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選13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
全縣共有留守兒童13820人。留守兒童中,男童數7633人,女童數6187人,其中學齡前兒童3599人,小學生7109人,初中人數1925人。父母單方外出人數6488人,雙方外出人數7339人。父母在省內打工人數7462人,在省外打工數6139人。留守兒童監護情況為,是父母單親監護的為5842人,隔代監護的為7262人,其他上輩親戚監護的為558人,同輩監護的為38人,自我監護的為94人。
隨著農村大量勞務人員的外出,留守兒童數量不斷增加,關于留守兒童的涉法涉訴問題也不斷增多。針對這一現狀,XX縣司法局充分發揮職能優勢,大力開展兒童權益保護宣傳教育,積極為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一、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
。ㄒ唬╅_展“服務基層、送法下鄉”活動。組織律師、局機關干部職工、法律服務工作者深入各鄉鎮(街道),走進農村、走進農村留守兒童家中,解答農村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宣傳《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知識。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咨詢活動24場次,印發宣傳資料12000余份,解答法律咨詢523人次。
(二)舉辦農村法律知識“大集”?h司法局成立由法律援助中心、社區矯正科、法宣科、公證處、律師事務所人員組成的法制宣傳團,借助人員多、普及面廣的特點,聯合11個鄉鎮(街道)司法所舉辦了“情系千家萬戶 共創法治陸良”、“維護婦女兒童權益 法律援助在你身邊”等一系列法律宣傳活動。通過設立法律宣傳展板、發放普法宣傳材料、現場答疑解惑等方式,重點宣講《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法律援助條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農民維權法律知識等有關內容,受到群眾的普遍歡迎。布置法律宣傳展板16塊,發放宣傳單、宣傳手冊2萬余份,發放《農民維權法律知識手冊》1000多本,為人民群眾現場解答法律問題400余次,惠及人數近3萬余人,發送普法短信13條,達4萬多人次。
二、開展送法進校園活動
。ㄒ唬┧头ㄟM校園。為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主渠道作用,做到農村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組織法律服務工作者、律師和法制副校長,舉辦以 “爭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學生”為主題的“送法進學!被顒樱ㄟ^建一個“留守兒童”法制宣傳教育宣傳欄、上一堂“預防和減少留守兒童違法犯罪”法制教育課、配一套法制教育圖書音像資料、開展一場法律知識有獎問答等形式,激發和培養廣大在校中、小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學法興趣和守法意識。全縣中小學配備法制副校長或法制輔導員164名,開展法治宣講活動78場次。
(二)舉辦中小學校法律知識講座。以律師和法律工作者為主體,整合兩所一庭力量,在全縣范圍內的中小學校大力開展與青少年權益保護和健康成長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專題講座。開展法制教育“四個一”活動。先后開展了以“精彩人生路,法制伴我行”為主題的全縣中小學校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中國夢·陸良行—道德與法進校園”系列活動。通過法制講座、圖片展、發放宣傳資料、現場咨詢等進行道德與法制綜合宣講。舉辦了“法治之路平安陸良”中學生法律知識競賽。
。ㄈ╅_展法律服務進校園活動。每名律師掛鉤聯系1所中學,通過擔任學校法制輔導員,深入學校開展法制宣傳和法律咨詢活動,參與矛盾糾紛調處,提供法律援助,舉辦法制講座。與留守兒童開展交流談心活動,了解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中的心理發展與表現狀況,引導留守兒童自覺學習法律法規知識和自護技能,養成知法守法的習慣,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
三、開展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活動
開辟農村留守兒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向留守兒童家庭發放法律服務聯系卡,對涉及農村留守兒童的法律援助案件,進一步降低門檻、簡化程序,實行隨來隨辦,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20xx年以來,為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法律援助110件。
四、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矛盾糾紛排查活動
充分利用人民調解組織深入基層這一優勢,組織人員定期排查、調處涉及留守兒童的矛盾糾紛,重點排查婚姻家庭、撫養、贍養等糾紛隱患,及時予以調解,使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中,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和諧環境。排查調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矛盾糾紛26件。
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監管不力以及各種社會不良因素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生活和學習中存在許多困難和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H情嚴重缺失,心理出現障礙。農村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父母雙親的撫慰關愛,在日常生活中缺少傾訴對象,六成的留守兒童孤獨感十分強烈,心理出現障礙。
(二)學習成績不佳,行為習慣不良。
。ㄈ┤松戆踩[患重重。中小學階段的兒童由于年齡小、好奇心強,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都較弱,導致生活學習中存在許多安全隱患。
六、對策及建議
。ㄒ唬┓e極構建社會化維權工作格局。以源頭化維權、實事化維權、社會化維權為突破口,切實維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
。ǘ┓e極優化維護留守兒童權益的社會輿論環境。大力開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工作的關注度,利用宣傳標語、電視、報紙等多種媒體,宣傳有關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政策,營造關心留守兒童、愛護留守兒童的良好社會氛圍。
。ㄈ┨岣弑O護人的教育能力及水平。對監護人進行相關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訓,幫助監護人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使其懂得留守學生的心理,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提高他們的監護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四)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發動社會各界參與,齊抓共管,共同關注“留守兒童”工作。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2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出現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據有關部門估算,我國目前年流動人口已逾1.2億,且呈繼續增長的趨勢。在流動人口大軍中,隨同父母一起流動且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少年約有300萬人數,“留守兒童”則遠遠超出這個數字。
據xx省的一項調查統計,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些學校中,“留守兒童”的比例已達到在校生的1/4,而且有著擴大化和低齡化的趨勢。在張家界市經濟發展較快地區武陵源區,20xx年春季,全區中小學生8327人,“留守兒童”6xx人,占7%左右。20xx年春季,全區中小學生8301人,“留守兒童”665人,占8%左右。武陵源區第二中學20xx年春季,學生1413人,“留守兒童”148人,占22%左右?梢,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斷增長。由于“留守兒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由此引發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
研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既有理論意義又有現實意義。從理論上看,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其核心是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正是這一結構轉型的重要特征之一。農村“留守兒童”現象是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特殊現象,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涉及到家庭結構、社會發展、社會制度、人口素質等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進行理論分析和研究。從現實上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關系到國家社會穩定與發展,關系到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1、監護現狀堪憂
以武陵源為例,目前“留守兒童”的監護情況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是隔代監護,即由祖輩撫養的監護方式。只要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對“留守兒童”采用這種監護的方式比較多。對于這種監護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較放心。但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卻有著難以克服的問題。由于天然的血緣、親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管教方式。較多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放任,而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一般來說,祖輩們往往以他們自己成長的經歷來教育要求孫子輩,思想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而現在的孩子見識廣,喜歡趕新潮,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很難為孫輩接受。另外,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遠不止一兩個“留守小孩”,真是力不從心。
二是上代監護,即“留守兒童”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監護方式。由于監護對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監護人在教養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代監護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養成兒童任性的心理行為。而對于較為敏感的兒童來說,又容易產生寄人籬下的感覺,從而形成怕事、孤僻、內向的性格。上代監護還容易出現轉托情況,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給親戚后,沒多久因親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轉托給另一個親戚,幾經托付的小孩幾乎無所適從。
2.父母“關愛缺失”引起嚴重的“情感饑餓”
由于長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適應”上的諸多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是一群“情感饑餓”的孩子。情感的缺失會使他們在人格發展上出現很大的扭曲和變形。例如,這些孩子由于“情感饑餓”很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成年后會滋生怨恨社會甚至報復社會的不良心態等。由于這些影響潛在,平時一般不易察覺,不覺中埋下了很多無法預知的“雷區”!傲羰貎和庇捎谠谇楦猩先鄙俳∪年P愛和溝通的環節,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懷,遇到困難不能從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得不到及時的引導、糾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顯心理行為問題。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內心壓力較大,害怕被別人欺負,尋求保護或自我保護的意識特別強,在自我保護行為上出現過激行為等。
3.監督弱化,學校教育獨立難支
由于一些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較差,校風不好,加之新的“讀書無用論”思想的影響,大部分“留守兒童”到了中學,覺得升學無望而產生厭學情緒。繼續學習者只是其中少數。據武陵源區近幾年的初中升高中考試統計顯示,在“留守兒童”中,只有約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其他地區的情形同樣不容樂觀。雖然完成了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求,但由于缺少進一步學習深造,帶來的將是不適應社會迅猛發展的要求,影響全民族整體素質的提高。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應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傳媒網絡的普及,社會教育對人的影響顯得更加突出。在農村學校,一些“留守兒童”課余甚至逃學光顧電子游戲室,癡迷電游,看碟片,那些不加限制的媒體如兇殺、淫穢等鏡頭將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有的地方大人賭博成風,孩子也跟著學。有些孩子經常賒賬購物,無形中養成了亂花錢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給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學校發現這些孩子犯了錯誤,經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長配合時,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請來的“監護人”,卻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往、性格特點等了解不夠,無法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
。ㄒ唬⿵纳鐣嵌瓤
事實表明,農村“留守兒童”表現的各種問題和他們的社會福利的缺乏,是對他們權益缺乏有力保護的不公正社會現象,違背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嚴峻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首要原因。
。1)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在當前戶籍和教育制度束縛的模式里,即便一些孩子能幸運地在城里讀完小學和中學,高考也是一道坎。現階段城鄉之間的義務教育尤其是初中教育差異很大,返回戶籍地參加高考,就面臨著教育內容的銜接問題。
(2)據統計,農村很多外出務工都是在城鎮或者工廠,城鎮化水平不高決定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安置難度大。由于城鎮化水平不高,小城市很難帶動大農村,小工業很難促進大農業,城鎮登記失業人數較多,城市接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難度很大。接納剩余勞動力能力弱,也是導致留守兒童數量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的失調和缺失造成他們學業普遍不良、心理發育不健康以及道德滑坡現象。
