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精選13篇)
時間過得真快,大學生活即將結束,大學生們都在認真的做畢業設計,在我們做畢業設計之前要先寫開題報告,快來參考開題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中培養情感方法》
二、課題的提出
法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指出:“語言是認知的手段,是思維的載體,是邏輯分析的工具。”可見,語言是何等的重要。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千遍,其能自備。”可見讀是學生理解課文、領會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也是對學生鞏固認知字詞,提高表達能力,有著重要作用,是一項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訓練,更重要的是它落實了素質教育,是學習語言藝術的主要途徑。
結合我校目前實際的教學狀況,我們確立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情感朗讀方法研究”為研究課題。在我們學校大力的支持之下,我們課題小組申報的課題獲得了濟源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被列為濟源市教育科學個人研究課題,這里將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幾個重要問題報告如下:
三、課題的應用價值與意義
朗讀在閱讀教學中占有重中之重的位置。讀,能幫助理解語義,能幫助再現情境,能幫助領悟內涵,能充實認知結構,能提高語言水平,能發展思維水平。但從教學第一線的實際情況看,首先,朗讀教學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朗讀在一堂課中所占的比重還相當輕,平均不足7分鐘。其次,朗讀教學質量低下,只是低層次的讀響亮,讀正確流利,缺乏對學生感情朗讀的具體指導,更談不上美讀。最后,由于受教師朗讀水平的影響,教學中,教師范讀極少,好的文章讀不出美感,對于這些不良狀況,我們必須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為了充分發揮朗讀教學在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方面的作用,我們提出了“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朗讀指導的探究”這一研究課題。如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應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技術性指導,不然低年級的學生對于那種反復多次重復性的訓練是排斥和不接納的。那么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去盡情領略色彩美;進一步深讀課文,體味意境美,理解感情美,用優美動聽的聲音表達出來對學生進行語言美的`文化素養的熏陶,是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和依據。
四、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方法
1、內容與方法
一是根據漢語言學習的規律,將語文教學回歸到以誦讀為主的傳統地位,引導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讀懂每一篇課文,課堂上書聲瑯瑯;二是形成了以讀為主、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的課堂教學結構模式,走出了將語文知識當作能力,把語文教學局限于語文課本的誤區。克服了課堂上教師講得過多、講得太細、統得過死的弊端;三是確定了以與興趣相結合、與教學相結合、與學科相聯系的閱讀指導原則,采取了一系列活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形成了勤奮閱讀的好習慣。
2、課題研究目標
(1)培養朗讀的興趣。
范讀激趣,使學生愛聽愛讀。
講讀結合,使學生嘗到甜頭。
形式多樣,使學生興致加濃。
(2)培養良好的朗讀習慣
重視漢語拼音教學。
注意聲音清楚響亮。
培養能聽善“挑”的本領。
養成多讀多練的習慣
3、課題的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自然狀態下的經驗篩選法和經驗總結法。
五、研究的原則
更新教育觀念,以新的教育理論指導教學,以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為目的,以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為原則。
六、課題的研究步驟
本課題的研究周期為一年,分三個階段完成,具體研究步驟如下:
(一)準備階段:
成立課題組: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資料,調查分析學生情況,制定課題實施方案和謀劃。學習、研討如何指導朗讀教學,使之適應新課程標準及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實施階段:
1、課題實驗的起步、探索。
(1)學習《語文課堂教學論》,轉變本組成員意識,提高認識,努力形成"學習―認識—實踐"的格局。
(2)根據研究方案和計劃,在實驗班級開展研究工作。
(3)適時召開課題指導小組會議,交流匯總實驗情況,進行研討分析,提出下階段的實驗建議。
2、課題實驗的提高、完善。
(1)課堂教學作為實施課題的主渠道。
(2)認真備課,組織好第一次研討課,組內進行集體討論,討論怎樣更有效的讓學生的閱讀中欣賞語言的美,感悟課文內容。
(3)積累經驗,寫出有關論文和報告,寫好自評,及時總結,提高研究成效。
3、課題實驗的后期深入。
(1)研究活動展示:課堂教學展示,進行集體教研。
(2)結合研究活動,討論研究中出現的問題與收獲,約請專家針對研究情況進行指導,以答疑難、指問題為主。
(3)收集好研究資料,配合課題做好階段總結。
(三)研究總結階段。
根據研究內容,收集、整理、歸類材料,綜合研究材料,最終以教學經驗總結、典型課例、論文發表。
七、明確課題人員的分工
組 長: 聶利莎 。
組 員: 孔紅梅。
八、課題研究的機制保證
1、領導高度重視,為本課題的實施提供了很好的環境。
2、資金保障,為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完成,我們學校能夠為資金擔保,保證資金及時到位,同時我們課題組珍惜經費,合理使用;
3、組織保障,我們課題組的規章制度健全,成員分工明確合理,務實勤奮,真抓實干,富有創造性。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2
一、 課題的提出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就語文學習而言,朗讀是最重要的。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朗讀有助于情感的傳遞。
語文課標對低年級學生朗讀的基本要求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種種原因使得目前小學低年級學生普遍朗讀能力較低,唱讀現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讀不連貫,特別是長句 ;第二、一字一拍、拖腔拉調地唱讀;第三、容易讀錯字,或添字、漏字;第四、詩歌、兒歌容易讀成快板;第五、齊讀中跟著人家節奏讀,造成嚴重拖音;第六、有畏難情緒,不喜歡朗讀;第七、朗讀時缺乏感情。
所以,開展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策略研究刻不容緩。通過朗讀訓練使學生從對文本的初讀,讀準、讀通、讀流利這些朗讀的基本要求,到有感情朗讀,達到以情發聲,以聲傳情,才是真正的"情動于衷而發與言".其研究成果,對小學生的語感培養以致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及推廣價值。
二、課題的理論依據
1.《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課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中體會語言所蘊含豐富的情感,并與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與體驗。""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
2.許多名家有關朗讀的論述。教育家葉圣陶就朗讀也曾說過:"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激昂,委婉處還他委婉……務必盡情的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當時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當時的心靈溝通。"我國宋代大理學家朱熹就主張:凡讀書,需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牽強暗記。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三、研究的內容
1、以語文課堂為實踐基地,探索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更加科學、有效的課堂朗讀指導方法,使學生通過朗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從而學好語文。
2、通過本課題研究,使教師掌握較成熟的朗讀指導技巧和方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3、制定一套有效朗讀的評價體系。
四、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培養學生朗讀的興趣,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探索低年級學生朗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和可操作方法。提高朗讀的能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研究的對象
低年級學生
六、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對小學朗讀教學的資料和研究的成果進行收集、整理、比較和歸納,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篩選有效經驗,運用于本課題研究。
2、問卷調查:在學生、家長中開展關于朗讀興趣、朗讀習慣、朗讀方法的調查問卷,分析朗讀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的學情、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為針對性地開展朗讀教學策略研究打好基礎。
3、行動研究:課題研究期間,將在本校同年級各班之間開展行動研究,探討實施策略并制定具體步驟,最后進行科學的經驗總結,以便推廣研究成果。
4、個案研究:選擇一些典型學生,對個體進行跟蹤分析,建立個人檔案,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分析,跟蹤觀察學生個體變化。
七、研究的策略
1、研究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的現狀
通過對當今低年級語文朗讀教學現狀的研究,分析存在的弊端,找出解決的辦法,才能有效的進行朗讀教學。
2、研究小學低年級語文有效朗讀教學的具體方式方法
(1)課內──訓練朗讀
A、保證示范性朗讀
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的講課:"徐先生于介紹作者之后,朗讀全文一遍,這一朗讀可很有意思……,他念的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后,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位意義的一半了。"可見,傾聽高水平的朗讀,是理解作品的一種途徑,教師若能入情入境的范讀,學生定會如沐春風,陶醉其中。然后再一遍遍入情入境的朗讀,直到"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才算把方法教到位,在對照朗誦,這可提高自身朗讀水平。
B、利用插圖看圖朗讀
低年級課文,有著與課文密切聯系的插圖,這些插圖,色彩鮮艷,易于觀察,形象地再現了課文內容。適時的運用插圖配合朗讀,會事半功倍。既對學生進行了圖文結合的訓練,為以后看圖寫話也打下了基礎,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
C、配上音樂進行朗讀
