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關鍵詞:感受的根源生命的需要情感的奴隸生活的主人。
一、總結
本章介紹了兩個主題:
1、感受的根源——我們共同的需要。
2、個人成長三部曲:情感的奴隸—>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
二、總結
這一章在探究感受的根源——需要。需要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我們在此翻譯為“需要是對自己生命的擔當”!
常常會提到“擔當”這兩個字,而我們也津津樂道于“XXX很有擔當”。當我們身體生病、心里不痛快時,這兩個字是否會被想得到的?自己是否會擔當呢?
“擔當”,是一種獨立面對痛苦的能力。當身體有未知大病或絕癥傾向、當情緒被負面情緒一波一波侵襲,我們能夠在恐懼或絕望、悲傷或憤怒等負面情緒后,淡然獨處,能夠去關照自己,能夠去體味生命、能夠去自知當前處境、能夠去內觀需求,這便是一種擔當。因為生命存在的需要包括了情感、價值、自主、和諧與滋養(見上表)。而“擔當”便是對自己生命存在需要的負責,是自我負責,是在坦誠表達的基礎上的一種自我負責。看起來似乎沉甸甸的,正如禪宗當頭棒喝“主人翁何在?”為自己的生命擔當!
說起坦誠表達,我想起了幾天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文章作者是一位NVC踐行者,他深知要基于滿足“需要”去做事、說話,也深知探究到“需要”后,會有N套策略來滿足,當某種方法不能滿足時,可以切換第三種方法來滿足。也正因為這個切換,在踐行NVC的過程中,他嘗試自我滿足。舉個例子。他想要休息(這是他的需要),想要家人幫他分擔家務(這是策略)。但家人太忙,于是就請小時工滿足他要休息的需要。這種方式他覺得很不錯,逐漸地他沉醉于這種自我滿足自己需要中。
然而,當他在自我調節、自我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中,減少了與家人的情意交流,在家人那里表達自己情意、需要的機會被這種模式的光環遮擋,家人對于“他的需要”的需要,感受不到。他自己宣稱他這種自我滿足自己需要的模式是“把自己圈在一個看似安全的牢籠中,最終卻也將自己困死在籠中”。
所以說,我們對自己生命的擔當,但也需要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需要有人與人心的交流、情意的交融、愛意的流動。這種愛意就猶如生命擔當能力的力量源泉,它會源源不斷地注入到我們的靈魂深處,給與我們擔當起自己生命的力量!
三、感悟
1、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的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這也即我們心理學上說的,內歸因和外歸因。我們的感受,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心需要得到滿足與不滿足而產生的。
2、NVC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某種具體行為。
這是NVC四要素中又一個需要重點區分的內容,即需要和策略。舉例說,“你太吵了,請閉嘴。”這是一個想要追求安靜的人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現象,讀后感他“需要安靜”,但他說出的是一個策略“請閉嘴”。我們可以想想,滿足他安靜的.需要還有好多別的方法,比如出去吵鬧去、看本書、寫會字、和他一起做事等等,這些都是方法和策略。
所以,需要不是某種具體行為,不包含行為和人。
3、一個人如果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會是多么的痛苦。
這句話指出了不是不會,而是不愿意、不敢、有顧慮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為什么會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這是與一個人自我價值、歸屬感、一貫模式想關聯的。所以,當意識到自己無法說出自己的需要時,可以嘗試著去療愈自己的從前,療愈自己的內在小孩。
4、個人成長經歷三個階段:情感奴隸、面目可憎、生活主人。
情感奴隸:非情緒奴隸,這里指的是為他人的情感負責,擔心他人不愉快而努力嘗試讓他保持愉快。
面目可憎:終于在認識到自我存在時,要滿足自我需要,拒絕再為他人的情緒負責,而導致自我為中心。
生活的主人:由衷的幫助別人、無負擔地接受別人的幫助、表達自己、關心他人、情意相通。
5、“爸爸,我不想讓任何人失望”
這是作者的女兒對爸爸說的話。幾年前,我看到這句話,我會在腦海中立馬反映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可憐的孩子,我該怎么拯救她”。現在我看到這句話,腦海中反映的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再去糾結孩子可憐、想去拯救她。
