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住宅調研總結報告
篇一:綠色住宅調研報告
成渝地區綠色住宅產業市場調研
[摘要] 本次的報告是以綠色住宅為主題,對綠色住宅的產生及涵義進行了簡 述,最后綜述了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綠色住宅的發展現狀,以實現人類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 綠色住宅;健康;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
為切實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推進建筑領域節能減排,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3〕1號)要求,結合四川實際,制定全省綠色建筑行動實施方案。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深入實施“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用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指導城鄉建設,切實轉變城鄉建設模式和建筑業發展方式,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提高建筑舒適性、健康性、安全性。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全面推進與突出重點相結合、因地制宜與分類指導相結合、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全面推進綠色建筑行動,實現建筑領域節能減排目標,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因而輕型鋼結構住宅在未來的地產行業已經逐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綠色建筑的產生
綠色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就有這樣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綠色建筑———利用自然條件,就地取材,對附近環境沒有產生副作用。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繁榮、經濟增長,但是自然資源被肆意濫用,生存環境惡化。20世紀60年代,公害事件和環境污染頻生,從而引發了一場綠色運動。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人們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問題,認識到如果人類不去保護生態環境,那么人類發展的負效應行為將毀滅人類本身。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1993年的斯圖加特生態建筑展覽會上提出了綠色建筑的各種設想和模型。至此,綠色建筑、生態建筑、
可持續建筑等的研究與實踐達到了高潮。下圖則是前幾年以來我國綠色建筑的大致發展趨勢。
2、輕型鋼結構住宅的發展
鋼結構住宅是住宅建筑的一個分支,是以鋼結構為骨架,配合多種復合材料輕型墻體拼裝而成,其主要承重骨架是以鋼結構或鋼管圓管或矩形管混凝土構件組成,它具有鋼結構的一系列性質,同時又具有一般住宅建筑的所有共性。所以,輕型鋼結構住宅則是綠色建筑很重要的一部分。
從最初解決住房問題,到提高住房性能、居住水平,再到建造綠色住宅,住宅工業化水平是適應各個階段建設發展的需要而不斷提高的。住宅工業化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追求數量。第二階段:追求質量。第三階段:追求可持續發展。雖然各個國家基于國情,住宅形態有區別,但都關注節能降耗、工業化生產及大企業集團運營,構件、產品都實現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目前,我國鋼結構住宅產業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關規范和標準已經出臺,國內鋼材產量充足,有了一批鋼結構住宅的試點和示范的建設經驗和科技成果,鋼結構住宅的發展已具備了較好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我國第一部關于鋼結構住宅的規范――《輕型鋼結構住宅技術規程》JGJ209于2010年4月17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布了,該規程是在總結和分析了我國多年來鋼結構住宅工程實踐、并做了大量的科學試驗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符合中國國情的、與國家現行標準保持一致的“輕型鋼結構住宅”新體系。規定了輕型鋼結構住宅建筑的功能和性能,給出了輕型鋼結構住宅的材料標準、設計施工和驗收技術要求以及使用和維護的規范管理原則。該“規程”的頒布,不僅用以規范我國輕型鋼結構住宅的工程實踐,
而且對企業開發新型墻體材料和建
筑節能新體系具有指導作用。
3、成渝地區對于綠色住宅的需求
對于成渝地區,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對老百姓住房需求,中央首先以建立政府為主的保障房供應體系,然后建立以市場為主的多層次的住房需求供應體系。也就是說,整個房地產市場主要還是要靠市場來解決,滿足市場經濟的多層次需求,按照原來規劃,大概20%的城市人口需要靠政府的保障房供應體系來解決住有所居。因而住宅的重點也已經轉移到了廉租房以及公租房。對此當然政府也出臺了新的規定,國發【2007】24號文件,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要采取政府新建、收購、改建以及鼓勵社會捐贈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供應。
小戶型租
賃住房短缺和住房租金較高的地方,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大廉租住房建設力度。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積控制在50平方米以內,主要在經濟適用住房以及普通 商品住房小區中配建,并在用地規劃和土地出讓條件中明確規定建成后由政府收回或回購;也可以考慮相對集中建設。積極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開發建設中小戶型住房面向社會出租。
4、輕型鋼結構住宅面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方法
