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節日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你知道怎樣寫報告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節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節日報告1
一、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了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于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 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鉆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于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 外,熱衷于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極少部分大學生由于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于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后,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于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附錄
由于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
大學生節日報告2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歷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了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于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 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鉆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于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于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 調研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研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于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于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后,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于20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 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 附錄
由于我的調研是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研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
大學生節日報告3
調查人:
調查時間:
調查地點:
調查對象:
關于大學生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報告
前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歷5月初5的“端午”等節日卻被我們中國人淡化了。就此問題,我對西安部分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 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 當代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了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于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 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鉆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于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像,從而導致崇洋外,熱衷于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 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1. 建議給中國傳統節日重新“易名”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于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于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2. 部分人表示“不承認”中國有些傳統節日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后,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 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于20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 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七. 附錄
由于我的調查時口頭形式的,所以沒有統計初詳細的數據,該報告只是反映了調查中出現的顯著問題,故不能作為有力的論據。
大學生節日報告4
一、調查背景
據權威資料表明,上海城里約有70%年齡在14、30歲的年輕人在平安夜選擇走出家門,狂吃狂歡。其中,90%的人會選擇像“JJ”、“紐約客”等可容納千人的大型迪斯科舞廳,去參加通宵達旦的化妝舞會,發泄旺盛的精力。情侶中88.3%的人會去排場不大的西餐館享受一頓浪漫的西餐,而還有10.8%會選擇在家看電視,共享二人世界。剩下的那部分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能相聚。綜上所述,年輕人向往在節日的氣氛中,感受到他們所向往的另一種生活方式,另外一種文化氛圍。上海的圣誕節普及著一種國際視野,文化占有率為70%。
二、調查方法
(一)調查形式
本文采用調查研究的方法,以內蒙古財經大學東校區大一、大二級學生為樣本進行隨機抽取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收集的資料的統計分析,描述和分析了大學生過中西方節日的狀況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
(二)問卷設計
