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語》的感悟(精選13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時常會對某些事或人產生一些觸動,想法有時候一閃而過,不如寫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時的記錄下來。不過,是不是寫起來就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論語》的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的感悟 篇1
《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們的言行,說理深入淺出、言簡意賅。通篇以當時的.群眾語言為基礎,兼借書面語言典雅精粹之風格,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創(chuàng)一體、自成一派。
《論語》雖非純粹的文學作品,然其大量文句卻逐漸演變成了格言、成語和典故,至今仍然保持著強盛不衰的生命力,充分說明了它有強大的思想內涵和鮮明的文學特色。本文擬從語言使用的靈活性,塑造人物形象的飽滿性和記敘事情的洗練性三方面入手,對《論語》一書的文學特色作一淺析。
《論語》的感悟 篇2
先看最明顯的: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第十一)
子貢問說:“師和商這兩個人哪個更賢?”孔子回答說“師做得過了,商又做得不夠。”子貢說:“那么師更好些?”孔子說:“做得過頭就像做得不夠(一樣不好)”。
的確,人的一生,也就是處理各種矛盾的一生。對于這些矛盾,要把握得恰到好處,既不“過”,也不“不及”,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論語》里面就列舉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矛盾。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治長第五)
遇到事情應該怎么處理呢?這里“決”和“慎”是一對矛盾。而太過“決”就會成武斷,太過“慎”則是優(yōu)柔寡斷,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不可取。聞而行之則太武斷,易犯錯,三思后行則太優(yōu)柔寡斷。所以面對季文子三思后行,孔子說:再思之,可矣。
《論語》的感悟 篇3
暑假里,我把《論語》第二十章讀完了。在《論語》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孔子。孔子頭戴一頂帽子,長頭發(fā)中有一兩根銀絲,直直地垂下;孔子的腦袋非常大,能裝下許多知識;孔子身穿青色的漢服,好一個“美男子”!
孔子共有三千多位學生,其中,七十二名特別優(yōu)秀,被譽為“賢人”。在《論語》中,孔子明確指導并予以評價的.“清晰可辨”的弟子有很多個,包括“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有: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有:子游、子夏。”其中,子路勇敢、堅強,是孔子的學霸。子貢家里非常富有,但他仍然勤奮好學。
我最喜歡孔子和自己兒子孔鯉的對話:嘗獨立,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禮》不以立。鯉退而學禮。這句話的意思是孔鯉獨自一個人站在花園,孔子走過來說:“你學會《詩》了嗎?”孔鯉說:“沒有。”孔鯉就去讀《詩》。孔鯉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又說你學會了《禮》了嗎?孔鯉說:“沒有。”回去又讀了《禮》。再后來孔子又來到了花園,孔子對孔鯉說:“《禮》《詩》學會了嗎?”孔鯉說:“學完了,學完了。”
孔子的“老而不死,為之賊。”這句話被后人錯誤理解成了老人不死,是賊。其實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有一次,我坐在公交車上,看見一位老奶奶沒座位坐,于是對一個小伙子說:“喂!給我起來,難道你不知道尊老愛幼嗎?”小伙子小聲地說:“我生病了,剛從醫(yī)院出來,想坐著休息一會兒。”公交車上的人都開始指責老奶奶不對。
孔子既是一個懂“禮”的人,又是一個堅強的人,所以我會像孔子一樣,學孔子《論語》里的道理,遇到事情不要放棄,要堅強。
《論語》的感悟 篇4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更是中國人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理想對于每個人都是很重要的。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說的是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了他一生的發(fā)展和努力方向。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面對理想呢?
