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社戲》方案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有序地進行,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社戲》方案,歡迎大家分享。
《社戲》方案1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1)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敘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五、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于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后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并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采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里小伙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里的小朋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并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六、教學程序
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方法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2、解決字詞障礙;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2、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3、利用課文中的注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4、學生聯系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后寫小作文。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1、看戲前的波折;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1、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并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2、學生復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3、布置課后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1、看戲歸來的情形;2、看戲次日的情形。 1、復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2、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么不同;3、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義。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七、課后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社戲》方案2
教學目標:
一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二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三學習虛詞的用法,識別偏正短語。
四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本課教學重點應放在敘事的詳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點只要稍作了解。
二本文開頭和結尾是學習的難點,二者對表達中心又很有作用,可引導學生分析這兩段與看“社戲”這一主要情節有何關系。
三本文篇幅較長,可以用講讀研討之法突出重點,再加進課堂練習,深化鞏固,以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時數:三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先生寫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他寫的文章《社戲》。(板書并解釋課題)《社戲》:“社”原指土地廟。從前,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戲”。
《社戲》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的藝術創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兒)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來的。
二、預習課文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見預習提示)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2.根據課后練習一所提示的內容,快讀課文。再按課文敘述的先后重新編排順序。
明確:課文敘述順序是:G、F、C、B、A、D、E
3.討論課文段落層次。
(1)課題為《社戲》,由此可見小說的中心情節是“看社戲”。提問:圍繞這一中心事件寫了哪些事?
(2)除了看社戲以外,前前后后還寫了哪些活動?
提示:
開頭寫:隨母親省親小住平橋村;釣魚放牛的鄉間生活。(平橋村是“我”的樂土。)
結尾寫:六一公公送豆。
小結: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時間、地點的轉移,因此,本篇小說內容可分為三段。
三、研習課文
著重理解前后兩部分與中心情節的關系。
1.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答案在第一節里可以找到:“離海不遠”,“偏僻”,“臨河”,“不滿三十家”,都是“種田”,“打魚”的,“只有一個雜貨店”。
2.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為什么是“我”的“樂土”呢?
討論歸納: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來到自由天地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3.這一部分與中心情節有什么關系?
這一部分為中心情節的展開作了重要的鋪墊。
4.在中心情節“看社戲”敘述完之后,為什么又寫“六一公公送豆”呢?
孩子們“偷”了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六一公公“不料竟非常感激起來”,并又送上一大碗羅漢豆來。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老人的寬厚慈愛,進一步說明“我”之所以愛平橋村,正是因為平橋村的人善良可愛,從而深化了主題。
四、課堂練習:
習題七1、2(了解連詞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
根據課后練習習題三2、3,四、五、六預習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平橋村之所以“在我是樂土”是因為什么?
1.可免讀難懂的書,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
2.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3.有豐富多彩的農村生活(釣蝦、放牛)。
小說還寫了一個什么生活內容呢?
與孩子們一塊去看社戲。
本課著重閱讀第二部分“看社戲”。
二、研習課文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又如何解決的?
指名回答問題,然后歸納:
在雙喜的幫助下,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
2.齊讀第10節。
請學生圈出描寫少年朋友們開船動作的詞語:拔……點……磕……架……
小結:以上這些語言和動作的描寫,反映出小朋友們的聰明、能干的性格。
3.去趙莊看戲,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景狀物的?
學生思考回答,老師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1)“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2)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這樣寫形象真切,突出了船行的快。
4.第12節和13節與這一節有什么關系呢?
歸納:
(1)“那聲音大概是橫笛”,“果然是漁火”,從這幾句話里可以看出:這兩節與前一節是呼應連貫的,這樣使文章很自然地過渡到看戲這一內容上來。
(2)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小結: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的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5.來到趙莊使“我”興奮的是什么?
齊讀第14節。到了趙莊,首先看到的是那“模糊”在遠處月夜中的“最惹眼”的戲臺,紅紅綠綠,猶如“仙境”,優美迷人,更加使“我”陶醉。
6.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閱讀課文后回答問題。
不好看。①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②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③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7.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
(1)讀第23節。
①這一節寫的是歸航,為什么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②這一節內容在寫法上與第11節有什么不同?“航船”像條“大白魚”,“老漁夫”“喝采”也是從側面來表現船行得快。
(2)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討論歸納:
“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總結:
1.歸納主題: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說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看社戲”這是主要事件,所以“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這些充滿江南水鄉生活氣息的畫面,都以細膩生動的語言作了詳寫,而鄉間生活等故事只是簡略地談了一下。
3.本文前后照應也很出色。如:孩子們撐船、出航、歸航動作一樣,表現孩子們很能干。再如:初到趙莊寫戲臺由遠而近,回去時又由近而遠,表現出“我”初到時的新鮮興奮感和離去時的依戀感。
4.課堂練習:(習題十)
提示:魯迅小時有長媽媽給他講故事,閏土父親教他捕鳥,所以魯迅從小就受到了勞動人民的啟發和教育,了解到農民的痛苦生活。魯迅寫《社戲》就是要熱情歌頌勞動人民,表現他對勞動人民的熱愛。
三、布置作業
1.說說最后一節的含義。
2.背誦課文“一出門……向趙莊前進了。”
第三課時
學習語法──偏正短語
一、復習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1.板書:老師字跡顧客北京東鞠躬翻閱相信
艱巨堅強偉大平靜更加很十分多么
2.指名同學辨別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而后歸納識別各類詞的標準,以及各類詞的作用。
二、學習新課
1.認識偏正短語。
(1)在以上名詞、動詞、形容詞前面分別加上起修飾(即形容、限制)作用的詞:
(我的)老師,(清晰的)字跡,(一個)顧客,[恭敬的]鞠躬,[小心的]翻閱,[完全]相信,[更加]堅強,[十分]艱巨,[多么]偉大
像這樣是由名詞、動詞或形容詞與在它們前頭起修飾作用的詞組成的短語,叫偏正短語。
(2)修飾名詞的詞是定語,用()符號表示,有的定語后用結構助詞“的”連結。修飾動詞、形容詞的詞是狀語,用〔 〕符號表示。有的狀語后面用結構助詞“地”或“的”連接。
(3)課堂練習:練習一1.6。
2.定語、狀語在表達上有何作用?
