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端午的發言稿(精選8篇)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用到發言稿的地方越來越多,發言稿具有觀點鮮明,內容具有鼓動性的特點。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發言稿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慶端午的發言稿(精選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的演講題目是《紀念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最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的國家楚國被侵略,屈原跳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劃龍舟,往江里投飯團、雞蛋等,不讓魚吃屈原的身體,飯團逐漸發展成為今天的粽子。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到底有哪些習俗呢?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傳統習俗。粽子皮是樹葉做的,粽子餡有很多種。吃粽子的習俗還漂洋過海流傳到國外呢。同學們,我想問幾個問題,你吃過什么餡的粽子?你包過粽子嗎?怎么包的呢?對,最常見的就是糯米、大棗包的粽子,你喜歡吃什么口味都可以自己調,也可以包肉粽子呢。我記得,在幼兒園的時候,端午節前舉辦過包粽子活動,當時我和姥姥都參加了。每逢端午節,社區也會組織各族居民一起包粽子呢。
端午節賽龍舟也是一種習俗,每年電視上都會演賽龍舟。
我聽媽媽說,她的家鄉在端午節有很多紀念活動。比如,清晨用艾葉洗手洗臉,門上插著艾草、彩色葫蘆,用香草做一些香包,給小孩子戴五彩線,煮雞蛋,包粽子等。一派喜氣洋洋。總之,這個節日很重要,是民間的一個大節日。
以前端午節是中國的女兒節,每年人們都會拿五彩線團五彩球,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后一個雨天,人們就會把五彩球扔到下雨的地方,傳說這樣會帶給人們一年的好運。
我們國家一直重視傳統節日。近些年來,端午節列為法定節假日,全國人民歡度傳統佳節。在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現在有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傳統節日,卻喜歡外國的洋節,比如說:圣誕節、愚人節、萬圣節,這是不能提倡的,我們是中國人,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每過一次傳統節日,身心都受到洗禮,我們應該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同學們,屈原的故事離我們很久遠,但他的愛國情懷離我們很近。熱愛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需要我們每代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我們是祖國的未來,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我的家鄉有很多節日,我尤其喜歡五月初五端午節了。
今年的端午這天節,我們全家人一起搶著吃媽媽剛剛包好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地剝開粽葉,咬了一口,說:“哇!媽媽包的粽子可真好吃啊!”媽媽笑著說:“你這個小饞鬼!粽子呀,有三角形、菱形、方形、柱形……可真是樣式繁多。如果按照餡料來分,可分為豬肉粽,黃豆粽,蜜棗粽,蛋黃粽等,味道各不相同。”我俏皮地說:“還是媽媽做的最好吃。”我一下子就吃了三大個。香噴噴的,里面的肉餡更是鮮嫩。吃了一口還想再咬一口。
我們一家人吃好粽子后,又開車趕去觀看賽龍舟。
到那時,岸上的觀眾已是人山人海。河上的龍舟活靈活現,兩側做工十分精美。賽龍舟的叔叔們,穿著紅背心,頭上用手巾盤著英雄結。他們可謂信心匯成商學院,蓄勢待發。一聲槍響后,各位叔叔們用力劃著龍舟,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非一般地前進。剛開始,旗鼓相當,不分上下,最后紅色的龍舟勝利了,紅色龍舟上的人們歡呼起來,我們也歡呼起來。
今天端午節過的真開心啊!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3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
根據《史記》《屈原賈生傳》,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倡育才賦民,使致富,堅持聯合反秦,遭到貴族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被逐出首都,流放到袁和湖南流域。流亡期間,他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風格獨特,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京都、楚國。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又不忍一直放棄自己的祖國。5月5日,他寫完巨作《懷沙》后,投身汨羅江,用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一場波瀾壯闊的愛國運動。屈原死后,楚國人民非常悲傷,紛紛涌向汨羅江向屈原致敬。漁民們劃船,在河上來回打撈他的尸體。一些漁民拿出飯團、雞蛋等食物扔進河里,希望魚、龍、蝦、蟹吃飽了不要咬醫生的身體。有的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河里,希望能把龍水獸弄暈,免得傷了屈醫生。后來,由于擔心飯團會被龍吃掉,人們想出了用糯米包裹米飯的主意。
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他開創了浪漫主義詩歌,創立了“與天地同命,與日月同光”的楚辭風格;發明了香草美人“只有草木凋零,美人怕死”傳統。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無窮無盡的才華,就像河流匯成大海,浩瀚無邊。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抒情詩,——《離騷》,是他一生的作品。
屈原已經去世23年了。今天,我們在這里紀念他,主要是學習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以及“與日月爭光”的人格。作為一個改革家,由于當時客觀殘酷的社會條件,屈原的政治理念和改革預期都是失敗的。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思想家和作家,他成功了。“天下渾我獨,天下醉我獨”是他的氣節,“路漫漫修遠忙,我上下尋”是他的大力氣。他優雅如菊,圣潔如蓮,他強大的精神力量頌揚后人,激勵無數中國兒女前進!