當我們與她一同感受、一同與她去面對內心的需要時,她也會學會自己去面對、感受和表達,在這種方式下,她會培養一種思維模式,那即是沒有對錯好壞的評判,而是去關注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九月和十月,短短兩個月就讀完了這本《非暴力溝通》。遇到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比較低落。完全不同的工作是繁忙的過渡期,差距很大。兩個月過去了,我覺得經過磕磕絆絆的經歷,狀態有了一定的好轉。這期間,我打破了以往經驗形成的相對僵化的認知,也學習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與兩個月前相比,我對自己的認知和發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幸運的是,九月份的時候偶然發現了這本書,給了我一點思考的力量,讓我在交流中多思考。我認為它至少將我的過渡期縮短了一半。
全書雖然沒有重復直白的強調,字里行間卻始終傳遞著善意和慈悲。非暴力溝通的重點其實根本不是溝通,它只是一種手段。歸根結底,高效的表達和友好的關系來自于救人于己的同理心,以及對人自身的信任和尊重。與馬歇爾所接觸到的種族歧視等復雜矛盾相比,其實我們仍然生活在一個相對簡單善良的關系社會中。無論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作伙伴,還是一知半解的學生,借用阿德勒心理學的一句話,我們應該相信“沒有人無緣無故地做壞事”。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時,我就能跳出個人的角度,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了解每個人內心的'需求,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同盟。比如嚴格的簽到制度,或多或少都會給個人帶來一些不便,有時也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出于對我的不信任才出現這種方式。但是,如果你參考一下馬歇爾的聯盟心理學,你就會發現,對于一個仍有生存壓力的新單位來說,員工人數眾多,而且彼此之間并不熟悉。我們確實需要一些規則來營造積極的氛圍。這樣一想,不僅可以放下內心的糾結,好好參與活動,還可以靈活調整自己的狀態,真正做到悅耳而不失個性。很多時候,在共同目標的聯盟心態下,小矛盾根本不值一提。同樣,與工作伙伴結盟可以更好地開展活動,發展生物系。與學生結盟,增強凝聚力,共建美好班級;與戀人結盟,擁有一個舒適的小家庭。長期堅持以聯盟的心態待人,真誠的表達會感染身邊的人,你的心靈也會在不經意間變得更加坦蕩大方。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非暴力溝通也叫愛的語言,這是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一書的中心思想。
作者在開篇就提出問題:究竟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而互相傷害?又是什么使有的人即使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依然心中充滿愛?
經過長期思考,作者認為這是由于我們的溝通方式和措辭出問題導致的。有時候我們確實沒有中傷別人的意思,但我們確確實實的對他人造成了傷害。
所以作者認為我們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措辭和溝通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他人情意相通,互相互助。他將這種溝通方式叫“非暴力溝通”,這種溝通方式通過指導我們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這樣才能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使人們樂于互助。
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呢?作者認為有四個要素,分別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舉個例子,你是老板,你看到一個員工連續三天遲到。按平常的說話方式就是直接過去對他說:你天天遲到還想不想干?雖然作為老板,看到員工經常故意遲到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情,但你直接這么說會引起他內心的強烈反彈,作為下屬他可能不會與你直接對抗,但內心一定是對你很不尊敬,同時一天的工作的熱情也就沒有了。
按照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去和他溝通就是,首先告訴他你的觀察:你好幾天連續遲到了。這句話只表述事實不表達情緒。然后告訴他:我擔心你的遲到會導致整個部門的任務的推延。再告訴他你的需要:我需要你準時到辦公室。最后是提出請求:為了準時到辦公室,你可以早上提前十分鐘起床嗎?
