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與收藏。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1
摘 要:在當今社會,各種安全事故頻發,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面臨諸多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為中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本文從科學教育課程出發分析了小學生安全意識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安全意識
學校是安全教育的主導力量。學校應從內容到形式加強對學生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把安全教育納入學校的正常教育內容之中,科學課程與社會生活聯系非常緊密,應該充分利用科學教育課程的資源,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科學課程的安全教育的意義
在學校教育中,安全教育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常規性教育。最有效的杜絕安全事故發生的方法就是學生時刻牢記安全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時刻注意到自己身邊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避免可能發生的事故。小學科學課是一門科學啟蒙課程,它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同時它還主張理性和實證意識。科學就是一種文化,它不僅具有特殊的人文性,而且還蘊含著人類深厚的生活精神:珍愛生命、關愛他人等等。而最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將安全教育有機滲透到科學課程的教學中。安全教育不僅僅是語文和德育課的事,作為科學課程,在教學中應該結合自身課程特點,充分發掘安全教育因素,有機地滲透安全教育內容。
二、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施安全意識教育的方法
(一)在小學科學教學資源中充分挖掘安全教育的資源
安全意識是逐漸培養形成的,小學生的可塑性強,接收能力好,是形成良好安全意識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尤為重要,同時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在學科教材中,對涵蓋的安全教育內容進行充分挖掘的同時還要適時進行滲透。尤其從現實生活中出發,針對學生感興趣且息息相關的安全教育問題,開展各種教育教學活動。而此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能通過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分析并解決具體問題。當代著名教育專家林格認為學生在生命教育過程中能認識到生命現象的現實感,為此要特別重視生命教育。學校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設立了安全教育課程,這讓學生重新認識到生命的定義、意義及其價值。在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學校不僅充分利用課程資源,而且還利用了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徑來喚起并加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學生在加強自我保護意識的同時提高自我保護的能力,并時刻謹防安全事故的發生。因此,學生才能遠離傷害,健康成長。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適當地講解一些有關科學安全方面的知識。例如學習《熱空氣》一課,出示一個自制的熱氣球,當點燃中間的酒精棉后,熱氣球飛起來。看到這種現象后,學生的興趣頓時高漲,議論紛紛。此時,教師可不失時機地提問:“你們想到什么問題?”問題一提出,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熱氣球為什么會飛?”“是什么力量讓它飛起來的?”“它能飛多高?”“怎樣才能讓它飛的時間更長一點”學生們情緒高昂,這個時候教師在通過多媒體展示,氫氣爆炸的照片或者視頻,出其不意的將學生的思路拉到安全的范疇上,然后為學生講解科學知識不能夠正確應用所產生的安全隱患。通過觀察、討論,喚起了學生探索的欲望,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探索未知的活動。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都參與提問,這樣長期堅持訓練,才能使學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避災避險意識
對于尚未懂事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要保護自己,需要掌握一定的險境逃生技能,而這些技能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利用課程資源并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培養學生安全意識和避災避險意識。在交通、食品、防火、防水、用電安全等方面提高學生避災避險的本領。比如在食品方面學生通過開展的《食物的營養》《發霉的面包》等課程聯系生活中眾多“三無”食品。學校還舉辦“認清三無食品”的現場會并聘請專家來對學生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又如在地震安全防護方面,學校利用《地球的運動》《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等學習活動播放實例錄像——汶川大地震,他們利用這場由地球的運動引發的災難對學生進行避災避險的教育。學生在這種重現實例的強烈沖擊下不僅能見證愛的偉大,而且還能體會到生與死的距離有如此之近。在這場災難中,學生通過觀看地震中自救與救助他人的場面了解災難與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并認識到掌握避災避險的本領的重要。眾所周知, 印度洋海嘯中一名同學通過自己學到的安全急救知識挽救了上百人的生命;在汶川地震中史上最牛的學校無一傷亡。在災難面前,生命在避險的教育下才得以延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媒體展示、親歷演習、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探究等方式并結合實例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避險知識。學生也能通過對避險知識的學習來掌握避災避險的本領。
四、利用教學中的事件,讓學生懂得珍愛生命
瓦西留克曾說:“人,永遠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體驗所發生的事情以及產生危機的那些生活環境和變化。誰也不可能代替他這樣做,就像最有經驗的教師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學生去理解所講的內容一樣”。正如瓦西留克所言學生對安全意識的認識最重要的是自己親自體驗。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有安全保障的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這種體驗。學生經過這種體驗能夠進行自我反省并提升安全保護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故意制造一些小的突發的'事件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例如酒精燈被打翻導致桌子著火的情況,引出用濕毛巾滅火的場景。學生關于這種體驗可以說是深刻的,當然影響也是深遠的。另外,他們還可以在課程中補充一些相應的防火自救的知識。例如:在自己身陷火災的情況下,最大的威脅就是思想意識千萬不要驚慌,但要立刻冷靜下來,想辦法逃離火場;逃生時盡量采取保護的自救措施,比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止被嗆到而昏迷、用濕衣物包裹身體防止被火燒傷等。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難以預料的。一念之差就有發生安全事故的危險。孩子身邊隱藏的不安全因素,我們不可能預料到什么時候會發生。因此我們能為學生考慮到的不安全因素是很有限的。學生只有提高自己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才能盡量避免這類事故的發生。學生只有自己去面對,并學會處理突發事故。在突發事故中,學生鍛煉自己自護自救的能力,掌握自救、自護的知識并注意安全。他們只有通過各種異常的情況或危險進行機智勇敢的處理,才能真正讓自己得到安全。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德育讓學生從中獲得真實的體驗,而學生體驗到了維護安全、尊重生命及其學會避險的重要性,并了解到生命的珍貴。
總之,在生命教育滲透到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尋找教學內容中的契機,而且還要把握教學的最佳時機,在逐步提高自己對生命教育的能力的同時將生命教育之花盛開在科學教育之中。他們要懷著強烈的生命意識理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生命教育;讓孩子們遠離傷害,健康成長。
四、結語
小學科學教學中安全意識的滲透講究自然而巧妙的引導,使安全意識的教育自然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而不是一味的講大道理。作為小學科學學科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安全教育的內涵和搜集教育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有機地進行安全意識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劉亞軒,. 國外小學安全教育及其啟示[J]. 教學與管理,2010,(26).
[2]黃德鋒,. 托起生命之舟——一堂關于生命與安全的生命教育課的設計[J]. 思想理論教育,2011,(16).
[3]黃穎,. 我國中小學生安全問題的分析與應對[J]. 教學與管理,2010,(25).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2
科學在小學教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生活中處處離不開科學,而小學巧好是教學最好的啟蒙階段。因此,做好小學科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科學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環節,傳統的科學教育方法不利于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的提高,生活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大大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一、傳統教學的弊端
在傳統科學教學模式中,學生被動接受老師所講內容,長期接受枯燥無味的知識而與生活實際脫軌,難免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對科學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優點
(一)符合小學生思維發展特點 科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小學生更好地貼近生活,從生活中去發現科學。小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去感知與科學有關的東西,更容易加深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和感悟,進而能夠初步解決科學方面的有關問題。小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是從具體化思維逐漸過渡到抽象化思維,這更要求學生能夠走進生活去理解科學,讓科學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變成一件易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進而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的科學課是具有活動性質的課程,有效結合了各個領域的知識。生活化教學有利于將科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科學課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往往來源于實際生活,生活化教學充分利用了能有效指導學生生活實踐的優勢,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感悟科學知識和技能,與此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生活化教學模式策略
(一)善于利用身邊科學資源 學生最常出沒的場所是家和學校。因此,尋找生活中的科學資源對于學生來說主要范圍在于家和校園。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家庭環境,生活經歷也各不相同,但是都可以在家里挖掘到一定的科學資源。家里的一切生物都可以作為科學的研究對象。例如有的學生會養一些小動物,有的學生可能養貓,有的同學養金魚,或者有的家里有較多的植物,這些都是可以很好地利用的科學資源。學校是學生所待時間較長的地方,也是小學生較為感興趣和比較熟悉的地方,在這里學生可以發現更多的科學資源然后加以利用。
(二)善于利用生活經驗 在進行生活化教學時,教師要將課堂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善于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利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進行舉例,并盡可能讓學生親身感受,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去學習科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自己動腦去思考、去探索,讓學生充滿巨大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習“水的特性”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比如“水有幾種狀態,分別在哪種情況下”,進而推出“物質的三態”的學習以及“物質的'變化”的知識點的內容與分析。另外,教師在創造生活化教學環境時,可以通過生活經驗打破學生原有的觀念。例如“為什么夏天小賣部的阿姨會在冰柜上蓋一層厚被子”,通過將生活細節引入課堂,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還可以利用學生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對學生拋出疑問,例如“為什么洗完澡不擦干會冷”,“為什么魚可以在水里生活”,“為什么鹽放在水里過一會就會消失不見”這些看似簡單而且生活中到處存在的問題卻蘊含著很多科學道理,恰好這些問題對于學生來說是不明白的,這就會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繼而會踴躍去追尋答案。
