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12篇
隨著人們自身素質提升,越來越多的事務都會使用到報告,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1
優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同時也符合國家教育部的規定——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有效的教學體現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并且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養成,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專業與水平不斷地提升與發展。本文通過對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情感、意識談談自己的切身體會。
一、何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指教師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達得預設的學習結果并學會學習,同時使教師自身素質得到積極發展。具體表現在:在認知上,促使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學生從不喜歡數學到喜歡數學,從不熱愛到熱愛。通過有效的課堂學習使學生學到有利于自己發展的知識、技能,獲得影響今后發展的價值觀念和學習方法。而對教師來說,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感受到教師自身的教學魅力與價值,同時享受課堂當中生成的許多精彩的瞬間,讓教師不斷追求永無止境的數學教學。
二、探究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
1、關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動起來
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實際上是知識的應用過程,是學生把課堂上所學的技能與方法用于訓練和鞏固的過程,也是學生的情感得以體驗的過程。教學實踐證明:重視問題的解決過程,即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使問題有層次性,讓學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問題有挑戰性,要給學生留有做數學與思考數學的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暢所欲言的機會。
案例:在教學“實數”一節時,教師安排了一道思考題:兩個無理數的和是否一定是無理數教師給學生兩分鐘時間,要求他們先各自獨立思考再發言。大多數學生列舉了兩個互為相反數的數來說明問題,如與-、π與-π等,也有學生列舉了諸如-2與2-此類的相反數來解釋。在教師將要為這個問題畫上句號繼續教學時又見有學生舉手,在那一瞬間教師猶豫了,要讓這位學生再發言嗎?時間很寶貴啊!但最終還是讓這位學生發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與b都是無理數,但a+b=2.737373737…卻是一個無限循環小數,是有理數,學生舉出了一個成功的反例,巧妙地從另一角度解釋了這一問題。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發言的機會,才使得學生有了種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一種比一種巧妙,最終使課堂教學得以有效生成。
2、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諾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就沒有數學的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最大限度地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感受、去經歷數學。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親身體驗到自己發現的成功喜悅,才能激起強烈的求知欲和創造欲,提高參與數學活動的主動性。
案例: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節《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教學時,筆者提早一天叫學生自己做了一個圓錐模型,上課時說:“這節課我們學習《圓錐的.側面積和全面積》,圓錐的側面積怎么求呢?你能以你制作的圓錐模型為工具,運用已學的知識探究出圓錐的側面積嗎?能用字母表示圓錐的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嗎?”經過約2分鐘的時間,筆者看到大部分學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圓錐的側面剪開展平成一個扇形,還有一部分學生不知所措。又問:“圓錐的側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積?”“利用轉化思想把曲面轉化為平面。”大多數學生齊答。一小部分學生欣然一笑,把圓錐的側面剪開。又過約1分鐘,有一學生高興地喊:“老師我知道了:其實圓錐的側面積就是剪開的扇形面積S圓錐側面積=S扇形面積=”,“還有別的表示方法嗎?”“老師我的是S圓錐側面積=rl”,“我覺得是S圓錐側面積=πrl”,“我認為是S圓錐側面積=πl”學生搶著答。大概過了五分鐘后,我叫各種答案的代表站起來解釋。“沿圓錐的一條母線剪開,圓錐的側面展開圖是扇形,根據扇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就得到S圓錐側面積=”“能解釋n、R各代表什么嗎?”“n指扇形圓心角的度數,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樣,但得到S圓錐側面積=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長,r是扇形的半徑。”“我的方法也一樣,但得出的S圓錐側面積=πrl,其中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l是圓錐的母線。”“我得到得S圓錐側面積=πr,其中r是圓錐的底面半徑,h是圓錐的高。”“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作為公式該選哪個呢?為什么?”“第四種,求圓錐的側面積,就該已知圓錐的相關量,而第三種雖然也已知圓錐的相關量,但比第三種復雜,所以我覺得應該采用第三種作為公式。”筆者笑著為他鼓起掌。接著,教室里掌聲一片。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探索和研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水平。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2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具有估算能力能使人對數量及時間和空間等有整體性、全面性和概括性的認識”。課標對不同學段的估算教學也提出了明確的目標:“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估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釋;能結合具體情況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的習慣。”落實估算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應實實在在,從思想上重視起來,從行動上研究起來,從方法上指導起來,從意識上培養起來。
