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

時間:2022-10-21 14:12:31 方案 我要投稿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范文(通用9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開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書面計劃,具有內容條理清楚、步驟清晰的特點。那么大家知道方案怎么寫才規范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范文(通用9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范文(通用9篇)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1

  根據國家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精神,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定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為了全面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堅持素質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全面性;通過公正、客觀、科學的評價,引導廣大小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諸方面協調發展,結合我校課程改革以及學生評價改革的實際情況,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教育創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探索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本著“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原則,我校將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發展的多元化評價。淡化甄別與選拔,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功能。通過評價,讓每名學生都能體驗成功,把握優勢,增強自信,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評價原則

  1.導向性原則

  評價應堅持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引導學校正確貫徹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從德、智、體等諸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健壯的體魄,良好的心理素質及健康的審美情趣。

  2.全面性原則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要有助于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著眼于全面性,反映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發展性原則

  評價要堅持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為學生的發展服務。評價中既要考慮學生的過去,重視學生的現在,更應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注重評價的過程,使多元評價更進一步深入學生發展的進程,激勵學生健康成長.

  4.多元化原則

  評價內容應體現多元,即從過去過分重視學業成績轉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通過評價,使學生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及興趣特長表現等多方面得到綜合發展。其中科學文化素質及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以及與之相伴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

  5.差異性原則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在堅持評定內容全面性的前提下,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體現學生見的差異性,要關注學生的特長和潛能。

  6.可操作性原則

  學生綜合素質評定是一項系統工程,必然要經歷一個實驗、積累、總結、完善的過程,要逐步完善評定的內容、標準、方法和程序,要做到操作性強、實用性強、簡單、易行、科學、合理。

  7.人文性原則

  樹立以人為本的評價觀念,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評價的激勵和改進功能。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評價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激勵學生增強自尊性、自信性和自強不息的精神。

  三、評價內容

  依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校學生實際,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包括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及心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考核情況、身體健康情況、興趣特長表現、教師寄語及班主任評語。

  1、評價項目評價內容說明

  思品習慣及心理素質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對學生在文明禮貌、遵守紀律、團結同學、關心集體,勞動習慣、與人合作、不怕挫折、愛護環境的八項指標進行評價。統一制定評價標準,各年級依據標準做認真細致的考核。

  科學文化素質按照課程計劃要求,對學生所學的語文、數學、英語、思品、藝術(音樂、美術)、勞動共八門學科在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學習水平的五項指標進行評價。統一制定學科素質發展標準,各年級依據標準進行測試。

  2、考核

  情況語文學科素質的發展、知識的掌握;數學學科素質的發展、數學學科知識的掌握。學校統一命制試題,對校學生進行集體與個別考核。

  身體健康情況體育課成績、體質健康標準。

  1)運動與健康知識考核成績(由相關教師提供學生的考每位核試卷);

  2)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由相關教師提供);

  3)學生到校率(由班主任提供,并簽字);

  4)參加體育課活動的情況(由相關教師提供,并簽字);

  5)參加學校與校級以上體育活動的情況(由相關教師提供,并簽字);

  6)參加學校與校級以上體育活動獲獎情況(獲獎證書的原件、復印件)。

  興趣特長表現興趣愛好、社會活動、特長認定、獲獎方面。

  1)學校創設環境;;

  2)定期組織社會活動

  3)關注學生的個性特長。

  3、實踐能力

  研究性學習、技術與設計、信息技術考核成績(由相關教師提供每位學生的考核試卷)

  1、研究性學習成果(如:各學科的小制作、小設計、各類總結、活動報告、小論文等);

  2.小制作、小論文、小發明,以及課題方案、報告等的獲獎情況(獲獎證書的原件、復印件)。

  3.研究性學習、技術與設計、信息技術考核試題,由學校組織人員擬訂,統一組織考試;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2

  一、開放目的:

  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實踐途徑和機會,使學生在參觀、體驗過程中,提高動手實踐、研究創造、思維拓展等綜合能力,豐富假期生活。

