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讀書心得
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教學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
讀了這一本書,我首先明白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順應國際教育發展潮流之舉,是大勢所趨。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更好地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我要從多方面吸收改革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不斷地用新思想、新知識來武裝自己、充實自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告戒我們:“理念不是記熟幾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實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把愛的陽光撒向每一個孩子,讓生命的陽光照亮教育的每一個角落——不僅照亮孩子的優點,還要照亮孩子的缺點,特別是在對待學生的缺點上,要傾注更多的愛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要厚待“差生”,關愛學生的'“缺點”,要善于理解學生,了解他們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導,尊重學生個體,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張揚個性發揮特長。只有學生積極地、多方面地探索,創新才能逐漸成為他自身品質的一部分。因此,我們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獨立地發現問題,抓住問題的實質,從不同角度探求多種求解途徑。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些例子教學生掌握這個工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達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2
《魏書生談語文教學》一書是魏老師幾十年教育教學經驗集粹,是魏老師內心情感的真實袒露。 他講述了他的人生觀,育人觀和教學觀。
一、魏老師的人生觀
魏書生的人生觀是積極的,向上的,是充滿理想與熱情的。他在《人生的價值:多做實實在在的事》中說道:“人啊!要實現自己的價值,就努力地一件接一件地為人民、為國家做實實在在的事情吧!做的事情越多,人生價值就越大。不要過多關注報酬。報酬越少,吃得越清淡,穿得越簡樸,你的人生價值就越大。臨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你就能自豪而幸福地宣布:我吃穿比平均值少二分之一,而做的實事比平均值多一點。”這種思想境界是多么得高,我想正是因為魏書生擁有如此高境界的人生追求,才能獲得如此的成就與威望。又如在《鉆研“比”的學問》中說道:“顯然目的不同,比的方法也不同。這些年我注意采用一些積極的比的方法。機遇和差的比。干勁要和足的比。待遇和低的比。生活和過去比。道德和高尚的比。將來和強的比。目前和接近的比。需要和入黨時比。除了這些內容充分體現出魏書生老師高尚的人生追求之外,還在人生觀這一章節中教育讀者要學會尊重別人,善于與人合作,取長補短。( )尤其是《勤耕不輟,積少成多》和《持之以恒,堅持寫日記》這兩篇文章給我的啟發最重要,很多論文和成果都可以從平時的點滴積累中積少成多,有無到有的,從魏書生老師的經驗做法中,我深深領悟到了這一點。
2
二、魏老師的育人觀
魏老師主張育人于講讀課中。魏老師告訴我們,教學中要發揮每篇課文的感人力量,注意摸到作者感情的脈搏,教師情真意切地教,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去扶植正確的思想感情,只要每篇課文都這樣做,學生怎能不產生心理位移呢?
語文教師不應像食品廠的推銷員,把食品賣出去就算完成任務。語文老師應像保育員,考慮孩子的胃口、體制的需要、性格心理的接受能力為己任。講讀課上育人,必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盡可能使用感染熏陶的方法,使學生因情而明理,認真汲取每篇課文中的營養,使自己成為精神上、人格上的強者。
魏老師還提倡育人于日記寫作中。魏老師把寫日記比作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提倡老師留日記題目,進行日記指導。寫《兩個我》使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理智地調動頭腦中的正義之師,去戰勝把自己拖向泥潭的錯誤思想。寫《只有助人,才能有樂》、《為別人吃虧是福》等幫助學生養成尊重人、理解人、原諒人、幫助人的品質。寫《媽媽笑了》、《替媽媽分憂解愁》、《我為媽媽做了什么》,培養學生從心靈深處愛自己的母親。
引導學生通過寫日記分析自己、分析他人、分析社會,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認識水平,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
為養成學生寫日記的習慣,動腦筋想辦法,班中五名同學比較懶,經常不寫,或寫二三百字應付一下。怎么辦,請這五名同學想辦法,選出懶病治療小組的組長,檢查,看寫了沒有,寫夠了沒有。沒有寫,或寫得篇幅不夠,組長讓他們當天補上,還要寫一份說明書。
3
三、魏老師的教學觀
魏書生老師一年在學校上課的時間很少,但是學生的成績卻出奇得好;魏書生從來不改學生的作文,可學生的寫作水平卻很高。原因是魏書生重視激發學生的興趣,書中寫有《課堂激發學生興趣十法》,從導語到教師的語速、動作、語言都有著自己深刻的見解和豐富的經驗;魏書生老師注重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自學,他說掌握方法,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一篇文章、一本書、到一門學科,他都鉆研了有效的自學方法,教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憑自己的能力學會知識,同時還在學習的過程之中鍛煉了自己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寫作的能力。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充實視野。在評價方式上,魏書生老師大多采用”自留作業,互批作業,自己當自己的考官“的自主評價方式,這些大膽的放手措施,有力地實現了對學生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學生的各項實踐能力都增強了,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授人以魚一餐之需,教人以漁,終生受益。學生能遇到做魏老師,很幸福,很幸運。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地被魏書生老師的人格魅力折服了,他的成就來源于自己的”愛“與”鉆“,我想每個熱衷于自己事業的人,只要肯像魏書生一樣”鉆“的話,都會有一番作為的。讓我們以他為楷模辛勤耕耘于三尺講臺。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3
