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精選14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1
剛開始讀這本書,倒不是很難理解,但真的很難讀下去,第一章全是關于素養、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理論知識,稍微一走神,就不知道其所云了,為了克服自身的這個問題,用筆比著讀,讀到有意義的地方還可以勾畫下來,讀著讀著,我總感覺這本書像是趙校長寫的書,里邊關于教育、課程的一些真理完全和趙校長如出一轍,終于知道為什么271在這短短的幾年時間,學校遍布各地,屹立不倒了,我們走的教育方向和國家完全一致,符合道。淺談一下我的理解:
一、素養
這本書講的是核心素養,自然必須清楚的知道素養、核心素養、學科素養的內涵,概念不清、離路徑不明,必然會迷失方向。作者講了很多素養和教養、修養、涵養的關系,這幾者之間有共通之處,涵養與修養可以說是素養的一個體現,素養是積淀下來的東西,素養跟人的關系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為一體,素養可以說是一種習慣、一種氣質、一種性格。
二、素養的DNA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即精華所子啊,我們都知道,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里很明確地指出了,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表現方面: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德才兼備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為習慣,例如我的課堂中排隊、不喧嘩、杯子擺放等等,都是一種品格。能力就是學習之后剩下的東西,高分低能的現象,就是只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用知識教知識,才培養出了書,我們需要在教學中把課內與課外、知識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學生能靈活、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發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隨時能生長出知識。文中講到了三種不管哪門學科必須擁有的關鍵能力:
1、閱讀能力。
在課堂中,凡是學生能通過自己閱讀能看懂的內容,老師就堅決不要講了,自己需要講的就是學生看不懂你的內容,養成學生自學能力,閱讀能力。
2、思考能力。
備課的時候,自己多預設問題,問題是思考最好的營養劑,一位教授講過:能夠帶上滿口袋問題走進課堂的課,算好課;能夠在課堂上喚起學生提問、發問的'課,算更好的課;能夠喚起學生提問,居然被學生的問題問倒了的課,算是最好的課。有教授的話在這兒嗎,以后再被學生問倒,就不尷尬了,哈哈哈
3、表達能力。
如何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表達是一個內化的過程,是看學生有沒有真正理解,真正想透徹,我的課堂一定要鼓勵學生多用自己的話闡述自己的自己的認識和想法,其實,教是最好的學,讓學生也來當老師,要想讓其他同學明白這個問題,自己就得格外明白了。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2
素養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素養滲透于人的整個心靈,涵蓋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養的形成是多種復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品格是一個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養是素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聚焦點和著力點。
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準確把握學科本質和學科特性是構建學科核心素養的前提,具有學科性、科學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學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各項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的有機整合。從理解、運用、思維和審美四個維度說說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語言理解能力:能讀懂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文本表達的特點,積累語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語感。
語言運用能力:能根據具體語境和任務要求,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嘗試著運用自己活得的語言活動經驗,交流順暢,文從字順。
思維能力:能在閱讀、表達等語言活動中,主動思考;能運用想象與聯想,形成對客觀事物的初步認識,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初步認識,具有初步的評判意識。
初步審美能力:感受到漢字之美,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審美體驗。
語文素養的內容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分為: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
由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不是教書,真正的教學是教人,用學科來教人。在學科教學中,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成績的提高這些都很重要,但是這一切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學生的健康、幸福、尊嚴、和個性的發展以及內心的自由。教師應該學會尊重和寬容,在鼓勵或要求每個學生都學好學科內容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和寬容那些學得慢的甚至根本學不了、沒有興趣學的學生。課堂上一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生成狀態,是課堂教學適合學生的發展。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3
哲學家羅素認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類災難的兩大根源。《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對這一點做了詳細的詮釋。核心素養指向的人才培養,需要具備卓越的才干和高階的品格。
其中,“能力”,即智力因素,是科學維度上的素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智商”;“品格”,即非智力因素,人文維度上的素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情商”。可見,教育的理想彼岸,將學生培養成具備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健全的人。
課堂教學是教育的主要陣地,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讀懂了核心素養的內涵,便懂得了語文課程設置的意義。不是為了單一的教給學生基礎性語文知識,以高中語文為例,要實現語文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
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不在教學生,在教學生學。”如今,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陶行知先生的主張指向一致。而這些理論如黑夜里的燈塔,給當前的課堂改革指名了方向,為我們今后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核心素養的第二個關鍵因素是“品格”,只有具備健全的人格,“能力”才能最大化的實現應有的價值。肖川教授說:“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種品質的人,而不是只上過學的人,不是指獲得某種學位的人、具有某種學歷或文憑的人。”
可見,必備品格的培養是今天教育的重要任務。《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關于“必備品格”詮釋的細致而清晰。
余文森博士認為培養良好的品格需要具備三種處理關系的能力。
一是人與自我關系上要自律,自制。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覺的自我支配。而欲望是導致一切錯誤的根源,如果你能對自己的欲望進行控制和指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會學”,那么,你就具備了優秀的`學習品質,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你已經占據了一席之地。
二是人與他人的關系要尊重,即講公德。尊重別人,不打擾別人,不傷害別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心中有別人,有規則意識,維護良好的公共秩序。
三是人與事情的關系要認真,即負責。自律與尊重是關乎人的態度,而認真則是關乎做事的態度。今天,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認真負責的精神和態度,具備了認真的態度就擁有了責任感,敢勇于擔當的精神品格刻入會血脈筋骨,如星如火,如光如電,照亮前路和夢想,無論坦途,還是坎坷。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4
