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方案精選15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順利進行,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那么方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學方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學方案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蒙、喃”等7個字。會寫“并、夜”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父親的愛鳥之情和我的護鳥心愿。
3、主動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能用“快活”等詞說句子。
4、讀寫結合,擴展閱讀,激發學生從小學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從字里行間去感受“父親”那份非同尋常的愛鳥之情和“我”的護鳥心愿。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字詞卡 小鳥圖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
一、談話激趣,揭示課題,
1、談話激趣:播放鳥叫的錄音,引導學生談話。你喜歡小鳥嗎?你了解小鳥嗎?
2、是啊,鳥兒是大自然中的精靈,是我們人類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和鳥有關的故事《父親和鳥》(板書課題)。
3、讀題質疑,讀了課題,你的腦袋瓜里會迸出那些問題?父親和鳥有什么關系?父親是個怎樣的人?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父親和鳥”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快讀讀課文吧! (要求:先自己讀通課文,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讀準,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然后標出課文有幾個自然段。)
2、檢查反饋,課件出示詞語,指導認讀;
霧蒙蒙 鳥味 獵人 黎明 一瞬間嗯
喃喃地說 焐得熱騰騰 濃濃的草木氣味
(1)借助拼音,指名領讀。重點正音:蒙和騰是后鼻音,瞬是翹舌音,前鼻音。“熱騰騰”變為第一聲
(2)去掉拼音了,你們還會讀嗎?
(3)你用什么好辦法記住了哪個字?學生自由記字形,再交流識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喃 濃 嗯 味
換一換的方法:焐——悟,獵——-借
(4)開火車讀詞語,齊讀詞語。
3、指導難句子朗讀。
句子1:父親突然站定,朝霧蒙蒙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他喃喃地說:“林子里有不少鳥。”
句子2:在樹林里過夜的鳥總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熱騰騰的。 句子3:父親又對我說:“在鳥最快活的時刻,在鳥飛離樹枝的那一瞬間,最容易被獵人打中。 (讀準多音字中)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朋友真能干,不但讀準了詞語,而且能把難讀的句子讀通了,相信你們也能把課文讀通順了,指名分段讀課文。(師生進行評價)
2、交流感受。讀完了課文,你們知道了什么?
父親和鳥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呢?課文中句有一句話已明確告訴我們,快速找一找。
3、生匯報,引出第一自然段:
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
①指名讀句子
②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么?(父親知鳥,愛鳥)
父親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說的那樣知鳥,愛唱歌的小鳥嗎?下節課我們再來讀一讀父親和鳥的故事。
四、指導書寫
1、課件出示生字,觀察討論:在這些字中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提出來討論,交流,提出解決的辦法。
2、指導書寫:
(1)比較“并、喜、重、群”,發現規律;一個字中有多個橫畫,排列的距離應當大致相等,每個字中只能有一個長橫。
(2)教師范寫喜和重,讓學生觀察體會,進一步感悟以上兩條寫字規律。
(3)學生臨寫,再進行評議。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上一節課我們認識了很多詞語朋友,這些詞語朋友你們還認識嗎? 課件出示詞語,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
2、齊讀第一自然段: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還有愛唱歌的鳥。 說說知道了什么?(父親知鳥、愛鳥)
過渡:父親是不是真的像作者說的那樣知鳥,愛唱歌的小鳥呢?這節 課讓我們再來來讀一讀父親和鳥的故事吧。
二 品讀課文 ,感悟情感
品讀之一——體會“父親的`知鳥”之心
1、 那么,你們又是從哪些句子感受到父親的知鳥呢?請大家快速讀課文,劃出有關體現父親知鳥的句子。
2 交流反饋,深入研讀
(1)父親突然站定,朝霧蒙蒙的樹林,上上下下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他喃喃地說:“林子里有不少鳥。”
A、 霧蒙蒙的樹林是什么樣的?
B、 “喃喃地說”是怎樣地說?父親為什么要這樣輕,這樣慢地說?
C、 誰能學學父親說話的語氣,讀讀這句話?
D、父親在霧蒙蒙的樹林邊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師:父親上上下下望了又望,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師:父親用鼻子聞了又聞,就知道了林子里有不少鳥,可我呢? 生讀:我并沒有看見一只鳥飛,也沒有聽到一聲鳥叫。
(2)父親真了不起,簡直就是一位鳥類專家!這鳥類專家為什么知道樹林里有不少鳥呢?誰來讀一讀?
出示:父親指著一根樹枝對我說:“看那里,沒有風。葉子為什么在動?嗯,還有鳥味。”父親的話很輕,生怕驚動了鳥。
誰知道,父親在說的時候,會有什么動作、表情呢?
在“嗯,還有鳥味。”前又會有什么動作或神態呢?說話的聲音呢? 你能把父親的話讀出來嗎?(生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輕一點,別驚動林中的小鳥!
(3)真的有鳥味嗎?出示:“有。在樹林里過夜的鳥總是一群一群的,羽毛焐得熱騰騰的。” 冬天,我們的小手都快凍僵了,媽媽拿什么為你們焐手的?小鳥們是怎樣將羽毛焐得熱騰騰的?
(4)父親還知道什么?
父親說:“這是樹林和鳥最快活的時刻。”
什么時候鳥最快活?你能給快活換個詞嗎?你什么時候最快活?快活的時候你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現在,就讓我們到林子里感受他們的快樂吧!
是啊,此時在我們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小鳥們成群地站在枝頭上,面對著初升的太陽盡情地歌唱。他們在空中時而盤旋,時而低飛,那么活潑,那么可愛!你聽,它們掩藏不住內心的喜悅向我們訴說________
語文教學方案2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積累文言詞語“初、見、過、更”等,了解一些文學常識,理解文章內容,領會文章內容,領會文章給人的啟示,品味文章中傳神的人物對話。
過程和方法目標:
反復朗讀課文直至背誦,復述課文內容,通過提問、訓練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可進行比較閱讀。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懂得“開卷有益”的道理,理解刻苦治學,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修養,對自己的成長意義重大;敦促學生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具準備:錄音機,朗讀磁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三分鐘(課外閱讀讀后感)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后來果然大有長進。
2.教師或請學生進行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正課
1.朗讀課文(聽錄音后,學生朗讀)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
(1)“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并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后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并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么“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并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并造句。
討論并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9.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并造句。
討論并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后,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課時
一、試背誦全文。
二、復述課文(學生講講文章的內容和背景)
三、情節表演(分男女兩組,每組三給人,分扮演三個角色)
四、教師小結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后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五、布置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背誦全文。
3.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六、板書設計:
教后記: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并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后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學生能夠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語文教學方案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
4、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注意本文詳略得當的寫法,揣摩精當的語言。
教學時數:兩課時
自學內容:
1、 查找作者簡介。
2、 讀課文,正音、斷句。
3、 結合注譯和查找工具書,翻譯課文。
一、作者相關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品讀課文
參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3.余聞之也/久。
采用比賽形式進行朗讀,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全班齊讀。
三、翻譯課文
小組組討論翻譯,提出問題全班交流,指定學生串講課文。教師明確重要字詞。
總結文言知識:
通假字:(1)扳,通“攀”,牽、拉。
(2)材,通“才”,才能。
詞類活用:書,動詞,寫。
意動用法:(1)父異焉。“認為……奇怪。”
(2)邑人奇之。“認為……奇怪。”
(3)稍稍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
(4)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
之(1)忽啼求之。代詞,指書具。
(2)借旁近與之。代詞,指仲永。
(3)傳一鄉秀才觀之。代詞,指詩。
(4)余聞之也久。代詞,指這件事。
(5)受之天也。代詞,指通悟。
于(1)環謁于邑人。“到”
(2)于舅家見之。“在”
(3)賢于材人遠矣。“比”
(4)受于人者不至也。“從”
課文翻譯: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未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當堂檢測,完成練習冊上的習題。
四、學習內容
小組合作選題:
1、將全文劃分為兩部分,并思考分別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2、題目為“傷仲永”,“傷”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具體指什么?
