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案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就常常需要事先準備方案,方案是解決一個問題或者一項工程,一個課題的詳細過程。我們應該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研究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方案1
一、教育科研課題研究方案的組成:
一個完美的課題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課題名稱
2、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3、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本課題與之聯系及區別
4、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5、完成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課題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7、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設計
8、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障措施
9、預期研究成果
二、課題研究方案的撰寫
1、課題名稱的表述
課題名稱一般包括:研究對象、研究的范疇和研究方法三要素。比如:《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這個課題中研究對象是教學設計;研究范疇是新課程背景下;研究方法是操作性。當然,課題名稱的表述有時也可以省略研究方法:例《高中化學實驗課趣味性的研究》(張瑤)。課題名稱的表述常用陳述句型,名稱要正確、規范、新穎,句式要簡潔,一般不超過20個字。
2、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課題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時代背景,回答的問題是為什么要進行該課題的研究,該課題的研究是根據什么、受什么啟發而確定的。一般從現實需要角度去論述。例如國家、教育部新近出臺的政策法規,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對教育教學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現行學校教育、學科教學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差距。例:《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提出的背景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新課程理念的呼喚,二是新課程實施中的“盲區”。
因為新課程理念與教師課堂教學設計間出現了問題,選擇了這個課題。
課題的研究就是要建構新理念與新設計間的立體橋梁。
因為新要求、新標準、新政策、新理念與現實存在問題,課題研究就是奔著問題而來,為問題的解決而研究。問題是教育科研的支點。課題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要有針對性、可操作性,這是課題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仍以《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為例,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三:一是針對新課程理念與現實教學設計的游離,解決如何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全方位地落實新課程理念;二是針對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的“教程”設計,解決如何創新為人的發展的“學程”設計;三是針對新課程實施中的盲區,解決如何建構符合新理念的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及操作樣式。
解決的重要問題與提出的背景間有著必然的、照應的聯系,不能游離或架空。
3、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闡述這部分內容必須采用文獻資料研究的方法,通過查閱資料、搜索發現國內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課題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即有沒有人研究。
哪些方面已有人作過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這些研究成果所表達出來的觀點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們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正在向什么方向發展等。把他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因為擁有了近似或界于同一課題研究的國內外現狀與趨勢,對該問題的研究就擁有了更清醒的了解,更明確的研究思路。
本課題與之聯系及區別,狹義地講,聯系即借鑒、吸收,借鑒其成功經驗,吸收其理論精華;區別即創新,即課題近似或界于中的研究致力點的差異,力求表現出自己課題研究的個性及特色。這一部分的闡述應力求精當,力求體現自身研究的價值。
4、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指向操作層面,即通過課題研究對學校、教師、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有什么促進,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有哪些好處。它的闡述同理論假說(也有的課題研究方案直接寫為理論假說),通過假設關系的復句,勾勒通過研究可能會或一定會產生的實踐效果。
中小學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應用研究和發展研究,是植根于教育教學真實土壤的“草根化”研究,在理論的學術研究價值可能比較匱乏,但也不可否認,通過研究,達到了對某一相關理論的細化和補充,對某一理論進行了具體闡述與充實,或許還會產生賦予全新內涵的實用理論。
在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這一塊的撰寫上,千萬別硬扯,有就寫,無則免。
5、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課題的可實施性,它建構于先進的理念、科學的設計、扎實的功底等,一句話,就是要從若干方面說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有實力、有能力、有潛力。
如我校《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中,用“迎合時代,有生命力;順應需要,有潛在力;源于實踐,有激活力;設計合理,有感召力”四個短句構成四個方面,闡述了該課題研究的可行性。
6、課題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界定即定義,課題界定,即對課題的詮釋,對課題的核心概念進行說明。
采用歸納和演繹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論、整合文獻知識等,以分段或標題陳述的形式確定概念及其內涵與外延,采用分——總的方法,對課題中的'研究對象、范疇、方法,抽取出本質屬性分別給予概括,最終形成對整個研究課題名稱的科學界定。
以《在教學實踐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師自我監控能力的研究》為例,該研究課題的核心概念是“教學實踐反思”和“自我監控能力”。只有明確這兩個概念,研究內容才能界定準確。采用分——總的方法,其對課題的界定為:
教學實踐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決策、教學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它是通過提高參與者覺察水平來促進自身能力發展的途徑。
自我監控能力是指教師為了保證教學成功達到預期目標,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作為意識的對象,不斷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的能力。
在教學實踐反思中提高青年教師自我監控能力的研究,是指向青年教師,力圖通過引導青年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以審視、分析為手段,努力提高青年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自我控制、調節等能力的研究。
支撐性理論亦曰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理論支撐行動,科學的理論是科學研究的保證。
比如:我們要進行活動課實驗研究,就必須以課程理論、學習心理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為研究試驗的理論依據;進行教育模式創新實驗研究,就必須以教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為理論依據。再通俗一點講,作文生活化、數學生活化研究需要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理論依據;“生本教育”的研究需以發展心理學及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為依據;教學設計的研究需以現代教學設計理論、加涅的《教學設計原理》為理論依據。
7、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設計
課題研究的目標,是對課題研究達到理想的預設,它一般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認識性方面的;二是技術性方面的;三是實效性方面的。仍以《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研究》為例,三級目標的表述分別為:形成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認識性目標);構建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操作性樣式(技術性目標);實現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師生雙贏。
研究內容是研究方案的主體,是課題研究目標的落腳點,研究內容要與課題相吻合,與目標相照應,具體回答研究什么問題,問題的哪些方面。要努力從課題的內涵和外延上去尋找,緊密圍繞課題的界定去選擇研究內容。它要求把課題所提出的研究內容進一步細化為若干小問題,從而產生課題大框架下的子課題群。
研究過程即課題研究的步驟,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
一般劃分為三個階段:前期準備階段、中期實施階段、后期總結階段。每一個階段有明顯的時間設定、詳盡的研究內容安排、具體的目標落實,從而保證研究過程的環環緊扣,有條不紊、循序漸進。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務達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徑、手段或操作規律,它具體反映“用什么辦法做”。
研究的方法服從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特點制約。在具體的方案設計中,要根據各時段研究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法,盡可能地寫明怎樣使用這種方法和用這種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實驗法、調查法、文獻法、經驗總結法、個案分析法、行動研究法、比較法、解剖麻雀法等。
注意,這一部分是課題方案設計的主體,課題研究是否有價值、目標任務如何得到研究落實,在這部分應給人一覽無余的感覺。
8、完成本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組織保證:成立課題組、健全研究機構,做到研究任務、時間、人員三落實;制度保證:制定課題管理條例、規范學習、研究制度,以激勵為杠桿,激活教師研究熱情;經費保證:設立課題研究專項經費,保證研究過程中相關書籍、必要設備的添置及外出學習、開展活動等的經費來源;技術保證:聘請專家擔任顧問,選派骨干外出培訓,組織外出參觀學習等;課題研究與學校工作相協調:做到教學科研化,科研教學化,使學校教育教學與教育科研同步發展、共同提高。
9、預期成果顯示
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集、教學策劃集、教師論文集、研究專著、教學軟件(包括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研究周期較長的課題,還應分別有階段成果和最終成果。階段成果可以按學期列出。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課題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義。
課題研究方案2
一、問題的提出
(一)課題背景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系統、社會各界對于特色教育的要求表現出強勁的勢頭。學校特色教育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特長教育的發展,已經成為學校建設的一個基本評價因素,同時也是學校辦學特色的有機的組成部分。體育訓練工作一直是學校工作重點之一。更早地發現、有意識地培養體育訓練苗子,也是新時期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工作項目。
我校是一所有著優良體育傳統的學校,是溫州市體育特色學校(籃球項目),溫州市體育傳統學校(田徑項目),瑞安市田徑、排球訓練基地。目前體育組有10名骨干教師,本科率達到100%,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500多名。學校組建了校田徑隊、籃球隊、排球隊、乒乓球隊,共有在訓運動員100多名。我校的各體育代表隊近年來在瑞安市、溫州市及省里的各項比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學校的競技體育正逐步展露出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也突現出了一定的問題,運動員苗子的選拔問題,訓練時間的安排問題,科學化訓練問題,以及運動員的輸送問題等等,這些具體問題及待解決。解決現階段我校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問題,對于促進我校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我校體育特長生的選拔的機制是什么,如何吸引小學的優秀苗子在初中階段來我校就讀?
2、如何合理利用我校現有的資源,對各項目進行科學訓練?
3、如何解決學生特長發展與學業學習之間的矛盾?
4、如何解決體育特長生的輸送問題?
