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調查報告9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教師調查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1
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結合當前教育教學的最新形勢,對我校全體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不同特點,作了相關的調查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合理的制訂出我校教師專業發展的三年規劃。
一、教師隊伍基本情況
學校現有教職工10人,其中專任教師9人,教職工中中青年教師5人,占教師總數的50% 。目前,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100%,專任教師中大專學歷5人,占50%,本科5人,占50%。專任教師中具有一級職稱的有4人,占40%。學校全體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團結一致,齊心協力,認真教書育人,關心愛護學生,工作態度端正,工作熱情高漲,潛心鉆研業務,注重課堂教學實踐,學校、教師以教科研為先導,積極投身教育改革,由于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團結奮斗,辦學成果較為顯著,得到了上級教育部門、社會各界和學生家長肯定。
二、教師建設存在問題
1.教師專業化水平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發展不平衡,有少部分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呆板,缺乏積極的課改意識,培訓的積極性、主動性還不夠,各學段教師高一層次學歷占比較低,教師整體素質與人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有較大差距。
2.專任教師結構不盡合理。結構性師資緊缺的矛盾較為突出,教師學科專業結構、年齡結構不夠合理;學校教師年齡趨向老齡化,優質教師的數量不多。
3.領軍人才數量不足。縣級以上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骨干教師數量缺乏。
4.人事制度改革機制不夠完善。學校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有了較大的推進,但以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等人事制度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
三、教師建設工作思路
1、圍繞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整體規劃教師繼續教育,整合培訓資源,完善管理體制,優化研訓內容,創新研訓模式,突出教師隊伍師德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實施農村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培訓,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工作目標,以實施新課程為載體,總結、推廣先進教育教學經驗,促進學校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穩步提高。
2、以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為工作重心,開展以“三新一德”(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師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集中培訓,從根本上實現從以數量為主的發展向注重教師整體素質提高的轉變。
3、積極探索適合學校實際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讓教師既抓教研又從事師資培訓,培訓做到理論學習與課例研究、集中學習與課堂指導、中心發言與群體互動相結合。構建了任務驅動、專家引領、遠程資源、課題帶動、師徒結對、同課異構、磨課教研、校本教研、網絡論壇的中小學教師培訓,切實有效地提高培訓、教科研質量,樹立研訓一體化的新理念,認真嘗試,努力摸索新路子,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平臺。
4、組織實施以進一步理解課改理念為主線,提高教師執教能力為重點,扎實開展“教師教育技術”的全員培訓工作。
四、教師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
(一)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人文素養
1.遵循《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進一步深化師德建設,提升師德建設內涵,顯著提升學生和社會對教師的滿意度。以促進教師成長為目標,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形成正確的師德導向,增強教師職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揚教師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精神,促進師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學化、經常化,增強師德教育的實效。
2.學校領導要進一步明確自身在促進學校整體發展、推進新課程改革中承擔的使命,積極投身于教育改革,善于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反思、總結經驗,做教育改革的引領者、支持者、服務者、研究者。干部要嚴以律己,做師德的楷模、表率,引領全體教師形成奮發向上的良好精神狀態。
3.利用學校和社會各種文化資源,組織開展人文素養提升的實踐活動,著重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與知識,以陶冶情操,增強人文底蘊,塑造人格魅力。
4.定期開展學生、家長和社會對教師滿意度的調查,發現和表彰先進典型,針對存在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提高全體教師師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二)滿足教師需求,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開展以需求為導向,校本研修為主的全員培訓的內容聚焦在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發展性知識和研究性知識等方面,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推動以解決課堂教學實際問題為取向的教育教學研究。
1.完善教師培訓制度,提高培訓質效
規范教師進修、教育研究制度,完善各類考核、激勵制度,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潛力。
形成教師專業發展動態管理的長效機制。構建以功能齊備、查詢方便、交互性強的網絡管理平臺為標志的教師培訓工作管理體系和網絡管理體系,建立培訓學分管理平臺、培訓檔案管理平臺,形成科學高效的咨詢、決策、執行、評估和獎勵的.管理運作系統。
2.建立校本研修制度,提供專業支持
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學校,校本研修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1)加強校本研修課程建設。建構以課程領域、課程模塊、課程實施為內容的教師繼續教育課程結構。加快教學、研究、進修一體的改革;開發多樣化、多層次、多序列的模塊式課程資源,形成一批包括公共課程培訓、學科課程培訓、專題培訓和教育教學管理者培訓在內的精品課程,全方位地滿足教師需求。
(2)探索校本研修模式。建立為教師專業成長搭建融教研、科研、培訓、電教為一體的專業支持體系的研修模式。根據課程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切實加強教研組、年級組的建設,探索教研活動的創新,全面提高研修的質量與效果,促進教師自主學習,通過專題講座、觀摩交流、校本培訓、區域合作、課題研究、自主研究、特色帶教、遠程教育等方式,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與使用“新教材”的能力,使專業培訓與師德培訓、集中培訓與日常培訓、通識培訓與學科培訓、全員培訓與骨干教師培訓相結合。
(3)加強校本研修建設。以課題研究引領為抓手,鼓勵全員積極參與,建立一批校級、區級、市級、國家級研究課題,推動校本研修健康、規范、科學、有序的發展。
3.實施專業發展培養工程,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通過與名校合作,提高教師學歷層次,培養一批優秀骨干教師;通過發揮骨干群體引領指導作用,帶出一批優秀教師。
(1)提升教師高一層次學歷水平。逐步提升教師隊伍整體學歷水平,加大教師學歷培訓力度,依托相關高校,開設各類學歷培訓班,滿足教師積極自主參加學歷進修、獲得專業發展的需求。
(2)實施青年骨干教師梯隊培養計劃。開展青年骨干教師后備人選的培養工程建設,完善培養機制,注重激勵、考核機制。注重培養過程,保證數量,提升專業內涵,形成青年骨干教師的群體。