尊重學生的發現,引導其“再創造”。當我看見吳老師親切、自然的和孩子們互動時,我心為之一顫。吳老師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現,她允許學生用不同的速度去探究和獲取知識,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學數學,她從不輕易地去否定學生的選擇和判斷,也不強迫學生去認同。這一點,是我最難學會的。在觀看視頻的間隙,我留意到了這樣一句話:“一個好的數學教師,總是把一些概念、規律納入‘待解決的問題’情境之中,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引導他們自己去‘再創造’。”
允許學生說出自己的語言,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探索新知創造了條件。吳正憲老師的課具有鮮明的特征: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每種估算方法的理解,給這種估算的方法取個名字。例如:小估、中估、大估、大小估、四舍五入估…。增強了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探索,不斷學習的興趣。她的課堂充分體現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圍繞如何構建有效的數學課堂,精心組織教學素材,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巧妙預設教學過程。
在課堂上,教師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吳正憲老師非常了解兒童的心理特點。在她的課上有疑問,有贊許,有笑聲,整個課堂都充滿了寬松的學習氛圍。全體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通過交流、發現、辨析、整合,終于獲得了共識。值得一提的是,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學會了傾聽、接納與評析,這對完善學生的人格,意義是深遠的。
從這些細節處,可以看出吳老師治學的嚴謹,對待教學的細致、對待學生個例的'特別關注,都能顯示出名師的大智慧。而加想起自己在課堂上常常會忽略這些細節,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雖然對新課標、新教材有一點認識,每節課還在盡力去體現新的教學理念,但還是總以傳授知識為主,對學生的發展關注還是不夠。課堂上不能顯現出這種大氣。吳老師這種“大氣”的數學,才是一種“發展孩子”的數學。
我想在今后的要工作要善于積極地學習、思考,更善于從他人身上汲取優點和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并通過不斷地反復的實踐、反思、學習、探討逐漸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最后達到了“心中裝著大數學,才能上出大課堂”的最高境界。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3
一年一度的遠程研修又開始了。本次研修我共有三節觀評課,分別是萬峰厚老師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張龍龍老師的《一滴水經過麗江》和姚南南老師的《湖心亭看雪》。看完后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們豐厚的語文功底、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魅力。下面就張老師的《一滴水經過麗江》一課,談點自己的粗淺的看法。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人教部編版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下冊第五單元《一滴水經過麗江》一篇課文。這篇文章是阿來第三次來麗江受當地政府的邀請,為中小學生寫的有關麗江的散文。作者以“一滴水”作為線索和流動的“鏡頭”,串起了麗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風光。文章恰似一滴水從玉龍雪山形成到匯入金沙江的真實時空歷程,構思之巧妙令人贊嘆。
語文,因情感的滋潤而變得春意盎然。在《一滴水經過麗江》的教學中,張老師始終圍繞觸發學生情感展開教學,字里行間閃爍著詩意的魅力,寄寓了對麗江的贊美和深情。這堂課,張老師想構筑的就是這樣一個充滿詩意化的語文課堂,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文本、作者和教師激起情感共鳴,從而達到“花朵燦爛、果實豐碩”的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認為張老師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始終關注學生,用情境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如課前導入張老師在舒緩的音樂《大美云南、秀色麗江》中,用充滿深情的美語,使學生很快融入課文特定的情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引導學生小水滴的游蹤,并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討論和交流,體會作者詩意的語言,感受麗江的魅力。她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微信,貫穿課堂始終,建微信群,曬朋友圈,設計群公告等形式,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
初二的學生閱讀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游記散文是第一次接觸,缺乏類似的閱讀感受及深入的體會。同時麗江很多學生未曾親自到過,親眼看過,不能深入的感受到麗江優美的自然風光,建筑與人文的和諧統一,淳樸自然的民風,不能真正感受麗江的魅力。所以,張老師在教學時十分注意用音樂和圖片感染學生,同時引導點撥學生對文章具體句子的朗讀和賞析,激發學生感受麗江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懷。這節課她利用圖片、音頻資料、文字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解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將學生引入文本的情景之中。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教師點撥的方式,在品析詩意語言的過程中感受麗江的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一,淳樸的民風,進而理解作者對麗江的贊美和熱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以微信這一社交平臺來吸引學生學生,為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了積極的情感氛圍,把課堂推向了高潮。而且愉悅的情感開啟了學生的心智,課堂上學生積極發言,熱情投入。
《一滴水經過麗江》是一篇游記散文,詩意的語言,麗江的魅力是文章的閃光點,于是張老師利用學生易于接受的微信去吸引學生,而且在本節課的最后環節,設計書寫少年情懷,由課內向課外的拓展、遷移,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說話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學素養。同時也能幫助學生走進自然,熱愛自然。但很遺憾,課堂中老師并沒有感覺到學生內心的震動和共鳴,教師以成人的閱歷和思想把對文本的解讀很難被學生理解和接受,語文課成了教師一個人的舞臺。所以我在反思,初中語文教學需不需從文化層面縱深處挖掘文本?語文課的有效性是否應基于學生實際運用語文的真實水平?其實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是,針對學生的具體實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去啟發、誘導,打開學生的心靈通道,使其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