自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應具備的六大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便上了教育界的熱搜榜。核心素養的提出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而每一個一線教師更關心的卻是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核心素養的意義及“在我的課堂上該如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既注重理論的剖析又注重實踐運用的策略介紹。細讀之對我們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余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系,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余教授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那么學科核心素養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形成,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載體,而學科活動則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必須教會少年閱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小學中就應該使閱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為什么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閱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工作中定將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努力提升作為教師的核心素養,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5
核心素養是現在教育最熱門的話題,近期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對素養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認識。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因為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在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關系的論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養相比三維目標,更加能夠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說,核心素養更關注教育的內在性、人本性和終極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養是來源于三維目標又高于三維目標的,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養更多意味著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轉變。
那么怎樣在我們教學工作中體現出核心素養呢?
通過學習,知道在教學培過程中,注重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還得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可從以下方面在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
第一、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第二、在課堂內充分體現出“情感課堂”。
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是不可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
第三、傳授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給學生一個交流,開放式的課堂。課堂以學生為主題,那就盡量給學生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讓學生真正實現“學會學習”這個目標,需要讓學生盡快轉變學習方式,可以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三種方式,指導學生自己先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問題,牢固掌握知識。學生在自主探究式學習中,可以實現能力的發展,增強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注重積累,海量閱讀經典書籍。
通過大量、廣泛的閱讀,積累優美、新鮮的語言材料,并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中華傳統經典作為我國文學寶庫的瑰寶,不僅內容源遠流長,同時也有精辟的語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鏡子,能夠將社會生活反映出來,映照著學生的心靈,并啟迪學生的心智。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關于核心素養教學觀的重建,我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這本書我還需要細細品閱,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6
長達近兩個月的讀書活動——《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的閱讀已經結束。回顧兩月的讀書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獲著。
該書作者余文森,教育學博士,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教師教育學學院院長,兼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早在十年前,就從一些資料上看到過他的文章,他以嚴密的邏輯,準確的語言,大量的事例將一些生澀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讓人從中受到教益。
此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什么,為什么要關注這些等等。其目標指向一點,那就是:以素養為核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中“學會”一詞很重要。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這個詞,我們常聽到,但它具體指什么,卻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指自律、尊重、認真。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這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書中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為快樂人。而讓學生成為快樂人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他又如何去尋找快樂呢?所以,讓學生“樂學”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在我們的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雖然重要,但不能忽視這個過程所帶給他們的情緒體驗,否則會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上來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后把任務完成,再在作業、評講時查缺補漏。至于學生怎么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解題就行,能做那一類題就好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是否真的在討論,是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并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么解決問題的方法,還發現了什么新問題。
四、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這本書里,我還了解到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及情境化的具體策略。本書系統而明確地提出閱讀教學模式的步驟是: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背一背,做一做,寫一寫,講一講。這種教學模式挺適合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且全是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他們在做中學,也在學中做,這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