在偏正短語中,名詞、動詞、形容詞是中心語,而在它們前頭的定語或狀語,則是對中心語表示的事物、動作行為或事物的性狀起修飾作用,使意思表達得明確、具體、生動。
例:“老師”表示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所指范圍很寬,加上“我的”,從領屬上對“老師”加以限定,意思就明確具體了。再如“鞠躬”表示一種動作,用“恭敬”來形容,把“鞠躬”的敬意表現出來了。
課堂練習:習題二1、4。
3.使用定語、狀語要準確、恰當。
看書上的例子。
例①“一支”限制“歌聲”不準確,應把“歌聲”改為“樂曲”。例②“10月1日”就是“國慶節”放在一起就多余了,應刪去一個。例③“忽然”和“驀地”意思相同,用其中一個就可以了。
綜上所述:如果使用定語、狀語不當,就會產生表達不確切或堆砌、累贅的現象。
三、布置作業:
習題一、二、三(課堂沒做的部分)
《社戲》方案3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作品廣泛的涉及了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本文作者以看戲串連起一連串的人和事,像一幅名俗風情畫。而且本文不只有地方戲曲方面的文化知識,更反映了孩子們天真可愛的童年生活。
學生分析
經過這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對魯迅的寫作特點都有所了解,但有些學生不太喜歡過長、太復雜,所以對學這一課就沒多少興趣。但因為本課的故事性強,牽涉到的課外知識較廣,所以相信一部分學生還是能認真探究的。同時,需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
設計理念
1、本課的設計,注重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與空間。在閱讀活動中,學生要開展思維,要體會、理解、感悟、思考,這一切都有賴于對文本的充分閱讀。如果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勢必由老師來包辦代替,也勢必導致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結果。因此,設計中,讓學生多次閱讀課文,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從而有所領悟。
2、“學而不思則惘”,語文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讓學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內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3、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
教學目標
1、 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2、 學習本文對人物的刻畫和對景物的描寫;
3、 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4、 理解本文寫作的特點。
5, 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課堂沉默現象。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難點:
1、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的理解。
2、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類型:講讀課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通過不同途徑收集魯迅的資料,并要求學生買魯迅的書籍閱讀
老師:上網查找有關的資料(京劇臉譜)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以競猜“國粹”京劇中臉譜導入(下載臉譜的圖象用幻燈機展示)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能更快地加入學習的行列)
二、檢查字詞
讓學生每人帶一本字典,查找下面的字詞的注音。(掃清文字障礙)
憚 dàn 踱 du 棹 zhà 歸省 xǐng 行輩 háng 攛掇 cuàn du 鳧水 fú
蘊藻:yùnzǎo 家眷:uàn 絮叨:xùdao
(字詞意思見課文注釋)
三、作者簡介
明確:魯迅,原名:周樹人 ,浙江紹興 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吶喊〉〉〈〈彷徨〉〉。
四、研究閱讀,合作交流 (分小組討論)
(通過分小組討論的形式使每位學生都參與其中,既培養了合作能力,又訓練了概括能力)
1、在聽朗讀帶的同時,請思考:
題目叫“社戲”,全文都在講“社戲”嗎?---不是
既然不是,能否理清的線索,概括出講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有詳略之分嗎?
請用一句話概括全文大意,不超過50個字。
明確:全文寫了三大內容----隨母親歸省平橋村的生活、到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看社戲后的余波。三大內容中還有幾件小事:跟小伙伴釣蝦放牛、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看社戲后歸航偷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
詳寫:看戲前的波折、看戲途中、在趙莊看戲、看戲后歸航偷豆吃
略寫:隨母親歸平橋村、釣蝦放牛的情況、六一公公送豆
五、小結
作者圍繞看戲,鋪寫了看戲前的波折……讀起來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對于其他都簡略帶過,但卻能做到詳中有略,這中寫作方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六、作業
預習課后練習題,先完成在課本中。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整體感知全文,現在我們就以“美麗的眼睛發現美”為話題,來發現中“美”的地方。
二、研究探討,合作交流。(邊看書,邊交流)
讓學生討論后自行找出文中“美”的地方,也就是寫得好的地方。
(課后練習題、課文的重要內容都會在這個部分得以解決)
明確:
1、景物描寫生動傳神
如a: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把景物寫活了,運用比喻,擬人,襯托等手法,化動
為靜,“淡黑的起伏的,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
b:用比喻的手法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
c:還把感官切入到景物描寫中: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
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等;聲響如航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觸覺-----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想象-----料想便是戲臺,是漁火,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漫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歸納:作者采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個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也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歸航時心情的舒暢。
2、人物形象個性鮮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伙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
a:“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為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純真童心的突出表現。
b:雙喜是小伙伴中“最聰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領袖一般,還有偷豆一節,他的性格也表現得最為突出。如:當祖母擔心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看戲時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我們”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這些都能表現出雙喜的聰明、細心、周到、善解人意。
