二)感恩意識的培養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是值得所有人用一生去珍視的愛的教育。所以要從小抓好幼兒感恩意識的培養,幼兒年齡小,期望他們做什么特別感恩的事情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當前我們應從小事抓起,將感恩意識的培養作為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幼兒如何向感恩對象實施感恩的研究
幼兒時期的感恩對象應該從幼兒身邊的人著手:包括父母、老師、同伴。在與他們交往的過程中學會感恩、實施感恩。
1、感恩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教養方式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孩子,同時引導孩子學會向父母感恩是感恩其他社會成員的前提和基礎,所以在感恩父母方面我們要求幼兒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關心父母的身體狀況和勞動、工作狀況,體諒父母勞作的艱辛不對父母懷有敵意。
(2)牢記父母的生日,并能在重大節日予以真誠的祝福。
(3)不亂花錢,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賺錢不容易。
(4)自己的事情自己辦,不給父母添麻煩。
(5)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為父母減輕負擔。
(6)對待父母有禮貌,早晚起居要問安。
(7)批評教育不頂撞,不提不合理要求等等。
2、感恩老師
(1)尊重并理解老師的教學要求,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
(2)愿意主動和老師交流,真誠給予老師祝福和幫助,對老師有禮貌,成為老師的朋友。
3、感恩同伴
(1)關心身邊的同伴,不爭搶玩具,能與周邊同學和睦相處。
(2)團結互助,體察同學的困難,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3)不欺負同伴、打罵同伴,禮貌待人。
七、研究的原則、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的原則
1、兒童性原則
課題的研究過程堅持以幼兒為本,不僅將幼兒視為課題工作的中心,而且將幼兒看做課題實施的主體,在課題的課例研究中課程目標制定及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均發揮兒童的主體性。
2、發展性原則
課題研究過程滿足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需要,啟發幼兒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支持包括求職、能力在內的各種素質發展。注重教育的啟發性,長遠性及兒童參與活動的自主性。
3、體驗性原則
體驗性原則是感恩教育實施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因為離開了體驗實踐體驗,活動本身就失去價值。本課題的研究除了將感恩教育的內容滲透到各個領域,實施課例教育研究外,還特別注重感恩教育實踐,通過實踐實現對感恩的理解和體驗。體驗實踐的過程正是感恩內化的過程。
(二)研究的對象
延川縣東關幼兒園5-6周歲幼兒
(三)研究的方法
研究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注重課例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系統分析與典型分析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具體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文獻法:對有關文獻資料的查閱、分析,對研究者進一步了解感恩教育在其他領域已有的成果及如何借鑒別人的常處,彌補幼兒感恩教育研究的實踐方法缺乏是十分必要的。
2、調查法:感恩教育是現實性、實踐性很強的問題,閉門造車是很難達到預期成果的。同時現今的感恩教育已被很多人關注,但對幼兒的感恩教育尚屬起步階段,為使研究成果更具現實意義,促進幼兒感恩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在前期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同時通過開座談會,發放調查問卷個別訪談等多種途徑收集了大量原始數據及資料,為研究奠定了較牢固的基礎。
3、個案研究法:采用選取個案、制定計劃、搜集資料、分析研究的方法,從整體上對一個幼兒或幾個幼兒進行深入考察,以了解在對其實施了一系列感恩教育之后,幼兒的發展過程及詳細情況。
4、行動研究法:主要采用計劃、實施、評價和反思四個步驟,著重分析自然狀態下在幼兒園實施感恩教育出現的問題,對幼兒參與的各項活動作現場記錄與研究,注重觀察和資料的搜集,不斷提出改進教育的方案和計劃,進一步充實和修正方案,調整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和方法,不斷提出新的目標。
5、觀察法:將幼兒置于自然狀態下,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被觀察對象的外部表現作直接觀察,并進行詳細地記錄,收集有關事物的資料,然后加以分析解釋,獲得對所有研究問題的認識,得出感恩教育的成效。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組織研究隊伍,反復討論,擬定研究方案,并通過方案明確了目的、任務、主要內容、主要方法、具體步驟、職責分工等。