只看書名覺得這一定是一本難啃的教育理論書,要硬讀。但是一旦認真讀起來,才發現書中充滿趣味性,教學理論與案例相結合,讓內容生動親切起來,就似乎聽了一節又一節好課,又加上專家的評講貼近課堂教學實際,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在書中李淑明老師對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細節進行探究、梳理并解決,對目前的課堂教學進行審視與思考。做為語文教師通過閱讀此書對提高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書中的習作部分老師從九個方面進行了講解:一、作文教學的實效性創設情境。二、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三、學生的寫作情趣。四、學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五、寫作方法的運用。六、個性化的指導。七、體驗與感悟生活。八、修改作文的`能力。九、學會作文思維。
通過認真拜讀我對如何更好的進行作文教學有了一定的方向,那是需要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地一個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習作第一部分講到,創設作文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創設作文情境的方法有:1、用故事創設情境。也就是故事導入。2、用活動創設情境 。以現實生活為源頭來創設情境,進行作文教學是一條很好的途徑。如我們班去年開展了元旦聯歡會活動,抓住這個習作機會,讓學生趁熱打鐵進行記一次聯歡會活動習作練習。3、以閱讀創設情境。提供范文佳作,開啟學生心智,激發學生寫作靈感,也是很好的創設情境的方法。
提高作文教學實效,重要的在于讓學生多寫多練,養成勤于寫作的習慣。結合課文的閱讀進行練筆是一種有效形式。教師應利用好教材資源,為學生的多寫多練提供機會。如何利用好教材資源進行練筆正是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除了結合閱讀的練筆,寫日記,周記也是練筆的較好形式。此外,與課文閱讀結合,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也是練筆的好機會。其他語文課外活動,如辦墻報、手抄報等也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可見要想搞好習作教學就需要踏踏實實搞好語文活動。
寫作方法關鍵在于學會運用。學生學會運用寫作方法最主要的途徑是閱讀。學生從書本或者從老師那里獲得的寫作方法,要一次次在具體的文本里進行驗證,才能融會貫通,再把它一次次用于寫作實踐,才能定型為熟練地技巧,進而形成能力。教師在作文教學時,應重視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閱讀借鑒地對象多種多樣,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課外讀物,甚至時同學的佳作、老師的下水文。學生自覺運用寫作方法,離不開多寫多練。懂得再多再好的方法,不加以練習鞏固,形成技能,也等于白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督促學生多積累材料,多練筆,提倡多抄錄。學生生活、學習過程中,總會碰到、看到的一些美文佳句,摘錄下來,慢慢形成積累,可以提高自己的寫作技巧。所以教師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寫作方法,必須貫徹“有法而不唯法”的原則,遵循由讀到練再到寫的途徑,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李老師的真知灼見,讓我對于作文教學豁然開朗。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有法可依,有跡可尋。做為教師重在引導,習作興趣的激發,作文方法的指導,學生練筆的堅持,才能讓學生的習作水平有所提高。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4
暑假期間,我認真地閱讀了特級教師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一書。其中,有關主問題設計的章節給我啟發頗多,讓我對主問題的性質、特點、教學魅力及設計技巧有了更為系統而又深刻的認識。
主問題是指對教學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能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立意高遠的重要問題或提問。主問題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和粘合劑。高質量的主問題是教師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時智慧的結晶。其設計要能激勵學生積極思考,激活學生學習潛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養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問題的良好習慣。做為一線教師,我們應深入研讀教材,挖掘教材,精心設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創新性,能夠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主問題。
由主問題設計而形成的獨特教學思路和教學內容的創意,用精、少、實、活、美的提問來激活課堂、創新教學,從而真正實現學生在課堂有序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就是主問題設計的教學魅力之所在。課堂教學中主問題的設計,是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教學手段、必須掌握的教學技巧。如果我們把課堂教學比作高塔的話,那么主問題就是引領學生步入課堂教學佳境的梯子。與“連問”、“碎問”、“追問”相比而言,主問題設計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既能“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又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
主問題的巧妙設計,需要教師有厚實的技能基礎,要極具耐心,認真細致,方法多樣,別出心裁的研讀課文。就技巧而言,主問題的設計要兼顧:課文整體閱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簡化教學頭緒、強調內容綜合、利于實踐活動開展、利于課文深讀美讀、利于激發引領學生進行研討性學習等。不但如此,主問題的設計還應關注其在教學流程中的運用,讓其在明快單純的教學線條中激蕩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我在魯迅的《風箏》這篇文章教學中,引導學生討論:小兄弟聽“我”講當年破壞風箏的事,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時,設計了這樣一個主問題——小兄弟真的忘了嗎? 看似不起眼的一個問題,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當時班里像炸開了鍋,就連平時最不愛發言的同學這時也在下面爭論。大家紛紛舉起了手,同時有兩種聲音比較響亮:忘了!沒忘!一個小小的問題引發了一場激烈的爭論,同學們的思維在爭論的撞擊中迸發出創新的火花,課堂真正“活”了起來。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在教學《范進中舉》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范進中舉做官后會是個清官嗎?學生遵循著教師指出的正確方向,在反思、討論、爭辯中獲得明悟,深入地理解了課文,體會到成功的愉悅。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5
