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初一年級上冊。新課程非常重視任務型的課堂教學特點,重視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強調學生在活動中完成任務。本單元內容貼近實際生活,涉及商品的購買過程。學生在小學時學過一些物體的名稱和顏色,也學過簡單的詢問價錢等;在初中也復習了1至30的數字,這些都為開展這節課創造了較好的條件。通過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可以利用簡單的英語進行購物,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獲得學習英語的快樂。
設計意圖、教學片段
“任務型學習”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完成任務為中心,研究為手段,實踐為途徑,過程體驗重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為目的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本課設計時,我力求將上述特征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任務型學習實施時三個逐步推進的階段---Pre-task phrase, During-task phrase, Post-task phase也就是任務前、任務中和任務后的活動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但能夠讓學生完整地表達意義,同時也要適當關注語言的形式。因此,我在Pre-task這一階段中,先告訴學生這堂課我們要學習用英語購物,因此請同學們帶來自己喜愛的物品,比如水果,蔬菜,衣服等創設情景,激發他們的興趣。在During-task這一階段中,我讓學生熟悉句型,形成簡單的購物對話,然后操練。任務型學習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找到了兩者的結合點,我就在During-task這一階段中,讓學生展開活動,實際運用。這些活動我都安排了“小組合作”這一任務型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任務型學習以活動過程的親身體驗為重點,因此,我著重實錄了學生活動中的三個片段,以期發現這種學習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產生的影響,從中提煉出任務型學習活動的最佳組織與實施。
案例(片段)
(一) 引入商品,啟動任務前活動
1. 讓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物品,創設情景,激發他們的興趣
我先通過收集學生的物品,和讓學生回答,引出本課的結構,功能.
T: What are these in English?
S: They are bags, hats, pants, socks, shorts, sweaters, shoes, pandas, cars, and basketball…
T: What do you like?
S: I like red hats, green sweaters…
T: How much are they?
S: They are …
就在我準備板書時,突然聽到一個學生說:“我這個大鯨魚用英語怎么說呢?”我一看原來是一個鯨魚樣子的枕頭。幾個有漢英字典的同學馬上開始查字典。
“Whale,W-H-A-L-E.”彭熳華高興地叫起來。
“Very good. You are quite right.”
我立刻就表揚了她,她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酒窩。任務型教學一定要把活動中用到的物品讓學生能夠用英語說出來,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他們完成任務的信心。接著我就拿起講臺上的帽子,問他們:
“Whose hat is this? How much is this hat?”
方天霞站起來說,
“It is mine.It is ¥8.00.
接著我又請了幾個同學做示范,讓同學們互相問答。在學生全部會說這些單詞后,我就開始了下一個活動。
(二)熟悉課本句型,利用圖片,模仿購物
Clerk: Can I help you?
Mary:Yes,please.I want a sweater.
Clerk:What ______ do you want?
Mary:Blue.
Clerk:Here you are.
Mary: is it?
Clerk:20 dollars.
Mary:I’ll take it. .
Clerk:You’re welcome.
¥12 ¥25 ¥5 ¥18
¥15 ¥8 ¥30 ¥ 27
在這一部分中,我先讓學生填空,然后讓他們進行表演。3分鐘后一些學習較好的同學紛紛舉手在課堂上表演。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我讓他們觀察這幾句話, 讓他們發現內在的關系, 怎么樣才能把這幾句話做到靈活會用。他們在思考的時候, 郭玉玲很小聲地和同桌說話。我想她一定是有了一些想法, 就走過去對他說,“Lucy,說一下你的想法。”郭玉玲站起來說,“老師, 購物的時候是不是先由服務員問顧客買什么東西, 再問顏色, 接著顧客問價錢?”我順勢問大家,“Yes or No?”大部分學生回答,“Yes.”這時候同學們已經基本掌握了語言技能,接下來就開始了3b的會話表演,就是讓他們看著圖畫進行對話。同學們很快進入了角色,即便是英語最差的同學也會說幾句簡單的英語,特別是吳建文和同桌進行操練時的情景讓人仿佛忘記了他是一個英語方面的“學困生”。更值得一提的是有幾個同學在對話時加入了以下幾句:
“I don’t like this one. Can you show me another one?”
