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時間:2023-05-13 07:29:49 方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通用20篇)

  為保證事情或工作高起點、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闡明具體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企劃案。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通用20篇)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導思想

  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構建一套有助于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有助于教師數學教學能力的提高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案是一項艱巨而又有意義的工作。有了一套完善的可操作的評價方案,將對廣大一線數學教師起到導向、激勵、促進的作用,同時還能為教學管理提供更準確的評價數據。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指出:“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與反思,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使教師從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綱要》還指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這就是說,科學的評價需要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構建新的評價體系,一方面從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績效、情感、方法等進行評價,另一方面從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過程、方法、投入程度等進行評價。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制定原則

  研究并實施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學研究、教學指導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使教學評價起到指導、推動教學的作用,確定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原則:

  1、方向性原則

  從素質教育的內涵來分析課堂教學目標體系,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評價的總體思想,制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2、全面性原則

  要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進行評價,應觀測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包括教學中每一環節的設計、實施和效益,以及各個環節的相互聯系所取得的總體效果。全面觀測課堂教學情況,包括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師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氛圍。總之,應對課堂教學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

  3、主體性原則

  構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參與的程度,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人人都有參與的機會,學會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爭論,有發現,有創新。課堂教學評價要以評“學”為重點,以此來促進教師轉變觀念,改進教學。

  4、開放性原則

  課堂教學具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教師、教學條件諸方面的不同,會使課堂教學情況千變萬化。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一般特征,又要為不同師生和不同條件的課堂教學留有可變通的余地。提倡創新,鼓勵個性化教學。要以發展性評價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不以一節課就把教師的教學能力作出定論。

  5、可行性原則

  可行性是實施評價的前提。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體系要符合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實際,評價標準是期待實現的目標,但又必須是目前條件下能夠達到的,以利于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評價要點必須是可觀察、可感受、可測量的,便于評價者進行判斷;評價辦法要力求簡單、易于操作。

  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準則的特征描述

  本方案中課堂教學評價指標共設置2個評價項目,8個評價要點。現對各評價要點描述如下:

  1、 學生學習

  (1)參與狀態

  學生是否全員全程參與學習,是否能自主學習、積極學習。

  (2)交往狀態

  生生之間是否有友好、有效地合作學習,是否能相互給予指點幫助或大膽發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學生與教師進行交流是否充分。

  (3)思維狀態

  學生的思維是否流暢有條理,是否善于解釋、說明、表達所學知識,是否能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善于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并展開激烈的爭論,學生的見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創意。

  (4)生成狀態

  學生是否伴有滿足、成功、喜悅等體驗,并對后續學習更有信心,是否能總結學習所得,是否能得到相應發展。

  2、 教師教學

  (1)教學思想

  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全面恰當。關注學生主體意識、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能面向全體,兼顧個體差異。采用小組討論,合作等多種學習方式。提供充分的學習材料與探究時空,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善于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2)教學設計

  聯系學生經驗,創造性運用教材,優化內容。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充分估計教學的起點,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景。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暴露思維過程。有一定的練習時間和練習量。

  (3)教學技術

  重視反饋,把握教學契機,及時調整教學過程,應變能力強。合理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經歷研究、探索的過程。合理組織學生充分交流、合作與互動。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

  (4)個人素質

  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書、口頭表達能力等。有豐厚的數學功底,課堂用語規范、科學。能充分挖掘教材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有較強的駕馭現代教學技術的能力。語言生動準確,教態親切自然。

  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量表

  略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2

  為推進常州市教科院新版“中小學教學建議”(小學數學)的學習與實施細化,積極探索“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的數學教育”的學科追求,不斷提高鄉村學校數學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及課程實施水平,促進鄉村數學學業綜合質量提升。近日,常州市小學數學鄉村骨干教師教學研修暨“解決問題的策略”專題在線教研活動如期舉行。

  線上教學研修現場

  據介紹,本次云教研受到了廣大一線數學教師的關注,百余所學校教研組集中線上觀摩,近20xx人圍繞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從“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本質”“策略如何內化”等,展開在線研討,以實踐智慧碰撞,探尋提升學生問題解決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科關鍵能力發展。活動由市教科院小數教研員蔣敏杰老師主持,市級學科中心組及學科教研員全程參與本次線上教研。活動共分課堂展示、互動評課、總結提升三個環節。

  活動首先進行在線課堂觀摩,三位來自鄉村的一線教師同題異構,以不同的思路展開不同時段的策略教學。新北區孟河實驗小學的陳雨老師執教三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條件想起)》,陳老師注重學生體驗,讓學生主動建構解決問題策略的一般步驟;常州經開區橫山橋中心小學蔣文老師執教三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從問題想起)》,蔣老師充分預設,精編習題,重視對學生困難的指導,引發由問題架構條件的思路;溧陽市燕湖小學的彭琪老師執教四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靈活選擇)》,彭老師注重學生不同思維路徑的引導,讓學生逐步掌握和接受策略。

  線上教學研修現場

  研討環節,三位鄉村教師結合課堂觀察,進行主題評課。新北區孟河中心小學的張思月老師以“厘清解題思路,促進思維提升”為主題,天寧區鄭陸實驗學校惲潔老師以“理解解題思路,促進思維提升”為主題,溧陽市河心小學的王佳玲老師以“經歷體驗,感悟提升”為題進行了互動評課,三位老師圍繞“策略”學習中兒童的學習心理及思維過程,以課堂教學組織的視角,闡述了對學與教,思維遷移內化的理解。

  其后,在線研討開啟互動環節,老師們針對每一節課的具體環節,展開了具體而準確的評析思考,不時還提出自己的疑問以供專家解答。從視頻中可見了,有的學校年級備課組圍攏,有的則以學科組為單位,邊聽邊想、邊聽邊研、邊聽邊議,研討氛圍異常熱烈,研究效果非常好。

  江蘇省特級教師溧陽市教師發展中心蘇瑜老師上線交流。她指導大家思考以下問題,并給出了實施建議:如何理解這三節課在策略教學中的價值,如何幫助學生形成策略,如何依據教材特點建構解決問題的教學框架。她強調教師應重視“策略的`形成”而不是“具體的問題解決”。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潘小福副院長圍繞解決問題的策略“教什么,怎樣教”展開論述,他強調教師應重視策略教學的一般結構:“產生策略需求——明晰策略步驟——靈活運用策略——內化掌握策略”。同時,潘院長還對我們這次線上專題研討的模式提出表揚,他鼓勵常州市各小學創新教研模式,多加展開專題研討,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為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發展的數學教育”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3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厘米,會用厘米作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體會厘米的含義。

  3、在測量、交流等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體會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能估計較短的物體,培養初步的估測意識,。

  教學準備:雙面膠,直尺、同樣長的小棒一包、整根鉛筆、蠟筆、新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測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體驗

  1、估計鉛筆和蠟筆的長度,

  2、用蠟筆量出鉛筆的長度,驗證自己的估計。

  3、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滲透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4、激發學生用實物測量桌面的長度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為什么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導學生用統一的工具(小棒)去測量。

  5、教師談話引出直尺。

  6、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1)引導學生觀察直尺。

  (2)引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cm)

  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學習用厘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方法,并測量物品的長度。 ①測量橡皮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方法。

