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時間:2024-08-25 00:53:17 報告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精選7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匯報和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著,匯報是將某個項目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結果向領導進行匯報,不過,你會寫匯報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精選7篇)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篇1

  今年以來,區鎮村新農村建設點駐村幫扶工作組堅持以打造“城郊新村”為奮斗目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該村的實際,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多渠道籌措資金,千方百計完善基礎設施,想方設法發展村級經濟,主要以“四抓”扎實做好新農村建設幫扶和指導工作。

  一、以抓村莊建設規劃為先導,務求整體布局科學合理。

  新農村建設啟動伊始,工作組積極協調有關部門,聘請規劃設計專業人員,根據村莊人口、用地規模、規劃范圍和產業發展等情況高標準制定了符合村莊實際、與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村莊建設規劃方案,并多次征求村民意見后,報區新村辦審核通過。同時,按照村莊建設規劃方案的要求,分別請區林業局、區蔬菜辦、區規劃設計院,就村莊整體綠化、蔬菜產業發展和村莊幾個重點活動場所作了詳細規劃設計。村整個規劃體系詳細、具體,空間布局合理,亮點特色鮮明,具有較高的前瞻性和科學性,對新農村有序建設和持續發展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

  二、以抓農村經濟發展為核心,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農民增收是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工作組與鄉鎮、村干部一道,詳細分析了村的經濟發展優勢和潛力,理出了“盤活集體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培植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展思路。一方面,依托山地資源多,且適宜果樹和花卉苗木栽培有利條件,與熙可攜農公司、園林公司簽訂了420畝用地長期租賃合作,每年可以增加集體收入2萬多元;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水源便利、灌溉條件好,而且村民長期以來有蔬菜種植習慣和經驗的有利條件,準備近兩年高標準建設一個面積達100畝以上的蔬菜基地,實現集中連片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村增收。同時,積極組織村民參加知識培訓和各種技能培訓,增強農民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能力;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區內外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三、以抓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力改善村民居住環境

  。從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制定了《村新農村建設項目實施計劃》,共安排建設項目11個。目前,累計落實資金100余萬元,硬化通村干道1200米,硬化巷道及場地4000平方米;建成可集中供水80余戶的供水井1座,全村100%農戶完成改水、改廁,興建沼氣池51座;建好了標準化籃球場1個、圖書閱覽室1個、休閑健身場所1處。同時,大力實施環境整治,共拆除破爛房舍20xx余平方米;粉刷房屋墻面500余平方米,平整荒空地近5000平方米。村莊臟亂差現象得到有效改善,基本實現了農民走平坦路、喝自來水、燃潔凈能源、用衛生廁的建設目標。

  四、村務民主管理為主線,積極倡導健康文明新風。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工作組不僅注重幫助完善硬件設施建設,更注重抓好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按照民選、民辦、民管、無償的原則,組織村里德高望重、熱愛公益事業、具有號召力的村民成立了村民理事會。進一步完善了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對需要村組投資投勞等重大事項,嚴格按照“一事一議”制度執行。為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在村莊入口處建有一塊長10米、高2.5米的文化宣傳長廊,在村內設有村民健身廣場和圖書閱覽室,在村中心建有標準化籃球場。充分利用村中的宣傳櫥窗、文化活動室等一系列公共設施,大力倡導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形成了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鄰里之間能友好、和諧相處。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篇2

  就業專項資金,是國家為了滿足有就業愿望的社會成員提高專業技能,實現就業愿望所實行的一項有效措施。此項制度自實行以來,在完善就業服務、加強職業教育、健全就業培訓、提供應業援助、滿足社會成員就業愿望、實現社會充分就業、確保社會穩定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筆者在審計工作中也發現,這項制度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諸多政策和監督盲點,應引起高度關注。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業專項資金指標科學性缺失。

  就業專項資金,是國家具有專門用途和特定指向的款項。就業專項資金的主要用途是職業介紹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職業技能監督定補貼、特定就業政策補助、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小額擔保貸款貼息,以及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編制就業專項資金指標計劃,本應依據各省、市、縣人口、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技能鑒定、小額擔保、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補貼的實際情況,科學確定其資金計劃指標。實際工作中,一些地方卻沒有按照這樣的操作辦法去做,致使專項就業資金在各地的分配相對不均。