(1)教育資源總量不足與教育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突出。近年來,大多數城市教育事業雖然取得飛速發展,但是離不斷增加的教育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表現為農村基礎教育比較薄弱,滿足不了農村孩子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學生向城區流動。由于城區教育的發展滯后于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城區小學、初中辦學容量嚴重不足。以武陵源區為例,城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位有限,武陵源區第一中學大班額達79.17%,特大班額達45.83%;軍地小學大班額達44.44%,特大班額達14.8%;索溪中心學校大班額達58.62%。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也比較突出,在完全解決城市居民子女讀書尚有難度的情況下,要解決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工作難度很大?梢哉f,在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數量問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不足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主要障礙。
(2)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學校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上顯然沒有到位。一是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把追求升學率擺在第一位,忽視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理念淪為一種口號或“擺設”。二是對“留守兒童”的教育針對性不強,學校教育主要著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而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個性需求。留守兒童由于受特殊的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在學習、生活、心理發展及道德行為等諸多方面出現問題,有“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往往無視這一特殊受教育對象的存在,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缺乏有針對性的關注和關愛,導致這些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補償。三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嚴重脫節,表現在“留守兒童”的家長與老師之間,尤其是與班主任老師之間聯系和溝通的嚴重匱乏,沒有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效應,而缺少家庭教育支撐的學校教育,至今沒有能夠采取很好的措施來彌補這種家校教育脫節所帶來的“消耗”,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消耗”中大打折扣。
。ǘ⿵募彝ヒ蛩乜
從農村家庭現狀來看,調查發現有80%的留守兒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教育意識薄弱和教育方式不當是兩大頑癥。
1、教育意識薄弱。
。1)家長在增加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舍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里務工謀生。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沖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農業部20xx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勞動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響子女上學”僅占第一、第二選擇的6.7%。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識的原因。絕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資,而認為其是最大的負擔。仍有很多農民認為讀書沒有多大用處,在對孩子的學習上放任自流,初中畢業或還沒有畢業就讓孩子輟學。
。2)思想原因:許多農村家庭認為讀書沒有用,不讀書照樣能掙錢。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小學階段在校狀況較好,但初中階段問題較明顯,表現為在校生人數隨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少。只有少部分的“留守兒童”家長在外出打工后意識到文化的重要,對子女表現出較高的期望。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從事的是體力勞動,他們認為沒有文化照樣可以掙錢。因此,在對子女教育的投入與收益的比較中,他們往往追求的是一種短期的經濟效益,而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很低。這種思想潛移默化地助長了“留守兒童”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錯誤觀念,進而使部分“留守兒童”對自己學習要求不高,學習不求上進。此外,由于我國農村教育質量普遍不高,讀書的投資風險較大,即使農村學生考入大學,其家庭也無法承擔高昂的學習費用,直接導致了現在農村學生輟學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初中“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
2、教育方式不當
(1)隔代教育存在嚴重不足。祖父母人群身體健康狀況相對較差,他們一般只能照顧孫子們的生活起居,并且他們往往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為不能及時地糾正,這就導致了孩子對自身的縱容,不能明辨是非。當“留守兒童”在生活或學業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敗時,監護人很少有正確的方法給以他們鼓勵、獎賞或正確引導。農村隔代老人思想觀念相對保守落后。重養不重教、重物質輕精神,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這無疑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如某學期開學報名時,班上的很多學生的《暑假作業》有一半沒做,做了也是字跡潦草,錯誤還不少。問原因,老人管不下來。那就讓父母回來管呀。老人說孩子的父母外出務工幾年了,很少給家里聯系,連孩子的學費、生活費也不寄回來。他們都不管,我一大把年紀了,管的來嗎?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的農村學校比比皆是。這樣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嗎?
。2)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嚴重不足!鞍职帧寢尶煲荒隂]回來看我了,過年時也沒回來!11歲的讀小學的xx(化名)提起把自己狠心留守在農村的爸爸媽媽,眼淚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盡管上學期期末,數學成績只考了32分,可是,寧可挨頓打,她也希望爸爸媽媽能回來看看。奶奶不識字,再加上家務負擔重,根本談不上能對孩子的學習進行輔導和監督。在教育孩子方面,動輒就是打罵,“奶奶有時也看著我學習,但是,有一次我腦子里想媽媽,把書拿反了,奶奶看到書上的人頭朝下了,給我一巴掌。”xx小聲地說著。長期得不到父母關愛及有效教育引導,孩子的心理會逐漸發生變化,會出現如孤僻、自閉等心理缺陷;嬌氣、膽小、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任性、冷漠、內向、自私等心理問題;膽小怕事,固執任性,參與意識淡薄,養成渙散,懶惰的性情。長期如此“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令人擔憂。
“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應當引起家長、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視。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一是變“留守兒童”為“隨行兒童”。要求完善和健全社會保障機制,隨著條件的改善,在經濟發達、民工集中的地區,實行民工“市民待遇”,讓夫妻雙方均有相對穩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要加快專門學校的建設。在農民工集中地區,鼓勵、扶持專門對民工子女進行義務教育的社會辦學,適當降低辦學條件的“門檻”,并切切實實給予必要的政策、資金傾斜。
但從當前來看,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基本策略主要應從民工輸出地即農村入手。
1.家長:努力承擔起教子之責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師們去管教。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正確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班主任聯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
盡可能調整好家長外出方式,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學習條件。父母之間
最好留一個在家照顧和監護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與影響氣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雙方都出去打工,首要問題就是選定好監護人。監護人最好是比較有文化、有責任感、能監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既不要嬌慣孩子,也不要讓子女干過多的家務、農活,保證子女充分的學習時間。如是祖輩監護,一定要囑咐其對孫輩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家長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系及親子間的溝通。一方面,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并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另一方面,應采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
2.學校: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專項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統一部署管理。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建立專門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兒童”的校內外管理列入學校管理的目標,有專門的管理計劃方案等。如讓親子間保持電話聯系,班主任根據孩子的校內外表現,盡可能地讓孩子與父母取得聯系;對于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交流管教“留守兒童”的經驗教訓,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對于長期生活在“孤獨城堡”中,處于父母“關愛缺失”的“留守兒童”,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大班級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心態。
3.地方政府: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實施農村基礎教育呼喚政府作為,解決農村孩子“能上學”問題依靠政府,解決“上好學”問題依然要依靠政府。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將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上升為政府意志,為留守兒童成長和發展提供良好服務。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形成關注全體學生、關注學生全面發展、關注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觀,引導全體公民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成立關心“留守兒童”教育指導機構,建立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建立對“留守兒童”家庭定期訪問制度、與在外務工父母聯系制度,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健康、安全和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承擔起更多的教育、關心和保護責任。
加強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的力度。各級政府尤其是鄉鎮應該嚴格依法辦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監護人從守法的高度,正確處理外出務工致富與教育子女的關系,區縣、鄉鎮政府部門要努力整治好學校周邊環境,加強監管,針對“留守兒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擊傷害的情況,應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給兒童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需要社會共同關注,我們希望通過加強社會建設和農村教育環境的改善,可以讓有條件的兒童盡快隨父母進城學習生活,繼續“留守兒童”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同時,我們更希望“留守兒童”家庭自身首先也能增強意識,擺正思想,針對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將“留守兒童”的教育劣勢因素轉化為優勢因素,為孩子們以及整個家庭乃至國家和民族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3
由于各種原因,農村外出打工的人也越來越多,致使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就越來越多。我們通過對貴州省安順市幾個村的留守兒童進行抽樣調查和分析,提出我們的建議。
關鍵字: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
國家近年來對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關心,為了更好的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現況,讓留守兒童這個群體進入到人們關注的視線之中,讓他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幫助。為此,貴州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xx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在安順市平壩縣開展了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
1 調研時間
xx年7月23日——xx年7月25日
2 樣本選取
抽取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齊伯鄉的4個村的兒童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份,有效收回率92%,在調研過程中,以匿名的形式實施調查,并分層隨機抽取50名兒童進行了個別訪談。
齊伯鄉位于平壩縣西北部,東接清鎮市犁倭鄉,南接十字鄉,西接樂平鄉,北連織金縣,全鄉總面積80.74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其中省級一類貧困村十個,二類貧困村3個,全鄉總人口1.8萬人,大概有5千人外出打工。鄉民知識文化相對偏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并且外出打工的情況十分普遍,導致滯留在家的兒童達到大約1200人。
3 調研過程和方法
齊伯鄉地處偏遠(據縣城28公里),山勢起伏較大(南高北低),地勢險要,平壩縣最高和最低的地方都在齊伯鄉。為了全面了解齊伯鄉留守兒童的現況,我們在鄉團委的幫助下對齊伯鄉的齊伯村、下寨村、跑馬村、格支村四個村進行抽樣調研。為了更多的收集信息,我們采取徒步的方式到達目的地。在調研地點,深入到每戶農家 ,對農村留守兒童采取問卷調查及對兒童和監護人訪談的形式來了解兒童的現狀。
4 調研結果及分析
結合此次調查,現將調查的有關情況統計總體狀況如下:
4.1 生活狀況
了解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是讓他們健康成長成才的基本保障。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的留守兒童跟隨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其余一部分跟其他親戚住在一起,還有極小部分自己單獨住。留守兒童監護人的主要責任是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監督他們的學習,但能給留守童輔導作業和在思想上進行教育的監護人很少。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左右的監護人能夠輔導兒童做業和進行思想上的教育,60%的留守兒童會自己做飯,洗衣服,獨立生活,40%的父母會經常打電話回來和孩子通話。