  二、開放時間:

  1月19日——2月26日

  三、開放內容:

  (一)專題研究性學習活動

  1、活動內容:針對各活動課特點,開展相應的研究性學習活動

  2、活動形式:學習及實踐探究(詳見附件)

  3、實施過程:公布各室活動內容,學生自主選擇參與

  4、活動對象:全市5-8年級學生

  5、活動時間:20xx年1月19日—2月9日(詳見附件)

  (二)科技展品參觀體驗

  1、活動內容:

  參觀體驗走廊及各展室的科技展品

  2、活動形式:

  參觀體驗

  3、實施過程:

  在中心,專人指導下,進行參觀及體驗

  4、活動對象:

  全市中小學生(可由家長陪同參觀體驗)

  5、活動時間:

  20xx年1月19日—2月26日(需提前預約)

  周一至周五(春節期間除外) 8:30—3:30

  四、有關要求:

  1、本次開放活動,學生均自愿參加,學校及家庭要提前做好學生往來及活動中的安全、紀律等方面的教育,確保活動安全、有益。

  2、學生到中心開展參觀及實踐體驗期間,中心將對每名學生的活動情況進行記錄與評價,評價結果將通過適當的方式反饋給學校或家長。

  五、開放地點及聯系方式:

  1、開放地點:

  西崗區中小學綜合素質教育中心

  2、具體地址:

  西崗區工人村工十巷2號

  3、乘車路線:

  18、19、414、407路公交車工人村站下車,海達廣場大連鎖廠后身

  4、聯系電話:

  5、電子郵箱: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3

  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課改進程,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發展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根據根河市教育局《關于湟中縣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結合我校實際,特制定我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實施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全面反映小學生的發展狀況和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舉措。按照素質教育與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以公民道德素養、學習態度與能力、運動與健體、特長與表現為基本內容。以學校評價為主體,因校制宜,充分發揮各學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以學生的實際表現為依據,關注學生的均衡發展和潛能發展。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狀況,使評價過程成為促進學生、教師及學校進步與發展的過程。

  二、評價方法

  評價方法包括日常性評價、階段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評價時應把握“日常性評價是階段性評價的基礎、階段性評價是終結性評價的基礎”的操作原則。

  1、日常性評價

  各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意觀察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關注學生的表現,及時做出評價,并適時做好記錄和資料收集工作。

  (1)、即時評價。教師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采用多樣的、開放式的評價方法(如口頭評價、成果評價、訪談交流、行為觀察、問卷反饋、情景測驗等)及時評價每個學生的優點、不足以及發展潛能,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

  (2)、成長記錄。成長記錄應收集能夠反映學生發展提高的重要資料,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來自同學、教師、家長的評價信息,學生在文體活動中的突出表現,學科檢測的階段成績,學生的最佳作品等。學生是成長記錄的主要記錄者和管理者,成長記錄要始終體現誠信的原則,要有教師、同學、家長開放性的參與,使記錄的情況典型、客觀、真實,同時便于展示。

  (3)、學業考試。考試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方式,要根據考試的目的、性質、內容和對象,選擇相應的考試方法,促進每個學生的進步。 對學生各學科知識的測試結果,每一階段要記錄在案,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依據。

  (4)、實績表現。通過演講比賽、小制作、小發明、小競賽及文體藝術等豐富多采的活動,展示學生的特長,張揚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全面發展。

  2、階段性評價

  (1)、學校成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委員會,其成員應有廣泛的代表性。評定工作委員會負責制定本校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與具體程序,編印各種相關的評價子表,匯總、上報學生的評價結果;對校內各班級評定工作進行指導,監督評定過程,接受質詢、投訴與舉報,及時糾正評定中的錯誤。在實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之前,學校要通過教師大會、班會、家長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廣泛宣傳和培訓,爭取各層面的知曉、理解與支持,為順利開展工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綜合素質評定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工作。每個班級成立一個評定小組,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各位成員為學生授課的時間原則上不能少于一年,且要對該班學生比較熟悉和了解,具備較強的責任心和良好的誠信品質。

