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文化載體,文化是語言形式所負荷的內容,一種語言儲存了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因此,語言、語言學習和運用都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又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每種語言都具有明顯的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我們要想掌握和運用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產生這種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
一、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關于文化的內容有人用大寫的文化(Culture)和小寫的文化(culture)來表示。大寫的文化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等;小寫的文化指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禁忌幽默、風土人情等。
中西文化是有差異的,從小寫的culture來看,初中英語三冊教材所涉及到的主要有下列二個方面: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購物、食品、交通、學校、家庭等。例如:在飲食方面,英國人最喜歡吃的食物是fish和chips(魚和薯條),而在中國尤其是中國北方往往有許多人喜歡吃餃子(dumpling)。就餐時英國人使用刀(knife)和叉(fork),在中國用的卻是筷子(chopstick),對于英美國家的人來說他們不知道chopstick是什么東西。另外,與中國人不同的是英國人們還有喝午茶的習慣,而且往往喜歡在茶里加上coffee或sugar或milk。就交通而言,在中國車輛靠右行,而在英國則相反,那就是Traffic always goes on the left。二是社會交際方面的,包括問候、稱呼、介紹、贊揚、致謝、問路、約會、告別等。例如:中國人喜好當面贊揚對方,貶低自己,“You’re so good and wonderful and I’m so terrible.”在西方,當面稱道對方,對方會認為說話者有某種目的或企圖;另一方面,當別人稱贊說:“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中國人往往回答說“不好,不好,比起你還差遠呢!”而英美人則會說“Thank you”,這種情況下中國人之間談話若用英美方式來回答就會讓人感到不謙虛,在中國文化看來,謙虛是一種美德,而在英美文化看來,這是自卑和無能的表現。另外,因歷史、文化、民族、國家的差異,英語和漢語人名表示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區別,具體表現在姓和名的順序上(第三冊第一單元),如:
英文:David(Given name Howe (Family name
/first name) /last name)
中文: 郝 (姓) 建國 (名)
可見,用漢語表達姓名時,一般姓在前,名在后,也可說“郝先生”,“郝小姐”等。而英文表達姓名時與中文恰好相反,則名在前,姓在后,有時可以用Middle name(中間名),需要強調用Mr. /Miss/ Mrs. 稱呼人時,后面用姓(Mr. Howe )不可用名(Mr.David),因為 這是中國人通常犯的錯誤。在稱呼方面還有“dear”(親愛的)這個詞,在英國無論男女老少、上級下級之間都可以使用,在中國則不能隨便使用,否則會造成誤解。可見,中西方文化是有差異的,初學英語的學生,總喜歡把母語和英語互譯,這種方法往往會成為英語學習的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把所學語言同母語進行適當的比較,以便使學生了解中英兩種文化的差異,還要對詞語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必要的解釋,使學生掌握正確運用英語的方法。
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功用。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初中英語教學要“使學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好地理解并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世界意識”是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之一,為此,在日常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
1、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有助于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初中英語課本選材廣泛,內容涉及歷史、地理、美術、經濟、自然等各個領域,教學中注重有關背景知識的滲透,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如:初一冊教材中有下列有關時間的對話:
A:What’s the time in Beijing now?
B:It’s 8 p.m
A:What’s the time in London now?
B:It’s 12 p.m.
要給同學們講清楚為什么北京現在是8點鐘而倫敦還只有零點呢?因為世界各地之間存在著時差,可以用下列圖表表示現在Beijing、London、Tokyo和Sydney的時間:
Beijing London(-8 hours) Toyko(+1 hour) Sydney(+2 hours)
midnight 4p.m. 1a.m. 2a.m.
noon 4a.m. 1p.m. 2p.m.
8p.m. noon 9p.m. 10p.m.
8a.m. …… …… ……
接著再請學生在圖表上加上New York相應的時間,再進行句型操練,這樣既擴大了句型的操練量,還加深了同學們對地理知識中“時差”這個概念的理解。
2、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
專家認為影響閱讀理解的有兩大因素:一是大腦對文字符號的感知程度與速度,另一個是“眼球背后的東西”在起重要作用。所謂“眼球背后的東西”,就是指閱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如果一個人的文化背景知識比較豐富,那么他在閱讀時理解的速度就比較快,程度也比較高,反之亦然。例如:在某篇文章中出現“go to the sea”(下海)一詞,一方面它是“進入大海游泳、嬉戲”之意,另一方面則表示“經商、做生意”,如果你不理解“go to the sea”的兩種含義,那么可能會曲解文章的整體含義。再如英語中“Thanksgiving(感恩節),sandwich(三明治),White House(白宮)”等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中產生的,都有它們不同的含義,而且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意義也不同。如果說London is a foggy city的話,那么現在它已經不再是一個“霧都”了,如果翻出陳舊的詞典來證明倫敦是霧都的話,那豈不讓英國人見了笑話。初三冊課本Leeson74“The Universe and Man-made Satellites”中有一個問題“Why is the world becoming smaller and smaller?”,如果你知道現代世界通信越來越發達,信息高速公路不斷完善,你就不難回答上面這個問題了。所以要理解一篇文章的真正含義,揣摩作者的意圖,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是很重要的。
3、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讓學生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中講出得體、恰當的話。然而,語言的得體性離不開文化知識,我們從日常的交際錯誤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交際錯誤分為兩種,一是語言錯誤,二是文化錯誤。現代外語教學論認為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嚴重。因為在與英語本族人交談時,他們往往對外族人在語言、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甚至是冒犯的。例如:學生們在商店里或街上看見外國人就問“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這些突如其來的問題會把外國人弄得非常尷尬,不知該不該回答,也不知該怎樣回答。因為在某些國家,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一般只在醫院、移民局、警察局這類地方才能使用,而且對英美國家的女士來說,她們尤其不喜歡別人問及年齡,在初中英語第一冊中出現過這么一句對話:
“--How old are you , Mrs Hyde?”