(3)實施教師全員繼續教育計劃。繼續執行《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規定》實施新一輪全員繼續教育計劃。全員繼續教育重點是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加深學科專業素養,拓寬知識領域,掌握教育教學方法、策略,改進教育教學行為。針對教師不同的成長階段,提供不同的培訓服務,根據不同職務和崗位,開展包括承擔學校教育教學、教育管理和教學輔助等任務的各類人員在內的分類培訓。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2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現就調查的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員編制閑置和緊缺現象并存
按照教師編制核定的標準,雖然機構編制部門對縣直各學校和各鄉鎮學校核定了人員編制數,配備了人員,但人員編制緊缺或閑置現象在同一縣區,甚至同一鄉鎮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是縣城周邊鄉鎮或邊遠鄉鎮人員編制閑置。近年來隨著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縣城周邊鄉鎮的學生就不可避免地轉入教學條件相對較好的城區學校就讀,周邊鄉鎮的生源逐年減少。同時邊遠鄉鎮的.教師想改變工作環境,雖進不了城區學校工作,但縣城周邊鄉鎮學校也是不錯的選擇,導致周邊鄉鎮教師數量呈逐年增長趨勢。這樣就造成教師數量和在校學生人數成反比例增長的惡性循環,人員編制就相對富余,致使教職工人員編制閑置,如我縣的文峰鄉、上庸鎮。部分邊遠鄉鎮農村學校規模小、設施落后,很多優秀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不愿到這些邊遠學校任教,造成部分校學師資力量薄弱,學生流失嚴重,形成教職工人員編制閑置,如我縣的大廟鄉、深河鄉。這種現象的產生給人員編制管理帶來一定難度,若是一味按學生數量的增減調整人員編制,更是加快兩極分化,不利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給農村孩子特別是貧困家庭孩子的上學帶來不必要的困難;若是不及時調整人員編制則造成部分學校人員編制的閑置,浪費了教育資源。
二是縣直學校和部分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學校人員編制緊缺。近年來,城區人口數量和外來人口不斷增加,在校學生數急劇增長,而教師編制核定情況沒有發生變化,人員編制控制較為嚴格,教職工的編制顯得缺口較大。人口相對集中的鄉鎮和部分距城鎮位置比較近的一些學校成規模,生源充足,發展較快,教職工編制緊張,致使部分學校超編借用教師或雇傭少量臨時后勤人員。
(二)教師隊伍人員結構不盡合理
一是教師隊伍學科結構不合理。一些地方前幾年補充教師盲目,沒有很好地結合人員結構和學科需求,造成一些學校雖然教師總體上不缺,但某一科或幾科教師偏多,而有些學科專業教師匱乏。主要表現在:小學段語文、數學教師比較充足,體育、音樂、美術、英語專業教師缺口大;初中段語文、化學、地理、歷史教師富余,音樂、美術、體育專業教師缺口大。部分學校增加相關專業人員的呼聲較高。
二是教師隊伍年齡結構不合理。從調查的農村學校來看,由于近年來人員編制控制嚴格,年輕教師補充較少,年齡在30歲以下的僅占10%,31歲—45歲的占46%,46歲—50歲的占12%,51歲以上的占32%。呈現出倒金字塔式結構,學段越低班級教師年齡越大,位處越偏遠、規模越小的學校教師年齡越大,專業基礎差、工作激情銳減的“爺爺”教孫子,這一現象嚴重影響了小學的總體教學質量的提高。特別是近幾年將要退休的教師人數逐年增加,人員青黃不接的情況尤其突出。
(三)現行中小學教職工核編標準有待完善。
城市和農村中小學開設課程一樣多,而城市學校教職工核編標準卻高于農村,影響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進程;另外,隨著農村大量勞動力輸出,留守兒童愿意寄宿學校的也越來越多,寄宿制學校數量不斷增加。而從中小學生自身特點來看,自理能力差,防范意識薄弱,初中及小學階段后勤管理服務不宜實行社會化。現行教師編制,基本上只能滿足學校教學的需求,校醫、保衛、餐飲、寢室管理等工作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兼管或聘用社會人員,工作質量難以保證,極易造成工作疏漏,寄宿制學校因需充實后勤管理人員要求增加編制呼聲較高。
二、對策與思考
為有效利用編制資源,合理整合教育力量,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機構編制工作的意見》(鄂發[20__]8號)要求,建立健全機構編制動態調控機制,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有增有減”的要求,合理調整人員編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機構編制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協作,著重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合理調整農村中小學校設置。
綜合考慮交通、環境等方面因素,按照劃片分區、就近整合的原則,進一步加大學校布局調整,完全小學在校生應控制在150名以上,盡可能減少教學點。這樣既有利于節約教育資源,也有利于穩定教師隊伍,均衡城鄉教育發展,更有利于教師隊伍人事編制管理,使現存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二)進一步加強教師人員編制管理工作。
一是加強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教師人員調整必須在編制核定員額以內,堅決杜絕向超編單位調整人員。對長期在編不在崗的,要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辭職、辭退手續;
二是全面實施教師資格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補充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嚴格教師資格條件,嚴格考試和審查程序,嚴把教師“入口關”。
(三)完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核定辦法。
進一步研究完善中小學編制管理體制,實行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動態管理,最大限度地盤活、用好現有教師編制資源。
一是因地制宜核編。在按照在校學生數核定教職工編制的同時,還應考慮班額因素。農村學校實行教職工與學生比和教職工與教學點班額比相結合的編制配置方式,對中小學以下的教學點實行按班額配置編制。因為與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小學學生小班額多,且教學點還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同程度的存在,若只按學生數核定編制,一些農村小學就會因人員編制過少而出現一個老師教幾個年級的課程或采用復式教學現象,從而降低教學質量;
二是初中和小學特別是寄宿制學校應適當增加一定編制配備后勤管理人員。
(四)強化中小學教職工編制管理,逐步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要進一步強化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實名管理和動態管理,規范人員補充和調整秩序,堅決杜絕盲目進人現象,根據人員編制結構和缺編空崗情況,建立補充中小學教師長效機制,逐步優化人員結構。按照“盤活存量”原則,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根據教學需要和個人特長從現有教師中有計劃培養急需專業教師,只要培訓合格,就應該放寬職稱評定學歷和任教學科對口條件,允許教師跨專業“轉行”,在控制總量的前提下有效緩解教師隊伍學科結構不合理問題。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3
一、問題的提出
課改觀念與課改行為的關系比較復雜,兩者應該是一致的,課改觀念支配、引導課改行為,課改行為反映課改觀念。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二者又常常出現不一致。課改觀念的轉變在積極倡導與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的關鍵作用已被大家所公認。課改觀念只有與課改行為高度統一起來,才會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真正實施。那么,當前農村教育工作者的課改觀念及其課改行為的一致性如何?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本研究以農村中小學教師為對象,試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二、方法和對象
(一)方法
1、依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頒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及《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一書,編制調查問卷一份,問卷有十六個命題組成,各用四個命題分別調查被試者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和評價觀。被試者對每個命題做出同意與不同意回答之后,還對與此命題相應的課改行為做出選擇,問卷把課改行為分為:“準備實施”、“正在實施”、“不準備實施”、“沒條件實施”。
