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提綱
緒論: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范圍內的大面積鋪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地在改革中體現了出來,因此,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經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英語課程的評價應根據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實施對教學全過程和結果的有效監(jiān)控。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本論:
一、現行中學英語學生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二、形成性評價。
1.課堂學習活動評比
2.作業(yè)
3.課文背誦
4. 聽寫
5. 平時單元測試
6.學習檔案
三、終結性評價
四、評價存在的問題
結論: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中一個永恒的話題。教學評價以激勵為主,在評價方式上發(fā)揮激勵的作用,要恰當地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品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喜悅,提高學習水平。
淺論高中英語新課程的教學評價
金清中學 張奎
摘要: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在全國范圍內的大面積鋪開,傳統教學評價中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地在改革中體現了出來,因此,建立一種新的適應新課程需要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經非常必要了。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本文通過對現行中學英語學生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重點圍繞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進行論述。
關鍵詞:新課程 教學評價 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
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新課程要求我們:“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
高中英語課程要建立旨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該評價體系除了重點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以外,還要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并要求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點滴進步,使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激勵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該評價體系要有助于學生監(jiān)控并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要有助于其增強英語學習的信心。
長期以來,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學率和對教學評價的局限認識的影響,我們的評價意識與手段還只停留在考試與測驗上,很少考慮到評價手段的多樣性和評價功能的全面性,而且只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把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
這種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給英語教學和學生發(fā)展造成了不良的后果。首先,評價使學生普遍存在較嚴重的焦慮情緒,并由此造成膽怯、退縮等心理行為;其次,評價使學生無法嘗試學習的成功,無法發(fā)現自己的潛能,無法激勵自己,從而使他們失去了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內部動力,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難以發(fā)揮,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最后,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發(fā)展的個體差異,也抹殺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總之,傳統的評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利于外語教學方法和內容的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時代的形成,促使知識的無限豐富與急劇增長,僅僅掌握知識與技能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對人發(fā)展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學生學習評價進行改革試驗,建立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的,能注意學生個別差異,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評價模式。
教育部在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對關注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過程學生的評價應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英語教學活動所表現的興趣、態(tài)度和交流能力為主。期末或學年考試,可采用口、筆試結合的方式。它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英語課程的評價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性和評價形式多樣性。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展過程以及學習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對學習過程和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達到和諧統一。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是基礎教育最常用的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包括:當堂學習效果檢查、作業(yè)、角色扮演、表演英語節(jié)目、講故事、活動結果報告、學生學習效果自評、學生互評、問卷調查、家長對學生學習狀況評價、階段測驗、學期考試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tài)度的評價,應采取寬松、開放的評價方式。終結性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學期、學年和結業(yè)時的學習成績,通常采用考試的方式。考試應包含聽力、口試和筆試等方式,檢驗學生學期或學年對英語課程規(guī)定的內容掌握的情況。下面是學生英語課程的總體評價表,體現了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學生英語總體評價表
姓名
平日成績 (40%)
期中成績20%
期末成績40%
總評
課堂活動 10% 作業(yè)
5% 課文背誦5% 聽寫5% 單元測驗5% 學習檔案10%
回答問題(3%) 小組活動(3%) 課堂紀律(4%)
一、形成性評價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形成性評價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推動因素,其任務是對學生日常學習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作出評價,以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應堅持以正面鼓勵、肯定性評價為主,教師要根據評價結果與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學生的成長。各種評價方式不僅給學生也給教師提供了教與學的信息,學生得到個人反饋,明確努力方向;教師得到個人反饋以便組織教學,提供給學生更有意義和更有針對性的指導。所以,我們在評價時,把評價有機融入教學過程,建立開放、寬松的評價氛圍,鼓勵學生個人或與小組合作進行自我評價、合作評價,從而使參與評價的學生在評價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效的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并促進綜合語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遵循“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的原則,我們采取了如下的形成性評價方法:
1. 課堂學生行為評價