“--Ah ,It’s secret!”
可見,年齡是她們的隱私,你不應該過問,他們也不愿意把年齡告訴你。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有時即使語言準確無誤,也會產生誤解。如:見到一個熟悉的外國人,出于禮貌,想打個招呼,便說:“Hi , Mr Green , where are you going?”這樣一句話在中國人看來是很正常的,在英美國家的人看來卻是不禮貌的,甚至被人認為是有意干涉別人的私事,也許他們會說:“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不關你的事)。”其實,在英國,人們相互見了面,最喜歡談論的話題是:“How are you?The weather is fine today , isn’t it ?”,而在中國,大家相互見了面常說:“你去哪里?”或“飯吃過了沒有?”這對英國人也容易造成誤會,他們會反過來問:“No. Are you planning to treat me to a meal(你打算請我吃飯嗎?)”。
可見,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就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有許多中國留學生,他們的英語詞匯量很豐富,語法也掌握得很好,可是到了國外,卻無法與外國人開展交流,或者在交談中出現許多Chinglish(中國式英語),就是因為他們缺少必要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我們的在校初中學生是在不具備社會和文化環境的情形下學習英語的,而且社會閱歷尚淺,社會文化知識了解較少,所以要想幫助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提高交際的有效性,在英語教學中就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教給他們英語的交際知識和交際規則,加強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
三、文化背景知識教學中應注意的二個問題。
為使學生能夠適應信息化社會和社會對學習英語的要求,我們必須發展學生積極主動思維的能力,擴展他們的文化科學知識,盡可能多地了解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從教學角度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應是一種密切結合語言的教學,本人認為應注意以下二個方面:
1、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應寓于語言教學之中。
文化背景知識是為語言教學服務的,因此在進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時應優先考慮語言教學的要求,目前初中還不可能開設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專門課程,所以只能按現有教材涉及到什么講什么,如“Mooncake ”和“Young Pioneer”分別是什么意思;“USA”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縮寫,它還可以代表Uncle Sam (山姆大叔);John Bull(約翰牛)是英國或英國人的綽號,為什么,等等。重點是要講解那些具有背景意義的詞匯和交際用語,除講清其概念部分外,還要講清它所含有的文化背景知識。
如:在初中英語第二冊講到“floor”一詞時,應告訴學生,它除了當“地板”講,還可以當“樓層”講。如“He lives in the twelfth floor.”(他住在第十二層樓)。英美兩國表達的方法又不一樣,美國和中國說法一樣,而英國把二樓叫作“first floor”,三樓叫作“second floor”,一樓叫作“ground floor”,而且在英美等國,人們不喜歡13這個數字(宗教原因),認為它不吉利,因此,在一些高層建筑和賓館里不設13層樓,也沒有13號房間,12之后就是14。再如:初中英語三冊教材中多次出現Make a telephone call這個交際項目,可以給同學們講講,中國和英語國家打電話的一些習慣用語。
2、創設有利于英語教學的語言環境。
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學習外語的難題之一是缺乏語言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千方百計為學生創造語言環境,并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和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及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提高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我們可以利用課堂內外活動時間采取對話、表演、唱歌、看錄像、做游戲、開Party等多種形式,為他們創造學習環境,使他們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如:初中英語第三冊第13單元涉及Christmas內容,為了能使同學們更好地了解講英語國家有關圣誕節的習俗,更好地掌握有關圣誕方面的專用詞匯,我們的做法是在班級里搞一次較為逼真的圣誕晚會,如裝飾圣誕樹(Christmas tree),在樹上掛上彩燈、彩球,樹尖上掛上星星、小天使等,互送圣誕賀卡(card),叫一位同學裝扮成圣誕老人(Father Christmas)給同學們贈送圣誕禮物(Christmas present),同學們一起唱圣誕頌歌、用英語表演節目等等。同學們個個如身臨其境,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提高了他們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總之,英語教學中應當切實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同時給學生一雙看世界的眼睛,使他們學會與來自不同社會背景、文化習俗、政治制度的國家的人們和諧共處,學會在一個多元化的世界里生存和發展,從而真正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書目:
《初中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2000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張獻臣:“淺淡中學英語教學中的素質教育”,《課程大綱教材評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劉道義:“展望二十世紀初的中小學外語教材”, 《課程大綱教材評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鄭旺全:“初一上英語教材修訂版介紹及教學建議”, 《課程大綱教材評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丁 嚴:“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中學外語及其他各科教學》1997年第1期
胡曉瓊:“外籍教師談中國英語教學與文化差異”,《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