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調查報告(通用11篇)
想要知道一些情況或事件時,我們需要調查清楚情況,并最終形成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怎么寫才能避免假大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課堂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堂調查報告 篇1
一、調查的目的
為了促進我校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向縱深發展,為此對我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為小學高效課堂和有效教學模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二、調查方法、內容及對象
1、調查方法:訪談法;聽課。
2、調查內容:
(1)教師方面: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調控、教師素質、教學特色;
(2)學生方面: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和生成狀態。
3、調查對象:學校的12名語文新課程實驗教師及其學生。
三、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一)結果概述
此次活動歷時兩個星期,教研組成員聽了學校9名語文新課程實驗教師的常態課,并與教師進行了訪談。
在聽課及與授課老師進行的對話交流中,我們感受到大部分教師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課堂教學面貌也正在逐步地發生變化:師生關系趨于民主和諧,教學方式悄然改變,教學評價趨向多元,教師探究、合作成為共識,校本教研嶄露頭角。
(二)教師方面
1、教學目標。90%以上的教師能正確地定位和把握教學目標,約40%的教師非常關注生成性目標。
2、教學內容:85%以上的教師能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約30%的教師能創造性處理和使用教材,約20%的教師能合理、有效開發和補充語文課程資源。
3、教學過程。80%以上的教師的教學流程清晰,師生活動時間分配較合理,語文學科特點較突出。
4、教學方法。70%左右的教師能靈活運用教法,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需求和求知動力。25%左右的教師注重學法指導,能設計出質量較高的探索類問題和發散類問題。少數教師教法陳舊。
5、教學調控:80%的教師基本上是按預設方案(教案)組織教學,只有20%左右的教師能根據學情組織教學,50%左右的教師能采用多元評價。
6、教師素質。90%的教師有親和力,教學基本功較強。從學歷程度看,合格率100%。其中,中師2人;大專9人;本科1人。授課的12名教師,第一學歷均是中師,第二學歷(專科、本科)均是電大、自考或函授學習取得的學歷,具專科以上學歷的教師只有4人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因此,教師的專業文化知識不是很強。
7、教學特色。約40%的教師教學有亮點,有創意,約20%的教師有較明顯的教學風格。
(三)學生方面
1、參與狀態。從參與的廣度上看,50%的課中的80%以上的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40%的課中的50%左右的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10%的課中的多數學生很少參與或幾乎沒有參與學習過程。從參與的深度看,50%的課中的80%以上的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40%的課中的50%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10%的課中的多數學生是處于被動應付狀態。
2、交往狀態。約50%的課中的多數學生迫切地想與大家交流自己的學習體驗,敢于評價自己、學生和教師,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天空。10%左右的課中的學生幾乎沒有交往。
3、思維狀態。約50%的課中的一部份學生敢于提出一些有挑戰性與獨創性的問題,并能與他人合作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思維活躍,發散性思維得到教師的重視與培養。
4、生成狀態。50%左右的課中的學生,大多數學習興趣濃厚,知識、能力目標的達成度較高。“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效果較好,學生能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
四、調查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教師教育理論,特別是現代教育理論薄弱,有的還存在模糊認識。對課程標準解讀不夠,課程標準未起到應有的作用。評價方式欠完善且不盡科學。
2、教師的.情感、價值判斷與現代教育思想有一定差距,專業知識欠深厚,對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理解不夠。
3、教師對教學策略的選擇存在著矯枉過正的現象,對語文教育的特點和創造性使用教材把握不夠,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益。
4、教師的教研科研能力普遍較差,綜合知識與知識結構尚不理想,只知埋頭教書,不懂科學研究的現象還很嚴重。
5、教師對現代教育中自身的角色地位把握不準,學生主體地位未能得到有效體現。現代化教學媒體和手段在現代教育中的應有作用未能充分發揮。
6、學生對語文學習相對缺乏自主性,語文學習過程中還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
7、學生到了二年級基本上掌握了一兩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但在綜合運用學習方法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學習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8、學生在課堂中個性能得到一定的張揚,但教師對學生學習習慣上的一些問題視若無睹,置若罔聞。
(二)建議
1、識字和寫字的要求還應認真把握。教材的識字量大,教學時間緊,課堂上注重了識字和說話的訓練與拓展,而對寫字的訓練有所忽略,學生寫字的質量應進一步加強。
2、教師的引導過多,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我們知道,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受課文的意境,感受語言、感受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完成學習任務。但在課堂中,我們發現,教師的語言充斥著整個課堂,生怕學生不會,一開始就進行引導、講解。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排斥教師的分析講解,只是要少說一些,讓學生多些讀書的時間,多些自己的感悟。這正如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一樣。我們提倡教師在與學生共同學習、在平等對話中因勢利導,師生在互動交流、教學相長中一起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3、“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多,但缺少“探究”的實效性。豐富多彩的教學組織形式,確實能煥發孩子們的學習激情。但“為形式而形式”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一堂課,幾人“圍成一圈”,你說你的,我說我的,這就叫“合作學習”了嗎?要關注合作學習,但什么時候合作,合作起來干什么,合作如何分工?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圍繞一個具有挑戰性或探究性的問題合作研討?如何調控各小組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使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如何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學會靜心傾聽、交流、評價、發表個人見解,使探索富有實效?值得反思。
4、只注重學生的說話,而忽視了學生的傾聽習慣。在課堂中,我們常常看到小手林立,學生發言積極,但其他學生卻無視發言同學的存在,依然我行我素。特別是在低年級的課堂中,學生只管自己發言,而很少去關注其他學生,去傾聽其他學生的發言。我們知道,學會傾聽就是學會學習,學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對課堂教學效果以及各項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密組織課堂教學,值得思考。
課堂調查報告 篇2
一、調研的目的
為了了解xx學校教育現狀,實習生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這次調研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教師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從上課到跟名師班學員的交流都能認真地對待。特別是聽了教研組長的點評,使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層面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二、教師基本情況及分析
(1)從年齡看,教師隊伍年輕化,平均年齡是33.6歲。他們處于年富力強之時,擁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和充沛的精力以及較高的職業忠誠,正值職業的黃金時期,是出成績、成大器、形成特色和風格的時期。
(2)從職稱看,有2名教師是小學一級,1名教師為小學高級教師。他們具備了相當的專業素養、積累了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經驗。他們勝任語文教學,也有一定的職業敏感度和判斷力。
(3)從學歷看,3名教師全部達到小學的任教資格。從語文基本知識的角度看,掌握了解讀文本、研讀輔助資料的方法,他們均勝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
三、課堂教學中的亮點
1.努力追求真實的課堂教學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3節課,都是真真實實的原生態課。師生的一切活動都無事先安排的痕跡,無公開課那種因“反復雕琢”而“無可挑剔”的“秀”美。雖談不上“清水出芙蓉”,但真實的課卻給人一種樸實的自然美,為我們了解我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提供了真實而可靠的依據。
2.盡力倡導平等的師生關系