(三)善于提供生活實踐 提供生活實踐是生活化教學的核心內容,是生活化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項。學習科學歸根結底是為了應用科學,因此生活化教學應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課堂上的時間不足以完成對本節課科學內容的探究活動,因此需要給學生提供課堂以外的機會。教師應善于選擇學生身邊和生活中的材料讓學生做課后實踐活動。例如在學習自然水域污染程度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來認識學生所在家鄉的自然水域的污染程度,然后在對其污染源展開調查,最后學生再對家鄉自然水域的治理提出建議。科學知識的理解需要課后的實踐活動來加以鞏固。例如在學習了“植物的作用和特征”之后,教師應指導學生去不同的地方尋找盡可能多種類的植物去了解和查閱他們的特性特點,這樣學生會得到很多出乎意料的收獲,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和鞏固。
(四)善于布置生活化的課堂作業 教師在進行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時,要致力于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模式中認知能力和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而在學習實踐中有更多的積累,真正學好科學。對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善于運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生活素材來代替這些用具,突破傳統課堂束縛,進而讓學生輕松、靈活地掌握相關知識。比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完“重心”的相關知識時,在布置作業時,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制作一個不倒翁。然后讓學生將制作好的作品在課堂上展示給老師和同學,并向大家介紹制作過程,這樣同學們通過對制作過程的了解就可以知道制作原理,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進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通過布置這樣的作業,既可以讓學生充滿興趣,并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也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總之,布置生活化的課堂作業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在實踐教學中積極引用實際生活現象與案例來設計科學教學活動,進而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無處不在,以及科學知識的魅力與樂趣,從整體上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小學科學教學在實施生活化教學時老師要積極地做好與學生的互動,教師應不斷了解學生對每節科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相應的教學策略和內容。生活化教學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更好地把課堂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起來,在大大提升了學習興趣的同時更好地提高了學習效率。生活化教學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挑戰,還需要一定的完善,需要教師與學生密切配合,實現共同進步,從而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3
前言
小學科學的教學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擔負著科學啟蒙的重要任務,如何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于科學探索的情感,體驗科學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并學會用變化與發展的角度去理解科學成果,已經成為小學科學教師所面臨的教學問題之一。要想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必須要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科學素養加以培養,從而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是一門啟蒙性的學科,同時也是學生接觸外界的重要途徑。小學生所具有的觀察能力并不是天生而來的,而是需要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培養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對觀察和“看”的區別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看往往只是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觀察則是更加側重于內在特征,并引發深入的思考。在歷史上,很多重大發明都是來源于科學家們的細致觀察,所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可以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首先是培養學生在觀察時的持久性。小學生還沒有形成健全的自我意識,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很難保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對物體進行多方面的觀察,從而使學生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以更好的提升在觀察時的耐久性。其次是要培養學生在觀察時的敏銳性,學生所具有的敏銳性往往是觀察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一些微小的細節和現象,從而使學生在敏銳的觀察中發現更多的科學規律。最后也要培養學生在觀察時的目的性,由于小學生受到年齡的限制,因此在觀察的過程中,常常抓不住觀察的重點,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有目的、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帶有目的性的對事物進行觀察,從而更好的提升觀察效率,養成良好習慣。
二、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
小學科學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學生一般都是喜歡動手,而缺乏動腦的,所以在面對多種多樣的實驗時,也常常是重于操作,而忽略對實驗意義的思考。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逐漸的養成動手動腦的好習慣,使學生的操作實驗的過程中可以開動腦筋,并有目的的進行探究實驗,從而在這一過程中養成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的了解事物的內在和本質,,從而更好的提升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土壤”時,教師應充分的利用農村的教學資源,讓學生上課之前取一些新鮮的土壤,在上課時分別給學生一張白紙,一把尺子,攪拌棒和盛有半杯水的一個燒杯,以及一塊放大鏡,之后讓學生利用這些學習用具以及各種方法對土壤進行觀察,并將觀察結果進行記錄,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觀察到土壤中的大小顆粒、動植物遺體,從而認識到土壤是混合物的本質。最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同時將泥土放在白紙上進行觀察,并將最后的觀察結果進行記錄。以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在學習中的嚴謹態度,從而形成了動手動腦的良好習慣。
三、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好習慣
在科學課堂中,一些學生在進行實驗之后,所得出來的實驗結果往往缺少準確性,與預期結論相悖,或者在進行實驗的步驟就是錯誤的,因此在發生這一情況時,教師不要急于批評學生,而是要幫助學生對實驗環節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找出錯誤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吸取經驗,在以后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可以更加的認真仔細,使其獲取一定的經驗,以保證類似錯誤不會在發生。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以耐心和信心引導學生做好反思與總結的工作,并對實驗的各個環節進行認真的實驗和反復的思考,從而取得最后的成功。
例如在進行“電路連接”的實驗時,很多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都會出現小燈泡并未點亮的故障。因此在發生這一情況時,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出現問題的原因,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找出出現問題的環節,然后對小燈泡不亮的原因作出分析,這樣學生就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原因,比如電池沒電、線路中斷、接觸不良等等,并及時的找出解決的對策,經歷過這樣的“失敗”,讓學生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并通過反思與總結更好的引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知欲。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應及時的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反思,從而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往往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其不僅為學生的今后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對學生的未來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以使學生擁有勇于質疑、敢于探索的學習態度,從而幫助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有效的掌握學習技能,提升學習水平。更多關于在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方式方法讓我們在未來的實踐中一起探索吧。
【參考文獻】
[1]吳國政.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中國校外教育,20xx(S1):50
[2]何紫亞.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菏澤學院學報,20xx(S1):163-164
[3]靳新軍.如何在科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菏澤學院學報,20xx(S2):118-119+154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4
一、采取各類教學競賽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
雖然目前絕絕大多數小學課堂都開設的科學教學科目,并且小學科學教育的地位也有顯著提高,但是相對語文、數學等主科來說,仍屬于邊緣學科,而且學校以及社會并未了解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這也在某一程度直接導致了教師在課前備課以及課堂教學中缺乏相關教學熱情,絕大多數課堂教學仍舊停留在完成任務的層面。在這個大環境下,教師普遍缺乏教學熱情,而科學研究卻表明當人在處于競爭環境中,人們通常會渴望更好的完成任務,完成任務的動力也會更加的強烈。所以,本地的小學教學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定期舉報校園科學教學競賽或是區域間的科學競賽活動,讓更多的教師能夠直接參與進來,通過這樣的競爭能夠在某方面激勵教師在課前充分備課,在課堂上認真授課,在課后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并且批閱,最終教師也會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研究,積極思考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最終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提高。為了更好地完成科學競賽活動,教師也需要闡明相關的教學方針和策略并且通過實踐教學,讓更多教師能夠參與并且有所學習,這樣幫助更多的教師了解和掌握相關的教學方法,最終促進小學科學教學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二、鼓勵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探究實踐活動
科學課程是一個操作性較強的科目,學生的學習能力必須要在自我實踐中才能夠不斷提升。所以教師也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來進行科學探索,使得學生樹立起相應的科學觀。例如在學習“溫度的測量”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學生示范如何進行溫度的測量,怎樣認識實驗用具,怎樣操作實驗用具,并且如何進行有效地實驗數據記錄等。在教師演示時,教師就要提醒學生仔細觀察老師在每一個步驟所選用的道具,以及操作的動作是怎樣的。當學生自己親自進行演示時,一定會與教師的操作步驟和動作存在偏差,比如把溫度計放到燒杯中時溫度計的置放方式和置放位置都需要保持一個標準的狀態,而學生在操作時可能會忽視這些細節,導致實驗的結果也會和教師的結果有著一定的出入。因此,教師這個時候就要強調學生們的出錯點,更正他們的操作方法。學生在經過教師的指點后就會明白自己實驗的錯誤點,并且形成自己的認識,再次操作實驗,加深印象,從而學習到溫度測量的正確方法。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己進行觀察、操作、糾正,最后學習到正確的方法,對這一課的知識掌握到位。所以,學生獨立自主的實踐探究活動才是科學學習的根本,并且也只有在學生自己的探究過程中才能夠了解到自己的出錯地方,并且能夠根據教師的指點進行及時地更正,到達學習的效果。