古詩詞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偶然的機會讀到余映潮老先生關于古詩詞教學的實例,并且還有楊雪嬌老師的精彩點評,雨露般澆灌初為人師的我。
“古詩詞里充滿了音樂美。有的地方激昂急速,如驚濤拍岸,掀起萬丈狂瀾;有的地方低沉舒緩,如泉流幽咽低回婉轉。有的地方要重讀,似有雷霆萬鈞之力;有的地方要輕讀,似蚍蜉撼樹之艱。有的地方要引吭高歌;有的地方要淺酌低吟;有的地方甚至還應該有顫音,那是詞人心靈的震撼。”余老最激發我心靈的唯美教學設計就是“體味古詩詞的音樂美”,詩歌的朗讀吟誦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一步,也是學生領會作者思想情感的必要法門。作為教師,只有先自己學會吟誦,才能教會學生吟誦。
的確,詩歌是聲音的藝術,學生只有親自參與各種方式的朗讀,才能深切體悟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誦讀法是古詩詞教學最好的方式,應該將朗讀教學貫穿始終。然而,在古典詩歌的課堂上,多數語文教師并不注重朗誦指導,只是做簡單指導,如劃分節奏,正字音等。“教師的講解只能讓學生被動地知道一些知識,朗讀才能使學生自己主動地感受難以言傳的復雜情感。”朗讀應該是每個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是學生情感體驗的秘密武器。在中國古代,詩詞是可以傳唱的,透過字里行間的“歌詞”,穿過美妙的旋律,聆聽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思。詩詞韻律感強烈,句式整齊,節奏鮮明,在優美的旋律中能夠感受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體現詩歌的音樂之美。然而在課堂教學中這種音樂美感卻被教師淡化了,沒有教師吟誦詩歌的細膩指導,學生憑借自我感覺放聲朗誦,很難有深刻的體驗。缺乏教師有效的“朗讀指導”,忽視詩歌的誦讀訓練,是古詩詞教學的大忌。
正確地吟詠詩歌,有節奏地朗誦詩文,走進詩人創設的語感環境,體悟詩歌之本初。詩人情感的品鑒,以聲傳情,通過朗誦體味詩歌的音韻、內涵美。因此,教師引領學生體味詩人表情達意的獨特方式,品味深刻內涵,對學生的朗誦指導、技能訓練尤為重要。葉嘉瑩老師在《古典詩歌吟誦九講》中講道,“吟誦不是為了給別人聽,而是為了使自己的心靈與作品詩人的心靈能借著吟誦的聲音達到一種更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應。”古典詩歌的誦讀教學,要有教師細膩有效的朗讀指導,就要有精準的“抓手”,從余老的教學實錄中,我總結了四個方面指導詩歌誦讀:
第一,劃節奏節拍
詩歌朗讀前首先要正音釋義,這是所有教師一直做的較好的地方。古典詩歌講究格律、押韻,有優美的旋律和節奏,最早是可以吟唱的',因此有很強的節奏感,把握住節奏才能讀出味道來。朗誦詩歌時,節拍的劃分對于學生把握詩歌的節奏有重要意義。尤其是七言律詩,是二二三節奏還是四三節奏,并不是所有七言都是二二三劃分,因此教師要區分好,給學生做出明示。例如,指導朗讀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應該是四三節奏,才符合作者那時那刻的情感。
第二,析情感抑揚
詩歌蘊含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學生初學不易把握其中的情感,不能完成從整體感知到深入研讀的過渡,在實踐中關于情感的閱讀指導還有待加深。例如,《行路難》中詩人李白的情感歷程是一波三折的,文中的三、四句,是作者胸中郁悶,心里茫然,情感基調一定是抑;同理,五、六句是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艱難險阻,情感基調也應該是抑;七、八句中,詩人又想到了古之賢者的姜太公和伊尹的境遇,又重拾信心,情感變得緩和;而最后兩句,是詩人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意欲勇往直前,讀時一定要揚,讀出慷慨激昂,詩人的自信來!這樣,讀出了詩人百轉千回的情感,讀出了詩人的“志”。從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朗讀指導,結合作者的情感變化歷程,層層深入,學生不知不覺中漸入佳境,對“辭約而旨豐”的詩歌理解更為深刻,讀出了詩人內心的情感激蕩,為學生深入領悟詩歌內涵奠定基礎。
第三,定語速緩急
分析完情感,就要根據詩人的情感變化來確定朗誦的語速,全詩并非一個語速下來。一般而言,情緒歡快的詩句要稍急促一些,而情緒憂傷的詩句應稍許緩慢,有緩有急才能讀出韻味來。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都護鐵衣/冷——難——著”、“愁云慘淡/萬——里——凝”……破折號的這幾個字要讀開,突出作者的奇思異想,環境奇冷。又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有的地方也是要讀開,還要急中有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望岳》朗讀時,應注意押的是上聲韻、小韻,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應該讀的綿長而且飽滿,尾音拖長,一定要慢下來,“齊魯青未了~~”。再如,有的字需要讀的特別快,時間短促,如“陰陽割昏曉”的“割”,“決眥入歸鳥”的“決”等要讀的急促,是古詩中特有的入聲字,要讀的比現代漢語的四聲還要短,大概時間是0.3秒。
第四,讀語氣輕重
語氣的輕重緩急也是情感體現的關鍵。《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朗誦中,文章開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作者心潮如波濤洶涌,起伏激蕩,要讀得重一些,而文章最后“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就要讀的輕一些,現實不堪回首,感嘆、嘆息蘊含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就要讀的輕一些,群童抱茅的無奈、狂風破屋的焦慮蘊含其中;而文章的最后,千古名句“安得廣廈……風雨不動安如山”情緒激越軒昂,應讀的重些。因此,語氣的輕重是品評作者情感韻味的關鍵,朗讀時應多注意指點。
文學是形象的哲學,要用聽來體會,要深情地朗讀,讀出文學的味道,朗誦中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詩歌教學中的朗讀指導,力避籠統,務求精細,師生在“朗讀對話”中千錘百煉、螺旋上升,共同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品析語言,體悟內涵。關于古詩詞的音樂之美,作為教師,我們需慢慢體味,細細研究,聆聽詩詞音樂之美,探尋語文教學之蘊。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6
今天,又拿起了《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教學藝術》這本書這是我上學期買的書了。書中介紹了目前活躍在小學語文屆的特級教師的課例及特色教學。從書上不但欣賞到了這些名師的風采,而且許多名師的理念可以說讓我從中學到了許多身為人師的方法,確實是一本小學語文老師的好讀本,受益匪淺!