(三)研究意義
1、理論價值: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對特長教育理論的研究。
2、實踐意義
①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對特長教育現象的認識。
②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推動我校體育教育發展及我校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
③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促進我校素質教育工作的落實與發展。
二、本課題在國內外同領域的現狀與發展趨勢分析
體育特長教育一直受到社會和教育部門的關注,不少學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上學校,已經有了校本的較為豐富的特長生教育培養的經驗和發展的優越環境。但是在初中階段,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問題還是一個較為嶄新的課題。如何處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與體育特長發展的問題,如何實施有效的特長苗子的選拔問題,等等,還是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的問題。但是,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及人們對于教育的理解的加深,素質教育,特別是特長教育的研究必將有一個飛速的發展。
三、研究目標、內容與對象
1.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實施,形成選拔、培養體育特長生的本土化經驗。
(2)依托通過本課題的實施,促進學校體育教育工作的發展。
(3)通過本課題的實施激發我校體育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熱情,進一步促進教科研能力的提高。
2.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通過活動考察,開展學校體育特長生教育現狀的調查觀察研究,確定苗子,逐步開展訓練工作。
(2)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資料,了解相關動態和有效經驗,開展體育特長教育理論方法研究。
(3)經驗總結法:不斷將獲得的信息進行定性的分析,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總結學校體育特長教育的本土化經驗。
(4)實驗法:將20PC級運動員組建一個體育特長班,與20PC、20PC級的運動員的學業成績和運動成績進行對比分析,檢驗組建體育特長班的可行性。
3.研究對象
我校各項目體育訓練隊的08級09級10級的在訓運動員。
四、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確定方案:分析課題研究的目的、方向、現有條件,確定研究的具體方案,明確職責任務,設計材料記錄方法。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
采用調查觀察法、網絡資料查詢法、實驗法著手收集相關材料,確定各訓練隊隊員的基本情況,開展訓練工作,整理各級比賽的競賽成績,運動員的`輸送情況,定期召開研討、交流會,及時總結經驗,調整計劃。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綜合材料信息,召開專題會議,分析研究材料,形成關于農村初中體育特長生培養的具體措施,撰寫課題研究總結報告,課題鑒定。
五、研究條件分析
(一)我校有一批體育教育科學研究的中堅教師,他們具有教育科學研究的基本經驗和研究的熱情。
(二)學校已經成立了各類體育訓練隊,配備了訓練的基本設施,學校在政策、人員等基本條件上必將給予本課題研究以極大的支持。
(三)學校每年訂閱了大量的教育教學報刊雜志,同時學校上網電腦、打印機,這些條件都在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等方面上給予課題組以極大的保證。
(四)人民群眾對子女教育期望值的不斷提高,對多樣化、高質量的特色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讓子女上好學成為人民最大的愿望。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持續開展,城鄉差距的進一步縮小,農村學生的特長發展的需要必將越來越迫切,這是本課題研究的客觀要求。新的課程改革要求,要從人的發展的角度來處理教育問題,“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全面評價學生”等課改理念是本項研究的政策理論支撐點。
六、課題組成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體育組組長負責課題研究工作,撰寫課題研究方案和結題報告,組織、策劃、協調課題研究活動。課題顧問:中學高級教師有著20多年的教學和訓練經驗,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指導。
課題組成員:
七、預期成果及形式
1、結題報告,匯總課題研究的所有過程材料與成果材料,撰寫結題報告,主要研究和研究成果等。
2、相關論文,課題組成員撰寫有關各項目科學訓練的論文,總結,心得。
3、專題報告,課題組成員根據課題的主題撰寫專題報告,提煉有關運動員選材、科學訓練、運動員輸送等方面的專題報告。
4、相關案例,課題組成員根據特長生的訓練、生活動態撰寫有關體育特長生培養的典型案例。
課題研究方案3
一、設計意圖:
《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要“積極開展適合幼兒的體育活動”。但是,此刻的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心切,在家庭育兒上出現重智育輕體育、重保育輕鍛煉的現象,再加上多數家庭住在新村高樓,獨門獨戶,因此幼兒戶外活動的時間很少,普遍缺乏鍛煉。在幼兒園的實際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運動器械的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而運動質量卻不高,對體育活動的重要性和好處存在認識上的不同:有的認為戶外體育活動的場地大,教師不好組織;有的認為體育活動容易出事故,還是少開展為宜。由此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計劃上,而真正的實際活動時間和活動質量去的得不到保證。鑒此,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綱要》精神,在保證每一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基礎上,因地制宜,不斷優化幼兒園戶外體育活動,以進一步提高對開展幼兒戶外體育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和,真正促進幼兒身心的全面的發展。參照《綱要》的精神,我們實施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1、目標性原則
以幼兒發展目標為核心,將幼兒園的各種教育因素有機的結合起來。新《綱要》提出的保教目標是制定幼兒發展目標的指導思想,幼兒發展衛生學是制定目標的理論基礎。我園的幼兒身心發展特點是制定目標的現實依據。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選取相應的教育資料、教育方法及手段,克服過去教育工作中重資料出發,忽視教育目的的現象。
2、發展性原則
幼兒體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促進幼兒的發展。發展不僅僅體現為幼兒知識、技能的增長,更體此刻幼兒的心理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提高,幼兒的發展規律既遵循一般的規律,又體現著個體的差異。為此,幼兒園對幼兒體育活動的指導務必把著眼點放在促進幼兒身心各方面的和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上。從觀察、研究幼兒入手,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需要,根據每個幼兒發展的不同特點,因人施教,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充分發展。
3、發揮教師主導作用與幼兒主動性結合相結合的原則
對幼兒進行戶外體育活動的指導應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對幼兒施加教育影響、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作用應體此刻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計劃、組織幼兒園的戶外體育活動,為幼兒帶給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引導幼兒主動與環境相互作用。在教育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沒有幼兒的主動參與,任何教育難以獲得良好效果。因此,要尊重幼兒興趣與需要、注意、激發幼兒的內部動機,調到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克服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忽視幼兒發展需要和幼兒主動性的傾向,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出現新的“兒童中心”,消弱教師作用的現象。
4、活動性原則
活動是幼兒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橋梁,是幼兒活動發展的基本途徑。因此,應根據幼兒發展的需要,帶給適當的教育環境,開展多種形式的、以幼兒動手動腦為特點的教育活動,活動多方面的經驗,促進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傾向。
5、整體性原則
不同形式、不同方面、不同途徑的教育均對幼兒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整體功能,使體、智、德、美等方面的教育,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幼兒園與家庭的教育成為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有機整體。克服重智輕德、重課輕游、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相脫節的現象。
二、研究資料:
1、我們發現園內普遍存在體育器材品種匱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強、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問題,我們將就提高體育器材在幼兒體育活動中的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尋求合理運用體育器械的規律。充分運用社區資源,充分搜集廢舊物品和自然物制作各種體育器械;探索創新,發揮體育器械的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為幼兒選取適當的體育器械。
2、體育活動的方法多種多樣,而我們經常使用的游戲的方法組織幼兒練習,把枯燥的動作和身體素質的練習變成搞笑的模仿活動或有情節的游戲活動,使幼兒簡單、愉快的參與活動,到達增強體制、促進全面發展的目的,我們將精心設計新穎多變的游戲活動,在住址形式和資料編排上進行改革,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引導幼兒探索游戲的玩法,促進幼兒的發展。
3、以課程理論為指導,優化幼兒每日“一小時”戶外體育活動,課程目表是課程的靈魂,制定好目標對開展整個體育活動有調控和保證的作用。但長久以來,有的教師習慣于按照事先編排好的教學資料來實施幼兒每日“一小時”的戶外體育活動,注重表面形式,頭腦中缺乏目標意識,我們將加強教師的園本培訓,樹立目標意識,掌握科學的教育策略。從體育的多維效應、多種角度見夠戶外活動的形式,多給幼兒一些自由的活動空間,使戶外體育活動更有特色。
三、研究方法:
1、為使教師進一步樹立發展的觀念,掌握幼兒參與戶外體育活動的一般規律及不同方面發展的特殊規律,易于根據發展目標設計教育活動。將每一目標分解為若干水平層次,構成從低到高的發展序列,教師可根據幼兒的發展實際,選取相應水平層次的目標。
2、各體育活動的目標既是教師組織教育活動的依據,教育資料、方法及手段亦根據實現目標的需要而定。
四、活動的組織:
1、組織原則:注重手段的多樣化與資料的豐富性。強調通過多方面的重復性的經驗促進每一分解目標的實現,充分挖掘各級發展目標。
2、基本形式:
(1)個體活動:教師根據當前目標的需要和幼兒的活動興趣帶給環境,投入玩具和材料引發幼兒主動活動。同時,教師亦注意在活動過程中觀察、指導幼兒,對于較長時間內一種或幾種行為練習的幼兒給予適當指導,以使幼兒通過個體的活動獲得發展。
(2)小組活動:主要作用是滿足幼兒不同的活動興趣,照顧幼兒不同發展水平,有利于教師因人施教、個別給予身體鍛煉技能上的重點指導,培養幼兒的群眾意識、合作精神及協調人際關系的潛力。
(3)群眾活動:群眾活動以傳授身體鍛煉的新知識、新技能為主,這些方面的知識技能適宜通過群眾教育傳授給幼兒。
以上三種活動形式是相互配合、相互滲透的,能夠相互轉化的有機整體,不可相互分割。
五、保障措施:
1、每周進行一次心得體會交流,采用講座、討論、交談、互評、辯論等形式。
2、每月進行一次戶外體育公開活動,組織教師進行觀摩、點評。
3、不定期的學習一些理論指導或優秀教案等文獻資料,幫忙教師及時了解最新的理念
4、每季度進行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效果測評,以掌握研究的實效性和進程。
