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讀《千年一嘆》有感

時間:2023-12-29 10:56:22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千年一嘆》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千年一嘆》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千年一嘆》有感1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閱讀了余秋雨《千年一嘆》這本書,從此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的喜歡上了這本書,在也放不下了。這本書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開闊的視野,顯示了一個千姿百態的世界,同時也帶給了我們對歷史和文明更深層次的思考,感觸很多,時而警醒,時而心靈震撼。

  這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路途艱險,困難重重,但是他們卻甘愿在毫無保護機制的險境中去面對這一切,愿意投入肢體歷險和精神歷險。恐懼被震驚所掩蓋,被疑問所代替,他們更愿意脫去手套去撫摸人類文明,去苦思避免古代文明崩塌代價的答案。

  這本書以游記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希臘、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國燦爛的古文明,我緊跟隨余秋雨的步伐也開啟了我的文明之旅,去探索聞名于世的文物古跡,感受千古魅力,同時也興起了一陣對古文明的嘆息,有對它們擁有久遠歷史的贊嘆,有對它們不可思議創造力的驚嘆,有對它們悄然無息走入歷史的感嘆,有對它們今不如昔的悲嘆。它們經歷了從輝煌到微弱再到衰敗,而我們中華文明的運行軌跡,卻為什么能避免整體性的崩塌,能一直保持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在中國,我們能書寫已有幾千年歷史的文字,我們能用流傳了幾千年的語言交流,我們能去踏訪幾千年前古人留下的足跡,我們能不卑不亢的保有我們的文明。

  人類是文明的創造者也是毀滅者。高度發達的今天也不能免俗,廝殺還在持續。血腥的戰爭伴隨著文明的毀滅,人類正在重蹈覆轍。和平是我們所需要的,戰爭是我們應該放棄的,人類啊,認識你自己吧!

  希臘,這個承載古代文明的早期搖籃,有太多的記憶。古代好戰尚武、政治保守的.斯巴達人拖垮了繁榮進步的雅典文明,以戰爭推動工藝文明,得不償失,使一度強悍的邁錫尼顯得那么局促和單調,成為了一個干澀無味的悲劇。現代崇尚閑散第一的希臘人,逐步走向了疲憊和慵懶,已跟不上現代世界步伐反被現代文明所遺落。奧林匹亞將健康理念納入希臘文明并被全人類普遍接受,是我們永遠仰望的地方,它們有關人的完整理想,是把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發揮到極致然后再聚集在一起,現在我們依然用它們的基礎思想去思考,把它們的人體雕塑作為觸不可及的標本,奧林匹克是永恒的世界坐標。令人畏怯的巴特農神殿,伴隨自己的輝煌一去不復返,只能帶著悲愴的記憶矗立于衰草殘陽,巴特農神殿遭遇了來自野蠻的摧殘,精華雕刻被送進了倫敦的英國博物館,“我希望巴特農文物能在我死之前回到希臘,如果在我死后回來,我一定復活。”已故文化部長的話語令人動容,包含著一個文明古國最后的尊嚴。克里特島,這個歐洲文明的源頭,以一個巨大的未知背景讓希臘文明永久的具有探索色彩,使人類不斷地開拓未知世界。

  埃及,曾經的繁華文明因過度靡費,現在已體力不支而蕩然無存,以至于至今還未找到復興的文化基點。金字塔,這個一來就成熟,臨走還是它的古文明,肩負了太多的歷史包袱,承載了太多的歷史疑難,而又無法爽然解讀,也無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據考古學家在廢墟間爬剔的冰山一角去講述,只能去等待更遙遠的后人去解讀。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無法解讀是埃及文明的悲劇,而最大的湮沒不是書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對其文字的解讀能力。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哭泣的門農石像和完美的女王祀殿,在一次次的文化浩劫之后,在被無情的歲月和貪婪的黑手糟蹋之后,我們再也無法解讀象形文字、解讀埃及。而中華文明卻延續了,秦始皇讓中國歷史活了下來,文字的統一使我們在當今還能去讀幾千年的古書,這是其他文明都不敢想象的。