看這本書收獲的不僅是名師的一些經典教案,還有他們平時的一些心得。畢竟名人也是從普通人成長起來的,聽聽他們的經驗之談,也能讓自己枯燥的語言得到些許的滋潤。向里看去,我看到了小語教學可以達到的精彩,看到了特級教師令人嘆服的智慧,看到了小學生令人驚嘆的`理解與表達能力;同時,也有助于解開我長久存在的疑惑。其中特別喜歡于永正老師的好書不厭百回讀,名師的智慧需要細心品味,希望我能有那么一點悟性習得大師們的一點皮毛。
書中第一篇就介紹了于永正老師,一次又一次被于老的教學技巧折服了。從事這么多年來卻從沒走近他,了解他,甚覺慚愧。
于老說到一名語文教師具備的基本條件有三:一要善良,要善待學生,把學生當作朋友。二要有責任心,嚴而不厲。三要愛讀書,愛寫作。審視自己在把學生當作朋友上還沒這個意識,第二點還行,愛寫作則差遠了。看來自己在這些基本條件上還要加倍努力呀。再看于老《給女兒的20條貼心建議》,雖然每一條建議都顯得那么簡短,但細細品味,這些細節上的處理卻句句切中要害。比如:肚子里要有幾個故事和笑話,找機會講給學生聽。就像于老說的,老師講的故事,學生會終生不忘,能讓調皮的學生親近你,這樣,老師和學生的距離不就拉進了嗎?看來,我得往肚子里多塞幾個故事。這一些建議不正是于老長期的教育教學心得嗎?不僅是對剛走上教育工作崗位的年輕老師非常有用,對我這所謂的老教師何嘗不是一樣有效!
驚嘆于老師的藝術修養。于老師會講,能根據講課內容的感情基調和學生聽講的狀況與情緒來調整語調、語速,并決定講話的輕重和緩急。于老師善讀,課文讀得有聲有色、聲情并茂,把文字讀活了,課堂因為師生之間入情入境的朗讀而充滿活力,充滿情趣。于老師字寫得棒,不管是楷書,還是行書、草書,都信手拈來,在這樣的老師影響下,孩子們同樣會關注、熱愛祖國的書法藝術。于老師畫畫就更絕了,在教描寫花鳥蟲魚的課文和一些描寫人物的課文時,寥寥幾筆就能將其勾勒出來,這樣的課堂還能不“藝術”嗎?有了這樣的藝術修養,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上得有意思,才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于永正老師能把課上得這么有魅力,最重要的還是精心備課。每個老師上課前都要備課,可是真正能做到“精心”兩字的恐怕就有難度了。何為精心?大到一篇課文的結構,小至一句話、一個詞,都要了然于心,把它弄清楚,弄明白,否則就不能教,也無法教。拿到課文,首先讀,哪怕教過好幾遍,朗讀課文是備課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讀的同時查字典、詞典,把拿不準的字的讀音,一一落實,絕不想當然。每個新詞都查查詞典,不能有半點含糊。他還說,只看教參,沒有自己的思考,是從來沒上過讓他滿意的課的。最后指出:這法兒那法兒,不鉆研好教材就沒有法兒。于老師在細微處下功夫,研究教材充分,所以上課時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因而得“庖丁”的雅號。
我想作為現在的我來說,那就是要多學習,多讀書,開闊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在課堂上做到收放自如!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7
接觸蔡偉先生的《新語文教學研究》一書,實屬偶然,《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后感(史素青)。那是三月末的一天,全國首屆“新語文”尖峰論壇在金華召開,本人因是特級教師肖培東的工作室成員之一,故而有幸得以參加,更因此而有幸地得到了蔡偉先生的饋贈。回到溫州之后,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有關語文教學的理論專著。此專著除去緒論“新語文教學宣言”,共有十二章內容,分別是“語文教師:讓新課程走進新課堂”“語文課堂教學的控制”“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語文課堂教學協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中小學生閱讀狀態及應對策略”“閱讀教學形態與創造性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藝術方法”“作文教學流行觀念批判與人本化作文觀的建構”“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藝術”“現代作文教學模式的建構”以及“現代作文評改的理論與實踐”。
看著這十二章的小標題,我們就能比較清晰地感知此專著的重要內容之所在,即它已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提升到了創新層面來進行研究與實踐。在接觸這本教學專著之前,我也偶爾接觸過一些有關語文教學理論的書籍和觀點,但或許是教學水平尚未到一定的高度吧,我對于那些大家理論只能了解個皮毛,并未使自己真正地從中受益。但從教十年后的今天,我突然意識到要想讓自已在語文教學上有更長足的進步,有著更好的發展,我必須要知曉一些教育教學理論,讓它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并最終讓自己在自己的實踐中再提升出屬于自己的理論。基于此,我在讀此專著時,特別在意蔡先生理論及其實踐的效果。蔡偉先生結合目前中小學生閱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創新層面上提出了對策,并在結合新課標的前提下,分析當代中學生閱讀的不良行為,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指導,提出矯正原則及矯正方法,并最終在闡釋閱讀教學不同形態概念的基礎上,營造了一個“新閱讀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以寬容心態對待“多元解讀”,在閱讀教學中重視運用創造性策略,此外,蔡偉先生還積極探索文言文及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創新模式,如將“表演法”“聲教法”“故事法”“留空法”“讀注法”等一些新穎的概念與閱讀教學結合,這對于我們一線教師無疑有著極為具體的指導作用和參照作用。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為會某些課堂表現欠佳而煩惱,雖然也為之不斷地在反思,但收效甚微。然而,讀罷此書,我卻在剎那間茅塞頓開:傳統閱讀教學之所以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負擔沉重,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單一,沒有顧及到沉重的內在需要,讓抽象講解替代了課堂的一切活動 。而教師缺乏藝術的手段,課堂里缺乏藝術的氛圍,在壓抑封閉的環境里,沉重是很難讀好書的。在蔡先生所介紹的一些教學方法里,我最近特別感興趣的就是“聲教法”,為了讓自己的專業水平再提高那么一點兒,我還專門報了溫大的繼續教育跟蔡蓉老師學習《誦讀藝術》這門課程。雖然蔡先生說“‘聲教’是筆者生造的一個概念”,但我認為它還是很有啟發性的。
“聲教”主要包括讀、誦、吟、唱、背五項內容,它們的共同特征便是出聲的閱讀,對象一般為教學文本,核心就是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聲教法”也并不適合任何一篇課文,但它特別適用于古詩文教學。我們知道,古代詩詞非常講究音韻,特別是唐宋以來的詩詞,大都有一套嚴密的韻律體系在制約,那些作品不但整齊,而且講究平仄對仗,易讀易記,瑯瑯上口。而蘇教版必修四里選了大量的古詩詞,曾經我也會借助多媒體資料播放名家的朗誦,但事實表明,任何一位名家的朗誦都比不上教師在課堂上的現場表演,因為這樣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帶動學生的情緒表達。
