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第十四中學 翁曉菁 沈永銘
[內容提要] 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我們發現,選題階段和實施階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導方法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和應承關系。因此指導教師要把握這兩個階段的順利銜接,并能區別兩者在內容、目的和任務上的差異,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指導、研究方法指導、思維方法指導和心理素質的指導。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指導策略;過程評價;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
一、前言
“研究性學習”(project learning),在國外素被稱為項目課程、主題研究或專題研習等,是80年代末以來國際教育界普遍推崇和大力實施的一種新課程。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我國已將研究性課程納入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并即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從廣義上講,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適用于各學科的學習;從狹義上講,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類似一種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自己去感受,通過探究,主動地獲得知識。研究性學習是探索問題的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活動課教學目標的升華和提高。就學習內容來說,它比活動課更加廣泛和深入;就學習形式來說,它比活動課更加靈活和開放。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研究性學習可以貫穿在各個學科、各類學習的活動中。
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心在于通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自主地建構和完整自己的認知結構。這種學習模式把研究性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即沖突階段、建構階段和應用階段。在沖突階段,教師要積極地創設問題情景的問題窨,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則積極地搜索舊有的認知結構,為向新的認知結構轉換奠定基礎;在建構階段,由于沖突引發學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心態,學生對沖突中出現的新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學習和思維策略解決沖突,實現沖突過程的同化和順應,在順應過程,學生特別需要借助歸納、分析、對比等思維來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在應用階段里學生通過變式的練習,鞏固和完善新的認知結構,順利實現遷移。研究性學習的建構主義學習模式,重視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探索研究的作用,重視教學過程中有關問題情景的創設,重視知識結構的更新,因而在學科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改變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語言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英語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語言知識并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態度和良好的語言學習及交際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必然要求我們高中英語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也必須發生轉變,高中英語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facilitator)、組織者(organizer)和指導者(supervisor)。高中英語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英語研究性學習,就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的英語語言知識和科學、社會、歷史、地理和心理學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實施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主輔的關系,師生之間將建立起一種合作式的新型的師生關系。順應形勢,我校于2001年九月在溫州市區最早在高一年級段正式開設了“研究性學習”這門必修課程。通過前一階段的摸索與實踐,我們深感缺少現成資料和寶貴的實踐經驗。因此,我現將我們教研組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所采用的指導策略總結和歸納如下,以為后來者借鑒、發展和完善。
在高中開設英語研究性學習課程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題設計、尋找資料、動手實驗、社會調查等親身實踐來解決英語學習中所出現的實際問題,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嘗試與他人交往和合作的體驗,從而獲得對科研、對社會的直接感受和初步體驗。學生對每個英語課題的研究一般包括:選題--開題評審--研究實施--論文總結--(多媒體課件、網頁等)結題展示--結題答辯等五個階段。與大學的科研活動相比,高中的英語研究性學習課程更注重學習過程,更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自身的感受和親身體驗,而不要求學生一定要拿出有價值的科研成果。這就使得研究實施階段顯得猶為重要。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實踐中,我們發現選題階段和實施階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導方法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和應承關系。那么,指導教師如何使這兩個階段順利銜接,并能區別兩者在內容、目的和任務上的差異,這對于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順利實施是顯得至關重要。