課改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即教師應把自己從“神壇”上請下來,從課堂的主宰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伙伴,十幾節常態課都體現出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我們看不到教師那種“唯我獨尊”的樣子,也聽不到教師那種“發號施令”式的講話。相反,課上洋溢著的是教師暖暖的笑容,回蕩著的是教師親切的話語,在這種平等對話的課堂中,學生自然能放松身心,自由自在地學,暢所欲言地說。
3.嘗試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
傳統教學中“師講生聽”“師寫生抄”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在逐步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在不少課堂上得到了有效運用,另外,不少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了“變師教生”為“師生互教互學”的方式。
4.重視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能力
學生的學習習慣特別是思維習慣普遍加強。在設計預案時,能關注學生的學,考慮到學習的實踐性。教學中,多數教師能視學生為學習主體,不在以教師的講解替代學生的思考。閱讀教學中能引導揣摩課文的語言和文章的表達形式,能滲透語言實踐和表達訓練,閱讀技術比如邊讀邊思、邊讀邊批注圈點等方法被廣泛采用。從效果看,多數學生始終精神飽滿,主動積極。
5.著力運用教具,為語文教學服務
部分語文教師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特別是能根據自己教學的需要制作教具,并能夠很好的運用在課堂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任青加老師在執教《拼音復習課》時,制作了大量的拼音卡片,重點讓學生區分b-d、p-q,復習i的標調,在教學中通過開火車讀、指名讀、領讀,進行貼蘋果游戲等激勵學生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的評價語恰當、到位。
四、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1.語文基礎教學不扎實
在教學中,有個別老師教學目標不明確,基礎抓的不扎實。
2.朗讀教學模糊化、形式化、機械化
分析老師們的朗讀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朗讀的時間不夠充分——充斥于語文課堂的“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大多不足5分鐘。
五、應對策略
1.強化意識,加強整合。語文教材一方面在編排上十分重視語文基礎的教學,另一方面又為教師的.教學留下了十分廣闊的自主權。作為教師應準確把握教材的這兩個特點,增強落實語文教學基本要求的意識。漢語拼音、識字與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習作等內容的教學都要關注這一點,但又絕對不能機械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
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精心捕捉知識點和技能訓練點,在“讀”中相機滲透,在“學”中巧妙整合,在“課”中解決問題。
2.注重積累,抓好背記。積累與感悟是新課標所倡導的語文教學的兩大主導思想。《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并對各年級的積累背記提出了具體明確的要求。在積累背記方面,老師們除了落實教材中要求背誦的篇目之外,還可以抓沒有此項要求課文的熟讀成誦,結合“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新要求,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以多讀促進背記。教師們在教學中可以運用一些引背課文的好方法:如提示法、接句法、填補法、想象法等等。
以便讓學生多背記一些課文中的佳詞妙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此外,還可以開展“課前背記古詩文”的活動,精選詩文,日積月累。
3.活化練習,提高興趣。老師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探索,改變一下訓練方法,不再一味地抄抄寫寫,而是將口說、心記、腦想、手做,眼看、筆寫等各種形式并舉。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又能增強練的效果。
總之,這次調研活動搞的非常成功,為著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而努力去做一些實事,大家都非常愿意。
課堂調查報告 篇3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正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教學。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如何?我根據自己在三個月的實習期間里在一線教學的親身體會和深入課堂的觀察和訪談結果設計了一份“高中語文課課堂管理現狀問題問卷調查表”,并在石柱民族中學高二年級進行了實地調查。
1.問卷調查
1.1調查對象和方法結合自身在實習三個月的時間里在一線教學的親身體會和深入課堂的觀察和訪談結果設計了一份“高中語文課課堂管理現狀問卷調查表”。問卷調查對象為隨機抽取高二年級5個班級的學生。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各班各40份。高二(3)班共收回30份,有效卷25份;高二(7)班共收回35份,有效卷32份;高二(8)班共收回40份,有效卷35份;高二(11)班共收回37份,有效卷35份;調查問卷共24小題,均為單選題。每題共四個選項,分別是:a、總是100%;
b、大多時候75%c、偶爾25%d、從不0%
調查問卷主要從明了課堂目標、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學科內容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追求自己的興趣、體驗成功、收到迅速,真實的反饋、受到合理的約束、整合學習的時間、與同學積極交往、得到與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學習風格相匹配的教學,共10項問題進行調查。
1.2調查結果分析
從問卷調查統計結果可以看出:普通高中語文課課堂教學在不斷優化,取得很多成就。金無足赤。當前普通高中語文課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學管理方面的問題(問卷的第1、3、4、5、6、8、10題依次反映了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評價和教學方法層面的具體問題);二是教學交往方面的問題(問卷的第2、9題所反映的);三是教學紀律管理方面的問題(問卷的第7題所反映的)。
下面著重就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
2.教學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1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師過多強調對學生的管束和學生的順從,而較少給學生留出自由的空間。我國現階段的課堂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以控制為特征的傳統管理階段,很多地區的普通高中語文教師的課堂管理觀基本上是傾向于課堂秩序的控制和維護教師的權威,在絕大多數學校里,教師追求的理想課堂是安靜的課堂,能夠控制的課堂,學生聽從指揮的課堂。所以,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發表意見的機會不多,時間久了,學生養成了習慣,所以他們不會經常主動回答問題,更不會提出改進我們的教學的意見了。
其次,在很多高中語文教師的課堂上,學生花在小組和全班活動的時間極不平衡,絕大多時候課堂上進行的是單一的全班活動,課堂交往時間比重的失調導致學生個體意識的缺乏。
再次,我們很多高中語文教師在努力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出現:教師往往對活躍而愛表現的學生予以較多的關注,而對沉默的學生缺少關愛、缺少尊重,以至于在課堂交往中,一部分學生成為交往的“貴族”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淪落為交往的“奴隸”,甚至出現了教師教學失明失聰的現象。
2.2相應對策
一、營造民主寬松的交往氛圍是課堂交往和諧進行的基礎。
1、養成平等對話的教學風格。現代教育學認為,教與學的平等互尊是促進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的`基本條件。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其個性和需求;相信學生,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自我實現,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發現、創造和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這樣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形成開放、自由、靈活的思維和創新能力。
2、信任并鼓勵學生參與交往。教師真誠的信任、賞識和鼓勵,可以增強學生的交往信心,“伙伴式”的師生關系,又可增進學生的“向師性”,促進師生友誼,提高教學效果。
二、實現合作學習,強調生生互動。
合作學習是交往教學模式中的重要一環,是一種促使學生之間人際交往和合作互動的基本形式。最初學生是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和他人交流的,作為教師,首先要教給學生如何合作。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們可以在兩個步驟上掌握這一過程:學會珍惜合作,掌握合作的技巧。
第一步,讓學生必須懂得珍惜合作。如,教學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要求各個小組的學生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完成任務。合作活動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使其意識到彼此的需要,彼此能夠互相幫助。第二步,學生在逐漸適應合作后,教師可以先讓他們參與塑造團體形象、增強小組凝聚力的活動。如讓小組設計橫幅或海報展示小組的名字和標志。為了確保每個人都參與設計,可以要求在內容上必須有每個成員的作為。在學生慢慢學會了合作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各種團隊競賽,如“知識接龍”,“辯論賽”等。
總之,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可以培養學生的“競合”精神,讓學生既要學會在啊競爭中勝出,還要學會在合作中超越!