六、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主要收集開展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研究用的資料,組織教師進行學習,提高教師對優化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指導的理論水平,確定研究的資料,成立課題小組。
2、實施階段:
制定目標與計劃、措施。組織教師進行實施計劃,進行幼兒行為觀察記錄,收集數據,及時調整實驗的進程。
3、總結階段:
主要為整理資料,撰寫實驗報告、論文、總結、匯編結題材料。
課題研究方案4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但新課改下的初中作文教學仍表現為:考什么就教什么,近幾年話題作文成為作文主導,從高考流向中考,從初三涌向初一,學生被迫放棄了對生活的感受、思考和感悟,失去了具有可持續發展的原始創新力;受“文以載道”的思想影響,教師要求學生作文思想不僅正確,而且深刻,學生只好編故事、套情節,去渲染自己內心一點也沒有的高尚情操,導致作文文非真文,言非真言,人非真人;作文教學中教師偏重于講寫的方法技巧,學生也偏重于學寫的方法技巧,學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技巧,卻不能寫出好文章。
我校的作文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走馬觀花。即寫作訓練跟閱讀教學亦步亦趨,學什么課文,寫什么作文。例如:初一一冊一單元是寫景狀物散文,學課文之后便讓學生以景物描寫對象,或即景生情,或托物言志。若作為單項訓練未嘗不可,但如果為了配合閱讀教學而置學生的寫作現狀而不顧,則勞而無功。這樣的訓練使學生寫什么丟什么,走馬觀花,過目即忘。
(2)沒有過渡。作文訓練之初教師便把全套本領、對作文的要求全方位下放,學生根本未曾達到應有水平時卻以高標準、嚴要求來強化作文教學,以期學生一步登天,寫出十全十美的作文來。例如:初一第一學期,根據教學實際,作文教學應從基本功練起,即書寫規范,標點、格式正確,完整地記敘一件事等。而我們的第一次作文課便將審題、立意、選材、構思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一次考場作文便將“生動形象”、“議論抒情”、“點題扣題”作為評分標準,此情況下,學生對寫作的畏難情緒日俱增,難怪有的學生哀嘆:上小學時好歹寫一篇作文就能獲獎,到中學費半天勁也得不了高分。這種沒有過渡的作文教學,大大挫傷學生的寫作信心,造成初一講審題、立意選材,到了初二初三還是講這套,學生聽煩了,老師講膩了,而收效甚微。
(3)作文教學與學生實際脫節。教師本身因為對作文教學缺乏應有的熱情而怕批改作文,自然也使得學生缺乏寫作的熱情而怕寫作文。這種情況表現在作文教學的四環節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由于無計劃,常常出現這種情況:該上作文課,臨去教室的前幾分鐘還沒想出個合適的作文題目,直到走進教室才擠出個題目來。這樣的命題根本談不上符合學生實際、真情實感。結果是,或老調重彈,或曲高和寡,學生望題生厭,望題生畏,哪里還有寫作的興趣?接下來的作文指導則簡單化、庸俗化、套式化,引而發,疏而通,越指導,學生的寫作越僵化,長此以往,將學生的一點點靈氣全磨滅了。
(4)作文與閱讀、生活脫節。生活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寫作教學常常與生活脫節,作文不能真實地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為作文題材,學生既沒豐富的'詞匯,又不熟悉多樣的題材,寫作時文思枯竭,硬擠強湊,自然文不成篇。其次,讀寫分離,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脫節,讀不能很好地為寫服務,寫作無法促進閱讀。
(5)再說批改:教師習慣于精批細改,勞而無功,多數學生根本不關心評語,只看眼分數便罷。因為老師的評語從小學到中學全是套話。二是批改拖沓,一篇作文拖上十天半月,學生自己寫的是什么都快忘光。批改之所以出現這些現象,原因于教師的教學觀念導致批改方式僵化,教師獨攬批改權。講評隨便,無針對性,藥到病除,盡管學生作文寫的不少,但寫作水平提高卻不快。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建立作文指導的序列計劃教師做到有的放矢,從初一到初三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和訓練計劃。解決教師上課前想作文題,初一到初三同一個要求,作文與現實脫等現實問題。
2、建立作文序列教學的操作系統幫助學生逐步掌握作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明確每個階段的訓練目標,解決學生怕寫作文-不敢寫作文-胡編亂造的心理障礙,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培養學生限時寫作的能力。
3、建立學生作文的評價系統注重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激發學生內在的潛力,讓學生有寫好作文的激情。
4、切實轉變教師的對待作文的觀念和行為,增強教師對學生作文的指導意識。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培養學生寫作興趣的研究。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
2、培養學生生活與寫作緊密聯系、不脫節的研究。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描繪生活并高于生活。
3、以班級為單位,循序漸進的進行作文序列訓練,三個年級各有側重,力爭達到新課標對寫作的要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具體設想為:第一,按表達方式確定:記敘文→說第明文→議論文。第二,按寫作流程確定:審題→立意→選材→構思→行文→修改。第三,按表達憑借的手段確定:先說后寫,以說帶寫,用口頭語言作為書面語言的先導,第四,按寫作的本質確定:觀察→思考→感悟→作文。第五,按作文水平的梯度確定:放膽文→小心文→放膽文。第六,按年級劃分,
七年級:目標: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指導觀察、聯想、想象的方法,養成思考表達的良好的習慣。1、觀察事件,完整敘述。
2、觀察人物,抓住特征。3、觀察景物,多角度表達。
4、在敘事、寫人、繪影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5、運用聯想和想象等手法,豐富寫作內容。
6、從教材中借鑒基本的表達技巧: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八年級:
目標:學習多種表達技巧,能寫復雜記敘文,會寫簡單的說明文。1、在記敘的基礎上,適當運用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事物。
3、運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具體地表達對生活的某種認識。4、運用設置線索、伏筆照應、懸念過渡等常見手法布局謀篇。
5、抓住事物特征,合理安排順序,選擇恰當的說明方法,學寫簡單的說明文。九年級:
目標:能限時寫高質量考場作文。
1、能從材料中提煉觀點,會寫一事一議議論文。
2、審清題意,選擇恰當的文體。
3、扣題立意,調動積累,合理運用。
4、擬題構思。
5、推敲開頭,巧設結尾。
6、斟酌用詞,流暢表達。
四、課題研究的途徑和策略
1、制定作文教學計劃。計劃必須符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又要符合不同年級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實際,所定計劃確保學生通過主觀努力客觀上行得通,不能成為學生的障礙。計劃要細致、明確,哪個學段應掌握哪些寫作本領,必須達到怎樣的寫作水準,可以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表現手法等都要具體。目標、措施既具體,更要明確,教師要胸中有盤棋。計劃還要檢查、調整,適時查漏補缺,以期完善,防止計劃的隨意性、教條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由淺入深,不知不覺中步入寫作的殿堂,畏難情緒自然煙消云散。
2、激發寫作熱情。學生作文需要熱情,而這種熱情的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教師的命題要圍繞學生最關心的內容來確定,這樣既容易激學生的寫作欲望,又有利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作文指導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真正為學生排憂解難、牽線搭橋,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寫作沖動。指導前要仔細分析學生作文的癥結所在,做到對癥下藥。
3、采用靈活的批改方式。批改作文歷來為眾多教師所頭痛。要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首先轉變觀念,敢于放手,采用多種批改方法,激學生的評改欲望,力爭做到教師面批、精批、師生互批、學生共批相結合,提倡寫、評、改次性處理。這樣趁熱打鐵,學生就興致勃發,信息反饋快,評改質量高,寫作效果好,批改費時少。真正做“多快好省”。
4、教師適時地寫下水文,與學生同寫、同批、同改,更能激學生的寫作熱情,激發學生的興趣,作文課上得生動而又實效。教師每學期至少寫次下水文,既可以體會學生寫作時的心態及可能遇到的障礙,又可以“逼”著自己不斷地學習、充實、提高。
5、多渠道拓寬寫作途徑。豐富的寫作素材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教師要盡可能地運用一切手段來拓寬學生的選材范圍。首先閱讀寫作要緊密結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善于捕捉名篇佳作中的閃光點,通過對課文的仿寫、改寫、縮寫、抄寫、補寫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多角度利用課文的能力。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續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排比段的仿寫等。指導學生同中求異,不斷拓寬寫作思路達到創新的目的。其次寫作與生活要緊密結合。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學生一是不關注社會,二是生活面太窄。要想拓寬學生的選材面,就要組織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活動中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生動的具體事例。組織各種課外活動如參觀、采摘、各種文體競賽等。學生有了切身體會,文章就會寫得有聲有色。活動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寫隨筆,記日記,養成日寫百字、周成篇的良好習慣,鼓勵學生在完成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訓練之后,寫創造型作文。
五、課題實施的對象、方法
1、課題研究的對象:本課題將在我校部分學生范圍內展開。
2、課題研究的方法:
①調查法。通過調查目前學生的寫作現狀,為制訂序列計劃做準備。
②實踐法。在實踐中實施序列計劃并不斷在實踐中調整和補充,使設想方案在實踐運用中升華、結果,探索出一套適合初中生寫作的操作體系。
③個案研究法。跟蹤研究學生個體在寫作上的變化和成長。
六、預期的成果
1、課題研究的階段性案例、教育敘事和相關論文;課題研究報告;
2、教師觀念得以轉變,對寫作教學有明確規劃。學生熱愛寫作,有良好的寫作習慣,能達到大綱的要求寫作,部分學生能進行創造性的寫作。七、課題實施的過程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①調查分析學生的寫作現狀,形成大致序列方案。
②分備課組組進行研討,制定備課組方案。
③組建領導小組,確定研究的主要成員。
④填寫申請書,報上級領導和專家組審批。
2、研究的實施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①召開研究組成員負責人會議,統一思想,明確研究目標和內容。
②邀請專家學者來我校指導課題實施的研究。
③各科研究成員撰寫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上交階段性材料。
④定期召開總結會,進行交流。
⑤做好實施階段各種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3、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7月)
①撰寫研究報告。
②邀請上級領導和專家學者對實驗成果進行鑒定。
③上交有關材料。
④裝訂。
課題研究方案5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現行的音樂識譜教學現狀在經過多年來新課程改革的洗禮之后,雖然有一定改觀,但仍然仍存在“老、大、難”的問題,“費時多、收效微、負擔重”的困難,長久未得到根本解決。
現狀一:在新一輪的音樂課改后,曾流行著這樣一種提法:要改變過于注重知識技能傳授的傾向,在人文性主題的統領下,要以審美體驗為核心。這導致了老師們對識譜教學有了一個誤解,認為有識譜的教學就是枯燥的技能訓練,這就違背了新課程理念,于是老師在教學中隨意降低識譜的要求,故意回避、淡化識譜教學,忽視對學生進行音樂基本技能的訓練,導致樂理知識體系脫節,使得學生對識譜產生畏難情緒,甚至不敢、不愿去識譜。