  以色列,猶太人歷經險阻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為了建立這個國家,為了民族解放,猶太人不惜一次次大遷移,不惜背井離鄉去外流浪。但他們只要落腳就能快速創造出一個優于別人的生態,也許是因為這個民族太優秀,命運的不公平總是將巨大的災難降臨到他們身上,殺戮、奴役跟隨著他們,驅使他們去流浪,猶太人的遭遇依然是人類良知深處的一大隱痛。而現在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對峙和敵視還在持續,水火不容,局勢令人擔憂。在伊拉克,永久輝煌的人類文明史的巴比倫古城卻是以“復制古跡”示人,古建筑已被摧殘的所剩無幾。

  文明已經衰落,歷史也開始褪色。歷史,每每回想,都忍不住有一種滄桑的愁緒。多少王朝,經歷多少個輪回,反反復復,生生不息。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一去不復返,留給世人的是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歷史,就像前方的燈塔,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

  千年一嘆,就像歌中所寫:“千年走一回,卻有陣嘆息傳來。千年走一回 ,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磐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千年一嘆,是誰在悲嘆,是古哲人,是法老人,還是信教人,抑或是這些文明的民族和靈魂,當殘破已成現狀,寂寞已成心態,遺忘已成常態,那陣嘆息也只能成無奈。合上書頁,覺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禮,好似涅盤后的重生。

讀《千年一嘆》有感2

  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不過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最近看了余秋雨老師的《千年一嘆》,你就會明白生活在以喜馬拉雅山為西門的大中國,是多么自豪與驕傲!余秋雨老師帶著鳳凰衛視的其他人員,歷經滄桑,穿越火線,從希臘到尼珀爾,一一去尋訪那千年文明,生命是脆弱的.,文明卻是偉大的,而即使埃及文明等各類世界文明有些比我們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要長,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像我們中國這么完整延續傳承下來,所以我們很慶幸,慶幸地能夠把朱子,程子,孔子,莊子等經典一直應用到現在,這就是俗話說得,不能斷了香火!

  在回想當今我們生活的中國,是多么有安全,是多么有底蘊,是多么有文化!所以慶幸生活在這么一個令人羨慕的國家!一個強大的國家!

  而現在經濟在飛速發展,我們年輕的一代似乎有些著急,社會步伐有些過快,我們開始有些急躁,甚至開始抱怨,請我們放慢心中的腳步,好好品味這和平的滋潤,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體驗過在吃飯的時候,一顆火箭彈從你耳旁飛過的驚心動魄,沒有體驗走在街上隨時汽車炸彈的巨響,所以我們應該慶幸,把這種文明延遲下去,和平珍惜下去!

  最后兩句話送個諸位,

  1.你為祖國站崗放哨,祖國為你遮風擋雨;

  2.國無國防,國將無防。

讀《千年一嘆》有感3

  然而我又看見了希臘給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征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感受罷了。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語形容。希臘的文明是

  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個小時后才能上桌,我不禁感慨了,為這種獨特的生活節奏感到一種有趣。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要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仿佛是一種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讓人們感覺法老們似乎一直所做的只是守著這些東西罷了。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有聯系的感覺的話,那么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有聯想的興致,仿佛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作為那些古老文明的后代我們又做了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戰火一遍一遍的摧殘著那些已經殘剩無幾的建筑,在埃及,凱撒的焚書和羅馬教皇的禁異教使得那些能夠揭開金字塔奧秘的古文字無人能讀,在伊拉克,“復原”的巴比倫古城毫無原有的滄桑,無法讓人肅然起敬……因為戰爭,因為時代,因為政治,因為功利,那些原來應該流傳千年的建筑、文字都差不多消失殆盡了。那么,我不禁感到疑惑,幾千年以后,我們的后代又該如何去了解,去探索那些存在千年的文明呢?那些已經無人解讀的文字我們的后輩能夠讀懂嗎?那些老早殘破的建筑我們的后輩又能重新復制嗎?我們至今仍可以學習千年以前的歷史,這可能要歸功于秦始皇早早的就統一了文字,要歸功于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命人撰寫史書,作者提出了疑問:“作為我們的生命基座,中華文明也傷痕累累,卻如何避免了整體性的崩坍?”是的,盜墓者的層次不窮,每到一個名勝古跡就會留下“到此一游”的“見證”,古建筑成了發展旅游業的最好

