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中英語開展“泛聽”教學的嘗試 (中學英語教學論文)

發布時間:2016-4-20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一、 是“泛聽”?

“泛聽”,顧名思義就是廣泛地聽,英語閱讀教學常通過精讀和泛讀

兩種方式的有機結合來提高讀者的閱讀能力。在中學聽力教學中不妨借用這一說法,即通過精聽和泛聽的有機結合來提高學生的聽力技能和水平。這里所說的“泛聽”有以下幾層意思:

1、 題材泛: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接觸各種題材的聽力材料。

2、 渠道泛:利用多種媒體進行聽力教學。

3、 風格泛:讓學生熟悉各種風格的英語。

4、 時空泛:鼓勵學生隨時隨地多聽英語,幫助學生養成通過耳朵

學習英語的習慣。

因此可以認為,“泛聽”,即通過選擇好課內課外的聽力材料,通

過多種途徑,增加學生聽音量,達到以量變求質變的目的,即提高聽力水平,擴大英語學習的視野,豐富語言和文化知識。

二、中英語教學開展“泛聽”教學的必要性

1、 新課程標準對聽力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對聽力二級目標與要求的描述:

(1)能聽懂課堂用語,并作出相應的反應;

(2)能聽懂教師用學生所學過英語解釋新的語言現象和教學內容;

(3)能聽懂對方在所學過的語言范圍內、用略慢的語速談有關日常生活的內容,偶爾需要對方重復;

(4)能聽懂沒有生詞、題材熟悉、難度略底于所學材料的語段;

(5)能聽懂廣播、電視及其他音像制品中與本學段水平相當的語言材料。

新課程標準對聽力八級技能所作的目標描述:

(1) 能識別不同語氣所表達的不同態度;

(2) 能聽懂有關熟悉的話題討論或談話并記住要點;

(3) 能抓住簡單語段中的觀點;

(4) 能基本聽懂廣播、電視英語新聞的主題或大意;

(5) 能聽懂委婉的建議、勸告等。

從以上兩個目標的描述對比中可以明顯看出,新標準在聽力題材方面

的要求不在局限于先行大綱中反復出現的“學生所熟悉的”或“所學過的”范圍,而是要求增加課外聽音的量,以量變求質變;對學生聽力技能的要求不再是只停留在聽懂語言材料的字面意思,而是要求學生能理解其“話外之音”。

2、 高考對中學生聽力理解水平的要求逐年提高

自2000年高考試題增設聽力測試以來,其難度逐年增加,2002年的高考聽力理解語速明顯加快,語句間隙時間也略有縮短,而且語句中的關鍵詞故意設計得較含糊以增加試題的難度,從而進一步考察了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因此如何通過有效的聽力教學來適應高考提出的新要求就成了一個很現實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行的聽力教學不能適應上述兩個要求

(1) 教師觀念問題

高考英語聽力測試的增設確實引起了師生對聽力訓練的關注和重視,但

由于教師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班級學生眾多等因素,許多教師把聽力課上成了聽力測試課,認為只有機械反復的操練才能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這種呆板的測試使課堂氣氛沉悶,師生情感壓抑且缺乏互動交流,結果卻事倍功半,違背了增設聽力測試的初衷。

(2) 聽力教材缺乏

現在教師可使用的聽力材料除教材中的有關聽力材料外,大多只有各省

自編的一些聽力測試訓練冊,而人教社高中英語教材每單元的最后一課也只提供了10分鐘左右與此單元話題相關的聽力材料。因而至今無一本系統的合適中學聽力教學的教材。教師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除了使用這些聽力材料開展聽力教學之外,還得尋找一些合適自己學生聽力水平的補充材料,時間、精力花費不少,但效果不甚理想。

(3) 聽力課時不足

很多學校由于課時有限便沒有考慮到安排專門的聽力課,老師們只能隨

機的利用一些零碎時間,見縫插針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聽力訓練。這樣的訓練缺乏計劃性、系統性和科學性,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4)師資不足

中學英語教師可是“全才”,一個任課教師往往是聽說讀寫一把抓。既然國家教育部提出“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向大學四、六級靠攏”的要求,那么中學英語課程的設置和師資配備也應該與大學接軌。就聽力而言應該有專門的教師從事聽力教學與研究,這必將是對師生雙方、教學雙方均有利的。

三、“泛聽”教學

1、 結合教材豐富的題材進行教學

SEFC新教材題材豐富,結合這些題材適時地進行“泛聽”教學能讓

學生既提高聽力技能,又對教材有更深更好的理解。

如SBI Unit 12 L16 English on the Air 一文中介紹了VOA和BBC兩個

著名英語廣播節目。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從Listening express網站下載兩個節目中的部分節目內容,如Special English中的News report,Word study或Science report等,讓學生感受和理解,并引導他們利用這些英語廣播節目來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擴大知識面,增強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意識。

