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教學設計方案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順利進行,時常需要預先開展方案準備工作,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我們應該怎么制定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設計方案1
一、班級基本情況
麗水市特殊教育聽障部601班,本班共有8位學生,其中A組的6位學生總體學習能力比較好,上課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環節,B組的2位學生平時去三年級走讀。
教學地點在:五樓錄播教室
教學資源:課件科學器材實物道具
教學人員:朱君斐
二、學習主題和內容
學習主題:數學與科學的跨學科整合學習
涉及學科:基礎學科為數學,其他學科為科學。
學習內容及組合方式: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第十二冊第一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的容積和容積單位,以基本的數學知識點為主,借助科學器材帶領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活動以助于直觀感知抽象的數學知識。
三、教學目標
學生起點行為分析:學生已經熟練掌握體積的相關知識,動手操作及理解能力都比較好,能準確接受老師的任務信息。
個別化學習目標:
A組:
1.認識常用的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認識測量工具量筒和量杯。
2.通過動手操作,觀察交流等探究活動,建立容積的概念,建立1毫升和1升的表象。
3.培養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態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在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B組:
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認識升和毫升,初步掌握容積單位間的進率,并能嘗試讀取具體的容量。
教學重點:
理解容積的概念和建立1升、1毫升的表象。
教學難點:
建立容積和容積單位的概念。
學習環境支持:希沃白板5科學用具:量筒和量杯針筒調羹水實物教具
四、教學活動過程
一、情境引入
課件出示一瓶藥及用法用量,引出容積單位毫升。
出示課題:容積和容積單位。
二、探索新知
(1)理解容積的概念
1.了解容器
課件出示一些物品圖片,請生按照能否裝東西的標準分成兩類。請一生上臺進行操作。師小結:能容納別的物品的物體,就叫做容器。
2.容積的概念
課件出示:箱子、油桶、倉庫等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通常叫做它們的容積。
3.鞏固容積的概念
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有容積呢?出示一些物品,請生分類哪些有容積?根據學生回答師強調:只有里面是空的,能夠裝物品的物體,才有容積。
(2)認識容積單位
1.介紹容積單位
計量容積,一般就用體積單位。但是計量液體的體積,如水、油等,常用容積單位升和毫升。用字母表示就是L、ml,帶領學生讀一讀這兩個容積單位。
2.聯系實際,深入了解容積單位
請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標有升和毫升,師再出示一部分實物上標有升和毫升單位的物品,請生進行認讀。
3.認識測量工具
出示量筒和量杯,通過課件介紹名稱及讀取刻度的方法。
4.觀察操作建立1ml和1l的表象
師先示范通過針筒抽取1毫升放入調羹再指著水量帶領學生讀1毫升。再同桌互助裝取1毫升的水量,直觀感知1毫升。
活動:每組借助量筒拿取10毫升的水量,再倒入調羹進行觀察。
出示量杯裝1000毫升的水,指出1000毫升=1升。
5.探究升與立方分米、毫升與立方厘米之間的關系
把1升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剛好倒滿,得出結論1升=1立方分米。師再帶領學生推出1毫升=1立方厘米。
三、解決問題
過渡:誰知道一個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適才健康嗎?課件出示喝水小貼士。提問:如果老師的杯子是500毫升的,那我一天要喝幾杯才健康呢?
追問:每次喝200ml,你們能用一次性杯子取出200ml嗎?請生挑戰再集中驗證,比一比誰取得最接近200ml。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分層作業
1.一課一練第一課時(AB組)
2.調查作業:一大桶約5升的礦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礦泉水的單價,算一算,一大桶礦泉水相當于幾瓶這樣的小瓶礦泉水,怎么買比較合算?(A組)
五、教學設計特色說明
本次教學內容是容積和容積單位,在理解容積和容積單位的過程中借助科學用具量筒和量杯,帶領學生進行操作活動直觀感受容積單位的具體量,幫助學生在體驗活動中建立抽象的概念,
同時選取了很多生活中的實際物品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在實際運用的環節,我設計了一個每天要喝多少水以及每次喝多少水的情境,讓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會顯得單調,增加了趣味性,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記憶會更加深刻,知識點也會掌握的更牢固。
教學設計方案2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跡,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蕩漾。多么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著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為青山披綠衣,青山為他獻鐘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為最關鍵的詞語。
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跡宏偉價值命運
以文入情,感受奇跡
1、抓奇跡。
師:青山為證,綠樹為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著大山。從他的事跡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跡)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跡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后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跡?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聯系課文,結合注釋,學習第2自然段,了解惡劣的自然環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學習第3自然段)
?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造的奇跡,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作者對老人是什么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系課文內容邊讀邊想,并背誦下來。
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杭州市大關苑第二小學沈建炬)
B案
課前準備
1、中國地圖,認識晉西北的地理位置。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初探課文,認識老人
1、猜字激趣。
課件出示老字。
這個字的意思大家都知道吧,誰來說說看。
《說文解字》中也是這樣解釋的:七十曰老,言須發變白,告訴了我們老的本義。
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跡。
揭題讀題。
2、自學課文。
認真地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
3、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生字詞語。
(2)選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默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
預設交流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板書:離世)
教學設計方案3
1、教材分析:
《翠鳥》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5課。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介紹了一種生活在水邊的小鳥翠鳥。翠鳥顏色鮮艷,小巧玲瓏,叫聲清脆,捕捉小魚時動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愛。孩子們也喜歡這樣可愛的小鳥。想捉一只翠鳥來飼養,但在老漁翁的開導下,孩子們打消了念頭,把翠鳥看作了朋友。課文在展示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的特點的同時,呼吁人類要與動物和諧相處。
2、學生分析:
本班學生對閱讀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對閱讀內容也有一定的評價能力。本課的教學內容與我們農村孩子的生活經歷非常貼近,少數孩子有時不自覺地捉一些蟲鳥戲玩,但多數孩子具有一定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危害有益的蟲鳥。
3、教法設想:
(1)讀書法。小學語文教學識字、字詞、字句、朗讀、背誦訓練是重點,采用以讀為主的方法可以做到讀中熟字、讀中解詞、讀中學句、讀中悟情。
(2)情境法。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情景,使學生置身當中,從而使情感得到升華,與作者產生共鳴。
4、學法指導:
采用合作法和體驗法。教學中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聽、想、讀、說、合作交流,結合生活、情感和課件來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
5、教學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保護動物、與動物和諧相處的意識。
(4)體會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描寫和說明的,以及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6、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了解翠鳥的外形和動作上的特點。
(2)難點。體會翠鳥的外形特點與捕魚本領之間的關系,透過具體的語句感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7、教學過程:
導→讀→悟→拓→畫
7.1導: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師:在大自然中有許多美麗的鳥,像孔雀、畫眉、黃鶯等,下面請看看這是什么鳥?(多媒體課件展示翠鳥)這是翠鳥,又名釣魚郎。
7.2讀:初讀課文,教學生字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注意生字的字音,遇到難讀的字作個記號。
(2)同桌之間互讀生字,把難讀的字多讀幾遍。
(3)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識字方法,說說記住了哪些字,是怎樣記住的。
(4)師生互動,玩摘蘋果的游戲。(出示滿蘋果的蘋果樹,蘋果上寫上不帶拼音的生字。)
(5)師:剛才大家順利的從蘋果樹上摘下自己喜歡的蘋果,都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我們再注意一下,看課文中還有哪些我們喜歡的詞語,請把它們找出來讀一讀。
(6)把生字詞送回課文,再次讀課文,看看誰讀得準,讀得流利。
7.3 悟:學習課文,感悟內容
(一)學習第一自然段
1、(出示多媒體)生自讀,思考:這段寫翠鳥的什么?(外形)
2、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描寫了翠鳥的外形?