北師大的于丹教授說:“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xiàn)所有理想的基礎在于找到內心的真正感受。”這說明現(xiàn)在重要的不是我們終究的理想有多么高尚,多么偉大,而在于眼前擁有一個什么樣的起點。往往我們并不缺乏宏圖偉志,而缺乏在到達那志愿之前的道路。
《論語》中有一篇關于理想的,非常有名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講的是有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著孔子,孔子讓他們談談自己的理想。子路搶先答道:“如果讓我去治理一個既受到別國侵略又遭受饑荒的大國的話,不到三年,我就能讓百姓有勇氣抵抗外國侵略,而且知道為人的道理。”孔子只是笑了笑。冉有說:“給我一個小城,我也只用三年時間,可以讓百姓富足,至于讓他們懂得為人的道理,就讓比我有才能的人去干吧。”公西華說:“我不敢說能勝任什么職位,但我愿意學習。在祭祀祖廟,或是諸侯會盟共同朝見天子的時候,穿著禮服,帶著禮帽,當個小司儀罷了。”當孔子問到曾皙時,彈奏琴瑟的聲音漸漸稀疏,然后放下瑟直起身子幽幽的說:“我和他們三人的觀點不太一樣。當春天到來萬物復蘇的時候,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少年到沂水里洗澡,到舞雩臺上吹風乘涼,然后一起唱著歌歸來。”夫子嘆曰:“吾與點(曾皙)也。”我們看到,前面三人的理想看起來都比曾皙理想高尚,遠大。但孔子認為,子路說的話并不謙讓,無法用“禮”來治理國家。不符合孔子“為國以禮”的要求。冉有的話與子路沒有什么區(qū)別。公西華只能給諸侯做一個小司儀,不能做大事。而曾點設想的因實行仁政而出現(xiàn)的太平盛世的'圖景,是孔子“為國以禮”的要求。所以得到了老師的認可。由此可以看出,曾點是一個從容不迫的人。他的理想符合了《論語》中提倡的“溫,良,恭,儉,讓”的人生之道。這也就是孔子的理想之道了。順便一提,這篇文章也出現(xiàn)在高中一年級第一冊的語文課本上,但是,我在學校學習這篇文章時,老師只講解了課文表面的文字意思,并沒有告訴我們這篇文章教給我們的空子怎樣的理想之道。看來,我國所謂的“素質教育”與理想之中還有很大的差距。
于丹教授認為:“理想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在乎的東西,是一種心靈的寄托。”《陋室銘》的經典就在于它寫出了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是——大家在一起談論的是不同的志向和共同的寄托。如果大家能在絲竹之間,在交流中有了心心相通在共同寄托的大事上,有共同的理想,那么,誰還能注意到陋室之“陋”呢?所以孔子云:“何陋之有?”
于丹教授說:“什么是真正的理想,理想之道是給我們一個起點,給我們儲備一點心靈快樂的資源。”所以,內心的感悟才是《論語》所倡導的理想之道。
《論語》的感悟 篇5
今天,爸爸買了一本《論語》。剛開始,我覺得沒意思,就沒在意。下午,閑著沒事,我隨手翻了翻,覺得有點趣,就靜下心來認真地讀了幾篇。我是越來越喜歡這本書了,其中第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文章這樣寫道:“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同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以后,能在一定的時候溫習它,不也感到很高興嗎?”這正是我學習上應該做到的。
在學校,老師每天都會給我們講授很多知識。我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時間一長,就會忘記許多。如果經常翻開書溫習一遍,就能牢牢地記住。記得有一次聽《超強記憶學習法》電視講座,那位老師這樣教我們:一堂課下來,下課時用三十秒回憶本堂課學習的重點;一天下來,花三分鐘回顧這一天學習的重點;一周下來,花十分鐘回憶本周學習的重點;一個月下來利用一小時回憶本月學習的重點。他所說的正是“學而時習之”的.道理,學習的樂趣正是因為記住很多知識而得到快樂,也就“不亦說乎?”了。我愛讀書,更愛讀《論語》這樣的好書。
《論語》的感悟 篇6
想找出一本影響了中國的書并不難,從《詩經》到《易經》從《左傳》到《史記》都能如此說,但要找到一本能夠長遠地影響中國發(fā)展進程以及對中國人的精神品性有著千絲萬縷的滲透的書,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經典之作——《論語》。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長,比不上莊子的逍遙灑脫,卻是一劑樸素的靈丹妙藥,短短幾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輩子。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薄钡谝粍t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會閉塞落后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huán)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凈重要于外界環(huán)境的清凈。二是人改變環(huán)境,還是環(huán)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卜放到開水里,胡蘿卜變軟了,把雞蛋放水里,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里,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態(tài)度,是“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直到被環(huán)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huán)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huán)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huán)境,那里就不會閉塞落后了。