“ Five Yuan a hamburger. Will you?”
“ Too expensive. I won’t buy it.”
“Thank you all the same.”
這個班有幾個學生小學時學過《劍橋少兒英語》,尤其在練習對話時,經常“蹦出”幾句書本上沒有的句子,搞得同組的幾個同學不知道怎么回答。龔亞夫說過:“任務型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離開文本,而去靈活地運用所學習和掌握的語言。這種靈活不是學生什么也沒學會時就做,而是要讓學生有了語言技能準備,學會了句型表達,然后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或自己的選擇進行對話,而不是大家都說同樣的話,都說同樣的句子。”基于此,我不但沒有責備他們幾個,相反我告訴他們幾個要把這幾句話教會給同組同學。看著他們幾個認真地教其他同學,我由衷地感到高興。
(三)教室變成商場,真實購物
在這一部分的活動中,我把教室假定為某個商場,每一個學生發“50元”。這些“錢”是幾個學生干部用紙做成的,和真錢一樣大小,上面分別有“壹圓”、“伍圓”、“拾圓”字樣,并加蓋有我的個人印章。我在設計這堂課時,準備讓一些學生自薦作為“促銷員”, 把同學們帶來的東西分為蔬菜區,水果區,服裝區,進行物品的銷售。根據銷售的結果把他們評為“金獎”、“銀獎”和“愛心大使”。我的話音剛落,10幾個學生紛紛舉手,大聲說,“Let me have a try.”教室成了“商場”。各個小“顧客”用英語流利地買自己喜歡的物品。我先走到服裝區,“促銷員”何嘉明看到我以后,更賣力地叫,“Do you like this shorts?”我聽到這句話, 就走過去對他們組的同學說,“Dave的這句話對嗎?”幾個學生有的說對,有的說錯,爭論了一會兒,英語課代表黃泳欣對我說,“應該是Do you like this pair of shorts? 因為trousers,pants,shorts都是表示衣服的復數名詞,前面要用到pair of 才可以。”我點了點頭。何嘉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繼續賣起衣服來。水果區里賣得還算可以,不過“促銷員” 陳小朋向我訴苦說一元錢的紙幣太少,不好找錢。我當時給每個學生的“錢”是這樣的:一元的每人5 張,五元的每人5張,10元的每人2張,要說也可以,怎么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我認真地看了看,發現問題出在標價上。原來他把蘋果定為3元一個,這樣很多時候不但要找回2元,而且有幾個“顧客”認為價錢太貴不買就走了。我就讓五、六個學生一起幫他想辦法。最后他接受了大家的建議,把普通水果定為1元一個,高檔水果定為2元一個,不一會兒就賣了幾個蘋果。在任務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會有許多意外的情景出現。只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方法,積極引導,學生就有可能掌握課堂之外的語言知識或實踐體驗。它也真正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在這堂課的最后三分鐘,在全班同學的掌聲中,我們開始了頒獎儀式,全班學生非常開心。
教學反思
這堂英語課雖然有點兒亂,但是這是實實在在的任務型教學,體現了學中用,用中學的《新課標》精神。我基本做到了把課堂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實現任務,感受成功,促進了英語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在這堂課中,學生們充分展示自我,表現自我,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也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去思考:
①在每一次的活動中,如何更有效地讓“學困生”積極參與,盡量減少他們的心理壓力,提高他們的語言技能?
②現在的班額過大,人數過多,在分組討論過程中,教師很難及時地對每個組進行指導。久而久之,必定影響實際教學效果。怎么辦?
③雖然任務型的課堂教學能夠極大程度上“模擬情景”,但是廣大農村初級中學的在校生英語的實際應用機會很少,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這對矛盾怎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