(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1月)
1、20xx年10月起本人到圖書館、書店查閱大量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將這類文獻進行搜集,并初步整理、分析。
2、分階段、分步驟地實施感恩教育的研究。重要圍繞“感恩父母”、“感恩老師”、
“感恩同伴”三個方面進行活動方案設計,并通過多途徑參與,多形式促進和激發幼兒的興趣,使其真正體驗感恩并樂于實踐感恩。
(三)結題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11月)
在前面兩個階段研究與實踐的基礎上,對各種觀察記錄、表格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形成本課題的研究報告。驗證在5——6歲幼兒身上進行感恩教育的可行性和教育價值。
九、課題研究的實施
(一)融于生活,滲透積累
為使感恩教育成為一種自覺和行為,我們把感恩教育貫穿于幼兒的談話、游戲、活動、突發事件等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注意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堅持常規要求貫徹始終,
1、一周一次的餐后休息時間為幼兒創設小小新聞臺。隨著感恩教育的進一步深入,幼兒慢慢地養成了向身邊人感恩的習慣,同時對報紙、媒體報道的關于不顧孝道,不顧別人感受等等行為表現出一種唾棄,對懂感恩,知恩,報恩的人投以稱贊的目光。所以在幼兒餐后安靜活動的時候為幼兒安排一張新聞記者輪流表,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有意識地在報紙、網絡上收集與感恩相關的報紙資料,新聞資料在餐后時間與大家一起交流,同時教師及時在輪流表上寫上幼兒表現反饋表,鍛煉幼兒口語表現能力的同時,引導幼兒關注新聞,更關注感恩,增強是非分辨能力。
2、午睡前給幼兒講述有關孝順、關愛的小故事。幼兒最喜歡聽故事,所以我們還利用午睡前的5分鐘為幼兒講述感恩故事,讓幼兒感受文學故事精彩的同時滲透感恩教育。
3、離園前5分鐘集中操場,全體師生一起做課間帶動手語操《感恩的心》。使感恩做為一種常規活動植入幼兒的心,使幼兒在固定的時間一起感受感恩的氛圍。
(二)注重實踐,提升運用
幼兒理解能力差,抽象的理論和空洞的說教對他們來說,教育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實踐可以說是最好的方式,實踐中能體會樂趣,加深印象,讓幼兒更好地體會感恩。感恩實踐可以在社區中、在幼兒園內部或在家里進行。
同時我們也非常關注重大節日中的感恩熏陶。如一年一度的教師節。教師節廣泛被人關注包括家長、孩子及社會。很多家長攀比心里強,總是想方設法為教師選禮,這種攀比送禮完全扭曲了教師節幼兒對教師的感恩情懷,所以我們在教師節前引導大家一起討論,教師節怎么為老師送祝福,很多小朋友都表示其實買花、送老師東西都要花爸爸媽媽的錢很浪費,大家是不是可以想個辦法不花錢也可以為老師送上祝福呢?很自然地小朋友就想到給老師送上不花錢但更有意義的祝福。小朋友一起回家和爸爸媽媽為老師獻上手工制作的鮮花,或賀卡。教師節到了看著這么多用廢舊的,便宜,但卻情意濃濃的鮮花,家長和教師內心都有說不出的感動。
“三八”婦女節到了,提示幼兒為自己的媽媽送上自己親手制作的一份禮物;讓孩子了解媽媽的職業,知道媽媽身上的優良品質和對社會的貢獻,并為此感到自豪;請媽媽代表講述哺育孩子的經歷,讓孩子知道媽媽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所付出的愛與辛苦;讓孩子深深地體驗愛、感激愛,并發自內心的想回報愛、付出愛;向媽媽表決心、堅持做媽媽的小幫手等活動,進一步增強幼兒愛的意識,且實踐到現實生活中去。
國慶節組織幼兒開展“祖國在我心中”的繪畫比賽,激發了幼兒的愛國之情。我園園舍對面有個老年人活動中心,每到重陽節我們總是給老人們帶去自己的精彩表演,同時在平常有空的時候為老人亭擦擦桌子,掃掃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重視引導孩子關愛老人時的正確稱呼,甚至注意與老人交流時的真摯眼神,關注的是培養孩子關心他人的態度。因為每一次時間活動都是在塑造感恩的心理。又如:每天回家幫媽媽做一件事情,說一句感恩的話,在父母生日快到的時候親手為父母做一份禮物(手工作品,賀卡等)。學會傾聽,學會用禮貌用語跟身邊的人交流。漸漸地孩子們從提醒到有意識地做,再到主動開心地做,從關愛身邊最親的父母開始,慢慢延伸到對老師、同伴的愛。
教育開題報告 篇4
課題研究的背景:
校園心理劇是我國近年來的新生事物,在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方面能夠發揮獨特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是學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有效的團體輔導方式。它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再現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交往中的沖突、煩惱、困惑等故事情境,劇中融入心理學的知識原理和技巧,通過角色扮演喚起參與者相應的情感共鳴以此引發學生對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視,以此取得比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功效。它對學生是一種積極的潛移默化的心理影響和人格影響,使得學生及時調適自己的心境和情緒,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健康心態,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緊張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去。