c: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可屠戮忽略的,如:“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表現他的善良、寬厚。“六一公公看見我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中看,豆可中看。’”“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 ”——這些都表現他的淳樸、好客。本文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是另一個“美”的地方。
3、準確使用動詞
如:開船時一系列動詞的使用——“跳”、“撥”、“點”、“磕”、“退后”、“上前”、“出”(表現出小伙伴們架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看戲時的愉快心情。)
……
4、故事情節引人入勝
如看戲前的波折,使故事波瀾曲折,出門一節的動作描寫,既寫出了孩子們的能干,又寫出了大家快樂舒展的心情,歸航一節既寫出了孩子們的歡樂又表現了他們高超的架船本領,最有趣的是偷豆一節,真是讓人回味無窮。
三、小結:
作者在本文中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塑造了六一公公淳樸形象,更對景物
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寫。這些都是本文的寫作特點。
四、課后作業
從文中找出五個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并說明其作用。
第三課時:
一、導入:
請兩位學生展示上節課的課后作業,再請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通過此訓練來再一次復習上節課的內容)
二、品讀課文(更為深入的了解了課文的主題思想)
全班朗讀“第二天……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為什么課文結尾要說“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
明確:其實那一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那夜的豆也很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人的真摯樸實的感情和特有的鄉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節美。
三、疑難解析
學生互相交流,提出各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
如a:“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輕松”和“舒展”與前文因看不成戲而沮喪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我”歡喜輕快的感覺。
b:寫釣蝦、放牛是為下文做鋪墊。
c:“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還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寫出“我”渴望去看戲的心情。
d:回望戲臺又把戲臺寫的跟仙境一樣,寫出我的什么心情?“罩”字表現了戲臺怎樣的情形?----表現“我”依依不舍的心情。“罩”字通過視覺表現戲臺如夢如幻的情景,與初望戲臺相呼應。
四、擴展練習
有人認為本文直接寫社戲的太少,有人建議把標題改為“平橋村一夜”之類的題目,你同意這一看法嗎?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言之有理就行。)
五、小結
本文描寫童年一段看社戲的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作者難忘的是平橋村的老老小小的那種淳樸、善良、真摯的感情和他們的勞動本領。再加上特有的江南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系。這一切都是“我”在童年時代在城鎮里未曾見到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看到。
六、課后作業
再復習這一課所學的知識,完成配套練習。
課后反思
1、 由于設計的教學方法較為新穎,出乎學生的意料,所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整篇通過品讀、探究、質疑等幾個步驟,使的主題及重點掌握得很好。
3、采用新課改的“自主、合作、探究”,注意的豐富人文內涵,并調動了學生的人生體驗,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
4、不足之處:有些語文基礎相對較薄弱的學生沒辦法很好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在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形式多樣的組織形式,打破了課堂沉默現象。但效果有待進一步提高。
《社戲》方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藝人形象的分析與對觀眾心理的了解,把握豫劇所依托的文化環境。
2、通過跟文本作者的對話,了解藝術的真諦,并借鑒作者成功的寫作經驗。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同學們對本文的預習情況:
(1)故事發生在什么地方?崗河村。
(2)發生在什么時間?陰歷九月十五趕廟會前后的每個晚上。
(3)社戲一共有多少場?其中重點描寫了幾場?15場,其中重點描寫了3個場。
(4)故事里涉及了哪些主要人物?“我”、周圍的觀眾、藝人。
(5)看社戲時,“我”和周圍的觀眾關注點有什么不同?周圍的觀眾只是看社戲本身,而“我承認,我并不能聽懂所有的戲文,我也不是生、旦、凈、丑都耐煩看”(第10節),“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對豫劇感到興趣,毋寧說是對當地的人文環境——對看戲和做戲的人更感到興趣”(第18節)。事實上,本文寫的主要也是“看戲和做戲的人”。這樣,今天的這堂課,我們主要就來分析這兩類不同而又有聯系的人——觀眾與藝人。
二、分析藝人形象
本文主要寫了藝人們什么特點?
一是對藝術非常虔誠、執著。
有關句子:“那武丑的翻筋頭,卻每令我心悸發怵……卻也是能貼臺邊兒穩穩地剎住,險伶伶地看似要掉,就是掉不下來”(第11節),“但見她翻過青龍戰袍,耍過一陣大刀后,竟直逼老生大罵而去。老生被罵得連連敗退,無以招架,終于逃向后臺去。我感到大欣慰……”(第12節),“姑不論戲碼怎生地瞎編亂造,臺上的老包卻唱得十二分地賣力,血氣沸騰,聲貫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極深,成熟到家”(第16節)。
簡要分析:主要通過動作描寫來表現他們對藝術的虔誠、執著。
一是生活非常艱辛。
有關句子:“那武旦剛才指鼻大罵老生時,蘭花指過于粗大了,實在少點美感。這一偶然發現,使得我在后來,老愛盯著旦角的手看,并無法不承認一個可悲的事實:幾乎所有旦角的手,莫不都粗大得有如半個蒲扇,尤其是云起手來,真能遮住半個天”(第12節),“貓兒臉姑娘,正對鏡將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發髻上……”(第19-22節),“逗笑間,我才注意到后臺的另一端,支了個碩大無比的鍋……”(第25-27節),“順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見那邊石頭上坐著一青衣少婦,正在奶孩子……”(第28-37節)。
簡要分析:“蘭花指”是細節描寫,是特寫鏡頭,是以小見大;“貓兒臉姑娘”,主要是通過外貌描寫來表現的;寫那個“碩大無比的鍋”,作者直抒胸臆,進行議論抒情;“青衣少婦”,主要是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的。
三、解讀觀眾心理
快速瀏覽,找出在每一場演出中有關觀眾看社戲的句子,看看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
第一場
有關句子:“沿著白生生漫著月光的鄉路,匯入四鄉八村看戲的人流中……”(第4節)“我們趕到時,已是鑼鼓喧天,觀者如墻,開戲有一會兒了”(第6節)“臺下的觀眾卻不理會什么蘭花指。他們全部的審美情趣審美熱忱都集中在戲情上熱鬧上,集中在花花綠綠的行頭和唱文工武上。尤其是那個身懷技的武丑,收場大吉時一氣翻了三十八個筋頭,簡直瘋狂了臺下的每一個人,笑破了清寂初寒的深秋之夜……”(第13節)
第二場
有關句子:“次日,鑼鼓家伙響起得更早。太早還懸在西天沉著地燃燒,便已有前村后隊的人,不絕地去趕戲了”(第14節),“好在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臺下看客的熱情” (第16節)
第二場
有關句子:“但見風雨無阻戲場又是黑壓壓地坐滿了人。一村演戲,眾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這些鄉下人戲癮頭的之大”(第38節)
簡要分析:觀眾之多,說明俚俗的豫劇深得群眾的喜歡,同時也反映出他們對文化生活有著強烈的需求欲。
四、走近人文環境
第18節中,作者寫道:“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對豫劇感到興趣,毋寧說是對當地的人文環境——對看戲和做戲的人更感到興趣。”也就是說,觀眾與藝人——看戲和做戲的人,共同形成了豫劇的人文環境。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照一下這一人文環境。
