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么讀書筆記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線都有三個重要的聯系,這些聯系是每個人必須銘記于心的。他們的現實由這些聯系構成,他們所面臨的問題都是這些聯系造成的。由于這些問題總是不停的纏繞著人類,人類就必須不斷地回答這些問題,并表現出每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個人概念。第一:我們并非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必然要和他人發生了關系。為自己的幸福,為人類的福利,每個人都要和別人發生關聯。個人的脆弱性和種種限制,使得他無法單獨達到自己的目標。只憑個人的力量來應付自己的問題,它必然無法保持自己的生命,也無法將人類的'生命延續下去。因此,生活問題的每一種答案都必須把這種聯系考慮在內,即必須慮及“我們生活于和他人的聯系之中,假使我們變得孤獨,我們必將滅亡”這件事實。
我們的最大目標就是: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和我們的同類合作,以延續我們的生命。第二:我們居住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并借其所提供的資源而得以成長。因此,我們如何發展我們的身體和心靈以保證人類的未來得以延續?這是一個向每個人索取答案的問題,沒有人能夠逃避它的挑戰。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我們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生活情境的解答:他們顯現出我們的心目中認為那些事情是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有價值的。而所有的解答又都被“我們屬于人類”以及“人類居住于地球”等事實限制。當我們慮及人類肉體的脆弱性以及居住環境的不安全性時,為了我們的生命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必須拿出毅力來確定答案,這就像面對一個數學問題而必須努力解答一樣。我們不能單憑猜測,也不能希圖僥幸,而必須用盡各種方法,堅定地探尋答案。我們雖然不能發現絕對完美的永恒答案,但是卻能竭盡所能來找出近似的答案,并通過不停的奮斗,以求更為完善的解答。這個解答能針對“我們被束縛于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這個事實,以及環境所帶來的種種利害關系。第三:我們還被另一種聯系所束縛。人類有兩種性別,愛情和婚姻即屬于這種關系。個人和團體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須顧及到這個事實,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不能對此問題避而不答。人類面臨這些問題的所作所為就是答案。上述三種聯系構成三個問題:如何謀求一種職業,使我們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
如何在我們的同類之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能相互合作并享受合作的利益?如何調整我們的自卑,以適應“人類存在有兩種性別”和“人類的延續擴展,有賴于我們的愛情生活”等事實。個體心理學發現,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這三個主要問題之下。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的反應,都明白的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舉例來說,假如有一人他的愛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對職業也不盡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他又發現和同伴接觸是件痛苦的事,那么,憑他的生活中的這些約束和限制,我們可以斷定:他一定會感到“活下去”是件艱苦而危險的事,他擁有的機會太少,而承受的挫折太多。他的活動范圍狹窄,可以用他的判斷來加以解釋,即“生活的意義是保護我自己以免受到傷害,把自己圈圍起來,避免別人接觸”。反過來說,假如有一個人,他的愛情、生活的各方面都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獲得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交游廣闊而且成果豐碩,那么我們能斷定:這個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屬于創造性的歷程,它提供了許多機會,并克服各種困難。憑他應付生活的多種問題的勇氣,即可作出如下斷言:生活的意義是對同伴發生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要對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2
阿德勒認為,人這一生必須面臨的三大制約(也可以稱之為人的局限性):
一、我們都必須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目前并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人類與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必須共存,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善待這個地球。
二、這個星球上,除了我們自己,還有其他人,一切組成這個星球的人類體系。所以我們必須與周圍人相互關聯,因此要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
三、人類有男有女,這同樣是個人和社會得以維系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人這一生中都無法繞開愛情和婚姻這個問題。即兩性關系。
因為有這三種制約,便有了接下來的三大問題:
一、既然我們的星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人類獲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應該怎樣定位,才能達到與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兩性關系”?
而這一切的表現形式都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職業、人際關系、兩性關系。這幾乎涵蓋了我們活著的一切內容。如果一個人既沒有工作、又沒有朋友、也沒有家庭和伴侶,是否可以說他是活著的,然后這種真空狀態應該是很難的,我們總會與這個社會發生點什么。而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將活著視為一個充滿危險的'事情,盡量避免一切的外來接觸,進行自我封閉,最后只有與現實不斷失聯,生存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相反,如果一個人擁有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賴的朋友、美滿的婚姻。他將活著視為一個“創造性”的過程,于是他的生活充滿了各種機遇,即使遇到困難,也有超凡的勇氣去解決。
因此,阿德勒認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并積極地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其實若非仔細想過,我們很難看到自己處于地球、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關的個體,我幫助了你,你幫助了他,他又幫助了我,都是息息相關的形成一個社會運作系統循環,才會推動社會向前,推動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閉的個體。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專注于自己的內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為出發點。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3
自卑的表現多種多樣
阿德勒觀點——
“自卑情結”是個體心理學的重大發現。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在意識到他要面對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表現出的無所適從。
哭鼻子和抱怨的軟弱其實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騖遠的目標,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結的作祟。
以我自身為例,我是個比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不同——
小時候因為幼年時幾次受外傷后腦、腦門上都留下傷疤,覺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初中前后,因為哥哥姐姐都比我長相好看,他們總是被夸,而我卻總是被忽略的那個,因而感到自卑;因為早戀高中復讀,所以大學全班我年紀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為自己情商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擱置、排擠,感到自卑。
可是,我的自卑表現出來的是驕傲。
多年前,一個閨蜜曾當面跟我說:“開始認識你的時候,感覺你特別高冷,驕傲得不正眼看任何人。”
另一個妹妹也很坦誠:“姐,你的氣場太強大,有時甚至會壓過你的某些上級。上級被下級比下去了,你想他們心里能舒服嗎?”
