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國》讀書筆記12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理想國》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于正義的學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范疇作為討論的中心,并通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后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現在我們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這個問題要辨證的看待,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吸取前人的精華,從而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要批判的吸收,合理的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什么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從第二卷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并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后,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系。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己靈魂里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他應當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達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內秩序井然,對自己友善。”同時,“在掙錢、照料身體方面”或“在某種政治事務或私人事務方面”,保持符合協調的.和諧狀態的行為,就是正義的好的行為。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當柏拉圖的理想國——正義的城邦建立完畢,他終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地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利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
我想到,如不是生活在古希臘那樣盛行辯論的國家,又怎能出如此英才。古希臘人討論哲學問題,追昔撫今,而現代的一些人整日為名利所累,真令人扼腕嘆息。《理想國》這本書應該是常讀常新的,當我經歷了許多事,見過了許多美好的和丑惡的事物,心情變得蒼涼起來時,相信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會更加深刻。更可以讀出深刻的感受。辨證的看待,堅持矛盾的方法也許是很好的做法,相信以后定會讀出更多的內涵。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2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這是對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柏拉圖的《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可以說這個城邦是歷史上“烏托邦”的開山鼻祖。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而這些在《理想國》開始的時候并沒有直接提出來,柏拉圖是通過對正義的深入探討。
《理想國》在討論到城邦的建設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人的正義問題,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我們如何去理解正義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個城邦的正義,如果我們理解了城邦的正義那么也就理解了個人的正義,所以,理解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但是在我們的課堂的討論中有的人的言論讓我有這樣的想法,在我們一個直白的理解中,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正義是最重要的。
就是說,有個人才有國家的一切,在一個認同個人主義的時代中,在自由主義的思想的指導下,這樣的想法是沒有什么不對的,但是我想強調的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我們要知道柏拉圖寫作的背景和寫作的意圖,所以從一個城邦的建設意圖出發,城邦的正義是最重要的,一個人在任何時候都要服從城邦的正義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時候,個人正義往往應該讓位給城邦的正義的,所以,我們在理解柏拉圖所說的“先寫大字,再寫小字”的言論是從城邦的理念出發的,因為他認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個時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況下,個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們要把城邦的正義和個人的正義充分理解,如果我們僅僅是從個人正義的角度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的話,那樣的話,我們的理解是偏激、狹窄的,那樣的話就很容易誤解柏拉圖的意思,在當今社會,理解城邦正義和個人正義是我們正確理解柏拉圖的一個重要因素。
理解兩者正義之間的關系后,我們現在來理解柏拉圖的正義觀念了,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明顯的提出正義的概念是“個人做自己分內的事情”。或許是我們這樣的理解,在柏拉圖的意思中或許認為,人本來就是有區別的,等級的劃分并不意味著一定是級別的劃分,或許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圖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時候,他不能不考慮到一個城邦對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圖關于人應該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內在素質,或許換個說法是每個人在他生來就有自己屬于自己的稟賦,而他的稟賦決定了他所應該從事的事業,那是正義的。
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正義,當然這些是柏拉圖從他的城邦的正義推導出個人的正義,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樣的理解或許適合于當時的城邦的正義,而對于如今,關于正義的描述是困難的事情。
此外,柏拉圖提出了理念論的形而上學和認識論學說,用三個著名的比喻解釋了他的思想。他認為每一類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紅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紅”等。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質和存在根據。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獨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離的。柏拉圖強調感覺和理性的區別及其在認識過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覺只能認識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認識理念。他對人類的認識作了如下區分:對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認識是“猜測”;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信仰”,在理智階段,人們所認識的是較低的理念的認識,如對“圓”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認識。
