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感悟【實用】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這時,就可以把它們都記錄在文章里。為了幫助大家掌握感悟的寫作方法,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教學感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
暑假我仔細閱讀了《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細細品味發現原來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種創新,一種智慧,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成功的舞臺。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樂園。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還應注意學生閱讀時的心理衛生和用眼衛生。
在教育教學中,要用心評價每一個孩子,激勵和引導每個孩子走向成功,運用引導激勵的方式,達到樹立自信心。老師的一句巧妙的話語,包含了老師的愛,包含了與學生平等的觀念,包含了老師發展評價觀,通過激勵和引導,激發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布魯納說:“評價,最好是一種智慧。”如果這位老師有“唯我獨尊”的觀念,認為這種學習態度是對老師的不尊重,從而對孩子進行一種不恰當的評價甚至責罰,那么,這個孩子就永遠失去了一次成功的機會。讓我們換一種方式來愛孩子吧,何樂而不為呢?
讀了《小學語文教學》,我有如下幾點感悟:從教師來講,要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
第一:語文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上。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不能脫離創造性的語言訓練,要在創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在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方面,可從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入手,以發展學生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訓練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在創造性的語言訓練方面,可進行擴展性、重組性、變換性的語言訓練等。
第二:要轉變教學觀念,要相信學生是有創造力的,學生不必事事聽老師的;教師要具有創造意識和民主意識,會去營造一種適合發展學生創造力的師生和諧的民主環境,使學生敢于、善于表達自己的意見。
第三:要改變機械單一的教學方法。要在積累遷移中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才能發展學生語言的創造性。要善于解除教學參考和標準答案的束縛,要給學生留出發表自己觀點的余地。
第四:一篇課文要設計出多種教學思路,采用多種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設計多種課的類型。例如,以感知、理解為目的的觀察課、精讀課;以理解和欣賞為目的的朗讀訓練課、朗讀欣賞課;以訓練速讀為目的的默讀課;以運用讀寫方法為目的的讀寫練習課、課外閱讀作品報告課;以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為目的的說話課、演講課;以發展創造能力為目的的探究課。特別是在高年級,探究課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第五,語文教學要向生活開放、向課外閱讀開放。要把學生帶到大自然和社會中去,學習生活中鮮活的語言;要引導學生進入課外閱讀的大課堂,豐富知識,開闊思路,積累語言。要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和語言的創造性,關鍵是教師教學的創造性,而教師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于教學的個性上,我們每位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第六,語文教學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融入大自然,在社會實踐中提高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正所謂“實踐出真知”。
讀了《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我對語文教學又有了新的感悟,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能學以致用,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2
今年寒假,我讀完了《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一書,在作文教學方面,我的感觸極深。
小學生作文內容以記敘文為主,主要是寫人、記事和描寫景物。小學生由于見識小,課外閱讀量少和知識不豐富,導致了怕寫作文,厭寫作文,感到作文難寫,寫起作文來總是咬著筆桿苦思冥想,覺得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無從下筆或者總是流水賬式的幾句,只是事情或事物的簡單羅列,空洞無物,或是瞎編爛造,沒有真情實感。作為教師如何調動小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小學生對作文的興趣,發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這是只得思考的問題。
一、教學中發現的寫作教學的幾點問題:
1.封閉式教學,學生沒有生活體驗
許多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仿襲用舊有的封閉的教學模式,大多側重于命題作文的指導,重形式,輕內容,習慣于教師,學生寫,導致學生“舉一”有余, “反三”不足,學生僅限于會寫這篇文章,但一旦換個題目,換張面孔,要求學生換個材料,學生就手足無措。這樣的作文教學模式,無異于“閉門造車”,學生只會依樣畫瓢,奉命而作,無論是選材主意,安排結構,還是語言特點,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為無源之水,毫無生活氣息和兒童情趣,這樣狀態導致學生產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機械的思維定勢,當然談不上作文的興趣。
2.缺乏適時鼓勵,學生喪失信心
對于小學生,特別是剛接觸作文的三年級學生,學習寫作有一定的艱苦性,但是一旦發生興趣,學生就會“樂此不疲”,愉快地學習,對寫作產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找到他們打開寫作這扇大門的金鑰匙。這一時期的我們正培養學生由口頭表達向書面表達過渡,這段時間對小學生不是很容易度過,所以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給他們多一點的耐心、幫助和鼓勵。如果教師對剛接觸寫作的學生的習作求全責備,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顧地去挖苦譏諷,那么學生就會覺得無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極的體驗就會發展為對作文的怨恨,原先的興趣或是掌握的一些技能也會自行消退。特別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學生,他們對作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教師若再不給他們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產生一種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對寫作完全喪失興趣,失去信心。
3.批改缺少反饋交流,學生缺乏寫作積極性
學生每次寫作文,只要一寫完,就上交給老師,似乎這就是任務完成了,不管它好還是不好,自己不會再去修改,只是等著老師說通過或是不通過。如果通過了就欣喜若狂,但不會思考為什么我這次作文能一次過關呢,是我哪里寫得比較好呢,我下回寫文章時也應該注意這點,學生沒有這方面的思考,只是交差了事。出現這樣的情況更多是因為教師在批改作文時缺少專業的點評,學生的不到任何教師在寫作上與他們的交流、反饋,久而久之,學生只把寫作看成是一項任務。如果是不通過的學生,他們則是等著,等著老師給他們改,即使自己改,也是添個只言片語了事,根本就沒有在本質上做大的修改。這樣的情況也是因為作為教師的我們沒有針對每一篇學生作文,作出有針對性點評,給學生一個明確具體的修改文章的方向,更多的是概括地說說存在的普遍問題,說說大概怎么去改,而這樣的指導對小學生而言。我想說,這是無意的,因為他們只是剛接觸寫作的孩子,這樣的泛泛而言,是不是對孩子的要求太高了。而現實是我們大部分教師對交上來的作文只是打個成績,大概地寫幾句評語,發還給學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學結束了。學生面對作文的單一讀者——教師,得到的反饋僅僅是一個分數和一些模棱兩可的評語,如果我們是學生也會提不起寫作的的興趣,每一次的作文教學都不可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或許,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更要采取一些相應措施去消除學生作文的懼怕心理,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