  (二)就業培訓指標科學性缺失。

  國家下達指標后,省里又加指標,地、市、州、縣也層層加碼,而且納入政府工作考核。為了完成政府下達的培訓、就業指標任務,一些基層有關部門就采取編造培訓班及參訓人員而不領取培訓補貼等方式完成任務。如,一些地方將企業、技工學校等培訓人員納入年度目標統計,只完成培訓指標,不申報培訓補貼。部分基層社區在組織實施培訓過程中,將部分年齡偏大不需要就業的人員列入參培對象,只為填充培訓指標任務完成,不考慮培訓效果,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三)相關制度和規定完善性方面的缺陷。

  現行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方面規定:“登記失業人員、進城求職農村勞動者參加職業培訓的,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職業培訓補貼,不得重復申請。”“職業中介機構在申請職業介紹費時,按每位符合免費服務條件的人員每人每年享受一次職業介紹補貼計劃,不得重復申請。”由于沒有限定每年同一人員、培訓學校、培訓專業、專業級次,以至出現了同一人員連續幾年參加同一學校、同一專業、同一級次培訓和同一人員被連續幾年介紹到同一單位、同一崗位工作等問題,無形中造成了重復培訓和重復介紹,出現了就業資金支出浪費。

  (四)社會保障部門從事培訓、職介申領補貼形成監督盲點。

  目前,普遍存在政府就業管理部門直接從事或者利用其具備的.資質、設備等條件與社會培訓或中介機構甚至個人“聯合”辦學,形成了自己從事就業培訓、職業介紹,自己監督自己的操作模式,而且政府就業管理部門參與其收入分配,造成職業介紹補貼向就業服務管理局所屬的職介機構傾斜。

  (五)網絡建設滯后已成為管理機制的重大缺陷。

  根據一些國家在網絡管理方面的先進經驗,一個重要環節是管理機制相對健全,實現了網絡系統統一,通過網絡可以了解參加培訓人員,以及通過培訓實現就業等情況。而我國現階段,國內各級就業管理部門、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均未實際網絡系統統一并聯網管理,以至就業監督機構和部門工作存在很大局限性,很難掌握和了解各地各培訓機構培訓了哪些人員、哪些專業,以及受訓人員在何地實現了何種就業。

  二、加強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的幾點建議

  針對上述就業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盲點。筆者提出一些粗淺的建議。

  一是加速計算機信息系統網絡建設。

  自下而上地實行社會保障就業管理部門、培訓機構、職介機構、用人單位以及就業專項資金收益單位等計算機信息系統軟件統一網絡連接。這樣就便于監管部門適時監督控培訓就業和掌握職介等情況,為分配就業專項資金提供參考依據。

  二是科學、合理、實事求是地確定就業專項資金分配、就業培訓、培訓就業指標和任務。

  專項資金分配和下達就業培訓指標等相關部門,應全面調查和充分掌握各地的人口、職業培訓、職業介紹、社會保險、公益性崗位、技能鑒定、小額擔保、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補貼的真實情況,相對公平、公正下達相關指標和分配資金,避免簡單的行政命令、政績考核指標分配任務,滋生一些單位為了完成任務而弄虛作假等行為。

  三是完善相關制度,避免和減少因為制度和規定缺陷導致人為操作的空間。

  對過去已經出臺的制度和規定,進行認真清理,并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規定。建議取消社會保障就業管理部門或所屬機構,既從事監督管理又從事就業培訓、職業介紹等,獲取就業培訓、職業介紹等補貼的規定,避免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現象出現。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篇3