教學設計中,張老師特別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和個性化閱讀,特別注重采取激勵措施,營造民主、寬松、競爭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重視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和老師一起和文本實現多邊互動交流,目的是讓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的去認識文本,自然而然的進入文本,在閱讀鑒賞中自行發現,自主建構文本意義。新課標提倡讓學生學會自主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綜觀整堂課,張老師引導學生以讀貫穿始終,很好的完成了預設目標。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課堂學習的目標是具體細化、目標明確、操作性強。學生經過一定行動,能夠順利實現目標。
2、問題預設形式簡潔,內容的延伸度大,有利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而且最后呈現出來的答案各有特色,只要合理,均能成立,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帶來成功感。
3、以微信的形式貫穿課堂始終,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和表達欲望。
4、各個環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教師的語言充滿語文特有的“美感”。
在點撥、評價環節有激勵性、啟發性。當然,我個人認為還有需進一步做好的方面:
1、對文章的寫作技巧,要進行歸納整理,落到實處。
2、學生的互助學習決不能僅僅流于形式,學生在合作探討中不僅僅是幾個人簇擁在一起,各抒己見,滔滔不絕,學生也應該在傾聽,在交流,在反思,在糾正,在質疑,這樣的互助才是更有效的。自己應該在小組互助的有效性上做進一步的規范和指導。
3、老師的指導與評價要更及時,更具體,更有價值。
4、時間有限,學生展示的機會還是太少,如果給學生展示機會與時間,他們學習文章的積極性會更高。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4
本人學習了20xx年小學音樂遠程研修:李帥教師執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蘇婷婷教師執教的《雪花帶來冬的夢》和王曉爽教師執教鋼琴獨奏《捉迷藏》的優秀觀摩課,感觸根深,充分感受到小學音樂教與學的多樣化,以及教與學的樂趣,受益匪淺。三位教師嚴謹的教學設計,廣博的音樂知識、嚴謹的課堂語言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從情境入手,從情感入手,讓學生愿意主動參與學習。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課應從情入手,從情境入手,從情感入手,表現美,創造美為核心來進行教學活動。李帥教師執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在課堂教學的開始先用談話猜謎語的方式,激發同學們的想象力、創造力。《采菱》這節課淡化了傳統的音樂知識講授和技能訓練,把小學生體驗放在了整節課的核心地位,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能夠創設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抓住小學生的.心理,從小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從情境入手,從情感入手,這一點很好。
二、重視音樂知識的探究活動,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使課堂生動、形象。李帥教師執教的表演唱歌曲《采菱》,通過聽賞《采菱》激發學生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繼而引導學生在聆聽、體驗、感受的過程中輕松主動地學會歌曲。最后將歌曲內涵逐步拓展延伸,仿佛身臨其境,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蘇婷婷教師執教的《雪花帶來冬的夢》,由冬天情境的創設和背景音樂帶學生進入雪的世界,感受冬的意境,把與音樂吻合的視覺圖片、肢體語言等手段進行有效設計,引導全體學生積極參與進來,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以審美為核心、興趣愛好為動力、聯系學生的生活。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讓音樂思維的靈光閃耀,讓小學生將踏著優美的節拍,在健康快樂的學習,在音樂教學中我會認真的去探索,去實踐,去思考,以實現自我教書育人的跨越式飛躍。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5
xx年xx月xx日和x日,我校組織全體數學教師到清遠市參加由廣東教育學會小學數學教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的“年廣東省第六屆小學數學優質課評比大會” 。在短短的兩天時間里,觀摩了來自廣東省韶關、珠海、梅州、清遠等個地級市的小學數學優質課,聽了專家的點評,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藝術化。課堂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大家對教材的鉆研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個人聽課的一點膚淺的看法。
通過聽課,讓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教學理念。
這些課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境,目的明確,為教學服務。例如:深圳市石巖公學小學部的張永華老師上一年級《左右》,張老師在課件里呈現卡丁車游戲,其情境的內容和形式的選擇都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于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張老師從卡丁車游戲,激發興趣——聯系自身,體驗左右——游戲操作,探索新知——運用新知,解決問題,整個教學過程都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非常具體,有新意和啟發性。特別之處,是張老師在學生主動探索的過程中,能夠分辨左右之后,還編排了“左右操”,從而活躍課堂也加深記憶。張老師還在課件出示上下樓梯、馬路上行駛的車輛的動畫,體會生活中左右的相對性,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交通意識。這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并運用于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們會非常樂意參與這項游戲,不但激發了他們了學習的欲望,而且興趣也被調動起來,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氣氛中享受著學習,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這種情境的創設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學生。
創設的情境真正為教學服務,如果只是為了情境而情境,那就是一種假的教學情境。