教師針對低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應配一些合適的樂曲作為背景音樂,學生在反復的配樂朗讀、吟誦之中,達到了積累語言、訓練朗讀節奏、培養語感的目的'。
D、生動傳神表演朗讀
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戴頭飾、做動作進行表演讀,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培養了表演能力,還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演,孩子們仿佛身臨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文內容,認識了其中的每個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童話故事中……
(2)課外──拓展朗讀
課外是課堂朗讀指導的有效補充,更是朗讀指導的最終目標所在。正如葉圣陶先生說:"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所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不能僅僅只囿于教材。何況,我們的教學對象──小學生往往喜歡接受新的東西。教師為練習朗讀,整天布置學生讀課文n次,這樣的朗讀訓練長此以往,只會令朗讀變得機械化。因此,我們不妨引領學生拓展朗讀適合學生年齡的特點的課外美文。
(3)開展活動──推動朗讀
開展各種朗誦比賽:如經典詩文誦讀比賽、講故事比賽等推動學生朗讀熱情,提高朗讀水平。
3、對促進朗讀的相關元素的研究
朗讀教學與文本、生活、正確把握文本基調等方面息息相關,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把這些相關的元素研究透,能更好地促進有效朗讀。
八、課題研究的進度計劃
本課題計劃時間為二年,總體上分為準備、實施、總結三個階段。
(一)準備階段(20xx年6月—10月)
申報課題,設計研究方案,確定課題組成員并明確課題分工。
(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1、實施課題研究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班級。開展調查問卷,積累原始資料并進行分析整理。
2、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探索小學朗讀教學策略。
3、做好課題的結題報告的各項準備工作。
(三)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9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數據,完成課題報告和論文的撰寫,申請課題結題。
九、課題預期成果
1、制定研究方案。
2、收集課例、案例等資料,階段性總結 .
3、整理論文,撰寫結題報告。
十、課題組成員及職責
課題負責人:彭小英(全面負責課題實施)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3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大家都知道,未來社會的文盲將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因此,我認為教會學生學習有時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對于小學生而言,自學的主要表現就是會進行課前預習,而中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獨立識字能力,其語文學習的重點由原先的識字寫字轉移到句、段、篇的閱讀能力培養上。這就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因此結合我校提出的"小班化背景下語文自主學習研究"這一課題,個人提出了《小學中年級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培養的研究》這一小課題,旨在讓學生學會課前預習,提高預習能力,進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人的知識不是被動地接受的,而是通過自己的經驗主動地建構的。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而不是要求他們復制知識。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具有主動選擇、發現、思考、探究、應答、質疑的需要與可能。
2.培根說的:"習慣是一頑強而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于習慣的不同,它們不是造就一個人,就是毀滅一個人。可見,養成良好的習慣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
三、本課題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小學四年級學生的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現狀,從中發現存在問題。再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制定出可行的培養計劃。
2.思考語文的預習有哪些自身的特點,與學生一起探究適合學生的、切實可行的、具有實效的數學預習的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其終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3.研究布置學生進行預習后,如何有效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反饋,爭取取得預設的效果,激發和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4.使學生學會預習、樂于預習、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及學生主動預習的習慣,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途徑和步驟
(一)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學生的預習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有針對性的預設研究計劃,也有利于在研究中對癥下藥。
(2)行動研究法:此研究法將跟蹤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對如何指導學生自主預習,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等方面的研究。
(3)文獻資料法:學習小學語文教材教法、新課程標準等基本理論,吸收借鑒優秀成功的指導學生自主預習的教學理論及方法。
(4)經驗總結法:及時進行小結,撰寫經驗總結,積累材料。
(二)課題實驗研究步驟
1.申報階段:認真選題,學習、查閱有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學生預習興趣、預習態度、預習能力、預習習慣等方面的現狀,形成調查報告,在此基礎上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實施階段:分析原因、制定對策、根據課題研究計劃深入開展各項語文預習習慣的培養,收集活動資料,撰寫相關論文。
3.總結階段:收集整理課題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
五、評價方式
從課堂教學實踐、教育教學效果考查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是否養成,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預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時候得到提高。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4
一、課題研究的名稱
《小學高年級語文預習有效性研究》
本課題研究項目于20xx年1月由延安市基礎教育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批準立項,課題編號為:125YWX-2401。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課標》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一項重要目標提出,而學生的有效預習則是落實這一目標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對學生學會掌握新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長久以來我發現學生的課前預習 雖然每天都在進行著,但是收效甚微,沒有達到預習的真正目的,是“偽預習”。 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更不要說培養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甚至造成學生不求甚解、敷衍應付,逐漸產生“厭學” 情緒。因此 “學生有效預習”的落實,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舉足輕重,值得探討和研究。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表明,對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研究已經有許多年 了,而且觸及習慣培養的研究非常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中也強調要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理論依據
葉圣陶關于教育的理論。 葉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 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小學生,更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利于為今后學習打好基礎,為孩子的發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預習的習慣。由于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基礎、 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必然會有一些學習 “暫時落后” 的孩子, 而幫助這些孩子迅速趕上去的最佳途徑就是預習。通過預習,不但可以縮短孩子在學習上的差距,使他在課堂上顯得更自信,更有勇氣,而且可以讓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條學習的路徑,積累一些自學的好方法。
四、實用價值
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的開端,是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能力,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預先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動求知過程。面對一篇新鮮生疏的課文,產生一種求知的愿望,在這種內動力的趨動下,主動地去研讀課文。課程要求有效地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通過課前的預習指導,與有效教學策略研究與實踐,為學生提供有效學習的策略指導,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實現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這正是本課題意義所在。
五、研究內容
1、調查學生預習的現狀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預習到底處于何種狀態?考慮到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最真實的感受者,因此,必須調查學生的預習現狀,通過觀察、調查、統計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找出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從學生著手以此反映對預習的看法,以尋找出可行的指導策略。