其實,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蓋自卑,用表面的強大來遮掩內心的脆弱。
自卑是進步的動力
阿德勒觀點——
自卑本身無可厚非,它是進步的動力,可以說,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或許對于外星人來說,人類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類覺得自己是最為弱小的原因。從某些角度來說,也確實如此。
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幾次工業革命為例——
第一次工業革命:xx世紀60年代——19世紀4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60年代后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第四次工業革命:20世紀后期,以系統科學的興起到系統生物科學的形成為標志,形成系統生物科學與技術體系,將導致的是轉化醫學、生物工業的產業革命。
正是因為人類在面對浩瀚的宇宙、強大的自然面前極度弱小、常感無能為力,才激發了文明科技的進步。
追求優越感是進步的源泉
阿德勒觀點——
人生命的意義不同,追求優越感也便是自己獨有的。生命的意義像一首詩,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義,是一種追求,一種動力。
面對誤入歧途的人,我們應該引導他們:追求優越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但是,只有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為了社會的發展而奮斗,才能夠超越生活,順利獲得優越感。
我的“空虛”與“充實”——
四十六歲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驢子拉磨一樣的工作之外,我的精神貧瘠、內心空虛,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該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該往哪兒放、我的大腦該思索些什么......
空虛與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體,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動在這世上。直到2107年初突然覺醒。
從那時開始整整兩年的時間,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時,堅持鍛煉身體、堅持讀書、寫公眾號,不斷充實自己。累,并快樂著。
20xx年底,我加入十點成長計劃、邂逅寫作訓練營,經過21天的摸爬滾打,不僅學到了“萬能寫作法”,還深受訓練營優秀同學們的影響,他們聰明且勤奮,活潑又熱心,相互鼓勵著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們有更多的交流,因為我深知:跟優秀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向優秀靠攏。
這兩天,為了參加1月7日開始的閱讀訓練營,我又在拼命看書、儲備知識。
《記事本·圓夢計劃》、《活用一輩子的筆記術》、《番茄工作法圖解》,讓我很懵很累的同時,受益匪淺:我建造了自己的《夢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單,把三年的長計劃分解年計劃、月計劃,并立下“終生學習”的宏愿。
我曾極度自卑,也因此空虛、迷茫、痛苦不堪過。
但現在,我沒有時間煩惱,被那么多未知的領域吸引著,如一塊海綿,我貪婪地吸吮著其中的營養。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頭看向自己走過的路,一步一個腳印,深沉又篤定。
正如《記事本·圓夢計劃》的作者熊谷正壽所說:“我仍然大膽地描繪著遠大的夢想,也許會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謙虛,光會畫大餅,但對于我而言,這絕對不是一場白日夢,我深切相信美夢將會成真。”
也許,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現吧。
自卑與優越,是相輔相成的一對。
自卑并非難以啟齒的弱點。
在面對更加優秀、美好的事物,自慚形穢并不丟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尋求優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標!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4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他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從尋找人生的意義出發,幫助我們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實的生命意義。
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一個人的現在是基于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自卑并不可怕,關鍵在于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他理論的最后實踐點是認為要想變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優越和完善,通過合作讓個人為完善的`社會而奮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優越感。
整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合作的重視。無論是解決個體的問題,還是解決社會性的問題,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獻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幾乎在每個章節,作者都寄希望于合作的良好互動能夠幫助人從自卑走向超越,從自私步入到奉獻,進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從小培養合作能力,首先是從和母親的合作開始的。當母親和孩子合作愉快,關系變得良好而穩定的時候,孩子會再把這種關系延伸到父親身上,之后再將這種關系延伸擴大到周圍環境中。
這個合作的觀點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一直以為我們都處于一個競爭的環境,特別是在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的日常交往中,我們看中的總是比較、競爭以及比別人好,我們極少會欣賞合作和培養合作的精神,甚至我們也厭倦了奉獻,認為奉獻對個人毫無幫助,是個人道德走入到一個極高境界之后的錦上添花,卻沒有意識到奉獻和合作如何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意義感,產生積極的影響。殊不知,奉獻和合作帶來的個人價值感對于我們完善自我、認同自我產生了多么大的影響,是我們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讓我們在這個社會性的關系中彼此和平相處的重要原因。
也許現在看來,阿德勒的部分觀點并不那么完美,也沒有深入探討,特別是為什么單一的指出合作的解決方式,卻極少談論別的解決方式一樣。同時,他對于人的信心,沒有考慮到人性的丑惡,預計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學影響。
但,作為一個20世紀早期的學者,在當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關注的年代,他的觀念是超前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值得學習和反省。
看完這本書,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培養我們的合作動力與合作能力,并且如何不讓競爭性不斷左右我們的眼光,如何學習欣賞他人的合作。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5