在這兩天的時間里,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問等心理特點,并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的`自身特點,創設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以創造學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態,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張老師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啟迪他們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起他們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促使學生的認知情感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狀態,由自發的好奇心變為強烈的求知欲,產生躍躍欲試的主體探索意識,實現課堂教學中師生心理的同步發展。例如,在教《比一比(求平均數)》一課的張春娜老師,就是抓住了小學生喜歡小動物的年齡特點,創設 “羊羊們喜歡哪些球類運動?”的問題情境。設疑導思,讓學生滿懷熱情地投入學習。老師是教學的引路人,不斷地揭示知識的新矛盾,從“羊羊們喜歡哪些球類運動?”——“怎樣求平均每人拍多少個球?”——“你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哪些平均數?”的一連串問題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用數學思想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質疑中思考,“山重水復疑無路”,在思考中學到知識,尋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兩天學習,共聽了節課,在這些優質課中,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整節課,每一位教師都很有耐性的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充分體現“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學理念。執教者的語言精練、豐富,對學生鼓勵性的語言非常值得我學習。這些優質課授課教師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為學生創設現實的生活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結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學工作,正如李教授在點評時所講:“在分析教材時,要適當舍取一些教材內容,做到靈活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一定要發揚成績,找出教育教學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以后的教學中,以更加昂揚的斗志,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6
《觸摸春天》是人教版“認識生命”這一組教學內容的開篇文章。整節課,教者的語言充滿詩意,聲音動聽,教態優美,再加上各種教學情境的創設,讓聽者如沐春風,在這樣一個美妙的氛圍中,孩子們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怎能不感到學習的快樂?又怎能不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呢?聽完這一節課,我的收獲也滿滿,王老師為我們呈現了一節很有價值的課堂,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
一、教學亮點:
文中有許多閃光之處,我重點談談以下幾點。
1、抓重點句段,培養閱讀能力
《課程標準》中指出“應該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在王老師的課堂上,有方法的回顧,有方法的指導。首先引導學生讀課文,思考: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了怎樣的畫?然后指導把這幾個畫面連起來,即組合畫面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再運用掌握的閱讀方法畫重點句子,思考感悟安靜觸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并組織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暢所欲言,抓關鍵詞、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發表對句子的體會。王老師正是在閱讀過程中滲透、學習、掌握,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2、關注細節生成,培養良好習慣
眾所周知,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課堂的每個細節都是一節課的有機組成部分。本課中,王老師很關注細節,沒有放棄任何一個教育的機會,從課題入手抓住 “觸摸” 這一個詞,引導學生理解、感知。當學生回答不夠自信的時候,她會用鼓勵,用溫馨的話語引導學生。課堂中,她還特別重視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比如學生書寫的習慣、傾聽的習慣,說完整句子的習慣等。
二、教學建議:
對教學重點中體會安靜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的句子,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而王老師的課堂朗讀指導較少。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需要在學生讀得不到位的情況下,通過范讀、指導讀、評價讀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激勵性的評價對學習也是一種指導。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7
觀看了濟南市長清實驗中學張靜老師執教的《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節課堂實錄確實讓我眼前一亮,一看再看。當然,之所以吸引我,不是因為教學設計的完美,環節精巧,而是因為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因為學生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也與我近年的思考和在教學中做的一些嘗試產生強烈的共鳴。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基于此,在觀看本課時,我確定的觀察點為“學生學習”維度中的“目標達成”視角“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
張靜老師這節課分為五個教學環節,總共有13處學生活動(這里的學生活動指教師處于相對靜止狀態,由學生相對獨立地活動一段時間),從內容看,學生活動內容比較豐富。從學生活動的時間來看,總時間為30分鐘,占本節課總時間的67%。學生相對獨立的活動時間能占到這樣的比例,說明本節課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從學生活動形式來看,采用了多種活動形式,有口述,書寫,操作演示、展示交流,小組合作、測試等,其中以口述和展示交流為主。本節課,集體回答26次,個體口答11人次,個體黑板演示展講3人次,個體板演展講4人次,小組合作交流3次,全體測試一次。
學生活動對目標達成的有效性。張靜老師本節課的四點學習目標,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前三點目標著重知識與技能目標,后一點著重能力及情感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貫穿于在3和4這兩條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主要通過第二環節的自主探究中的三個學生活動實現。從學生的活動設計來看,這些活動都有利于目標達成。從活動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些活動都促進了目標的達成。
