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時間:2024-09-21 16:55:05 歐敏 感悟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精選2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

  在這本長篇巨著里,作者講述了居住在東北大興安嶺、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鄂溫克族的成長發展歷史,和他們的生活方式與現狀。

  作品以鄂溫克最后一個酋長女人的口吻敘述一個民族的生存、堅守、抗爭和文化變遷。“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夏季的雨越來越稀疏,冬季的雪也越來越稀疏,它們就像我身下被磨得脫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濃密的絨毛,都隨風而逝了,留下的是歲月的累累痕跡……”,這是它的第一個句子。這些比喻的、完成式的、嘆息著的句子有一種來自命運本身的蒼茫意味。有時低吟淺唱,有時大氣磅礴,簡約、直接使憂傷與詩意洋溢而出,為整部作品確定了基調。

  整部作品充滿憂傷悲憫與同情,同時也表現鄂溫克人民的善良堅韌不屈。這個民族在冰天雪地的祖國大北方生存,一條額爾古納河隔成了中蘇兩個國度。這脈堅強的鄂溫克民族,在右岸過著游牧生活,他們以飼養馴鹿為生,以獐狍野鹿灰鼠為食,他們不忌生冷,敢于生食野獸的心肝脾臟和生肉。這是嚴酷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這一脈人民,試想,冬季里漫天大雪,風沙茫茫,千百里地渺無人煙,他們不生吃怎么辦?難道眼睜睜等著餓死?

  這里的環境和嚴酷的現實生活條件,造就了這個弱小民族的衰敗!

  饑寒交迫,野獸襲擊,疾病瘟疫,缺醫少藥,都是對這個民族最大的威脅。“許多生在冬天的孩子,常常由于嚴寒而夭折。我有一個姐姐,她出生時漫天大雪,父親去找丟失的馴鹿,母親特意搭建了西愣住,姐姐出生時由于風大掀起了一角,姐姐受了風寒而得病,只活了兩天就走了。姐姐被裝在一條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陽的山坡上。”母親因為失血過多,加上悲傷,已經好幾天沒有進食,沒有走出希愣柱,面色如土。所以,當組長提出這里灰鼠稀少,要搬遷時,父親林可是反對的,并且把族長痛打了一頓。母親說“你怎么能這樣?你真讓人生氣,我們怎么能這樣自私?!”從這里我們看到了這個民族夫妻之間的恩愛,也從母親口中說出了他們的善良和識大體,小家服從大家服從整體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一個民族監看發展生存。

  姐姐,從小被薩滿跳神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有次一只活蹦亂跳的小鹿死了。可是,再一次遷徙途中被凍死在小鹿媽媽老馴鹿身上。

  達西的妻子被野狼吃掉,達西為了報仇馴養一只鷹,最終殺死了兩只狼,達西和那只鷹雙雙被狼吃掉。這就是悲慘的結局。

  另外一個希楞柱來請薩滿,原來是馴鹿得了瘟疫,薩滿沒有救活他們,回來時帶回兩頭馴鹿,也帶回來一場瘟疫,大多數馴鹿都死了,只剩下父親精心挑選出來的三十幾頭馴鹿生存下來。

  父親出去換馴鹿,遭遇狂風暴雨,被雷擊死在茂密的森林里。薩滿和族人把他風葬了。

  幾件很簡單的事情,反映了整個民族的命運。

  這就是這個民族的命運,他們風餐露宿,捕食野獸山雞、灰鼠為生,現在啥也沒有了,他們依靠打魚烤魚吃。

  作者通過一位老人的回憶,把她的幸福,她的快樂,她的悲傷,她的痛苦寫出了,展現鄂溫克族人民的堅強和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與生活的抗爭。從一百年前寫到了現代社會,從鄂溫克的第一個識字人到第一個大學生,從清末的動蕩、羅薩的侵擾、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到二十一世紀的幸福安康,從生活在森林到搬遷到城鎮的許多變化,從住的希楞柱到住在大瓦房里,這總總的變化,道出了這一個偉大民族的發展變化和與時俱進的滾滾洪流,同時也寄托著作者對這一民族未來的.希望與擔憂。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無法記錄他們崛起的坎坎坷坷,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歷史,只能靠口口相傳,而這些也只是在很少的一部分老人那里可以得到只言片語。現在隨著中國的崛起,全國上下各地區都在發展自己的經濟,爭先奔小康,這一民族的青年人也開始走出自己居住了千百年的深山,告別了他們祖先賴以生存的馴鹿,告別了他們引以為尊的薩滿,走進了高樓林立的城市,學會了普通話,學會了所在城市的語言,可令人擔憂的卻是,他們出去后會不會忘記自己的母語。故事講完了,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美好圓滿的人生結局!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2

  我是麥田的熟人,我有二十六歲了,今天在我在麥田地頭散步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個九十歲的老人講起的故事。她說,她是風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她,她也把它們看老了。

  我不想先說我看到的這個故事,當我看完的時候,其實,我在思考,到底這個故事想要講出什么呢?我也不想用百度百科的話語來解釋,因為我覺得說服不了我,直到我看到了這段文字。

  “面對越來越繁華和陌生的世界,曾是這片土地主人的他們,成了現代世界的”邊緣人“,成了要接受救濟和靈魂拯救的一群!我深深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哀愁和孤獨!當我在達爾文的街頭俯下身來觀看土著人在畫布上描畫他們崇拜的魚、蛇、蜥蜴和大河的時候,看著那些已失去靈動感的畫筆蘸著油彩熟練卻是空洞游走的時候,我分明看到了一團猩紅滴血的落日,正沉淪在蒼茫而又繁華的海面上!我們總是在撕裂一個鮮活生命的同時,又扮出慈善家的樣子,哀其不幸!我們心安理得的看著他們為著衣食而表演和展覽曾被我們戕害的藝術;我們剖開了他們的心,卻還要說這心不夠溫暖,滿是糟粕。這股彌漫全球的文明的冷漠,難道不是人世間最沉重的凄風苦雨嗎?”

  故事的最后,他們會是什么樣呢?現實的他們,最后又是什么樣呢?

  她說:故事總要有結束的時候,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

  這個故事其實不是很長。它分為了四個部分,分別是清晨、正午、黃昏和半個月亮,不長的故事講述著鄂溫克族百年歷史。有溫情、有痛楚、有磨難、有歡樂,小小的部落有著世間一切的悲歡離合,且神秘令人神往。

  這個故事的人物有好多,但最難忘記的就是薩滿的接替者妮浩。仿佛她承擔了這份神圣的責任,就必然付出代價。為了別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一個一個的逝去,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故事的后半部分,很多時候都在交代人物的死亡,不只是妮浩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人,有的`是正常的老去,有的則是意外。

  很多人都逝去了。

  故事的講述者淡淡的經歷著,靜靜地敘述著,忍受著離別,然后迎接著新生。死亡,是我們每個人必須經歷地吧!在我讀故事地經歷中,最開始會因為人物地離別而哭泣難過,慢慢地,隨著年齡地增加,隨著聽的故事越來越多,其實死亡并不覺的可怕了。

  回到老家,在田地間散步的時候,發現又添加了幾座新墳,在與家人的聊天過程中,發現,很多人也在記憶中慢慢淡忘了,一轉眼,最近夢到的親人也已經離開了十多年了。是什么淡忘了呢?我想,是街道上一群陌生孩子的笑顏,是恍惚間突然就長高長大的小孩,是翻修了一遍又一遍的房屋,是記憶中健碩的老人再見已是步履蹣跚,我想,這些淡忘可能是因為新生,也可能是因為歲月。

  有新年,便有舊年;有新生,便有老去。

  這應該是人生必須的經歷吧!