三、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體驗快樂
小學階段的學生出于一種好奇心極強和探索心極強的階段,所以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然后把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體現到科學的課堂中去。而實驗教學法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迎合了小學生們的.好奇心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們在實驗中的參與度。例如在浙教版小學科學“校園的樹木”這個課題中,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搜尋校園內不同樹木的情況。比如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讓他們負責收集不同樹木種類的樹葉、樹皮,然后把收集到的樹葉和樹皮進行分類和整理,確定好哪些是屬于大樹的,哪些屬于小樹或者小草類的。最后教師教學生用放大鏡等工具來對這些樹葉和樹皮進行觀察,并且記錄好這些樹葉和樹皮的外形特征,比如樹葉的葉子長度、葉子的莖向、葉子的厚度,還比如樹皮的厚度、樹皮的粗糙程度、樹皮的硬度等方面都是可以記錄下來的內容。更可能的是,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去收集一些水草生物,教會學生如何制作植物標本,作為自己的珍藏品。這個環節也正好迎合了學生們的好奇心,促發著學生們的興趣,因此教師能夠順利帶動學生進行科學課堂的學習,學生們也能夠從中感受到快樂,進一步地愛上這門學科。教師還可以把學生身邊常常見到的動物作為實驗的對象,例如浙教版小學科學中“尋訪小動物”這個課題,教師可以讓學生去觀察校園中的動物,比如“金魚”、“螞蟻”、“蚯蚓”、“蝸牛”等都是可以容易見到的動物。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去觀察金魚游泳時嘴巴的運動狀態,螞蟻是如何進行食物搬運的,蚯蚓是如何鉆進土堆里的,蝸牛爬行的痕跡是怎樣的……這些問題也是學生平時會感到好奇的問題,所以這也更加激勵著他們去觀察和探討。學生們自己拿著放大鏡和其他工具進行探索體現了小孩子融入大自然的狀態,學生們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中也能夠體會到實驗觀察帶來的快樂,增加了對科學的喜愛之情。
四、總結
總體來說,科學這門學科是一門與大自然緊密結合的學科。小學生正處于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所以學習科學的過程也對他們的身心成長有著極大的幫助作用,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一起探索自然,學習科學知識。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5
前言
對于小學科學教學而言,應始終堅持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態度而教導學生,以更好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終身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傳統的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十分被動,思維方式受禁錮和束縛,不利于學生的更好發展。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在課堂教學中以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其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教學論文
一、鼓勵學生敢于質疑
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積極創設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氛圍中快樂的學習,并且能夠為他們敢于質疑提供有利條件。傳統教學中,教師為維護課堂紀律而表現出較為嚴厲的態度,使學生心生恐懼,不利于其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和提出質疑問題。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設輕松的教學氛圍環境,在維持課堂紀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有利于樹立教師的親切和藹形象,又能為學生積極思考和提出有效問題提供良好條件,以達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目的。
二、激發小學生對科學的探索欲望
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索欲望,對培養他們創造性思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首先,探索欲望可以促使他們不斷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其次,在尋求答案時,必然為得到結果而發散思維,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所以,在學生探索中,其創造性思維得以有效培養。例如在《杠桿》教學中,教師將課堂教學基地轉移至校園一角中,選擇一塊較重的石頭,問學生能否將石頭移動。許多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都失敗了,或者無法移動,或者移動過于吃力。此時,教師找到一根粗細程度合適的木頭和大小合適的石頭,利用杠桿原理輕松移動石頭。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探索欲望不僅得以激發,而且在求知中明確杠桿原理。
三、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要更好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尤為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小學生積極思考,以提出有效的質疑問題,既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例如在《大氣壓力》的教學中,作者提問:“一杯水和一張紙,哪個更重?”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為水重。作者繼續問學生,“相信一張紙能托起一杯水嗎?”班級學生全部搖頭表示不相信。與此同時,許多學生紛紛提出“為什么”的問題。于是,作者將大氣壓力的知識內容直接講解,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且了解大氣壓力原理和明確問題的答案,對培養和提高創造性思維發揮著積極作用。
四、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之后,應進一步引導學生積極解決問題。傳統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將科學知識進行講解,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中,雖然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所以,小學科學教師應注重實驗步驟講解和操作,促使學生由感性認識過程過渡到理性認知,并且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例如講解人類呼吸時身體發生變化教學內容中,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互相對呼吸時胸圍變化情況進行測量和記錄,通過學生們的互動和交流,能夠自主上升為理性認識,有利于激發創造性思維。
五、加強教學評價環節
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積極進行有效評價,包括師生互評、學生自我評價,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總結能力,對更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首先,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見解,使學生進行良好的自我評價。其次,如果學生在評價環節中的表達能力相對較差,教師則不應指責,而是引導學生自主補充,并期待下次表現。在教學活動結束后,可以為學生布置具有合作探究性的作業任務,鼓勵他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探究,以充分培養創造性思維。
六、結論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加強創造性思維培養不應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是應該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探究欲望,發散學生思維,使學生能夠大膽質疑,以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激發科學探索欲望,引導其積極發現問題、提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有效落實教學評價環節,逐漸培養和提高創造性思維。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6
我在執教《螞蟻》這一課時,根據學生大多都見過螞蟻,對螞蟻都比較熟悉,也比較喜愛,但是因為螞蟻的個體不大,學生對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活習性不是很清楚的實際。讓學生根據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體驗探究螞蟻的過程,逐步建構自己對螞蟻的認識,培養并保持學生熱愛小動物的興趣,為后面對其它小動物的觀察等做準備。觀察螞蟻的身體特點有兩條途徑,一是在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另一種是在課堂中的觀察。經過課前精心準備(提前用白糖引誘螞蟻,確定準確的觀察地點。上課前一天,我在校園的花壇、樹木、操場等螞蟻可能出沒的地方放上白糖,經過一天的觀察,找到了十多個螞蟻比較多的地方,上課的當天早晨在這十多個地方再放點白糖引螞蟻出來,確保上課時學生能觀察到。)我組織學生進行了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因為這樣的觀察更接近科學觀察。
(一)視頻課件導入,揭示課題。
1.問題激趣:你們見過螞蟻嗎?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你見過的螞蟻的樣子嗎?(通過問題激活學生對已有經驗的回憶,雖然此時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還是錯誤的。)
2.播放課件,出示課題:螞蟻。激發學生探究欲(通過鮮活的螞蟻活動視頻,引發學生聯想。)
(二)室外觀察前的準備,讓學生了解怎樣觀察螞蟻。
1.說說你以前觀察到的螞蟻?(從地點、數量、在干什么、吃什么等方面回答,尊重學生已有經驗。)
2.引導學生從螞蟻的樣子、身體有哪幾部分、怎樣搬運食物、怎樣交流信息、怎樣排隊行進、遇到食物時的反應等方面進行觀察。
3.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安全、觀察工具的使用、準備、愛護螞蟻等)
(三)室外分組觀察,引導探究。(讓學生帶著問題,運用已有經驗探索新知。)
(四)分組回報觀察結果,開展研討。
通過剛才的研究,你們發現了什么?每組選出一個學生代表小組發言,說說剛才的研究中你們遇到了那些問題,你們是怎么解決的?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提出來讓我們一起解決。對研討中發現的事實沒有說完整的由另一個學生補充。教師把學生的觀點板書下來,即使錯誤的發言如果全班同意也要先記錄下來。當學生的發言出現矛盾時,當場討論解決。當場討論不能解決的,教師要引導學生課外再觀察再做出結論。(通過實驗、觀察、研討再形成新的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希望被別人認可的欲望。因此尊重學生已有經驗,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7
摘 要: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變革總是會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隨著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于教育問題越來越重視,新課改也隨之展開。其中對于小學科學教育問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科學可以說是學生們的科學啟蒙課程,對于學生以后的發展道路的影響是深遠的。因此,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對這門課程加以重視,不能照搬原來的“語數英”教育方式。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教學模式;教育方式
小學科學是很多課程的起點階段,比如,物理、化學、生物。因此學好小學科學對于學生們的后續學習是有著巨大幫助的。小學科學對于塑造孩子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有著基礎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開闊思維。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展開探討與研究。
1、小學科學教育改革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迅速發展,很多科學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支持的。我們人民綜合素質并不是很高,高精尖人才缺乏。國民的科學素養普遍性的不高和發達國家人口科學素養相比較仍然有較大差距,而科學素養又是影響人口素質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因此目前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是迫在眉睫。小學教育是教育發展的基礎,打好一個基礎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過去的教育過于重視“語數英”三門主科而忽略了科學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當前教育重點。
2、教學改革的思考
我國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學累”。中小學生的學習壓力很重,中國家長普遍都有一個觀點,即“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觀點促就家長們拼命給孩子報補習班。例如:作文補習班、奧數補習班、英語補習班、舞蹈班、繪畫班等。中國家長給孩子的壓力太大導致孩子在課堂上花費的精力反而減少,造成老師的教學困難。學校和家長對于“科學教育”這一塊的不夠重視,又導致了課程重點偏向所謂的“主課”。