現狀二:部分教師在課堂中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于“讀譜訓練”,“視唱練習”,有時甚至整整一節課都在讓學生練習識譜,搞所謂的“集中識譜法”,而我們小學的音樂課一周只有兩節,這個間斷的集中其實達不到所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一種低效的現狀。這樣的教學違背了音樂教學的本質,它把教學的手段當成目的,把對音樂技能訓練為音樂素養培養,它違反了學生的學習規律。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小學音樂識譜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的研究課題,通過研究我們旨在擺正識譜與學習音樂的關系:我們的識讀樂譜是各種音樂表演活動特別是歌唱、演奏活動中的工具性教學內容,對這些教學內容來說,識讀樂譜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同時尋求適當的、有效的識讀樂譜的教學策略,讓識譜教學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活動密切結合,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
二、概念界定:
1.有效:是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主要是指通過教學過程的實施,使學的識譜能力獲得進步和發展,使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到轉變,教育觀念得到更
新,教學過程得到優化,教學質量得到提高。有效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科學性:策略的制定和實施要符合本年級段學生已有的識譜水平和認知規律,要能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2)可操作性:制定的策略便于操作,利于評價,符合教育教學規律。2.教學策略:李曉文、王瑩在著作《教學策略》中對教學策略的定義是:教學策略是為了達成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在對教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三、課題研究理論依據
1.《音樂課程標準》理念:
它指出:“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有一定程度的識譜能力”。教會孩子們識譜的方法,運用各種策略讓孩子能不機械地識譜,并能在實踐中加以表現,才能使他們的音樂興趣更好的得以持續與發展,為他們進一步感受和學習音樂打下堅實的基礎。
2.多元智能理論:
教學策略指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應在合理分析每個學生的語言、邏輯、運覺、節奏、交際、自省等多元智能的基礎上充分備課,形成有效識譜教學的準備策略。其次應在以創新為目標,以問題為中心,以自主探究為基調,合理整合教學內容,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形成有效識譜教學的實施策略。最后應圍繞學生的多元智能的發展進行多元化教學評價,形成有效教學的評價策略,事實上有效教學就是學生多元智能得到有效發展的教學。
3.有效教學理論:
有效教學理論指出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的,還是無效的?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關注學生識讀樂譜能力的提高。(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知道什么樣的識譜教學是有效的,什么樣的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
(3)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意識,要求每個教師不斷的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的教學更有效的教學”。
四、課題研究目標
1.擺正識譜與學習音樂的關系,改變以往教學中低效的識譜現狀,通過對各年級段學生的識譜現狀、知識結構的研究分析,能在小學各年級段形成行之有效的識譜教學策略。
2.提高識譜教學的有效性,學生能在教師教學行為影響下,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主動地建構知識,發展自己識讀樂譜的能力以及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其他音樂活動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能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
3.在實踐過程中,提高教師開發、利用、整合課程資源的意識和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五、課題研究主要內容
1.小學音樂識譜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2.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各年級段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針對各年級段學生的特點設計相應的.有效的策略,如在低年級重點在訓練“唱名音程感”、“節奏感”的策略研究,在中年級能借助熟悉的歌曲、多變的教學手段識譜的策略研究,在高年級重點在鞏固、提高識讀和運用樂譜能力的策略研究上。
3.在音樂實踐中培養識譜能力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如研究在唱歌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如何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音樂的基礎上進行識譜教學;研究在如何在欣賞、器樂教學中結合音樂實踐活動進行識譜教學。
4.小學音樂識譜教學案例的研究
5.對小學生識譜能力評價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識讀樂譜的評價體系,同時又能促進教師的教與學生識讀樂譜的能力。
六、課題研究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課題研究符合教師師和學生實際;研究的內容、過程、方法、手段及過程中的資料收集整理都有科學性。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原則:在現有的學生識譜能力的基礎上,學習已有的相關理論,借鑒他人好的方法和經驗,然后用之于實踐、修正教學行為,在實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停反思,總結經驗,補充和完善相關理論,再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再總結、再提升,如此往復。
3.實效性原則:課題研究要重實效。主要是解決學生識讀樂譜的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解決教學過程面臨的普遍問題。
4.發展性原則:一是課題研究過程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研究中要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研究研究方案;二是課題研究的目的是促進教師更好的教和學生更有效的學。
5.現實性原則:圍繞當前學生的實際音樂情況,依據教師的實際教育能力、學生發展的實際水平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確定適宜的教育內容。
七、課題研究主要方法
1.文獻資料法:及時把握相關課題的研究動態,跟蹤識譜教學改革的熱點問題。
2.調查研究法:及時了解學生的識譜現狀,調查分析其中的原因,以便研究相應的對策。包含問卷、訪談。
3.行動研究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完善識譜教學的方法,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案例研究法:對典型的識譜課堂教學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出相應有效的教學行為方式。
5.經驗總結法:在課題的理論研究和成果反映中,將積極鼓勵教師總結研究成果。
八、課題研究成果的表現形式:
1、書面文字呈現:課題研究報告、優秀論文、優秀教案和案例、教學心得與反思。
2、圖片展板: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各種活動圖片及展板。
3、視頻影像資料:課題開題、結題活動,課題研討、課堂教學、培訓交流等方面影像資料
4、教師課件:教師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制作的電子課件。
5、實物展示:教師制作的教具、學生制作的有關作品。
6、匯報課:教師上課題研究匯報課,實際展示研究取得的成果。
九、課題研究主要步驟
本課題實施計劃用時三年,具體分三個階段進行。
1.準備階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主要任務:
(1)制定研究實施方案。
(2)成立課題研究小組。
(3)組建課題組,做好研究成員分工。制定實施計劃。
(4)邀請有關專家作理論講座,對相關理論進行闡釋,對實施方法的進行指導。
(5)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調查分析,收集資料。
(6)初步確定研究專題。
2.研究階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主要任務:
(1)根據實施計劃進行調查分析研究。
(2)開展學科教學開放日活動。
(3)參加全市教學優質課、論文、教育故事、教學案例等系列評比活動。
(4)課題研究實施情況和存在的問題調研,制定改進措施。
(5)開展專題觀摩研討,收集第一手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主要任務:
(1)對本課題研究的過程及資料進行系統分析,形成研究報告和課題總結報告。
(2)將專題、論文匯編成集,為做好推廣工作和開展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3)實驗研究成果展覽。
(4)實驗研究總結表彰。
(5)開展結題工作。
十、課題主要成員分工
組長:
負責課題方案、課題成果主體報告的撰寫和課題的具體指導與實施工作;
副組長:
負責學習研究活動記錄、學習心得;各種活動方案的設計、過程記錄和活動的總結;各類原始數據資料的搜集。
組員:
圍繞課題研究目標,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切實開展小學音樂識譜教學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不斷整理和完善課題研究過程性材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網絡支撐。
十一、課題研究保障措施
1.人員保證:本課題成員有市小學音樂學科的兼職教研員,有學校音樂教研組的組長,課題組核心成員唐燕老師曾被評為常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獲金壇市嘉獎,20xx年在常州市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中獲一等獎。課題組成員大都是來自于教學一線的音樂學科教師,他們對音樂學科的專業成長有著切身的體會,同時他們都在教學、科研等各方面努力打造自己,探尋著一條適合自身專業的成長道路。
2.制度保障:我校經過多年的積累,已逐步形成了比較規范的課題管理與評價機制,特別是課題月考核和學期考核制度,能有效地保障本課題的順利實施。
3.經費保障:能爭取上級研究部門和學校在資源、信息、財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保證研究活動有序、高效進行。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
2、《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3、《小學音樂教學策略》鄭莉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8月4、《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曹理、何工上海音樂出版社20xx年4月
課題研究方案6
要引導廣大教師樹立“問題即課題,反思即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按照“小步子、低臺階、快節奏、求實效”的原則,從教師教育教學一線實踐中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要扎實開展小課題研究,引導教師發現和解決課堂教學、教學管理、學生管理、教師發展等方面的具體問題,掌握基本的教育研究方法,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從而更好的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
一、課題名稱
培養學生數學推理、合作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數學學習素養
二、課題的提出