問卷的具體設計方面,我們根據所設計的題目對傳統文化這一概念進行了操作化,每一個題目量化之后分為五個維度,列出了16個關于傳統文化態度的問題,每題都采用1-5計分方式進行打分,根據總分的不同判斷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總分越低表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關注程度越高。本次調查設計了性別、年級兩個變量,用以探究不同性別、不同年齡對中國傳統文化態度的影響。
三、調查目的
(一)證實課題假設
調查從“了解度”、“參與度”、“認同度及主管觀點”以及“大眾傳媒及文化產品對文化的影響力”四個角度出發,完成了測量,并通過SPSS數據圖表和訪談文本進行描述和分析。對于不同變量對中國傳統文化態度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以期較為準確的勾畫出大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態度。并對每一個題目進行了描述統計分析,以求得出支持本次調查假設的結果
(二)圍繞課題深入分析
經調查研究表明,西方節日受到大學生的青睞的主要原因是受商家宣傳和新鮮感的刺激。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與性別有關,且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總體來說較好,其中對節日背景知識的了解會影響大學生節日形式和節日目的的選擇。
四、調查結果
(一)樣本總體分析
據結果統計,調查對象62%為女性,32%則為男性。令有6%的問卷因未答完的原因被進行了作廢處理。
(二)中西方節日受歡迎度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主要喜歡的西方節日,30.95%的`學生選擇了圣誕節,另外還有7.14%的學生選擇了西方情人節。剩余樣本中,有85.71%的喜歡春節。而中秋節的受歡迎程度緊隨其次。
(三)調查樣本對中西方節日的態度
1、西方節日
47.62%的人覺得之所以過西方節日是因為其有趣,慶祝形式多樣,新穎時尚,能更好的彰顯個性。并且很有氛圍,是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的好機會。16.67%的人覺得過那些西方節日很有代表性意義,例如:父、母親節、圣誕節、西方情人節。另有4.76%認為西方節日非常乏味,無非是人們為了自己的那些娛樂購物等活動找些借口,亦或純屬商業炒作。而剩余30.95%對其態度比較冷淡,覺得和自己無關,終其背景不是發生在中國,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文化,過了也沒意義。
2、中國傳統節日
90%的人表示絕對會過節慶祝。大部分人認為是這長久以來的風俗習慣、觀念以及文化,更重要的是,它是家人朋友之間聯絡感情的一個機會。個別幾個表示,大家都這么過,就跟著而已。3%的人表示因工作等原因不過節。另外7%顯示為無所謂。
3、對現狀的理解
45%認為,“洋節流行”只是表面現象,因為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嚴肅內斂,大學生才通過西方的節日增加娛樂、宣泄情緒,其實處于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并未動搖。雖然會有一定沖擊,但不會影響中國傳統節日的主導地位。25%認為,西方節日帶來新鮮感,大學生喜歡嘗試新事物,只是一時流行,商業文化,沖擊很小。還有一部分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崇洋媚外,中國傳統節日已被西方節日所取代,中國傳統文化收到的沖擊非常大,已經岌岌可危。
4、慶祝節日對自身的影響
西方:增加了向親朋好友表情達意的機會;增加了娛樂開銷;減少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極少部分認為,沒有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很有必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沒有實際意義,只是走形式而已;很好,有假期。
五、分析
(一)中西文化的歷史淵源
中國自古就有對外的各方面交流,尤其在文化領域更是對世界各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清末的閉關鎖國政統治階級的策閉目塞聽卻直接導致了我國逐漸落后。
(二)改革開放后的中西文化交流
改革開放作為中西方文化擴散的分水嶺,自之后,外來風土文化紛至沓來,國人生活的各個領域都開始不同程度的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看著日漸增多的外國商品品牌占據中國市場,外國語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連外國的生活方式也成為人們爭相效仿的對象。對此現象,人們不禁憂心,這樣下去,中國的本土文化將被至于何地,中國的傳統會不會衰落?改革應該堅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讓中國的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一代代持續傳承下去,已成為當今社會的現實問題。
(三)西方節日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當今社會,利益成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對西方節日成為時尚的現實,眾多商家爭先恐后地打出節日牌,一時間,圣誕節、情人節、感恩節等不屬于我們中國文化的節日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傳統的端午、中秋節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面對這樣的事實,國人紛紛呼吁保護中國傳統文化,國家也不得不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法定節假日增加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三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即是明證。與此同時,過洋節也一夜之間風靡校園。
(四)調查報告分析
通過本次的調查,我認為大學生對中西節日文化的態度有如下四點:首先,多數大學生都喜歡過西方花樣繁多的節日,而對中國傳統節日,表現更多的則是一種內在的感情,與自身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的;其次,喜歡西方節日的原因是其表現出的趣味性,并可借此于親朋好友大肆慶祝,而商家借機名目繁多的宣傳活動也有部分關系,但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慶祝更多的是建立在體會其深層的文化背景上的,是對自身感情與歷史與國家本質的融合;第三,對中西文化相對立的現狀,多數人認為西方文化盛行是表面現象,只是嚴肅內斂的中國傳統文化無法讓年輕人充分宣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會受到一定沖擊,但并不會真正影響其主導地位,只有少數大學生認為這是一種崇洋媚外的表現,中國傳統文化在有力的沖擊下以岌岌可危;最后,人們認為無論過中西方節日都是為了更好的與親朋好友聯絡感情,還有各種假期,但同時卻增加了娛樂開銷。
我想,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動勢在必行,但在中外交流活動頻繁的當下,外來文化瘋狂涌入是無法阻擋的現實,而其未必絕對是壞事,哲學上講事物都有對立的兩面,有矛盾是必然的,但可否更好的使中外文化相結合,更具有中國特色!