4.2 心理狀況
心理健康問題是留守兒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不容易發現但其影響較大。根據我們走訪四個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所調查的情況可以看出以下三個問題:
1、留守兒童年齡幼小就離開父母,沒有父母關愛,盡管有些是爺爺奶奶或親朋監管,但畢竟是與父母親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煩就會感覺柔弱無助,久而久之變得不愿與人交流,性格內向。在調查中發現,有18%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個星期左右和孩子聯系一次,37%的一個月聯系一次或很少聯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這種長期的父母與孩子分開導致孩子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兒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需要強烈的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好像失去了堅強的依靠和保護,因此和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相比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喪失信心,學習上不求上進。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孤獨,得不到父母的關愛,進而產生心理騷動和抑郁等問題。心理上的寂寞與生活上的不足,造成孩子封閉自己,害怕與陌生人交流的畸形心理。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45%的留守兒童很少參加集體活動,33%希望在學習上得到老師的關注。
3、留守兒童因為缺乏保護而總覺得別人會欺負他,一點小事就會計較當真,與人交流時充滿警惕甚至是敵意。對老師,臨時監護人的管教有比較強的逆反心理。調查顯示,20%的留守兒童和他們的臨時監護人會時常產生矛盾,特別是爺爺奶奶管不了就放任自流。70%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上遇到困難感到無助。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耐,才外出打工,導致一些孩子也想讀幾年的書就出去打工。因此,關注他們是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的。
4.3學習、教育狀況
在齊伯鄉四個村的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三個因素導致兒童的學習下降:
1、結果顯示,85%的兒童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成績55%的都是在中等,在學習中遇到問題只有25%的同學會去問老師,其余50%希望父母幫他們解決,但是父母不在,這些問題就一直積壓而又的不到解決,就導致了他們成績的下降。
2、留守兒童放學回家,50%的學生會先做完作業,然后在去干其他的事情。但是其他一半的人分別是去看電視或是找其他朋友玩。據我們調查結果顯示,僅有39%的孩子能夠自覺學習,大多數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學習。但另外一項調查結果顯示80%的監護人會監督他們學習,而孩子不愿意被監督認真的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導致學習成績下降。
3、還有關鍵的一點就是大多數監護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調查結果中,50%的監護人的文化程度都是小學,只有8%的監護人是高中以上文化。這也導致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的關鍵因素。問題無法得到有效的、及時的解決,成績的下降也就必然了。
5 對關注留守兒童給出我們的建議
留守兒童,由于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配合,只靠學校教育是很困難的,“留守兒童”離開校園后接觸不良社會風氣,又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就給學校教育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根據調查問卷統計得出,我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5.1家庭方面
首先,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應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家關注。外出務工的父母及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員,應盡量為留守兒童營造一個溫暖、關愛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長。其次,外出務工的父母也應加強與子女的聯系和溝通,盡可能做到多關心孩子。第三,還要加強與臨時監護人、學校的聯系。
5.2學校方面
學校是孩子們的第二家庭,首先,學生的后天性格與能力的好壞有大部門和學校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應該對帶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我們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留守兒童希望在學習中得到更多的老師關注,這對增加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很重要;其次,學校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對于留守兒童應該給予更多的分配,建立對“留守兒童”的幫扶制度,設立“留守兒童”檔案,經常性地與他們溝通情感,彌補其缺失的親情,使“留守兒童”在學習之余得到生活上溫暖。第三、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饑渴。
5.3社會方面
社會是將來孩子們所必需走上的人生舞臺,社會的關注對于留守兒童極為重要,社會關注、支持。會讓他們更快的學會感恩,人學會感恩了方能成為社會需要的人。孩子們對社會一個很好的理解,是他們走入社會的必要過程,提前認識到社會的光明,然后在看到社會的另外一方面,那么他們會嘗試著去改善社會,使社會充滿光明。留守學生教育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綜合的社會問題,僅靠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難以解決,需要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統一認識,積極配合,協同努力,形成對留守學生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發揮職能部門的重要作用,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學、扶貧助困、法制宣傳、預防犯罪、權益保護等領域扎扎實實開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的留守學生教育管理體系。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三個方面對孩子的影響缺一不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其實是“三農”問題的衍生物,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我們提出的時代要求。人生就像一張白字,是這三個因素給了顏料,但是圖畫的繪制是他自己來完成。我們所能做的是怎樣使得我們給予他們的顏料更加的豐富陽光。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4
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并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為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xxxx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為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為2760人,占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于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范,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著“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為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著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于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獲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后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對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為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于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愿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為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為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為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愿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愿者,以“愛心、自愿、就近”為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系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絡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為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著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愿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區、村屯,為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持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系,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為主導,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并納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標,為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于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布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發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系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系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借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系;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了解留守學生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小學、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心理咨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為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打開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盡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 “回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項目信息、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并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發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盡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5
xx市位于湘西南部的雪峰山東麓,南嶺山脈北緣,資水上游,地處邵陽市西南五縣中心,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轄17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側丝75萬多人,且80%以上的人居住在農村,屬于典型的經濟欠發達地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鄉戶籍制度的放寬,許多農民外出進城務工,勞務輸出成了農民致富圖發展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成了他們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大人進城務工了,可孩子仍然留在農村,他們的現狀令人擔憂,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一、基本情況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農村地區因父母雙方長期外出進城務工,而孩子被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雙方共目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調查統計,xx市目前17個鄉鎮共有農村“留守兒童”119629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5.1%。按年齡段分布如下:0—5周歲33473人,占“留守兒童”總數的27.9%;6-10周歲35785人,占其總數的29.4%;11-16周歲50371人,占其總數的42.7%。
二、監護方式
根據農村世代相傳的習慣,對孩子的看護及.教育,主要由父母親承擔,F在,情況出現顯著變化,為了生計,父母親要出去務工,增加家庭的收入,狠心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給其他人進行監護。以xx市的灣頭橋鎮、鄧家鋪鎮兩鎮的情況來看,父母雙方外務工后,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種:
第一種方式:隔代監護。主要由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進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主要集中在0-5周歲、6-10周歲兩個年齡段的孩子上。也是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要監護方式。
第二種方式:上代親戚監護。主要由孩子的叔叔、姑姑、舅舅、姨等進行監護。主要集中在6-10周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身上。
第三種方式:同輩監護。采取家中年齡較大的哥哥、姐姐帶弟弟、妹妹的方法。主要集中在由11-16周歲年齡段的孩子負責照顧0-5周歲、6-10周歲年齡段的孩子。
第四種方式:自我監護。俗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自我監護的最好表現形式。主要集中在11-16周歲年齡段的孩子身上。
第五種方式:寄宿制全托。就是把孩子完全托付給學校老師或信得過的其他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代管家長”,這種監護方式,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且發展勢頭比較強勁。