由于學生周末上補習班導致學生在主課上的精力大大削減,而副課則更是不予以重視。相關教育部門更要對這點重視起來,不要過分劃分“主課”和“副課”,同時相關的教學改革應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來提高小學生的科學教育效率。
3、小學科學教學效率的提高
如何提高小學的教學效率?這個問題涉及到“有效教學”這個概念。什么是有效教學?有很多種觀點。具體到本課程在一定時間內達到有效的課程預期效果;有效率的教與學。小學科學本就是一個富有情趣的課程,它不枯燥,反而處處充滿了大自然的'味道。但是這門課對于對科學知識并不了解的學生們來說可能并沒有那么的容易理解。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硬生生的將知識一股腦的塞進學生們的腦子是沒有用的。這是一種機械的接受知識的方式,對于知識的有效發揮是極為不利的。這種教學是一種無用的教學,對于學生來說無趣,對老師來說累。因此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改善,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3.1、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教師對教學設計出一個比較完整的方案,通過以學生為主題展開教學活動,教師起到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學習中去。發揮學生的自主創造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科學教育效率。在這個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中,主張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起到指導作用。當學生遇上難以解開的疑惑時老師可以為其指點迷津。由此可見,老師和學生是一個相互配合的整體,有助于提升學生群體的學習熱情,更有利于構建一個融洽的師生關系。
3.2、課前準備。教師的課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對與課堂教學內容的掌握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的課前準備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教材準備,教師需要對教材充分理解,為教學奠定基礎;對學生的了解,針對學生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明確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實際情況開展授課;注重教學方法,根據課程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當進行科學實驗的時候,教師需要事先制作一些趣味課件,調動學生學習氛圍。
3.3、分層教學方式。教師需要對學生知識水平進行評定,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確保教學內容每一個學生都會學有所得。針對不同學生制定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對于層次較為低的學生只要掌握了教學基本內容就足夠,層次高的學生需要對知識進行擴展和延伸。
3.4、多種教學手段。在教學中加強科學活動的開展。利用學校的實驗器材、多媒體網絡設備和自然環境,通過課堂實驗、精彩的科學視頻或是一個趣味科學作業亦或是戶外科學活動等教學手段,來調動課堂氣氛,活躍課堂氛圍;來激發學生對科學的主動思考和探索能力;來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當然這些教學手段的使用和開展要根據課程的特點進行系統設計和安排,同時學生的整體性組織工作也是成功的保障。
4、課堂管理
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一個好的課堂氛圍需要一定的規章制度來約束。為了課堂活動的順利展開和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要對課堂紀律進行維護,調和課堂氣氛。令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課堂活動。
4.1、制定課堂規章制度。好的規章制度可以約束學生不恰當的行為,保持教學的有效進行。為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必須制定嚴格的課堂規章制度,規范學生行為。例如班級習慣問題,學生規章。或是一些法律法規。規則是一切活動開展的基礎,無規矩不成方圓,進行課堂管理就必須制定適用于學校的規則。培養學生遵紀守法的好習慣。
4.2、對學生的座位安排。學生的座位安排很多老師都會忽略。一個好的座位可以有效的進行課堂作業。學生每一次的座位應該和教學活動的需要相結合。當本節課要進行課程活動時最好采取圓環式課桌環繞的方式。有利于開展小組活動,活躍課堂氣氛。如果本節課采取老師為主講,那么就采用行列式座法。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方便學生的筆記摘錄。老師要對學生的個人成績進行參考來分配座位。最好采取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差的學生相搭配的方法,可以帶動學習氛圍,加強同學之間的和睦友誼。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課堂活動。課堂活動中,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避免出現學生對小組分配的抵觸情緒。小組學習通常是和教學內容相掛鉤,給同學們布置本節課的任務,讓同學們展開探討和研究,最后對每個小組進行意見收集。
4.3、老師對課堂的整體把握是關鍵。老師需要對課堂進行整體把控,激勵同學們展現自我,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同學們更好的學習科學知識。老師要對每一個學習小組進行意見指導,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出現學生不參與的狀況時要及時指出,確保小組活動的順利進行。
5、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
影響教學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教師的能力、教學方式、學生的接受力、課程的價值導向等。在進行教學研究時要對教學進行整體性的剖析。如何提高教學效率?這個問題需要一個整體性的研究。社會的價值導向也是非常重要,國家應該對科學教育作出具體規劃。
6、結論
科學技術水平對于國家的綜合國力影響是巨大的,而科技水平又和人口素質相關。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急需科學研究領域的高端人才,而發展教育是一切的前提。科學技術知識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教育領域應該加強對于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視性,謹記“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何提高小學科學教學效率?這個問題是針對科學教育展開的基層教育問題。因為教育是從孩子開始。
參考文獻
[1]賈陽.銳意創新,不斷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J].中國科教創新導,20xx(30).
[2]陳忠興.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效率[J].小學科學:教師論壇,20xx(4).
[3]陳峰.新課程物理課堂探究教學實施中的問題解決[J].課程教材教法,20xx(11)
[4]陳厚德.有效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8
摘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標準提出的又一新型教學理念與目標要求,而小學科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學科。為了提高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從設置懸念、引導觀察、創設情境三方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小學科學;創造性思維;懸疑;觀察;情境
創新具有三大基本要素:第一是觀察,即培養學生全面觀察事物的能力;第二是思考,即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思維能力;第三是探究,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該從小學開始,而小學科學課的開設主要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小學科學可以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讓學生擁有科學探究品質,同時也能促使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研究習慣。
一、設置懸疑,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
好奇心是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最大動力,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可以讓學生保持積極愉快的態度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懸疑,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進而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和思考,使學生能夠在觀察和思考中利用所學知識去探求未知且寬廣的科學世界。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拿出一個氣球,吹滿氣后在衣服上來回摩擦。學生觀察后會發現,無論氣球放在什么地方,都似乎是被黏住了,無法從衣服上掉下來,學生自然會產生好奇。這時,教師可將氣球分發給學生,并讓學生自己嘗試,親身體驗。當學生發現氣球真的黏在自己身上不會掉下來時,自然而然地充滿了喜悅,在這樣愉悅輕松的環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氣球會黏在衣服上,如果不在衣服上摩擦,氣球還能黏在衣服上嗎?由于體驗過氣球黏在衣服上的感覺,學生會滿懷熱情地進行思考和討論,這個時候再引入本節課的主題“摩擦力”,學生學習的熱情被激發。這種先激發學生好奇心,再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做和想中不斷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素質[1]。
二、引導觀察,為培養創造性思維奠基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開端,是創造性思維的起點。牛頓如果沒有對蘋果落地進行觀察,就無法發現萬有引力;達爾文如果不對植物化石進行大量的觀察和研究,《物種起源》就不會存在。因此,觀察對于科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學科學課中,“看到”與“觀察到”并不相同,小學科學教師首先,必須培養學生觀察的耐心,即鼓勵學生對課本上的圖片和現象進行耐心長久的觀察,以培養學生持之以恒、耐心的科學態度。
其次,要培養學生對科學現象觀察的敏銳性。由于創造性思維稍縱即逝,因此,學生捕捉細微科學現象的觀察能力尤為重要,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課本內外的各種現象保持“高度警惕”,以便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2]。
此外,小學科學教師還應該培養學生觀察的全面性,即培養學生科學觀察的能力。例如:對植物的觀察,學生應該對植物的形狀、氣味、顏色等表象進行觀察,還要對植物成長所需的土壤、陽光、濕度以及溫度等各個方面進行思考。
三、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和探究意識
小學科學課的開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探討問題”的過程。但是,由于學生之間思維邏輯存在較大的差異,部分學生無法直接發現和提出問題。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該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利用實驗、實物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問題和探究意識。例如:在研究植物時,小學科學教師可以讓學生采集各類植物的`葉片;在研究動物時,可以讓學生對常見的蝸牛、螞蚱和螞蟻等進行捕捉和觀察。另外,由于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和新知識抱有極大的好奇心,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具有懸念的情境,以創設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學習。例如:在學習“新奇的不倒翁”時,教師可取一個雞蛋放在課桌上,問學生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接著,再拿出一個不倒翁放在課桌上,問學生下面會發生什么?當不倒翁搖晃不倒時,學生自然產生了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則教學課程就能夠更加順利地繼續下去,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結語
創造是促進科學進步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學科學課教學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同時,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養成主動探究和主動創新的良好習慣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形成。小學科學教師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和調整教學方案,改善教學條件,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創設更加優質的條件。唯有這樣,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更進一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煥松.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研究[J].亞太教育,20xx,15(9):20.