總體評價:這是一節成功的課。教學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有效,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活躍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活動有效調動學生思維,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黑板板演展講呈現出來,讓學生原始思維可視化,以便更好地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運用,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符合維果斯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彰顯活動有效之美。
本節課突出的優點:
一、數學活動的起點是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
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
本節課的第一環節:“溫故導航”的設計遵循了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現實出發,讓學生類比平行四邊性質探究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引發學生產生數學思考,明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也應該先從邊的角度進行研究,張老師的數學活動設計起點是在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之上進行的,將新知識的學習類比轉化為已有的舊知識,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樣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在原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輕松的構建了新知識。
二、數學活動的情景是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的設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教材中的細木條的封閉情景問題,改編為有挑戰性的開放式的問題“學習了平行四邊形后,小明回家用細木棒釘制了一個。第二天,小明拿著自己動手做的平行四邊形向同學們展示。小輝卻問:你憑什么確定這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呢?大家都困惑了......”,并設計讓學生用熟悉的`硬紙條動手操作。
張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情境引入學習主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這種有目的地進行數學問題的活動探究,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自由發展,讓新知識自然產生,既讓新知識產生的魅力吸引學生,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帶入了問題情境之中,以教學的藝術感染了學生。
三、數學活動的數學化是學生原始思維的可視化。
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如果將數學解釋為一種活動的話,那就必須通過數學化來教數學,學數學。他認為數學活動的本質特征就是數學化,即學習者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得出有關數學結論,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
本節課的第二環節:自主探究中的“三個活動”設計了7人次個體思維可視化的講臺動手操作演示、黑板板演展示交流,有效的重視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過程,讓學生在數學化的原始思維可視化中經歷思維過程,去理解,去感受,去發現問題,去解決數學問題,不斷提升思維水平,彰顯了數學活動的有效之美。
本節課的最大亮點在于,在“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講臺動手操作演示,該生采用分類的方式全面分析,對邊在位置上可分為平行和不平行兩種情況進行分類講解,考慮問題很全面。讓人耳目一新,深感后生可畏,這種課堂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化課堂,它讓全班學生經歷了原始思維的可視化過程,他們在數學活動的數學化中,不但提升了自身的思維水平,也提升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水平,還得出并記住了有關“平行四邊形從邊的角度的三種判定”的數學結論,在數學活動中建立了數學模型。
建議:
1、在探究式教學中,不但要強化了知識與技能以及能力目標,老師還要重視發揮多種形式的評價功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才能達成的更好,更能激發學生提高探究活動的興趣和積極性。
2、在探究式教學中,知識梳理環節不但要有知識的總結,更要注意數學思想、分析方法等的總結。
3、在探究式教學中,本節課的集體回答高達26次太多,有的學生就會濫竽充數,可將其改為學困生抽答,個體搶答、同桌互答等形式。
收獲:
1、在探究式教學中,利用素材資源創造性使用教材是設計好問題的關鍵。問題要指向教學目標,有層次,并注意質量和數量的統一。
2、在探究式教學中,有效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課程資源是重要前提,因此,我們選取素材時應注意生活的趣味性,典型性,針對性,思想性、教育性。
3、在探究式教學中,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是重要標志。素材貼近生活,問題設計難易適當,教師引導及時到位,教學內容適合探究等都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4、在平時教學中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也要注意活動數學化,還要把“看不見的”學生原始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通過學生演示、板演展講等多種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思維可視化,從而促進對目標的達成,提高學生思維水平。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8
看了這一課,給我最大的感受是:讓學生在活動與交流中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材為主要依據,采取啟發引導自主探索的方式,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情感的誘因,是教學活動的平臺,有利于激起興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經驗、形成思路策略,引發自主活動。
二、在觀察中感知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作用體現在向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知識,豐富學生的表象。平均分一個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讓學生在觀察中說出分數喚醒原有知識和經驗為學生創新作準備。
三、在實踐中體驗
