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一個人》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個一個人》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1
一個人的村莊,一個人的城,走在屬于他的路上,不急不忙,不慌不亂,經過這村也好,那村也罷,沒有目的地,心卻總是記掛著那歸屬的村莊。他說,對于黃沙梁,我或許看不深也看不透徹,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鄉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又道,當這個村莊局限我的一生時,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著整個人類。
過年時,發現街道能悄悄告訴我日子。晚上六、七點有著平日凌晨也見不到的安靜,潮濕的地面沒有忙碌的車輪匆匆濺起的`水花,昏黃的路燈投下的光少了人影緩緩駐足的遮蓋。街邊的店鋪停下了喧鬧的嘴,用整齊劃一的面貌面對匆匆經過卻不會再停留的一心回家的歸人,除下了笑臉逢迎,鐵拉門關住了一切喧囂。街道在輕聲說著:噓,快回家吧。除夕了。隨著耳邊畢畢剝剝聲此起彼伏,腳下鞭炮絢爛后的紅色殘骸愈來愈多,街道悄聲說:年的腳步遠了。但我卻想念起除夕的寧靜,即使有走在路上的人,也是歸心似箭,從沒有哪個時刻人們身上有如此深刻的家的標記。我想,這家的標記卻如此輕而易舉的銘刻在劉亮程的小小村莊里每個小小人物身上,馮四韓三,每個名字都有村莊的痕跡,每個故事都帶著村莊的純樸味道。
他給我呈現了一種不同的活法,一種不敢想的活法。沒有閱讀完全本,但僅僅是第一部分,所呈現的生活狀態都足以讓人羨慕。沒有紛爭,沒有漂泊,只有腳下踏踏實實的路,抬頭坦坦蕩蕩的光,固執愛著村莊的他。行走在他的文字中,他如一個導游,向你娓娓道來這村莊的每一點每一滴,他不暇思索就能道出這個村莊的每一樣事物背后故事,他用他的一生深入這個村莊,與這個村莊融為一體。或者說,他不只是一個了解這個村莊的人,而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可是后來之人又會記得誰,記得有你來過,這一樣事物曾有你的參與才到了如今這模樣,就如他說:你們走了。現在沒一個人認得你們,他們沒動任何干戈便占有了一切。他們是后人,哭喊著送走你們,把所有悲痛送給你們帶走。留下財富和歡樂,他們享用。/這已是別人的村莊。
我開始發現,我閱讀所劃的字句,都太過總結,讀而有味,思而無趣,思考若只是復制他人的思緒,就少了真正的感動,它流動于他文字間的麥香、蟲鳴、風呼,流動于他走過的路。我想,讀罷他的文章,會想起好好背起行囊,踏上他曾經過的路,可能他的腳步已如他所說:“我的腳印不會比一頭牛的蹄印更深更長久地留在大地上,很快我將從我走過的路上徹底失蹤。一旦我走出去幾十里地,誰也別想找到我。”但行在路上,走在體悟的道上,呼吸著像他那樣自由空氣,隨手記下此時生活和感受,哪怕不能如他那樣從此扎根在這村莊,也能一感自然的幸福。若人生能有此幸,也已無憾。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2
寫這個讀后感我有點猶豫,其一,我怕收不住閘一下筆就可能上千字,而我自己又是對每篇上千字書評慎重選擇后才會展開細看的,我的每一個贊必須是認真讀過認可的文字,這既對書友是一種尊重更是對自己的一種尊重,這大概與自己科研工作性質要求嚴謹養成的習慣有關;其二,上了一定年齡后越來越悟到“少即是多”這四個字,好比小時候我們寫作文,縮寫一定比擴寫難得多一樣,做到文字簡潔明了又表達中心思想是費功力的。
這樣寫算我為梭羅的開場做了一個鋪墊吧!梭羅就是一位真正踐行少即是多的哲人。
林語堂先生就曾說過,”梭羅的思想似乎是由梭羅從中國和印度傳輸過來然后再輸送回去的思想;假如把他的著作翻譯成漢語,很可能被誤認為是中國古代學者的手筆”。梭羅信奉的看似儒家實為道家的思想智慧,無論是他的'《瓦爾登湖》還是這本《遠行》,從他對小動物的觀察還是對林中各種植物生長變化的觀察與總結,我想說梭羅不僅僅在思想上是一位哲學家,他對大自然的學習使他成為了一位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學專家。
這本《遠行》絲毫不遜色《瓦爾登湖》,我個人甚至認為他超越了瓦爾登湖。從這本書里讓我更近一步、更進一步了解人類的生機勃發的活力應當歸功于豐饒的大自然,正是有了梭羅給我們展現的林林總總的生命,正是因為自然界本有的季節的更迭變換,我們才有了永不倦怠和消沉。
梭羅眉宇間的氣定神閑仿佛在閱讀人類新史冊的哲人,他慷慨大方地帶給我們最美好的自然現象的洞察結果使人興奮的程度毫不亞于擺在我們面前的物質食糧。
這本書我最喜歡的章節在樹木的更替這章,學習了解到了:越是生長茂盛的常綠樹,下面越有可能掩埋著闊葉樹的種子,因為動物們喜歡帶著它們的食物到濃密的樹蔭下棲身;林風將松樹的種子送進闊葉林,松鼠將橡樹和胡桃的種子帶進松樹林,由此形成了往復循環的林木輪作。總而言之,特別是在秋季,走獸和飛鳥為了林木種植繁忙地工作著,它們負擔著樹種的收集、分送和種植工作。我們盡享的自然美麗都是由這些動物們努力工作得來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保護呵護它們呢?
