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實驗報告范文
篇一:探究溫度和濕度對霉菌生活影響--實驗報告
霉菌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才能生活。環境中影響霉菌生活的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水、溫度、氧氣、食物種類等;生長在同一塊食物上的霉菌之間的相互影響則屬于生物因素。在這個活動中我們主要探究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實驗以課外活動形式,由學生在家庭完成。 【活動目標】
1.嘗試通過探究活動解決問題的過程;
2.學習設計簡單的表格用以記錄活動中觀察到的現象;
3.練習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的過程,解釋溫度是否影響霉菌的生活。 【材料器具】
饅頭2塊(或面包)、干凈的食品袋2個、冰箱。 【方法步驟】
1.提出問題: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響呢2.嘗試對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作出假設。
你認為影響霉菌生活的是: 。3.設計實驗方案進行研究
影響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很多,每個實驗通常只研究一個可變因素。本實驗首先探究的可變因素是: 。(溫度或濕度)
4.實施實驗并記錄
每天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兩組食品表面的變化,直至最初長出的霉菌變色。要堅持每天做好觀察和記錄:
注意:(1)你們可以用文字或繪圖的方式記錄實驗現象,也可以配以照片。(2)記錄應真實,并盡可能詳細。
海陽中學2013—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七年級
(4)請用繪圖或照片的方式展示兩組實驗的最終結果。
5.分析實驗現象
檢驗預期與實驗結果是否完全一致,如果存在差異,你們的解釋是:
你們對最終實驗結果的解釋是:
實驗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們是如何克服的
6.你們得出的結論是: 【討論】
1.你們認為選用什么樣的食品容易長出霉菌
2.你們的實驗方法、實驗結果和其他組的一致嗎
【思考】
1.如果想要“探究不同食品對霉菌生活的影響”,你將如何設計實驗進一步解決這一問題呢
2.你如何設計實驗探究其他條件(如濕度、氧氣等)對霉菌生活的影響
篇二:實驗五 霉菌的形態觀察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并掌握觀察霉菌形態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態特征及鑒別依據。
2.學習使用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在顯微鏡下測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3.了解血球計數板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學習使用血球記數板測定微生物數量的方法。
4.總結并掌握細菌、放線菌和霉菌的鑒別方法。
二、實驗原理
1. 霉菌定義及用途
霉菌不是真菌分類中的名詞,而是絲狀真菌的統稱。