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學生能夠想到問題的結論,但是不能說清思考的過程,不能講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學生只重視問題的結果,卻忽視了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有的學生會說不會寫或會寫不會說,漸漸地就走入了不敢說、不想說、不會說、不能說的誤區。針對以上問題,我確定了“有效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合情推理能力養成”這一課題。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數學教學方面,學生要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而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訓練學生的數學語言是分不開的。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過程要靠語言表達,而語言的發展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創造條件讓學生更多地說理。如:說定義、定理、法則、公式、過程、算理、方法、規律、題意、思路、數量關系、式義等,從而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而達到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目的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和,口語表達及書面表達能理能力,使學生養成有條理的思考問題,規范答題的習慣。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用類比、歸納的方法,來培養學生建立空間與平面的各種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形成嚴密抽象的推理形式。
五、課題研究過程
(一)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1)制定計劃要求。(2)制定研究方案
2、試驗階段:(1)實施具體方案。(2)反思經驗與不足。
3、總結階段:(1)根據課題研究,觀察學生在合作交流和,口語表達方面的變化。(2)對課題進行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二)實施過程
首先,我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談話法和問卷法進行調查。通過調查主要總結出四大成因:
一是心理素質差,虛榮心強,怕答錯或答不好而被同學或老師笑話。
二是性格內向,不想或不敢表現自我,或沒有機會發言漸漸封閉自我。
三是對知識缺乏系統的理解,不能有條理的.分析問題解答問題。
四是沒有嚴謹的學習態度,不會走就想跳不會用數學語言規范答題。
可見,語言表達能力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也會間接影響學生的個人交往能力,及綜合素質的發展。新課程加大了實驗幾何的內容。因為它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同時降低了幾何學邏輯嚴謹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學生,都可以從數學活動中獲益;而且通過活動掌握空間性質,更易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歸納類比,以及創造力等,這些明顯的長處日益受到重視。
六、課題研究的成果
1、課題研究的方案及報告。
2、案例分析及論文。
課題研究方案7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本課題的核心概念:小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我認為小學生“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下,學生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并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從而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2、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權威式的教學關系,不是讓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壓力下學習,而是自主地、主動地去學習,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生動活潑的學習局而,把學生從沉重的學習負擔中解放出來。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及研究方法
1、課題研究的內容:
1、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1)從小培養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3)培養常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學生有效的預習的習慣
(5)培養學生善做自主學習筆記的習慣。
(6)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勇于追根究底的習慣。
(7)認真復習、獨立自主的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
2、自主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與方法的培養和指導。
(1)掌握方法,鼓勵閱讀
(2)優化課堂結構,減輕課業負擔
(3)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4)、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5)、培養學生在親歷活動中養成學習的習慣
(6)、要發揮表揚的功效
2、擬定步驟:
1、現狀調查及分析(20xx.3——20xx.4)
2、擬定可行性措施(20xx.4——20xx.5)
3、可行性措施的實施(20xx.6——20xx.9)
4、效果調查與分析(教學案例分析)(20xx.10)
5、研究總結(撰寫結題報告20xx.11)
3、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
2、行動研究法: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及時積累,積極思考、研究,邊研究邊實踐,促進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
3、經驗總結法:采用問卷調查、個別談話和學生座談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調查,與第一次調查進行比對,得出研究效果。
三、課題研究讀書學習計劃以及具體時間安排
研究過程中完成一定量的讀書筆記。與同事溝通,及時交流研究進展信息和學習、研究體會。
為了很好的完成本課題的研究工作,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在完成日常教學及其他工作之余,抽取一定的時間閱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
1、所讀書目:
·《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歐陽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學出版社
《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崔其升,謝金國中國林業出版社
相關的期刊篇目
2、閱讀設想:
從即日開始至20xx年10月期間,每天在工作之余,抽取40—60分鐘的時間完成預設的讀書量。
3、具體時間安排:
完成《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閱讀的時間為20xx.3—20xx.6
完成《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閱讀的時間為20xx.4—20xx.7
完成相關的期刊篇目的閱讀時間為20xx.9—20xx.10期間的適宜時間。
四、完成讀書筆記的具體時間安排
1.網上收集理論知識,學習相關知識
2.《學生兵法.做自主學習的主宰》歐陽芬、孟微微、周山豹吉林大學出版社
3.《全新正版.走進杜郎口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崔其升,謝金國中國林業出版社
4.每天讀書30分鐘,每月寫三篇讀書筆記
五、完成課例分析的具體時間安排
1、20xx年6月完成研究案例分析(現狀調查及分析)
2、20xx年10月完成教學案例分析
六、申請結題
20xx年11月完成課題研究,申請結題。
研究結果以論文或報告的方式表現。
課題研究方案8
一、問題的提出(目的意義)
這部分主要要說明研究課題的設想從何而來,即選題的來源和背景,研究要達到的目的以及歷史和現實的意義。這是研究方案設計和研究過程的宗旨所在。問題的提出應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一)選題論證,即課題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二)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歷史及現狀的文獻情況及情況綜述。
(三)課題研究范圍的界定等。
二、研究依據和假設
(一)研究依據:包括政策依據、法規依據、教育科學理論依據及研究對象的自身發展規律依據等。
(二)理論假設:即對事物因果關系所作的一種推測,也就是對通過什么達到什么的一種預測。假設在表述上有四個要點:
第一,明確。假設一般是陳述句或復合句,必須包含兩個以上變量間關系的推測。
第二,新穎。反映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具有現實針對性。
第三,合理。符合求真、求善的要求及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
第四,可測。能通過明確的目標體系、具體的操作要求和科學的檢測標準來驗證。
三、研究對象和方法
(一)研究對象:如前所述,研究對象的選擇方式,一般可劃分為總
體研究和抽樣研究兩大類:可根據課題的性質、要求、研究對象情況及研究力量的可行性出發進行選擇。對于中小學教育科研課題來說,多采用抽樣研究方式。抽樣研究的目的就是通過對能代表總體的樣本進行研究,取得能說明總體的足夠可靠資料,準確地推斷總體情況,從而認識總體的特征或規律性。方案設計中要對抽樣的原則和步驟加以說明。若是實驗研究,則需對實驗班與控制(對照)班的確定原則、方法加以說明。
(二)研究方法:主要指具體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項課題都要有相應的研究方法。一般可采用綜合的方法、或以一種方法為主,其它方法為輔。這樣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結論。在方案中應提出用這些方法起什么作用以及如何進行操作等等。
四、研究目標
指課題研究要達到的目標,主要是直接目標。目標要求明確、內涵和外延清楚,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并能夠檢測。
五、研究內容
研究目標要通過研究內容來體現。研究內容是在理論假設和研究目標的基礎上,將研究思路具體化。通常是將研究變量分解成若干子課題,各子課題為總課題服務,既各有側重,又互相滲透,構成統一的整體。研究內容的確定就是對教育中各種變量進行考察、探討、測試、調查、實驗,以揭示其本質特征,揭示各變量之間的關系,達到對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在研究內容的設計中,要確定變量的類別和性質,劃定變量的范圍,說明變量的控制方法,并制定標志變量變化的標準(即指標)。對于實驗研究,應對如何操縱自變量,如何檢測因變量,如何控制無關變量
作出具體的'說明。
六、研究步驟
設計研究步驟,就是確定研究實施過程和時間規劃,即對研究的具體階段、安排等做出設計。研究的每一步驟、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每個階段需要的工作時間,都要寫進書面計劃中。對每一階段的任務和實施過程必須作出具體安排,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七、保證措施
主要是對人員培訓、研究材料和設備、測試工具以及經費等問題提出具體落實措施,以保證課題研究順利完成。
八、成果形式
主要指最終成果形式,即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結果用什么形式來表現。一般應為研究報告、調查報告或實驗報告。對于比較大的課題,除了要有最終成果形式,還應該有階段成果形式、子課題成果形式和總課題成果形式等。在確定成果形式時,應明確責任和分工,以確保成果的完成。
此外,在總體研究方案設計的同時,還應制定執行方案(包括指導思想、研究原則、步驟和階段要求、基本方法、檢測手段、儀器設備配置、資料搜集和積累等)和評價方案(包括學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施評時間、程序及主要方法和工具,評價小組成員的組成等)。
課題論證的內容
課題論證的內容一般就是申請書上的內容,即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本課題國內外的研究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等。
1、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目的意義是對課題研究價值和作用的總體設想。目的是指對該項教育科研活動的結果以及借助一定手段達到這種結果之途徑的預測和設想。目的可根據課題的類別、范圍分為戰略目的、戰術目的、總體目的、分項目的、抽象目的、具體目的、間接目的、直接目的等。意義是指對該項教育科研活動將造成影響作用的預測和設想。意義可分為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國內意義、國際意義等。一般在申請書中人們常常把目的和意義混為一談,其實目的是直接性結果,而意義為間接性結果,是結果的影響作用。有的把目的意義就放在“問題的提出”中一并闡述。