2、指導學生掌握預習的方法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一個人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獨立地向新認識領域進軍,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識的頂峰。所以,要想讓學生具有自學的本領,作為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改變以往預習隨意性強、無明確要求、無層次、無檢查的不足,探索出一套適合小學生的行之有效的課前預習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開展科學預習,利用各種學習條件和途徑,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知識,在日積月累中的長期實踐中得到“自求得知”的鍛煉,形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和預習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通過典型案例的剖析,反思矯正設計思路,從教學實踐案例中尋覓并形成規律,使之形成系列。
2、比較研究法:參照、借鑒國內外同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及文獻資料,采用縱向、橫向等比較,找出新的生長點,為課題研究提供框架和方法論。
3、經驗總結法:教育經驗來自于實踐活動,努力通過對研究活動中的體會和取得的成績進行總結,把感性認識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形成較為系統的,有借鑒、推廣增值的研究成果。
4、行動研究法:以研究促行動,用研究來提高行動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動融為一體。在行動的“實”上下工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開創行動扎實、研究深入的局面。
七、過程設計
準備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2月。
1、課題醞釀提出階段,完成申報。
2、進行文獻研究,收集國內外有關預習指導及其策略的理論文獻和實踐經驗材料,博采眾長,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做準備。
3、撰寫課題研究方案。
實驗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1、根據方案,啟動課題研究。制定階段達成目標;注重課題研究的動態管理及過程性資料的積累;
2、通過觀察、調查、統計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找出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問題的癥結所在;
3、撰寫研究過程中個案分析。
總結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以課題研究目標為標準,對課題研究進行科學的分析與歸納,形成結題報告; 整理分析與處理有關的數據、材料;
2、整理相關的教學論文、案例、課件等;
3、進行課題匯報鑒定。
八、預期成果
1、論文,課件。
2、體現活動教學特色的教案和案例分析。
3、研究報告。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5
一、課題研究的現狀
研究表明,兒童的閱讀能力與未來的學習成就有密切的關聯。學生閱讀經驗越豐富、閱讀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學習,而且越早越有利。目前,各類教學機構對兒童的自主閱讀能力日趨重視。對于閱讀教學我們感到學生閱讀能力差,閱讀方法掌握不好是普遍的,反思問題形成的原因是我們在教學中缺少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雖然在教學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但在實際課堂中由于各種原因將這一主體淡化,更多老師將教材和目標的達成只注重于大部分學生,對個別學生的主體進行了淡化,這些現象使學生的主體性和潛能發展受到禁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精神受到壓抑。因此,我們申報了“小學語文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會使人受益一生。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生,對其進行正確、有效的閱讀能力培養,關鍵在于培養閱讀興趣,擴大詞匯量。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以后,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低端的語文教師,更要準確的感知此階段學生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理論意義:本課題的研究期望能夠補充前人對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理論,試圖為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現實意義:為廣大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鑒的方法,幫助廣大小學語文教師更好的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
三、課題研究的原則
1、整體性原則:各年級既有共同的一般規律,又有不同的要求,實驗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做到諸方面的有機統一,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做到,在閱讀中認識常用的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各種標點符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又要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2、主體性原則:在實驗研究中,教師必須尊重、相信、理解、愛護學生,發掘每一個學生所具有的學習潛能,尊重他們的個性,使學生能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獲取知識信息。
3、科學性原則:典型引路,逐步滲透,由扶到放,既要引導學生認識語言文字作品的.一般規律,又能要誘導他們掌握各類不同文體的具體學法。
4、創新性原則:堅持在研究中創新。在研究中要不斷接受新信息,學習新理論,發現新方法,總結新經驗,多出新經驗,多出新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的重點
1、注重培養低段學生閱讀興趣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養成多讀、多思、勤記、善用的閱讀學習習慣的研究并作科學的指導。
2、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快速閱讀能力,想象思維能力的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的研究。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手、腦合作,在理解中去達到閱讀的目的——記憶和運用。
3、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內外閱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能力。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1. 從學生角度考慮:
(1)培養小學生主動開展閱讀活動的興趣。
(2)幫助學生養成科學的自主閱讀習慣。
(3)指導學生運用閱讀策略進行自主閱讀。
2. 從教師角度出發:
(1)初步建立系統的自主閱讀教學模式。
(2)進行適合小學生閱讀水平的閱讀材料的編集。
(3)建構切合實際的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評價體系。
六、課題研究內容設計:
(一)學習興趣的培養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求知的愿望,是他們力求認識事物,渴望獲得知識的一種意向活動。小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由于受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很容易使學生對閱讀訓練失去興趣;從而失去動機。因此,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本課題的研究中我們將試圖通過下列策略,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練習動機:
1.加強情感投入,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進行,需要融洽的師生感情作基礎。教師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時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信任,關懷和鼓勵。這樣,不僅會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而且教師的言行也將會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欲望;反之,任何傷害學生感情的言行,都會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增長厭學情緒。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教師用充滿感情,親切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用生動有趣,富有啟發性的語言帶領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產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選好閱讀材料,引發學習興趣
布魯納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在閱讀訓練中,教師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興趣因素,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學生生活中的興趣點,并善于把學生雖有所感動卻有不甚明白的課外問題恰當地引入課堂。這樣不僅能保證閱讀教學組織地系統,嚴密,循序漸進和深入,而且閱讀知識新穎,奇妙,從而使學生開一把鎖,上一層樓,心馳神往地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嘗到學習的樂趣。
3.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
興趣總是和成功的喜悅緊密相連。當學生在學習上有所收獲或進步時,心情興奮,輕松和愉快,同時能對學習產生自信心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自主閱讀教學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并且要不斷強化使他們的成功欲望越來越強烈,學習興趣越來越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充分發展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智慧水平。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4.創設學習情境,培養學習興趣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參與掌握知識的感情,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研究和訓練中,我們將通過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愿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閱讀習慣的訓練
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在長期的練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自主性閱讀習慣是小學閱讀訓練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閱讀習慣呢?