創設情境,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名師都提出情境化教學策略,但具體怎么操作,還似是而非。通過學習情境化教學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幾種方式:聯系生活實際、實物、圖像、動作、語言(朗讀,描述,比喻)、新舊知識和觀念、背景知識和場景、問題等。
總之,余老師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核心素養是什么,還知道了為什么要培養核心素養,也知道怎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把核心素養作為圓心,以學生為半徑,那么畫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圓滿!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7
假期我讀了一本有關課堂教學的書籍,書名是《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數圍繞核心素養展開。剛開始對核心素養這個名詞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書的作者余文森老師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幫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養,什么是學科核心素養。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老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教人。
書中的第二章提到:“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樂學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情緒、速度等各種音樂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讓我們理解的背景、價值觀,更是通過歌曲對學生進行感性教育。比如:《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它讓學生了解烏鴉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讓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書難。
除了閱讀了教育書籍,在假期中,我還聆聽了三場音樂講座,也是讓我受益匪淺。首先是朱曉老師的《評價促成長,學生穩步前進》,她提出課堂評價的目的在于幫助師生在課堂上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加強學生學習的動機。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評價時要遵循學生年齡的特點,注重評價的內外全面融合,適合主體發展。然后是繆海云老師帶來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這堂課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鮮的名詞——沉浸式教學,簡單來說是一種追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學方式,學生“沉浸”在教學環境中,達到積極、高效的學習體驗,并能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課堂的學習目標,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給學生審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誼老師提出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從中我了解到教學的前提是教師預設,而生成基于預設,是預設的提高和創造過程,預設是根本,生成是靈魂,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成長。這就對我們老師要有較高的要求,要深入鉆研音樂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氣,還要確立“為學習而設計”“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預設觀,當然,老師的綜合素養也要過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開學之后我要繼續珍惜悅讀會的寶貴機會,從書中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不斷的充實自己,夯實基礎。最后引用繆老師說的一段話:“教師自己認知和體驗的提升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學習,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樂中去體驗,這是教師的辛苦,也是教師的幸運。”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8
目前,基于學科素養的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全國征求意見,這就標志著中國基礎教育開始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從理論、觀念、操作三個層面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系統闡述,包括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大主題,旨在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
書中余教授在“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這一主題方面,重點闡述了讓核心素養落地的課堂教學的具體路徑和方法。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操作系統。只有將觀念和理論轉化為實施策略和行動方案,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題是全書的重心和落腳點。靜下心來細細思考,作為一名社會學科教師,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怎樣去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社會學科核心素養應該包含哪些方面。
一、語言能力:在社會情境中借助圖片、案例、材料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意圖和情感態度的能力。
二、文化品格: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出的文化意識、人文修養和行為取向。 三、思維品質: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維的邏輯性、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所表現的能力和水平。
四、學習能力:指主動拓寬學習渠道,積極調試學習策略,努力提升學習效率的意識、品質和潛能。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四要素的關系為:知識能力是學科基礎、文化品格是價值取向、思維品質是心智特征、學習能力是發展條件。我認為,讓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重點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四方面的意志品質:
一、主動與進取: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和持續的.興趣,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成就動機,能夠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主動參與語言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語言運用,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二、監控與調整:能對學習過程和學習情緒進行自我監控和有效管理,面對學習困難能夠自我激勵、自我調適,適時反思和評價學習效果,并對學習目標和方法等做出必要調整,主動適應,堅持不懈。
三、選擇與獲取:利用課內外多種學習渠道特別是網絡資源,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并結合學習目標對信息資源進行選取和整合,廣泛涉獵,有的放矢,既勤于學習,又善于學習,舉一反三,學以致用。四、合作與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敏銳觀察語言現象和語用規律,能從多角度、新視角去觀察和理解歷史現象,嘗試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讀和評判多元化現象,勤于思考,探異求新。
核心素養實則也是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吾日三省吾身,課堂教學堅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體現人文性的教學,科學性的教學,發展性的教學,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9