三、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父母外出務工后,由于上面五種監護方式各自存在不同的利弊,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安全意識、理想信念、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10個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值得注意。
1、生存狀況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只是不定期地給孩子寄錢。孩子在家收到父母的匯款,由于年齡小,缺乏計劃性,有錢就毫無節制地亂花一通,沒錢或少錢時就飽一頓饑一頓,導致身體消瘦,營養不良,嚴重損害了身體的正常發育。這種現象在自我監護和寄宿制全托年齡段的孩子身上表現最為明顯,幾乎65%以上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現象。
2、愛的缺失。父母雙方和孩子長期不在一起,缺少溝通,無論什么事情都要孩子自己作主,由于受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大都表現出自私、偏執、冷漠的性格特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缺乏愛心、容忍心和正義感,甚至連中國最傳統的“孝心”二字也不能理解。
3、安全感的缺失。就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而言,調查結果顯示,父母的外出給孩子的安全帶來了更大的安全威脅。由于農村居住比較分散,孩子的自我防范能女弱、辨別是非的能力差,被拐賣、意外傷害與意外死亡等問題時有發生。逃學、上網、早戀甚至違法犯罪等現象屢見不鮮。如鄧家鋪鎮一“留守兒童”鄧某,由爺爺、奶奶監護,每天早晨吃完早飯就背著書包和同學一起去上學,下午獨學按時回家。老師見他一個星期沒有來上學,以為家里出了什么事或者是生病了,上門家訪,一探究竟,原來上學期間,中途他就和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玩去了,讓人哭笑不得。
4、心理的缺失。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健康人格與美好心理的塑造有著重要的影響。據調查,農村“留守兒童”中55.5%的人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孤獨、對父母充滿怨恨,21.6%的表現為柔弱無助、自卑閉鎖、寂寞空虛、不愿與人交流等,18.3%的表現為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強等,4.6%的表現為缺乏自信、心理負擔重等。
5、思想品德的缺失。留守兒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有效監護,其思想品德、行為的發展呈現出一定的問題。調查發現,由于父母的外出,對子女思想道德教育不夠重視,造成了許多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出現真空。主要表現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校紀,小偷小摸,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缺乏正義感、愛心等。
6、學習的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直接影響到對孩子的學習輔導、監督、教育等各個方面。主要表現為孩子的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成績下降等。
7、人生觀、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外出務工者由于對子女進行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生活照顧較少,產生負疚感,于是在金錢上、物質上盡可能地進行最大限度的補償,這種作法,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并直接導致新“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產生。部分監護人對自律能力差的“留守兒童”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使他們紀律散漫,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等。對這些“問題兒童”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棘手。
8、世界觀的一缺失。父母外出務工后,由于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再加至政治上不成熟,容易人云亦云,對世界的看法存在諸多偏頗。如:不愛紅裝愛錢莊(裝)、游戲人生、盲目追星、虛榮心強、不顧實際盲目攀比,把賺錢、發財當作人生奮斗目標等。
9、自信心的缺失。部分農民工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國家對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不包分配,辛辛苦苦送子女讀書到頭來還是打工。因此,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拿到初中畢業證上,其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受父母的影響,孩子無形當中便失去了自信心,無論干什
么事情,都是抱著一副無所謂的態度,缺乏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這是一件非?膳碌氖虑。
10、人才的缺失。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少年強則國家強,少年興則國家興。農民工外出務工,雖然帶動了經濟的發展,但也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祖國的繁榮富強,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勞動來實現的,如果中間缺失了一代人,那又會怎么樣呢,大家不妨認真思考一下。
四、幾點探討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否,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與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從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從法律上、制度上、行動上整體地把這個問題納入到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中加以解決,才能夠標本兼治,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必須做好“四個統籌”發展,切實做到“四個到位”,扎實做好“四個工程”,真正構筑起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綠色通道。
(一)切實做到“四個統籌”發展
1、統籌發展城鄉教育。降低城鎮中小學招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門檻,讓農民工進城務工帶著子女一同進城入學,真正落實流動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從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
2、統籌發展城鄉醫療保障體系。使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醫療保障,解決老有所醫的問題,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如:目前農村實行的農村合作醫療,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3、統籌發展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對有條件、自愿交納養老保險的農民工,應該享有與城鎮職工同等的權利,讓廣大農民老有所養。如:目前農村的計劃生育獎勵制度,真正讓農村獨生子女戶或兩女戶的家庭得到了實惠,就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同時,有條件的地方,低保對象應盡可能地惠及到廣大農村。
4、統籌發展農村教學點的合理覆蓋范圍。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除“兩免一補”外,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使農村“留守兒童”全部在校寄宿,以便對農村“留守兒童”加強教育與集中管理。
(二)確實做到四個到位
1、思想認識到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認識的高度決定工作的力度、行動的速度。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學校和家庭的問題,也是全社會的事,不僅老師和家長有責任,全社會都有責任,必須把這項工作作為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戰略工程,作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的希望工程,作為關系億萬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并落實到行動上。
2、感情基礎到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還有個感情問題,一方面要有愛心,另一方面要有熱心,真正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
3、組織網絡到位。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組織網絡,學校、家庭、社會是三個重要環節,必須聯成一體,充分發揮作用。
4、制度保證到位。加強和改進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是關鍵,一是要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二是督促檢查制度,從而保證教育的效果。
(三)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工程之一:聘請德育校長,發揮主陣地作用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學校必須承擔主要的教育任務,發揮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的作用,并聘請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質高、生活作風正、責任心強、具有一定社會威望、熱心教育事業的“五老”人員和教師擔任德育校長,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形式德育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觀、價值觀。
工程之二:辦好家長學校,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家庭的好壞與家庭教育的優劣,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和今后的人生將產生直接影響。開辦好家長學校,對家長進行教育,突出家長的基礎作用。
工程之三:實施好“代管家長”,突出社會責任
充分發揮“五老”、廣大教師和全社會有愛心的人士的作用,實施好“代管家長”工作,讓農村“留守兒童”感覺到:“父母不在家,學校是我家,老師就是我的父母”,真正得到關愛。讓代管家長情況摸準、代管稱職、關愛徹底,真正筑起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另一道擋風墻。
工程之四:建好教育基地和活動中心,促進全面發展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必須要有陣地,才能讓他們在玩中有樂、樂中有得。一是抓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二是抓法制教育基地建設;三是創建青少年活動中心,為孩子們提供場所,真正成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文化的學校,培養情操的陣地,開展活動的場所,健康成長的樂園。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6
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又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后備力量,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及管理問題,對于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統籌協調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落實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市農村人口較多,隨著農業生產的產業化、規;F代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大部分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其中一部分孩子隨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受到多種條件的制約,只好留在農村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親戚照料。為探究我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新機制,我們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并提出建議:
。ㄒ唬┌踩珕栴}
留守兒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及父母的有效監督,易產生安全教育問題。在與某些兒童的監護人進行訪談時,得知這些安全教育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由于得不到親情照顧而產生的安全問題。二是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受影響的都是父母不在家親自監護的女學生,給留守女童造成了嚴重的身體傷害和心理創傷。三是自己行為失控導致的安全問題。一些孩子由于父母不在身邊,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養成了小偷小摸的不良習慣而遭到失主的毒打,甚至致殘。此外,由于父母的“缺席”,缺少親情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有發生。
。ǘ┙逃龁栴}
那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家庭,由于祖(外)父母的文化水平較低,一些親戚也是覺得自己的責任主要是在照顧孩子的衣食起居、安全等,對孩子的學習問題往往都不能給予幫助。即使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守家庭中的父親或母親由于承擔了全部家務勞動,也沒有時間去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雖然在學習興趣上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的區別不大,但父母進城務工對孩子的學習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習心理問題。一些留守兒童由于父母外出務工,覺得自己有責任用成績來回報父母,給自己過大的壓力,變得“自我封閉”;蚴怯行┝羰貎和驗楦改竿獬,過于放松,對學習產生散漫的心理,甚至厭學情緒;二是學習成績難以提高。很多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學習成績下降,雖然其中大多數學生過一兩個月能有所恢復,但最多只能維持原有的水平,不少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己的成績變差了”?傮w上,不少學生的學習成績均有所下降。
。ㄈ┢沸袉栴}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得不到父母的親情、關照和教育,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留守兒童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的變化。這些主要表現在放任自流,違反校紀,小偷小摸,看不良錄像,同學之間拉幫結派,與社會上的混混攪在一起,抽煙、酗酒、賭博、搶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監管,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些無學上、無工打、未成年的留守青少年品行問題則更多。
。ㄋ模┬睦韱栴}
