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黑格爾美學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 1
黑格爾的美學(即藝術哲學)是他的哲學體系圓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個以“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為中心的美學體系。正是這個“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中心命題,在客觀唯心主義的絕對理念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與感性,內容與形式,主體與客體,理想與現實統一起來了。黑格爾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學研究成果,并以他豐厚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為基礎,經過嚴密而辯證的論述,最后精辟地總結出他的美學定義:“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簡明又完整的概括,證明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美學深化了對于美的本質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高峰,具有科學的里程碑意義。盡管黑格爾的美學體系同他的哲學體系一樣,屬于客觀唯心主義,可是他在論證美的本質問題時,卻能堅持以人為核心的理論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與對象、主體與客體、理性與感性、內容與形式等等之間辯證而統一的關系,為我們認識什么是美、怎樣去創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啟示空間。
黑格爾濃縮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定義,雖說看似簡單的一個判斷,可是它里面卻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具有很高價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時又顯示了它的內容根基特別深厚。認清這一問題首先應對黑格爾的理念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黑格爾指出:“一般說來,理念不是別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實在,以及這二者的統一。”黑格爾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發出來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顯現自身于事物的活動,是概念的自我實現。當概念出現于實在里并且與實在結成統一體時概念就成為了理念。黑格爾的理念是具體的概念與實在的統一,是主觀理解的,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黑格爾這一定義的三個來源首先,這一定義來自于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黑格爾認為由概念生發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異化。理念才是概念與實在的統一。理念是絕對精神,絕對精神的初級階段就是藝術,就是美。因此,黑格爾的美其實就是他哲學體系的一個發展階段。其次,這一定義來自于黑格爾對于藝術的研究,是他經驗的積累。雖然黑格爾不是一個藝術家,沒有直接從事藝術實踐活動,但他對于藝術問題進行了哲學思考、研究,把藝術的特點歸納以后總結出美的定義。第三,這一定義也來源于黑格爾以前的或同時代的德國古典美學。黑格爾的理論受到了康德、席勒、謝林的很大影響。
黑格爾美的概念的全部含義,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靈化。(藝術)美是多種矛盾對立面的統一體,具有十分豐富的辯證法內容。
第一,美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美的本質只是在感性形態下作為一個事物而出現的簡單的理性的理念,這個美的事物除了理念外沒有別的內容”。而“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藝術要把這兩個方面調合成為一種自由的統一的整體”。黑格爾認為,美的本質,藝術美的本質,就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同時,他還要求“在美的對象里,無論是它的概念以及它的目的和靈魂,還是它的外在的定性,豐富復雜性和實在性,都顯得是從它本身生發出來,而不是由外力造成的”。在這里他提出一個重要思想,藝術美的理性與感性的統一,要自然完成,任何外力的束縛和人工的雕琢,都會損害理性與感性的融貫,降低藝術的審美價值。