茫茫塵世,梭羅的家園就在那有知識,有美德,有美的地方。對于梭羅來說,對于千千萬遠行的人來說,他們心中的遠行,不為出走,而為回家。
只有走近大自然,人類的行為舉止才最為率真自然。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旅行的真諦,不是去看多么美的風景,而是帶動著每個人的靈魂,去尋找到生命的春光。你的遠行必讓你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3
如果生命中那個喜歡有一點時間就想粘著你的人不在了,你會心如刀絞的想,只要他在身邊,自己所有的時間都是他的,因為你終于明白,其實你比他需要你更加需要他,只是從不懂得他愛你的心,
如果生命中那個喜歡問你要QQ密碼的人不在了,你會后悔莫及的想只要你回來,不要說qq密碼,所有的一切能給的都會給他,因為你體會到他要的不是一個qq密碼的本身,而是一顆信任他的心和一份能給他溫暖的愛,
如果生命中那個跟你吵架時互不相讓,和好時又不計前嫌的'人不在了,你會嚎啕大哭的求他回來跟你繼續吵架或者打架,因為只要他在,哪怕罵你一百回,能真實的聽到他的聲音就是你最大的安慰,
如果生命中那個總是無事生非挑起事端,讓你無可奈何卻又深愛于心的人不在了,你就再也沒有生活下去的動力和信心,因為你一直都知道就算他再嘮叨你的不是,都是因為在乎你愛你,只是他在的時候你總是不以為意,
如果生命中那個和好之后會和你相約以后永遠不吵架,好好的在一起的那個人不在了,你的生活必然會失去方向不知所措,因為你終于明白,其實在你心里,他和你的爭吵已經成為你的習慣,甚至樂趣,
如果生命中那個你會把他惹到掛你電話不接你電話也不見你的人不在了,你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自己身上,恨自己為什么不能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如果他在,你一定會乖乖的聽他為你好的所有話,
如果生命中那個當他發現自己錯了,會不停的打你的電話的人不在了,你會期待著那個熟悉的數字再一次的響起,不等響第二聲就會飛快的拿起,
如果生命中那個只有在你面前才會原形畢露發脾氣的人不在了,你會頓時發覺生活別無所依,甚至你再也等不到一個愿意在你面前為所欲為的人,
如果生命中那個被你氣到無言以對無話可說,心里卻依然牽掛著你的人不在了,你會發現,愛情從此與你背道而馳,
如果生命中那個希望你永遠好好愛自己的人不在了,你會發覺再也沒有人會讓你如此毫無保留的去愛了。
如果生命中那個跟你一生氣就跑去找你理論的人不在了,你會每天期待任何時候的敲門聲都會是他突然從天而降,你會希望有一天他忽然從你背后冒出象以前那樣蒙住你的眼睛還要調皮的問一句猜猜我是誰,告訴你他其實只是跟你開一個玩笑,這不是好好的回來了嗎?然而這一切都只是你美好的幻覺。夢醒了,你痛嗎?你祈求上天讓他回來,一定會好好抱著他,再也不放開。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天,生命中那個人不在了,你便失去了一切一切可以心安理得的理由。所以善待自己的愛人,且行且珍惜。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4
今天,有幸讀到著名散文家周國平的經典散文《只有一個人生》,雖然僅僅讀了十幾頁,但是感悟真切!他的經典散文包括四卷,《只有一個人生》屬于生命感悟卷。本文情理并茂、哲理和詩情交融著稱,適合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讀者細細品讀。
每個人都只有一個人生!因此,每個人的基調不同,有些人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的有滋有味,非常充實;有些人卻在渾渾噩噩混日子,正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充分地享受人生、創造人生,活得踏實而優雅,活得精彩而有品位,活出真實的自我,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呢?這就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題。
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中的是他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我們成人的可悲之處,就在于失去了孩子時期曾經擁有的這樣的真性情!有真性情的人,與人相處唯求情感的溝通,與物相觸獨鐘情趣的品味。在世人匆忙逐利而又為利所逐的時代,他待人接物有一種閑適之情。
“不以成敗論英雄!”讀了文中《成功的真諦》之后,我對成功的概念理解更加透徹。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加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真性情和真興趣,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這樣,你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感到充實和踏實。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愛好的事情,這愛好完全出于他的真性情,而不是為了某種如金錢、名聲之類的外在的利益。把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做好,盡量做得完美,讓自己滿意,這才是成功的真諦。如此感到的喜悅才是不摻雜功利考慮的純粹的成功之喜悅!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是有真性情的,希望成年的.我們,不要丟掉它,不要丟掉自己真正的愛好!
《讀者》20xx年第18期中,《身邊的優雅》一文值得我們仔細品味。文中,作者一天一連見到了三個人:已到暮年的剪紙老人,在江堤上練習水墨字的已患癌癥的老耿、以邊賣水果為生,邊練習寫詩的老人。他們都是有著真性情的人,他們的人生是優雅的人生!他們雖然都是極其普通的平凡人,也有著常人的苦惱、窘迫與無奈,但是他們都選擇了站在精神的高度上,把世俗的日子過得更加有品位!這種精神的確令人驚嘆!