對于第二則,我有切身體會,以前,我有一個朋友是廣東番禺人,一次和他閑聊時,我突然憶起魯迅的《故事新編》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對一種猴子的稱呼,后來我查了詞典,也的確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國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問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語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詞典,一邊笑著一邊查給他看,他的臉色便慢慢的難看起來,我卻自顧自的補充道“你們番禺人就都成外國猴子了……”話沒說完,他勃然大怒,扭頭就走。后來我也覺得是自己沒考慮他人的感受,沒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則,我每到一個新的班級就會有這樣的感受,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同學,都可能有自己的幾個獨門“絕技”有籃球猛將,堪稱喬丹第二,有數(shù)學天才,堪稱華羅庚再世,有科學愛好者,大有創(chuàng)造超越《相對論》的.《絕對論》的雄心壯志……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淵博,就得學會向身邊的人學習一點一滴的精華,如此的好學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樣的偉人。
小小的一本語錄體書籍,從治國,到為政,再到做人,無不有詳細的思想與感悟,宋朝的宰相趙普曾稱,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xiàn)在我們普通人也能說,我們以一本《論語》治人生。
《論語》的感悟 篇7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六個階段,他的這種人生軌跡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仍有許多啟迪意義。關鍵要看我們如何汲取這種智慧,來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價值。
古往今來,光陰之嘆是我們看到最多的感慨。
這種感慨在《論語》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論語.子罕》),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著多少滄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長聯(lián)上聯(lián)一開始就說:"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下聯(lián)的對句呢,是"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孫髯《題昆明大觀樓》)。
哲人眼中滾滾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種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還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陰。
杜甫說,"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哀江頭》);劉禹錫說,"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西塞山懷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這種強烈的反差,足以帶給人們強烈的心靈震撼,讓你愴然泣下。
難怪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發(fā)出那種無端之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在這天地幽幽,物序流轉中,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渺小的、轉瞬即逝的生命,我們需要有一種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呢?當然,這種規(guī)劃是艱難的,因為規(guī)劃本身已經意味著舍棄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著流水興嘆的同時,他也對自己,同時給他的學生,也給千年萬代的后人描述了這樣的一種人生軌跡: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 語.為政》)
這是一個粗略的人生坐標,在這個坐標上,有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別地強調出來。讓我們看一看圣人所描繪的這個人生坐標,看它對我們今天還有什么樣的借鑒意義。
其實人的一生不過是從光陰中借來的一段時光,歲月流淌過去,我們自己也就把這段生命鐫刻成了一個樣子,它成為我們的不朽,成為我們的墓志銘。
每一個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這一切要從人的社會化進程開始。從一個自然人轉化為一個有社會規(guī)則制約的人,這就是學習的起點。孔子的"十五志于學",是他自己的一個起點,也是他對學生的一種要求。
孔子自己經常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他說自己不是生下來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過是對古代文化、對古人所經歷的事情非常感興趣,而且能夠孜孜以求,一直認真學習而已。
今天我們要建立一個學習型的社會,那么什么樣的學習是好的學習呢?
國際上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好的學習是導致行為改變的學習。這顛覆了我們過去的認識。一直以來,我們以為導致思維改變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比如一個觀點,一個理論,哪怕一個道聽途說的見聞,入乎耳,發(fā)乎口,可以再去講給別人,這就是一種學習。但是在今天,只有導致一個人整個價值體系重塑,行為方式變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會要求的學習,才是好的學習。
在今天這個信息時代,可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現(xiàn)在的孩子已經不只是"十五向學"了,很多比五歲還要早就開始學習了。但是都學了什么呢?不少孩子會背圓周率,能夠背到小數(shù)點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夠背長長的古詩,成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節(jié)目。但是這些對他這一生真的有用嗎?今天的向學還有多少是孔子所說的"為己之學"?還有多少能夠學以致用?