“聲教法”常用的方法有讀、誦、背,但不管是哪種方法的'運用,我們都還可以根據所教詩詞的內容配上合適的音樂作背景,以造成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如本人在教《琵琶行》時參照蔡先生所說,配上了張曉峰所作的同名琵琶小協奏曲,就大大地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當然,“聲教”還需要采用多種形式,例如教師范誦,師生對誦,齊吟,輪誦,分角色吟誦,背誦擂臺等等,其目的就是借助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聲讀”興趣。在閱讀教學創新的系列研究之余,蔡先生還就作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樣給了我很實在的指導和幫助。
曾記得一位教師說過:為寫作而寫作是可悲的,為高考而寫作是痛苦的,只有為生命而寫作才是真實的。反觀我自己的作文教學,我很汗顏,因為在有意無意間,我總是忽略了學生的“為生命而寫作”。蔡先生在書中指出生活化是作文教學高效之途。但“作文教學生活化并不是將生活與作文教學簡單相加,也不是隨心所欲,任意而為……我們在開展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時候首先需要遵循五大原則”,即設計性原則,創新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合作性原則以及活動性原則。此外,還要做到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環境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和教學評價生活化。王蒙說過,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一旦學生擁有了豐富的真情實感,才能見山而情寄于山,遇水而情融于水,才能以悲天憫人的姿態,給予這個世界應有的人文關懷。不能否認,蔡偉先生的研究讓我從教十年之后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新語文教學研究》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是一兩千字的感悟和反思,它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今后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和再提升,我相信,有這本書的理論作為指導,我的實踐肯定會有更大的成效!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8
《小學語文教學》雜志已陪我走過4年教學生涯,四年時間我拜讀了48本《小學語文教學》,每一期的雜志緊跟時代變革,聚焦教育核心理念,深度剖析教材,呈現各個專家教育教學智慧。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內化知識的最好方法是踐行,借鑒書中的理論,結合個人教學實際從以下幾方面突破:
一、教材教法之閱讀教學之優化閱讀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需要選擇有針對性的策略幫助學生開始閱讀、愛上閱讀。
通過引導對比閱讀,提升語用能力。例如:在教學統編本二年級上冊《黃山奇石》時,我帶領學生展個開對比探究閱讀,所選擇的對比文本就是《日月潭》和《葡萄溝》并設計提問,希望可以觸動學生的的對比思維。“這三篇文章都是生針對自然景觀而進行的描寫,但是它們之間存在異同,你能夠發現這些異同嗎?”之后學生便在問題的引導下,分別立足于表現手法以及結構特點等不同的維度展開分析,嘗試發現其中的不同。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評性思維,在想象畫面中感悟體驗,讀出詞語的“新鮮感”,從聯系實際生活開始,注重閱讀教學中的高階思維。
二、習作教學,讓寫話訓練呈現精彩
提升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以活動為支架。我們低年級學生天性好動,在設計活動時緊扣生活,從學生的生活中取材。例如我在教學《雷雨》時,拍攝了一些生活中下雨的場景,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圖或一段視頻來讓學生寫話,學生在表達中,流淌的'是充滿童年的語言,提升了學生的語言素養。
巧用文本,讓小練筆落在實處。低年級的詞語模仿為練筆的主要內容,中年級練筆的著力點在段落訓練上。高年級練筆指向感受語言特點和布局謀篇。
三、古詩文誦讀重在體驗
古詩文教學在小學階段是重點也是難點,《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到古詩文閱讀重在體驗的觀點我很贊同。要豐富讀的形式、重視情境體驗、在生活中運用這三個維度。要做到豐富讀的形式,在朗朗上口中熟讀成誦。注重情境體驗,在情境交融中感知意蘊,
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在活學活用中深化認知。緊扣畫面,洞察古詩美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細讀詩歌就會發現詩人對畫面的描寫與勾勒,鼓勵學生運用思維轉換的方式,借助景物感知色彩,形成色彩聯動之美。
教育在路上,教育在不斷的實踐中前行,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值得老師深思與研究突破,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常這樣要求自己:讀中識字;通過閱讀學習寫作,即讀寫結合:結合閱讀進行口語交際練習等。在聽說讀寫四項任務中,閱讀的中心地位不可動搖。
第二,我們語文教材主要是閱讀教材,聽話、說話、寫話沒有獨立的教材。
第三,閱讀課時占絕對優勢,超過70%。
我曾在別的教授講座上聽到或雜志上看到國外的閱讀教學,似乎都是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學生在教室里或到圖書館、閱覽室里自主閱讀,不少人也大肆宣揚,似乎西方經濟發展迅速、學生創造力強就是這樣訓練出來的。讀了這本書之后,我才知道,他們的那種閱讀課,是指使用分編型語文教材的閱讀教學,在扎扎實實訓練語言基礎知識的課程之外,他們的閱讀課的確有聲有色,的確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創造性閱讀為主。最值得關注的其實是他們閱讀課中方法論思想的滲透。我們都知道,掌握了規律,掌握了方法,方能事半功倍,而分編型教材使用國家的這種思想在閱讀課中體現得非常具體、鮮明。比如美國閱讀教學中的小型課,就是很鮮明的例子。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是解讀文章,而是交給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如一年級的課題《怎樣理解不認識的詞語》,五年級的課題《如何解決閱讀中的疑問》,都是著眼于閱讀策略的教學。學生學到的這些策略性知識,可以廣泛地運用于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甚至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經常用到。