3、四人小組自學。
4、交流討論,教師適時點撥。
5、思考:為什么作者用頭巾、外衣、襯衫來打比方?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6、借助多媒體朗讀,讀出自己對翠鳥的喜愛。
(二)學習第二、三自然段
1、學習第二自然段,自讀,理解每句話寫了翠鳥活動的特點。
第一句動作敏捷。(1)貼著水面疾飛說明翠鳥飛得低而快,重點理解貼和疾。(2)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說明翠鳥停得急而輕,在停與飛的對比中感受翠鳥的動作敏捷。
2、學習第三自然段,播放翠鳥捉魚的過程,學生自讀課文,思考:這段寫了什么?抓住悄悄露盡管還是體會并理解銳利勾出捉魚的動作:蹬開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貼著飛走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葦稈為什么搖晃?(翠鳥蹬開葦稈去叼魚)水波為什么蕩漾?(魚兒被翠鳥叼出水面)從側面寫出了翠鳥的迅速敏捷。
3、討論:翠鳥捉魚的本領與它的外形有什么關系?
啟發:(1)翠鳥為什么能停在葦稈上一動不動地注視著微波的水面?(因為它有一雙能緊緊抓住住葦稈的爪子)(2)翠鳥為什么目光銳利,能發現機靈的小魚?(因為它有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3)翠鳥為什么能在疾飛中叼起水中的小魚?(因為它有一張又尖又長的嘴)(4)翠鳥的羽毛以綠色為主,這對它悄悄等待捉魚有什么作用?(不易被發現)
4、訓練朗讀,讀出翠鳥的動作輕快、迅速敏捷。
(三)學習第四、五段
在欣賞了翠鳥美麗的外形和捉魚的精彩表演之后,你會產生什么想法呢?
1、引入學習第一句。真想捉一只翠鳥飼養強調真想感受那種非常喜愛,迫不及待的心情。
2、這種想法可能嗎?引入學習第26句,理解陡峭。
3、導讀,于是,我們只能希望它多停一會兒中感受從遠遠地看著對翠鳥的喜愛。
7.4 拓: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1、我們為什么么要捉鳥?為什么又打消了捉鳥的念頭?
2、你想對小作者說些什么?
3、討論:假如有機會接近甚至捉到了翠鳥,你該怎么辦?
4、進行愛鳥,護鳥教育。
7.5畫:觀畫結合,陶冶情操
學生作畫。伴隨著美好音樂的課件,讓孩子們用絢麗的色彩畫出美麗的翠鳥。既加深了對課文的感悟,又培養了學生的繪畫能力。在歡快愉悅中結束本堂課的學習。
8、教學反思:
根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理念,將學生的知識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貫穿于教學始終。在教學中,我遵循學生識字規律,先初讀,再理解,后記憶,充分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同時通過展開想象激發情感,學生在心里蕩漾著熱愛小鳥,保護環境的情愫,因此,也做到了學在課內,做在課外,拓展時空,內外結合,真正把語文學習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全過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
教學設計方案4
設計思想:前輩語文大師們說,課本無非是個例子,這是很有見地的。我們可以再往前邁一步:課本僅僅是個引子,是一些觸點的集合,教師要把這個“小文本”通過你和學生的共同學習、研討演變成“大文本”。說它是引子,是因為我們要據課本引出好多與課本有關的課內知識、一般能力的學習,也要引出好多與課本有關的課外知識、綜合能力的學習。說它是一些觸點的集合,是因為文本蘊藏著很多能觸動讀者思考的“元素”(點),這些“元素”涵蓋了諸多角度、諸多層面,而且因人的認識水平、接收能力等的差異而不同。在語文教學中要貫徹這種“大文本”觀。本文反映了人性中“美”的一面,就可以引導學生由此深入生活,去找尋人性中更多的“美”,也可以與《我的叔叔于勒》所反映的人性中的“丑”進行比較,也可以讓學生舉出一些現實生活所表露出來的人性中“丑”的一面加以討論,在討論中明辨是非,體驗什么是值得稱道的“人性美”。另外,讓學生復述、概括、理清脈絡,這是一條由具體到概括的邏輯訓練線路,經常訓練,有利于學生很快把握文章的思路。
課時安排:本文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范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符合人物特定的心理,根據情節的發展讀出起伏,確實能感染學生。
二、讓學生就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情節、人物言行談一兩點感受。
三、找幾個朗讀水平高的同學生分段朗讀。
四、復述課文。
五、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六、理清文章脈絡。
1.啟發學生找到兩條記敘線索:明線寫德拉,暗線寫杰姆。
2.讓學生根據文章情節,順著兩條線索往下捋,找出明暗線的交替變化和融合。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線索”。
3.劃分文章的結構層次。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本文結構”。
第二課時
一、歸結文章的主題。要求根據文本的內容,抓住主要情節,避免以偏概全,不要將本文主題偏移到對資本主義社會下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的關注,從而展開社會批判。正確的認識:歌頌了樸實而純真、艱難辛酸卻相濡以沫的愛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尊重他人的愛,學會去愛他人。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舉例說明怎樣尊重他人的愛,怎樣向需要幫助的人獻出自己的愛心,擔負起自己的道德倫理責任。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找來英語原著,進行跨學科學習。
二、與《我的叔叔于勒》進行比較教學,了解人性的多樣性。并從現實生活中分別舉出一些人性中“美”和“丑”的例子,讓學生學會自己分辯,從而明確是非,引導學生展現美好的人性。
三、了解巧合和懸念的寫法。這部分可由教師設疑、學生解疑的方式開展教學。參見“教材分析”部分的“.寫作特點”(“巧合無痕”、“引而待發”)。