二、 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實施指導與選題指導的應承關系
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選題指導,指的是英語教師在學生確定英語學科的研究方向和根據其研究方向確定研究課題過程中給予學生的適當指導。在學生進行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選好課題無疑是有利于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展開和深入;但更深層次的,也是最根本的目的,則在于在選題過程之中要培養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研究性課題的選題無論是由學生自己確定課題,還是由指導教師選定研究方向,都表現為從提出問題到確立課題的整個過程,其間需要做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反思提問等環節的工作。這是一個從發散到歸納的過程,做好這一起始階段的指導工作對于整個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是極其重要的。
(-)激勵“提出問題”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發散的過程。發散,指的是從不同角度提出盡可能多的問題。指導學生提出問題,應放在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激勵學生的研究動機,激活學生的研究思維。前二者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后者則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激勵提出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宏觀問題,因其博大,學生難以全面理解,因其關涉全局,學生難以全面把握,因而常會有畏難情緒,研究中也會困難重重。指導學生研究網之一目以見網,豹之一斑以見豹,從微觀著手,從身處的一地、熟悉的一方著手去研究。在對局部的研究中聯系全局,通過對微觀的研究去認識宏觀。
2、抽象與具象相結合 。理論、概念、原理、法則等等,往往因為其高度的概括、抽象,學生感到高、難、空而難以入手,增加學生的研究難度,影響學生的研究情緒。指導學生去研究與之相關的具體事物,通過對這些具體生動、形象直接的事物的認識,對有關通過調查、訪問、收集到的具體數據、材料、事例等的研究,去認知把握原本抽象的東西。
3、課題研究與個人興趣相結合 。興趣是人類認識需要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和從事某項活動的意識傾向。它使人對某些事物優先給予注意,并帶有積極的情緒色彩。心理學、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給學生創造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充分有效地調動其學習的內在動力,激勵其學習的積極性、持續性、深入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環境中產生的對某一方面的興趣愛好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變“任務”為“興趣”,從而提高研究 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從而推動研究的深入展開。
4、當前學習與將來應用相結合 。高中學生的課題研究,要注意面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引導學生將當前學校學科知識學習、相關課題的研究與將來的實際應用相結合。這個實際應用,即包括當前社會的實際需要,更包含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
(二) 指導“確立課題”
“確立課題”的過程是一個歸納的過程。歸納指的是針對有發散而提出的問題按“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或“如何做”幾個層面,由低到高分類整理。歸納的過程是比較、篩選、剔除、提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選定研究角度,把握研究重點,進而確立研究課題。指導“確立課題”即指導歸納的重點,應放在指導學生理性的思考,引導學生科學的分析,著眼于提高學生科學的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
“確立課題”的指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研究的價值性 。指導學生在確定研究課題時,必須考慮這一課題是否具有研究價值。課題的價值性主要表現為它的科學性、需要性和創造性。
(1)科學性。 選題必須有事實根據或理論根據,必須符合科學原理和事物發展規律。課題研究要具有科學價值,它或是在某個領域中的新發現、新創造,或是在某方面空白的填補,或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完善或發展,或是某領域某些不正確觀點的糾正,或是有助于研究者自身養成良好的科研意識、習慣、態度、規范及思維方式。選題的科學性,可保證課題研究方向正確,而不選反科學、偽科學和荒誕迷信的課題。
(2)需要性 。 選題必須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科技自身發展趨勢的需要。要注意面向實際,注重實用性。因此,選題時不僅要貼近生活,滿足社會發展的當前需要,更要有遠見,要選擇適應社會發展的長遠需要的課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新興學科的有關課題。使課題既有實用性,又有前瞻性。