屈原的偉大不僅僅是他那令人難忘的詩篇,更是他那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不與奸夫賊子同流合污的崇高氣節。屈原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是不可或缺的,屈原在中國燦爛的文學史上也是不可或缺的。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無論時間如何變遷,他永遠活在歲月的長河里,永遠被人們銘記在心!
我的演講結束了,謝謝!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4
親愛的朋友們: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快到了。值此佳節之際,祝我所有的朋友節日快樂,家庭幸福!
端午節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每年在固定的一天舉行的儀式或慶祝活動。全民認可,全民參與,一年一次,一遍又一遍。
中國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歷史悠久。它們包含了五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東方乃至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中國節日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從一月一日到除夕,中國有十四個節日,其中最大的節日是端午節、中秋節和除夕。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五月是盛夏,‘端’就是‘始’,端午節是第五天,古人‘俗值五天’。作為夏至,漢初將五月五日定為辟邪的節日。到了唐宋,就叫‘端午’(‘五月’和‘午’相通),又叫端陽節和崇武節。包粽子和賽龍舟已經成為端午節的兩大中國民俗。
五月五日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逝世的日子。這一天,屈原家鄉的人們用竹筒盛糯米,扔到河里,以紀念屈原。后來用竹葉或蘆葦葉代替竹筒,用彩繩捆起來,就是‘粽子’。因此,端午節包餃子紀念屈原,這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兩千年來,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平名,字原。他是楚國的弟子,被稱為三閭博士。在內部,他主張提升人才和改革管理不善。主張聯合反秦,發展國家。因遭讒言,被貶,后貶湖南、袁。盡管困難重重,他仍然擔心國家和人民。聽說秦軍攻破杜英,他又急又怒,揮淚向洛江投河自盡。屈原關注國運民生,是愛國愛民的圣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他寫了20多首詩,如《離—》,《九章》,《九歌》等。屈原的詩歌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巨大的藝術魅力。它們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是中國古典文學遺產的瑰寶。屈原和他的學生作品收藏于《楚辭》。《楚辭》和《詩經》被稱為中國古典詩詞燦爛星空中的“雙子星座”。
屈原的代表作《離—》是我國第一首長篇抒情詩,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憂國憂民的深情,以及忠君、正直、追求光明的崇高品質。《離—》,詩句優美,想象力豐富,是中國古典詩詞中浪漫主義的首創。詩歌就像一個人。屈原崇高的精神和屈原詩歌崇高的思想藝術品質,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詩人和作家。
屈原熱愛祖國,關心人民,忠厚老實,恪守率真,追求光明,為義而生。他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屈原精神是歷朝歷代、積淀厚重的中華民族精神。
古往今來,端午節紀念屈原,弘揚民族精神,抒發愛國情懷,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識,賦予了端午節的愛國情結。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終人散空愁暮, 招屈亭前水車注。” 劉禹錫這首《競渡曲》記敘的是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龍舟下水喜洋洋。這些,都是曾經端午節上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文化遺產,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中秋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彰顯著全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布如此廣泛,卻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相當程度上得益于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已經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著共同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更應該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節日。 2004年,韓國將端午節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遺產;2005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的非物質遺產。用駭人聽聞來形容這個消息或許有些言過其實,但至少它發人深思。祖先遺留下來的傳統卻成了別國的珍寶,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內心又會作何感想?
無庸諱言,這些年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在話下——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吃。如今,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我們肩負著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如此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復興中華文化,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或許無法改變端午節已被韓國申報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來勉勵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文字,當代青年有幾個熟識并能運用繁體字?連文字都不認識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紙,我國造紙工業化生產的結果是傳統手工業的流失,許多高質量的宣紙要到日本或韓國才能買到,他們不但繼承了我們的傳統造紙技術,還有新的發展。就拿端午節來說,它已融入各個臨近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車輪節,是插秧結束后祈求豐年的日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著眼于創新,卻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斷層又將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該如何保護與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已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而現時的洋節興盛與傳統節日衰弱間的反差,更凸顯了這個問題的迫切性。
其實,不光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生存環境如今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必須懷有敬畏之心,必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傳承。同學們,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悠悠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流;祖祖輩輩沿襲下來的優良傳統,應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挽救中華文化。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一年之中,我最期盼的就要屬家鄉的端午節了!它在每年5月初5等著我們呢!