  就像作者所說的“我已經說了太多太多死亡的故事,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會死亡。人們的出生是大同小異的,死亡卻各有各的走法。”

  死亡,其實司空見慣,我們現實中所見到的聽到的,有時候遠比故事中的更為脆弱,我們的生命看似堅不可摧,頑強至極,實則遇火則化,一推即倒。

  死亡,對于你,對于我,始終是不可回避的現實。

  命運莫測,生死無常,其實我們現在活著的每一天,都是一段未知的冒險,與其被死亡的恐懼與不安耗盡生命力,不如珍惜和善待我們所擁有的平凡的每一天。

  即使有一天死亡來臨,不要恐懼,所有的離去,都會以一種新的形式到來!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3

  因為董宇輝老師的“由衷深沉,不知所以但一往深情的愛”,我翻開了這本《額爾古納河右岸》。它字里行間透露出的一種平靜優美的生活美感,使我仿佛獲得了精神上的釋然與歸宿。

  這本書以一個年近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的女人的口吻,敘述了這個在大興安嶺深處生活的游牧民族從繁榮到被現代文明沖擊而日漸式微的歷史變遷。

  生命的敬畏

  《額爾古納河右岸》最觸動人心的,莫過于鄂溫克人對生命的敬畏。

  生活在森林里的鄂溫克族人民與馴鹿是密不可分的,在他們的眼里,馴鹿像孩子一樣珍貴。文章中甚至有一段還寫道“馴鹿一定是神賜予我們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連一頭馴鹿都是神圣的,他們看待生命的平等觀念,怎么不值得現代人類學習呢?我們平常的新聞報道上經常有人虐待動物的現象,那些殘忍的人是否想過,動物的生命也是值得尊重的呢?而那已衰老的鄂溫克族對于任何生命都敬畏的那股人情味兒,卻在這越來越先進的社會越來越黯淡了。

  與現代不一樣,鄂溫克族人民舉行葬禮的一種方式叫“風葬”。當逝去的人的身體融入風中,人們希望他們仍然能聽見大自然的聲音。或許以現代人的觀念,這樣的想法顯得荒唐,然而對于古老的鄂溫克人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他們對離世的親人最美好的祝愿呢?這又何嘗不能彰顯他們對生命的虔誠呢?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我汲取到了一股力量,它教我去敬畏生命,去在淳樸的善意里找到歸宿。

  自然的熱愛

  在這個民族,山川和湖泊是他們的家人。他們受饋于自然,同樣也尊重自然的一草一木。

  作者遲子建曾說過:“如果山巒給予我的是勇氣與激情,那么大海賦予我的則是寬容的心態和收斂的詩情。”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情感需求常常無法被滿足,人們對于孤獨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沉重。那么我們為什么不嘗試著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傾聽大自然的聲音呢?當我們真正做到敬仰、熱愛自然,內心才能得到充盈,我們才會擁有超越孤獨的內心與勇氣。

  《額爾古納河右岸》告訴我,自然就是力量,它會像神明一樣庇佑著你。人要回歸本心,親近自然。

  信仰的傳承

  作品通篇都充斥著一股獨屬鄂溫克民族神秘的色彩。

  小說讓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妮浩,她是一位被當做神靈的薩滿,可同樣是個悲劇性人物。她不能改變自然法則,每救活一個人就要失去自己的一個孩子,作為母親,她忍心失去自己的孩子?但她說:“我是薩滿,怎能見死不救呢?”為了蒼生,為了大愛,她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犧牲自己,她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可她又是多么的無助啊!這令我我想到了莊子的一句話:“至人無己,圣人無功,神人無名”。我敬佩她,敬佩鄂溫克族的他們在目睹了那么多撕心裂肺的死亡之后仍對人生抱有的頑強生命力和堅定的民族信仰。

  鄂溫克人民的信仰是什么呢?大概就是他們那堅韌、頑強、博愛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種族延續的根,即使鄂溫克民族漸漸衰敗,即使這信仰有時會與現代文明產生沖突,卻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在大興安嶺的深處,有一種磅礴遒勁的聲音,那是鄂溫克永不衰退的堅定的民族信仰,你聽見了嗎?

  原始與現代的碰撞,美好與痛苦的并存,快樂與悲哀的交織,譜寫了這一首令人潸然淚下的生命樂章。《額爾古納河右岸》,它給了我堅定的勇氣去敬畏自然,熱愛生命,坦然面對這世界。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4

  自從去年從董宇輝老師的直播間買回這本書,一年了,我才徐徐翻開,這一翻,我竟沉入其中,久久不能離開,淚水不自覺溢滿了雙眼,它帶給我的震撼,帶給我的驚嘆和感動,我無法用自己匱乏的語言去形容,去描述。整部小說分成四個時段,清晨,正午,黃昏,尾聲。以一個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的女人的自述闡述了這個游牧家族百年來的興衰故事。故事充滿了情節,文筆優美細膩到我每一句都想記下來!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看老了它們”。開篇第一句話我就感受到了滄桑,是一種醇厚的沉穩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我的腦海中就浮現出了強烈的畫面感。我相信在這之后她說講述的`故事一定讓人內心充滿力量和感動。事實告訴我,在我讀完這本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作者在書中的語言感染力很強,在她的筆下山林,馴鹿,河流,石頭仿佛都有了靈性,但卻沒有絲毫刻意的修辭。每一句話讀起來都是那么自然且舒服。能溝通過“我”明澈的雙眼和純凈的心靈去和自然對話,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對大自然有些滿滿的敬畏。

  這個鄂溫克氏族深愛著那片他們賴以生存的山林,他們相信萬物有靈,林間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是神賜予他們的禮物。

  在“我”漫長的一生中,迎來了許多人,也送走了許多人。許多人來時歡歡喜喜,走時悄無聲息,甚至于那樣突然,突然到我們沒有預感也來不及道別。

  在這里我認識了我不曾見過的馴鹿和堪那翰,我知道了鄂溫克人生活的希楞柱,以及不被人所知的薩滿……我感嘆生命的無奈,人情的溫暖與薄涼,惋惜生命的脆弱,痛惜命運的不公……一個家族四代人,近百年的故事在我合上書的一刻“我落淚了,因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間。”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5

  自然的靈性。自然的神奇。聰明的鄂溫克氏族人。這是我讀完《額爾古納河右岸》,最直接的感受。我從來不知道,有這樣一種動物,馴鹿。他們隨著它遷移。與它相依相存。他們這樣評價他們的馴鹿。“我們的馴鹿,他們夏天走路時,踩著露珠,吃東西時身邊有花朵和蝴蝶伴著,喝水時,能看著水里的游魚;冬天,他們扒開積雪吃苔蘚的時候,還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紅豆,聽到小鳥的叫聲。豬怎么能跟他們相比呢”。

  我從來只覺得,什么焚香,不過是迷信而已,何況那里的薩滿,只是跳跳唱唱。可當我看到,當那虔誠的薩滿,跳了整整一天一夜,幾天幾夜,把重病的孩子就好,讓身上的傷疤瞬間消失時,我驚嘆了。同時,對薩滿那種奉獻,妮浩臨產前,拖著重重的身子,穿著厚厚的神衣,艱難的跳著,我不知道那是怎樣一種堅持。最終,別人的孩子得救了,自己的孩子卻沒了。滿身的鮮血。心里隱隱作痛。由此,我對這看似迷信的東西,不敢再有絲毫的輕視與慢待,更多的滿懷深深的敬意。

  他們雖打獵,但他們更懂得生態平衡,他們從不砍伐新鮮的樹木,只是摘廢棄的干柴。他們敬自然,愛待自然,如同自己孩子一般。他們隨自然的變化,隨動物的習性、習慣遷徙。馴鹿、樹木、河流、清風、月亮、星星,他們與它們相依相伴。

  他們不喜歡,悶悶的刷滿白墻的屋子,他們喜歡晚上伴著星星、月亮入眠。他們對大自然所寄予的一切,是如此的保有虔誠,如此的珍惜。

  林克打獵的場景,伊萬巨人一般的力量,妮浩充滿生機救人于危難之時的舞蹈,西班造的鄂溫克文字,希楞柱里那團永遠不滅的火,清澈的河流,成群的馴鹿,一幕幕閃現在眼前……

  或許,這樣氏族的生活無法與我們現代生活各方面的便利、先進相比擬,但我想,當你最接近于自己心靈的那一刻,所有的便是最珍貴的。

  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忙忙碌碌,或許是我們生活的節奏。但當你停下來,靜靜的傾聽自己內心真正的聲音,你或許會有時間,感嘆時間的流逝,靜靜的欣賞初春的美景,道路兩旁的樹木已漸漸發出了嫩芽;靜靜的看老人拉著小孩,說著笑話,開心的走在回家的路上;靜靜的看花開花落,一切無法比擬的美。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會想到希楞柱里那一團火,想到那晚上照進來的星星、月亮,想到曾經有這樣一個民族,鄂溫克族,他們的聰慧,他們生活的種種。他們讓我敬畏,保有深深的敬意……

  摘選:

  西班有兩大愛好:造字和制作樺樹皮工藝品。他一直喜歡講鄂溫克語,當他知道他說的語言沒有文字的時候,就下決心要造字了。他對我們說,這么好聽的話沒有文字,是多么可惜呀。我們說,文字是那么好造的嗎?西班說,只要我用心,就一定能造出字來。瑪克辛姆的木工活兒好,西班就讓他為自己做了很多木板,一摞摞地放起來。他喜歡坐在火塘旁造字,想好了一個字,先把它用圓珠筆畫在掌心中,讓我們看他造的字怎么樣,等大家認可了,他才鄭重地把它刻在木板上。他造的字很簡捷,比如河水,就是一條筆直的橫線;閃電,是一道彎曲的'橫線。雨,是一條斷斷續續的豎線;風,是兩條波浪形的豎線。云朵,是兩個連在一起的半圓;彩虹,是一條彎曲的斜線。他的掌心因為總是描畫著字,所以他洗手時格外小心,生怕把剛造好的字洗成了泡沫。西班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一天能把我們的鄂溫克語變成真正的文字,流傳下去。