  工具,太多太多的`商業化元素占據了那些古舊建筑所散發的古老而又吸引人的文明氣息。“更重要的是,現在世界上生龍活虎的年輕文明,過多少時間,會不會重復多數古代文明的興亡宿命?”整部日記,都貫穿著這種疑問。作者可能才想起千年一嘆的名字吧!正是這樣長城在哀嘆,泰姬陵在哀嘆,黃河在哀嘆......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文明,去教給我的后輩,去告訴他們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們光輝的現在。中華文明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讀《千年一嘆》有感4

  家中有一本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千年一嘆》,以前并未認真讀過。今年寒假,我有了時間細細品讀,被這本游記深深吸引。

  這本書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在千年之交隨香港鳳凰衛視“千禧之旅”越野車隊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一行人從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出發,經埃及一路向東,經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印度,最后回到祖國。余先生在旅途勞頓中每日寫一篇文章,討論當地文化,思索文明奧秘。

  讀過他作品的人不難看出,余秋雨的筆觸一向優雅細膩,書卷氣很濃。但是這本書是在遠離靜雅書齋的滾滾車塵中寫作出來,沒有任何后期的修飾和改動,也沒有身邊取之不盡的書籍資料,所以說,這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很純樸,帶著一絲糙糲,但更多的是最新鮮的思想結晶。用余秋雨自己的話說: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晴糙糲。這種做法有點像現代的行為藝術,一切只在行為過程中完成,不再在行為之外進行涂飾;也有點像中國書法,大筆一揮總有諸多遺憾,卻不宜在收筆之后東修西描。根根攀攀、泥污水漬都留著,圖個真切。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余先生在伊拉克的文章。伊拉克有著底格里斯及幼發拉底兩條大河的滋潤,是兩河文明的搖籃,在這片土地上曾經孕育出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兩河文明以商業與法律著稱。

  而現在,在余先生的眼里、在鏡頭下,文化二字竟會是那樣的蒼白無力。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不在了,古老的巴比倫文明被踐踏了!那時的.伊拉克還是薩達姆統治的時期,伊拉克戰爭還未爆發,但在余先生的筆觸下,我看到很多文明古跡被遺忘和毀滅,西方文明在這里被深刻排斥,宗教之間的紛爭從未停歇。,百姓的生活難以得到保證。我從余先生的文章中,讀出了他對這篇土地未來的深刻擔憂。不幸的是,余先生一語成讖,十幾年后的今天,那片土地的現狀甚至不如余先生涉足時的樣子。

  在一篇篇文章為我勾勒出的精神世界中,我明白了,文明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美麗又脆弱。我感到幸運,因為與我們中華文明同期誕生的其他文明,到現在早已支離破碎,唯獨我們的華夏文明綿延數千載,飽經風霜,卻從未斷絕。我們作為華夏文明的傳承者,應注重傳統文化的學習,并積極去故納新,開拓創新,讓我們華夏文明在世界的東方繼續熠熠生輝!

讀《千年一嘆》有感5

  20xx年第十八本書。余老這本書給五顆星我都覺得少了[呲牙]。這本書兼具歷史,人文,寫實,情感于一身,余老的學識和文筆自不用說,對于環境的描寫詞匯恰當犀利。風景描寫讓人仿佛置身其中。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中東地區的歷史和殘酷現狀,宗教的.發展和演變,種族的矛盾和相互之間的仇恨,一次次朝代更替,一樁樁彼此殘殺,觸目驚心。對于中東地區形勢,我只能發出這樣的感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放下種種仇恨,求同存異并不是不可以的。最后感想,因為余老的文字,讓我真切感受到身在一個和平的國家是多么幸福,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多么自豪,感謝祖國,愿祖國繁榮昌盛,民族和諧幸福,社會主義萬歲!!!