  蔬菜,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其具有品種繁多、生產受氣候影響較大、鮮活性強、市場供求變化莫測等特點。蔬菜產需能否平衡,價格變化是否平穩,直接關系到市場價格的平穩和社會穩定。按照省、市物價局的安排,最近,我局組織人員深入我縣主要蔬菜生產基地就近年來蔬菜產銷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蔬菜產銷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蔬菜產業在省、市、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抓住蔬菜產業融入省會經濟圈這一機遇,切實加強蔬菜基地建設,相繼建立了杭埠河沿岸的萬佛湖、干汊河、城關、南港、千人橋、杭埠等鄉鎮的一大批蔬菜生產基地,全縣蔬菜生產規模逐年擴大,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效果顯著,蔬菜產品質量監督體系逐步健全,產后市場銷售服務體系初步形成。據統計,2010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突破22萬畝,比2009年的21.5萬畝增長2.5%,年產鮮菜40萬噸,產值5億多元。蔬菜已成我縣農業生產中的支柱產業,為廣大菜農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2010年,我縣舒豐蔬菜專業合作社還建成了一個1200畝的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形成了集蔬菜新品種引進、種苗培育、標準化生產、統一包裝銷售為一體的.蔬菜產銷龍頭,已引進各類蔬菜新品種200多個,培育種苗800多萬株,生產綠色食品蔬菜3000多噸,實用技術培訓菜農1200人次,輻射帶動效果明顯。2010年,我縣還新建了直接供合肥蔬菜的生產基地1800畝(其中伏缺菜300畝),實現日供應合肥市場蔬菜500噸左右。由于蔬菜基地建設不斷加強,規模生產初步形成,產量逐年增加,目前我縣蔬菜生產除滿足本縣市場需求外,還大量供應縣外,主要銷往合肥市場,日銷量達500多噸,為省會市場蔬菜的正常供應及市場價格的平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蔬菜產銷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縣蔬菜市場出現產銷兩旺、價格基本平穩的良好勢頭,但據調研的情況看,近年來,我縣蔬菜在產銷方面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一是影響蔬菜生產的因素較多,主要是氣候變化異常,天氣時常出現忽冷忽熱現象,嚴重影響了蔬菜生產,使其產量具有不確定性。蔬菜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且呈日趨上漲之勢。主要表現在勞動力成本剛性增長,如用于蔬菜生產的工人工資2011年即比上年上漲40%左右;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價格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這些都將使蔬菜生產發生虧損,影響菜農生產蔬菜的積極性,極易導致蔬菜供應鏈的不穩定,從根本上造成蔬菜市場供求不平衡。另外,由于燃油價格的上漲,蔬菜流通環節的運輸成本上漲趨勢明顯。加上蔬菜在銷售環節的搬運費用增加、攤位費用無序等,銷售成本亦上升顯著。同時,蔬菜是鮮活商品,目前加工儲存條件不足,不僅保值升值有限,且嚴重制約了蔬菜的生產銷售。如果上述影響蔬菜產銷的不利因素不能得到有效解決,必將影響蔬菜生產的良性發展,最終影響蔬菜市場的供求平衡,不利于蔬菜市場的價格平穩,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因此,蔬菜問題不僅是人民群眾的“菜籃子”問題,更是影響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

  二、關于保持蔬菜產銷平衡的建議

  蔬菜生產在整個農業生產中應該說是一個比較脆弱的產業,但它又確確實實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民生工程,千萬馬虎不得。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要切實保持蔬菜產銷平衡,穩定蔬菜市場銷價,確保社會穩定,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政府應注重引導生產,并從政策上給予必要的扶持。市、縣政府要把保持蔬菜產銷平衡作為地方政府“菜籃子”工程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實。要注重引導,加大投入,逐步形成規模生產。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像保護并發展糧食生產一樣,對形成規模生產的蔬菜大戶建立激勵機制,制定優惠政策,給予適當的保險和補貼,幫助其抵御因氣候異常等自然災害及生產成本上升的導致的風險,防止蔬菜產量的劇烈波動,確保產銷的基本平衡。

  2、大力發展蔬菜加工企業,促進蔬菜合作經濟的形成。興建并擴大蔬菜加工企業,逐步形成蔬菜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的蔬菜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升蔬菜的儲存能力及增加蔬菜生產的附加值,著力解決蔬菜產銷中的鮮活性因素對蔬菜生產產造成的不利影響。

  3、加大價格和收費的監管力度,著力解決蔬菜產銷環節中的亂漲價和亂收費問題,降低蔬菜生產、加工、銷售成本,努力穩定蔬菜市場銷售價格。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篇4

  為了解農民工轉型的工作及生活狀況,為政府深入掌握情況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受調查隊委托,調查隊抽取了6位曾在務工現已返鄉從業的農民工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調查的六位返鄉農民工男性4人,占調查總數的66.67%;按年齡分,16—25歲2人,26—35歲1人,36—45歲1人,46—59歲2人;按文化程度分別為高中3人,大專及以上3人,各占50%。外出務工時間1—2年3人,3—5年2人,6—10年1人,其中在務工時間都為1—2年。

