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范文(通用9篇)
通過編寫工作方案,可以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進行提前的預想。在公司將要做一個項目的時候,為了上級更好的決策,我們需要準備多份工作方案,那么你知道工作方案如何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1
一、總體目標
到20xx年底,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氮、磷、有機質等入湖物質明顯下降,農業生產布局進一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和治理體系初步建成。蕪湖市巢湖流域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xx年分別減少10%、5%以上,測土配方技術覆蓋率達90%以上,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3%,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5%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以上,規模水產養殖尾水達標率7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83%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80%以上。到2023年6月,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30%。
二、重點任務
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主要涉及無為市和鳩江區二壩鎮、沈巷鎮、湯溝鎮。
(一)開展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調查
1.開展農業面源污染大起底
運用統計、調查等資源監測方法,構建市、縣、鎮(街)三級數據采集體系。對蕪湖市巢湖流域種植業、畜禽水產養殖業、農業生產投入品和村莊布局、人口、耕地、永久基本農田等情況,進行系統摸排梳理,基本摸清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構成,建立分級分類工作臺賬。深入分析核算評估污染物種類、形態、數量及其對入湖負荷造成的影響,構建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大數據。
2.構建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
優化監測點位布局,持續實施產地土壤環境、農田氮磷流失、農田地膜殘留等監測。逐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物入水體通量監測和入湖氮磷通量監測。建立農業排水、排灌站等排水水質管控體系。建設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生態環境野外觀測超級站,開展氣象、水文、水質、土壤和地下水等野外長期觀測和定量分析,結合遙感技術,掌握農業面源污染時空演變規律,逐步實現對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影響的動態評估。
(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
1.向生產主體提供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的“施肥配方”
以化肥減量增效為重點,集成推廣科學施肥技術,推廣使用配方肥,擴種綠肥。重點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行化肥施用定額制。培育扶持一批專業化服務組織,開展肥料統配統施社會化服務。市縣鎮逐步建立和應用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微信服務平臺,爭創化肥減量增效萬畝示范區。
2.推廣“高效低毒和生物農藥藥方”。強化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提高科學用藥水平,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落實農藥購買實名制,扶持一批管理規范、技術先進、誠信度高的專業化病蟲害防治隊伍做優做強。建立1個以上病蟲害綠色防控農藥減量千畝示范區,同時集成推廣節水技術。推進品種節水、結構節水、農藝節水、工程節水。因種植業造成的入湖農業面源氮、磷估算總量較20xx年底調查數據下降10%左右。
(三)促進畜禽糞污、秸稈、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
1.大力推廣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
改造升級規模養殖場糞污收集、貯存、處理和利用設施,推行種養結合、農牧循環、以地定養、以養定種,積極創造條件在蕪湖市巢湖流域合理布局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中心,統一處置畜禽糞污、廢棄秸稈等。
2.大力推廣秸稈產業化利用模式
加快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化模式”。提升秸稈綜合利用農機裝備水平,加快培育秸稈還離田第三方服務組織。重點實施沼氣、食用菌、有機肥、成型燃料、生物質燃氣等秸稈綜合利用相關項目。確保20xx年底,蕪湖市巢湖流域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4%。
3.大力推廣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模式
因地制宜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集裝箱式養殖、工廠化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重點實施池塘標準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工程,優化增殖放流水生生物結構,推進以魚治水,改善養殖生態環境。確保20xx年底,蕪湖市巢湖流域規模水產養殖尾水達標率達70%。
(四)構建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
著力構建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建立政府補貼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鼓勵和支持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有償回收。村級設置有償回收站、鎮(街)設置集中轉運貯存點,建設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對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進行集中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充分運用“安徽省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督導農藥生產、經營和使用者認真履行農藥實名制購買制度,建立完善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臺賬,實時跟蹤指導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回收和處理工作。落實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主體責任,落實屬地管理責任,落實行業監管責任。確保20xx年底,蕪湖市巢湖流域農膜回收率達83%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80%以上。
(五)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1.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科學編制農村改廁工作方案,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合理確定改廁技術模式,加強產品質量和施工質量監管,嚴把竣工驗收關,強化改廁后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把農村改廁和污水治理兩項工作統籌起來、一體推進,健全改廁后長效管護機制。力爭20xx年底,蕪湖市巢湖流域內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廁所糞污得到有效處理或資源化利用,長效管護機制健全完善。
2.持續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科學選擇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納入城鎮管網、集中或分散處理等模式,以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城郊融合類等保留類村莊為重點,全面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及河湖、灌渠岸線周邊居民生活污水做到有效收集處理,確保不影響水質。到2025年底,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0%。
3.持續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
健全完善“村(居)收集、鎮(街)轉運、縣(市)處理”為主,“村(居)收集、直收直運、縣(市)處理”為輔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力爭20xx年底,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
(六)打造環湖綠色有機農業帶和數字農業示范區
1.打造環湖綠色有機農業帶
蕪湖市巢湖流域因地制宜推廣一季稻+再生稻、早稻+雙季晚稻和稻-漁、農牧結合綜合種養模式,逐步建成一批綠色優質專用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推進農產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的“三品一標”建設。扶持創建以“蕪湖大米”為代表的區域性公用品牌,提升環巢湖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蕪湖市巢湖流域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探索無為市建立濕地示范帶,構建良好的農田生態環境。無為、鳩江區爭取實施小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以入湖河流水質和農業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為核心,實施農田面源污染防治、水產養殖污染減排、地表徑流污水凈化利用等。加強農村地表水體生態修復,構建農田生態溝渠和濕地,對氮、磷含量高的.污水進行生態凈化攔截,減少入河污染負荷。
2.打造數字農業先行區
數字農業先行區要將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5G通信、北斗導航等技術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度融合,建立節水灌溉、精準施肥、科學施藥、健康養殖、秸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智能管理系統,實現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服務。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成立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項小組,由市農業農村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科技局、市水務局、市供銷社、市統計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無為市人民政府、鳩江區人民政府等部門組成,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
(二)加大資金投入。構建公共財政支持、責任主體自籌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市縣兩級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重點用于支持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等。引導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秸稈、畜禽養殖廢棄物產業化利用和水產養殖尾水生態治理。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對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領域。