作者阿德勒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本書重在強調社會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讀來也許感覺不算完美,其實在很多方面具有開創性,后人是在其基礎之上逐步趨向完善。一共十二章,專門談論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個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現狀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辦法尋求變化與超越。這時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轉化為動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奮斗目標上、精力用到具體事情上還是盯著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無形中會導致缺陷被無限放大,最終真正變成了自己無法跨越的障礙。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關鍵是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確立目標,把注意力向外擴展,將不足化為動力,自卑就可以轉化為改變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開篇即說明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我理解為通過奉獻獲得社會認同,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所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必先融入社會,對社會和他人發生興趣,并且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書中說到,所有的失敗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合作能力極低,這里我不大清楚有沒有道理。實際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對社會對他人產生興趣的潛質,但這種潛質必須得到后天的啟發和培養,否則將來智力和理解力的發展會遇到巨大阻礙,這讓我想起曾在新聞報道中看到過的狼孩。
早期記憶是比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過武志紅兩本書,聽過他一些音頻,對早期記憶相關知識了解過一點。一個人從出生到六歲,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對世界的初步認知與詮釋,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說在六歲時人格結構基本已經形成,并成為日后相應行為的重要原因,對一生的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長史,尤其是早年經歷。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多么難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們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記憶。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事情,選擇記住哪些經歷,與他的生活風格密切相關。也許一些早年記憶不完全是真實發生過的,有可能經過記憶加工,但卻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表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以什么做為自己的起點。所以說早期記憶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一個人生活風格的根源和個性形成原因,之后這些特點再想改變,很難。
那么對家長來說早早培養孩子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合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好老師書中阿德勒的建議今天讀來并不覺得新奇,那些內容是現在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家長老師能夠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這些觀點還是很超前很有開創性的,后人是繼承發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節講到了夢、犯罪心理學、職業、愛情婚姻等等,貫穿整部書的主題是社會興趣與合作精神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是生命意義的來源,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而兒童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所以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6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小男孩去動物園看獅子。
在獅子籠前,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后全身發抖地說:“媽媽,我要回家。”
另一個孩子則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說:“媽媽,我一點都不怕。”
第三個孩子顯得勇敢一點,他一邊專注地看著獅子一邊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這三個孩子均感到自己處于劣勢,因此都產生了強弱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
故事里的三個男孩是大部分人的縮影。
當人們感到劣勢時,自卑的烙印使他們或在人多時不擅表達,或辦事時畏首畏尾,或沒有自己的主見,喜歡隨聲附和。
有這樣一本講述自卑的書,書中并沒有陳述過多克服自卑的方法,而是引導讀者找尋生命的意義,認清生命的本質。
這本書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心理學巨著《自卑與超越》。
這本書距今已出版了90多年,并繼續幫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生命的意義,克服自卑,走向優秀。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并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他早年受到弗洛伊德的賞識成為了他的學生。
后來,他反對弗洛依德將什么事情都與“性沖動”聯系起來,遂與弗洛伊德展開激辯。
不久,他就離開了弗洛伊德并創建了自己心理學體系“個體心理學”。
這本《自卑與超越》就是他“個體心理學”的巔峰之作。
在這本書里,阿德勒著重強調一個人擁有正確生活意義的重要性。
他認為對生活意義的錯誤認知會讓人在各個階段做出錯誤的行動,促使人更易產生自卑情結,從而陷入自甘墮落的漩渦里。
下面我會以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書中的重點內容。
一、尋找正確的生命意義
阿德勒說:“每個人,只有找到人生的意義,才能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那么什么才是正確的人生意義呢?
阿德勒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向我們陳述了人類受局限的三個事實:
1、我們都在地球上生活
2、我們并不是唯一的人類
3、人類有性別之分
這三點成為了束縛我們的枷鎖。
到目前為止,這幾個事實依然制約著我們,所以阿德勒得出一個結論:
人類所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及目標是在這個貧瘠的星球上,與同類建立聯系并進行合作,保證我們生命的不斷延續及人類命脈的傳承。
因此,社會是人們生存的保證。
阿德勒認為如果有人想靠自己面對所有困難,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基于以上三個事實他得出正確的生活意義是:
1、不斷的奉獻
2、個人要為團體貢獻力量
3、個人對他人產生興趣進行合作。
什么意思呢?
就是奉獻自己,與人合作。
與之相反地便是錯誤的生活意義。
對生活意義產生錯誤理解的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會對人類社會作出奉獻。
錯誤的生命意義往往會導致一個人擁有嚴重的自卑情結。
在這里我們提到了“自卑情結”這個概念。那什么是自卑情結呢?
阿德勒說:“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簡單來說,就是認為自我不能解決自己的處境,從而產生自卑的情緒。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有待改善的。
不過,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他們會因錯誤的人生意義喪失改變環境的信心和勇氣,最終選擇逃避。
他們有可能會發展成一個問題小孩,一個神經病患者、一個罪犯或自殺者——這是他們最后的逃避。
因此,只有找到正確的生活意義才能夠戰勝自卑情結,實現超越。
二、青春期對生活意義的錯誤認知對人有哪些影響?