  (3)、綜合素質評定小組要以學生的日常表現為依據,每學期結束時要對每個學生進行階段性評價,通過參考各種資料,經集體討論,給予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教師要善于搜集和分析能夠反映學生學習過程和結果的有關數據和其它形式的行為表現,并利用這些數據和表現來描述學生的學習情況。階段性評價的結果填入《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綜合表現記錄表》。

  三、評價結果

  1、評價結果的呈現

  (1)、等級表達。分為A、B、C、D即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級。其中優秀比例不超過40%。對學生綜合素質等級的確定應十分認真、慎重,評定為“不合格”的學生應經學校評定委員會審核,并報學校行政會研究決定。

  (2)、質性評語。以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為主要依據,對學生給予一個綜合性的評語,其中還可以包括等級評定中沒有包括的內容,尤其應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長和潛能。評語應采用激勵性的語言,客觀描述學生的進步、潛能及不足。同時要制定明確簡要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改進計劃,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自信。對低段學生的評價應淺顯、生動。

  2、評價結果的運用

  (1)、綜合素質評定的內容、方法及程序等,應向學生及家長明確告知。學生或家長對評價結果如有異議,由校評定委員會進行調查與處理。

  (2)、學校綜合素質評定委員會對評定結果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進行審查并負責,評定結果原則上不得更改,如果確實發現評定結果有誤,應記載更改緣由及更改人,同時保存原評定記錄以備審查。

  四、實施保障

  1、成立組織機構:

  (1)、校評定工作委員會

  組成人員:學校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

  職責:制定評定工作的實施細則與具體程序;認定評定小組成員;對校內各班級評定工作進行指導;認定評定結果;監控評定過程。

  (2)、班級評定工作小組 組成人員: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組成,評定人員給學生授課時間原則上不少于一年。

  職責: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定。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4

  一、評價指導思想

  1、教育學認為:對兒童、少年進行評價的基本視點在于“發展”二字,即用發展的眼光、從發展的角度、從兒童身心發展的全方位來考察與評價兒童。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3、《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對學生教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心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

  二、評價原則

  每位學生的音樂天賦、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在評定學生音樂成績時:一要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二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三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的條件做出公正合理的綜合評定。

  三、評價內容

  形成性評價由學習興趣、課堂參與、表演及演唱、感受及鑒賞、音樂創造五個內容組成。

  終結性評價由看、唱、聽、賞、奏、表五個內容組成。

  四、評價方法

  1、由“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兩部分組成。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反映學生在平時音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終結性評價反映的是一個學期的最終成效。

  2.評價的主體由“學生自己”、“同學”和“教師”三部分組成。形成性評價由學生自己、其他同學和教師在相應的欄目中打“√”,終結性評價由教師操作。(詳見“小學音樂終結性評價方案”)

  3.評價采取“定性述評”與“定量測評”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采用定性述評的方式,用較為全面、準確的文字加以簡要描述;終結性評價主要由教師采用定量測評的方式,對每個學生的音樂學習的能力及等級用簡便的等級(或是等級+評語)方式進行評價。

  4、學期終結評價是目標達成評價,主要是總結、了解學生一學期或學年在學習過程中行為形成、能力培養、知識掌握等,它包括課堂練習、紀律、學習情感態度等,這一評價一定要和平時的綜合素質形成評價和教材最后的期末測試相互結合起來。此評價方案為“小學生音樂學習評價方案”中終結性評價(定量評價)的內容,原學生自評、互評師評內容和要求不變。以上各項內容可通過“音樂會”的形式,采取“學生自主選擇+老師指定內容”等多種方式開展。以上評價均采用等級評價(A、B、C)方式。100%-80%為A;79%-60%為B;60%以下為C。