讀《千年一嘆》有感6

  我常常在一個人的時候,坐在窗邊看看書,偷得浮生半生閑。陽光正好,透過窗戶斜斜地照進來,便就這樣度過了一下午的時間,而身上的每一處都還存留著暖暖的陽光,這樣,便十分滿足。

  看《千年一嘆》,我很喜歡跟著余秋雨先生去探尋那些失落的古文明,聽余秋雨先生講述著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程,和他一起感受著千年歷史所留下的厚重。余秋雨先生堅守著“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場,只相信廢墟遺址,只相信親自到達”的信念,冒著生命危險,毅然穿越數萬公里,考察文化遺產。期間,他貼地穿越了許多恐怖主義蔓延的地區,探尋了許多隕落的文明,并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首站是希臘,其實起初我并不太了解希臘,對她的印象也僅僅只是停留在以前聽過的希臘神話,她給我的感覺就好像是一位蒙著面紗的'少女,朦朦朧朧,無法窺見其全貌。我跟隨著余秋雨先生的腳步,想要去探尋面紗后真實的希臘:看到了浩大溫和的愛琴海,海邊屹立著許多石柱,讓我們想起公元前五世紀屬于希臘的“軸心時代”;來到了希臘文明的早期搖籃——邁錫尼王城,這里城墻頹敗,單調而干澀,原因就在于窮兵黷武只會迎來自我毀滅;也不錯過永恒的地標——奧林匹亞,感受著希臘人有關人的完整理想,將智力健康和肢體健康集合在一起……這么多的文明遺址,不禁讓人驚嘆到希臘的盛極一時,也哀嘆如今文明的衰落。

  在希臘,人們所崇尚的是閑散第一。希臘人會在城堡之下,釣魚、閑坐、看海,既然辛苦過后還是回到原地,所以希臘人一開始就選擇了留在原地。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感嘆:“有很大一部分閑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結果被現代文明所遺落。”這也使我對中華的文明不禁暗自感嘆其好,隨著年歲的增長,中華文明慢慢沉淀,悄悄強健。

  在之后,便是我眼中那個滿是沙漠和金字塔的地方,那里的獅身人面像和木乃伊是那樣古老又神秘。現如今它的文化也漸漸衰落,它在全盛時是怎樣的輝煌我們更不得而知。看著這些零落破損的遺跡,心中總會泛起一陣痛楚。也同時感恩中華文明直到現在還能得以發展延續,不會只留下一些時代的碎片。我們至今能從古書中,了解我們的歷史,了解我們的語言文字。

  之后余秋雨先生又去了許多的地方,看了許多的文明遺址,但遺憾的是,現在這些文明基本不是中斷,就是慢慢消失淡化了,但中華文明在經歷了如此漫長的歷史后,仍能在如今或看到、聽到或感受到它的存在。在此書的比較后,余秋雨先生也結合著這次漫長的經歷做了分析,可能是我們的地理環境、也可能是我們的文明體量等等原因,中華文明到如今尚存。

  他的這一趟旅行,說是探訪古文明,實際上也是在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進行一個更深入的研究。不僅是對過去的一個個文明所發出的詫異和嘆息,同時也是通過這些零星的一角折射出一個文明是如何從輝煌到衰敗的。這本書所表達的不僅是這些燦爛的古文明,而且也包括它如今的淡化和遺忘。

  其實看完這本書后,再看如今,所感受到的是中華文明現存的美好,它沒有消失,沒有經歷那些自然淘汰,國泰民安,文明與時代共同前進。它已經奔騰了千年,存在了千年。它的歷史仍在延續,現在也正走向更遠的未來。回望以前,心中會更加堅定,我們終將走向更遠。現在的文明,正以它飽經風霜的姿態再次顯現,已經荒涼與寂寥。它的出現在提醒著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不息。它會以更加厚重的姿態出現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

讀《千年一嘆》有感7

  因為家里裝了衛星電視,所以鳳凰衛視的“千禧之旅”我是知道的。開始只是憧憬于行程中希臘、埃及、印度等神秘美麗的文明發祥地,隨著這一路的顛簸,迎來的卻是更多的思考。

  《千年一嘆》是根據隨行的余秋雨教授的日記匯成的文集。雖然有不少人(如韓寒)認為他的散可謂“文化甜旅”下的產物,不過是對歷史的總結與再擴充罷了。對于他的前兩部作品,特別是《山居筆記》,我也確有同感。但當我見到這本新出版的帶著歷史驚嘆的《千年一嘆》時,卻情不自禁地買下來,即使最初僅是為了感懷紀念。