看看外國的課程設置、課程目標的確立、教材的編寫,如美國的閱讀教學不僅給出了達成的目標,而且非常具體地給出了每學年學生閱讀進步的測量方法和時間,還非常具體地舉出了檢測目標達成的具體表現,再對比我們自己的教材、課程、目標,最比覺得缺陷越多,我們的閱讀課完全是取決于每個老師自己對教材的了解程度,但這些都不是我們普通老師所能改變的。既然不能改變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那就只能改變自己。現代語言學認為:兒童語言的發展是在活動中獲得的,是兒童生理成熟和環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在其與外界相互作用的活動中獲得的。對于我們自己而言,幾乎所有的閱讀技巧、策略都是自己在長期的閱讀中摸索出來的,既不成體系,也不見得完全科學,很多時候閱讀方法甚至還很原始。所以我們應主動積極地提供能激發和支持兒童有意義的語言使用的情境,讓兒童從使用語言中學習語言,從說話中學習說話,從聆聽中學習聆聽,從閱讀中學習閱讀,從習作中學習習作。我們在平時的閱讀課中,教學目標要單一,從學生的疑問入手組織教學,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這樣我們在講讀課文環節中教學目標就能夠集中,教師無需再去考慮如何結合講讀安排、聽說寫作和語文知識教學等內容,大大減輕了教師的壓力,也使得閱讀教學的復雜程度大為降低。同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操作相對簡單,還避免了什么都得管,結果什么都管不過來的尷尬局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讓我們在吳教授的《外國小學語文教學研究》這本書的思想引領下,以學生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跳出廬山,遍覽群山,方能更好地領略廬山的景致。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9
這些天我拜讀了《語文教學通訊》這本寶貴的精神財富,不覺為這本書的精彩內容所吸引、所折服。
“愿語文教學為孩子成長扎下根,為學生騰飛插上翼”的蔡朝霞老師,“觀照童心,呵護生命中的那一點點光”的郭磊老師,“為了可愛的孩子,我愿永遠做三尺講臺的舞者”的朱家軍老師,“用真情教書,用真心育人”的尤嘉老師?這些語文先鋒的教學探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書中,一片片精彩的論文,就像一塊塊可口的蛋糕,成了我這個餓漢的盤中美食。在這份美食中,周一貫老師的《過度講析:語文教學應治之“本”——《教育規劃綱要》背景下的小語教學》這篇論文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周老師站在課改的高度詳細介紹了當前小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共性問題及應對措施。
眾所周知,課堂式教學的主陣地,語文教學亦是如此。但是,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著“高耗低效”的歷史痼疾。為什么教師的過度講析會導致語文課堂的弊端叢生而成為教學高耗低效的主要矛盾?怎樣才能根除之一痼疾呢。在周老師的文章中,我找到了答案。
教師過度講析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影響,禍莫大矣!對此,我們很有必要作深入的反省和討論,那么,小學語文課堂由以教師講析為主,轉向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為主有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事實上,許多優秀教師在這方面正在或已經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筆者以為這種由“教”到“學”的轉向主要可從四個著力點上下“化”的功夫。
第一是化“教”為“學”
陶行知先生說得好:“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師單一的“教”是無法代替學生自己學的。所以,教師對如何“教”的預設,都不妨設法轉化成學生的“學”的引導。教學的實踐表明,“化教為學”不僅可行,而且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是化“講”為“練”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有“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之說,讀書不求“甚解”就是只求“適解”,而不是囫圇吞棗、淺嘗輒止。另一方面,正如語言學家平克所認為:兒童不僅有語言的本能,還有著文法的本能,語言表彰的本能,這些就意味著語文基本上不是依靠教,而是可以依靠學生自己反復演練的。這就無須有老師太多的講解,可以更多地采用化講為練的策略,使教學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是化“析”為“讀”
誦讀在語文教學中既是目標,又是手段;既是能力,又是過程。這就難怪有“讀占鰲頭”之說。“學語習文”最根本的還是要用課文的典范語言來提升學生的語言品質,并積淀為語感,“讀”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是最為重要的手段,會勝過教師可有可無的講析。所以“化析為讀”也應當是教師克服過度講析,強化學生學習實踐的一項智慧選擇。如《鞋匠的兒子》記述的是林肯總統在就職演
說時與看不起他鞋匠出身的參議員之間的一場辯說,其中的主要部分就是林肯的演說辭。根據課文的特點,一位教師以讀好演說辭來代替教師的講析,讓學生討論:“讀演說辭應注意什么?”(口語化,富有情感,可以以適當的姿勢助說話)“課文中哪幾段是演講的內容? 然后讓學生去反復練讀作準備。準備好了,就讓學生帶著課本上講臺演說(讀),演說后組織現場評議,評議后再請學生演說。然后再讓學生將課文補充完整為一篇有頭有尾的演說辭進行演說。整節課就以學生的.讀演說辭為活動主體,化教師講析為學生演讀,使大家的興趣大增,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是化“解”為“議”
小學語文教學的最大問題是并沒有形成以學習者為中心,從學生的生理、心理實際出發,探究學習內在規律系統,充分展示兒童真實的學習生活。要解決這一基本問題,就要消解教師主觀預設解讀的注入式體系,讓學生充分自讀自議,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這就必須化教的單向解析為學生的自由議論,把教師的指導隱身于學生的議論之間,體現出“四兩撥千斤”的功力。實踐足以說明,這應該是可能的。
記得洪宗禮曾竭力主張語文教師要少講。他說,老師“懶”一些好,“所謂‘懶’,就是少講一點,少灌輸一點,少告訴一點,并非提倡馬而虎之的放羊式教學。教師‘懶’一點,學生便會‘勤’一點,有失方有得,這是語文教學的辯證法。我對這一看法舉雙手贊成,因為洪老師很早就發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弊端,即教師對文本的過度闡釋。教師少做一些不是偷懶,而是把更多的學習樂趣給學生自己去享受。語文教學必須從教師過度講析的誤區里走出來,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語文的樂趣還給學生!