2、統計與處理原則:同意某一陳述且在課改行為上選擇“準備實施”或“正在實施”項者,視為課改觀念與課改行為一致,而選擇“不準備實施”或“沒條件實施”項者,視為課改觀念與課改行為不一致;反之,不同意該陳述且在課改行為上只選擇“不準備實施”或“沒條件實施”項者視為課改觀念與課改行為一致,而選擇“準備實施”或“正在實施”項者,視為課改觀念與課改行為不一致。
(二)對象
以岔口中學、黃統嶺中學、巨城中學、娘子關中學、理家莊職業中學、岔口示范小學、紅育口小學、岳家莊小學等8所農村中小學校300余教師作為調查對象,收回有效問卷200份。
三、結果與分析
(一)關于課程觀
1、同意“學生是課程的主體,學生也在創造著課程。”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40名(20%);“正在實施”者125名(62.5%);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21名(10.5%);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14名(7%)。
2、同意“‘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15名(7.5%);“正在實施”者174名(87%);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8名(4%);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3名(1.5%)。
3、同意“課程是學生反思性、創造性實踐而建構人生意義的活動。”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20名(10%);“正在實施”者135名(67.5%);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24名(12%);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21名(10.5%)。
4、同意“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以理解、體驗、反思、探究和創造為根本。”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25名(12.5%);“正在實施”者147名(73.5%);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28名(14%)。
總的來看,在課程觀上,大多數農村中小教師對舊的課程觀持否定態度且課改行為上不擬實施,對基礎教育課程觀持肯定態度且在課改行為上擬實施或正在實施。但在這方面有兩個問題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①少數農村中小學教師在課程觀的問題上仍存在糊涂認識且以此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若不予以糾正勢必導致其所在學校教育方向發生迷失。
②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課程觀雖然正確,但在課改行為上卻由于種種原因而不能落實。這說明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盡管有課改觀念問題,但創設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客觀條件至關重要。
(二)關于學生觀
1、同意“學生就是在各級各類學校或其他育機構學習的人。”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25名(12.5%);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102名(51%);不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73名(36.5%)。
2、同意“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不僅指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也指學生具有獨特的精神世界和興趣特長)。”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47名(23.5%);“正在實施”者105名(52.5%);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37名(18.5%);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11名(5.5%)。
3、同意“學生是一個發展中的人,期望學生十全十美是不切實際的。”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45名(22.5%);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101名(50.5%);不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54名(27%)。
4、同意“學生是有發展潛力的人,教學中應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60名(30%);“正在實施”者91名(45.5%);不同意該命題者無;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49名(24.5%)。
總的來看,在學生觀上,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對非正確觀念,持否定態度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擬實施,對正確觀念持肯定態度且在課改行為上擬實施或正在實施。這里應注意的問題有兩點:
①在學生觀上,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觀念僵化,行為滯后。例如12.5%的中小學教師認為學生是在“各級各類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的人”,這只給學生以角色定位,沒指出學生的本質屬性,這樣看待學生極易造成“只見知識不見人”的現象。
②在如何看待學生的發展潛能上所有被調查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都同意“學生是有巨大發展潛能的”,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的現狀令人憂慮。經調查了解,他們所說的條件,主要是指實施此項原則和方法的本領、素質。
(三)關于教學觀
1、同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進課堂,課堂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渠道。”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43名(21.5%);“正在實施”者115名(57.5%);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12名(6%);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30名(15%)。
2、同意“課堂教學只要有討論、探究、信息教育,就是新的教學模式的標志。”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40名(20%);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105名(52.5%);不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55名(27.5%)。
3、同意“傳統的傳遞─接受式教學模式應該完全廢除,課程改革中應都是現代的教學模式。”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15名(7.5%);“正在實施”者75名(37.5%);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60(30%)不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50名(25%)。
4、同意“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變他主學習為自主學習,突出學習過程中發現、探究和研究等認知過程,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26名(13%);“正在實施”者155名(77.5%);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19名(9.5%)。
總的來看,在教學觀上,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持肯定態度,但在這方面顯露出的問題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