理性階段是人類精神活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獲得真理性的認識。猜測和信仰不是知識,是意見。對理念的認識才是知識。柏拉圖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講了一個人如何經歷了猜測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過程。這個人獲得了關于理念的知識后,感到有責任教導那些還在洞穴中的人們。柏拉圖由此指出,在一個正義的國家里,哲學家應該成為國王,憑借責任治理好國家。
柏拉圖認為品德來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擾,將真理發掘。而柏拉圖認為教育是一個回憶的進程。此外辯證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時“讓靈魂安適”的求善欲望又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然而這種教育往往會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圖將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學的人被視為關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學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哲學家用育他們,說服他們出去,但由于突然離開了陽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還不如別人那么清楚,在別人看起來,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還要愚蠢。因此唯有強制大家都認識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學家才能最終得到解放,這是上天賦予哲學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認為唯有由哲學家作為統治者,強制推行。同時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才智,利用社會資源,使得“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國家才會最為強盛而和諧。柏拉圖將這種哲學家為王的國家稱之為“理想國”。
與柏拉圖的其它對話一樣,《理想國》一書語言優美,極富文學價值。因此不僅可以在提問與回答、定義與反駁的過程中鍛煉哲學思維的能力,深入鉆研其中重要的哲學問題,同時也能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作為蘇格拉底最著名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并發揚了蘇格拉底的學說,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傳播真理,也始終在與大眾的偏執作斗爭。正如柏拉圖所說的“在我們從錯誤知識走向正確知識之前,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處于無知的狀態”。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3
伯羅奔尼撒戰爭,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癘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門的偉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國》,從此,西方有了一顆堪與《圣經》爭輝的明星,震古爍今。 這位眼眸與思想都深邃得如同歷史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在這一部巨著中,談及了道德問題、教育問題、專政問題、民主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文藝問題、宗教問題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涉面之廣、言論之精、思慮之深,無不令人拍掌、起敬。
他借蘇格拉底之口,以探討正義為由,創制了一個極盡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國度,其中包括國家的組成、成員的分工、管理者的職責、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為王以及哲學王的標準和培養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同時還穿插著他一些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論的哲學思想。《理想國》一書,燃燒著改造世界的熱情,以兩千年來的哲學史為注腳,“不僅是哲學家的宣言書,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寫的治國計劃綱要”。
在《理想國》中,對于國家與各個階層,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國家即正義的國家,是智慧、勇敢、節制三者的和諧有序的結合,三種品質的載體相應的就是社會上的三個階層。為數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識階層,叫做統治者;處在中間階層的是擁有勇敢品質的人,叫做護國者,處在最底下的階層的是那些無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須由統治者統治。只要各個階層實踐了與自身相適宜的美德,正義的國家就實現了。初讀不免被其的大膽構建所吸引與感動,然細讀之,會發現,在那華麗的語言、縝密的邏輯、豐富的想象、精彩的闡述背后,是唯心主義的對人性的違背,這,使得他的國家,注定只會也只能成為,理想國。 對于教育,柏拉圖認為,教育和培養是當政者應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國的建立和保持,賴于教育,一個人得到的培養如果不合適,那么最好的天賦所得到的結果甚至會比最差的天賦還要壞。理想國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兒童的教育從音樂和講故事開始,歌詞、曲調和故事內容都要經過嚴格審查,禁止不健康的東西。10歲時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鄉下去受教育,除識字、閱讀。道德教育外,學習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理論。20歲時,進行第一次篩選,考察其有無辯證法的天賦。30歲時,根據第一次被挑選出的人的綜合表現,做第二次篩選并進行考試。被選出的人用五年的時間專心致志地學習辯證法,35歲時再放到實際工作中鍛煉。撇開教育方法與教育內容不談,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與影響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對于今天我們充分認識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將教育視為與經濟、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國家進步的重要生產力,有重大幫助。教育能使人們對于秩序有更好的了解與理解,從而使秩序的到完善與發展,最后得到最好最穩定的政制。
對于哲學,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真理的追求者和知識的擁有者,他們能夠引領人們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他們不熱愛權力,但是出于對城邦的責任,在統治者請求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出馬為新城邦的建立出謀劃策。也只有他們才能按照善的理念本身在人間制造出善的復制品——正義的`國家,簡而言之,哲學家作為統治者,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這便是“哲學王”的政治主張。《理想國》的哲學觀,充分體現了柏拉圖作為哲學家的自負以及完美主義情結,也正是這種完美的苛求,使得它在政治實踐中很難行得通,甚至,顯得荒唐。