  二、就業情況

  最近一次返鄉時間集中在x年及x年,占83.33%。選擇返鄉的原因主要為方便照顧家人、家鄉有更好的創業支持政策及個人發展機會、將所學所見,學以致用并回報家鄉。六位外出務工人員在從事的崗位一般行政人員及生產一線工人各占50%,行業集中在建筑業、餐飲服務業及服裝加工業,返鄉后有3位農民工創辦了企業,另3位從事行政管理工作。3位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在創業過程中享受到了稅收優惠、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少及小額擔保貸款等地方創業優惠政策。但也曾經遇到過申請營業執照及行政審批繁瑣、融資困難、很難找到志同道合的共同創業者等問題。創業的初始投資在10萬—50萬不等,都屬于家庭小型作坊式企業。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有存款,或金融部門小額貸款。

  當問到返鄉后遇到的主要困難或問題時,近一半的農民工回答所辦企業規模較小,缺乏上升空間、家鄉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較少,就業存在一些困難、收入較務工時有所減少,工作環境有較大變動。

  三、總體降價

  談到在務工期間主要收獲時,83.33%的返鄉農民工覺得增長了見識、更新了觀念、學到了技術及管理經驗。對自己現在就業(創業)的領導管理才能、創新意識、社會交往能力、勤奮刻苦的品質等方面的主要幫助得到了加強。與在時生活相比,返鄉就業感到有歸屬感、休息、娛樂時間增加、與家人相處時間增加、生活費用減少、工作壓力減小。對當年在工作生活總體評價,回答比較滿意及一般的各占50%,對現在自己的工作生活總體平價很滿意及比較滿意的占83.33%。

  四、幾點希望

  希望政府加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培訓,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保障合法權益,完善勞動就業中介組織,拓寬就業渠道,落實優惠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對企業的監管、落實勞動保障政策。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篇5

  近年來,我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招商引資力度逐步加大,工業企業數量逐漸增多,有力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同時,隨著企業數量增多,用工需求增加,部分企業招工困難,導致這些企業開工不足,不能達產達標,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縣域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園區企業用工情況

  20xx年1月至7月,縣勞動部門及招工幫扶單位加大企業招工力度,舉辦了多場招聘會,全力為企業招聘員工,取得一定的效果,完成招工803人,完成目標任務數的61%。

  (1)工業園區企業開工情況:截止20xx年7月底,峽江縣工業園區進區企業72家。現已正常開工投產55家,吸納4250人就業。受今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尤其歐美經濟衰退的影響,我縣部分企業訂單減少,開工不足,一部分企業甚至停工停產。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或流失員工260人,有3家企業已停工停產,分別是金茂銅業、泰昌銅業、亞豐潔具,雄獅紙業已關閉。

  (2)工業園區崗位需求情況:根據園區勞動保障所年初對工業園區企業用工調查來看,縣內部分園區企業用工需求1300人,主要是電車縫紉工、紡織工、包裝工等勞動密集型崗位,占用工需求的80%。用工需求年齡多在40歲以下,女性大大多于男性,且都是需求熟練操作工,出現結構性用工難。造紙、金屬材料加工等工業企業用工需求缺口不大,招工情況比較理想。

  (3)企業員工工資水平情況:縣工業園區企業員工工資大多數是計件工資。按件計酬,多勞多得,工資水平與加班時間成正比。從調查的情況看,800—1000元工資的有1568人,占33.89%,1000—1200元工資的有1444人,占33.97%,1200—1500元工資的有345人,占8.12%,未寫明工資的656人,占15.43%,1500元以上工資的有237人,占5.57%。

  (4)企業參加社會保險情況:目前園區企業參加工傷保險的有26家,參保人數為1581人,占園區職工總人數37.2%;參加養老保險的有10家,參保人數為407人,占園區職工總人數9.6%;參加失業保險的有1家,參保人數為30人,占園區職工總人數0.7%;參加生育保險的有8家,參保人數為788人,占園區職工總人數18.5%;參加醫療保險的有3家,參保人數為53人,占園區職工總人數1.2%;勞動合同簽訂2903人,占園區職工總人數68.3%。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就企業而言

  (1)社會保障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一是一些企業用工不簽合同,不繳社會保險,勞動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大,勞動保護不完善等;二是企業為員工辦理工傷、養老、生育、失業、醫療五險不到位。大多數園區企業只想為中層骨干員工參保,不為一線員工參保。經過勞動部門宣傳動員及努力,勞動合同簽訂率比去年有所提高,社會保障意識有所提高。目前只有三力法規落實比較到位,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落實較全面,勞動合同簽訂率100%。