  1、評價等級:A、B、C、D四個等級。

  2、采用自評和組評的方式

  3、特長項:有的學生參加各種文藝演出、比賽等,獲獎證書、獎勵等,都可記錄。

  音樂測試應該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評價方式要注意尊重學生的自評、同學的互評、教師的總評相結合。要做到即尊重學生又加強了同學間的相互了解;即是了解教師自己的教學情況、改進教學手段,也是激勵學生創新、實踐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感受愉悅、滿足和自信,感受成長的快樂。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5

  一、評價的背景:

  XX小學校本課程的一個特色以“竹”為主體,開展以“竹文化”為核心的校本課程研究,是弘揚鄉土文化的最基礎的事業,是對“只有本土的,才是最優的”的生動實踐,將協調鄉土文化與學科知識的交融、互滲,整合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的各項資源。本課題的實踐具有開放性和自主性,重視行動和問題解決,以“竹文化”為系列,以學生感興趣的問題為主題,逐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未定的有主體經驗基礎的、長時期學習的,主體可自由判斷的和主體可建構的知識結構。它強調不同學科知識學習的相互配合,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最終實現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學科課程的相互配合,達到學科交融的、教學優化、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評價的目的:

  XX小學校本課程評價是為了檢驗與考察學生的學及其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檢驗和改革教師的教,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促進教師教學反思,有效促進學生發展。評價中關注課程開發的合理性、科學性、人文性;關注教師課程的設計能力,執行能力;更關注學生“良好的的人文素養、寬厚的知識素養、濃厚的探究欲望、亮麗的愛好特長”等四有培養目標的達成,促進學生自我認識建立自信,發掘潛能,成為具有竹德品質的學生。

  三、評價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提出和教學內容設計必須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要體現文化性、地方性,要提高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2、發展性原則。校本課程開設的根本目的是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更好促進學生潛能的發展,教學內容設計必須明確促進學生發展的課程目標。

  3、適用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必須與學生身心特點相適應,與學生的興趣愛好相一致,要盡量選擇一些學生關心的鄉土文化和地方熱點問題。

  4、操作性原則。校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必須注重學生的參與情況,評價方法要簡單可行,可操作性強。

  5、拓展性原則。校本課程是對國家課程的拓展與延伸,要與基礎學科的教學密切相關但又有所超越,決不能成為學科課堂基礎知識教學的變相增加。

  四、評價的內容:

  XX小學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由三個部分的評價組成:教研組課程方案評價、教師課堂評價、學生學習情況評價。三個評價部分分別在課程質量的三個控制點進行,通過評價對課程實施全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障。

  五、評價的方法:

  1、聯系日常生活,進行表現性評價。

  認識個體是在主動地解釋客觀世界,而未知個體是處在不斷發展和改變的過程中的,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新變化,將評價貫穿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而不是孤立于學習活動之外。同時,由于校本課程以滿足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發展學生的個性為價值取向,因此,教師要多采用表現性評價,提供給學生真實的任務,以全面、真實、深入地再現評價對象發展的特點,使其主動參與評價,而不是消極適應,最終促進每位學生都能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積極的學習經歷和豐富的情感體驗。

  2、記錄過程變化,進行成長性評價。

  給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能讓學生看到不同時期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成長變化。通過成長記錄袋的建立,展示學生校本課程學習成果,反思自身的變化與成長,記錄學生所付出的努力,顯示令人滿意或不滿意的學習經驗,表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個性發展。對學生成長記錄袋的評定實行多元主體評價的方式,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對成長記錄袋的評定結果,采用等級評定或使用描述性語言的形式呈現。

  3、結合傳統節日,進行展示性評價。

  學生就如多棱的寶石,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都能發出璀燦的光芒。教師要善于發現并挖掘其優勢,給學生創設自我展示的舞臺,使其獲得自信與成功的體驗,激勵其不斷進步。由于校本課程的豐富多彩,因而可以與傳統的節日慶典相集合,進行展示性評價。使每位學生都有參與活動的機會和進行展示的舞臺,使活動充滿生命力。

  4、考查學習水平,進行終結性評價。

  一門課程學習結束后,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一個全面的考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進行終結性的評價。評價的結果采取等級或等第的方式,每門課程的評價結果都將進入學籍檔案并將評價結果向教師、學生、家長及相關人員或社會公布,接受社會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監督。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6