四、仿照本文的寫法,就你身邊人們的某個閃光鏡頭,編寫出小小說提綱。課下再寫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5
一、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折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染紙活動的樂趣。
2、體驗不同折法染紙產生的色彩、圖案變化,感受對稱美。
3、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二、活動準備:
盤子、顏料、紙巾若干。
三、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積極參與染紙活動,嘗試用多種折疊、泡染的方法染紙,感受其樂趣。
2、活動難點:嘗試重疊暈染的效果,感受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3、指導要點:引導幼兒觀察不同折法染紙所產生的奇妙變化,掌握染紙的折疊、泡染等方法。
四、活動過程:
1、感知欣賞,激發幼兒的興趣。
(1)欣賞印染作品。
交流:你們看到了什么?這些圖案像什么?每件作品中圖案都一樣嗎?這些圖案的排列有什么規律?
(2)感受色彩、圖案的對稱美。
2、談話討論,引導幼兒觀察美麗的印染作品。
(1)這些美妙的圖案是怎樣變化出來的?
(2)為什么它們是對稱的?
(3)我們怎樣才能染出不同的顏色、圖案?
3、嘗試創作,鼓勵幼兒大膽用多種折疊、泡染的方法進行染紙活動。
(1)先將紙折疊,把需要染色的部分泡入顏料中,感受紙泡在顏料中的長短與染色面積大小的關系。
(2)泡染的面積大,泡染在顏料中的時間就要長;反之,泡染的時間要短些。
(3)染好后慢慢將紙打開,平放在舊報紙上晾干。
4、觀看重疊暈染效果,嘗試進行重疊暈染。
(1)嘗試重疊泡染,感受同一部分先后泡染在不同顏色中會產生奇妙的色彩變化。
(2)為了避免后染的顏色完全遮蓋先染的色,第二次染色可以不要泡染太深,時間簡短些。
5、請幼兒自由嘗試多種泡染方法,并討論自己的心得體會,感受到深色能遮蓋淺色的顏色特性。
6、分享交流。(延伸活動)
(1)將幼兒作品放置在展覽區中。
(2)請小朋友互相欣賞并向同伴介紹自己的染紙方法,感受染紙的藝術美。
教學設計方案6
教學目標:
1、讀準“跳躍歡吠、沁人心脾、根深葉茂、饞涎欲滴”等一些詞語的'讀音;通過了解“沁人心脾、根深葉茂、饞涎欲滴”這些詞語中帶點字的意思。
2、能快速默讀課文找到文中小狗的活動線索,并在熟讀了解內容的基礎上以此為線索簡要復述課文講述的一件事。
3、能結合課文有關內容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并能在領悟中心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說說自己的讀文后感想。
教學重點:能結合課文有關內容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能在領悟中心的基礎上聯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說說自己的讀文后感想。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去果園摘過水果嗎?都摘果哪些水果?有什么收獲呢?
2.美國作家蓋爾.布蘭克也去果園摘過桃子,想知道他特別的經歷和感受嗎?咱們一起來學習《信任》這篇課文吧。
3.板書課題,齊讀。
4.揭題:“信任”什么意思?課文主要寫了誰信任誰?
那么雙方是怎樣信任的?信任給人帶來怎樣的感受呢?相信通過學習,你會找到答案的。請同學們打開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5.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婆家 樹蔭 跳躍 歡吠 沁人心脾 根深葉茂 饞涎欲滴
小心翼翼 蹦蹦跳跳 掏錢包 沉甸甸
6.指名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二、研讀課文,合作探究
1.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默讀課文,畫出文章的中心句。
2.仔細讀讀課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被信任?畫出有關的語句,寫簡單的批注。
先自己找,再在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告示牌
a.課件出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b.告示牌上只寫了七個字,是什么意思呢?它把人們引向什么地方?
c.三里之外真的有桃林嗎?作者夫婦找到果園,采摘到了桃子嗎?
(2)木桌上的留言
課件出示:屋前有一張木桌,桌上擱著幾只竹籃,籃下壓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朋友,歡迎您,每籃桃子五元錢,盡管自己采,然后把錢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a.紙條上哪些詞最能表現主人對客人的信任?“盡管”還可以換成什么詞?
b.你從這張紙條中獲得哪些信息?
c.從這張紙條上,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主人?(熱情,有禮貌,信任客人,友好……)
d.讓我們以主人的語氣,把這張紙條讀一讀。
e.假如你就是作者,你看到這段留言的時候,心情怎樣?為什么?
(3)自采桃子。
a.同學們,你們想不想鉆進桃林,親自體驗一下自采桃子的樂趣?
(放有關桃林的圖片)看到這些桃子,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想干什么呢?
b.現在默讀第五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沁人心脾”是什么意思?沁,滲入。本課指桃子芳香的氣味讓人感到非常舒適。作者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
“饞涎欲滴”是什么意思?涎,口水。饞得口水都要滴下來了。你感受到了嗎?)
c.課文為什么要寫果實的長勢呢?我們從中又可以體會到什么?
d.師:正因為彼此的信任,我們才能感受到親手摘桃的愉悅。請大家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的進行朗讀。
從哪里還能感受到桃園主人對我們的信任呢?