按照這種溝通方式,態度良好,也許員工也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將來也就自己按時上班。
這讓我想起卡內基《人性的弱點》中說的: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會招致憤恨,因批評而引起的羞憤常常使雇員、親人和朋友的情緒大為低落,并且對應該矯正的現實狀況一點好處也沒有,盡量去了解別人而不要用責罵的方式,盡量設身處地的去想他們為什么這么做,這比批評責怪要有意有趣得多,而且讓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我們無法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這會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是什么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即“異化的溝通方式”。
主要表現為:
道德評判: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
進行比較:回避責任!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因為我不得不做。(受說不清楚的力量驅使)
為什么喝酒?因為我是酒鬼。(個人情況,成長歷程、自我形象等)
為什么要打小孩子?因為他跑到馬路上去。(其他人的行為)
為什么欺騙顧客?因為老板讓我這樣做。(上級的命令)
為什么要打掃房間抽煙?因為我所有的`朋友都抽煙。(同伴壓力)
為什么要停別人的職?因為你違規了,根據規定,我必須這么做。(機構的規章制度及政策)
為什么必須做討厭的工作?因為我是一個父親,要養家。(性別角色、社會角色、年齡角色)
為什么吃巧克力?因為吃巧克力的沖動征服了我。(無法控制的沖動)
一旦意識不到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就成了危險人物。
強人所難: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脅,如果不配合,他們就會受到懲罰。
“應當”想法:有些行為應當獎勵,另一些行為應當被懲罰。
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可是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道德評判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將不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惡的。進行比較也是一種評判,它會蒙蔽對人對己的愛意。異化的溝通方式還淡化了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責任意識。此外,強人所難也會造成心靈的隔閡。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
“非暴力溝通”這個詞并不是第一次聽到,但是未深入了解過,這次借助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它,同時也反思了自己與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溝通方式,特別是反思了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
平時跟孩子的溝通,往往是評價多于觀察,而且我暫時還不能很好的區分觀察與評價的差異,我想這跟我長期以來說話的習慣有關,對待事情習慣于評價,不能清楚的表達觀察的結果。當孩子某一件事多次沒有做好時,我會說她態度不端正,而不是從根本去了解,為什么她已做了多次依然做不好,主觀地就認為她就是態度不端正。孩子覺得很無辜,哭訴到,“你為什么就覺得我態度不端正,我到底哪里不端正?”對于她的哭訴我當時想的是,你還狡辯,現在想想我確實說不出她到底哪里不端正,我沒有去分析問題來自于哪里,到底她是不會?還是不愿意?也沒有與她一起分析討論問題對于她來說難點在哪里。
讀到書中這句話“如果知道憤怒從哪里來,就可以少發脾氣了。如果意識到自己恐慌的含義,就可以少去控制別人了。”讀到這句話感觸頗深,近年來我越來越接受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也在慢慢的學習,但是對于孩子不如我意時也會生氣發脾氣,做不到把她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老是怕孩子走了彎路,孰不知我的.經驗不能直接給她,她的路需要她自己去走,適合我的未必對她有用。有了焦慮就會有控制,有了控制,親子之間就會有對抗,孩子也不能全身心的發展自己,那么她始終不能成為她自己。
以往聽到孩子跟我說某件事時,心里就在想應該怎么回答,應該給哪些建議或者意見。現在想來,她找我傾訴或許就是聊聊,并不是需要我告訴她怎么做。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做一個好的傾聽者,而不是急于給出答案或建議。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
與人溝通是一種實踐的藝術,許多精妙之處也許是難以在紙上完全表達的。這也許是為什么閱讀這本書,既覺得其中有非常閃光的點,又有些別扭。如果換一個場景,變成與盧森堡博士面對面,相信這感覺會完全不同。
人的秉性和溝通的風格千差萬別,這其中有些是先天,有些是后天習得。作者在書中提及他的祖母是和舅舅都是天生的非暴力溝通者,自己也是在實際工作中發現這種方式有奇效,再行推廣,由此可見是先有實踐,再有理論。而實踐的源泉,也許是來自遺傳,也許是來自文化傳統,無論何者都是源遠流長。因此,即使不能完全贊同理論的人,也應該可以從案例中受到有益的啟發。這正好應了作者的一個觀點:注意觀察,不要判斷。
以下是閱讀筆記:
1.
靜態的語言與動態的世界并不匹配,這是我們面臨的挑戰之一。
(人類的語言功能遠遠沒有進化到完全適應文明社會人際關系的程度。)
2.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們忽視彼此的感受與需要,而將沖突歸咎于對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不論是語言、精神或身體的暴力,還是家庭、部落以及國家的暴力。
(暴力的種子無處不在。)
3.
我發現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的負面影響。它們雖然致力于滿足某種愿望,卻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些語言和表達方式,我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
(我們的.日常語言在自然狀態下就帶有暴力性質。互相傷害很容易。參照書中實例,發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語言暴力比想象中多得多,有些是有心,更多是無意。)
(非暴力溝通的對立面,并非字面上的暴力溝通,恰恰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溝通方式)
4.