第二,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黑格爾發展了席勒、謝林的客觀論立場,批判了美在主觀說,肯定了美的客觀性。他反對那種把美看成“是一種純然主觀的快感,一種完全偶然的感覺”的觀點,而認為美的理念是“自在自為地必然地”存在著的客觀對象。“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觀存在里與它本身的這種協調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質。”美不是個人主觀感情和臆想的結果,而是客觀的理念、概念的必然結晶。但是黑格爾并不是機械的客觀論者。他的理念、概念不是抽象、靜止、孤立的客體,而是一個能動的創造萬物的主體。它的內部差異、矛盾導致自身的分裂和外化,使自己的本質在感性對象中實現、發揮出來。因此,“感性顯現”又是作為主體的理念的創造物或對象化。在這個意義上,美是主體的創造,是主體的客觀化,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第三,美是一般和特殊的統一。從“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的中心定義出發,黑格爾大體上強調一般,認為美和藝術應該從一般的概念出發,將一般轉化為個別的形象。但由于辯證法的運用,在他看來,并不存在離開特殊的一般或者離開個別的普遍。“只有在個性和普遍性的統一與交融中才有真正的獨立自足性,因為正如普遍性只有通過個別事物才能獲得具體的實在,個別的特殊的事物也只有在普遍性里才能找到它的現實存在的堅固基礎和真正內容(意蘊)。”
因此他既反對古典主義把人物寫成抽象概念的化身,也反對浪漫主義離開普遍性而一味地突出人物的個性,而主張寫出“這一個”,“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滿有生氣的人。”
黑格爾對于美的定義總結的重大意義在于開創了內容美學的新思路,使黑格爾美學成為內容美學。美只能在形象中現出,美必須有意蘊。這對于整個美學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以往“經驗派美學從經驗出發,著重個別感性現象而忽視普遍概念;理性派美學從邏輯或概念分析出發,著重普遍概念而忽視個別感性現象。”黑格爾把這兩種方法統一起來,因為按他的理念的看法,普遍概念必然體現于個別感性現象,個別感性現象也必然包含普遍觀念。同時,黑格爾把實踐引入美學的研究之中,他的美學是實踐美學,是內容美學。
迄今為止,沒有哪一位哲人的美學理論能夠像黑格爾的美學那樣引起人們如此廣泛的注意和重視,黑格爾的《美學》是公認的最優秀的美學經典著作。當然,作為一個偉大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家,他的思想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黑格爾的理論中有些永恒的閃光的東西,我們應善于發現、善于總結,尤其是對那些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觀點和理論。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 2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的學生根據他在海德堡大學的講課記錄和教學提綱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藝術思想的集中體現。
黑格爾說:象征首先是一種符號。不過在單純的符號里,意義和它的表現的聯系是一種完全任意構成的拼湊。,這里的表現,即感性食物或形象,很少讓人只就它本身來看,而更多的使人想起一種本來外在于它的內容意義。例如在語言里,某些聲音代表某些思想情感,就是如此。符號的其它例子是徽章或旗幟上用來標志人或船的國籍的顏色。顏色本身并不具有什么性質,能把它聯系到它所代表的意義,即國籍。在藝術里我們所理解的符號就不應該這樣與意義漠不相關,因為藝術的要義一般就在于意義與形象的聯系和密切吻合。這就如同我們古代詩歌中的意象一樣,比如看到竹子,我們就想到正直·堅韌;看到蓮,我們就想到廉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看到柳,我們就想到不舍·分別………
黑格爾給美所下的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黑格爾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
