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之春
通過對《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以及鄧志偉教授所作《新課程方案解讀》講座內容的學習,筆者對新課程的理念有了更新更深的認識和思考。
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和各科新的《課程標準》的出臺,全國高中課程改革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基礎英語教育的改革也隨之有了新的發展和重大的突破,教師和學生主體以及課堂內外的教與學活動都發生了顯著變化,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行動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學習的積極性、實效性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伴隨著欣欣向榮的教改形勢,在課堂教學中,也出現了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在不少課堂,甚至于示范性的教改課堂中,出現了諸多尷尬的局面,如教師面對過于活躍的學生束手無策,在學習方式的改變、在課堂三維教學目標的處理上都顯得比較困惑。面對這些現象,就新課程推進過程中課堂教學中到底存在著一些什么樣的普遍問題,如何才能避免這些問題,給教師、學校管理人員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們都帶來了困惑。本文就中學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談一些體會。
一、存在問題
一是誤把“師生對話”等同于“師生問答”。“知不知”(Do you know?)、“對不對”(Is it right?)、“是不是”(Is that so?)、“好不好”(Is that OK?)、“怎么樣”(What about it?)、“行不行”(Is that all right? / Will that do?)等這一類毫無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理解成了庸俗化的問答,這種課堂上的一問一答,表面上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實際上卻是用提問的方式在“灌輸”。
二是誤把“有效評價”等同于“鼓勵夸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重視成功體驗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對學生要一味表揚。在一些課堂上,甚至不少的公開課、示范課或教改課上,經常有一些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地隨意性表揚。似乎對學生的評價只能是表揚、鼓勵和夸獎,不少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已無動于衷,習以為常。教師的評價已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和價值,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和效果。正如一味懲罰不可取一樣,一味表揚也是不可取的。對學生而言,過多的夸獎會導致上癮,同時,過多的夸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也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
三是誤把“自主”等同于“自流”。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把時間還給學生,于是在上課時,有的教師便叫學生自己看書,沒有閱讀指導、沒有明確提示和具體要求,沒有檢查和反饋過程,由學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師還提出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決定,如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擇,如喜歡怎么讀就怎么讀;學習伙伴由自己挑,想與誰交流就與誰交流等等。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流式的學習方式,學生表面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并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四是誤以為有了“活動”便有了“體驗”。誠然活動是學生體驗的載體,新課程強調豐富多樣的學生主體活動,但這種活動必須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有方法的,同時是符合學生心理和生理特點、適應學生認知水平并與課堂教學目標相一致的。可是課堂上經常有一些為活動而活動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教室里亂哄哄,這種活動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沒有體驗與反思,應該說是一種無效和無價值的活動。
五是誤以為有了“配對或小組活動”便有了“合作”,不少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一些課堂上教師片面追求小組合作這一學習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在小組里討論。討論的時間有時也沒有保證,有時學生還沒進入討論狀態,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師的要求下就結束了。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學生處在一個被動式的討論中。對學生而言,如果小組合作學習沒有組織引導好,往往就會缺乏平等的交流與溝通,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與想法,學習差一些的學生就會變成陪襯,更多的時候他們是聽眾,在小組匯報時他們的意見也往往被忽視。
六是探究性學習的泛化。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在學科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一些課堂上,探究性學習被泛化或形式化了。比如有英語教師在啟發學生猜測生詞detector (探測器)的意思時,先引導學生通過已有構詞法知識,把detector與其根詞detect及其派生詞detective 聯系在一起思考,雖然這種方法不失為一種簡潔明了的科學方法,但課堂的實際情況是學生聯想到了多種多樣的答案,無論怎樣,都無法準確地猜測出其準確意思。
對于這種純知識性的生詞教學,死搬硬套運用探究教學模式,只會把問題復雜化,是根本沒有意義的。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學科知識都適用于探究性的學習方式,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靠聽講、閱讀、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無需探究的問題卻要去探究導致了探究的淺層化和庸俗化,既浪費時間,又缺乏實效。
七是貼標簽式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凸顯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一些教師對到底如何處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顯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該如何有機地體現三者,所以出現了在一些課堂上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地、生硬地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實際上,情感、態度、價值觀不是可以直接或獨立教授的,而是只有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是有生命力的。
二、原因分析
以上列舉的是英語新課程課堂乃至各科新課程課堂上所出現的一些常見問題,當然除這些問題還會有其他的表現形式,但不管問題有多少,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由兩種傾向造成的:一是形式化,二是絕對化。
形式化就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教學改革只是形似,還沒有達到神似,這種形式化的課堂上,教學的有效性就會受到質疑。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課堂教學畢竟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教學就是要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發展智力、形成態度和相應的品質,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學生學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要追問和考慮的。而課堂表面的熱鬧和熱烈可能損害教學的內在功能,學生不做深入的思考,隨心所欲,胡猜亂想,甚至固執己見,失之偏頗,這樣的課堂上展現的是學生虛假的主體性,失卻的是教師價值引導、智慧啟迪、思維點撥的神圣職責,而要解決課堂有效性的問題關鍵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努力發揮好教師引領的作用,真正體現教師和學生平等互動的關系。
絕對化是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在課程改革上的具體體現為全面提倡新的、徹底否定舊的。以學習方式的轉變為例,明顯地出現了把自主、合作、探究絕對化的傾向,不管學科性質、內容特點和學生基礎都用這種學習方式。事實上,任何改革都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創新離不開繼承,創新以繼承為基礎,繼承以創新為方向,今日的課程改革也應走“繼承、吸收、創新、發展”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擺正新課程與傳統課程的關系。新課程背景下的學習方式變革同樣有創新也有繼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意味著全盤否定接受性學習。接受性學習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以聽講、記憶、模仿、練習等為特征的接受學習,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導致學習過程的枯燥與機械,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應該是最基本、最基礎、最常用的學習方式。
三、應對策略
一是加強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積極主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伙伴,教師必須率先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和研究新《課程標準》的活動中去,加深對《課程標準》的解讀。也只有通過學習研究,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新《課程標準》中新的教育理念的真諦,并自覺有效地運用其指導教學,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正確改進教學方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二是主動實施和創新《課程標準》。
新的《課程標準》呼喚新的教學行為,我們教師對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一要主動,二要創新。首先,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態度十分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采取的行動。如果對新課程不理不睬,或采取得過且過、敷衍了事的態度,或是表面上采用、暗地里我行我素,這不但會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而且也不利于教師教學水平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教師只有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去實施新課程,才能為新課程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其次,教師不應是《課程標準》的被動執行者,而應成為《課程標準》的創新者。新的《課程標準》無論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評價手段上,還是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上,都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同時,《課程標準》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列為了主要的課程目標,它自然要求教師必須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教育者。因此,我們不能僅拘泥于《課程標準》的條條框框,而應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學生的實際水平、學校的辦學宗旨和辦學條件,大膽創新,改革課堂教學,力爭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學校校情的行之有效的教學之路。
三是重視實踐和反思《課程標準》。
隨著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不斷深入,反思教學的觀點已得到越來越多教師的認同并被付諸于教學實踐。反思教學提倡教師在先進的教育理論的指導下,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自我反思,研究教學中出現的各種新的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自學調整教學行為,借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促進課程目標的實現。
總之,課程改革已勢在必行,新的問題會不斷出現,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在學習和實施新的《課程標準》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課程標準》的實施的過程,是廣大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式、實踐和探索《課程標準》的一個全新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以主動的態度積極地去應對,并創造性地采取措施解決問題,避免《課程標準》實施中的形式化和絕對化,確保新課程的各項目標的全面實現。
二○○四年二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