三、提升教師的人格魅力,提高教師的課堂交往技巧。
1.教師要學會實現心理角色換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效實現師生雙向互動。馬斯洛認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并依次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當低層次需要得到部分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要就會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目標。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高層次的需要,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當人們的這一高層次的需要得到尊重和滿足的時候,人們才會產生自我價值感,產生積極進取的渴望,也才會有開朗的性格,形成優良的個性。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需求、愿望的動機,才能創設相應環境,激發學生潛能,保證教育最佳接受效果的出現。
2。教師應該擅長使用一些小技巧。如,準時上課、記住所有學生的名字等獲取心理優勢;掌握課堂提問、師生對話與引導學生討論、交流的策略和具體方法必將營造出優質高效的課堂交往。
教無定法。我們的教學本就是充滿激情和生命理想的師生共識、共享和共進的過程,讓我們師生雙方用心用智慧去實現和升華這一過程。
課堂調查報告 篇4
提要:
圍繞課程改革的落實情況,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部分小學進行了持續半年的教學調查。調查的結果很不理想,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更多的是憂慮。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課程的落實在我市、尤其是在農村小學任重而道遠。課改的需要與現實的差距還很大。
我市于20xx年下學期開始試行新課程和使用新教材。教育局組織了四輪培訓,二年多來,新的理念貫徹和落實得怎么樣呢?帶著這些問題,我于20xx年3月起深入學校進行了持續半年的教學調查。共走了25所學校,聽課86節,走訪教師百余人。總的感覺是有喜也有憂。
成績
在課改的這段時間里,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教師的教育觀念在變、教學行為在變;學生的思想在變、學習方式在變。這是可喜的一面。體現在課堂上有如下幾方面的變化。
1、變課前鋪墊為情境導入。
過去我們的數學教學通常是由復習引入新課,學生感覺每節數學課只與數字和運算符號打交道。時間長了,對數學就產生一種厭倦感,尤其是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就更對學習數學失去信心。現在不同了,許多老師,尤其是低年級的老師,能夠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情境來引入新課,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進入新課,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變得愛學數學,想學數學了。
2、變遠離生活為走近生活。
幾十年來,我們的在校學生只知道學習數學是為了考試,為了升學,而不知他們生活的周圍處處存在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這是因為我所教的數學遠離學生活。而現當我們走進課堂時,情況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所看到的數學課是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生活氣息非常濃。我感覺到數學課已經走近學生的生活。這樣教學,學生就不會感到數學離他們那么遙遠;就會真正明白為什么要學習數學,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3、變聽數學為做數學。
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走進課堂就嘰嘰喳喳講個不停、寫個不停,學生只是靜靜地在聽數學。這是我們延續了幾十年的教學方法。現在這種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學習資源主動地去學習數學,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多了,學生在做數學了。這正是新的課程理念所要求的。
問題
成績是喜人的,在取得這些成績的同時,我感到更多的是憂慮。新的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在不同區域、不同年齡的教師之間差異很大。總的情況是年輕的教師比年老的教師好;城區、廠礦比農村好;參加過培訓的比沒培訓的好;低年級教師比高年級教師好。總之,新的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離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存在不少的問題。
1、處理教材缺乏靈活性。
教材是“課標”理念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依托,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但決不是唯一資源。教師可以而且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環境,靈活處理教材。有些內容是可以而且是應該重新組織教學資源的。所以課前教師要鉆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真正意圖,課堂上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四年級第八冊有一個內容是“簡單的數據整理和求平均數”,這個教學內容是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數據掌握統計知識,教材上用到了“和平一街、東大街”等地名,這只是給學生一個背景材料而已,其目的是要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教師在組織教學資源時,應該、也完全可以結合本班學生居住地所分布的情況編一個例題,數據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這樣就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由然而生。象這樣的倒子教材上很多。然而,我們在調查中感覺到,教師大多是死搬教材,沒有一點靈活性。過多地受制于教材,書上怎樣寫,他就怎樣教,一成不變,缺乏生活氣息。
2、合作學習有形無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方式要多樣化。“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里所說的是重要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目前有一種怪現象:只要有人聽課或是公開課,教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用上合作學習的方法,不管教學內容是否合適,也不管學生的實際情況如何。而且合作學習大都是淺層次、低水平的操作,動輒搞小組討論。有些問題本可以馬上由學生回答的,也要進行較長時間的討論。似乎沒有討論就缺少一個程序。
有些分組學習是幾個同學圍在一起嘰嘰喳喳亂叫一陣,給人以表面的積極討論問題的假象,看上去熱熱鬧鬧,沒有實際效果。不僅如此,而且還會助長不良風氣的形成,影響學習效果,造成新的兩極分化。
從調查的情況來看,大多數教師并沒有掌握合作學習的真正要義,老師們采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也并沒有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其充分展開討論。往往是學生還沒開始學習,教師就叫停下。完全是一個形式,走走過場,給聽課者看,使得合作學習有形無實,給人以做秀的感覺。
我們不應將“新”與“舊”看成區分教學方法的“好”與“壞”的主要標準,不能采取極端主義態度,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某些教學方法。恰恰相反,我們應當更為明確地提倡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傳統的方法有它的優點,時髦的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我們只有通過積極的教學實踐,深入地去認識各種方法的優點與局限性,才能依據特定的教學內容、對象和環境,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合作學習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但它不是萬能的。不要動不動就合作,動不動就討論。
3、課堂教學評價過于關注認知領域,評價語言貧乏枯燥。
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這一理念老師們似乎都知道,但是,一到課堂上情況就不一樣了,教學評價時,老師們往往只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掌握得怎么樣了,會做幾道題目。而學生們的思維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其它面的能力;還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老師們則往往不太在意。此外,評價方法單一,評價語言貧乏。不分年級,不管問題的難與易,都用表揚他,頂呱呱;你真棒;你真行;獎勵五角星和大紅花等予以表揚。過多的、廉價的表揚無異于捧殺。教師的表揚不要隨意和漫不經心;要發自內心的,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他的答問已引起老師的興趣。這種表揚要能讓學生感受到一種成就感。否定學生的結論,則要讓其明白錯誤的原因,使其體面地坐下。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因人而異,因問題的難易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評價的目的。
4、只見老師講課,不見學生動腦
前面提到課堂教學方式有了明顯的改變,但這離新課程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調查中發現,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有超過40%的課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只看見教師不斷地在說,看不見學生在動口、動手。課堂上靜悄悄的,看上去課堂紀律很好,有序,可是學生并沒有積極在思維,是被動在學習,有一種被教師牽著走的感覺。這種安靜嚴重卻制約了學生的智力和個性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是與新的課程理念相違背的。
課堂教學本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有意義的接受式學習是必要的;但更應該體現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要關注每個學生是否在動口、動手,動腦;還要關注每個學生在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
5、只管結果,不問過程。