齊讀:“作為中國‘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劇……”(第17節),“我似乎突然明白了這‘高粱棵里的玩意兒’,何以會有永恒的生命力?”(第38節)
分析:作者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五、走進文本作者
讀完本文這個故事,我們“難以忘懷”。我們忘不了文化和精神需求如此強烈的觀眾,忘不了雖然生活艱辛但對藝術如此虔誠和執著的藝人,但我們同樣忘不了的還有一個人,她是誰?“我”,實際上就是作者。
作為“生長在城市”(第18節)作家,她并沒有鉆進文學的象牙塔之中,而是深入社會的底層,不辭辛苦地“趕滿了十五場”(第40節)社戲,并且深入民眾,了解觀眾的內心世界,“轉到后臺”觀察藝人們的生活狀況,跟藝人交談、交心,甚至出于真正的同情,把家里的藥和兒子小時的`褲褂送給那個“青衣少婦”。
作者王英琦是一位既思索歷史和民族的命運,又能夠充分內省的散文家。強烈的民族情感和倔強的個性,使她的創作具有豪放之氣和催人警醒的力量。被稱作“大陸三毛”的王英琦,不僅有著三毛那樣浪跡天涯的經歷,而且也像三毛那樣在寫作上有著不羈的個性。她不僅喜歡駕馭一些歷史、文化的大題材、大主題,而且表達也是粗獷豪爽的,絕無小家子氣。她的語言也有特點,無論是針砭歷史時弊還是弘揚個性心靈,她都是快人快語,直陳胸臆,幾乎不及雕琢,也少有女性作家那樣的委婉含蓄。其博大昂揚的意境和一爭高低的語勢,在當代女性散文家中別具一格。
王英琦散文創作的成功,是否也可以給正嘗試寫好記敘文的我們一點啟示呢?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談談(這實際上也是對文本學習內容的一個總結),如:做人與作文、藝術與生活、作家與大眾、觀察與思考……
《社戲》方案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梳理詳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
3、學習小說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4、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5、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誠摯情誼。
【教學設計】
以品讀體驗為主。
《社戲》全文原有前后兩個部分,課文節選自后一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記述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了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品讀體驗,在品讀中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同時聯系生活,在品讀體驗中揣摩語言,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本篇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童年引讀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童年
童年是七彩的夢
伴我在床頭玩耍
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
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
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
現在呵,童年卻是枚小小的鈴鐺
不管春與夏、秋與冬
永在我記億深處
放聲歌唱
同學們,我們的童年都是美好快樂的。哪位同學愿把自己最難忘的經歷說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魯迅的小說《社戲》,那又是怎樣的一件事,一種感受呢?
(情境創設力求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力求營造一種輕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童年生活的回憶中融入課文。)
二、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或聽磁帶錄音):
⑴ 畫記自己難以讀準、難以理解的字詞。例:
憚 踱 頗 歸省 行輩 攛掇 鳧水 潺潺 宛轉
⑵ 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⑶ 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教師可適當提示:本文的線索是什么?根據線索劃分課文部分。)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莊看戲。
看戲前(1~3段)──看戲中(4~30段)──看戲后(31~49段)
三、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么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這是還未當家的已嫁女兒的一般情況;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母親的情況不同于上述的已嫁女兒,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清明掃墓完畢之后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么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點?(村中居民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小村莊)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風尚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看著在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蝦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釣尖送到嘴里去,被釣上來,自然樂趣甚濃;吃著自己和小朋友一起釣來的蝦,更會甜在心里。
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么愿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么樣的作用?(多方表現樂趣,鋪墊趙莊看戲)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于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四、總結存儲,體驗拓展
1、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⑴ 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⑵ 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⑶ 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2、體驗拓展:
⑴ 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⑵ 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第二課時
一、再述樂事,導入看戲
(生活樂事的敘述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對看戲部分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
二、默讀看戲,梳理過程
1、默讀第二部分看社戲的全過程,并思考:圍繞社戲主要寫了哪幾件事?并據此劃分好這部分的層次。
討論明確:
一層(4~9段):看社戲前的波折;
二層(10~13段):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三層(14~21段):在趙莊看社戲;
四層(22~30段):看社戲后深夜歸航。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受語文美,在探究中發現語文的思想美,在誦讀中體驗語文的情感美。)
1、看戲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來是如何解決的?為什么這樣寫?
討論明確:看社戲前確實遇到了一些波折,如一時叫不到船,母親不準我和別人一同去,又怕外祖母擔心等,還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我的掃興。然而,這些困難又逐一地被小伙伴們解決了:首先解決了船的問題,接著又擺三條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亂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還用寫包票的.話作了保證,讓外祖母放心,實現了我去看社戲的愿望。這樣敘寫既突出了雙喜等小伙伴的友愛、聰慧的品德,同時也顯得文筆曲折,文意跌巖。
2、文中為什么說笛聲宛轉悠揚,使我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呢?