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中表現最為突出。由于這些孩子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寄養在親戚家里或由他人代管,或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長輩生活在一起,有的孩子甚至由于托管的親戚又外出,出現被二次托管的現象,因此這些孩子因為生活中缺失親情,缺少及時溝通致使他們大多內向、自卑、悲觀、孤僻、情感相對冷漠、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表現為自私任性、蠻橫霸道、易沖動、行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自我為中心,調查中覺得自己在學校朋友很少的留守兒童占20.%。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留守兒童的焦慮、緊張和孤獨感比其他兒童高,對父母、老師的信任感比其他兒童低,不喜歡上學,同時有多數留守兒童認為社會不公平,前途一片黑暗,看不到希望。總之,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僅會危及這些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會給農村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應當引起政府的特別關注和重視。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帶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牽頭家庭、學校、社會及各方共同努力,協調合作。
。ㄒ唬┘涌鞈艏贫雀母铮鸩较青l差別
改革戶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系的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同時,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城鄉間有序流動,這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所在。
為此,應鼓勵城市中小學降低入學門檻,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這一方面可以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可以使農村的孩子能夠從小接受較為優質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使農村兒童與城市兒童擁有平等的就學權利和環境,消除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視,為他們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在鼓勵城市公辦中小學接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的同時,應積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民工子弟學校,以幫助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在比較集中的地區解決其子女接受教育的問題。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對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者、辦學環境以及學校的師資等方面應由具體的要求,為這些農民工子女提供達標的受教育場所,可以減少公辦學校的辦學壓力。
(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強陣地建設
隨著城鄉“二元”結構的弱化,更多的流動人口的子女可以隨父母進城。但是對農村留守兒童而言,搞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不失為一種更好的選擇,寄宿制學?梢越鉀Q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從而解決進城務工農民的后顧之憂。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小學寄宿制學校,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幫助留守兒童克服面臨的各種困難。
第一,改善留守兒童的寄宿條件或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
教師,給留守兒童及廣大農民子女提供比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吸引農民工將他們的孩子寄宿在學校,從而加強以對留守兒童的管護。
第二,學校應開展豐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動來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良好的教育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孩子們課余時間在兒童之家得到了很好的身心放松,開拓了視野。
第三,重視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咨詢與輔導,建立留守兒童心理發展檔案,及時發現和診治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四,成立專門的機構和人員來承擔與留守兒童家庭的聯系,并協調各方的關系,以制度形式保障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經常性的聯系。
第五,建設校外活動室陣地,利用鎮綜合文化活動室、村部等建設留守兒童校外活動陣地,豐富留守兒童的課外生活。
。ㄈ┱{動社會力量,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生活環境主要可以分解為兩類:第一類是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同輩群體生活;第二類是社區及宏觀的社會文化生活環境。盡管學校生活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個社會生活中的任何一類因素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從所調查的情況看,絕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的不好心理和行為,都可以從他們現實生活環境的差異、矛盾和沖突中找到原因。因此,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種種問題,必須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第一,加強農村鄉鎮文化建設,大力整治校園周邊環境,讓留守兒童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第二,積極組織“志愿者”和大中專學生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種形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教育和精神支持。
第三,政府的文化、新聞等職能部門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與學校共同承擔起留守兒童宣傳和保護的責任。通過宣傳和教育,使留守兒童的家長認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7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背井離鄉進城打工。有些農民工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于是在我國廣大農村中出現一個新的群體--留守兒童。有資料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已達2290萬人,而且這個數字還將在未來幾年成較大規模的上升趨勢。因此,留守兒童問題雖然得到了各級黨委、
政府及社會的廣泛關注,但是留守兒童問題仍然是當今社會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筆者在儀征市馬集鎮方營村進行了走訪和調查,并對留守兒童問題談一些初淺的看法。
一、基本情況
方營村位于馬集鎮北首,共有20個村民小組。常住戶540戶,現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積2684畝,其中花園800畝。現有機械加工、玩具、生態園等企業8家。三業總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眾迫于生計擠進了打工隊伍中去,成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給了老人監護或寄養他人。據調查,全村有留守兒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學生中就有18位留守兒童,占學生總數的41.9%,老人監護的有35人,占81.4%,寄養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成績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學生成績較差,4%的小學生成績很差;留守兒童中有1%的人上學經常遲到,有時遲到的高達27%,11%的留守兒童有過逃學的經歷。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部分農民潛意識里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大,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值較低。二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少。作為一個特殊的監護群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文盲比例較高,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由于隔代監護,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管理上弊端較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基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呵護和照顧。由于親情缺失,兒童缺少情感和心理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與外界不愿意接觸或接觸太少,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等個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留守兒童情緒消極,有的出現逆反心理、怨恨情緒。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后,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據調查顯示,留守兒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半年回來1次,30%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8%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55%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系。有的留守兒童從小父母就長期在外打工,一年難得回一次,性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孤獨、自卑、冷漠、少語,很少或不愿與教師和同學們進行交流和玩耍,只與個別人來往。這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心理出現了偏差。據調查此類心理現象的兒童占留守兒童的14.3%。
3、留守兒童生活普遍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質較低,大部分未掌握專長和技術,外出打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性工種,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資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維持家人和兒女的生活。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由于家庭經濟收入少,父母又長期在外,難以顧及到兒童的生活情況,導致部分留守兒童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極大損害。據調查顯示,80%的留守兒童生活較差,20%的留守兒童生活一般。
4、留守兒童道德行為較差。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采取認可態度,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不少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游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混在一起。
3、創新機制,實現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關注的有機統一。對于留守兒童,以家庭為主體,加強學校、社會的正面教育和引導,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動的運作機制。家庭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責任,給予必要的家庭關愛和親情關懷,家長要與學校和老師經常保持聯系,隨時了解子女的學習和生長情況,并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教育。學校要肩負起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并有針對性的開展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動,大力開發他們的潛力,激活他們的斗志,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的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保證他們與健全家庭一樣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的現在,在某種程度上關系到我國未來人口和勞動力素質,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系到城鄉社會穩定,因此值得全社會高度關注。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8
××是個農業縣,青壯年勞力外流量大,留守兒童多,據統計 (以父母雙雙外流為統計對象),全縣5——16周歲少年兒童55314名,其中留守兒童約17816名,占這個年齡段總數的32.2%。個別村莊的兒童留守現象尤為嚴重。例如楊溪鄉墩上村第二村小組,5——16周歲的22名兒童中有20名留守,留守率達91%。兒童留守,尤其是農村兒童留守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一、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主要是:隔代監護——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委托監護——借居在親友家;無人監護——獨立面對生活。從調查的情況看,隔代監護的留守兒童比例占到91.6%。這些留守兒童的親情教養和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憾,在學習、生活和思想品德方面問題日益凸顯。
1、學習成績差強人意
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用心溫習,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成績不理想是留守兒童中較普遍的現象。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較好的占1%,中上的占18%,中下的占81%。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父母期望值過低。部分農村家長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少,因而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一些家長認為讀書并不重要,自己不讀書,外出經商照樣賺大錢,因此不重視子女的學習。二是監護人無力輔導學業。隔代監護的老人普遍年齡大、文化程度低,有的還要農作,在時間和精力上,難以給留守兒童進行學習上的幫助和輔導。三是監護人教育意識淡薄。據許多教師反映,有的監護人認為把孩子送進了學校就歸學校管,與自己無關,自己不知道怎么管,也管教不了。
2、心理健康問題眾多
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還處于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弱。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對孩子大都采取“只要不犯大錯就行”的放任態度,導致部分留守兒童養成自私任性、孤僻頑劣等極端性格。究其原因,一是價值導向有偏差。父母常年在外,對孩子采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使得孩子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陋習,而在學習中又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鉆研精神。二是心理疏導不到位。少年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許多煩惱與沖突,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起碼的交流,而監護人又難以察覺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進而產生眾多的心理問題。三是教育方式不得當。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和“棍棒教育”型家長的比例高。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知如何管,父母在外又管不著,無形中助長了孩子極端個性的發展。