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大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多地滿足于學生能得出某一個結論或會做幾道題目這個層面上,而對于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則漠不關心,有些學生雖然結果是錯的,可他的思維過程則與眾不同,很有創意,對此教師則視而不見。似乎也不在意。
6、課堂提問缺乏深度
《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課堂提問有開放性,所提之問題要具有思考性,有思考的價值,不是隨口可答的,要經過一定的思考才能作答的;那些不用思考、隨口可答的問題盡量少提,最好不提。這樣,對老師的要求就高了,備課時不作認真思考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有些是需要在課堂上隨機應變。教師需一定的臨場應變能力。事實上,在被調查的對象中沒有幾人做到這點。
此外,在課堂上,教師似乎懼怕學生出錯,尤其是公開課,一旦學生出錯,教師就馬上捂蓋子。唯恐因此而打亂自己事先設計好的教學計劃。
課堂是出錯的地方,出錯是正常的,不出錯就不正常了。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學生都會了,還要我們老師干什么呢?學生出錯了,教師應該讓學生把問題說完,然后分析其錯誤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這才是我們的教師對待學生的“錯誤答案”所應具備的態度。
總之,從上述情況來看,我們的課改任重而道遠。
分析
課改在我市實施已有二年多時間,新課程理念在課堂上沒能真正得到落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上的,也有主觀上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1、思想認識不到位
有些教師認為教學改革改了幾十年,改來改去還是這個樣;還有些老師認為這是上面的領導為了推銷教材而作的宣傳,是糊弄人的。因此從思想上就沒有把課改當回事,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
新課程培訓雖然進行了四輪,但對每個教師而言,也許就一次,回到學校后就再沒有學習,據了解,還有相當一部分老師沒有見過《課標》,僅憑幾天的大課學習,怎能透徹地理解《課標》所蘊藏的真正理念呢。自然就更談不上在課堂上如何去實踐了。
3、教師年齡偏大
小學教師年齡偏大,這是多年來的老問題,可真是爺爺奶奶教小學。近幾年小學數學教師年齡偏大的問題更為突出,有些學區幾乎找不出年輕的數學教師,還有的小學,數學教師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這些教師教了幾十年書,積累了不少的教學經驗,但同時,思想也已成定勢,很難接受新鮮事物;還有些老教師認為,幾十年都這樣過來了,改不改都是教書。改革那是年輕人的事。大年齡的教師在我市小學數學講臺上算得上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存在上述問題也就不足為奇了。
4、年輕教師同化現象嚴重。
青年教師本應是“課改”的生力軍。在農村,由于大部分學校老年教師居多,進取心不強,學校很難形成一種教學研究的氛圍。本來就是鳳毛麟角的年輕教師由于長期處在這樣一個不利于自己成長的環境之中,使得她們在思想上過早地老化,惰性,不思進取。自然影響到她們的成長,因此,在農村小學中,缺乏優秀的年輕數學教師也就成為必然。課改的落實也就勢必受到影響。
5、教師隊伍不穩定
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總以為小學教師要什么都會教,這是個錯誤的認識。樣樣都會,勢必樣樣都不會,更談不上精。系統的知識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和積累,就小學數學而言,幾加幾,我相信人人都會,收廢品的也會,可是要教好數學卻不是人人都行的了,我們知道,中學數學教師來教小學數學也不一定能勝任,何況其它學科的呢。不專就不便于教師鉆研業務,自然就不利于教師自身業務的提高,今年教語文,明年教數學,弄得教師無所適從,怎么去專啊,教師也不適應。不用說精通,就連小學六年中系統的數學知識都不清楚,如何去教好數學?!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數學教師師參過數學培訓后,回到學校卻改教語文,而參加過其它的培訓的老師卻來教數學,有的根本就沒參加過任何培訓,手中又沒有《課標》可學,這又如何去理解新課程理念,如何在課堂上體現新的理念呢?小學教師隊伍不穩定現象已嚴重影響了小學教育,不有說新理念的貫徹,就是常規教學都已很成問題。
建議
1、加強基層教學研究
切實加強以學區和學校為單位的教學研究。要實實在在地坐下來研究問題,不要形而上學,重形式,走過場。那種只聽課,不討論的研究活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2、加強教師理論學習
理論源于實踐,對實踐又具有指導作用。如果教師連新的教育理念就不懂,《數學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都不知,如何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去呢?因此,在現階段,教師的當務之急是加強理論學習。學區和學校要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教師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學習《數學課程標準》。
3、盡快充實師資力量
新課程理念要靠教師去落實,相對而言年輕人在這方面有熱情、有開拓精神,接受新鮮事物快。而小學數學教師隊伍年齡老化現象已到相當嚴重的地步。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作宏觀控制,盡快充實小學數學師資力量。
4、切實穩定教師隊伍
要使新課程得到很好的落實,切實穩定教師隊伍這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教師今年教這科,明年教那科的現象必需得到根植。只這樣才有利于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才有利于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才有利于新課程的落實;才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堂調查報告 篇5
課堂提問能幫助教師創設物理情境、獲得反饋信息、調控教學過程、溝通師生感情、推動雙邊活動,同時對學生又起到了激發興趣、啟動思維、培養能力的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特別是所謂的中差生班教學中,情況卻不是這樣的。請看下面由聽課得到的事例:
A老師上《光的傳播》一節內容,在一節課中沒有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而直接講內容。舉例、實驗、分析、概括、要求記憶中,老師的耐心很好,講了一遍又一遍。學生顯得很疲倦,由于有其他老師聽課而堅持不讓自己睡著。課后,A老師說:差班,不敢向學生提問,一提問,學生要么不理不睬,要么亂答一通,“提問”在這個班上是浪費時間,甚至會打擊教學積極性。
B老師講《光的折射》一節,他采用的是自問自答的方式教學,每一個問題提出后,不留時間或時間不多,學生來不及思考,而老師自行回答。滿堂課包打包唱,學生完全看老師的表演。課后,B老師說:“差班學生,能學多少算多少,提問學生,這個班沒有一個能答對所問的問題,還是給學生多講一些比較好。”
C老師講《汽化》一節,面向學生提出的問題都是“是不是”“對不對”“會不會”等之類,結果一人回答,全班附和。如老師問:“80攝氏度的水會不會沸騰?”問完后馬上有人小聲說:“不會”,接著全班學生大喊“不會”,課堂場面很是熱烈,惹得聽課老師暗自發笑。
以上種種,說明了我們農村現在的部分物理老師,特別是部分年輕的物理老師還沒有理解到“提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正確掌握“提問”教學設計和實施方法。為此,本人對課堂提問教學談一點看法。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1.引發學生思考,激活教學氣氛
在課堂上,隨著教學的進行,學生很容易因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但若能適時地加以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就能讓學生參與與教學之中激活課堂氣氛,引發學生認知的需要和學習興趣,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學“光的傳播”后,學生思想有所松懈,我們如問:“為什么發生雷電時,總是先看到閃電而后聽到雷聲呢?”將學生引入積極的思考中;又如上“電流表”后問:“在實驗室眾多的測量儀表中,你如何找到并能確認出電流表呢?”引發學生思考,激活思維。
2.提示教學重點,獲得反饋信息,深化已學過的知識
課堂提問不僅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而且通過提問與回答,教師能及時吸收反饋信息,知道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從而及時地調整教學計劃。這樣,師生之間可形成信息雙向交流,使教與學相互促進。如,在復習某一知識時,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系列問題,通過問與答的形式幫助學生復習學過的知識,使之較系統地在學生的頭腦里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使新舊知識聯系起來,形成知識結構,系統地掌握知識。同時,能使老師掌握學生的情況。又如:在物態變化教學后問“為什么用久了的電燈,玻璃壁會變黑?”讓學生討論回答,從中獲得反饋,同時深化知識與應用。
3.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訓練學生語言表達力
出色的提問能養成學生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促進學生相互學習。教學過程中,通過老師的提問逐步引導學生完成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不僅能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還可以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其語言表述能力。例如,我們在上“電壓”一節時,可先復習提問“電流”的有關知識,然后提出問題“電路中的自由電荷為什么會發生定向移動而形成電流呢?”從而順利過渡到“電壓”的教學,也在學生頭腦中留下了電流與電壓關系的整體知識結構。又如,在完成“電壓表”的教學后提問:電壓表與電流表有何異同?讓學生參與討論發表意見,鍛煉他們的表述能力。
二、課堂提問的設計
好的課堂提問必會令學生運其才智、勤于練習,領悟之源廣開。我們的物理教師如何才能設計好問題教學呢?
1.找準問點,突出精要性
課堂提問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圍繞課堂目標,就重點、難點、疑點上設問。每一問都要問在點子上,這就是問點。我們不能不問,也不能處處設問,要體現少而精的原則,否則就抓不住重點。我們的問題要圍繞教材、圍繞學生的生活展開,提高問題的針對性。
2.難易適度,具有層次性
我們所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難,讓學生放棄思考;也不能太易,讓優生厭于回答。設計問題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化整為零,逐步深入。使每一問都能讓學生“跳一跳,摸得到”,讓學生體驗“問答”活動的愉快,享受成功的滿足,從而大幅度地調整學生的思維。對于差班,問題的層次就密集些,跨度不宜過大,才能使學生獲得知識逐步深化。如,在講述物體內能的大小時,設計提問如下:
(1)什么是物體的'內能?
(2)內能包括物體分子的哪些能量?
