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感悟

時間:2023-11-09 07:23:38 感悟 我要投稿

《論語》感悟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收獲不一樣的感想和體會,這個時候,文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記憶這些感悟。你知道寫感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感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感悟

《論語》感悟1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說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很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講授《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于丹老師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透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他說:“孔子沒有溫度,只有色彩”。

  應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刻內接收下來,不好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正因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里供著一個花崗巖雕刻得十分精致的佛像,每一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臺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么人們采著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說,正因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這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

  我們過去總是喜愛與他人相比,為什么你我一齊參加工作,你這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身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發奮、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職責、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愛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但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還有什么不能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身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感悟2

  再次拿起《論語》這本書,常讀常新,似乎有了新的見解。

  《論語》是一本集合了孔子及其門下弟子言行的智慧語錄,它所體現的儒家先賢思想流傳至今影響后世。其中“仁”的思想貫穿于孔子思想體系的全過程,成為孔子思想的核心部分。“仁”不僅體現了孔子對道德及人文精神的關注,而且展示了孔子仁愛、博大的精神風范。

  《論語》中“仁”出現了多達百余次,可見“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它貫穿其政治、教育、文化主張等諸多方面。究竟什么是“仁”?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仁”意味著承擔社會責任。《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這段話反映了《論語》仁者精神的最高境界。就現代企業而言,獲利當然是必要的,獲利之后要回報社會,救困濟貧,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唯如此,才能夠展現出企業存在于社會的價值。

  隨著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設定,低碳發展乃至實現碳中和,已經成為企業必盡的社會責任。對于可持續發展,《論語》中也有這樣的一段話: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意思是:孔子只釣魚,而不用大網捕魚;孔子射鳥,而不射棲息在巢中的鳥。這正體現了孔子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我們確實應該感到慚愧,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知道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而現代人卻為獲得小利不惜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為代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加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肆無忌憚地掠奪、揮霍和破壞,造成大氣、土地、森林、水、生物、礦產等資源的供需矛盾與日俱增,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要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要造福子孫后代”等加強環境資源的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呼聲正與日高漲。就現代企業而言,是否善用公司現有資源、不浪費資源,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不能急功近利、肆無忌憚地使用、浪費物質資源,不能破壞生態環境。“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論是一個國家、企業或是個人,如果不具備深謀遠慮、居安思危的觀念,不但無法防患于未然,而且憂患就近在眼前。在可持續發展方面,xx公司從自身提高廢舊電網物資處理效率,推進公司提質增效;到深耕電能替代,推廣光伏發電,打造xx古鎮、春光村等綠色景區;再到發展快充網絡,推進電動汽車充電樁建設,護航綠色出行,致力于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

《論語》感悟3

  世界歷史上燦爛的文明有很多,但綿延數千年而不絕的,只有一種,那是華夏文明。幾千年間、無數自然災害肆虐蹂躪、紛繁戰亂干戈洶涌橫生,華夏文明的子民遭遇了數不清的磨難、承受了數不清的摧殘。數千年的時間里,什么都有可能發生、萬事都不可控。可是,中華文明就是戰勝了天地的無情、抵御了外敵的入侵、承受了朝代的變更,不但沒有被分裂、沒有被摧毀,反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吸納同化了所有試圖征服它的人。一種文明得擁有多大的力量和胸懷才能既抵御住外來的侵犯又同化了外來的文化呢?這是一個奇跡!為什么這樣的奇跡發生在了中華民族?因為中華民族有一種大一統的文化,這種文化世代相傳、深入人心、融入血脈,成為了中華魂、華夏魄,這種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始自孔子,而記述其言語論說的《論語》更成為了締造二千年中華文明的淵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的價段,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各種思潮繽紛出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為什么是儒家,而不是其它學說成為了國教?予以為是因為孔子學說飽含"以人為本、心懷天下"的博大胸懷與英雄氣概。

  孔子認為,修身乃立世之本,"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即,修身先以學文,成為一個具備孝、悌、信、愛眾、親仁等良好道德修養的良人君子是重中之重,先中之先,源中之源、本中之本,然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論語》中,孔子就對人君的胸懷修養要求進行了多次闡述,顯得濃墨重彩。"為政以德",所謂:"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恥且格";"以身作則",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遵禮守分"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也……簡而言之謂之"仁",謂之"禮"。要以"仁"制國、以禮待人。則君仁臣忠、上正下效,民風歸淳,天下歸于大治矣。

  整部《論語》,君子一詞出現了107次之多,對士人君子的立身之規、行世之則更是進行了360度立體的論述。"學道則愛人"、"文質彬彬""周而不比"、"和而不周"、"成人之美""喻于義"、"坦蕩蕩"、"求諸已"……君子仁人歷為治國之中梁砥柱,對這些原則的踐行追求,塑造了中華文人的錚錚鐵骨與謙謙風度,使中華文明保存了浩然與雍容氣度。

  在處世觀上,相對于道家的強烈出世傾向,儒家是積極入世的,所謂"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昌也。學習是為了出仕造福黎民,造福百姓的同時要不斷學習。而通過系統的學習,儒者既具君子之風(不具備也認可),又具治國之策,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也。