1.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閱讀習慣
如果不能積極動腦思考,就不能學好知識。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對遇到的問題,要使學生盡量自己解決,而不依賴他人。另外,要培養學生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2.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習慣
在傳統的教學中,由于教師過多的主觀能動,使學生失去了很多思考交流的機會。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活動的參與率。因此教師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練習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
3.大膽發言,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于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再者,閱讀本身就是一個理解的過程,不同的人對同一篇材料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在訓練中要多創設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4.課外閱讀的習慣
課內的閱讀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的閱讀,而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訓練更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有計劃地介紹一些課外讀物,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要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和使用工具書的方法,要教會學生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讀物,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可布置一些對質和量要求有彈性的作業,注意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保護,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留有不同要求的練習作業。這樣,通過閱讀作業,我們便可對學生的閱讀情況有個全面的了解。
(三)良好意志的培養
所謂意志就是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去完成預定任務的心理過程,是人的能動性的突出表現。由于小學低段學生的字、詞、句的積累尚淺,其理解能力又處于發展過程中,閱讀材料時總會碰到看不動、理解不透的地方,這時就很容易出現畏難情緒和放棄的決定。所以擁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呢?
1.師生合作,明確目標
人的意志行動特點之一是意志行為,即人在行動之前就已經知道行動要達到什么目的和怎樣達到這目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基礎及能力制定自己的努力目標。然后讓學生圍繞這個“目標”開展一系列的活動。當然,這個目標要有一定的“度”,太高,學生經過努力達不到,容易受挫而喪失信心,太低,不須努力就可達到,進步不明顯。適度的目標會讓學生產生“跳一跳”的激情,有了激情,就有了前進的內在動力。只有讓學生都確立切合實際的目標,學生通過追求這種既包含成功希望,又有可能遭到失敗的標準和要求,才能培養起自己對挫折的容忍力,最終獲得成功。
2.榜樣激勵法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意志行動還處在發展的過程中,意志行動的獨立性還未成熟,情感的體驗因受認識水平的影響還不穩定,“受暗示性”還較強,所以,榜樣的權威作用,有時要比規劃、公約、批評效果好。因此,教師可鼓勵學生向優秀學生學習,通過學習他們不怕困難,不怕挫折的勇氣,提高學生鍛煉自己意志品質的主動性,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
3.集體活動法
在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中,集體的力量尤為重要。有關資料表明,小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行動的差異,客觀上取決于集體的品質。先進的集體,對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應結合集體活動對學生進行意志力的培養。通過小組活動、結伴活動、個人競賽等多種途徑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意志品質的目的。
七、課題研究過程設計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學習相關教育理論,活動教學理論,確定研究對象,制訂此課題的實施方案。
措施:
a. 組織研究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并掌握其基本特征。
b. 制訂課題實施方案。
2.實施階段
由課題組成員共同負責,按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最終形成較完善的系統的研究思路。
措施:
a. 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課題實施方案及有關理論資料,并形成制度。
b. 舉辦多層次多形式的研討活動和個案診斷性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繼續組織課題組教師學習研究相關理論和經驗,探討更多的小學語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題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c. 課題組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課堂教學演示和說課分析,形成教學資料,并鼓勵教師撰寫教學體會和相應的論文,并積極投稿。
3.總結階段
分析總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材料、撰寫研究報告。
措施:
a. 組織課題組的課堂教學活動,資料匯總活動。
b. 寫好研究報告。
c. 請專家對研究進行鑒定。
(二) 研究方法
1.通過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思想、需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等現狀,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
2.搜集與本課題有關的信息和資料,拓寬思路,提供更為完善的方法。
3.在課堂實際教學中及時了解、觀察群體或個體的行為表現及變化
4.每一環節實施后,進行階段性分析,注重個案分析的積累。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
1、第一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立項,申報審批表。為全面提高小學低段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發展個性,我校以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引導培養為突破口,于20xx年7月申報了此課題。
2、第二階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準備階段。收集與本課題研究的相關資料,制定研究計劃等。本課題組既熟悉學校教學管理工作,又直接參與課堂教學實際,本課題組組織了討論會、交流會、課例展示等方式,針對一線掌握的資料和及時發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學習相關的理論,使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緊密贊賞地結合,并研究制定了課題的實施計劃。
3、第三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實施階段:實驗、探索
(1)課題組的每個成員都根據實施方案,收集實踐與研究中的有關資料,積累閱讀教學案例中的閃光點,并結合語文教學實際,邊行動,邊研究,邊創新。
(2)設計教研活動,結合語文教學學實際進行實踐探索。課題組的每個成員根據自己班級的學生情況的研究,平時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做積累:好的詞語、句子摘抄,根據學生摘抄內容進行批閱等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來提升理論成果。
(3)以課堂為實驗的基地,推廣研究成果。把總結出的培養的驗,可行的模式、思路、方法運用到實踐中,來推廣研究成果,驗證理論成果和實踐操作的合理性,再進行反思,再研究,再探討,再升華,這樣循環研究,將教學與科研就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從而也就提高了研究的效率,閱讀的效率。
4、第四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總結階段:完善 升華
(1)整理研究所積累的資料,對研究中的經驗總結進行篩選,優化整合,寫出實驗報告。
(2)總結試驗的研究成果,撰寫研究論文、研究報告、教學案例、結題報告等。
(3)總結研究實驗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設性意見為后期工作作準備。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6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背景