(4)無人看管的錢箱
“我掏出錢包,這才發現錢箱旁躺著一只大花貓。”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呢?
師:瞧,主人不擔心人們摘了桃子不付錢,不擔心大家多摘了桃子少給錢,也不擔心有人會把無人看管的錢箱抱走,充分的尊重信任客人,讓客人感受到受人尊重的喜悅。
3.文章中多次提到狗和貓,找到有關句子,畫出來讀一讀,體會到了什么?
A、從狗對客人的行為,我們聯想到什么?
(主人是多么的熱情好客,把大黃狗訓練的如此盛情,為我們領路。大花貓也旁若無人的躺在錢箱旁。)
師:果園的主人雖然沒有出現,但處處與人為善,相信每一位客人。課文通過對狗和貓動作、神態的描寫,從側面烘托了主人的美好品質。
四、整體回顧,感情升華。
1.
師:這次桃園之行,讓我們感受到了被信任的喜悅,所以,當汽車慢慢朝來路駛去時,我不禁回頭……學生接讀
2.
作者為什么不禁回頭,為什么久久注視著?你體會到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
3.誰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這份留戀與不舍呢?
4.課件出示:
公路邊的告示把人們引向了……,讓人們采摘到……;還把人們引向……的境界,讓人們感受到……。
五、拓展延伸
課文所講述的故事像綿綿的細雨灑落我們的心底,滋潤我們的心田。最后,老師送你們一句名言與大家共勉。
六、布置作業:
小練筆:如果“我”和丈夫回到家,會怎樣告訴家人由信任帶來的有趣的摘桃經歷?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板書設計:
信任
桃子 —— 自 采 —— 三里路
迎客領路 親手摘桃 如數付款 愉悅返程
《信任》一課自評
《信任》一課上完后,我感覺有收獲也有遺憾。首先,對于本節課的思路自己還比較滿意。我緊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問學生:這次采摘桃子,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讓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文章的中心句。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中心句“在那兒,我們得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被人信任的喜悅。”再從中心句切入,讓學生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寫出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被信任?畫出有關的語句,寫簡單的批注。其次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深入理解,讓學生在文中體會語言文字的意義,品味感悟桃林主人對客人的信任。最后讓學生感受作者被信任的喜悅。其中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挖掘,深入理解,應該是一個重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除了引導學生從紙條、貓、狗、紅色的箭頭等這些側面描寫中去感受主人的信任之外;從“沉甸甸”“小心翼翼”等詞中去體會“我們”在收獲果實的同時,也收獲了主人對我們的信任:“我們”在珍視親手采摘的果實的同時,更珍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被信任;還在自己付款一環節讓學生猜測桃林主人是怎么想的,這樣學生就很容易走進人物內心,從而更深刻地感受主人的信任之情。通過三次整體閱讀使學生對文章內容、人物情感已有了基本感知,我還要引導學生超越文本,走進生活,談談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信任與被信任的喜悅。
總的來看整節課上,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并且談出了自己的感受,讀出了自己的體會,悟出了文中的含義,最終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教學設計方案7
一、概述
《 秋天》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純凈的詩篇。在這首詩中,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畫面清靜,悠遠,朦朧。它們具有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特點;表達了作者 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詩語言流暢、優美,本詩語言流暢、優美,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是一種藝術享受。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能力目標: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做到熟能成誦。感知課文內容,能說出文中描繪了哪些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2.過程與方法目標:以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通過描繪畫面、品味語言、仿寫詩歌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秋天,贊美秋天,熱愛秋天,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含義,體味詩歌清遠、閑靜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揣摩詩歌的清麗意象和準確生動的語言。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1、我校是一所城鎮中學,學生對 學習語文較感興趣,但學生大都來自農村,語感較差,語文素質參差不齊。
2、通過平時的觀察、了解,我感到自己所任教的七年級兩班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詞匯,具有初步朗讀感知課文和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學生具體的學習寫景的抒情詩歌還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導學生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朗讀全詩。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1、創設情境、以讀促悟、先扶后放、“雙主”教學法。創設有利 于調動學生情感的多媒體情境,在大量的語文“讀”的實踐中,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探究性教學活動。
2、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本節課信息技術成為創設情境、描繪圖畫、品味語言的工具,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信息,從而徹底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工具。
3、根據教學本課的實際情況,我選擇以下的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聯想想像法。 (3)比較閱讀法。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1、課前教師下載制作多媒體課件,在多媒體教室里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2、教學媒體選擇分析表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人新課
1、媒體播放美麗的秋景圖畫。
2、導語:在文人墨客的筆下,秋天是憂傷的、哀婉的,讓人頓生惆悵……但是秋天也有絢麗的色彩、豐收的喜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秋天,感受一 個別樣的秋天。(板書課題)
3、媒體出示作者照片及簡介: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于1937年出版,并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
(二)反復誦讀,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配樂范讀音頻。學生勾畫字詞并感知語言節奏。
a.朗讀時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
b.學生正確劃分詩歌的停頓。
2、學生試著配樂朗讀。要求讀出感情。
3、媒體播放背景音樂,學生輕聲的自由朗讀。請學生注意朗讀的語速、節奏、停頓等。教師對學生的朗讀加以評價,并正音
4、學生齊讀全詩。。
5.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那么這首詩是悲秋的還是喜秋的呢?