  書的扉頁上,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張密密匝匝地標滿地名、國名以及行程的地圖了。從希臘到埃及,轉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化城市,吉普車碾過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國家,同時,有的國家還在劍拔弩張,可謂危險重重,這一路丈量到的已不僅僅是文化的積淀。

  希臘給人的感覺是藍色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征的巴特農神殿。但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他們滯留在千百年前對人生的思考已無法用現代的詞藻形容。余教授在《哀希臘》一文中提到在愛琴海邊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國大詩人拜倫的刻字,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寫字母刻上去的,較之后來那些張揚地用大寫圍繞在他四周的跟隨者,拜倫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嗎?希臘的文明的健康的、閑散的,當讀到希臘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時后才能上桌時,我不禁笑了,為這種民族獨特的生活節奏。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

  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事實上,他們的確做到了讓后代保有這份神秘,但這種自負的神秘也切斷了自己得以延續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如果說希臘的街道還有一絲古今相融的愜意的話,那埃及就完全沒有讓人閑逛的興致,仿佛除了數千年前留下的幾座建筑便什么都沒有了。

  接著是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幾乎是依靠著居魯士和大流士兩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撐起來的,如果沒有他們,巴比倫文明恐怕難以躋身古文明行列。

  印度給我的印象根本就是從天堂墜入了地獄。泰姬陵那白色的優雅的圓頂竟成了印度惟一美麗的風景。我們常說中國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長速度更快!當讀到“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閑站著”這樣的描述時,該做何感想?一個國家貧窮落后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眾一個個無所事事目光呆滯,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這種無序的生活狀態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最觸目驚心的是所謂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潔高尚富有詩意的畫面竟被骯臟惡臭與愚昧代替。作為母親河,恒河曾經哺育了多少兩岸的子民,可如今,這些子民又是怎樣對待她的呢?

  以綠色的尼泊爾結束征途顯然是明智之舉,自然的魅力原來是大于人類自身創造的。

  當我隨著余教授望見那萬仞銀亮的喜馬拉雅時,不禁也跟著他一同嘆一聲:回家,真好!

  合上書頁,覺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禮,好似涅槃后的重生。讀一遍《千年一嘆》,仿佛連我的“千年”也厚重與感慨起來。

  簡評

  這篇讀書筆記式的隨筆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處處著眼于探尋歷史與現代的淵源關系,思考一個民族的過去與未來,具有較強的思想內涵。對各大文明古國的描述可謂特色鮮明,色彩濃烈,知識含量豐富,使人頗開眼界。

  由于是讀后感,故何處為原文所述,何處為讀后所感,應在行文中有所交待。另外,文章前幾段可再精簡,以免橫生枝節,分散中心。

讀《千年一嘆》有感8

  我帶著好奇和期待,翻開了《千年一嘆》。在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它就對我產生了大大的吸引力。千年一嘆,余秋雨先生在嘆什么?

  從希臘到埃及,轉而以色列、巴勒斯坦,再到約旦、伊拉克、伊朗和巴基斯坦,然后是印度、尼泊爾,最后到中國。這一路走過的并不是什么現代化城市,吉普車碾過的是具有古化文明的國家。與此同時,有的國家仍然戰火中燒,可謂危險重重。所以這一路丈量到的不僅僅是各國各地文化的積淀。

  歷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響我們多少?我一時間理不清頭緒。的確,歷史已經成了歷史,它以文字,畫卷的樣子悄然流逝,已經過去了,而且永不回頭。而人之所稱為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歷程。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啞巴,無從訴說;如果沒有了歷史,我們就像是一陣風,沒有始沒有末,沒有了目標沒有了方向。