六、結論
大學生過洋節是受到商家廣告宣傳的刺激,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淡忘?為此,我們選擇了從中西方節日看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這個課題。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智慧的結晶,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更有義務去保護和傳承。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是文化傳承的主力軍,今天的年輕人是否淡忘了傳統,是否逐漸被西方同化,我們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提供什么依據和建議?一個又一個問題困擾著我們。我們將通過自己的研究去了解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并嘗試為保證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大學生節日報告5
一、調查概況
我于20xx年4月份,對我居住地周圍的一所省重點中學的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為準確地把握當前農村初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動向,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探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觀依據。
二、調查的具體目標和方法
(一)具體目標
1、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
2、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3、當前農中學生的學習心理成因及對策
(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
學生問卷,內容涵蓋教育價值觀、學習態度、學習需求和學習目的四個方面。問卷調查在澄西中學進行,共發問卷800份,回收有效問卷78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樣本數。
2、座談會及個案調查
整個調查共召開了兩次教師座談會,四次學生座談會。這些座談會,不僅為我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典型材料,而且為理性分析提供了基礎。
三、調查結果
對學生問卷調查分析,以及多次教師、學生座談結果顯示,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一)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現狀分析
1、教育價值觀
調查顯示,大部分農村中學生具有較為明確的教育價值觀。74%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質,10%的學生認為學習的作用是為了考大學,16%的中學生沒有考慮。
調查還顯示,農村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帶有顯著的經濟社會特征。他們認為,農村青年的經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掙錢多,25%的學生認為高中畢業生掙錢多,8%的學生認為初中畢業生掙錢多。
2、學習態度
調查結果表明,67%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較高,24%的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中等,9%的學生害怕學習。這與他們“考大學”意識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學習的學生數占相當份額。而且,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90%的學生都有自己“最討厭的課程”。學生害怕學習或討厭某些課程的根本原因,一是與教師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二是與該課程的實用價值緊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6%的學生對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實用性強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熱情較高,而對學術性較強的歷史、地理、生物、英語不感興趣。在學生討厭的課程中,英語是初中的核心課程之一,有45%的學生認為“英語對于我們以后的生活幾乎沒有用處”。
3、學習習需求
當前,“特長”是師生共同關心的熱門話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其中,92%的學生有自己感興趣的目標,且有52%的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同時,78%的學生希望學到較多的、實用的科技知識,使之能對他們以后的生活工作有所幫助。
4、學習目的
調查結果表明,對于初中畢業后的打算,97%的學生選擇讀高中或中專,3%的學生選擇就業,對于高中畢業后的打算,99%的學生有讀大學愿望。
(二)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
調查顯示,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與以往農村的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相比,有明顯不同。
1、教育價值趨向多元化、務實化、功利化
自己跳出“農門”,走向城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已經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在于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使他們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以增強自己在未來社會的競爭能力。在此基礎上,部分家庭經濟條件較好且成績優秀的學生則致力于追求更高等的教育。
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的另外兩個特點是務實化和功利化。中學學生越來越強烈地追求未來教育輸出的經濟價值,他們中的很多人從經濟的角度去衡量所學課程的價值,繼而決定自己在不同課程上的努力程度。他們要求課程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和生產實踐,滲透更多的實用技術。
我們知道,由于年齡和學識的制約,中學生的認知、分析、判斷等能力既不成熟又不穩定。事實上,相當多的中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是迷茫的。其原因在于:一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難以就業,從而使他們對考大學失去信心;二是學術性較強的初中文化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術的需求,難以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內在刺激和利益驅動。這些原因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厭學。
2、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村中學生由于個人的學習基礎、教育價值觀和對未來的'期望等方面的差異,使他們的學習需求具有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的特點。學習需求的縱向多層次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度要求不一。初中畢業后準備就業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基礎知識;準備考中專的學生,要求課程教學難易適度、學業成績達中等水平;追求大學教育的學生,則要求最大容量地掌握所學知識,學業成績達上等水平。學習需求的橫向多目標是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廣度要求寬泛。他們既要求學好學術性較強的課程知識,又要求充分培養自己的特長,還要求掌握更多的實用技術。