二、結合《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中的作文教學提出自己的幾點拙見:
1.廣辟渠道,引來源頭活水
葉圣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寫作興趣的源頭在于生活,如果學生生活豐富,接觸的事物多,見識廣,視野開闊,感受就會深刻,寫起作文來就會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去觀察生活、認識事物。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拓展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在班級中進行演講比賽,鼓勵學生多參與學校活動、社區活動等,同時鼓勵學生多寫日記,記錄生活點滴,多讀好文章,多做摘抄。教師還可以在班級中定期舉行信息交流會,讓學生將各人收集的材料、感受進行交流,同時還可以交流學生讀到的好文章,好句子,談談自己讀文章是的體會感受等等,以擴大活動效果,使每個個體都能獲得全體的信息量,從而使他們感到“處處留心皆文章”從而對寫作產生興趣。只要學生對寫作有了興趣,那么他們就會對作文產生好感和熱愛,會主動留心觀察各種事物,主動積累寫作素材,自覺地、勤奮地吸收好文章的精華,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來,從而使作文能力逐步得到發展和提高。因此,教師進行作文教學,理當充分地引導學生留意生活,以此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并要充分挖掘利用興趣這一巨大動力,最終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2.創造成功機會,獲得成功體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動機能激發人們的奮斗精神,成功是興趣的支柱。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盡可能創造成功的機會,鼓勵和幫助學生去獲得成功的體驗,用滿意的效果去強化學習興趣。要充分挖掘捕捉每一個不生作文的成功點、閃光點,及時加以肯定。學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會是一無是處。“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師的評判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點滴的成功,會使學生心理立即興奮,激起喜悅之情。這樣就能調動大多數學生,尤其是中差生的寫作積極性。如果在作文訓練中學生總是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感,就會產生焦慮、自卑,從而失去學習作文的興趣。
3.雙邊批改,增加反饋交流
學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師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興趣,作文本收上來后,或先由教師大概批改,對每遺篇文章都指出一些較明顯的缺點,并明確給予學生修改的方向和建議,再讓學生精細批改,斟酌字、詞句的用法是否妥帖;或先由學生互相批改,再由教師進行檢查性批閱,雙向交流,對交流中出現的問題,教師再進行個別點評,集體評講。這樣做,對全班學生來說都是大有好處的,大家都要經歷一個復雜而細致的思維過程,諸如:遣詞造句是否合理準確,語言是否生動鮮明,敘事是否完整具體,都得動腦筋分析推理,然后做出判斷,并逐一予以修改。而且,寫得差的同學改到寫得好的作文可能學到方法,得到啟發;寫得好的同學,改到差的作文,也會從中得到教訓。每互改一次,無異于一次觀摩和交流。
作文教學需要老師用心教,花心思、花時間指導學生改,指導鼓勵學生多積累、感受。作文教學需要學生用心學,用心感受、體驗,要投入,需要入情入境感受好文章,需要入情入境寫出真感受,需要十足耐心改出好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3
小學語文教材中精選了40首文質兼美的古詩,其語言凝煉含蓄,意境深邃優美,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學語文課程的重要內容。《新課標》的頒布無疑是為古詩教學打開一個新的天地,使古詩的學習回歸了本真。新課標注重的是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感受優美語言”,提倡讓學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而對詩句的本身意思只需要“大體把握”即可。所以古詩教學改革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整合增強學生感受
入選小學教材的古詩在文字上比較通俗易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課本的注釋來理解詩句應該說不難,但要學生較好地體驗詩人的思想情感,領悟深遠意境,就比較有難度。因為其中的情感和意境大多是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是需要學生自己從中去感受,去反復體會的。限于小學生的閱歷和經驗制約了學生對美好情感、意境的體驗和領悟。我們在古詩的教學中可以將多種方式進行整合應用,如把圖畫、音樂、散文甚至是相關的生活場景整合到古詩的教學中去,這對學生獲得真切的感受是大有幫助的。如我在教學《春日》中“無邊光景一時新”一句時,學生對“景物一下子煥然一新”的字面意思能理解,但是他們缺乏相關的感受,不能在大腦中形成景物“一時新”的表象,也就是學生不能受到美好事物的熏染,不能體驗到欣賞美好事物帶來的愉悅情感。我就出示多幅圖片,讓學生找找能感受到“一時新”的圖。于是有的同學從茵茵綠草中感受到了“一下子煥然一新”,有的同學從大片金黃的菜花中感受到“煥然一新”。又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時,因為學生對“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中詩人借景物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感難以體會,所以也整合了圖畫和音樂,以幫助學生體會情感。再引導學生想象一下送別的情景,想想李白此時的心情,學生自然能強烈地感受到“李孟”之間的深厚情誼了,感受到李白送別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最后回過頭讀讀這兩句詩,其借景抒情之妙自然也領悟到了。
二、設疑引導學生探究
古代賈島和尚“推敲”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推”和“敲”一字之差,賈先生為何茶飯不思,值得后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在學習古詩時進行“推敲”了。賈島和尚反復琢磨“推”和“敲”哪個更好,他也是在進行探究。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積極倡導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有的一首詩之精、神、韻就體現在一兩個字詞中,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句中一“綠”字,《江雪》“獨釣寒江雪”句中一“釣”字,《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句中一“裁”字,等等,在學習中是很有研究價值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詩句時,應該抓住這些字詞設置疑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如《泊船瓜洲》中我們可以問問學生,這“綠”是否換成“到”、“過”等詞,想想為什么呢?在《詠柳》中讓學生想想:“裁”是否用錯了?樹葉能是“裁”出來的嗎?在問題的刺激下,學生的心智高度集中,通過反復讀、悟,體會到“綠”不但是寫出了春天來了,更是讓人仿佛看見了江南大地一下子鋪上了一層綠色的地毯;體會到了“裁”字不僅寫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更是讓人感覺到春風就像一位心靈手巧的小姑娘,在裝扮著美麗的春天。這樣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不光是為了讓學生領悟詩句中字詞的`精妙,更是為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習慣和能力。
三、活動鼓勵學生創新
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古詩具有簡潔而意境深遠的特點,注重詩句的言外之意,這對于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有益的契機。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創造力是沒法教的,所謂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的才能。所以在古詩教學中引入活動,給了學生一個自由想象、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大有幫助。
(一)演中創新