2、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這是指該項教育科研活動內在諸要素的總和,是促進教育現象發展變化的主要研究活動。一般可分為概括性內容和具體性內容。主要內容的陳述要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不可太簡單,但也不可過于具體。要使人閱讀后感到明晰,知道該課題研究一些什么問題。
3、本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預計有哪些突破。這一項是為了考察該項科研的基點或起點。一般要寫出國內外對此課題研究的已有成果,哪些問題已達到什么水平和程度。要注意用事實說話。因此,一定要多方查閱和盡量掌握足夠豐富的有關信息資料。還要注意防止孤陋寡聞、道聽途說、掛一漏萬、以偏概全等現象發生。突破內容則要求在闡釋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基礎上說明該項研究在哪門學科、哪種領域、哪個問題、何種程度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縮小課題的地位、作用和貢獻,要如實地中肯地予以表述。
4、完成本課題的條件分析。主要包括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物質條
件和精神條件等。著重分析說明課題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專業結構、能力結構、年齡結構,研究單位的資料準備、科研手段、經費來源、時間保證、活動陣地、咨詢力量等。課題組的成員要注意不同學科、不同專長、不同能力、不同年齡的比例協調和搭配合理,形成多維互補的人員結構。目前課題組多以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實踐人員三結合的形式組成研究隊伍,形成互相配合、團結協作、共同努力、集體攻關的較為理想的結構模式。對資料準備情況要做概括性介紹,不必詳細列舉,說明是否掌握了與該課題研究相關的前沿信息以及資料儲存比較完備的情況。要說明科研裝備設施、技術手段的現代化程度和科研方法途徑的科學性、先進性、務實性。要強調說明有否研究時間和財力保證,有否專家咨詢指導力量等。
無論哪種類別的論證都要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客觀性、科學性、準確性、可行性的質疑式的檢驗和論證,乃至于科學術語、概念、原理、原則的使用是否準確無誤都要認真進行推敲,保持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和求真務實的科學風格。
課題研究方案9
體驗式作文教學是一種新型的作文教學指導模式,相對于傳統的作文教學,它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注重學生寫作過程中的思維方法和價值取向,一句話,它關注寫作的全過程。
(1)確立主題
人們的寫作都是有目的的,或是為了傳播思想啟示世人,或是為了表達自我愉悅身心,總之不同的寫作目的將產生不同的寫作成果,寫作的目的性避免了學生為寫作而寫作的盲目性。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第一步,就是師生共同研討確定寫作專題。專題的確定可依照以下原則:一是教學目標,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不同的學段、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寫作重點,如初中階段要求學生“會寫簡單的記實作文、想象作文和常見應用文,”教師就要在適當時候安排這樣的專題作文。二是環境要素,要選取學生熟悉的生活主題,同時要關注周圍環境的變化。三是學生的興趣愛好,要選擇大部分學生都比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現象,這樣容易引發學生的深層次地思考。
選擇好專題之后就要考慮以何種形式將問題展示給學生。教師不妨采用敘述、提供背景材料或多媒體演示等方式將本次寫作的專題提出來。然后將學生按照一定的規則分組,通過小組討論或在全班以頭腦風暴的形式對專題進行分析,讓學生明確寫作的要求和目的,制訂出下一步的寫作活動計劃。
(2)感悟積累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對生活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只憑主觀想象、閉門造車是造不出好文章的。因此,要把學生關注的目光引向萬千世界,既能在一草一木、一物一事中感受靈魂的顫動,也能在紛繁復雜中學會平靜客觀理性地思考。古今中外,許多作者都善于把自己融入生活,移情入景,這才有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等流傳千古的名篇佳句。這種觀察既可以是直接走進大自然和社會生活進行的直接觀察,如參觀展覽會、訪問名人學者、游覽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進行各種社會調查等;也可以通過影視、錄像等形象直觀的媒體進行的間接觀察,了解國內外大事,開拓知識視野。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不只是旁觀者,更要做參與者,目的是使學生對所要描繪的對象有一個更為真實、細致、客觀和深刻地了解。如在四季系列寫“春天”這個主題中,教師可找一個春光明媚的下午,讓學生到公園、田野去觀察新生的嫩葉、萌發的小草和綻放的迎春,感受春天萬物萌生的勃勃生機,讓他們的心靈隨著斑斕的風箏一起放飛。讓心充實起來,這才能找到寫作的源泉。
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是否就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呢?不一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模仿和借鑒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主要途徑。教師要盡量把寫作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但是只讀課本中的文章還遠遠不夠,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圍繞寫作主題查閱相關的文章,仔細閱讀,做好讀書筆記,背誦一些精彩的句子和段落。在與作家的心靈對話中,體會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對事物的理解,在與作者的共鳴與碰撞中使自己的認識得到升華;還要注意學習他們抒發情感、描繪事物的方法和視角。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確立寫作的方向和重點。
(3)交流合作
在有了大量的觀察和積累之后,學生對寫作專題已經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時候教師不妨拿出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進一步充實材料、理清思路。交流的方式很多,有小組交流、全班交流、頭腦風暴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適當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啟發,讓學生有意識的進行整體構思,列出寫作提綱。
(4)構思成文
以上這些環節都是寫作的準備階段,有了充分的準備之后,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俗話說“好文章要三分寫七分改”,可見修改的.重要性。現在很多學生都不會改作文,文章寫完往老師那兒一交,修改作文理所當然地是老師的事,即使教師對文章的語言、結構提出批評和建議,學生也大多聽聽看看而已,很少認真地再修改自己的文章。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就明確提出初中階段讓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意見”,讓學生學會修改作文同樣是寫作教學中一個重要的任務。修改作文主要是引導學生從選材、立意、結構和語言等幾方面著手,對文章進行重新審視、精心錘煉。
(5)反思評價
體驗式作文教學追求的是一種主體取向的評價,評價過程是一種民主參與、協商和交往的過程,價值多元、尊重差異是主體評價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作文時要寬容,即使對那些不符合自己心意的觀點和風格也要采取包容的態度,力爭在每篇習作中都能發現閃光點,比如有的開頭新穎,有的結尾利索;有的立意獨特,有的語言生動;有的善長抒情,有的善長描寫;有的想象豐富,有的論證嚴密……它可以貫穿于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個段落。對于學生習作中的精彩之處,教師要采取各種形式加以鼓勵,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此外,教師在關注學生習作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整個寫作過程,看他們是否掌握了觀察、閱讀、搜集整理信息等各種方法,是否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寫作過程中,是否能夠與小組內其他同學開展有效的合作與交流,是否對寫作充滿興趣和信心……
目前,作文教學中大多采用教師寫評語的方式進行評價,這不但加重教師的工作負擔,也不利于提高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而套話連篇的評語大多激不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可采取學生自評為主、小組內互評為輔、教師點評引路的方式。每寫完一篇作文,讓學生自己寫評語,針對自己習作中比較滿意的地方以及存在的問題,在寫作過程中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難進行反思和總結。然后請組內其他同學對自己的習作進行評價。教師可選擇幾篇不同風格的文章進行評析,目的是教給學生評價和修改作文的方法。
課題研究方案10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它不僅對擴大學生知識、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讀寫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對發展思維、陶冶情操、促進志向的行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時間還給學生,把創造還給學生,讓學生博覽群書,創新閱讀,是當前和今后的一種學習的趨勢,而傳統讀書觀念已無法造就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沒有帆,也沒有風。”因此,課外閱讀不僅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更能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為了更好地開展讀書活動,我對我校三——五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談話訪問活動,客觀地調查和研究了當今小學生的閱讀趣、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以及家庭與學生閱讀的關系等,而后加以分析整理,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課題目的與實施
(一)c課題目的
1、比較全面地了解當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現狀:了解學生閱讀的特點,包括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發展心理、學生閱讀時間和學生課余時間的比例、各種媒體(電視機、網絡等)和學生閱讀的關系、家庭環境與學生閱讀的關系;父母文化層次與學生閱讀的關系、父母的閱讀習慣與學生閱讀的關系等。
2、根據閱讀現狀的調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應的對策,為學生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課題內容
1、小學生每日閱讀時間;
2、小學生的閱讀對象;
3、小學生到圖書館閱讀情況;
4、小學生上網閱讀情況;
5、家庭環境和學生閱讀的關系。
(三)課題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這是本調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調查表共有12道選擇題,每題有2-4個供選答案,還有4道簡答題,供調查者適當發揮。
2、個別交談。這是本調查采用的`補充手段,針對某些尚需進一步了解與研究的問題有選擇地與有關學生交談,以獲取典型案例或驗證某種調查結果。
(四)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福山小學3——5年級學生。
(五)課題調查步驟
1、20xx年9月6日——9月12根據課題研究要求擬定調查內容,制定調查表,分發調查問卷。
2、20xx年9月13日——9月19日進行數據統計,有選擇地進行個別交談。
3、20xx年9月20日——9月30日分析數據,撰寫調查報告。
二、課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關于閱讀興趣
問卷1:雙休日,你最喜歡干什么?
看電視外出游玩看書打電腦
問卷2:能否寫出五部以上中外名著?