由于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而小學生的思維是直觀多于形象。采用動手操作,能幫助學生借助直觀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
四、在交流中內化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教學內容和學生之間交往互動的過程,課堂主要是通過溝通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語言和閱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學生形成清晰流暢的思路,發展學生的思維。課堂上,我非常重視學生將操作活動的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引導學生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操作的結果,促進了語言與思維的融合。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樣探究的課堂上,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積極性,出現了矛盾的'沖突、思維的碰撞和靈感的火花,教師也獲得了意外的收獲。
閱讀是學習的重要方式,我還十分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學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是課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課堂教學之中,這節課我是把它安排在學生探索活動之后,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實現與文本的對話,用經典的知識體系豐富自己在操作中的體驗,深化。
五、在練習中發展
知識和技能依然是新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我們要讓學生通過知識技能的學習來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課堂上我很注重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我整合教材內容,優選練習題,采用不同形式練習學生練習讓學生在練習中發展(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促進積極的情感)。
六、在游戲中延伸
常見的數學游戲往往是用于調節課堂氣氛,我認為好的數學游戲還應溶知識性、思維性和創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設計了個游戲拓展了學生的知識,引領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機。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9
認真觀看了聶大慶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崔美華執教老師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和郭艷紅執教老師的《威尼斯的小艇》三節課,感受最深的應是三位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讀”的把握。《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貫徹“以讀為本”的理念,返樸歸真,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三位老師的語文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通過通讀、細讀、品讀、誦讀等多種形式的讀,以達到感知課文,理解課文,體悟情感,積累語言的目的,完成學生個體閱讀的全過程,將“讀”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之中,也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以讀為本”。
聶老師執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開篇文章。在導入環節上,聶老師首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朗讀課文并找出季老先生舊地重游時對德國的評價:“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選擇季老先生由衷的感嘆“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默讀、誦讀等多種閱讀方式來理解文本,在以讀為主的過程中開展角色體驗,情境想象等多樣的言語訓練,深入感受德國景色的奇麗。為了讓學生理解文中蘊含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聶老師采用的教學策略是緊緊抓住“多么奇麗的景色!”與“多么奇特的民族!”這兩個句子,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文本,找出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與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為教學的兩根主線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在教學中,聶老師緊緊抓住“奇麗”與“奇特”兩個詞語讓孩子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最能體現德國景色奇麗和民族奇特的.句子,讓學生通過自由朗讀、指名讀、個人感情朗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感受和領悟德國花美、景美、人更美。聶老師還靈活采用“欣賞畫面入境,品讀想象中生情,深讀積累中拓展”等教學方法,合理利用課外及多媒體資源,介紹德國秀美景色及作者,讓學生對德國有個初步的認識,在接下來的具體教學中,盡力引導學生去想象場面情景,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在學習第三自然段時,聶老師緊扣“姹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反復品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更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讀,在品讀中悟情。以及之后的角色體驗,深入讀書,都在盡力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場面情境。聶老師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這一要求,結合本單元的主題和教學重點,力求做到以學生為主、以讀書為本,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資源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習慣,提升閱讀感受、理解能力,感悟人間真情、學會做人,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崔老師執教的《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0課,課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困境中前后兩次撰寫明史《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本文的語言有兩大特色:運用數據和大量的四字詞語,因此在教學中崔老師抓住這兩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體會。