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的范文(精選5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使用頻率呈上升趨勢,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的范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1
xx鎮是國家級生態鎮,湖南的門戶鎮,資源優勢明顯,林業資源豐富,林地面積14.5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14.3萬畝,楠竹6.5萬畝,森林覆蓋率89.5%。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加大發展林下經濟力度,特別是從去年以來,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一城三地,推動綠色崛起”的發展戰略,努力把xx建設成為最美的民族風情森林小鎮。
1、林藥、林花、林禽、林蜂立體綜合開發基地。基地為__鎮石斛蘭種植專業合作社自籌資金70萬元興辦。__年2月,在縣政府和__鎮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基地由中心村搬遷至黃洞口村實施。使用流轉林地500多畝,在辦理好土地林地流轉和基本解決“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合作社充分發揮豐富的蘭花、中藥材資源優勢、林地優勢、地理環境優勢和技術優勢。根據省、市和國家發展林下經濟的意見和市場需求,基地計劃按因地置宜和長遠與眼前效益相結合的原則,采取林藥、林花、林禽、林蜂和產品加工、銷售、旅游休閑相結合的立體綜合開發模式。林藥以仿野生貼樹、貼石和林下大棚生態種植鐵皮石斛為主。林下主要種植湖南藥物志記載,暢銷全國和東南亞的__產名貴中藥材升麻和草珊瑚、金線蓮、白芨等豐富的中藥材。花卉以春蘭、蕙蘭、四季蘭、寒蘭和具開發前景并已登錄注冊為國字蘭花品種__建蘭、湘南鶴頂蘭、綠嘴紅花蝦脊蘭為主。林間發展綠色生態養雞、養蜂。在搞好林下種植、養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林藥(鐵皮石斛系列保健品)加工銷售和旅游休閑,爭取獲得最大效益,為發展林下經濟作出示范。石斛蘭產業實行“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實現產銷一條龍,搭建大棚80個,大棚種植16000盆,種植石斛蘭500畝,仿野生貼樹種植鐵皮石斛80多畝;種下山蘭200多盆,長勢喜人。春蘭、蕙蘭、盆景、盆栽觀賞鐵皮石斛各式盆景和創意新穎別具特色的壁掛式石斛板已上市銷售。
2、林畜基地。該基地為明星村深丘灣組黨支部副書記鐘禮韶自籌資金30萬元興建。主要從事黑山羊生態養殖。放養山林面積300多畝,在解決種羊>文秘站:<、養殖技術和安全越冬等難題后,獲得了顯著效益。現存欄280多頭,年出欄60多頭,收入超過10萬元,并帶動了五戶農戶養殖。
3、林禽基地。上里村黨支部書記李建秀,發揮交通方便優勢和優越的場地優勢。投資20萬元,建土雞林下養殖場,放養山林面積30多畝,自繁自養,主要由夫妻倆人管理,現存籠13000多只。一般20天出售一批,一年出售12-15批,年收入60萬元左右,帶動農戶養殖1000-2000只的15戶,500-1000只的8戶。
4、林馴基地
(1)野雞林下原生態養殖基地。中心村西邊山組鐘云成,21歲。2013年初,投資4萬元,利用林下有利條件圍網、搭棚10畝養殖野雞。從衡陽先后購入三批野雞雛雞計1800只,仿原生態林下養殖。野雞抗病力強,成活率高,放養半年左右,每只可達2.5-3斤可上市。主要銷往廣東,另附養本地土雞2000只。現已銷售1500只,銷路極好,價格高出家雞幾倍,年收入可達10萬元。但因交通不便,三個村民組100多戶的大村,至今未修通組公路,嚴重影響村民發展產業。
(2)林下原生態石蛙養殖基地。石蛙為難得的山珍,銷售市場極好。上里村西豐組盧房優根據市場需求,于2012年自學技術,籌資10萬元,選擇社會治安好,水好、環境好的寒坳細坑興建石蛙原生態養殖場(基地),現已建養殖棚260平方,養殖池5個,高價從廣東引進種蛙200對,經過精心養殖、繁殖,現已出售第一批石蛙,收入2萬多元,見效快。計劃再投資20萬元,擴大養殖棚和養殖池400平方。由于獲得了很好效益,已有幾戶農戶準備養殖。
1、缺乏對國家發展林下經濟、政策和發展模式、技術的了解。對國家發展林下經濟的政策和申報發展林下經濟產業項目的要求和條件不了解,故難以得到政策扶持,加快產業發展。
2、缺乏發展林下經濟向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和打造品牌的發展思想和認識。只有一個名符其實的石斛蘭種植專業合作社,其他都是一家一戶單獨生產經營,又沒有龍頭企業帶動,故難以將項目做大做強,帶動千家萬戶發展為大產業。
3、缺資金。農戶積極性高,迫切要求將項目做大做強,但缺資金,農村要求代款難解決,影響產業發展和農戶積極性。
4、缺乏方便的交通。林下經濟產業基地,一般都在村邊、山邊,遠離公路,交通不便,影響農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如中心村西邊山組相連有攔江丘、打茍洞三個村民組,是一個100多戶的大村莊,急需政府幫助解決通村公路。
1、加強引導和扶持。按照林下經濟與林業產業化建設、旅游產業化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的原則,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尊重農民意愿,因地置宜,突出特色,整合資源,統籌規劃,確定林下經濟發展方向,模式和目標。認真搞好規劃論證,建立項目庫,為立項開發和
招商引資提供依據,確保林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2、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和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林下經濟是農產品種植、養殖、加工和旅游開發的綠色產業體系綜合性大產業項目,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應利用各種關系廣泛開展招商引資和向上爭取項目資金,促進我鎮林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3、引進人才和新技術新品種。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林下經濟涉及面廣,技術性強,應加強與有關大專院校聯系,聘請有關專家、教授當顧問,結合邀市、縣科技人員,搞好技術服務。為打造區域品牌,爭取最大效益,實現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4、建好基礎設施,提供優質的硬件環境。路通財通,目前,我鎮11個行政村還有塘田村沒有通水泥路。全鎮106個自然村還有42個沒有通水泥路,都是簡易沙石路面。今后要充分利用中央對少數民族邊遠地區的傾斜政策和十三五規劃的有利契機,改善道路交通和人畜安全飲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2
市委組織部牽頭,從市人大、市委黨校、市財政局、民政局、農業局、中小企業局等單位抽調15名同志組成三個調研組,由市委組織部三名縣級領導干部帶隊,深入六個縣市區,對全市村級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認真調研。調研采取聽取縣市區委匯報,召開由鄉鎮黨委書記,縣市區人大、農業、民政、財政、土地、信用社、中小企業局等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及村級經濟組織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進村與村干部、黨員群眾代表、致富能手等個別座談、發放調查統計表等形式進行。共調查24個鄉鎮、97個村(其中經濟強村35個,中間狀態村18個,經濟薄弱村44個),召開座談會30個,座談黨員干部群眾572名,基本摸清了全市村級經濟發展現狀,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通過調查發現,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2015年村級經濟總收入共304.3億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除農業稅附加和公益金)3.6億元。其中村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125個,占3.41%;50—100萬元的142個,占3.88%;10—50萬元的433個,占11.83%;5—10萬元的421個,占11.5%;3—5萬元的522個,占14.26%;3萬元以下的1148個,占31.4%;經濟空殼村813個,占22.2%。