3、情感干涸呼喚親情
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為復雜,其中情感缺乏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情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從調查的情況看,許多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
二、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幾點建議
兒童留守是當前一個不可小視的社會問題,也將在一定時期內存在。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是事關下一代青少年成才的一件大事。
1、學校應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
學校應擔負起留守兒童的教育責任,成為留守兒童溫馨的家!痢量h韜奮學校于去年9月開辦留守兒童托管班,創建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一三四”育人模式,即,一個重心:以寄宿制管理為中心,從行為習慣、學習生活、課外活動等多方面對留守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三個立足點:從學生、教師、家長三個方面突出要求,優化教育和管理,加強了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定時、及時向他們反映孩子的在校情況和表現;四個建立:建立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記錄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全方位關愛留守學生。可以說,韜奮學校為留守兒童再創了一個溫暖的家。
韜奮學校的做法,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成才起到了積極作用,其中的經驗值得一些學校借鑒學習。
2、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縣關工委組織“五老報告團”進校開展思想道德、家庭教育、法制教育等活動和鄧埠鎮倪桂村關工委正在實施的對村里部分留守兒童進行義務監護等措施,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建議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愛:
(1)為學校、留守家庭捐贈親情電話,方便孩子與父母的親情溝通;
(2)努力創建良好的社會風氣,為留守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氛圍,社會各界多關注一些身邊的留守孩子,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3)創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
3、家庭要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家長要提高教育素養,改進教育方式,幫助孩子逐步自律、自主,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保持與學校、老師的聯系,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心理變化。家長應盡可能在本地務工或一方在本地務工,并;丶铱纯春⒆,加強親情溝通。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9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其中一部分群體赴韓務工,一部分涌入經濟發達城市,而他們的子女大多留給了祖父母、兄弟姐妹和親戚照顧,從而形成了一支特殊的“留守兒童”隊伍。大部分“留守兒童”缺少家庭正常的愛護、教育和關懷,有的從小就染上了諸多不良社會習氣,留守兒童已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而其教育問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目前,我市有中小學校共計28所,農村中小學14所;其中漢校有6所、朝校有4所、民族聯校有4所。從留守兒童分布情況看,漢族學校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總數的8。6%~68%之間;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占全校學生總數的72%~90%之間;民族聯校留守兒童基本是朝鮮族學生。從圖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接近極化,尤其是朝鮮族學校留守兒童所占比更為突出,民族聯校和漢校的留守兒童也多是朝鮮族學生。
。ㄒ唬⿲W習教育不系統。外出務工父母常年在外,一周或一個月才能與孩子通過電話、網絡等渠道聯系一次,有的甚至好幾年不回家。這種父愛、母愛的嚴重缺位,不利于引導、教育和監督子女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更不利于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部分監護家庭只注重孩子的物質生活,而忽視孩子的學習,尤其是忽視了對孩子人格的培養。
。ǘ┤烁癜l展不健全。由于爺爺、奶奶等隔代監護者,對孩子溺愛、放縱,留守兒童的生活幾乎處于無限制狀態,缺乏正常、積極的教育和引導。而且由于他們長期與父母分離,無法與父母進行溝通和感情培養,長此以往,大多數留守兒童會變得感情冷漠,容易形成內向、自卑、孤僻等性格特征?梢哉f,父母外出打工的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化就越大;兒童年齡越小,變化就會越快。親情缺失直接影響到了留守兒童的人格形成以及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三)人際交往不和諧。一是由于外出父母回家頻率很低,與孩子聯系較少,導致親子關系相對而言比較淡薄,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正常交流關系慢慢淡化,使留守兒童難以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二是學校作為留守兒童社會化過程中最關鍵的社會化主體,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學校老師并沒有對留守兒童給予較其他兒童更多的呵護,師生關系不密切。三是在與同齡伙伴的交往中,留守兒童可以擺脫家庭和學校的約束。留守兒童與同伴,雖然能夠相互傾訴或簡單勸解,但由于他們社會交往閱歷淺,交往能力差,不能夠完全相互指正各自的問題。
。ㄋ模┥鐣戎煌晟啤kS著留守兒童受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會上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救助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社會救助力度不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得到社會救助的留守兒童家庭比例小,另一方面是在接受救助的留守兒童中,接受一次性救助多,接受長期救助少,不能從根本上緩解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而且,大部分救助形式主要是物資幫助,缺乏對留守兒童的精神支持。
。ㄒ唬┘彝ナ杖氲。對于一個家庭而言,收入的總體水平直接決定著家庭的生活狀況,也決定著孩子的教育支出。為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農村,到韓國或者是經濟發達城市務工經商。大部分外出務工人員無法兼顧外出務工與子女教育,當二者發生沖突時,多數會選擇前者。簡言之,較低的經濟收入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生存與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之一。
。ǘ⿲W校教育管理不到位。由于留守兒童家庭父母監護缺位,家庭教育缺失,學校教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留守兒童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常有逃課、打架等現象發生,而部分學校教師對此感到無能為力,認為只要不出大事就行,有時對留守兒童采取放任的態度。而且,大部分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里課程,配備的心理輔導教師也是由其他任課老師兼任,缺乏專業性。對于留守兒童的學習,學校教師往往力不從心,很難做到給每個學生做家訪。
(三)同齡群體負面影響較多。由于許多留守兒童與監護人關系不和諧,使得他們更愿意與其同齡伙伴交流。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齡群體與他們年齡相當,對社會的價值觀與他們一樣存在歪曲的方面;另一方面,留守兒童的同伴往往還是留守兒童,他們有共同的弱點,這就使得他們之間容易達成某些共識,包括正確的和錯誤的,不利于他們的健康發展。
。ㄋ模┐蟊妭髅饺狈φ_引導。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傳媒日益興盛,留守兒童的社會化受到報紙雜志、電視、廣播以及互聯網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對于性格還沒有形成的留守兒童而言,大眾傳媒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伴隨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各種暴力游戲和不良網站泛濫,這就對未成年留守兒童造成了嚴重影響,尤其對于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來說,游戲廳、網吧等場所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ㄒ唬┘哟筘斦度肓Χ。實行“三個納入”,即堅持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市委、市政府年度重點工作計劃和相關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評范疇,納入市本級財政預算提供經費保障,全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組織領導和專項考評機制,制定工作規劃,完善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
。ǘ⿵娀逃块T對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水平。教育部門和各學校應及時收集留守兒童的資料,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專門檔案,詳細記載留守兒童的身心
發展,及時與孩子外出父母聯系,共同為他們制定相應的發展計劃,提高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監護,為改善兒童的教育環境提供更具科學性的決策。同時,要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比較集中學校的師資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提高學校教師對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認識,強化老師們的引導和教育能力,改善留守兒童的學校社會環境。
。ㄈ┨岣呒彝ケM責意識和社會參與水平。一方面要建立以政法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充分發揮“家長學!陛d體作用,搶抓時機積極組織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專項教育活動,積極探索在外出務工人員相對集中的地區,通過勞動部門建立維權崗等組織加強家長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自我教育和監督工作,不斷增強其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主體意識;另一方面要繼續加大宣傳教育工作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各界自覺參與到關愛留守兒童愛心行動中來,著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不斷提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社會參與水平。
。ㄋ模┙∪晟屏羰貎和逃茏o長效工作機制。一是堅持“教育為主”,積極發揮教育主渠道和學校主陣地作用,切實將留守兒童教育管護納入學校重點工作范疇和校長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狠抓學校留守兒童教育管護工作長效機制建設,積極轉化留守兒童課題研究成果,大力提升學校留守兒童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二是要捆綁國家各類救助政策,面向全社會廣泛爭取各類愛心捐助,進一步加大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貧困留守兒童救助長效機制。三是要進一步強化“兒童為本”理念,不斷加大教育宣傳力度,廣泛組織開展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留守兒童自我主體發展意識,引導自立自強,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展和健康快樂成長。
。ㄎ澹┐罅Πl展農村經濟。“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加快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是解決農村人口外出打工的關鍵問題。我市農村人口之所以選擇外出打工,最主要原因就是在當地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因此,要集合我市各方面優勢,支持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使農民在當地就能夠就業,達到發展農村經濟與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管理工作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要重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培訓工作,把開發農村實用人才,作為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上述舉措,讓農民“離土不離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產生的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0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占全部流動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們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于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担赖律先鄙俳逃。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沖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斗毆。
。叮袨樯先鄙僮钥。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為,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斗毆。
。罚踩先鄙俦U稀A羰貎和媾R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為,為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并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ǘ┳裱⒆由硇奶攸c,引導同輩群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群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群體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與群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游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群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后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閑暇教育,吸引群體成員投身于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群體文化。