對于父母來說,最痛苦的就是教育青春時期的孩子。
他們往往變得叛逆,更有個人主見。
輕的與父母頂嘴,重的離家出走,再嚴重點甚至會出現毆打父母的行為。
那么孩子為什么在青春期一改往日乖巧聽話的'形象,變得頑皮叛逆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一般沒有明確的界限,通常是14~20歲左右。
《自卑與超越》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原因是:
隨著他們身體發育成熟,心智提升,他們想證明自己不再是那個受大人驅使的孩子,而是一個可以獨立、已經成人、具有男子氣概或者有女人味的大人。
有三類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出現問題,分別是被寵壞的孩子,被忽視的孩子,經常被指責的孩子。
1、被寵壞的孩子
在青春期里最易遭受失敗打擊的就是那些被寵壞的孩子。
其實很容易理解,他們已經被父母養成了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外面的風浪了。
這類孩子在父母那里沒有體驗過失。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養成了第一時間找父母幫忙的惡習。
被寵壞的孩子希望自己一直處于童年時期,不想長大,因為他們不想擔負成年人的責任。
2、被忽視的孩子
被忽視的孩子在青春期這個階段會接觸到更多的人,可能會對未來抱有更好的期待。
這類孩子非常討厭被忽視的感覺。因此,他們希望別人都能關注到自己。
他們把重心放在如何獲取更多的欣賞上而不是為群體提供多少奉獻。
這種自我主義會讓他更加關注金錢和權利,因為這樣可以滿足別人所期望的。
3、被指責的孩子
這類孩子從小經常被父親指責,年幼的時候可能表現的十分溫順,但是他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報復的種子。
面對父親高大的形象,他會自卑,知道自己還不能反抗。
當他成長到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與父親抗衡時,他可能就會選擇反抗,甚至尋找機會攻擊父親,然后離家出走。
這有點像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意味。所以不能對孩子一味的指責,學會賞識教育還是很重要的。
為了避免在青春時期對生活產生錯誤的意義,家長們要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要避免溺愛或忽視孩子,也不要經常指責孩子,幫助孩子在幼年時期就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家長還要引導他們與人合作,學會奉獻,懂得靠為團體貢獻力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三、幫我們擺脫自卑實現超越的幾個建議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道出了人生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不會奉獻,不懂合作。
像犯罪分子、酒鬼、精神病人、自殺者等他們眼中所謂的“生活意義”只是屬于自己的,認為成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
他們為了自己的成功不擇手段,這樣做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不切實際的個人成就感。
為了讓人們能夠避免失敗,走向成功,阿德勒在工作,婚姻以及教育子女中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希望大家能夠因此受益。
1、工作
阿德勒建議我們不要只對掙錢有濃厚的興趣。
如果把收入的高低作為衡量工作的好壞,這會產生一心為己的錯誤想法,這樣的人在與人合作方面不會有太高的水準。
除此之外,那些逃避面對愛情和社會問題的人,他們會將自己的精力全部傾注在工作上,成為一名工作狂,這是作者不建議的。
他還強調,找到一份工作要有必要的堅持精神,不要頻繁跳槽,最終一事無成。
2、婚姻
阿德勒在婚姻這個難題中依然秉持著奉獻合作的核心理念。
他認為我們不應該將婚姻理解的太過狹隘。
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有的,它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婚姻雙方要擔負起責任,所以這要求婚姻雙方必須是喜歡合作的伴侶。
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在婚姻的過程中不要妄想控制另一方,因為誰都不是誰的附屬品。
他還希望男人要完全尊重女性在家里的付出,不以掙到的工資多少來評定一個人對家庭的貢獻。
因為母親在孩子身上做出的貢獻,已經被這個社會大大低估了。
3、教育后代
無論愛情與婚姻都需要細心的經營,全然的奉獻。
對于愛情和婚姻而言,最讓人關注的部分就是養育后代了。
阿德勒認為:要想讓婚姻變得和睦、幸福,孕育子孫后代是必要的環節。
在前兩個重點內容中,我們已經了解到一個孩子在幼年時期認識正確的生活意義有多么的重要。
家長們教育子女要從娃娃抓起。
不要冷落孩子,更不要寵愛驕縱孩子,對每個孩子做到平等對待。這需要父母自己拿捏好尺度,找到愛的黃金分割點。
父母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引導他們對其他人產生興趣,建立合作。
如果讓他在幼年時就知道為人類作出貢獻是生活的意義之一那就再好不過了。
父母的婚姻關系對孩子成長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父母關系不合,父母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將孩子作為爭執的焦點。
這樣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會非常差,因為在他的眼中父母糟糕的關系就是合作。
有句話說,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互相恩愛,這與阿德勒的教育觀不謀而合。
通過閱讀《自卑與超越》,個人最大的收獲是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意義,這會幫助我們從根本上克服自卑情結,實現自我超越。
也許他的人生意義不是唯一正確的,但個人十分贊同自我奉獻這一說法。
不斷地自我奉獻,不僅會讓人類社會健康發展,也會讓自己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份成功的事業。
愿單身的你能重拾人生的意義,克服自卑,實現超越。
愿為人父母的你能教育出散發著陽光般自信的孩子。
最后,分享《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自卑能毀滅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將成為內心強大的自己。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7
《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作者提出:每個人因為對其現時地位的不滿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與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共十二章。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這是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
生活中的每一個問題,幾乎都與職業、社交和愛情這三個主要問題有關。每個人對這三個問題作反應時,都表現了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義在于對別人和社會發生興趣以及能與人合作。
阿德勒認為對于人類來說,肉體和心靈二者是生活的表現,它們都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心靈正是指揮肉體朝著一種能使我們獲得安全和優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對他人產生興趣而又決心要為社會有所貢獻的人,心靈才有了克服困難的正確技術,使肉體正確行動,從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氣前進。
自卑感實際上是人類不斷發展的動因。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而努力奮斗的結果。優越感的目標取決于每個人所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類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視自卑心的強弱,以及個性、企圖心等。自卑與超越的相對強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許多種不同的性格與行為來。正因這股力量相當強大,若能夠妥善運用,則可以成為一股不斷突破的動力,否則,將成為另一個失敗的開始。
在人的所有心靈現象中,最能顯示著其中秘密的是個人的記憶。早期記憶又特別重要,因為它顯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簡單的表現方式。夢是是人類心靈創造活動的一部分。夢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適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覺。每個人做夢時都好像他在夢中必須努力追求優越感一般。