對于法制,柏拉圖認為,治國靠人治,法律的條款固然能限制國民的行動使其不向陰暗面發展,然而人類自身的貪欲是任何制度都難以根除的,故法律的作用是有限的,人類應該從人性善惡的本源入手,控制人自身的貪欲,致力于建立一個有節制的城邦。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西方,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物質的影響力遍布精神領域,競爭的殘酷與激烈,導致人們產生人性本惡的觀念,在此情況下,雖然柏拉圖的觀念是烏托邦式的理想,但對于現今的法制建設,仍有相當的參考和指導價值。
然而,到了晚年,他在《法律篇》中指出——在世界上未能找到一個哲學王,看來對人的本性即貪婪、欲望與自私是沒有辦法的。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性的本質即貪婪可惡決定了法律的必要性;眾人的智慧優于一人的智慧;眾人之治優于一人之治。從此奠定了西方的人性論基石。因此西方認為刑罰的目的是矯治,不同于中國的改造,前者注重生理與自然,而后者注重社會與教化。西方認為不能一人獨大、一權獨大,而私法的契約自由、意思自治,就是旨在防范國家隊私權的侵犯,主張小政府大社會,主張罪刑法定、無罪推定。因此,近現代西方法制的發展與完善,柏拉圖對于法制的認識過程,功不可沒,影響甚遠。
《理想國》,作為正義的源頭,學者與政治家的必備書,盡管它的評價史上毀譽參半,其歷史地位始終不容動搖。不管它的部分觀點在今看來如同空中樓閣,虛幻、站不住腳;不管它的理念有悖人性,荒唐、難以實行,其中深湛的智慧與哲思,強勁的生命力與感染力,終究抵過一個個世紀的遺忘,傳承至今。
我相信,正如拉斐爾的傳世名作《雅典學院》所繪,以手指天的柏拉圖與以掌向地的亞里士多德,構成了西方哲學的兩大支柱,那么,作為支柱之思想精華的《理想國》,定當與它的作者一并,長存人間。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4
最近擺渡了柏拉圖的名作《理想國》。可能由于柏拉圖所處時代與現今大不相同,書中又大量使用近乎詭秘的言辭來描述一些虛幻的精神理念,所以看完后仍有一些茫然,只有一些零亂瑣碎的片段從腦海中閃過,零零總總拼湊后,也就這些印象。
有人說《理想國》通篇就是柏拉圖自言自語一些完全屬于想象的記錄。我認為這種想法不免有些過激,但從他那種神秘的說法中,還是讓人感到他是在瞎想。
《理想國》談及了道德、教育、專政、民主、獨裁、共產、文藝、宗教以及男女參軍、男女參政、男女平權等等問題。思想大師懷海特這樣評價:“兩千年的西方哲學史都是柏拉圖的注腳。”可見其涉面之廣、言論之深,叫人稱奇。如果說亞里士多德創造了學科的分支,那么柏拉圖的思想體系便是學問的綜合,一切分支的源頭。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柏拉圖對于正義的大量比劃。《理想國》開篇就提到的問題。第一卷里,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后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他用此為我們對正義的理解先入為主地打下了一個基礎,有種充滿魅力的強勢。接著他從第二卷起,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柏拉圖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就這樣他又構建了一座充滿正義的城邦。最終他覺得,正義的人是快樂的,不正義的人是痛苦的。
然而縱觀全書,他仍然沒有對正義下那么一個定義。什么是正義 ? 讀完了書,卻被他勾起的思考套牢。也許,因為他覺得沒有對正義的最終定義,正義是要根據具體環境,情況而定的。也許,他就是想讓讀者們不斷思考這一問題,眾人的力量總是最強大的,答案應該會比他一個人的更為全面正確。也許,他只是想保持人們對于正義這樣的重要卻幻空的概念的持之以恒的思考精神。也許……
理想國是一席高貴的謊言。 ( 讀后感 ) 這正如瘋子的自說自話,不能較真,卻也不全為假。“理想國”的理念甚至已超越了真假范疇,或者干脆說,它存在的本身就是真假的依據。大概到這兒,我們略微能明白,什么叫自說自話,自給自足了。借由“范式”理念,柏拉圖力圖透過蘇格拉底之口證明:不能因為無法找到一個與言辭中那種“善邦”一模一樣的城邦,就認為“我們”所說的.東西 ( 理想國 ) 就是不好的。以“范式”作為約束自身的理念,容易看見仁善的本質,如同心底處處潛藏著仁慈,雖時常杳渺飄忽不可尋跡,但也無需冥思苦想非要有某些不同尋常的作為才能勾畫出靈魂之燈的絢麗光輝。
正如理想國的結尾:讓我們永遠堅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 這樣我們才可以得到我們自己的和神的愛,無論是今世活在這里還是在我們死后 得到報酬的時候。我們也才可以諸事順遂,無論今世在這里還是將來在我們剛才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作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之一,柏拉圖一生立著無數,而《理想國》無疑是其中最能表現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學家與王的辯證關系也一直為后人稱道。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5
咳咳,我奉命過來寫讀書筆記啦!這次我要寫的是《理想國》啊,嘻嘻,鼓掌鼓掌!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一般認為屬于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理想國》是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豐富多彩、環環相扣的對話,給后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這個城邦是歷史上大大小小“烏托邦”的開山鼻祖。該書是柏拉圖中期思想的總結,其語言華麗,邏輯縝密,想象豐富,闡述精彩,在歷史上頗具影響力。
柏拉圖不僅是古希臘哲學家,也是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所謂理想國,是柏拉圖推理出的一個充滿正義和美德的國家,這個國家由立法統治者,國家護衛軍,普通勞動民三個階級組成。該書的核心思想是哲學家應該為政治家,政治家應該為哲學家。哲學家不應該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讀書而百無一用的書呆子,應該學以致用,去努力實踐,去奪取政權。政治家應該對哲學充滿向往,并不斷的.追求自己在哲學上的進步,并用哲學思想來管理民眾。柏拉圖認為,正義的城邦或理想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統治者應從有才能的人中挑選出來,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第二,統治者階層應過公社生活。第三,國王應該是哲學家,或應該讓哲學家作國王,因為只有哲學家才具備治理國家應有的知識。
《理想國》首先開啟了對理想國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該著中,柏拉圖本來是要論述個人正義,為了說明個人正義,用城邦正義作為鋪墊和比方,但,柏拉圖實際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論證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圖的這種證明方式給了后人一個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個人正義之外,還存在著城邦正義,或者說,還存在著國家制度的正義。后來人們在思考國家正義、法律正義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對人類文明發生重大影響的思想成果。而我國古代沒有關于國家正義問題的思考。我國古代雖然有對個人正義的思考,但這種思考主要涉及個人義務、行為,基本不涉及國家制度的正義問題,所以,其思考的深度遠不能同西方的正義思考相比。傳統中國政治法律思想史認為,君主制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可改變。如果沒有西方思想的引入,很可能,我們現在仍然生活在帝制或君主專制制度中。想到現今的社會,正義一直都是受人們褒揚的話題,正義的事情永遠都是被人們所稱頌的。然而什么是正義,我想很多人都是無法給出全面的解答的,或者即使給出了也是摸棱兩可,一個簡單的有思想的人都可以利用柏拉圖式的反駁推翻掉。社會現象紛繁復雜,人們的思想各色各樣,在此處正義的事情,放到彼處馬上就變成了荒唐的事情,甚至是極其不正義的事情。單純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總是片面的,多慮的思想去思考事情總是無法清晰的,生活中只能適事而行。
作為一本影響深遠的書籍,《理想國》內容不可謂不精彩,是一本可以很好了解城邦由來的書!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6
1.精神狀態不僅是反映精神的,更是影響物質的。生活、工作、學習的效益、收獲和成功都源自良好的精神狀態。