(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后,形成了一定的能力,這種能力如果能被他們自己清晰地意識到,就能進一步激發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 示自己的舞臺。)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1、出示思考題:
a.為什么說這是一幅鄉村秋景圖?
b.詩中刻畫了幾幅圖畫?(給它們命上整齊、漂亮的名字)
c.詩歌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2、學生四人小組討論明確三個問題。
討論明確:
a.因為露珠、冷霧、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氣特征;提到農家:稻香、鐮刀體現農家特色;有秋蟲低鳴:蟋蟀聲使田野更遼闊;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這是在秋天。
b. 三幅圖: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
c.天的喜愛、贊美的感情。
3、、圖畫描繪:出示詩歌所描繪的三幅圖景的課件。(學生對照圖片展開想像,描繪自己喜歡的畫面。)
a、先請幾名同學朗讀最喜歡的一節詩。想像每幅畫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動、心情,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你喜歡的一幅圖畫,并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幅圖。
b、展示課件圖片,學生根據圖畫,展開想像,描繪畫面。
學生描繪畫面(參考內容):
農家豐收圖:清晨朝露未唏的時候,有位農人來到幽谷,丁丁的伐木聲震蕩山谷;田野里發散出稻香的氣息,金黃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個身影在揮鐮割稻,晶瑩的汗珠濕透衣衫;果林中還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飄香,沁人心脾,摘下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禮物,放進背簍,這份喜悅要與親友一起分享……
霜晨歸漁圖:清晨的江面還彌漫著冷冷的霧氣,可以感受到些許的涼意。遠遠地有個漁人搖著船槳向岸邊駛來。依稀可見船篷上掛著層白霜,漁人熟練地撒下魚網,網上的青鳊魚就像烏桕葉,閃著銀色的光澤。歸航了,江面上傳來動人的漁歌,還有陣陣爽朗的笑聲……
少女思戀 圖: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嗚叫聲,溪水清澈見底。羊兒的咩咩聲陣陣傳來,秋天的美景讓人賞心悅目,牧羊女卻失去了往日的活潑。夏日里的笛聲悠遠、綿長,怎不見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誰能猜得透?
4、研讀賞析,品味語言
a.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景的? 由遠及近的順序。
b.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體會、分析感情、語言的精妙之處,并說說你的感受。(播放課件)
例:優美語句賞析,主要分析加點詞的表達作用:
伐木聲飄出幽谷——從聽覺的角度,寫出了幽谷的深、靜。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飽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寫出了豐收之景;“稻香”從味覺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豐收的圖畫。
秋天棲息在農家里——“棲息”運用擬人的修辭,概括秋天在農人家里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松弛、嫻靜的氛圍。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游戲”一詞虛實相生,漁人是在漁船上游戲,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魚,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戲秋天,寫出了那份閑適。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夢寐”是朦朧的意思,寫出了少女的情懷,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收起青鳊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個比喻用得好嗎?
比喻青鳊魚像烏桕葉;另一層意思,江岸上烏桕樹,樹葉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網起的是烏桕葉的影子。用倒裝句體現漁民悠閑的心情。
5、互動釋疑:學生提問,小組全班相互解決
(四)教師小結,課外拓展
1、教師小結:本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農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閑、愜意,少了些艱難苦恨,多的是清靜、清甜。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2、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①以“秋天”為題寫一首詩。
②比較閱讀:讀《秋景》,比較與《秋天》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相同之處。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體現素質教育要求,把評價的側重點放在學生的課堂表現上,圍繞學生主動學習及課堂的表現來進行形成性評價;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評價具有客觀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應用。本節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1.評價內容:課堂表現評價、學習效果評價
2.評價方式: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
學生自我評價: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對自己的表現給予肯定,也是一種自信心的表露。
小組評價:是指小組間的互相評價,具有促進小組合作的作用。
教師評價:這里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以及小組完成的作品進行一個全面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八、幫助和總結
說明教師以何種方式向學生提供幫助和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設計相應的不同幫助和指導,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給予不同的幫助。
在學習結束后,對學生的學習做出簡要總結。可以布置一些思考或練習題以強化學習效果,也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或補充的鏈接鼓勵學生超越這門課,把思路拓展到其他領域。
教學設計方案8
設計理念:
學生的知識積累是不同的,學生的理解方法也是各異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也應該是自主的,讓學生運用以有的知識和能力,研究學習理解古詩,逐步引導學生從“學會”到“會學”。
教學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學會課文2個生字,拓展學習部分新字,進一步鞏固對形聲字造字律的認識。
2、自主、探究學習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進一步體會古詩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件創設情景,指導練習說話。
1、出示畫面:春天,百花盛開,蜜蜂在花叢中飛舞,枝頭,不時有小鳥飛來,唧唧喳喳地叫著,到處春意盎然。
2、看畫面引導學生練習說話。
3、是呀!春天多么美好。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描寫
春天景色的古詩。(課件出示古詩)
二、自主學習生字,初步了解古詩。
1、自由誦讀古詩,說說這首詩給你的第一印象。
2、讀通古詩,自己找合作伙伴學習生字。
3、交流反饋:你對哪個生字最感興趣?有什么好辦法識記。
初擬交流重點如下:
1)、曉:“曉”是天亮的意思,所以用日字旁。“曉”字在書寫時不要在右上角多一點。
2)啼:“啼”用了口字旁,啼的意思是“叫”。“啼”右邊是皇帝的“帝”。
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要引導學生把交流的話語組織好。
4、娃娃教學,拓展學字。
小朋友們學會了“曉”字,你們還認識和“曉”字長相很像的姐妹嗎?請你把“它”介紹給大家。
學生回答情況例舉:
1)、我來給大家介紹認識“曉”的姐妹“燒”,(學生隨即把“燒”板書在黑板上)這個“燒”字,我是昨天剛認識的,因為昨天我媽媽買來了一只“不粘燒鍋”,很特別,我就把商標上的“燒”字記住了。哪個小朋友能來說說“曉”和“燒”哪兒像,哪兒不像?你還能給“燒”組個詞嗎?
2)、我也來給大家介紹“曉”的另一個姐妹“澆”。(學生也把“澆”字板書在黑板上)這是澆花的“澆”,請小朋友一起跟我讀。(齊讀“澆”。)這個“澆”字,我在很小的時候就認識了,因為我家陽臺上種了很多花,我天天給它們澆水。哪個小朋友能運用辦法很快記住它?
3)、老師,我還有呢!(邊說邊走到黑板跟前板書“繞”)我認識“繞”字。咱么學校附近前幾天施工,那兒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前方施工,請繞道而行。”我就把這個“繞”字介紹給大家,你們知道這“繞”為什么用了“絞絲旁”?