這里所講的“演”是指老師用表演的手段鼓勵學生體悟詩句的言外之意,進行聯想、補充和創造,鼓勵學生創新。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組織指導一位學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樣送別老朋友的。這位學生在久久注視“天邊”之后,忽然用袖拂面,并作舉杯喝酒狀,還以指代筆在空中“畫”了起來。老師問他在干什么?他解釋說李白送別老朋友時,想起這一別后不知何時方能相見,心中自然傷感,會忍不住流下眼淚,所以用袖子擦眼淚。又因為李白是個豪放的詩人,心中有感,自然馬上要喝酒寫詩了。師生都不禁為他鼓起了掌。這樣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讓學生對詩句進行深入地閱讀,展開了聯想,繼而進行了有創意的表演,真正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畫中創新
課堂上畫古詩是指以“畫”為手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一位教師在組織學生學習《草》時,就引導學生畫一畫詩中描述的“草”。學生在細讀詩句后,有的畫了嫩黃色的草,說從“春風吹又生”這句中看出來這草剛長出來,應該是這種顏色;有的畫的草是斜著的,說是詩中寫“春風吹又生”,肯定當時吹著風,那么草肯定是斜的。學生在畫畫中主動地讀悟詩句,并形成自己獨特的理解,這自然是一種創新。
(三)寫中創新
在學生學習了古詩,對其形式、意境、構思等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師再加以適當的點撥、誘導,觸發學生的靈感,讓他們學習詩中的寫作手法,對古詩進行改寫。例如,在《贈汪倫》一詩教學的最后,老師進行這樣的啟發:詩中送別的場面是如此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會遇到離別的場面,同學轉學、親人遠行……在依依惜別之時,大家一定會有許多心里話想說,讓我們都來學學作者,把心里的話寫成一首送別詩贈給他。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紛紛模仿古詩書寫出自己的詩篇。我們不強求學生的詩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這樣的學習過程,不正是他們一個自我超越、自我創新的過程嗎?
古詩的教學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整合、設疑、探究、創新四者緊密相聯,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不要死搬硬套。讓我們的學生在整合、設疑、探究、創新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古詩的樂趣,體會擁用幾千年文化積淀的古代詩歌的韻味,讓我們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不斷創新。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4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新課改浪潮的不斷涌入,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一改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提倡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的基礎上,踴躍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備的技能.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旨意科學有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注重朗讀,在朗讀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而語感則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正確理解力,是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感具有很強的直覺性,表現為思維過程與結果的直覺性,它不需要經過預先的理智思考,也不需要任何邏輯判斷,而是憑借言語經驗,直接對言語作出敏銳的反應,而朗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手段。所以,只有多朗讀才能使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和形式獲得真切的`感受,產生情感共鳴。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反復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內涵,在讀中浮現語文意境。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同時在閱讀訓練中,發展學生的智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由此可見充分的朗讀能讓學生自主感知文章的內涵,有助于發展學生語言。因此掌握朗讀的方法是閱讀教學中的訓練重點。而教師在訓練過程中要扮演好指導角色,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朗讀,是一種審美的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
二、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單一地、無休止地講述,講了再講,甚至反反復復,就象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然要產生逆反心理,根本達不到預期目的。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課堂教學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們必須明確我們的自身位置與角色,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注重學習過程,不偏重結果,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不輕易否認學生的觀點、看法,重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讓學生參與探究學習和質疑問難。對于課文中難以理解的重點句、重點段進行精講,通俗易懂的句段可讓學生反復讀,反復念,完全讓他們讀出情感,念出含義,更讓他們親身感受文中之情,而老師只是給予正確的指導與適當的點撥。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全方位提高,知識水平與能力也就相應升華,教學效益明顯事半功倍。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機會,營造和諧的閱讀氛圍,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了解與理解,同時要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教學新課之前,我們應精心創設與之相適應的意境,適當配制優美的音樂、圖片,讓古詩、課本劇、甚至一些散文伴隨這些更加讓人陶醉,有情有趣,有滋有味。這樣,我們的學生在其特定環境中細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是一種享受和陶醉,自然會領悟到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它是人腦在已有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改造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可以增強學生的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良好契機。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5
大學畢業已經兩年多了,每每說到大學,總覺得是虛度了四年光陰,如果要問我還記得大學里的哪些老師,好像真的不多.細數來,就那么兩位:風度翩翩,氣宇軒昂的賀健國老師和溫文儒雅,與世無爭的卞新國老師.他們年紀相仿,給人的感覺卻大不相同.要說他們對我的最大影響,可能就是他們對經典文化的崇敬之心,尤其是卞老師,我有幸聽過卞老師在儒學社講的經典文化解讀課,不聽則已,一聽就受益匪淺,以至于在我后來的教學中很注重經典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的滲透.
很開心也很感激學校給我這樣的機會去參加此次觀摩會,可惜的是我去的時候活動已經接近尾聲,只聽到了林莘老師的一節寫作課,可盡管如此,我也感到不虛此行.林莘提出的“學習共同體”讓我眼前一亮,她在課堂上不斷強調同桌之間的互幫互助,在我平常的'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很多時候都是一種形式,真正的效率并不高,對學生的成長學習沒有太大的益處.她的課堂還注重“靜”,在她看來“靜”能夠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在親密的耳語間感受來自同班的幫助,也避免了打擾別人的思維.這是我向往的課堂氛圍,我討厭嘈雜的環境,我害怕自己的聲音不夠洪亮,害怕自己震懾不住他們,經常在夢里被孩子的喧鬧驚醒.其實細細想來,師生之間的關系又怎么可以用“震懾”這個詞語呢!好的老師是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吸引學生,這是我夢想的境界,可是卻苦于沒有方法.聽她一席話,如醍醐灌頂,瞬間明朗了許多.我要向他學習,引導學生“靜心”學習,心靜自然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與技能!當然,我現在只是有一個初步的想法,至于如何操作還有待未來的實踐,也許成功,也許失敗,但無論如何,我都要邁出這一步!