在我們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最大的苦惱是信息太多,我們最大的難題是選擇的難題,因此就更需要有選擇、有規(guī)劃地進行學習。
"過猶不及",這是孔子的觀點。再好的東西都有它的度,與其貪多嚼不爛,把自己的.腦子復制成一個電腦的內存,還不如把有限的知識融會貫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論語.為政》),一定要一邊學,一邊想,一邊應用。他所提倡的是這樣一種從容地把有限的知識放大到極限的學習方式。
我們現(xiàn)在的學院式教育有一個規(guī)范長度,但寬度卻可以改變。也許孔子提倡的這樣一種學與思結合的方式會給我們非常好的啟發(fā)。
經過這樣的學習、歷練,我們逐漸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這樣就走到了三十歲。
"三十而立",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幾乎每個人到了這個年紀,都會捫心自問:我"立"起來了嗎?
那么怎樣才算立起來了?是否只要有車,有房,或者有了一個什么樣的職位就算立起來了呢?而立之年對于人的一生又有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這個年紀,在今天,在這個心理斷乳期大大錯后的時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還被稱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樣判斷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否"立"起來了呢?對于"立"字,應該有什么樣的擔當呢?
大家知道,黑格爾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論。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剛剛讀小學的時候,他相信太陽是明亮的,花朵是鮮紅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滿溫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終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沒有憂傷的。其實這就是正的結果。但是長到十幾歲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比較強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歲剛剛步入社會時,就會覺得這個世界上一切都不盡人意,覺得成人世界欺騙了自己,覺得生活中滿是丑陋、猥瑣、卑鄙和欺詐。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小憤青"。這個時候,青春的成長有它特有的蒼涼,人必然表現(xiàn)出一種反彈。那么走到三十歲,應該是人生"和"的階段,就是既不像十來歲時覺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歲時覺得一片慘淡。
三十而立的這個"立"字,首先是內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會坐標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論語》的感悟 篇8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么抱怨。這就是我的愿望。”
顏回說:“我的愿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夸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fā)現(xiàn)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yǎng)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托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夠了。
在這里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折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樸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論語》的感悟 篇9
我的爺爺由于父親早逝,只讀過兩年私塾,但是他卻一直堅持看書,閱讀一切能接觸到的讀物,最重要的是不恥下問,我記得當時他七十多歲的時候看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明白的問題還是總是詢問我們,雖然他有點孔乙己式的思想行為,喜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但是很重視子女的教育,所以父輩們都接受了在當時很好的教育,雖然由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沒能上大學,可是這個思想?yún)s一直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父親由于沒能被推薦上大學留在了農村,但是他也沒有隨波逐流,不斷學習農村新的種植技術,村子里每次使用新的種子、農藥、化肥都是他引領的,好多人經常過來請教他怎么做,他都很熱心的講清楚注意事項,四十多歲的時候還去報班學習農村財會知識想努力做好村里的會計。他盡最大的努力供我和哥哥讀書,當時村子里嘲笑父親說“花費那么多錢讀書,都可以養(yǎng)老了,那么辛苦干什么,尤其是那個女兒”,可是父親從來沒有動搖過,也許他想在我們身上實現(xiàn)他沒能完成的夢想,也許是讀書打開他開闊的思想,那時他就經常說:“你們學到什么時候我就供到什么時候,哪怕留學我也盡力供”。曾經我的高中老師還有同學的爸爸(市里組織部長),問過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說農村種地的,他們都不信,覺得氣質談吐都像一個有學識身份的人。是的,我想這就是不斷學習帶給他外在的修養(yǎng),雖然生命短現(xiàn),可是村里人提起他很多都說:“我就佩服他一個。”我時常想起,如果他能好活到現(xiàn)在,也能很快適應科技的快速發(fā)展吧,可惜我沒有繼承他的優(yōu)點。
剛畢業(yè)時上班的公司老板是研究生畢業(yè),做的也是相關專業(yè),他經常和我們一起到工地做事,他的專業(yè)知識很強,我們很佩服他,他也知道這一點,可是有的時候真正動手做事的.時候,他還是會問那些沒有學歷的老師傅“這個是怎么做的”,他也沒感覺丟臉或怕別人看地他,這就是強大的自信,所以更好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積累更多的經驗。而我(相信有些人和我一樣)因為不自信,又由于從小到大經常聽到的是我怎么聰明,上班后也是說我學東西快,反而在不懂得時候不敢問,使自己失掉很多進步的機會。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可以在學習中,不斷學到新知識,明白很多道理,找到進步的動力,放飛自己的心里,所以說是一件令人快樂的事。