[2] 羅忠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創造性思維培養[J].讀與寫(上,下旬),20xx,17(23):509-510.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9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生們通過科學實驗能夠有效培養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但是現實中卻有很多因素影響了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本文從現實中實驗教學存在的現狀出發,對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了一定的研究,旨在幫助小學老師進行有效的科學教學。
關鍵詞:小學科學;有效性;策略
1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存在的現狀
1.1學生對于實驗活動的不重視:部分小學生在家長的影響下覺得科學實驗課并沒有什么用,自然就對實驗課沒有必要的重視,把實驗課和體育課的性質畫上了等號。尤其是在長時間的語文、數學課堂教學壓力下,驟然接觸到實驗課這種輕松的教學,把孩子愛玩的天性全部在科學實驗課上爆發了出來,就很少再有學生愿意去認真的對待實驗課,消極的態度和情感的宣泄才是大部分小學生在進行科學實驗教學時的真實的寫照。
1.2學校對于實驗活動的不重視:在部分地區科學課并沒有得到學校和老師應有的重視,許多科學課都是別的課程老師代替教學,并沒有自己學校專有的科學實驗教學老師,除此之外,在上課時候有些教師要么只顧自己講課,在講桌前侃侃而談,不顧及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要么省去實驗的步驟直接進行科學課知識的教學,“實驗”二字形同虛設。最后科學實驗課教學只能以效果慘淡收場。如果在課后對學生進行一番深入調查,很少有學生能說清自己學到了什么。
2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使實驗教學井然:首先,可以在上節課老師不拖堂的情況下,要求學生一下課就在教室門口列隊集合,整齊、準時、有序地進去實驗室。因為一節好的實驗教學從走進教室前開始,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以嚴謹的態度對待科學實驗課,還可以保證老師有充足的實驗教學時間,避免因為瑣事而造成上課時間不夠的情況。畢竟科學實驗最是注重時間的安排。其次,要培養學生善于傾聽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成績好的學生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傾聽差生的意見和與差生進行合作實驗,而差生是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種“我自巋然不動”的感覺,不管是在老師講課的時候還是別人發言的時候,亦或是需要合作實驗的時候,都在下面旁若無人的做著小動作?如果這兩部分群體沒有對策解決的話,課堂上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最后,要讓學生認識到實驗器材的'重要性,在實驗過程中輕拿輕放小心對待,結束后認真整理擺放整齊,借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2.2亞里士多德說過,“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小學生要想進行科學有效的實驗探究,興趣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老師在教學前就需要思考這堂課應該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是學生愿意接受進而產生主動學習愿望的教學方式。“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老師完全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法來達到吸引學生的目的。那么如何創設情境從而激發興趣呢?在我看來,老師可以根據實驗目的來開展一些智力游戲,亦或是穿插一兩個童話故事來創設合理的情境,就像在《磁鐵有磁性》這節課中,老師就可以拿出一個磁鐵做的“釣魚竿”和“小魚”來進行釣魚比賽,最后比賽完再拋出“為什么會這樣”的問題來引發學生的思考。當然在平常的科學實驗教學中,以游戲來創設情境僅僅是教學的其中一種方式,而教學的方式有很多,需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選擇和運用,實現教學的多樣化
2.3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實驗教學:在中國的傳統教學中,檢驗學生知識水平的唯一首段就是期中測驗、期末測驗等大大小小的考試了。考試就是通過書面、口頭提問或實際操作等方式,考察考試參與者的知識和技能的活動,但是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因此傳統的卷面考試已經不能充分檢測出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了,老師必須在教學中拋開以分數決定教學質量的教學意識。老師可以在期末考試評測學生之前充分考慮學生平常的表現,同時也可以要求學生進行實驗操作來觀察其對于這門課程的了解程度。總之,如果單獨進行考試和,把考試作為評測學生學習掌握程度的唯一首段的話是不可取的。
2.4科學實驗教學后要進行反饋:老師的作用應該不僅僅進行知識的傳授,還應該進行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后學生作出奇怪舉動、提出奇怪問題的時候要給予學生積極的引導,不能因為課后沒時間嫌麻煩而推脫。在小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教學的年齡,正是孩子處于創造性模仿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已經有了按照類推方法進行思維的能力,能使存在于一類事物的聯系與關系轉移到其他各類事物和想象上面的創造性模仿能力。因此,教師應該豎立起好的榜樣,培養學生的課后探究行為,要讓學生不僅僅在課堂上有興趣進行實驗的科學探究,還要讓其在課后有興趣探索科學,而且在學生課后有收獲的時候應該給予表揚,讓學生樂于走進世界,探索世界。
總而言之,要想提升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經過學校方面和家長方面的共同努力:學校方面需要保證基本的實驗教學,教師方面需要通過教學設計和手段來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家長方面應該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好的思想,要對孩子進行科學實驗的做法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驗教學質量,提升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美華.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感悟———淺談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幾點做法.電子制作,2014,17(15):255.
[2]科學(3-6年級).國家課程標準,2002.
[3]郭育志.小學科學教堂教學中如何科學合理地達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學目標[J].求知導刊,2014,19(07):237-238.
[4]小學時代(教師),2011(06)。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10
摘要:筆者發現: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本文結合教學中的一些不合理現象,思考如何從“問題式”教學這一方法入手,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科學;“問題式”教學;思考與實踐
筆者認為,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本文主要結合科學教學中的一些不合理現象,思考如何從“問題式”教學的方式出發,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一些現象帶給我們的啟示
筆者認為:經常去分析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調整自己教學的方式、方法。我們一起來解讀下面幾種現象,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現象一:課堂上,總有部分學生從開始坐到結束,一言不發。如果教師問:“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課堂上表現更多的是一片沉默。思考:對教師沒有積極回應,說明學生沒有養成提高的習慣,或者學生缺乏主動提問的能力。很難想象,他們在課堂上能學到些什么?現象二: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管其質量如何,一句“很好,請坐”,而后不再過問。思考:教師經常性忽略學生的問題,會導致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受挫。在這樣的教學下,學生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少,提問的能力也很難有提升。現象三:當學生對某一問題提出不同的見解時,教師會根據課前的預設,選出自己想要或與本課有關的觀點“供”他們研究。余下的教師則說:“同學們,這些問題我們課后再研究,好嗎?”但課后真的繼續研究了嗎?思考:看似是一種鼓勵學生自主研究的教學,實則是教師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試問:學生真的有能力完全獨立展開自主研究,不需要老師的任務幫助、提醒嗎?因此,一句“課后研究”也就成為了“到此為止”。現象四:在具體研究某一問題時,教師組織學生進行“無價值、無意義”的討論。思考:在我們的課堂上有時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在這樣的問題教學中,教師是在帶著學生一起浪費時間,一起走向畸形的“問題教學”。
二、對策:加強“問題式”教學
縱觀以上所舉的一些教學中的不合理的現象,其關鍵原因在于教師對新課改、教材把握還不到到位。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采取相應措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改變他們被動的學習態度與觀念,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筆者結合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列舉一些在“問題式”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事項,與大家共勉。
1.合理確定科學探究中的問題
科學教學中的研究問題一般由教師自定、學生自定、教師提出問題后由學生篩選和確定三種情況。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需要,確定最有價值的問題,與學生一起展開問題教學的學習。確定問題形式可以多樣,但切勿圖個省事,走上兩個極端:凡事都是由教師直接給定,不給學生參與的機會;相反,凡事由學生決定,學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教師給學生牽著鼻子走。
2.問題來自哪里,如何選擇
總的來說,問題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可以從教材或生活中去尋找問題。為了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我們可以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值得注意的是:有時某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由于老師的疏忽沒有做好準備,而在課堂無法實行,答應學生下一節課再來研究時,教師必須把承諾兌現。同時,也積極鼓勵學生關心身邊的事物,能主動地去發現一些有價值的研究問題。
3.什么樣的問題最合適
什么樣問題最合適學生去進行研究呢?筆者認為:“只有學生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他才會參與其中,并表現出積極主動,興趣盎然;只有合適的、富于挑戰性的問題,才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參照《有效教學———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中的'表述,簡而言之為:問題要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問題現實性和真實性、問題要注重創造性和準確性相結合、要區分實際問題和科學問題、要區分真科學和假科學。
4.科學課中設置的科學型問題應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去進行問題教學,才能體現問題教學的價值。在科學課中的科學問題應具備如下三個條件:一是科學型問題應具有豐富的科學內涵;二是科學性問題應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三是科學性問題應具有高效性。另外,提出的科學性問題應力求做到基于核心和形成系列。因此,在進行問題教學時,我們老師對于“問題”要把握到位。
5.如何引發學生產生問題
進行問題教學,其中的問題最好由學生提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一般可以從以下途徑中去尋找問題:如在猜想與結果的矛盾中提出問題;在認知沖突中提出問題;在有結構材料的研究中提出問題;在深入研討中提出新的問題;在知識的遷移中生發新的問題;由實驗現象提出或發現問題等。總之,我們可以利用一切課堂教學中乃致課堂外的資源,去激發學生打開“問題”的大門,在“問題”中找到學習的樂趣。
6.關于課堂中的問題設計,我們要注意三個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于問題的設計也需注意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老師的問題要能使學生有所關注;二是正確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三是重視“答非所問”的現象。
7.科學課堂提問的技巧
對于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提問,我們也可以講究一些技巧,從而提高問題教學的效率。課堂提問具體體現以下幾點:①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系,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對問題的興趣和思考,即要精心設計和篩選;②做到簡明扼要,提出的問題能促使學生有計劃學習,并合理確定自己的學習目標、方法;③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緊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握好提問的時機;⑤采用多種靈活多變的提問方法;⑥講究一點藝術性;⑦留給學生時間進行思考;⑧抓住時機生成問題。以上是筆者對科學課堂教學中加強問題教學,提高有效教學的一點認識。當然,在問題教學中需要我們去理解、去認識、去反思的東西還有很多,但只有我們重視了問題教學,才能把目前實際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有效去解決,教學之路漫漫而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
作者:賈建剛 單位:常州市新北區魏村中心小學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11
摘要:小學科學是一門復雜的、多重性的綜合學科,它涉及到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多種學科知識,但是小學科學又是充滿神秘色彩和趣味的學科,神奇的大自然盡顯其中,給學生帶來了諸多全新的體驗。本文以小學科學教學為研究目標,從教學更新的角度出發,淺談了新型的教學策略嘗試。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新模式
小學科學有著數學的嚴謹,語文的優美,物理的神奇,也有著哲學的道理,小學科學不是一門學科,而是多種學科的綜合體。學習好科學,便會為未來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那么在新時代的召喚中,我們的小學科學教學應該進行哪些方面的更新呢?