(三)強化監督管理。積極探索河長、湖長、林長、田長、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五長聯治”巢湖模式,形成全域排查、全面治理、全過程監管、全方位提升的監督格局。將蕪湖市巢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范疇,考核結果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2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釘釘子精神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立足我國“三農”工作實際和新時期發展需要,以削減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促進土壤質量和水質改善為核心,按照“抓重點、分區治、精細管”的基本思路,統籌謀劃、協同聯動,突出重點、試點先行,優化政策、強化監督,真抓實干、久久為功,形成齊抓共管、持續推進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則
統籌推進,突出重點。統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化肥農藥減量化、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內容,以防控農業面源污染對土壤和水生態環境影響為目標,以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為重點,兼顧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流域,在干流和重要支流沿線、南水北調東線中線、湖庫匯水區、飲用水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以下簡稱重點區域),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試點先行,夯實基礎。根據種植和養殖產業分布、污染防治工作基礎,在典型流域、海域、區域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管試點示范,形成易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體系。
分區治理,精細監管。根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污染源特征、地理氣候影響因素和環境保護要求,立足地方實際,尊重農民群眾意愿,實施“一區一策”,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加強精細化監督管理,實現精準治污、科學治污和依法治污。
政策激勵,多元共治。強化政策引導作用,注重激勵性措施與強制性措施相結合,充分運用稅收、補貼等經濟手段,廣泛調動農業產業鏈主體和社會各界的積極性,推動政府、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農戶等多元主體合作共治。
(三)工作目標
到2025年,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控制。農業生產布局進一步優化,化肥農藥減量化穩步推進,規模以下畜禽養殖糞污綜合利用水平持續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成效明顯。試點地區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初步建成,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法規政策標準體系和工作機制基本建立。
到2035年,重點區域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顯著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和監管制度全面建立,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推進重點區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根據農業污染源類型分布、地理氣候條件、環境質量狀況等,確定農業面源污染優先治理區域。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按照土壤、水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分區分類采取治理措施。在種植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優化生產布局,推進“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過程攔截-末端治理”工程,深入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以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利用為主攻方向,建立一批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打造產業化利用典型模式。持續推進農膜回收行動,以標準地膜應用、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為重點,強化農膜回收利用示范縣建設,健全回收網絡體系,試點農膜區域性綠色補償制度,加快可降解農膜應用示范,著力解決農田“白色污染”問題。在養殖業面源污染突出區域,基于土地消納糞污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促進畜禽糞污還田利用,推動種養循環,改善土壤地力。
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庫。按照全要素治理、菜單式遴選的原則,以種植、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等污染防治為重點,根據污染類型和主要成因,分區分類建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庫。總結試點示范成果和各地經驗做法,形成一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由點及面,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效應。
(二)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
健全法律法規制度。制修訂肥料管理等對農業面源污染有重大影響的法律法規。加強化肥農藥生產經營管理和使用指導,推動精準施肥、科學用藥。以省為單位加強畜禽散養密集區污染治理,明確規模以下畜禽養殖場戶污染治理要求和責任,鼓勵對畜禽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達到肥料化利用有關要求后,進行還田利用。規范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工作,防止在處理事故過程中,將廢水、廢液、固體廢棄物直接排入農田。
完善標準體系。適時評估并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與監督監測相關標準。指導各地制定種植業污染治理、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等標準規范。以促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為導向,健全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標準體系,加強養殖場戶環境監督管理。農田灌溉用水、水產養殖用水、畜禽糞污肥料化利用應執行相應標準,防止污染土壤、地下水和農產品。
優化經濟政策。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設施用電用地政策,落實有機肥產品生產銷售、化肥農藥減量、有機肥替代化肥等補貼和稅收減免政策。對開展畜禽糞肥運輸、施用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按規定予以支持。優先將畜禽、水產養殖、秸稈農膜等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裝備等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機具列入農機購置補貼目錄。探索開展“點源-面源”排污交易試點。
建立多元共治模式。在重點區域以省為單位,編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實施方案,制定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明確監督指導和保障措施。發展農資綠色配售,推動農資經銷商成為污染防治的'重要主體和信息傳導樞紐,引導農戶使用綠色高效的肥料農藥。通過向社會購買服務等方式,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市場化。充分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作用,推廣“政府+協會+農戶”“龍頭企業+協會+農戶”等模式,加強專業技術管理。推動統一生產管理、統一訂購農資、實施品牌認證等標準化生產,形成“政府-市場-農戶”多元共管共治體系。
(三)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管理
開展農業污染源調查監測。完善化肥農藥使用量調查核算方法,在統計、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工作基礎上,逐步摸清化肥農藥使用變化情況。利用實地調研、臺賬抽查、智能終端采集等方式,對化肥農藥投入、畜禽和水產養殖等污染物排放情況進行抽查核實。加密布設農業面源污染監控點,重點在大中型灌區、有污水灌溉歷史的典型灌區進行農田灌溉用水和出水水質長期監測,掌握農業面源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情況。開展畜禽糞肥還田利用全鏈條監測,分析評估養分和有害物質轉化規律。
評估農業面源污染環境影響。制定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加強農業污染源、入水體污染物濃度與流量監測、受納水體水質和流量監測,構建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環境監測“一張網”。在重點區域,基于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結合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采用更新改造、共建共享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增加環境監測布點,加強暴雨、汛期等重點時段水質監測。開展農業污染物入水體負荷核算評估,確定監管的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和重要時段。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長期觀測。在嘉陵江、汾河、太湖、巢湖、南四湖、洱海、白洋淀、丹江口庫區、密云水庫等重點水域先行先試,建設農業生態環境野外觀測超級站,開展氣象、水文、水質、土壤和地下水等野外長期觀測和定量分析,結合遙感技術,掌握農業面源污染時空演變規律,逐步實現對農業面源污染環境質量影響的動態評估。加強國家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建設,對農業生產要素及其動態變化進行系統觀測、監測和記錄,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基礎支撐。
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管平臺。系統整合農田氮磷流失監測、地表水生態環境質量監測、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等數據,實現從污染源頭到生態環境的監測數據互聯互通。加強全國農業源普查、生態環境統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信息、全國排污許可管理平臺等工作對接共享。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拓寬數據獲取渠道,實現動態更新。發揮農業面源污染大數據在指導污染防治、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優化城鄉規劃、土地利用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中的作用。
三、試點示范
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污染防治攻堅戰總體部署,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對重點區域土壤和水環境影響為目標,在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蘇、安徽、云南、江西、四川、山東、寧夏、河北、陜西、吉林、青海等省份部分縣市區開展試點(以下簡稱試點縣),實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等項目,建設一批以污染防治、調查監測、績效評估等為主要內容的試點示范工程。
(一)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模式。在試點縣中篩選以種植、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為主的區域,建設一批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工程。優化農業生產空間布局,開展系統設計、分類治理,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模式。大力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擴大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種養規模,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二)建立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體系。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和成因分析,科學測算化肥農藥對面源污染的影響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研究農業面源污染敏感區域識別方法,編制優先治理區域清單。選取典型小流域及海水養殖集中分布的近岸海域,結合地面監測和衛星遙感技術,評估污染物入水體負荷和時空分布等。在四川都江堰、內蒙古河套、寧夏青銅峽等選擇大中型灌區,開展農田灌溉用水水質監測,在養殖密集區加強地表水水質監測。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監管信息平臺,加強污染防控預警。