霉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與食品的關系密切,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最早利用的一種微生物,如早期進行的醬和醬油的制作等。
霉菌也可以使食品發生腐敗變質或產生毒素,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霉菌特征
霉菌可產生分支的菌絲體,分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分化產生繁殖菌絲,由繁殖菌絲產生孢子。
菌絲體(尤其是繁殖菌絲)及孢子的形態特征是識別不同種類霉菌的重要依據。 霉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的多(約3-10um),常是細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鏡即可觀察。
3.霉菌的菌落
松:由于霉菌的菌絲較粗較長,菌絲體疏松,因而形成的菌落也比較疏松,呈絨毛狀、棉絮狀或蜘蛛網狀;
大:菌落形態較大,一般比細菌和放線菌的菌落大幾倍到幾十倍,有時會長滿整個培養皿;
干:外觀干燥,不透明;
挑:菌落與培養基間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
顏色:由于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孢子顏色不同,不同的霉菌菌落表面呈現不同的顏色,菌落正反面、邊緣與中心顏色常不一致。
同一種霉菌在不同的培養基上或不同的培養條件下所形成的菌落特征可能有所不同。但同一種霉菌在相同的培養條件下和培養基上所形成的菌落特征相對穩定。菌落特征是霉菌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4、霉菌的.菌絲形態
構成霉菌營養體的基本單位是菌絲。菌絲的寬度一般為3-10μm,比放線菌菌絲寬很多倍,其菌可伸長并產生分枝。
許多分枝的菌絲相互交織在一起,稱為菌絲體。
一部分菌絲存在于培養基質中吸收營養,稱為基內菌線或營養菌絲。
另一部分菌絲向空中生長,稱為氣生菌絲。氣生菌絲一部分形成生殖細胞,也有部分氣生菌絲生成生殖細胞的保護組織或其它組織。
4、霉菌的菌絲
從結構來看,霉菌的菌絲有兩種:
無隔菌絲:低等霉菌如根霉、毛霉等
有隔菌絲:高等霉菌如青霉、曲霉等
菌絲的孢子較大,在低倍鏡下即可清晰觀察到有隔或無隔菌絲和孢子及巨大的孢子囊。
5、霉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結構
霉菌主要靠形成各種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進行繁殖。
霉菌的無性孢子:
厚垣孢子
節孢子
分生孢子
孢囊孢子
6、食品中常見的霉菌
霉菌的種類很多,下面僅介紹一些常見的、與食品有關的菌屬。
(1)根霉菌屬(Rhizopus)
現已發現根霉有20多種,根霉有假根和葡匐枝,假根主要起固定和吸收營養的作用。本屬的黑根霉能產生果酸酶,引起果實的腐爛及甘薯的軟腐,能產生反丁稀二酸,也是轉化甾族化合物的重要霉菌。
(2)曲霉菌屬(Aspergillus)
現已發現和應用的曲霉菌有100多種,在我國古代已利用曲霉菌制曲、釀酒、制醬等。曲霉菌還可用于制造蛋白酶、檸檬酸等一些有機酸。曲霉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空氣中經常含有曲霉菌的孢子。常引起食品、衣服、皮革等物品的發霉和腐爛,有的菌株還可產生毒素,例如黃曲霉。曲霉菌具有發達的菌絲體,菌絲有隔膜,為多細胞菌絲。繁殖方式為無性和有性繁殖。其菌落呈現各種顏色。
(3)青霉菌屬(Penicillium)