語言暴力可以逞一時之快,卻通常達不到我們真正的目的。
例如:
a.當你看到事情還沒做完,告訴我你感到失望。說我“不負責任”,并無法打動我。
b.當我對你的請求說“不”,告訴我你感到受傷。說我“冷漠”,并不會增加你以后的機會。
c.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們按我的期待生活。盛氣凌人并無濟于事。是的,我可以通過懲罰來教訓他們,但如果我真的那樣做了,他們遲早也會想出辦法來對付我。
(從談判策略和危機處理的角度而言,非暴力溝通比自然語言更為高明,因為它最大程度上弱化對方的負面情緒。因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感受到語言中的暴力,人們常常要么反唇相譏,要么拒人千里。溝通的鏈條就此斷裂。)
5
在對別人不滿時,如何表達自己、提出請求?
溝通要素:
a.我看到什么(力求就事論事、客觀)
b.我的情感反應(示弱有助于解決沖突,但體會和表達感受并不容易,對于從事律師、工程師、警察、經理等職業的人來說,尤為困難——表達感受與他們的職業形象相沖突。
注意方式,例如要說我感到失望,而不是你讓我失望)
c.感情反應的內在原因(歸結與自身的需求、價值觀、愿望等,而非歸結于外界環境,例如我愛整潔,而非你搞得很臟。)
d.我的請求(請求而不是命令或強迫)
(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方式,在說清楚問題同時巧妙地避免批評的語氣。但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是很難的。)
6
當別人對你進行言語攻擊時,如何回應?
好好體會他們的感受和需要,既不反駁也不自責。
不論別人說什么,我們只聽到他們此時此刻的(a)觀察,(b)感受,(c)需要,和(d)請求。
(建議使用你的意思是xxx嗎?之類的一般疑問句來回應他人,逐層深入對話,以傳達出I care about you的態度以化解敵意。這部分更加抽象,更加反直覺,需要結合案例才能勉強理解。實踐起來則更加困難,在被罵的時候更多是羞愧萬分或火冒三丈,要克服如此強烈的情緒談何容易。)
7
局限性與適用范疇
(盡管書中沒有提到,但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非常態的溝通模式,最明顯的缺點是很費腦力和時間。如果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和每個人說話,估計自己也要發瘋。我個人對其應用范疇的理解是,適用于維護重要關系、化解重要沖突。尤其是適用于家庭——語言暴力的重災區,書中關系到家庭關系的案例都十分精彩。)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7
上次看《非暴力溝通》的時候覺得自己很認真,今天重新看了一遍,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
《非暴力溝通》的序言明確告訴我們,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改造的開始。當我們遇到人際沖突時,我們總是認為他不理解我。我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為什么他總是執著于此?我們因為自信而認為自己是對的,但我無法說服對方,因為他也有自信。所以,雙方都在自衛中糾纏不清,最終誰也敵不過對方。問題不解決,只會增加麻煩。我們渴望進步,我們渴望良好的溝通,我們渴望和諧的人際關系,但問題出在哪里呢?我怎樣才能說服他?這是我們經常思考的問題。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改變的是我們溝通的方式,我們需要改變我們說話和傾聽的方式。蘇菲派詩人魯米寫道:“在道德與不道德的區別之外,還有一個領域。我將在那里與你會面。”初讀這句話的時候,就覺得作者真是沒底線。他怎么能把道德和不道德聯系起來呢?不分高下,這世上還有公道嗎?不道德的`行為不譴責而放任自流,何來公平正義?社會會是什么樣子?回過頭來看,我漸漸明白了。作者的意思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不要條件反射地評價對方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而是要理解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在尊重和傾聽他人的同時,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這就是非暴力溝通。它不僅僅是一種交流方式,它不斷提醒我們關注更可能滿足我們生活追求的方向。
書中還談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表達——需要——請求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8
在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后,我經常會回憶起我初中階段的生活,書中講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溝通”說話方式的老師,那些同學是幸運的。非常遺憾,我在初中時遇到的這位老師,他和同學們溝通的方式幾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語言暴力,還有肢體暴力。
這位男老師脾氣很暴躁,尤其喜歡體罰學生,男同學女同學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體罰,同學們犯的錯,無外乎就是考試沒考好或者上學遲到。記得一位男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他拳打腳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學了。想想那時我們的小心靈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殘啊!記得有些同學大膽的和老師說,能不能體罰時不要讓學生們看到,老師說:“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在我們小時候,家長都不大管我們的學習,也不會太關心我們在學校的情況,估計家長都想像不到我們在學校就是待宰的羔羊,這位男同學受到如此重的體罰也沒見家長找到學校。女生體罰輕一些,考試達不到目標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學中犯最大的錯估計就是早戀了,而受到的懲罰就帶有侮辱性了。男同學被帶到操場揍一頓,女同學被罰在學校跑操時讓她站操場邊,全校的.師生都看見了,每個跑操的人都會問那個女生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會有人告訴他,因為早戀(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可想而知,最后兩位同學雙雙退學了。