一、更新實驗的材料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實驗又離不開實驗材料。小學科學實驗所需的材料大多來自于學校的實驗室,也有部分來自于學生的生活,隨著新課改的開展,教師越來越傾向于讓學生自主收集材料和自制材料,這種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學生收集、整理和創新的能力。但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很多教材中的實驗材料在生活中已經找不到了,這時候就需要轉變思路,更新實驗的材料。例如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有一單元內容為“動物的生命周期”。這一單元主要通過讓學生實踐“養蠶”來獲取“動物生命周期”的有關信息,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本單元實驗所需的材料,但是現如今養蠶的人少了,想要找到蠶種和蠶葉幾乎沒有任何的可能,那么怎么辦呢?是加大精力繼續尋找,還是放棄材料尋找轉向理論教學?其實教師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讓學生到淘寶網等網站上去收集養蠶的材料,學生會發現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收集的材料在淘寶上應有盡有,大大簡化了學生材料收集的難度。此外,科學課堂上還有很多材料需要學生去收集,當學生在現實收集中遇到困難時,不妨換一種思路,更新實驗材料的來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實驗儀器,在實驗過程中學校很難做到人手一份,這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自行購買一些價格低廉的儀器,這樣實驗儀器對于學生來說便不再是什么難事了。
二、更新教學的資源渠道
傳統教學資源主要來源于教材知識的呈現和教師的擴充,學生在知識獲取上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雙重限制,很多時候教師想要給學生擴充一些科學知識,下課鈴聲就響起了,我們難以想象,一節課40分鐘,學生能完成幾個實驗?教師能講幾個知識點?學生能笑幾次?所以說如何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僅憑課堂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在現代化教學背景下,科學課堂已然不是曾經那個過于依賴教師和教材的課堂了,學生擁有了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現在的科學課堂是開放的、共享的,只要學生愿意去了解,便可以隨時隨地學到更多的科學知識。現如今,學生獲取資源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各種站和平臺,學生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有關的信息便會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可以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去學習。例如在學習“動物的生命周期”時,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會在課堂上給學生講解有關養蠶的要求、過程等,學生除了提前閱讀教材,很難通過其他方式提前了解養蠶的有關知識,造成了教學的滯后性,現在,學生擁有了更多獲取資源的渠道,教師在教學之前便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后收集養蠶的有關知識,由于學生已經提前獲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在新課學習中就不會感到陌生和無從下手,對于教師講到的一些重要知識點也會很快掌握,大大提高了科學教學的效率。
三、更新教學的形式
教學形式決定了授課知識將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也決定了學生是否可以高效吸收所學習的科學知識,這對于科學教學來說非常重要。科學課程中雖然有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但更多的是有趣的故事和實驗,學生本應該在快樂中完成科學的學習。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些學生并不喜歡上科學課,他們有的抱怨科學知識太難懂了,根本想象不出來;有的學生抱怨教學的形式太古板,接受起來非常困難;更有的學生直接表示出對科學學習的反感,可見這門神秘有趣的課程卻帶給學生如此不堪的'感受,實在是教師教學的失誤。我認為在新時期教學中,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學方式,以全新的面貌來呈現學科知識,讓學生愛上科學,愛上探索。比如在教學到“液體混合前后體積變化”有關內容時,如果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兩種液體混合后體積會小于混合前兩種液體體積的和。”我想學生一定不會對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感興趣吧。其中涉及到的密度等較為抽象的問題也會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這時,教師不妨換一種教學形式,以“激疑”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去主動探究和學習。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出示一個問題:“同學們,老師現在手里有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你們猜一猜如果將這兩種液體融合在一起,會有幾百毫升呢?記住這可不是簡單的數學運算哦。”雖然教師一再提醒學生不能用數學思維來解答這個問題,但是幾乎所有的學生還是會認為答案應該是200毫升,在學生肯定的眼神中,教師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兩個分別裝有100毫升水和酒精的燒杯倒進同一個大燒杯中,然后將液體充分搖勻,奇跡出現了,大燒杯中的刻度并沒有到200毫升,學生表示不敢相信,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再嘗試一遍,結果還是出奇的一致。學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他們迫切的想要知道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于是新課知識便得以高效的引入。當然,除了“激疑”的方式,教師還可以更新更多的教學形式,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綜上所述,學好了科學知識,對其他學科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作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要敢于更新和嘗試全新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科學知識,增長科學體驗,提高科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徐洪成.小學科學教學如何做到“做與思”的有效融合[J]小學科學(教師版),20xx年04期
[2]曹燕婕.數字化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校園(中旬),20xx年02期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12
摘要:本文筆者主要闡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當前所存在的問題,根據此提出關于小學科學課堂提高學生注意力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教育;科學課堂;學生注意力;策略探討。
一、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問題
在當前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當中,教師自身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極大的影響著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眾所周知,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需要先對教材內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之后再根據教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授課。
然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筆者發現有許多學校和教師對科學課程都缺乏重視,并且很多時候科學課程教師都是由其他課程教師來兼職。而這些教師在身兼兩門課程的教學時,通常會將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原本所教課程上,對于科學課程的教學往往就是草草了事。這樣就導致教師對教材內容沒有深入的理解,就更不用說來教授學生,自然而然就不可能取得一個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教學問題
在新課改的要求之下,教師漸漸意識到將課堂的主體位置交還給學生的重要性,并且在課堂上更多的讓學生進行自主的學習。特別是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上,由于科學課程本身就是要求學生具備極強的動手能力,以及涉及許多實驗,因此教師在科學課堂上都會留出許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過猶不及的情況。教師給學生留出了大量的時間進行探究性活動,雖然量多,卻不能保證質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往往流于表面難以深入。與此同時,教師又沒有很好的扮演一個引導者和指導者的角色,導致學生不能很好的吸收教材內容,極大的影響了學生在科學課程上的注意力學習。
二、提高小學科學課堂學生注意力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對于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來說,科學教師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要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提高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而要做到這一點,學校可以組織相關的培訓和講座,并且與其他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對于科學教師的選擇自然也要經過嚴格的.考核,只有這樣,才能保障科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質。
當然僅僅是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還是不夠的,還需要科學教師擁有強烈的責任心。在授課前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仔細的研究,并且對自己所教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在科學課堂的授課時取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從而引導學生在科學課堂中對科學更加感興趣,使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注意力穩步提升。
(二)教會學生知識與生活相結合
科學教師要想在小學科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取得更加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那么就必須要將課程知識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這是因為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每一個科學知識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而將這些科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程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激發學生對于科學課程的興趣,提高他們對科學學課的注意力,從而讓他們更加主動積極的投入到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
這是因為由于小學生處于獨特的心理和生理期,在這個時候他們對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是專注力卻不夠。而采用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授課方式,能夠讓他們從實際的生活當中去接觸每一個科學知識,在利用他們對外界強烈好奇心的同時,還能夠解決專注力不夠的問題,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和科學探究更感興趣。
(三)多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在科學課程的學習當中,科學探究活動是十分重要的一環,要提高學生在科學課堂的注意力,就必須要注重科學探究活動的組織。這是因為對于學生來說,不僅需要掌握牢固的科學理論知識,同時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科學探究能力除了包括學生的動手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外,還包括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