愿我們追隨他們的腳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真性情的人,過有品位、更加優雅的人生!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5
在這個春季,我們一起讀完了這本《一個一個人》。初次認識這本書時,就被書名逗樂,這難道講的就是一個一個的人嗎?這本書將一個還在前行中的生命所走過的路娓娓道來,也正是一個一個人走過的路,通過講述自己和他人的故事記錄了一個時代,記錄了心靈成長的歷程,是一個可以讓人安靜下來細細品味別人不一樣的人生的作品。
不動聲色地融合在文字之間
書的裝幀設計十分特別,朱嬴椿的大名是從設計體詩就知悉的,封皮的書釘和反著的標題字,以及透明膠和紙質不一樣的材質,讓我驚詫地翻來倒去,這本書,是絕對的用心和考究過的,書的設計和內容是一體的,正如作者申賦漁所說,“不動聲色地融合在文字之間”,每一頁,都被精心地設計過。
我看到一個書評說:“他了解你的需要,了解你在那一刻的目光所及,他適時地遞出一張老照片、票據、香煙紙、千紙鶴,甚至是油漬、蚊蟲尸體或灰燼,便能引你會心一笑,有時我擔心他做得太滿太極致,但我仍能在不經意間被這些細節一一打動,有一次撇了一眼右頁的發絲,以為是鉛筆劃痕,讀到“半長不長的頭發”,才心領神會。“從疑惑到了然”與人的“相識到相知”,幾乎是異曲同工,這是朱嬴椿特別懂申賦漁的地方。
扉頁的“1979-20xx”,字是用紅色圓珠筆寫的,讓我想到我那小學老師媽媽,批卷的筆跡是一樣的顏色和力道,一本泛黃的書,像一個記事本,1979到20xx,從單薄的童年跨到厚實的青壯年,1979年的.申賦漁是個小孩,小孩的世界是單純的也是單調的,因為能夠夠得到的東西太少,一塊肉、一本小人書,都是無比重要的,青年間的失意得意再失意,壯年間的激情消褪勤于自省,生命里的人來了又去,如書頁上的人名般,深深淺淺影幢幢。
“一個____的人”,用這樣一個定語中心語,是帶有定義的,也是賦予了想象力的。我并沒有因為這定義而強化對誰的印象,相反,設計和內容其實是孤立的甚至是有反差的,朱嬴椿把他的閱讀感受放進去,使得申賦漁作了二次修改,得到現在的目錄和書名,設計感多了一些,但也容易跳戲。所以申賦漁的故事是流動的隨性的,朱嬴椿拿了個有形的容器把它裝進去,他的設計是計算過的精巧的。
我們一起讀完了這本書,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感想,每一回都在不覺中沉醉其中,不論是文字還是設計,都設計的恰到好處,這是本適合捧在手中安靜的讀一下午的書,作者記憶中的一個一個人,有種在自己的生活中曾經出現的感覺。
我想我是喜歡的,我還會在某天某地某時翻閱起這本書,想到第一次讀它的心得,設想屬于我自己的人生的路,它像一個友人多年的日記本,沒有說教,只有一些他經歷過的人和事,走了許多年,走到你跟前。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6
平淡的退休生活被一封書信激起了波瀾,想要回信卻始終覺得語言太過貧瘠,在寄信的路上,總以為一封信的分量太輕,還應該做得更多一點。猶豫間就這樣錯過一個又一個郵筒,在某一個瞬間下定決心要走路去看望老友,用這種帶著某種宗教意味的方式為老友祈福。
剛開始除了腳上的水泡一切都還順利,隨著越走越遠,一樁樁往事浮現,哈羅德的狀態波瀾起伏,有時受困于母親的拋棄,有時受路人的鼓舞,有時苦于與莫琳關系的惡化、兒子的疏離,有時又被大自然所震撼,當朝圣的故事被報道引來一群追隨者,他從最開始的感恩到后來的無所適從,最終離開了朝圣者們獨自行走,他的朝圣之路也是一個內心的旅程,不斷回憶不斷懺悔不斷釋懷。故事的高潮是在快要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段路程完全不像哈羅德曾經想象的那樣,沒有鮮花沒有掌聲,他完全迷失了自己,也迷失了方向,走錯了許多路,是他整個旅途中最痛苦黑暗的時刻,這讓我很困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安排,當謎底揭曉時不禁為作者的奇思贊嘆,原來當他原諒了母親的拋棄、諒解了莫琳的疏離、知道了奎尼的等待,戴維的死卻讓他深深自責無法自拔,他意識到自己這樣走路根本于事無補瀕臨絕望而選擇了放棄。最終是莫琳的理解與支持,讓他堅持走到了終點,雖然奎尼并未因他的行為而得到救治,但是哈羅德、莫琳與奎尼都得到了救贖,死者安息,生者釋懷。
看書過程中有個很大感觸,作者的語言總讓人感同身受,“星星一顆接一顆在夜空中刺出亮點,漸濃的夜幕開始戰栗”、“路旁的櫻桃樹站在厚厚的一裙花云里,一陣風吹過,便散下一地五彩的糖果紙”、“一層厚厚的烏云灰壓壓地蓋住天地,一場又一場的豪雨幾乎要將所有東西的顏色輪廓都打掉”等等,描繪細膩豐富,伴著哈羅德的情緒一起跌宕起伏。
“哈羅德途經兩位推著嬰兒車的年輕女士,一個腳踩踏板車頭戴花哨棒球帽的小男孩,三個遛狗的男人,一個徒步旅行者”這段描述讓我想起了曾經的2次深夜的徒步,一次是13年的夏天花了2個小時35分鐘走了12.5公里,當時在空間里還留下了記錄“有清風無朗月,路遇小狗三兩只,納涼人家七八處,吃哈密瓜的.父女一對,酒席擺了三攤,腳崴了四次”,竟有如此相似的描述暗覺有趣。另一次是19年五月半夜11點多暴走7公里,好像都沒有特別的理由,興致到了說走就走。但是走路的時候,隔離了手機、隔離了世界,只有天空、道路、路燈和我,偶爾微風拂面,不去想身后的繁瑣明天的未知,只有當下,只想著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前,不失為一個放空與暫停的好方法。