  制國之策上,相對于法家的嚴刑峻法,儒家講究仁義道德,一個剛絕凜人,一個悲天憫人。百家思想爭鳴,可用于制國者寥寥無幾。而貫穿其間的,對掌權者仁、義、禮、智、信方面的要求,溯了本清了源,使其具備了清正廉潔、為國為民的理想(不具備,也知道此為正道)。

  孔教宣揚的制國終極理想。不同于法家立圖建立嚴管苛制的政體、有異于道家追求思想的超脫圓融、更是與其它學說倡導的軍事制國、陰謀擁主截然不同,儒家向往并立志建立的家國天下,是以"仁"治、以"禮"束的升平盛世,其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友信民愛。況開國者或者需要法家、需要兵家,需要武將,因為金刀戈馬、開疆拓土要的是英勇、是陰謀,是決勝于千里之外的豪情壯志。可治國者,需要的是文人、是治士,因為國平后,君王追求的是民安。孔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要的是穩、是平。民淳方能家和,家和方能郡治,郡治方能國平。倡導"溫、良、恭、儉、讓"、注重道德教化的儒家成了必然的選擇。

  孔子之后,歷經孟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為代表的歷代思想家的發展,經由統治階層的推崇,越來越完備、越來越系統的政治體制、倫理體制、宗法體制得以確立并成為穩定的政治及思想統治方略。這使得中華歷史跨躍朝代更迭而不斷、使得中華文明經歷外來文化沖擊而不變。更是潤物細無聲的塑造了中華子民的思維模式、行為規則,并最終促成了獨特而偉大的華夏文明的形成。

  《論語》為代表的孔教學說與其說是一種學說,不如說是一種信仰與理想。有了理想才會有希望、有信心、有前進與堅持的力量。這個理想,便人君有了世代可以統治的幻想;這個理想使學子臣屬有了永遠可以追求的境界;這個理想使尋常百姓有了樂天知命的氣質;于是,雖歷劫難,中華文明屹立不倒、雖遭創傷,華夏血脈綿延有絕。

  前世自"以人為本、心懷天下"始。今世及后世,予以為一切并不會變。以人為本,注重個人修行,方能成為良人志士,只造萬世之福,不涉毀世之事;心懷天下,培護浩然之氣,方可成就大邦強國,保得疆土無虧,圖得民治久安。

  讀論語有感13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人生經驗和智慧的高度濃縮,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在我們中學的語文學習中,都存在對論語的學習。在高中時甚至有一本單獨的書讓我們學習論語。由此可見,盡管論語歷經了如此長的歲月,但卻依然被世人所借鑒與推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對論語進行了剖析,把論語的內涵與現時代的精神結合在一起,《論語新解》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一。《論語新解》所以取名新解,非謂能自創新義,掩蓋前儒。實亦備采眾說,折衷求是,而特以時代之語言觀念加以申述。此書寫于1963年,作者錢穆曾被評價為在史學領域高舉現代新儒學旗幟,維護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第一人。錢穆一生中的著作有許多都是關于論語的解讀,更體現了他對論語的獨特見解。

  翻開這本厚重的書卷,一字一言都細細的詮釋著中國流傳千年的儒家哲學。樸素的言語中處處蘊含著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擔當。在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學習就是邊學習、邊思考,要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化為己有,聯系生活,并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這是一種學習的態度,所以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總是提醒自己不斷地思考,學習學的就是一種興趣,為滿足自己而感到滿足。“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根據錢穆先生的解釋,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則盡弟職,言行當謹慎信實, 對人當泛愛,而親其有仁德者。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書本文字上用心。這更適合運用于如今的生活。在如今教育狀況下的學習,我們都注重書本上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道德仁愛修養的提高。因此,多看書是永遠適用于現在的我們的。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錢穆先生解釋為——品德不加意修養,學問不精勤講習。聽到義的,不能遷而從之。知道了不好的,不能勇于改正。這是我的擔憂呀。孔子擔憂他以及他的學生做不到這些,不僅僅是在當時,現在我們也存在著這些問題,歷史傳統文化正在流失,人們的道德水平也跟著時代發展而被消磨。新聞報道的那些老人該不該扶,外國景點的中文提示都表示了深深的擔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培養堅強的意志,樹立遠大的目標,并要以堅持不懈的恒心努力奮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是奮斗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現在的我們不需要說一定要為國家做出多大貢獻,我們需要的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孔子不僅提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認為“民無信不立”,這都表明我們要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這是我曾經最耳熟能詳的課文之一。君子之所以被稱為君子,不僅僅是因為他擁有的才華,更是因為他所具備的“氣質”。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環境,都能不被其所影響,甚至更好的利用周圍所給予自己的一切。君子飲食不求飽,居處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向有道之人來辨正自己;君子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 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弟子為學,當重德行。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于第一位的。

  學習錢穆老師所寫的《論語新解》,讓我再次重溫經典,讓我仿佛穿越了時間的隧道,身臨夫子教導的場景,感悟到了經典的平凡智慧。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感受到了論語的從古至今深層含義,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正己,勤勉自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我以后生活與學習的目標;與此同時培養堅強的意志,讓書中的知識真正實踐在生活中。學習并不僅僅是為了知識,還有的是對態度的培養,氣質的養成。才所謂德才兼備,堪為君子。