感覺那時候同學們和老師之間是沒有溝通的,每天努力學習不是因為愛學習,而是因為害怕老師。后來畢業以后,同學們交流起來,都說恨死了那位老師,那本該美好的少年時光就毀在這位老師的手里。那時我們都巴不得趕緊畢業,脫離魔掌。
看了這本書后,真是浮想聯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對孩子對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學習,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9
今天,通過學習如何提出需要和請求兩章內容,我終于知道了我和我老公之間最大問題的根源。書中說:如果直接說出需要,獲得積極回應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和反擊。
有一次,我對我老公說:“聽說你的上一屆主任經常不去上班,每天過得可瀟灑呢,怎么你接任后,每天忙得連家都顧不得回?”我只是好奇和困惑,想聽他的解釋,他卻開始申辯:“我這算什么,還有人工作比我更勤勉呢。”我頓時覺得真是驢唇不對馬嘴,雞對鴨講,很是傷心失落。
通過學習,我認識到,是我表述不清造成的誤會。我應該這樣說:“聽說你的前任領導每天工作很清閑,你接任后工作很繁忙,我很想知道這其中的緣由,因為我想更好的支持到你的工作。”
書中說:我們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一旦人們認為不答應我們就會受到責罰,他們就會把我們的請求看作是命令。
有一個周末,我需要按時上班,早上起床晚了,慌忙梳洗時,老公也起床了,呆呆的坐在餐桌旁。我大聲說:“哎呀,遲到了,顧不上做飯了,算了,只好不吃了!”我連續說了好幾遍,他依舊坐著,我頓覺心寒,沖他大吼:“你可真有意思呀,我都說顧不上做飯了,你也不趕緊去做,就那么閑坐著,你真是一點都不愛我呀!一點都不知道心疼我!”他一愣,慌忙解釋:“你自己說的不吃了,我以為你準備出去吃呢。”他立即行動,很快準備好了早餐,可我覺得他一點都不情愿,要不然怎么不“自覺”準備呢?我越想越傷心,索性不吃,不把我哄高興我就是不吃。
通過學習,我知道我正處于“面目可憎”階段,我應該做“生活的主人”,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完全責任,不可犧牲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我應該準確表達:“老公,我今天需要按時上班,時間很緊了,你可以幫我準備早餐嗎?”
感謝《非暴力溝通》,把我從喜歡道德評判的傷人傷己的溝通方式清醒過來,把我從“潑婦、怨婦”的不歸路上拽了回來,把我們夫妻之間最大問題的根源揪了出來。我相信,只要認真學習、學以致用、深化于心,我就不僅是他法律上的老婆,更是他心心念念的紅顏知己、相伴一生的知心愛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
我已26歲,這樣的人生,好像很好,又好像很糟糕。但沒有關系越努力越幸運。曾經,這個城市的每一天都讓我灰頭土臉,所以今后的日子我想遇到一個能讓沙漠里開出薔薇花來的人。三觀一致,能談得來,能為對方著想,能在一起一輩子。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這世上任何事攤開了講都透著一股悲涼,就像生離比死別更可怕,就像想你這件事,躲得過昏暗的夜躲不過四下無人的街。啤酒瓶,黑眼圈,吐不圓的煙圈,甚至冰冷的半張床,讓我無數次泣不成聲。但清醒的時候我又質問自己,誰離了誰會過不了?并沒有。所以,再見了,不是你不值得留戀,而是余生,我想要讓自己活得精致一些,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今晚的雨下的很大很大,因為周圍靜得讓人頭皮發麻,昏暗的燈光微醺了我的眼,嘴里泛苦的冰啤酒讓我更渴望遇到一個能給我打傘的人。摸索著手機放上幾首老歌矯情一下,每句似懂非懂的歌詞里,總覺得寫的是我自己,即使不知道哪里相似,但每句歌詞都像在刻畫我的過去我好像有些醉,但又特別清醒。醉在小王子拿著玫瑰走向我,又清醒的知道蓋世英雄架著七彩祥云遠去。但這一次我沒有很難過,因為閨蜜告訴我,我的齊天大圣還在后面,你是別人的`齊天大圣。經過鏡子的時候,給了自己一個由衷的笑,我想,我今晚才真的從心里釋懷,你好好陪她,我四海為家,我這么一個開朗又酷酷的人。祝福你,但我更祝福自己。
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后來我知道對的人就是,一個你和他在一起,可以舒舒服服做自己的人。我想遇上這么一個人,所以這次我要自私一點,我要用全部的幸運祝福自己。愛自己,愛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
溝通是一門表達和傾聽的藝術,與非暴力溝通所對立的是愛心缺失的”暴力溝通”,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出于自義心的道德評判,出于虛榮心的比較,出于自私心的逃避責任以及缺乏同理心的強人所難,它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僅沒有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反而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而通過非暴力溝通,可以使我們心存愛意,增進關系,改善生活。
非暴力溝通具備四個要素:(1)觀察(2)感受(3)需要(4)請求。
我嘗試將四方面展開,首先是觀察,對于大多數的人來說,觀察他人及其行為,而不評判、指責或以其他方式進行分析,是難以做到的,純粹的觀察需要的只是眼睛和心靈,而不帶評論的觀察也被稱為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非暴力溝通中,我們還需要注意自身和對方感受,在此我們要避免將感受和想法混為一談,正確地體會和傳達感受并不容易,特別是在表達感受時:比如當我們說“我覺得”,我們常常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很多被動的詞語其實也表達的是想法而非感受,例如: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等等。我們也需要避免使用“很好”,“很差”這樣的模糊詞匯,每個人對好壞的標準不一,這很難讓對方明白我們的實際情況。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來跟清楚地表達感受,從而使溝通更流暢。