(三)探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研究制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辦法,明確評估范圍、指標、內容、方式等。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為基礎,補充摸底調查數據,確定績效評估指標和基數。探索將環境質量改善狀況作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的主要依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有關部門根據本方案要求,密切協作配合,生態環境部門履行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職責,并與農業農村、發展改革、財政、水利、林業草原等相關部門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加強信息共享、定期會商、督導評估,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省級對本地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負總責,提供組織和政策保障,做好監督考核。市級做好上下銜接、域內協調和督促檢查等工作。縣級做好具體組織實施工作。
(二)強化隊伍建設。明確縣鄉鎮承擔監督指導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機構和人員。加強農業環境保護和農技推廣體系隊伍建設,引導農民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采用綠色生產方式。推動生態環境監管執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傾,落實縣鄉鎮基層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管執法培訓,提升基層監管執法能力。
(三)加大資金投入。構建公共財政支持、責任主體自籌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中央有關部門結合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地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各地要合理安排資金投入,確保完成治理目標。鼓勵地方按規定加強相關渠道資金和項目統籌整合。規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領域。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池塘養殖尾水利用處理等。
(四)提升科技支撐。成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專家組,開展長期跟蹤和定期會商,為關鍵技術研究和重要政策咨詢提供支撐,對試點示范地區強化技術幫扶。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科技資源,通過相關國家科技計劃,加快農業面源污染調查、監測、評估技術為重點的聯合攻關,集中力量研發農業面源污染估算模型和源解析技術方法,研發先進的自動監測、快速監測設備,推廣成熟適用技術。
(五)強化監督工作。推動各級地方政府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績效評估范疇,明確年度任務與評估指標。實施信息公開,拓寬投訴舉報渠道,發揮群眾監督作用。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突出問題監督。
(六)加強宣傳引導。利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宣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普及治理知識和技術,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增強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形成全社會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3
為進一步明確任務,強化措施,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打好新階段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農產品安全,促進農業全面綠色轉型和鄉村生態振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標任務
立足新發展階段和我市實際,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排查整治行動、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行動、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行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農業產業發展綠色轉型行動、河湖管護提升行動和農業生態專業服務體系完善行動,通過3-5年努力,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評估和防控體系初步建成,全市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產品安全生產水平進一步提升。
到2023年,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3%,化肥使用量減少5%,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5%,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規模水產養殖尾水達標率達到7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農膜回收率達到85%,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22%。
到2025年,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達到44%,化肥使用量減少10%,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5%,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6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規模水產養殖尾水達標率達到8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農膜回收率達到87%,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30%。
二、主要措施
(一)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排查整治行動
1.全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排查監測。運用全國第二次污染源普查及土壤分類監測成果,運用統計、調查等資源監測方法,于20xx年6月底前對種植業、養殖業、農村分散生活等污染源數量、農業生產投入品使用情況,進行系統摸排梳理,摸清農業面源污染分布、構成及影響,建立分級分類工作臺賬。深入評估核算污染物種類、形態、數量,形成全市農業面源污染大數據。優化監測點位布局,持續實施產地土壤環境、農田氮磷流失、農田地膜殘留監測,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物入水體通量監測,在城東湖、城西湖、萬佛湖和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上游以及典型小流域匯水區入出水口等重要斷面,進行水質和水量同步監測,逐步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及時分析生態環境數據超標情況,“拉網式”查找污染源頭。
2.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落實各級政府屬地責任、污染源單位的主體責任、生態環境部門執法監督責任和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對面源污染監測排查問題和主體進行分類,一戶一檔、一地一策,制定治理方案,明確責任單位和整治期限,科學施治。針對突出面源污染生態環境問題,分區、分類、分企謀劃實施治理項目,建立治理項目清單,推行項目化防控和工程化治理。對突出面源污染生態環境問題,按污染強度實行市和縣區兩級掛牌督辦。
(二)開展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行動
3.全面推進化肥減量增效。以千畝以上規模化農產品種植基地為依托,集成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果菜茶等經濟作物水肥一體化、小麥玉米種肥同播等科學施肥技術。全面推行測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施用定額制,逐步建立和應用測土配方精準施肥微信服務平臺,向生產主體提供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的“施肥配方”,支持使用有機肥、配方肥和擴種綠肥。到2025年,測土配方技術覆蓋率達到100%,每縣區每年建立5000畝以上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不少于1個。
4.加快推進病蟲害綠色防控。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的登記備案管理,跟蹤指導企業落實統防統治防控服務質量。強化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報,提高科學用藥水平。全面推進農藥購買實名制,推廣“高效低毒和生物農藥藥方”,依法禁限用高毒農藥;普及科學用藥知識,推行精準施藥。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推廣病蟲害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理化誘控等綠色防控技術,每縣區每年建立5000畝以上示范區不少于1個,積極爭創國家級綠色防控示范縣。到2025年,全市建成綠色防控示范區30個以上。
5.深入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強秸稈禁燒管控。加快培育秸稈還離田第三方服務組織,提升秸稈綜合利用農機裝備水平,建立和完善縣區、鄉鎮、村社三級與秸桿產生量相適應的秸稈收儲運體系。全面落實秸稈綜合利用獎補政策、優化獎補方式,大力實施中央財政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和秸稈產業化利用民生工程,積極培育和引進秸桿綜合利用市場主體,推廣秸稈“五化”利用。力爭到2025年底,建成70個農作物秸稈標準化收儲中心,新引進和培育秸稈綜合利用龍頭企業3-5家、年利用秸稈500噸以上產業化利用企業30家。
6.強化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等項目,推動建立畜禽糞污、病死畜禽等農業有機廢棄物收集、轉化、利用網絡體系。推動建立畜禽糞污集中處理設施可持續運行長效機制,形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產業鏈良性發展格局。大力實施中央財政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引導畜禽規模養殖場與種植業主銜接,扶持種養合作,鼓勵經無害化處理的畜禽糞污等養殖廢棄物作為有機肥料科學還田利用。力爭到2025年底,通過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提升工程,改造完善500個畜禽規模養殖場。
7.加強農膜等廢棄物回收利用。探索建立補貼機制,引入第三方機構,建立縣區處置、鄉鎮貯存轉運、村級回收站的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充分應用“安徽省農藥數字監督管理平臺”,在強化農藥實名制基礎上,建立完善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臺賬,實時跟蹤監管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的產生、回收和處理全過程。
(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