藝術美與自然美孰優孰劣,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遠遠高于自然美的。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蘊含著精神與理念的心靈比自然現象高多少,藝術美相對于自然美就優越多少。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藝術美的優越性是黑格爾重要的觀點。任何時期,任何類型的藝術,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應該是孕育著理念的,是表達心靈的,只有這樣的美,也只有傳達此類情感的藝術才是有生命力的。
美是承載理念的,美食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一元論的美學思想始終貫穿在他的`思想的各個方面。美學研究是藝術哲學的研究,而研究藝術與科學·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載體,是傳達精神·傳達理念的橋梁。心靈的東西才是最高的。藝術家的地位是直接關涉他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心靈和靈魂的深度·廣度與厚度。這其中就涉及到最高形式的真實——“理念”,藝術作品揭露心靈實質是在表現理念,藝術作品表現理念的程度同時也決定了其影響和地位。藝術的目的在于表現理念,而藝術的直接后果則在于產生美感,著煤矸石同國外在實現,通過感性存在顯現出來的理念。藝術作品是訴諸于感性掌握的,而理念顯現在現實中也絕不是簡單融合,而是蘊含著外來的或內部的·感性的知覺或想象等多方面的內容。黑格爾談到美的對象時說,美的對象必須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有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協調一致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顯現是為它們本身,不只是為它們的統一體。”只有囊括了這兩個方面的美,即只有顯現了理念的美才是真美。
而自然是理念的最淺近的客觀存在,自然美較之于藝術美等蘊含著理念的美來說也是淺顯的。理念與體現概念的結合有不同層次,只有這二者的統一直接在感性的實在的顯現中存在,理念才成為美的理念。而自然作為理念淺近的顯現,它是具有一定缺陷的。自然美是個別事物的美,它不能像藝術美那樣表達無限自由·永恒,因而具有內在性·依存性和局限性的缺陷。
第一在理念初級顯現為自然的個別事物,這些直接顯現著的事物的各內在方面的因素依然僅僅是內在的。動植物延續生命的過程和它們美的顯現,都沒有承載靈魂,顯現在外面的都不是真正的生命,而是低生命一級的各種構造,他們只有在自身以內才是有生命力的。人是較高一級的,他可以通過皮膚等顯現他的生命力與力氣,但是也只是一種遮蓋,在對靈魂生活·情欲·情感的顯現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缺陷。
第二,這種個別事物的存在還有依存性。這些個別事物雖然是注入理念,但是這種直接注入的理念也不是自由自覺的,在它同外在世界發生錯綜復雜的關系時,他是依賴著這些關系的:動植物的生存依賴著它們生存的自然環境,它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及整個延續生命的方式態度都會受到影響;人的肉體存在也是在這些外在環境的約束下進行的,雖然人具有意識,具有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是人類的良好發展也是不得不受制于自然規律。人類心靈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他的各種感觸也是直接受啟于外在世界的人與事,單純的身體方面的生活目的和心靈方面的生活目的,在自己成為旁人手段為他人服務和滿足自己利益的過程中,是否合乎于自己的心意,這是依賴著社會的關系網的。
第三,因為自然是直接的個別化的客觀存在,所以它又具有局限性。每一個自然存在,有生命的與無生命的,因其是個體個別化的,所以相對于完美的理念而言是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的,它們顯現為一種不完滿的。
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區別是藝術與精神的區別,黑格爾稱藝術美為“理想”,這種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這種承載理念的藝術是形式和內容·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高度統一。理想是絕對真實的,而自然本身是不真實的,所以藝術是一種創造,一種對心靈的還原。它不脫離自然,同時藝術也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心靈的創造。藝術美是灌注了心靈與生氣,融匯了理念的一種較高的顯現,所以藝術美是克服了自然美的種種缺陷,是一種完美的存在。“理想是本身完滿的美,而自然則是不完滿的美。”“在自然界本來是消逝無常的東西,藝術卻使它有永恒性;……就這個意義來說,藝術也是征服了自然。”