在我看來,每一次外出學習都是一種成長的機會,每一次我都會感慨:原來語文課還可以這樣上!原來還有這么多新奇的理念我不知道!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外出學習的機會,不僅對我,對我們班的學生也是有益處的,作為新時代的老師,我的理念必須與時俱進,閉門造車已經不能適應時代潮流!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6
我教小學語文。一直以來學生總對我干巴巴的教學方法不感興趣,上課動不動就亂喊亂叫,鬧哄哄的,我一陣河東獅吼后,學生們又一副有氣沒力的樣子。我又氣又急,在今天這個素質教育喊得響亮,應試教育實施得踏踏實實的大教育背景下,學生不愛上我的語文課,考試來成績一塌糊涂,真是件令人頭疼的大事情。
學校教學樓的最頂層上赫然寫著:“以質量求生存”。這不明擺著要我的命!
從前我語文課的教學法方法是:故事導入,范讀課文,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找出每段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總結中心思想……可我這樣上課,學生老是提不起學習興趣,一副病厭厭的樣子。暈啊,這樣下去可不行的。我也試著到網上找一些有關課文的圖片、資料,以便讓這些活潑生動的畫面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有時能找到,有時卻找不到,不成一個系列。我很煩。
我又通過觀察發現,有課件輔助教學的那些課文,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大增,不吵也不鬧,上課乖巧得不得了,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可沒有課件輔助教學時,學生又回到從前又吵又鬧,要不就病厭厭的狀態中去。我急,又在網上苦尋。一天忽然看到一個視頻教學網站,里面竟然有情景導入,情景朗讀,課文講解,名師輔導生字詞,還配有些相關課文的動畫小故事,甚至有關課文的電影、資料……都有。
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每次的'語文課,我提前一天到這個網站看看,第二天要上的課文有哪些內容能用,在備課時就注明好。第二天上課時我直接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這下學生可來了興趣,上課時,我讓全班學生先看動畫導入,再讓學生自讀課文。全班學生都積極投入自覺自愿地學習。我再讓學生聽、看情景朗讀,屏幕上生動的動畫畫面配上精彩有感情的課文朗讀,不要說學生,連我也來了情不自禁地跟著讀下去。最后讓學生看精彩的課堂實錄,學生能發現自己有哪些地方沒注意到,哪些地方沒想到。這下學生的學習興趣空前高漲,學習效果真是好得沒法說。
比如上二年級《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看情景導入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雷鋒叔叔是什么人?”邊看邊聽情景朗讀。這時學生好奇心大增:“為什么人們要尋找雷鋒叔叔的足跡呢?”我又播放雷鋒的各種圖片。這時讓學生自己去自學課文,學生就會抱著極大的熱情去自我學習。后面的生字詞的學習,課文內容理解等學生都能積極自覺地完成。接著我給學生播放有關雷鋒叔叔的歌曲《像雷鋒那樣》、《學習雷鋒好榜樣》等,還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播放了電影《雷鋒》、《離開雷鋒的日子》。這下學生能不對這篇課文感興趣都不行了啦。小小年紀的二年級學生,不僅知道雷鋒叔叔是什么人,而且能把雷鋒叔叔那些助人為樂的精神帶到自己的生活中,自覺地去學習雷鋒精神,自覺地以雷鋒叔叔為榜樣,也自覺地以雷鋒精神規范自己的行動,對照自己的行為。教學效果和以前比起來真是千差萬別。
我把我的發現寫出來告訴我的同行們,希望在教學上能對他們有所幫助;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快樂中學到知識,而不是在干巴巴的說教中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對學生來說真的是一種傷害。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7
在教學“生活中的見聞”時,建議學生利用休息日陪母親逛菜市場,了解生活中的.新鮮事物,體會母親“當家”的辛苦。茶余飯后走進社區,了解社區的新鮮事。與好友走進圖書館,感受濃厚的閱讀氛圍。走進大自然,感受四季變化帶給人們的美感。因為,只有親身經歷了,親自感受了,所見所聞才會躍然于紙上。多姿多彩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只有讓學生體驗生活,學生才能樂于表達生活。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8
我閱讀了《浙江省小學語文學科教學規范和建議》,現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識字、寫字教學。
低年級要牢牢抓住識字、寫字教學這個重點,幫助學生認記生字,認真地做好寫字的指導。并逐步過渡到中年級學生的自主識字,加強識字的交流,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作為低年級的語文老師更應該把寫字的起始教育抓好,重視寫字教學,低年級要利用課內時間指導學生寫字,指導學生寫好漢字的基本筆畫,掌握漢字的筆順規則和結體規律,把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筆畫、筆順、結構難以把握的字,教師要范寫。重視培養學生寫字的興趣。
這是我的一些做法:
1、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格子。為了讓一二年級的學生更好地把握漢字的結構,因此都在田字格里進行書寫。有的學生并沒有真正認識到田字格的重要性,覺得只要放入田字格內就行,至于怎樣放,就無所謂了。其實,把字放入田字格放得合不合適、大小規格是否合適,也是極其重要的,這關系到以后寫字能否寫均勻、寫美觀。那么,對于一二年級的學生,讓他們如何處理字與格子之間的關系呢?我總是生動地把“田字格”比喻成“字寶寶”的家,告訴學生,每個生字寶寶都很漂亮,它們也有自己美麗的`家,我們怎么樣才能讓它住得安穩呢?你想不想讓這個字寶寶住得舒適呢?聽到這些話語,孩子們就會有意地去觀察,主動地去發現,此時,我覺得遠比教師講解更易于接受。有時,孩子會把字寫得太靠上,我會提醒他:“瞧,字寶寶都頂住天花板了,多難受啊!”孩子總會羞澀地一笑,悄悄地擦了,認認真真地再一次進行書寫。經常性地這樣提醒,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明白了,字應該放在格子中間,而且四周應該留出一定的空隙,才是最合適的。
2、引導孩子觀察字的結構。漢字是方塊字,分類后不外乎那么有限的幾種結構形式,每種結構形式的漢字在布局上有其各自的特點。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字的筆畫結構,看字的大小、高矮、寬窄,觀察得越仔細,寫字就越有把握,寫出的字才能結構勻稱,搭配合適,端正整潔。一開始由教師講解,然后慢慢扶著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這一類類不同結構的漢字在布局上的特點,因為只有學生自己發現的,才能是學生已經消化認識的。例如在分析上下結構的“罷”字,除了引導學生說出上窄下寬,上短下長,我還讓學生觀察“下面部分”為什么寬,靠哪一個筆畫寫寬的,學生一目了然地就看到“去”的第二橫,學生也就很容易地把下面部分寫得協調了。有的時候,筆畫之間的相互避讓,老師也可以通過一個個生動的例子講給學生聽。通過這樣不斷地引導,學生的自我觀察能力就越來越強,漸漸地,學生就能獨立寫好一個個漢字了,隨著年級的升高,教師的指導也就逐漸減少,讓學生在自悟中提高。
3、引導學生進行字的比較。在練習寫字時,老師可以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寫,讓他們找出字的不同點,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把字寫漂亮。如學過“日”、“口”、“中”字后,學生比較“口”與“日”、“中”三個字后,發現這幾個字的共同點都是方框兒,但“口”是上大下小,“日”是長方形框,“中”也是長方形框。學生在腦海中留下比較深的印象,寫字時就能胸有成竹,筆聽使喚。對小學生來說,寫好一個字,都是有一個由不好到好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不斷地將自己寫的字與范字進行對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進步。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9
20xx年5月7日到9日和幾位老師到瓊中參加海南省第十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聽了來自不同市縣的9位教師為我們呈現的9堂各具特色的小學語文閱讀課。老師們上的這些課,總體感覺老師們教得輕松,孩子們學得愉快。他們的課堂師生情緒飽滿,氣氛和諧,非常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平等交流,給學生創設了愉悅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是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發展。下面談談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第一、教師對教材把握透徹。