  ②測量新鉛筆的長度,學會估計、測量,進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三、綜合實踐拓展應用

  1、小組合作,完成練一練第2題自選幾種學習用品,先估計,再測量,把結果都填在統計表中。

  2、“個人特別小檔案”活動。

  從生活實踐引入,溝通數學與相識生活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交流——歸納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估測意識,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讓學生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做工具(單位)去測量另一物品長度的過程。親自參與測量活動,通過匯報交流,促使學生體會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測量方法多樣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討、匯報,激發學生參與測量活動的興趣,始終保持積極主動地參與測量、思考、匯報、交流等活動。 讓學生始終經歷反復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直尺,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含義。測量、劃線、用手比劃、舉出實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空間觀念。

  在應用厘米做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嘗試估計,學會測量。

  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與同伴共同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中取長補短,進一步嘗試估測和學會測量,而且充分體驗與同學合作解決測量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

  學習測量,感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讓測量延伸到課外。

  教師談話:(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要知道這支鉛筆的長度,我們怎么辦?要知道這支臘筆的長度我們怎么辦?要知道課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辦?分別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揭示課題

  我們都要進行測量。本學期第一節數學課我們就學習測量。

  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請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等于幾根蠟筆的長度?

  學生估計后發言。

  要知道估計的是否準確,就要測量。

  下面就請你拿出一根鉛筆和蠟筆來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準不準。

  學生試量后交流。(可能出現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師通過談話過渡引出用身邊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測量課桌面的長度。 教師提示參與活動的方法:先估計課桌面的長度有幾個測量物體那么長,然后再測量,

  預設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

  ①用鉛筆來量的課桌的長度,有4根鉛筆那么長;

  ②用文具盒量的課桌的長度,有3個文具盒那么長;

  ③我們是用拃量的,大約有6拃。

  教師談話和學生一起思考、感悟為什么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鉛筆量,還有用拃量;┅┅測量的工具不一樣,所以測量結果不同。

  教師引導:要是我們測量的課桌的長度結果一樣,我們必須用同樣的一種測量工具而且一樣長的來測量。下面我們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結果是多少?請學生用一樣長的小棒再測量一下課桌面的長度。(學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匯報交流) 教師:今后測量長度只要都用這樣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嗎?(讓學生質疑)別人沒有這樣的小棒怎么辦?

  看來要知道物品的長度,就要使用統一的工具和長度單位來測量。那現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師:請大家都拿出直尺,認真觀察一下,然后用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后交流匯報: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數字0、1、2、3、4??;還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一個長度單位。“厘米”用字母“cm”來表示。

  請大家找到1厘米,從“0”到“1”就是1厘米長。

  請學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練習本上畫一畫1厘米的線。然后進行比較,結果都一樣長。 學生自由找出幾種約長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寬度、圖釘的長度、訂書釘長度等。

  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確測量物品的長度嗎?請大家用直尺測量一下一塊新橡皮的長度,測量、交流、匯報,同時展示他們的測量方法。 重點讓學生展示要從“0”開始量。

  教師引導學生測量新鉛筆的長度:要求先估計,再測量。然后交流、匯報,說出是如何測量的,和測量的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參加測量活動:然后展示各組的測量成果,表揚合作出色,測量正確的小組同學,并以發“合作優秀”卡獎勵。

  學生在測量前往往不喜歡先估計,教師應給與重視:可讓學生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準確,這樣也有利于學生估測意識的培養。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有效的進行,可以這樣安排:學生前后桌4人一組,分工測量文具長度,測量前每個人都要估計,填在估計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測量,一人監督,一人讀書,一人記錄。如此輪換分工,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接近,誰測量、讀數不出現錯誤。 教師深入到各組參與,指導。學生隨便測量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然后填“個人特別小檔案”表。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探究連減計算方法的全過程,掌握100以內連減的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價值。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連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后抽學生口述出計算的過程。

  師:這些題是我們在一年級上期時就已經學過的20以內的連加、連減,今天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用上我們前面學習退位減法的`知識學習新的連加連減。

  板書課題:連減

  二、新課教學

  師:同學們已經會算連加的算式了,根據這個,你又能列出怎樣的算式?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50-30-14。

  師:這是一個什么算式?

  學生:連減算式。

  師:這個連減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說出: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是20以內的,50-30-14是100以內的連減,并且需要退位。

  師:根據我們前面的學習經驗,你能試著計算這道連減算式嗎?

  師:放手讓學生試著計算,師巡視觀察,發現不同的算法,對有困難的學生盡量指導學生用豎式進行計算。

  學生:嘗試計算后匯報: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板書連減的算法,主要引導學生列出的兩種豎式計算:

  學生:列出豎式后請學生分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師:在做這道題時哪個地方最容易做錯?能給其他的同學提個醒嗎?

  師:在做連加連減的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在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中依然要注意進位和退位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師:同學們已經會做連加連減的算式了,下面讓我們來練習一下,課本上的練習題。

  四、全課小結

  師:同學們,在今天這節課上,你都學會了些什么?有哪些收獲?學生回答略。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5

  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99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

  2、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復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城鄉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1985年至20xx年每隔5年城鄉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與鄉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復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4、匯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復式統計表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學生在上學期的相互幫助和學習中,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愛學、會學、勤學、樂學、愿學、主動學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少數學生計算不過關,粗心大意,計算馬虎;概念理解有偏差,對靈活情況不會靈活分析,學習較為呆板;在解答應用題中,理解不仔細不深刻,不能很好地去審題,變化一下數據、改變一下問題就不會解答了。所以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進一步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百分數(二)、圓柱和圓錐、比例、比例尺、統計、以及小學六年來所學的數學內容的總復習。

  教材在編寫方面體現了以下特點:

  1、在情境的創設方面注重突出數學情境。

  2、合理安排知識結構,注重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3、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探索中理解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

  4、總復習的編寫思路清晰、形式新穎。

  三、教學重難點

  圓柱和圓錐是本學期的重點,比例知識是本學期的知識難點。

  四、教學目標與要求

  1、結合具體實例,理解成數、稅率、折扣與利息的意義,能運用百分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征,掌握它們體積的計算公式,學會正確計算它們的體積,認識表面積,學會正確計算圓柱、圓錐的'表面積和體積。

  3、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成正、反比例的量;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軸的方格紙上畫圖,并根據給定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能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比例尺的意義,明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和比例尺三者之間的關系;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5、結合具體實例認識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6、通過回顧整理,系統掌握統計圖表、統計量及可能性等有關知識。

  7、通過回顧整理,能系統地掌握有關整數、小數、分數、比和比例、方程等基礎知識;能熟練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會使用學過的簡便算法合理、靈活地進行計算;會解簡易方程;系統掌握所學過的一些數量關系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方法,能夠比較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8、感受數學語言表達的簡潔性,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

  9、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形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7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了解乘法的含義,幫助學生了解相同數連加用乘法算式來表示更簡便。

  2 使學生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重點:

  乘法算中各部分的名稱的認識。

  教學準備

  彩球圖、小鴨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計算下面各題。

  2+2+2= 3+3+3= 4+4= 5+5+5+5=

  1.讓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請一人口說答案。

  2.讓學生觀察各個算式中的加數有什么特點?(加數相同)

  教師:像這樣幾個相同數連加,我們還可以寫成另一種形式,我們今天繼續學習的新知識乘法。(教師板書課題:乘法的初步認識二)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2。

  (1)出示彩球圖

  依次出示3束氣球圈,出示一束時,教師問:一束有幾個氣球?(5個)

  再出示一束時,問:有幾個5?(2個5)

  當出示第三束時,問:現在共有幾個5?(3個5)

  要求3束共有多少個氣球?用加法和乘法分別應該怎樣列式?