。ㄈ┌l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余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群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為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眾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群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盡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ㄎ澹┘訌娹r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為留守兒童開辟活動園地。
。┐罅Πl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周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盡量減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1
伴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批農民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為家庭帶來收入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并將長期存在的特殊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他們遠離父母,承擔了本不該這個年齡承擔的諸多壓力和問題。為從根本上了解留守兒童目前生活、學習、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問題,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經發放問卷調查表、實地走訪和座談等方式對我市留守兒童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xxxx市留守兒童總人數為4352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人數為2760人,占總數的63.4%,大多數留守兒童以隔代監護為主,少數人寄養在親屬和朋友家中。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由于失去父母庇護和正常的家庭教育與溝通,孩子學習成績較差,親情缺失,成長過程處于長期放縱狀態,性格得不到良好的規范,心理得不到正確的疏導,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思想道德得不到及時的培養,加之教育管理不到位,社會關愛不足等因素,致使留守兒童不同程度存在著“感情失落、生活失管、學業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防、健康失保、行為失控”等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1.社會體制不完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由于土地少、機械化作業以及部分農村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等因素,使大批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固守的土地中解放出來,為了生活或生存,他們不得不選擇進城務工,并形成家庭化流動趨勢。在不能輕易放棄城市工作機會的同時,又因住房、戶籍、就學、升學以及高額學費等因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致使“帶不出”與“回不來”的雙重矛盾突顯。
2.家庭教育意識淡薄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直接原因。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雖然經濟不富裕,但也不至于到了只能通過進城務工的方式才能生存的地步,他們大多是可以在本鄉本土通過辛勤勞動來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的,但他們教育意識淡薄,抱著快速改善家庭生活現狀的求富心態,不惜拋家棄子,背井離鄉,疲于賺錢。在經濟方面小有收獲的同時,他們放棄的是對孩子的監護,失去的是家庭的親情、對子女的關愛、溝通和教育,造成的是孩子在成長初期就已感情失落、心理失衡、行為失控等越來越多的問題出現。
3.農村教育相對落后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經調查,由于農村經濟條件相對落后,一些優秀教師選擇進入條件相對好的學校教學或應聘到外地城市生活,使得農村學校在師資配置方面明顯不足,老師素質參差不齊,致使部分農村學校仍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理念,將有限的師資還是放在了追求升學率上,升學必考科目是他們研究的主要方向,成績相對好的學生是他們關注的主要對象,而道德、情感、心理、安全、法制等方面卻疏于管理,流于形式,留守兒童在得不到家庭情感交流和教育的同時,又一次失去了學校對他們思想行為梳理和引導的機會。
4.監護責任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問題出現不可忽視的原因。調查中很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留守兒童多數由他們的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來撫養,少數寄養在親屬甚至朋友家中。由于體弱多病、年齡差距大、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等諸多因素影響,在與孩子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困難,重養輕教,基本都是限于照顧孩子的吃穿和冷暖,而對于孩子所想、所需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沒想到要關心,出現了問題往往有的是包庇、慫恿,有的是打罵、體罰,造成孩子本應得到溫暖、關愛的童年變為早熟的成年。
三、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開展情況
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已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和重視。針對留守兒童自身特點和存在問題,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市委市政府實施的民生工程使留守兒童普受惠、受實惠,如配新校車、開展兒童計劃免疫、醫保實行覆蓋、寄宿食堂衛生監管,以及市委組成志愿服務隊伍,兒童社工隊伍,結對幫扶等。市婦聯為確保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真正落到實處,設定專人具體負責留守兒童的組織、協調工作;開展了“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查”的專題調研,建立健全了留守兒童專項檔案;加強了陣地建設,在全市303個行政村成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并利用“三八”維權周、“六一”兒童節等有利契機,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為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在山城鎮大灣村和大安村建立了兩所留守兒童學校,配備了乒乓球桌、電腦,手風琴、學習機等促進兒童成長的設施,選拔責任心強、熱愛留守兒童事業的人員作為輔導員,定期開展活動;組建自愿者隊伍,組織有愛心的黨員、教師、離退休老同志等擔任志愿者,以“愛心、自愿、就近”為原則,開展了“春蕾女童”捐資助學、“送溫暖”、“手拉手,心貼心”等一系列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在電視、報紙發出愛心倡議,號召更多愛心人士加入關愛留守兒童工作中。鄉鎮政府和教育部門針對留守兒童親情關系疏遠,家庭教育缺位的實際情況,成立了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的農村德育工作網絡站,建立了教職員工結對幫扶留守兒童制度。開展家庭大走訪、“大手拉小手”、親情對接等活動,通過學習輔導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定期舉辦留守兒童監護人教育輔導,有針對性地為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和服務,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家教宣傳活動、家教講座等,著實提高監護人教育輔導兒童的能力。民政部門針對貧困留守兒童家庭給予適當生活補貼及開展了節假日慰問活動。衛生和計生部門組建了志愿者醫療服務隊,經常深入社區、村屯,為留守兒童免費進行體檢。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紛紛伸出關愛之手,在生活上給予關心、學習上給予支持的同時,還經常保持與孩子的溝通和聯系,隨時掌握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四、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是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家庭平安幸福、社會和諧穩定的一件大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目前生存、發展狀況,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1.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合力。以政府為主導,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社會資源,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進一步構建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一是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與新農村建設、扶貧工作以及各部門的日常實際工作相結合并納入全年工作考核目標,為留守兒童切實解決學習、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難題,不斷提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水平和成效。二是由宣傳部、教育局、婦聯、團委組織牽頭,通過媒體及印發關愛農村孩子倡議書等形式,大力營造宣傳氛圍,開展“留守兒童社會共育工程”,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學校,使社會各界都來關心教育留守兒童。設立“留守兒童幫扶基金”,專門用于對成績突出和生活有困難的留守兒童進行獎勵和慰問。三是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學校布局,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在農村青少年集中的地方有計劃地開展“留守兒童寄宿制工程” 或者開辦專門的留守兒童宿舍,配備專門的生活(學習)教師,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主陣地彌補家庭教育的缺失,讓農村留守孩子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照顧與關愛。四是政府、教育、編制部門要加強農村中小學編制管理,建立教師隊伍補充制度以及優秀教師工作交流制度,逐步解決農村教師隊伍老化、師資短缺及部分人員素質偏低的問題。五是文化、公安、工商、教育等部門要在政府的統籌協調下,狠抓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徹底根治精神污染對孩子的毒化;開展送書下鄉活動,用先進的文化占領農村陣地,為農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
2.健全留守兒童成長發展機制。一是家長聯系機制。農村黨支部和學校要切實擔負起與外出家長的聯系工作,有條件的村部或學校要開設親情免費專用電話,條件較差的也要借助書信等形式讓孩子跟家長保持聯系;通過下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向家長匯報學校工作和孩子學習狀況,并把家長務工情況告訴學生,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學生在校學習安心;每學期要定期召開留守學生及其監護人座談會,通報學生在校學習情況,了解留守學生回家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二是監護人培訓機制。充分利用鄉鎮學校、村小學、村部中設立的家長學校等陣地,通過舉行培訓班、召開座談會、家訪等途徑,加強對孩子監護人的教育和培訓,使之轉變思想觀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監護的水平。此外做好代理家長、義務聯絡員的招募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管,以彌補家長教育空白以及糾正監護人的不正當教育。三是心理疏導機制。針對部分留守兒童存在心理障礙問題,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心理咨詢和矯正活動;開設心理教育課,聘請專業教師為他們授課,讓這些孩子的煩惱有方傾訴,有的放矢,幫他們打開心結,解除心魔,克服自身弱點,像其他孩子一樣健康成長,陽光生活。
3.引導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就業。一是政府盡快出臺扶持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積極實施 “回歸工程”。二是大力發展產業經濟,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由人力資源部門牽頭,通過摸底調查等方式對企業用工、工資待遇、項目信息、致富門路等備受農民工關注的問題進行疏理,并將疏理結果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由各鄉鎮(街)發送到外出人員手中,鼓勵農民返鄉擇業。三是積極引導,改變父母外出方式,盡量避免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由一方陪伴在孩子身邊,對孩子給予親情照顧,給孩子創造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2
一、調研背景
近日,上海師范大學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在服務地廣西省田陽縣的四所小學,選取了400名留守兒童開展了有關留守兒童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的調研。本次調研立足于支教團所服務的廣西四所小學的留守兒童,希望通過本次調研了解服務學校內留守兒童們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及需求,為今后針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工作奠定基礎。
在調研問卷環節中,為了保證問卷的有效性,我們特意選取四至六年級的高年級學生進行問卷填寫,并在填寫過程中對調研目的、個別問題進行說明。調研數據真實可靠,統計認真負責,是上海師范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在此次調研的真實體現。此外,我們還通過留守兒童家訪的形式進一步了解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情況,以確保調研的真實可靠。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現將調研分析與報告公布如下,期待各位領導、專家與老師進行批評與指導。
二、調研結果分析
1家庭經濟情況不佳,日常撫養人關護能力有限。
從家庭情況來看,有95%留守兒童所在的家庭基本都來自于低收入家庭,其中有56%的家庭月收入不滿千元;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多為非獨生子女,非獨生子女占調研總數的73%。由此可見,家中人口多、收入來源少是西部山區家庭父母紛紛選擇外出打工的初衷。然而,當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均外出打工時,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又如何得到保障?調研顯示,有68%的留守兒童日常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親戚撫養,而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撫養人中文化程度達到初中及以上水平的僅占26%,其余均為小學及以下的文化程度。據此可推斷,留守兒童們在非父母親撫養的生活中不但缺失普通孩子們所擁有的父愛、母愛,即使撇開撫養人的責任心不論,其撫養人的文化水平也很難對孩子們的學習產生實質性的幫助。