我認為他們對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獨到之處,都能抓住題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白沙縣的符祥陵老師,在教學《揠苗助長》時,抓住重點詞語“巴望”、“天天”、“一天兩天 三天”,通過品讀,感悟農夫焦急、迫切的心情。瓊中縣的馮麗老師,在《一面五星紅旗》教學中,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國旗”,以“愛國旗”為線索,引導學生通過對人物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的研讀,達到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整節課都在馮老師優美生動的語言中層層展開,讓聽者回味無窮。
第二、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這幾位老師都充分的做到了這點。例如五指山學校的李旭臻老師的《槐鄉五月》,通過課件的設計,精彩的品讀,引發學生邊讀邊想象,體會槐鄉五月的美麗景色。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朗讀。
大部分老師都非常注重指導學生朗讀,但決不是為了讀而讀,而是在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去讀,并且對讀的要求也不盡相同,例如:老師在上《揠苗助長》這課時,首先讓學生大聲自由的讀,讀準生字新詞,再讀課文,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句子的理解加上適當的動作讀出不同的.味道來,再深入讀,讀出農夫的急,讀出農夫的累。學習中還穿插著齊讀、分組讀、示范讀,進而激發同學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層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
很多老師會在課堂上穿插著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收獲這些學習的方法,當他以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才能夠用自己的力量解決。例如昌江學校的張秋容老師就要求在正文學習前為每段標上序號,便于在學習課文時迅速找到所講的內容。她還要求在讀文章時對有生字或讀不通的句子多讀幾遍,這樣就能“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老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及時的糾正文字的發音,潛移默化的教導學生字音要讀準的習慣。還有的老師一直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批注,有利于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的好習慣。
通過此次活動,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讓我在欣賞別人精彩的同時也發現自己的不足,今后將多看書、多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專業知識。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0
最近,一口氣讀完借來的《有效教學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和策略》一書,時時受到書中案例的啟發而豁然開朗!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讀書的一點體會,希望能將書讀薄,能和大家產生一點共鳴。
“有效教學”的提出是針對許多教學低效、無效提出來的。但“有效”的程度空間卻是無限,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無限可能地接近理想目標,追求最大化的有效度。在一段時間里,學校、教師積極踐行新課改的先進理念,我們的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了極大的改變,課改煥發了學校、教師、學生的生命活力!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與之俱來的許多問題的矯枉過正,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度。我們一線教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誰來幫助大家解決這些實踐中的問題呢?《有效教學》叢書,及時搜集捕捉了教師們亟需解決的難題,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可以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本書的問題來源涉及四大板塊:識字寫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口語交際教學。選取的問題具有典型性,一些是我們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還有一些在我們自己的教學中已經潛滋暗長了,可是我們至今卻并沒有發覺。
比如寫字教學,從開始的要求寫正確,到現在指導學生寫美觀,要求上和評價上的變化反映了教師觀念的深刻變化,貫穿其中的審美教育、藝術教育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漢字作一種文化符號,是一種生命的符號,蘊含著智慧和文明,蘊含著圖畫和節奏,蘊含著做人的道理,對于這些東西的傳達,我們做得很不夠。四大板塊中的重頭戲是閱讀教學部分,分別從課內閱讀教學、多媒體影響下的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評價、課外閱讀教學等方面來闡釋的。其中“朗讀:是不是老師發出的簡單指令?”“扁平化:‘形象’解讀的瓶頸”“資料搜集:意義與效果的追問”“多媒體:是飾品還是手段?”“課外閱讀如何進行有效指導?”等,讀后覺得受益匪淺。
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都提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于是在教學中,語文課常常淹沒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我們也常常聽到老師民主的聲音:“誰能給大家讀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誰能夠帶著美麗的春天的感覺讀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那么這些做法是不是都合適,都有效呢?答案:不一定!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承擔著多種功能,如線索功能、手段功能、訓練功能、評價功能以及多種功能的合一。我們強調朗讀的不可或缺,但是對于每一遍朗讀的作用或者什么時候朗讀,采取什么形式的朗讀的安排目的可能不甚明確,處理有些簡單化、隨意化了。閱讀教學中“形象”的扁平化主要是指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對作品的“形象”的把握過于單一,浮淺的一種傾向或做法。出現這種傾向的原因,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師受到了教學用書的制約和影響所致。課標中明確要求教師“創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等等,都帶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可是我們再去閱讀教參,又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如果我們的教師不去獨立的解讀文本,不去進行深度的思考,僅僅以教參作為依據,我們怎么能打開學生的思維領域,怎么能正確評價學生的多元解讀呢?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必須明確課文的教學任務,心中有數,才能聆聽并及時評價來自兒童的不同聲音,有效捕捉課堂上隨時可能出現的教學信息并把它們作為資源,在生成中豐富提升學生對“形象”的理解和解讀。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老師研究的重點、難點。在閱讀《有效教學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一書時,編者又向我們提出了問題: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學為什么沒有起到應有的促進作用,有時還起了反作用?為什么在作文訓練中孩子表達的興趣一點點消失?是啊,這些不正是我在作文教學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嗎?