家庭對人類的影響也很大,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給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滅。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是家庭的延續。注意兒童的困難、糾正父母的錯誤,是學校教師的任務。教師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同時也訓練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險,都是由于對生活的三個問題(職業、社交和愛情)缺乏適當的訓練和準備所造成的。青春期給人的只是個機會,是開始對成年人的生活問題做出獨立的而有創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優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屬于他們私人的優越感,結果他們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敗。我們應該指出他們的錯誤所在,并鼓勵他們對別人發生興趣,學會與別人合作,同時采取其它有關社會措施。這樣,才能使他們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會犯罪的數目也會大大減少。
作為生活三大問題之一的職業,與其它兩個問題緊密相關。童年時期的經歷和人后來職業的選擇大有關系,家庭和學校對兒童未來職業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每個人在愛情和婚姻中的表現都與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與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還是充滿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與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覺來判斷是非好惡。剛出生的嬰兒到幼年階段,接收到任何負面的信息,印象都會特別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課業成績的好壞、家庭背景的差異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種下自卑的因子。因此應該以坦然的態度面對自我內心中的自卑情結,使自己在生活、工作、處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棄或是驕傲自大的偏鋒,能夠超越自己。
書上說到:我們的文化和國民大抵都有一種“自卑而超越”的心理。這種心理對我們文化中重視教育和教育價值的傳統產生了重要影響。是的,我覺得它也是一種學習心理,因為有矛盾才有進步,只有把學生置于一種矛盾的`境地,他才能進步。然而,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會激發每個孩子都去追求優越感。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須確保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風格,否則會造就成被稱為“生活的失敗者”的各種問題兒童。這些兒童會把追求優越性扭曲為追求權力,控制別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而這些錯誤的優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們教師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產生,而得不到及時糾正,對人的危害是嚴重的。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第一,澄清學生不正確的認識,消除自卑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同時也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不能總拿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相比,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自卑。相反,我們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克服不足,發揮優勢,找回自信。
第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的勇氣和膽量,讓學生經常對自己說:“我能行!”和“我能夠做好!”,不斷給自己增加勇氣,樹立對自己、對人生的自信心,以這種自信與自卑對抗,戰勝自卑。在學生能夠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幫助學生,讓學生達到跳起來能摘到桃子的目標,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在適當的時候給他們一點“特權”,幫助學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學生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讓學生知道人無完人,誰都會犯錯誤,有了錯誤就要正確的面對批評,讓學生知道父母和老師說你不對和比別人差,其實并不是說你真的很差,而是為了給你一種鼓勵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時的氣話,并不代表他們的本意,我們應該分析他們當時說話的場合和情境,不能撿起話來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們的不對,你也可以事后與他們評理,為自己辯護。對同學們的評價也應該采取這種態度。總之,我們不能消極地對待別人的批評和評價。
雖然,我們無法培養一個沒有缺點的“完人”,但可以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心理素質教育,防止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有了自卑也應當正確對待。幫助學生樹立對生活和學習的信心,這樣學生才能健康、更好地發展。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8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AlfredAld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時期寫的,出版至今估計快100年了,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個人感覺英文書名更合適點,書中Alder就像一個長者一樣,他用通俗易懂,簡明生動的語言從生活的意義,心理與身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類與同伴,愛情與婚姻這十二個主題來闡述了生活的意義。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后就不斷地跟她說,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不是你想要怎么樣就怎么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里,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系。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么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后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后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于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溫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著干”,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么他們往后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游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并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后她必須擴大并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并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并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說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后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為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9
一年以前遇到過這本書,當時讀了幾頁便放棄了。一年以后再重新拿起來,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可見,讀書也是要靠緣分的,然書可再讀,人難再遇。