頗有感受的地方就是崔老師引導學生對第一自然段數字的解讀,學生通過朗讀、交流討論,在崔老師的引導下去感悟數字背后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體會一部奇書誕生的艱辛。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數字中,獲得了閱讀感官,得到了閱讀感悟。在此基礎上,崔老師不失時機地把學生引領到接近生活的感受中,讓他們在形象感悟中解讀文本。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中,連續用了“20多年”、“6次”、“50多歲”、“400多萬”等數字,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崔老師引導學生緊緊抓住這些具體數字展開讀書感悟。讓學生與數字對話,盡情抒發自己的個性感悟,理解隱含在數字背后的談遷的精神和情感。通過讀書感悟,讓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讀到語言背后的精彩。從而進一步體會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同時,崔老師的扣詞導讀,感悟形象,緊扣“信念”、“厄運”、“打不垮”等課文中的關鍵詞,前后聯系,在多樣的閱讀中(如瀏覽、用心去讀、朗讀、引讀、范讀等)中感悟了談遷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擊(第2節)引讀,在對話中在深入地解讀的基礎上,螺旋式地引導學生讀文本,從而把人物形象展現出來。
崔老師在教學中還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通過朗讀感悟,明白四字詞語的意思,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例如第四自然段中寫談遷為了讓新《國榷》更加翔實精彩而付出更大的艱辛時連用了好幾個四字詞語:“四處尋訪”、“廣泛搜集”、“一襲破衫”、“終日奔波”、“年老體弱”、“奮筆疾書”等,引導學生讀書要把文字想像成畫面,比如從“終日奔波”一詞可以想象到談遷從清晨到中午,從中午到晚上都在奔走、忙碌,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艱辛,進而感受到是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在支撐著他。崔老師倡導的“自讀感悟、開放引導”的課堂,也正是新課標所提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的體現。著眼于學生自主發展的閱讀教學,也正是一個“先學后教、先讀后導、先扶后放”的過程。
郭老師執教的《威尼斯的小艇》是編排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的第八組。五年級上學期的學生,已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能獨立讀懂一篇課文,并且能從內容中體會思想。通過本課的教學,郭老師也正是讓學生在“自能讀書”的基礎上向“自能作文”遷移,訓練他們“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也是這一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郭老師以“課文圍繞小艇寫了哪幾個方面的內容”這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快速瀏覽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在問題的討論中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然后,精讀2、4兩個重點段落,落實訓練點。
本節課上郭老師十分重視學生的朗讀指導,每一次的讀都是一次情感的升華,都讓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獲。通過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讀,這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同時更有利于學生去感悟文本中的情與景,使學生更深刻地去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郭老師也精心創設一定的情景,把學生一下子帶入了文本中,再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不僅激起學生閱讀的興趣,還利于準確把握文章深層的含義。如在課文第六自然段的處理上,郭老師在課件文字的渲染下,將學生帶入一個特定的情境中,并通過朗讀將威尼斯夜色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并進一步感受到艇動城鬧、艇停城靜的特點。 郭老師的課堂也正好迎合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學習了三位老師的課,我對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本”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好的朗讀是完美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藝術的創造。我深刻感受到語文教學必須立足課堂,以讀為本,才能打造出高效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10
這次觀摩一師一優課,不僅給了我們小學英語教師提供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更讓我清楚地認識到,不光要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無論是說、唱、畫,還是課堂上所表現出的教育機智,都讓我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優課當中體現出來的亮點值得我好好學習并反思。
首先,每位老師都是采取的全英教學。各個教師出色的`口語表達讓我記憶深刻。標準的發音、富有親和力的表情和聲音,即使彼此第一次見面也能很好的拉近師生距離。而且每位老師都會在自己的課中設置一個精彩的熱身導入環節,比如:flash動畫(加上動作,邊唱邊做),閃卡搶答,chant等,老師的課堂操控力和渲染力很強,將這些活動都做得很好,課堂氣氛很快被調動起來。
其次,教學活動的設計豐富多彩有效,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袁海霞老師,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她講授的主題是《Weather》,主要是學習天氣的詞匯。在操練環節,她設計了“小小預報員”活動,讓學生在任務的驅動下,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網絡資源,通過自主學習、教師示范、同伴交流等,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功感。然后讓學生練習,再進行分小組比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掌握住了天氣的詞匯,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
第三,訓練方式與任務型教學相結合。各位老師的訓練方式都多種多樣,尤其是張晨曦老師的《Can you play the guitar ?》,設計了全班活動,師生互動,小組活動,雙人活動,個人活動等。并且任務型教學貫穿課堂始終,Job interview活動讓學生在閱讀廣告之后向全班同學進行調查,詢問誰能勝任所招聘的工作,練習運用所學目標語言,它以學生為中心,有利于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語言第四,創設情景與情感教學。楊雪老師的課給我的印象最深。她講授的四年級下冊的《What time is it ?》。