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方式流于形式。教學中課堂氣氛活躍,但是當一堂結束后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教師給了學生哪些知識,完成了哪些目標,學習效果究竟如何?往往教師也不知道,所以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過程中如何更深入的理解和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是教師應該考慮的問題。
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新的教學模式忽視或者拋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待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要采取辨證的觀點,接受式運用的好,如教師擅長講授,也可以主動地向學生傳遞知識,相反,教師授課會很沉悶,讓人昏昏欲睡。探究式學習能啟發學生的思維,但是運用得不好,也可能使課堂討論變得雜亂無章,離題萬里。因此,不能在主觀上認為接受學習是落后的,探究學習是先進的。
③教師缺乏課堂調控的技巧,不明確自己在教學觀轉換中角色意識。結果使課堂秩序混亂,學生的學習缺乏有力的指導這在某種程序上影響教學質量。
(四)關于評價觀
1、同意“評價是為了促進學生發展,而不是區分好壞。因此,評價要從重視結果走向過程和結果并重。”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57名(28.5%);“正在實施”者125名(62.5%);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18名(9%)。
2、同意“學生喜歡質量不錯,就是好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正在實施”者20名(10%);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150名(75%);不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30名(15%)。
3、同意“評價農村中小學教師和班級教學質量的高低只能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依據”命題且在課改行為“正在實施”者15名(7.5%);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105名(52.5%);不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正在實施”者80名(40%)。
4、同意“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建立促進學生、教師和課程不斷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準備實施”者80名(40%);“正在實施”者60名(30%);同意該命題但在課改行為上“沒條件實施”者35名(17.5%);不同意該命題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準備實施”者25名(12.5%)。
總的來看,在評價觀上,多數農村中小學教師對舊的評價觀持否定態度,且在課改行為上不擬實施,對新的評價觀持肯定態度且在課改行為上擬實施或正在實施。但在評價觀上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①少數農村中小學教師在學校辦學質量標準評價上“唯分第一”對學校的學風、校風、校園文化建設、師生員工的凝聚力等比較輕視,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農村中小學教師提出的更高要求無動于衷,對評價教育教學質量旨在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綜合標準不以為然。
②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評價觀,雖然正確無誤但由于條件不具備而不能付諸實施;還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雖然對舊的評價觀持否定態度,但在違心“正在實施”。這種現象值得深思。
四、結論及思考
(一)結論
1、多數被調查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已經具備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觀,這表現為他們的課程觀、學生觀、教學觀和評價觀均正確無誤。
2、多數被調查的農村中小學教師已將正確的課改觀念正在或準備付諸實踐。
3、少數被調查的農村中小學教師仍持有錯誤的課改觀念并支配自己的課改行為。
4、在教學觀上相當多的被調查的農村中小學教師持有正確的課改觀念,但其課改行為卻因種種原因而不能實施。
(二)結論引發的幾點思考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成為當前農村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的主要內容。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首先抓好對教師的培訓,時至今日,仍然有少數農村中小學教師持有錯誤的課改觀念,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課改行為。可見培訓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2、切實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上述調查表明有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雖然持有正確的課改觀念,但在課改行為上卻因自己缺乏實施此項課改觀念的本領和素質等原因而不能實施。要卓有成效的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必須首先提高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走教師專業化發展道路,這是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
3、應構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科學運行機制,為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上述研究結論4提到的種種原因,概括起來,均可歸結為多年來現行教育所形成的以應試教育為明顯特征的一種內在運行機制在起作用。打破這種機制,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運行機制,必須進行全面的改革。
第一、要改革課程的培養目標,課程改革的培養目標是: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第二、重建基礎教育課程結構,實施九年一貫制課程結構,設置了許多綜合學科,強調課程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并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必修課程。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變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要特征的方法為“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新方法。
第四、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將班級授課制、小組教學、個別教學與活動課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機結合起來,使每個學生在教學中受到多方面的信息影響,力圖使教學過程情景化,教學組織多層次化,教學手段多樣化、現代化。
第五、落實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
4、大力推進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每所學校真正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大的背景,好的氛圍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4
一、目的與內容
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開展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對策研究,弄清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現狀,了解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形成相應的對策,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咨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抓好農村教育也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理應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部分,也是發展的一個難點,調查研究、對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進行調查,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依據,為此,課題組進行了“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現狀”的調查。