黑格爾在討論藝術美與自然美時他貶低自然美,只是認為這種沒有充分體現理想的美不能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他不否認自然美存在的事實,同時,對于自然美的一些抽象形式諸如正氣一律·平衡堆成·符合規律·和諧等都是不否認的,甚至他不否認自然美本質也是精神的,也是理念的顯現,只不過是理念最淺的顯現罷了。
“美食理念的感性顯現”及“藝術美高于自然美”是《美學》中黑格爾的兩個重要觀點。
從某種角度而言,自然美可以說是藝術美的母親,和營養的源泉,黑格爾批判自然美,推崇藝術美,一方面和他自己對于美學本體論的認識相矛盾,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他對于自然美的認知局限。
總的來說,黑格爾的《美學》從美學史的角度探研了美學發展的偉大歷史宏圖,也開創了系統研究美學的先河,但是從對美學本質分析顯然是不到位而有所欠缺的。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 3
我發現黑格爾的《美學》是很難讀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學是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及其辯證法出發的。這套體系極端抽象和艱晦,而且有很多矛盾和漏洞。抽象艱晦的思想體系就必然表達于抽象艱晦的語言,黑格爾所用的并不是一般德國人所習用的語言。讀他的書的時候有好幾次差點放棄。但是難懂并不等于不可懂。后來還是硬著頭皮讀下去了。
首先黑格爾是從哲學的高度,也就是科學的最高層次來研究美學的,他認為不是從哲學的高度出發,藝術的標準就是不充實和缺乏說服力的。他在“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系一節中,首先將自然美排除在了他的美學研究范圍之外,就是因為純自然的東西排在一起,沒有經過人心靈的體驗,其內容是機械的,相互間也不存在比較的'標準。但是他還是就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關系作了闡述。他認為,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就是說,每個人都能夠產生高于自然美的藝術感受,但是由于人的各方面修養層次的不同,這種藝術感受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自然的東西美不美,必須經過心靈的感知和加工,才可能具有美的含義,只有人具有這種加工的能力,因此也就只有人才能創造和感知藝術美。他認為摹仿的作品只有正確與否,但無所謂美,因為它不是心靈的產品,沒有實質的內容。有人說,那些仿冒藝術真品非常逼真的贗品,就其摹仿的功底和效果來說,也可以稱為藝術作品,但是從黑格爾的觀點來看,這些贗品只是一種“制造”,而不是“創造”,因此從藝術的角度說,它們是進不了藝術的殿堂的。
黑格爾關于藝術美高于自然美也有著很多的看法:黑格爾給美所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黑格爾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藝術美與自然美孰優孰劣,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遠遠高于自然美的。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蘊含著精神與理念的心靈比自然現象高多少,藝術美相對于自然美就優越多少。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藝術美的優越性是黑格爾重要的觀點。任何時期,任何類型的藝術,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應該是蘊育著理念的,是表達心靈的,只有這樣的美,也只有傳達此類情感的藝術才是有生命力的。美是承載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 4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哲學和美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美學》是他的學生根據他在海德堡大學的講課記錄和教學提綱整理而成的,也是他的藝術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