通過這次遠程研修,我收獲很多,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鑒的東西。這次觀課,讓我近一步開闊了眼界,明白了教學上應該努力的方向。不斷地改進自己的課堂,做學生喜歡的老師,上學生喜歡的英語課。為自己加油:Come on!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11
市教育局教研室各位教研員老師來我校聽課,三種課型各聽了一節,借此機會,我們全體地理組成員也跟隨魯老師聽了三節課,并聽取魯老師評課,收獲甚多。
在聽課過程中,我深感市教育局深化課堂改革和我校提出課堂效率最大化要求之后,老師們的課與原來所聽到的有所不同。
1、教師的激情投入,創設了良好的課堂“場效應”。
老師的形象、語言、體態、動作、情感充滿了魅力,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了學生的參與度,并在一節課中,根據自主性探究性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恰當教學情境,激發并指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發揮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2、以學生為中心,把教材、教師、學生融為一體,營造主動學習的氛圍。
在傳統教育理論和實踐中,文字教材是教學之本,教師的作用是講解教材,指導學生掌握教材,并以此作為教學成敗的標志。在新課程實施的今天是“學生帶著教材和問題走向教師”,教師更多時間是成長發展中的'觀察者,活動過程的設計者,解決疑難問題的幫助者,是向導和顧問。
3、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對學生來說不僅是掌握,更重要是運用,讓教材成為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工具,由“教本”轉為“學本”。賀貴山老師在本節課教學中,真正把教材當作了資源,根據教學需要,調整了教材順序。
4、教師不再獨霸課堂,留下時間和空間給學生。
老師“講”的時間在減少,給學生留出更多自主學習的時間,自我思考、理解的空間,師生互動有序,課堂效率提高。
5、靈活組織、調控課堂,波瀾不驚中見智慧。
劉洋的復習課上,能夠在學生區域地理知識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授人以漁”,講方法、理思路、歸納模式和規律,有講有練,突出重點,讓學生真正做到學懂學透一個區域可以面對全世界的任何區域,實屬不易。
教研室魯老師聽過課之后,提出建議,把預習的環節提前布置給學生,課堂上讓學生更多地討論和回答,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只要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老師絕不插手,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了兩年的前提下,我一定通過各種學習渠道,努力鉆研新課改的精神,把新課改的精神應用到我的教學中,進一步發揮學生自主性、探究性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各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在愉快的氛圍下學習。我一定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自己的業務素質,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做一名合格的素質教育的先鋒。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12
第四次參加省里組織的高中教師遠程研修了。研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平臺,讓我與全省的教師們一塊交流,一起成長。看到一篇篇那引人深思、感人肺腑的文章時,我相信,那字字珠璣凝聚的是老師們的努力與堅持。我看的越多,就越發自慚形穢起來。是啊,教師的水平與素質對學生的影響太重要了。要想不誤人子弟,就要不斷學習。通過培訓,我深深體會到了自己的“懶”,培訓督促我,讓我不斷進行反思與思考,不斷向優秀教師學習先進而可行的教學方法。遠程研修讓我煩躁的心沉靜下來。我體會到,高中語文新課改的開展,對我們老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覺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須博學多才。以前語文老師教過一輪教材之后,就可以駕輕就熟,游刃有余,現在選修教材很多,內容豐富,尤其是實行新課改之后,僅熟悉教材對語文老師來說遠遠不夠應對目前教學的需要,老師應博覽群書,有深厚的文學素養,才能更好的把握語文教材。
二、須獨立思考。選修課要求老師與時俱進,不能一味依賴教學參考書,而應不斷更新觀念,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只有善于思考的老師,才會培養出更多善于思考的學生。
三、須拓展補充。我們語文老師應勤于動手,圍繞所開選修課程搜集資料,及時補充各種信息,通過擴展老師的視野來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學習讓我們成長,反思讓我們進步。在遠程研修學習的過程中,每天按時觀摩學習一個專題的講座,認真聽取了專家們對高中語文教學的指導和解讀。對每一個專題的問題都和老師們們進行了熱烈的探討,認真按時完成了作業。積極參與交流,盡可能多的閱讀老師們提交的作業及發表的文章并及時做出評論。認真閱讀了班級簡報和課程簡報,對每一點感悟都作了認真的記錄。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名新課改的實施者,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我要力爭做到:
1、關注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差異。認真研究現代學生的特點,在思想上真正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在實踐中發展和完善學生個性。我們要讓學生在個性發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養。學生的獨特性和教育的統一性應該是相互協調,不可偏廢的,使學生通過化學的學習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完整知識結構、獨立個性的新人。
2、建立合理的課堂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每一位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是對學生所學的一種反饋,也可以對學生起到一種激勵導向的作用,促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并找到原因,調動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習的熱情。因此,應當建立一種合理的評價機制,合理的評價學生。不能片面的強調成功和不足,也不能所有學生用同一個尺子衡量,要合理界定。
總之,遠程研修雖已結束,但我獲得理論后的實踐才剛剛開始。雖然培訓并沒有為我掃清新課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但卻為我點亮了路燈。老師們深邃的智慧,坦誠的交流,真誠的指點、豐富的思想、開闊的視野,使我們深深的感動。參與研修的所有老師們真誠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相關文章:
遠程研修初中數學觀課報告06-02
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09-17
初中數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8篇09-12
遠程研修小學數學觀課報告07-09
初中遠程研修觀課報告09-25
遠程研修觀課報告08-18
初中語文遠程研修觀課報告07-11
遠程研修初中數學觀課報告[錦集5篇]07-31
體育遠程研修觀課報告12-07
小學遠程研修觀課報告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