2.所謂瘋狂的愛,其實不是真愛,因為任何的“瘋狂”都不是可持續的。
3.各就各位,各安其業,恪盡職守,是秩序,是自然,是美德之源,是和諧之源,是幸福之源。
4.因為任何的美,都不是完美無缺、完美無瑕,追求完美,是美好的理想,是美好的過程,但,欲得完美,則未必是真的美。對美,如果貪得無厭,反而不美。
5.“‘在某種意義上半多于全’這句話確是至理名言!”,是的,有所不足,便有爭取;有所缺點,便有進步;以此類推……
6.“狗兒向著扔中它們的.石頭狂叫,卻不過去咬扔石頭的人”,是啊,日常中,很多人,很多事,往往也是這樣。
7.“一個真正專心致志于真實存在的人是的確無暇關注瑣碎人事,或者充滿敵意和妒忌與人爭吵不休的”,是的,這也正說明懂得不去做什么事和該放棄什么事,是人生的大智慧,不要事事都想插手,不要物物都想得到。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7
第三卷主要主要還是探討城邦護衛者的教育問題,上承第二卷提出的“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
首先是界定“音樂”即文化教育的內容,包括:①要在故事中稱贊地獄,因為唯有如此,才會讓護衛者具有勇敢、不怕死的品質。雖然蘇格拉底本人承認,《奧德賽》里面寫地獄恐怖的也有好詩,但是作為一個執政者,為國家利益仍然不許人們聽這樣的故事;②要“從詞匯中剔除可怕、凄慘的名字”;③刪去英雄人物的號啕痛哭,刪去挽歌。因為人們總是善于摹仿的,護衛者需要的是自我克制,服從統治者,犧牲小我、成就“共和國”,因此就尤其不允許情感泛濫。于是節制和理智就成為護衛者的優秀品質,而國王的自我節制就是控制飲食和肉體上快樂的欲望;由此可見,號啕痛哭的英雄人物形象只會使理想國中的人墮落;④對于諸神之中最偉大的神尤其不應該寫得太無神的莊嚴氣象,以致唉聲嘆氣;也不允許把英雄描寫得卑鄙貪婪、蔑視神、人;⑤不應該常常大笑,除了要有節制,還是要有節制。正如第二卷所說“節制與正義”是好的,雖然艱苦;⑥真實高于一切。“虛假”可以留給醫生和統治者,醫生以其為藥物,統治者用來應付敵人,應付公民,而普通人則不允許欺瞞,否則就是犯罪;⑦禁止“要年輕人認為神明會產生邪惡,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⑧對于要描寫的“人”,必須要正義。以上就是蘇格拉底提出對于城邦里“故事”內容的要求。
接下來討論故事的`形式與風格。風格分為三種:一為簡單敘述,即表達詩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與其講述;二為摹仿;三為兩者兼備。蘇格拉底認為應該教導人們盡可能地少去摹仿他人,盡量使用敘述語言來進行教育。尤其不能摹仿女人、奴隸、壞人、鄙夫、鐵工等等,也不可以摹仿馬嘶牛叫、大河咆哮等等。蘇格拉底極度得歧視女性和奴隸,而且他認為簡單敘述適合君子,而摹仿適于小人,盡管摹仿更有市場,但不符合統治政策必須清除。但是蘇格拉底不是很極端,對于摹仿也不是完全打壓,“為了對自己的有利,要任用較為嚴肅較為正派的詩人或講故事的人,摹仿好人的語言,按照我們開始立法時所定的規范來說唱故事以教育戰士們”。某種程度上來看,理想國和《1984》還是很像的。
風格之后,二人開始討論詩歌和曲調的形式問題。這一部分卻不是純粹的藝術形式探討,而是討論哪種形式才更適合于城邦的統治。曲調方面,僅留多利亞調和佛里其亞調,一剛一柔,能夠恰當地摹仿人們成功與失敗、節制與勇敢的聲音。至于樂器,留下長笛、七弦琴、七弦豎琴,其他全部剔除,同時節奏必須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節奏,進而使音樂和曲調適合這種生活的文詞”。這樣才能夠“凈化”成功,并認為“只有通過‘清洗’產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想國的街頭原來是千人一面唱同一首歌。如果這個時候的理想國忽然刮進一股“巴赫金旋風”,民眾起義推翻統治者,要求建立觀點多元、價值多元、體驗多元的真實又豐富得世界,那樣蘇格拉底就瘋了。但可惜的是,教育從娃娃抓起,民眾早就丟掉捍衛人性的思想和激情了。言歸正傳,因此,詩人必須使年輕人進入健康之鄉,從童年時就耳濡目染,與優美、理智融合為一。
然后蘇格拉底講到了一個有趣的話題——“愛”。正確的愛是“對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種有節制的和諧的愛”,因此城邦法律“一個愛者可以親吻、昵近、撫摸被愛者,象父親對兒子一樣;如要求被愛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在與被愛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觸中,他也永遠不許有任何越此軌道的舉動,否則要譴責他低級趣味,沒有真正的音樂文藝教育”,“音樂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達到對美的愛”。所以柏拉圖之愛應該是一種有節制的對于美和智慧的愛。
談完音樂教育,接下來是體育教育了。對于身體鍛煉,蘇格拉底認為“復雜的音樂產生放縱,復雜的食品產生疾病;至于樸素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一個人要做到這些,之后就不必過分擔心身體。而“對于體質不合一般標準的病人,不值得去醫治他,因為這種人對自己對國家都沒有什么用處”,多有納粹風格。同時城邦也必須有“好的”醫生和法官,法官必須年紀較大,否則無法辨別正義與不正義。
在心靈和身體兩方面,蘇格拉底認為“用音樂照顧心靈,用體育照顧身體”,二者不可有偏頗,必須將愛智和激情和諧起來,否則非“野蠻而殘暴”即“軟弱而柔順”。只有二者和諧,才能更好為城邦服務。
最重要的,城邦還需要一個統治者。“群龍無首”的理想共和國一定會“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因此統治者的條件比較苛刻,年紀要大一點,而且是“最好的人”——護衛者中最鞠躬盡瘁,為國家利益效勞的人,而且隨時接受考察,同時還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統治者選拔助手,依據的事簡潔版的“九品中正制”。最后,談到對于護衛者的法律。護衛者“除了絕對的必需品意外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產”,“任何人不應該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倉庫”,因為如果“他們要是在任何時候獲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錢,他們就要去搞農業、做買賣,就不能再搞政治做護衛者了”。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8
讀書是艱難的,我這樣和我的老師和同學說,因為我們知道在很多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面對比我們在書中見到的更加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在我們的現實中間,所以我們知道我們必須將我們所讀的書和我們的現實區分開來,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就必須知道我們該怎么樣去理解我們的書和我們的人生,或許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失去很多的東西,因為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這樣的理解,就是說我們只是能在書的表面來看待很多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再次回歸到書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將我們的書丟到了一邊,或許在我的這個讀書的感想中,我這樣理解, 柏拉圖《理想國》并不是我們在一個很短的時間總可以讀的懂的,但是我們還是去讀了,或許我們的努力是對的,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卻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的事情,就是在這個書讀完之后我們還是和沒有讀以前一樣的,我們將書已經忘記,我不是一個書的萬能者,但是我還是希望既然我們來讀書,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點,或許那樣是好的 ,我這樣來理解,但是當我在讀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討論的時候 ,大家開始關注的是老師所說的另外的一本書,另外的一個理解,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去讀,或者說我們的讀書是一個短暫的游客的過往,那么我們得到什么了嗎?或許用現在的人們很現實的觀點來問這樣的問題,或許會說,我們還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許如我們的.讀書一樣很艱難!