語文是工具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的習作要求。基于這樣的要求,我們必須腳踏實地的去進行語文實踐,也就是要去多“練”。但是小練筆處于怎樣的地位呢?在原《語文課程標準》中,小學階段沒有出現“練筆”,在新《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里提到:“加強平時練筆指導,改進作文命題方式,提倡學生自主選題。”可見,“練筆”的身份是不太明確的。 新課標教材有意識地把練筆編排進教科書,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但是,由于傳統教材觀的影響,現行教材的練筆安排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次數太少。8個學期總共安排30次,每個學期只有3次或4次,顯然是重閱讀、輕寫作的表現。其次,安排隨意,未把練筆作為教材的一個子系統來通盤考慮。為什么有的學期安排3次,有的學期安排4次,六年級下冊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編者明確的意圖。第三,體會太多。寫感受、表達感謝、贊揚、評價的練筆就有8次,占26.7%。學生進行這類練筆會患“失語”癥,缺乏真誠的“個性語言”。第四,練筆與習作含混不清。“篇”的訓練有10次,占33.3%,比例過高,拔高了練筆的難度。根據以上情況分析,我們課題組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依托課文進行小練筆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在小學課程表上,閱讀教學是天天有的,學習如何表達應該結合到閱讀當中去,把練筆當做常態的語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應該從學習語言表達的角度來組織實施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看是兩端,實為一體。“讀寫結合”是中國語文教學的精華之一。兩千年前,西漢著名的詞賦家揚雄就說過:“能讀千賦,則善為之矣!”“讀”與“為”的關系,就是閱讀與寫作的關系。而“隨文練筆”是讀寫結合的一種體現,是一種最直接的教學行為。這種行為使作文教學有所依傍,有所參照。因此,此舉不失為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指導學生寫作的教學方法與形式日益多樣化。 “隨文練筆”這種教學行為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筆者在《教學月刊》就已經有過撰文介紹當時有廣東丁有寬的“讀寫結合法”,北京景山學校的“以閱讀為基礎,先放后收”的訓練序列,人教社歷次編寫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訓練跟閱讀教學緊緊相扣。當前我國的有些老師也進行了隨文練筆的教學研究,并寫了一些這方面的教學論文。如:曙光農場小學課題組的《小學閱讀課中的“隨文練筆”有效性的研究》;桐鄉市烏鎮植材小學沈娟美的《閱讀教學有效生成小練筆的實施策略》;信豐縣第四小學王瓊的《小練筆的有效性研究》。但對于進行練筆訓練的研究還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如小學語文練筆的功能,存在的誤區,如何進行實用的練筆,如何進行展開教學活動。這些都是本課題研究想解決的問題。
三、概念的界定
“小練筆”,顧名思義它是就文取材,圍繞某一個重點或中心進行小篇幅的寫作練習。它是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習課文讓學生隨機地學寫一些小片斷、小段落。“隨文小練筆”,即在閱讀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寫作因素,把仿寫的訓練有機有度適時地融合于閱讀教學之中,做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使讀寫相得益彰。
四、課題的理論依據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 “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在“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中又先后提到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學生要“有豐富的積累”。積累對于作文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僅包括字、詞、句,寫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識積累,還包括對經驗的、情感的和審美的及靈感的積累。而“小練筆”就是一種非常有效的作文訓練的積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論
葉圣陶:“閱讀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時,咱們對文章的寫作技巧必須有所領會,可以作為練習寫作的借鑒。”葉圣陶:“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習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于永正:“當學生讀出了文章的妙處,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當讀出了自己的驚喜,才算真正的語文課堂。”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
3.心理學理論 兒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豐富。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任何知識與能力的形成,學習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重要因素。根據兒童“易遺忘”的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優美的句、段、篇作為讀寫結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邊讀邊寫,學用結合的做法,符合兒童心理的做法。
4.建構主義理論
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和灌輸者的對象。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創造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發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體意識。 “隨文小練筆”不但能滿足學生個體發展需要,又能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和具體內容
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完成《小學語文隨文小練筆的策略研究》的總結報告。
2.整理資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論文集。
3.整理學生的實踐性作業和課堂活動總結并編成冊。
課題研究的具體目標:
1.積累學生在課堂中隨文練筆的案例,探索新課程下“隨文練筆”的策略和方法,為習作教學鋪好路。
2.提高教師整合新教材中各種教學資源的能力,選擇好讀寫結合的“點”,有效地進行隨文練筆訓練。使小練筆成為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節課內緊緊抓住“讀”與“寫”,從而實現有效的“隨文練筆”。 讓習作成了學生的樂事,,讓習作成為學生的需要。讓自己不再為教習作發愁,使教習作成為一種享受。
3.開展“隨文練筆”教學活動,學生養成隨文練筆的習慣,豐富學生的寫作內容,激發學生閱讀和寫作興趣,從小練筆入手,表達獨特感受,提高小練筆的質量,為習作積累素材。轉變學生的寫作心理,從 “要我寫”轉變成 “我要寫”。
4.在指導隨文練筆過程中,教師能善于挖掘練筆訓練的內容和形式,為學生搭建高質量的練筆平臺。增強教師閱讀教學中滲透小練筆的訓練意識,同時提高教師指導學生隨文練筆的能力。
5.開展課外閱讀,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及儲備多種語言模式的習慣。為學生提高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創設條件。
課題研究的具體內容: 為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動力,研究內容首先表現在閱讀課上,要有練筆的意識和策略,從讀學寫,讀寫結合。在完成某一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任務后,選擇一處著筆點,并確定“話題”,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展開合理、豐富的聯想或想象,或想象結果、改編故事,或添加內容、補充情節,或聯想其他抒發感想。
其次要喚醒沉睡的素材,讓孩子從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動,讓童心得以坦露,讓童趣得以揮灑,讓童真得以釋放。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將孩子心理的文字細流涓涓流入紙上。
最后引導學生從課外書中學和從生活中學。從小受到經典名著的熏陶,盡早步入優秀文學的殿堂,對于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啟發他們的創造性都大有好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思考,就會擁有豐富的寫作素材。積極引導學生從“我的世界”走向“周圍世界”,融入生活,體驗感悟,把自己真實的見聞感受通過文字表達出來。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對象為江山市界牌小學語文教師所執教的班級學生,主要是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結合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等方法進行系統研究。
行動研究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經常反思教學過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針對學生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通過指導、訓練探索有效的隨文小練筆策略,穩步提高學生的寫話、習作水平。
個案研究法 :對單一的研究對象進行深入而具體的研究,對有代表性的學生作個案分析或者分類研究,跟蹤調查評價,寫出個案研究報告。課題組會有選擇性地選出一些相對的“優生”和“差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小練筆訓練,發現各自存在的優勢和問題,從而做有效的小練筆指導,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一個明顯的進步。 文獻研究法:查閱文獻資料,學習相關經驗材料,為開展課題研究尋找理論幫助,奠定理論基礎。研究實踐離不開理論指導,課題組虛心學習隨文練筆的相關文獻,將理論上升為實踐,為課題研究添動力。
調查法:為了了解事實情況,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課題。包括問卷調查、訪問調查、開座談會等等。課題組精心設置問卷,了解教師平時教學中隨文小練筆的落實實施情況,了解真實情況,為隨文小練筆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經驗總結法:這是教師可以經常使用的方法。這是教師根據教育實踐中的真實現象,進行分析總結,所得出的經驗總結,并將其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課題組將對過去的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反思、分析、總結,爭取在隨文小練筆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創新。
七、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一)課題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周期為20xx.5——20xx.10