8.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結合村莊規劃,科學編制農村改廁工作方案,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因地制宜明確改廁任務和技術模式,加強產品和施工質量監管,嚴把竣工驗收關,強化改廁后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健全改廁后長效管護機制。力爭到2025年,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進一步提高,鄉村振興先行區、全域旅游示范區以及經濟條件較好的鄉鎮,農村衛生廁所基本普及;有較好基礎、基本具備條件的鄉鎮,農村戶用廁所愿改盡改;基礎較為薄弱的鄉鎮,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穩步提高,廁所糞污有效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長效管護機制不斷健全。
9.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污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統籌污水治理與改廁等工作。優先治理水源保護區、黑臭水體集中區域、鄉鎮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鄉結合部、旅游風景區等六類村莊生活污水。深入實施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到2023年底,完成126個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設施提質增效;到2025年底,新增完成307個行政村生活污水和10條納入國家監管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
10.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進一步完善“戶集中、村收集、鄉鎮轉運、市縣處理”為主、“戶集中、村收集、直收直運、市縣處理”為輔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確保農村生活垃圾能及時“收得起來、運得出去、處理得掉”。建立農村垃圾市場化運行、專業化治理、信息化管理和群眾化參與的常態化管理機制。積極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試點。
(五)開展農業發展綠色轉型行動
11.優化農業農村發展布局。科學編制發展規劃,進一步做好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維護監管工作,推進規模經營,實現重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向資源環境較好、生態系統穩定的優勢區集中。嚴格落實禁養區管理,依據土地消納糞污能力合理確定養殖規模,適度調減水網密集區的畜禽養殖,引導畜牧業向環境容量大的地方轉移。開展水產養殖容量評估規劃,因地制宜發展水產養殖,科學確定養殖規模和密度。加強村莊規劃管理,穩步推進村莊整治,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引導農民向規劃保留的城鎮周邊地區、中心村和新型農村社區適度集中居住。
12.推動農業產業綠色轉型。探索建立綠色有機農業示范區,推廣“綠肥(有機肥)+優質稻”種植模式,建設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核心生產基地,2025年綠色種植面積達140萬畝以上。有序推進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積極依托規模養殖場實施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構建糧經飼兼顧、農林牧漁結合、生態循環發展的'新型種養結構。推進畜禽產業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確保2025年畜牧業規模化比重達70%。大力開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技術模式示范,因地制宜推廣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集裝箱式養殖、工廠化養殖和稻漁綜合種養,鼓勵發展不投餌生態養殖。力爭2025年,發展水產生態健康養殖面積55萬畝,水產養殖尾水治理面積30萬畝以上。穩步推進數字農業試點,建立農業生產全鏈條的智能管理系統,實現精確管控和精準治理。
(六)開展河湖管護提升行動
13.嚴格河湖監督管理。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規范化,強化河湖監督檢查,依法依規整治河湖“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等影響環境問題,著力整治涉河違建、非法圍河圍湖、非法堆棄和填埋固體廢物等重大違法違規問題。嚴格落實河湖管護實施方案,提升河湖長效管護機制運行實效,確保管護主體、人員、經費落實到位,強化河湖日常管護,全面打通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全面清理整頓在河道堤防內違法違規種養殖行為。
14.有效管控地表徑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設。加強灌溉水質監測與管理,嚴禁用未經處理的工業和城市污水灌溉農田。充分利用現有溝、塘等建設生態緩沖帶、生態溝渠以及地表徑流積蓄與再利用設施,有效攔蓄和消納農田退水和農村生活污水中各類有機污染物,凈化農田退水及地表徑流。
(七)開展農業生態專業服務體系完善行動
15.加快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業生產服務、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社會化專業服務組織,開展技術指導、田間管理、農業工程設計、廢棄物回收等服務。大力支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揮規模化、標準化的示范引領作用。扶持一批管理規范、技術先進、誠信度高的專業化病蟲害防治隊伍和以智能配肥、機械施肥服務為重點的專業化服務隊伍,制定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專業化、針對性的全程服務和技術指導,提高全市農業整體科學施肥用藥水平。
16.強化農業生態技術指導服務。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指導專家和技術人員的技術支撐作用,建立技術專家包片指導和技術人員包片聯系服務制度,指導片區制定技術方案、開展技術培訓,推廣精準化、科學化的種養殖技術,切實減少用藥、用料、用水、用肥等,節本增效,減少污染外排和土地殘留。總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綠色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并大力開展線上線下結合、入戶上門等多種形式技術培訓,強化基層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提升科技人員綜合服務能力,大力培訓新型職業農民。
三、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強化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進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各縣區要制定細化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和任務,加強統籌謀劃,落實落細措施。進一步明確部門責任分工,壓實工作責任,凝聚工作合力,有力推進防治行動,積極擔當作為,確保防治任務全面實現。
(二)強化政策支持。構建公共財政支持、責任主體自籌和社會資金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各有關部門結合現有資金渠道,加大支持縣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各縣區加大統籌資金力度,重點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水產養殖尾水治理、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農村污水治理等。加大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項目謀劃和推進力度,積極爭取中央和省財政資金支持。加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領域。
(三)強化監督執法。貫徹落實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條例及政策,嚴格執行農業農村資源利用、農業投入品管理、畜禽養殖場污染防治等規定和標準。依法開展農業農村環境保護執法檢查,對破壞、浪費農業農村資源和污染農業農村環境的行為,依法嚴肅查處,對重點污染源實行掛牌督辦。嚴格落實縣區政府及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加強生態環境、農業農村、水利、公安等部門執法協作,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追責問責。完善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信用約束機制,縣區政府歸集并公開環保信用評價、污染源監測等信息。落實環保領域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要求,依法依規對規模化種養殖主體、農業企業中的失信主體實施懲戒和限制等約束性措施。鼓勵公眾對污染農業農村環境的行為進行監督舉報,及時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
(四)強化宣傳引導。加強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的科學普及和輿論宣傳,提高全社會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意識,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將農業農村環境保護納入村規民約,調動廣大農民發展清潔生產、愛護環境衛生、建設美麗家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平臺,對基層農技人員、新型經營主體、村民等進行宣傳引導,宣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普及治理知識和技術,提升農村居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
(五)強化督查考核。積極探索河長、湖長、林長、田長、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監督長制“五長聯治”模式,形成全域排查、全面治理、全過程監管、全方位提升的監督格局。建立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防治評價指標體系,科學運用第三方資源、大數據資源和統計臺賬等,持續深入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效果評價。強化評價結果應用,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情況納入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范疇。定期開展專項工作督查、巡查、暗訪和調度,及時曝光問題,嚴格責任追究。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制度規范,以嚴管重罰倒逼落實,確保治理工作長治長效。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4
一、總體要求
堅持發展與治理并重、生產與生態兼顧的原則,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綜合防治,控制和削減農業排污總量,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多措并舉,標本兼治,全面改善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實現我鎮農業生產污染減量化、無害化、生態化、資源化目標,保護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確保農業健康持續發展。
二、工作目標
加強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開展農藥化肥、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糞便和污水、農村生活垃圾等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三、工作任務
(一)全面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減少農藥使用量。建立健全鎮、村兩級測報網絡,加強對農業有害生物,特別是重大有害生物的監測預警。大力推廣綠色控害技術,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危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減少農藥用量,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人民消費安全和身體健康。做好農藥安全減量工作,全面開展高度、高殘留和低劣藥械的替代工作,嚴禁在蔬菜、瓜類、果品等作物上使用高度、高殘留農藥,棚室蔬菜病蟲防治,控制農藥的使用量和次數,嚴格按照農藥的安全間隔期進行施藥,控制農藥在產品中的最終殘留量。