我對心理學方面的書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過某本書了解過弗洛伊德,到底也沒有用心記過相關理論。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主要闡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關于自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可以說,正是由于人類會有自卑感,才會有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記得之前在某篇文章里就看過類似“我們之所以自卑,是因為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脫自卑感。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我最喜歡他關于婚姻的態度,對于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種平等合作的態度,他反對傳統要求的妻子對丈夫的順從,認為婚姻的和諧以夫妻雙方的平等互惠為基礎,夫妻二人都應該關心對方勝過關心自己,從而建立一種友好的伙伴關系。雖然這個“伙伴關系”聽起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其實婚姻真的是一種長達一生的合作,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結合,在家庭地位上并沒有高低之分。
“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于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說”關于social的一個辯題,人怎么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聲地位到達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時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則哪能存活于世。畢竟我們存在于與他人的聯系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于選擇了死亡。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帶著我們的經驗認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后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后的世界。”這個觀點似乎和馬原中,“唯物”“唯心”還是“存在”的關系時相似的。每個人對于生活意義的解讀在其生活行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個人的精神思想是與其人生態度相一致的。
里面有個沒有注明出處的調查說,教師的孩子往往學習并不優秀,醫生的孩子常常產生精神問題。后者不知道,前者根據我的經驗倒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似的。至少我是這樣,在脫離父母監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歸路,大學簡直放飛了自我。雖然沒有太差的結果,但是明顯自己應該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學應該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運一點,高中還是有監督的,到了大學也是渾渾噩噩。
關于夢境,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都是一致的。只是夢境中,人比清醒時更為放松,人格受到的障礙和防御減=少,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在夢中的表現也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不管是夢中還是現實中,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一致的,但是夢對我們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維護。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利于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
關于教育,阿德勒也著重強調一種“合作”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合作。還有孩子的成長問題,從環境和基因方面,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講述的;還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價值的,還有犯罪問題等等。我感覺這本書適合多個年齡段的人看,少年可以從中改善自己的情緒;青年人可以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中年人可以在有適合自己的育兒觀。
最后以這句結尾,“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0
花了幾個星期的時間,終于把《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給看完了。《自卑與超越》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通俗性讀物。但通俗中包含著極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學術價值。在本書中,作者提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沒有一個人對其現時的地位感到滿意;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關鍵在于正確對待職業、社會和性,在于正確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嬌縱、被忽視的兒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錯誤的道路;家長和教師應培養他們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本書大大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論的精神分析觀,開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階段。
生的意義在于奮斗,我贊成這一觀點。多少次生命處于低潮,是這一信念解救了我。于是埋頭苦干,當我無意間抬起頭時,卻發現周圍的人漸離自己遠去了,自己竟到了形影相吊的地步,同學越來越疏遠,舍友越來越隔閡。回顧三年前剛剛踏入大學校門時,我們以何等的熱情要建筑一個溫暖的大家啊!結果與愿望竟有如此差距,只因我們把奮斗的目標定格為個人成就了,各自作自己的繭,而非大家共筑一個巢。
當朝夕相處的同學處于困境之中時,我們熟視無睹或輕描淡寫的寬慰幾句;當同學取得一點點成績時,我們置若罔聞或冷嘲熱諷。沒有周圍人的關懷認可,我們感到孤獨迷茫,無所適從了,即而對生活的意義提出質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怎么可能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對生活充滿信心呢?大家都渴求溫暖的集體,融洽的關系,但有幾人為建筑這氣氛而努力過呢?只想索取不肯付出,終究是行不通的。
阿德勒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在于奉獻,在于與他人的團結合作之中獲得滿足。奉獻的意義是廣泛的.,在班級之中,我們與同學團結合作,為建筑一個溫暖的集體奉獻力量;在單位之中,我們與同事團結合作,為單位的生存發展奉獻力量;作為一國公民,我們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奉獻青春;作為人類一員,我們為人類的進步發展奉獻生活。奉獻就意味著犧牲,這犧牲換取的是大家的團結合作,從而產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人其實是很軟弱的,如果人類不合作,那么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置人于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不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當然,阿德勒對生活意義的詮釋,只是從精神分析家的角度作出的,為的是使他的病人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從而走出空虛孤獨的旋渦。人活著僅靠積極的態度是不夠的,還應有正確的目標,遠大的理想,但從構建健康人生的角度講,阿德勒的觀點是科學的。
這本書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引導我們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的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樹立信心,取得成功。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1