討論明確:自失是指我聽得出神,忘了自己。這是因為被美麗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緣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產生過什么誤認?寫這些具有什么樣的表現力量?
討論明確:我在航船去看戲途中曾產生過兩點誤認: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誤認為趙莊,一是誤把漁火誤認為戲臺上的燈火。心急才產生了誤認,寫這兩點誤認,既構成了情節的曲折,又進一步表現出我急欲去到趙莊,看到演戲的心情(板書:誤認 心急生誤 兩誤曲折 更現心急)。
4、我在望到戲臺時的心情怎樣?
討論明確:我望到莊外臨河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那縹緲月夜空間的戲臺,使我疑心是畫上見過的仙境,深被吸引,無限歡喜,更全神貫注地一直望到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無限歡喜、興奮之情。
5、在作者筆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戲好看嗎?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好看。
① 想看鐵頭老生翻跟頭,但那老生卻沒翻。
② 想看到蛇精和跳老虎,但等了許久都不見出來。
③ 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終于出了臺,并不停地唱著。
還可以從哪些地方看出戲不好看?
文中孩子們喃喃的罵,不住的吁氣,打起呵欠等,這些孩子的神態描寫,也從側面表現了戲不好看。
6、既然戲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贊成回去了。課文中月夜歸航這一部分寫得也非常精采。但為什么沒有寫沿途所見的景物呢?
討論明確:因為前面第11節已著重寫了兩岸景物,所以這節略了這部分內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興致將盡,在小說將要結束之際,偷豆一事又把情節推向了高潮。為什么說偷?偷誰的豆?
討論明確:孩子們認為背著大人摘豆吃是不應該的,所以直言不諱地說偷。可是他們不是竊取別人的東西來肥私,有趣的是把自己家最好的勞動果實奉獻給伙伴享用;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這些話足以表現出這群農家孩子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
8、由此,我們想想,小伙伴們這樣熱衷于來看戲的真實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明確:
⑴ 對少年兒童來說,對未知事物或新鮮事物的追求與探索遠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
⑵ 小伙伴們更在乎的是在看戲途中彼此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玩耍。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小伙伴們真正感興趣的不在社戲,而在看戲前后的那種氣氛、感覺。
四、品讀賞析,景物描寫
1、去趙莊看戲的途中,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討論歸納:
嗅覺:(清香、水氣)
視覺:(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
聽覺:(似乎聽到了歌吹)
想象:(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
2、這樣描寫看戲途中的情景,起著什么樣的作用?表現了我什么樣的心情?
作者借助我,一路上領略了江南水鄉的夜景。這段描寫,從感覺入手,描繪了豆麥、水草的清香、淡黑起伏的連山、皎潔的月光、閃亮的漁火、宛轉悠揚的笛聲、孩子們的歡笑聲,寫得有聲有色有味,然而更有情。寫連山,以動寫靜;寫笛聲,以聲傳情;寫漁火,由遠及近。這樣寫,既給人一種詩情畫意之感,又將社戲在仙境般的景致中呈給讀者。同時也表現了我急欲看到社戲的急切心情。
3、明確下列幾個問題:
⑴ 朦朧在句子里作什么詞用?
朦朧原來是形容詞,現在作動詞。(下文中模糊也是這種用法。)
⑵ 為什么說連山像鐵的獸脊似的踴躍向船尾跑去?
這樣寫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歸航的描寫又怎樣呢?為什么說航船像條大白魚呢?
要求同學與上面的寫景比較,討論明確:
從趙莊回平橋村途中的描寫以仙境再擬社戲,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另外,還寫得帶有童話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烘托出了孩子們看社戲安全歸來的愉快場景。
(讓學生在品讀賞析中體會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領會小說景物描寫的特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五、總結存儲,歸納特色
1、總結存儲:
這是一段優美清麗的自然環境描寫,它寫出了農村夜景的清新,寫出了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情與景有機的交融在一起。
2、學生在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歸納特色:
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運用多種修辭方法,融情于景,才能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具體地說:
⑴ 景物描寫多側面。《社戲》在描繪農村自然景物時,分別從色彩、聲音、視覺、聽覺、嗅覺各個側面著筆,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給人以十分豐富的感覺,景物的立體感由此產生。
⑵ 景物描寫多層次。這里所說的層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間位置,《社戲》中能清晰地顯示出遠景、中景、近景三個層次。
六、片斷仿寫,體驗拓展
1、找出描寫山、戲臺、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進一步體會體會。
2、按照課文中景物描寫的方法,仿寫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第三課時
一、復述偷豆,交流感受
請同學復述偷豆情節,交流感受,導入課文。
(因為這段很貼近少年兒童的生活,通過偷豆這一情節,表現了農家少年天真、熱情、純樸和稚氣。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二、體驗角色,把握性格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這篇小說不僅情節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學們的角色體驗中,在人物動作、語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雙喜:聰明能干。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1、小說描寫的主要人物是誰?其他人物有誰?你最喜歡哪個人物?他具有怎樣的品質?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說主要描寫了雙喜,其他描寫的人物有:桂生、阿發、六一公公。
雙喜: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伙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周全。
(對這個人物,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要引導學生從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征。)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還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伙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伙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這些人物雖著墨不多,但勾畫得頗為準確、生動,也要認真領會。)
三、合作探究,梳理詳略
1、全文寫了哪幾個故事情節?詳略又是怎樣安排的?
教師投影七個故事情節,然后請同學們梳理明確:
A、趙莊看社戲
B、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C、看社戲前的波折
D、看社戲歸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G、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
⑴ 情節順序是:G、F、C、B、A、D、E
⑵ 詳寫的是: A、B、C、D
⑶ 略寫的是: E、F、G
2、課文這樣有詳有略地敘寫事件產生了什么樣的藝術效果?