3、方仲永的變化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哪個階段是詳寫哪個階段是略寫?為什么要如此安排?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文中哪句話表明了原因?請分析本句,由此你得出什么結論?
5、最后一段中心意思是什么?你對此有什么看法?請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3、三個階段:
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
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4、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5、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自己確定發言的角度和觀點。
本題意在訓練學生確立觀察角度、從材料中提煉觀點的能力,以及闡述觀點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發言中心明確,層次清楚,語言簡練。限定時間,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組織語言。要啟發學生從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煉觀點,不拘一格。
指導學生體會本文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語文教學方案4
一、單元課文特點
1.本單元課文一篇選自《左傳》、一篇選自《國語》、兩篇選自《戰國策》,它們都屬于先秦歷史散文,記事全面翔實,寫人生動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本單元這些歷史散文對當時的政治狀況和社會生活作了廣泛而又具體的記載,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制度上的重大變革。但由于時代的隔閡,文中所記載的文化習俗、典章制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熟悉,特別是有些文言詞語音義變化很大,學習時會有一些困難。
3.本單元課文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如: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不計個人得失與安危,顧全大局、無私無畏的精神;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國語》、《戰國策》的作者(編者)情況、寫作背景、文體特點以及十三經、二十四史等有關常識。
2。了解先秦時期各諸侯國的地理形勢以及當時的風俗習慣、禮儀、典章制度、官職稱謂、人物身份等有關知識。
3.借助工具書與課文注釋準確地掌握本單元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音形義,能結合上下文揣摩某些詞語的含義,能聯系學過的課文,歸納多義詞的義項。
4.了解并掌握本單元出現的`四種文言句式的特點,掌握判斷句、疑問句及賓語前置句的某種規律。
5.區別疑問句中設問與反問兩種修辭方式的不同特點;了解比喻和委婉語的用法。
6.通過反復朗讀,加強理解,背誦其中重點段落。
7.能夠根據課文中的情節與對話,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并歸納其性格特征。
8.能夠較準確地分析文章結構層次并能簡要歸納各層大意,理解各層之間內在聯系。
9.能夠較正確地將某些文言句譯成現代漢語。
10.能夠學習古人,聯系現實,古為今用,寫出作文。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1.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培養借助工具書獨立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注意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的知識。語言材料方面古今變化較大,有些文詞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不再使用了,比如古代一些典章制度及官職人稱等,這些比較冷僻的詞語學習對參照課文注釋明白其意思即可,不必花費很大精力去記憶,有些詞語意義雖未消失,但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或者已經換成另一個詞語來表述,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修(長)、服(穿、戴)謂(說、對說)以及公、君等尊稱。這類文言常用詞是學習積累的重點。還有些詞語古今意義沒有多大變化,而現代漢語常作復音詞語或成語中的一個成分,如形形體、容容顏、衣衣服、妻妻子、朝朝三暮四等。要注意積累時應舉一反三。
2.隨時注意積累總結特殊文言現象:通假字、一詞多義,要善于總結一般語法規律,從而掌握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比如,文言文中的判斷句、疑問句與現代漢語有何不同?在什么情況下文言句中的賓語常置于謂語動詞前邊?要摸索出一般規律,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單元教學設計
1.本單元選人的課文,語言比較淺顯,內容生動有趣,篇幅也不長,可以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與課文注釋,自己串講課文,教師只做重點、難點的點撥。
2.《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是教讀課文,要求在掌握字詞句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以培養閱讀能力。《鄒忌諷齊王納諫》、《觸龍說趙太后》是白讀課文,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個別段落。
3.比較閱讀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體會這幾部歷史著作在結構層次安排、人物形象刻畫等方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4.如條件允許,可嘗試把現代化教學手段引進課堂。如利用計算機網絡發送對課文學習中重點難點內容的總結知識,發送要求進行比較閱讀的典型文章,這樣可大大提高課堂容量;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閱讀后的網上作文,教師可進行單獨指導,也可與其他同學進行網上交流,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也可把板書設計成幻燈片、實物投影,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語文教學方案5
教學要求
1、 會認生字14個,會寫生字7個,注意兩個多音字的不同讀音。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重點語句。
3、 讀懂故事內容,讓學生感悟到爺爺身上寬容、熱情、淳樸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重點語句。
2、讀懂故事內容,讓學生感悟到爺爺身上寬容、熱情、淳樸的美好品質。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過程預設
第一課時
一、 激趣導入
課件出示圖片:西瓜
同學們,這是什么?喜歡吃嗎?今天,我們和一個小朋友來到了一片瓜地,承擔起一個重要任務——看瓜。(板書課題)
看到課題,你的.小腦袋里一定有許多問題吧!趕快打開書,帶著問題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自由讀課文。
2、 思考問題:
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呢?
指名答。
三、 再讀課文,鼓勵學生質疑
1、 同學們回答得真不錯,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的記憶力怎樣?是不是也很棒?
課件出示詞語
指名讀、開火車讀
2、 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四、 品析重點句,幫助學生解疑
1、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2、 集中交流,檢驗討論效果
什么是“調虎離山計”?用文中的話來說。
為什么爺爺說小伙伴的行為不算偷?