  學生分2人一組進行討論。

  教師把學生討論的'結果出示:(用加法算:5+5+5=15,用乘法算:53=15或35=15。)列完算式,讓學生把乘法算式讀一遍。

  (2)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因數 因數 積 (邊板書邊跟老師齊讀并牢記)

  教學例3

  出示小鴨圖

  指導學生看清圖意,明確求一共有幾只小鴨?

  要求用兩種方法求,指名一學生板演。

  校對答案。

  體會并小結:用乘法算式表示簡便!

  三.練習鞏固

  做一做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同桌校對。

  2.練習九第5題

  要求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1)兩人各選1小題,獨立完成。

  (2)互說圖表示的意思和算式的意義。

  練習九第6題

  寫出乘法算式,指名學生上臺板演。

  以開小火車的形式讀出乘法算式。

  3.練習九第7題

  學生獨立完成,校對,并個別說說為什么這樣寫?

  文字題:(1)3個8相加,和是多少?

  (2)一個因數是8,另一個因數是3,積是多少?

  (3)兩個因數都是5,積是多少?

  要求,列出算式,不計算結果。

  練習九第十一題

  指導學生看清圖意,以72為例解釋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說這樣做?

  四.作業:

  1 練習九第9、10題

  2.《隨堂練習》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8

  知識目標:

  理解并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能力目標: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連乘、乘除混合式題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教具準備:

  小黑板、幻燈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學校圖書室新進200本書,需要擺放到2個書架上,每個書架有4層,大家幫幫忙好嗎?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學生獨立解決“平均每層放了多少本”這個問題。

  3、試著列式解決。

  4、估計商是多少。

  5、在小組中說說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學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應用:

  1、756 ÷ 7 ÷ 6 624 ÷ 6 × 5

  801 ÷(3 × 3) 960 ÷ 6 × 4

  2、按要求連一連。

  48 × 2 32 × 5 前一題的得數是后一題

  160 ÷ 2 240 ÷ 5 的第一個數!

  96 ÷ 3 80 × 3

  3、小軍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內游了2個來回,共游了100米,這個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長?

  四、小結:

  你學會了什么?

  作業:

  直接寫得數

  1. 40÷2=650÷3=980÷4=680÷4=

  2. 720÷4=800÷6=720÷4=230÷6=

  3. 600÷3=160÷40=23×30=50×12=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9

  一、教材簡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位置,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圓,百分數,統計,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等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分數乘法、分數除法、百分數三個單元。分數乘法和除法的教學是在前面學習整數、小數有關計算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分數四則運算能力以及解決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數四則運算能力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本技能,應該讓學生切實掌握。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掌握百分數的計算方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百分數的實際問題,也是小學生應具備的基本數學能力。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位置、圓兩個單元。位置的教學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豐富的現實的數學活動,讓學生經歷初步的數學化的過程,理解并學會用數對表示位置;通過對曲線圖形——圓的特征和有關知識的探索與學習,初步認識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安排的是扇形統計圖。在前面學習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基礎上,學會看懂扇形統計圖,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生活和解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分數乘法和除法、百分數、圓、統計等知識,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進一步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問題的優越性,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決問題中的作用,發展統計觀念。

  二、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理解分數乘、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比較熟練地計算簡單的分數乘、除法,會進行簡單的分數四則混合運算。

  2.理解倒數的意義,掌握求倒數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義和性質,會求比值和化簡比,會解決有關比的簡單實際問題。

  4.掌握圓的特征,會用圓規畫圓;探索并掌握圓的周長和面積公式,能夠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

  5.知道圓是軸對稱圖形,進一步認識軸對稱圖形;能運用平移、軸對稱和旋轉設計簡單的圖案。

  6.能在方格紙上用數對表示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7.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比較熟練地進行有關百分數的計算,能夠解決有關百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8.認識扇形統計圖,能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統計圖表示數據。

  9.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10.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假設的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2.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

  分數乘法和除法、圓、百分數。

  四、教學難點:

  分數乘法和除法、雞兔同籠問題。

  五、班級情況分析:

  1.基本情況:本班共計54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9人。

  2.“雙基”掌握情況:大部分學生,能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獲取知識,抽象思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基礎知識掌握牢固,具備了一定的學習數學的能力。

  3.學生學習習慣:絕大多數學生養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學習習慣。在課堂上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實行分工合作,各盡其責。能充分動口、動手、動腦,主動收集、交流、加工和處理學習信息。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聽取和尊重別人的意見,獨立思考,掌握學法,大膽實踐,并能自評、自檢和自改。

  4.學困生情況:個別學生基礎知識差。對數學不感興趣,學習被動,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有困難,特別對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存在問題。還有個別學生比較聰明,但學習不勤奮,成績不高。

  六、教學改革措施:

  1、轉變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將“重視結論”的教學轉變為“重視過程”的教學,注重再現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

  2、在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一起擺擺、拼拼、說說,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在教學中注意采用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如通過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問、一題多編等途徑,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應變能

  4、練習的安排,要由淺入深,體現層次性。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練習,對優生、學困生都要體現有所指導。

  5、增強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認識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用數學的實際意義來誘發和培養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七、后進生轉化措施:

  1、培養后進生的自信心。只有樹立起后進生的自信心,我們的轉化工作才找到了起點。要用科學的方法教育后進生。

  2、對后進生多寬容,少責備。要做到“三心”:誠心、愛心、耐心。

  3、重視與家庭的聯系。

  八、教學進度:

  一單元:位置...........2課時

  二單元:分數乘法

  1、分數乘法..............6課時

  2、解決問題..............4課時

  3、倒數的認識...........1課時

  4、整理和復習...........1課時

  三單元:分數除法

  1、分數除法..............5課時

  2、解決問題..............3課時

  3、比和比的應用.......4課時

  4、整理和復習..........1課時

  四單元:圓

  1、認識圓...........2課時

  2、圓的周長........3課時

  3、圓的面積........3課時

  4、整理和復習.....1課時

  五單元:百分數

  1、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1課時

  2、百分數和分數小數的互化.........3課時

  3、用百分數解決問題...............9課時

  4、整理和復習..........1課時

  六單元:統計

  1、扇形統計圖........1課時

  2、合理存款...........1課時

  七單元:數學廣角..............1課時

  八單元:總復習..............4課時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0

  一、問題的提出

  課堂練習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自己教學效果及時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具有鞏固、強化、反饋、提升、發展等重要作用,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面對學校的實際,學生學習的科目多,開展的各項活動多,在校,數學老師根本找不到額外的時間,也根本“抓不著”學生。怎樣解決提高質量又沒有足夠的練習時間這一矛盾問題呢?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讓課堂練習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練習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盲目的多練。

