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無名》觀后感范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23年《無名》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無名》觀后感1
“我們都敬仰那個時代,我們都崇敬那個時代一個又一個大寫的人”——題記
看罷電影《無名》,心里一陣陣翻涌,感嘆影片的結構巧妙,也感慨那個時代的一個又一個無名之士。
故事發生在1937年~1941年的上海,是紙醉金迷的上海,舞廳熙熙攘攘,燈紅酒綠;是被稱為“一座喧鬧的孤島”的上海,海上尸橫遍野,痛哭聲彼此起伏,灰色的…島上的人不會眺望著大海,他們被黑夜蒙蔽了雙眼…在這樣的上海,日本軍官任命何先生前往舉報人處獲取有關共產黨情報,何先生臉上笑然答應,實則已計劃好暴露自己,將舉報人滅口,并讓葉先生(王一博飾)逮捕自己,進一步讓葉先生取得日軍的信任。計劃成功后,日軍派葉先生逮捕何先生與他夫人,并成功取得了日軍信任,看到了日軍計劃攻占滿洲的地圖。最后日本戰敗,關東軍潰不成軍,日軍撤出滿洲。我認為《無名》這部電影最大特色一是在結構的調整。與普通影片不同,電影的開頭穿插了倒敘、插敘,看得著實使人“一頭霧水”,例如把日軍得知滿洲已敗的消息的崩潰放在最開頭,留給觀眾懸念,為的是一步一步去深究,一步一步揭開謎底,看到最后恍然大悟,前面的疑問自然豁然開朗。二是在色彩的搭配,我發現導演很喜歡運用對比手法。難民在坑底被澆上水泥,在廢棄的工廠前被一個個槍殺。那時候,地上是灰色的,天也是灰色的,人是灰色的,整個中國都是灰色的,看不到一點點光亮。再對比有日軍的場景,明亮的星空下,飲著小酒,圍爐小聚,暢談甚歡,在鄉間郊野的小道上,藍天白云,哼著小歌,騎著小車。再到江小姐(江疏影飾)一襲紅衣在稻田中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讓我感到窒息,一些場景的色彩的搭配對于觀眾來說的確是一種美的享受,但也卻是諷刺的歷史。三是導演做了很多的隱喻和細節,其中有幾幕我印象很深刻:陰雨天廢墟上的斷了腿的喪家狗被軍官趕了出去,實際上是代表被殘害的百姓,喪了家,也喪了國;人們被水泥活活淹沒后,鏡頭里出現的羊,也是代表百姓,羊被日本人吃了,百姓們被日本人活埋了,中國被苦難淹沒了,就像羊入虎口,無法逃脫…
《無名》結構很精妙,名字起的也妙。它的.英文不是直接翻譯的“nobody”而是“hidden blade”,中文直譯過來就是隱藏的.刀刃,那個時代的潛伏者們,是刀刃,刀刃是鋒芒畢露的,但他們不行,他們要隱藏自己的光芒,要將自己隱藏起來,要隱姓埋名,要無名…
除此之外,我還有另一個對于影片主旨的體悟。電影里所有的角色都沒有大名,最多一個姓,再加一個先生、小姐,我想這也是呼應了影名。無名,無名…憶往昔,千千萬萬個為驅逐日寇犧牲的士兵、亦或者是影片中的潛伏工作者;看今朝,千千萬萬個因疫情付出的醫護人員…他們是每一個無名英雄。電影同名主題曲《無名》中唱道:“不妨再一起等一等,等無名者陽光閃耀的那天。”隧道盡頭終有光,像世界會如常…
《無名》觀后感2
《羅曼蒂克消亡史》看了不下三遍,所以《無名》一上就直接去看了。
先說結論:《無名》相較《羅曼蒂克消亡史》,沒有太多新東西,還出現了比較大的問題,算是退步了。新作品依然是大家熟悉的程耳配方,縝密結構,精致細節,十足腔調,加上梁朝偉等人水準線上的發揮,本該輕松站上四星獎臺,遺憾的是有一顆半星被王一博吞掉了。導演本就擅長挑選以及調教演員,聽說王一博在這部戲里面也下了苦功夫,從最終的成片可以看出來。但電影表演和大部分高等技能一樣,除非老天爺賞飯吃,普通人想要掌握,只能通過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磨。王一博在演戲這件事情上,顯然是普通人。導演給了過多篇幅給王一博,一方面更大面積暴露了他的'表演問題,另一方面(也是更大的問題)嚴重拖累了整個片子的節奏,失去了點到即止的那種況味。