指名答。
課件出示爺爺的話。
老師講解“偷”的不同意思,幫助學生理解。
指導朗讀。
五、 鞏固課文內容,加深理解
1、 默讀課文
2、 復述故事
六、 拓展延伸
爺爺多么了不起啊,種的瓜大、甜,待人還如此熱情、寬容。同學們,在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指名說。
是啊,幫助了別人,快樂的是自己!希望每個同學都能播撒快樂的種子,讓身邊的人快樂起來。
七、 板書設計:
看瓜
我 (看) 西瓜圖片 小伙伴(“偷”)
爺爺 (種) (方便別人)
語文教學方案6
教學目標:
1、學習掌握本課生字新詞,搜集并積累描寫月亮的詞語和詩句。
2、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秋節的習俗、由來以及與中秋節有關的神話傳說。
體會“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文中蘊涵的情感。
3、培養熱愛祖國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情感,懂得圓月象征著團圓,象征著美好,寄托著人
們的祝福和相思。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朗讀課文,了解中秋節的由來,熱愛祖國悠久的民族文化
難點:理解“每逢佳節倍思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在文中蘊涵的情感,懂得圓月象征著團圓。
教學準備:
收集有關中秋節的詩句,傳說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 欣賞:出示一幅一家三代在庭院里邊吃月餅邊賞月的中秋月夜圖,配以古箏輕
音樂。提問:從畫面上你知道了什么?你家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2、 學生欣賞圖畫,回答問題。說說自己家過中秋節的.情景。
3、 揭示課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中秋節》
二、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 指名讀課文,提問:課文介紹了關于中秋節的哪些知識?讀書的過程中,教師
注意指導學生正確認讀生字的讀音。
2、 兩三名學生讀課文,注意“祈”的讀音。
3、 組織學生討論。
4、 學生交流初讀收獲:如文中介紹了關于中秋節的時間、來歷、習俗以及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
語文教學方案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白楊的特點,教育學生學習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扎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
2、學習本課借物喻人的寫法,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導學生自學生字、新詞,完成課后習題。
【教學重點】
學習借物寫人的表達方法,能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領會父親對孩子講述的那段話。
【教具準備】
幻燈片或掛圖一幅、朗讀錄音。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初讀課文,概括主要內容,自學生字新詞,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板書:
白楊
二、導語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了解主要內容(抓中心)
1、教師范讀,讓學生思考:
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討論明確:
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帶著自己年幼的兒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楊引起了議論的事。
四、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劃:
邊讀課文邊劃生字、生詞及易錯的熟字。
2、查:
理解生字新詞。
3、講:
學生互相交流學習體會。
(音、形、義各有側重,教師作重點指導。)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撫:注意讀準字音,在字典中取準“撫”的義項,理解“撫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聯系課文理解詞義,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舉出反義詞(清晰——模糊),近義詞(清晰——清楚,分明)。
渾黃一體:全是黃色,分不清界限。指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
表白:對人解釋,說明自己的意思。
(對于生字新詞的處理,還要在講讀時指導學生結合語言環境加深理解。)
五、學生默讀課文,分段歸納段意(抓思路)
1、提出要求:
默讀課文,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教師可提示:課文從哪兒到哪兒是寫父親和孩子們議論白楊樹的。)
2、討論明確:
課文按記敘內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到“……從窗口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寫大戈壁和鐵路沿線的白楊樹。
第二段(從“一位旅客正望著……”到“……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寫父親與孩子們議論白楊樹。
第三段(從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寫孩子們將和爸爸一樣地在邊疆扎根。
六、作業
1、寫出下面詞語的反義詞和近義詞:
清晰、軟弱、動搖。
2、根據課后習題1的提示,認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解詞析句,完成課后習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交待學習任務
1、板書課題:
白楊
2、導言。
3、概括主要內容及寫作順序。
(從整體入手)
二、講讀課文(從整體到部分)
1、講讀第一段(從整體到部分):
⑴ 看圖、聽讀、思考:
大戈壁什么樣?白楊樹什么樣?
⑵ 默讀思考:
課文中怎樣描寫大戈壁?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
劃出主要詞句。
⑶ 讀后討論:
通過解詞析句理解、體會。
① 課文中怎樣寫大戈壁?請你結合畫面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大戈壁什么樣?作者要寫白楊,為什么開篇寫這荒涼的大戈壁?
② 課文怎樣描寫鐵路沿線的白楊樹?“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講?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
⑷ 教師小結。
2、講讀第二段:
⑴ 學生自由讀,思考:
父親和孩子們是怎樣議論白楊樹的?
⑵ 讀后討論交流:
① 這里的“一位旅客”指誰?這里的“衛士”指什么?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白楊出神”呢?
② 請三名同學分角色朗讀對話。思考:
誰說的話是主要的?兄妹對白楊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樣介紹白楊樹的?
③ 教師讀父親的話后提問:
“表白”怎么講?為什么說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⑶ 劃出句中的關聯詞語,并按要求造句。
⑷ 教師小結。
3、講讀第三段:
⑴ 教師引讀后,提問:此時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會想些什么呢?
⑵ 教師小結。
⑶ 學生齊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總結全文(又回到整體)
師生借助板書共同總結。
【說明】
怎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的指導思想是,必須讓學生經歷充分的閱讀實踐,使其在認真讀書中理解語言文字所描述的`具體內容,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使其既學習語言,又受到教育,同時掌握讀懂一篇課文的方法。為此,我采取了“解詞析句”、“朗讀感受”、“小結描述”三點做法,把讀、講、議、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解詞析句,深入理解
課文的思想內容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因此,閱讀教學必須重視語言文字的講解,通過解詞析句,幫助學生領會內容,體會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學時,我注意抓住關鍵詞句精講、細讀,使學生由“語感”進入“情感”,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樣遣詞造句、表情達意的。
《白楊》這一課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學時,指導學生學習作者怎樣生動形象地寫物,是教學的重點,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恰如其分地喻人,則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本課借物喻人的深刻蘊含,在講讀課文時,我采用“解詞析句”的方法,抓住重點詞語,分析富有深刻含義的句子,來指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內容,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解詞:
抓住課文中“茫茫、清晰、渾黃一體、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現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詞語進行講解。在指導學生解詞時,不但啟發學生理解詞語的本身意義,還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掌握這些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所表達的特定含義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導學生理解“高大挺秀”這個詞語時,首先指導學生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說說描寫參天大樹時,一般常用什么詞語?書中用了哪個詞?接著,指導學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這里表達什么意思;而后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這個“秀”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一個“秀”字,飽含著作者對白楊的喜愛贊美之情。這樣層層深入地講解詞語,不僅訓練了學生辨析詞義和準確用詞的能力,而且也培養了學生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課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析句:
重點指導學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的三句話,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這是一種比擬的說法。對于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說比較生疏,也不易掌握。講讀時,我便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認識這個句子的含義。首先引導學生理解:“這里的衛士指什么?”學生脫口而出:“指的是白楊樹。”緊接著,又引導學生考慮:作者為什么不說“一位旅客正望著戈壁灘上的白楊樹出神”呢?通過討論,學生認識到,作者將白楊樹比作衛士,生動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楊樹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對于戈壁灘的重要意義。這樣,又加深了學生對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認識。
課文中“父親”的話是文章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句子含義,我首先指導他們反復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后,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話寫出白楊的什么特點?它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通過逐句分析,最后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和生長特點(生命力強),并使學生懂得,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指導他們學習書中的句式,運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這樣既訓練了他們運用詞語的能力,又強化和發展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力。
對于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后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讀感受,印證理解
讀,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動,應該貫穿于講讀教學的全過程。教一篇課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講,左一個講解,右一個分析,那樣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課文,講得支離破碎,還占用了學生讀的時間。學生沒有閱讀實踐,閱讀能力是得不到培養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要加強朗讀和默讀。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如果熟讀深思,學生就會像演員進入角色那樣進入課文的意境,從中理解字詞句的含義,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觸到作者跳動的脈搏。
《白楊》這篇課文,作者通過白楊贊美了熱愛邊疆、扎根邊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講讀課文時,首先要使學生深入領會白楊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楊的品格和人物的行為聯系起來。具體地講,就是把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和“爸爸”扎根邊疆聯系起來,把小白楊樹迎著風沙成長和孩子們一定會在邊疆茁壯成長聯系起來。為了使學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師范讀、帶讀、引讀和學生默讀、自由讀、分角色讀、個人讀等形式,并注意指導學生讀出作者對白楊的贊美之情,從而表達對建設者的敬佩之意。
課文的第二段寫父親和孩子們議論白楊的特點,內涵較深,情感豐富。孩子與“父親”對白楊的認識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贊美它“高”,妹妹則稱頌它“直”,這只是孩子們直觀的感性的認識。他們并不知道“為什么這么直,這么大”,父親的話回答了孩子們潛在的疑問,講了白楊的特點,其中含義很深,是讓孩子們由表及里地認識白楊的品格。學習這一段,首先,我讓學生各自輕聲讀全段,思考:旅客們是怎樣議論白楊的。這是從整體上體會人物的情感。接著,指導學生分角色讀人物對話部分,要求學生體會孩子們的欣喜,父親的深沉。又通過指名讀來檢查學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達情況,然后通過默讀點出重點詞語,以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最后,我帶讀“父親”的話,借以連通學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緒。使學生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情緒上受到感染,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這樣,講前讀,講中讀,講后讀,學生的理解會在充分的閱讀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證。
三、小結描述,升華理解
教學中,教師應當用完美的語言去啟迪、影響、感染學生。閱讀課既要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分析,讓學生學習書本上的語言,也要用教師對課文理解的語言去影響學生,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升華理解。
在講完白楊的形象之中,我進行了如下小結:“普普通通的白楊樹到處可見,在庭院,在公園,在城市的街旁,在鄉間的路邊,對此,人們不足為奇。然而,在滿目荒蕪單調的大戈壁,看到這清秀挺拔的白楊樹,那碧綠向上的葉子,銀白泛青的樹干,給茫茫的戈壁帶來了生機和希望,也給過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悅。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楊便成了旅客議論的話題。”這樣的小結,再現了白楊樹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學生情緒盎然,猶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楊的身姿,既加深了對白楊形象的理解,也為下文的學習作了鋪墊。
在講完白楊的特點以后,我這樣進行小結:“白楊樹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城市需要它們,它們就舒展豐姿供人欣賞;農村需要它們,它們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風林墻。如今,戈壁灘需要它,它就在這生根了。它們頭頂青天,腳踩戈壁,不管遇到風沙還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還是雨雪,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通過小結,學生越發感到白楊樹是那么可愛,邊疆的建設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們也情不自禁地隨和著老師,一起進行小結,更加強了課堂效果。可見,設計優美精彩的小結,不僅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始終處于生動形象的語言感染氣氛中,有利于他們感知豐富多彩的優美語言,提高他們用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
在講讀課文結束時,我結合板書做了這樣的小結:“這篇課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寫了大戈壁的荒涼,也寫了白楊樹的挺秀;寫了孩子們的天真,也寫了爸爸的深情。語言樸實無華,感情真摯深沉。作者實則寫物,意在喻人,贊美祖國邊陲建設者熱愛邊疆,扎根邊疆的志向;不畏艱難,不屈不撓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國邊疆建設后繼有人的希望。我們衷心地祝愿:戈壁灘上的白楊樹越栽越多,越長越高,越來越美。”
學生隨著老師的手勢,借助板書,同老師一齊吟誦。此時,師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與作者產生了共鳴,從心底里欽佩那些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設者。這發自肺腑之聲,將課堂教學氣氛推向高潮,師生沉浸在詩情畫意之中。課雖結束了,但情猶未盡,意猶未已,使學生的理解和感情進一步得到了升華。
語文教學方案8
一、激趣導入
1、小朋友都喜歡欣賞美麗的圖畫,有一天,老師到外面也拍了一些圖畫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們想不想看啊?
2、演示:
秋天山野的景色。
你能說說這是什么季節嗎?
(板書:秋天。)
3、老師給大家看的就是秋天的圖畫,齊讀課題。
4、秋天是多彩的季節,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今天就讓我們也背上旅行包走進秋天的圖畫,轉一轉、游一游,好不好?讓我們一起乘坐“紅葉號”列車開始一次愉快的旅行吧!看,小火車來接大家了,大家檢查一下,該帶的四樣法寶都帶齊了嗎?這四大法寶就是帶上你們的眼睛仔細看,帶上你們的耳朵認真聽,帶上你們的嘴大聲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帶上你們的心,讓我們一起用心去體會、用心去感受。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系上安全帶,老師要帶領小朋友們出發啦!
二、初讀課文
1、瞧,我們的路線圖就在這(語文書),這一路上我們會遇到很多的新朋友,別忘了跟他們打聲招呼。
(生讀課文。)
2、檢查生字、句子:
⑴ “紅葉號”已經帶著我們到了目的地,看,果園的果子都熟了,趕快去秋天的果園里摘果子吧!誰能準確而且大聲地讀出水果上面的字,這個果子就是你的了。
(過生字關)──還有更大的果子呢?(過詞語關)臉頰,指的是哪兒,用手摸摸──
⑵ 發現沒有,書中有一句話把大部分的詞語都裝進去。快找出來讀一讀:
(出示課文第二句,指導學生讀準讀通。)──摘到蘋果一定很開心!讓我們把生字和詞語寶寶送回課文中讀讀吧!讀給同桌聽,讀對的夸夸他,讀錯了幫幫他。
三、新授課文
1、剛才,“紅葉號”已經帶著我們駛進了美麗的秋天,駛進了美麗的田野,我發現小朋友們都格外地投入,你們被這秋日的景色迷住了是嗎?誰能告訴老師,你們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呀?