(3)創造性 。 選題是無人提出的或是別人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它應該是努力在某個領域里有所發現,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創造性是課題研究的生命,也是課題選擇的一條根本原則。因此,努力使自己的課題研究具有創新意識,就能賦予課題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學術價值和實用價值。
2.研究的可行性
一個學校、一個班級、一個小組在實施課題的具體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多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因此,確定了題目并不意味著任何問題都能著手進行研究。在選擇課題時要充分考慮實施這一課題時的可操作性。
課題小組成員知識結構狀況的可行性應予考慮。高中學生的知識狀況不允許在選題定題時好高騖遠。涉及內容的深淺,研究范圍的大小,應與學生的知識結構相適應,必須立足于課內知識、學生的現有能力去拓寬知識和提高能力。
課題小組成員結構配置也應考慮。組員課外知識的廣泛性,愛好專長程度的高低,對電腦操作熟練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異等等,都會影響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實施調查研究應具可操作性,也即“切實可行”。可行,指的是在地域上,要就近而舍遠,便于調查研究;在手段上,要有可提供的設備、物資,來協助實驗調查;在財力上,要有可承受的經濟實力,利于調查的開展;在時間上,要有充分的精力,來保證調查的實施。切實,指的是調查要有地方可去,有具體翔實的數據、材料、事例可取。
所有這些因素都是順利開展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研究實施階段工作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們不能撇開選題和開題評審階段來談研究實施階段,而要充分考慮兩者的應承關系。當你想著手實施研究性課題之前,你應先審視一下前一階段工作是否做得非常到位;當你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阻礙,你也可以回頭看一下是否是選題的問題,抑或是開題時擬定的內容、方案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加以調整。在調整時仍要注重研究的可行性問題。
三、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實施指導與選題指導的差異
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選題階段和實施階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導方法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例如,在研究性活動中大家都搞社會調查,都去搜集資料,都有資料的整理和分析。在教師指導方面,我們也都從知識、能力、科研、品德、行為等幾個方面加以指導。
因此,當剛進入研究實施階段時,學生會覺得該調查的問題、該走訪的單位已經在選題階段做過調查或去走訪了,接下來不知該做什么。教師指導時,也覺得由于指導方法的重復性而不知如何深入指導。其實這是由于缺乏對實施指導與選題指導的差異性的認識導致的。
實施指導與選題指導雖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目的、任務和指導內容上卻是根本不同的。例如,《英語商務廣告特征》課題組就是先通過參觀第二屆中國(溫州)輕工產品博覽會,了解了英語商務廣告在實際國際貿易的作用和采訪了專家之后才確定研究課題。在實施過程中,則通過圖書和英語商務廣告的資料收集、歸類和整理調查的基礎上,對商務英語廣告特征這一課題研究的優勢以及缺陷進行分析,學生們在充分民主討論的基礎上決定放棄指導師最初選擇的中西方文化比較這類比較容易研究但缺乏新意的設想,選擇了一項難度大、挑戰性強的課題。我們在與學生的合作過程中深深地被他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所感動、所震撼。
同樣是社會調查,在選題中是為了確定研究方向,在實施中則是有針對性地從自己選定的幾個角度去獲取有用資料,作為論證課題結論有力論據。很明顯,選題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盡可能地從多途徑搜集資料,并從中篩選、比較、分析、定位,發現并提出問題,確定研究方向。而實施階段是科研、論證階段。因此,教師在剛進入實施階段時,就要及時地提醒學生注意兩者的差別,盡快地轉入圍繞中心問題進入有針對性的科研活動中來。在指導時也要轉為加強有針對性的科研方法指導,如開設一些諸如“資料的分類整理、分析論證、綜合提煉”、“資料數據的處理及統計圖表的設計”等講座;指導學生整理以前收集的資料,查漏補缺,制定實施階段有針對性的資料搜集方案;圍繞中心問題,設計多種可行的科研方法開展研究、論證等,從而使學生順利進入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階段的研究。
四、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實施指導的主要內容及其教學策略
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許多同學因缺乏科研知識和英語專業知識,在活動過程中覺得無從著手或打不開思路。真正操作的時候也存在著操作不規范、方法不科學或方法單一的問題。特別是高中學生在接受了九年的傳統教育之后,他們習慣于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存在著許多思維定勢。許多學生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活動過程中,一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這就要求教師在基礎知識、科研方法、科研思維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加強指導。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指導還要加強針對性,圍繞對中心問題的研究、論證開展以下的具體指導工作。
1、基礎知識指導。包括科研基礎知識指導、英語專業背景知識的介紹和學科知識的滲透。基礎知識指導應著重于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并運用所學知識開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課題中所需的知識材料直接提供給學生。即使是你向學生推薦相關書籍,也不要把書籍直接給學生,而是指給他們獲取這些書籍的主要途徑。亦即我們教給學生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獲取知識的本領,使其終生受益。