青霉菌在自然界的分布也非常廣泛,土壤中常常有大量的青霉菌存在,在水果和糧食上經常發現青霉菌,已發現大約有幾百種。青霉菌的菌絲體無色或淺色。菌落是深綠色。青霉菌可引起果蔬等的病害,如引起柑桔的病害而造成較大損失。但有些青霉菌能產生有經濟價值的有機酸,如檸檬酸,葡萄糖酸等。在醫藥上常用的青霉素的產生菌是產黃青霉。
三、實驗內容
(一)實驗材料
1、菌種:培養法培養3~4天的根霉(Rhizopus sp.)、青霉(Penicillum sp.)和曲霉(Aspergillus sp.)平板。
2、其他物品:乳酸石炭酸溶液、載片、蓋片等。
(二) 記錄三種霉菌的菌落特征
2、霉菌個體形態觀察
直接制片觀察:于潔凈載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液于載片中央;用解剖針從霉菌菌落的邊緣處取小量帶有孢子的菌絲置于液滴中,再細心地將菌絲挑散開;然后小心地蓋上蓋玻片,注意不要產生氣泡。置顯微鏡下先用低倍鏡觀察,必要時再換高倍鏡。挑菌和制片時要細心,盡可能保持霉菌自然生長狀態。加蓋玻片時切勿壓入氣泡,以免影響觀察。
(1)水浸片法觀察(根霉與曲霉)
根霉:加熱至沸騰后觀察
曲霉:直接觀察
第二節微生物大小的測定
一、實驗原理
微生物細胞的大小是微生物基本的形態特征,也是分類鑒定的依據之一。微生物大小的測定,需要在顯微鏡下,借助于特殊工具—測微尺,包括目鏡測微尺和鏡臺測微尺。
鏡臺測微尺適用于校正目鏡測微尺每個的相對長度。然后,根據微生物細胞相當于目鏡測微尺的個數,即可計算出細胞的實際大小。
實驗程序Ⅰ (測定微生物的大小)
測定的工具:目鏡測微尺 鏡臺測微尺
實驗程序Ⅱ (測定微生物的大小)
目鏡測微尺的校正:在高倍鏡下,看清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后,轉動目鏡,使目鏡測微尺與鏡臺測微尺的刻度平行,移動推動器,使目鏡測微尺的0點與鏡臺測微尺的某一刻度重合,然后,仔細尋找兩尺第二個完全重合的刻度。計算兩刻度間目鏡測微尺的格數和鏡臺測微尺的格數。由于鏡臺測微尺的刻度每格長10μm,所以可得:
目鏡測微尺每格長度( μm)=(鏡臺測微尺格數×10)/目鏡測微尺格數
注意:校正目鏡測微尺必須針對特定的顯微鏡和附件(特定的接物鏡、接目鏡、鏡筒長度等)進行,而且只能在這特定的情況下才可重復使用。
菌體大小的測定:取下鏡臺測微尺,將細菌染色標本置于載物臺上,然后在油鏡下用目鏡測微尺測量菌體的長和寬。
操作步驟
1、裝目鏡測微尺
2、校正目鏡測微尺
3、菌絲體大小測定:將觀察的黃曲霉菌絲體直接進行菌絲體大小的測定
4、測定完畢后,取出目鏡測微尺用擦凈紙擦干凈,放回盒內保存。
第三節 微生物的顯微計數
血球計數板通常是一塊特制的厚載玻片,載玻片上有四條槽而構成三個平臺。 中間的平臺較寬,其中間又被一短橫槽而隔成兩半,每個半邊上面各刻有一個方格網。
每個方格網共分九大格,其中間的一大格又稱為計數室,微生物的計數就在此大格中進行。
常用的血球計數板的計數室有兩種規格的刻度網格。
一種是一個大方格分成16個中方格,而每個中方格又分成25個小方格,即為16×25。
另一種是一個大方格分成25個中方格,而每個中方格又分成16個小方格,即25×16。
但是不管計數室是那種規格,其計數室的小格數總是相同的,即16×25=25×l6=400(小格) 計算
每一個大方格邊長為1mm,則每一大方格面積為1mm2。蓋上蓋玻片后,載玻片計數室與蓋玻片之間的高度為0.1mm,所以每個計數室(大方格)的體積為0.1mm3。
在計數時,通常數五個中方格的總菌數,求得平均值。再乘上16或25就得一大方格中的總菌數。然后再換算成1毫升菌液中的總菌數。
(1ml=1cm3=1,000mm3)
實驗材料
酵母菌懸液
顯微鏡,血球計數板。
蓋玻片,無菌滴管,吸水紙,擦鏡紙,香柏油、鏡頭洗液。
1. 取清潔無油的血球計數板,在計數室上面加蓋血蓋片。
2. 取酵母菌液,搖勻,用滴管由蓋玻片邊緣滴一小滴,使菌液自行滲入,計數室內不得有氣泡。