教師對學生的交流作適時的點撥。
5、指名誦讀古詩。
6、教師簡介作者。
7、理解題意,重點理解“曉”的意思。
三、提出研讀專題,研究學習古詩。
過渡:剛才我們已經理解了“春曉”就是春天的早晨,不難看出全詩描寫的就是春天早晨的景色。那么整首詩寫了哪些景色?要求在詩句中用圓圈加以表示。(鳥、風雨、花)
1、引出研讀專題: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讀讀詩句,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說說詩人在描寫這景物時的感情。
2、提出研讀的要求:1)、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圈圈點點,或涂涂畫畫。
2)、遇到自己也不是很理解的問題,可以采取合作方法,也可以找老師合作學習。
3、學生圍繞專題自由研讀全詩,教師參與學習。
四、交流研讀成果,落實訓練目標。
1、明確交流要求:大膽表述,認真傾聽,及時補充,學會交流。
2、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成果,教師點撥,并隨機落實訓練目標。
(以下各部分內容的先后順序及互動過程,均以學生的實際研讀情況作出彈性處理。學生解釋一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學生交流的質量,并適時教給正確的交流方法。)
●處處聞啼鳥
1)、理解“處處”的意思。練習給“處處”找近義詞。
2)、課件播放鳥叫聲,理解“聞”的意思。區別平時句子中的“聞”和詩句中的“聞”的不同,進行練習。
說說下列句子中聞的意思。
放學回家,我剛進家門,就聞到一股香味從廚房中飄來。
居里夫人是世界聞名的女科學家。
3)、理解“啼”的意思,說說別的動物叫又可為什么?例如:馬嘶、虎嘯、雞鳴、獅吼等。
4)、自由交流對整句詩的理解。
5)、交流詩人聽到鳥叫聲時的心情,并指導感情朗讀。
●夜來風雨聲
1)、課件播放風雨聲,進入情境想象說話:你眼前出現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2)、理解“夜來”的意思。
3)、交流整句詩的理解。
4)、交流詩人在詩句中的感情。
5)、在自己體會到的詩人感情中朗讀詩句。
●花落知多少
1)、感知詩句中詩人惜春的那份淡淡的憂傷。
2)、交流對整句詩的理解。
3)、指導讀出那份淡淡的憂傷感。
3、在理解了后三句的基礎上學習理解第一句:春眠不覺曉
導語:我們已經理解了后三句詩寫的是詩人聽到鳥叫聲,想到昨夜的風雨聲,不知不覺產生了對落花的憂傷,那么我們再來理解第一句就不難了。
1)、“眠”是什么意思?“春眠”指的是什么?
2)、這里的“曉”與題目中的“曉”有什么不同?
3)、理解整句詩的意思。
4、交流整首詩的意思。
五、指導背誦全詩,延伸課外學習。
1、播放音樂,自主背誦全詩。
(短短的四句詩描繪了這么多的景物,包含詩人復雜的感情變化,古詩的藝術魅無窮!讓我們一起把這首詩背下來。看誰背得快?看誰背得好?)
2、孟浩然帶著淡淡的憂傷描寫了春天早晨的景色,也有一位詩人
在春天的夜晚聽到了風雨聲后,寫下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中詩人的心情。(課件出示古詩:春夜喜雨)感知整首詩的色彩,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每首詩中都浸透著詩人的感情。
3、提出課外學習任務:找幾首描寫春景的古詩,并背誦下來。
教學設計方案9
[教學設計]
創意說明:讀寫互動是本設計的特點。在寫作實踐中,學生可以感知為文之不易,從而刺激理解課文的熱情;通過課文的學習,掌握一定的方法,再進行類似題材的寫作,學生的作文質量必然會有所突破。
教學步驟:
一、看錄象寫作文(課前不作任何預習)。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錄象(最好是在黃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讓學生進行課堂寫作。要求:盡量再現看到的畫面;有適當的想象的畫面;15—20分鐘完成;300字左右。
二、對比研讀。
1、請學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現場作文。
2、對照《安塞腰鼓》的配樂朗誦,看課文。
3、仔細閱讀課文,將自己的作文與劉成章的《安塞腰鼓》進行比較。
4、暢談比較結果。
布置第二課時前的作業:《安塞腰鼓》美在何處?
三、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課前所做的作業。
語言美(音樂美)、畫面美、力量美等
2、學一點寫作技巧。根據自己的閱讀感受,從文中學一點可資借鑒的寫作技巧。強調:語言是外殼,深入了解被寫作的對象是關鍵,同時還要有豐富的想象。
四、延伸寫作。
播放一段其它類型的精彩的舞蹈錄象,讓學生根據所看錄象進行寫作,注意借鑒劉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寫法。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
《三國演義》第五回(節選)
羅貫中
王匡將軍馬列成陣勢,勒馬門旗下看時,見呂布出陣:頭戴三叉束發紫金冠,體掛西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系勒甲玲瓏獅蠻帶;弓箭隨身,手持畫戟,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王匡回頭問曰:“誰敢出戰?”后面一將,縱馬挺槍而出。匡視之,乃河內名將方悅。兩馬相交,無五合,被呂布一戟刺于馬下,挺戟直沖過來。匡軍大敗,四散奔走。布東西沖殺,如入無人之境。幸得喬瑁、袁遺兩軍皆至,來救王匡,呂布方退。三路諸侯,各折了些人馬,退三十里下寨。隨后五路軍馬都至,一處商議,言呂布英雄,無人可敵。
正慮間,小校報來:“呂布搦戰。”八路諸侯,一齊上馬。軍分八隊,布在高岡。遙望呂布一簇軍馬,繡旗招飐,先來沖陣。上黨太守張楊部將穆順,出馬挺槍迎戰,被呂布手起一戟,刺于馬下。眾大驚。北海太守孔融部將武安國,使鐵錘飛馬而出。呂布揮戟拍馬來迎。戰到十余合,一戟砍斷安國手腕,棄錘于地而走。八路軍兵齊出,救了武安國。呂布退回去了。眾諸侯回寨商議。曹操曰:“呂布英勇無敵,可會十八路諸侯,共議良策。若擒了呂布,董卓易誅耳。”
正議間,呂布復引兵搦戰。八路諸侯齊出。公孫瓚揮槊親戰呂布。戰不數合,瓚敗走。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戟望瓚后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連斗五十余合,不分勝負。云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三個那里肯舍,拍馬趕來。八路軍兵,喊聲大震,一齊掩殺。呂布軍馬望關上奔走;玄德、關、張隨后趕來……
使用建議:選文與《安塞腰鼓》皆展示了一個大的場面,但突現的人物卻不同。課文學習完畢,可將本段文字作課外閱讀材料,與課文進行對比閱讀。同樣是展現男人的豪氣與力量,呂布是縱赤兔舉畫戟獨步天下,陜北后生們則是踏黃土擊腰鼓威震山河。試比較兩文寫法上的異同。
教學設計方案10
秋游
教學內容: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冊4—5頁
教學目標:
1、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內數連減的計算方法。
2、發展初步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教 學重 難 點 :使學生掌握100以內數連減的計算方法。
教 學準 備:情境圖
教 學 過 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觀察畫面,說圖意。
2、結合這幅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先獨立思考這個問題,然后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
二、探討計算方法。
1.全班匯報提出的問題。
(1)兩隊都上了船后,船上還有多少個空座位?