3、學習目的明確,但具有主觀性和不協調性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89%的學生具有明確的學習目的。但是,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對比分析和對學生本人的考察,我發現,學生的學習目的具有嚴重的主觀性和不協調性。學生學習目的主觀性突出表現在:他們已經認識到了未來進入城市就業或在農村非農產業就業的艱難性,但有67%的學生卻表示不準備在農村務農。很明顯,如此大的一個群體具有這個想法是極不現實的。此外,40%的學生希望自己以后在事業上能取得成功,但他們中48%的學生沒準備接受高等教育,甚至不準備讀高中中專,從而忽視了科學文化知識對于事業的發展所起的基礎性作用。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協調性主要表現為思想與行動的不協調。調查結果表明,3%的學生將準備在農村務農,同時,37%準備考大學的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并沒有顯現出相應的積極性,而是呈現出一種消極等待的學習態度。
四、對調查結果的體會
(一)當前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心理狀況成因分析
當前農村初中生的學習心理狀況,其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他們正在健康地成長,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不容忽視。
1、市場經濟發展的影響
從宏觀角度看,農村中學生深深地感觸到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快步伐,欣喜于輝煌的經濟成就。調查結果顯示,98%的學生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向往,其中有82%的學生對“競爭”這一市場經濟的本質屬性了解較深。從微觀角度看,市場經濟在農村的逐步深入,使農業的生產結構、生產方式不斷變化,農村中學生對于這些變化極為興奮,因為他們享受到了蘊藏其中的經濟利益和文化利益,使他們不愿生活在農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結束學業而外出打工。
2、國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響
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將有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上大學的機會,以至于部分學生對考大學信心十足。但是,我國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調查結果表明,26%的學生認為家庭難以負擔未來讀大學的高額費用而放棄考大學的愿望;52%的學生認為大學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從而在學習上漫無目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高等教育招生和分配制度改革的影響,使部分德、才兼備的學生感到迷茫和失望,并逐漸淡化了對學習的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
3、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影響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其對于學生的積極作用,是使他們認識到了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從而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地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其對于學生的消極作用,是使部分學生過多地追求學習的功利性,而忽視了學術性較強的文化課程的基礎性意義。
4、家庭教育的影響
當前,農村中學生中有一部分是獨生子女,處于一種相對優越的生活環境中,備受家人的寵愛,他們一般表現為意志不堅強,缺乏進取精神,耽于生活享受。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接觸眾多的學生家長后,發現很多家長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且大多數側重于學業成績方面,而對學生提出考高中、特別是考大學要求的家長越來越多,從而在學習上對學生形成了一種內家庭、戶外、學校緊張的矛盾局面。
5、學校教育的影響
在農村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農村中學越來越重視特長教育和培養學生的個性。可是,由于資金和人才的制約,對于學生學習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無法滿足,從而導致學生需求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矛盾沖突。
6、教師的影響
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我們認為,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但當前的問題是,由于教師行為不斷提高,所以使教師的教育和教學工作對學生學習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
(二)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對策
影響學生學習心理的因素非常復雜,因而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任務十分艱巨。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實現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應積極地幫助農村中學生形成健康的學習心理。
1、增加投入,創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
當前,農村學生已經感受到了社會進步的快節奏,初步了解了滲透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高科技。但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接觸的卻是落后的儀器設備、簡陋的實驗場所、過時的科技知識,這種強烈的反差必然使他
們感到厭倦并產生抵觸。因此,只有增加硬件和軟件的投入,使儀器設備、實驗場所、科技知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才能對學生產生求知的誘惑和刺激。
2、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和把握未來
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村中學生對國家市場經濟發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質教育實施等的了解不透徹,所以有必要以專題報告的形式,向他們介紹國家市場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和存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美好前景;向他們介紹高等教育改革中招生制度的合理性、科學性,收費制度的公平性、保護性,分配制度的靈活性、公正性;向他們介紹素質教育實施的具體內容、價值和未來取向,以幫助他們明辨是非,消除誤導。
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對學生進行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考試心理、學習適應性等內容的輔導是當務之急。
3、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使農村初中生成長為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的復合型人才