  希臘給人的感覺是藍色組成的,無論是美麗的愛琴海或是作為希臘象征的巴特農神殿都是那么的圣潔。可惜的是,這種文明衰落了,因為它過于閑散,過于與世無爭;埃及的土地絕大多數是沙漠,所以它應該是金色的。埃及給人的感覺是神秘的,無論是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仿佛埃及法老們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讓無數人膜拜,神秘而古老;以象牙色代表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以及黑色的伊朗、波斯文明幾乎是依靠著居魯士和大流士兩位君主的人格魅力支撐起來的,如果沒有他們,巴比倫文明恐怕難以躋身古文明行列;而當我隨著余秋雨先生的筆來到印度時,它給我的印象根本就是從天堂墜入了地獄。泰姬陵那白色的優雅的圓頂竟成了印度惟一美麗的風景。當我讀到“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閑站著”這樣的描述時,該做何感想?一個國家貧窮落后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眾一個個無所事事目光呆滯,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以綠色的尼泊爾結束征途顯然是明智之舉,自然的魅力原來是大于人類自身創造的。

  文明是抽象的,面對金字塔、長城,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面對《漢謨拉比法典》,我們可以說這是文明。但是,它們只能說是文明的產物,并不能代表文明。文明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的意義太大了,大到可以將宇宙淹沒。究竟是人類創造了文明,還是文明孕育了人類?昔日的文明發源地現在卻在向世人展示著它的脆弱與無力。漫天飛揚的泥沙,赤腳如密林的失學兒童,眼神空洞的乞討者,這還是文明的產物么?幾千年前文明從這里開始,幾千年后文明已從這里走上了衰敗的道路。我們又用什么去衡量所謂的文明呢?是看這個地方有多少林立的.高樓么?當我合上這本書之后,我閉上眼睛回想當我翻開書扉頁的那一刻的心情。我隨著余秋雨先生走過了4萬公里的旅程,旅游的同時我又不得不發出感嘆。那文明的敗落和印度的__及場景讓我若有所思。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了文明,最后也用自己雙手毀了文明。

  余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在兩個月里一共讀了兩遍,還為此拜讀了對話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薦這本書的理由有幾個。

  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筆才學深深地折服了我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個好奇的稚子,看著字里行間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敘述,就像變魔術般,讓我無數次崇拜著又歡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傳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響最重要的途徑,像余先生、季老他們這些文學大師,都是我心目中偉大的人類。

  其次,這是我看過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紹的書籍,且淺顯易懂,傳景傳情。尼羅河邊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文明,猶太人的希伯來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我以前也曾從不同的書籍里斷斷續續地了解,但它們究竟有何聯系?現在是什么樣子?與中華文明在時間和表現上有何不同?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規整的,而這一次終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這可能是余先生對文化、文學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純純粹粹且高度到達巔峰的一本書了。以后可能都會是生感悟、做人藝術什么的,我不會有興趣。

  最后,說到中華文明。這應該是我作為中國人最驕傲的資本,也是我身為一個渺小的中國人最無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確值得我們去反思。

讀《千年一嘆》有感9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這可能是每個中國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學習歷史的第一課,盡管那時候并不理解何為文明,老師或父母總會要求我們記住這句話,同時還要記住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這些看似不相關的詞語,同樣也理解不了這些國家在哪里、有著怎樣的文明,只是死記了這么一個概念,隨著我們慢慢長大,這個概念就牢牢地長在我們的意識之中,很少有人去懷疑和論證,如果不是做學問,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這樣這句話變成了我們的一個基本常識。

  在信息化空前發達的當代,提及文明古國,我想大多數人頭腦之中首先出現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極度繁榮的文化藝術,很容易聯想到亞里士多德、維納斯、奧林匹亞、金字塔、空中花園、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們的歷史,很容易想到這些人物和情景,或許來源于我們對三皇五帝、孔孟、萬里長城、兵馬俑的.熟識,這樣的聯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順其自然、合乎情理,進而聯想到當代,可能很多人覺得這些文明古國發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現代化國家,比中國的方方面面都更加進步。

  然而,當我們認真讀完《千年一嘆》,跟著余秋雨老師從古希臘文明遺跡開始,到古埃及文明遺跡,到古巴比倫文明遺跡,再到印度文明遺跡,最終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國,我們就會改變很多伴隨我們很久的一些關于世界文明的認識,改變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認識,讓我們重新去思考很多問題。