閱讀柏拉圖《理想國》我想給我最大的感想或許還是告訴我作為人要尊重自己或者別人的選擇,因為在書的結尾因為人自己的對于神的不同的選擇造成的彼此的不同的命運而告訴人們,自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或許在人與神的二元分化中我們理解的簡單了,但是事實上的理解是我們該怎么辦?麥金太爾說:人生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人的一生中充滿了選擇!是的,法律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但是在我們自己的理解中我們卻不尊重法律,我們沒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會說,你說了那么多的東西,但是那都是廢話,有什么用呢?因為人在自己的理解中還是要生活的 ,現實或許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說的能給我們衣食和溫飽嗎?或許這個問題是個問題,或許這個問題不是個問題,因為我說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們去理會現實的生活,我們說的是一種自己的對于自己的選擇的尊重,你或許會說他沒有什么現實的意義,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的話,那么一個大學生就不會被活活的打死在街頭,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不會將自己同學了四年的同學活活的打死在自己的宿舍中。。。。。。。。或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我將要寫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讀書筆記中,我還會說到這樣的問題,因為在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兒或者康德在他們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發生的故事吧,你會看到的,那時我們會感嘆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許霍姆斯是對的,因為在我們的理解中,選擇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個西方的哲學家(名字我忘了)說: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會理解上帝!同樣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會理解法律!我在自己的大學的總結《你學道了什么———給孤獨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這樣的話,因為自己理解這樣的艱難。或許你要作出了選擇的時候,你還沒有信仰,那個時候,你怎么理解?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9
讀書是艱難的,我這樣和我的老師和同學說,因為我們明白在很多的狀況下,我們不得不面比較我們在書中見到的更加讓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在我們的現實中間,所以我們明白我們務必將我們所讀的書和我們的現實區分開來,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就務必明白我們該怎樣樣去理解我們的書和我們的人生,或許在很多的時候我們會失去很多的東西,因為在這樣的理解中我們還是沒有辦法脫離這樣的理解,就是說我們只是能在書的表面來看待很多的東西,但是當我們再次回歸到書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將我們的書丟到了一邊,或許在我的這個讀書的感想中,我這樣理解, 柏拉圖《理想國》并不是我們在一個很短的時光總能夠讀的懂的,但是我們還是去讀了,或許我們的努力是對的,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卻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們所期望的那樣的事情,就是在這個書讀完之后我們還是和沒有讀以前一樣的,我們將書已經忘記,我不是一個書的萬能者,但是我還是期望既然我們來讀書,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點,或許那樣是好的 ,我這樣來理解,但是當我在讀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討論的時候 ,大家開始關注的是老師所說的另外的一本書,另外的一個理解,那么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根本就沒有去讀,或者說我們的讀書是一個短暫的游
客的過往,那么我們得到什么了嗎?或許用此刻的人們很現實的觀點來問這樣的問題,或許會說,我們還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許如我們的讀書一樣很艱難!