《美學》第一卷中一共有兩個重要觀點:“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及“藝術美高于自然美”,筆者想從這兩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黑格爾給美所下定義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這里的理念,顯然和蘇格拉底、柏拉圖的理念(idea)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在古希臘哲學概念中,所謂理念是指人的認知對事物共相的認知,是建立在人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之上的,而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具有“絕對精神”和“絕對理念”的概念,在他看來美源自“絕對理念”,使美具有了客觀精神性。“絕對理念”的發展是必然的,美的產生、發展也就是必然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所謂“絕對理念”其本質便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承認在人的認識能力之上具有一種類似于上帝般的超越人類認識的,不動不滅的絕對規律,而這種絕對規律受到人的認知感受所形成的'審美愉悅,便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也便就是美。
相比較車爾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古希臘“真善美”和中國傳統儒家“美是仁”的種種觀點,我們可以發現,黑格爾在探尋所謂什么是美的時候,不再借助于倫理學范疇的概念,把美提煉出成了高于生活的生活的產物。
將美感的源頭剝離出生活,才有可能不受污染的去分析什么才是美的真正本質,不然當我們看俄國人的美學,就會不由自主地將美和生活聯系在一起,簡單地認為符合生活樣式的就是美的,反之則為不美。看古希臘哲學和儒家哲學則會隨意地將倫理學的道德判斷“善”和“仁”凌駕在“美本身”之上,將一種審美判斷異化為道德判斷。
黑格爾正是意識到了這種危險,才會去將美與客觀可認知的事物相剝離,從而產生了一種凌駕于各種倫理道德、各種認識局限之上的美學感受。這樣子去研究“美本身”,自然可以不受干擾和污染,但是也顯然會讓對美的研究陷入誤區。
前文說了,黑格爾認為美源于“絕對理念”,因此天然存在,不動不滅。由此產生的美學定義,其實涉及了“美本身”的關鍵性課題,即“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黑格爾顯然選擇將美定義成了一種絕對存在的客觀真理——具有永恒性的規律,而通過人的感性浮現。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 5
黑格爾(1770-1831)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現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以及后來死后由學生整理出版的《歷史哲學》、《宗教哲學》、《哲學史講演錄》和《美學》等。雖然《美學》不是黑格爾親筆所寫,而是他的學生H。霍托根據黑格爾在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講課的學生筆記和黑格爾本人的部分講稿加以整理而成,但這部書也比較鮮明地表達了他關于美學與藝術的看法觀點。
《美學》共三卷,全書包括四部分(一般認為三部分)——(1)序言;(2)關于美或藝術美的一般理論;(3)對藝術發展的三階段的探討;(4)對各門具體藝術的論述,尤其是“詩”。之所以將序言單獨列出,不僅是因為序言涉及了黑格爾的眾多的概念范疇,也是因為序言是黑格爾哲學美學系統的一個初觀。
(一)、黑格爾《序言》中探討的美的問題,當然都是比較基本的問題:美是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的,美的研究方法,自古以來對美的認識……美的研究方法有三種即經驗作為研究的出發點、理念作為研究的出發點、經驗觀點和理念觀點的結合,單從哪個來看都是不夠全面的,只有二者的結合,才是美學研究才是正道。藝術美與自然美孰優孰劣,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遠遠高于自然美的。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MindSpirit)產生和再生的美,蘊含著精神與理念的心靈比自然現象高多少,藝術美相對于自然美就優越多少。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藝術美的優越性是黑格爾重要的觀點。任何時期,任何類型的藝術,只要是真正的追求美就應該是蘊育著理念的,是表達心靈的,只有這樣的美,也只有傳達此類情感的藝術才是有生命力的。藝術作品的優劣,藝術家地位的高低,都是取決與他所表現的心靈和靈魂的深刻程度的。