二、調查方法與實施情況
1、調研人員的組成。
為在短時間內打好“調查研究”這一攻堅戰,我們以課題組成員為主,增調了部分培訓系統教師,這些同志既有長期從事教師培訓的工作經驗,又有承擔過“十五”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素質,很符合此次調研工作的要求。
2、樣本的抽取。
根據我區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采用分類抽樣法比校好、于是把我區16個鄉鎮劃為高、中、低三個層面,從中各抽取一個鄉鎮,這樣,最后被抽取為二級樣本的是楊樹、嶺、料甸三個鄉鎮,他們在不同層面上代表了我區教育的發展情況及教師隊伍建設情況。
3、調查實施過程。
第一,利用統計表進行統計調查,對象包括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三個鄉鎮及基層學校。
第二,談調查,談對象包括:校長6名、教師23名。
第三,問卷調查,發出教師問卷1100份,學生問卷1200份。
4、調查情況匯總
從教育局、教師進修學校、三個鄉鎮獲得教師、學生自然狀況、教育經費投入,教師培訓等數據62份。
取得校長防談記錄6份,教師防談記錄23份。
收回有效教師問卷1100份,有效學生問卷1186份
三、現狀與分析
對調查材料進行統計分析后,歸納了以下調查結果。
1、教育發展較快,投入仍顯不足
截止2006年10月,我區共有小學152所,在校學生33211人,初中33所,在校學生22209人,普通高中7所,在校學生8565人,職耿高中2所,在校學生1558人,全市教師5815人,其中小學教師2831人,初中教師2099人,高中教師885人
幾年來,區、區政府十分重視教育,教育投入逐年有所增加,在危房改造,辦學條件改善上超強投入;在推進網絡建設,發展多媒體教學等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上超投入;在教師培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上積極投入,教育公用經費得到保障,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我區教育投入居哈市前列,教育發展居哈市前列,這是區、區政府重視教育的結果,也是教育界領導和全體教師努力的結果。
同時,調查也映出教育在投入上的不足:
一是學校教育經費比較緊張,制約著教育的發展,一部分學校負債運轉;
二是教育資源短缺,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育教學向深層次的開展;
三是教育師工資整體偏低,學校也很少有福利待遇。
2、教育工作穩步推進,教師自然狀況存在不足。
我區教師整體上看思想素質、業務素質比較高,我區是黑龍江省首批基礎教育實驗區,教師了解和掌握新的教育理念比較早而快、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能及時應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信息化教育走在全省前列,并在全國產生影響,教師采取多種方式接受教育信息,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校本研修及教學工作中進行不斷的有益探索,新課改要求的教育教學方法廣泛應用到實踐中、我區教師在哈市組織的各類業務賽中優勢明顯、構建、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教育教學成果顯著,我區初高中的畢業率和升學率在哈市居十一縣(市)之首、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在發展農村教育的重要時期,教師隊伍的不足也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一是農村教師,特別是村級小學教師年齡偏,3545歲及以上教師占多數,且這部分教師學歷較低,教學能力與新課改教學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二是中年以上教師健康狀況不佳65%患有慢性疾病;
三是盡管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得到了很的改進,但也存在一定問題,80%以上的學生對教師特“尊敬”與“喜歡”的心態,但也有42%的學生認為教師應該改進“對生的愛心”,改進“對新知識傳授方法”,在交流方式上學生首選的是與同學交流,其次是寫日記,不愿意與教師和家長交流,盡管這樣,學生的內心卻很希望與教師交流,希望與教師成為朋友,希望教師公平地對待每一名學生,可以說,教師能否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內心,應首先從教師做起,而不是學生。
3、在發展中發現困惑,在困惑中尋求發展。
在教師專業化的環境下,教師積極尋求自己的專業發展、我區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積極研究,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在教育教學中他們存在的主要困惑是:
(1)學生厭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少部分學生難以管理、相當一部分家長不重視教育;
(2)農村教育資源短缺,無法適應新課改對教育教學的要求;
(3)在專業發展上,缺乏有效的專業指導;
(4)信息技術不能真正走進課堂,由于經濟和技術問題,設備利用率不高;
(5)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存在矛盾,對教師的評價缺少科學性;
(6)工作量,很少有研究專業發展的時間。
4、教師培訓作用突出,培訓效果有待加強。
阿城區的教師培訓工作走了突出的貢獻、極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師德也得到了明顯加強、幾年來,我們組織了新課程的通知培訓和學科培訓,計算機的初中級培訓,僻地教師培訓骨干教師培訓,新教師培訓,校長提高培訓,后備干部培訓,師德建設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教育教研培訓、相關教師和校長參加了哈市、省、國家培訓機構組織的培訓,70%的教師參加培訓的時間是710天、與此同時,重點支持和開展了校本研修工作,校本研修的形式多樣,如:集體備課、問題式研討,教師沙龍、“說、講、評活動”、思交流、推出優秀教學設計等。
對各級培訓部門組織的培訓,教師既感到有必要、有收獲、又感到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形式化的東西多,方式單一、60%的教師認為培訓對教學和科研的助“一般”,還認為專家的講座理論多,實例少,沒有貼近教學實際,收獲不、他們希望組織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培訓,同時創新培訓方式方法,更好地貼近家村教師的實際,如深入鄉校就近指導,希望有更多外出學習的機會。
調查表明,現在“支教”教師的作用不太,支教教師在素質、能力、敬業態度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應對支教教師有嚴格的選拔標準和制約機制,從而把優秀的教師選派到農村真正發揮指導和示范作用。
5、“普九”與控輟
多年來,我區把“普九”工作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力量抓實抓牢,“雙高”普九成績穩固,得到上級的肯定,“普九”工作難度,工作艱巨,結合農村工作實際,總結普九工作經驗,我們分析了產生流失生的原因,根據原因,制定對策,“普九”成果得到鞏固。
現階段在農村教育中產生流失生的原因有學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具體表現為:
(1)個別學生小學學習基礎差,到中學成為學困生或者在中學由于主客觀因素對學習不感興趣,厭學而成為學困生。
(2)少數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3)相當一部分家長認為讀書無用,不如去掙錢,不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
(4)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影響了家長對教育子女的積極性。
(5)高校教育收費過高,普通家庭難以承受,使家長望而卻步。
四、對策建議
建設新農村是黨的一項戰略舉措,也是發展農村教育的新契機,農村教育即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必須加快發展,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建設一支合格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是發展農村教育的關鍵,而加強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涉及的因素比較多,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縮小城鄉差距、投入的不足,制約著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育的進步,一定要為農村教育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