(二)全面開展秸稈焚燒監管行動,提高秸稈利用率。大力推進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和過腹還田,堅持因地制宜,積極引導農戶發展沼氣池建設,多渠道、多途徑促進農村能源建設,推動全鎮新能源持續發展。
(三)全面加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推動農業污染總量減排工作。結合我鎮實際,科學合理規劃畜禽禁止養殖區、控制養殖區、適合養殖區布局界限,推進禁養區內畜禽養殖清理工作;推進標準化畜牧養殖基地建設,推行標準化畜禽養殖操作規范,提高標準化規模化養殖水平。對轄區內規模養殖場嚴格落實“干濕分離、雨污分流”措施,加快畜禽糞污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畜禽糞污采用生物發酵加工有機肥、沼氣和沼渣利用、糞便堆積發酵、發酵床飼養、分辨養蚯蚓等方式進行,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比例達到50%以上,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率達到30%以上。
(四)健全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實現全鎮環衛一體化。全面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結合“五治”和“河長制”工作,在我鎮轄區內組織開展全方位、大規模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徹底清除轄區內長年積存的.垃圾。重點對轄區內鄉村道路、河道兩側、農戶房前屋后和院壩、場鎮周邊環境衛生進行整治,解決垃圾圍村、圍田、圍路問題,重點加大對轄區內水源地及其附近的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清除水源地周邊積存垃圾,做到及時清運,杜絕生活垃圾污染飲用水源現象發生,配備完善的農村環衛設施和農村保潔隊伍。制定長效管理措施,建立健全鄉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鞏固村民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升轄區內環境衛生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督促落實。成立吉祥鎮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各環節和工作任務進度進行調度、督查、考核,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法律、政策、技術問題進行指導。
(二)明確任務,落實責任。鎮政府承擔主體責任,相關部門承擔連帶責任。強化屬地管理,各村負責制定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推進節點,提出具體要求,抓好工作落實。
(三)強化考核,嚴格追責。鎮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對各村任務目標落實情況進行年度檢查考核,并適時進行階段性檢查,及時通報考核結果。
(四)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充分利用宣傳欄、標語、LED顯示屏和召開院壩會,大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意義、法律法規、突出成果和先進典型,對不按要求實施面源污染治理和非法排污、使用高度、高殘留農藥等違法違規行為予以曝光,營造良好氛圍。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5
“十四五”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深入推進期,是農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期。為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切實改善我市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綠色、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建設國家綠色農業發展先行區為統領,堅持生態優先、全面協調、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創新模式機制,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系統化、規模化、產業化治理,促進黃河流域水質和農業生態環境有效改善,助力鄉村振興。
二、工作目標
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形成項目推動、科技支撐、多措并舉的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格局,探索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運行機制,提高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農業綠色發展。20xx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能力逐步增強。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分別達到41%和41.5%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覆蓋率達46%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9%以上;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農用殘膜回收率達87%以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到80%以上,設施生產園區、規模化生產基地回收率達到100%,安全處置率達到100%;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2%。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及農產品重金屬協同監測,開展引黃灌區典型農田面源污染監測與防治,為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供數據支撐。
三、主要任務
(一)持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1.嚴格執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繼續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指導各地因地制宜,統籌推進區域性畜禽養殖污染防控體系建設,實現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按照農牧結合,種養一體的原則,科學規劃布局畜禽養殖品種、規模、總量。建立健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病死畜禽動物不得隨意丟棄,探索病死動物資源化利用模式。
2.加強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畜禽規模化養殖場(小區)要根據污染防治需要,加快配套糞污收集、處理、利用設施。20xx年實現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到95%以上。
3.提升畜禽糞污綜合處理與利用水平。鼓勵和支持實行畜禽糞污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建立“統一收集、集中處理、還田利用”模式,通過種養結合、企農聯結的方式,推動糞肥低成本還田利用。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0%以上。
4.資源循環利用。鼓勵轄區內有機肥生產企業開展畜禽糞污集中收集、堆肥處理、配送到田全程式服務,指導種養殖戶開展糞污收集、無害化處理、集中堆肥、配送到田。開展畜禽糞污堆肥施用技術示范,實現畜禽糞污收集、存儲、運輸、處理等全程無害化、肥料化循環利用。
(二)持續推進農用殘膜回收利用
1.強化規范使用。加強農膜生產、銷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環節的全鏈條監管,禁止企業生產銷售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地膜,依法嚴厲查處不合格產品。引導農民科學使用地膜,提高覆膜標準和質量,降低農用殘膜回收難度。
2.加大回收力度。大力推進廢舊農膜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資源化利用,積極引導加工企業在覆膜面積較大的鄉(鎮)建立回收網點,積極開展“以舊換新”、經營主體撿拾、專業化組織回收等多種回收方式,提高廢舊農膜回收利用和處置水平。推動生產者、銷售者和使用者落實回收責任。各縣(市)區布設農田地膜殘留監測點,開展常態化、制度化監測評估,健全完善農用殘膜回收利用體系和長效機制。20xx年,全市農用殘膜回收率提高到87%以上。
(三)建立健全農藥等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
1.加強宣傳工作。加強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工作宣傳,讓農藥生產企業、農藥經營者充分認識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讓使用者充分認識農藥包裝廢棄物對環境和人身安全的危害。
2.加大資金支持。各縣(市)區根據轄區實際情況,整合項目資金,加大支持力度,將農藥等包裝廢棄物回收和安全處置費用納入財政補貼范圍,探索“農資經營單位折價回收、有資質的環保單位規范化處置”的方式,做好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和集中處置辦法,切實做到組織到位、目標明確、措施落實,逐步完善農藥等包裝廢棄物“統一回收、集中處置”的運行體系。
3.創建農藥標準化經營門店。各縣(市)區創建農藥標準化經營門店,支持農藥經營單位設置固定的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儲存場所分類回收存放,建立回收電子臺賬,如實記錄農藥包裝廢棄物的回收數量和去向信息,并嚴格落實回收義務。
(四)農業資源環境監測與保護
1.農業資源環境監測。圍繞我市優勢特色農產品種植區,開展農產品產地土壤及農產品重金屬協同監測,進行農田土壤重金屬遷移轉化分析和污染風險評價;選擇入黃排水溝進行黃河流域典型農田面源污染物監測與防治。
2.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在興慶區構建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樣板示范區,篩選與集成適應我市耕地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復的技術和模式,全面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措施。
(五)持續推進化肥使用量減量增效
1.持續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工程。以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為重點,調整化肥使用結構,實現精準施肥,實現化肥減量增效。加大補貼力度,因地制宜通過政府采購、農企合作推廣、農戶按配方自行采購等多種形式,推動配方肥使用。20xx年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5%,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1%以上。
2.加快肥料新產品和新技術推廣應用。示范推廣緩(控)釋肥、水溶肥、微生物肥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廣葉面噴施等施肥方式。結合糧經輪作等耕作制度創新,集成推廣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科學施肥技術,提高肥料當季利用率,減少化肥施用量,開展多地域、多類型、多作物的土壤培肥和化肥減量示范。
3.加大有機肥推廣力度。引導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有機肥試驗示范點,推行綠色種植模式,擴大有機肥施用面積,增施有機肥。拓寬畜禽糞肥、秸稈和種植綠肥的還田渠道,在更大范圍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全市主要農作物施用有機肥100萬畝以上。
4.加強化肥使用調查。廣泛開展化肥使用調查監測工作,設立有代表性的監測調查點,為化肥減量增效提供更準確的參考依據。
(六)持續推進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1.全面強化病蟲害監測預警。健全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立田間監測網點,配備自動蟲情測報燈、自動計數性誘捕器、病害智能監測儀等現代監測工具。完善農作物和有害生物信息監控系統、氣象預測預報和病蟲害預測預報系統,提高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力爭農作物病蟲發生趨勢長期預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短期預報準確率達到95%以上。
2.著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利用生態調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種群數量,扶持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病蟲害統防統治,不斷擴大統防統治覆蓋面和種植散戶的覆蓋率。推廣高效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20xx年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覆蓋率達46%以上。