第一階段:前期準備階段( 20xx.5-20xx.8)
1.提出課題的設想、課題研究目的、請領導對課題進行指導。
2.做好課題研究準備工作,成立課題研究相關組織。
3.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明確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第二階段:實施研究階段( 20xx.9-20xx.2 )
時段一(20xx.9 ----20xx.2)進行小學語文隨文小練筆的開發策略的探究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建立課題管理制度,學習課題研究方案,明確本課題的意義及做法。
2.廣泛收集相關資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前期調查,撰寫好調查報告。
3.構思、規劃、制定出本課題研究的總體方案及實施計劃。
4.各項活動有明確規劃,形成整體框架。
時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學語文隨文小練筆的研究工作,具體步驟如下:
1.全面進行具體化目標的實驗研究。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進一步完善方案。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7
課題研究的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理論依據。
課題研究的背景
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由老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教師在教學中永遠居于主導和中心地位,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形成認知結構。《新課程標準》指出: 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生動現實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知識 。那么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如今,學生的知識構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建構獲得的。而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教學的情境化,好像脫離了情境就不是新課程的課堂,于是逢課必是從情境引入,不考慮創設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導致情境創設不能科學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不能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甚至干擾和弱化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以及學生思維的'發展。
因此,本課題的實驗研究,旨在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各種各樣有效的教學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動機,引發學生在學習中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使我們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從而服務于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課題研究的意義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編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提到: 德國一位學者有過一個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也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在享用佳肴時,就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溶于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作為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之一創設情境,給小學課堂帶了積極的影響。情境作為課堂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然而對情境的創設不乏有教師對它非理性的熱捧。我們要正確認識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學生發展等帶來的影響,合理創設有效的情境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
面對豐富的新課程資源,更有效地創設教學情境,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從而搭建知識橋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漸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進一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效果。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習者主動探受刺激、積極參與意義建構和積極思維的過程。這種教育思想體現了對學習主體學生的尊重,使教學活動成為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的過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建構適當的問題情境,注重現有教學內容的調整,使學生在認知上產生沖突,從而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有效教育理論
有效教育理論認為,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資源,創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
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和開發,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科學性和創造性的'發展。
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創新之處。
研究目標: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實現豐富學生感知、啟迪學生探究、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生活經驗、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分析、歸納、總結大量的案例,明確不同的教學情境根據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標準也是不同的。找尋影響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探究達成有效教學的策略,促使教師能更理性地思考課堂情境創設對教學內容起到的積極推進作用,激發每個學生潛在的智能,充分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8
一、研究背景
1.閱讀經典:21世紀國際母語課程改革的共識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發達國際和新興國家幾乎不約而同地發起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而作為核心課程之一的母語課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國家的重視。閱讀是母語課程中極其重要的學習內容,在這次國際化的母語課程改革中各國逐漸達成一個共識——閱讀經典是提高學生母語素養和民族母語素質的必由之路。許多國家都將閱讀經典列入本國課程標準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確的規定。如:英國,根據《英國國家課程英語》規定“在第三和第四階段的課程中,學生應閱讀以下作品:
(1)莎士比亞的兩部戲劇。
(2)主要劇作家的戲劇,如克里斯托弗馬婁、J.B.普里斯特雷、蕭伯納、R.B.要利敦的作品。
(3)1900年以前出版的兩部有主要作家寫的小說,從以下作者中選取:(提供14位作家的名字)。
(4)兩部在1900年后出版的,由主要作家寫的高質量并且是在評論界已享有盛名的作品,如(4位作家的名字)。
(5)1900年前出版的由四位主要詩人寫的高質量作品。
(6)1900年后出版的,在評論界享有盛譽的四位詩人的高質量作品。此外,德國巴符州語文教學大綱分年級分體裁給學生列出了國內外眾多文學家及其作品。法國則為高中學生列出每年的“作品清單”。美國教育部頒布了中學生必讀書目21部,其中美國6部,英國5部,俄國2部,法國1部,德國1部,古希臘4部,古羅馬1部和《圣經》。由此可以看出,閱讀經典已成為各國母語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2.閱讀經典:我國現行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在國際化日益加劇、文化多元化急劇演變的現代社會背景下,我國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語文課程作為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課程價值定位為“使學生能夠站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具有足夠的自信心和獨立性,在文化擴張或沖擊中得以創造性地發展”。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這一語文課程的價值轉型?閱讀中外經典!使學生在閱讀中外經典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獲得創造的智慧”,同時,“尊重、借鑒并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從而,使學生能夠“立足于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放眼世界;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 基于以上認識,這次語文課程改革最重要的指導性文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就閱讀教學的概念、目標、達成目標的方法等問題做了重新的定位和深入系統地闡述,并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如: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課程目標;在“總目標”中提出了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的要求;此外,“教學建議”也建議教師在教學中重視 “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評價建議”里也明確提出了“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感悟,加深體驗與領悟”的評價要求。并且《課程標準》在“附錄”中設置了“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兩個內容。這些內容的出現,都說明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中外經典是實現“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