當然鋼結構住宅在中國的發展中也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主要有三點,一是“三板”的選擇不能敷衍了事,隔音、保溫等工作必須做到位;二是鋼結構住宅的設計不能忽略居住性;三是配套設施一定要完善,不能為了降低造價而因陋就簡。 所以墻體、樓板材料以及設備管道與鋼結構進行集成技術的研究,是輕型鋼結構綠色住宅的首要任務,因此,此次調研我們首先對成都市及周邊地區的GRC輕質板的廠家做了一個簡單的了解。主要廠家有:
1)成都德天輕質隔墻板裝飾材料廠
2)郫縣眾誠裝飾材料廠
3)四川歐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我們的GRC產品是通過噴射法機械產生,體積密度約為1.9-2.0,15mm厚度標準GRC板重量僅為29Kg,抗壓強度超過40MPa,抗彎強度超過34MPa,大大超過國際標準要求。
其次,對于解決居住性問題,為了能夠使結構經濟合理,我們通過對《鋼結構住宅設計規范》的查閱可知多層鋼結構住宅對結構布置有些要求,這些也是對建筑布置的要求。當然,這些要求不是絕對的,而是在可能條件下這樣做會更經濟、更合理,主要是:
(1)采用矩形平面或由矩形平面單元組成的建筑平面;
(2)框架柱在房屋橫向宜成列布置;
(3)將支撐或桁架腹桿設在無孔口的分戶墻中;
(4)采用間隔桁架體系時,房屋縱向走廊宜在橫向桁架的中部。
然而,對于成渝地區,我們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則是抗震問題。根據《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可知,國家要求成渝地區抗震設防烈度不低于9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不小于0.40g。對于這些要求,我們必須嚴格按照規范要求執行。
通過以下兩個表格我們可以簡單計算出長結構住宅在成渝地區的高度以及寬度:
分);
2 超過表內高度的房屋,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 3 表內的筒體不包括混凝土筒。
對于其他的一些抗震設計,我們依然要符合國家各個規范的要求。
五、輕型鋼結構住宅的優勢
1、結構上的優勢
1)能合理布置功能區間
利用鋼材強度高的特點,設計可采用大開間布置,使建筑平面能夠合理分隔,靈活方便,創造開放式住宅。而傳統結構由于材料性質限制了空間布置的自由,如果開間過大,就會造成板厚、梁高、柱大,出現“肥梁胖柱”現象,不但影響美觀,而且自重增大,增加造價,購房者在二次裝飾時,經常由于自行改變墻體位置,增加隱患。
2)鋼結構住宅空間利用率高
在空間利用率上,鋼結構的斷面小,與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可增加建筑有效面積5%-8%。在建筑風格上,鋼結構建筑也略顯靈活豐富,戶內空間可多方案分割,以滿足不同用戶的要求。
3)自重輕、抗震性能好
相同建筑面積的建筑樓層,鋼結構自重輕。一般情況下,六層輕鋼結構住宅的重量僅僅相當于四層磚混結構住宅的重量。而且鋼材具有延性,能比較好的消
篇二:綠色建筑調研報告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 、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所謂“綠色建筑”的“綠色”,并不是指一般意義的立體綠化、屋頂花園,而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又可稱為可持續發展建筑、生態建筑、回歸大自然建筑、節能環保建筑等。綠色建筑的室內布局十分合理,盡量減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陽光,節省能源,為居住者創
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感覺。 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
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充分體現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報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綠色環保 可持續節能 循環
一、綠色建筑基本概念
1.綠色建筑的產生
綠色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就有這樣的.記載:“上古之世,人
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綠色建筑———利用自然條件,就地取材,對附近環境沒有產生副作用。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繁榮、經濟增長,但是自然資源被肆意濫用,生存環境惡化。20世紀60年代,公害事件和環境污染頻生,從而引發了一場綠色運動。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
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
人們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問題,
認識到如果人類不去保 護
生態環境,那么人類發展的負效應行為將毀滅人類本身。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1993年的斯圖加特生態建筑展覽會上提出了綠色建筑的各種設想和模型。至此,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等的研究與實踐達到了高潮。
2.綠色建筑的涵義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同時實現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它是實現“以人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拆除/再利用)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
諧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詞,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與環境共生建筑等,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
