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感悟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因不同的人和事內心會有所觸動,產生不同的想法,這時就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這些感悟都記錄下來。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寫作方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感悟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感悟 1
數學是什么呢?對數學的理解角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回答。《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修改稿)》對數學本質采用了描述性的定義。數學作為對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新課程標準》這種動態的數學觀,一方面為深刻認識數學的本質提供了新的視角,它是對傳統數學觀的一種超越;另一方面,這些觀點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不同的數學觀。如果把數學理解成一種科學語言,那教師就會注重數學語言的形成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如果把認為數學是一種工具,那么教學就會側重于對學習的記憶和訓練,或者將數學應用于解題和生活實際的問題中;如果是一種模型的數學觀,就會注重數學模型的發生、抽象過程;如果認為數學是一種文化,那教學就會把數學納入到廣闊的社會文化中去,讓學生理解數學的理性精神、創新內涵和思想方法。由此可見,不同的數學觀,會折射出不同的教學思想和行為。我們需要怎樣的數學觀來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我們如何建構這樣的數學觀呢?
一、動態、多元、發展的數學觀
數學觀是人們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形成的對什么是數學問題以及數學的基本特征的根本看法和認識。社會建構主義承認人類知識、規則和約定對數學真理的確定起著關鍵性作用,它汲取了擬經驗主義與可誤主義的認識論,即數學知識和概念是發展變化的思想。社會建構主義的核心是數學知識的生成。關于數學本質的認識,皮亞杰指出,數學并非是關于物質對象的,而是關系到人類施加于物質對象之上的活動,即數學的根源不是對現實客體對象的分析綜合,而是人類主體的基本實踐活動。社會建構主義的數學觀認識數學是一種活動,數學知識是被創造的。
從問題解決的角度來看的數學的本質。問題解決的數學觀把數學看成是一個動態的,由問題推動而發展的學科。數學體現著人類發明與創造,它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成品,它的結果是開放的、可修正的,因而它必然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能提出和發現平常事物中的數學問題,發現問題更強調了主體的主動性的需求。
什么才是正確的數學觀呢?有認將正確的數學觀理解為:一種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種理解結構和結構關系的偏好。對于多元的數學觀而言,應強調數學觀的`多種形式,也就是不能完全排斥工具主義和絕對主義的數學觀,他們也有其優點和對教學有利的一面,我們更多的是著眼于對教育教學的貢獻。同時,數學觀也是發展的,歷史的印記已經足以說明這一點,將來的數學觀也將不斷的更新和發展;對于個人的數學觀也在自我的實踐和反思中不斷地完善,發展。
二、系統數學觀的建構
1、知識+實踐+反思+共同體的形式建構數學觀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而對于教師的數學觀,由于每位老師的知識背景,教學經驗,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層次的不同;因此,也需要經歷一個自我,富有個性的建構過程。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就是:學習并非是對所授予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一個以其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建構主義突出強調主體在認識活動中的能動作用。知識+實踐+反思的形式是很好促進個人數學觀的建構的。首先,是對數學觀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將其納入到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當中去,做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接著就是關鍵的做數學的過程;從本質上,體驗、實踐、感悟自我的數學觀,實踐和反思的交互進行將使更加健全自我的數學觀。
從社會建構主義觀點看,數學被看作是人類的一項創造性的活動。該活動就應由事實性結論、問題、語言、方法、數學研究的一些主體對象等內容組成。這些主體對象就成為共同體,那么他們對數學觀認識形成的一致或不一致的看法。作為數學共同體的交流和討論,將極大地促進對數學觀地系統建構。
2、多元的數學觀帶來的多樣的啟發