我想這本書給我以后的作文教學更進一步的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會從細處指導學生寫作文改作文,注重作后講評,作后修改。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0
《語文教學策略30講》是一本理念與實例并重,透過一位一線優秀語文教師的視角揭示語文有效教學的30策略。作者總結多年語文教學經驗,透過實例具體闡釋了實際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與誤區,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成長提供了很好的借鑒。而我在暑假中從中感悟了更多。
一、以智慧貫穿教學
通過讀此書,我發現原來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一種智慧,語文課堂就是讓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展示自己的舞臺,“只要我們另起一行”,每名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語文的精髓就是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做文章,我的語文課堂也必須時時刻刻從提高學生這四方面為宗旨。概括的說,就是通過學習語文,培養學生具有辨別語音、理解語意、評品話語、即用聽覺去辨別世界;能正確使用語言,有效地組織語言表情達意,同時能運用姿勢,表情,手勢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能正確完成閱讀活動。它包括認讀、理解和一定的速讀能力。能用書面語文傳遞信息,反映客觀事物的能力。
二、以服務學生為主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最終也是要服務于學生,讓學生有所收獲。教學想取得成效,一定要了解學生,認識學生。確立教學目標必須既立足實際,又要走在學生發展的前面,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目標既要考慮認知目標,又要將學生在諸多能力、情感和社會化方面的發展列入教學目標范疇。
否則,教學目標定得高,脫離實際,無法實現;教學目標定得低,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發展。
除了考慮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還要考慮教材實際。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教學目標要通過具體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教學目標也會不同,即使是同一類型的'課文,其需掌握的字詞、需體會的具體內容和情感也會因課文的不同而有差異。
三、以興趣入手
學習語文,興趣很重要,語文水平的提高要積以時日,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首先要從培養興趣入手,必須創造一定的條件,構建一種語文學習的氣氛,為了引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解決精神食糧的不足,語文學習環境不佳的狀況,應有一定數量的藏書,如特別是中外文學名著(古代、現代),應有必要的工具書,如字典,詞典,還應訂一些報章雜志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關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面的書,以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且注意引導示范,把精彩內容介紹給學生,以逐漸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覺得“開卷有益”確實是一個真理,每當我“開卷”時,總能獲得一些收獲,這正是激勵我不斷學習地的動力所在。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1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理念,這個理念當今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因為,對話“對參與者來說,它涉及到一個單一的視覺與認知注意的焦點;一種相互間愿意進行語言交流的明朗態度;一種強化了的相互行動的關聯性;一種眼對眼的生態學意義上的意見交換”一種又一種新的見解在互動互啟中的不斷生成,所以教學對話已成了我國語文教育的一種生存狀態和普遍現象。
語文教學對話的起點,有人認為是“問題”,筆者則認為是“差異”。因為“問題”只是文章寫作的起點,比如“春天的腳步近了”,這既是文章寫作的起點,又是作者提出的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春天的腳步近了?”既然文章有這個開頭就必然寓含這個問題,并且還要作出自己的解答:因為“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假如沒有讀者閱讀,這個問題及解答只能是文本的一種客觀存在,表明作者的一種感悟和思考,根本無“對話”可言;如果讀者讀了并作出了自己的解答:“文章說‘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說明春姑娘的腳步已經跨進了春天的`門檻,正在熱熱鬧鬧地裝扮著春天的美麗,怎么說只是‘春天的腳步近了’呢?”這時,讀者和作者才開始了對話。可見,差異才是對話的起點肯定了差異是語文教學對話的起點,融合自然就成了語文教學對話的過程。因為這差異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一個視域差異的問題。人們帶著不同的視域和理解進入對話,在伽達默爾看來,“是使自己的視域與其他的視域相接觸和交流,從而實現視域的融合。在視域融合的條件下,理解者和理解對象都會超越原先的視域,到達新的更高更豐富的新視域。從而為進一步的理解提供基礎。”可見,一個對話過程,實際就是一個視域融合的過程。
在這一過程中,多重視域會表現出多種差異,視域融合不是消除這些差異,更不是疊加與重合,而是通過對話,各自敞開自己的視域,將自己的理解融入對方的視域,從對方的傾聽與應對里反觀自己的視域,并修正與擴充自己的視域。這樣,對話就成了各方視域融合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彼此揚棄、取長補短、成果共享,“你”、“我”的視域不再是原來的視域,而是在多種理解中融合而成的一種新視域。
語文教學對話是為了獲取意義,但意義并不是文本固有而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對話中動態生成的;既然意義是動態生成的,說明有生成讀者才有可能獲取意義,無生成讀者就無從獲取意義,存在的只有文本與文本作者的原意;而作者的原意與生成意義是不等同的,它是作者的,只有讀者親自參與對話而生成的意義,才可能成為讀者獲取的意義;我們有些讀者平時的確也讀了不少書,但讀過了就過了,沒有和作者、文本對話,更沒有生成任何意義,讀過了自然就沒有任何印象與收獲。說明閱讀必須對話,對話才有生成,生成意義才可能獲取意義;可見,“生成”是語文教學對話的目標。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2
《秋天的雨》是一篇語言特別有韻味的寫景美文。我在教學之前便給它定位為重點讓學生欣賞的語言的韻味,感受秋天絢麗多彩的色彩美、美妙的聲音,讓學生以各種形式的讀來感受和想象。
教學中我首先以秋天的季節特點導入,然后配樂范讀課文。讓學生聽朗讀,說說自己的感受。通過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通過詞語分組讓學生感受新詞的層次,在這里我沒有在田字格里給學生范寫,這是一個關鍵的失誤,三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獨自認讀、寫字的能力,這一點以后我會多加注意。
重點講第二自然段:看到了什么?讓學生在讀中抓住兩個重點句子:“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呀扇呀,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 紅紅的楓葉像像一枚枚郵票,飄呀飄呀,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讀中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句子并同桌討論,再說說自己發現了什么?然后拓展訓練“_______像______”的句式。在讓學生欣賞優美句子的同時,讓學生發揮想象,能說能寫。學習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感受秋天的色彩美。說說秋天有那些顏色?理解“五彩繽紛”的意思。在重點字詞上,抓住“郵”這個字,用換詞的方法,例如換成“帶”可不可以,讓學生體會“郵”字的好處,并進行交流。