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當前我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如今的學生絕大多數都已經屬于獨生子女,他們從小生活在相對優越的環境里,是在父母及眾多親朋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家庭生活的優越及家長的寵愛,使絕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受到艱苦生活的考驗,沒有受到多種復雜心理的磨練,自制能力、自理能力、自解能力都比較差,一旦遇到困難或情感上的挫折,極易引發思想波動,甚至去鉆“牛角尖”。根據我校心理測驗調查和學校心理輔導室的個別心理輔導統計的結果看,我校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
1、學習類問題:由于初中生的升學壓力比較大,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方面,其問題有:
(1)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反應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愿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學習動力不足,認為上學無用,遲早就是打工,而老師和家長卻逼迫學習造成的心里矛盾嚴重。
2、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也是學生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父母的關系問題。初中生的自主意識逐漸生成且越來越強,會經常與父母產生沖突,同時,部分家庭出現種種傷痕如夫妻關系不和、單親家庭,父母在外打工與子女溝通少等,會給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2)與同學間的關系問題。學生都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由于同學關系不融洽,甚至關系緊張,有的同學就流露出孤獨感。
(3)與老師的關系問題。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如果這時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缺乏理解、耐心與關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產生對老師的不理解、不信任以至產生對抗心理。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有一種壓抑感并產生消極情緒。
3、情緒情感問題:情緒情感激蕩,好沖動,常為一些小事與人爭吵、有時甚至發生打架事件;無端地心煩意亂,“別煩我”“狂郁悶”成為一些人的口頭禪;感覺過敏,行為固執,對別人既嫉妒又羨慕;對自己過分關心,愛虛榮;一個微笑可以使情緒飛揚,徹夜興奮,然而他們內心里激動、高興或苦惱、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靜;他們有話有秘密想與別人傾吐,但碰到父母或老師卻又緘默不言,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理解,便會出現壓抑心理,出現焦慮與抑郁。
4、適應性問題: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開始了新的生活,學科的增多,學習實踐的增長,都有一個適應過程。所以,在新生入學以后,面對新的環境,就有一個心理適應的問題。
而少年學生正處于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處于心理上迅猛發展的時期,他們的智慧、潛能是一塊尚未開發的“寶藏”,如果在這一時期不去開發這塊“寶藏”,或許會永遠被埋藏在地下,不能被利用;若開發不當,這塊“寶藏”也不能被充分利用。
(二)校園心理劇的影響
初中學生正處于心理上的斷乳期,在這個時期,自我意識迅猛增而社會成熟相對遲緩,他們從對長輩(尤其對父母親)由依賴性向獨立性轉化。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后,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處理,不希望長輩管頭管腳,而他們又很缺乏生活經驗,長輩往往對他們不放心,還把他們當小孩子看待,這就常常引發沖突;他們敢想敢干,試圖一往無前,然而在行動中又擺脫不了沖動、偏激、搖擺和脆弱的局限,這種種沖突若處理不當,就會導致青少年學生各種心理問題(情緒上的困擾和適應障礙)的產生。在校園中推廣普及“校園心理劇”,讓學生們把自己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煩惱、沖突用小品、情景劇的形式反映出來,通過學生們的自編自演,把“大道理”用“心理劇”的形式表現出來,既能夠讓學生從中受到心靈上的啟迪,又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還能夠增盡學生間的互動和交流,增進學生間的感情和友誼。此外,推廣普及“校園心理劇”,還可以讓學生振奮起來,開朗起來,團結起來,活躍校園氣氛、增強學生間的交流、互動,以及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嘗試以校園心理劇這種團體心理輔導方式作為突破口,讓學生對心理輔導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是十分有必要的。