(3)分子的動能、勢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4)分子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5)如何才能改變物體的內能大小呢?讓學生思考回答,并列舉相關實例,從而得出:做功與熱傳遞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大小。
教師的問題應逐層深入,激發學生思考。部分老師特別是年經老師熱衷于追求課堂上的熱烈場面而問:“是不是”“對不對”“會不會”,殊不知齊聲回答并不能真正反映真實的效果。提問時,要設計適應學生年齡和個人能力的多種水平問題,使大多數學生參與回答。
3.啟動思維,體現啟發性
教師要善于抓住教材的內在聯系及發展,在學生最感困惑的認識焦點上設問,在學生思維定式或思維缺陷處設問,把啟發教學、探究教學落到實處,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讓學生經過回憶、對比、分析、歸納、綜合后才能得到答案。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但要求老師多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和經驗,把物理與生活聯系起來。
4.通俗易懂,具有明確性
提問的內容要明確無誤,題意清楚,語言簡明準確,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否則學生會答非所問,使教學陷于尷尬局面。
三、發問的技巧
1.把握最佳時機提問
教師在教學中要審時度勢,抓住時機并進行適當調控,問在“點”上。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疑難,要在學生想“知”而又不能立刻“知”時提出問題,與學生的思考、質疑相吻合,并在學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問而苦于不知看樣表述之時提問。此外,教學到重點、難點或需追根求源的地方時,可通過提問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找出事物的本質與根源。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應,在其對教學內容產生興趣或樂于接受時提問,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在實施提問時,要善于用語言、手勢、表情、演示實驗等方式,適時誘導,激發學生的思維。
2.提問后,期待時間要充足
教師提問后,要有停頓,讓學生有準備及思考的時間,以達到調動全體學生積極思維的目的,停頓時間長短應視問題難度和學生反應情況而定。這段時間,教師不能無事可做,更不能頻頻追問,干擾學生思維,而要用鼓勵、期待的目光環視全體學生,獲取反饋信息。如果提問后,所留時間不多或者教師自問自答,將會導致“滿堂灌”。
3.面向全體,因材施問
教師的提問不是簡單地為了獲得學生的回答,而是促進全體學生的思考,提問時應面向全體學生,促進每個人的思考,然后指定個別回答,特別要注意給學生成功的機會,調動各類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變換方式,引發興趣
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問題難易不同、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發問方式進行提問,力求靈活多樣,采取直問與曲問、正問與反問、明問與暗問相結合。若方式過于單調,會使學生乏味、反感。
四、對學生答問的評價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有利于促進師生交流,通過對回答內容的重述、分析、修正、引申等,使正確答案在學生頭腦中留下鮮明印象,也傳授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在評價時,使學生及時糾正錯誤或強化記憶,對答對的學生要充分肯定、鼓勵,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體驗成功;對答錯的學生切忌斥責挖苦,應該對其勇于回答的精神給予表揚,對錯答中的閃光點給予肯定,以鞏固學生的學習熱情。
課堂調查報告 篇6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與推進,我縣的各科課堂教學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一年來,我們教研室小數組通過聽課、看教案等形式,基本了解了新課程改革實施五年來我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到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的可喜變化,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
一、可喜變化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通過聽課,我們看到80%的課堂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思考、交流、說明等數學思考過程,學生能在各種活動情境中有效地學習。
如案例1:二年級“ 可能性”
本課教者從學生喜愛的、熟悉的拋硬幣游戲開始使學生感受事物的不確定性。學生在觀察、拋擲、猜測等活動中,初步體會到了硬幣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組內玩摸球游戲,再一次經歷活動過程,感受事物發生的不確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發生”、“一定發生”等現象。達到了預期目標,充分體現了“做中學”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級“圓的周長”
測量圓的周長時,教師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你用這種方法,他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后,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有的說:“我是用滾條的辦法測出的`。”有的說:“我認為用滾動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無法滾動的圓,我想還是用繩測的辦法好。”教師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后,因勢利導,提出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實驗(一細繩的一端系著一個紐扣,手拿細繩的另一端,繞動細繩,紐扣在空中劃出一個圓)。“象這個圓你能用繩測、滾動的辦法量出它的周長嗎?這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老師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周后留下的痕跡。提問:“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的л倍。這樣,通過操作、討論、觀察、思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問題,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思維。
總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單一的學習向自主學習轉變、由獲得知識結論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由問答式學習向小組合作學習轉變,整個學習過程是學生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
(二)數學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在聽的課中,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級“搭配中的學問”
教者通過組織學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譜等活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案例2:一年級“認識鐘表”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教師出示的鐘面上的時刻,回顧自己每天在這一時刻所做的事情。把時間這個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的具體事例結合起來,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級“正負數”
上課伊始,教師讓學生當天氣預報員,匯報課前收集到的當天天氣預報情況引入正負數。課中通過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銀行存折卡和進行智力競賽打分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正負數,同時了解到正負數意義。
案例4:三年級“筆算除法”
在練習中教師設計了去藥店買藥這一貼近學生生活的開放題:愛心藥店的藥買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藥店每盒78元(每盒7支)。問學生那家藥店的藥比較便宜。題目一出示,學生就頗感興趣,積極開動腦筋,尋求答案。從而使學生對數學方法的體會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98%的教師已經充分注意了數學生活化問題,懂得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并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三)現代教育技術應用
在聽的數學課中,近三分之一的課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的聲、像畫面,為學生創設了和諧的學習情境。用情境的聲、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案例1:三年級“筆算除法”
教師用多媒體形式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孫孫悟空分桃子的問題情境,“孫悟空從天宮帶回了48個仙桃,有兩只小猴子看見了,請求大王把桃子給他們平均分了。”教師提問:從動畫中獲得了那些數學信息呢?然后引導學生列式研究算法。接著多媒體演示把桃子分給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整個學習過程貫穿在這個情境中,讓學生不斷在創設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獲得用數學的成功體驗。
案例2:六年級“ 圓的周長”
教師通過演示自己制作的課件,化靜為動,使學生直觀地感知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充分顯示了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領域中發揮的獨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四)數學文化的彰顯