《論語》的感悟 篇10
《論語》是一本記錄著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我們從小學開始就接觸它,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xiàn)在都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xiàn)代的眼光進行系統(tǒng)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圣賢之間的距離。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xiàn)代人、普通人及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為人之道。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jié)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tài)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yè)、安于本職,獻于社會。
處世之道。 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說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說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云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云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交友之道。 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于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于丹〈論語〉心得》中說,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可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并要怎樣維護友情。
理想之道。 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后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人生之道。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后人的人生坐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品味人生,修身養(yǎng)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tài)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tài),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于丹講述的論語心得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tài),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的感悟 篇11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讀了一下。說它是薄薄的一本小書,實在不假。雖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釋,翻譯,總共也不過220頁。想想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此的一本小書。若是擺在那些厚似饅頭,重似磚頭,印刷精美似繡花枕頭的大部頭巨著之中。實在是不起眼之極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個薄薄的小書,卻統(tǒng)治了中國近二十個世紀,是中國的立世的歷史呢?可見《論語》是一本應百讀、細讀的好書。
其中靈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第一篇:“學而實習之,不意樂呼,有朋自遠方來,不意樂呼,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呼?”這句話的意思是:意思為學習之后經常去溫習,不也是快樂的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值得高興么?別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氣這不是君子么? 我認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把學習同樣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好好學習。而當朋友來到你家里,你也應當非常高興,該熱情款待才成。
當別人不理解你的時候,你不能生氣,而應該耐心的對別人講明你的理解,這樣你才是個君子。 《論語》這本書非常好,他告訴我們許多人事間的道理,它能讓你品德高尚,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論語》作經書看,認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學論。
《論語》的感悟 篇12
于丹是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解讀《論語》和《莊子》,社會反映強烈。有一次去中關村第一次簽售,那里人頭攢動,著名主持人敬一丹以為那里出事了,后來才知道很多人蜂擁而上,想得到于丹的簽名。接車的人只好把于丹直接開到了地下車庫,乘著貨梯到了簽售現(xiàn)場。
雖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但其實于丹還是“臨事而懼”,于丹老師經常給節(jié)目提出建設性意見,對很多主講人的講法有自己的看法,就去導播臺錄制一集關于《論語》的“百姓講壇”,由于反響很好,電視臺讓她繼續(xù)講下去,共安排了七講內容,這時,她的壓力很大,因為她一直是一個安靜的大學老師,自己還要進修,給學生上課,她有些害怕了,但想到電視臺對她的信任,她著手準備了,她準備得比第一次更認真,更細致,內容的邏輯性更強,材料也更豐富。她想到了“臨事而懼”后面四個字“好謀而成”。也就是說,遇到一件事,有點害怕,說明心里在乎,認真對待了,但不能怕得連這事都不能做了。要好好用自己的智慧,全心投入,認真謀劃,最后把它做成了。由懼到成,這個懼才有價值,如果懼到放棄,它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每一集她都精心準備,聽取觀眾的意見,她最終獲得了成功。