總的看,我市村級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各級對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積極適應農村稅費改革的新形勢,把加快村級經濟發展作為增強村級服務功能,保證基層組織運轉,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基層政權的重要措施,列入重要議程,緊緊抓在手上。各縣市區專門組織調研,分析現狀,研究措施,岱岳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文件,明確目標任務,落實領導責任,強化督促調度,推動了村級經濟健康發展。岱岳區在成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施“村村富”工程,逐村制定發展規劃,落實幫促措施,一村一策,加快發展;肥城市落實大班子領導干部聯、鄉鎮領導干部包、市直部門幫、經濟強村或強企業帶的幫扶制度;寧陽縣把村級經濟發展情況作為考核鄉村班子的硬指標,嚴格獎懲,調動了鄉村發展村級經濟的積極性。各鄉鎮也都通過組織村干部外出參觀等形式,教育引導他們解放思想,增強發展欲望,還通過制定扶持政策,落實年度目標責任制等措施,督促村級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加快發展。二是村級經濟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寬。各級廣泛引入承包經營、租賃經營、股份制合作等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由單一的生產經營向資產經營、資本運營轉變,以農為主向多業并舉、一二三產業并重發展,形成了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一村多策的多元化發展格局。2015年,全市村級集體收入構成中,集體經營或承包企業收入2.2111億元,占44.28%,果園、魚塘、“四荒”和機動地承包收入0.9095億元,占18.21%,有償服務收入3810萬元 ,占7.63%,盤活閑置資產收入2152.38萬元,占4.31%,化解、清欠債務收入1175.52 萬元,占2.35%,其他收入12517萬元,占25.07%。村級集體經濟的實現形式日益多樣化,呈現出收入來源渠道不斷拓寬的趨勢。三是村級經濟發展兩極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各地由于受自然環境、基礎條件、區位優勢、班子狀況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突出,村與村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2015年,除農業稅附加外,全市集體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僅占三分之一,而3萬元以下的村占到53.6%。經濟強村干部精神狀態好,發展氛圍濃,發展環境好,路子越走越寬,發展后勁十足。這些村,群眾生活富裕,社會穩定,各項公益事業發展快。而村級經濟薄弱村基礎差、底子薄,缺資金、缺人才,村干部待遇無著落,積極性不高,信心不足,信息不靈,發展難起步,增收無門路。這些村,村級組織服務功能差,公益事業難興辦,正常運轉難保證,村級經濟及社會各項發展緩慢。
二、主要做法
在發展村級經濟中,各級都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立足實際,發揮優勢,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
1、拓寬思路,多渠道、多形式增收。調查發現,有經營性收入的村,都能因地制宜,選準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子,不斷拓展增加村級經濟收入的有效途徑。
一是靠企業。對原有村辦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挖潛增效,并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經營方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提高經濟效益,促進村級經濟增長。新泰市小協鎮小協村,提出了“在位子交票子,不交票子讓位子”的口號,直接經營的8處企業,今年可上交村利潤700多萬元,5處改制企業可為村里增加收入300多萬元。有的村,依托區位優勢,大力招商引資,興辦企業,通過為外來投資者提供各類服務增加收入,有的還以租賃土地、以土地參股入股等方式,增加村級收入。肥城市老城鎮楊莊村以260畝土地折價入股,與楊莊煤礦合作新上了廢紙脫墨漿項目,村集體每年分紅100多萬元。有的村,選準項目,利用公共積累新上企業,增加村級收入。新泰市東都鎮南鮑村依靠原有集體積累,先后建成了電線廠等10余家企業,2015年集體增收416萬元。目前,全市有383個村靠發展企業實現了強村富民。
二是靠服務。一些村在推進農業種養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中,積極圍繞農戶需求,通過成立致富協會、行業協會等各種合作經濟組織、建立批發市場等形式,為群眾提供中介、流通和科技等有償服務,以服務促經營,以經營養服務,增加村級收入。寧陽縣東疏鎮鄭莊村大力發展奶牛養殖,村里建起了養殖小區,為養殖戶集中提供場地、技術、防疫、銷售等服務,年增集體收入30多萬元。肥城市邊院鎮濟河堂村積極發展有機蔬菜1400多畝,通過有償服務年增加村級收入40多萬元。目前,全市農村共建立了63個批發市場、186個農村經濟合作社,237個致富協會。一些村發揮勞動力比較富足的優勢,積極與一些有資質、有信譽的勞務中介組織聯合,組織跨省、跨國勞務輸出,收取服務費,增加村級收入。全市依靠有償服務增收的村共有207個。
三是靠資源。一些村充分利用土地、“四荒”、“四旁”、山林、河砂、石材等資源優勢,通過租賃、拍賣、承包、入股等方式,穩定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范家莊村針對村里荒山多、利用率不高的問題,引進泰山茶苑、茶廠等項目,每年集體增收10多萬元。肥城市孫伯鎮莊頭村在路邊、溝邊種植速生楊8萬多株,實行村集體統栽統管,收益分成,村集體每年增收100多萬元。東平縣彭集鎮后亭村公開拍賣河砂資源開采權,村集體年增收20多萬元。有的村充分揮旅游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業,增加村級收入。泰山區大津口鄉栗行村、沙嶺村,岱岳區下港鄉木營村、肥城市儀陽鄉劉臺村、東平縣梁林村等山區村,積極開發旅游資源,集體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全市依靠資源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1290個。
四是靠資產。一些村以明晰產權、規范管理為重點,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賃等多種形式,實現水庫、機井等農業設施和閑置房屋、農業機械等存量資產合理流動,優化組合,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村級收入。岱岳區馬莊鎮坊子村對閑置的原麻紡廠院進行了公開拍賣,村集體收入10多萬元;寧陽縣堽城鎮東臺村利用閑置的學校院落,引進浙江一織布廠,村里以電力設施、廠房入股,每年增收近5萬元。目前,全市95%以上的農村閑置資產都得到了有效利用。全市依靠資產增加村級收入的村共有354個。
五是靠爭取。充分利用上級在山區開發、小流域治理、土地整理開發、“村村通”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爭取資金及物資支持。東平縣大羊鄉南留屯村,依托村內小流域治理項目,對上爭取無償扶持資金300多萬元,把2015多畝山嶺薄地整治成了優質果園,并承包到戶,年增加村級收入40萬元。
六是靠清欠。一些村對債權、債務進行集中清查、清理。對債權,積極清收,特別是一些原先“三提五統”尾欠數額較大的村,通過清欠增收輻度比較大。同時,對債務采取清欠還債、降息減債、以物抵債、債轉股、依法核銷等形式,妥善處理解決,減輕村集體負擔。20xx年,全市村級清欠收入達1175.52萬元,償還債務6461.23萬元。
2、優化環境,強化幫扶。調查發現,各地都把優化環境、加大扶持力度作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制定落實優惠政策,實行領導干部和部門包村,有力地增強了村級經濟發展活力,拓展了發展的空間。泰山區、岱岳區、肥城市、寧陽縣制定了稅收返還政策,將各村年度工商稅收(包括招商引資進入縣、鎮工業園的項目)新增地方財力部分,按10%至50%不等的比例返還給村集體,調動了村級發展民營經濟、增加集體收入的積極性。岱岳區馬莊鎮老宮村引進了東馬石膏粉有限公司,預計年實現利稅1000萬元,村集體僅靠地方稅收返還一項每年就可增收20多萬元。同時,各級還堅持實行包村工作制度,從縣市區直機關抽調精干力量常年駐村,充分發揮各部門在資金、技術、信息、物資等方面的優勢,為所包村提供有力支持。兩年來,縣市區共安排工作組315個,抽調縣鄉機關干部1253名,提供幫扶資金2028萬元,實施打井、調水、修路、山區開發等重點工程項目431個,引進和幫助新上項目76個,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有的縣市區按照“地域相近、條件相似、便于工作”的原則,選擇部分經濟強村或強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成幫扶對子,教方法、幫資金,帶動和促進發展集體經濟。有條件的縣市區和鄉鎮還積極為村級發展提供資金扶持。泰山區針對部分村難以運轉的實際,按照“因地制宜、保障底線、體現政績、優勞優酬”的原則,由區財政列支100萬元,支付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肥城市石橫鎮對6個集體經濟“空殼”村,每年都從鎮財政分別拔付5萬元,以解除村干部的后顧之憂,讓他們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干事創業、加快發展上來。