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我一直在思考: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什么?全國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和他的團隊經過探索、實踐所得是,指向兒童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以及與之相匹配的審美情趣、人文情懷,突出表現為兒童學習語文的興趣,對語言文化的積累,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和準確流暢地表達,為終身閱讀奠基。
在實際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余文森教授在本書中提到三大教學理念:
一、基于立德樹人的教學。
他認為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一理念是就教學方法而言的。
二、基于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
教師的課程意識就是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課程意識本質上就是課程觀,課程觀決定教學觀。課程教師要有課程的高度、課程的視野,即課程意識,不能就教學論教學,否則會陷入就事論事的窠臼。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科表層”,而應進入“學科深層”。惟其如此,學科教學才能有效促成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這一理念是就教學內容而言的。
三、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
學生的學是教師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重心不在老師的教,而在學生的學,教學應該圍繞學生的學來組織、設展開。這一理念是就教學主體而言的。三大理念是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必須確立的。
有了正確的教學觀念,如何把它落實到語文教學中?從理論走向實際。
1、要有大語文觀,不能只教課本,語文課堂學習視野要開闊,要把課外閱讀引進課堂中。
2、語文課堂教學板塊化,堅決避免碎片化教學。繁瑣碎片化的教學方式使知識孤立化、片面化;任何知識都是有聯系的、有組織的、整合的'。語文教學要將零散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引導兒童通過學習和自主建構,獲得言語智能的充分發展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3、經典引進課堂。兒童正處在人生階段記憶的黃金時期,抓住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的最佳時期,給予經典的熏陶、積淀,孩子的語言積累更為豐厚,從而釋放出生命的語言活力!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10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素質教育提出已經持續了30年的時間。回顧素質教育走過的歷程,有幾許堅定,也有幾許彷徨,而自2014年起“核心素養”的提出,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敷設了軌道,也將成為素質教育改革一個新的歷史節點。《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提出:“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所謂精神長相即一個人外在的表現,包括學識、智慧、道德、態度、品格、思想、精神等,會通過外在言行舉止和神態表情表現出來。”
余文森博士認為:一個人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長相、涵詠自己氣質風貌的過程。這樣看來,語文學科教學的思路就明晰了。無論是課內文本閱讀,還是課外名著指導,至少掌握好兩個風向標:一是語言的'建構和運用,二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和熏陶。
此外,素養還指向一個人的“人格”,即穩定的精神世界;指向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即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而形成的行為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須提醒的自覺和不動聲色的善良”;指向哲學高度的開放性、生成性的思維方式,不拘泥于固執己見,要兼容并蓄,同時形成獨立、個性、新穎的思維和想象力。
一個具備良好素養的人,一定是一個活得有尊嚴、有意義、有價值、有境界的人。在此基礎上,我們的語文課堂將走向何方?我想不該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更應當是學生自主能力的開發;不應該是越俎代庖的體驗傳遞,更應當是創設情境下的個性表達。而最終的語文教學效果,不僅表現在一張試卷上,更應當融入學生的言談舉止,才思情致。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11
從2014年3月10日至10日10時10分,“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并被列為深化課程改革、落實培養品德這一根本任務的重中之重,成為制定學術質量標準、修訂課程計劃和標準的重要依據。核心成就已經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并成為當今最流行的詞匯。
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其中,文化品格是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認可。文化性格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世界視野。特別是在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國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學習和吸收外國的文化精髓,還要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精髓介紹給世界,以增強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感情。
于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條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方向。我們必須首先理解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清,戰爭繼續,改革將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誤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我首先明確了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區別和聯系,以及核心素養中核心素質和關鍵能力的內涵。于教授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它是學生在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的學習領域)后形成的具有學科特征(包括本質特征和核心能力)的成果,是學科教育價值的.集中體現。這門學科的核心成就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熟練的女人沒有米飯就不能做飯."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形成。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載體,而學科活動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途徑。能力只能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培養,而識字只能在需要識字的活動中形成。
只有有好老師,我們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師能給學生什么。教師只有知識,他們只能給學生知識。只有智慧才能激發智慧,只有成就才能培養成就。學科教師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要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教師必須從知識教師轉變為素養教師。這樣,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理念將得以重建。于教授認為概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理念開始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核心素質教育改革必須首先樹立素質教育理念。
以道德修養為基礎的教學是教學方向。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人,而學科教師不是教授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必須首先確立的教學理念。基于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是在教學內容方面。課程意識本質上是課程觀。教師的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課程觀決定教學觀,教師如何理解課程將從根本上決定如何理解教學。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在教學的基礎上談論教學,而必須具備課程高度、課程視野,即課程意識。否則,教學將陷入實用的劣勢。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看,教學不應停留在“學科表面”(現象),而應進入“學科深度”(本質)。只有這樣,學科教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科素養的形成。就教學主體而言,以學生學習為基礎的教學。學習是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學的中心和焦點是學習而不是教學。教學應該圍繞學習來組織、設計和發展。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素養的必然要求。