  妮浩拖著重重的身子,救了別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卻沒了。她唱起了神歌,唱給那即將出世的孩子。他還沒有看到世界任何的一點兒光亮就沉入了黑暗。他連被命名的機會都沒有,是妮浩那些死去的孩子中唯一沒有名字的……

  孩子啊,回來吧,

  你還沒有看到這個世界的光明,

  就向著黑暗去了

  你的媽媽為你準備了皮手套,

  你的爸爸為你準備了滑雪板,

  孩子呀,回來吧。

  篝火已經點燃,

  吊鍋已經支上,

  你不回來,

  他們坐在篝火旁,

  就會覺得寒冷。

  你不回來,

  他們守著滿鍋的肉,

  就會覺得饑餓。

  孩子呀,回來吧。

  乘著滑雪板去追逐鹿群吧,

  沒有你,狼就會傷害

  馴鹿那美麗的犄角。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6

  《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作家遲子建的代表作。在噴薄而出的故事欲來臨之前,我想先說說書底作者寫的跋——《從山巒到海洋》。我同往常一樣從書本的第一頁開始沉浸,于故事的結尾處久久沉思。但書底厚厚11頁的跋卻帶我終結故事散場的悲涼,走進更為廣闊的文學原野。遲子建先生在跋中的第一句話寫到“一部作品的誕生,就像一棵樹生長一樣,是需要機緣的。”從種子萌芽,到最終成稿,遲先生寫了半年,但我想,其實她用盡了一生。從一份報紙中記敘的鄂溫克族畫家柳芭的命運開始,到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市與土著人一起生活,再到古老的愛爾蘭,一幕幕情景終究會在作家的腦海里連成一段歷史,繪成一幅畫卷。回到祖國后,廢寢忘食地資料研究和最終點燃的創作激情,孕育了一個民族的百年變遷,一個關于天和地、太陽和月亮、馴鹿和森林、希楞柱與篝火、生與死的故事。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們看老了。”蒼涼的開篇第一句,一瞬間帶我們走進了深冬的森林,看見了白雪、篝火、一個講故事的老人。額爾古納河就在中俄邊界,左岸便是俄羅斯,右岸則居住著數百年前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來,與馴鹿相依為命的鄂溫克族人。他們信奉薩滿,逐著馴鹿,隨著季節與食物的索取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的恩賜的同時,也備嘗艱辛。他們與猛獸殊死搏斗,跟惡劣的環境百般周旋,依舊無法阻止親人的離去和民族的衰落。一場場或驚心動魄,或曲終人散式的生命消亡,讓我們得以窺見生命之堅韌和人性之頑強。

  01生命,是薄冰筑起的城墻

  一頭陌生馴鹿的到來,帶來了一場可怕的瘟疫;一陣遷徙途中的困意,便在雪中永遠埋葬一個生命;善意的拯救,卻用自己的孩子向神祭禮……故事中,有太多生命的消逝。人們的出生大同小異,死亡卻各有各的走法。在神秘的森林里,人類和黑熊、雄鷹、馴鹿一樣,接受自然的饋贈,也在痛苦中接納自然的奪取。他們扎根在這片森林,便有了一份面對失去的坦然。與其被恐懼與不安耗盡生命,不如珍惜和善待所有平凡的日常。在自然面前,所有生命抵達死亡的距離都是相等的。雖然生命有時很頑強,在流血中掙扎,在思念中困頓,在失去中迷茫,但實際上如同薄冰筑起的城墻,遇火則化,一推即倒。

  02生和死,不過輪回一場

  “冬天從這里奪走的.,春天都會交還給你。”所有撕心裂肺的別離,都預示著新的開始,生生不息,輪回更替,既是顛撲不破的自然真理,更是人們最終學會的人生哲理。山一樣的丈夫拉吉達的死去,上天贈與“我”一個溫情的瓦羅加;尼都薩滿一生都在守望他從未得到的達瑪拉;失去生育能力的拉吉米用一生愛護上天賜予的女兒馬伊堪,卻因這份窒息的愛逃離,最終又以生命的延續還給拉吉米活下去的勇氣;妮浩接替了尼都薩滿,用她的孩子以命換命;狼奪走了達西的腿,達西、獵鷹與狼的殊死搏斗;達西死去,小達西的到來……作者在書中將一個個生命像玻璃一樣摔碎在自然之間,也摔碎在了我們的面前,又同時誕生著一個個生命。所有的失去與得到,都在訴說著,那些離開的,終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因此不必為所得狂喜,也不必為所失而憂慮,付出都會有回應,希望也總會被傳遞。

  03歷史的塵埃,激蕩百年不衰

  九旬老人,在微微爐火前,平靜地回憶與講述一個部落幾代人的命運起落,讀者可讀到的,是一個民族的興衰與巨變。從清末到侵華戰爭,從內戰到文革,從開發大興安嶺到下山定居,歷史的塵埃,落在每個人的頭上,都是一座山。歷史的巨變,只會晚些來到森林,但不可挽留地帶走它的安寧,時代的變遷,壓在部落每個人的肩上,流淌在每個人的命運里。就像達瑪拉——“我”——達吉亞娜——伊蓮娜這祖孫四代,代表著對深林的信仰、堅守、淡忘與逃離,用長長的生命延續應和著歷史的變遷,也用每個短暫的生命去尋找自己民族的意義。

  《額爾古納河右岸》充盈著豐厚的生態意蘊: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對生靈的關愛與體貼,對天性的禮贊與頌揚,對宇宙平衡的企盼與暢想,愛與恨的交織,神性與人性的碰撞,生與死的輪回,這是一部中國式馴鹿民族的《百年孤獨》,每一次讀,都能沉浸其中,在遲子建筆下的山川湖海里躲一場心靈的荒難。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7

  第一次知道《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是在最近爆火的東方甄選的直播間里,主播董宇輝特別自豪地說:“我一定要死后,在我的墓上刻一句話:我把一本非常好的書賣出150萬本。”所以很好奇這一本讓他熱血澎湃,瘋狂推薦的書到底是什么樣子的,馬上網上下單讀起來。

  故事是以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的訴說經歷開始。書中介紹了一群鄂溫克族人,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世代與馴鹿相依為命。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處遷徙游獵,仿佛身處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當時主播介紹的時候也說過,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世外桃源。然而,美麗而神秘的大森林里,卻隱藏著無處不在的'危機。族人們與猛獸殊死搏斗,跟惡劣環境百般周旋,依舊無法阻止親人的離去和民族的衰落。從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死亡,一次次無可奈何的失去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命的堅韌和人性的頑強。

  整本書被分為被“清晨”“正午”和“黃昏”三個部分。俗話說一天之計在于晨,清晨是一天的希望,這個時期的鄂溫克族充滿了生機,部落中富有色彩的人物陸續登場,有精干瘦朗愛著妻子的林克,勤勞愛美善舞的達瑪拉,溫厚隱忍卻很孤獨的尼都薩滿,勇敢健壯的魯尼以及美麗不幸的拉吉達等等,每個角色都色彩飽滿讓人印象深刻。這時候的色彩是清新歡快的,不斷有人結婚,不斷有新生命降臨到這個部落。正午是一天的頂點,也是這個部落的輝煌時期,主要人物都正值壯年,他們肆意揮霍著自己的體力和智力,為了部落的生存,和雪災、瘟疫、戰爭做著艱苦的斗爭。黃昏進入了一天的尾聲,鄂溫克族也不可避免地迎來了衰落,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原始森林遭到亂砍濫伐,這個古老的游獵民族被迫下山定居。

  一本書讀下來,我了解到那個古老的民族,那個民族的族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他們熱愛那片神秘的大森林,感受著他們為了生存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體會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和充滿愛恨情仇的真摯感情,不由得為一個弱小的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的百年滄桑和時代變遷而深深感慨。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8

  因為董宇輝老師的推薦,才有幸讀到遲子建的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看到了鄂溫克族在原始森林的狩獵生活,令人心生向往。簡單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一切都很簡單,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故事也很簡單,而這一切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

  他們的一切都很簡單,簡單生活是傳承,是積淀,在他們信仰的神庇護下,他們的生活很簡單。他們一直都生存在山林中,與外界的聯系很少,頂多是交換一些必備的生活物資;從小到大與馴鹿為伴,積累了足夠的生存經驗,才讓生活有條不紊地運轉起來。喜慶的日子里,他們會圍著篝火載歌載舞,飲酒歡暢,直到天亮。看完這本書,會對現代社會復雜的人際關系,令人感到恐懼,不勝其煩,很容易對那種生活心生向往。但是現代社會的人,是很難適應那種生活的,在那種環境下,連最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更別談享受那種生活了。