讀《千年一嘆》有感10

  一本好書于個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傳百世,也不在于它的發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達你內心深處,與你產生共鳴。而且,每一次的翻閱,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從而使你有重新讀之的渴望。

  對我來說,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就是這樣一本書。它是一本日記,記錄了余秋雨隨鳳凰衛視跋涉四萬公里的經歷,挖掘了所到之處公開的以及更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書中文明的興衰,讓我心潮澎湃,讓我真切感受到人類創造著文明,也毀滅著文明。

  先生的佳作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視角,在游歷中展示了文明興衰的歷程和人性的`特點,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時也告訴我們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生命是短暫的,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我們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斷前進,社會才會進步,文明才能發展。

  讀完《千年一嘆》也激發了我的愛國情懷,也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汗顏。我為自己是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這種驕傲不因為近百年屈辱歷史而減弱,反而更加堅信在歷史的長河中華夏文明會愈發燦爛。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說:“執筆于最恐怖地區,問道于數萬里荒原,反思于尼泊爾山麓,驚悚于古文明遺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樣重走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時間留給我們的深思與悠長……

讀《千年一嘆》有感11

  文明——世域延續千年的漫長路途,懲戒的鋒刃和貪婪的箭矢以恥辱的罪名逼迫文明在殘敗的遲暮下幻滅,漸漸消逝。往昔,文明的鼎盛宛如天涯落幕,于遭受冷漠、眾叛親離之際,獨自衰弱。余秋雨先生嘆息的筆尖下,圓明園破碎的垣柱,為歲月所勾勒;大流士宮殿兀長的裂痕,為時光所渲染。千年的惋惜,一瞬的嘆息,閱覽的是文字,銘心的是文明。

  傾聽愛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視埃及邊境森森軍容,文明的隕落以文字的形式完美的詮釋,余秋雨先生以堅實的腳步,邁向文明殘存的圣地,尋覓文明千年的訊息。已逝的滾滾黃沙,忘卻遺留的遠去背影。千年一嘆,詠嘆不止。字里行間的情所依戀的是湮滅于戰爭之下的廢墟。文明與私心的斗爭何時歸回于盡止?回溯昔年,先人耗盡畢生心血創造了文字、語言,以友好的溝通締結生死契約,但也正因此,才鑄就文明的毀滅。千年一嘆,所嘆息的正是那為終結之光照耀的文明。

  回首今世,我們依賴的現實,終將淪為后世人眼中硝煙般的遺地,或是天災的降臨,或是異域的侵擊。人性的蠕蟲蛀蝕了孤寂文明,可又有誰能保證。它不會侵食我們的'現實文明,無休止的破壞,最終必將迎來災禍。我們期盼碎石瓦礫間能誕生希翼的萌芽,在飽經風霜之時,給予故地生機。千年以來,多少文明經受著蒼涼、荒蕪。余秋雨先生踏足至此,發出感嘆:“盛極必衰嗎?”當希臘帝國廝殺于血之洪流,中華正思念屈原之死。或許正是因為這種孤獨的沉默,中華文明免遭戰爭之火吞噬,幸而存活于矛盾之中。那些為之追捧的失落文物,也僅僅作為文明的見證,心靈的寬慰,逝去在文明之巒的頂峰,化為嘆息。等待千年之后未來的發掘,他默默祈愿——后世的嘆息歸結于此,文明之海幾近枯竭。

  千年一嘆,嘆于心底,嘆于腦海,出于對文明悲憤寫作成書本,即使百年之后,早已腐朽,也必要等待——千年之后靈魂為眾人的感悟,余秋雨先生的心血之作永垂不朽。

讀《千年一嘆》有感12

  大的有三座,小的若干座,還有那尊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雕像。所有這一切全都是純凈的褐黃色,只有日光云影勾畫出一層層明暗韻律……

  埃及,心中覺得最神秘的地方,有著神秘的金字塔,有著神秘的木乃伊,有著神秘的文字……林清玄先生向往的神秘國度,曾經的我認為神秘而不可觸碰的地方。

  然而,當我隨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走進那神秘的國度,我看到的卻是眼前的荒涼,沒有新鮮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代文明。

  埃及,曾經繁華文明因過度奢靡,現在已體力不支而蕩然無存。

  當作者及其工作人員來到所謂的四星級旅館,房間竟沒地寫作,衛生間也不能洗澡,最后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也難怪余秋雨在文章中寫到:“雅典已經夠讓人失望的了,但到了開羅,雅典就成了一個讓人懷念的文明世界!”