王一博這個角色給誰演比較合適呢?我腦海里蹦出來的第一個名字是李鴻其,第二個是年輕的吳彥祖,也許年輕的段奕宏也可以,認真想的話選擇應該不少。反正千萬不能是彭于晏或者謝霆鋒,彭于晏無論如何癲狂不起來,至于謝霆鋒演癲狂?冇眼睇……但用王一博也不是全無好處,電影院里面有很多95后和00后都是沖著王一博來的`,王一博的出演確實讓更多人愿意掏錢買票來看這部電影,并且讓一些嚴肅話題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作為電影愛好者,我舉雙手反對電影創作團隊用王一博,但作為marketier,我完全理解他們。
《無名》觀后感3
作為一個外在不認為社恐實際非常的人,感覺看到《無名》就像是拯救,拯救了那心亂如麻的爛七八糟,安靜的演技震撼心底,水滴石穿。最喜歡的要數那一句,“我是一個軟弱的人,不適應巨變的時代。”
其實穿透了我,我也是一樣的心境,三年了,練就了我的處變不驚,但卻還是這句臺詞打動了我。不是所有人都要乘風破浪,偶爾去看看心底軟弱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如果我行動敗露,我會選擇什么呢?估計我會和黃磊那個角色那般做差不多的選擇。但最終被反殺了, 無怨無悔,我承認勇敢,也同樣軟弱我也認可。
回到真正的好電影上,我認為要讓人恢復感知力,是提高自己審美的過程。我覺得跟隨角色的變換,去轉換自己的視角,其實也是在這段時間里幫助我社恐的.突破,其實社恐的.本質是關注自身的。
而總覺得和現在部分自媒體所說的,不要關注別人的生活這一塊又相悖論。可能是我覺得要先了解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相關,不了解自己,去胡亂配藥方,屬實是奇怪的,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去看部分評論。
《無名》觀后感4
因為《羅曼蒂克消亡史》,程耳的新電影,我一定要去看的。
《無名》定在春節檔,也許不合時宜。它的題材、手法和氣質,和“一家歡”節慶是相悖的。
單論電影,首先對我來說,《無名》并未超越《羅曼蒂克》。
它依然充滿強烈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依然精致、迷人、詭譎、充滿危險和挑戰,它長滿反骨,不會讓觀影者那么舒適。
這種反骨,是內向的,天然的`,導演風格如此,氣質如此。一直以來,程耳就是一個站在遠處的人。
他的作品很少,我看過他早期的《邊境風云》,其實仍然是傳統敘事里的驚艷。直到《羅曼蒂克消亡史》,像是云層乍裂的光芒,我想,這是他靈感的高光時刻吧。
《無名》更加反敘事,反大眾。
他這么拍,這么剪,冒這么大風險——也許對他來說,電影除了是娛樂,更是充滿誘惑的藝術和實驗,一個透明玻璃管,易燃易爆炸。他是以嚴肅和勇敢的態度,來對待電影的。
《無名》給我的最大觀影感受是什么?
有點像是電影中,驚鴻一瞥的江疏影。
她的臉,在審訊室的`暗影中浮現,美麗、堅強,又隨時會被撕碎。
她的名字,也完美符合了《無名》的風格——水里的倒影,動蕩,疏離,破碎,危險。
《無名》也像是《羅曼蒂克消亡史》的倒影。
相同的時代和題材,后者堅實,更鮮明清晰,《無名》猶如其水中的影子,這個世界,更加彎曲蕩漾,迷離惝恍。=
【《無名》觀后感】相關文章:
無名的詩歌06-23
無名的小草12-22
無名詩歌06-23
師出無名成語06-29
無名花隨筆02-07
無名旅館散文04-16
無名花的散文04-26
無名的代言組詩06-12
無名的煩惱詩歌06-25
無名的小路散文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