《論語》感悟4

  中國是一座文明古城,它享有著“擁有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美德”的美譽。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文化廣為流傳,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這也就有了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民學習漢語,愿意來到中國這片土地發展他們的事業,甚至是走完他們的一生。如今,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國,發生了很多改變。從任人宰割到重新站起,從沒有選擇權到集體起義,從一個落伍的社會走向時代的盡頭。中國,正在以一個全新的姿態、一顆熾熱的心,走向世界的巔峰。

  要說中國從未改變的是什么?那一定就是圍繞我們幾幾代代人民的歷史文化。在中國的上下五千年里,祖父輩們總會告訴你那么幾句千古流傳的佳話,在以后的時代里,你也一定會把這些話告訴晚輩們——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些讓你耳熟能詳,甚至說了上句便能對出下句的句子,正式出自于中國歷史上的一部巨作—— 《論語》。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孔子弟子們言行的一本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這是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說起《論語》,就不得不提起孔子。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當時社會最博學的人之一,被后人稱為“孔圣人”。文中孔子的言語循循善誘、簡單應答、點到為止、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道來。《論語》一書正是孔子的弟子記錄他和他的學生言行的一本書。孔子的名言有許多有影響了人們的一生。當今社會,有許多人都會把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想去做的事情讓別人幫自己完成,而這一現象在《論語》中也有相應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訴我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在他人的身上。還有些學生,學過的東西就丟在一邊,但是,也許當你再次捧起這本書時,又能有新的體會,正如“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這本書除了有很多的好詞佳句,也刻畫了書中孔子以及孔子弟子的鮮明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有人說,《論語》這本書就是教會別人做人的道理,也有人說,《論語》是讓那些迷茫的人重現找回方向和自信。我認為,《論語》是我們現實生活中最好的體現,同時,它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最好體現。

  《論語》經歷了兩千個春秋,可能時代已經變了,但是論語仍然是經典中的經典,經典永遠不會過期。我們要把《論語》的知識傳給下一代,把經典傳給下一代,把文化傳給下一代,把中國美好燦爛的明天,繼續的延續下去。

《論語》感悟5

  小時候讀《論語》,是因為學校老師的要求,要背會,考試要考。后來讀論語,是對孔子的敬重,想要從中學會什么東西。讀的過程中,逐漸對孔子的思想有所理解,更懂得了《論語》在講什么。現在,我想把自己的一些理解告訴你,讓你也從中了解《論語》的奧秘。

  人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相提并論,孔子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他和弟子所著《論語》的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確實可以和蘇格拉底相提并論,在今天甚至還要大于蘇格拉底。孔子的言行涉及面很廣,孝道、治學、治國、為政,幾乎涵蓋了人生中所有的重要場合,你的困擾,你的疑惑,總能在論語中找到答案。可能有時候里面的一些話會顯得有些過時,但是重要的是你自己從中得到的感悟,以及對人生的理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原來說的是不同的人對學習的理解,以及由此所產生的學習快慢好壞的差距。但是我從中也體會到一些有關為人處世的道理,人應該做自己感到快樂,感興趣的事情上,而不是刻意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這樣是沒有好結果的。只有你樂于做一件事情,你才會可以專心、深入的.去做,最后有所成就。而在有所成就的基礎上,更應該有著“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目標,不枉人生一世。

  《論語》也對我的專業學習有著深遠的影響,醫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關乎人命,容不得半點虛假!在學習過程中就要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守則,絕不可以不懂裝懂,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重要的是,將來進入醫院,這會害了病人。一個不嚴謹,不懂裝懂的醫生絕不是一個合格的醫生!

  醫學也是一門不斷進步的學科,而且進步的速度正不斷加快。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一名好的醫生,就要不斷學習,永遠保持一顆求知的心,做到學而不厭。不斷豐富自己,接受新的知識,新的理論,并且適時實踐總結。我想,這樣的醫生,才不會落伍。這次疫情,成千上萬的人民深受其苦,國家真正處于危難之際,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卻有不少犧牲的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第一線的戰士就是醫生!是他們,不顧前方艱險,毅然決然的沖在抗疫第一線,哪怕有去無回。這些醫生,是我們的前輩,是我們的楷模!

  《論語》帶給我的感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不是普通的詞句所能表達的。那一點一滴深厚的人生哲理,慢慢滲透入我的心,陪著我在醫路上走下去。

《論語》感悟6

  在家媽媽要求我背論語,那些之乎者也把我弄的暈頭轉向的。可媽媽卻說:“筱昕,這是國學,都是些做人道理,它將成為你一生發展中指路的明燈,行為舉止的準繩,與人交往的原則。”可我還僅僅是被動的背誦,但不久前發生了件事,讓我深刻理解了論語中的深意。

  這件事發生在一個萬里無云的下午,那天我們在外公家聚會,那天是外公生日。我看見可愛的弟弟叮當就逗了逗,問他:“叮當,你說,知道你媽媽什么時候的生日,也請我們海吃海喝一頓吧?”“媽媽的生日我怎么會什么時候?”叮當滿不在乎的回答我。“叮當,你怎么能這樣呢,你媽媽生日你都不知道啊,媽媽養育你多辛苦,你怎么能這樣不關心媽媽呢?”“嗯,姐姐我知道了,你知道你媽媽的生日嗎?”叮當問,“啊……我當然知道了。”騰的我滿臉通紅,羞愧極了,其實我也不太清楚,我趕忙岔開話題結束教訓弟弟的口氣。“弟弟,走姐姐給你說故事去。”