日常教學中,我常常發現,一到作文課,學生就愁眉苦臉,交上來的作文許多是七拼八湊、無病呻吟,更有許多學生的作文存在著驚人的相似。如:一次布置大家寫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為了防止學生“無米下鍋”,課前還組織大家談親情、感受親情,誰知道,作文交上來以后,寫媽媽雨中送傘、深夜送“我”上醫院的竟還有好幾個。不少學生的作文不是為表達需要,而是為了作文編作文、抄作文,這樣的作文誰愿意寫呢?
在專家的指導下,我發現:原來可以這樣做!
在指導思想上我們要認識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老師引導出來的,學生只有細致地感受生活,真實地表達生活,在生活的過程中思考、表達,在思考、表達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為寫好作文做好條件準備。
在寫作教學中,我們應確立為生活寫作,而不是為考試寫作。必須引導學生“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所以,習作訓練不要急于用文本的框架去束縛學生,不要急于教他們審題、立意、開頭、結尾,而首先要引導他們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觀察,領悟思考,獲得知識。然后激發他們的表達欲,講真話,抒真情。寫什么,怎么寫,可以給學生充分的自由。
在指導學生直接進行生活積累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注重間接生活的積累。例如,通過閱讀課外書籍、觀看電影電視、參加校內外活動,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發現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1
對于語文老師來說,一直有著這樣的苦惱與困惑。面對一篇又一篇課文,從識字寫字到遣詞造句。從概括課文內容到總結段落大意。從句段分析到體悟思想感情,還有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寫作方法的滲透等。這方方面面,常常搞得我們無從下手。一篇課文到底該教什么?而我們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老師教得累,學生學得更累。而這本外表樸實無華,實則內涵豐富,極具價值的《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指要——寫話習作》,如果撥云見日般的給我們解決了這一大難題,是語文學科如數學學科一樣有了一條清晰的明線。閱讀了此書,真的有種茅塞頓開,相見恨晚的感覺。
這本書對我來說,首先最大的收獲是更正、更新了我對教學內容的認識。教材中的課文即為教學內容,這還有錯嗎?閱讀了這本書,我的答案是錯,并且是大錯特錯。我們一直在自以為是的、想當然的以為這是重點,那是難點的在“教課文”,而并非“教語文”。一篇課文學完,學生收獲的往往是課文的情節內容,語文能力卻難有長進。而這也并非我們的錯。就拿我們的方向標《語文課程標準》來說,僅僅是明確了各學段的課程目標,并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一篇課文到底該教什么,只能憑我們教師個性化的解讀了。現在我明白了:“教什么”比“怎樣教”更為重要。這本書以結構化的形式梳理了小學語文漢語、閱讀、寫話、習作四大領域的教育目標和教學內容,分門別類。尤其是分年級的表述清晰明了,讓我們不再摸著石頭過河,哪些是這個年級的學生該掌握的最基本的語文知識、方法、技能,一目了然,既不降低標準,也不盲目地過度拔高。對于同一教學內容不同年級有不同的要求,有層次,有梯度,循序漸進。有了它作為我們課堂的方向指南,相信語文課堂就不會跑偏,不會上成歷史課,品德課,科學課,而是基于語文能力提高的真真正正的語文課。
其次寫話、習作教學,對于我來說可謂一頭霧水。往往是搜尋幾篇例文給學生讀一讀,讓學生模仿著寫一寫。學生寫不長,寫不具體就抱怨學生看書看得少,詞語匱乏,領悟運用能力低下。這本書真的應該像字典、詞典一樣成為我們的工具書。書中從一年級的寫一句話到二年級的寫幾句話,再到三年級的寫段,四五六年級的寫篇,都有具體明確的教學內容。就拿一年級的寫一句話這一教學內容來說,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要教會學生從觀察簡單的圖畫到觀察周圍的事物運用不同的'句式寫完整、通順的一句話,并要正確使用句號、問號、感嘆號,能運用課文中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如:誰怎么樣、誰干什么、誰是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明確了教學內容,那我們平時能按部就班的進行寫話訓練,相信學生一定是受益無窮的。再看三年級的習作,重點是訓練寫段,運用承接、并列、因果等方式寫一段話,在四十分鐘內能完成不少于一百字的習作。而并非如我們一開始就要求學生分段表述,寫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習作。正是由于我們過度的拔高學生而又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導,導致學生怕寫作文,一提作文就有畏難情緒。而看四年級的習作教學內容不難發現,主要是訓練學生完整具體的記述一件事情,具體、有條理地描寫一樣事物、一處景物、一個人物。在四十分鐘內能完成不少于二百字的習作。單從字數上來說,我們就提高了一倍,往往要求學生寫四百字以上的習作,且要有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細節描寫。這樣一味的拔高,學生怎會不怕寫作文呢?