近年來,在數學課程中重視數學的文化價值已經形成共識,數學課程不僅應該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還應該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包括)文化價值。在我們所聽的課中,雖然注重數學文化的彰顯不算普及,但是可以說已初見端倪。
課堂調查報告 篇7
課改10年,教育最大的成就莫過于課堂的變化。現將本學期調查我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新課程實施情況中發現的優點與不足進行總結和提升,通過總結與提升以期能找到推動并促進我市小學數學教學進一步發展的策略與辦法。
佳木斯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具體有哪些變化?11月,小學部分三組深入到全市各小學進行調查。
我們這一組一行5人,先后進入佳木斯第六小學、郊區十五小、佳一小、第六實驗校、東風區松江小學、二十三小學、農墾小學等7所學校,平均每人聽課14節,并查看、收集了教案、作業、試卷。
從總體上看,老師們的教學研究意識濃厚,教學的獨特風格有所顯示。新的課程理念正在逐步轉化為教師們日常教育教學工作的行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正朝著課改的方向穩步發展。具體情況陳述如下:
一、課堂教學中的欣喜
感觸最深的是發生在學生身心上的變化:他們的綜合素質普遍提高,表現出飽滿的學習熱情、陽光開朗的氣質和團隊合作精神等。其他:
1、老師們的教學組織形式更加靈活。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知識、探索解決問題方法,在游戲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比如,佳一小何莉丹老師組織折紙、填圖等操作性活動,引導學生向更高一層的抽象思維發展:線段、長方形、圓等,發展學生的符號意識與模型思想。佳六小宋一彬老師與王麗丹老師的課堂教學,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放手,理念新、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發言時、思維活躍。佳二十三小李玉榮老師“珠心算”一課,展示了數學課堂靈活多彩的一面。姜娓娓老師的《可能性》教學,故事導入,充滿童趣。融入了“高效的學習任務單”后,讓操作性活動有序展開。孩子們分工明確,在游戲中體驗了數學學習的樂趣。
2、學生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學習方式,為學生的發展創設了更廣闊的空間。課堂上教師能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符合學生學習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用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主動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法。教師給學生的時間、空間,獨立學習的機會明顯比以前增多,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且有效,滿堂灌的現象基本不存在,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學習的主人。王亮老師的《組合圖形的面積》一課導入精彩,從教學樓照片抽象出基本圖形,情境生動、貼近學生。導入部分的鋪設、面積公式復習等,關注了各層面學生發展。發揮了“小班額”優勢,學生數學思維處同齡孩子領先地位。生生間的深層次互動得益于王老師的獨特教學藝術。
3、師生角色的變化,帶來了課堂教學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不再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而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上,經常聽到這樣的話語“能讓我說說自已的想法嗎?”“你們對我的想法有不同意見嗎?”。在十五小,所聽課題是:《因數中間、末尾有零的筆算乘法》。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探究欲望較強;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把握不同算法的特點,盡可能選擇多種算法中較優化的一種,采用合理、簡潔、靈活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學氣氛寬松、和諧。農墾小學張海虹老師、王英濤老師、趙健老師、趙化連老師,引領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活動中做數學,問題由學生提出、由學生解決,已然有了“過程與結果并重的教學觀”。得益于校長、主任辦學理念新與創新意識強。
4、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從重結果向重過程發展。教師十分注重對學生獲取知識與方法的過程設計,重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教師及時給予鼓勵。課堂上,不僅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有學生對學生的評價,通過評價不斷反思修正自己的想法,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習的能力。東風區松江小學王桂凡老師的《筆算除法》注重試商方法的指導,發揮評價的激勵與導向作用:讓學生在經歷反復說、試商的過程中,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教風樸實、扎實。給學生留出了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對算理的揭示也很到位。
5、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通過精美實用的課件演示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趣味性。增大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很多老師們的課件是自制的。這說明,老師們認識到現代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作用。
二、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標》學習還需加強,加強對十個核心概念的理解。教師學科專業化成長有待于關注,教學能力有待于提高。從理念認識的層面也好,從實踐操作的層面也好,教師自身專業化成長亟待關注。課堂駕馭能力,學科知識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差異同校明顯,校際間明顯。教師作為一個成長的個體是需要不斷地學習,這樣才能滿足工作教學的需要。
2、教材編排體系、編排意圖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讀懂教材,是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要仔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調查中我們感覺老師們對教材吃得不夠透,教學目標的把握,教學重點難點的確立,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一部分教師有待于提高,尤其是學習內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載的數學信息,學生的思考達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一改傳統教材的知識呈現方式,新知識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現,分散出現的不少。很多教師對教材的使用與創新之間關系還需進一步思考、認識與理清。
3、情境的理解與創設有待于提高認識。
情境教學被教師們所鐘愛。許多數學課堂因為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情境,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數學課也變得生動、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師對情境教學的認識和理解出現偏差,表現在:情境與數學內容關聯不大,僅限于激發學生的興趣,有的情境含有數學思考,但老師們對于它的使用不當,挖掘不夠深刻。缺少對情境中數學信息的提取與分析。
4、評價。調查過程中發現,有幾位老師的課堂教學評價及時,但,激勵作用不足。重結果,忽略了過程性、發展性評價。對發展性的評價的理解有所欠缺。發展性評價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的評價體系,它的功能是促進和激勵學生的發展,提高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學生,要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體現尊重與愛護的前提下進行評價,同時還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和需要,注重發展和變化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多用激勵、鞭策的語言,少用簡單、結論性的語言。
對優秀的學生,除了激勵之外,更主要的是幫助他們找出不足之處,客觀地認識自我,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更上一層樓。對學習和表現不是很好的學生的評價,應該更加慎重,教師必須用誠懇、信任的態度幫助他們查找、分析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和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比如:4行7字詩中含有字的個數,一名孩子匯報說:2X4加5X4我得到28個字。教師評語說:“錯了,老師的要求是用我們這節課所學的知識來完成,你沒有按老師要求做。”課后與老師的交流改進建議:激勵為主;先肯定孩子把詩歌分兩部分后求字數是很好的辦法。之后,再追問孩子:如果用7的口訣,你怎么做?這樣一來,即保護了他的自尊心、自信心,又“拉回”對本課教學目標的關注。
5、作業。教師都能及時、認真批改。還可有所創新與突破,教給學生科學的作業方法;比如:可讓學生準備一本“錯題簿”,將錯題原原本本的抄下來,把錯誤的地方標注,然后在錯題下面,按正確的方法再做一遍,最后分析錯誤的原因。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后,就會產生很好的效果,類似的錯誤就不會再發生。也可嘗試學生編題,互評、互批等。開放性作業與評語、校本教研特色、文化建設等,我們與發達地區還存在差距,需進一步努力。
6、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需要加強。用多樣的形式表達自己的理解,語言是數學思維活動體現的重要的一部分。語言是思維活動的外顯,如何讓學生把思考表達清楚?教師的重視與培養是關鍵。