真實的表達感受,常常需要將自己的情感和弱點暴露給對方,這是一種積極的示弱,當然這并不是在說自己某方面能力或素質的缺乏,而是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深層次的信任,是培養親密感的關鍵。
第三點是需要,別人的行為可能會刺激我們,好像也導致著我們各式各樣的感受,但我們需要明白,感受的根源是我們自身的需要和期待。我們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并不是我們產生感受的起因。我們需要勇敢而適當地表達自己的需要,我們的文化并不鼓勵我們揭示個人需要,因此我們常常會用一些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常常藏在對他人的指責,評判和評論中,而當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得到的并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對方的申辯和攻擊。人際交往中,直接的提出需要所當跨過的門檻是我們的面子和一些并不正確的舊觀念,這是我們所當要去克服的。
最后一點是請求,和描述感受有些類似之處,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抽象的語言,而是借助具體的描述,來提出請求,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應。當對方對我們的請求給予反饋,表達我們的感激,如果對方不愿反饋,則傾聽他的感受和需求。
前面四點主要是圍繞當我們是一個表達者展開,那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傾聽者呢?
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常常急于提建議,安慰,或表達我們的態度和感受。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與此同時,不論別人用怎樣的詞語表達自己,我們都要用心體會他們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有時,我們還可以主動表達我們的理解,來幫助對方了解我們在何種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保持持續的關注,為對方的充分表達創造條件。當我們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還需要評估自己的狀態是否合宜,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1)先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聲地提出請求(3)換一個環境。
有的時候,談話的氣氛很沉悶。我們體會不到說話的人有怎樣的感受和需要,也不知道他對我們有什么期待,此時我們需要“打破僵局”,必要的打斷說話者,比假裝在聽,更符合對方的愿望。所以人都希望自己的話對人有益,而不是被人當作負擔。如何禮貌地打斷?書中提到了兩種方法:第一是盡量提醒別人留意自己的感受;第二次直接表達自己的愿望。以這兩點為基礎,打斷的方式應該都可以。
作為傾聽者,常常還會遇到第三種情況,我們說了心里話,很想知道對方的反應,卻發現對方一句話也不說。這時,我們也許會很不安,容易把事情往壞處想。在別人保持沉默時,我們一般會覺得有些別扭,而很難靜下心來體會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我們可以做什么呢?或許我們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說錯了什么,或許急著糾正回轉,或許是引開話題轉移注意力。但作者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我們的表達可能引起了對方的思考,不是針對我們的行為,而是聯想到了其他的事情,從而做出了我們沒有預想到的反應。此時我們需要耐心等候觀察,通過提問來確認對方的想法再做出下一步反應。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工具,總的`來說它通過兩種方式來改善溝通,一個是誠實地表達自己,而不批評、指責,另一個是關切地傾聽他人,而不解讀為批評或指責。如果我們只是想改變別人,以使他們的行動符合我們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溝通并不是適當的工具。非暴力溝通是用來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系。使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希望人們的改變和行動是出于對生命的愛。愛是生命的真諦,愛也是非暴力溝通的發動機。在愛的推動下,通過非暴力這樣一條管道,愛更好地融入生活,主導生活。
最后回到前言所談的: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我們真的必須不擇手段嗎?我的想法是大可不必,以拳頭和武力,無休止的拼命來對待難關只會激化矛盾,而無法解決問題,這種狼文化所主導的世界叢林法則必然失敗,就像《狼和冰刀》,狼最終死于自己的貪婪和野心。而書中所倡導的是溫柔的羊文化,當然它并不意味著溫順聽話,任人擺布,它更不是軟、弱的代名詞,而是懷著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以愛為武器,來和這個日漸冷漠的世界抗衡。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2
書中第十章說到“充分表達憤怒”。我想憤怒也是我們常有的情緒之一,以往我們有了憤怒的情緒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這個憤怒情緒發泄出來,卻忘了應該怎樣表達出來。
書中給我們了四個步驟:1、停下來,呼吸。2、留意我們的指責。3、體會我們的需要。4、表達感受和尚未滿足的需要。前兩個步驟我們很容易做到,后面兩個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們會因為憤怒而沖昏了頭腦,沒有及時的追根溯源。沒關系當我們學習了這四個步驟后,我們要學會先傾聽他人,然后給自己時間,用足夠的耐心學習和運用非暴力溝通。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是習慣性的反應,因此,運用非暴力溝通有時是很別扭的事。沒關系,在剛開始運用非暴力溝通時,我們可以把節奏放慢些,在說話前先想一想,有時,我們甚至停下來,什么也不說。