在金鑫老師的推薦下學生認真拜讀了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超越自卑》。阿德勒生于維也納近郊的一個米商家庭,早年曾在維也納大學學醫,獲得博士學位。初期追隨弗洛伊德,后分道揚鑣,自創了一個以“自卑情結”為中心的個體心理學,認為人類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卑”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強調個人與生存環境間互動對行為的影響。據說“此書被西方人視為了解自我和他人的教科書,起到了《圣經》起不到的作用”,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一部作品,對后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超越自卑》主要介紹了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共十二章。
在這本書里,阿德勒以平易輕松的筆調,描寫了自卑感的形象、對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個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將其轉變為對優越地位的追求,以獲取光輝燦爛的成就。任何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覺來判斷是非好惡。剛出生的嬰兒到幼年階段,接收到任何負面的信息,印象都會特別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課業成績的好壞、家庭背景的差異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種下自卑的因子。因此應該以坦然的態度面對自我內心中的自卑情結,使自己在生活、工作、處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棄或是驕傲自大的偏鋒,才能夠超越自己。
首先, 本書第一章《生活的意義》是全書的綱領,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核心。他提出,每一個人類個體在面對生存時,都要面臨三個問題:職業、社交(與他人的關系)和性(即愛情和婚姻)。每個人都要面對這三大問題,而由此作出的反應表現出他對生活意義的最深層的感受。他分析了人們各種錯誤“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缺乏從屬感和社會興趣,過度關注自我,和正確“生活意義”的共同尺度:有從屬感和社會興趣,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愿為人類幸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他提出,當個體不足以應對環境挑戰時,對其現時地位的不滿必然將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自卑感乃是人類最普通的情緒,但人無法一直在自卑感下生活。因此,追求作為其補償的優越感,是所有人的通性。簡單地來說,即用“優越感”來彌補“自卑感”。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理想的補償方式,是通過改變現實生活的處境來消除自卑,甚至獲得成就。而生活的失敗者,則在不合作的態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獲得滿足。關鍵在于正確理解生活,并擁有對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態度。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超越。
阿德勒說,自卑感實際上是人類不斷發展的動因。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而努力奮斗的結果。優越感的目標取決于每個人所賦予生活的意義,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類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審視自卑心的強弱,以及個性、企圖心等。自卑與超越的相對強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許多種不同的性格與行為來。正因這股力量相當強大,若能夠妥善運用,則可以成為一股不斷突破的動力,否則,將成為另一個失敗的開始。
從我們的童年開始,自卑感對我們的影響就從未停止過。兒童因為自身的弱小,在成長中無時無刻不伴隨著自卑。為了補償這種感受,他們應該練習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獲得生活的安全感,并在這種愉悅中,獲得興趣并發展終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響一章中,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對個人的巨大影響。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給每一個孩子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的處境來消除自卑, 甚至獲得成就。而生活的失敗者,則在不合作的態度中,在自己的想象里獲得滿足。關鍵在 于正確理解生活,并擁有對他人有益的合作的生活態度。家長和教師應培養兒童對別人、對 社會的興趣,使他們真正認識“奉獻乃是生活的真正意義”。這樣,他們就能夠從自卑走向 超越。 阿德勒說,自卑感實際上是人類不斷發展的動因。科學的興起就是因為人類感到他們 的無知和他們對預測未來的需要而努力奮斗的結果。 優越感的目標取決于每個人所賦予生活 的意義,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類對優越感的追求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而 超越力量的大小,審視自卑心的強弱,以及個性、企圖心等。自卑與超越的相對強弱不同, 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許多種不同的性格與行為來。正因這股力量相當強大,若能夠妥善 運用,則可以成為一股不斷突破的動力,否則,將成為另一個失敗的開始。 從我們的童年開始,自卑感對我們的影響就從未停止過。兒童因為自身的弱小,在成 長中無時無刻不伴隨著自卑。為了補償這種感受,他們應該練習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獲得 生活的安全感,并在這種愉悅中,獲得興趣并發展終身受益的技能。在家庭的影響一章中, 阿德勒描述了家庭對個人的巨大影響。 兒童時期在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生活方式, 給每一個孩 子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母親不僅應該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 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學 會與其他人平等合作,發展自己的獨立性。而父親必須以平等的立場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 積極的方式處理好職業、友誼和愛情三大問題。 而在學校的影響一章中, 阿德勒將學校定義為家庭的延續。 每一位教師都應該非常注意 兒童的困難、并且要及時糾正父母的錯誤,這是學校教師很重要的一個任務。而且身為教師 應該對兒童有真正興趣, 這樣才能全身心的去投入教育每一個孩子; 教師同時也應該注意訓 練每一位孩子對別人發生興趣, 使他們走上獨立而又與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為什么合作是非 常重要的呢?因為人其實是很軟弱的, 如果人類不合作, 那么自然界中許多生物可以輕易的 置人于死地,人卻成了世界的主宰,因為人是群居且懂得合作。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已不 再需要團結合作來維持基本生存,但團結合作依然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是社會的人,需要 精神支柱,沒有團體社會的認可,人會失去一切支柱和自尊,只有融入集體之中,融入社會 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所以教師應該注重孩子合作意識的培養,這 是至關重要的。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2
《自卑與超越》是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所著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專著,其中許多觀點,如對夢的解析、對性的認識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差異較大。個體心理學認為一個人是一個統一、不可分割、有目標導向的完整體,個體的.大部分心理問題都可以從其生活方式找到源頭,解決之道在于增強個體的社會興趣或社會合作。
摘錄三段:
人生有三大任務:從事對社會有用的職業或工作、建立有效的人際關系和實現一個人在愛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即職業、社會關系和兩性關系。
如果個體不合作,對他人不感興趣,對集體沒有貢獻,他們的生命就是浪費,他們從地球上消失后不能留下絲毫印記。
我們雖無法保證以正確態度度過一生的人一定能獲得成功,但能保證他們一定不會失去勇氣和自尊。
覺得本書的原名《生活對你意味著什么》更好,附錄的導圖是亮點!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3
我有時候是很鴕鳥心理的。有些我不想知道的事,我是不會問不會理的,我覺得這樣過得開心點。而人生那么長這么短,開心是多么重要啊!