閱讀柏拉圖《理想國》我想給我最大的感想或許還是告訴我作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別人的選取,因為在書的結尾因為人自我的對于神的不一樣的選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樣的命運而告訴人們,自我要對自我的選取負責,或許在人與神的二元分化中我們理解的簡單了,但是事實上的理解是我們該怎樣辦?麥金太爾說:人生就是一個選取的過程,人的一生中充滿了選取!是的,法律是我們自我選取的,但是在我們自我的理解中我們卻不尊重法律,我們沒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會說,你說了那么多的東西,但是那都是廢話,有什么用呢?因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還是要生活的 ,現實或許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說的能給我們衣食和溫飽嗎?或許這個問題是個問題,或許這個問題不是個問題,因為我說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們去理會現實的生活,我們說的是一種自我的.對于自我的選取的尊重,你或許會說他沒有什么現實的好處,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有一個基本的理解的話,那么一個大學生就不會被活活的打死在街頭,一個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不會將自我同學了四年的同學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我將要寫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讀書筆記中,我還會說到這樣的問題,因為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書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兒或者康德在他們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發生的故事吧,你會看到的,那時我們會感嘆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許霍姆斯是對的,因為在我們的理解中,選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個西方的哲學家(名字我忘了)說: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會理解上帝!同樣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會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學的總結《你學道了什么---給孤獨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這樣的話,因為自我理解這樣的艱難。或許你要作出了選取的時候,你還沒有信仰,那個時候,你怎樣理解?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0
當之無愧的是哲學經典。想象當時的那個時代,能有這等思想、創見和邏輯能力堪稱大師。有人說這部書可能是柏拉圖對蘇格拉底思想的記載,就像《論語》由孔子的弟子編撰而成,但是我更贊成是柏拉圖思想的觀點,只是他通過蘇格拉底同他人對話辯論的方式寫作,當然這其中或多或少存有蘇格拉底的部分思想。也有人說,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關系就像中國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的關系,起初一看確實對應工整、時代也相近,但若仔細推敲他們互相的關系、著作及思想的繼承與發揚,他們還是不能對等的,當然若從方便記憶的角度看,卻是可以的。
首先,這是一部哲學著作。剛開始讀看到讀者評論說文中都是無聊的邏輯推理和驗證,‘‘太無聊了’’,而放棄了,對此我只能表示呵呵。因為我認為,既然你選擇讀《理想國》,必定對它有所了解和認識,更知道它是一部古代的哲學著作,且對后世影響深遠,那么怎能不認真對待,最起碼也得奮力讀完吧。至少對我個人而言,以前只是聽說其大名,但一直是高山仰止、不敢褻玩,而今鼓起勇氣卻是戰戰兢兢,我是抱著一種敬畏之心去嘗試這項努力的,我想見見這個廬山真面目,免得最后被人譏笑讀了幾十年的書,連這么有名的《理想國》都沒讀過,豈不丟人。于是端正心態,鐵心將其讀完。
雖然,在讀的過程中有過畏難,也有許多困惑,但讀完后卻覺得味如品茗、心曠神怡,收獲很大。它也并不那么費解和令人難以接受,它雖做的是哲學思辨,但以豐富多彩、精彩絕倫的比喻貫穿始終,使人沉浸其中如入桃花源。
其次,它的論辯由淺入深,由小見大,從低到高。先從正義與非正義的命題開始,到婦女與兒童的培養,善與惡、快樂與痛苦等,逐步走向深入,最后為我們勾勒了三類政體——寡頭政治(以個人攫取財富為目的)、民主政治(追求極端自由)和僭主政治(通過戰爭手段達到集權統治)的不同慘景,為我們展示了它們的'不足和不足取,并為我們描畫了五類人,即王者型、貪圖名譽者型、寡頭型、民主型和僭主型,且按照出場順序進行了排列。講述了人的三類部分或三種不同的人即欲望(愛錢或愛利)、愛勝(愛敬)和愛學(愛智)之間的激烈斗爭,告訴我們什么是最好的人——至善者,什么是最理想的政體——王政,什么是快樂——停止痛苦,保持健康。
最后,很多人說《理想國》是烏托邦,我并不這么認為。我覺得,它雖然描述的是一種很理想的國家,運行很理想的政治體制,擁有很理想的人民,最后達到很理想的生活——幸福的彼岸。其實作者在文中承認這種理想是不切合實際的,也很難實現,但他只是通過分析探討其反面不利的因素,并嘗試予以克服和糾正,達到逐步完善的目的。我覺得它不像桃花源那么人間仙境,那么可望不可及,反而是很有政策指導意義的,即使不能實現,也向美好近了一步。理想不理想,就看人心中是否有夢想。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1
然而這種靠家庭倫理關系維持統一整體的國家,是否真能達到柏拉圖所期望的城邦幸福和正義?我個人認為按照優生原則進行婚配的舉措和婦女兒童公有的設想都只是一種空想,很難實現,即使國家強制實行了,結果也不可能像柏拉圖預想的那樣美好。婚配的不自由和孩子的優生問題都是違反人性的,盡管設計者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最大的善。