上完這節課,我感受很多,思考很多。有收獲也有遺憾,教學中,首先是師生都走進了文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同時能較好地落實知識點并拓展,收到較好的效果。但也有遺憾,安排計劃只能是預設的,而課堂是多變的。當學生不能按照我的預設回答問題時,我有一些手忙腳亂,安排欠妥,在某些環節放開了沒能即時收回來,造成時間不夠,沒有時間“回讀”感受也說明我的教學不嫻熟,沒有做到“教育機智”。而且這篇課文應以讀為主,但在指導學生朗讀上功夫不夠,沒有讓人感覺到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有層次的進步的朗讀,應該讓學生也嘗試配樂朗讀。
在安排課時上第一課時應該重點強調字詞基礎,把生字和生詞砸實,比如組詞,多音字,偏旁等,讓學生在預習的同時自己來交流反饋。并且把練習冊的練習當堂訂正反饋。而我在教學中省略了這些步驟,有失妥當。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應該多多注重細節,靈活應變,爭取進步。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3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語文教學一直被視為非常重要的一環。毫無疑問,語文教學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讀過的一些語文教學相關的書籍中,我深刻地領悟到了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同時也學到了一些關于如何進行語文教學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我認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生的記憶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文本分析,讓學生通過分析文本來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其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因為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例如讓學生閱讀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章或書籍。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僅是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還要理解文本的深層含義。最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是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寫作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寫作練習,例如讓學生寫作文、議論文或小說。同時,教師也應該注重學生的寫作技巧,例如如何組織文章結構、如何使用修辭手法等等。總之,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學生成為具有優秀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人才。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4
好的故事總讓人感動。《小灰兔找朋友》就是這樣的故事,我很喜歡。今天我第三次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講的是關于友誼的故事:
小灰兔發現自己的顏色跟別的兔子不一樣,他們是白的,而自己是灰的。他不愿和大家一起玩。沒有朋友,他覺得很孤獨,出遠門去尋找。他找到大灰熊做朋友,大灰熊要冬眠整整一個冬天,只好再去找新朋友。后來,他一不小心找到了狐貍做朋友。狐貍當然不能做朋友,狐貍要吃他。幸虧有小白兔的`救助才脫了險。小灰兔回到了兔子們中間,找到了真正的友誼—原來小白兔們都是那么喜歡他!
讀這本書讓我懂得:
要珍惜身邊的友誼,珍惜身邊的朋友。
朋友之間,應該經常為對方著想,在他(她)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像小白兔救小灰兔一樣。
交朋友要慎重,要交小白兔那樣的朋友,不能和狐貍那樣的人交朋友。
讀這本書我還明白了:交朋友一定要交好朋友。 小白兔們歡迎小灰兔的歸來,大灰熊冬眠了一個冬天,也來找小灰兔,他們都牽掛著他。他們都是小灰兔的好朋友。小灰兔有那么多好朋友,真幸福啊!
有了好朋友,就不會孤獨!好朋友是我們一生的財富!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5
李吉林老師是我國小學語文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是情境教學的奠基人與倡導者。她提出的情境教學具有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的特點,巧妙的地把兒童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讀了此書,我學到了不少實用的教育教學方法,學到了怎樣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典型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力求教學的最佳效果。
讀了他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我首先要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李吉利老師一直行走在語文教學研究的大路上,提出“情境教育”設想,情境教學由語文單科發展為整體的情境教育,從一個班發展向一個年級,從一個學科發展向各個學科,從而在整個小學教育中構建起一個多元的情境教育網絡,多年來不辭勞苦在做我們老師思想的點燈人。俗話說:今生遇到一位好老師是一筆最大的財富,我真的感到老師是多么的重要,老師的“教”決定學生的“學”。
李吉利老師說:“兒童是我的摯愛,是我心靈的寄托。對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誠相待。”這句話是我們所有老師的心情,是我們共同的想法,李老師走在了時代 的前沿,從“情境教學”→“情境教育”→“情境課程”及正在研究的“情境教育與兒童學習”構建起情境教育的理論框架及操作體系。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題,語文教學要達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一直以來,我希望在我的教學上,不拘泥于課堂,不拘泥于教材,做學生思想的點燈人。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李老師提出的“利用角色效應,增強主體意識”的基本模式,師生親和,讓學生成為主角,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參與,為學生提供豐富寬松自然的環境,這是情境教育體現兒童的主體性,又深受兒童歡迎的嶄新的重要策略。
我在課堂上也總是希望能創設一定的情趣,以形象、具體的情境來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 心理技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法是好的,但在把握上總是力不從心了,今后我在教學上更要多學習,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開發學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景教育值得我們借鑒和深入學習,李老師對兒童的'“愛”和“情”更值得我們學習,“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脈。一直關注和支持著李吉林教改實驗的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早就用“有情有境導童稚,無怨無悔見精神”來稱譽李吉林。”
李老師認為語文課本是“課本課本,上課之本”,展示給師生的是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只要老師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學生就會掌握學習方法,學起來勁頭十足,學得卓有成效,這樣的教學才是情趣盎然的教學。同時我也希望我們教師都能懷著一顆愛心、執著心探究教學,讓祖國的花朵競相綻放!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01-02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5篇01-02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15篇)01-02
語文教學心得體會 關于語文教學的心得10-09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體會01-02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集合15篇01-02
語文教學讀書心得(集錦15篇)01-02
語文課堂教學讀書心得01-02
語文教學讀書筆記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