討論明確:這樣詳寫略寫相配合,既表現出小住農村的諸多樂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總的來看,本篇詳寫去趙莊看戲的全過程,略寫小住平橋村的得到優待,一般樂事,和看戲次日的情形。詳寫的各個情節,讓人讀來如同身歷其境,親見其人,深受感染;略寫部分也多以簡約的筆墨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量,釣蝦、放牛就表現出農村生活的濃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簡短問話和送豆行動,更表現了鄉村老人的淳樸寬厚、熱情好客。這種詳略結合的靈活運用值得我們認真體會和學習。)
四、歸納主旨,體驗反思
1、歸納主旨: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說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2、體驗反思: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討論歸納: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性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總結存儲,拓展延伸
1、總結存儲:至此,我們可以說,這篇文章以去看社戲為線索,寫出了系列的人與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橋村在我是樂土的主旨,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顆童心,就能擁有童年般的快樂;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實有著美好的情趣,只要我們擁有一顆愛心和一雙敏銳的眼睛,你們就能發現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無處不在。
2、拓展延伸:
⑴ 做課后練習題第三題。
⑵ 寫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社戲》方案6
教學目標
1.學習運用情節、結構分析小說,并理解文中敘事有詳有略的寫作特點。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體會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敘事有詳有略的寫法。 4.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寫對表達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學難點 :
1.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2.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學方法:
1. 閱讀第一法——質疑法(提問法) 2. 聽錄音法、朗讀法。3. 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時間:3課時
課前預習: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歸省(xing)行家hang )憚(dan)絮叨(xudao)怠慢 (dai)攛攝(cuan duo 鳧水(fu)潺(chan)歌吹(chui蘊藻 (yun zao)家眷juan)皎潔(jiao)漂渺(piao miao。)糾葛(jiu ge)
2.查工具書,解釋下列詞語。
(1)倘:連詞。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設。
(2)大抵:副詞。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對某種情況的基本 估計。
(3)相仿:大致相同。仿:類似。
(4)欺生:欺負新來的生人。
(5)怠慢:冷淡。怠:輕慢。慢態度冷淡。
( 6)誠然:副詞。有“確實”的意思。
(7)舒展:原指伸展得開,不蟋縮。本課是“舒暢”的意思。
(8)通通:本課形容船頭激水的聲音。
(9)朦朧:月光不明。本課用作動詞,是“模糊起來”的意思。用作形容詞,泛指(光線、物體、思想、意識等)模糊、不清晰。
(10)歌吹:歌聲和樂聲。
(11)屹立:高聳而穩固地立著。屹:山峰高聳的樣子。
(12)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樣子。
(13)掃興:正當高興的時候,遇到了不高興的事情而興致大減。興: 興致。
(14)糾葛:糾纏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糾纏不清的關系。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
師:同學們,童年是我們最值得珍藏和回憶的美好時光,老師很想知道你童年時,你最喜歡去哪里?最喜歡做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師:童年生活猶如一幅五彩斑斕的圖畫,猶如一個歡快跳躍的音符,說不盡道不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讀魯迅先生的《社戲》,看看文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童年生活的畫面。
1.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 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Q正傳》,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吶喊》,雜文集《墳》《二心集》等
2·寫作背景: 這是魯迅1922年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作品以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 為依據用第一人稱寫看社戲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 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初識課文:聽錄音,弄懂字音,了解課文大意。
三.課文分析 :
1.提問:請按時間順序給課文分段、分層,歸納段意、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部分(第1—3節)寫平橋村隨母親歸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和參與人物。
第1層:(第1節)交代看社戲的時間、地點和機緣。 第2層:(第2節)交代鄉間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層:(第3節)平橋村樂土的樂事:釣蝦、放牛。并為最大樂事—— 看社戲作鋪墊。
第二部分(第4-30節)寫到趙莊看社戲的全過程。
第1層(第4—9節)寫看社戲前的波折。 第2層(第10—13節)寫去看社戲途中的見聞、感受。
第3層(第14-21節)寫在趙莊看社戲。 第4層(第22-30節)寫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節)寫看社戲后的余波。
2.課文寫了幾件事,哪些事詳寫?哪些事略寫? 討論并歸納:
(1)六件事:A .寫了人隨母親歸省小住平橋村;B.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C. 看社戲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戲途中;E.去趙莊看社戲;F.看社戲 后歸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詳寫的是:C D E F (3)略寫的是:A B G
3.提問:為什么有的情節詳寫,有的情節略寫? 討論并歸納:
因為文章主要寫看社戲,所以趙莊著社戲,夜航去看社戲途中,看社戲前的波折,看社戲后歸航偷豆詳寫,其他情節與看社戲關系不大,所以略寫。
4.提問:“我”看社戲的時間在什么季節?你怎么知道的? 討論并歸納:
在春末夏初。因課文寫“消夏”“掃墓完畢之后”,“羅漢豆成熟”“兩岸的豆麥”。寫的是春末夏初時的景物。
5.提問:“我”看社戲的地點是平橋村。平橋村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我為什么稱它為樂土?