3.現狀分析及遇到的問題
(1)受社會日益主流的“快餐式”閱讀和“讀圖式”閱讀的影響,學生的閱讀活動日趨平庸化。學生的閱讀活動不能引發他們對社會、人生嚴肅而又深刻的思考,他們感受不到閱讀帶來的精神愉悅和心靈震撼。此外,學生的閱讀視野狹窄,對異域文化缺少了解,這與本次語文課程改革要培養“立足于中華文化的基礎上,
放眼世界;立足于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關注現實文化生活”的學生的課程目標相差甚遠。
(2)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對優秀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從數量上和質量上均存在很大的差異,特別是廣大農村學校由于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和師資水平的限制,要想比較系統的閱讀中外經典文學作品很困難。此外,目前市面上的課外讀物繁雜,質量參差不齊,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質量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3)廣大的一線教師對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多年來一直缺少一種指導學生有效地開展閱讀課外經典的機制和策略;同時對打通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缺少系統科學的認識和操作方法。而教師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一些時斷時續的嘗試,缺少科學的行為研究規劃以及相關理論與實踐體系的建構。
(4)關于新課程下引導學生開展大量閱讀文學經典的實驗,我省有部分地市、縣區作了許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這些研究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大多側重某一方面的研究。
二、研究依據
1.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認為,博覽、誦讀、精思、背誦,是學生接受豐富的文化滋養,積累語言培養感悟,形成較扎實的語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有關閱讀教學的新理念和各學段的閱讀目標。第一學段(1——2年級):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 。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第二學段(3——4年級):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句段,以及在開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背誦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5——6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委作品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整個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160篇,課外閱讀總量145萬字。
3. 當今眾多教育界和社會知名學者對讀書的論述。
朱小蔓(中央教科所所長、黨組書記):希望從我們教育工作者開始學會渴求知識,共同用讀書支撐我們的生命。
朱永新(蘇州大學博導、蘇州市副市長):盡管我們的技術在不斷發展,社會在不斷前行,但是同時我們人類的前途也不斷受到挑戰,挑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精神發育的遲緩。可以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我們一直認為閱讀問題是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如果不再重視閱讀,再不建書香校園,進而推動書香社會,我們這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值得擔憂的。
石中英(北京師范大學):閱讀是一種品味、一種心境,它伴隨著人的成長。
金保成(中央教科所):不讀書便沒有底氣,讀書應當從孩提時開始。
謝維和(首都師范大學):讀書是人凈化心靈、走向文明的標志。
嚴文番(美國賓州大學):研究如何讀與研究讀什么,對于我們同樣重要。
鄭漢文(香港中文大學):對學習者而方,閱讀的深度比其廣度來得更重要。
商友敬(著名教育學者):不翻開孩子們的書包,你就無法想像他們讀書的貧乏。
徐雁(南京大學):不閱讀的民族便談不上有民族精神、民族之魂。
方展畫(浙江省教科院):教師要少講一點,學生要多讀一些,把學習的權得還給學生。
范培松(蘇州大學):呼吁理順教育體制,還師生以閱讀的時間與空間。
楊九俊(江蘇省教科院):讀書,為孩子構筑一個更理想的心靈生態。
傅維利(遼寧師范大學):趣味是閱讀的根本,競爭是閱讀的保障。
程斯輝(武漢大學教育學院):不鍛煉便沒有體能,不閱讀便沒有智能。
王嘉毅(西北大學):讀書帶來知識,讀書更新理念,知識與理念改變命運。
范小青(著名作家):喜歡讀書的人,在最浮躁的世界里都能享受心的寧靜。
陶文瑜(著名作家):閱讀是用心靈勾畫美的過程。
4. 蘇霍姆林斯基有關閱讀的論述。
“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于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因此,小學教師應當仔細地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這條能力是怎樣發展的。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或別的書籍時,比起那種不會同時閱讀和思考的學生來,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后,而沒有學業落后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過閱讀而激發起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芽成長,取得收成。由于能對書籍進行思考,學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綱規定的教材。學生對書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內心中由于書籍而激發的喜愛感越強烈,他學習起來就越容易。”
他還提出了閱讀跟學習緊密聯系的主張,認為閱讀給學習創造“智力背景”。他還認為課外閱讀“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教師要把握和實施“學習”和“課外閱讀”兩套教學大綱。
三、研究目標
1.探索有關母語閱讀教學的規律,構建指導小學生有效閱讀經典的理論體系與操作方法。
2.開發編寫一套《語文經典讀本》。
3.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厚語文積累;促進實驗教師人文素養的提高和專業成長;豐富實驗學校的文化內涵,提升實驗學校的文化品位,促進實驗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充實實驗學校的辦學特色。
四、研究內容
1.小學生閱讀經典的內容研究
(1)適合小學生閱讀的經典文本應具有的特點;
(2)中國古代傳統經典文本在小學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3)中國現當代經典文本在小學生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4)各類體裁的作品在小學每個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5)背誦篇目在各年段所應占的比例;
(6)外國經典文本在小學各年段閱讀中應占的比例;
(7)小學生閱讀經典文本組合呈現的體例設計和原則等問題。
2.小學生閱讀經典教與學方法研究
(1)提高課內閱讀教學效率的新策略和手段;
(2)研究打通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聯系的途徑和方法;
(3)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的指導策略;
(4)如何通過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5)如何搞好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
(6)如何通過閱讀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7)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8)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9)應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讀書習慣,如何培養;
(10)如何通過閱讀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體認中華文化;
(11)如何通過閱讀域外文化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人類的文化產生敬仰、吸納、尊重的情感,胸懷世界,放眼未來;
(12)課本學習中如何滲透相關閱讀內容;
(13)如何利用家庭、學校、圖書館等資源豐富閱讀內容;
(14)閱讀與語文綜合性學習;
(15)閱讀與研究性學習;
(16)如何實現學生對文本正確的多元解讀;
(17)小學生閱讀的基本方式和操作策略;
(18)小學生個性閱讀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19)教師在小學生閱讀過程中的角色;
(20)小學生閱讀與學習方式的轉變等問題。
五、研究方法
本課 題在實驗過程中,將主要采用教育行動研究,輔之以文獻研究、調查研究等教育科研方法。
六、研究階段
1.第一階段 (20xx年6月—20xx年7月)
(1) 20xx年6月—12月,完成實驗論證和方案的制定;研究試驗前測工具;研究《語文經典讀本》的編寫體系,完成下冊的編寫;完成實驗單位的申報工作。
(2)20xx年1月—7月,召開課題開題會議;各實驗單位完成實驗前測工作并寫出前測的分析報告和學校的實驗方案;完成《語文經典讀本》上冊的編寫、出版工作。