從問卷中不難看出,四年級以前,學生仍然以連環畫為主要讀物,五年級則開始對以文學類中外名著為主的閱讀發生興趣。相對而言,學生的閱讀面較為狹窄,就學生家中的藏書來說,有的以和職業相關的內容為主,有的以個人興趣為主,有的以學習輔助類書籍為主,內容比較單一。
大多數學生在課余,尤其是雙休日,閱讀隨意性較大。
我校每周有一節閱覽課,每月有一節閱覽課到圖書室看書。有一次閱覽課上,在老師不提任何要求的情況下,對學生所看的書籍作了統計:看消遣類的,如連環畫、腦筋急轉彎等的占了班級人數的75%左右,看知識性書籍的占25%。這樣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心理學認為,要使學生自覺地、有目的地、專注地進行課外閱讀,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一個人的興趣往往反映了他的需要,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有某種需要時,他必然會對有關事物優先予以注意,并且對之有向往的心情。教師除了要為學生創造一個有利閱讀的良好境,還應該輔以必要的閱讀指導和督促檢查,如果舍此兩個外部條件,而僅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或在閱讀課上走出教室,走向圖書館,任由他們東看西看,怎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呢?有的學生對老師、家長推薦的知識性書籍只光顧不閱讀,使課外閱讀流于形式。
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也不能忽視自身的主觀條件,既對知識的需求欲望、知識儲備的質量和數量、閱讀的態度和技能等。為此,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時,就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因素,創造有利于學生閱讀的客觀條件及至采取必要的措施,逐步使閱讀成為學生自覺的行動,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所必需的東西,有效而具體的把學生的視野吸引到正確的閱讀軌道上來。
(二)網絡對學生閱讀的影響
三、對策研究
課外閱讀是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也是我校將要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它不僅對擴大學生知識、培養閱讀興趣、養成閱讀習慣、提高讀寫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對發展思維、陶冶情操、促進志向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今后,如何繼續開展課外閱讀?
1、培養興趣
從此次調查中發現,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低中年級學生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可以說進入了文學期。女同學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男同學則對史地、體育、科學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有所了解,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要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所以教師不僅要熟知圖書的內容,更要加深自己對書的感受,這樣在推薦圖書時才能游刃有余。推薦方式也多種多樣:可以在給學生上課外閱讀課時,就給他們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課后同學們自己再去看這些書;教師隨時可以與學生談心,談談自己兒時的學習,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2、組織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既要求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獲明顯,得到老師、家長的認可和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這一特點,我們可以開展一些生動活潑、行之有效的讀書活動:讀書小報交流會、課本劇表演、朗誦比賽以及主題式探索性讀書活動。一些高年級的讀書活動競賽,也可以邀請低年級學生參加旁聽,這樣高年級學生起到了“標兵”作用,一定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狠抓落實
時間落實。統一指導課外閱讀的時間要落實,保證每周一節的課外閱讀指導課專時專用;對學生自由閱讀的時間要落實,減少作業量,增加閱讀時間
活動落實。進行課外閱讀指導,要開展一些小學生喜愛的活動,使課外閱讀成為一種有組織的集體活動。活動的形式要豐富多樣:故事會、辯論賽、朗誦會、讀書筆記展評等。
指導落實。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引起學生的興趣,提供閱讀的方法。故事性強的作品,可以介紹一個有趣的開頭;語言優美的作品,可以朗誦一段;知識豐富的作品,可以簡要講一些學生聞所未聞的知識。閱讀方法的指導也要多樣化,從摘抄、批注、質疑、欣賞、寫讀后感等多種角度進行指導。
檢查落實。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進展要經常檢查、督促、交流、評價,對學生閱讀的篇目、字數要經常統計,使學生養成習慣。并且及時表揚先進,擴大影響。
課題研究方案11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小學階段開設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語語感,為其打好語音、語調基礎,最終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用所學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語課程標準》規定,小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應該達到二級的目標要求。在二級目標中,讀的要求有: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并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小短文。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語教學要依賴大量的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然而我們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感到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和使用語言的時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閱讀教學在外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幫助學生得到樂趣,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可培養擁有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閱讀還是鞏固和擴大詞匯量的好方法。然而現行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重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讀和寫技能的訓練。因此,有必要對小學生英語閱讀教學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縱觀國內,培養小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視,廣大教師對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別是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較大成績, 其研究表明:
從學習語言的規律看:成功的學好一門語言要進行大量地吸收語言材料和語言實踐,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只有讓學生 通過對語言 充分閱讀,用心感悟,不斷積累、運用,才可能真正體味到地道英語的獨特魅力,真正把語言學到手。
從小學生學習心理看: 小學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維,富有情節的故事、童話學生更感興趣;貼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氣息的短文、對話更能吸引他們。英語教學已改變了以往的傳統的封閉、單調、劃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狀態,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
三、研究的預期目標與主要內容:
l研究的預期目標:
鞏固和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逐步形成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和能力。幫助學生善于、樂于了解異國文化,拓展實踐空間,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促進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內容
1、研究選擇教材的依據與內容:
教師在選擇閱讀材料時,要考慮語言的難易程度,內容是否符合兒童的年齡與興趣,是否吸引學生。同時盡量與牛津英語的主題式教學相結合,注意形式與內容的搭配,逐步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根據各年紀學生的'年齡特點,并結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匯編出四套系統的閱讀教材。
2、研究小學英語閱讀課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
閱讀課作為一門技能訓練課,其任務著重在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會理解句子中的詞義,幫助他們把音、形、義結合起來。因此,使教師采取有針對性的方法,對培養學生閱讀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幫助。
3、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總體英語發展水平的關系。
四、研究的原則和主要方法:
l 研究的原則:
1、主體性原則: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法和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實踐性原則:突出語言的實踐性,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擴大語言的輸入量,為學生創設大量語言實踐的機會。
3、整體性原則:注意英語牛津教材與閱讀教材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內外的協調,拓寬學習渠道,充分利用現代教學媒體和技術,發揮教學的整體效益。
l 研究的方法
1、觀察法: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外在行為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從而直接感知和記錄學生對所學閱讀材料的興趣、理解程度、掌握情況等。
2、實驗法:
根據實驗目的,對小學英語閱讀課的教學模式分年級進行不同的設計、探索,并將不同課堂教學現象做記錄、分析,尋求最佳的教學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對比較典型的閱讀教學的材料進行分析,或對課堂案例進行微格研究,直觀地體現研究情況
五、課題研究的操作措施
1、激發學生興趣,讓其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
教師要激活學生的“內存”,抓住他們的“憤”、“悱”之處展開教學。教師要真誠地平等地對待每個學生,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師生共同積極參與,關系融洽。不僅允許他們贊同、接受,而且允許他們否定乃至拒絕;學生之間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討論,讓理解、信任、尊重、寬容、民主、合作充滿整個課堂。 同時使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
2、加大感受語言、運用語言的力度。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讀,讓學生由讀去感知語言、感受生活、豐富情感,同時積累語言。在此基礎上,更要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時間和機會,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3、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閱讀習慣
讓學生在自主的閱讀實踐中,逐步掌握閱讀的方法、逐步豐富詞匯、積累語言養成良好的英語閱讀習慣,為今后的主動發展打下根基。
六、課題研究的基本進程
1、基本進程階段:
(1)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xx年4月)
課題的構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寫和論證。
(2)實施階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
A、課題的實施、研究;
B、中期論證;
C、課題的發展、完善。
(3)總結階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成果的總結,經驗的推廣
七、課題研究的組織
組長:鄧X莉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成員:錢X琴 金壇市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研組長(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王X鳳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師)
溫X玲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
王X琴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
劉X蕓 XX市XXXXXX實驗學校小學部英語教師(金壇市骨干教師)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
1、研究報告,包括實驗報告、調查報告、個案研究報告等。
2、教師論文、案例分析等。
3、CAI課件、研究課教案等。
4、學生作品,包括作業、學習體會等。