前面已經說到,為了讓后代更優秀,統治者會秘密設計一些抽簽技巧,使最不優秀的人總沒有結婚的機會。用當今的話來說,這實際上是剝奪了他們最基本的人權,如果連這一點基本人權都沒有,還談什么正義?也許柏拉圖認為,為了達到整個國家的正義可以犧牲一小部分人的正義,這種通過壓制個人全面自由的發展來實現整體利益的設想是否合理?況且,哪些人優秀,哪些人不優秀,雖然有一個固定的衡量標準,但錯把優秀者劃分入不優秀的行列,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發生的可能。任何秘密的操縱不可能永遠不被揭曉,當這些被認為最不優秀的人屢次碰壁,開始懷疑自己的運氣,最終發現統治者的“秘密陰謀”之后,可想而知,一定會怒不可遏。而這種憤怒很可能轉化為最強大的造反力量,成為城邦安全與穩定的隱患。這就存在不和諧的因素,已經與理想國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衛國者不能隨心所欲的挑選自己喜歡的女子做妻子,而要接受統一分配,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人畢竟是有感情的,不像動物。不是自己期望的,自己能喜歡嗎?彼此能和諧共處嗎?我們國家在某個年代,曾經也出現過組織安排的婚姻,事實證明那是荒唐的,那個年代的產物已經成為當今的笑談。柏拉圖要讓整個統治階級都來參與妻子分配,這是不現實的。婚姻家庭是國家這個有機體最基本的組成細胞,婚配不合理或愛情悲劇,都將對整個城邦產生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孩子出生后要離開生母,統一由專門的官員和保姆喂養及教育,并使父母與孩子彼此不能相認。這樣的孩子得不到母愛,也不可能得到個體的特殊照顧。他們不知道親情是什么,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有千千萬萬個父母,但是沒有任何一個父母能給予他們真正的愛。結果最有可能的是,造成心理孤僻、心靈的扭曲、對親情的冷漠、對別人的不信任等多種心理問題。無論他們將得到多么好的城邦教育,一個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怎能期望他們但當大任?而秘密處死非優生的孩子更是殘忍的,反人道的。
柏拉圖認為城邦成為一個大家庭,一切事物都是共有的,這樣人們會對城邦的一切更加關心,更負責任,城邦將會成為一個其樂融融的天倫之地。而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一件事物為越多的人所共有,人們對它的關心便越少。”(《政治學》1261)同樣,一個如此龐大的家庭,如此眾多的親屬,不但不會增進人們之間的互敬互愛之情,反而會使親屬關系變得淡漠,父不親,子不孝,更別說其他人倫關系。另一方面,柏拉圖主張對欲望的節制(智慧、勇敢、節制、正義是柏拉圖主張的四大主德),克制對婦女的情欲被視為節制的典范。但是他又主張婦女公有制(兩性關系不固定),也不禁止兄弟姐妹間的兩性行為。這樣的克制是無益之事,節制的美德也隨之喪失。
柏拉圖在女權問題上似乎也有一點矛盾。他論證了婦女與男子具有同樣的天賦,適合做一切男衛國者能做的工作,各種行業男女都一樣可以參加,甚至認為女人可以和男子一樣裸體操練,可以上戰場,可以接受同樣的教育,可以參政等。但他又對婦女持有歧視態度,“任何我們所關心培育的人,所期望成為好人的人,我們不應當允許他們去模仿女人,與丈夫爭吵、不敬鬼神、得意忘形,一旦遭遇不幸,便悲傷憔悴,整日哭泣”他將婦女同沒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或沒有受教育的奴隸看成一樣的人,“各種各樣的欲望、快樂和苦惱都是在小孩、女人、奴隸和那些名義叫做自由人的為數眾多的下等人身上出現的。”、“婦女心胸狹隘,吝嗇貪婪”等等。所有這些例子,柏拉圖都流露出了對婦女的輕蔑,認為她們不應該是衛國者所效仿的榜樣,而只能作為反面的例證。柏拉圖算不算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呢?
“女權主義”是一個現代的詞,它的基本目標是追求男女平等,同時強調婦女的主體性,滿足婦女的欲望,提高婦女的權利。從兩性機會均等的方面來看,柏拉圖是有這方面的追求。但他對女性某些歧視性的看法卻傷害了女性的尊嚴和權利。柏拉圖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不徹底,他的.某些對女性歧視性的看法,至少說明男女在人格上是不平等。在古希臘時期,女性的地位極其低下,她們和奴隸一樣不能享受公民的權利,有時還要遭受男性的嚴酷對待,柏拉圖的思想相對他那個年代來說是超越性的,非常難得。但與現代的女權主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連尊重女性人格這一點都不符合,更不要說現代女權主義者提出的一些更為激進的主張了。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用了大約四分之一的篇幅來講他的藝術觀念,其中主要是對當時雅典各種藝術的激烈批評,他反復論證詩歌、戲劇等藝術對城邦的危害,主張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嚴格的審查。例如他對荷馬的史詩幾乎是逐章逐句進行了分析和批判。但柏拉圖本人對詩歌是喜愛的,對荷馬也是深懷敬意的。因此他對詩歌、戲劇等藝術形式的批評不是出自一己好惡之情,而是出自更深的社會、政治以及人的靈魂的考慮。
在柏拉圖時代,古老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夠像往常一樣擔負起教育重任了。詩歌等藝術過去所護衛的道德觀念正在被各種新思潮侵蝕,它們原有的整體精神和道德價值不能被認識,音樂、詩歌、雕塑等藝術在這一時期的思想影響下,漸漸變得繁復雜多,傾向于滿足人們的感官享受和一般品味。審美情趣不再向上提高,而是屈就于大眾的趣味。在柏拉圖看來大眾的趣味是受肉體欲望驅使的,而肉體欲望是靈魂中最不應該被鼓動的部分。如果詩歌等藝術方式鼓動的不是人純潔向上的道德理性,而是追求快樂和享受,那么它們就最不適宜用于教育。城邦的性質要靠公民來決定,而公民的心靈又依賴于城邦。理想的城邦和理想的心靈都要靠教育來塑造。國家的正義要靠靈魂的正義來實現,靈魂的正義只有在適宜的教育基礎上才能逐漸達到。