  讀這本書,最讓我意難平的就是不斷地有人死亡,而這本書中講故事的人,大多數故事都與死亡有關。面對生命,面對死亡,他們虔誠而又豁達。對生命的'敬畏,面對死亡的豁達,才是這本書令人讀了又讀,愛不釋手的主要原因。

  生與死總是那么動人心魄,生死之間有大秘。死亡一直籠罩在鄂溫克民族的頭頂,生存環境雖然風景優美,但是生存狀態惡劣,大人小孩隨時都在經受著死亡的考驗,雖然他們一輩子都在森林中生存,但是再多的經驗也不能保證他們每一次狩獵都能平安歸來。

  書中給我們講述這些故事的是一個女人,從她小時候直至生命的盡頭,把給她留下深刻記憶的事件,以故事的形式告訴了我們。她有一團火,是她出嫁的時候,她母親送給她的,這團火一直伴隨著她,直到她老去。火是文明的象征,生生不息的火苗,預示著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她在周圍的石頭上畫了很多畫,那些畫我們沒有看到,只能根據描述想象,但正是這種想象,反而讓那些畫變得鮮活起來,那些畫上的馴鹿,蹦跳著走進了我們的心中,也讓我們更加渴望身臨其境去欣賞那些畫作了。

  最后,他們部落的人大多數都下山了,定居了,生活越來越好了,只是不知道他們的人生有沒有變得更好呢!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9

  在中俄邊境的額爾古納河右岸,居住著一支弱小民族——鄂溫克族,數百年前,他們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至我國東北大興安嶺地帶。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額爾古納河右岸》,以一位年屆九旬,鄂溫克民族最后一個酋長女人的自述,向讀者展示了鄂溫克人百年生存現狀及滄桑歷史進程。作品分“清晨”“正午”“黃昏”半個月亮”四部分,結構安排巧妙,敘述沉靜婉約,文字靈動優美,其風格鮮明,意境深遠,與其說它是一壁詭秘絢麗的神奇巖畫,不如說是一卷血跡斑斑的民族史詩。

  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白樺林、馴鹿、希楞柱等,構成鄂溫克人生活的物質組成。他們崇尚瑪魯神,信奉薩滿教,珍愛火種,定期從安達(商人)手中用鹿茸、皮張等換來子彈、火柴、食鹽、糧食等生活所需。他們在像傘一樣的希楞柱里制造“風聲”,繁衍后代。他們以放養馴鹿為生、過著游牧游獵的生活。他們接受大自然的饋贈,也不斷遭受嚴寒、猛獸、疾病的侵害。在現代文明擠壓下走向衰落的生死傳奇,為讀者打開一條揭秘通道,使讀者近距離觀望到它短暫若流星飛逝的光華和亮度,其頑強堅守、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堅守信仰、愛憎分明等民族特征,挺立起的民族精神與氣度,璀璨耀眼,流芳后世。

  作品刻畫了一批有血有肉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精明善獵的父親林克,能干善舞的母親達瑪拉,隱忍孤獨的伯父尼都薩滿,刁蠻任性的姑姑依芙琳,軟弱膽小的姑父坤德,勇敢健壯的弟弟魯尼,善良博愛的弟媳妮浩,自私固執的拉吉米,美麗不幸的馬伊堪等,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立體豐滿,情節跌宕,耐人尋味。

  額爾古納河啊,你流到銀河去吧。干旱的`人間……

  妮浩生命中的最后一支神歌,流淌著他們的淚……這人世間深重的凄風苦雨!

  若干年后甚至更遠,他們如晴空飛過的鳥,沒有任何痕跡。但著名女作家遲子建傾心著寫的這部力作會帶著一個民族不朽的回音走入人類發展長河,重溫人類進程史中的某種悲哀,或許某種血淋淋的震撼在足夠自省下不再踏入重蹈覆轍的怪圈。

  我合上書,依稀看見日月照耀的“鄂溫克小道”——額爾古納河右岸的路,散布著鄂溫克人的足跡和馴鹿梅花圖案;一團腥紅滴血的落日,在蒼茫波瀾的額爾古納河上,下沉,下沉……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0

  當我讀完了這本書,我感覺心靈受到了一份洗禮,那么古老的蒼涼,那樣遙遠的滄桑,都是我從未見過的。我驚嘆于那個古老民族對自然的執念與敬畏,對情感的灑脫與自然,對傳統的堅守與傳承,對他人的關懷與熱情。他們,與山與水長在一起,與麋鹿在風雪中堅守,與餓狼在月夜間搏斗。都是這個民族的人真性情的象征。

  我驚嘆于世間那天造的美景,額爾古納河右岸得天獨厚的美景。“太陽已經落了一半,他把向西的水面染黃了,所以那條河看上去好像一分為二了,一面是青藍色的,一面是乳黃色的。”這是光之暈染。我迷戀麋鹿走過的深秋寂靜的林,它們輕輕地吃著白蘑菇。迷戀堪達罕游過的.夜色的山,它在水中嬉戲,這是樂之生靈。我向往落在鐵皮風箱前的一群黃蝴蝶和林間披著白色袈裟的白樺樹,它體內流著新鮮甘美的汁液,這是林之純潔。那里的秋一定是極美的,那里的夏一定是熱烈的,那里的冬一定是嚴寒卻又孕育著春的。

  那兒熱烈的人情更使我震撼,誰曾想一個整日為生存

  奔波操勞的少數民族竟是如此的敢愛敢恨。它們的婚喪嫁娶同樣如我們般隆重,他們對愛情也是如我們般渴望迷戀,甚至更加忠誠熱烈,他們也有信仰并愿意為此付出代價。有一個女人,她是本書的主人公,她把一生獻給愛情和信仰;有一個古怪的老頭,他訓練一只鷹,最終他們與傷了他的腿的狼同歸于盡;有兩個薩滿,一個在對一個女人的思念中悲傷死去,一個用自己孩子的性命救活他人;有一個妻子,為了和不愛他的丈夫慪氣終身,扼殺了腹中柔軟的小生命;有一個青年人,為了違抗母命拒娶不愛的人,吊死在一棵枯樹上;有一個老婦人,為了表達對愛情的至死不渝,穿著為傳統所不允的結合中戀人送的羽毛裙子,在兒子的婚禮上舞蹈直至生命的凋亡~~~

  薩滿舞蹈在這本書中有諸多地方提到,這象征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第一次是尼都薩滿為救一個女孩性命,舞蹈讓一只小灰鹿代替女孩去了那個灰暗的世界。當日本人來的時候,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祖先的威嚴,衰老的尼都薩滿再次披掛上神衣,這一次他走向了生命的盡頭。他拼命地舞著,跳著,傷口消失了,馬死去了,他也倒下了,但他倒在對祖先的驕傲里,對戀人的思戀里,他歸去了想去的地方。從妮浩成為薩滿的那一刻起,她就開始救死扶傷,為了救偷食物噎死的人,別的營地的病人,她犧牲自己孩子的性命,一命抵一命,從先民起的生存之道。他們舞起時,天地為之撼動,草木為之哭泣,命運為之改變。披掛的神衣,神型的木偶,象征日月雷電的鐵片,傳遞著這個古老民族的低吟。

  我從未來過這片地,但我神往初秋飛舞在林中的黃蝴蝶,那種清冷的感覺,那么干凈與淡然;夜間燃起的篝火,熱烈的舞會,愛人間的心心相印;淳樸自然古老的生活,與鹿共處的寧靜之道,那一切都是那么美。仿佛是不可觸碰的夢境,又仿佛是一覺醒來就能到達的歸處。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1

  小的時候看遲子建的《白樺林》,就被遲子建筆下的挺拔入天的白樺林深深的吸引,一位女作家竟然能寫出磅礴的氣勢,對此我深感佩服。之后就一直找遲子建老師的作品來看,《額爾古納河右岸》是我最愛的一部長篇作品。

  整部作品是由鄂溫克族最后酋長的妻子回憶的自述,訴說了這個族最后近百年的原始生活。中俄兩國一額爾古納河為界,這個民族幾百年來生活在額爾古納河的右岸,過著一種游牧的生活。以馴鹿為生,住著木刻楞房子,用的是樺皮桶,吃的是男人們獵回的動物,“跳大神”的尼都薩滿是她們的精神依托,是十足的原始味道。