3.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我國綠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紀后半葉,是以綠色建筑的核心內容———建筑節能入手逐步推廣的。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國際社會的認同,綠色建筑理念在我國也逐漸受到了重視。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布的《北京》,明確要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師在21世紀中的工作準則。上海世博園的建筑就代表著21世紀的建筑新思潮———節能、環保、綠色、和諧;和“低碳環保”的理念。這就是中國對綠色建筑發展的最好體現,也是對全世界展現中國對綠色建筑的理念。隨之在一些辦公建筑、高等院校圖書館、城市住宅小區、農村住宅進行了綠色建筑實踐,還進行了與此相關的“生態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2002年年底,國家對綠色奧運建筑標準和評估體系進行了研究,系統地提出了綠色建筑所涉及的內容和重點。進一步引進了綠色建筑的理念和技術,并應用到我國現在以及未來蓬勃的建筑市場中,讓綠色建筑的觀念深入人民大眾。
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
1) 節約能源
充分利用太陽能,采用節能
的建筑圍護結構以及采暖和空
調,減少采暖和空調的使用。根據自然通風的原理設置風冷系統,使建筑能夠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導風向。建筑采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平面形式及總體布局。
2) 節約資源 在建筑設計、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選中,均考慮資源的合理使用和處置。要減少資源的使用,力求使資源可再生利用。節約水資源,包括綠化的節約
用水。
3) 回歸自然 綠色建筑外部要強調與周邊環境相融合,和諧一致、動靜互補,做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舒適和健康的生活環境:建筑內部不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裝修材料。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當,使居住者感覺良好,身心健康。 綠色建筑的建造特點包括:對建筑的地理條件有明確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質,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地
磁適中。
篇三:關于綠色建筑的調研報告
關于綠色建筑的調研報告
[摘要] 本次的報告是以綠色建筑為主題,對綠色建筑的產生及涵義進行了簡述,和就當今綠色建筑對人們健康必要性的闡述,最后綜述了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以實現人類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關鍵詞] 綠色建筑;健康;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
0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建筑”早已從最原始的遮風擋雨、御寒避暑的地方,發展成為能夠完成人類夢想,實現更多可能性的空間,建筑的功能正在被無限延展。而人類追求建筑的功能和舒適的同時,建筑能耗也不斷增長,已與工業、交通并列,成為全球公認的能耗大戶。
面對世界范圍內人口劇增、土地嚴重沙化、自然災害頻發、溫室效應、淡水資源的日漸枯竭等人類生存危機,人類不得不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明確提出了人類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以實現人類發展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不僅揭開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篇章,同時也帶來了人類社會各領域、各層次的深刻變革。
節能、降耗、綠色、健康,已成為全世界對于未來建筑的共同追求,建筑能耗降低,將對全社會節能減排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建筑”作為一個古老的行業,在世界性的可持續發展的大潮中也日益顯示出勃勃生機。
1綠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1綠色建筑的產生
綠色思想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就有這樣的記載:“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綠色建筑———利用自然條件,就地取材,對附近環境沒有產生副作用。工業革命之后,科學技術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社會繁榮、經濟增長,但是自然資源被肆意濫用,生存環境惡化。20世紀60年代,公害事件和環境污染頻生,從而引發了一場綠色運動。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人們開始關注
生態環境問題,認識到如果人類不去保護生態環境,那么人類發展的負效應行為將毀滅人類本身。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發展”。1993年的斯圖加特生態建筑展覽會上提出了綠色建筑的各種設想和模型。至此,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等的研究與實踐達到了高潮。
1.2綠色建筑的涵義
綠色建筑是指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同時實現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它是實現“以人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諧統一”的重要途徑。
所謂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規劃、設計、施工、運行、拆除/再利用)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詞,綠色建筑也稱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與環境共生建筑等,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概念。 2綠色建筑對人們的健康
2004年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了一份歷時7年的室內環境調查報告。被調查的1萬多人生活在北京新建或新裝修的10多個小區和30多家高檔賓館、寫字樓、會議中心和實驗室。
圖2. 建筑對身體的污染圖