就像書里寫的那樣,當一個人與熟悉的生活疏離,成為一個過客,陌生的事物都會被賦予新的意義。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7
別再這樣,不努力,不挽留,然后催眠自己說一切都是命運。
在這樣一個雨天里,安安靜靜地看這么一本書,和神靈對話,和自己對吟。
好像常聽電視里提起“行走的力量”,但從未這樣做過,甚至這樣想一想。直至這樣一個陰沉的天,讀到了這樣一本安靜的書——《一個人的朝圣》。關于死亡的儀式,關于對生命敬仰的故事。
不知故事緣起何時,是一張粉色的信紙,一串慌亂的字母,亦或是生活乏味、夫妻疏離令哈德羅踏上672英里的徒步旅行,穿越87天的時光隧道。如此一段旅程,為了救老友奎妮——一個癌癥病友,為了給予她生的勇氣,哈德羅堅信自己的步伐可以讓奎妮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是這樣一瞬,腦海中的一個念頭,卻引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走,走。這是唯一的語言。一個60歲退休老人在這一個字眼中奮力抓住了一縷陽光,系在腰間。我也嘗試著想象,在一條路上走下去,永遠不停,忘卻疲勞,抹去不愉快,享受一路風光。這些腳步,無關他人,只屬于我自己。這將是一段治愈心靈的'旅程,一份送給自己的禮物。書本告訴我,走路并不簡單。踩著一雙帆布鞋旅行,無疑對他的腳是一種折磨。然而哈德羅淡然面對腳上的水泡、膿包,一路想著: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一路走著,似乎也在挽救自己。走啊走,他的精氣神變了,變得自信;走啊走,他不再相信注定的命運,堅持著信仰。
好像他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走這一趟。這一趟,照亮了他的胸膛。原本壓抑著的記憶翻滾起來,重復出現在他的腦海中。關于模糊的童年,有個酗酒的父親,有個逃離的母親。關于滋生的情感,年輕時的她與妻子莫琳是這般瘋狂,卻終究落了個漸行漸遠。他還有個孩子,自殺了,令他愧疚了大半輩子。好多東西,他活著活著就忘了;好些人,就在他念念不忘中走遠了,過日子竟成了一個逐漸遺失的過程。只是在路上,他走著走著又撿了回來…
誰能像他這般堅定地走著,好像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離開椅子,只是為了永不停歇的腳步。每個人終將成為哈德羅的影子,終有一天,你在時光中老去,而你眼見的已是物是人非。置身某個場景,你陷入回憶,無奈淪為觀眾,多年前熟悉的謊言、錯誤在你眼前重演。最終你還是要面對那些發了瘋想要逃避的東西。也許等年華老去,你會拼了命地尋找。煙花會謝,笙歌會停,一定會有這么一天……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8
用十幾個小時不長的時間靜讀《一個人的朝圣》,內心隨著主人公的朝圣旅途跌宕起伏,百味雜陳。這是一個人朝圣之路,確是無數人的自我救贖之路。哈羅德,奎妮,莫琳……當然還有每一個有幸追隨主人公上路的你我。作為故事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我們一同經歷了一次生命過往的反思和靈魂的救贖,獲得生命承續的全新力量。
一封老友生命最后的來信。一次表達愛意的孤獨旅行。一場關涉信仰的生命朝圣。所有的一切,讓一個心靈幽禁的老頭,獲得了一次靈魂解鎖的機會。旅途中,他釋放痛苦,反思過往,接納自己。對于曾經的夫妻關系、父子關系,以及由此而生的種種痛楚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在幾近碎裂的夫妻關系之中,他讀出了愛的真意,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完成了愛情與親情的檢視與修復。他敢于正視非正常的父子關系帶給逝兒的傷害,并愿意承擔這樣一份失職的責任。他接納過往全部的不幸,向曾經給予妻兒友好的傷害懺悔、致歉,與他人和自己和解,并愿意用肉體的痛楚來贖罪,最終他也獲得了渴望擁有的諒解,實現了自我的救贖。哈羅德,是個了不起的老頭。
奎妮,一個擁有復雜人格的女性,太多的.毀譽投向了她。她是哈羅德朝圣的緣起。她的內涵卻是如此的豐盈。她善良、堅強、浪漫、敏感、多情。在遭受愛情背叛,失去腹中珍寶的不幸日子里遇到了有婦之夫哈羅德,被他的善良、有趣所吸引,進而愛得一發不可收拾。但是,感性的她在面對這樣一份特殊的愛,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節制與理性。她將所有的愛埋藏心底,安享與哈羅德相與的時光,又保持著二人之間的安全距離。然而,哈羅德身患抑郁癥的兒子戴維的闖入打破了她苦心維持的寧靜。戴維不合時宜的自殺,又讓她背負了無盡的自責。她選擇了逃離,在一個濱海的小木屋里繼續咀嚼著痛苦守望著無望之愛,長達二十余年。直到身患癌癥,生命垂危,她在臨終關懷修道院里等待生命熄滅之時,才向哈羅德寫信道別。正是這樣一封信,引發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朝圣之旅。在哈羅德義無反顧的朝圣之時,奎妮也在用自己筆和記憶,借由幻想天使瑪麗。安貢努修女的幫助,開始了心靈深處的自述,完成屬于自己的靈魂救贖。