  2.側重書面練習。

  3.局限于封閉性的練習。

  4.多是“一刀切”的練習,

  5.側重技能訓練,忽視思維能力的培養。

  有效練習的問題基于從形式到內容缺乏整體考慮而產生的低效或無效練習的現狀提出的。我們提出此課題,擬探索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策略、練習的結構與層次性、練習的形式、練習的教育價值及教師在練習中的地位等問題。讓學生在數學練習中既要掌握知識又要發展思維能力,更要讓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育人目標。

  二、研究的意義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檢驗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促進有效的反思同時教師可以獲得反饋信息,及時進行糾錯和指導。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成效與練習因素有很大的關聯:練習可以出質量,但練習也有可能加重負擔。長期以來,小學數學教學提倡“精講多練”、“以練代講”,所以在練習中存在著多、繁、雜的現象,而在我們教師的觀念中又有“不加強練習,不進行重復的練習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的認識,以致于我們很少反思哪些練習對學生的學習是有效的,哪些是無效甚至是有負面影響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一面要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另一面要加強過程教學,增加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時間,這樣做將大大縮短課堂練習的時間,減少練習的量。因此在傳統的“練習觀”受到極大挑戰的同時,有必要對課堂練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傳統的“練習觀”進行反思,確立效率意識,提倡有效練習。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希望能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探討,有效練習的途徑,尋找根治重復低效的數學課堂練習的方法,力爭使課堂練習有效、高效,為促進小學數學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依據和內容。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就其本體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潛能、促使人身心發展的一種有效的實踐活動。它強調效果,認為沒有效果的教學是沒有價值的教學,甚至是有害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學有效性的唯一標準。

  2.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是有效教學的出發點和基礎。

  3.提供和創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是有效教學的實質和核心。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

  建構主義認知理論認為,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必須要經過自己親身探索、體驗、認知,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知,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才能完全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形成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要創設靈活多樣、富有激情的課堂練習,誘發學生自己主動進行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問題,巧妙地啟發學生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自己去建構對知識的認識,建構知識的框架和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創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意義學習理論

  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即新舊知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過程。有意義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的學習,其特點是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與心、認知與情感、邏輯與直覺等都和諧統一起來,其結果既是認識和能力的發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同時有意義學習的結果能得到自我確認,所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有意義的學習,而機械的學習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但學習的結果常常不得不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強化,所以我們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的學習。

  四、課題的實施原則

  1.針對性和層次性原則

  課堂練習設計應該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兩方面的'實際出發。首先,就是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提出的教學目標,準確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識結構中的重點和難點。其次,練習的設計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基本到變式,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順序,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經過刻苦學習之后獲得成功的快樂的、愉快的體驗,使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

  2.多樣性和趣味性原則

  課堂練習的設計追求題型的多樣化和練習方式的多樣化,可以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靈活。題型可以有口算練習、應用練習、操作練習等,在練習時既可以讓學生集體練習,還可以有獨立練習,當然也可以是小組合作練習,既能減輕學生練習的心理負擔,又能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使學生興趣盎然,提高練習的效率。

  3.拓展性和開放性原則

  拓展性習題,思考容量大,使學生必須“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這樣,學有余力的學生就會在解題過程中出現強烈的表現欲望,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條件不完備、問題不完備、答案不唯一、解題方法不統一的練習,具有發散性、探究性、發展性和創新性的特點。有利于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調動起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能從不同方向去尋求最佳解題策略。通過練習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思維越來越靈活,應變能力越來越強,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勢所禁錮、所束縛。 共3頁,當前第1頁123

  4.典型性和生活化原則

  在教學中,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但一節課時間有限,因此我們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少而精,這就要求我們設計的練習具備典型性:既能集中體現課堂教學內容的精華,做到題量適當,恰到好處,又能通過設計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舉一反三、拓展思維、培養基本技能的目的。

  五、實驗的目的及內容

  研究目的

  1.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課堂練習設計的策略,強化教師“預設”意識,促成學生“生成”的達成,提高教師有效教學的策略,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提高教學效率。

  2.探索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合理的練習結構和學生喜歡的課堂練習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進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3.利用經驗材料的數學組織化、數學知識的邏輯化和數學應用的三個過程中的邏輯思維因素,全面發展學生的直覺思維、辯證思維和形式思維等,優化思維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主要內容

  1.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的原則,

  2.新課程標準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的內容和形式,

  3.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教師的作用,

  4.小學數學課堂有效課堂練習中學生的情感體驗。

  六、研究方法及對象

  主要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規律,采取的研究方法:行動研究法、文獻查閱法、調查法等。

  實驗的對象:一年級的八個班

  七、實驗的具體策略

  1.支持性練習策略

  學生是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著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練習的過程中,如果學生的思維方向、思維結果不順應教師的預設時,教師應采用支持性策略調節學生的思維狀態。這就要求我們在練習設計時,就要估計練習時學生思維可能出現的障礙,準備一些支持性教學策略,給學生的思維“搭腳手架”。我們應用的支持性練習策略有:畫龍點睛的語言點撥,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教師與學生進行數學對話、傾聽、資料鏈接,情境再現等。

  2.提供足夠的練習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力,往往把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一些問題引入練習之中。比如學習圓柱的特征后,為了鞏固圓柱的側面長等于底面圓的周長這一知識點,向學生出示一道操作練習題,要求學生動手做一個筆筒。學生在做筆筒的過程中,學生要經過多次嘗試,反復計算、剪和粘才能做成功。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了教師的指導外,更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探索的空間,以盡可能大的興趣和熱情,自己大膽去操作和實踐,自己去尋求問題的答案,克服被動學習的局面,讓學生體會探索學習掌握知識的快樂,較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

  3、改變作業批改方式。

  課堂練習的批改要及時,最好是當面批改,趁學生的大腦還沒有忘記練習的思維過程的痕跡時,就知道自己思路是否正確,如果不對,錯在什么地方,及時糾正,練習結果很有效。教師在批改作業時,對學生的作業不只給學生一個等級,而在批改后,給每個學生有針對性的寫一句話,有鼓勵的,有提出要求的,有指出努力方向的,把作業當作學生與老師平等交流的一個平臺,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和期待。

  4、錯題收集。

  每個學生的錯題都具有個性特征,這要求教師要盡可能面對面地輔導。輔導后要求學生把錯題收集在一起,分別寫出錯誤原因和訂正過程。學生堅持這一做法,既避免了犯同類的錯誤,減少了不必要的失誤,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5.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練習活動

  心算能力訓練。

  課題實施近二年時間里,教師利用早讀和每節數學課課前時間進行心算題訓練。訓練形式有聽算、視算、比賽算、定時算、“開火車”算、同學出題大家算等。心算訓練在較短的時間內比學生的反應速度和正確率,具有挑戰性。同時心算題容易,能產生成就感,學生對心算訓練樂此不疲。

  速算比賽。

  每月全年級開展一次速算比賽。每次出口算題80道,共80分;簡算題16道,共80分;總分160分;在30分鐘內完成。140分以上的為優勝者,向優勝者發獎。

  開展作業本評比活動。

  要求學生把自己的作業本編上頁碼。每天都要先改錯,然后再完成當天作業。書寫要工整干凈、美觀大方。本子寫完后要不缺頁數、不破損。優的個數達到12個以上就被評為優秀作業本。優秀作業本在全班展覽,并發獎品。通過作業本的評比,學生認真對待自己的每次作業,養成做事認真和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