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于培育對自己的愛。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時,我們可以通過體會憂傷和自我寬恕,來看清個人成長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懲罰。評價自己的行為時,我們專注于尚未滿足的需要;這樣,我們就不再依賴羞愧、內疚、惱怒或沮喪的心理來尋求改變,而讓愛主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關于愛自己,我想這個詞在一年前還離我很遙遠,那個時候的我就像一個整日圍著孩子、圍著老公、圍著家打轉的黃臉婆,甚至于連黃臉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鄰居的爺爺奶奶,甚至是老爺爺老奶奶。那個時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會說你別矯情了,哪有人會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說家往往是最讓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個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發生了轉變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媽媽做了媽媽以后,就只記住了媽媽這一個角色,當然也只扮演了這一個角色。當我整日陷在對現狀的痛苦和煎熬時,我沒有辦法好好愛我的孩子,更沒有辦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讓自己停下來,靜下來,想想清楚。在靜下來的時間里,我發現我沒有了自己,我愛孩子,愛父母,愛丈夫,卻唯獨沒有一丁點的愛自己,我把自己丟了,不知道體會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達自己。當然我是自己有覺醒后找回來自己,或者說做回了自己。有些時候可能是別人對你的一些評價引發的,那么我想我們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來,靜一靜……體會一下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誠的表達。
我想如果我們學會了如何培育對自己的愛,那么我們也會帶著這份愛去愛孩子,愛家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許會犯錯,沒關系,允許自己犯錯,誰不是在一次次犯錯中學會了成長。我相信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并且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我們一定會培育好對自己的愛。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3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去更好的修行,這里的暴力不僅僅是行為上的,我們更應該關注在精神層面的體現。
在溝通中做到“非暴力”其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用一種平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前提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種情緒有時候是外在的表現,有時候是類似“冷暴力”的`狀態,無論哪種都會被對象準確的接收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掩飾自己的情緒,其實這種情緒依然在我們心底,積壓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非暴力溝通教會我們如何釋懷,把情緒轉移、化解掉,用愛的語言表達自己。任何關系都需要我們去維系,包括我們最親近的人。當然,在處理情緒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把握原則,堅持自己的底線,不應該一味的仍讓退步,把自己的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并提出明確的要求,讓雙方達到一種最舒服的狀態。
書中也對產生暴力情緒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我們有情緒、甚至生氣根本原因是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所以準確尋找到需求非常關鍵,按照書中所講的方法讓雙方的情緒穩定下來是前提。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適用于各種類型的溝通,面對一些讓自己情緒不穩定的事情,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發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能讓雙方受到更大傷害。靜下心來尋根溯源,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剖析事物本身,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我們要做生活的主人,學會傾聽,培養自己的愛,讓身心得到更好的修行,遇見最好的自己。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4
國慶假期熱鬧、嘈雜,除了走親訪友外,還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和孩子一起閱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在電子產品,娛樂短視頻充斥的當下,自認為愛好閱讀的我也是多以財經雜志為主,鮮有連續閱讀整本書的體會了,一口氣讀完后,受益匪淺!