⑴ 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
① 你看到梨樹怎么了?(結出了沉甸甸的果實、梨子成熟了、又大又黃。)多說幾個。
② 我們來看看課文里是怎么說的?這金黃的燈籠是……是啊,這一只只又大又黃的梨多像是金黃的燈籠高高掛在枝頭啊。多美啊!
③ 你能來讀讀嗎?
⑷ 師:聽了你的朗讀,老師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無數金黃的小燈籠。果實累累,真誘人啊!你在很用心地讀,誰再來試試?
⑸ 過渡:
嗚嗚嗚,列車開啊開,你還看到了什么?
⑵ 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
① 你讀懂了什么?
(蘋果成熟了。)
② 那直接說“蘋果成熟了,”好不好,你喜歡哪一句,為什么?
③ 讀出你的喜愛吧。
⑶ 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① 什么叫稻海啊?是一株稻嗎?二株嗎?……那是什么?(是啊,是數不清,是許多許多的……)這就叫稻海。
② 讓我們去秋天的田野感受一下這豐收的場景,感受一下這起伏的波浪吧。
③ 理解“翻”,為什么用翻呢?
對啊,稻子太多了就像海一樣,風一吹就像翻起了一層一層的波浪。
指導讀。能讀出多的韻味嗎?
⑷ 高梁舉起燃燒的火把:
① 圖片出示“燃燒的火把”。
② 為什么說高梁舉起燃燒的火把?
③ 讀。
2、齊讀四句話,如果去掉顏色的'詞好不好:
師:是啊,那是成熟的顏色,那是收獲的顏色。它讓我們的秋天更加多姿多彩,它讓我們的秋天更加……
3、學習第一句:
⑴ (放音樂)我們乘坐著紅葉號來到如此美麗的季節中,來到如此多姿的田野中,我們看到了梨樹( ),看到了蘋果( )看到了稻海( )看到了高梁(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向我們傳遞著一個消息,那就是“秋天來了,秋天來了”
⑵ 讓我們把這個消息,把這份喜悅帶給所有的人吧,誰來?
──聽出了你發自內心的喜悅
──聽出了你的……
──讓我們一起把這份快樂說出來吧。
──讓我們一起把這份快樂喊出來吧。
4、小結:
秋天的圖畫是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它是人們用汗水繪出的山水畫,它是山野對人們辛勤勞動的報答。
四、生字指導
1、今天我們的“紅葉號”之旅就要結束了,老師剛才在那還摘了好幾個成熟的蘋果,瞧,它露著紅紅的臉頰。
2、讓我們把紅蘋果里的生字請進田字格里。
3、瞧,住進了新家的生字寶寶多高興啊,仔細觀察。
4、跟著老師一起寫寫他們吧。師范寫。
5、你們能寫好它們嗎?生描紅。
語文教學方案9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山雨帶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領略大自然的秀美。
3、學習作者通過聯想和想象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課前準備】
1、讀不同作家寫雨的作品。
2、準備優美抒情的輕音樂作品。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自然界中,美無處不在,只要細致觀察,用心傾聽,你一定能發現美。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就是作者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后描繪的自然景觀。
揭示課題:山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課文讀通順。
2、提醒需注意的字音, 并理解這個詞:
啼(tí)囀(zhūàn)
3、談談對課文的初步印象。
4、思考:
作者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他觀察到了什么?傾聽到了什么?找到有關的句子劃下來。
三、朗讀賞析,深入感悟
1、作者聽到了什么?觀察到了什么?請用課文里的話回答。
(先是聽見山雨的聲音,接著看到山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
2、感悟山雨的音樂美:
⑴ 讀讀寫山雨聲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 沙啦啦,沙啦啦──
②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這里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從這奇特的想象中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
③ 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巖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
(這里作者把巖石、樹葉、綠草比作琴鍵。)
④ 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作者將灑落的雨絲比作“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作“優雅的小曲”。)
⑵ 小結:
作者通過大膽而又奇特的想象,寫出了山雨的音樂美,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同時也帶給我們一個廣大的想象空間,引起我們產生無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讀讀這些寫雨色彩的句子,你體會到了什么?
⑴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得透明。
(這里實寫雨的色彩──綠,給人清新的感覺。)
⑵ 這清新的綠色仿佛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是作者對雨色的想象。)
4、這篇課文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寫的?
板書:
雨前、雨中、雨后
這場山雨是在人們不知道的情況下,悄悄地、悄悄地來,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隨著這優美動聽的聲音,雨,改變了山林的顏色,綠得耀眼,綠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韻。
5、感情朗讀,加深理解。
四、背誦積累,拓展延伸
1、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熟讀成誦。
2、向學生推薦相關寫雨的課外美文,豐富積累。
語文教學方案10
教學目標:
1 會認15個生字。在學習中領悟一些識字方法。繼續培養自主識字能力、預習習慣和能力。
2 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珍惜時光的觀念。
3 使學生體會并學習邊讀邊想象的閱讀方法;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難點:
課文最后兩句是難點,“掠、拂”的區別是難點。識字和領會課文的語言美、意義美是重點。
教學準備:
自制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一、導入。
師:老師帶給大家一個禮物,想看看嗎?
1 多媒體放映春天的電子相冊和歌曲《春天在哪里》
談話:你們喜歡我的禮物嗎?聽出來是什么歌了嗎?現在就是——(春天)看了剛才的電子相冊,你想說什么?是啊,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描繪春天的詩歌。板書課題。指讀“春“字”,你是怎么認識的?能不能再組個詞?