因此,教師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時候,除了要注意科學探究活動與科學知識的結合,同時還要注重在活動中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領導能力的培養。當然,在這其中,教師一定要扮演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指引,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活動,并且通過科學探究活動提高自身的知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高祀泉.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學周刊,20xx(4):177
[2]陳晟明.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啟迪與智慧:教育,20xx(10):269
[3]張小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探究[J]新課程導學,20xx(29):57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13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1.校內硬件資源的擁有情況《科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了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配置的問題。鑒于科學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每所學校必須開設科學專用教室,并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學校內的實驗室、科學教室、圖書館、閱覽室及其配備資料等都是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硬性條件,能有助于豐富教師的課堂,為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提供支持,還有助于拓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針對校內硬件資源存在的問題,主要通過對教師的問卷進行了調查。從學校設實驗室、上網設備、實驗儀器、飼養條件進行調查。一是從實驗室的擁有情況看,紅河州120所農村小學中,實驗室的擁有情況不容樂觀,其中有實驗室的占20.8%,沒有實驗室的占79.2%。經過訪問大部分的學校都沒有符合國家基本標準的科學實驗室,一部分學校是把以前的自然實驗室當做現在的科學實驗室,所以空間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部分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是有其他房屋改建的。二是從實驗室儀器的擁有情況看,實驗儀器很少的學校占74.2%,有一些的占11.7%,基本能滿足教學的占7.5%,齊全的占6.7%。可見教學實驗儀器是制約著紅河州實驗教學發展的瓶頸。小學科學教學儀器嚴重短缺,很多實驗課和實踐課不能正常開展,只能是紙上談兵。三是從上網設備的擁有情況來看,總體比較樂觀。“十五”期間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工程項目中,86.7%的農村小學配備了上網設備,沒有配備的占13.3%。通過訪談這13.3%的小學也在努力達標,以盡量完善教學資源。四是從科學教學實驗室和教學儀器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數據顯示種植條件沒有的占52.5%,可以用花盆種少量植物的占38.3%,有一塊地的占9.2%;飼養條件沒有的占85.0%,可以飼養1—2種小動物的占12.5%,可以飼養3種以上的占2.5%。根據訪問了解到大多數農村小學沒有專門的圖書館,更沒有有關科學教學的圖書供教師和學生閱覽。從上面的問卷和訪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紅河農村小學教學硬件設施資源嚴重缺乏,不利于小學科學課教學的順利進行。
2..教師對科學教學的態度情況在這樣一些科學教學條件匱乏的農村小學,在職的教師是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動手制作教具、準備教學材料、制作教學課件的教師分別占34.2%,57.5%,51.7%。偶爾動手的分別占45%,27.5%,29.2%。有時動手的分別占17.5%,10.8%,15.8%。經常動手的分別占3.3%,4.2%,3.3%。從經常動手為科學教學制備條件教師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師對科學教育的態度不是那么理想。通過訪問,由于繁重的教學任務,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幾乎沒有科學教師帶領小學生進行野外實踐或考察等活動。
3.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情況學生的興趣作為素材性課程資源,是能夠進入課程并對課程實施產生積極作用的課程資源。小學生對“你喜歡科學課嗎”的回答,選擇“非常喜歡”的占30%,“喜歡”占40%,“沒感覺”占16.7%,“不喜歡”占13.3%。通過訪問“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嗎?”,回答“經常”、“偶爾”、“從來沒有”的分別占12.5%、25%、62.5%,這就說明學生缺乏親身體驗自然的機會,也無法體會課外活動的樂趣。而在科學教育中學生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興趣與學生的課外觀察活動作為兩個變量進行分析后,說明小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二、結果討論
1.資金投入不足
儀器設備匱乏很多農村小學實驗儀器很少,甚至有的學校一套也沒有。僅有一兩套的學校,只有在老師做演示實驗時才拿出來,學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師演把戲的份,沒有機會去自己親自動手實際操作,這樣的教學條件無法實現新課改中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素質要求。
2.對科學課重視程度不高
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的影響,科學課一直被稱作“副科”,很多地方僅以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的成績來決定一個學生的能力。據調查,小學科學課存在不同程度的被擠占用現象。即使是上實驗課,也是教師照本宣科或讓學生自己看書;同時,不執行課時計劃,一節課上幾節課的內容,根本不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另外,在科學教師的安排上,不少學校讓語文、數學等科目上教學成績不好的老師或年齡大的老教師來擔任。可見,在廣大農村小學,科學教育得不到各級教育者的重視,其地位并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
3.評價制度以考試為主
當前中國的教育弊端,很多地方仍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的成績和學校的辦學質量以及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們在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下狠抓書面成績,考慮到科學實驗課的.實驗做得再精彩,也無法搬到試卷上,于是他們便取消實驗,專攻書本知識,根本就沒有顧及到學生在做實驗時的樂趣,這無疑損害了學生熱愛自然以至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懷。
4.教師素質偏低
據訪問調查紅河州建水縣的農村小學只有一所農村小學有專職的科學教師,而且只有一位。農村小學科學教師,多為中老年教師或農村代課教師,且多數教師未經過系統的專門培訓,對科學實驗教學很難勝任。教師編制過緊,工作繁忙,很難有時間進行業務進修,提高自己。他們沒時間也不肯花時間和精力去鉆研教材,更談不上進行小學科學實驗課的科研工作了。隨著時代的進步,他們將無法承擔時代所賦予的素質教育的重任。
三、應對建議
1.政府應加大資金的投資力度
課程財物資源是科學教學活動的基本支持,缺乏必要的財力、物力支持,科學課程活動就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經費緊張是每一個農村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感受最深刻的,想搞一個活動,或課題研究,沒有充足的資金是做不到的。在與老師的交流中,一位老師的發言很有代表性,他感慨地說,自己從事科學教育十多年,對這門課十分的鐘愛,而且學校地處山區,各種自然資源比較豐富,所以每年都要組織學生進行各種考察,并制作標本,他所自制的教具曾榮獲過市州級一等獎。但由于經費的原因,許多良好的課外活動都沒法進行或半途而廢,如果要學生承擔,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重;教師自己出,一次兩次還可以,多了也承受不起;找學校要,學校領導對資金的利用問題也很無奈,事實上學校并沒有撥出專門的活動經費用于科學教育。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農村地區教育經費的投入。
2.學校應強化
教學實驗儀器的管理對現有實驗儀器的管理工作是學校工作的一個重要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在所調查的小學,儀器的管理往往被忽略。一些學校沒人管理儀器,有的學校是科學教師監管,這樣一來由于管理不當,許多儀器出現生銹、損毀、流失,霉變、腐蝕等現象,導致大部分的教學儀器和藥品不能使用。所以為提高對現有教學儀器的利用,管理工作不能忽視。管理好儀器設備不是目的,其管理的目的是為了用好,通過管理給師生提供良好的儀器設備,隨時給師生的教學研究、教學活動提供方便。支持并歡迎、鼓勵、提倡和幫助師生使用儀器設備。總之,做好服務,使實驗教學儀器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
3.轉變思想觀念
選配好任課教師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的影響,科學課是“副科”這一思想仍為嚴重。所以要轉變科學是“副科”這一觀念。據了解,不少學校的科學課是有上不好語文、數學等科目的老師來擔任或有年齡大的老教師來擔任,這類教師沒有扎實的科學專業知識,研究教材的時間相對較少,所教內容不嚴密,很難達到課程標準的培養目標。通過和任課教師的交流,發現能夠完整學習課程新標準的教師寥寥無幾,更嚴重的是有的教師連課程新標準是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更談不上理念轉變了。為此,需要學校為這部分教師提供培訓學習和教研的機會,讓每一個小學科學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所改變、教學能力有所提高。
4.完善評價機制
激發教師積極性課程評價是課程教學的瓶頸,評價方式引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既制約著教師的教,也制約著學生的學。評價不僅是教師自我評價,更多的來自學校、家長,同時這種評價又往往是決定性的。而廣大農村小學其教學思想比較落后,包括學校領導及其他教師,喊著素質教育的口號,實施的還是應試教育,仍然唯成績是舉,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許多學校領導由于達標要求,仍然以分數來評價教師的教育能力和教學水平;一些家長認為只要語、數、英能考高分就行,并不在意孩子除此之外的其它方面的長進,如果教師教不出符合他們要求的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當然不高。所以教師為了達標,就不會在科學這樣的科目上大花時間,而是專攻語數英。對此,教學部門和管理部門要摒棄以學生的考試分數考評教師的做法,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
5.重視教學資源的開發
一是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教學資源。
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在學校內進行的,豐富的校內教學資源,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根據以上的數據顯示,很多農村小學目前存在設施設備缺乏現象,主要體現在缺少科學教具、模型甚至科學活動的場所及實驗室場所。因此,學校應該明確科學課的要求和科學課程的特點,根據教學需要加強實驗室建設、購置儀器設備、掛圖、投影片、音像資料,組織科學學習興趣小組等活動,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校內開發建立小型的植物園、動物園等,豐富學校科學課程的教學資源,方便學生進行校內科學探究活動。另一方面,有些學校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設施設備的功能,造成浪費。因此,發揮現有設施設備的多種功能,提高教學中的實際利用率,是有效利用科學教學資源的主要途徑之一。學校還可以舉辦群眾性的科學教育活動,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科學意識,這些活動由于本身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對兒童很有吸引力,可以寓教于樂,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教師應該注意對教學資源進行適當選擇和整合,利用不同的資源去滿足教學的需要。
二是善于利用社區科學教學資源。
社區在教育中的作用非常明顯,其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校外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農村社區中可利用來作為科學教學資源的主要有社區的山川、河流、農業用田用地、工廠、養殖場、種植技術園、樹葉、花、果實、蝸牛、蝌蚪等。這些社區資源都是可以利用的,貼近自然,發揮農村小學的地理優勢,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資源,在學校實驗教學儀器短缺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這些社區已有的資源來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素養。社區科學教學資源可以充分實現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的目標,使學生走出課堂、學校。
三是合理利用學生家庭中的教學資源。