  回家的路上我想起論語里有一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里,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我很懊悔啊,我自己不也是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年齡和生日,還好意思教訓弟弟。想想每次我生日都是我最快樂的時光,因為爸媽在我生日之前就想著怎么幫我過的有意義,而且不管多么忙都會陪著我度過,而我卻從來沒有想過爸媽的生日是什么時間。

  我想起了前幾天老師布置的一項作業:給長輩洗腳、做飯等孝順長輩的行為,老師還要求爸爸媽媽寫感想。我是給媽媽洗腳,我看了媽媽寫的感想,其中有一段媽媽是這樣寫的:“媽媽,把腳放進盆里,小心別燙了。”我把腳伸進盆內,女兒用稚嫩的小手輕輕地為我撫摸、搓擦……一瞬間暖暖的溫情涌上心頭,我撫摸著女兒低著的頭,我覺得自己很幸福,這種幸福的`感覺充盈著渾身暖洋洋的。女兒長大了,懂事了,真切地體會到了“女兒是媽媽的貼身棉襖”。我熱淚盈眶,媽媽我哪里是您貼身的小棉襖。其實,當時的我僅僅把它當做一個任務去完成,而這小小的舉動竟然讓媽媽如此感動,我真的很羞愧。我趕忙抱住媽媽,媽媽很詫異地說:“怎么呢?發生什么事了?”我已經泣不成聲的說:“沒事的媽媽,我就是想和您抱抱,媽媽我愛您!”媽媽溫柔的抱緊我說:“媽媽也愛你!”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愈加深刻了,我們做孩子的,一定得記得多陪伴父母,哪怕是一句輕聲問候、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個擁抱。對父母來說都是溫暖的。我下次再碰到弟弟我可得好好地和他聊聊這個道理了。

  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后,我會認真細讀論語,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感悟7

  我小時候是個有夢想的人,保持著浪漫心態直到二十弱冠,總歸是個有夢的人,而我有夢敢想,便也不失為一個有夢想的人。我幻想過去許多好看養眼的地方,然而我更多的是常常在萬卷書中尋幽。

  是的,我還是比較喜愛看書的,我讀的第一本書是什么早已記不清楚,然而我知道肯定是雜書,那時候家里書很少,能給我看的,是一種叫做《故事會》的書。實質上,比起那些學究書做學問的書的枯燥,故事更合我的味道,更何況,我那時還是個不懂看書有何用只是覺得有趣的毛孩而已。后來我逐漸看過了《成語故事》、《十萬個為什么》以及我的母親送我的第一份生日禮物《腦筋急轉彎》,這本書倒是我自己要求的,看到同學中間有人擁有,自己便也單純的想要擁有,僅此而已。

  實在話,我是個比較喜歡有樣學樣的人,但是真讓我學到手,我會變個法演出于你看。我通常把我學習過的人當做我的良師益友,這樣的人很少,在我這二十自述中能夠讓我回顧起來的,僅有那么個把,或許是我記性差的緣故吧。這個二十自述也是我從別人那里喬遷過來的,直接的是我最認可的一位良師益友,追根溯源,恐怕是胡適先生了,胡適先生是一位新思想者了,我看他的《四十自述》頗有感悟,頓覺得小時候的光景是一種消遣了,也確實是一種奢侈了。

  我何以將這半自述的不倫不類的文章叫做“子說”呢?胡適先生小時候受母親影響極大,曾經有過一段日頭誠心禮佛,然而新思想廣布的時代給了這位小先生一點點的叛骨,便說了把佛像都丟到廁所缸里去的話。孔教是從儒家這個當時的新思想大家中漸漸變態而沿襲下來的,說的好聽或是難聽點,中國自古便有了自己的教會。這是后來人的事,孔老夫子怎么樣?至少不是這個孔教的始作俑者。孔老夫子的頭銜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至圣”、“素王”,這些都能沾上邊,也算是個比較優秀的人了。我一直認為事出必有因,所以我一直對歷史上青史留名的人懷有敬畏之心,無論功名與罵名,既能詫叱風云,便有萬般神通。說夫子是個思想家,我想便也唯有《論語》一書可算佐證。大宋宰相趙普也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我這般庸人讀完整本恐也沒有這樣的一半水平了,但是讀書為往圣繼絕學,可謂大道無形,大音希聲,確也!

  “我們家鄉的蒙館學金太輕,每個學生每年只送兩塊銀元。先生對于這一類學生,自然不肯耐心教書,每天只教他們念死書,背死書,從來不肯為他們‘講書’。”胡適兒童時的私塾便是這般光景,善在其母對其管教極嚴,“渴望我讀書”,于是胡適的歸功自然落不下這位慈母了。這樣的私塾、先生都是要不得的,孔子所主“有教無類”,便是正與這相對的了。《論語》中有大部的篇幅是言“學”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都是其上記述的關于學習的方法云云。由于我一個假期都在研讀胡適,所以對于胡適的.經過有著濃厚的興趣,就學習而言,胡適先生不輸于任何人,而或應該說胡適先生是一位天賜的大讀書家,他的讀書完全是出于本能興趣,自然便是個學習做學問的料子了。入學時已經不是個“破蒙”的學生了,“故我不須念《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一類的書。我念的第一部書是我父親自己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叫做《學為人詩》,他親自抄寫給我的。”胡適先生學習很早,在尚不更事的年紀,讀書學習完全靠的是興趣,剩下的就是父母親的督促,這也便扯上了人倫孝道。