再則,書中的哪個年級該教會學生寫哪類習作,掌握哪些方法,除了有明確的要求,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對其核心內容有具體的教學內容解說,評價指標,詳實的指導建議,極具實用性,操作性。
如書中列舉的第二學段寫一個人的指導建議是這樣安排的:
一、看人說事。出示:孫悟空。事例:大鬧天宮。人物特點:神通廣大。使學生初步明白人物特點是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的。
二、根據人物特點,選擇合適的事例。出示:關愛學生的李老師后面列出四個事例,辨析哪件事與關愛學生有關。
三、出事病文《小書迷》找出與人物特點無關的事例。隨后出示第一輪經過刪改的作文再提意見,發現看書的過程沒寫具體。
四、播放同學在閱覽室看書的視頻。指導把事例寫具體,從而表現人物特點。這樣一步一步地實施下去,還愁學生不會寫作文嗎?
這本書似乎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領略到了編者的一些思想、理念,對于其內化與實踐,真得需要反復地品味,踐行,不斷地反思,總結。現在,我最深切的感受是:讀書,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好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2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讀了雷玲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這本書通過課堂教學藝術、經典課例、觀點和解讀等幾個板塊,給我們展示了一位位風格迥異、特點鮮明的名師形象。
于永正:不要追求課堂教學的熱鬧,小手如林,你說我說,有時可能是“虛假繁榮”、“泡沫經濟”。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潛心體會文本,告訴學生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必須經過思考方能舉手。
孫雙金:一個詞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話能長出情智之葉,一段字能開出情智之花,一個篇章能結出情智之果。情智語文是扎根在工具語文這片沃土中的大樹,根深才能葉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艷,才能果碩。
王崧舟:語文是兒童的,語文是為了兒童的,語文只有融入兒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因此,語文必須從成人霸權中走出來,還兒童以發展語文素養的自主權。
趙景瑞:語文為何又被稱為母語呢?為何是基礎的基石出、發展的基礎呢?根本原因是語文的用途太廣泛了,生活中須臾離不開聽說讀寫,聽說讀寫就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將來生活的一部分。
閆學:語文承載人類文化和生活經驗,面對正處在童年階段的孩子,教師應該以快樂、自由來填充語文課堂。由此,感悟童年、抒寫童年應成為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
吉春亞:語文課是學習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習文字整合的訣竅,并較為成功地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的一門課。說“白”一點,語文課是學習怎樣把“話”說“美”,把文章寫“美”的一門課。
盛新鳳:我一直在憧憬這樣一種詩化的語文境界:師生或吟或誦,或爭或辯;或淺吟低唱,如癡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紅耳赤,盡性、盡情,痛快淋漓。這樣的語文課,可謂“過癮”也!
周益民:語文,似乎生來就是為著放飛兒童的多彩的夢而存在的。在這兒,荷花會與“我"共舞,小蝌蚪在著急地尋找著媽媽,多希望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多少個方塊字連綴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讓人產生奇思妙想。
品讀著文中的一詞一句,仿佛聽到了大師們的親切話語,看到了他們不平凡的成長足跡。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3
寒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特級教師李吉林所著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一書,似飲瓊漿玉液,沁人心脾。李吉林老師對事業的執著、對學生的愛心深深地打動了我。她創立的情境教學理論,似一盞明燈,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李吉林老師依據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的《文心雕龍》關于“情境”的論述,結合現代心理學的理論,經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創立了情境教學理論。
情境教學是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的一種教學模式。情境教學的出現,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勃勃的生機,那豐富有趣的內容,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動人的情意,寬闊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尋味的哲理,使教學變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義的活動。
情境教學有四大特點:
一、形真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兒童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因此,教學首先必須有鮮明的形象性,使學生如入其境。
李吉林老師歸納了六種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
1、 以生活展現情境;
2、 以實物演示情境;
3、 以圖畫再現情境;
4、 以音樂渲染情境;
5、 以表演體會情境;
6、 以語言描繪情境。
在課例講解中,用得最多的是第三種方法。
例如教學《草原》時,展現一片綠色的畫面,上面點一些草叢,再剪貼上羊群或馬群,就是草原。又如教學寓言《刻舟求劍》時,可以用硬紙剪一只船,船上再貼一個坐著的人的剪影,然后在船上別上兩根回形針,上課前在教室黑板上拉一根鉛絲,教學時即將鉛絲穿進船上的回形針的空隙里,這樣船就可以在鉛絲上移動。
多么生動、傳神!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到情境的最主要的方面,并且為學生提供了想象的余地,從而達到展示形象的目的。
“形真”以簡化的形體,暗示的手法獲得與實體在結構上對應的形象,從而給學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
情境教學抓住促進兒童發展的動因——情感,以教師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兒童,從而激起兒童的相應的情感,展開一系列的教學活動。
關于這一特點最典型的課例是《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剎那間的溫暖,教學時,老師啟發孩子們想象小女孩可能說什么,老師說:“讀到這里,我仿佛聽見了小女孩的聲音,你們聽到了嗎?那么輕,那么細,你們好像聽到她在說什么?”孩子也是那樣輕輕回答著:“我們仿佛聽到賣火柴的小女孩好像在說‘好暖和呀!’‘多好的火爐呀!’‘我的`手和腳已經凍僵了,讓我多烤一會兒吧!’”這樣的補白使已經創設的情境更真切、更感人。同樣,在小女孩第四次劃著了火柴,仿佛見到了奶奶時,讓孩子進一步想象:“現在,假如你們就是小女孩,當那么溫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現在你眼前時,你會怎樣情不自禁地叫起來,又會怎樣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帶走?”孩子們都動情了,他們深情地喊著“奶奶——”,激動的眼淚都涌出來了。