2、教學內容,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農村適用型人才、分流學生的畢業去向,能升學的升學,不能升學的可以學到農村適用的職業技能,使他們能就業、樂業、創業,也使家長看到投資教育的價值所在。
3、創新教師培訓的方式方法,使教師專業得到快速、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教師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農村教師參加培訓提供經濟支持和創造使更多教師參加培訓的條件、切實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形成教師的教育教學風格與特色,強化教師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真正提高教學成績和育人質量。
4、做好“普九”工作,加“控輟”力度、在控輟工作中,要強化政府干預的力度,加強“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力度、通過不同形式提高家長的文化素質,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控輟合力、要使高校教育收費確定在群眾能承受的范圍內,高等教育要關注學生的就業情況,政府和社會要為學生就業創造條件,這也是為義務教育控輟工作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
5、建立科學的切合實際的學校、教師、學生評價機制,為教師發展和學生成才創造條件。
6、學校要加強科學管理,既要強化依法制校,又要構建和諧校園,突出人文關懷。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5
一、調查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為了解我們班學生自主學習現狀,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為開展“小學生自主學習方法和能力的培養”課題研究提供依據,20xx年10月,我對本班學生自主學習現狀進行了抽樣調查。
二、調查方法、內容及對象
1、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 。
2、調查內容:本次調查的內容涉及小學生課前預習、上課、課外閱讀、寫日記和作文、做讀書筆記、做作業等各方面的語文學習習慣問題。
3、調查對象:本班,六年級三班65名學生。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結果概述
本次共發出65份問卷,回收65份,回收率100%。本次的調查對象是本班學生。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前預習、上課、閱讀、查閱工具書、寫作等各方面的習慣上都存在著明顯的缺陷。
(二)數據分析
(1)預習情況。
從以上的問題答卷來看,只有大約30%的學生能夠堅持天天預習,有30%的學生完全沒有預習的意識,30%的學生雖然能做到偶爾預習,但離形成習慣還有一段明顯的距離。 人們常說“習慣成自然”,其實是說習慣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覺地、經常地、反復去做了。偶爾預習的學生也許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也許是一時心血來潮。總之,可以說還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的習慣。
(2)專心聽課。
就整個調查問卷分析,有17.9%學生能夠上課專心聽講,有48.9%學生上課時比較專心,19.3%的學生在上課是思想偶爾開小差,13.9%思路沒有跟著老師走。
(3)是否舉手發言。
在通過問卷的調查和我上課時候的觀察,大致做了數據的計算:上課發言非常積極的學生只有11.5%,比較積極的有33.1%,很少舉手發言的占40.5%,從來不舉手發言的有14.9%。
(4)上課提問。
我們班的同學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針對課文提問的學生僅占人數的5.9%,偶爾提問的同學占人數的46.3%,從來都不提問的同學占了46.3%。
(5)與同學探究、合作學習。
問卷中大致做了計算,有62%的學生喜歡和同學合作學習,28%的學生喜歡,可是在交流時候口語表達欠缺。只有10%的孩子不喜歡與同學合作學習和探究。
(6)課外閱讀。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和班里的詢問情況來看,我們班的學生有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可是這只是一部分同學,大致做了計算有40%的學生有這樣的好習慣,但60%的同學沒有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7)上課做筆記。
我經常在上課的時候告訴學生,要學會做筆記,這樣才能慢慢的積累。但是從問卷顯示有24.4%的學生是常常做筆記,可是有51.2%的學生是很少動筆的,還有24.4%的學生是從來不做的。
(8)使用工具書。
中國的文學博大精深,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出現不認得的字,含糊不清的問題,使用工具書是最好的途徑,可是從調查中分析有30%的學生會經常使用工具書,40%偶爾使用工具書,還有30%的學生從來不使用工具書。
(9)寫完日記或作文后會主動修改。
我們班的學生在寫完日記或作文主動修改的只有25.6%,有17.2%的學生從來不修改,有時修改作文的占57.2%。由此可見,大部分學生寫作興趣不高,沒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寫完作文后不會主動修改。
(10)怎樣做作業
從調查看出,每次獨立完成作業的學生有33.8%,52.2%的學生有時能獨立完成作業,14%的學生做作業時經常需要別人幫助。可見,學生們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不夠強,有許多學生沒有養成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
(三)成因分析
這種狀況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認為,應該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教師方面:
(1)教師沒有從班內的學情出發,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也就是說根據學生的情況要制定適合學生的學習策略,首先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才能因材施教。我認為前者尤為重要,如果教師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大部分學生是會受到影響的,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學生習慣不好。學習習慣要是培養好了,之后因材施教也就非常簡單了。
(2)對學生缺乏學習方法的指導。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應該對學生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樣學生才知道如何去做。
(3)在上課時沒有及時的矯正學生出現的不良學習習慣。
比如有的學生上課不聽講,有的教師會用眼神提醒,但光這樣做是不行的,還應該尋找學生不聽講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的對策。
(4)教師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教學方法有待改進。現在是信息時代,應該利用多媒體等手段進行教學,這樣的話學生在上課時候就不會出現開小差、做小動作等不好的習慣。設計的問題要用一條主線貫穿整篇文章,這樣學生們在學起來也不會覺得因為問題難而不思考不動腦了。
(5)以滿堂灌的教學使孩子失去了許多探究的機會。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弄不懂,喜歡為學生解決一切問題,這樣反而使學生失去了探究問題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便對教師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性,自己不肯去查資料、查閱工具書,從來不愿自己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
2、學生方面:
(1)學生在預習的時候不知從何下手,有的學生根本不把預習當一回事,即使老師布置了他也不會去做。
(2)學生的課外負擔過重,導致學生厭學。
(3)學習興趣不高,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
(4)自覺性不強,好習慣的養成之初需要意志力的控制,而小學生的意志一般都是比較脆弱的。
3、家長方面:
(1)家長素質的差異,制約著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我校雖然是縣城的小學,大部分學生的家長來自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都不高,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觀念陳舊,方法不得當,孩子做得好不知道表揚肯定,孩子做得不好不是打就是罵;而不乏出現由于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對孩子過分溺愛,生怕孩子吃苦受累,只要是孩子不愿意做的事一律不讓孩子做,在學習上也一樣,只要是孩子覺得為難的問題,就會心疼地讓孩子知難而退。在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沒有恰當的方法。
(2)家長對良好習慣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不能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3)家長沒有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沒有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有的家長很少為孩子購買課外書籍、各種工具書等,有的家長喜歡打牌,常常和親朋戚友在家里玩牌,弄得家里烏煙瘴氣,孩子根本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4)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也嚴重制約著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外出務工人員的子女一般跟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只能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對于孩子的學習輔導、能力培養等卻無能為力。缺乏正確的引導,孩子是很難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
四、適應的對策
1、教師方面:
(1)認識和了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教師學習與之相關理論如:2011版本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將良好習慣內化為語文素養——談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等。
(2)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培養良好的教育教學習慣。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應讓教師養成良好的教學習慣,正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學生是教師的鏡子,什么樣的教師必將教出什么樣的學生。學生都是模仿專家,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孩子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包括業務與德行,都應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
(3)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如預習的方法、寫讀書筆記的方法、修改習作的方法等,利用課堂教學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4)不管是在課堂上還是下課期間,只要發現有進步的同學,就要進行及時的表揚,尤其是對已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同學要進行獎勵。
(5)多種方式的評價。要加強對優秀學生的宣傳表彰,評選各種先進分子并大力宣傳,如在學生中評出朗讀之星、小小書法家、作文之星、預習能手、等,用這些同學的好習慣去促進其他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6)要長期進行家校聯系。定期給個別家長打電話,與家長共商習慣養成對策。制定習慣養成家庭評價制度,設置家庭評價表格,請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習慣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給學校,這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等。
(7)要及時的進行教學反思,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心得。
2、家長方面:
(1)為自己的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在孩子學習期間,不能將朋友帶到家里玩牌、唱歌等,父母之間要團結友愛,切不可當著孩子吵吵嚷嚷,應盡量讓家中保持安靜。這樣可以減少外界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2)為孩子創造必要的物質條件。首先應給孩子配備齊全學習用品。如購買各種適合兒童閱讀的課外書籍;為孩子添置工具書,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成語詞典》等;適當為孩子訂購一些報刊雜志;為孩子多準備幾個筆記本等。然后家中應有專供孩子學習的小天地,在這個小天地里,應配備高矮合適的桌椅,還應有可供孩子存放學習用品的書柜等。孩子的學習天地應光線充足,這樣可以防止孩子近視。
(3)針對小孩子意志力不強的特點,家長應嚴格的要求,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時間。
(4)課外要選擇適合孩子的輔導班,不能盲目的補奧數、奧語、舞蹈、畫畫等。
3、學生方面
(1)引導學生閱讀有關書籍,認識良好學習習慣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
(2)建立學生自我評價制度。讓學生對照評價制度對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如把一周來每堂語文課里的學習表現按積極(☆)一般(△)不認真(×)如實記錄,把一周中所有語文作業的情況用“☆”記錄下來,周末統計,個人自我反思,找出存在問題,肯定并自我表揚有進步或好的表現,而后向家長匯報,最后,教師為他作好周小結,將表現好的方面張榜公布,如此堅持,期中、期末兩次總結,凡表現好的進行鼓勵,凡表現進步大的也進行鼓勵(均以精神鼓勵為主),如此做法,把平日里稍縱即逝的好的表現都如實展現在自己面前,使得容易忽視的而又很重要的行為得以不斷加強,規范,影響他人,從而形成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追趕的濃厚的班級學習氛圍。最終達到“上課專心聽,積極思考,課后認真復習,廣泛閱讀”等好習慣的養成。
(3)成立小組,建立學生互評制度。讓學生每周相互評價,讓學生在相互評價中學習他人的優點,找出自身的不足,從而達到整體提高的目的。
(4)成立興趣小組,如朗讀興趣小組、作文興趣小組等,小組活動由小組長組織,由全體組員集體商議、制定活動方案,教師只適當對學生進行指導,以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一切為了學生,我們試著從教師做起,從學生做起,從家長做起。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助于自主學習,及學生的終身發展。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6
為了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我參加了社會實踐調查,調查過程中,讓我學會了待人接物,懂得了洞察分析人的心理,以下是我這次的調查報告:
調查時間:
20xx年7月
調查地點:
朝陽區
調查內容:
關于教師心理狀況的'調查
調查方式:
教委調查
調查內容
從近日召開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壇獲悉,一份針對1253名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顯示:66.16%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最令人擔憂。
此項數據來自朝陽區教委日前對該區30所中小學、幼兒園的1253名教職員工進行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6成的教師心理健康狀態不佳。其中,48.28%的教師表現為輕度癥狀,12.45%的為中度癥狀,2.71%的為重度癥狀。
調查顯示,在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教師中,小學教師抑郁、焦慮、強迫癥狀等心理健康問題因素的檢出率均為最高。專家分析,這是因為小學教師工作任務量大而繁瑣,相比中學而言,需要付出更多的心智和時間。此外,由于工作效果的隱匿性,其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社會評價均低于中學教師。
為幫助教師疏導壓力,朝陽區教委全國率先成立了“教師心理咨詢中心”,截至今年3月,共接待面詢教師94位、接聽教師電話2516次。朝陽區計劃把該中心建成干預全區教師心理危機狀況的主要平臺,咨詢目的將從“提升工作品質”過渡到“提升生活品質”。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7
背景