最終,幸運的哈羅德和奎妮完成久別重逢;也與自己的妻子莫琳在多年的冷漠之后彼此接納,重拾愛的暖意。奎妮在哈羅德的目送中安詳地走了。一切是那么的平靜與美好。然而,在朝圣之路上的種種卻讓我們的思緒難獲平靜。塵歸塵,土歸土。生活繼續,成長繼續。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9
一個人,神圣而孤獨。當一個人有了目標而為之去奮斗時,他不僅僅是一段人生的經歷,更是對靈魂的一種洗禮!初次聽說這本書時,是在網上的一個推薦上看到的,出于對題目的好奇,我買下了這本書,打開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這真是一本可以伴人到天明的一本書,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在釀酒廠打工了四十年的六十歲老人!即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也沒有開!一天他收到了身患癌癥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情況下,他寫了回信,在寄出的過程中,越走越遠,最后橫跨了整個英格蘭!他只有一個信念,他只要走著,朋友就不會死!
合上這本書,我的腦海中近乎是對那個信仰的感慨,就像書中所說,生活離平淡無奇有多遙遠,又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間不復從前。哈羅德的人生幾乎完全是平淡的,和妻子不好不壞的.相處,過著不好不壞的日子,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偉大的決定,一個充滿絕對勇氣的決定!這個決定甚至看起來很可笑,人往往就是這樣,一旦有人做你沒有做過的事情,你便急忙的否認其價值和意義!哈羅德的這條路,不單單只是走在路上,還有對過去的人生的一種反思和尋找,沿途也收獲了愛與責任!在一步接一步的行走中,日子就這樣過去,也就是在這一步一步的行走中,有了自己的堅持和信仰!悲傷最好的狀態不是凝固,而是融化!好友的癌癥給了哈羅德巨大的沖擊,他本可以按照平常該做的一樣僅僅只是回一封回信,但是在人生的方向指引下,他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那仿佛就是一個又一個的方向標,讓他看到了,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有些毫無道理的事情,趁著人生還正好,真是應該好好冒險一把,否則人生又有什么盼頭呢!這本書中,我還看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友誼!
書中的哈羅德也嘆息到他躲避了這段友情這么多年,現實中,我們有太多的時間用來分別,卻有很少的時間用來重逢,面對那一份份的友情,有時候不是時間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讓這份感情從指縫中溜走!生命從不因為中斷而逗留,我們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言語交流!而言語之下往往是不可逾越的!人是一定要有信念的,他就像光一樣射入了生命中,縱然前方山高路遠,縱然已然物是人非,懷揣著那一份信念,便必定活成一支隊伍一般!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10
一本好書總是讓人意猶未盡,久久沉浸在書中的世界中。合上《一個人的朝圣》,一下釋然人生的意義,人生就是一次旅程,沿途會看到不同的風景,遇到各式的人,簡單到只是把一只腳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其實未必盡是如此,“你還以為走路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難”。
《一個人的朝圣》是20xx年看的第一本書,這是英國BBC資深劇作家蕾秋。喬伊斯20xx年出版的小說,目前這本小說暢銷全球38個國家。這本小說講述的故事很簡單:65歲的釀酒廠退休工人哈羅德。弗萊,一天收到二十多年未見的同事奎妮一封信,信中說她罹患癌癥已到晚期不久將告別人世。哈羅德寫了回信準備寄出,在寄出的路上,哈羅德心生信念,一定要徒步而行將信當面送給奎妮,這樣奎妮就能活下去。于是,哈羅德開始了他87天,從英國最西南一直走到最西北的一個人的朝圣。
徒步中哈羅德在漫漫旅途中,這個一生以來話語不多生活單調的老人一次次打開記憶之門,一遍遍回到童年,回到與妻子莫琳兒子戴維相處的日子,回到在釀酒廠與奎尼的同事經歷。哈羅德在旅途中,每到一處會給莫琳、奎尼以及給他徒步送信提示的加油站女孩分別買上禮品,似乎是作者寓意哈羅德給妻子買上禮品是出自心底的深愛,只是因為平日里木訥不會表述;給奎尼買上禮品是因為在哈羅德心中,能夠徒步將信送至,奎尼一定會活著而且很開心很快樂;給加油站女孩買禮品是因為這個女孩給他塑造了徒步將信交給奎尼的'信念…