三、下一步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1、教師的自覺認識與自覺行動很重要。教師應該有成長自我的認識,加強讀書學習。教師本身的這種自覺的認識與行動,是需要被認可。當領導的,做我們教研員的都要給老師們以積極的關注與鼓舞。
2、用好校本教研這塊的陣地,加強集體備課。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是現在,乃至今后教學研究的一個主要陣地。要發揮好它的作用,關鍵是各校領導要加強認識,帶領學校的老師們注重具體操作層面內容的研究和專業引領,扎扎實實地去研究。
3、專題研究,扎實實驗
近十年課改的實驗,趨于成熟。課改的基本理念已經深入老師們的心中,進一步把課改的實驗進行優化。比如:統計與概率部分的教學,空間與圖形部分有效地經歷過程性學習,包括概念性教學的突破,計算教學有待于進一步探討,等等,從內容到方法,從形式到有效性,從教師到學生,從理念到操作,我們要上下結合,齊心共進,扎實實驗。
4、加強骨干教師的帶動作用
重視骨干教師的引領作用,讓普通老師快速成長起來。
5、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的成長。
課堂調查報告 篇8
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新聘小學語文教師快速成長,盡快承擔起明光小學教育的重任。在教育局領導的正確領導和教研室領導的統一組織安排下,各學科教研人員從11月8日起對XX市新聘小學語文教師和鄉鎮小學轉到城市的語文教師進行了全面細致的課堂教學調查。本次調查充分發揮教研處的組織作用,讓他們牽頭安排教研處各校新聘教師集中在兩三個鄉鎮的中心小學,以借課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我們的老師和科研人員按照科目一個個上課,聽完之后有面對面的交流。在交流中,我們不僅肯定了成績,也指出了不足,并著重提出了改進方案。讓這些新入職的老師得到實實在在的教訓,為他們的課堂教學指明方向。具體調查簡述如下:
第一,優勢
1.這些新聘小學語文教師的平均年齡為23.3歲。他們是教育局嚴格按照招聘指引,通過筆試、面試、考核等層層選拔出來的,最后獲得了職位,不容易。所以,他們年輕,精力充沛,工作態度端正,情緒飽滿。
2.新聘教師均具有大專學歷,其中漢語占70.6%,初教占29.4%。他們可以說是優秀的專業人士,扎實的文化知識。教師資格證都是高水平的初中,完全具備小學學歷。
3.通過仔細調查,我們發現他們有一定的基本教學技能;對新課程改革有一定的教育理念;能掌握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和方法;初步意識到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知道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能夠掌握一定的現代教學方法;基本上可以用普通話實施教學,語言清晰,教學風格自然。
第二,缺點
1.教學理論素養缺失。到目前為止,許多教師還沒有完全閱讀《語文課程標準》,不知道《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概念、語文教育的總體目標、階段性目標以及教學建議和評價建議。
2.沒有掌握備課的基本步驟,機械地抄現成的教案。至于設計教案的想法,不知道,只是為了學校應付檢查。
3.缺乏崗前培訓。缺乏基本的教學套路,學生注意力不夠的時候往往會搶著去教。在教學中,基本上是老師讓學生聽,讓學生回答問題,但是只有前排的.幾個學生不能照顧到班上所有的學生。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學習的實踐,教學也沒有實質性的效果。
4.不能掌握教學的基本環節,步驟混亂。小學語文課本上的課文,一般兩個課時完成。在教學中,他們經常混淆不清,分不清課時。
5.上課板書,粉筆字寫的很差,基本屬于“火柴棍體”,很不規則。它不能準確地反映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課文的基本內容。
第三,推薦
1、校準是為了設定明確的培訓目標。這些新聘的各科老師有知識,有精力,有熱情,但缺乏經驗。因此,崗前培訓是他們教學中的重要一步,也是他們教學生活中的關鍵一環,我們學校領導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學校的工作特點和實際情況,制定培訓計劃,確立培訓目標,指定專人負責,扎扎實實地實施。
2.建模根據不同的學科和不同的內容,制定相應的教學模式,讓這些新教師在教學中嚴格遵循這種模式。讓他們堅定地邁出第一步,打牢基礎,掌握一定的技能,然后讓他們在教育的舞臺上自由奔跑。比如一年級的漢語拼音教學的基本步驟。一節課通常在兩小時內教完。第一課時的重點是看信;第二課時的重點是學習拼寫。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節課
(1)用“情景圖”引出字母。
(2)字母的識別。
(3)利用“留聲機”增強對字母的記憶。
(4)利用“語境歌曲”鞏固字母的識別和閱讀。
(5)畫紅色模仿學習寫信。
第二節課
(1)復習字母的識別。
(2)利用課文的插圖,讓學生掌握拼寫方法。
(3)用拼寫法練習拼寫。
(4)描紅,抄音節。
“字符串識字”教學的基本步驟。
一般兩個課時就能教完。
第一節課
(1)激動人心的進入。
(2)通過漢語拼音自學漢字。
(3)把文字和事物聯系起來。
(4)串聯讀詞,讀寫結合,描紅仿影。
第二節課
(1)復習鞏固生詞。
(2)把單詞讀成串,邊讀邊想。(把每行字讀成一串,想象畫面、場景、場景等。閱讀時)
(3)一系列文章形成積累。(把單詞作為韻文一起讀,把它們作為背誦來讀)
(4)讀寫結合,指導寫作。
此外,還有閱讀教學模式和作業教學模式。等等。
3.嚴格訓練就是嚴格訓練。即學校要充分研究新聘教師的特點,制定系統的培訓方案,嚴格按照方案內容腳踏實地地實施培訓。采取培訓掌握理論知識,課堂實踐檢驗理論效果,總結形成教學經驗,再實踐,不斷總結提高,直至達到目標。盡量少走彎路,減少盲目性,努力早日成才,為明光基礎教育服務。
課堂調查報告 篇9
一、調查目的:
通過對中間年級學生對傳統板書和多媒體教學的不同認知的調查,進一步明晰板書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為下一步課題組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確立方向。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本校漢語部三、四、五年級學生中隨機抽取了22名。
調查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
三、調查背景:
目前,隨著多媒體教學日益普及運用,加上農村學校“班班通”工程實施以來,多媒體的使用已成為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信息容量大、集各媒體之長、文圖聲并茂的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因此多媒體日益受捧。因此,在學生中作一調查,對照傳統板書與班班通或多媒體教學之間的差異。
四、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問卷調查,收集到一些學生學習方面的信息,通過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得出下面統計結果:
共發放22份調查問卷,其中3份因學生未理解題意,表達矛盾,不予統計。
第1題調查平時上語文課黑板上有板書嗎?有17名學生回答“有”,2名學生回答“有時有,有時沒有”。
第2題調查是否喜歡老師板書?19名學生回答“喜歡”,喜歡的`原因是:
①在黑板上可以寫生字;
②既能表達完整,又能讓學生聽得明白;
③學會讀寫生字;
④老師的字寫得好,寫得工整;
⑤板書的是本課的重點內容;
⑥通過板書老師講得很認真、詳細、有趣;
⑦板書便于更好地理解;
⑧看得清楚;
⑨可以更好地做課堂筆記;
第3題調查什么情況下老師不愿板書?
調查結果沒有不愿板書的;第4題調查語文老師不板書可以嗎?對學習有影響嗎?有1人回答“可以,沒有影響”;1人回答“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17人回答“不可以,影響學習”;
不可以的原因:
①我們不會復習,不會思考問題;
②語文課上必須有板書,因為這樣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不板書我們不理解;
③重要的內容必須要板書,我們才能明白;
④可以看清楚,不會很快忘掉;
⑤老師不板書,我們回去不會寫生字;
⑥有的同學只看班班通上的圖片;
第5題調查喜歡老師用班班通或多媒體上課嗎?有11人回答“喜歡”;6人回答“不喜歡”;2人未作答;第6題調查有了班班通或多媒體的展示,上課不用老師再用黑板板書了,你贊同嗎?有5人“贊同”;14人“不贊同”;不贊同原因:
①一直用班班通,影響視力,理解有困難;
②老師寫下來,我們容易記住;
③有時班班通上生字看不清;
④用班班通展示就不好理解;
⑤對語文學習有一些影響;
第7題調查語文課老師用黑板板書好,還是用班班通展示好。19人回答“用黑板板書好;原因是:
①黑板上可以示范生字的書寫,班班通則不可以;
②模仿老師寫字;
③容易記住知識點;
④黑板上把重點內容板書出來了;
⑤可以記在筆記上,不會忘記;
⑥在黑板板書總結得很好,可以提高語文成績;調查結果分析總結:
1、學生很喜歡語文老師板書。
2、通過老師板書示范,學生直觀地掌握漢字的書寫、筆順、偏旁部首。
3、通過老師板書更有利于做學習筆記。
4、通過板書可以把握文章重點內容,便于理解學習。
5、通過板書可以提高注意力,更容易記住知識要點。
6、班班通或多媒體有時會干擾學生注意力,長期使用會影響學生視力。
課堂調查報告 篇10
研究背景:
課堂作為大學生上課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學習場所。在日積月累的學習和建設中,會形成獨特的課堂文化。這是人文的積淀。課堂文化不僅代表著課堂的整潔和美觀,也代表著一個學校的學風建設。良好的課堂文化代表著積極、充滿活力的文化學習氛圍。
調查形式:
走訪新生宿舍;與新生交談;問卷調查等。
目的:
了解大學新生對課堂環境和學習環境的要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教師文化建設指明方向。
研究單位:
文科學院衛生與健康系
研究內容:
教室衛生的清潔和維護
一個干凈美麗的環境可以振奮精神。課堂凈化是一個班級精神面貌的外在表現。課堂衛生是課堂文化的第一環節。沒有良好的衛生,課堂文化就無從談起。一個骯臟的課堂,塑造課堂文化呢?恐怕沒人會來學習。因此,需要有人打掃教室,這只能由學生自己來做。在對09級學生的調查中,大部分都希望有一個好的課堂環境,所以也了解安排的衛生工作。
結合文理學院衛生與健康系幾屆以來形成的傳統,文理學院衛生與健康系每周組織三次教室保潔。基本上09級的每個班都有一個帶衛生責任的教室,自習室每兩個班分配一個班,基本上讓每個班的任務均等。學校衛生衛生部門每周四要檢查,每間教室每周四要檢查,選擇打掃最好的兩間教室作為教學示范教室,供學校衛生衛生部門檢查。事實上,衛生保健部和值班室共同負責學院衛生,值班室組織值班學生打掃衛生。他們負責學院走廊和樓梯的衛生。只有將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全面開展文理學院的衛生工作。除了正常的清潔機制,衛生部還會組織不定期的清潔。
既然是任務,肯定有積極性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做好衛生工作,必須有一套相應的獎懲機制。每周學院衛生與健康部檢查衛生狀況時,會對每個教室進行評分和宣傳,以激勵學生。而且會有階段性的認可和批評。衛生委員會成員是學生與衛生衛生部最直接的接觸者,因此有必要定期對各班衛生委員會成員進行指導和培訓。