小學教育是一個國家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兒童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的基礎。小學教師是小學教育的核心力量,他們不僅要教授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和情感發展。因此,了解小學教師的工作情況和需求,對于改進小學教育質量和促進教師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對象為全國范圍內的小學教師。調查問卷包括教育背景、工作年限、工作內容、工作壓力、薪資待遇、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問題。共發放問卷50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00份。
調查結果
教育背景
調查結果顯示,近60%的小學教師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其中45%以上的教師擁有碩士及以上學歷。另外,還有近20%的教師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
工作年限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教師的工作年限平均在5-8年之間,其中10%的教師工作年限不到3年,而10%的教師工作年限超過了10年。
工作內容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教師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課堂教學、作業批改、班級管理、學生心理輔導等方面。其中,課堂教學是小學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內容,占比達到70%以上。
工作壓力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教師普遍感到工作壓力較大,其中40%的教師感到非常壓力,20%的教師感到較大壓力,20%的教師感到一般壓力,10%的教師感到較小壓力。
薪資待遇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教師的平均月薪在3000-5000元之間,其中30%的教師月薪不到3000元,而30%的教師月薪超過5000元。另外,有10%的教師表示他們的薪資待遇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職業發展
調查結果顯示,小學教師普遍希望能夠獲得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其中50%的'教師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培訓機會,40%的教師希望能夠晉升到更高的職位,而10%的教師希望能夠轉行。
結論和建議
從以上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較大,薪資待遇較低,職業發展機會不足。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改善小學教師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具體建議如下:
提高小學教師的待遇和福利,包括加薪、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等。
增加小學教師的培訓和發展機會,包括提供更多的培訓課程、晉升機會和學術交流機會等。
加強對小學教師的職業發展指導和支持,幫助他們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提高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
建立健全的小學教師評價機制,根據小學教師的工作表現和能力水平,給予相應的晉升和薪資待遇。
增加對小學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改善小學教育的教學條件和教學環境,提高小學教育的質量和水平。
總之,改善小學教師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是提高小學教育質量和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的關鍵所在,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8
一、前言
調查背景:闡述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以及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學教師的角色和重要性。
調查對象與方法:介紹調查覆蓋的地域范圍、樣本選取(如抽樣的小學數量、受訪教師人數等),以及采用的調查方式(問卷調查、深度訪談、觀察法等)。
二、基本情況分析
教師基本信息:包括性別比例、年齡分布、學歷層次、教齡結構、專業科目分配等情況。
工作負荷:統計每位教師每周平均的'教學課時、備課時間、批改作業時間及參與課外活動輔導等其他教學相關工作的時間。
三、教育教學情況分析
教學質量評估:通過學生評價、同行評價、自我評價等方式了解教師的教學效果。
教育理念與方法: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育理念進行調查。
課程實施與教材使用:調查教師對國家課程標準的理解執行情況,以及對教材使用的滿意度和改進意見。
四、職業發展與福利待遇
職業發展路徑:考察學校為教師提供的培訓機會、晉升通道,教師的職業發展規劃和實際困難。
福利待遇狀況:統計教師的工資水平、福利保障、生活條件等,并調查其滿意度。
五、問題與對策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并歸納調查中發現的小學教師在工作、生活、職業發展等方面的突出難點和問題。
改進建議: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和優化建議,以期改善小學教師的工作環境,提升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公平與發展。
六、結語
總結整個調查報告的核心發現,強調關注和改善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展望未來改革和發展趨勢。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 9
一、前言
本報告旨在全面了解和分析我國城市小學教師的工作現狀、面臨的挑戰以及職業發展需求,通過詳實的數據收集和科學的統計分析,為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學校管理者提供參考依據。
二、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6份,覆蓋了不同地區、不同規模及不同性質的小學。
三、調查結果分析
教師基本情況:大部分小學教師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平均教齡在8年以上,男女比例均衡。但在鄉村及邊遠地區,教師隊伍的學歷結構和年齡結構仍需優化。
工作負擔與壓力:近八成教師表示承擔的教學任務較重,同時還要處理大量非教學性事務。約六成教師感到較大的.工作壓力。
專業發展與培訓需求:多數教師表示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和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提升教學質量及個人專業素養。
薪酬待遇與職業滿意度:雖然對教育事業充滿熱愛,但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對現有的薪酬待遇并不滿意,認為其與付出的工作量不匹配。
四、存在問題與建議
當前小學教師群體普遍面臨工作負荷大、職業發展空間有限、薪酬待遇待提高等問題。建議從政策層面進一步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優化師資配置,提高教師待遇,并建立健全教師繼續教育和專業發展的長效機制。
五、結語
通過對小學教師工作現狀的深入調查,我們深切認識到保障教師權益、提升教師幸福感對于推進我國基礎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性,期待后續能有更多的針對性措施出臺并落實。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07-05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9篇)04-02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精選9篇04-02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9篇07-06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合集9篇04-02
小學教師調查報告(集錦9篇)04-02
我市農村小學教師的情況調查報告范文04-28
基層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調查報告04-16
農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調查報告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