《一個人的朝圣》結局是哈羅德終于將信送到奎尼面前,然而此時的奎尼已經是彌留之際,已經因為手術不能言語,而腫瘤的擠壓已經讓其面目全非,并非如自已想象的,她親手拿到信開心快樂的樣子,讀到這里不禁讓人感到意外感到凄楚,淚水已經不能抑制。不過,在哈羅德87天的徒步獨行中,給這位老人足夠的時間回憶過去思考人生,也讓妻子莫琳在獨處中發現了哈羅德的善以及對孩子的愛,使得莫林走出戴維離世的陰影,從而反省自己并接受生活的陽光,用笑容重拾起與哈羅德的愛。
哈羅德是作者筆下的人物,也是我們身邊的人物,甚至也是我們自己。“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顯得平淡無奇”“其實,一路上見過的陌生人雖然是獨特的,卻又是一樣的,這就是人生的兩難”。
《一個人的朝圣》給我們的啟示,莫過于人生就是忙忙碌碌的旅程,你必須不斷地將一只腳放到另一只腳的前面,但往往結局未必就如想象的那么好;人生中只要有信念,心中裝著愛,哪怕旅途再勞累,終會發出會心的笑,會彼此尋找到快樂的原點。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11
“過去那二十年就這樣被抽絲剝繭、原形畢露,他再也無法躲到那些平淡無奇或陳腔濫調背后,與這片土地上一切細節一樣,所有偽裝都不復存在了。沒有誰可以想象這樣的孤單。”有時候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從哪里出發。激情注定無法長久,玫瑰色的光環一旦隱去,生活開始歸于平淡,我們幾乎都渴望對方的拯救。但往事如煙,心懷的熱切,在現實中慢慢冷卻。
我們以為是生活辜負了我們,其實是我們錯過了生活。小說中“一路上我記起了很多東西。很多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忘了的回憶。有些回憶很不容易,但大部分都很美。我很害怕,我怕有一天,或許很快,我就會又把它們弄丟,這一次永遠都找不回來了。”
六十歲的哈羅德菲萊,默默無聞地在釀酒廠干銷售四十年,沒有升遷沒有朋友。他和妻子生活在英國鄉間,情感疏離,生活平靜過了一日又一日。但這種日子的打破是因為二十多年未見的老友珍妮的一封來信。珍妮因患癌癥來寫信告別,哈羅德情緒復雜噴薄而出,寫了封簡短的回信。寄信途中,他錯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筒,越走越遠。后來因為一句話他決心橫跨英格蘭,就這樣走著去見珍妮,哈羅德心中有這么一個信念:只要他堅持走下去,珍妮就會活下來!
一個人的朝圣,這是一次心靈救贖之旅。在漫長而艱難的旅途中,哈羅德回憶起人生中的很多失意,包括酒鬼無能的父親,離家出走的母親,疏離他的兒子戴維,被他辜負的妻子莫林,二十年前不辭而別的好友珍妮……哈羅德曾經對幸福的希冀,曾想要努力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然而因為他童年的經歷無法讓他給出“愛的表達”,和妻子兒子疏離錯過。
面對痛苦,才會超越。傷口只有重新剖開,才能有愈合的可能。“他可以原諒自己的父母不想要自己,不教他怎么去愛,甚至不教他怎么表達愛,他可以原諒他的父母,還有他們父母的父母。他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要回來。”比命運更慘的是屈服和逃避,麻木自我只會帶來惡性循環的毀滅。只有踏上回歸心靈的`朝圣之路,我們才能實現自我的救贖。
“為了堅持到底,他一定要誠實坦然地面對最初推動自己邁出步子的感覺。別人選擇的方法不同并沒有關系,這是無法避免的。”“我們用盡全身的力量和意志往前走,心里清楚自己是永遠不可能到達的,然而就算永遠也無法到達,我們仍然選擇往前走,這就是生命。”只有上了路,才回的了家。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12
《一個人的朝圣》情節并不復雜,主要記敘了主人公哈羅德步行去看望得了絕癥的朋友奎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哈羅德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牽動了很多人的心,也回憶和反思了自己的人生,最終醒悟了很多事情,從而自身得到救贖。讀完此書,浮想聯翩,略記如下:
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和缺陷。哈羅德從小就缺少父愛和母愛,而最大的不幸則是二十年前兒子自殺,導致二十年來夫妻不和,郁郁寡歡。而在步行途中,哈羅德發現別人都各有各的不幸,自己并不是最不幸的那個。現實生活中確是如此,我們得不到所愛是不幸,得到所愛又失去是不幸。最不幸的是,這世界上沒有永恒,所有東西都將失去,包括我們的生命。
二、對于自己的不幸,我們需要反思。對于兒子自殺,二十年來哈羅德一直都在自責,直到在步行途中才反思到自己到底錯在哪里。如果,他能在兒子小時能反思到,并改進自己對兒子的態度行為,也許兒子能活得很幸福。如果他能在兒子試圖投海后反思到,并改進自己,也許就他兒子就不會自殺。在兒子自殺二十年后,他反思到了,也仍然不晚,至少他知道該如何面對妻子莫琳和即將離世的朋友奎尼。