二、檢查預習,認讀生字。
1 誰通過預習,已經會朗讀這首詩了?會讀的同學一起讀一遍。
這么多生字老師還沒教呢,你都會讀了嗎?試著讀出自己認識的生字。邊讀邊用手指計數。教師巡回了解預習情況。掌握難點和學困生情況。再激勵:“你同桌也會認了嗎?互相檢查一下。把會認的生字卡片放到一起。”(調動學生讀課文識字的積極性。)
2 交流識字方法,突破難點和重點生字。
師:你都是用什么辦法自己學會生字的?怎樣巧妙記字形的呢?(學生交流識字方法)相機滲透部首歸類法。重點是“提手旁”跟動作有關系。再找找還有那些生字跟動作有關系?能不能做個動作表示他們的意思?(引導學生通過動作理解“撫摸、拍”的意思。)
還有“月”跟人體有關系等方法,只要有利于強化記憶就行。
3 還有一些字,生字表里面也沒有,你在讀課文的時候,碰到他們怎么認的呢?(教給學生或查書后的查字表)出示卡片“掠、拂、枝”三個字,檢查認讀。
三、學習課文。
1 再讀課文,一定能讀得更流利了,那個字還不熟,趕緊問別人,反復讀一讀那句話。
2 (激發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的愿望,在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和春天的勃勃生機)齊讀。你們讀得真不錯!老師也忍不住想賽朗讀了,怎么樣?給我個表現的機會?(盡量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師配樂范讀。(中間插入多媒體播放的水聲、鳥聲)讓學生閉上眼睛聽。之后問:剛才你腦海里想到什么了?鼓勵學生說說感受,表達對課文的領悟。進一步突破難點:“掠、拂”的'區別。春天的巧手都做了些什么呢?把表示春天動作的詞畫出來。填空:()大地()小河()樹梢()拍著肩膀
你能不能一邊讀課文,一邊做這些動作?一個手做大地、小河、樹梢,另一個手就是“春天的手”了!自由朗讀做動作表達體會。
聽讀課文,指名朗讀,其余同學邊聽邊做動作表達理解和喜悅。
3 理解難點。
師:春天的手這么溫暖輕柔,你拉住了嗎?她在哪兒呢?你心里有什么感覺啊?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小朋友們像禾苗一樣在快快的長高啊!不光長身體,還得長智慧啊。怎樣才能長身體、長智慧呢?鍛煉身體,珍惜時間,認真學習,你就拉住了春天的手!(深化對課文的理解,突破難點“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頭”。)
4 美讀。
讓我們再來美滋滋地朗讀課文,贊美春天,可以帶上動作。
5 比賽朗讀,鼓勵背誦。A按男女生分小節朗誦B個別朗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小節。
四、作業:
1 繼續觀察春天,把自己觀察到的寫下來或畫下來,貼到展示臺上。(根據生活環境,三月初,沒上到這課的時候,我就開始指導孩子留心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并在每天的“金話筒”節目中交流)
2 復習認識的生字,讀給家長聽,在周圍留心觀察,看看這些字在什么地方用到了。
語文教學方案1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認識生字23個。
3、完成語文天地中學習顯身手。
4、理解詩句內容,感受詩句中渲染的歡天喜地、熱熱鬧鬧的.節日氣氛。
教學難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全詩。
2、理解語句的意思。
教學準備:
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型:
古詩。
教學方法:討論、小組合作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活動:
1、學生們,十二月份結束了,我們將迎來新的一年。新歲月的第一天是什么節日?
2、板書課題。
3、從課題里。你聯想到什么?
二、學習新課
1、初讀課文
⑴、指導看書上的插圖,問:這篇課文圖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詩句,指定學生讀。
⑶、全班齊讀。
⑷、出示生字5個,(開火車讀)
爆
屠
曈
換
符
⑸、出示生詞,同桌讀。
爆竹
屠殺
蘇醒
交換
符號
2、熟讀課文,理解詩句。
⑴、學生自由讀詩句。
⑵、小組討論:說說你知道哪句詩的意思?
⑶、指定學生說詩意。
⑷、全班齊讀全詩。
⑸、分組接背詩句。
⑹、指定學生背誦。
⑺、小組比賽,哪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業布置: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課文。
四、板書設計:
12、過年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戶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五、教學后記
語文教學方案12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小練筆習作訓練點
第一單元:
1. 我想寫寫下課了,同學們一起做游戲的情景。
2. 回家學習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把過程寫下來。
3. 小練筆:圍繞一句話寫話,例:“節日的廣場真熱鬧…..”;“大年夜,我家真熱鬧……”“大街上真熱鬧……”“下課了,學校里真熱鬧…..“。
4. 單元習作:寫一寫自己的課余生活。
第二單元
1.《灰雀》小練筆:我也來學著寫一寫,寫出金魚的可愛:魚缸里的三尾魚( ) 真惹人喜愛。
2.續寫《小攝影師》
3.《奇怪的大石頭》寫一個同學,先介紹一下他(她)得外貌,在寫一件她(他)有關的事。
4.《我不能失信》老師關心我得事很多,我要選一件寫下來。
5.單元習作:寫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第三單元
1.《古詩兩首》看表示古詩的圖畫寫一段話。
2.小練筆:續寫《風箏》
3《秋天的雨》小練筆:你知道秋天小動物早忙些什么?選幾種寫下來。
4.《聽聽,秋的聲音》摘抄描寫秋天的美文佳句。
5.單元習作: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畫,把畫上的內容寫下來。
第四單元
1.《花鐘》,回家觀察一種自己喜歡的.花草木,寫一段話介紹一下。
2《蜜蜂》,回家觀察一種小動物,把它的外形和活動特點寫下來。
3.《玩出了名堂》,玩扔樹葉的游戲,仔細觀察后,把游戲的經過和觀察的結果寫下來。
4.《找駱駝》,寫寫玩中的樂趣和收獲。
5.單元習作:寫一篇觀察日記。
第五單元:
1.《孔子拜師》,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2.《盤古開天地》,查閱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如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春節等。
3.《趙州橋》,寫一段話夸夸趙州橋。
4.《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找找生活中得傳統文化,如郵票、剪紙、中國結等,寫一段話介紹一下。
5.單元習作:寫寫自己去過的地方或想去的地方。
第七單元
1.《矛和盾的集合》,舉例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優點集于一身,誰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2《科利亞的木匣》,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寫一寫,再與同學們交流交流。
3小練筆:讀了《陶罐和鐵罐》的故事,我懂得了:( )
4.讀了《刻舟求劍》這個成語故事,我想對哪個人說( )
5. 單元習作:編寫一個童話故事。
第八單元
1. 摘抄《掌聲》一文中讓我感動的句子。
2. 《一次成功的實驗》一次體育比賽,跳繩比賽或踢毽子比賽。
3. 續寫《給予樹》。讀《給予樹》后,我要替那個收到洋娃娃的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
4. 《好漢查理》,夸夸我得同學,寫一件事。
5. 單元習作:這次作文不規定內容,范圍,可以寫各種各樣的人或事,可以寫自己喜歡的景或物,也可以寫自己的快樂或煩惱。
語文教學方案13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抓住事物特點,運用程序說明順序,使用簡明、平實、準確的語言說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為”、“就”、“火”、“印”、“之”、“以”、“則”等文言詞語的詞義和用法,初步認識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了解把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的翻譯文言文的方法。
3.了解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認識我國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1.介紹畢昇和他的活板印刷術,沈括和他的《夢溪筆談》。
2.疏通文意,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由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導入,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古代人民偉大的創造力和智慧。(配以圖片)
1、解題。
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它們都是由中國相繼傳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在《辭海》中,對“印刷術”是這樣介紹的:
我國是最早發明印刷術的國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圖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稱“刻板印刷術”。刻板印刷在我國唐代已開始盛行,并先后傳至日本、朝鮮、越南、菲律賓、伊朗等國,影響到非洲和歐洲。宋代慶歷年間(1041—1048),畢昇首創泥活字板,使書籍印刷更為方便。之后,又陸續出現用木、錫、銅和鉛等金屬制成活字板印刷書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鉛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為現代金屬活字印刷術奠定了基礎。
可見,畢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畢昇開創了現代印刷術的先河。
這篇課文就是介紹畢昇活字印刷術的一篇科技說明文。板書:活板(科技說明文)
(設計意圖:由解題導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2、學生自主查閱作者資料。
沈括,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學家,“博學善文,于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均有所論著”(《宋史沈括傳》)。代表作為《夢溪筆談》,共30卷,詳細記載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卓越貢獻,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請同學朗讀“閱讀提示”的有關介紹。
(設計意圖:所謂“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等文學常識,培養學生的語文積累意識。)
二、范讀全文,要求同學參照注釋,注意字音。
1、板書下列漢字(或出示卡片),提問學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學生連同詞一起讀。
昇( ) 和( ) 煬( ) 更( )
帖( ) 貯( ) 燔( )
(設計意圖:對于重點詞語,只有音讀準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意思,多音字要求學生連同詞一起讀,方便學生更好的區分詞意。)
2、注意句讀。(提學生讀,其他同學注意聽清節奏。)
(1)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2) 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3) 持/就火煬之
(4) 則以一平板/按其面 (5) 每一字/皆有數印 (6) 以備/一板內有重復者
(7) 有奇字/素無備者 (8) 沾水/則高下不平 (9) 用訖/再火令藥熔
(10)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設計意圖:學生讀,區分節奏,使學生更好地讀出文言文的味道。)
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1、指名朗讀第1段,疏通文意,教師指導學習。
總結:(一)專用名詞:朝代、書名、人名、地名、官職等不譯。(二)文言文省略較多,譯為現代漢語時,要疏通上下文意,補上。(三)文言文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譯時有很多單音節詞要補上一字變成雙音節詞。采用這種方法要注意:(1)照顧上下文,準確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這一種方法。
請同學譯出第1段
提問:課文這一段介紹了什么?