(2)乘車返回學校,還有多少人沒上車?
2、獨立探究與小組合作相結合。
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兩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兩隊都上了船后,船上還有多少個空座位?
請同學們先獨立進行計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你是怎樣算的?
3、全班交流算法。
(1)90-45-25=20(人)
(2)兩只船共能坐下的人數。 不能上船的人數。
45+25=70(人) 90-70=20(人)
重點指導第一種算法的豎式,問:每一步都求的是什么?個位不夠減怎么辦?
4、解決第二個問題。
乘車返回學校,還有多少人沒上車?
請你說一說解答的理由。
5、算一算。
89―36―27=100―54―38=
先獨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填空。
8 55 67 16 4 ― 2 5― 1 7― 3 4― 1 2( )( ) ( )( )
2、計算。
77―33―2596―39―45 100―91―8
四、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 書 設 計 : 秋游
(1)90-45-25=20(人)
(2)兩只船共能坐下的人數; 空著的座位數數。 45+25=70(人) 90-70=20(人) 教學反思:
教學設計方案11
一、概述
· 小學數學一年級
·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表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來自:WWw.cssyq.Com 書業網)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系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表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表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為主,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表。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導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回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表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總能處于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
什么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通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表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表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么,然后小組交流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么時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么時刻,然后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分針都指著什么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里,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表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么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通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里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發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了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么問題?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床和睡覺的時間,然后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床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七、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八、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欲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后反饋反映出學生通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表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九、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盡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環境,如借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教學設計方案12
教學目標
1.讀通全文,整體感知全文。
2.認識并理解詞語,荷葉,小水珠,搖籃,亮晶晶,挺機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詞。
3.寫兩個字,是,朵。
教學準備
課件詞語卡片有詞語卡片的信封玻璃瓶尼龍紙
教學過程
1.揭題
師:(出示。課件)同學們,這是什么?你能說說這荷花怎么樣?(用上荷葉說話)。板書荷葉圓圓。
2.初讀全文
師:這么美的一池荷葉引來了許多的伙伴,聽聽都有些誰。
聽范讀。
根據學生發言板貼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
回答完畢后,出示。課件小動物。
師:可愛嗎?我們一起來招呼招呼他們吧?指名,齊讀。
師:自個兒大聲讀讀課文,不會讀的地方多讀幾次,想想還知道些什么?
3.讀通課文,學習詞語
指名試讀。每一段2至4人,相機貼出詞卡亮晶晶,停機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師:我們能讀課文,你還知道了什么?相機板貼。
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
搖籃停機坪歌臺涼臺
師:我們來認認黑板上這些詞好嗎?
小朋友齊聲輕聲讀,男女生分開讀,開火車讀。
師:我讓這些詞回到課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們會讀了嗎?
學生自個兒輕聲讀。
師:想想有沒有不懂的地方,開火車讀。
根據學生回答在詞語卡片打上問號。
師:小朋友這么多疑問,哪些小朋友們已經弄明白了。
重點理解:透明,停機坪,蹲,搖籃,笑嘻嘻
師把學生已經理解的詞拿下,師:還有些問題我們下節課來解決。
師:信封里是這節課學的詞,同桌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如果你的同桌不會,就教他。
4.寫字:范寫,學生書空,教師范寫。
學生寫字。
教后反思:
本節課的三個特色:
1.在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時,能夠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每篇課文都是學生整體把握全文。每篇課文都是一塊美玉,閱讀時最忌零打碎打,整體感知全文才是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整體感知也是為仔細分析,品位部分重點詞句段,做下鋪墊。
第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全文體現在:看圖說話,讀書質疑,讀中解疑。
2.從以讀為本的角度看,學生在課堂上讀得充分,讀得有目的。《語文課程標準》上指出閱讀是個性化行為,不能以分析代替學生閱讀實踐,突出學生閱讀行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體驗,不是純理性機械的分析。我常常這樣問學生,你能看圖說說荷花的樣子嗎?讀了課文,你有不懂的地方嗎?會讀課文,你還知道了什么?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
我對學生原有認知水平把握不準確,課堂生成沒有充分發揮水平。以至學生的質疑只是為了質疑,使這一環節走過場了,沒有為課堂提供方向。
在安排學生讀時,齊讀過多,個別讀太少,沒有引導學生讀出自己的特色來。
教學設計方案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統一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該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微觀想象、分析、討論、對比,認識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2)、通過聯想記憶、卡片問答等趣味活動,幫助學生認識元素符號;
(3)、通過同學之間相互合作、查閱資料,了解地殼、生物的細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進一步建立科學的物質觀,增進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
(2)、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資源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和“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在前一課題中,學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結構,本 課從微觀結構的角度對元素下了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元素的概念比較抽象,而且容易與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學時應注意兩者的區別。元素符號是國際通用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了解元素符號的意義,對于一些常見元素的符號,必須會寫、會讀、會用。
教材編寫“元素周期表簡介”,目的在于讓學生比較早地學習和使用元素周期表這個工具,學生只要會根據原子序數查找某一元素的符號、名稱、核外電子數、相對原子質量,并確認金屬、非金屬、稀有氣體元素等 信息即可,為今后的學習提供方便。
【 教學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學應注意從熟悉的例子切入,通過與原子的對比,歸納出元素的定義,并組織好討論,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元素符號的教學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應分散難點,逐步記憶,減輕學生對枯燥乏味的元素符號的記憶負擔,并注意組織好 有關的活動與探究,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設一些有趣味的活動,如聯想記憶、卡片問答、查表搶答等,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元素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概念。
【教學準備】
1.投影片:元素與原子的比較等;
2.元素符號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課時建議】
2課時。
【教學 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 (回憶)
電解水的實驗說明水是由什么組成的?