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如:學習態(tài)度,參與課堂狀況,與他人合作完成任務情況以及課堂紀律等(占10%)。 采取自評與組評相結合的方式,由小組長負責每日填寫,以周為單位進行統計。(新的課程標準提倡在教學過程中,以劃定的學習小組為單位,依據評價標準,同伴之間對學習條件、過程及效果進行評價。同伴評價最重要的一點是要了解對方的學習,包括學習經歷,讓學生意識到“同伴文化”的力量及友好氣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讓他們學會信任、誠實、公正的對己和對人。)
2.作業(yè)
主要包括家庭作業(yè)(口語作業(yè)和筆試作業(yè))的完成情況。課后作業(yè)盡量留一些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和想象的作業(yè)。若作業(yè)全部完成,則可得4%,另外老師根據作業(yè)情況進行適當加分。
3.課文背誦
由于高中課文比較長,可以選擇重點段落,或者可以選擇《新概念英語Ⅱ》里的課文,由學生自主選擇。一旦選擇,無論完成那個層次,均可得1分。若未完成,則扣1分。若日后補上,則再給加上。(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自己的特長或優(yōu)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尤其是對那些學力較弱的學生。通過與老師協商,確定自己要背的內容,如果完成,無論哪個層次,所得分值相等。這樣,即使學力弱的學生也有能力完成自己的任務,獲得成就感。)
4.聽寫
每次聽寫均記錄成績,若學生對聽寫成績不滿意,可于當天找課代表或小組長重新聽寫,以新成績?yōu)闇省?(人本主義學習觀認為,人的學習活動應當是一種自發(fā)和有目的地塑造自我的愉快學習過程。學生是具有內在學習潛能的,其潛能的開發(fā)有賴于他人的理解和信任。教師應當給學生表明其知識、能力和態(tài)度的機會,保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果學生有再做一次的愿望,說明他對英語學習還有一定的興趣,對自己的英語學習還有信心,并且急于得到老師的認可。老師的理解和信任對他將是一個大大的鼓舞,可以促使他建立自信,激發(fā)積極的學習情感,有效的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并促進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5.平日單元測試
每一單元的小測驗和平時測驗用來檢驗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的情況,分為等級,記錄在學生的表中。對不合格的學生,可暫不記錄,教師要針對不同情況給予批評或鼓勵,激勵他下次成功。(新課標強調關心學生的特殊需要,評價應具有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在平時的形成性評價中,我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風格、自己的特長或優(yōu)勢選擇適合自己的評價方式。對學力較弱的學生,如果學生對某次課堂測驗成績不滿意,可以與老師協商,暫不記錄成績,學生經過更充分的準備后,可再次參加評價。這同樣適用于課堂聽寫當中。)
6.建立學生學習檔案
學習檔案是展示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取得的進步以及反映學習成果的一個集合體。它收藏每個學生具有代表性的學習成果(作業(yè)、作品)和反思報告。
通過建立學習檔案,可以督促學生經常檢查他們所完成的作業(yè),在自主選出比較滿意的作品的過程中,反思他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成果,培養(yǎng)他們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學習檔案也為老師、家長和其他人提供了學生進步的紀錄。
通過建立學習檔案,學生從依賴老師的指導和解釋逐漸轉向獨立自主的學習者。
根據學校要求,嘗試為學生建立了電子學習檔案,收入下列內容:
a 教師把每學期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的總評成績收集在學習檔案中,作為學生的學習記錄。
b. 書面作業(yè)的樣本,通常由學生自己決定收入自認為最滿意的作品,放入學生檔案。
c. 學生學習行為紀錄,如: 課上參與朗讀、背誦、角色扮演等情況。
d.平時測驗,由教師評分或在教師指導下同學或自己評分。
e.教師、家長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觀察評語。( 教師的評價應該簡短、具體,并有針對性。評價應包括優(yōu)點與缺點兩個方面,可將評語附在學生的作業(yè)本上,使學生及時獲取診斷性信息。)
f. 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與效果的反思與評價以及同伴間的評價等。
g.記錄學生參加英語活動和競賽的證明,證書,作為學生的成就。
學生電子學習檔案的建立,使教師更加及時、更加有效的掌握學生學習行為的變化,確認學生的學習潛能,注意學生在學習中的需要,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及學習策略,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信心,從而幫助學生有效的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
二、終結性評價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終結性評價要注重考察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終結性評價(如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是檢測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程度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教學效果,學校辦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終結性評價必須以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力爭科學的、全面的考查學生在經過一段學習后所具有的語言水平。
測試應包括口試、聽力考試和筆試等形式,全面考查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聽力測試在學期、學年考試和結業(yè)考試中所占比例應不少于20%。聽力測試應著重檢測學生理解和獲取信息的能力,不應把脫離語境的單純辨音題作為考試內容。筆試應避免單純語音知識題和單純語法知識題;增加具有語境的應用型試題;適當減少客觀題、增加主觀題。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并按考試成績排列名次。
總之,我認為,無論對學生進行任何一種評價,其目的在與發(fā)現問題,改善教學,提高教學,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要借助評價,肯定學生的學習成就,跟學生的學習活動以適時和恰當的指導,促進學生自主性的發(fā)展和自信心的建立,為學生的持久學習打下基礎。
眾所周知,一個新生事物由出現到成熟的過程是很漫長的,建設新型評價體系也不例外,因此我們應該要考慮到在建設與開發(fā)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阻力,我們要妥善處理在過程中出現的各類矛盾。在建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三個。
一是觀念老化。許多教師或家長可能拋不開傳統,無法適應新的課程評價體系,更不用說接受了。作為新課改的開拓者,我們只有通過無數次的開導、教育,使他們認識新課改的本質,使他們清楚意識到舊評價機制的弊端,他們才會漸漸與新課程評價體系交上朋友,時間一長,他們間的友情會越來越深。
二是不具毅力。新課程改革是一項長周期、高要求的事業(yè),所以,構建新型學業(yè)評價機制也會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而得到提升,自然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它的成功很大程度必須依賴于持之以恒的工作毅力,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恒心,只有三分熱度,那么新型學業(yè)評價機制也就意味著只是“空中樓閣”。
三是不重實效。新型學業(yè)評價機制的最終目的是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fā)現與發(fā)展人的多項智能,因此,它的多元注重的是實質,不是指形式的多元,我們要制定評價機制時更應強調實效,我們要建立的評價機制是徹頭徹尾的能夠提升學生智能的新機制,決不是大擺花架的空殼。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課程改革之后,我們的評價體系改革也不能落后,應該是并駕齊驅。評價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教學評價是教學工作中一個永恒的話題。教學評價以激勵為主,在評價方式上發(fā)揮激勵的作用,要恰當地給予積極、肯定的評價,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品嘗到英語學習的成功喜悅,提高學習水平。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 .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
2.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5.
3.[美]Robert Linn & Norman E. Gronlund: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教學中的測驗與評價》.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1
4.[美]W.James phpham: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發(fā)展與學生成長的評價研究”項目組譯,《促進教學的課堂評價》.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