討論并歸納: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 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點。但在我是樂 土。因為:(l)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 山”了;(2)許多小朋友伴我來游戲,掘蚯蚓,釣蝦,放牛;(3)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人人平等。
四、小結 :
本文作者圍繞看社戲,濃墨重彩地鋪寫看社戲前的波折,去看戲途中,看社戲的過程和看戲后歸航偷豆,令人讀來如身臨其境,深受感染。 而對于得以看戲的機緣,看戲后的余波,作者則簡略帶過,用筆非常高明。詳略之間,又并非簡單化的截然分開的。詳寫中也間雜著略寫(如母親深夜候船)略寫也絕不是都作籠統的交代(如放牛釣蝦的鄉間生 活就寫得充滿情趣)。這些寫法,都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寫作特色)
五.作業 :
1.練習一、練習二(可以不抄寫題目,答案要詳細準確)
2. 課后詞語抄寫兩遍。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
認識魯迅筆下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分析雙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養學生提問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學生整體感悟能力和詞句分析能力。積累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端正學生學習態度,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內容:
一.導入 :這是一篇小說,雖然是以作者的經歷為素材創作的,但“我”是小說中的人物,不是魯迅。課文是《社戲》這篇小說的節選,“表達了作者對少年時代生活的懷念,特別是對農家小朋友誠摯情誼的眷戀”。
二.討論探究以下問題,分析人物形象:
1.提問:平橋村本是一個“極偏僻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可課文中說“但在我是樂土”,為什么?
{明確:
(1)“我”在那里受到“優待”——釣蝦“歸我吃”;坐船“在艙中”;和年幼的小孩“剝豆”;六一公公送我羅漢豆。
(2)可以免念枯燥無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沒有嚴格的行輩之分,年紀相仿的“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
(4)有熱情好客的小朋友們:有“最聰明的雙喜”,有樂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發。
(5)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釣蝦”;放牛;看戲;欣賞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寫“樂土”之“樂”是要反襯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樂,表達了“我”對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時也反映了農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討論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確:交代了看社戲的時間、地點、機緣,引出了同去看社戲的人物——鄉間生活的小朋友,還交代了“樂土”中的樂事,為下文寫“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戲做了重要的鋪墊。同時,平橋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懷念的。)
3.分析雙喜的言行,談談雙喜是“好孩子頭”還是“壞孩子頭”? 討論并歸納: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們時,雙喜大聲打包票,理由有三:①船又大②迅哥兒向來不跑③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表現雙喜反 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 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發的娘知道是要挨罵的——表現雙喜考慮 周到。
(5)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 策——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到。
(6)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事有始終。
(7)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4.偷吃羅漢豆這一情節中,作者重點描寫的是什么?
分析:這里,作者重點描寫的是“偷”豆,通過對孩子們“摸”、“摘”、“煮”、“吃”等幾個細節的描寫,表現了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優秀品質。阿發在地里“往來的換了一回”的獨特動作和“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的個性化的語言,充分表現了他熱情無私的高貴品質。通過對“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的處理,表現了雙喜的聰明、果斷、正直的性格特征。
5.論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設問:( l)小伙伴們在什么地方“偷”?為什么“偷”?( 2)“偷”誰家的?怎樣“偷”? (3)他們怎樣預防“偷”的秘密被人發覺,又怎樣對待可能出現的后果呢?討論并歸納:
(1)偷的是自家的豆,請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請客,理所當然;( 2)從六一公公的話可以證明“請客?——這是應該的。”( 3)六一公公還送豆給客人嘗嘗。因此,這不算什么盜竊行為。而是表現了孩子們熱情好客,淳樸善良,天真活潑。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偷”中凝結著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中跳動著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中反映著小朋友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歡樂。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談談六一公公是一個什么樣的老人。 討論并歸納:
(1)“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 踏壞了不少。”證實雙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
(2)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揖,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 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六一公公淳 樸、好客。
(3)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 六一公公好高。
(4)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小結: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7.文除了這兩個主要人物之外,還有其他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他們對我是怎樣的態度?
討論明確:外祖母、母親、阿發、年幼的等許多小朋友。
三.小結:
課文描繪了農村少年的群像,著重刻畫了雙喜的形象,還有阿發等人;此外還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樸、熱誠和寬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題思想或者說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描寫表現出來的。
四.作業 :
練習三,抄題目,認真分析作答。
背誦12-14自燃段。
熟讀課文。
《社戲》方案7
【教材分析】
本單元課文的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系。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是人類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對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鑒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伙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閱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知識目標:
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
⑴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⑵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在課文中,作者記敘了一段幼時看社戲的經歷,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贊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課效率,增加課堂知識容量。
2、把播放課文錄音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通過課文錄音把學生引進課文所描述的畫面,接受美的熏陶。
【教法、學法】