  (2)工資及福利機制不健全。從調查情況看,我縣企業職工工資水平與周邊鄰縣工業園區職工工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與沿海企業相比差距更大,企業職工工資正常晉升的機制有待健全;個別企業勞動強度、勞動時間、勞動環境等與工資水平還不盡適應;職工福利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企業關愛員工的企業文化還沒有真正建立。

  (3)職工在崗教育跟不上。大多數企業都想招熟練工人,而不注重新員工的培訓。企業為節省成本,只針對新招工人進行崗前教育和安全教育,但不注重在崗職工技能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

  (4)企業管理觀念較陳舊。部分企業經營者的用工理念有待于更新,用工管理制度有待于進一步完善。有的企業仍實行家庭作坊式管理,甚至有的企業經營者還存在著歧視職工的行為,這也是造成職工流失的重要原因。

  2、就務工者而言

  (1)跳槽現象嚴重。園區企業中大都存在員工頻繁跳槽現象,一些務工人員進廠時就有“騎馬找馬”的想法,不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一些企業招工時承諾的薪酬待遇實際落實不到位或者常停工停產,造成已有員工的流失;部分企業缺乏對員工的關愛,沒有確保職工招得進、留得下、穩得住的機制,企業勞動關系不穩定,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

  (2)缺乏專業技能。據多數投資者反映,部分務工者到企業應聘,一味挑選工種好、報酬高的崗位,而所掌握的技術不夠,導致許多應聘者得不到聘用。部分企業需求高素質、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為了保證用人需要,他們也出資支持部分有潛質的員工出廠深造。對一些企業來說,招工難一定程度上是技工荒。

  (3)缺乏吃苦精神。一些年輕人在實際工作中怕苦怕累,眼高手低,一些重、臟、累的崗位不愿干,而一些技術性強的崗位又干不了。認為去發達地區、大城市、大企業打工能開拓視野,即使外出打工待遇差別不大,也往往舍近求遠。因此,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流往其它大中城市,而留鄉的多以中年勞動力為主。

  3、就服務環境而言

  (1)工業園區配套設施有待完善。許多務工人員說,工業園區目前除了只有幾條水泥路和企業外,周邊幾乎沒有購物商店、小吃餐館、娛樂設施、學校、住房。這些配套服務設施沒完善好,本地工業園區對務工人員就沒有足夠的吸引力。

  (2)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有待完善。我縣缺少規模型、專業性培訓機構,現有的職業技術學校教學設備缺乏、教學內容趨同,針對性不強,與我縣產業結構供需脫節,校企對接效果不甚理想。同時企業也不善于利用職業教育學校的資源,而且缺乏一些溝通校企之間的媒介。

  三、幾點建議

  1、進一步完善用工制度。制定出臺勞動力培訓、勞動力轉移、再就業培訓等相關措施,努力擴大培訓受益面,為企業招工儲備足夠的有一定素質和技能的勞動力。在此基礎上,勞動就業部門應以鄉鎮或培訓技術工種為單位,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就業檔案”制度,對全縣外出務工人員和參加過培訓的剩余勞動力實行動態管理,從而緩解企業招工難問題。

  2、進一步改善就業環境。樹立“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思想,把改善就業環境作為破解企業招工難的首要問題來抓:一方面,抓好“軟環境”建設,出臺農民工子女入學、醫療、戶籍、住房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和措施,保證農民工進城后“歡心”,進廠后“安心”;另一方面,抓實“硬環境”建設,大力改善企業配套設施及與之相配套的生活、文化、工資福利、交通、治安等方面環境的建設,達到以環境吸引農民工,留住務工人員的目的。

  3、進一步規范用工行為。引導企業經營者轉變用工觀念,主動摒棄短期利益至上的思想,更多地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去考量企業的競爭力,真正做到以“薪”換“心”,以“仁”留“人”。企業要建立工資晉升、社會保險、教育培訓、勞動保護、文化娛樂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真正從根本上消除職工流失的企業內部因素。學習先進企業設立住房補貼、租房補貼、交通補貼、困難家庭補助等福利制度,進一步增強職工的歸屬感。同時,建立完善用工跟蹤管理機制,不斷加大勞動保障和用工監督,全面監督和要求用工企業與進廠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保證工人的合法權益在進廠后得到全面維護,企業的承諾在工人進廠后得到全面兌現。要組織企業內部員工開展經常性的員工評優創先活動,以增強企業員工的凝聚力。