3. 用10×鏡觀察并將計數室移至視野中央。
4. 在10×鏡下計數:計數4個(或5個)中格的平均值,然后求得每個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計數區總菌數,最后再換算到每mL菌液中的含菌數。
5. 注意事項: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出芽計一半
實驗程序 計數步驟:
1. 取清潔無油的血球計數板,在計數室上面加蓋玻片。
2. 取酵母菌液,搖勻,用滴管由蓋玻片邊緣滴一小滴(不宜過多),使菌液自行滲入,計數室內不得有氣泡。
3. 靜置5分鐘后,將血球計數板置于顯微鏡載物臺上,先用低倍鏡找到計數板的大方格網位置。尋找時光圈要縮小,光線要偏暗些,并將計數室移至視野中央。
4. 在高倍鏡下計數:隨機地計數五個中格內的菌數,然后求得每個中格的平均值。乘上16(或25)就得出一大格中的總菌數,最后再換算到每毫升菌液中的含菌數量。
由于菌體細胞在血球計數板上處于不同的空間位置,要在不同的焦距下才能看到,故觀察時必須不斷調節微調節器,方能數到全部菌體,以免遺漏。
5. 計算方法:
酵母菌細胞數/毫升=[(X1+X2+X3+X4+X5)/5]*25(或16)×10×1000×稀釋倍數
6. 注意事項。
計數時,為避免重復或遺漏計數,凡是遇到壓在方格線上的菌體,一般以壓在底線和右側線上的菌體計入本格內,遇到有芽體的酵母時,如果芽體和母體同等大時,就按兩個酵母菌體計數。
7. 計數完畢后,血球計數板要立即清洗干凈,并用吸水紙吸干,最后用擦鏡紙擦干凈并放回盒。
將顯微計數結果記錄于下表中。T表示五個中方格中的總菌數;D表示菌液稀釋倍數。
篇三:霉菌的形態觀察
姓名 系年級 學號 組別 科目 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霉菌的形態觀察
一. 實驗目的
1.掌握配制馬鈴薯培養基(PDA)的一般方法。
2.學習并掌握觀察霉菌形態的基本方法。
3.了解并掌握四類霉菌(根霉、毛霉、曲霉、青霉)的基本形態。
二.實驗原理
1.霉菌
霉菌是可產生復雜分枝的菌絲體,其菌絲分基內菌絲和氣生菌絲,氣生菌絲生長到一定階段分化產生繁殖菌絲,由繁殖菌絲產生孢子。霉菌菌絲體(尤其是繁殖菌絲)及孢子的形態特征是識別不同種類霉菌的重要依據。
霉菌菌絲和孢子的寬度通常比細菌和放線菌粗得多(約 3~10μm ),常是細菌菌體寬度的幾倍至幾十倍,因此,用低倍顯微鏡即可觀察。本實驗采用毛霉、青霉,曲霉,根霉四種常見的霉菌作為菌種進行觀察。
2.小室培養法
觀察霉菌的形態有多種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制片觀察法、載玻片培養觀察法和玻璃培養觀察法三種方法,本次實驗采用載玻片培養觀察法(小室培養法)。
用無菌操作將培養基瓊脂薄層置于載玻片上,沿瓊脂邊緣接種后蓋上蓋玻片培養,霉菌即在載玻片和蓋玻片之間的有限空間內沿蓋玻片橫向生長。培養一定時間后,將載玻片上的培養物置于顯微鏡下觀察。這種方法既可以保持霉菌自然生長狀態,還便于觀察不同發育期的培養物。
三.實驗器材
1.菌種
曲霉(Aspergillus sp.),青霉(Penicillium sp.),毛霉( Mucor sp. )和根霉(Rhizopus sp.)培養48h的馬鈴薯瓊脂(PDA)斜面培養物。
2.培養基及試劑
馬鈴薯瓊脂(PDA),20%甘油(無菌),乙醇。
3.儀器及其它用品
無菌操作臺,解剖刀,鑷子,無菌吸管,U型玻璃棒,普通光學顯微鏡,擦鏡紙,綢布,酒精燈,載玻片,接種針,培養皿等。
四.操作步驟
1. 培養基的配制
按附錄所示配方稱取PDA各組分,先將馬鈴薯去皮,切成小塊稱取20g煮沸