  胡適先生的父親胡鐵花死得早,其最感念的還是他的母親,最有印象的是少年時代與其母一起生活的十余年,說這十余年是他的做學問的開始,也是為以后做學問打下好的基礎的十余年,后來四處求學,與其母更是聚少離多,但是少年時母親督促的習慣早已形成。人說父母是每個人的第一任老師,孟子有其慈母三遷住地,成就孟子“亞圣”美名。《論語》有子“其為人也孝悌”,可見一斑,孝在古時已顯重要。現代人有種習慣還未曾西化,尤其是在農村鄉野更是諸如所見云云,這樁事便做是“守孝”,父母嫡親長輩死后嫡出孝子守孝三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當然,隨著現代化的演進,物欲橫流的社會逼迫每個人的奮進,三年略顯冗長,立馬外出工作又顯不莊重,所以現代人頂多是三天時間便也走過了形式。《論語》中有關于“孝”的篇幅不可不畏之大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說是父母在世時,應以禮侍奉他們;去世后,應以禮安葬祭祀。孔子所創儒家學派后世成為中華顯學,由是他所主張的孝,在后世大肆推崇,中國人自古便重孝道。我們后來人更是不可忘本,弘揚孝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與小人在古今文人口中不絕于耳,倒不免黨同伐異,草誅筆伐,從“黨錮之禍”中可窺見一斑,只知今經古文也是管中窺豹,坐井觀天,倒也做了回青蛙了。“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歷來君子備受推崇,《論語》一書也是花了大篇幅去敘述君子,也是大力宣揚君子而貶低小人。有言“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禪改。”君子莊重才有威嚴,學習到的知識才會牢固,重忠信,交友謹慎,知錯能改。又或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要求吃多飽住多好。君子辦事情機敏,說話謹慎,以品德高尚的人為師,從而糾正自己的過失。如此便是好學了。《論語》關于君子之篇不遜于孝的篇幅,又有“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云云。

  孔子的思想多已在這本《論語》之中,孔老夫子或許是個追求完美之人,“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個人能做到這樣確實算是完美了。我家鄉有個旅游地,山下有棵樹,細數有九枝椏,下面有塊碑刻,上云:“人無十全,樹無九椏”。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也許有,但是我見識短淺尚未謀面,憾也!《論語》所言,從古至今,中國人漸漸的去學習,大概已經領悟其精髓,但是真正做到尚屬難事,這便做是一種完美的境界,我們可以去接近,無限的接近,但是似乎難以真正做到,只需要向他看齊,便也夠了。

《論語》感悟8

  《論語》這本書是關于孔子還有許多名人在有生之日說的各種對我們一生有益的哲理。【應改為:“《論語》這本書主要是記錄孔子的一些言論,對我們的人生很有啟示的作用。”】于是【把“于是”刪去也很通順。】我很快就把這本書給瀏覽了一遍,【“其中”的前面應有一個全面的概括,不然,前后聯系不緊密。可以加上:“真的,這本書盡管是古文,但很是通俗易懂,況且書中還有注釋及補充故事,我一下就明白了很多,”】其中,有一篇令我深有感觸。他是這樣說到的:【應刪去,免得與下文重復。】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釋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行不通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這句哲理,具體【話的意思】就是講人的一生要講信用,如果不講信用,那么他就等于沒有了人最重要的品質。我聽了【讀到】這句哲理,隱隱約約想到了一件和這一句話相照應的一件事。

  那一次,我的兄弟黃子航在和我玩彈橡皮。他拿著一塊很大的橡皮拍著桌子,說道:“黃漢陽,你有本事就用橡皮把我的橡皮震飛。要是你能把我的橡皮真的震飛的話,我就給你十塊錢!”我聽了,靈光一閃,便站起來冷靜地【心頭一震,“蹭”地站了起來,】對他說:“真的嗎?”“真的!”他點了點頭,態度還十分堅決。頓時,我心中對黃子航和我開玩笑的戒心降低了。我伸出雙手,用眼睛瞄了瞄敵人,便神速般地用手震了過去。“啪!”一聲巨響帶動著黃子航的橡皮一起飛了出去,這一場面使黃子航變得一臉的不可思議。過后,我將左手伸到黃子航肩膀邊,“錢!不許賴賬。”黃子航回過神來,便說:“兄弟,但是我們沒拉鉤啊?”【這里寫得非常細致,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我聽了,簡直【有一種被戲弄被污辱的感覺,這個人還是我兄弟嗎?……要揉進想法,將當時內心的感受寫出來。】就是欺騙我,搞得我滿腦子都是。

  “兄弟,再練練吧。”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遺憾地說。“好你個黃子航,竟然敢坑我。”我抓住他生氣地說道。他掙脫【這個詞用得好,寫出他想耍賴的態度。】出我的手,并說:“為什么你當初要這么急,我本來是要和你拉鉤的,可你……哎!”說完,他便走了,我聽了這一番話,這時出現了兩個我。一個說:“喂!你應該跑過去繼續去跟黃子航說清楚,直到他給你錢為止。”另一個說:“哎,你還是算了吧,同學之間沒事賭什么錢呢?真是吃飽了沒事干啊。”我想著想著,覺得應該把這事當作什么都沒發生好了。但是,黃子航欺騙我的.這件事,是讓我終生難忘的。【過于夸張,可改為:“我怎么也難以忘記。”】