3、加強管理,增收節支并舉。各級堅持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開源節流并舉,加減法一起算,一方面千方百計增加村級收入,一方面厲行節約,管好用好每分錢。一是減少干部職數。落實了村干部“四定”(定編制、定崗位、定職責、定報酬)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兩委”干部交叉兼職,使享受固定補貼和誤工補貼的人數盡量控制在規定的標準和范圍之內,減輕村集體負擔。今年,岱岳區明確提出取消編外人員,計劃生育專職干部、計生小組長、村民小組長等全部由在編村干部兼任,大大減少了村干部人數。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村“兩委”干部17093人,平均每村4.7人,干部總數比20xx年減少7500多名。二是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普遍實行了農村財務由鄉鎮代理記帳、代管資金,大部分村取消了會計、現金出納,設立一名報帳員,既加強了監督,又有效地減輕了村級的支出壓力。
三是規范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各級嚴格執行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定,對村級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理財等工作程序和內容進一步作了規范,并堅持定期檢查督導,實現了村級財務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新泰市健全完善了現金管理、開支審批、村干部任期審計、離任審計等制度,還設立了農村財務網絡監控中心,與鄉鎮“雙代管”服務中心微機聯網,進行遠程監控,實現了農村財務的會計電算化、監督網絡化、運作規范化。
4、更新觀念,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干部。調查發現,各級充分認識到,用好一個人就能激活一個班子,找到一條路子,帶富一個村,特別是選用經濟能人擔任村干部已成為各級的共識。去年以來,各級都結合實施“遞進培養工程”,大膽選用政治素質好、能夠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優秀人才擔任村干部,有的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為村級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去年以來,全市共調整經濟薄弱村班子598個,876名致富能手被充實進村黨支部班子,其中327人擔任了黨支部書記。他們上任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多種渠道增加群眾和集體收入,使這些村在較短的時間內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東平縣提出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雙強”(政治素質強、致富能力強)標準,改善農村干部結構,提高干部隊伍素質。肥城市王瓜店鎮蔣莊村,原來的村干部觀念陳舊,發展經濟沒能力、無路子,集體經濟空殼。20xx年,個體大戶孟凡勝回村任黨支部書記后,提出了“經營農村”的思路,僅春季植樹公開拍賣樹點,村集體就增加收入20多萬元。為切實提高農村干部致富能力,各級認真落實農村黨員干部科技知識培訓五年規劃,大力實施“十百萬”工程,加大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科技知識培訓力度,不斷提高他們的“雙帶”能力。去年以來,我市共培訓農村黨員干部31430名,建立縣級科技知識培訓示范基地37個,鄉鎮示范服務基地128個,培養建設科技致富示范村321個,黨員科技致富帶頭戶15908個。
三、存在問題
我市村級經濟發展雖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創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過調研,也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特別是經濟薄弱村,問題尤為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農村干部發展經濟的素質能力不強。
一是思想觀念陳舊。有的村干部市場經濟意識不強,思路狹窄,認為發展集體經濟就是辦企業、上項目,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認為當前主要是發展個體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不合拍,過時了,以為只要群眾富裕了,集體有沒有收入無所謂。泰山區省莊鎮安家莊村地處山區,是有名的花卉苗木專業村,村里無償提供技術、信息、銷售等各項服務,群眾收入雖然比較高,但村集體經濟空殼,村里辦公用房只有兩間1965年蓋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幾年未發工資。東平縣老湖鎮南辛莊村,群眾在村里的幫助下,通過特種動物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戶年收入達17萬元,但村里不收服務費,集體無收入,運轉非常困難。
二是責任意識不強。有的村干部安于現狀,只守攤,不創業,怕擔責任,怕冒風險,“等靠要”思想嚴重。有的村雖然有發展基礎和發展條件,但由于原先辦企業、上項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思想,顧慮重重,不敢闖、不敢干。有的村干部雖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強,但主要精力用在個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萊鎮胡家泉村的兩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爾山羊養殖、羊肉加工等項目,年收入比較高,但對集體發展考慮得很少,主動做工作少,只滿足于完成上級任務,致使村集體無收入。
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辦法,過多強調客觀條件,不從主觀找原因,怨天憂人。調研發現,有的村雖有近千畝土地,但一年到頭只能收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沒有任何增加集體收入的門路,村干部畏難發愁,只等上級扶持,全村坐等受窮。有的村雖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經營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價拍賣,影響了村里的穩定持續發展。
2、村級債務負擔沉重。截止20xx年底,全市3705個行政村(居)中,有債務負擔的2528個,占69.07%;村級負債總額達11.76億元,平均每個村32.13萬元,有的村竟高達5800萬元。負債的主要原因,既有搞道路建設、通水通電、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形成的,又有盲目發展村辦企業和盲目搞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造成的,也有為完成上級任務,貸款墊付“三提五統”、農業稅等形成的,還有一些村在近兩年的“村村通”工程建設中,形成了新的債務。債務中既有各類金融機構的貸款,也有群眾的高息借款。利息越滾越大,連年增加,有的村由最初的幾萬元累加到幾十萬元,根本無力償還。特別是一些村,因欠群眾高額借款,潛伏著很大的不穩定因素。沉重的債務負擔,使這些村疲于應付,甚至有的村干部經常被司法機關傳喚、拘留,根本沒有精力謀發展、搞建設。東平縣接山鄉林馬莊村因打井修渠、修路架電、新建學校等已累計欠外債284萬元,積重難返,越陷越深,發展難度非常大。
3、村級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多。