  一、評價目的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生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通過形式多樣的全面評價獲得的多源反饋信息而深刻的積極的改進教學,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對學生科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的與態度的形成與發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探究過程中的文化發展;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評價原則

  激勵性原則:讓學生體驗進步與成功,從而產生進步的動力,要使學生喜歡科學喜歡評價

  發展性原則: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成長。要承認學生有兩種或多種差異,允許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成功和失誤。

  參與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和評價的主體,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與反思。

  過程性評價為主的原則:對學生平時參與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學習興趣、態度、情感、合作與交流能力進行評價。

  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原則:評價時間,階段評——終評相結合;評價方法,自評——組評——師評相結合;評價準則,定性描述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三、評價措施

  1、建立學生課堂表現觀察制度

  課堂表現記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科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角度的發展目標進行觀察記錄和評定。通過課堂表現記錄,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關注的就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更關注了學生整個科學探究中對知識技能、掌握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采用教師定期量評價的方式,劃分好、較好、一般三個等級,并記錄下學生的課堂精彩表現,最后綜合起來給予總評,給出鼓勵性的評語或者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促進學生發展。

  2、建立小組合作評價制度

  合作評價是指學生的合作學習小組中組評。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不同的表現。例如有誰的解決問題思路廣泛,誰的方法最精妙,誰在本次合作中的進步最大,誰的貢獻最多等等。

  3、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在學期結束時對學生進行的全面評價,包括學業成績、學習態度、學習方法、探究與實踐能力、合作與交流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主要目標是給學生的學業和其他發展評定成績,提供及時的建設性的成績反饋。

  4、具體幾個方面評價:

  1>、平時表現(由教師評)30%

  A、課堂表現 (10%)

  B、書面作業 (10%)

  C、其它學習態度10%)

  2>、期末考查50%

  A、書面考試(30%或略高)

  B、實踐考試(20%或稍低)

  3>、自評、互評20%

  A、自評(10%)B、互評(10%)

  4>、具體評價要求:

  ①、平時表現(由教師評)30%

  A、課堂表現(10%)

  操作辦法:教師每班準備一份名單類似點名冊。在每次上課時把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主要看學生回答問題,實驗分析,實驗操作中的表現等,有好的表現就打五角星。不認真行為,就記三角形。期末根據所得五角星和三角形,確定在課堂表現方面的分數。

  B、書面作業(10%)

  操作辦法:根據平時作業的批閱情況記載確定該學生獲得的分數。作業一般是打等級制的,可分派任務給課代表或小組長列表記載。

  C、其它學習態度(10%)

  操作辦法:主要包括教師布置的實驗材料的準備情況,科學課上的積極性,作業的訂正情況等。根據記載情況給予一定的分數。

  ②、期末考查50%

  A、書面考試(30%或略高):具體操作方法應該和以往的考查一樣,主要應提高命題質量。

  B、實踐考試(20%或稍低):由教師出題由學生單獨以實踐操作完成一定的實驗答題,也可采用抽題方式學生分組進行設計和實驗,實驗中的現象分析等情況可以讓學生記錄在紙上,實際是一種實踐和書面相結合的考查方法。

  ③、自評、互評20%

  A、自評(10%):

  可以編制問卷讓學生自評,看結果確定學生的分值。主要是列舉本學期學生應做到的一些具體事例,讓學生對照自己做到了哪幾條,再加上最后幾個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答。

  B、互評(10%):

  通過小組討論對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價是有其合理性的。

  具體操作辦法:自評中的問卷由小組中的成員共同討論,給本小組中的成員進行評定。

  ④、最終結果的呈現

  把學生三個方面所得的百分數按以下標準轉換成等級。如:90-100為“優”,80-89為“良”,60-79為“及格”,59及以下為“不及格”。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7

  校本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校本課程開發的順利進行。建立較為規范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一、評價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和“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它明確了學生、教師和課程自身是課程評價的價值主體。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形成。”