  作品充滿著鄂溫克族人對生活的規則、天道的輪回、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理解,人對自然的敬畏心、每次去爬山,都會有一個深切的體會,人只是自然的過客,山川河流才是主人。文章把人的愛寫的非常美好,其中一個族人不顧他人的不滿,依然和一個俄國女人生活在一起。而安草兒是一個相對來說智力不太好的孩子,但卻是主人公最愛的一個孩子,也是陪著她的守著原始生活的最后一個人。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非常多的闡述,人和自然的依伴的'關系,馴鹿死后會把馴鹿安葬在山的向陽面,這是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系的寫照,也是鄂溫克族人對自然的敬畏。他們在享受自然的饋贈的同時又感恩著自然的饋贈,以山林為生的鄂溫克人,在吃山雞前會為山雞做祭禮。鄂溫克族人的愛和恨都是深沉的,每一份都是帶著血淚的,深入骨髓的。

  文字非常美又不失大氣,很多描述時間的詞都用了自然的事物來表達,“從月亮東升一直吃到月亮西沉”、“他們黃昏出去,早晨歸來”。開頭的時候寫到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雨雪看老了。這是真正的與自然融于一體了。兩者是相互依伴的關系。文中的很多句子會給人一種非常美的感受,又充滿著人生哲學,比如:“沒有路的時候,我們會迷路;有路的時候,我們也會迷路,以為我們不知道該到哪里去。故事總有結束的時候,但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尾聲的。”“清晨的露珠濕眼睛,正午的陽谷曬脊梁,黃昏的鹿鈴最清涼,夜晚的小鳥要歸林。”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大多數族人都搬去林外去生活的時候,文章的主人公說,“我不愿意睡在看不見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夢醒時我望見的是漆黑的屋頂,我的眼睛會瞎的;聽不見那流水一樣的鹿鈴聲我的耳朵會聾的”。

  讀了這本書并沒有使我明白什么樣的道理,但是卻讓我有了一塊心冷凈化的地方,留給我的就是我心中一塊祥和寧靜的土地。好的作品就是會為你打開一個新世界,讓你有一種新的向上的心境。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2

  《額爾古納河右岸》,作者遲子建,遲子建是一個女人。這本書是茅盾文學獎第七屆獲獎作品。

  這本書的名字對我來說太繞了,直到我把這本書看完,都沒記住這本書的名字,其實只要是遲子建寫的書,無論什么名字,我都會去看。

  書是昨天晚上看完的,本來應該剛看完就寫讀后感的,但拖著拖著就是現在了,本來拖著拖著我可能就不寫讀后感了,因為看書是為了快樂,為了體驗作者創造出來的美妙生活,更何況我已經不是上學的孩子了,要被家長和老師逼著寫讀后感。

  昨天和前天我是在床上看完這本書的,所以以至于現在,我看到床,看到床單,我就能想起來鄂溫克人帶著馴鹿在樹林里行走和生活的樣子,這本書看完后的這些時間里,我就像是被鄂溫克人驅逐出去了一樣。

  本來我和她們在一起,喝樺樹汁,吃鹿肉,吃熊肉,睡烏楞柱里,看薩滿跳大神,看馴鹿吃蘑菇,看小孩子長大,看年輕人老去。真是一個美妙的世界。

  遲子建一定是一個內心很善良的'女人,她所有作品都體現出愛,善良,和美。女人不會背叛男人,男人專心致志,細心體貼的愛著女人,是一個很和諧的社會。

  她的文章中,會讓你感覺到人對自然的崇敬和愛護,她不呼吁你什么,她只是把她和自然的相處寫出來給你看。她也沒有像個傳教士或者社會工作者一樣教導你人要愛人,人要愛自然,人要怎樣怎樣。

  小說開頭的一句話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遲子建說開頭有一種凄涼感,也許吧,這個開頭我看的糊里糊涂的,但因為是遲子建的書,我還是稀里糊涂的看下去的,從她講故事開始,我清楚了,然后看到書的最后一頁,我就更清楚了。

  鄂溫克人常常守著火塘喝茶,想想就很溫暖,又是熱茶,又是火塘,又是一圈知根知底同生共死的人。冬天的時候,很難狩獵,獵民在大雪中守護家園。

  山林中有很多條河,每一條都有名字,每一條都有故事。

  小說里很重要的人都死于意外,大雨中出行被雷電劈到,大雪中尋找馴鹿,困意襲來時在馬上打盹,睡著之后被凍死,跟著一只三條腿的鹿跑進河里,采百合花被馬蜂蜇。

  沒有路的時候人會迷路,路多了,人也迷路。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3

  當我翻開《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那一刻,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場語言的盛宴。遲子建以其獨特而深邃的筆觸,引領我走進鄂溫克人神秘而悠遠的世界,讓我在閱讀中獲得了難以言喻的收獲與體驗。

  首先,我被書中對鄂溫克人生存環境的描繪所震撼。遲子建用細膩入微的語言,將大興安嶺的廣袤與壯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她的文字如同畫家手中的畫筆,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原始森林的輪廓,讓我仿佛能夠觸摸到那些參天大樹的粗糙樹皮,感受到它們所散發出的生命力。她運用豐富的色彩詞匯,將大興安嶺的四季變化展現得栩栩如生,讓我在閱讀中仿佛置身于那片神奇的土地之上。

  其次,書中對鄂溫克人百年滄桑的敘述更是令人動容。遲子建通過一位年屆九旬的酋長女人的自述,將鄂溫克人在歷史長河中的起伏與變遷娓娓道來。她的敘述語言既平實又深刻,能夠準確地捕捉到人物內心的細微變化。她運用生動的比喻和形象地描繪,將鄂溫克人的堅韌、勇敢和善良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仿佛能夠聽到那些歷史人物的`呼吸聲,感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與他們共同經歷那些風雨飄搖的歲月。

  此外,遲子建對語言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的文字既具有詩意的美感,又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她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如排比、對仗、反復等,使得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同時,她的語言也充滿了音樂的韻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陶醉其中。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遲子建作為一位優秀作家的語言魅力。她的文字如同一把鑰匙,能夠打開讀者內心深處的情感之門,讓我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人性的復雜與多元。她通過對鄂溫克人的描繪與敘述,讓我對這個民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也讓我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總的來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是一本語言優美、情感真摯、思想深刻的佳作。它不僅讓我領略了鄂溫克人的歷史與文化,更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與力量。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成為我書架上的一份珍貴財富,值得我反復品味和珍藏。

  前段時間到黃山游玩去了,一路奔波耽擱了很多的時間。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4

  馴鹿、灰鼠、白樺樹;薩滿、希楞柱、靠老寶,它些極具民族特色的詞匯,帶著原始森林的靜謐,帶著北方凍土的氣息,向我們撲面而來。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我們踏入了一片陌生而神秘的領域,結識了一群熱血激情的人民,領略了那個正在與現代融合卻又崇尚傳統、熱愛自然、敬畏生命的民族的獨特風情。

  這本書講述了生活在額爾古納河右岸鄂溫克人的故事,講述者是一位90歲的老奶奶,她坐在火塘邊,用蒼桑的語調,為我們講述她的民族和她的生活,講她們怎樣從300年前的河左遷到河右,怎樣在河右的土地上逐草而生、繁衍不息,既親近自然又勇敵災難、既相親相愛又不乏沖突、既敬畏神靈又不失刻板、既熱烈奔放又難免憂傷。

  故事很精彩,因為故事發生地是廣袤靜謐、遙遠而神秘的,人物的生活回歸自然和原始的.,他們的信仰是神奇而令人嘆服的,而人物的性格,更是豪邁、質樸、自然而純粹的。

  故事人物眾多,但均個性鮮活、有血有肉,讓人又愛又恨又痛又惋惜:有尖酸刻薄又極有預言性的伊芙琳,有為了信仰而痛失愛子的尼浩薩滿,有愛喝樺樹汁愛穿裙子的達瑪拉,有堅強卻又固執得愚昧的拉吉米......