XXXX年,原國家教委等四部委聯合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農村教育“應該從辦學為了升學轉到以為本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主,兼顧向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這個方向上來”。我們可以嘗試在農村中學進行初中后職業教育——學期職業培訓或“3+1”制的培訓。但我們應該引以為鑒的是:傳統的也是落后的農村職業高中教育,當前步入了關、停、并、轉的惡劣境況。那么,在農村中學實施職業教育,則必須致力于追求教學內容的科技化和教學方法的科學化。
4、緊扣素質教育的主旋律,制定科學的課程教學計劃和考核標準,主動適應學生的縱向多層次和橫向多目標需求。
為了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特點,在普教中滲透職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進行課程改革,相對均衡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的比重,淡化各學科考核的學術標準,以使學生具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學科的均衡學習和最感興趣的學科的強化學習。
5、改善教師待遇,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
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國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學習方法簡單和學習內容貧乏是與大多數教師能力差和缺乏主動性密切相關的,他們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工資,沒有興趣,也沒有機會更新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我們的農村中學教育基本上是屬于這種情況。解決“教師行為滯后”問題的有效辦法:一是提高教師的工資水平,為他們提供接受繼續教育和進行終身學習的經濟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統的人事制度,保證教師考核的公開性、公正性、科學性,營造一個合理、高效的競爭環境;三是提高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質量,改變當前繼續教育中的形式主義和低效局面。
大學生節日報告6
近20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推進,時代不停地發展,中西方國家的交流的日趨頻繁,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漸漸統一化,從而使很多年輕人淡化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而注重外來節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4月1日的“愚人節”、12月25日的“圣誕節”等西方國家節日在中國變得越來越流行,反觀中國傳統的節日,像農歷5月初5的端午界,農歷9月初9的重陽節等節日卻被我們國人漸漸淡化。就此問題,我對部分在校大學生做了關于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意識的調查,現就調查結果做以下分析報告。
一、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重視程度
大部分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是具有深遠意義的,是值得倡導并隆重舉行的,比如說“端午節”是紀念我們偉大的愛國英雄——屈原的.;還有部分大學生認為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節日的意義,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對中國傳統節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調查中我發現很多人不能完全說出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節“這個節日。
二、大學生對西方國家節日的了解及重視程度
部分大學生認為要與西方國家“接軌”,要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及文化,就必須接受西方國家的文化及節日傳統;大多數人表示對于西方國家的節日既不能說完全摒棄,也不能說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兩者的融合,對于節日這一問題而言,他們表示可以接受,但不會去隆重慶祝,畢竟那是別人的節日。
三、大學生熱衷外國節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對我國文化、民族傳統知識的欠缺以及盲目從眾崇洋媚外的心理導致部分大學生對外國節日表現出“狂熱”的態度,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當代大學生從小就被社會定位為為了考試而拼命學習的一類人,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鉆研”那些課本知識以應付考試,忽視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錯誤的認為科技、經濟等某方面優于中國的部分西方國家就是自己的偶
像,從而導致崇洋媚外,熱衷于外國的文化教育及服飾等各種東西,當然西方國家的節日也成為他們青睞的對象。
四、調查中出現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調查時與部分大學生的交流中,發現了極少部分大學生的一些令人無奈又“匪夷所思”的觀點。
極少部分大學生由于對西方國家的過度崇拜,竟然給部分中國傳統節日加上一個類似于西方節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國情人節”,更令人無語的是有人建議將“清明節”改名為“中國鬼節”。
部分人認為當“節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換以后,是節日就應該有假期,可是中國的很多節日都沒有放假時間,這樣一來,他們覺得這些節日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節日,從而忽視甚至不承認那是中國傳統節日。他們表示這樣的節日猶如“食而無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護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在調查中,少量大學生對韓國申報端午祭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這一事件表示義憤填膺,他們認為中國人民應注重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對于20xx年韓國申報中國的“端午節”為他們的節日這一事件,我們應該予以重視,對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每個中國人都應該去重視,保護中國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該調查發現,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節日的重視程度較為欠缺,這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知識及傳統觀念的缺乏而導致的。我希望當代在校大學生能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了解,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用行動去證明自己的愛國熱情。
【大學生節日報告】相關文章:
傳統節日調查報告10-20
大學生述職報告09-03
大學生實習報告10-02
大學生調研報告07-27
大學生見習報告07-13
大學生考試報告10-08
大學生認識報告11-02
大學生訪談報告08-22
大學生德育報告05-31
大學生訪談報告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