3.積極開展精準施藥技術示范。示范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科學采用種子、種苗、土壤處理技術等預防措施,減少中后期農藥施用次數,對癥用藥,合理添加助劑,促進農藥減量增效,提高防治效果。20xx年,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1.5%以上。
(七)持續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1.全力遏制秸稈焚燒。市本級加強秸稈焚燒督查管理,各縣(市)區要加強秸稈焚燒屬地管理責任,制定相關的管理考核辦法,建立和完善縣(市)區政府、鄉(鎮)、村(社區)分片包干制度,層層落實禁燒責任制,建立秸稈禁燒長效機制。
2.大力實施秸稈還田。全力抓好秸稈機械化粉碎還田工作,加快農機裝備更新升級,有效整合農機科技資源,強化技術指導,擴大深耕還田面積。
3.積極推進秸稈“五化”利用。20xx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9%以上。
(八)加快推進水資源環境管控和水生生態保護
1.節約高效利用水資源。按照“提產能、調結構、轉方式、增效益”的思路,大力開展實施高效節水灌溉,提高農業水資源利用率和防止水資源污染。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繼續加大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力度,積極推廣高效節水技術,推進農業灌溉向集約型、高效型、生態型轉變。20xx年建設高標準農田面積2.18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0.2萬畝。
2.優化水產養殖方式。
一是加快養殖結構優化調整,推廣工廠化及設施溫棚養殖、低碳高效循環水養殖技術,實現養殖水體循環利用,促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
二是在確保水稻穩產優產的.前提下,適度發展水產養殖,做到“一水兩用、一地多收”,實現農藥減量,提升稻田的使用效率和經濟效益。
三是開展養殖尾水治理,構建生態循環凈水體系,推進養殖尾水達標排放和節水增效。
四是根據黃河禁漁期制度要求,開展黃河流域禁漁工作。
(九)持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1.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堅持農村廁所改造與污水治理相結合,確保廁所建一個、成一個、用一個、一年四季都能用。建立健全農村戶廁長效管護運維機制,解決農村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問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92%。
2.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服務。全面推進水、電、路、網、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建立有效銜接、上下暢通、分工合理、全面覆蓋的公共服務體系。
3.建設“塞上田園”美麗鄉村。抓好農村的規劃和治理,做好村莊特色風貌保護工作,持續推進村容村貌提升,保護和修復自然景觀,村莊清潔行動實現全覆蓋,塑造“塞上田園”美麗風光。
(十)保護好農用地環境,保障農業生產安全
1.切實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各縣(市)區要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確保其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除法律規定的重點建設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讓外,其他任何建設項目不得占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要向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傾斜。加強對農村土地流轉受讓方履行土壤保護責任的監管。
2.推進污染地塊的安全利用。各縣(市)區要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質量超標情況,對安全利用類集中的耕地要結合當地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制定并實施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采取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質量超標風險。強化農產品質量檢測。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分管領導任辦公室主任。各縣(市)區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要按照“管發展必管環保,管生產必管環保,管行業必管環保”的原則,落實“一崗雙責”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要以實現資源節約、環境保護、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立區、市、縣三級工作臺賬,明確責任主體,確保工作按進度安排有序推進。
(二)加大資金扶持。加強項目資金整合,在不改變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前提下,重點投入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綜合治理、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及綠色防控、秸稈綜合利用、農用殘膜回收、農藥包裝物和農村生活廢棄物回收處置等項目建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拓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等參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行動。
(三)強化科技支撐。強化農科教結合,圍繞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等關鍵環節,開展綜合利用科技攻關,以科學施肥用藥、農業投入品高效利用、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生態友好型農業和農業機械化關鍵技術為核心,研究制定相關標準規范,推進創新成果服務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
(四)加強宣傳培訓。充充分利用微信、宣傳冊、電視臺等媒體,大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管理法律法規、政策文件、工作重點等內容,普及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清潔生產技術和污染防治措施。通過培訓講座、科技下鄉、現場觀摩等方式,宣傳推廣減化肥減農藥、糞污資源化利用的技術和經驗做法,切實增強群眾的責任意識和綠色發展意識,讓廣大群眾理解、支持、參與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五)強化市場監管。建立農業環境污染源頭治理責任制,從源頭上控制化肥、農藥、地膜銷售行為。強化農資市場日常監管,組織執法力量,加大農資商品抽檢范圍和頻次,集中開展化肥質量監測,對抽檢出的假冒偽劣和不合格農資商品,一律下架封存,建立健全經營者進銷貨臺帳核查制度,查清貨源和流向,實現從源頭到田頭全程監管。
(六)加強臺賬管理。各縣(市)區要制定年度工作實施方案,建立月度工作臺賬,做好相關工作的臺賬管理和調度工作,做好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和工作總結撰寫,年底將工作總結以正式文件形式報送銀川市農業農村局。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6
一、政策措施的背景依據
為貫徹執行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環辦土壤〔20xx〕8號)和《文山州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文山州20xx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農通〔20xx〕28號)精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結合硯山實際,制定《硯山縣20xx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
二、主要目標
到20xx年底,我縣農業面源污染趨勢得到初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基本建立,農業生產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全縣化肥農藥使用量比20xx年度實現零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5%;重點區域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顯著降低,農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三、重點任務
(一)推進節水農業發展。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標準農田與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20xx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46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0.97萬畝。
(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20xx年,全縣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種植綠肥13.6萬畝;施用有機肥(含農家肥)39萬畝以上;秸稈還田35.2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6.62萬畝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完成86萬畝。
(三)推進農藥減量控害。推20xx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主要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xx年度實現零增長。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20萬畝,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面積25萬畝,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宣傳、農藥減量培訓15次。
(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20xx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畜禽規模養殖場建立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和臺賬,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穩定在97%以上,畜禽養殖戶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水平明顯提升。
(五)推廣水產綠色養殖。認真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合理開發和利用養殖水域灘涂資源,開展非法設置網箱網圍的清理整治,穩定基本養殖面積,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水產養殖業提質增效、減量增收。
(六)推進農膜及化肥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嚴格落實農膜管理制度。全面普及標準地膜,禁止使用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地膜,積極推廣環境友好型生物可降解地膜。開展區域農膜回收補貼制度試點,推進農膜回收。嚴格農藥包裝廢棄物管理,按照“誰生產,誰經營,誰回收”的原則,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合理處置肥料包裝廢棄物,對有利用價值的肥料包裝廢棄物進行再利用,促進包裝廢棄物減量,無利用價值的納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集中處理。
(七)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逐步形成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格局。20xx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1%。