  組織好“綜合實踐”課。

  除運用好教材中“綜合實踐活動”外,還要研究、開發其他的“綜合實踐活動”。如……等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

  八、備課與觀課議課研討

  在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中要體現有效練習,著重體現如何設計有效練習,有哪些有效練習題。起到什么效果?在備課中要事先預設好。 共3頁,當前第2頁123

  教師在上公開課時要把這一課題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其他教師在聽課時著重聽這位教師是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的,議課也圍繞此課題討論有效練習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是否合適,所產生的效果如何來進行評議,并針對“如何設計有效練習?”這一問題進行研討,確實把這一課題落實到實處。

  課后反思體現出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有效練習使學生掌握了什么知識,起到什么作用,收到哪些效果?對此進行反思,寫出心得體會。

  九、課題研究的預計成果:

  通過有效課堂練習的研究:

  1、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的思維活動,

  2、改變學生過去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知識、方法的探索者和發現者,

  3、使學生學得主動、生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4、另外,在培養學生個性、集體觀念、合作精神、參與意識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學習氛圍良好,學習的效率得到提高,成績穩步上升。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通過實驗,探索適用于我校小學數學課堂上進行有效練習的一般模式,優化數學課堂練習的結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習成績的提高。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1

  為檢測各年級數學興趣小組的教學效果,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根據教導處期初計劃,特組織本次競賽。

  一、比賽時間:

  12月30日下午3:00-3:50(收、發卷以廣播為準)

  二、參賽對象:

  一至四年級全體學生,五、六年級興趣小組學生。

  三、評獎方法:

  一至四年級:

  以年級組為單位,設團體與個人兩類獎項

  1、團體獎項:以班級前20名學生成績為依據,取團體優勝一名;

  2、個人獎項:年級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

  五、六年級:

  只設個人獎項:名額同上。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2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能夠熟練地口算100以內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二)進一步認識加、減法之間的關系,并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會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相同數位上的數才能相加減的道理.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復習10以內的加減法.

  3+2 2+7 4+5 3+4

  7-3 9-4 6-3 8-2

  學生回答時,要強調計數單位.如:3+2,是3個一加2個一是5個一,3+2=5.7-3,是7個一減3個一是4個一,7-3=4.

  2.復習數的組成.

  (1)8個十是( )

  5個十是( )

  (2)60里面有( )個十

  90里面有( )個十

  (二)學習新課

  1.導入談話.

  師:今天小動物們要在森林公園舉辦運動會,準備的獎品是小皮球.每盒10個,一共6盒.十個十個地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小皮球?(學生高興地數出: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一共有60個小皮球)

  師:對!一共有60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

  板書課題:整十數加、減整十數.

  2.教學例1.

  師:請同學們按要求擺小棒.(學生動手擺小棒.一名學生到

  黑板上擺,其余學生在桌上擺)

  師:左邊先擺出2捆,右邊再擺1捆.一共有多少根?

  師:1捆是一個十,2捆是幾個十?(2捆是兩個十)

  師: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樣計算?(邊畫集合圈,邊板書)

  列式:20+10=

  師:計算加法時,可以這樣想:20是由幾個十組成的?10是由幾個十組成的?“20+10”是幾個十加幾個十?得幾個十?(按4人一組討論,每人都說一說你是怎樣想的.然后由一名學生口述,教師板書)

  板書:20+10=30.

  想:2個十加1個十,是3個十.

  再擺小棒圖(一名學生到黑板擺,其余學生看著他擺)

  師:先擺3捆小棒,去掉1捆,現在還有多少根?(學生可能拿走1捆,這時教師追問)

  師:去掉1捆,怎樣表示?(畫虛線圖)

  師:現在還有多少根?怎樣計算?(用減法計算)

  列式:30-10=

  師:計算減法時,怎樣想?(這樣想:3個十減去1個十,

  是2個十,2個十是20)

  所以:30-10=20.(學生口述時,教師板書)

  齊讀:20+10=30,30-10=20.

  3.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師:請同學們看圖列出一道加法、兩道減法算式.(學生把算式寫在練習本上,指一名學生口述.教師演示投影片)

  40+20=60

  60-20=40

  60-40=20

  師:你是怎樣想的?

  學生答:4個十加2個十是6個十,是60.

  6個十減去2個十是4個十,是40.

  6個十減去4個十是2個十,是20.

  4.做一做.(出示投影片)

  師:看圖列出兩道加法算式.(同上)

  40+3=43 40+30=70

  師:對比這兩個算式,說一說整十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加整十數計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同桌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左圖:左邊有4圈珠子,每圈10個,就是4個十,即40;右邊有3顆珠子.把左、右兩邊合起來是43棵珠子.所以:40+3=43.

  右圖:左邊有4圈珠子,每圈10個,就是4個十,即40;右邊有3圈珠子,每圈10個,就是3個十,即30.把左、右兩邊合起來是4個十加3個十,是7個十,即70.所以:40+30=70.

  師:通過上面兩道題的比較說明,只有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同學們在做題時一定要看清數位、認真仔細,才能使得計算正確.

  (三)鞏固反饋

  1.口算練習(出示口算卡)

  (1)20+10 30+20 40+10 60+30

  40-20 50-30 90-50 70-40

  (開始時說:怎樣想的,后面從略)

  (2)30+6 50+2 70+1

  30+60 50+20 70+10

  (3)8-3 9-2 5-4

  80-50 90-20 50-40

  (一組一組地出示,進行對比練習)

  2.首尾相接練習.

  第一人先編一道題,第二人用前一位學生報的得數再編一道,以此往下繼續進行.加減法不限定.主要培養學生反映機敏和注意力集中.如:第一人說:30+10=40,第二人說:40+20=60,第三人說:60-50=10,…

  3.湊百練習.

  或師生對練或兩個同學對練:一人說30,另一人答:70;一人說60,另一人答:40.

  4.游戲:郵遞員送信.

  在黑板上貼小兔、小象、小熊、小猴四個信箱,發給每生一張口算卡片,心算出得數.老師說:“請大家先給小兔家送信.”學生迅速將手中相應得數的卡片放到小兔的信箱里.做完后集體訂正.

  課堂設教學計說明

  整十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與10以內的加減法基本相同.只是計數單位不同,它是以“+”為計數單位.例如30+10,計算時要想:3個十加1個十,是4個十,就是40.滲透相同數位相加減的`意思.為以后學習兩位數加減法打下基礎.

  在復習準備中,為了使學生的新舊知識建立起聯系,減緩學生學習的坡度,安排了復習10以內加減法和復習數的組成兩個內容.突出了計數單位“一”,有利于學生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新知識.

  新授課的內容共分三個層次,先學習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再通過看圖列出一加兩減算式,最后比較整十數加一位數和整十數加整十數的計算方法.由于所學知識比較容易,基本上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學,關鍵之處給以提示.學習過程也是先從擺小棒、看圖到看見式題說“怎樣想”的從具體到抽象的發展過程.