每到端午節,不得不提的應該算吃粽子了吧!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有三角形的,有菱形的,有直筒形的……去年的那天中午,我和爸媽會開車去接爺爺奶奶去酒店。我總是第一個跑到包廂,服務員端上粽子到桌上,那粽香也已四處飄溢,粽米中摻雜著豬肉,板栗、紅棗、赤豆等,真令人垂涎千尺!我餓虎撲羊般抓起一個就咬,哇!人間美味呀!不一會兒,我的小肚子就變得圓鼓鼓起來。
從酒店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電視,正是現場直播賽龍舟。周圍的人川流不息,穿著節日盛裝,屋頂上彩旗飄揚。只聽“砰,砰,砰”,三發信號彈升上天空,所有龍舟按一字排開,“龍頭”上長著龍須,“龍身”上有一片片鱗片,真像一條真龍潛入水!“啪”,禮炮響了,十幾條“龍”在水上像離弦的弓箭一樣飛弛,水波碰撞著兩岸的巖石,發出嘩嘩巨響。行人紛紛給“龍”加油,指揮官在“龍頭”上敲啰打鼓,給身穿紅衣的船員加油鼓勁,終于,一條“小白龍”逐漸脫穎而出,奪得冠軍,兩岸掌聲轟鳴。
我家鄉的端午節有意思吧!希望你來到我的家鄉來作客!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7
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端午節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最為流行。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生于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在楚國占有重要地位。因為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被攻擊拒絕,被楚王趕出朝廷。屈原非常憤怒,在流放期間寫了很多愛國詩詞,最著名的是《離騷》。后來,秦軍攻占了楚國的都城。楚失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想看到他的國家毀滅的悲慘景象。農歷五月初五,他抱著眼淚跳進了洛江。他62歲。
人們喜愛屈原。當他們聽到屈原自殺的消息時,他們劃船到河邊打撈屈原的尸體,但他們找不到。他們怕河里的魚蝦咬屈原的尸體,就把糯米裝進竹筒里,扔進水里。他們想用糯米喂魚蝦來保護屈原的身體。從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自發地來到河邊悼念屈原,也在洶涌的波濤中劃船,象征著人們爭相打撈屈原的尸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中國南方就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人民疾苦,受到人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著褐色的種子,看著賽龍舟的時候,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的愛國詩人屈原。
讓我們帶著尊重和珍惜來看待這個中國傳統節日!提前祝你端午節快樂!
歡慶端午的發言稿8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好”五顏六色的旗子被夾在岸邊展示餃子館,襪子和凌波在水里玩。最后人空悲涼,曲亭前水車呼。”劉禹錫的《競渡曲》描寫的是沅江的一場龍舟賽。端午節,門口放滿了艾草,香香滿滿,吃粽子,灑白酒,把龍舟下水。這些都是端午節最熱鬧的活動。傳統節日是民族智慧和文化遺產的結晶,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凸顯了整個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凝聚力。中華民族分布廣泛,但能保持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節日民俗的存在。這些節日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共同節日,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精神。當端午節——到來時,我們應該弘揚中華民族的節日文化。2004年,韓國宣布端午節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2005年,端午節被正式認定為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震驚來形容這個消息可能有些夸張,但至少發人深省。我們祖先留下的傳統已經成為其他國家的瑰寶。作為中國人的后代,我們內心是怎樣的感受?
不用說,這么多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綠餃子,元宵節吃餃子,中秋節吃月餅,春節就更不用說了。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飲食習俗。如今,滿足溫飽的人們正在全面走向小康社會。他們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傳統節日的吸引力突然失去了它獨特的魅力。
我們肩負著老師和家長的殷切期望,面對這樣的現狀,我們不能無動于衷;復興中國文化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可能無法改變韓國已經宣布端午節的事實,但我們可以用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的思想來鼓勵自己。在繼承傳統文化中,我們保留了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當代有多少年輕人熟悉并會使用繁體字?連字都不懂怎么理解古文化?再比如造紙。由于中國造紙的工業化生產,傳統手工業喪失了。很多優質的宣紙只能在日本或者韓國買。它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發展。以端午節為例,它已經融入了周邊國家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節舉行的國際龍舟邀請賽聞名于世;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輪子節,這是一個祈禱水稻移植后豐收的日子。長期以來,中國人注重創新,但他們往往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導致精神斷層甚至扭曲,精神文明的第二個斷層會帶來什么?有句話說的好:只有國家的才是世界的。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國外節日的繁榮與傳統節日的疲軟形成對比,凸顯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整個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民俗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存了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跡感到敬畏,并給予高度重視。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棟梁,中華文明需要我們共同的傳承。同學們,不要忽視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中華文明在中國徹底繁榮
延續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就像一條歷史長河,我們不能讓它斷絕;從我們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優良傳統應該在我們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一起用實際行動拯救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