歸納:簡述我國雕板印刷發展狀況。
2、疏通第2段文意。
這一段是全文主體,具體說明了活板的發明、制作、印刷及有關事項。
學習第一層。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句,教師指導,看注釋,疏通文意。
為,動詞,發明。慶歷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發明了活板(印刷)。
提問:這一句十二個字,介紹了什么?
歸納:活板發明時間、發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書)“布衣”二字,表現了人民的創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進步態度。“又”字呼應第一段,說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礎上的新創造。
疏通第二層文意。
指名學生朗讀第二層(“其法……瞬息可就”),教師指導,看注釋,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畢昇;膠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個)印模,省略量詞;火,名詞,在這里是“用火”義。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膠質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銅錢的邊緣,每個文字制作一個印模,用火燒烤使(它)堅硬。——這句介紹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學們注意單音節詞譯成雙音節詞的方法。
疏通第三層文意。指名學生朗讀第三層教師指導,看注釋,逐句疏通文意。
3、學習第3段。
指名同學朗讀,教師指導,看注釋,疏通文意。
(設計意圖:在學生對照書下注釋及參考書的基礎上疏通文意,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教師指導,明確文言文翻譯的方法。更好的翻譯課文。)
四、重點分析第2段
1、指名學生朗讀或背誦這一層介紹第一道工序中制活字的有關內容。
提問:這道制活板工序都包括哪些步驟?
歸納:包括:設鐵板、冒藥物、置鐵范、排字模、就火煬、平模面六個步驟。其中,“密布”、“稍熔”、“字平如砥”寫出了具體技術要求。
2、具體分析各項工藝要求怎么體現“活”的特點的,并用短語歸納各句大意。
1一字多印。 2.按韻貯印。 3.奇字旋刻。 4.舍木取泥。
(設計意圖:在學生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清楚活板制作的工序。再配以幻燈片演示,更形象直觀,使學生記憶更深刻!)
五、總結。
1、本文介紹了宋代發明家畢昇創造的活板印刷術,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和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創造精神。啟發我們:中華民族有光輝的歷史,也必將有更燦爛的未來。
2、歸納寫作上的特點
(1)抓住事物特點加以說明。活板先進在“活”上。文章以雕板為比照,突出一個“活”字,既介紹了怎樣“活”,又說明了為什么這樣“活”。
(2)按工作程序的順序說明。活板印刷是一種新工藝,按程序說明是合理的順序。
(3)說明的語言簡潔、平實、準確,形容適度。為了說明清楚,用了列數字、打比方、做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
(設計意圖:學后總結,尤其是寫作特點的總結,讓學生明確文章緊緊圍繞說明文的要素進行說明的特點。)
教學反思:文章寫活字印刷術,緊扣“活”這一特征進行說明。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順序進行說明,并且通過與雕版的比較,體現活板的優越性。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對于文意的疏通環節,學生自主學習與課堂討論、練習相結合的方法,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但是如果根據本課中字詞句方面的重點、難點設計一些練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應掌握的知識。
語文教學方案14
[教材分析]
一、主題思想:
《刻舟求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寓言二則》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這樣一個令人捧腹的故事,戰國時,楚國有個人乘船渡江,他佩帶的劍掉到了江里,他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個記號,船靠岸之后,他立即從刻下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去找自己的劍,結果當然是找不到的,這則寓言故事,用來調整那些辦事拘泥固執,不知變通的人。
二、思路結構《刻舟求劍》
第一層:楚人丟劍和找劍的過程。
第二層:議論、譏笑這種找劍方法是糊涂的方法。
三、寫作特色
這則寓言故事篇幅都很短,但情節完整、敘事生動、語言明白如話,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學習目標]
1、能借助注釋及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3、了解課文中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學習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成語“刻舟求劍”的含義。
難點:難點是學生對那個掉劍的人錯在哪里的理解。
解決辦法:通過活動及投影演示突破本課的難點、重點。
[教學設想]
所選的寓言學生并不陌生。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學習過程]
預習導學:
1、查閱課外資料,掌握文學常識
提示:①準備以前學過的一兩則寓言并能口述出來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2、課前須掌握的字詞與句式
⑴給下列劃線的字注音并解釋
遽契其舟( )( )
⑵翻譯下列各句。
①是吾劍之所從墜。
②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3、反復閱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語言口述故事情節。
[學習內容及學法指導]
在熟讀的基礎上,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合作學習,讀懂課文大意,學習文中常用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創設情境,共同探討寓言所蘊含的道理
語文教學方案15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并掌握它們的意思。
二、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
1、重點 : 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2、難點 :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三、教學互動:
第一課時
一、字詞積累: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種職務。“推卸”,用于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二、介紹作者,創設情境:
1、簡介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游雜記》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于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2、《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本文寫于1925年,至今已八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于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要學好這篇課文,我們先培養一點點傷感的情緒。播放音樂《背影》。
三、朗讀課文。(聽錄音)
點撥:注意讀出感情,以最后一段為示范。
四、自主質疑:(默讀課文,勾劃以下表現以下內容的語句。)
1、人物、事件、地點。
2、不能理解的詞句。
3、自已認為感人的地方。
4、寫背影的語句。
5、理請文章的感情線索。[憶背影----- 看(刻畫)背影 ------看(惜別)背影 -----再現背影 ]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1、這篇文章寫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文章總寫的一句話是“最不能忘記”是背影。文章一共寫了幾個背影?表達了什么中心?