通過“家庭情況”的調研數據顯示,留守兒童們經濟生活困難、家庭生活缺少父母在旁關懷、日常學習得不到撫養人的有效幫助是留守兒童群體存在的普遍問題。
2心理狀況喜憂參半,自立、成熟卻不失孤獨感。
在初步了解留守兒童們的家庭狀況后,問卷以孩子們日常與外出打工父母的了解與交流的角度切入,以對待父母外出打工的態度、日常生活的獨立性與處事選擇等方面,來探求孩子們的心理狀況。
調研顯示,父母親平均每年在家少于3個月的情況分別為78%與74%,與此對應的是,由于長期在外,大部分父母親對于孩子們的日常教育主要通過電話的方式,進行說教式、理解式的教育;然而,仍有38%的孩子連每月與父母交流一次都達不到。雖然如此,卻有26%的留守兒童對于父母不在家表示出了愿意或無所謂的態度,根據課堂及家訪的情況反饋,這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與行為規范往往有待加強;當然,大部分留守兒童們則體現出了超越年齡的成熟與獨立性,有83%的孩子會經常或偶爾在父母親外出打工期間感覺到孤獨,但也有60%的學生對父母外出打工表示理解。在“對于父母不在家的感受如何?會痛恨父母嗎?”的問題中,留守孩子們也體現了他們較于其他學生群體的懂事。多數學生表示父母不在家會感受到孤獨和無助,也會很想念父母,但都表示不會痛恨父母,因為他們都理解父母,知道父母外出務工是為了家庭生計、為了供他們讀書生活;只有極少數學生表示出對父母的痛恨,父親或母親在你年幼時就離開了他,沒有讓他感受到父愛或母愛。此外,數據表明大部分留守兒童們的心理并不閉塞,當他們心情不好或有心里話時,有近50%的學生選擇與自己的朋友進行分享;然而,有些學生仍會選擇自行解決與消化自己的情緒與心情,這一比例也達到了35%之多;愿意與自己親屬或老師分享心里話的學生分別只有10%與6%。
這一板塊的數據提醒我們,留守兒童們的心理狀況值得我們去關注,那些異于同齡人的懂事究竟是不是好事?那些少數極端痛恨父母、遇到問題自我解決的閉塞兒童是否為他們的成長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如何在父母親不在身邊的日子里幫助留守兒童們排除學習、生活、情感中的困難?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索并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3學習成績呈“橄欖形”生活中的小眾化問題不能忽視。
在留守兒童日常學習方面,其學習成績呈現出“橄欖形態”,在班中達到一般及良好水平的學生達68%;生活中,當自己做錯事面臨長輩及老師的批評時,近9成的孩子都能虛心接受,同時逾9成的孩子們在支配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會選擇勤儉節約,而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間絕大部分孩子的人身安全也沒有受到影響。這幾組在學習與生活上較為樂觀的數據都進一步表明了留守兒童們的成熟度與獨立性。然而,那一小部分學習不佳、面對錯誤無所謂、人身安全受到過影響的留守兒童仍然需要我們予以關注。在社會高速發展、公益事業提速的時代下,我們所要關心的不僅僅是大眾性問題,更應該關注小眾化需求。況且,仍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于不在身邊是有區別的;更有63%的孩子堅定地認為父母外出打工對其學習有影響。根據以上客觀選擇題的統計數據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對于父母在自己學習生活中重要性的認知總體呈現出3:2的態勢,這說明留守兒童們面對父母外出打工這一情況時心情是矛盾的,是需要我們去進一步了解與疏導的。
這在開放性問題的統計中,孩子們給出的回答也驗證了我們的推斷。多數學生希望父母能增加在家陪伴自己的時間,也希望他們能多花時間關注自己的學習,但同時又矛盾地希望自己的父母不要過多操心,只要在外打工平安、多打電話和家人溝通交流就好。而對于學習生活中的要求,孩子們大多只表示希望在自己考得不好的時候,父母不要打罵他,如果考得好的話,可以有所獎勵,比如帶他去百色、陪他玩游戲、為他檢查一次作業、在六一的時候給他們買一套新衣服和鞋子等簡單的事情。這些平凡的希望體現了孩子們的童真,也真實反應了父母外出打工對于留守兒童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負面影響。
4學校教育關注度低,教師日常關愛度不足。
本次調研從教師家訪、學校關愛措施建立等方面就學校教育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度進行了解,從數據顯現,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群體的關注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說當地學校幾乎沒有意識到留守兒童成長所面臨的特殊問題。數據顯示,每年一次或每學期一次被老師家訪過的留守兒童不到30%,而根據支教團調研小組的進一步家訪也發現,留守兒童并沒有得到學;虬嘀魅谓處煹奶貏e關注,有60%的孩子表示,上學幾年來,老師幾乎沒有來家訪過。此外,所調研的四所小學也幾乎沒有專職的心理教師與辦公機構對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感予以幫助,這樣的教育盲點所帶來的影響也從孩子們“最希望學校為你們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一題中得以體現:大多數學生希望學?梢匝娱L電話開放的時間或設立信箱,可以讓自己多跟父母打電話溝通或者收到父母的信;還有學生希望學校能提供專門的心里輔導教師或教室,能夠有人能聽他們傾訴,不再孤獨。
通過這一系列的數據及支教團調研小組近一年來的實地了解,我們認為當地學校教不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都沒有給予留守兒童特別的關注。然而,在家庭環境無法提供這些孩子們所需要的教育與關愛的現實情況下,這些責任無疑就要落到學校;再者,作為西部山區的寄宿制學校,教師是與孩子們日常接觸最頻繁的,也是最容易發現問題的,因此,加強學校教育對于留守兒童學習生活的關注度是急需的。
三、留守兒童關愛措施建議
籌建留守兒童辦公室,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成立關注留守兒童成長的辦公機構,在關注校內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的同時,要完善留守兒童檔案,記錄監護人、臨時監護人與其父母的情況,準確掌握留守兒童的個人信息,為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礎。要定時、及時地向其監護人、臨時監護人和外出務工的家長通報學生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教育局面。在留守兒童的教育中,學校、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談,主動關心關愛,主動發現問題,積極開展各類結對幫扶工作,提高留守兒童及其家長對學校及教師的親密信賴度。
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構建全方位的關愛體系
區別于辦公機構的基礎性設施,學校應設立“留守兒童之家”此類真正針對留守兒童開放的關愛場所。從留守兒童的角度出發,建立以愛心投遞、親情熱線為主的溝通方式,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便利,有條件的校舍可安置電腦,按實際需求為留守兒童提供與父母視頻交流的機會;還應建立健全教師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制度,真正了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與需求,并以此調整關愛措施。此外,要重視臨時監護人的教育、監督工作,盡可能向臨時監護人介紹一下教育孩子的常識,開設一些簡單易懂的培訓,讓他們更了解孩子,從而更好地引導、關愛孩子。同時,要充分利用春節等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黃金季節”,多與留守兒童家庭溝通交流。
將關愛融入日常教育,將關愛行為化作一種習慣
對于每個人來說,家是溫暖的,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學校就是他們溫暖的家,老師就是他們對他們全權負責的“父母”。在教育教學工程中,要格外留意留守兒童的情緒變化,要學會默默地予以關愛?梢栽诎嗉壗ㄔO中,增加留守兒童的職責,通過擔任班干部、課代表增強其自信心與責任感,以此促進其學習、生活的規范性。此外,應當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一方面能吸引留守兒童興趣,增加校園生活樂趣,更能緩解部分孩子的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通過學生自助籌備“六一晚會”等機會,將活動準備期間的任務更多地讓留守兒童們擔當,增加他們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在交流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留守兒童是敏感的,是需要學校與教師細心去關愛的,只要在日常行為管理、教育教學過程中將留守兒童作為一個特殊群體予以留意,定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支教團調研小組的感悟
留守兒童無疑是一支特殊的群體,我們通過調研不只看到這一群體內心的孤獨與閉塞,更能看到這一群體的自立與堅韌。與父母的聚少離多不是他們走向極端的根本原因,他們在生活物質上并不十分匱乏,他們更多是內心世界對愛的一種渴望,這種愛不只是父母可以給予的,他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在這其中,學校、教師無疑應當承擔這樣的角色,而作為來這里支教的老師,我們也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自身的努力,來協助當地學校引導留守兒童們健康成長。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篇13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在如今特殊的歷史時代中,大量的農村勞力涌向城市,在這股社會洪流中,堡子鎮這個小鎮自然也融入了社會大潮。大量的剩余勞動力走出了家門,只剩下了老人與小孩子們,留守的爺爺奶奶與留守兒童太多太多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牽扯著老師們的心,留守兒童的教育被學校高度重視,為更好地教育好祖國的新一代,讓留守兒童在健康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堡子小學在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并就這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研,這次調研重點針對四、五、六三個年級進行,因為這些年級感知認知能力較強了,對于父母外出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能表述清楚自己的感情。
一、 堡子小學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堡子鎮在會同縣來說是一個相對較大的鎮,全校學生共861人,其中留守兒童有569名,占全?側藬档66。而四、五、六三個年級的留守兒童只這幾個年級總數的58。出現了低年級留守兒童相對較多,高年級的相對較少的情況。老師行了分析,其原因可能有這些,首先是因為孩子的原因,因為長年的在外打工生活,父母與孩子的距離遠了,起初并不太引起父母的關注,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因為長期缺少父母關愛而長大的孩子,性格方面與父母所期望的相差太遠了,家長們感覺已經管不住孩子們了,想在他們這個時候努一把力,挽回一點,盡自己為人父母的心意吧。另一個原因是經過幾年資本的積累,早年出去打工的父母現在有了一定的本錢,回來自己家鄉發展了,少掙點錢,孩子是最重要的。
本次重點調研的孩子在9到12歲之間,從孩子們生活的家庭環境、學習狀況、心理狀況三個方面進行調。首先家庭環境方面,在這些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占了三分之二,這此孩子百分之九十是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其余是和親戚住在一起,這種隔代教育或者隔了一層山的教育最不利于孩子成長的。父母一年回來一次的占了百分之八十多,其余是半年回來一次,雖然孩子們表示自己的父母每個星期都給自己打電話聯系溝通,但因為長期不見面,電話上的話有的也少得很。但另一方面又都強烈是自然地想念遠方的雙親。但內心有的已經慢慢地疏遠了。所以他們一遇到困難,就只能向同學和朋友訴說,很少選擇向父母訴說的。而與他們玩得最多的是同學和朋友,父母遠在天涯,而爺爺奶奶老了,有的還要照顧好幾個孫子孫女,能管好吃喝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經過調研總結出留守兒童的特點有:
(一)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能力差
因為留守兒童是祖父母與親戚帶的,他們一般只管好孩子的吃穿住就行了,沒有精力出沒有責任去管理孩子們的學習,學習上沒有人督促與監控,加上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這種能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很容易形成學習上懶散的習慣。在學校違犯紀律,拖欠作業,不愛學習的留守兒童占的比例很多,是一大片。老師們感覺,現在教書壓力很重,學生真的好難教。
(二)性格孤僻但暴躁,內向而易逆反
在調研中與老師們交談中發現,每個班都有幾個這方面極典型的例子,內向的學生一問三不理,與同學老師都不愿意交流,對一切失去興趣。一旦遇到什么事情卻又不能冷靜對待,而是以極端的方式發泄,或者更加沉默,或者極力反抗,有的甚至一怒就動武。就算是老師也一樣的頂撞不誤,長幼觀念全無,難以疏導。
(三)物質上的富有,感情和親情的淡漠,
其實他們本來就是在這種缺少關愛的環境下成長,盡管監護人如爺爺奶奶也疼他們,但哪比得上父母的愛呢?這是一種世間最親最本能的感情,從小就讓他體會得少,又怎么能指望他們對周圍的人與事產生多么深厚的感情呢?有的父母為了彌補對孩子們的虧欠,有的每天給孩子五元或者三元的零花錢。但這錢不是感情的縫合劑,只會讓孩子養成對物質過分的追求與依賴,更加地缺少感情。
二、 學校針對留守兒童進行的一些教育方法。
其實這幾年來,為了教育好這些留守兒童學校是想了很多辦法,花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具體大的舉措有如下這些。
(一) 開展“關愛貧困留守兒童,百名老師下農莊”的大型家訪活動。
這個活動已經在堡小進行了兩年了,每個學期,學校規定每個班確定家訪對象,特別是留守兒童作為重點家訪對象,老師們對留守兒童的家庭狀況進行全面的了解。經過家訪,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很不容樂觀。祖父母表示對孫子孫女的教育力不從心,事務多,孩子們不聽管教,反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學校。有的監護人則根本不關心留守兒童的學習,家訪的老師在田間地頭找家長們說了幾句話,他們又忙著去做事了,根本沒時間和老師們溝通孩子的教育問題。說隨其自然吧。但有一部分還是起作用了的,家訪的老師與監護人互相把孩子在學校與家庭的情況做了溝通,達成了教育共識,找到適合教育孩子的切入點,這樣對留守兒童好一些。盡管如此,堡子小學一如既往地堅持大型家訪活動,終于讓家長們了解了老師的良苦用心,答應與老師共同管理好孩子。另一方面我們也更加理解孩子們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個性了,而不是一味地指責了,而是想辦法耐心疏導與教育他們。
(二) 對留守家長開培訓會,讓他們掌握教育留守兒童的一些方法與技巧。
學校每個學期召開一次家長會,其實就是留守家長會議,會和留守家長們溝通,建議幾種能讓他們接受的一些教育子女的建議,如提醒他們,要怎樣不溺愛,做到愛得有度,孩子們使性子爺爺奶奶一定得怎么辦等。學校還召開了寄宿生家長會議,因為寄宿生其實基本上是留守兒童,父母外出了,而寄宿的話有老師管理,有的還有生活補貼,干脆放學校寄宿算了。這些留守兒童是最讓老師們費盡心思的學生,對于調皮的難管的學生除了學校就沒地方管了。于是又專門召開寄宿生家長會議,讓學生輔導員與家長面對面談話,互相了解學生在家在校的情況,做好家校教育的銜接工作。
(三) 師生結成一對一幫扶對象。
每個老師都指定兩名到三名左右的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象,就象母子父女一樣,抽一定的時間陪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好有的放矢進行及時的教育,讓他們的困難得以及時有人發現,有人訴說,有人解決,盡量讓問題兒童不成為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不光是老師的問題,也是全中國的問題,是時代造成的,但原留守兒童時代早日結束,還孩子們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社會也會更加安定和諧。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7-22
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的調研報告07-26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選15篇)09-13
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情況的調研報告10-11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匯編15篇09-13
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狀調研報告11-27
農村留守兒童情況調研報告參考范文09-09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4-19
鄉鎮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