柏拉圖認為傳統的詩歌神話等藝術形式,不能夠塑造靈魂的內在和諧,從而不能達到城邦的正義。首先,神話詩歌對神進行了虛假的描繪,在神話中神被描寫的丑陋不堪,他們勾心斗角,耍弄陰謀詭計,兒子對父母不敬,夫妻之間明爭暗斗,神充滿了肉體欲望不能克制等。其次,對英雄人物的描繪也極力渲染他們的情緒化和無理智的一面,如貪婪自私、貪生怕死、殘暴狂虐。神與英雄是兒童及成人模仿的對象。神和英雄被描寫的與常人無異,并樹立了惡劣的榜樣,這無疑會對青年的倫理道德產生極為有害的影響。在這種詩歌神話的熏染下,人的靈魂不是去向善、追求正義、節制,而是直接扼殺了這些美德,走向它們的反面。再次,柏拉圖認為,神話詩歌及戲劇采用的模仿方法也是有害的,他舉了“三張床”的例子,說明理念(相)世界是最真實的世界,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藝術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因此,藝術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與真實世界隔了兩層,是最不真實的,最沒有認識價值的。藝術家們是無知的,他們的模仿術也欺騙了一些無知的人。此外,模仿術模仿最多的對象是靈魂的情感部分(柏拉圖認為情感是靈魂的低賤部分),藝術鼓勵靈魂的情感與欲望這些本應加以克制的部分,使理性在靈魂中的斗爭遭到失敗,人變得情緒化,沒有理性。因此文學藝術無助于培養人的勇敢、節制等美德,反而會敗壞人的靈魂,柏拉圖主張將藝術家和詩人驅逐出城邦。
好書需要反復閱讀,細細咀嚼、慢慢品味,以求常讀常新,若能有所啟發便不枉一讀。慚愧的是,我也只是草草的讀完了一遍,也許并沒有讀懂多少,可能對柏拉圖還有一些誤解的地方,希望以后能不斷改進、充實。
《理想國》讀書筆記 篇12
其實《理想國》是政治學的著作,這我在第一篇的讀書筆記中已經說了,所以他要解決的也是關于國家的建設的問題,我們明白的是,在人與人之間構成社會的時候起,國家的建設就已經引起了人的關注,個性是在以后的人們的論述中有很明顯的體現,(在這個讀書筆記結束后我將寫關于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的讀書筆記)所以關于國家的建設我們務必深刻的理解之后你才明白為什么那些寫于書紙上的言論是那樣的重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群體了,他們已經擴大了,而治理的艱難也就體現了出來,這個時候,什么樣的國家結構是合理的,什么樣的國家的形式是合乎人的理性同時也合乎大多數人的利益的,就需要一個清晰的認識和厘定了,在柏拉圖的理解中我認為由于他自我的貴族的身份和他處于當時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領袖伯里克利去世而民主政治沒有很好的發展的時候,外受到斯巴達人的統治,內部也不怎樣協調的背景下,他思考的是如何從一個完善的角度來更加有利于制度的建構,同時能夠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的時候保障城邦的正義,所以政體的選取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入了這樣的思考,是時代的情勢所要求的,當然其中有柏拉圖自我的哲學家的思考在里邊。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討論的政體有五中,即王政政體,民主政體,暴君政體,寡頭政體、僭主政體。柏拉圖也分別給出了五種政體不一樣的內在的性質和本身存在的區別,我們或許明白,在這五種政體中在這天我們實行的主要的政體就是民主政體,誠然,在柏拉圖的理解中他認為最好的就應是一種哲學王統治的王政,那樣的話,因為哲學王自我的素質優異于常人,所以在城邦的建設中就能夠到達最好,而最壞的或許暴君的統治了,因為那是一種毫無秩序可言的政體,而在那樣的社會中一切的東西的發生和其他的什么都來自于君主的意志,那么就毫無一個預期可言,在那樣的時代中,國家的統治是十分的不穩定的,那么在哲學王其次的就是民主政體,就是我們在這天廣泛實行的這種,當然我們要清楚的是在我們這天的民主政體的形式中和柏拉圖的理解是有區別的,但是它們在理念上和在目標上 是一致的,盡管他可能不怎樣好,但是就如同我的一位憲法學的老師在講憲法的時候說的那樣,此刻的 制度(當然很大的程度上是指法律方面的)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是最起碼的一點我們明白他不是最壞的。這樣的理解和這樣的思維或許是我們所欠缺的,所以我想說的是,在我們這天,從柏拉圖的城邦建設理念出發而產生的一系列的東西在我們這天的眼中
或許是不怎樣樣的,但是從那個時代起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于民主和自由的探索,在這樣的政治體制的理想追求中我們正在逐步的完善我們的生活。
這天的時代是一個民主發展很好的時代,在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中,思想的發展和自由的理想的 傳播,將導致人的生活發生很的變化,我們明白,柏拉圖告訴我們的或許不僅僅僅是一種政治體制的'追求,更多的 是對人的關懷,這個在這天的時代中是需要體現的,我們這天以人為本或許是一種這樣的追求了,但是,對于人的 尊重和理解由來已久,這是西方的東西,或許能夠這樣說,我們這天的很多的東西無不是來自西方,政治體制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而我們封為經典的馬克思就是西方人,所以我們無法回避和西方的思想的碰撞,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的,從對于柏拉圖的 閱讀中我明白了追求那種理想制度的艱難,但是這天我們的時代卻連一個最低的限度的東西都沒有到達,或許這個是我們理解的問題,錢中書先生在<圍城>中說:中國人就是厲害啊,外國的東西,來一件毀一件。或許是一時的憤激之語,但是也不無道理的,所以我們明白,在這天的時代中國家的建制或許是很重要的,改革的必然在我們這天國家的背景中就是如同在柏拉圖的時代------你明白我的意思并不是一種簡單的類推-------民主政治的追逐需要我們的努力,因為我們還沒有那樣的理解和那樣的體驗,從清王朝倒臺到這天,你看道了什么?或許我已經扯遠了,
但是,理解卻是必要的?那你理解嗎?
【《理想國》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理想國》讀書筆記01-10
理想國讀書筆記06-18
理想國讀書筆記03-03
理想國讀書筆記精選09-01
理想國的讀書筆記09-24
理想國讀書筆記09-24
理想國的讀書筆記08-24
《理想國》讀書筆記08-24
柏拉圖理想國讀書筆記08-23
柏拉圖理想國讀書筆記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