  通過了這一件事,我感悟到人不講信用是不會受到別人的關心的,欺騙人家有什么好處呢,就像黃子航一樣,讓人看著就很不舒服。【這一段進行總結,是不錯的。但是你這篇文章是讀后感,要與你讀的內容相掛鉤起來。可改為:“是啊,這和孔子說得多么地相像,一個人不講誠信,會導致多么可怕的后果。我原來還和黃子航是好兄弟呢,現在,這樣的‘兄弟’我還會繼續交往嗎?”】

  但說到不誠信,我也干過一個近期發生的一件事,不過我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也覺得不應該這樣做。

  那天,我在忙著輸入作文,媽媽過來說道:“兒子,你輸入完之后到二樓來找我,我連忙點點頭,便繼續輸入作文了。過了一個小時,我輸入得不耐煩了,況且我的草稿寫了四面多,而且還修改得密密麻麻,完全讓人眼花繚亂。我想著想,我的腦海里便出現了抄襲作文的念頭,這時,我的兩個“小心魔”又出現了,有一個說:“哎,想抄就抄唄!這是你的抉擇,總而言之,你想輕松點就試一次吧。”另一個爭論說:“你這明明是在自投羅網、自尋死路啊,萬一老師查了出來,你的面子就被毀了,而且那么少的同學抄襲都被發現了,所以三十二計,走為上計。”我聽了,最終選擇了“邪惡”的一方,因為我很快就要回家了,沒多少時間了,況且才打到第二面,只好嘗試一下了……..

  到了快上學的時候,我抄襲的事情被發現了,結果被媽媽大罵了一場,我也覺得這樣做不對,便按照媽媽的指令把真正的作文輸入了上去。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把這個作文完整地打了出來,媽媽也說:“你有那么多時間玩,為什么沒時間做作業呢?”我明白了,這樣對我沒有好處,這么做,那么那個作文也不是自己寫的,老師夸贊我也沒有意義,這樣欺騙了老師、同學、家人,也欺騙了自己,根本就沒有意思,通過努力得到的東西才是最有意義的。【這里寫了想法,寫了對這件事的認識,從思想的角度來說,很好;從文章的角度來說,是又打開了另一個通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論語》這本書果然是有許多人生哲理,不僅這些,還教了我們遇到困難時怎么做、客人來訪時怎么做、做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怎么做………但對比一下,我從小到大的行為都幾乎沒有《論語》里面的哲理相同過,所以,我要繼續看《論語》,把里面的知識都引用到生活中去,并用《論語》的哲理改正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本身。我多么希望,要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像《論語》里的哲理一樣該多好啊,這樣的話我們就有了個“文明社會”!【這一段的總結很好,進行深入地對比與抒發感想,使文章提升了一個層次。】

  總評:你這篇文章寫得不錯,從讀《論語》中領悟到道理,再聯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寫事情中,寫得非常詳細,將人物的動作及語言、神態都寫了出來,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文章的結尾又進行總結,使文章的層次上升了一個臺階。要是在事例與《論語》的內容在語言上多加聯系,就會更好了。

《論語》感悟9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而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開《論語》這本書,我發現里面的話語雖然簡短,但是都充滿了哲理,這讓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三名話,也是《論語》中比較著名的句子。從小,媽媽就經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話來教育我。學過的.功課一定要時常加以溫習,不要學一點兒忘一點兒,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沒有學到嗎?如果經常回顧復習過去的知識,那么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會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腦海里,這樣不是很快樂嗎?是呀!在復習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識點,把所有學過的東西都熟記于心,的確是很快樂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了這句話,我的感觸很深。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很好的老師,每一個人都有優點和不足。所以,我們要從別人身上學習優點,發現他們的不足,并且借鑒改正自己的不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所需要的嗎?

  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兩小兒辯日》。講述的是孔子向東游學時,遇到兩個小兒在爭辯太陽什么時候離人近,什么時候離人遠,為此,兩個小兒爭論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誠實地告訴了兩個小兒,他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讀到這兒時,我想到了《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在兩個小兒爭辯時,孔子沒有賣弄自己的學問,依然實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讀著《論語》,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淺,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將變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書香,耐人尋味的字句,在不經意間,洗滌了我的心靈。時刻銘記先人們的教誨,努力學習,讓未來更加豐富多彩!

《論語》感悟10

  《論語》四書五經之一,是記載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

  在我們講《論語》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魯襄公二十二年在山東曲阜誕生。原籍河南商丘,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后宋國人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孔子六世祖孔父嘉在宮廷內亂中被華督所殺,其子木金父為避難逃到魯國鄒邑,以其父字為孔我氏。相傳孔子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寫《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著名的儒家學派經典:《論語》。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孔子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孔子和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稱為“孔孟”。孔孟兩者思想的結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自從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治中國上千年。論語當然也就穩坐了上千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___革命時期深刻的“___林___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但到了現代,論語又在人們中流行,里面還有許多思想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

  那么論語又是一部怎樣的書呢?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了。那論語又是講什么的呢?

