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學英語教學法中,初中和高中之間的銜接問題,一直是一大難題。近年來,有些教師認為,應讓學生早一點接觸高考題才能引起他們對英語的重視,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常用高考題做例子,隨意加深教學難度;過于強調應試,高考不考口語,所以平時上課就不進行或很少進行口語訓練,側重要求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而由于聽力測試的增加,對知識點的重視往往又偏離。強調應試的另一種表現是,教師讓學生根據高考題型進行針對性訓練,那么一旦高考題型發生變化,理所當然會導致學生措手不及。事實上,中學英語教學是聽說讀寫的綜合,如果偏廢任何一項能力,都將會影響整體能力形成。
就本人所教班級,針對學生“底子薄,基礎差,學生目的又不明確”等現狀,結合本課題,從教和學兩方面談談如何做好高中英語教學。
首先,從教師教的方面,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教學大綱,深刻領會和鉆研教材,研究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規律,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注意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在情景中注意語言知識,注意語音形式的同時,著重學生對語義的理解。比如講動詞不定式,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其用法:表示“將來”,表示動作的“一次性”或“具體性”,還應要求學生熟知動名詞的用法:表示“曾經……”,表示動作的“習慣性”或“經常性”;講某詞的用法時,注意其多義特點,如“cover”,既可指“覆蓋”“淹沒”,也可指用于書籍“封面”和“采訪”等意思。切實抓好課堂教學。
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渠道,是為學生提供由操練(practise)到產出(produce)的語言內化過程,教師要設計符合語音發展規律的語言實踐活動,采用目標和層次的過程教學評價策略,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言素質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組織每項教學活動的能力,保證每個學生能夠并樂于參與,而這種活動要以任務為依托,注意任務角色化,注意在活動中引導輸出,注意活動的有效程序,以發展學生思維,突出自主學習。
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學習語言、語法、句法等,還要訓練聽、說、讀、寫等技能,在此基礎上培養自己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教材,教師和學生是影響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現行的英語教材,無論是初中教材還是高中教材,均以“單元式”編排,在語法、詞匯上采用“循環式”和“漸進”原則,注意初高中緊密結合,每單元包括對話、閱讀、操練和鞏固等課型,一般說來,師生能較快適應。教師因素是影響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教材的處理,教法的運用,學生積極性的調動關鍵在于教師,因此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大綱、教材,根據初中和高中的不同要求,研究如何銜接問題。另外,要研究學生特點,研究學生觀狀。高中一年級學生,由于剛剛由初中步入高一級學習,其身心發展迅速,自我意識不斷增強,自學能力不斷提高,所以作為一名高中教師的教法如何去適應高中學生的身心發展變化,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此外,高中教師還應深入了解學生,收集教學反饋信息,并加強與初中教師的交流,結合高中教學特點,精心備課,保證課堂教學質量。從本人所教到班級情況:基礎差,底子薄,厭學情緒等現狀,對癥下藥,制定出了適合于他們的教學模式:既再現初中所學知識,也較能達到高中教學要求和目的。
高中課堂教學,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
第一、把握教學起點和課堂容量。教學起點應是絕大部分學生能夠達到的,不能盲目撥高;課堂容量也應適度,容量太大或太小都會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俄國心理學家Vygotsky(1962)提出的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 ment(ZPD)”和語言學家Stephen Krashen(1981,1982)提出的“Comprehensible input (i+1)”,都肯定了輸入語言信息要合理性,針對性。調查表明,34%的學生認為,初中與高中最大區別是課堂上,高中要求記大量筆記,教學內容多;50%的學生認為,高中英語課難度大,聽課吃力。可見教學起點過高和課堂容量過多是造成學生不適應的主要因素。
第二、選擇合適的課堂教學模式。初中學生在課堂上發言積極,主動性較強,課堂氣氛活躍,而高中學生,課堂主動發言的學生不多,課堂氣氛沉悶,經調查發現:90%的高中生,在英語課堂上,老師叫到了才發言。這其中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但教師因素更為重要。初中教學,老師可通過實物、游戲和競賽等來調動學生和積極性。目前有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是以老師為中心,學生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樣的課堂教學看似充實,但學生真正掌握的知識并不多,因此課堂教學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活動為主,加強情景創設,多聯系生活實際,活化教材和課堂。
第三、注意師生關系。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是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課堂行為,不用批評的目光注視學生,不用責備的語氣批評回答問題出錯了的學生,保持穩定情緒,善于尊重人格,保持和藹的態度。名義測試表明,“友善的態度”,“尊重課堂內每個學生”“耐心與關心”是學生心目中最喜歡的。高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大,自尊性不斷增強,鼓勵性和建設性話語容易為學生接受,而批評,挖苦或諷刺的活語只會傷害其自尊性,使其對英語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其次,從學生學的方面,傳統的學法指導不可少,要進一步加強學習策略和心理研究。
大部分初中教師和學生仍把教學目標定位于中考或開學考試,使得教學陷入題海之中,結果,學生自主性較差,知識死板,自學能力較弱;進入高中后,有的學生仍沿用初中學習方式,教師說什么干什么,往往放松對學生學法指導,尤其是基礎差的學生,成績顯然就會急劇下降。那么,我認為,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學法指導是顯而易見的,包括:
第一、課前預習。預習是學生學習方法和習慣問題。學生可以按拼法規則和音標學習生詞;可以預讀新課內容,了解大意,然后回答有關問題;可以預習對話,練習口語;也可以在重難點處作上標記;也可以聽錄音磁帶,模仿跟讀。
第二、聽課。聽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往往專心的學生能在課堂上掌握教師講授的大部分內容。聽課要求學生做到緊跟“復習,引入新課題,講解,練習和鞏固”5個教學環節。要求學生做到集中精力,做好筆記,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回答問題,相互對話,扮演角色,復述課文等。
第三、作業。課后作業包括口頭和筆頭兩種,要認真完成。語言學習,朗讀、記憶、背誦和課后作業是不可忽視的。
第四、復習總結。為進一步理解課堂所學知識,課后應整理筆記,復習重難點,熟讀或背誦重要詞句。通過歸納、分析、比較,使知識具有條理化。
與此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動力,注意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也是至關重要的。調查發現,有15%的學生學習英語是教師所迫,是因為英語有用;有25%的學習對英語很感興趣;有30%的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一般。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開展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比如,唱英語歌曲,朗誦英語詩歌,講英語故事等。為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主動性,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做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興趣,動機,意志等情感因素。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反思和評價,總結成功的經驗,尋找學習規律,注意觀察、分析、歸納,并學會用工具書,善于借助手勢、表情、語調等手段提高交際效果。我曾將考測試卷做完后,立即將一張錯題統計表的答案發給學生,鼓勵他們自我分析,匯總后交給我,我在旁邊指導,讓學生著重分析其錯誤的原因、性質:知識性方面的錯誤,判斷理解方面的錯誤,粗心大意方面的錯誤,還是記憶方面的錯誤。最后采用個別指導法,精選精講。這樣既減輕了教師負擔,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也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同時,要使學生真正獲得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師還應深入調查,了解學生運用學習策略的情況,并將其運用于平時的教學之中。
總而言之,教師只要深入鉆研大綱,理解,吃透教材,深入調查,了解學生,初、高中之間的銜接問題就一定能得以解決,而高中英語教學也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Vygotsky. L. 1962 Thought and Language Cambrudge, Mass: MIT Press.
Krac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ming Oxford: Pergamon.
Krashen Language Acquisition Ocford: Perga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