又如新教材共有5個篇幅涉及了5個Special English國家的一些情況,在處理這些國家的人文歷史、自然風貌、社會文化等錄像資料 ,另一方面讓學生對國家有關國情有一個較為感性的認識,另一方面通過要求學生就聽到的和看到的內容回答有關問題,可以使他們了解自己的聽力理解水平,從而激發他們不斷提高聽力的愿望。

2、 聽英文歌曲

英文歌曲是英美文化的精髓,也是不同歷史時期的優秀產物,從古老

的英國民歌及圣歌到非洲奴隸深沉的“布魯斯”。英文歌曲經歷了歷史熔爐的錘煉,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適當地給學生介紹一些英文歌曲的經典作品,既能加深學生對英美文化的了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對提高他們的聽力水平有一定的幫助。英文歌曲如能同課文教學結合起來,還有助與活躍課堂氣憤,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觀看英語原版片

每隔一段時間組織學生觀看外語教學錄像片對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技

能、增強學生對聽力教學課的興趣是大有益處的。考慮大大多數學生聽力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在選片時不要一味追求名片名著,而要盡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適應大多數同學的需要,如可以選取《走遍美國》這套錄像。每次在播放前,將背景、人物、劇情等有關資料先印發給學生,幫助他們了解相關內容,以達到更好的視聽效果。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們對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也會有感性的體會。

4、 充分利用學校先進的視聽設備和校園網

有條件的學校可設置一個“視聽吧”,配備適合中學生 聽力水平的各

種題材外語音像資料,每天開放,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借聽;另外,校園網也可定時向學生開通諸如Listening express等聽力網站供學生練習。

5、 開辦隔周一次的英語角活動

每隔一周組織一些教師和聽說能力較強的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角色活動,并讓他們發揮作用,帶動廣大學生參與,不僅聽,而且說,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增加語言習得的機會。

6、 合理布置聽力家庭作業

以前的聽力教學往往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磁帶,學生聽了核對答案之

后,聽力課也就結束了,沒有什么聽力家庭作業。可以想象學生的聽力水平在這樣的聽力教學中是難以得到較大提高的。因此,適當地布置一些聽力作業,增加學生聽的機會是十分必要的。聽力作業的設置可靈活一些,間隔時間可以一周一次或兩次,形式可以與本周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也可以由學生自由選擇,如口頭或筆頭敘述簡易英語錄像片的概要、學唱一首英文歌曲、記錄一則英語小故事的主要情節或是聽了VOA慢速度英語節目后的書面報告等。這樣的聽力作業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不僅能提高聽說能力,擴大知識面,而且還有助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泛聽”教學的評價

“泛聽”教學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自學習為主要方式而開展,因此合理、有效地實施監控、指導和評價,有助于這一教學活動的成功進行和不斷完善。在實踐中,我們嘗試了“檔案袋評價法”。

Brown J.D. and T.Hudson 在Criterion-referenced Languange Testing 一書中定義道:檔案袋是學生的策略,達到的能力和取得的成就的一個集合體。它是以學生為中心從多方面反映學生在教師、家長、集體共同教育下某段時間內的學習進展的過程。學生可以不斷地回顧自己檔案袋中的內容,并不斷改進它們,從而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學生泛聽檔案袋中可包括以下內容:

1聽英語歌曲,用英語敘述自己最喜歡的2首歌曲的歌詞大意,

并說明喜歡理由。

2寫一則內容概要,敘述你你聽過的其他同學的daily report 中的內容,并寫出你對這個話題的評價或感想。

3.共聽了幾次英語廣播或電視節目的新聞報導或小故事,記錄具體的時間和所看的節目頻道,每次聽懂了全部還是部分內容?主要的障礙是詞匯、語速、還是語音、語調或背景知識?

4.是否觀看了教師指定的《走遍美國》英語錄像片?從中了解了哪些與中國不同的美國生活和社會習俗或思想觀念?有哪些需要教師幫助解決的語言問題或其他問題。

5記錄自己參加的課外聽說活動,如英語角、英語廣播站、英語演講比賽或英語小品表演等的時間、地點、話題、合作者和所獲得的成績或體驗。

6.對上述活動寫自我評價或反思心得,如得失的原因,有得等待進的的方面;其他同學(至少兩位)和老師對自己活動的評價。以英語演講賽為例,評價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選題是否恰當一語言是否標準一口齒是否清楚一表達是否準確一是否運用演講技巧一臺風如何一時間控制得如何等。

主要參考文獻:

1Brown,J.D.and T.Hudson(2002) Criterion-re-ferenced Language Test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ass.

2葛文山、朱俊爽“英語聽力理解及其策略”,《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2年第2 期

3張小紅“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外語電化教學》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