  一,講學習: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習。學習,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顯的尤為重要,假如人不去學習那么他就會變的蠻不講理,不能辨別事物,一無是處,那么,這個人就在這個世界上只起到了綠葉的作用,用來襯托紅花。論語首先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要學習。首先要對學習有興趣,就像論語里所說的:知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者不如好知者。意思是:(對于任何事業)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以實行它為快樂的人。當然并不是學習了某樣東西后就完事了,也要對它時不時的復習,因此論語又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故舊的知識而得到新的理解,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學習,論語又說: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意思就是: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那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山,雖然只倒下一筐,這時繼續前進,那是我自己要前進的。里面就告訴我們學習要靠自己堅定的毅力來走下去不能因為有困難就不想做,要戰勝困難,不能因為只有最后一步而松懈,也不能因為只前進進了一步就放棄。當然學習也要勇于面對錯誤,不要不懂裝懂,要不懂就問,論語中也有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二,講孝道,孝,在中國古代至今天都占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而在論語這部書中,也毫無疑問的占據了比較大的篇幅,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人不孝則非正人君子,此類人鮮矣。意思就是:不孝順的是就不是正人君子,這一類的人是很少的。論語中有很多句子都談到了這個“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認為百家之正統的儒家學派把孝道推廣的非常廣泛,鞏固了孝道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論語也提到了很多關于孝道的概念,孔子非常重視父母子女間的感情交流,并強調子女對父母的尊敬、愛戴和贍養。誠然,行孝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子女對父母的物質奉養,但是孔子并不停留在物質奉養上,他認為僅是物質上的奉養是不夠的,還得在感情上對父母表示真誠的.尊敬和愛戴。如: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夏問什么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的確,孝并非是單純的滿足父母的物質需求,物質固然重要,但父母同時也需要心靈的慰藉,這句話這反映了人性最深的本質。

  三,講仁愛,仁愛,在論語中有出現過很多次,孔子主張的仁愛,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仁愛,是現實主義的仁愛,而不是理想主義的,不切實際的仁愛。仁愛本來就是自私的愛,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并且應該擁有仁愛的心。人的愛心有兩種,一種是無私的仁愛,譬如父母對兒女的愛;另一種是自私的仁愛,即孔子提倡的仁愛。無私的愛是天生固有的,與人的理智和認識無關的愛。每個人都擁有無私的愛,不僅每個人,每個動物也擁有這樣的愛。生兒育女是人和動物普遍擁有的,無私的愛。自己的兒女身陷險境的時候,父母們都會不假思索地,奮不顧身地救助他們的兒女,他們寧愿獻出自己的生命,所以,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愛。這樣的愛,不需要人們倡導就在人們的心中的,是不需要進行社會教育,是不需要講道理。而自私的仁愛在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宰予問孔子:如果有一個仁人君子,有人告訴他說,有人掉進井里了,于是他就奮不顧身跳進井里救人。您對他這樣做如何評價。孔子說: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死,但不可以身陷絕境;君子可以受欺負,但不可以受蒙蔽。文中孔子卻對那個奮不顧身跳進井里救人的人的行為不主張,因為孔子認為作為一個仁人君子,他應該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救助那些身陷困境者,這就是自私的仁愛,而不是看都不看就讓自己深陷困境,因此孔子才不主張那種行為,那個跳井救人的君子在有人要求他去舍生救一個人時,說他作為一個仁人君子要仁愛啊什么的,理所當然要去舍生救人,但孔子不認為這是正確的,自己都不能從井里爬出來,還要去救人,這不是去送死嗎?所以孔子不主張這種行為,而這,就是孔子認為的自私的仁愛。

  在整一部論語中,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思想和道理,這些思想和道理在今天的世界里依然有巨大的價值,對于論語我們要努力的去了解和學習,并以此對自己的思想道德進行完善。

《論語》感悟11

  今天,媽和我從網上收集了《論語》的名句,我和媽媽背了三四句。我背的'是: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也樂意?有朋從遠處來,不亦君子。子說:溫故知新,可為師。子說:學而不思則忽,思而不學則危。子說: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知也。通過這些著名的句子,我們告訴我們,我們必須思考、學習和理解,我們必須回來再次鞏固和復習,以免忘記。

  以后每天晚上我都要抽出十分鐘背幾句話,連媽媽都答應我,以后她也會跟我背誦,朗讀!

《論語》感悟12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與其他的語錄沒什么差別。可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有關修身、治國的思想流連于語錄的字里行間。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就我看來,人的一生中秉懷著許多有關生活的觸動,只是很多時候,這些觸動沒有點燃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而使我們困窘地活著。于丹的《論語》心得中,雖然從其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解讀《論語》。但畢竟是一種頗能為大眾認可的個人獨特的對于《論語》的感悟。每個人要是想要在《論語》中找到讓我們人格震撼的導引線,還需自己到論語中慢慢尋覓。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今人們對父母的付出視之為必然,孝道在逐漸褪色。對現在的人們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事父母能竭其力;”為人子女,做讓父母為你擔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如今人們認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孝,而對父母們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聽從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但父母們真正需要的就是這些。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

  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所謂的仁,是說其從心底里欣然地去愛別人;他喜歡別人也有福,而且不喜歡別人有災禍;這是從心中生起而不能停止的情感,是不求回報的情感。所以說:“那上面的與人相互親愛有所作為而不有心于作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實也就是"恕"這個字的本意。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我對孔子的仁愛之道尤為觸動,孔子曾經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離我們遠嗎?我想要仁的時候,念頭一動,斯仁至矣,仁愛就來到我的心中,我的生命就被仁愛充滿了。

《論語》感悟13

  論語告訴大家的永遠是最簡單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過自己內心需要的幸福生活。

  孔子提倡仁,但他不認為所有人的錯誤都應該用失去原則的仁的心來原諒。《論語》告訴我們,要以平等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要有一點分寸和一點余地。俗話說,世界是一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那就難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氣質,就像有人愛螃蟹,有人愛鱸魚,但都是在求真的狀態。只要不逾越原則,不能真誠待人,不能真誠說話,不能做一個有真情實感的男人,是什么原因?