  二、課程評價標準

  校本課程開設過程中,注意三種評價標準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評價與鼓勵評價相結合。

  (一)學習過程評價:

  在課程開設過程中,以鼓勵性評價、學習習慣形成性評價等定性評價為主,評價標準注重反映學生的個體差異。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意識,評價學生參與信息收集、匯總與交流的能力,評價學生應答問題的能力等等。

  (二)學習結果評價:

  1、能力考核

  學生自主設計小論文。要求學生從自己生活和社會生產中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確定一個研究專題。老師對小論文做出評價,對優秀論文的科學性、地理性、前瞻性、創新性觀點要充分肯定。

  2、知識考核

  學期終結,可以本學期校本課程專題為背景資料,對學生學習做出定量評價。

  三、課程評價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

  1、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評價重過程,建立發展性的教師評價體系。根據教師積累的各種過程性資料以及成果展示,每學期分別評出優、良等級。

  2、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采用形成性激勵評價方式,注重學生主體參與實踐的過程及在這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尊重和體現學生個體發展。以促進實現自身評價為最終目標。在實踐中,我們主要采用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根據學生的參與程度及活動進程中的表現給予相應的等級。分別是優、良、合格。

  3、對課程評價體系的評價

  (1)對校本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準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2)校本課程評價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3)校本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校本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水平。

  (4)校本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校本課程不斷革新、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四、校本課程評價的對象:

  評價內容分為“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情境與目標定位的評價分析、對校本課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評價、對校本課程實施過程(教學過程)的評價、對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評估。

  1、背景評價。背景評價是最基本的評價,包括界定學校的背景,確認課程的服務對象并評估需要,確認滿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診斷需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判斷目標是否能響應已知的需求。背景評價旨在提供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2、輸入評價。這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條件所進行的評價,是對課程實施可行性評估。它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各種方案的潛在成本;課程的優勢與劣勢;課程倫理問題;課程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問題。

  3、過程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描述課程實施過程,從而確定或者預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關活動是否按預定計劃得到實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等,從而為課程開發者提供修正課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測量、解釋和判斷課程的成效。具體的做法是一些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它們與前三個方面的評價聯系起來,對課程的價值與優點作出判斷與解釋。成果評價是質量控制的一種手段,而不只是最終的鑒定。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8

  根據《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為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立科學的、有利于學生成長和教師發展的評價體系,結合中心小學學生綜合性評價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一、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目的

  發展性的教育和評價使實施素質教育中的組成部分。改革現行評價與考試制度,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多元化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使每一個學生通過評價能看到自己在發展中的長處,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促進學生已有水平上的發展。

  二、評價原則

  1、要突出評價的原則性和綜合性的原則。

  2、要體現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3、要突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4、要體現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方案。

  5、評價標準要體現出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長發展。

  三、評價內容

  評價的內容應全面化,包括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學習目標,前者包括道德品德、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后者體現在各科課程標準中,各學科的評價要依據學科的《標準》,要考察學生在情感態度、學習方法與技能、學習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的創新等方面的變化和進步。

  四、評價方式和工具

  (一)、評價方式應多樣化。

  1、書面檢測、考試。

  2、教師觀察記錄。

  (1)隨機評價(課堂表揚批評、鼓勵+階段性評價+終結評價)

  (2)定性評價+定量評價

  3、學生學習過程的活動與實踐情況記錄(成長卡、爭章手冊)

  4、課堂評價

  (1)隨機評價

  (2)隨機度測試(口試、筆試、作業)