她認為《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這本書分別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等七個方面講述。她談到了孔子的人格理想的描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如果自己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托,也就足夠了。她講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換個方法做,換個思路去做,學以致用,變通學習則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接著她引用兄弟倆把摔破的精美陶瓷罐子變成了裝修材料馬賽克,掙來了一大筆錢的故事和愛迪生讓助手測量梨形玻璃泡的容積等故事,引導我們真正的學問往往是在最簡單的地方,學以致用不僅是考察智商和情商,更主要的是看一個人的變通思維。
于丹的教學風格對于我們的學科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啟發(fā)。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面對《論語》,完成了一次自我心有所得的呈現(xiàn),進行了一次用普通民眾話語的溝通。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生命去還原一種經典。她在大學里講課,其實,也是一個經常講故事的'人。由于讀的是傳媒專業(yè),有一個信念,當自己傳遞無效信息,用語流去襲擊受眾的時候,是不負責任的,傳播信息,不在于你傳遞的信息有多少,而在于里面有效信息有多少,就是人們要能記住你的東西。怎么記住?人們一般容易記住有情節(jié)的東西,感同身受的東西。因此,從單純的義理去闡發(fā),語流再龐大,也是無法記憶的,講的內容不同,學理層次也不同,可能有很多專業(yè)性的東西,用這樣的一種方式有意識地和大家溝通,一定要離現(xiàn)在的生活近,讓大家?guī)е蓡柸ベN近經典。我想到自己作為教師,時常在與學生用語言進行溝通,面對越來越有個性的學生,總感到教育很難深入人心。從于丹老師的平實、樸素的講解,我再次明白了,教師在向學生傳遞某種信息時,應靈活運用各種事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讓每一句話打動學生心靈,讓學生銘記住老師的話語,教育才能真正體現(xiàn)育人價值。
《論語》的感悟 篇13
最近閱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這本書,讀后感觸頗深,給人一種心靈的觸動,心中頓生一份感悟。大多數(shù)人都會覺得論語難懂,給人一種枯燥的感覺。而于丹教授卻用通俗易懂、樸實無華的語言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對《論語》作了經典的詮釋。全書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等七個方面闡述了《論語》中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對現(xiàn)代生活的啟示。這七個方面,立足于今天社會需要的核心價值,大到治世,小到家庭和諧、個人成才,是對傳統(tǒng)經典在當代社會的又一次激活。全書語言保持了于丹一貫的風格,具有哲理詩的特點,流暢親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徹。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自古就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中國的統(tǒng)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現(xiàn)實生活中的處處不合時宜,讓每個人都難免會感到有迷茫和失落,《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于里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還會指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讓每一個人活得自在一些。下面結合自身情況從幾個方面談談體會:
一、用“樂之者”的境界享受工作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于丹教授解釋說,對你的職業(yè)、行業(yè),你有了解,你能掌握技能,這算“知之者”,這是第一級;你真正熱愛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廢寢忘食,把自己連工作之外的休閑時間也都投入進去,這叫“好之者”,這是更高一個層次,處在這個層次的人固然在事業(yè)中可以完整地去實現(xiàn)自己,但是這種投入未免太過沉重;最高的境界,叫“樂之者”,就是在這樣的事業(yè)投入過程之中,你感覺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歡樂,你不僅創(chuàng)造事業(yè),而且創(chuàng)造自己,你的心是舒展的,是被成全的,你享受這個過程。
我的職業(yè)態(tài)度就是從“知之者”到“好之者”再到“樂之者”轉變。我從事的是財務工作,剛進入這個行業(yè)時我具有文憑和資格證,是“知之者”。出于對職業(yè)道德的遵守,我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克盡職守,這時的我是“好之者”。處于這個階段時,我盡自己的所能勤奮努力地完成工作,由于財務工作的特殊性我天天和數(shù)字打交道,非常的繁瑣、枯燥。每天幾乎是一到辦公室坐下來就直至下班,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還要加班加點地干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像個陀螺一樣旋轉不停。并且財務工作屬于后勤性質的工種,不像業(yè)務部門那么容易出成績,我內心一度曾感到十分壓抑。當在《論語感悟》中讀到“樂在其中,生命在這個職業(yè)中的穿越是莫大的享受,在終極穿越的過程中不僅是這個行業(yè)成全了我,而且由于我自己的心智成全了這個行業(yè),在這種相互成全中,我獲得莫大的享受與歡樂。”這些話時,我有種眼前一亮的感覺。熱愛這份工作,將快樂充盈于工作的時時刻刻,得到的也許不是一份薪水,不是一個業(yè)績,不是一個表揚,而是一種生命的大歡欣。我轉變了思想觀念,認識到財務工作雖然屬于后勤性工種不容易出大成績但是卻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工作,財務工作雖然瑣碎但是正好發(fā)揮我細心的優(yōu)點,財務工作雖然壓力大但是“人無壓力輕飄飄”,通過鍛煉自身能將壓力轉換成自己能力。此后我變成了一個“樂之者”,用最佳的狀態(tài)將快樂的心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成就了我的品格,我成就了工作的完滿,我的心體驗到歡欣與鼓舞,這樣的我不僅是在做工作,而且還是在享受工作。
二、用“真愛”對待他人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之一是“仁”,于丹老師在“天地人之道”中解讀了“關愛別人,就是仁”。對于我們來說就是要愛周圍的人。那么怎樣愛呢?