  品味生活,培養自己的修養,其目的是做好幸福生活。以淡泊的心,豁達的.心,超然的氣質,從容的心境去生活,把自己的情緒和生活融入自然狀態,才能做到天地無罪,才能找到自己內心的平靜,就像孔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生活的秘訣一樣。

《論語》感悟14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急遽變化的社會,每個人都面對各種價值觀的沖擊,面對形形色色的人生選擇,還要應對未來各種不確定的挑戰,四顧茫然,心無所依。越是這樣的時刻,人就越應該回到經典,尋找重要的精神滋養。

  接下來我作為教育者,從教育態度、教育原則、教育方法三個方面簡單談談論語對我的啟發:

  1、教育態度:為人師表,以仁育人

  論語雖然已是兩千多年前的古籍,但現在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響。它提醒著我們:對學生要充滿仁愛。

  《論語》文中多處提到了仁愛。可見,在孔子的心中仁愛的重要性。作為一名老師,我們更要以仁愛之心對待學生。學習論語的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孔老先生的教育教學態度,孔子在處理師生關系問題上,從來沒有作為老師的`那種驕傲高貴,他對自己的學生都關懷備至。孔子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認為學術沒有貴賤高下之分,學問面前人人平等。孔子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以仁育人的教育原則,我們要學習孔子的以身作則,教書育人的態度,每個人各有所長,相互學習才能一起成長。

  2、教育原則:教書育人,有教無類

  孔子的學生中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司馬牛等)世家子弟,(也有子貢、子路這樣)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論什么樣的人,孔子都會做到不卑不亢,尊重他人,親切交談,鼓勵勸勉。我們要學習孔子教書育人,一視同仁的教育態度,不分(貧富,智慧)類別,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不斷從中積累教育經驗,提高自身教育教學素養。

  3、教育方法: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從顏淵的感嘆中我們了解到“......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學習孔子的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中做到有耐心的"循循善誘"的啟發智慧,同時我們也可以借鑒孔子的教育手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導學生不到他經過苦思冥想仍然領會不了的時候,先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我們要學習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抓住時機,明確要求、觸類旁通,因勢利導、啟發點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來掌握它。從而不斷提高我們的教育策略,促進孩我們的孩子思維、智力、身心各方面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論語》字數簡潔,句句經典還需要我們結合自身經驗慢慢品味,結合生活不斷思考。

《論語》感悟15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我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而擔心自己不夠了解別人。

  孔子為何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呢,為何不必擔心別人不知道我呢?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好像和孔子這句話是截然相反的,總是千方百計希望別人知道自己,希望擁有更多的粉絲,希望獲得更多的名聲、地位、財富等等,這不是我們很多人所執著追求的嗎?為何孔子卻背道而馳呢?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孔夫子在他那個時代確實是很不被人理解的。

  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我們唯一能直接感知的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這個世界上最了解你又理解你的人,就是你自己了。就像你看見兩個人在吵架,你先聽了一個人的訴苦,只要你不聽另一個人的說辭,你一定會更同情訴苦的那個人。

  在我們遇到任何委屈和不公時,都要記得沒有人有義務一定要來理解你,但如果你想要變得更好,更強大,你一定要學會去了解別人。先把自己做好了,不必在意別人怎么評價你。

  “患不知人也”,要擔心自己沒有了解別人。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進而做到去包容他人。在待人接物的時候,應做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在不違背自己原則地情況下充分地予以對方尊重與理解。我們應該學會去了解別人,而不是閉塞在自己的空間里。我們不應該總是拿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每個人都來自不同的生活環境,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所持的想法和觀點有著或多或少的出入,這是正常的。當然,“知人”也并非完全就忽視了“自我”。當你通過了解別人的優點后,加以學習,改善自身,不是一件好事嗎?當你了解別人的缺點后,對照自己有沒有這一的缺點,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并引以為戒,也未嘗不可啊!這也是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通過了解別人,你不止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你還能夠聽到遠方的聲音,你的世界是否就更大一些了呢?與此同時,愿意去了解別人是一種能力,在生活中,也會增加很多附加能量,你會發現,只要你愿意探出充滿善意的腦袋,就會有人與你揮一揮手,讓你看到更寬廣的路。

  面對不了解我們的人,愿我們可以不憤怒,不怨恨,收起眼淚和委屈,不必急著去解釋,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實自己,雕琢自己,做喜歡的事,保持正確的方向,開心坦蕩。

【《論語》感悟】相關文章:

論語的感悟01-11

論語的心得感悟08-01

《論語心得》感悟09-24

閱讀《論語》感悟10-13

關于《論語》的感悟03-27

讀論語的感悟04-26

論語讀后的感悟04-26

論語的感悟15篇01-12

讀論語的心得感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