家庭中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有的家庭養花、種菜、養家畜,家長平時會提及有關作物栽培、家畜飼養等知識,學生耳濡目染會積累不少感性知識。利用家中的科學教學資源,需要是家長理解科學課程對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意義,理解科學的重要性,清楚家庭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中所起的作用。當然,利用家庭中的教學資源要適度,不能因此給學生及家長造成沉重的負擔。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14
摘要:Stem是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于一體的綜合教育。美國Stem教育實施以來,為全球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礎,我國的Stem教育正處于發展時期,一線教師不斷的嘗試應用Stem教育理念,并對課程進行改革。
關鍵詞:Stem教育;學科融合;科學
Stem在現在小學教育界很流行,它是集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于一體的綜合教育。和傳統的課堂相比,stem更多的強調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重在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筆者是一位一線科學教師,經常接觸stem教育理念的學習,也深知創新和實踐對科學學習的重要性。所以我想通過曾經做過的項目學習以及實踐課例,來分享下stem給我的一些啟示。
啟示一:從生活中來
掌握學科知識并非stem項目學習的最終目標,體驗、經歷教材內容以外的知識,并讓學生對生活事物有更豐富的經驗認知,才是stem的重要目標之一。在stem教育里通常會提出一個與生活相關的真實情境,將問題鑲嵌在生活情境中,在筆者和學習者共同合作完成的項目研究過程中,stem學習是以項目為基礎,通過學生在作品的設計過程中出現問題,老師進行扶持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再設計,最終完善作品設計的一個過程。作品的設計是整個項目學習貫穿的主線和驅動力,并且學生還要進行設計、實驗、觀察、修改、討論、整理數據等學習活動。在此期間解決一個或多個問題,從而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初次在教學中嘗試stem教育時,課題是學生所提出的,也是學生們都感興趣的問題———如何比較物體的輕重。確定學習項目的課題:《比較物體的輕重》,這個課題充分體現了孩子對生活中事物所充滿的求知欲,這遠遠比給他們題目所能產生的求知欲強得多。從生活中選擇課題更有利于學生小學科學的探究學習。這就是從兒童適應社會的角度為抓手選擇典型項目進行結構化合理性的設計,讓學習者自主的完成項目,習得蘊含在項目之中的`多個學科知識與技能。在校園中,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學校的花園、草地、科學室,甚至是路邊的花壇的布置,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間學到了一些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知識,培養了學生們學習科學的興趣。例如在花園中樹立一個展牌,展牌上可以是介紹花草樹木的小知識、養殖小竅門、保護植物的宣傳語,甚至還可以是一些與此有關的小漫畫。這樣,每一次在校園中不經意的一瞥,就是對學生科學素養的熏陶。豐富有趣的校園和教室科學文化的建設對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全面素質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啟示二:學科融合
stem其實就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首字母縮寫,很顯然學科整合,將各個學科的基本概念、學科之間的連接點整合起來,將多個學科的課程整合方式實則就是強調實際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實際社會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因此基于stem教育理念將各學科整合在生活實際問題中,在設計、實驗、完善過程中的分析將會至關重要。基于在《比較物體的輕重》的項目研究中,學生以小團體的形式自由組合,每個小團隊選定一個研究小點開展,比如有的學生認為手就可以比較出物體的輕重,那就首先需要認識什么是輕重,并且要了解什么方式可以準確得出物體的輕重。他們立即想到要通過互聯網學習,那就給他們提供平板電腦。他們搜集了相關知識,發現天平就可以比手更加準確且簡單的知道誰輕誰重。于是嘗試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天平。在此期間進行分工合作,一組進行天平材料和制作工藝的知識搜索,另一組尋找天平的工作原理。進行了反復的設計,對比資料,改進,最終制作的過程中,學會了制定實驗計劃,也掌握了實驗的方法,最終解決了問題。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如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二課《搭支架》一課,書中要求學生采用塑料吸管、大頭針、線等搭建支架,用吸管做材料在連接時,學生可通過多種方法連接吸管,選擇嵌入式,接口易發生滑落。選擇繩子綁,耗時較長且麻煩;由于吸管較脆弱,容易破損,造成重復操作,不僅大大降低了搭建的速度,積少成多,也是一筆較大的消耗。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幾何教學用具,該教具由塑料小棒,球形連接器組成。幾何教學用具用一個球作為接口,球的表面有很多孔,只要把小棒插入對應位置的孔中即可,靈活方便。學科間的融合,大大提高了科學實驗的效率,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發現原來學科之間并不是獨立的,它們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只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你就會有新的突破。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啟示三:成果展示
stem教學評價和傳統的紙筆測試性的評價不同,更側重于培養學習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結局問題的渴望感。例如stem可以通過制定更加細化的評價標準,師生小組進行評價,如評價小組合作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等。相對傳統評價方式,更加多樣化。現今科學教學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但往往會忽視成果。stem教育理念強調對于一個項目成果的展示與運用,僅僅理解一個科學概念并不夠,而是要通過設計、實驗等一系列活動,真正的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甚至制作一個產品。這一理念其實對我們小學科學教育有很大的啟發。所以筆者認為,stem教育給我在小學教育中帶來的啟示有以下三點:要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要將學科概念整合運用,要強調成果展示的重要性。通過stem教育理念下小學科學教學的探索,我發現了stem的魅力,對自己的科學課堂的教學進行反思與實踐,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但是stem教育如何完美地融入科學課堂中,仍需要不斷研究與實踐。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15
摘要:在農村開展科學課堂的教學,只要在課堂上積極探索新路,確保課堂教學有成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有效性教學
當前,基礎教育學科課程改革強調“有效性教學”。我認為,我們農村在科學課堂改革方面也有它獨特的優勢,課程資源特別豐富,我們農村的生物園地比城市廣闊千倍、數量和種類也豐富萬倍,這不是我們得天獨厚的課程資源嗎?因此,我認為在農村開展科學課堂的有效性研究是可行的,只要在課堂上積極探索新路,確保課堂教學有成效,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農村的科學課堂上,尤其應注意以下三點:
一、活用教材教材只是為教師提供一個思路、一個模式。新課程倡導教師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準確把握教材的科學體系、邏輯結構、重點和難點,然后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而農村的教學活動則要以學生原有生活經驗為出發點,找準學生學習的新起點。如我們可以根據季節時令來合理安排我們的教學內容順序,把《各種各樣的花》、《花的構造》安排在百花爭艷的三月份,讓孩子到戶外去觀察各種各樣植物的花,掌握花的共同牲,了解花的構造,認識完全花和不完全花。再如我們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抓住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如《蝸牛》中蝸牛沒有腳卻怎么能在地上走?《螞蟻》中的螞蟻是怎么找到回家的路?讓學生帶著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習,往往最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二、關注過程
科學是一種需要探索的過程,而我們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主要是獲取新的科學知識、認識科學的過程。所以我們要關注課堂教育的全過程。對于每一節課,要思考這些內容最重要的'是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效果?因此,農村的科學課堂更應重視以下幾個過程:1、豐富課程資源在農村,我們可以充分挖掘農村自然資源,對于與生產生活實際聯系密切的科學課程,農村的田間地頭、樹林、灌木、草地、池塘、河流等都為學生學習科學提供豐富的自然環境資源。農村耕作方式的變革、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和改良、病蟲害的防治、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等,為學生學習科學提供了豐富的人文資源。
科學教師若能充分認識到這一優勢,加以開發和利用,能有效促進科學新課程目標的達成。農村比城市有著更廣的研究基地,讓學生把在學校中開展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過程和方法,遷移到課堂外甚至于自己家里,如在教《制作一個生態瓶》一課時,學生自己就可以從水井或池塘,制作出各式各樣的生態瓶。又如教《了解土壤》一課,由于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土壤十分熟悉,教師只需對每種土壤的特點作介紹,學生就了解了。除此之外,由于農村孩子常參加一些生產勞動,有很多的問題會在他們頭腦里產生,如水稻能否在旱地生長?雜交水稻制種高產量必備的條件是什么?家鄉水資源污染物主要是什么等等,這無形中幫我們開發了大量的科學課程資源。
2、自制有效教具
充分利用身邊材料自制教具,確保實驗開設率和成功率。平時教師要做個有心人,關注身邊的一草一木,自制教具,有時候一塊石頭、一片樹葉都能為我所用,成為最經濟、最有效的教具。
如教《了解土壤》時,我發現原有的用漏斗來做滲水實驗,效果不明顯,而且費時,我用大口徑的可樂瓶切掉瓶底,在瓶口包好紗布,自己制作了一個簡易的漏斗,使實驗效果很明顯。
3、提倡有效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在課改中已凸顯出多方面的優越性,然而我們發現在教學中有的科學教師把小組合作學習當作是“活躍課堂”的一種方式。課堂上熱熱鬧鬧的,可在熱鬧之后一些問題凸顯出來了:諸如“濫而不精”“、學而無效”等方面。那么如何讓小組合作真正有效?首先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地、整體地研究;其次我們在明確合作探究目標的基礎上,分工明確,要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發材料、做實驗、記錄、發言、總結、匯報等等,分別由不同的學生承擔;然后建立合作機制,教師必須有意識的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的述說,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最后還要教師適時引導。由于在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4、開展自主探究
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所以在課堂讓學生自己猜想、自己設計、自己解決問題。如教《觀察水》時,教師出示3杯水,分別在杯中放入鹽、面粉和白糖。在攪拌之前,先請學生猜想,會產生什么結果?如果混亂了,怎樣區別?用什么方法解決?
三、把握評價科學學習的評價是一種形成性的評價,并能夠如實地反映學生的成長發展歷程。在科學教學中,為了促使科學教師全面的、多層次的看待學生,積極采用多維、多極的評價方式,適應不同個性和能力的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以鼓勵、表揚等積極評價手段,從正面加以引導,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發展。在課堂上我常用的評價方式有:
1、及時性的口頭語言、體態語言評價。
2、有形的物質獎勵。
3、采用簡單易操作的量化表評價。
綜上所述,農村小學科學教學中,提高科學教學的有效性探究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科學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廣大科學教師在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讓我們在整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活用教材,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作好合理適時的評價,讓科學教學真正做到有效,讓科學教學真正的“科學”。
【傅雷家書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傅雷08-25
《傅雷家書》傅雷06-10
《傅雷家書》06-14
傅雷《傅雷家書兩則 》06-14
《傅雷家書兩則》傅雷06-14
傅雷家書的教案08-26
傅雷家書感悟06-01
《傅雷家書》感悟01-17
《傅雷家書》有感08-19
傅雷家書教案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