(二)、關于美和藝術美的論述:(1)、“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美是承載理念的,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黑格爾一元論的美學思想始終貫穿在他的思想的各個方面。美學研究是藝術哲學的研究,而研究藝術與科學、宗教等是不同的,它是感情的載體,是傳達精神、傳達理念的橋梁。心靈的東西才是最高的。藝術家的地位是直接關涉他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心靈和靈魂的深度、廣度與厚度。這其中就涉及到最高形式的真是——“理念”,藝術作品揭露心靈實質在是在表現理念,藝術作品表現理念的程度同時也決定了其影響和地位。藝術的目的在于表現理念,而藝術的直接后果則在于產生美感,這美感是通過外在現實、通過感性存在顯現出來的理念。藝術作品是訴諸于感性掌握的,而理念顯現在現實中也絕不是簡單融合,而是蘊含著外來的或內部的、感性的知覺或想象等多方面的內容。黑格爾談到美的對象時說,美的對象必須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由概念所假定的各部分協調一致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是這些部分的自由性的顯現是為它們本身,不只是為它們的統一體。”只有囊括了這兩個方面的美,即只有顯現了理念的美才是真美。(2)、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對于藝術美和自然美各自的研究是從人類開始自覺地研究美后才逐漸產生的,在初期,對這二者的研究都是綜合在對“美”的研究里。究竟自然美與藝術美孰高孰低,誰更有生命力,在黑格爾看來,藝術美是永遠高于自然美的。他說:“藝術美高于自然美。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藝術美與自然美的區別是藝術與精神的區別,黑格爾稱藝術美為“理想”,這種理想是在自然里找不到的,這種承載理念的藝術是形式和內容、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的高度統一。理想是絕對真實,而自然本身是不真實的,所以藝術是一種創造,一種對心靈的還原。它不脫離自然,同時藝術也不是生糙的自然,而是心靈的創造。藝術美是灌注了心靈與生氣,融匯了理念的一種較高的顯現,所以藝術美是克服了自然美的種種缺陷,是一種完美的存在。“理想是本身完滿的美,而自然則是不完滿的美。”“在自然界本來是消逝無常的東西,藝術卻使它有永恒性;……就這個意義來說,藝術也是征服了自然。”黑格爾在討論藝術美與自然美時他貶低自然美,只是認為這種沒有充分體現理想的美不能作為美學研究的對象。他不否認自然美存在的事實,同時,對于自然美的一些抽象形式諸如整齊一律、平衡堆成、符合規律、和諧等都是不否認的,甚至他不否認自然美本質也是精神的,也是理念的顯現,只不過是理念最淺的顯現罷了。(3)、藝術研究,在《序言》中,黑格爾就說美學是藝術哲學,是“美的藝術的研究”、論及藝術美與自然美時就對藝術美表達了他鮮明的觀點:藝術是對自然的征服;藝術應具有普遍性;藝術不是自然的也不是單純的“理念”。而藝術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和解,應該從三個方面看。第一,藝術家與藝術創作。藝術美是有藝術家創造、通過藝術作品顯現出來的。藝術創作的必要性一是由于自然本身的`缺陷;二是將灌注了生氣的心靈(理念)通過一種新的顯現方式表現出來。第二,藝術作品。作為傳遞美的藝術作品,它凸顯的是理想,藝術作品顯現出的理想的程度直接決定了其地位和影響。藝術作品一般都是首先關乎一些神性的東西,普遍的、特殊的,進而發展到真正理想的揭示。第三,藝術接受。藝術創作、藝術作品都是凝聚著精神與理想的載體,藝術作品產生后它的接受者是誰?藝術美的接受者是誰?在創作中所應該遵循的原則是什么?黑格爾在本書中都有論述:“藝術作品所以創作出來,不是為著一些淵博的學者,而是為一般聽眾,他們須不用走尋求廣博知識的彎路,就可以直接了解它、欣賞它。因為藝術不是為了一小撮有文化修養的關在一個小圈子里的學者,而是為全國的人民大眾。藝術作品如此,它所描繪的歷史實況的外在方面也好似如此。它也必須是屬于我們的,屬于我們的時代和我們的人民的,也用不著憑廣博的知識就可以懂得清清楚楚,就可以使我們感到它親近,而不是一個稀奇古怪不可了解的世界。”
(三)、對藝術發展的三個階段:
(1)最初的階段是象征型藝術。在這個階段,人類剛擺脫蒙昧狀態,精神還沒有達到完全自覺,對理性內容還只有一種朦朧的認識,因而找不到合適的感性形式去表達它,只能采用符號來象征朦朧認識到的精神內容。
(2)古典型藝術的特征就在理性內容和感性形象達到了完滿的和諧一致,內容中沒有什么沒有表現出來,而形象中也沒有什么不是表現內容的。其原因在于人類已達到完全自覺,對自己和對客觀世界都有了明確的認識。
(3)浪漫型藝術,在浪漫型藝術里,精神回到它本身,有自意識的人回到他的“自我”,沉沒到自己的內心生活中去,因而和外在客觀世界對立起來,采取了藐視現實的態度,憑創作主體個人的意志和愿望對客觀世界的感性形象任意擺弄,這樣就失去了藝術內容與形式兩方面應有的和諧一致,同時,由于出發點是自我中心和個人主義,浪漫型藝術中的人物性格就不再象古典型人物性格那樣體現倫理、宗教和政治的普遍理想,而只體現個人的意志情感和愿望。
(四)、黑格爾在對各門具體藝術論述時,用了最大的篇幅對詩進行論述。我的理解是,黑格爾認為詩是全書論述三種藝術類型和三個藝術歷史發展階段中最高旨趣的藝術形式,“它是把造型藝術和音樂這兩個極端,在一個更高的階段上,在精神內在領域本身里,結合于它本身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從造型藝術的建筑、雕塑、繪畫到抽象藝術的音樂,詩用語言、文字這些更感性化、最能完整表現人類精神世界的手段,來更加自由的反映人的心靈,它甚至作為散文、小說、戲劇、歌曲、舞蹈等等藝術形式的宗主藝術,影響了整個藝術世界的發展。“它可以不局限于某一種藝術類型,它變成了一種普遍的藝術,可以用一切藝術類型去表現一切可以納入想象的內容”。也就是因為它派生出的更多的藝術類型,與它同處于一樣的活動范圍,并且更適合于現代人的思考、閱讀和欣賞習慣,反而在近現代使詩本身從頂峰走向了衰落。