2.第二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1)組織實驗學校根據所確定的研究內容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構建閱讀中外經典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2)使用、驗證、修訂、完善《語文經典讀本》。
3.第三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對該實驗進行全面總結、鑒定、推廣。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課題實驗報告。
2.出版相關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專著。
3.開發一套優質的小學《語文經典讀本》。
4.錄制優秀實驗教師的課堂教學。
5.出版學生相關的形式多樣的作品集。
八、研究組織機構與管理
1.研究組織機構
(1)實驗項目領導組:
組 長:王景華
成 員:李家棟、各市、部分縣區教研室主任、部分實驗校校長、特級教師。
(2)實驗項目執行組:
組 長:李家棟
副組長:各市小學語文教研員
成 員:各實驗縣區的小學語文教研員、部分實驗校校長、教師。
(3)實驗學校(由各實驗學校自行組建)
2.課題實驗管理
該課題由省教研室管理,根據課題管理辦法,定期組織研討、交流。 《閱讀中外經典 享受讀書樂趣》課題組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 篇9
一、課題名稱:
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布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復的誤區。學生終日陷于“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3、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目前對于語文作業設計的研究已日趨深入,二期課改的語文新教材中相當重視語文作業的內容,注意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和人文色彩,還加強了感悟、積累、實踐,關注學生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學生的生活。此外,近幾年的好多語文教學類刊物上也刊登了大量關于語文作業設計和評價方面的文章。這些都為本課題組進行課題實驗提供了借鑒的條件。
2、國外方面:對于學生作業的設計,國外的教學家們早已擯棄了課本的約束,課文的限制,大多采用開放式的、綜合性的作業,通過教師自己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與同事相互合作來完成某一專題研究,這也為本課題進行課題實驗開了先河。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研究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該課題的研究,有利于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語文素養的提高;有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及獨立人格的培養。
2、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使教師對新課改視眼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二)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使學生在完成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有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成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能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
2、能初步總結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以達到運用語言、發展思維、培養情趣、提高能力的目的,并創造一種有利于語文學習的氛圍。
3、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提高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
三、研究內容
1、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形成性和發展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功能。語文新課程要求將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課程目標全面或有側重地體現在作業系統之中。優化語文作業的鞏固和檢查功能,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強化記憶和獲得反饋信息,重在對課本知識、技能的鞏固;優化語文作業的深化和提高功能,側重于過程與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進知識的形成和能力的發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維過程;優化語文作業的體驗和發展功能,側重于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進更全面的發展,重在體驗和實踐。
2、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新穎性和多樣性研究,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形式。改變單一的作業形式為設計出源自于師生雙方的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形式多樣的語文作業。
3、新課程理念下語文作業的量力性和差異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容量。語文新課程理念下,作業更多關注的是作業的質量和學生的學業負擔問題,作業在容量上要考慮量力性,作業量應遵循的不是“多多益善”原則,而是“少而有效”的原則,既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又能盡可能發揮學生潛能;要有差異性,做到作業量分層、作業難度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樂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松愉快,又扎實掌握了知識技能。
4、新課程實施過程中語文作業的滲透性和交叉性研究,優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整合。在作業設計中,把語文學習與學習其他學科整合起來,使語文作業有機滲透其他學科的內容,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小學語文作業的過程性和激勵性研究,優化語文作業設計的評判。使作業的評判做到過程性和激勵性相結合,師生都是作業評判的主題,發點是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
四、研究步驟
教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我們的研究課題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各個環節,為了保證課題實施的有條不紊,將實驗過程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準備階段(2008年9月——2008年11月)
做好課題研究前的測試與信息搜集: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發展水平,擬定測查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教師問卷表,以及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觀察表和評分標準。
2、實施階段(2008年12月—2010年5月)
(1)第一階段:通過進行理論學習以及對學生作業進行心理分析,找到作業設計的切入點,激發他們的作業興趣;收集資料創設條件讓學生參與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活動中為語文學習打下基礎。
(2)采用各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豐富作業內容,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3、總結、結題階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1)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2)編輯研究論文、實驗報告、研究案例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作業方式和內容,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語文的作業設計,研究新形勢下語文教學有效作業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通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于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成果形式
1、準備階段:
小學生有關作業情況調查表和教師問卷表
2、實施階段:
各階段學生進行各項作業掌握情況跟蹤表
3、總結階段:
整理相關資料,撰寫結題報告;編撰研究案例,撰寫研究論文。
4、最終成果形式:
結題報告、研究案例匯編、研究論文。
七、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
相關課題在不同的學校也曾研究過,都各有特色,且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該課題申請人及參與者都是小學一線教師,且有一定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學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為研究者提供了足夠的理論文獻,奠定了理論基礎。另外,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校、教務處、學校領導的關心和支持,為本課題的順利完成創造了條件。
【小學語文教學課題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開題報告課題03-06
小學語文課題研究開題報告(精選13篇)08-24
小學課題開題報告(精選10篇)02-20
小學課題開題報告(精選5篇)03-23
小學勞動課題開題報告06-27
小學音樂小課題開題報告02-16
關于課題的開題報告02-21
中學課題開題報告01-03
科研課題開題報告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