我收獲最多,也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在本書核心素養的背景下,提出了六個基本策略——整合策略、情境策略、深度策略、活動策略、自主策略和意義策略。戰略是從概念到行動,從理論到實踐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理念,就有必要進一步將理念轉化為操作策略。上述策略不是簡單的對應,而是復雜的多向關系。可以說,任何一個好的戰略都同時包含了幾個想法,任何一個好的想法也需要許多戰略來實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仍然需要我們去實踐和學習。借助網絡資源等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養。我將繼續學習新思想,并將它們應用于教育和教學,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改革是核心素養的起點、突破點和生長點。只有關注課堂,我們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促進學生的智能成長。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12
去年12月份,跟隨小學音樂工作坊,團隊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本書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非常有使用價值的書籍。
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書中說道,人們在基礎教育階段讀的書會進入血液和神經,會成為精神的一部分,錯過了這一時段,就難以達到這樣的效果了,頓時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了。不論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還是未來作為孩子家長,都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和啟發學生做好自己的人生選擇,讓學生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過得有尊嚴、有意義、有幸福感。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這些變化對人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很難預測,未來個人發展和社會生活需要什么樣的品格與能力,個人在受教育期間,唯有發展關鍵能力(閱讀、思考、表達)與必備品格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認真(責任),打好基礎和根基,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應對未來發展的需要。
在“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一文講道:“每個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
這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與學科知識相伴隨的內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所以,學科教學最大的道德教育資源就是學科知識本身。”
作為一名“以美育人”的音樂教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同樣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教育是及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書中從“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并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過去我們備課時過多地考慮教學手段,用什么方法把課堂搞活,大家熱熱鬧鬧、高高興興地上完一節音樂課,至于學生在這節課里到底學會了什么,掌握了哪些音樂技能,我們很少思考過。
包括我們觀摩公開課時也往往會過多的注重課堂上的一些細節問題或課堂的表現形式而忽略了我們真正的核心——教師的教學理念,學生在這節課中學到了什么?你給予了學生什么能力等問題。
對青少年學生而言,美育素質首先是藝術鑒賞力的高下,而并非單純的藝術技能訓練,提高音樂素養,可以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對外部事物較深層的感悟能力。美育的目標是培養能自由運用自然規律,以高效造福社會的生產者,而這一目標主要是通過學校基于美育的教學和體驗美育價值的教學來實現,美育不僅是灌輸技藝,更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
為課程,為學生,為未來,課程教學是我們共同的事業,需要我們每個人的投入,讓我們一起努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讓我們繼續為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加油吧!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13
去年暑假,參與鄭州市骨干老師培訓,“核心素養”一詞貫穿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同學的核心素養培育有了深刻的熟悉。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思索。
本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老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特別有使用價值的書籍。
在《學科教學是立德樹人的主要途徑》一文講道:“就沒個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學問體系和思維方式,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同樣是學科學問的一種內在屬性,是與學科學問相伴隨的內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
所以,學科教學最大的道德教育資源就是學科學問本身。”對此,我有深切體會,不管是哪一學科的老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又強調了幾點:
一、要充分挖掘學科學問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
二、學科教學要進入同學的生活和行為;
三、學科教學要進入同學的道德和心靈世界;
四、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導。
于此,作為一名德育工,我受到很大啟發:每門學科都隱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老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課堂教學要轉化為同學課外的成長行為,延長到同學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著對同學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愛好與選擇;意味著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端詳和重新估價。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老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
唯有進入同學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同學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學問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進展的過程。把隨著學科學問的獲得,同學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憐憫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
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學問和熟悉的堆集。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的珍寶,二其它含混晦澀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
教育是及其嚴厲的宏大事業,通過培育,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對終極價值和肯定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肯定的熱忱,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說人就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