(八)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在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全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的基礎上,根據分類清單結合當地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在安全利用類耕地采取農藝調控、優化施肥、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可食用農產品的重金屬超標風險,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采取種植結構調、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來進行安全利用。
(九)推進“一湖一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做好面源污染治理專項指導,積極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化,因地制宜推廣適宜本區域主栽作物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改進施肥方式,做到大幅度減施用化肥,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綠肥種植。對周邊村莊畜禽散養戶,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人居環境改造提升、易地搬遷、產業發展的項目實施為契機,鼓勵、引導散養戶實施化糞池、堆糞場等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實現散養戶畜禽糞污規范收集處理利用。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7
一、政策措施的背景依據
為貫徹執行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印發〈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的通知》(環辦土壤〔20xx〕8號)和《文山州農業農村局關于印發文山州2022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文農通〔2022〕28號)精神,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結合硯山實際,制定《硯山縣2022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實施方案》。
二、主要目標
到2022年底,我縣農業面源污染趨勢得到初步控制,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基本建立,農業生產走上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全縣化肥農藥使用量比20xx年度實現零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5%;重點區域土壤和水環境農業面源污染負荷顯著降低,農業綠色發展成效顯著,農業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三、重點任務
(一)推進節水農業發展。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統籌規劃、同步實施高標準農田與高效節水灌溉建設,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2022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46萬畝,其中高效節水灌溉0.97萬畝。
(二)推進化肥減量增效。2022年,全縣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種植綠肥13.6萬畝;施用有機肥(含農家肥)39萬畝以上;秸稈還田35.2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技術6.62萬畝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推廣完成86萬畝。
(三)推進農藥減量控害。推2022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50%,主要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化學農藥使用量比20xx年度實現零增長。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20萬畝,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面積25萬畝,科學安全用藥技術宣傳、農藥減量培訓15次。
(四)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2022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畜禽規模養殖場建立糞污資源化利用計劃和臺賬,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穩定在97%以上,畜禽養殖戶糞污處理設施裝備水平明顯提升。
(五)推廣水產綠色養殖。認真落實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合理開發和利用養殖水域灘涂資源,開展非法設置網箱網圍的清理整治,穩定基本養殖面積,合理布局水產養殖生產,保護水域生態環境,實現水產養殖業提質增效、減量增收。
(六)推進農膜及化肥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嚴格落實農膜管理制度。全面普及標準地膜,禁止使用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的地膜,積極推廣環境友好型生物可降解地膜。開展區域農膜回收補貼制度試點,推進農膜回收。嚴格農藥包裝廢棄物管理,按照“誰生產,誰經營,誰回收”的原則,推進農藥包裝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合理處置肥料包裝廢棄物,對有利用價值的肥料包裝廢棄物進行再利用,促進包裝廢棄物減量,無利用價值的納入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集中處理。
(七)推進秸稈綜合利用。進一步加大政策引導力度,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逐步形成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格局。2022年,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1%。
(八)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在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全縣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定的.基礎上,根據分類清單結合當地主要作物品種和種植習慣,在安全利用類耕地采取農藝調控、優化施肥、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可食用農產品的重金屬超標風險,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采取種植結構調、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來進行安全利用。
(九)推進“一湖一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做好面源污染治理專項指導,積極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化,因地制宜推廣適宜本區域主栽作物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改進施肥方式,做到大幅度減施用化肥,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料和綠肥種植。對周邊村莊畜禽散養戶,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人居環境改造提升、易地搬遷、產業發展的項目實施為契機,鼓勵、引導散養戶實施化糞池、堆糞場等畜禽糞污處理利用設施建設,實現散養戶畜禽糞污規范收集處理利用。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8
一、工作背景
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的關鍵因素。過量使用化肥、農藥,隨意丟棄的農業廢棄物,不合理的畜禽養殖方式等,致使土壤肥力下降、水體富營養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威脅。為有效遏制農業面源污染,推動農業綠色轉型,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標
至xx年,實現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利用率分別提高至40%與45%以上;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95%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85%以上,顯著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三、治理重點
1.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依不同作物需肥規律與土壤肥力狀況,精準確定施肥量與施肥時間;鼓勵使用有機肥、生物肥替代部分化肥,改善土壤結構。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釋放害蟲天敵、安裝誘蟲燈;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遵循安全間隔期,減少農藥殘留。
2.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與適養區,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戶)。對規模養殖場,嚴格要求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如沼氣池、儲糞池、污水處理站,推行糞污資源化利用模式,生產沼氣、有機肥,實現循環利用。加強對散養戶的管理與指導,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引導其做好糞污收集與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3.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等技術,將秸稈轉化為肥料、飼料、燃料,提高秸稈綜合利用價值;培育秸稈綜合利用企業,發展秸稈加工產業,生產板材、工藝品等產品。建立健全農膜回收體系,在農資銷售點、農村集市等設立農膜回收網點,鼓勵農民回收農膜;推廣使用可降解農膜,減少白色污染。
四、工作措施
1.加強宣傳教育: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危害與治理意義,提高農民環保意識與參與積極性。舉辦培訓班、現場會、發放宣傳資料等,向農民傳授化肥農藥減量、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與知識,培養農民科學種田與環保養殖理念。
2.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設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用于補貼化肥農藥減量、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對采用綠色防控技術、有機肥替代化肥、糞污資源化利用的企業與農戶給予稅收減免、貸款貼息等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3.嚴格執法監管:加強對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資生產、銷售與使用的監管,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行為,確保農資質量安全。加強對畜禽養殖場(戶)的環境監管,建立健全環境監管檔案,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對違法排污行為依法查處,責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依法予以關停。
五、實施步驟
1.第一階段:動員部署:成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任務與措施。召開動員大會,部署工作任務,落實責任分工,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2.第二階段:集中治理:各地各部門依工作方案要求,組織開展化肥農藥減量增效、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工作。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及時解決治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治理工作順利推進。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對工作進展緩慢、成效不明顯的地區與部門進行通報批評,督促整改。