( 設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教學設計方案14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1)閱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品味語言的優美。
2、過程與方法
(1)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品味語言的優美,以及試膽量過程中學生心理的變化和試膽量德的重要意義。
(2)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暢所欲言,完成課后思考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校長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實效。
(2)明確只要敢于實踐,實踐之后就會變得勇敢堅強起來。
重難點、關鍵
1、了解課文敘述順序,并抓住重點部分試膽量的過程進行重點學習體會。
2、體會校長教育孩子消除怯心理的方法巧妙,富有實效。
教具準備
插圖投影、小黑板。
課時劃分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同學們,回憶一下,你覺得自己最勇敢的經歷是哪一次?愿意和大家分享你的快樂嗎?
2、交流。
3、你們都很勇敢,真見小英雄。
4、在一個叫巴學園的學校里,有一群孩子在校長和老師的帶領下,進行了一場特殊的試驗。
二、板體、讀題
1、板題、試膽量。
2、讀題。
3、引導學生據題質疑。
三、讀通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字音。
2、詞意。
3、指名讀文,正音。
五,默讀課文,理清課文大意和脈絡
1、默讀,思考:
(1)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課文和敘述順序是什么?
(3)請按著一順序將課文分為三部分。
2、討論、交流。
3、匯報。
(1)課文寫了校長組織大家夜里到九品佛寺院和墓地里進行試膽量的游戲,結果不當鬼的同學嚇得跑回來了,當鬼的同學也因為害怕而回來了。
(2)敘述順序是事物發展順序。
(3)按題目、經過、結果將課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22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23~24自然段)
六、誦讀,體會文章的語言優美及人物的心理變化。
七、體會文章中的深意。
1、討論:這次試膽量有什么意義嗎?
2、體會校長教育方法的巧妙。
八、你覺得怎樣可以使自己的膽量大起來?
板書設計:
哭
鬼
怕蚊子咬
世上沒有鬼,克服膽怯
跑回家去了
課后反思:
教學設計方案15
教學目標
1.認識蜻、蜓等14個生字。會寫螞、蟻等6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
3.有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運用形聲字的識字規律自主識字。
2.通過閱讀,讓學生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3.通過兒歌,讓學生走進大自然,注意觀察夏天的景物與氣候。
教學難點:
1.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教會學生運用形聲字的規律來識字的方法。
2.通過閱讀兒歌,讓學生了解夏天的景物于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看圖識字,引出生字
1.夏天就要到了。在夏天,同學們都喜歡干什么呢? (學生自由發言)
2.我請大家看一幅很美的圖,請大家看一看,想一想,圖上都有什么呢?(出示彩圖)
出示生詞卡片(有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等)
3.他們在干什么呢? 能不能用比較精彩的語言告訴老師?打開書57頁讀讀。
出示生詞卡片:展翅飛、捉迷藏、造宮殿、運糧食、游得歡、接網忙
二、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游戲:找朋友 找出生字新朋友
1.帶拼音讀詞讀句:誰認識這些生字新朋友?
2.去掉拼音小帽子,你們還會讀嗎?練練吧! (自由練讀)
3.男女生比賽讀。
4.抽讀生字卡片。(打亂次序)
5.學生擺字卡。 (邊讀邊擺成3排)
6.學生找字卡。 (識字大王、識字小老師)
7.游戲:拍手找朋友:圖文結合 誰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
游戲:捉迷藏 這些生字躲到了課文里,大家還認識嗎?
三、朗讀感悟,興趣學習
1.自由試讀識字兒歌。
要求:(1)讀準每個字的字音。(2)共有幾句話,作上記號。
請同學分別讀這三句話。
請挑一句你最喜歡的,趕快練練吧!
2.合作學習:請把你喜歡的這一句,讀給小組的同學聽一聽。
3.全班展示讀。反復練讀這三句。
4.表演讀:星星創作獎 神秘獎品獎給讀得最好,表演得最好的小組。
要求:每組挑一句最喜歡的,邊讀邊表演。看哪一組讀得最好,表演得最好。時間1分鐘。
5.全班展示:全班配合讀,小組表演。
6.小組比賽讀。
7.拍手連讀。
8.游戲:找尾巴 全班拍手讀,一人排順序。
讀課文或邊兒歌:
小蜻蜓展翅飛
小蝴蝶捉迷藏
小蚯蚓造宮殿
小螞蟻運糧食
小蝌蚪游得歡
小蜘蛛結網忙
四、合作學習,識記生字
1. 分類學習法:這么多生字怎么學更輕松呢?孫老師教你們一的好辦法,就是分類學習法。
2. 小組討論法:這些字可以分成兩類,哪兩類呢?同桌討論一下。
第一類: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
第二類:展、運、網
(1)學習第一類字:運用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識字
1)編兒歌:蜻青青小蟲天上飛
2)蟲+熟字:蟲+青、蟲+廷、蟲+胡、蟲+丘、蟲+引、
蟲+馬、蟲+義、蟲+科、蟲+斗、蟲+知、蟲+朱
編兒歌記生字:蟲和青,蜻蜓的蜻;蟲和廷,蜻蜓的蜓
(2)學習第二類字:
1)抽讀生字卡片
2)去掉拼音讀
五、指導寫字
1.指導寫螞、蟻。
這兩個字都是蟲字旁,應該寫得左右大致相等。蟲字下面的提不要寫成橫。
右邊的馬、義要寫得瘦長一些。
2.教師范寫。
3.學生書空。
4.學生描紅。仿寫。
3)興趣延伸
同學們,課下還可以觀察一下,夏天其它動物都在干什么?
【教學設計方案】相關文章:
教學設計方案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11-11
教學設計方案07-08
教學設計方案02-28
教學設計方案12-23
實用的教學設計方案范文完整的教學設計方案11-11
教學活動設計方案12-14
精品教學設計方案03-07
泉水教學設計方案06-28
《組歌》教學設計方案06-12
《口技》教學設計方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