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育同學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的重要工作。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 14
在假期的第一天,選定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作為寒假閱讀的開端,余文森老師是教育學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課程改課領域,著有《有效教學十講》等多部專著。
核心素養是近幾年的非常熱門的教育詞匯,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幾乎耳熟能詳,多少能講出一些關于核心素養的內容來,但也僅僅只是些碎片化的認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師的這本書則詳盡地闡述了核心素養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機制,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六大教學基本策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層次地剖析核心素養,一定程度上幫助了我構建起對“核心素養”的認知框架,受益匪淺。
筆者剛入職教師時,就時常在一些美術類講座上聽到“美術課堂要以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為目標展開教學”,后來通過查詢資料得知,美術的核心素養主要為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當時初為人師的我,知所云,卻不知其所以云。美術課上,紀律管理就已經是一件讓我頭疼的事情,更不要說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教學活動了。現今,不知不覺工作6年多,已經不再擔心曾經擔心的課堂紀律的問題,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對美術課的喜愛僅僅是因為美術課沒有做不完的練習、不像主科那樣有壓力時,我還是有點遺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們愛上美術課,是因為美術本身的魅力。從這個側面也反映出,我這個美術老師沒有將富有美感的、極具吸引力的美術帶給他們。因此,閱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正適時,讓我重新反思美術課堂。
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當我們真正理解了核心素養是什么,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離指向核心素養的課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師說,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是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一經習得,便與個體生活、生命不可剝離,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有可能伴隨一生。愛因斯坦說:“當知識遺忘的時候,留下來的就是素養。”而核心素養,則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景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的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性品質。不同的學科,培養不同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兩者是上位與下位,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的關系,是目的、方向與手段、途徑的關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機轉化、相互促進的關心,不是簡單機械的總和。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育也不是單靠學科教育就能完成的,還要依托很多非學科的教育和活動來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動。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特性和教育內涵的有機融合。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內涵上的提升,是學科教育對人的真正的回歸。學科核心素養形成,要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以學科活動為路徑、以學科教師為條件、以學科考評為保障。
本書的第二篇章闡述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首先要確定人是教學的對象和目的,人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科教學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和服務于人的個性自由和全面健康發展。語文教師不是教語文,而是用語文教人,數學教師也不是教數學,而是用數學教人,美術教師不是教美術,而是用美術教人。對教師而言,至關重要的是學會尊重和寬容。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素質不一樣,個性和興趣不一樣,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不一樣,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樣,教師在鼓勵或要求每個學生都學好學科內容的同時,一定要尊重和寬容那些學得慢的,甚至根本學不好的、沒有興趣學的學生。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知識、技能的傳授雖然重要,但教育本質的內在性是養成學生強烈的價值感,讓他們成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人;要讓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要讓學生變成快樂人,具備尋找快樂的能力,成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樂人。其次,教師應樹立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觀,真正落實以學定教,實現少教多學、教是為了不教、教學相長、先學后教,“先學”立足解決學生現有發展區問題,“后教”旨在解決學生最近發展區問題,讓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以數學學科為例,基于數學本質的課程觀絕不只是要求學生掌握系統的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數學思想和數學思維,達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學習目的。
第三篇章闡述了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在這些具體而生動的策略中,我們看到了許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結構圖、繪制思維導圖、進行項目學習、情景化教學、問題導向教學、對分課堂等,每一種嘗試或應用都是課程改革在一線教學中的有力推動,引領風向標的同時,也總結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借鑒。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是一個漸進生長和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過程也應該是一個包含多種層次的活動系統,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枯燥乏味的知識產生豐富的附著點和切實的生長點,讓學生在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識、提升能力、養成核心素養。
假期的第一本書,是偏理論類的,平時這類書看得少,“缺什么,補什么”,因此特地將它作為寒假讀書會的首本書目,希望在質樸的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放平心態,始終保持初心,始終保持對課堂的敬畏,“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有感】相關文章: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的讀書筆記12-13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03-13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03-20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8篇)08-24
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心得體會范文(精選26篇)10-13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0篇)02-17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筆記范文(精選14篇)07-26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書心得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