  4、進一步創新用工方式。有些技術性要求不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可像中亞紡織一樣,實行計件工資,將原料分發到農戶和居民家中,把車間建到千家萬戶,家家戶戶老少可利用空閑時間為其生產加工產品。有些技術性要求高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可像鴻裕紡織和忠信玩具那樣,把廠子設到農村村莊,開到打工者的家門口。這樣既可節省招工成本,又可充分利用本地閑散勞動力,擴大用工范圍。

  5、進一步創新招工方法。一是企業及勞動就業部門要抓住重大節假日(如春節、端午、中秋)及農忙季節大量農民工返鄉之機,以縣人力資源市場為平臺,通過電視宣傳、發放資料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使“要打工、不出縣、有保障、更安全”的觀念家喻戶曉,引導廣大返鄉者就近就業;二是企業要根據生產特點,合理安排生產環節,靈活地錯開用工時間和用工方式,盤活啟用一大批閑置在家的“季節工”、“鐘點工”進廠就業,以緩解企業缺工壓力。同時,引導企業建立缺工檔案,不定期的發布用工信息,負責招工的單位(或部門)要根據企業缺工情況,靈活開展有針對性的招工活動,進一步提高招工成效;三是建立完善招工信息網絡,加大對重點企業的宣傳推介力度,在鄉鎮建立相關組織,在村一級設立招工信息員,在電視臺設立企業信息發布平臺,使企業的用工需求和剩余勞動力的就業愿望實現有效的對接。

  6、進一步加強技能培訓。一是要整合培訓資源,拓寬培訓領域。督促各培訓機構緊緊圍繞我縣企業用工需求,健全培訓制度,增加培訓設施,增設培訓專業,壯大培訓師資,嚴格培訓管理,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培訓力度,為規模以上企業委托培養員工;二是鼓勵規模以上企業設立培訓機構。凡企業創辦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可確定為我縣就業再就業和陽光工程定點培訓機構,享受國家的各項優惠政策。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篇6

  X月XX日至XX日,鄉林業站技術人員對今年板栗掛果情況開展了一次全面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我鄉今秋板栗掛果率異常偏低,預計減產將達8成左右,不少栗園面臨絕收,為歷年來所罕見。

  一、基本情況

  調查人員先后深入,實地調查掛果栗樹面積達2.6萬畝。調查采取現場測產和走訪鎮村干部相結合,面上踏查和點上詳查相結合,機械抽查和隨機抽查相結合的方法。同時,調查人員還走訪了一些板栗種植大戶和技術能手,和他們面對面地進行了認真的座談和討論。通過為期一周的實地調查,基本摸清了我鄉今秋板栗掛果情況。一是大部分栗園減產將達8成以上,部分栗園面臨絕收;二是少部分莊前宅后散生的栗樹掛果較好,比往年減產2成左右;三是部分栽植區的“蜜蜂球”板栗品種掛果很好,產量將和往年基本持平。

  二、原因分析

  我鄉今年板栗之所以大幅度減產,經初步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1、氣候異常。今年以來,我鄉的氣候特點是3、4月份雨水偏多,5、6月份雨水偏少。調查人員查閱了我鄉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兩個月的'氣象資料,發現晴天異常增多,陰雨天偏少。特別是整個5月份僅有兩個陰天和兩個雨天,其余27天全是晴天,降雨量比歷史同期減少約8成。而我鄉板栗大部分品種是于5月上旬開花,中、下旬開始授粉,6月上旬開始坐果。由于整個5月份干旱少雨(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若是雨水太多也不利,關鍵是適度),對板栗傳粉授精非常不利,導致板栗“花而不實”,不能正常坐果,即使有少量成功坐果也會在后期因干旱缺水而造成生理性落果,這是我鄉今年板栗減產的最主要原因。據了解,我省板栗生產金寨和廣德兩個大鄉與我鄉情況大同小異。

  2、“小年”影響。眾所周知,果樹產量有“大小年”之分。XXXX年,我鄉板栗適逢結果大年,當年產量曾創歷史新高。根據往年經驗,大年之后的第二年是小年。這是由于栗樹在結果大年消耗了過多的養分、“體力透支”、寅吃卯糧,第二年若不加強管理、增施肥料(有機肥),幫助栗樹迅速恢復樹勢,則栗樹將進行自我調節,表現為營養生長迅速,而生殖生長基本停止,花芽分化很少,是造成栗園大幅度減產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果樹的生物學特性所決定的。