所以《自卑與超越》這本書斷斷續續的看了很久,因為開了頭我覺得必須要看完的,嗯我是有點強迫癥的。
沒有做過調查研究,自然也不好評判書中的觀點是對還是不對,但是作者很細心很詳細的觀察我們作為社會的人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學會合作。
作者認為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的每一段關系,都是自己選擇的影響。從孩童開始,一個人的心理就決定了他這一生的態度。比如一個寵壞的孩子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很難跟別人合作,因為被寵壞的孩子自尊心都比較強,心里一直停留在那段作為孩子被大人圍繞滿足任何愿望的時間,覺得就算出來社會大家也應該這么對待他。
這個確實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的故事。但是被寵愛的孩子不一定都都是被寵壞的'孩子。尤其是現在社會,有哪個孩子不是被寵著長大的呢,但是性情的培養還是最主要看家庭氛圍和家人的引導。如果一個每天爭吵的父母來跟孩子說要好好跟其他小朋友玩不要爭吵,那么這個小孩子不一定能做到。為什么呢因為孩子最大的天賦是什么呢,模仿。他們會模仿大人的做法說法,尤其是最親近的人。
所以一個網上的段子說,如果一個人善解人意處處為別人著想,那是因為沒人疼沒人愛。其實是因為這是人家的修養。
老勒還闡述了社會上主要的人際關系,比如家庭,工作等等,其實大部分觀點還是很感同身受的,印象很深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合作,也可能是因為反復出現的次數太多了。
確實是需要合作的,這本來就是一個互聯的社會,怎么可能單靠一個人的努力就能做出大事情呢。合作是提高效率的最有效途徑了,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過一個諸葛亮嘛!這個也是我需要學習的部分了,因為肥宅能有什么合作嘛,就是吃雞的時候咯……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4
我于今天下午完成了對《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閱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于維也納,是個猶太人。他于1932年,也就是在他62歲時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本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一、生活的意義;二、心靈與肉體;三、自卑感和優越感;四、早期的記憶;五、夢;六、家庭的影響;七、學校的影響;八、青春期;九、犯罪及其預防;十、職業;十一、人及其同伴;十二、愛情與婚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主要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于自卑的一些描述。當然,在此書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實際案例,來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產生此類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決的辦法。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每天要面對許多孩子,而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了解這些孩子,更好的幫助他們和培養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于我來說很有必要。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案例往往會讓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說之前我對孩子們的欠佳行為的教育是經驗之談、主觀想法,那么我希望今后自己能夠變得更專業,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學。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勝。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此書中提到不管一個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還是書香門第,都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壞,也就是說環境或遺傳不具有強迫的力量。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母親的工作和父親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親和父親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所受的訓練和努力,對他在成年后生活中的活動范圍有決定性的影響。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后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并對他們感興趣。最初,父親和孩子的關系并不親密,他的影響會在晚些時候才產生效果。父親的活動范圍一般比母親廣,他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經歷。父母本身彼此應該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應該保持良好而親密的友誼關系,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覺得在他們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賴的人。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么夫妻雙方,以及他們的孩子才會是幸福的。對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是充滿危險的。光是書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我所任教的`每個班都有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個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我了解了其家庭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后,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班的人數最好不要太多,人數太多,有些孩子的問題會被老師忽視,要適當的培養他們也是很困難的事。班上的老師最好也不要頻繁更換。如果頻繁更換,這樣的老師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機會,并且很難和班上孩子建立聯系,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讀了這本書,我突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老師頻換這種事情出現了。其實,家長的顧慮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當今社會,已經在鼓勵老師們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作為教師的我,也決定繼續加強對心理學方面書籍的閱讀,借助這樣的書籍了解和幫助學生。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
今天閱讀家庭的影響章節中關于父親和母親作用的陳述。雖然前述章節對于心理的分析,作為一個讀書不多的人看來足夠振聾發聵了,但是這一章節就完全暴露了他的邏輯不嚴密以及偏見,非常遺憾。
作者對于母親職能的理解和武志紅老師觀點中常用的“承接”“看見“有一些相似,不過他過分夸大了母親對于孩子心理的作用,其他因素也是通過影響母親來影響孩子。
這里還有一些明顯有偏頗的預設觀點和無法成立的推論。預設養育以及一切附帶條件都是女性的責任,預設女性就應該做家務,并且通過“潛能是通過社會責任感得到發揮的”來美化之。
“母親常常將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整體,才會感受到主宰生命的力量。”諸如此類。
我沒有孩子,和父母談過,將來生育也不是必選項,對這個發表觀點未免有些外行指揮內行,但是仍然要說一句,母親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需要孩子才能夠完整人生?為什么需要家務才能夠體現“社會責任”?如果是一個經濟基礎與社會職能都健全的女性,作者的觀點根本立不住腳。
他的確強調了女性地位平等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但是這個目的是為了讓女性更好地心平氣和地履行職責,做家務撫養孩子,而沒有提到二人的分擔。實際職務的不平等,那么口頭平等就是空談,不過是哄騙罷了。
倘若我這樣說是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平等,那么從作者當時社會環境來考慮,幾十年前女性的社會地位尚不如現在,將女主內男主外作為一種平等,那他是否像認為女性應該承擔家務一樣,認為父親應該負起家庭的經濟責任呢?不,他是這樣說的:“妻子沒有理由強迫丈夫承擔家庭中的全部開支。”可見一斑。
作者將男女不平等的社會現象誤認為本質,在根本性的概念錯誤上,是無法建立真正平等的觀點的,頂多提供表面上的平等名頭罷了。
我建議這一章應當把對父親的期待作為對家庭雙方的期待,作者認為父親應當“走出家庭過自己的生活“,應當“將人生的三大問題——事業、友情、愛情處理得當”,實際上這才是對一個完整的.人應有的期待,他對母親的期待不過是如何更好地成為家庭附屬物,一個“第二性”。
不得不說這一章讓我對作者相當失望。
又及:另外,作者這里有一個用詞,“遺傳性格”。遺傳對基因與解剖結構的影響顯然存在,基因與解剖結構與人的性格乃至病理征的相關性也是現代醫學已經證實了的,那么遺傳和性格就可以放在一起了嗎?“遺傳性格”這個詞兒就可以成立嗎?
而且相關性的證實方法也存疑。這是我的知識盲區,無法討論了。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1-23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1-28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07-21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09-28
自卑與超越的讀書筆記09-28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集錦12-22
《自卑與超越》的優秀讀書筆記06-24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范文06-27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感想11-25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