2、研究方法指導。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紹、資料收集和分類指導、科學性指導等。首先,應向學生介紹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類比法、案例分析法、社會調查法、數據統計法等。社會調查法中還有:抽樣調查法、問卷調查法、街頭觀察和采訪、現狀調查法、發展性調查法、相關性調查法、因果關系調查法等。應注意的是我們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多樣的研究方法,還要學會選擇最恰當的方法進行研究。特別要注意實施階段與選題階段研究方法的差異,以作不同的選擇。如《如何提高英語詞匯記憶效益》課題組,在選子課題時,主要采用采訪、現狀調查法進行社會調查,以確定研究方向。進入實施階段,則采用相關性調查法、因果關系調查法,圍繞中心問題有針對性地搜集證據,進一步論證自己的結論。
在資料收集和分類的指導方面,我們在資料整理加工上對學生提出較高要求,如必須制作一份完整的資料目錄,資料規格要統一,并按一定標準分類。特別是在實施階段,更要對資料進行及時(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篩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樣的要求便于資料的保管、查閱、分析、提煉和查漏補缺。由于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習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因此我們也要求學生及時做好活動記錄、感受和體驗記錄,作為最有價值的原始資料。如《如何提高英語詞匯記憶效益》課題組,我們指導學生做好“四卡”:“資料卡”、“靈感卡”、“體驗卡”和“網絡卡”。要求學生四卡隨身帶,利用“資料卡”規范記錄有價值的信息;利用“靈感卡”隨時捕捉自己、同學和老師轉瞬即逝的靈感或提示;利用“體驗卡”,隨時記錄活動時的心路歷程、收獲與體驗;利用“網絡卡”(軟盤、光盤或U盤)隨時下載有價值的網上信息。這樣的做法取得了較好的實際效果。
科學性指導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資料來源的可靠性:如要求學生對每份資料寫出詳細、可靠的信息來源;概念要在查閱辭典、百科全書后作出準確的界定等。②研究程序的科學性:如抽樣調查時,要按一定的科學程序進行,盡量做到調查結果的客觀。③結論的科學性:如分析推理要合理,結論要經得起推敲和檢驗等。
3、思維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科學創新的思維能力是研究性學習的最終目標之一。傳統教育的思維訓練也存在著許多誤區:許多正規教育從小學開始,到大學,一直偏重于進行求同思維、演繹思維(遺憾的是,大多不是嚴格的、系統的演繹思維訓練)、左腦思維、言語思維、協調性思維的訓練,有的甚至是在進行教條式的、兩極化(非黑即白)的思維訓練。這種思維訓練的直接后果是使許多學生思維刻板、盲從權威和教師、怕出錯、怕冒險、過分追求確定性、缺乏創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問能力。此外,科學批判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和次協調思維能力也不高。因此,我們十分注重在高中英語研究學習過程中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思維方式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在實施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指導過程中,始終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原則,先讓學生嘗試運用,然后是經常運用,最后是推廣運用一些科學創新的思維方法(如求異思維、發散思維、類比思維、右腦思維、非言語思維、次協調思維、辯證思維)去思考解決在研究過程種必然會出現的種種問題。
4、心理素質指導。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一個特點是社會實踐性,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在陌生的社會環境中,缺乏實踐經驗的中學生遭遇挫折是可以想象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同學受到挫折后就心灰意冷。而一些只關心學習成績,對社會缺乏責任感的學生,從一開始就對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缺乏熱情。習慣了個體競爭的學生不能一下子適應研究性學習的團隊合作要求……。這些都是傳統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學生心理偏差。因此,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應對學生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心理指導:
(1) 學生進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養學生耐挫力和意志力;
(2) 通過對社會問題的研究活動發展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以及關注社會的現實與未來的人文精神;
(3) 通過對集體成果的評價讓學生學會合作,發展學生在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樂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4) 通過主動探究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取親自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培養學生主動求知、樂于探究的心理品質和勇于創新的精神。
五、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中實施指導還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的管理問題,尤其是離校活動期間的管理