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每種數學觀,對于任何一種的數學觀,既有對教育教學促進的一面,同時也存在消極的一面。我們更多地討論的使某種數學觀積極的一面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更多地減少它地消極影響。數學的教學是個復雜的系統,它受學習材料,學生對象,學習情景,教師的數學觀,師生的心理和情緒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就需要教師靈活地運用某種數學觀的積極面來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另一個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多種的學習方式,包括:理解接受、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等。具有的是動態的、易謬主義的數學觀的老師,他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大力提倡學生的參與,包括問題解決、合作學習、批判性討論等,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的數學活動,學生通過猜測、發現、驗證、交流等活動,不斷修正對知識的已有認識,學生以主動積極的狀態參與數學的學習;與靜態的、絕對主義的數學觀比較,顯得更加人性化。但是動態的、易謬主義的數學觀花時比較多,對教師對課堂生成的把握要求比較高,一般比較適合于單元起始課,概念課的初步認識,對數學模型探究課的教學。
形式主義的數學觀,教師無疑更加強調順序概念間的內在聯系,將數學的各個部分進行聯系,以形成一個高度統一和十分嚴密的結構系統;對知識的教學是放在一個大的知識背景下進行討論和學習,更易于知識間的聯系和遷移。現在小學教師中大部分是屬于這種類型的數學觀,原因其一是這樣更容易把握對數學課堂的教學,其二是現在應試教育影響所導致的結果。學生所采用的學習方式是討論交流和理解接受的學習。但形式主義的數學觀指導下的教學,一般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下進行學習的,把數學知識當作一種純客觀的真理,缺乏主動性與創新性。一般適合于文本解讀式,知識結構圖復習整理課,知識講授環節等教學。
工具主義的數學觀的教學,教師認為數學就是概念、定理、公式、法則、記憶、練習等,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解決數學題,為了應付生活中的某些演算;采用知識的灌輸、教師的示范,學生職責就是記憶和模仿,缺乏了知識的再生性,缺乏了知識間的聯系性。工具主義的數學觀下的教學會使數學變得艱深難懂、枯燥無味,從而導致學生回避數學、害怕數學、不愿接觸數學的情緒反應。但是,它也有它的積極面;對于一些最重要的與必背的數學公式、定理和法則,必須要熟練地記憶,當然是在理解的前提下;在解題時,達到信手拈來的自動化程度,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建構數學觀的結構
不同的歷史階段強調和發展某種數學觀,這是對數學本質的不斷認識和數學發展所決定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取舍這些不同歷史階段或不同流派的數學觀呢?我認為應強調某種數學觀的主調作用,其他的數學觀為輔,以達到主次的平衡。按照自己對數學的認識和理解,將社會建構主義的數學觀,擬經驗的數學觀,問題解決的數學觀作為核心的數學觀,或者某兩種數學觀的結合點作為主要的數學觀,將其他的數學觀作為次要的。從數學觀的角度來分析,老師精心設計的課是以社會建構主義數學觀和問題解決式地數學觀為主的,倡導數學是學生再創造,知識再建構的一個活動;而對于家常課和練習課,更多的是多元數學觀的交錯和融合,如何在這樣的課中把握和滲透多元的數學觀,主要依仗的是教師的教學功力和對數學觀的實踐和理解。如果把握不夠,就很容易將一種數學觀進行強調或突顯,從而走上了一個極端。
數學教師必須更新數學觀念,深入認識數學本質和歷史演進過程,不僅有科學的數學觀,還應從數學哲學層面形成數學文化觀念、數學價值觀念和數學應用觀念,逐步從靜態的、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數學觀轉向到動態的、多元的、發展的辯證數學觀。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感悟 2
今天有幸聽了馬云鵬教授的新課標解讀,感受頗深。雖然我走上三尺講臺僅3年有余,但聽完還是頗有感受的,感覺對于這些變化,我們一線教師還是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做出相應的改變。給我最大的體會就是要注意“生成性課堂”,不能一味地照著教案教。課堂教學應該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法預知”的場景發,尤其當師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好即時成性因素,展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的“教案”。
總之新課標的出臺也是對我們一線教師教學的一次改革,我們必須改變教育觀念,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活的聯系,使學從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享受“快樂數學”!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感悟】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的心得體會03-08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培訓心得體會02-20
最新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與感悟02-01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3篇02-28
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精選25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