于丹說得好,過分的苛責,不如寬容的力量而恒久。學會了寬容,我們就不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隨意動怒;學會了寬容,我們的內心將會有一 種坦蕩蕩的感受,而不是整天怨天尤人。作為財務工作者的我們,與機關的其他同志接觸較多,在處理業(yè)務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或者那樣的事情,有的同志對制度、程序不了解,在報銷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差錯。我們在處理時,要少一些指責和抱怨,要多一些耐心。只有這樣,你才能與同志們進行良好的溝通,讓財務工作更好地開展。只有這樣,同志們之間的關系才會和諧與融洽。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心態(tài)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余地,朋友之道,親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點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闊天空。
三、以“內省”規(guī)劃人生
“吾十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里的這段話,是孔子在講自己的人生軌跡:十五歲的學習的起點,選擇好方向,三十歲能牢固地自立,四十歲對各種問題不疑惑,五十歲知道天命是什么, 六十歲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就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于規(guī)矩的境界了。于丹老師把圣人描述的這個人生坐標放在了今天,在天地悠悠,斗轉星移中,面對物欲橫流、轉瞬即逝,讓每一個凡夫俗子去體驗,去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都說現(xiàn)代人活得很累,房子、車子將人的身子壓彎,職稱、職位使人深夜不得入睡,正是房子、車子、職稱、職位這些庸俗的社會價值觀扭曲了人們的人生規(guī)劃,陷入了“小人常戚戚”的狀態(tài)當中。于丹老師告訴我們“三十而立”,“并不是通過一個外在的社會坐標來衡量你是否成功,而是由內在的心靈標準衡量你的生命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清明的內省,并且從容不迫,開始對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種自信和堅定。”“四十不惑”,“就是人能夠自覺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即外部世界給你許多不公正、打擊、缺憾,你也能在一個坐標上迅速建立自己應有的位置。”于丹老師用這些娓娓道來的經典將心靈的內在喚醒,讓我們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找到心靈的歸宿地與棲息地。
無論是孔子的《論語》還是于丹的讀后感,都說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與內心。如果一個人在當今的社會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而能夠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過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實在是極不容易的事情。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選擇能力強大,明白如何取舍,一個人內心對自己要求嚴格一點,對別人就會厚道一點,厚道并不是窩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憫別人的過錯,可以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因此只有給予才會帶給你最終的歡愉。“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做人無論成功與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個最好的自己,按照自己的社會定位,從身邊做起,讓自己成為內心完善的人。
【《論語》的感悟】相關文章:
論語的感悟01-11
閱讀《論語》感悟10-13
論語的心得感悟02-05
《論語心得》感悟06-12
讀論語的感悟07-18
論語讀后的感悟07-18
關于《論語》的感悟03-27
感悟論語作文08-08
論語的感悟15篇01-12
《論語感悟》有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