姓名 系年級 學號 組別 科目 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20min,然后先用1層紗布濾去未溶解的固體,再用6層紗布過濾,將濾液體積用無菌水調至100mL,然后再加入糖及瓊脂,加塞后用牛皮紙包好,準備滅菌。
2. 培養基及裝置的滅菌
(1)滅菌準備
準備12個平皿,在其中10個平皿皿底鋪一張略小于皿底的圓濾紙片,再放一U形玻棒,其上放一潔凈載玻片和三塊蓋玻片,蓋上皿蓋后再與另外2個空平皿一起用牛皮紙包好;在100mL錐形瓶中用甘油配制20%的甘油,加塞包好;最后取2mL移液管兩支并用牛皮紙包好。
(2)滅菌
將上述用牛皮紙包好的儀器與試劑連同配好的PDA培養基一并放入滅菌鍋中110℃滅菌20~30min(由于培養基中有葡萄糖,為防止由于高溫而使糖發生糊化而變質,滅菌溫度不宜過高)。
3. 瓊脂塊制備
分別取已滅菌并溶化冷卻至約50℃的馬鈴薯瓊脂培養基6~7mL 注入兩個滅菌空平皿中,使之凝固成薄層。在兩個凝固后的平板背部用記號筆畫下約1×1cm的方格,通過無菌操作,用解剖刀沿畫下的方格線將其切成方形的瓊脂塊。(注:解剖刀使用前應先在酒精中浸泡,然后在酒精燈上灼燒,冷卻后再進行切割操作)
4. 接種
在無菌操作臺上,先用鑷子將載玻片放于U型玻璃管上,然后用解剖刀取一小塊兒瓊脂塊,置于載玻片上,用接種環分別從斜面培養物上挑取很少量的4種菌的孢子,分別接種于培養小室中瓊脂塊的邊緣上,用無菌鑷子將蓋玻片覆蓋在瓊脂塊上。最后用移液管在培養小室中的圓濾紙上加2mL 滅菌的20 %的甘油(用于保持平皿內的濕度 ) ,蓋上皿蓋并貼上標簽,每一種菌接種兩個小室(其中毛霉接種4個小室)。
5. 恒溫培養
將接種后的平皿正置于28℃培養箱中恒溫培養7天。 6. 鏡檢
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小室培養后的載玻片,用低倍鏡即可較為清晰的觀察到霉菌的菌絲體及孢子,根據所學的四種菌的基本特征對四種菌進行觀察比較與區分,必要時可以采用高倍鏡對菌進行觀察。
五.實驗結果記錄
1.四種霉菌的形態特征
姓名 系年級 學號 組別 科目 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毛霉、根霉、青霉、曲霉的形態特征比較
2. 四種霉菌的圖示
圖1 根霉的形態(10×40)
姓名 系年級 學號 組別 科目 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圖2 黑曲霉的形態(10×10)
圖
3 黑曲霉的形態(10×40)
圖4 黑曲霉足細胞(10×40)
姓名 系年級 學號 組別 科目 題目霉菌的形態觀察
同組者:
圖5 毛霉的形態(10×40)
分生小梗
隔
圖6 青霉的形態(10×40)
六、實驗小結
通過本次實驗,學會了小室培養培及馬鈴薯培養基的配制方法。另外,通過觀察霉菌的形態并且有特別的關注不同霉菌的細節及不同之處,比如菌絲是否有隔,孢子囊形態等特征,細心比較各種霉菌細節狀態的不同,掌握了霉菌的一些基本形態特征,擴展了視野。
七、思考題
1、黑曲霉和黑根霉在形態特征上有何區別?
①菌絲:根霉無隔有假根,曲霉無隔有足細胞。
②孢子梗:根霉位于假根上,曲霉由氣生菌絲分化而來。
③孢子囊形態:根霉孢子囊表面平滑,曲霉表面不平滑,呈絮狀。 2、如果要求對某放線菌或霉菌不同發育時期(基內菌絲→氣生菌絲→孢子絲或
【霉菌實驗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實驗報告范文01-20
實驗報告范文(15篇)01-20
實驗報告范文15篇01-20
實驗報告范文(集錦15篇)01-20
倉儲實踐實驗報告01-13
《血染的實驗報告》讀后感01-20
民間文學課題實驗報告01-20
《血染的實驗報告》讀后感3篇01-20
訃告范文08-08
公告范文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