3.第三階段:總結驗收:各地各部門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進行自查自驗,總結工作經驗與成效,查找存在問題與不足,提出改進措施與建議。領導小組組織開展全面驗收,對完成治理任務、成效顯著的地區與部門進行表彰獎勵,對未完成治理任務的`地區與部門進行問責。
六、保障機制
1.組織保障:成立由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財政、科技等部門組成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指導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各地要成立相應工作機構,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工作落實。
2.技術保障: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組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家團隊,為治理工作提供技術咨詢與指導服務。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與農民的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與業務能力。
3.考核保障: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考核機制,將治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嚴格考核獎懲。加強對治理工作的跟蹤監測與評估,定期發布監測評估報告,及時掌握治理工作進展與成效,為決策提供依據。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 9
一、治理目標
在接下來的xx年內,構建起完善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體系,實現農業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將農業面源污染對水體、土壤的污染負荷降低xx%,確保區域內主要河流、湖泊水質穩定達標,土壤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顯著提升,為打造生態宜居鄉村與綠色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主要任務
1.精準化農業投入品管理:構建農業投入品信息化監管平臺,對化肥、農藥、種子、獸藥等的生產、銷售、使用全流程進行精準追溯管理。推行農資購買實名制,鼓勵農民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農資,并記錄使用詳情。加大對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資產品的推廣力度,逐步淘汰高污染、高風險農資品種。開展農資打假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行為,凈化農資市場環境。
2.生態化農田種植模式推廣:大力推廣生態種植模式,如間作、套種、輪作等,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抗逆性。鼓勵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制定嚴格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與認證體系,對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給予政策扶持與資金補貼。建設生態溝渠、生態緩沖帶等農田生態設施,有效攔截與凈化農田排水中的污染物,減少氮、磷等營養物質流入水體。
3.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控:對現有畜禽養殖場進行全面排查與評估,依據養殖規模、污染排放情況進行分類管理。大型規模養殖場必須配套建設先進的糞污處理設施,如采用厭氧發酵+好氧處理工藝,實現糞污達標排放與資源化利用;中小型養殖場要通過聯合共建、第三方托管等方式,解決糞污處理難題。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如發酵床養殖、林下養殖等,降低養殖過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強對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生產有機肥料、沼氣等產品,拓展產業鏈條,提高經濟效益。
4.資源化農業廢棄物利用工程:完善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建立以企業為龍頭、專業合作社為紐帶、農戶參與的秸稈收集網絡。推廣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材料化等多元化利用技術,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例如,利用秸稈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用于農村供暖與工業鍋爐;以秸稈為原料生產環保板材、包裝材料等。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推廣使用厚度達標、易回收的農膜產品,鼓勵農民使用可降解農膜。建立農膜回收獎勵機制,對回收農膜的農戶、回收網點給予經濟補貼,提高農膜回收率。
三、工作措施
1.科技支撐與創新驅動:加大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科研機構、高校與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重點攻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防控、修復等關鍵技術難題。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示范基地,展示與推廣先進適用技術與成功治理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理念、技術與管理經驗,提升我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平。
2.政策引導與資金扶持:制定并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相關政策法規,明確各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長效機制。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設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項資金,對化肥農藥減量、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項目給予重點支持。創新金融支持方式,引導金融機構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企業與項目提供融資服務。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模式等,吸引社會力量投入到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領域。
3.監測評估與監督考核:建立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加強對農田土壤、灌溉水、畜禽養殖廢棄物、農產品等的監測分析,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動態變化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面源污染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治理效果評估,為調整優化治理策略提供依據。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加強對地方政府與相關部門的監督考核,嚴格落實獎懲制度,確保治理工作取得實效。
四、實施步驟
1.籌備啟動階段(第1年第1-3季度):成立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與專家咨詢委員會,制定詳細的工作方案與實施計劃。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現狀調查與評估,摸清底數,明確治理重點與難點。組織召開動員大會,廣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意義與目標任務,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2.試點示范階段(第1年第4季度-第2年):選擇部分基礎條件較好、代表性強的地區或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作為試點,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試點示范工作。在試點地區重點推進精準化農業投入品管理、生態化農田種植模式推廣、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控、資源化農業廢棄物利用等項目建設,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治理模式與經驗。加強對試點工作的指導與監督,及時總結試點經驗,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完善。
3.全面推進階段(第3-4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區域范圍內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按照工作方案與實施計劃要求,明確各地區、各部門的責任分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各項治理任務按時完成。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調與協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工作調度與通報制度,定期對治理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與通報,及時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4.鞏固提升階段(第5年):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進行全面總結與評估,檢查各項治理任務完成情況,評估治理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針對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制定鞏固提升措施,持續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控體系,建立長效機制,確保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長期穩定的成效。
五、保障機制
1.組織領導保障: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責任分工,確保工作落實。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農業農村、生態環境、水利、財政、科技等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與協同配合,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人才隊伍保障: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培養、培訓等方式,提高人才隊伍素質。鼓勵高校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培養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專業人才。加強對基層農技人員、環保工作人員的培訓,提高其業務能力與技術水平,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人才支撐。
3.公眾參與保障: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與工作進展情況,提高公眾對農業面源污染危害的認識與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與培訓,引導農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監督機制,鼓勵公眾對農業面源污染違法行為進行舉報,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良好氛圍。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相關文章: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方案(通用10篇)06-14
關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調查報告08-03
農業面源調研報告10-19
訴源治理工作方案(精選6篇)06-13
交通污染源屬于什么源09-26
環境污染治理方案08-15
環境污染治理方案08-23
專項治理工作方案01-16
揚塵污染治理承諾書模板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