一是自然條件差。有的村地處山區、庫區,土地貧瘠,耕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條件差,治水、修路、通電成本高,發展沒優勢,這樣的村全市達315個。有些山區村,雖然林果等農副產品產量較高,但受交通條件制約,產品運不出、銷不了,增產不增收。東平縣老湖鎮有22個村屬庫區移民村,村里沒有一寸土地,原先集體收入全靠公益金,自去年取消公益金后,這些村集體沒有一分錢的收入,并且公益金不在轉移支付范圍,下一步得不到轉移支付資金,村里運轉困難,村干部待遇也落實不了,情緒非常低落。
二是政策不配套。農村稅費改革雖然減輕了農民負擔,但也使村級收入銳減,原先村級組織運轉還能由“三提”來解決,現在只能靠較少的農業稅附加,如果村里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運轉難以保證。特別是下一步農業稅全部取消后,運轉將更加困難。而現在沒有相應的配套政策來優化村級發展環境,拓展村級發展空間,促進村級增收。如土地政策,越來越嚴格,村里即使引來了項目也難以落地;稅收政策,在利益分成上,村里得不到任何收入;“一事一議”規定過死,每人每年必須限制在15元以內,一些公益事業根本無法興辦,等等。
三是人才、資金、信息匱乏。調研發現,我市農村許多有頭腦、有技術、有本事、有門路的年輕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專畢業生盡管就業困難,也不愿留在村里,一些高中畢業生也千方百計外出找出路,致使村級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在發展資金方面,由于金融機構對村級貸款控制過嚴,使村里很難得到必需的資金;上級的一些幫扶資金過于分散,對一個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不能集中財力解決發展問題。一些村對外接觸少,走不出去,請不進來,信息渠道不暢,加上群眾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不關心,很少提出發展村級經濟的好建議,即使村里想發展也缺門路、無項目。
4、非生產性支出大。調研發現,目前村級事權過多,支出項目多,資金缺口大。20xx年,全市村級運轉支出總額5.31億元,運轉資金缺口219.5萬元。特別是一些非生產性開支比較大,突出表現在干部工資、計劃生育和報刊征訂上,基層反映比較強烈。目前拿工資、吃補貼的村干部職數還比較多,工資支出比較大。20xx年,全市村級干部報酬總額8971萬元,平均每村2.5萬元,村干部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工資的村達2133個,占58.3%,有64個村只能靠貸款來發工資。計劃生育要求配備“三大員”(藥管員、統計員、宣傳員)、計生主任、協會會長、育齡婦女小組長和查訪員(每個村民小組各一名),人員比較多,有的不允許兼職,必須專職配備,絕大多數村超過“兩委”干部數,有的竟多達19人。并且計生干部的待遇標準比較高,還必須優先保證。基層普遍反映,計劃生育工作檢查過于頻繁,重過程、重形式,培訓、考試、宣傳資料、檔案、板面要求高,費用大,一般村用于計劃生育的開支每年都在2萬元以上,有的村高達15萬元。報刊征訂工作,盡管中央要求大村不得超過800元,小村不得超過500元,但是有的部門、單位從自身利益出發,攤派報刊仍比較多,有的村征訂報刊種類多達25種,個別報刊份數太多、定價過高,而且必須完成。據統計,20xx年,全市征訂報刊雜志的費用達到1277萬元,平均每村3490元,有的高達6萬元。肥城市孫伯鎮岈山村共有712人,每年工資支出2萬多元,計劃生育經費2萬多元,報刊征訂8000多元,而去年村集體收入只有2.8萬元。類似這樣的支出,很多村依靠自身的集體收入根本無力承擔。有的為了應付這些支出,甚至采取借貸舉債的辦法,致使村級債務負擔又“雪上加霜”。
四、對策建議
1、扶貧攻堅,率先突破經濟薄弱村。對經濟薄弱村特別是“空殼村”,采取縣鄉領導干部包村、市縣直部門對口幫扶、強村或強企業帶動等辦法,
2、大力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繼續深化“遞進培養工程”,解決好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結合今年村級班子換屆,廣開視野,擴大民主,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于奉獻、腳踏實地為群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進一步核定干部職數,從嚴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職,包括計劃生育干部、生產組長、工勤人員等,能兼的一律兼起來,最大限度地減少村里吃補貼的人數。結合學習貫徹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班子成員的政治理論、市場經濟、實用技術和政策法律知識的培訓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質和帶動致富能力。加強農村干部思想作風建設,增強他們依法辦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務水平。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總結成功經驗,采取工資統籌、辦理養老保險等措施,保證村干部待遇落實,調動和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落實目標責任、民主評議、考核獎懲等制度,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干部的管理監督。建立健全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理順“兩委”關系,保證村級組織協調高效運轉。
3、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市財政、農業、土地、工商、稅務、金融、計生、政法等有關部門,根據各自業務職能,提出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齊抓共管、齊幫共扶的強大合力。加大環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村級事權,嚴禁各種形式的亂集資、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取消一切不符合實際的達標升級活動,不得強迫村里出資興辦各種基礎設施項目。嚴格執行中央訂閱報刊的政策規定,加大查處力度,堅決杜絕除黨報黨刊以外的其他報刊攤派。總結縣鄉化解村級債務的辦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積極化解村級不良債務,能掛帳的掛帳,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銷的核銷。同時,要求鄉村量力而行興辦公益事業,嚴防增加新的債務負擔。
4、提高民主決策和經營管理水平。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于進一步規范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制定細致的工作標準,進一步健全決策機制,規范決策程序,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完善民主理財制度,加大審計力度,全面推行農村財務“雙代管”。落實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對公開時間、程序、內容、形式等進行規范,加強群眾監督。進一步健全集體資產經營管理機制,杜絕“跑冒滴漏”,并通過多種方式改革產權制度,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5、進一步加強對村級經濟發展的領導和指導。市委制定關于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意見》,明確目標任務,理清發展路子,落實領導責任,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充分認識新形勢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關注基層、理解基層、支持基層,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困難和問題,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村級收入,確保村級組織正常運轉和有效發揮作用。認真落實市級領導干部聯系困難鄉鎮,縣鄉領導干部聯系貧困后進村和市、縣直部門包村制度,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積極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出點子、找路子、搞服務、引項目,協調資金,優化環境。把村級經濟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發展規劃和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作為考核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實績和評先樹優的重要內容。加大村級特別是負債嚴重、運轉困難村的轉移支付力度,集中扶貧資金,破解發展難題。總結岱岳區實行“村村富”工程,加快村級經濟發展的經驗,召開現場會議進行推廣。發揮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總結各級發展村級經濟的先進經驗,樹立一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推廣經驗做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面上工作開展。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3