課題名稱的解讀
1、“心理劇”又稱社會劇,是集體心理治療中最早出現的一種治療方式,起源于維也納精神病學家莫雷諾在維也納創辦的“自發性劇院”,1925年傳入美國。莫雷諾最初是用心理劇為參與者提供一個釋放內心體驗的舞臺,并沒有與心理治療相聯系。它是以行動表現的創造性心理健康活動,參與的角色能夠在安全、鼓勵和最大彈性的環境中,回到自己的過去或未來的時間,在比較自然的狀態,重現失去的自我、發現事情的真實狀況,并做出決定或采取新的行動。當事人(主角)通過心理劇的經驗與他自我的每一部分相會,也能夠與那些分享他的心理沖突的人們會面,進而將此經驗應用在生活上,獲得改善,得到自我滿意的生活。
2、“校園心理劇”受莫雷諾創立心理劇的啟發而在校園里應運而生的,它集戲劇、小品、心理問題為一體,是通過學生扮演當事人或由當事人自己借助舞臺來呈現學生在生活、學習、交往中的沖突、煩惱、困惑等心理問題,以小品表演、角色互換、情景對話等方式編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全參與演出者及觀眾的幫助下學會如何應對和正確處理心理問題,從而既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又能使全體學生受到教育啟發的一種團體心理治療方法。校園心理劇中學生表演的都是發生在他們身邊的、熟悉的事,從中體驗心理上的細微變化,領悟其中的道理,可以被認為是教育臨床心理學學科中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一種心理輔導和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戲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扮演某種類型的角色,探索自己和他人的人格、人際關系、心理沖突和情緒問題,以達到體驗內心沖突、發泄精神能量、消除思想上的壓力和自卑感等的目的,并能誘導出當事人的自覺性,增強其適應環境和克服危機的能力。由于它能有效地適應學生的差異,并可針對不同的心理問題確定主題,設計情節,所以深得心理輔導員和學生的喜愛。
課題研究步驟與措施
第一階段開題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選擇課題,申請立項,搜集資料,完成開題報告(負責人:羅洪)
第二階段研究階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1.1、研究初期(20xx年7月-20xx年9月)完成心理劇素材的搜集及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現狀調查(座談、問卷調查;管大群、阮利平老師負責),表演藝術理論學習、效果的指導(網絡學習、座談交流;陳清負責),嘗試用賞能心理劇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王開科、羅洪老師負責八年級教學案例設計,陳清、管大群老師負責七年級教學案例設計)。
2.2、研究中期(20xx年10月-20xx年12月)準備匯報材料。
心理劇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主要完成以下任務:
(1)校園心理劇從學生在生活中的心理沖突、煩惱、困惑等問題研究。如新生的環境適應問題,主要包括環境不適應、生活自理能力差、現實與預期出現偏差、自我認識出現錯位等方面。(管大群負責)
(2)校園心理劇從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學習問題研究。包括學習動力的失落、學習目標不切實際、學習成績下滑帶來的挫折心理、考試焦慮心理以及由此產生的厭學情緒。(參與教師均完成此任務)
(3)校園心理劇從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問題研究。包括宿舍成員關系失調、同學之間不和、和異性交往不當、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難以被別人接納等;還有情緒性格問題,主要包括情緒不穩定、消極情緒體驗過多、過于內向封閉、自身的性格缺陷等方面。(鄭清軍負責)
3、研究后期(20xx年1月-20xx年3月)參與研究教師進行系統反思、整理和升華,參與研究教師寫出研究總結報告,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4月上旬)收集整理研究資料,完成結題報告。(羅洪負責)
【教育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機械類開題報告04-07
揭曉開題報告是什么04-07
網上購物系統開題報告04-07
法律專業開題報告范文04-07
教務管理開題報告范文04-07
開題報告老師指導意見04-25
機械類開題報告范文04-07
教學科學規劃開題報告04-07
幼兒園大班課題開題報告04-18
關于開題報告指導老師的意見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