三、不要沉浸在已經發生的不幸和必然發生的'不幸之中。哈羅德由于沉浸在失去兒子的不幸中,打壞了老板的心愛之物,傷害了老板,又間接傷害了朋友奎尼。莫琳沉浸在失去兒子的不幸中,同時傷害了哈羅德與奎尼,也讓自己得了心理疾病,并二十年來更加不幸的生活。沉浸在不幸之中會打破自己現有的幸福,只會讓自己更加不幸。奎尼得了絕癥,她的去世是即將發生不可避免的不幸,哈羅德本來堅信自己的步行看望會讓她好起來,如果她好不起來,對哈羅德的打擊將是很沉重的。幸運的是哈羅德在步行途中領悟到如何面對不幸,接受了奎尼好不起來這一不幸的現實。
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我們需要關注和珍惜。幸福很簡單,簡單到就在“你好!”“當然”的對話中。如果我們關注和珍惜,幸福就會很多,如果過我們過于關注不幸,就會把幸福破壞,變得不幸。幸福很脆弱,也許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破壞。哈羅德跟風別人嘲笑自己的兒子,就破壞了父子之間的幸福。所以幸福需要珍惜和維系。
我們需要追求和創造幸福。世界上沒有永恒,幸福也必將逝去,在我們擁有幸福時,要珍惜要維護。如果我們擁有的幸福不可避免的失去,我們也不必執著,以免破壞仍舊擁有的幸福。既然幸福必將逝去,我們的幸福豈不是越來越少了,然而我們是有靈性的,我們可以不斷的創造新的幸福。我們從不幸中反思,而不執著于不幸,我們通過反思改進自己,追求更多的幸福,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13
風總是在吹,夕陽總是在垂暮。
風卷起沙土,混入空氣,吸入黃沙梁鄉親們的身體里。說黃沙梁是沙,不如說沙是人們。黃沙,白面,老牛,夕陽中的輪廓漫步鄉土小路,這便是生活。
成長,離鄉,在長輩父母的目光中抹去背影。收拾行囊,遠去的人影遠去的故鄉。如同一場風,總要離開它的起點,只是終點在何方,誰又能說清呢?
每經過一處,都要卷走一些沙土,以掩蓋故鄉泥土的氣味。嘴上說著,我一點也不想家,用各式各樣華麗芬芳的泥土掩住故鄉的味道。又有誰知道心中暗自抓著那把故鄉的土哭了多少回。
多年之后返回故里,故里面貌一新。只是沙土依舊在飛揚,人們雖已老去卻依舊是原來的人們。再抓一把黃土,嗅嗅,用淚水與心將它濕潤,告訴天空你已經回來了。
也許你不認為作者寫此書的初衷,但在我看來做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想念家鄉的'離人。
黃沙梁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地方,書中寫的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從平凡的文字里,我能感受到一縷縷鄉愁在文字間洋溢開來。再也尋不回故鄉的實情實景,只能將身體埋身于記憶中,這相當于浸泡著淚水的人生。
風總是在不停地趕著路,從不停息,從不回首經過之處。人如風。飄渺在天地間,不知何處可以停留。人如風,夾雜著記憶卻不能回首。也許不是不能,而是不堪。作為一股莫名的風,沒有資格也沒有臉面去面對過去。
記憶如沙土,無時無刻不纏繞著風,從不放手。它們逼迫著風流淚。風想拋去它們,但顯然不可能。沒有沙土的風是風嗎,沒有記憶的人是人嗎?
不知作者寫下這些小故事時,是否眼角模糊。馮四、韓老二、以及那條毛色不純的黑狗。他們中的哪位可以見到?他們中的誰的聲音能被聽見?再拾一把鄉土,聽見的只能是他們的離去,而非他們的笑聲。
朝陽已被夕陽取代。紅暈透過風,透過沙土,將紅映在土路上。少時的玩伴,禿頂的禿頂,老去的老去。皺紋,老年斑,彎曲的背影。站在沙土上,他們是幾十年前的少年少女,他們是鄉村的守護者,他們是這里的沙土。又一輪朝陽越過夕陽,他們是老一輩的子女,他們是未來的沙土。年輕人總是帶著朝氣改造鄉村,將沙土轉化為水泥,但老一輩人都知道,土路是最實在的。
揚起塵土,現代化的車輛與現代化的城市。年輕人們大興土木。鄉村,消失了。換來的是繁華的街道和不息的車輛。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人們虛偽的笑容。
村莊中再也無人。因為村莊已不存在。記憶里的村莊,屬于每一個人,但只能有一個人。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14
知道申賦漁,是孩子的小學校長在他們畢業的時候推薦了申賦漁的《諸神的蹤跡》一書。經了解發現申賦漁當過記者,是一名專欄作家,代表作有《不哭》、《逝者如渡渡》《匠人》等,去圖書館發現了這本小書《一個一個人》。
這本書看起來很舊,看完才知道是專門請人設計的。“你的這些人不都是過去時光里的嗎?我們讓歷史和時間來說話。”這是設計者的初衷。
書里的一個一個人都是小人物,是作者1979-20xx年間遇到的,當然也是作者的歷史。可能因為我和作者同歲的緣故吧,故事里的小人物都似曾相識,讀起來感覺也像在回憶自己的過往。
“偶爾會看到流星,奶奶就會站住腳,念一句阿彌陀佛。她說,又一個人走了。所以我從小就知道,天上的一顆星就是地上一個人。”
作者剛上小學的時候,應該是七十年代,隔壁大網嬸鍋蓋上的肉丟了,作者因為經常出入大嬸家廚房收集火柴盒就被懷疑了。作者的爸爸是典型的農村人,對作者披頭就是一巴掌,對大網嬸說“不要急,你不要在這里哭,我給你找去,找不到我稱肉還你。”幸虧,幸虧最后發現是貓把肉吊到了豬圈里,才算還了作者一個清白。
1987年,作者高二的時候情竇初開,喜歡女同學舜華。學校組織掃墓活動的路上,舜華放在自行車后架上的衣服丟了,“你掉了。”作者撿了起來。“她接過棉襖的一瞬間,臉色一紅。我趕忙跑掉。”這就是那個年代的愛情吧!