家里檢測出的污染物不少!萬人大調查后,許多人心理負擔明顯加重,一些人患上了抑郁癥,一些人疑神疑鬼,不愿在房子里多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室內污染,這現代人的“貼身殺手”。 氡就像一個幽靈,沒有味道,沒有顏色,感覺不到。氡的主要藏身之所就是建筑材料和室內裝飾材料:礦渣磚、爐渣,花崗巖、瓷磚、潔具等。所以綠色建筑勢在必行,不僅要采用綠色合理的建材還要有環保意識。如在居室內適當養育益花益草,既可有效吸附空氣中有害物質,有能美化居室環境。因此實行“綠色建筑”不但是為了你自己更是為了我們整個地球家園的健康。
3綠色建筑的發展概況
國際上對綠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態學和建筑學兩詞合并提出“生態建筑學”的新理念。1963年V·奧戈亞(V·Ol-gyay)在《設計結合氣候:建筑地方主義的生物氣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設計與地域氣候相協調的設計理論。1969年美國風景建筑師麥克哈格(McHarg)在其著作《設計結合自然》一書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會應協調發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態建筑的有效途徑與設計方法,它標志著生態建筑理論的正式確立。70年代石油危機后,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注重建筑節能的研究,太陽能、地熱、風能、節能圍護結構等新技術應運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為突出。80年代,節能建筑體系日趨完善,并在英、德等發達國家廣為應用。90年代后,綠色建筑理論研究開始走入正規。阿莫里·B·洛溫斯在文章《東西方的融合:為可持續發展建筑而進行的整體設計》中指出:“綠色建
筑不僅僅關注的是物質上的創造而且還包括經濟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40多年來,綠色建筑由理念到實踐,在發達國家逐步完善。綠色建筑研究由建筑個體,單純技術上升到體系層面,由建筑設計擴展到環境評估,區域規劃等多種領域,形成了整體性,綜合性和多學科交叉的特點。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社會的推廣,綠色建筑理念也逐漸得到了行業人員的重視和支持。1993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18次大會發表了《芝加哥宣言》,號召全世界建筑師把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列入建筑師職業及其責任的核心。1999年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布的《北京》,明確要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師和工程師在21世紀中的工作準則。這一切標志了綠色建筑的興起。
4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現狀
我國綠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紀后半葉,是以綠色建筑的核心內容———建筑節能入手逐步推廣的。伴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國際社會的認同,綠色建筑理念在我國也逐漸受到了重視。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建筑師協會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發布的《北京》,明確要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建筑師在21世紀中的工作準則。上海世博園的建筑就代表著21世紀的建筑新思潮———節能、環保、綠色、和諧;和“低碳環保”的理念。這就是中國對綠色建筑發展的最好體現,也是對全世界展現中國對綠色建筑的理念。隨之在一些辦公建筑、高等院校圖書館、城市住宅小區、農村住宅進行了綠色建筑實踐,還進行了與此相關的“生態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2002年年底,國家對綠色奧運建筑標準和評估體系進行了研究,系統地提出了綠色建筑所涉及的內容和重點。進一步引進了綠色建筑的理念和技術,并應用到我國現在以及未來蓬勃的建筑市場中,讓綠色建筑的觀念深入人民大眾。
這是我根據有關數據對近年來我國綠色建筑及節能建筑發展做的統計表:
圖4.綠色建筑的發展統計表
從這個表可以看出我國綠色建筑項目數量急劇上升 。我國對于綠色建筑這一理念的認識日益完善,綠色意識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默默無聞到成為時尚,從理想到現實,發展迅速,成績顯著。
5結語
目前,人口劇增、土地嚴重沙化、自然災害頻發、溫室效應、淡水資源的日漸枯竭等人類生存危機急劇惡化,綠色建筑的出現是建筑設計發展的必然結果。從這些調研的數據中可以看出我國在前幾年就已經在為“綠色建筑”做努力,并且也將其完善,改進。很多人對“綠色建筑”的認識也不清楚,但是當前人們對健康的注重和綠色意識的增加,可以看出綠色建筑發展趨勢越來越快,通過這次世博更讓它并融入國際化。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綠色建筑”這個詞將被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無論是建筑師,設計師,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自覺,堅持的去營造出屬于他們的“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不僅僅能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也能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提供安全、健康、舒適性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就如同世博會帶給我們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一樣,帶給我們的是一個舒適,溫暖,和諧,健康的生活。“綠化”環境讓生活更美好。
【綠色住宅調研總結報告】相關文章:
房屋住宅租賃合同01-15
居民住宅租賃合同01-12
公有住宅租賃合同01-12
住宅室內裝修合同04-17
住宅底商租賃合同01-12
私人住宅個人資產評估報告12-18
非住宅房屋租賃合同01-12
季度個人總結報告01-19
員工述職總結報告10-11
會議總結報告范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