為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近期,我們采取座談、問卷調查和走訪企業的方式,與6家企業和部分行政執法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座談,分析當前經濟環境中存在的問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表明,我縣經濟發展環境經過階段性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企業普遍反映,近兩年來,經濟發展的硬軟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全社會重視環境建設的氛圍已經開始形成。但是,實行經濟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加強經濟發展環境建設,努力營造通暢、寬松、便利、法治的良好環境,依然是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座談中,企業負責人普遍認為,今年縣委專門成立了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辦公室,下“重錘”治理經濟發展環境,全力支持企業發展。人大、政協對經濟環境的關注程度日益增強,加強了對該項工作的領導和監督。改變了以往投訴無門、治理無人的局面。隨著政府職能逐步轉變,審批項目逐年減少,審批事項向服務中心集中,方便了企業辦事。嚴肅查處了一批損害經濟環境的案件,行政執法人員明目張膽地“吃拿卡要”等違紀行為明顯減少,雁過拔毛的現象得到遏制。實行獎勵納稅大戶等制度,形成了親商、安商、護商的良好氛圍。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清醒看到經濟發展環境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還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當前的經濟環境與經濟發展還不相適應。主要表現在:
第一,發展意識不強,企業經營的政策環境仍不寬松。
座談中大家反映,傳統的官本位、權本位、利本位意識在一些部門仍然存在,有些干部發展意識不強,習慣用計劃經濟的管制手段管理企業,居高臨下,錯誤地認為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處罰,對企業不惜竭澤而漁。有些部門在服務企業,幫助企業跑項目、創品牌、融資等方面的措施不力,扶植企業發展的政策難以落實。座談中大家反映,盡管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但在土地、稅收、金融、工商等方面的政策仍不夠靈活,在服務經濟建設方面的投入還不足,企業準入的門檻還比較高,一些好的產業進不來,有的來了也留不住,難以形成規模。如南河工程老板中途撤走,亞泰和勝動合作項目黃磷尾氣發電無法履約等等。少數部門由于思想觀念難以從根本上轉變,習慣用條條框框束縛企業,在服務企業發展上支持的少,干預的多;設路標的少,設路障的多。
第二,行政審批項目過多,程序繁瑣,行政服務中心的作用發揮不夠。
座談中反映,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對滯后。一些部門面對新一輪市場競爭,缺乏緊迫感,工作中輕服務、重收費,輕監管、重處罰,程序繁冗,服務效率不高。一是行政審批項目偏多,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夠,行政審批方式單一。二是行政審批手續繁多。有些具有審批職能的單位仍抱著部門權利不放,以種種借口搪塞,至今不進中心。有的雖然在中心設立了窗口,卻把行政服務中心當作“收發室”,實行審批職能體外循環。有的行政機關一項許可要經多個科室,涉及到幾個分管領導。有的在報批材料上做文章,不實行一次性告知,對申報材料吹毛求疵,逼著企業找關系、做工作。
第三,部分工作人員服務意識欠缺,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的現象。
大家反映,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服務企業工作中,縣領導比部門領導重視,部門領導比中層干部重視,對縣領導重視企業發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的作法給予高度贊揚。但也認為,有些部門政令不暢,落實縣委縣政府決策力度不夠。有些部門握有實權的科長、主任等中層干部對待上級決策、政令和要求,以種種借口頂著不辦。有些工作人員接到報批項目后,采取“擠牙膏”式的服務,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快辦事,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第四,部分單位自由裁量權過大。
有些部門主動上門服務少、宣傳政策少,但突擊檢查多、行政處罰多。在行政處罰中就高不就低,濫用自由裁量權,隨意抬高處罰額度,只要在檢查中發現一點問題就獅子大開口,等著企業去“做工作”。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也容易滋生執法中的腐敗行為。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4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歷年來,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修水工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近幾年來,嘔心瀝血、夙興夜寐,制訂、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攬子辦法,取得了卓然成績。使我縣工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初具規模。在今年全市開放型經濟工作會上,我縣工業園區更是取得了綜合發展第一的好成績。
今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工業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增大和我縣地理區位還處于劣勢、產業集群還未形成以及20xx年我縣決戰工業700億宏偉目標的確定,需要我們再一次深入思考我縣工業發展思路、模式、路徑。
元宵節過后,我校本著鍛煉教師、發揮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業經濟發展調研組,并請來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吳志遠博士指導,對修水工業經濟進行調研。
我們的調研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國土局、礦業局、環保局、統計局、人民銀行修水支行等單位調研,組織了發改委、財政局、勞動就業局等單位負責人和供電公司、裕發食品、凱達服裝、輝運飾品、新中英陶瓷、華偉礦業等企業負責人座談。
通過調研我們梳理出發展修水工業經濟的三條建議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這些建議更側重于思維層面,旨在開啟多種視角,具體操作層面的做法還有待相關部門專題調研并制訂措施。文中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堅持產業集群,優化區位條件,努力形成反梯度發展態勢。
1、強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堅持集群發展模式。加強促進產業集群發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訂和實施優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政策制度,堅定不移地走集群發展的模式。