九、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1、本課題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課題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2、課題組成員有較豐富的教學經驗,較強的科研能力,為課題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證。
3、本課題得到了學校領導和本教研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財力、物力上會得到有力保障。
課題研究方案12
一、分析學生閱讀現狀
閱讀能力在我們語文學習能力中占據核心地位,它是學生理解課文的助手,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但現實中學生的閱讀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在傳統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學習計劃安排、教師精力分配以及家庭教育的側重點都發生了偏差,于是相應的,學生就養成了很多不良的閱讀習慣:有的學生不愛讀書,有的學生不會讀書。除了課堂上的閱讀,有些成績優秀的孩子回家后只啃教科書,有些頑劣的孩子把時間都打發在了休閑上,根本不讀書,長久下來,學生的閱讀領域變得極為狹隘,所能接受的只能是漫畫之類的休閑書刊。這種現象實為可惜。
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我一直認為閱讀是種習慣,既是習慣便可養成,從正面意義而言,閱讀習慣的養成,還能由內而外轉化人的氣質,因此,在班級環境中,我們應該帶領孩子領略閱讀的樂趣,組建班級讀書會,用心領著心、用生命領著生命,和孩子們一起走進語文教學新的領域——‘班級讀書會’。在‘班級讀書會’中營造濃郁的書香氛圍、細細品讀讀書的情趣、積淀厚重的人文素養。
二、營造班級讀書氛圍
(一)、建立班級書架。“眾人拾柴火焰高”,設想由每個學生提供3-5本書,我們書架中就有了200多本書,這樣一來,既可以方便學生自己課余閱讀,又可以與同學互通有無。()這些書是動態的,新書被不斷帶來,而學生都閱讀過的“舊書”則被定時清理出來,由學生帶回去,這樣就能使班級書架做到常換常新。為了更好的保管圖書,提高圖書的使用率,我們還可以成立了“班級圖書管委會”,做好了圖書的登記、借閱工作,確保書架正常運轉。
(二)、成立讀書小隊。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情況(興趣、人緣、家境等)組建“書友隊”,共同研讀一本書。一個小隊讀完一本書了就可以跟其他小隊互換,這樣,一學期每位學生只需買一本書,但也能閱讀至少6本書,完全可以保證孩子的閱讀量,教師開展閱讀指導也比較便利。
(三)、落實時間,開設“讀書課”。教師要靜心為學生安排閱讀經典的時間,否則活動不能落到實處。一學期我們一共才教學20幾篇課文,有些老師用近一個月的.時間來復習課文內容,這是不值的。我們可以嘗試著開展了幾節“班級讀書會”的典型課。筆者在實踐階段開了兒童文學《窗邊的小豆豆》之《大冒險》、《校歌》及《窗邊的小豆豆》三次班級讀書會。
(四)、建立獎勵制度。對讀書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孩子應及時給予獎勵,以保護他們的閱讀熱情,這就需要建立日常的獎勵制度。筆者思考是否可以這樣做:每看一本書或讀書筆記撰寫認真的,獎勵一顆五角星;集十顆五角星換取一張書簽,集五張書簽換獎一本書。這樣的獎勵制度使人人都能受益,個個能積極爭先。對設計精妙,感悟深刻的讀書記錄卡,在教室里予以張貼表彰,在學校網站上也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閱讀成果。
三、探究班級讀書會模式
模式如下:
選擇閱讀內容——個體獨立閱讀——班級共同研讀。
課題研究方案13
福建省已進入高中新課程實驗,如何積極穩妥、扎實有效地開展高中地理新課程實驗,是當前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重點與熱點。地理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的主渠道,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能否落實新課程理念,達到預期的目標和結果,決不是某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技術的辭舊迎新,它需要在“教學理念”或“教學信念”的支持下展開教學設計,取決于教師如何進行課堂教學設計及其教學實施。
摒棄無效教學,改善低效教學,進行有效教學,保證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是教育實踐問題的挑戰,也是國際教育比較的啟示,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發展的必然取向,有效性教學理念已深入人心,有效性教學成為當前地理課程改革的熱點。
地理教師是有效實施高中地理新課程的關鍵,如何做到“教、研、訓”一體化,讓教師在教學中搞研究,在教研中做研究,真正滿足教師學習的需要,激發教師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地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及實踐新課程的能力,是當前地理教師培訓的必然要求。
在高中新課程背景下,實施有效教學是新課程最終能夠成功落實的重要保證之一,教學設計是有效教學的關鍵詞,有效性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是地理課堂教學中落實高中新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從率先進入高中新課程的四個省區的'地理高中新課程來看,并剖析我市地理課程改革情況,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避免走彎路、克服盲目性、隨意性,增強和提高地理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有效性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是不可缺少的環節。
基于此,本課題組以全新的角度及獨特的價值取向,提出了《高中地理新課程有效性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的研究》這一課題,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和發展趨勢,符合當前高中地理教學實際及地理教學改革形勢。
課題研究方案14
一、研究背景
幼兒園種植區是幼兒園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幫助幼兒了解植物的生長特點、催化幼兒的情感發展以及促進幼兒的身體和認知發展。因此,對于幼兒園種植區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當前,幼兒園種植區的研究還屬于初級階段,在幼兒園中既有進行種植教學的,也有只將種植區當作觀賞區域。鑒于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幼兒園種植區建設的不同類型對幼兒情感、認知、身體發展的影響,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有益的環境。
二、研究目標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不同類型的幼兒園種植區進行比較研究,探究不同類型的種植區對于幼兒情感、認知、身體發展的影響,并為建立適合幼兒成長的種植區提供科學依據。
三、研究方法
1.實驗對象
選取幼兒園1-3歲的幼兒作為研究對象,根據種植區類型將幼兒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2.實驗內容
實驗組在幼兒園建設了5個不同類型的種植區,對照組則在幼兒園的自然環境中學習。兩組幼兒每周進行一次相同的課程,學習的主題包括植物的生長、栽種及保護、果蔬知識等內容。同時,實驗組和對照組將每周接受一次的情感和認知能力測試。
3.實驗流程
(1)幼兒在課程開始前進行基礎測試,確保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測試結果基本相同。
(2)每周幼兒園種植區有一個特定的課程主題,教師根據主題進行相應的教學計劃。
(3)每周末進行一次情感和認知能力測試,對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4.數據分析
使用SPSS對數據進行分析,利用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較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
四、研究內容
1. 種植區類型定位
本研究將園藝種植區、蔬菜水果種植區、觀賞花卉種植區、室內種植區及特色種植區進行比較,評估每種類型種植區對于幼兒的情感、認知、身體發展的影響。
2. 幼兒園的環境調查
調查幼兒園工作人員及家長對于種植區的認知狀況,了解他們對于種植區重要性的'看法,以及希望從種植區中獲取到的教育目標。
3. 生長指標測量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中的植物進行測量,比較其不同種植區內植物的生長指標,了解種植區內植物的變化情況。
五、研究意義
1. 對于幼兒園種植區研究的完善
本研究將不同種類的種植區置于同一個環境之下,對于幼兒園種植區研究是一定程度上的完善,為幼兒園構建更加科學、合理、適宜的種植區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持。
2. 提升幼兒的情感、認知、身體發展水平
幼兒園種植區作為幼兒情感、認知、身體泰發展的重要環境,對于幼兒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本研究通過對不同種植區類型的研究,可以為幼兒的整體發展提供有益的教育經驗和方法。
3. 動態監測種植區的發展變化
通過本研究可以更好的監測和評估幼兒園種植區的發展變化,為種植區今后的進一步改進和發展提供實際的經驗數據。
六、結論
本研究將在對不同類型幼兒園種植區的比較研究當中,探討不同類型種植區中幼兒情感、認知、身體發展差異的可能原因,為幼兒園種植區的硬件、教育與服務提供理論指導。
課題研究方案15
一、課題研究背景
在音樂世界中,各種音樂藝術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特別是富于現代氣息的流行音樂,更是對中學音樂教學形成強烈的沖擊,而中學生正處在花季的年齡,他們思想活躍、活潑好動、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強。而流行音樂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直白的表達深刻的內涵,直接宣泄人的情緒和感情,而且表達的內容更貼近生活,娛樂性很強根本不需要具備太多的音樂素養的人都能聽懂學會,因而深受中學生的喜愛和追捧。
我們傳統的教材大多數是藝術音樂或古典樂曲,幾乎沒有涉及到流行音樂,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感受。僅僅學習課本的內容學生感覺枯燥,學習興趣不高,甚至學生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不喜歡我們的音樂課,形成一種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上音樂課的矛盾現象。
二、課題研究目標
在初中音樂教育中,流行音樂沖擊中學音樂教育是一個值得時刻關注的音樂教育現象,也是值得探索的音樂教育領地。假如學校音樂教育把流行音樂拒之門外,則有如掩耳盜鈴。的確,有些流行音樂不適合學生學習,會對他們產生消極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仔細分析流行音樂,把優秀的作品引進課堂,讓學生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有選擇的欣賞和學習流行音樂,使學生通過正確的接觸、了解和學習這些優秀的作品,對流行音樂有判斷、有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逐步形成高尚的審美觀和人生觀。
三、課題研究內容
1、在新課標下,怎樣把優秀的流行音樂應用到初中音樂教學種去。
2、研究流行音樂的教學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所占的比重是多少。
3、怎樣利用流行音樂,豐富音樂教學手段的形式。
4、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應用時應注意的問題。
四、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采用不同方法和規模的調查法,針對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的問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展開調查,建立課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數據。
2、對比試驗研究法:開設試驗班,所開設的試驗班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同時暗設對比班,將實驗班和非實驗班中收集的材料和數據進行比較,探究流行音樂在教學中的作用。
3、文獻研究法: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比較、篩選、吸收、運用,并結合本課題加以創新,并應用到教學中。
4、經驗總結法:根據研究內容、研究目的,把實踐獲得的結果,進行總結提高,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科所。
五、課題研究原則
1、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面向全體學生,根據本地區本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選取適合的教材,運用新穎的教法,因材施教。
2、教學中要體現藝術性和審美性,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3、以樂感人、以情動人,音樂教育有其特殊的規律,要體現音樂性和情感性,注意發揮音樂中的情感教育作用。
六、課題研究進程
1、準備階段:進行文獻研究,收集有關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應用中的有關文獻和資料,并結合自己在音樂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經驗,積累的材料進行總結,撰寫課題研究方案申請立項。
2、中期實施階段:收集有關教學文獻資料,作為課題實施的參考材料,啟動課題研究,按制定的研究方案,有計劃、有步驟的實施,完成本階段研究目標。
3、后期總結階段:以課題研究結果為標準,對課題研究獲得材料進行科學的分析、總結和歸納,匯編整理,形成課題結題報告,申請結題。
七、課題研究預計成果形式
1、建立課題,設計課題方案。
2、撰寫讀書筆記、案例、教育隨筆等。
3、結題,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課題研究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方案11-19
課題研究方案10-05
【經典】課題研究方案04-06
(經典)課題研究方案04-14
課題研究方案06-25
【熱門】課題研究方案10-20
【精華】課題研究方案12-06
[熱]課題研究方案04-08
課題研究方案[優選]10-14
課題研究方案范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