  課堂練習的設計形式多樣,重點突出,寓教于樂.在計算能力上通過練習,應該達到見式脫口而出(得數)準確無誤的程度.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3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可以直接感知,淺談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從四、五年級起,抽象程度較大的要領逐步增加,要讓四、五年級學生掌握這些抽象的概念,有一 定的困難。但他們對具體的材料和經驗性的知識卻很感興趣,于是,我就抓住兒童這一特點,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采用直觀演示、動手測量、新舊知識相聯系等方法,深入淺出地講清概念,使學生理解又快又深。

  在講圓錐體積時,我先用紙做了三個圓錐體和一圓柱體。其中一個圓錐體和圓柱等底等高;圓柱等底不等高;一個和圓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圓錐里盛滿沙子(每個圓錐盛三次)倒入圓柱。這樣學生就清楚地看到:三個圓錐體中,只有那個和圓柱體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滿圓柱體,其余兩個不合適。

  接著再讓學生思考,找圓柱和圓錐之間的'關系,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動用已學過的圓柱體積的公式,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最后,給學生小結,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經過這樣由淺入深的直觀演示和講解,既復習了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又學會了計算圓錐體積的方法,效果很好。

  五年級在講了正比例以后,我出兩個題:一是正方形的邊長和面積成什么比例?二是長方形的長一定,它的寬和周長成什么比例?學生一看題,馬上就錯誤地判斷成正比例。這是什么總是這主要是教材中的難點還沒有攻破。在回講正比例時,我重新反復強調了三點:

  (一)兩種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必須以某一種的量固定不變為前提,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一邊變化,其余的邊也隨著變化。

  其中沒有一個固定量,所以邊長和面積不成正比例。

  (二)充分強調了“相同倍數”這個要領相關聯的兩種量,雖然其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另一種量也擴大或縮小,但如果它們擴大或縮小的倍數不相同,這兩種量仍不叫成正比例的量。比如,長方形的長固定,寬和周長就不成正比例,因為寬擴大或縮小,周長雖然也隨著擴大或縮小,但它不是擴大或縮小相同倍數。因此也就不成正比例。

  (三)告訴學生如果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那么自變的一個量相當于乘法中的一個因數,固定的一個量相當于另一個因數,隨之變化的另一個量相當于積。在判斷成正比例時,如果能肯定兩種量存在著因數與積的關系,這兩種量就一定成正比例。這樣強調并反復舉例說明,學生就掌握了判斷正比例的方法,達到了深刻理解要領突破教材難點的目的。

  講清概念的含義,突破難點以后,要選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練習題讓學生自己動手練習,為了加深理解概念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讀讀、議議、講講、練練的方法,每一節我只講十五分鐘到二十分鐘。其余時間,在教師指導下采用多種形式讓學生練習。在講完一個概念之后,就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教材,要求學生逐字逐句推敲,進一步消化所學的知識。講了“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這一概念以后,我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教材中的例題,觀察思考題中的圖解和算式,從而理解了它是從乘法和除法逆運算關系上推導出來的,知道了“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條件,“求這個數”是問題,“用除法”是計算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4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

  1、師生談話。

  師:同學們,你們去哪兒旅游過?

  學生可能說道:去北京。

  師:同學們去的地方還真不少。

  2、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圖中的事情,提出誰的車輪轉動一周走的遠,為什么?

  師:我們一起看看聰聰一家干什么去了?同學們打開書翻到82頁,觀察情境圖。 生:他們一家騎自行車到野外郊游去了。

  師:沒錯,一家三口都特別高興!再觀察一下,你還看到了什么?

  學生可能說道:三個人騎的自行車型號不同。三個人的自行車車輪的大小不一樣。

  師:那車輪轉動一周,誰的車走得遠呢?為什么?

  學生可能說到:

  生:爸爸的車走得遠,因為它的車輪最大

  生:爸爸的車輪周長最長,所以走的最遠

  師:你認為哪兒是車輪的周長呢?

  生:車輪一周的長度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那車輪轉動一周走的距離又是什么呢?

  生:車輪轉動一周走的距離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對,你真聰明,車輪轉動一周走的距離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誰的車輪周長最長,誰的車輪周長最短?

  生:爸爸的車輪周長最長,聰聰的車輪周長最短。

  4、討論:車輪的周長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然后由車輪的半徑越長周長越長,即車輪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進而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的結論。

  師:那車輪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可能說到:

  與車輪的.大小有關,車輪越大,周長越長

  與車輪輻條有關,輻條越長,周長越長

  與車輪半徑有關,半徑越長,周長越長

  與車輪直徑有關,直徑越長,周長越長

  師:同學們談得都很有道理,車輪的半徑越長,也就是直徑越長,那車輪的周長就會越長 師:那么圓的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呢?

  生:圓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

  師:你反應真快,你們認為呢?

  生:同意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周的周長,板書課題:圓的周長。下面我們繼續研究,看看圓的周長和直徑還有什么關系?

  二、自主探索

  (一)測量硬幣

  1、讓學生用準備好的材料測量1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

  師: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測量出1元硬幣的周長和直徑。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并參與。

  給學生充分動手測量的時間和空間,獲得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活動經驗。

  2、交流測量結果和方法,注意測量的過程要交流清楚。

  師:誰來說說你們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

  學生邊說邊演示:(1)緾繞法生(2)滾動法

  師:同學們剛才用的方法都非常好。

  師:看看硬幣的周長是多少呢?

  生:7.8cm

  3、計算并觀察測量的數據,推測硬幣的周長與直徑之間有什么關系。

  師:就用這個數據和直徑2.5厘米來估一估或者算一算周長除以直徑的結果,看看硬幣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可能出現:

  我估的硬幣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

  我估的是3倍多一些。

  (二)測量圓片

  1、提出做一做的要求,讓學生用教師準備好的圓片測量并計算。

  師:看來硬幣的周長大約是它直徑的3倍的多一些,那是不是任何圓的周長與直徑都有這樣的關系呢?老師課前給每個小組發了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測量和計算,除不盡的保留兩位小數,并填在表中。

  觀察得到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教師進行巡視參與。

  2、交流各組測量和計算結果,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師:完成測量了嗎?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測量和計算的結果?

  學生匯報

  師:現在請同學們觀察表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可能說到:

  三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圓還是小圓,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師:(把從下面搜集到的統計表展現出來)我們看其它組也是這樣的結果嗎?

  生:是

  師:你們底下也是這樣的結果嗎?

  生:是。

  (三)總結圓的周長公式

  1、教師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啟發,進行思想教育。

  師:看來,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其實這個倍數是固定不變的數,我們把它叫作圓周率。板書: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師:由于我們在測量時有誤差,所以得不到一個固定值。

  師:圓周率可用字母π來表示。板書:π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并在桌子上試著寫一寫。

  師:我們今天課上研究的圓周率,早在幾千年前,我們古人就開始研究了。

  請同學們自學課本84頁的兔博士網站。(學生自學)

  師:在眾多研究圓周率的科學家當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們知道是誰嗎?

  生:祖沖之。

  師:你們覺得祖沖之怎么樣?

  學生談感受

  師:老師也覺得祖沖之太了不起了,做為中國人感到太自豪了。

  師:現在人們發現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利用計算器已經算到了小數點后面上億位,你們讀一讀。π=3.1415926535897??(生讀。)

  師:由于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計算時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書:π 3.14

  2、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直徑=圓周率,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師:根據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如何求圓的周長呢?