過去,企業選址首先考慮的是成本因素,更傾向于沿海發達、交通便利的地區。接下來,當勞力等成本控制不下來時,關注產品市場區位因素,產品市場銷售量大的地區成為企業首選。現在,企業發展更趨向為集群發展。研究表明,產業集群發展可給企業帶來最大的利潤。產業集群也就成為最大的區位優勢。產業集群為地方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集群為近距離的相關或上下游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競爭合作平臺,成為吸引更多同行參與的“吸鐵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為集群內企業提供低成本環境和創新環境。無數事實證明,集群才真正是企業成長的“搖籃”和“大家庭”。
我們可根據本地特色資源、市場需求、區域分工來大規模引進關聯度大的中小企業,同時加大目前我縣“兩頭在外”企業的“嵌入式”發展,加大對這類企業的補貼,重點支持這些企業信息化、企業家培育、藍領工人培育以及工業物流等,增強其穩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業集群。大量穩定性強且逐漸本土化的中小企業的存量成長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同時,集群的形成還需要行業中的大企業的參與。大企業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業的重組整合,還可以通過招商引資來解決。
從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產品差異性較大的企業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業長期成長的。所以,我們要摒棄無序式的、面面俱到的產業布局,根據國土空間開發和布局、本地資源優勢,有選擇地規劃和打造若干專業集群。將支柱產業的攤子鋪大了并不能降低縣域經濟風險,反而可能因資源配置拮據而導致整體陷入困境。
我們要盡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進理念和基本規律,可通過頒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種戰略計劃以及開展促進集群創新的財政支持等方面幫助實現企業間良性互動,以此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
2、堅持有限目標原則,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鑒于我們工業積累和現狀,我們要堅持有限目標的發展原則,注重區域專業分工,要采取非平衡發展戰略,有重點地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在實踐中,可考慮對現有工業項目運行狀況進行分類梳理,從歷史和現狀兩個維度、從多指標分析入手,全面詳細地掌握各工業項目在縣域經濟中的重要性、在同行業中的競爭力和發展潛能,再據對各工業產業進行排序并扶優限劣,逐漸凸顯我縣工業特色,營造主業優勢,打造地方品牌。對我縣來說,區域專業分工是實現資源要素合理流動,發揮優勢、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條有效途徑,是形成專業化經濟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長期堅持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規模擴張,達產達標乃至實現工業經濟總量的跨越增長。地方經濟越專業、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對后續資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強,地方經濟規模就越可持續,才能真正做大做強,進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場供求狀況,鎖定招商引資范圍。長期以來,工業企業投資區位選擇都十分關注運輸成本因素,特別是“兩頭在外”的企業。修水因為地處山區,交通條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響了工業企業的投資意愿和積極性。在當前國際國內經濟運行條件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特別是以擴大內需為核心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國內背景下,不少出口企業已開始關注并滿足國內市場,中部地區市場需求潛力較大。中部地區市需求場規模將成為替代具有成本優勢的重要工業區位因素。修水地處三省九縣中心地帶,工業的發展需要改變傳統理念,擴大內需并以我縣為中心輻射的中部地區市場應該成為當前修水工業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目標所在。
當前,可以組織專門隊伍科學、深入、細致研究以修水為中心的適度區域范圍內的市場需求特征和市場潛能,并結合修水現有資源與條件,確定可供選擇的產業發展方向,進而鎖定招商范圍,招商的目的并不僅僅是被動或主動地承接東部產業梯度轉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對未來國內外企業跨區域布局時的重要影響力。我們可以主動謀劃,要變被動招商為主動招商,積極引導長期以來“兩頭在外”運轉模式的企業轉向關注和研究內地市場,促使企業商業模式或商業戰略轉型,如果能實現這種轉型,企業物流成本將大大下降,企業在修水投資的盈利可能性將大大增加,修水必將成為良好的工業投資聚集地。
4、優先抓好礦業產業集群。我縣礦業經濟發展主要瓶頸在于科技創新,為此,我們要不斷強調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業的特點,不斷優化并適應科技型企業所要求的區位條件。同時,我們可以通過項目帶動、以引入若干具有競爭合作關系的骨干企業為抓手,精心打造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礦業經濟規模化、精深化、集群化發展。反梯度戰略是不少欠發達地區跨越發展的成功案例,我們完全可以在自然資源和基本的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大膽發展和拓展礦業經濟,在產業鏈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優勢,以此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創新思維,突破工業發展瓶頸
1、跳出工業發展工業。修水工業怎么抓?我們認為,有必要從一、二、三次產業內在關系中找到依據乃至辦法。三次產業具有內在的關聯性,而這種關聯性又必然影響著三次產業包括工業各自的發展過程,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要特別注重一、二、三產業之間的關聯性和聯動性。近年來,我縣城市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就為我縣工業發展創造了條件,這些好的經驗和做法要繼續堅持。
從實踐操作層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農業乃至旅游業優勢、品牌和名氣為抓手的工業經濟。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并營銷修水區域品牌,通過修水區域品牌的提高,進而優化修水工業區位條件,帶動工業發展。一、三產業為工業發展打造影響力,工業為一、三產業奠定基礎。
2、跳出修水發展工業。基于各地差異和經濟的互補性,我們要主動謀求跨縣資源的整合和區域經濟互動發展,實現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多贏共享的良性互動新格局。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向上級政府、部門爭取對口支援的機會,另一方面,主動與周邊地理優勢地區、產業優勢地區對接,參與區域分工。
我們可以赴周邊地區廣泛協調并征集意見,積極謀劃政府間合作并由此帶動政商全方位互動。一是可考慮將修水現代農業、旅游業發展與周邊地區結合起來,支持并匹配周邊地區的工業發展,從而共享跨區域范圍工業發展成果。二是可考慮在與周邊對接過程中尋找工業分工的突破口,主動納入周邊工業分工體系,加大中間產品生產范圍和規模。依托周邊強勢產業并與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發育,漸漸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發展。在此過程中,要未雨綢繆,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體系,支持集群的漸進升級,最終形成創新驅動的縣域經濟態勢。待時機成熟,再通過周邊尋求或直接尋求與外部更大區域范圍的對接,進而實現在更大范圍中尋找豐富的市場資源、技術資源、人力資源、企業資源等。