  教師要重視學生在課堂寂的表現,特別是在課堂寂的收獲,綜合成一次平時成績,記入總分。教師也要注重研究自己的口頭語言、肌體語言、書面語言的評價。

  (二)評價工具

  1、單元形成性測試卷。

  2、期中、期末形成性測試卷。

  3、家校作業交清單。

  4、學生成長卡。

  5、《雛鷹爭章手冊》

  五、收集數據資料,分析個案。

  (一)收集的方法

  考試、測試、觀察記錄、家訪記錄、學困生跟蹤評價、填寫成長卡。

  (二)收集的數據和資料

  1、測試、考試成績、實踐成果等。

  2、學生變化純屬發展的有關描述性評價及量表。

  3、學生的書畫作品、優秀習作、評價記錄。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9

  體育課程的評價更多地依靠學校進行自覺自律的自我評價,不斷反思課程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自我批評、自我激勵、自我改進,保證體育課程開發的健康順利運行。建立較為規范的自覺自律的內部評價與改進機制,是一所學校成功地進行體育課程開發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

  一、評價原則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和“建立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它明確了學生、教師和課程自身是課程評價的價值主體。正如有的學者所說“體育課程開發的價值追求有三: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特色形成。”

  二、體育課程評價的內容

  體育課程的評價包括三個方面:

  1、對課程的評價。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評價:一是學生選擇的人數,二是學生實際接受的效果,三是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評價,四是學生問卷調查的結果,五是教師采取的授課方式及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情況。學校體育課程開發委員會應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研究各應占多大的權重,最后把幾個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形成對課程開發者的最終評價。

  2、對學生的評價。體育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主要采取學分制。學分的給定應考慮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學生學習該課程的學時總量;不同的學時給不同的分數;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態度、積極性、參與狀況等,由任課教師綜合考核后給出一定的分值;三是學習的客觀效果,教師可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考核。三個方面的因素中要以學生參與學習的學時量的考核為主,過程與結果為輔,但最終的學分要把三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

  3、對課程評價體系的評價

  1、學校體育課程評價任務由課程實驗研究小組具體承擔。校長擔任課程改革組長,全面負責制定體育課程評價體系。

  2、學校體育課程的評價標準要分學科制訂,科學、合理、細致,具有教育和發展功能。精心設計符合李家小學實際的評價標準,注重教師的年齡結構、學歷水平。

  3、對體育課程教材內容的評價要以符合學校辦學思想和育人目標為準繩,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體現學生發展的多元化、生動化。

  4、體育課程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5、體育課程評價要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以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研究體育課程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斷提高體育課程的開發水平。

  6、體育課程的評價要注重周期性地對學校課程執行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體育課程不斷革新、不斷適應學校學生學習需求的機制。

  三、體育課程評價的對象:

  對體育課程開發的情境與目標定位的評價、對體育課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過程(教學過程)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效果的評估。

  評價內容分為“對體育課程開發的情境與目標定位的評價分析、對體育課程方案可行性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過程(教學過程)的評價、對體育課程實施的效果進行分析評估。”我們所應用的評價是否科學、合理、全面、有效、可信等。

  1.背景評價。背景評價是最基本的評價,包括界定學校的背景,確認課程的服務對象并評估其需求,確認滿足需求的可能方式,診斷需求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判斷目標是否能響應已知的需求。背景評價旨在提供確定課程目標的依據。

  2.輸入評價。這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所需要而且可以得到的條件所進行的評價,是對課程實施可行性的評估。它涉及的問題主要包括: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各種方案的潛在成本;課程的優勢與劣勢;課程倫理問題;課程資源的可獲得性等問題。

  3.過程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描述課程實施過程,從而確定或者預測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有關活動是否按預定計劃得到實施;是否在以有效的方式利用現有的課程資源等,從而為課程開發者提供修正課程的有效信息。

  4.成果評價。這一階段的評價主要是測量、解釋和判斷課程的成效。具體的做法是收集一些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它們與前三個方面的評價聯系起來,對課程的價值與優點作出判斷與解釋。在斯塔弗比爾姆看來,成果評價仍然是質量控制的一種手段,而不只是最終的鑒定。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相關文章: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選11篇)10-20

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05-15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05-01

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08-04

綜合素質評價方案(精選9篇)05-16

綜合素質評價05-15

中小學綜合素質評價教學設計范文07-05

綜合素質評價自我評價03-06

綜合素質評價自我評價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