  3、密度較大。我鄉板栗初植密度普遍偏大,當年發展板栗時一般是按3米×4米栽植,這樣每畝株數達到55株左右。這個密度在板栗幼年沒有太大問題,但當栗園郁閉掛果后則明顯偏大,往往造成栗園通風透光條件差,栗樹個體間光照、水分和養分爭奪十分嚴重,營養空間小,極大地影響栗園產量。

  4、管理粗放。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價格的快速上漲,我鄉農村勞力外出打工日趨增多,與此同時,板栗價格由于多種原因近年來一直偏低,收益下降,栗農對板栗管護缺乏積極性,大部分栗園放任自流,缺少水、肥管理,荒蕪現象普遍,是造成“大小年”現象嚴重,影響當年產量又一重要因素。

  5、病蟲災害。部分栗園在栗樹坐果后又受到板栗剪枝象和雪片象的嚴重為害,由于栗農沒有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因此栗園落苞很多,直接影響產量。

  由于上述多種原因導致我鄉今秋板栗掛果率異常偏低,但就影響程度而言,氣候異常是“罪魁禍首”,是我鄉今年板栗大幅度減產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四種因素則是加重了受災程度,是次要原因。因此,今年我鄉板栗大幅度減產的原因可歸結為“九分天災,一分人禍”。

  三、幾點建議

  為確保板栗高產穩產,進一步提高我鄉廣大栗農的經濟收入,建議今后采取以下措施。

  1、疏伐栗園。要想提高板栗產量,首先必須對現有的栗園進行整枝修剪、清園除雜,并大規模地進行疏伐,使栗園保持合理密度。一般10年生以上栗園,每畝保持20株左右即可。砍伐時要堅持三砍三留原則,即“砍劣留優,砍密留稀,砍老(幼)留中”;同時林業部門要加強監管,防止少數栗農借機濫伐毀林。

  2、防蟲治病。加強對栗降蚧、栗癭蜂、剪枝象、雪片象、栗實象和板栗膏藥病等板栗主要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特別是每年板栗采收后,要立即徹底清除栗園內的病蟲落果和枯枝落葉,消滅蟲源,以減輕次年蟲口基數。

  3、改良品種。這次調查中我們發現,盡管今年大部分栗園掛果很少,但“蜜蜂球”這個品種掛果幾乎沒有受到影響,蜜蜂球別名落花紅,頭水早,又稱早栗子,為嫁接型早熟品種,一般于8月底采收。由于開花較早(早于一般品種半個月左右),因此避開了今年的不利天氣,掛果沒有受到影響。因此,發展板栗時應當將我鄉的幾個優良品種如蜜蜂球、粘底板、大紅袍、葉里藏、處暑紅和毛胡頭等早熟、中熟和遲熟品種混合栽植,這樣可以使板栗的花期和結果期適當錯開,避免一旦因天氣不利而造成“全軍覆沒”的局面。同時,對保持較長時間的市場供應和板栗病蟲害防治工作也較為有利。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 篇7

  近年來,隨著食品藥品監管機構的建立和職能的確立,系統內信息化建設也呈快速發展之勢,辦公現代化、政務電子化、監管數字化等形式的信息化建設平臺正逐步建立。然而,由于缺乏宏觀引導,出現了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

  藥品不良反應(簡稱AdR)監測是體現社會文明發展程度和藥品監管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藥品不良反應的重復發生,減少藥害事件,提高用藥安全性。如何加快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進程,建立健全監測網絡,提高AdR報告的質量,是今后工作中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對我縣目前的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及時查找存在的問題癥結和解決辦法。

  一、我縣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現狀

  我局自建局以來,逐步加強AdR的報告和監測工作,學習貫徹《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監測管理辦法》,結合工作實際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各項工作進入規范化軌道。五年來多次組織轄區內涉藥單位進行藥品不良反應和監測工作培訓,上報AdR報告逐年遞增。從報告中分析,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的藥品是:抗生素類藥品、激素類藥品、中藥制劑、心血管系統藥品、解熱鎮痛抗炎藥等。我縣現有不良反應監測點38家(其中縣級醫療機構6家,各鎮醫療機構12家,藥品批發企業2家,零售連鎖及城區單體藥店18家),已初步建立了覆蓋縣、鄉、村三級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