1993年的春運,“當天沒買到票,天就黑了。”好不容易經人介紹才通過賓館買到票,“忽然走過來一個穿制服沒有戴帽子的人,讓我把票拿出來,說是查票。”他一拿到票,抬腳就跨到了長椅的另一面。“再喊就撕掉,你拿100塊錢就還你。”那個年代,一票難求,搶票的事情也不新鮮。那一年春節前,我雖然有票,卻因為火車嚴重超員,根本就不讓進站。等從小道鉆進去,把褲子也掛爛了,在站臺上生生上不了火車。最奇葩的是,一個打工的',把自己行李扔上火車了,自己卻上不去,急得直哭。火車開動了,像當年的鐵道游擊隊一樣,他拉著門炳,火車慢慢開動了……
“有人說小狗追自己的尾巴叫有趣,大狗追自己的尾巴叫無聊。理想真就像那個永遠逗著你轉的尾巴。聰明的狗作罷了,給貓兒搶食,躺在墻角曬太陽,于是成熟了。執拗的狗,總被面前搖晃的影子弄得寢食難安,激動不已,竟然抵抗了衰老。各有各的選擇,人生只有一次,因此誰也不知道正確答案究竟是什么。”
“人生的意義根本不在形而上的精神領域,而在生活中的堅守與堅持。”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15
假期里,我讀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感受頗深。我讀這本書時,一直被作者的獨樹一幟打動著。
劉亮程,新疆沙灣縣人,他以他那孤獨的性格,描繪出了他一個人和牲畜、草木以及各種小昆蟲共同生活的村莊。你從他的文字中看不到戰火硝煙,看不到歌舞繁花,看到的只有牛馬、草木和一切有生機的事物。一個人走在村莊的小路上,沒有一絲煩惱和顧忌。
在作者筆下的動植物是與眾不同的。驢在別人眼中是“工作機器”,是不起眼的,但是作者在文章中卻把它當成了朋友。在作者筆下的每一種事物都變得那么和藹可親,那么討人喜歡!甚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曾經描述過的一個大樹根,就那么原封不動地進入了我的視野,印進了我的腦海。
漸漸地我發現,原來作者描繪的村莊居然是那么的美。早上,太陽先照到村東頭,后來又照到村西頭,這一定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筆下的村莊,是有血有肉的,似乎賦予了生命。作者的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現實。
再來說說自然,作者對于自然地描寫有些“野性”。那些文字似乎是作者安靜的孤獨產生的,帶著些“野”味。
作者是一個十分孤獨的人,他文章的字里行間時時處處都流露出了他的孤獨,在如今這些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時代,作者卻仍沉浸在黃沙梁的歲月里,停止不前。
作者卻也是個非常懂得生活的人。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文中寫道,作者憑借自己的雙手,蓋了一間新房子,并在黃沙梁修建了一條公路。當他離開黃沙梁時,他卻把房子毀了。也許他是不想讓別人占用他的所有,也或者是他不想讓人不勞而獲,總之,他將房子毀了。這也就是作者的獨特所在。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作者著書的最大獨特之處體現在:作者僅用了小手筆描寫了村里的人,卻用了大篇幅去描寫了家畜、草木等事物和自己的生活。這里可以看出,牲畜、草木等事物以及村莊里的一切在作者心目中地位是非常高的,也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村莊里的一切都充滿了感情。
如果讓我去當農民,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拒絕。因為我知道,在鄉下,生活環境是很惡劣的。農民們工作起來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風刺骨,而且還是極為勞累的農活。那里沒有空調,沒有風扇,沒有暖氣。但是作者卻選擇在黃沙梁生活。我所缺乏的,就是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海子曾說過:“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以后要簡單的生活,創造簡簡單單的快樂!
【《一個一個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人就一個人》讀后感01-02
一個人生,一個人死,一個人寂寞心情日記07-14
美文故事:一個人的一個人06-11
一個人習慣一個人散文06-10
一個人是一個人的美麗詩歌06-23
一個人想著一個人散文07-18
《一個人就一個人》讀后感(5篇)01-02
《一個人就一個人》讀后感5篇01-02
《一個人就一個人》讀后感3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