3、跳出融資看融資。越是粗放的工業發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賴銀行貸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業的融資沖動往往不符合貸款要求。銀行業是風險管理行業,銀行的信貸對象是集約化水平高的經營主體和項目。所以,我縣工業發展思路要逐步調整到企業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上,不斷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由此可見,信貸融資問題不僅僅是融資本身問題,而是縣域工業發展思路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問題。低效率企業融資難問題恰恰在于低效率企業本身。我們要詳細診斷修水傳統工業中落后產能狀況并提出有效的優化舉措。
從另外一個層面看,融資問題的解決又往往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從整體金融生態環境優化的角度來抓,單純的政銀企對接往往難以奏效。優化整體金融生態環境就是培育和增強修水經濟軟實力。
三、強化工業發展軟環境,培育有利于企業家成長的沃土。
1、打造企業家成長搖籃,培育商業文化。企業成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階段性,拔苗助長型的公共政策推動必然失效或扭曲企業投資行為。公共政策支持應從推動企業擴規模即達產達標向提升質量方面轉變,更側重于支持企業技改、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企業家及員工培訓。
企業家是生產要素配置和投資的決策主體,企業家是區域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來,經濟生活中無數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貧困與欠發達狀態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資本的不足。企業家是“經濟增長王國中的國王”,一批具有寬廣戰略眼光、積極的市場開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創新能力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隊伍將是修水工業經濟騰飛的奠基者。企業家的經營能力是市場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也是經濟欠發達縣域經濟中最稀缺的資源。
如何培育、開發并利用好這個最稀缺資源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見,企業家的培養十分重要,應列入公共培訓計劃,建議在縣委黨校開設企業家培訓專題班。可重點將返鄉創業人員作為修水本土企業家隊伍來打造,建立并搞活企業家協會,培育企業家間頻繁的的互動交流學習機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業家成長,逐步構建修水主流商業文化,一個地方商業文化氛圍的多少往往與一個地方經濟繁榮程度成正比。如果說融資問題是我縣工業運行面上的問題,那么,企業和企業家素質才是影響或制約修水工業運行內在的根本性問題。
2、大力培育藍領文化。打造一支規模充足、穩定性強的具有“吃苦耐勞、愛崗敬業”的熟練一線工人隊伍,使其成為企業乃至我縣工業戰線的生力軍,并使其成為我縣產業文明的締造者和傳承者,這將是我縣工業發展史上的一項戰略工程。實踐早已證明,產業工人隊伍的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實干精神是產業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和源泉。基于此,我們要突破傳統思維,在已有各種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礎上,還須大膽創新,大膽嘗試,研究性地開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藍領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長期產業工人培育與激勵政策,激勵廣大職工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逐步穩定并壯大現代產業工人隊伍,為我縣經濟發展建功立業。
3、從形象和品牌上抓工業。形象和品牌優勢可以通過努力獲取,并可大大緩解修水地理區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進修水行*體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設力度,維護經濟秩序,做出亮點,并通過各種媒體擴大宣傳,形成輿論優勢,以此來凸顯我縣本地特色,進而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時,當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銀行金融機構行為可能導致的縣域經濟風險。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修水地區形象塑造,做好區域營銷,為大規模引入項目奠定基礎。同時,可考慮從修水發展歷史中尋找工商業文明成果和經濟發展線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點
1、突出強調并從政策上支持“科技強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將成為我縣工業發展的主導推動力。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縣工業曾一度輝煌,就是因為我們敢為人先與科研結構對接,寧紅和上海中醫學院,康順與景德鎮陶瓷學院。為此,我們要重視科技創新政策。大力加強與知名科技中介機構的對接與聯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機構。以此擴大我縣科技信息來源渠道,通過科技資源,逐步優化修水的工業區位因素,這對急需技改轉型的傳統產業企業乃至新興行業企業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實行產學研協同發展模式。大力鼓勵和支持企業與上級科技部門、科研院所、相關行業知名科技企業對接,建立合作伙伴關系。當前我們需要在推動協同創新廣度和深度上有所作為,不拘一格地吸納各種創新資源,大手筆借助外部創新資源快速提升我縣創新能力,大量科技資源的匯聚將無疑對修水跨越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
2、加大對企業家和工人的培訓力度,優化我縣人力資源狀況。我縣有部分企業家多年來從“草根”到“貴族”靠得是自己的經驗和不知疲倦的拼搏。當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深知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具有時代發展眼光、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對企業長遠發展起著決定性因素。解決好家族管理、企業運作、戰略發展、核心競爭力等等問題是企業健康發展的根本。因此,企業家們渴望通過培訓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和素質。同時,我縣企業員工隊伍也缺乏經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訓。鑒于此,我們認為,相關部門宜迅速針對這種情況開展調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達成共識,制定相應的培訓政策和制度。
3、加大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綜觀當今工業發展形勢,信息化已成為改善工業運行狀況、優化工業產能的重要關鍵手段,信息化與工業化高度融合是當今工業運行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既降低了工業運行成本,又改善了工業運行的效率,可直接將工業運行推上快車道,加大支持企業信息化建設,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彌補其因“兩頭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們可以制定并實施相應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幫助企業完成并運用信息化。
4、加大對區域物流業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我縣傳統產業比重較大, “兩頭在外”企業較多,產品市場范圍較廣,工業企業對運輸物流的依賴性較強,為實現由易到難地優化我縣工業發展區位條件,物流業應作為當前修水最主要的生產性服務業和先導性服務業來規劃、落實。物流業的先導性發展將有助于相應地改善我縣工業區位中的其他條件,比如可擴大修水工業產品市場范圍,降低工業運行成本。近年來,物流業的發展受到了各界關注,宏觀決策部門多次出臺支持物流業發展的全國性政策措施,我可以抓緊調研,掌握全面信息和數據,在此基礎上制定科學的物流業發展專項規劃,同時,在國家支持政策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性配套支持措施,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我縣物流業發展。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5