  故事開頭很吸引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看老了。”我有了強烈的一聽為快的期待感,要想追著她的講述,一窺那片神秘土地的真顏。

  故事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它是靈動的充滿活力的,仿佛人物的所有動作、話語、目光,都能與身邊的山谷、河流、樹木聯系在一起,用這樣的文字告訴你,她們的生活,與自然息息相關,她們的愛,已經傾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靈中。

  夢醒所見,滿眼星光;側耳所聽,鹿鈴泠泠;張嘴呼吸,是清新的空氣;閑時所想,是熟悉的過往。所有的愛,所有的記憶,都深植在這片土地,無法分開。這是老人最愛的生活,也是我們夢寐以求所向往的生活。

  愿現代文明的步伐,依舊為這群人留一片凈土,愿她們傳統的生活方式能在發展中不棄傳承。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5

  本書以第一人稱口吻講述了一位年近90的鄂溫克老婦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度過的一生,本書分為清晨、中午、黃昏、半個月亮四部分,這四部分串聯了一個鄂溫克民族的百年歷史。故事娓娓道來,字里行間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彎著腰坐在爐火邊,從清晨淅淅瀝瀝的小雨一直到日落黃昏,仿佛在私語,又仿佛將故事講給風、講給雨,講給身邊所有的物件,她渾濁且歷經滄桑的眼神望向額爾古納河,眼神中有想起愛人的溫柔,有想起同族朋友的懷念,還有對漫漫歷史長河和時代變遷的深深感慨和無奈。

  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語言藝術之美,時而恢弘磅礴,時而溫柔細膩,我仿佛一次一次的置身其中,感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命運無常,還有愛恨情仇,我恨沒有在學生時代讀到這么優秀的文學作品,否則我的語文功底定是比現在高出多少倍了;

  在這之前,從小生活在鋼筋混凝土環境的我是無法想象世代居住在大森林中的鄂溫克族人的.生活;作為一名無神論者,我也同樣無法理解這個民族的人們對于神靈的虔誠,他們與馴鹿相依為命,追逐馴鹿食物和氣候變化而搬遷游獵,在享受大自然恩賜的同時也與自然進行一次次的抗爭,受盡暴雨嚴寒、猛獸、瘟疫帶來的痛苦;生活本就艱難,他們失去過親人骨肉,卻頑強不屈,善良堅韌,一次次與命運和苦難抗爭,她們承受了日寇剝削和現代文明的擠壓,卻依然保持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敬畏;他們信奉薩滿教,相信“瑪魯神”能讓一切苦難和病痛消失,然而通書卻充斥著死亡的氣息,每每讀到薩滿巫師通過“跳神”起死回生的同時就有另一個生命代替隕落,我都不禁脊背發寒,尤其是妮浩為救人接連幾次失去自己的孩子,我感動于她的善良,也震撼于薩滿巫師的“神秘力量”!

  我想,作者肯定是親身經歷過這一件件一樁樁才能將每個人物刻畫的如此栩栩如生,定是對生活和大自然充滿敬畏與感恩才能將一個民族的信仰與文化描述的如此生動活潑;于我而言,唯有認真生活,善良真誠,保持初心,始終如一!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6

  讀了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人民文學出版社的這一版,純藍的封。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盡傾江海里,贈飲天下人”——這是記憶中遲子建的源頭。高中,課外書成了違禁品,班主任只允許大家在晚飯與晚自習間的空隙看閑書。貌似在《讀者》上看到了這首續寫的詩,將其謄于摘抄本,每次語文早讀時都拿出來看看。班主任每次說我大大咧咧的時候,我就會想到“他”。是的,之前一直以為她是男生,這個看似矛盾的句子無疑折射出我那時對男女的刻板印象。如果知道他是女生,或許會更欣慰,或許會覺得自己的自覺性反叛有了陪伴。

  “追憶是老年人才做的事情”。回到這本書來。

  一個平鋪直敘的故事。想象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永遠留在大山,在一個冬季的火堆邊,她盯著竄動的火光,開始講述一生的故事。這份想象里的平淡,與書中相似。故事里的死亡、每一次死亡,都被敘述得平淡無奇,哪怕是親兄弟之間的誤殺,也好似水往下流一樣,從作者筆下自然地淌出。一生都隨著鹿群不斷遷徙的民族,一生都與山林相伴的人,想必不會覺得死亡是一件丑陋的事吧?沒有棺材,沒有墳墓,更沒有墓碑,死去的愛人就葬在風中。小學時在qq空間看過風葬的照片。照片里的男人留著長發,披著獸皮,禿鷲在鏡頭的深處。心想風葬實在太可怕也太殘忍。

  其實哪有。風葬遠不是對死者的.褻瀆。

  “瑪利亞不用抬頭,就能看見太陽和月亮,小灰鼠會抱著松塔,跳到她身上和她玩耍,你說她是在風中還是在土中?”

  被吃掉(指在你沒有呼吸之后)也沒有那么壞。逝去的愛人以另一種方式陪伴自己。這種陪伴,既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后者多一點:純粹的、物理意義上的陪伴。逝者的肉體會進入食物鏈的另一層,剩下的殘渣會被分解,一部分飄入風中,一部分滲入土壤,養育又一輪的四季。無論以哪種方式,死者的身體最終都會分解為最簡的元素,真真正正地又回到宇宙中,通過愛人的一呼一吸與愛人再次融為一體。

  親人死后,穿好壽衣,被規整地放入定制的棺材。棺材必須結實,下葬前要釘牢。棺材之外,是石砌的墓。一層又一層,想用這規規矩矩來表示敬意,延緩尸體腐爛,也方便后人前來祭拜。躺在墓中的外公,也許現今都還沒有重新進入生物圈的循環中,唯物主義的我,想念你的時候怕是不能看著星星了。

  又要草草結束了,現在學校已經開始安靜,黑夜中物體的輪廓開始模糊(在處處街燈的城市,也不會模糊到看不清的呵)。

  祝好。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7

  遲子建的《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了生活在中國東北山區的鄂溫克族人們的歷史變遷和演化。打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個民族的歷史。風格不粗糙,充滿了溫暖和同情。讀完這本書后,是我不得不提筆寫下自己的感觸。

  小說講述部落首領最后妻子的故事。從一百年前到現在的社會;從部落的第一個識字的人到第一個大學生;從動蕩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紀的安康,從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紅色磚白色瓦的村鎮;這些變遷記錄著這個民族的滄桑。

  這是一個與自然和諧的民族。他們與馴鹿一起生活,保持一個游牧的的習慣,隨著馴鹿遷移或停留。他們以打獵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這是一個臨時的“家”。他們現在沒有工業文明,生活在原來的方式,與自然和諧相處。

  這是一個充滿著愛和恨的瘋狂的'民族。不娶他心愛的女人,被迫從母命嫁給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燒正旺時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達馬拉與林克和尼都之間的愛,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無奈;伊萬對那杰什卡悠長綿遠的愛,像一股清泉的味道,進入我的身體,洗刷了我的心扉。敢愛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掙扎是破碎和無奈;彼此的生死離別,說盡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這是一個充滿大愛的民族,他們信奉瑪魯神和薩滿。依賴薩滿跳神來治療疾病,趨避災禍。作為薩滿的妮浩以救人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還依然為偷取馴鹿的漢族小伙跳神。他們明知會以危及自己親人的代價去幫助另一個人的時候,仍然戰勝畏懼,勇敢地選擇幫助哪怕是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這是一種蘊含在一個民族內在品質中的善良和勇氣,如金子一般閃閃發光。助人不難,難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為助人而助人。用真誠的心和行為去尊重另一個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種境界了。

  這是一個沒有利益沖突的,通過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實現了和諧社會的民族。他們實行平均主義,食品嚴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財產儲存由專人保管。男人負責狩獵,女人要負責熏豬肉,用動物毛皮制成衣服。沒有利益沖突,人與人之間保持簡單的感情,互相幫助,團結,共同抵御自然災害、饑餓和疾病。

  通過鄂溫克族人質樸、高貴的品質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任何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都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應該團結、互助、自立、自強,更應該有大愛無疆的品質。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更加強大,更加繁榮昌盛。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8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

  讀罷“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第一句話,我的心靈就被這厚重而安詳的語言吸引住了,我不由自主地走進那“雨雪交加的山頭上”,一眼就看到了夜幕里正圍著篝火跳舞的一群人。

  他們住在北方遼闊的山野中,白天游獵,夜晚跳舞,睡在特色的帳篷“希楞柱”里,一抬頭就可以通過頂部的孔看到閃耀的星星。他們是鄂溫克族人最神秘的分支,是土地的孩子。但如此簡單歡快的部落,也總是遭到各種災難:瘟疫、野獸、暴雨。特殊時期的多災多難壓迫著這些樸素的人民,看著身邊親友逐漸離世,他們該如何有信心生活下去?