由于研究性學習的社會實踐性,學生很大部分時間在校外活動,即使在校內活動,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動,這與易于控制的傳統課堂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有效監控的問題。我們曾發現有學生假借活動之名實到網吧消閑的事情,這樣的情況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認為要做到有效監控,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在活動前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活動計劃并作相應的安全論證,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活動計劃提出建議,使活動計劃盡量周密,活動任務布置到位。活動過程由學生自主管理,教師對其管理機制可作適當指導。活動后教師應及時檢查活動記錄及所到單位簽證,并檢查每個學生的活動成果,把握其可能活動時間并作活動效果評價。活動中應盡量做到師-生、生-生之間信息暢通,最好人手一冊本組通訊錄。
2、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的思路疏導
正如前面所述,選題開題階段已經有了初步的研究內容、方案和預想效果。但這并不意味著實施階段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實施這一方案。開題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實施階段應該根據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研究對象的新發展不斷調整研究方案,使整個研究過程不斷有新的創意、新的成果,研究思路不斷向新的縱深拓展。實際上許多研究思路是在進入實施階段,真正接觸大量的主題材料后引發出來的。因此,一些同學死抱著開題的方案,往往進入研究的死胡同,使實施階段無法拓展和深入。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對學生進行思路疏導,使學生突破原來的思維定勢,開啟創造與想象的思維之門。
3、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的分工合作問題
由于組內不可避免地存在個體差異,許多學生即使在分工明確的情況下,也不知自己該做什么,該怎么做,組內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們的依賴和推諉工作的對象,因此出現了少數人干活,多數人旁觀的現象,整個活動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也不可能體現團隊合作的精神。特別到了實施階段,工作量較大,如果仍有這類情況,將影響研究活動的順利開展。為此,我們把組內職責按照個人特長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體的崗位分工細則,使學生明確自己在活動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動得以有序的開展。我們一般把小組工作分成“組長”、“資料管理員”、“上網員”、“記錄員”、“公關員”、“寫作員”、“問卷調查員”等七個崗位。
下面謹舉“公關員”的崗位細則為例:
(1) 好課題小組每次活動的公關計劃;
(2) 分做好外出活動的準備工作:預約、準備好學校介紹信等;
(3) 做好活動中的形象、禮儀設計;
(4) 建立小組的外交網絡等。
除做好本職工作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平時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積極為小組出謀劃策,使團隊合作精神得到充分體現。
4、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中的評價問題
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不僅對學生的英語研究結果進行評價,更注重對學生的研究學習過程進行評價。研究學習過程評價內容主要有:
1、小組成員出勤率;
2、活動記錄的完整性、及時性、真實性;
3、查閱資料的數量與質量;
4、小組的團隊合作精神;
5、活動預期目標的達成度;
6、各種書面材料的規范性與完整性;
7、其他教師規定要求的達成;
8、活動中獲得的體驗與收獲等。
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施過程評價是高中英語研究性課程區別于只重結果評價的傳統中學英語教育評價方式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們必須認真做好的一項基本工作。高中英語過程評價應以鼓勵為主;以科研的精神與態度、活動的體驗與收獲為主;以推動和促進學生的研究學習的開展為主要目的。因此,我們在評價時,要體現這些基本的人文精神,不要使過程評價異化為過程中的階段結果評價。
六、總結
眾所周知,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課程是前無古人的嶄新的課題。可以說,研究性學習給溫州十四中的高中英語教學帶來了生機,使廣大英語教師深深地體會到對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幾年來,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們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才能的空間,深化了其培養學生研究意識的功能。 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創新,是教改的一條新路,今后將會繼續在高中英語學科教學中發揚光大,必將開創現代英語教育的新典范。令我們感到高興的是,當我們第一次指導學生進行英語研究性學習就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高二(3)班何旭芝英語研究性學習小組《論如何提高英語詞匯記憶效益》的結題論文被評為溫州十四中第四屆科技節小論文比賽高中部唯一的一等獎,該課題小組的開題展示獲得溫州十四中高二研究性學習開題成果公開展示評比的二等獎。該課題組還參加了校“研究性學習主題班會公開課”的結題演示和學習體會交流。我個人認為研究性學習的開設既非常必要又前途無量。以上只是本人在實踐中得出的一些不成熟的經驗和看法,姑且稱之為策略。由于我們都處于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摸索階段,我們的教學實踐和理論還比較膚淺,其中肯定還有些疏漏錯誤之處,敬請專家和同人的大力斧正!
2003年4月12日定稿于溫州十四中
[參考文獻]
1、劉道義、龔亞夫: 《中國學校外語教育的發展》,《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年第1期
2、張正東、杜培俸: 《外語立體化教學法的原理和模式》,科學出版社
3、張肇中:《試論研究性學習》,《課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6期