愛自己的孩子是每位母親的天性,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只要力所能及,愿意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自認為達到了物質層面的滿意度,但為何孩子表現出來的不是感恩、欣喜,善解人意,相反時常表現出:任性、敏感,缺乏自信。從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怎樣的溝通是有效的,如何區分觀察和評論,如何表達感受和憤怒。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要素是觀察而不是評論,先細心觀察,用心感受,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既誠實清晰的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自己在和成人溝通時多能注意,但和自己孩子溝通時,往往無法做到。當孩子興高采烈描述一個場景時,往往會被我不耐煩的打斷,給出幼稚、無聊的評價,經歷幾次后,孩子就不再愿意分享,拒絕溝通,我還會責怪孩子不懂事,難以溝通,其實是作為家長的我先行關閉了聆聽和溝通的大門,還倒打一耙,實屬不該!
孩子雖然小,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身的'喜怒哀樂和情感需求,我們可以提出各種要求,但無法強迫孩子按我們的期待生活,初衷是美好的,但因為溝通方式的不恰當,往往起了反作用,一個拼命塞,一個拼命躲!青春期的叛逆少年,多是因為與父母缺乏有效有愛的溝通,走向了雞飛狗跳的境地!
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體會的心靈著作,現在開始改變為時未晚,當我們與孩子能順利進行非暴力溝通時,孩子也能潛移默化地與他人進行有愛有效的溝通。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
對于“應該”或者“不應該”這個詞特別的不舒服,用在自己身上是打擊自己,用在別人身上是激起憤怒。
記得有一次老公的弟弟出了點醫療事故,據說可能需要通過司法部門解決,可能需要個人賠償。而弟弟個性比較寡淡,老公是個急性子,一直催促著問弟弟采取了什么自救方式,弟弟說等科室大主任回來開會做決定。老公開始坐不住了,一個人干著急,又急又惱地一直跟我數落弟弟對于這件事的不作為。忽然間來一句:“這件事情估計要自己掏賠償,我們應該幫忙。”如果這是這樣二話不說肯定是盡全力幫忙的,但是一聽到老公那些強勢的話,心里的火蹭的就冒起來了,直接頂了回去了:“什么叫應該?”心里想:我欠他的嗎?憑什么應該呢!
其實想想這里這個“應該”加上老公強硬的語氣讓我感到的是他根本不是跟我商量,甚至都不是通知我,而是強勢地向我下達命令。稍微冷靜后,想表達我不喜歡他跟我說話的方式,然而一出口就是帶著憤怒的指責。希望自己在認識到錯誤的.做法后,可以慢慢有所進步。
這個周的學習讓我知道,不僅要體會到自己的需要還要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書中說的家庭主婦的例子就跟現實的我一樣,先把情緒發泄了,事情還得自己做,然后還覺得委屈。
學習以后,可能還是控制不住發泄情緒了,但是我會馬上意識到,會心里問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對方做什么或者給我什么樣的反饋。很多時候,我對自己太苛刻了,不寬容和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所以才會出來很多情緒,然后把這些情緒歸責于別人。我應該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責。
清楚這一點之后,我們對別人提出請求的話,應該越具體越好,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對方了解我們的目的,有助于溝通的進行。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請求和命令的區別,這也有助于我去理解PET這本書中用第三法跟孩子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我提的方案被孩子說No了,我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是什么使他無法說Yes,除非我充分體會了什么妨礙了他同意,我不會試圖說服他。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19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1-07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08-19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05-17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20篇)11-02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15篇11-24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9-19
非暴力溝通的讀后感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