我們花莊村是俞垛鎮的一個偏遠村落,距離鎮里大約12公里,我村地處三縣市交界處,全村共有農業人口2358人,非農業人口104人,耕地面積4000多畝,河溝面積3000畝以上,村集體收入18萬元,三產總產值一億元,人均純收入6480元,村所在轄區私營企業6加,加油站,奶牛場各一家,主要以加工毛絨玩具、石油機械、鍛仲、家俱制造、特種養殖為主導產業。就自己近期的調查來看,有許多的因數制約我村現代農業的發展。
一、我村發展現代農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難以強化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
我村的農業生產受物質技術裝備水平低、產業化進程慢等因素的制約,其生產仍然沒有跳出小規模、低水平、傳統粗放經營的怪圈。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低,實際機播、機電灌溉率不高。
有這樣有句話“要想富,造公路”,現在興泰公路全線通車了,但是我們村的村級公路還很不發達,村西面跟南面的許多地方現在還是磚頭路,有些地方甚至還有危橋,沒有好的交通,就沒有人來投資創業,農副產品就沒有市場競爭力。
(二)農民素質低、適應性差,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農村勞動力非農化流動過程中,出現的農民人力資本的“逆向選擇”現象:流出就業非農行業的基本是年富力強、受過較多教育的農村“精英”,留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人力資本含量和勞動技能較低的兒童、婦女和老人,進一步從總體上降低了從事農業生產的留守農民素質。無疑,農民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力軍其素質偏低,難以承擔起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觀念仍是農戶走入市場的最大障礙。
我村的農民仍然沿續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習慣,思想觀念保守,在尋求項目和資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給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當的嚴重。相當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農為本的生存觀念和溫飽型目標,小富即安,脫貧致富的心理預期不高。受固有觀念的制約,資源開發利用和經營模式停留在初級水平。
(四)經濟發展中“短視心理”造成集體實力日漸削弱,對戶營經濟的扶持存在誤區。這里的“短視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眾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輕長遠利益,重個人利益,輕群眾利益,享樂主義,擺官架子的不利傾向。由于村集體經濟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戶營經濟的發展,多數村干部對集體經濟發展抱的期望不大,導致近年我村集體經濟實力處于緩慢的發展趨勢。
由此看來,由于經濟基礎和自然條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的步伐,縮小鄉村致富的差距,就應該通過合理的規劃,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遏制我村農民致富緩慢的勢頭。
二、多管齊下全面推進
發展現代農業,繁濟榮農村經,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整個經濟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為此,必須以創新農業發展理念為前提,以提升農業裝備水平為基礎,以提高農民素質為根本,以推廣科學技術為支撐,以增加投入為保障,全面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加快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
(一)用先進理念引領農業。
發展現代農業,首先要樹立新理念。要樹立用現代工業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要用辦工業的方法辦農業,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區域化布局、市場化運作,逐步實現農村工業化、農民工人化、農業現代化。要樹立按比較原則參與新一輪市場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過不斷比較、調整、改進、提高,著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名牌產品,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逐步形成農民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龍頭”走、“龍頭”跟著市場走的良性發展軌道。要樹立抓農業就是引導農民走向市場的理念。要通過解決農民待遇不公、信息不靈、市場把握不準等問題,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改變農民身份,促使農民從產品生產者轉變為商品生產者。
(二)用現代裝備帶動農業。
改善農業設施裝備,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內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條件會得到改善,我村已經得到上級部門的支持,進行土地整改,修建鄉村公路和橋梁,國家明年對經過我村的國家V級航道魯汀河進行休整。
我村要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要實施沃土工程,以鼓勵農民發展綠肥、秸稈還田和施用農家肥為突破口,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步伐,切實提高耕地質量,前段時間我鎮的秸稈還田現場會在我村召開,這不僅是對于我村前段時間秸稈禁燒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我們下一階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六通、六有、六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民生存環境,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三)根據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的農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科技興農,這樣才能強村富民。
我村是俞垛鎮注水養殖大村,應該發揮自己的產業特色,將養殖業做大做強,聯合各養殖戶進行規模化生產銷售,成立農村經濟合作社,降低市場風險,創建品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強招商引資,今年我村已經引進了四個項目,其中有一項就是蘑菇大棚種植,在今后的生產過程中要擴大規模,創建食用菌生產基地,創建加工廠,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品牌化經營,包裝出口,爭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面。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花莊村的農村經濟一定能夠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奔小康。
【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的范文(精選5篇)】相關文章:
學校管理的調研報告范文12-28
學校安全的調研報告范文12-28
關于農村養老的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04
動漫專業調研報告范文01-05
家長學校的調研報告范文12-28
信息技術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04
有關營商環境的調研報告范文12-28
學校管理的調研報告12-28
學校教學的調研報告12-28
雞產業調研報告(4篇范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