情境教學情真意切,情感參與認知活動,充分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主動性,使他們始終保持著飽滿的學習情緒。
三、意遠
劉勰云:“文之思也,其神遠矣。”道出了作者著文時,已置身于廣遠的意境之中。情境教學便是順應作者的思路,體驗作者情感的脈搏,創設有關情境,從而把學生帶入作者創作時所處的情境之中,使創設的情境之境深遠。
教學中,情境往往成為學生想象的契機。教師便可憑借學生的想象活動,把教材內容與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聯系起來,從而為學生拓寬了廣遠的想象空間。隨著課文學習或觀察活動,帶學生一同進入廣遠的意境中,可以飛向藍天,潛入大海,越過崇山峻嶺,跨過歷史長河,把學生帶到課文描寫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如此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今昔以至未來……
情境教學所提供的廣遠意境,發展了兒童的想象,兒童的想象又豐富了情境。意境的廣遠,不僅促使學生更深地理解教材內涵,而且促進兒童創造性的發展。
四、理蘊
情境教學所蘊含的理念是課文的中心。通過各種形式及活動場景的轉換,一步步地展現,引導學生去琢磨、領悟。
情境教學“理蘊”的特點,決定了兒童獲得的理念,不僅是感性的、事物現象的認識,而且是對事物本質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解。
在課例《落花生》中,這一特點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學生已經進入和爸爸一起吃花生、贊花生、談做人的情境時,學生的思維活動表現得相當活躍,老師由此而拓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樣,不喜歡外露,而喜歡內藏,樣子不好看,但對人有用?”孩子們心領神會,暢所欲言:“藕。它雖然埋在烏黑的淤泥中,但它可以供人們食用。”“煤。雖然埋在深深的地里,它卻可以燃燒,帶給人們熱量和溫暖。”“石灰石。雖生在山里,但對人的用處很大,經過烈火的焚燒,把清白留給人間。”“駱駝。雖然樣子丑陋,但是它能長途跋涉,行走在干旱的沙漠上,為人們服務。”“蠶吃的是桑葉,樣子并不好看,但是它把體內所有的潔白的絲全部獻給了人類,所謂‘春蠶到死絲方盡’。”……
說得多好啊!孩子們在情境教學中,領悟了文章的精髓,道出了驚人之語,美哉!妙哉!
兒童蘊藏著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境教學為兒童提供了一個寬闊而又貼近的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以拓寬教育空間,縮短心理距離,促使他們以最佳的情緒狀態,帶著與日俱增的主體意識,投入教育教學過程中,使自身的潛能得到盡可能大的發展,讓智能、創造性、高級情感諸方面獲得充分發展,從而保證語文教學任務的全面完成。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4
開學一個多月來,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樁事情接著一樁事情。每天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讓人感覺壓抑,心中如同打翻的五味瓶,忐忑不安,在和同事的聊天中我說到則“怎么像回到高考的那段日子了?”語文素養大賽讓我看到了自己語文素質、心理素質的淺薄,同時也讓我看到了語文老師那多彩的一面。
整整一天五場的比賽,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答辯時在外面等待的分分秒秒,空氣似乎凝固了,自己也莫名地感到心慌,選手們都在抓住最后時刻積極地準備著,當時我還心存僥幸心理,希望手氣好點抽個好答點的題目,當看到考場的`門推開的一瞬間,大家不由地走向前去問這問那,“什么題目呀?”“有準備的時間嗎?”“一次進去幾個人?”“《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什么?”呀!心理暗暗地嘀咕著,這可怎么答呀,萬一也抽到就完了,無數個問號回蕩在眼前,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避這一環節,我們趕快地上網查找答案,抓住僅有的時間去硬性地背誦,自我安慰吧!
現在想想當時怎么那么的狼狽呀,歸根到底還是自己知識太匱乏了,如果自己滿腹經綸,如果自己博覽群書,太多的如果在此時顯得那么地微不足道,此時此刻讓我清醒看到與他人的差距,更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要不斷地充實自己。
每一次的講課、比賽,雖然在身心上都是一種煎熬,但是我們正是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歷練自己,迅速成長,這同樣是一筆財富,累并收獲著。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
做了多年的語文教師,什么是語文呢?語文學科的性質是工具性,它的基本任務是教會“學語文,用語文”如果語文課失去了工具性,那無所謂什么人文性、實踐性了,因此工具性是語文的生命。語文課姓“語”,形成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語文課的專責,形成和提高學生的讀寫聽說的語文能力才是語文課育人的最大價值所在。
那怎樣才能體現語文味呢?一要注重語文的多元影響和學生的獨特感受。在課堂上我們要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樂于參與,敢于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我們教師要做為一個鼓勵者、欣賞者,但是并不是所有學生的回答都給予肯定和表揚,我們更要適當的引導。二是注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不是并不是完全通過書本來實現的,更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而這實踐靠得是“練”,因此語文課離不開“訓練”,教師的“訓”,學生的“練”,“訓”和“練”的結合,就形成了語文教學過程。關鍵就在于教師如何科學地“訓”,學生如何自主有效地“練”。三重視培養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學生的良好的語感的形成一般是先感知客觀事物,然后是對語言及其所反映的內容有所感觸和領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注重品詞、品句、品讀的訓練,應突出“以讀為本”的特點。良好的語感是以“整體感知”為基礎的,因此要從整體入手,從文字的意蘊進行感受、體現和領悟,從而完整地把握課文,理解課文,繼而以聲傳情,形成良好的語感。
只要我們正確地把握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教學的特點,我們的語文課就是能上出“語文味”。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08-08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05-21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優選】05-25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熱)06-10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薦】06-11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篇11-02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20篇)04-18
小學語文教學感悟精選(15篇)05-22
(優)小學語文教學感悟15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