4、李召存: 《研究性學習初探》,《中國教育學刊》2001年第1期
5、王俠:《試談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原則》,《中學教育》2001年第11期
6、李建平:《聚焦新課程》,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7、《學習活動的模型--人類個體智慧發展與學習規律的研究》,北師大《教育技術通訊》。
附件:
英語研究性學習示例:多媒體“海洋”資料展示
溫州十四中 沈永銘
在高中英語的教學實踐中,我注意改變教學觀念,努力使自己由臺前退到了臺后。我認為高中英語教師的職責不再是不厭其煩的講解灌輸,而是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和學習方法的培養,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嘴的能力。 例如,我在執教高二英語第十六單元第62課“The Sea”的教學之初就向學生提出了課前學習任務:海洋如此浩瀚,充滿活力,是否可以根據我們對海洋的學習和了解,制作生動直觀的多媒體海洋資料呢?學生的反應是肯定和熱情的。全班8個小組以海洋為主題,確定各自的多媒體資料專題,例如:四大洋、海洋動物、海洋植物、海水自我凈化、海水污染、珊瑚礁、鯨魚、魷魚等內容,并將在課堂上進行各專題的多媒體海洋資料展,各專題要有相關的英語講解。同時確定了各組交“資料”的時間。
在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學過程是以問題來帶動的,學生不是為了學習知識才學習,而是為了解決問題才學習,所以人人都是參與者。而網絡這一現代技術,又將學生和老師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學生可以參與一起制作教師的課件和積件,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研究有可能比老師還要透徹。于是我就讓學生上講臺講解他們制作的可見和積件,讓學生和我一起參與討論。師生之間沒有了界限,學習氣氛就變得輕松,學習效益和學習積極性也就自然提高了。
又例如,有的同學不懂如何記憶英語詞匯的方法,英語學習效益低下。于是,我就讓某個英語研究性學習小組的同學把他們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同學們看,給同學們作了詳細的英語詞匯方法的講解。這樣的活動在“研究性學習”中經常舉行。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通過小組研究學習,學生以前感到枯燥的課程現在卻覺得有趣多了。學生高漲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到了學科學習中。他們的創新熱情得到了激發,英語課堂教學模式自然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富有人性化和個性化。高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對海洋的探究精神和進行語言實踐的熱情,也鍛煉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搜索、篩選、澄清),組織信息的能力(概括、分類、系統化),傳遞信息的能力(討論、撰寫、宣講)。這項任務也為學生應用現代技術手段提供了施展空間。各組學生首先學習、研究、討論并確定本專題的資料內容和展示方法,然后根據個人特長進行分工:收集資料或制作課件。他們先在書籍、光盤版百科全書和互聯網上進行文字和聲像資料的查詢、下載;之后對所收集資料進行篩選、定稿;然后進行課件制作、資料系統化展示、資料講解訓練;最后將所有專題材料匯集到網絡教室服務器進行網頁(FRONT PAGE)展示。
在對文成澩口中學的英語公開課上,學生不但以美麗的畫面和錄像生動地展示了課文中所提到的珊瑚礁(coral beds)、鯨魚(whale)、吃海底魷魚(squid)的巨頭鯨(sperm whate)及海底(the bottom of the sea)的生物圈環境,還介紹了海洋中的其他生物,如鯊魚(shark)、錘頭鯊(hammerhead shark)、大白鯊(great white shark)的生活。有的小組就海洋的某一專題進行了生動的特別介紹,如海洋中的危險生物(the dangerous creatures in the sea)、海洋中的噪音污染(ocean noise pollution)等。沿海地區的文化也是學生關注的內容。課文中提到死海及中東地區,有的小組就用地圖和生動畫面展示了該地區的文化、歷史和風情。
學生制作的海洋資料中,很多圖片、錄像和動畫片都配有英文說明。有的小組還為他們精選的文字材料中的生詞做了注釋,以幫助同學們順利閱讀資料,獲取有效教學信息。各組成員輪流邊展示自己的成果,邊用英語生動地進行講解。由于全班所匯集的資料非常豐富,課堂上不得不限制各小組展示和講解的時間。為了便于用英語講解,學生采用的資料主要來自各種英文的語料庫和互聯網,在文本中有大量生詞需要他們查閱,這樣他們不得不動手、動腦去查閱英文詞典,或者請教專家和英語教師。可以想見,在浩瀚的信息資源中,學生們體驗著探究的辛勞和樂趣,實踐著英語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正如后來學生們在周記中所說,完成這項英語教學任務,我們所提高的決不僅僅是英語聽、說、讀、寫的能力,我們更大的提高在于實踐和研究能力。
在這一項高中英語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加強了,主體意識得到了培養和鍛煉。這種合作和任務型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由“被動”的學轉變為“主動”的學。這樣的任務型教學還可以使各個學科相互聯系更為緊密,如進行海洋這個話題的教學時就涉及地理、生物、歷史和政治等學科的內容,就可以使這些學科內容的教學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
不少到場聽課的文成縣澩口中學和本校的高中英語教師在觀看了學生獨立用英文匯編而成的海洋資料之后,在對學生任務型學習的成果感到驚嘆之余的同時,他們深感多媒體技術不但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工具,也是學生進行探究和語言實踐的有效工具。英語教師要利用好這種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不僅需要提高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更需要更新教育觀念。我們所有的高中英語教師所面臨的教學任務同樣需要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時代正呼喚著改革、創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