1、《社戲》雖然寫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齡與初一學生大體相當,但畢竟年代久遠,對于當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會產生出許多奇怪的疑問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選擇教法時原則上應該精講、少講,放手讓學生去讀,去討論,去領悟。學生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只集中在故事情節上,而對優美的景物描寫、細膩的心理刻畫不會很在意。這正是需要教師精講的地方。教師要重視點撥,提供背景材料,點明要點所在。教師的作用在于啟發學生思維,而不是交給學生一個答案。文學作品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同的讀者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學本課時,尤其在處理課后練習,不宜追求惟一的標準答案,要允許并且鼓勵學生提出質疑、發表見解。
2、不同時代的少年兒童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純真的童心卻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閱讀時,采取聯想的方法會比較好一些。從《社戲》里小伙伴們的所作所為,聯想到自己;如果身處其境,會不會也那樣做?在現實生活中,自己和朋友們是不是也做過類似或者更淘氣、更有意思的事,做這些事,表現了少年朋友們怎樣的態度和情感?其次,要學習發現問題,提出質疑。《社戲》里的小朋友為什么這樣而不那樣,怎樣去評說他們的行為,這些都是可以質疑的。不只要提出問題,還要有自己的見解。第三,要認真體會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心理描寫,并學習這些表達方式。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2、解決字詞障礙;
3、理清文章脈絡;熟讀課文;
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教學方法〗
1、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2、學生朗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
3、利用課文中的注釋和背景材料介紹,學生描述社戲這一習俗;
4、學生聯系家鄉某一文化習俗,在課堂上口頭表達,課后寫小作文。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適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第二課時
〖教學環節〗
1、看戲前的波折;
2、航船在去趙莊途中的.如畫景物和急切心情;
3、看戲時的心理和興趣。
〖教學方法〗
1、找出夏夜行船時表現作者所見、所聞、所感的句子,并且體會其中哪些描寫可以體現當時人物的心情,明確此處是通過寫景來抒情的;
2、學生復述看戲過程,歸納看戲時人物的心情;
3、布置課后寫一篇小作文,練習以景抒情的寫法。
〖設計意圖〗
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課時
〖教學環節〗
1、看戲歸來的情形;
2、看戲次日的情形。
〖教學方法〗
1、復述歸航時主要寫了哪些趣事;
2、比較此時心情同看戲時有什么不同;
3、重點討論、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義。
〖設計意圖〗
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課后實踐】
學生雖然不大會有在農村看社戲的經歷,但在城市中會有豐富多彩的各種文化活動,可以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活動的情況寫下來,也可以請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談談他們是否看過社戲的情景。
《社戲》方案8
花了三個課時,戰戰兢兢地上完了魯迅先生的《社戲》,總感覺意猶未盡,總感覺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教給同學們。可是靜下心來,仔細揣摩,卻又無法知曉到底還有什么東西……
當下,雖然魯迅在各類教材中的地位急劇下跌,可是我依然對之敬重如故,所以每次上他老先生的文章,我都會認真備課。這次當然也不例外。
從整個單元來看,都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文章,單元導讀明確指出:“學習本單元,要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品味并積累優美的語句。”為此,在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時,我充分考慮到了這樣一個總體性的學習方法和目標,“品味、積累優美的語句”成為了我確定的首要教學目標,其次便是“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而教學方法則以教師的講授、啟發為主,進而引導同學們對課文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第一個課時以本文寫作背景、梳理文章的字詞為主要內容,同時給部分沒有看完文章的同學留出一定的時間快速瀏覽課文。這個課時進展得十分順利,特別是在講解字詞的時候,同學們的發言都很積累,不僅有提出問題的,更有解答問題的。第二個課時則以梳理文章內容為主,并輔以體會文章的思想內容。梳理文章的內容是難點,因為這篇小說篇幅較長、所寫的事情與同學們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因此,我事先把每一個部分的起止段落都標了出來,然后讓同學們據此概括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可即便這樣,最終完成任務的還是我自己。特別是在分析全文的思想內容時,同學們更是低頭不語。現在想來,還是自己引導的不夠,同時也與一些同學課前沒有認真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有關系。第三個課時,則主要品味文章的語句。這個內容以分析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為主線來展開。這一個課時,同學們發言積極,而且好幾位同學的發言都讓我喜出望外。在講到人情美的時候,我自己的預設主要是以阿發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表現為佐證。可同學們則認為“釣回的`蝦都歸作者吃”以及“雙喜在同作者母親談判時敢寫包票的理由”這兩個依據也可以成為人情美的佐證。答案一出,我稍作思忖,便立即露出贊美的微笑,這也可以看作是這節課的最佳生成、閃光點了。在講到“人性美”的時候,從文中找到理由似乎不是很難,同學們也都做得很好。但一個同學的發問頓時讓我驚喜萬分:“老師,既然人性美,可為什么還要干偷豆這類壞事呢?”問題一出,我即刻表揚了這位同學,他問的問題不僅有助于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還為我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探討課文提供了絕好的契機。這篇課文最終是在我給同學們講自己的童年往事中結束的。
現在細細想來,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探討課文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短,只是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交給同學們粗略地談論一番便算完成任務,根本就沒有留給同學們發問的時間。而這篇課文原本計劃在一位同學由本文所引發的童年往事中結束,可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到這樣的學生,也許是時間太緊的緣故吧。
縱觀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上這篇課文了,上完之后,依然心神不寧,因為我從課堂上同學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于魯迅的那種陌生感和不屑感。我對魯迅先生敬重有加,更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多讀魯迅、讀懂魯迅,從而敬重魯迅。然而,這一次教學實踐再一次告誡我:之所以會產生“魯迅過時了”的無稽之談,魯迅文章的基層教育者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社戲》方案9
一.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味平橋人淳樸真摯的感情.
2.體會小說景物描寫的作用.
二.課前準備
布置學生預習,查字典疏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小組互動探究
2.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設計 (第一教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目標
(二)作者簡介,檢查字詞
(三)感知課文,互動交流
快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情節。
小說的主要情節:
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
2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
3看社戲前的波折
4夜航去看社戲途中
5趙莊看社戲
6看社戲后歸航偷豆
7六一公公送豆
(四)感悟探究,精讀揣摩
1.重點探究課文第11,12自然段。
四人學習小組互動交流 集體交流
從嗅覺、視覺、聽覺等入手,寫得有味,有色,有聲,更有情.作者還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寫出了江南水鄉的夜晚美景,烘托了“我”看社戲途中愉快的心情。寫行船之快,襯托了“我”急于想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
2.自選探究
1.讀——讀喜愛的語段。
2.說——說探究的內容。
3.問——問不懂的問題。
4.幫——幫助解決疑難。
5.選——選探究優勝者。
四人學習小組互動交流 集體交流
教師強調:“偷豆”的.是與非 ?
(五)課文小結,反饋拓展
1.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迅哥之意不在戲,在乎山水人和之間也,山水人和之樂,得之心而寓之戲也。
2. 你在生活中有這樣的體會嗎?
【《社戲》方案】相關文章:
《社戲》教案02-27
《社戲》的教案02-26
《社戲》說課稿06-30
社戲的教案09-03
社戲-教案08-29
《社戲》教案08-27
《社戲》經典教案08-25
《社戲》反思10-14
《社戲》教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