黑格爾的《美學》被評為西方古典美學的巔峰之作,把辯證法和歷史觀點應用于美學領域,大大開闊了美學天地。后人以他的絕對精神為出發點,發展了美學。
美學是一門對人類的審美活動進行哲學概括的理論學科。它從自然、社會、藝術等一系列具體審美對象出發,來研究審美的規律。它涉及哲學、倫理學、文藝學、心里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是一門年輕的邊緣學科。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大塊:美、美感和美的創造。具體的說,如美的本質、美的特性、美的不同范疇、形式美、美感的根源本質、審美趣味、審美意識、審美心里、審美創造等,都是它的研究內容。通過美學的學習和研究,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創造力,也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走向審美生存的重要途徑。
在黑格爾的《美學》中,有三種思想貫穿其中,即美學思想,倫理思想和哲學觀點。“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是黑格爾美學思想的核心。從書中可以看出,黑格爾的理念不是抽象的,而是抽象概念與具體實在的統一,這里的“理念”不同于柏拉圖的理念。柏拉圖認為“理念是抽象的不要求任何實在性。”他認為“理念是絕對無限的實體,藝術是相對有限的形象”,他指出藝術創作就是給抽象的精神理念灌注生命氣息,使精神理念外化為藝術作品,如果把他的所謂“精神理念”理解為人的情感意念,那么,他的藝術哲學觀點無疑是非常深刻而正確的。我覺得美是理念的外觀和放射,只有當理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和樣式時,藝術美才得以實現。
黑格爾在文章中大力提倡人道主義精神,他強調理性是人性之本,他說:“理性賦予人自己給自己制定法律,負責處理法律的權利,誰要是放棄這種權利,誰就停止是一個人了。”但他在強調理想的絕對自由時,可能由于心中的義憤,提出了否定一切國家的激進口號,他認為“任何國家都必須把自由的人當成機械的齒輪看待,而它是不應該這樣的,所以它不應該存在。”這樣的觀點又似乎太強調了人的自由與理性,有點偏激。
關于哲學觀點,黑格爾是把康德哲學、美學思想放在近代哲學不斷尋求思維與存在、普遍性與特殊性、自由與必然、客觀與主觀、理性與感性、生活和意識等一系列矛盾、對立的和解統一的歷史過程中來考察和評價的。康德哲學中。、,認識論主要討論對自然因果的現象界如何認識,倫理學主要講“意志自由”本體界如何決定人的道德實踐。這兩大塊分別涉及現象與本體、必然與自由、理論與實踐、特殊與普遍等一系列關系,為此康德又撰寫了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他試圖用判斷力作為從實踐理性過渡到知性能力的橋梁。對此,黑格爾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的《判斷力批判》一書--在這書里他討論了美感判斷力和目的判斷力,是很有啟發的,值得注意的”。黑格爾尤其著重提到,“康德在他所謂‘直覺的知解力‘中重新找到了所要求的統一,就這一點來說,他確實是推進了一步”。同時,又對康德在此問題上的局限進行了批判,指出:“但是在這一點上他還是停留在主觀與客觀的對立”,“他還是把這種解決與和解看成只是主觀的,而不是自在自為真是的”。應當說,黑格爾這個批評是符合實際的。康德前兩“批判”的局限性是“主觀性”,判斷力的批判也未能超越這個局限。總的看來,他的三大“批判”的先驗原理都是主觀的,判斷力也不例外。黑格爾說,康德的判斷力尊奉的先驗原則是主觀的合目的性,因此,“這一原則立即又退回到思想的主觀性,它只是一個主觀的通則,通過這樣的主觀通則,關于對象的客觀本性什么東西也沒有說出來”;無論是審美判斷還是目的論判斷,“用這種判斷仍不能使人認識到對象的客觀性質,它只表現一種主觀的反思方式”。
黑格爾的《美學》以集大成者的姿態,在美學史上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其后,所有的美學家,甚至是哲學家,都受到了它的啟發或者影響。認真研讀黑格爾的《美學》,將會對美有著本質的、不一樣的了解,并且對我們今后的藝術創作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黑格爾美學讀后感08-18
黑格爾名言09-30
黑格爾經典語錄11-07
黑格爾哲學語錄11-10
黑格爾經典語錄09-24
黑格爾名言名句11-09
關于美學論文02-14
美學散步感悟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