“我們打掃衛生,希望班上的學生能保管好,把他們的垃圾帶走。”在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很多學生是這樣寫的。這說明很多同學對衛生工作有自己的看法。工作重在維護,清理不如破壞快。所以每個人都要有效的保持教室衛生,把自己的垃圾拿走,丟進垃圾箱,盡可能的減輕打掃衛生的負擔。這是一個很好的循環。因此,學生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不亂扔垃圾,自覺維護衛生。
塑造課堂環境
不同于高中讀書,大學沒有固定的教室,每個班也不會有自己的教室。衛生任務分配的教室只是需要打掃的教室,不可以在這個教室上課。這給課堂環境的塑造帶來了很多困難,只能由課堂上的學生來維持。課堂文化環境是以學生為主體創造的,反過來又改造學生,決定和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優雅健康的環境影響學生人格的培養、心理素質的鍛煉、道德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增長、法律意識的增強。
文理學院教室里的很多桌椅和墻壁都是用鋼筆寫的。詩歌、交友和胡侃是各種各樣的事情。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上課涂鴉。這些字跡在打掃時無法用抹布擦掉,給打掃帶來很大的困難,也大大降低了教室的嚴肅氣氛。要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必須減少這種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倡導學生提高自身素質來呼吁熱愛課堂環境。
在文理學院的一些教室里,筆者發現教室后面的墻上貼著一些文章,是06/07級的學長學姐寫的.。由于那些文章的出處還沒有查出來,可能是老師布置的作業,也可能是一篇短文的獲獎作品。但是進入大學一年多,08級從來沒有這樣做過,這在一定程度上是課堂功能的退化。在一個房間里貼文章,立刻給人的感覺不僅僅是一個房間,而是一個有著人類文化的教室。今天,隨著電子書寫和閱讀的普及,使用鋼筆的機會已經不多了。看到墻上的紙/筆寫的文章,一定會有一種原始的溫暖的寫字感覺。因此,高校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張貼自己寫的文章/或學習部門組織的作文獲獎作品,供學生課后觀看和自學。這對文理學院的專業方向大有裨益。
在一個充滿學習氛圍的教室里,如果有人帶著讀書的聲音吃飯,氣氛會大打折扣。因此,要創造良好的課堂環境,就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在課堂上吃飯的發生。杜絕在教室吃飯不僅有利于打掃教室,也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個人習慣。原因很簡單。一般在教室吃飯的人都是早上,但是早上在教室吃飯就是早上起晚了,沒有足夠的時間吃早飯。所以,禁止在教室吃早餐,可以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深層次上,讓教室成為一個簡單的學習場所。當人們坐在教室里時,他們感覺到它作為一個學習場所的作用,而不是為了吃飯和睡覺。
蘇霍姆林斯基說,盡量讓學校的墻壁說話。教室的墻壁也要盡可能體現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理想。至于教室的外部,我在別的學院上課的時候,發現很多學院的教室墻上都有一些名言警句。這些措施至少能給人一點課堂感受,我們可以借鑒。
課堂氣氛的培養
課堂氛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群體的學習熱情,良好的氛圍可以激發這個群體的學習熱情。學習氛圍不好,讓人學習的熱情越來越低,課堂氣氛也會越來越差,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09級的一個同學說他班每次都要占個座位,不然就沒有好位置了。據他說,不僅有同級別的班委,還有高年級的學長。“有一次我們七點去,但是到了之后發現前面的座位都坐滿了人,我們卻很無奈。”這位同學笑著說。座位其實是學習上的一種積極表現。相反,有些班級有爭先恐后向后坐的不正常現象。在教室里上課,大家都主動坐在前面,對老師和班級都是成功的。
占座并不是教室的全部氣氛。良好的課堂氣氛還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積極與老師交流;對課程工作不了解,及時咨詢老師;上課很安靜,沒有睡覺的人等。
調查結論:課堂文化是由班級成員創造的群體文化,學生是課堂文化建設的主體,體現了全體學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以及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和文化習慣。這種共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和文化習慣會激發成員對班級目標和標準的認同感,以及他們作為班級成員的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
在《文學概論》課上,尹老師提到過這樣一個現象:以前老師站在教室中間講課。現在,隨著多媒體的應用,教師不得不在角落里講課,以適應多媒體教學。這樣一來,老師的地位就無形中降低了。以前私立學校的教學方法,私立學校先生的講桌上總有一把尺子,用來教不聽話的學生。但是現在那個統治者已經在教學的進程中消失了。這種現象含蓄地反映了課堂文化的變化,也說明了課堂文化是隨著時代而變化的。
狹義的課堂文化一般有幾個方面。對于廣義的課堂文化來說,它包含了更多的含義。總的來說,關于學習的一切都可以歸結為課堂文化。比如課堂筆記,課前起立等。這些都代表了學術的認真和尊師重道的態度。現在,課堂筆記的選擇可以看作是課堂文化的選擇。
課堂文化和學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理學院在課堂文化建設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績有其自身的特點。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一定會顯示出更好的效果。
課堂調查報告 篇11
一、基本信息
我們根據工作計劃進行教學研究。研究內容分為兩部分,一是深入聽課,二是檢查教學的日常管理。本次調查中,我聽了指定年級和非年級的16節課,查了老師的備課筆記(教案),聽了講課筆記,對作業批改進行了抽查,召開了討論交流會,召開了情況反饋分析會。
第二,值得肯定
1、課堂教學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無論是課改年級還是非課改年級,部分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②開始打破“以教師為中心”,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和主動性。
2、語文的三個維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呈現,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部分教師教學扎實,知識和能力維度落實到位;
②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很多老師重視引導學生積累字、詞、句的知識;
③注重發展性評價,課堂上更有刺激性語言。
3、一些語文教師可以將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相結合,利用多媒體來授課。老師們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做得很好,課件做得很漂亮,教學應用得恰到好處。
4、學校更注重教學的日常管理,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大部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備課、寫教案,教案規范、寫得細致;
②老師可以有計劃的互相傾聽,講課書的內容更詳細。
③老師布置的作業量基本適中,形式多樣,批改細致。作文批改基本上有分數(成績)和評語。中高年級還要求學生寫日記或每周筆記。
第三,存在問題
1、一些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三種不容忽視的傾向:一是重視閱讀課文,忽視語言的使用,輕視語文課堂練習,沒有有效練習就培養語感,只是一味地閱讀課文;二是注重感知,忽視提問,這在中高年級教學中更為突出;第三,課程改革年級教學中存在弱化“雙基”的傾向。
2、學生語文作業停留在知識層面,中高年級缺乏思維發展練習。比如造句,寫單詞,寫日記,寫周筆記等。
3、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缺乏有效的練習,教師也沒有為學生設計精讀課文中關鍵段落的練習來進行閱讀訓練。不重視培養閱讀能力的書面練習。
4、課改年級教師課堂教學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比較普遍,很多教師的.課只有溫度沒有深度。
5、他們大多忽視了家庭作業教學的課堂教學研究,部分教師提出了家庭作業教學的要求。比如老師批改初三的作文,寫“細節不合適,中心不突出”之類的評語,分數只有三四十分的作文比較多,破壞了學生的寫作信心。
6、在課程改革的年級上,教師的導向作用被弱化了,表現在教師一味的放手,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伙伴和學習方法的權利,開展過多的小規模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7、少數初中語文教師在講授精讀課文時,無法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結合起來。
8、教學常規管理:很多語文老師都沒有寫教學反思,少數老師備課筆記(教案)過于簡單,有些滯后于教學進度。有的老師很少上課,一個月只聽一節課。
第四、教學建議
1、我們應正確處理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的關系,加強“雙基”教學。在課改階段,要特別注意鞏固“雙基”。
2、為了加強語文實踐,中高年級教師應該為學生精心設計和使用多樣化、創造性和選擇性的書面練習。每次文學精讀后,課堂上要留出5-8分鐘讓學生學習和使用語言。
3、加強習題教學的課堂教學研究,開展習題教學研究活動。
4、重視案例教學。在教學和科研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觀察課程和分析案例來明確學習什么和避免什么。
5、教師要寫教學反思。不是每節課都要寫,但至少有一個學期要寫一些有價值的課后反思。
6、要結合自身遠程教育模式,加強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開展語文教學和科研活動。
7、加強集體備課。校本教研要帶著“問題”去研究。
【課堂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課堂調查報告07-21
初中物理基礎課堂教育調查報告10-25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調查報告2篇10-28
語文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調查報告06-29
語文課堂教師提問有效性的調查報告范文06-21
有效課堂活動方案11-05
翻轉課堂學習總結01-13
高效課堂調研報告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