  “以一顆樸實的心熬過冬天。”這是他們簡單而樸素的生活哲理。酋長和人民團結一心,幾十人的小部落,一直奔波在他們的母親河額爾古納河的右岸。季節變化,世事變遷。無論是女酋長的第一任丈夫拉吉達在尋找馴鹿的路上失溫凍死,還是第二任丈夫瓦羅加,為了保護族人葬身熊腹,他們從出生到離去,都一直熱愛著腳下的土地。正如他們的前輩,曝霜露、斬荊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這群最樸實的人,在最熱愛的土地上安靜地生老病死,樸實而安詳。

  書里說:世界上有兩條路,一條有形的橫著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條無形的豎著供靈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獄。只有在橫著的'路上踏遍荊棘而無悔,方可在豎著的路上與云霞為伍,這或許是遲子建老師的初心。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看著書中的小部落踏踏實實地走著地上的路,經歷著柴米油鹽醬醋茶式的普通生活,熬過生活的一個個難關。而另一邊,作為讀者的我,也和小部落一起,走在飄浮在天上的精神之路,與云霞為伍,感受心靈的起起伏伏,感受共鳴人物的喜怒哀樂,感受世事浮沉后的處事不驚。

  隨著伐木聲取代了鳥鳴,工業化找到了這個“與世隔絕”的小部落。小部落經歷了幾年的雨雪,有了安穩的日子,便再也不想繼續奔波。

  很多人都走了,走向那看起來恢宏的城市。但女酋長沒有。她留下來了,坐在希楞柱里,最后一次看著天上的星星,撫摸著最親昵的馴鹿。

  中國最后一位女酋長,風與雪的老熟人,告訴了人們一條信念:淡然。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但終會回歸風平浪靜。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19

  橘子洲頭的千年一嘆,塞納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國余輝。河流記錄著時代的軌跡,與人類相守共榮,可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們靜靜地流淌,向人類詮釋著永恒……

  《額爾古納河右岸》記錄著一代代人的冷暖與離合。遲子建把這悲歡離合匯聚在一起,寫成了《額爾古納河右岸》。這篇小說是卷帙浩繁的當代長篇小說文庫中的翹楚文作。文字樸實無華,卻在無聲處勾著心弦,文章娓娓道來,寫出了鄂溫克人的春花秋月,詩酒風雪,寫出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的獨特魅力。在她的筆下,馴鹿活潑靈動鄂溫克人真誠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愛。不同于世界本有的駁雜,這片草地上洋溢著熱情,像個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愛,讓人流連忘返,我愛你——鄂溫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頂下住著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黃金下棲息的奴隸”。日光溫和,月華如雪聽著微風在呢喃私語,注視著天邊晚霞下盤旋的飛鳥,透著希愣柱的排煙孔看星空的微光,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溫克人的生活。他們從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貪婪之氣,虛榮之氣和浮躁之氣,一點一點地洗刷干凈。正應了莊子的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便是永恒與自由的境界,我愛你——鄂溫克的.天地萬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雨雪帶給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長,他深愛的這片草地和她的馴鹿。她守著那團火,她相信那樣的火能讓人的心和眼睛明亮,這團伙從未熄滅過像她那顆跳動的心,我深深地愛著你——鄂溫克的人民。

  這本書有悲傷,有歡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悅,每一個鄂溫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薩馬為了林克,放棄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兒;善良的妮浩和魯尼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蓮娜在這片土地間尋找創作的靈感,伊芙琳用甘泉驅散對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凈身體的污穢。命運對一些人是嚴酷的,但自然和馴鹿賜予他們擁抱生活的熱忱,讓他們有勇氣走進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澤。

  本書末尾,老人聽見了木庫蓮的聲音了,亦遠亦近,亦急亦緩,這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在木庫蓮之后,還有你達吉亞娜。達西,他們都回來陪著老人,陪著高山和川澤。

  縱使舉世皆濁,眾生迷醉,還會有這片潔凈的土地,因為時間改變而萬物之美的永恒。我愛這片土地,更愛生活在這里的人們。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20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董宇輝老師推《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把額爾古納河的美,鄂溫克族的美講的活靈活現,忍不住還是買了一本。

  看完整本書,心里挺向往鄂溫克族的生活,與馴鹿為伴,與自然為舞,過著至純至真的生活。可惜現實的枷鎖也只能讓我在心里向往一下而已。

  整個故事是以鄂溫克族最后一位酋長的女人獨白開始:我是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歲了,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她從白天講到黑夜,從年少講到暮年,講述是親身經歷的故事,又像是講別人的故事一樣坦然。

  聽完整個故事,會發現他們真的和自然融為一體,他們只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對大自然的任何東西都滿懷敬畏,和大自然平等相處。不像現在的人們,永遠都是以人為主體,以人為中心,并不存在真正的人人平等。

  鄂溫克人從未想過要征服大自然,樺樹林是他們的皮膚,清溪流是他們的血液,馴鹿是他們的眼睛,大自然承載了他們全部,他們也把全部交給了大自然。如果孩子出生,會自然而然的以大自然中的植物為他們取名,如果族人去世,也會將其埋葬在風里。

  鄂溫克人表達愛的方式是純粹的。林克和其兄尼都薩滿同時喜歡上了達瑪拉,采用的卻是以射箭比賽來決定,這要是放在現在肯定會被嗤之以鼻,難道不覺得這種沒有彎彎繞繞的原始愛情是多么純潔么?當娜杰什卡逃跑的時候,伊萬并沒有去追,而是說了一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來的“,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無奈,未嘗不是一個大無私的表現呢?

  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卻是鄂溫克人的薩滿,他們心懷大志,心懷萬物,他們慈悲、寬容,對任何生命都滿懷敬意。只要有人向他們求助,都會皆盡其所能去幫助別人,即使失去親人,失去愛情。妮浩薩滿每救一個人,救會失去一個孩子,但是她依然做了,”因為我是薩滿啊“,這其中雖然夾帶了無奈,但更多的是責任感、使命感。也許正是這種高貴的靈魂,純真善良的心才能保護鄂溫克人平安。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鄂溫克人和外界的碰撞卻日漸頻繁,森林被砍伐,導致生活的區域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鄂溫克人選擇走出森林,到外面去生活,直至最后,只留下年逾九旬的女人以及智力始終如孩子的安草兒。

  書中譜寫了大自然的美,也譜寫了原始部落的純,還書寫了時代的殤。

  如果你沒讀這本書,建議你讀一讀。如果你讀過這本書,建議你再讀一讀。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21

  這是一個90歲的鄂溫克女人的自述,她近百年的人生經歷,折射出鄂溫克族近百年的發展歷程。這個民族在森林中生活,信奉薩滿,因馴鹿覓食而搬遷、游獵。他們在自然的恩惠與折磨下生存,他們遭遇了日侵,他們經歷了—,最后,在所謂先進文明的“侵襲”下,他們不得不在游牧與定居之間游蕩。不過,這是一部女人的書,似乎應該蕩氣回腸的歷史,在遲子建的筆下,在“我”的口中,是一個個普通人的生活,自然、生動、詩意、悲情……

  人與自然

  故事由“我”的誕生開始,“我”出生在寒冬,有一個姐姐也出生在嚴冬,但因狂風掀了母親生產用的希楞柱,姐姐受了風寒,出生兩天后就死了。自然賦予鄂溫克人一切,也會不時殘酷地收回它的.恩惠,“我”的父親林克死于雷電,姐姐列娜、第一任丈夫拉吉達在風雪中永遠地睡眠,第二任丈夫瓦羅加被熊揭開了腦殼。

  即使自然很無情,但鄂溫克人并不愿意離開森林。可是現代文明在“侵襲”,伐木工進駐森林,鐵路公路伸進深山,動物四處逃散。鄂溫克人下山定居,依舊的游牧生活又將他們帶回森林,定居點激流鄉最終成為一座空城。只是人心開始浮躁,有的年輕人甚至走上歧途,如孫子沙合力因盜伐天然林被判刑三年;外孫女索瑪不停地與不同的男人幽會,然后不停地流產,無法出嫁。為了孩子們,女兒達吉亞娜籌建了新的定居點布蘇,可是“我”覺得他們終有一天還是會回到山林里。

  人與人

  在人與自然的大主題下,人與人的故事是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里面有數段美麗的愛情。如母親達瑪拉,在年輕時與兄弟倆相遇,兄弟倆都愛上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以射箭一決勝負,最終林克成了達瑪拉的丈夫,而伯父尼都薩滿孤獨終生。在林克去世后,尼都薩滿再次追求達瑪拉,可是弟媳不能嫁哥哥這一族規,扼殺了兩人的愛情,也讓兩人的生命日漸枯萎。

  而姑姑依芙琳的愛情則是一場悲劇。她嫁給了不愛她的坤德,怨恨充斥其一生,她甚至討厭自己的兒子金得,認為金得如坤德般懦弱。她為兒子安排了一場婚事,金得反抗不得,上吊自殺了。坤德令依芙琳再次懷孕,可是依芙琳千方百計地讓自己流產了。

  人與神

  鄂溫克人信奉薩滿。在小說中,薩滿確實具有神力,能呼風喚雨,救人性命。可是薩滿也為身上的神力,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妮浩繼承了尼都薩滿的衣缽,可是妮浩每救一個人,就要失去自己一個孩子。但是身為薩滿,她的職責就是救命,即使是有罪的“馬糞包”和偷吃馴鹿的少年,她也要穿上神衣,跳神救之。最后,妮浩為祈雨救火而死。

  茅盾文學獎如此評價此書: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與鄂溫克族人的坦誠對話,在對話中她表達了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堅持信仰、愛憎分明等等被現代性所遮蔽的人類理想精神的彰揚。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22