  二、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公眾對不良反應認識片面,了解不夠。藥品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主要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遺效應、過敏反應、繼發反應、特異性遺傳素質等,如服藥后出現皮疹、水腫、頭痛、頭暈、器官損害、致畸、致死等情況,使用醫療器械(例如配戴隱形眼鏡、使用用于人體內的支架、關節等)后出現的不良反應,也屬于監測的范疇。藥品不良反應既不包括用藥不當引起的有害反應,也不同于醫療事故以及因藥品質量問題(假藥、劣藥)而引起的有害反應。許多人認為藥品只是治病的,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有的認為只有化學藥品有不良反應,中藥安全性高,沒有不良反應,甚至認為進口藥品、價格昂貴的藥品及非處方藥不良反應較少。實際上這些認識都是片面的,“是藥三分毒”,藥品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害的一面,即在達到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會發生不良反應,從而對人體造成危害。人們在發生藥品不良反應時,常認為是藥品質量問題或認為是過敏體質,或是醫療事故,故主動報告情況少。

  (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發展不平衡。目前我縣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主要在藥品使用和經營環節開展,AdR報告85%來自醫療機構,15%來自藥品經營企業。

  藥品經營企業和醫療機構上報意識比較薄弱,擔心提及不良反應,問及患者用藥情況,怕被患者認為是藥品質量問題或出現醫療事故,影響經濟效益,或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不敢或不愿積極主動地收集、上報藥品不良反應,還有的認為質量合格的藥品上市后不需要進行不良反應監測,對藥品不良反應不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三)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質量不高。雖然我縣的AdR上報數量每年呈遞增趨勢,初步達到了上級部門要求的600份/年/百萬人口的數量,但AdR上報質量不高,新的、嚴重的不良反應病例較少。主要因為一方面是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醫療機構從思想上未真正認識到AdR上報的重要性,對不良反應監測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二是藥師、藥品銷售人員學歷偏低,缺乏不良反應相關知識,對一些不良反應信息不能準確、科學的進行判斷,對患者提供的一些藥物不良反應容易忽視。三是不良反應監測報表填寫過于簡單、籠統。當出現不良反應時,不少監測人員只是簡單地填一些信息,對繼往病史或對原患疾病的影響未做記錄,對缺少的信息未能進行詳細的咨詢調查,難以保證報表內容的客觀性、真實性及科學性。

  三、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宣傳培訓工作,擴大培訓面,拓寬宣傳途徑。把藥品不良反應知識與《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與監測管理辦法》納入對涉藥單位培訓計劃,增強其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加強對社會與公眾的宣傳,使社會各界正確認識、科學對待藥品不良反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在全社會營造安全用藥、合理用藥的氛圍,進一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有效。

  (二)進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制度措施,建立藥品不良反應從發現、報告、分析、確認到信息通報及突發事件快速反應處理機制等一系列工作體系。向社會公布投訴電話,暢通藥品不良反應報告渠道,鼓勵個人自愿報告藥品不良反應,使監測工作能夠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職責明確,信息通暢,反應迅速、處理果斷及時。

  (三)建立健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擴大監測覆蓋面。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的思路是“點、線、面相結合,最大程度廣覆蓋”。要加大對藥品經營企業和個體診所、農村衛生室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引導和督促力度,采取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的方法,使全縣監測覆蓋面橫向到邊、縱向到底。

  (四)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把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和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的監測納入日常監管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對藥品經營企業除按《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與監測管理辦法》嚴格監管外,還要將藥品不良反應報告與監測工作的監督檢查與gSP跟蹤檢查結合,與誠信體系建設相結合。建立不良反應通報制度,對工作表現好的要通報表彰,對工作不力的要通報批評,不履行職責甚至漏報瞞報的予以處罰。

  (五)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要積極與衛生部門協調,在條件較好的縣級醫院開展臨床藥學研究,有針對性地進行臨床用藥監測,對病人在用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發生率、嚴重程度等進行分析匯總,提高藥品不良反應的上報率和上報質量。臨床藥學人員在指導醫生合理用藥的同時,可根據臨床需求和特點,對藥品的劑型、生產工藝提出建議,為提高用藥質量提供科學的依據。

【新農村特色打造調查匯報】相關文章:

2016新農村建設情況工作匯報07-02

新農村建設工作匯報(精選10篇)10-11

新農村建設的調查報告06-19

學校雙減特色亮點工作匯報09-14

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06-13

新農村調查報告優秀范本10-27

鄉鎮小學藝術特色建設工作匯報材料08-23

特色亮點工作情況匯報(通用5篇)10-22

新農村建設情況調查報告范文09-02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調查匯報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