  生:直徑×圓周率=圓的周長

  師:如果周長用字母“c”表示,直徑用“d”表示,誰來總結求圓周長的公式? 生:c=πd 師:板書

  師:那如果把直徑d換成半徑r呢?

  生:c=2πr 師板書

  師:再求圓的周長,你還用測量的方法嗎?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徑或半徑。

  在教師的啟發下,經歷圓周長公式的推導和用字母表示的過程。

  三、簡單應用

  讓學生試著用公式求圓的周長

  師:那我們利用公式試著求一下圓的周長。 (課本84頁練一練的第一題的1、3小題)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5

  為檢測各年級數學興趣小組的教學效果,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根據教導處期初計劃,特組織本次競賽。

  一、比賽時間:

  12月30日下午3:00-3:50(收、發卷以廣播為準)

  二、參賽對象:

  一至四年級全體學生,五、六年級興趣小組學生。

  三、評獎方法:

  一至四年級:

  以年級組為單位,設團體與個人兩類獎項

  1、團體獎項:以班級前20名學生成績為依據,取團體優勝一名;

  2、個人獎項:年級組設一等獎2名、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

  五、六年級:

  只設個人獎項:名額同上。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6

  教學內容:

  左右

  教學目標:

  1、通過有趣的具體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領會左右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有關上下、前后、左右的的初步空間念。

  教學重點:

  能確定物體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準備:

  鉛筆、橡皮、尺子、文具盒、轉筆刀5樣學具。

  教學方法

  情境活動參與。

  教學過程:

  一、體驗自身的左與右

  1、大家說說,我們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我們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3、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配合起來力量可大了。你身邊還有這樣的一對好朋友嗎?要求摸著說。

  4、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聽口令做動作。

  要求: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

  學生做,老師評。

  二、理解左邊與右邊。

  出示擺一擺教學圖。

  1、請大家也來擺一擺。

  2、擺在最左邊的是什么?

  3、擺在最右邊的是什么?

  4、尺子的`左邊有什么?右邊呢?

  5、有不同的意見呢?

  演示練習:

  6、請你們打亂學具擺一擺,說一說。

  三、體驗相對,并加深理解

  1、我有一個問題想問問大家,我跟大家面對面地站著(舉起右手)問:老師舉起的是右手嗎?

  2、請你們把右手舉起來再判定一下老師舉起來的是不是右手。

  3、與學生同向,證實結論:

  我們面對面地站著,因為方向相對,舉的右手就會剛好相反。

  4、做游戲:我們一塊兒舉左手,看誰舉得快又對。

  四、鞏固練習。

  1、練一練各題。

  2、分析、評議。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7

  一、指導思想: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它溝通著世界的心靈,我們用數學來交流,用數學來體會,更在數學的美妙花園中翱翔,品嘗它所帶來的心靈的感受、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搭建各種各樣的平臺,營造濃厚的文化氣息和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自然融合,體驗數學的魅力,感悟數學之美,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思維、在挑戰中享受快樂、

  二、活動目的:

  1、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在數學魅力的感染下,自覺掀起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潮,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文化素養、

  2、創建學校良好的數學人文環境,整合文化、科技和藝術等活動,充分發揮數學文化的育人功能、

  活動主題:浸潤數學文化感受數學生活

  活動口號:快樂數學伴我成長

  三、活動時間:

  4月25日——5月8日

  四、活動對象:

  1——6年級全體學生

  五、氛圍營造:

  1、電子宣傳欄

  z市浦南小學第六屆數學節

  浸潤數學文化感受數學生活

  智慧數學,快樂生活、

  繽紛數學節,精彩每一天

  展思維風采,享數學魅力

  2、開幕式(4月25日)

  魔方達人現場表演:(各校區安排8至10名學生現場表演,體育老師秒表計時,現場公布成績)

  互動游戲:數學謎語搶答賽,巧算24點

  3、紅領巾廣播(教導處供稿)

  以校園廣播站的形式開展“數學家,我點播”活動,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數學家,從數學家的成材故事中感悟學習數學的快樂,學習數學家們的良好學習品質、

  4、展板(在開幕式時展出)

  內容:數學日記、數學報為主,也可以加入一些數學名人故事、數學優秀作業等、

  六、活動內容:

  1、“數學小報”編輯、

  在1—2年級進行“數學剪報”制作活動,在3—5年級進行“數學手抄報報”編制活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數學內容,制作數學小報,體驗合作的樂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

  要求:8k尺寸,每班2份,5月1日前上交,由美術組負責評獎、

  每個年級分別評出一、二、三等獎、

  2、開展“數學閱讀”、

  結合“靜心閱讀”時段數學老師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開展“數學閱讀”活動,組織學生讀數學報,征集、交流學生在讀的一些數學繪本、數學故事等,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習慣,4至6年級每班開展一次讀書交流會、

  4、“數學日記”撰寫、

  積極鼓勵學生進行數學日記的`撰寫,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每班征集若干份張貼,5月1日,3至4每個班級上交2篇、送各校區教導處、

  數學趣題游園活動,3—6年級以年級段為單位,結合數學謎語以及數學趣題等以猜謎或搶答賽等形式開展、

  各年級特色活動:

  活動一速算接力游戲

  活動時間:5月4日中午12:30至1:00

  活動地點:各班教室

  參賽對象:全體一年級學生

  帶隊教師:各班班主任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全班學生分成10人一組(多余的人數為一組),在教室舉行、學校提供比賽口算題卡、(正反兩面各100題,每位學生完成一列20題、)

  活動開始:裁判吹響口哨,接力比賽開始、第一位學生開始寫口算卡,寫完一列后,交給同桌寫口算,兩人寫好后,交給后面的同學,依次進行、活動過程中的口算卡的分收均有裁判負責,要收齊張數、

  2、評獎方法:

  (1)按正確率和比賽時間綜合評獎、評獎排名原則上是參照比賽順序,以考卷的正確率為主,如遇到考試成績相同的情況,再以比賽時間來排名、

  (2)每個年級評出“優勝班級獎”和“參與班級獎”,評出團體獎由學校頒發證書、

  活動負責人:z

  活動二“數獨”六宮格游戲

  游戲時間:5月5日中午12:30至1:00

  地點:各校區自定

  參加對象:二年級每班派6名代表、

  帶隊教師:各班數學老師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二年級任教老師利用數學課向學生講授“數獨”游戲,分發一些游戲練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數獨”游戲、通過班級的預賽,每班選拔6名學生參加游戲、

  2、游戲要求:

  (1)各參賽選手不得遲到,須在比賽開始前5分鐘進入比賽現場、遲到5分鐘不得參賽,作棄權處理、

  (2)獨立完成“數獨”比賽卷,比賽時間30分鐘、在比賽過程中不允許講話、走動,如有問題可舉手請主持人老師解決、

  (3)比賽時間一到,不管有沒有完成預定的內容,整個比賽階段結束、

  獎項設置:

  現場賽全校設一、二、三等獎30名”、

  活動負責人:z

  活動三“數獨”九宮格游戲

  游戲時間:5月6日中午12:30至1:00

  地點:各校區自定

  參加對象:三年級每班派6名代表、

  帶隊教師:各班數學老師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三年級任教老師利用數學課向學生講授“數獨”游戲,分發一些游戲練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數獨”游戲、通過班級的預賽,每班選拔6名學生參加游戲、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8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是一種常見的方式,它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加強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習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從而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注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采用提問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提問教學的方式具有重大的意義。課堂提問教學安排得當,有利于促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提高,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同時,還能夠強化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當教師在講授后,學生根據老師提問的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進而推動學生綜合水平的提高。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堂提問時間有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較少,通常只重視對數學題目的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題,但同樣他們缺乏主動性,很少向老師提問。因此,教師很少得到學生的反饋,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學習的整體水平產生較大的影響。而教師在提問問題時,問題設置不夠完善,形式比較單一,影響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而且在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設置的問題比較隨意,沒有根據學生的思維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

  2.教師的提問缺乏創新性

  在數學教學提問的過程中,教師主要采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形式比較單一。同時,忽視學生個性思維的發展,在教學中往往依據主觀意愿對學生進行評價。

  三、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教學的策略

  1.課堂提問需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進行設置,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出發點,且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從而有利于獲得較好的課堂效果。

  2.課堂提問需要具有啟發性

  教師在課堂采取提問的教學形式時,其問題需要具有良好的啟發性,注重問題設置的難易程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積極引導學生,使他們可以進行有效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同時,在設置課堂提問的問題時,教師需要進行創新,保證問題的新穎和難度適用,既不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壓力,又可以培B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他們的思維。

  3.課堂提問需要具有層次性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經過一個心理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對提問的問題進行設置時,要有層次性,而且要逐步進行深化,以便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的問題,可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4.課堂提問需要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教師在對課堂提問進行設計時,要轉變傳統的課堂提問的單一模式,可以適當穿插一些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使知識可以及時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另外,教師在提問學生時,需要具有一定的廣泛性。不能僅僅重視幾個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要給予全體學生均等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課堂積極性,并使其積極參與到課堂提問中來。

  5.重視問題的時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中的部分時間是對前一堂課的內容進行復習,然后再學習新的知識點,最后通過課堂練習等形式進行知識的鞏固。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的設計時,要準確把握好提問問題的時機,同時要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心理接受能力,提問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問題,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另外,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提高問題的質量,適當減少問題的數量,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效率,減少課堂時間的浪費,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小學數學教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但是,在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環節中,還存在一些尚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課堂提問時間有限、課堂提問缺乏一定的創新性等。因此,課堂提問需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啟發性,一定的廣泛性、層次性,還要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從而可以提高教學的進度,促進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從而推動他們全面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19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簡單圖形的周長。

  2、能利用對圖形周長的認識,測量和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3、通過觀察、測量和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

  4、在學習活動中體會顯示生活里的數學,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培養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認識周長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初步認識物體的邊線。

  1、出示一面無邊框圓形鏡片

  師:這是一面鏡子,老師每天早上用它的時候都是這樣拿的(演示手勢)很小心的,你知道為什么嗎?(因為鏡子是玻璃的,沒有邊框,易劃手。)

  那誰能幫老師想個辦法,解除這個麻煩呢?

  我也想過給鏡子鑲一道金屬邊框,可我怎么知道這個邊框倒底要多長? (可以用軟尺量一下。)

  師:你能指給大家看看,量哪里嗎?

  點名指一指邊線,如果學生指著邊線上的某一點,教師適當加以引導。

  師:同學們剛才所指的,其實就是這個鏡面的邊線。

  2、(出示數學書)師:你能指出數學書封面的邊線在哪里嗎?引導學生指的方法(從某一個點出發,沿邊線繞一圈,回到起點)

  誰再來指一下三角尺的邊線?生指,師生指。 同桌互指三角尺的邊線。

  3、出示想想做做2

  師:你能描出這些圖形的`邊線嗎?請大家任意挑兩幅圖描出它的邊線。

  學生獨立描出第二題圖形的邊線,并相互交流。

  師選取兩位同學的作業做對比,指出畫時應貼近邊線畫。

  二、認識周長

  1、(出示例題圖)

  師:兒童游泳池池口的邊線在哪里?誰來指給大家看。

  指名上臺說一說、指一指,動態畫面演示出游泳池池口的邊線。

  師:游泳池池口的邊線的長也叫游泳池口的周長。

  板書課題:周長

  誰再來說說什么是游泳池口的周長?指名說,互相說。

  2、剛才我們所指的數學書封面的邊線的長其實就是什么?(課件出示。)誰再來說說什么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3、你還能指出這是什么的周長嗎?誰來邊指邊說。

  三、測量計算周長

  1、(出示一片樹葉)師:你能指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嗎?(課件演示)樹葉的周長到底有多長呢?你有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想到用工具去測量,再追問:你們想用什么工具,怎樣測量?

  指名講解測量方法。(用線圍周長,作記號。再用尺量線的長度,就是周長。)(教師說明:選整厘米數)

  分組操作

  指名上臺演示測量。師輔助。(注意:起始點,并要貼近邊線量)

  指名講解測量方法。(用線圍周長,作記號。再用尺量線的長度,就是周長。)(教師說明:選整厘米數)

  分組操作

  指名上臺演示測量。師輔助。(注意:起始點,并要貼近邊線量)

  2、(出示試一試左邊一圖)師:這個圖形的周長你覺得可以用什么測量工具?為什么?能一下子直接測量出周長嗎?那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測量每條邊的長度,課件出示每條邊的長度。)

  追問:知道了每條邊的長度后,該怎么得出周長? 指名回答計算方法。

  然后獨立測量計算右邊圖形的周長。

  小結明確:一個多邊形的周長就是圍成這個圖形的所有線段的長度之和。

  四、拓展提高

  1、出示想想做做第4題

  學生獨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沒有不同的方法。

  做好后,學生先在小組里交流方法。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 篇20

  教學內容:

  課標實驗教材第七冊99頁例1及相應練習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自主探索復式條形統計圖。

  2、聯系實際生活,讓學生體會統計的'功能。

  3、培養學生數感。

  教學過程:

  一、回顧

  二年級時學過以一當二的條形統計圖,復式統計表與以一當五的條形統計圖,三年級時還學過了兩種不種形式的條形統計圖與平均數。

  二、新授

  1、出示某地區城鄉統計表

  引導學生理解該地區1985年至2000年每隔5年城鄉人口數量變化情況。分別畫出2個縱向單式條形統計圖。

  2、引導學生思考,根據這兩個條形統計圖你能夠發現哪些信息,如果要把城鎮與鄉村人口進行對比,用一個統計圖能描述這些信息嗎?畫出復式統計圖。

  3、四人小組討論小精靈的問題:“這是復式條形統計圖,它與單式條形統計圖有什么區別?

  4、匯報交流,體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區別,進一步發展統計觀念。

  5、回答書本上的三個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信息?

  三、鞏固練習

  “做一做”安排的是四年級男生,女生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讓學生根據復式統計表獨立完成復式條形統計圖。

  四、課堂小結。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方案09-15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04-14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方案04-14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方案05-16

小學數學趣味教學活動方案10-09

2022小學數學線上教學方案12-21

數學教學方案04-12

數學教學方案04-12

小學數學線上教學實施方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