  通過《額爾古納河右岸》,我見識到了一個之前從未知曉的民族,讀懂了書中的額爾古納河的含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現代化的步伐悄然而至,傳統和現代的沖突映射在時代的每一個角落里。《額爾古納河右岸》用沉穩樸實的語言,復刻了鄂溫克族人的歷史文明,通過文字感受到這個民族的百年變遷,我驚嘆于百年變革中這個民族的堅毅。

  作者以“我”的視角,通過講述每個人物的故事,生動描述出鄂溫克族人游牧之路上的興衰發展史。故事里的人物很豐滿,他們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真實灑脫,在面臨絕境時不屈不撓,即使在日寇的鐵蹄下也迸發著頑強的生命力,生與死在他們的故事中有了另外一種形式的詮釋。“希楞柱”中犧牲自己的孩子去拯救別人的薩滿妮浩、堅定的馴鷹人達西、嘴快心軟的姑姑依芙琳等眾多性格迥異的`人物讓這本書更加真實立體。

  《額爾古納河右岸》如一部史詩巨著,沿著歷史的脈絡,把近百年的歷史變革融入故事,講述了鄂溫克族人一代又一代的愛恨情仇。主講人的名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作為年屆九旬的鄂溫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長,講述了從出生以來經歷過和聽說過的傳奇故事,被現代化潮流淹沒的鄂溫克族也開啟了一段新的征程。

  作為一個時代進步的縮影,故事的開頭就明確了鄂溫克族人下山定居不可逆轉的事實,“布蘇是個大城鎮,靠著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墻紅瓦的房子,那就是他們定居的住所。山腳下還有一排鹿圈,用鐵絲網攔起,馴鹿從此將被圈養起來。”相較于鄂溫克族人骨血中傳承的自由與信仰,于主講人這一輩的老人而言必然難以接受這個事實,但是娓娓道來的故事也讓他們的難以接受和無法釋懷變得合情合理,生于自由的土地、長于活躍的年代,他們的經歷生動詮釋了時代的進步。

  讀書時,內心無比平靜,好似在某一個黃昏的下午,在老屋前聽一位耄耋老人講述他們這一生的故事,明明是最質樸的語言,卻繪出一個宏偉的民族發展史。故事的最后讓我久久不能釋懷,似乎故事終結了,這個民族的自由之旅也真正結束了。但是時代洪流潮起潮落,百年故事并不會戛然而止,只會在歷史長河中泛著耀眼的光,無論何時都會提醒我們永葆初心。

  初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更多是從歷史角度淺淺了解這本書,在閱讀時發現其中包含的不僅僅是歷史更迭和時代進步,還有很多隱藏的“副本”值得我們去反復閱讀。就比如貫穿其中的神秘薩滿文化、尊重生命和順應自然的生態底蘊、游牧民族的文化符號等都值得我們去探索解讀。在繁忙的生活中探尋文明與本真,感受經典的力量,猶如一場找尋自我的旅程。去讀書吧,在文字中感受這場文化盛宴的魅力,在“他們”的故事中感受精神世界的富足,學會拒絕精神內耗,找尋本質和初心。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23

  《額爾古納河右岸》,我前后買過三本贈友,自己也收藏2個不同的版本。與心靈相通的朋友共讀一本書,是一種奇妙又很燃的感覺。

  因為董永輝的緣故《額爾古納河右岸》這本書2023年創造了一年賣出350萬冊的奇跡,不得不感嘆流量的力量之大,也反映出大眾內心對文學的渴望。

  《額爾古納河右岸》一一部鄂溫克人的百年孤獨,一首凄美的死亡贊歌。

  第一次閱讀這本書是一個偶然,此前我從未聽說過這部作品,但當我在茫茫書海瀏覽的時候,目光卻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額爾古納河,她還有一個漢族名字叫做黑龍江,那里,是我一直想去卻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是帶著好奇翻開這本書的,幸運的是她沒有讓我失望。

  作者以沉靜穩健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個個充滿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畫了一群鮮活的鄂溫克人,就像大興安嶺無邊的山林和額爾古納河無數的溪流一樣,無不讓我感到震撼和迷戀。書中一代代薩滿祭司擁有的神奇魔力,以及應驗在不同人們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讓我看到了《百年孤獨》;而在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戰爭、運動、解放之后逐漸熄滅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極了《塵埃落定》。

  然而這種比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靈魂,而額爾古納河右岸的靈魂就在那潔白如雪的白樺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掛著鈴鐺低頭啃食苔蘚的'馴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會制造風聲的希楞柱,是彈奏出的悠揚婉轉的曲調的木庫蓮,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樹上搭起的風葬臺,更是一個個身穿獸皮圍著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溫克人臉上純真的笑容。這,是一部鄂溫克人的百年史詩,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現代文明沖擊下逐漸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書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講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幾乎每一個角色都經歷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種悲傷但卻平淡的方式把死亡敘述的非常自然,鄂溫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種生靈,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傷但不遺憾,凄涼卻依舊美麗。

  但我認為這是也本書的不足之處,作者給予每個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顯的文學再創作痕跡。中間篇章冗長、拖沓的故事敘述。有些蒼白,有些刻意的想象,它不夠自然。人物不夠立體,刻畫不夠細膩。還有就是縱觀全書,鄂溫克人有仇恨,但是沒有惡人,我覺得沒有哪個民族是沒有惡人的,只有善沒有惡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這是本書的一個遺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薦。偉大與否,我說了不算,讀者說了也不算,它屬于時間,時間說了算。2024年,我仍然期待與人共讀。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 24

  讀罷《額爾古納河右岸》,最大的感受就是內心一下子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淡然。書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性格多種多樣,愛情千姿百態,生命脆弱無常。回歸到現實,就會覺得所遇到的任何人,面臨的任何事,一切都是正常的存在。

  關于愛情

  要想贏得愛情,你就得要勇敢,不然你看到的就是別人的風花雪月。

  書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弟弟魯尼,他對愛情的態度是大膽的追求,主動出擊,面對競爭對手金得,早一步跑到女方的部落去求婚,最終把妮浩帶回了自己的部落,那時他尚未成年。伊萬卻是用幾張孢子皮以及他那大而有力的手,從商人手里換回了俄羅斯姑娘娜杰什卡。

  書中“我”的父親林克和大伯尼都是通過射箭比賽,贏得了母親的芳心。而在父親死后,大伯為母親親手做了羽毛裙子,母親也穿著這羽毛裙子圍著篝火翩翩起舞。而“我”與第一任丈夫拉吉達是在一次迷路的`途中,偶然相遇,燃燒起愛的火花,并走到了一起。

  關于命運

  命運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因果關系,是緣由自己過去的選擇和行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命運。

  書中描寫了大量關于人物死去的情節,有的人無緣無故的死去,有的是離奇的死,執著的死,無奈的死,以及勇敢的死,你就會覺得人生路上,一切都可以看淡、看輕,沒必要去糾結過去的事,也沒必要憂患尚未發生的事,坦然地看待這個世界,你就會心平氣和的去善待自己,寬慰自己,并能夠從容前行。

  書中意外死亡的人物很多,“我”的第一任丈夫拉杰達是在尋找馴鹿的路上被凍死的;第二任丈夫瓦羅加是在保護放映員死在了熊掌之下;老達西是為尋狼報仇后被群狼吃掉的;小達西曾為日軍效力被造反派打斷腿意志消沉開槍自殺的,他媳婦杰芙林娜為此選擇吃毒蘑菇殉情而死;“我”的姐姐小列娜卻是因為磕睡凍死在了馴鹿背上。

  關于性格

  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一個人一個性格,最后卻都活成了“自以為是”。

  書中人物性格各異,“我”的姑姑伊芙琳尖酸刻薄,是因為丈夫有一個前女友,而記恨了他一輩子;老達西執著孤僻,年輕時因一只狼咬斷了他的腿,而一輩子所做的事就是為了報仇,馴鷹尋狼,最后死于群狼之口;小列娜懂事,富有愛心,一個尚未長大成人的漂亮小姑娘,卻因為害怕尼都薩滿做法害死他父親,和“我”一起在尼都薩滿帳篷里陪他說了一晚上的話。

  書中有一個壞角色她的名字叫瓦霞,她是一個不安分的女人,已經和別人訂了婚,卻帶著“我”的二兒子安道兒“失蹤”了一個晚上,安道兒無奈娶了瓦霞。書中“我”的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拉吉米,對養女馬伊堪則是過度的寵愛,總以為她沒長大,不讓她戀愛,不讓她結婚,最終馬伊堪和一個鄂溫克男人私奔,生下一子,孩子兩歲后,選擇了跳崖自盡。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相關文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文化主題12-16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生態批評05-11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03-13

淺析《額爾古納河右岸》(精選8篇)02-27

《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地域書寫與種族代言03-22

讀《額爾古納河右岸》有感03-23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書筆記(通用12篇)03-03

遲子建的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鑒賞06-09

額爾古納河右岸讀后感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