(理請文章的感情線索。憶背影----- 看(刻畫)背影 ------看(惜別)背影 -----再現背影 )
主要事件是:浦口送別。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況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著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主題:父子情深
3、在送行中,父親為兒子做了哪些事?
親自送行 照看行李
講定價錢 送子上車
揀定座位 叮囑兒子
囑咐茶房 為子買橘
[愛子心切 無微不至]
4、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動?為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第6段。(望父買橘)
第6段集中描寫了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這是全文的精華,點題的文眼,寫出作者留在心靈深處的永記不忘的“背影”。這里,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寫了父親的外貌特征(胖、穿戴黑帽褂)、動作特征(“蹣跚”、“慢”、“探身”、“手攀”、“上縮”、“努力”),極力勾繪出父親行動艱難時的背影。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家境衰落的頹狀;正是這個“背影
”,反映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困頓;也正是這個“背影”,激起了作者從未有過的感激、憐愛之情。
5、教師提問:“寫父親在送子上車的過程中,前后只說了四句話。我們應怎樣來理解這四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呢?”并引導學生討論。
明確:
(1).第一句話:“不要緊,他們去不好!”兒子已二十歲,可是在父親心目中仍是一個小孩,總覺得有人送他上車才好;自己因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別人替代又不放心,躊躇再三,最后還是決定親自去送。“不要緊”,是對兒子的寬慰;“他們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實想法。這句話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深切地體現出了他對兒子的關懷。
(2).第二句話:“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上了車,替兒子揀定了椅子,鋪好了座位,既關照兒子自己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要做的`幾乎都做了,要說的幾乎都說了,但又忽然想到兒子路上口喝怎么辦;“我買幾個橘子去”,正是他想到這一點時自然地迅速地作出的決定。他怕買橘子回來找不到兒子,又怕車上東西丟失,于是又象關照小孩那樣,向兒子叮嚀了一聲:“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這句話可看到這位慈父對于兒子的照顧是多么周到、多么細心!
(3).第三句話:“我走了,到那邊來信!”分別在即,今后就是關山阻隔、天各一方了,你經常來信吧,好讓老父減輕對你的刻骨思念!這一句話所表現的,就是這位父親對于兒子的這樣的真摯而深切的期待!
(4).第四句話:“進去吧,里邊沒人。”依依惜別,不勝留戀,多希望再看上兒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邊沒人”而有東西,也擔心兒子在車外久立受寒,所以還是叫兒子
“進去吧”。從這句話同樣可看到這位父親對于兒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這四句話都很簡短,然而飽含感情,有豐富的潛臺詞,生動地揭示了人物的內心活動,充分地表達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
6、兒子理解父親深情嗎?請談談你的理解。
作者在文中四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什么不同,各自在什么情況下,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四次流淚,都是在四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著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
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蹣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為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為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復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第三次流淚是在父親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著了,我的眼淚又來了”,這次流淚是父子離別時,依依不舍之淚。
第四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為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
(1)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2)感動之淚(望父買橘)
(3)不舍之淚(父子離別)
(4)傷心之淚(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二、感悟點題: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凄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但——父親放好橘子,“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其實,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并不輕松,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松的樣子來安慰兒子。盡管這輕松的樣子是裝出來的。但也表明他為了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愿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父親的愛——是多么感人,多么崇高!
三、真情體驗:
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最為感動的事。
(我覺得這篇文章給了讀者一個十分重要的啟示:父母常常再三地告訴我們要小心或努力讀書,他們始終都是為我們著想、希望我們能做一個好人,將來能成為有用之人。所以我們要好好對待他們,不要辜負他們對我們殷切的期望。)
四、學以致用:
望父買橘這個場面父子情深意切,一定深深打動了你。如果你能在熟讀的基礎上背下來,將終生受益。]注意一位自己敬佩的人的外貌、語言、行動,在筆記本中記下來。(也可寫在作文本上,要求具有真情實感。)
五、課外拓展:課外閱讀《荷塘月色》、《匆匆》等作品。
第三課時(練習鞏固)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些事。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⑴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①____地走道鐵道邊,②____身下去,尚不大難,⑵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⑶他用兩手③____著上面,兩腳再向上④____;他把胖胖的身子向左⑤______,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⑷我趕緊拭干了淚,⑸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⑹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著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⑺過鐵道時,他先⑥___,⑦_____,⑧_______。⑻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⑼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⑽于是撲撲身上的泥土,心理很輕松似的,⑾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⑿我望著他走出去。⒀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⒁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1, 請從下列詞語中各選一個恰當的詞填入文中的橫線①②③④⑤處。
A, 慢慢B,攀C,傾D,蹣跚E,縮
2, 將下面的三個句子按原文的順序填入文中的⑥⑦⑧處。
3, 描寫父親過鐵道時用了七個動詞,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七個動作寫得“細”“真”“切”其中“細”指的是_____________“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如此,我很快_________________了.
4, “一股腦”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于是撲撲身上的泥土,心理很輕松似的”畫線部分含義是:
A,父親過鐵道,上月臺行動是不太利落,但幾個橘子并不多重,因而放下后心理就覺得輕松了。
B,是從“我”的眼光看出來的,把撲泥土的動作襯托得非常生動。這種輕松正是一種愛心,越是盡到父親的責任,心理越覺得踏時滿足。
6, 這段文字通過對人物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描寫,寫出了父親對________________之情和兒子對父親的______________之情。
7, “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句中“看”的對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進去吧,里邊沒人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與此照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這句話表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復雜心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⑴—⒁句中寫父親背影的是哪三句:( )
A,⑴⑶⑹ B,⑹⑺⒁C,⑴⑶⒁D,⑴⑺⒁
11,給上面文字選出合適的標題:( )
A, 父子情B,父親的背影C,惜別D,買橘送別
12,“我的眼淚又來了”中的“又”字用的好,為什么?試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說明理由。
【語文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方案05-03
語文高效教學方案04-12
語文教學方案03-19
語文微課教學方案04-12
小學語文教學方案04-12
語文微課教學方案04-12
語文教學設計方案12-29
語文教學設計方案11-12
語文教學方案15篇03-19
語文教學方案(15篇)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