  金字塔,這個一來就寫成熟,臨走還是他的古文明,肩負了太多的歷史包袱,存在了太多的歷史疑難,而又終無解讀,也無法追根溯源,只能根據古學家在廢墟間爬剃的冰山一角去講述,只能去等待更遙遠的后人去解讀。

  如同余秋雨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金字塔,這個神奇又神秘的塔,古人是怎樣的聰慧才能建造出來的,連我們現代化的設備都不能把它建造出來,但幾千年前的古人他們做到了,真令人嘆為觀止!

  “無法解讀是埃及文明的悲劇,而最大的不幸是失去對其文字的理解的能力。”

  象形文字、金字塔、木乃伊等,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埃及文明中斷了,而中華民族卻統一了文字,建立了一種覆蓋神州大地的“通碼”,使中國古代任何區域的歷史不會因文字的無人解讀而泯滅,使得中華文明得以延續。

  而埃及的文字呢,現在已無人通曉,面對著那些奇怪而神秘的符號,沒人懂得它在傳遞給我們什么樣的.訊息。我們只得遠遠的觀望著這些屬于古代埃及人的文明而無法欣賞。

  心隨著書中文明的興衰而涌起,讓我真切的感受到我們在萬物之中是多么渺小的。

  他們來到阿拉伯沙漠時,一切都停止了,沒有古代和現代,沒有文明和野蠻,只剩下一種驚訝。原來人類只活動在那么狹小的空間,原來我們的歷史只是游絲一縷,在赤地荒日的夾縫中飄蕩著。

  偶爾會出現一個奇跡;在寸草不生的沙粒中突然出現一棵樹,亭亭如蓋,碧綠無暇,連一片葉子也沒有枯黃。

  文明已經衰弱了,歷史也開始褪色,輕聲一嘆,人類又投身于新的歷史。

  或許千年以后,后人也會對我們的歷史千年一嘆。

讀《千年一嘆》有感13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題記

  久久塵封的記憶像碎裂的冰河,驀然回首的燈火闌珊,是虞姬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美妙的身形,是虞姬依偎在項羽懷中那凝重孤高的神韻,也是虞姬高舉長劍豪邁自刎的,駭人心魄的場景。那段歷史,沒有無人問津的孤寂冷清,也沒有萬人追溯的堂皇富麗,唯有醉者自醉,醒者自醒的從容和淡定。像一卷卷滿布灰塵的竹簡,靜默在時光的玉案上,等著你慢慢翻閱。

  聽過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虞姬,一個千古流芳、傾國傾城、外柔內剛的女子,生時常伴于君王左右,死時亦追求矢志不渝的愛情。項羽,一個英姿勃發、策馬奔騰、至死都不肯踏過江東的男子,既有君王威武的氣魄,又有男兒的血性與柔情。他們共同演繹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這是一個男人走到生命盡頭時,為自己深愛的女人傾情所唱的一曲悲歌。“虞姬虞姬奈若何…”每當我聽到這一句,就好像聽到項羽那滄桑的心聲,帶著深情款款的憐愛,穿越了千年,來尋他心心念念的美人。

  透過冰冷的時光機,執著的去看一眼那傾倒紅塵的英雄與美人的相遇。美人抱著琵琶,在一群錚錚鐵骨的男兒之中,柔柔地唱著《楚歌》,一位秦國大將故意刁難,欲殺之。就在此時,項羽也唱著《楚歌》,緩緩向她走來,道一句,姑娘此曲只應天上有,我心儀之。他伸出手,問道,我帶你走,你可愿意?美人稍有遲疑,但還是牽住了他的手,決心從此要和他天涯海角,不離不棄。

  放眼天下,英雄逐鹿,虞美人在浩浩狼煙之中幸運地找到了終身的依靠。其實在她眼里,項羽是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給她亂世中的安寧。她隨著項羽征戰,但她并不是只會躲在雄鷹羽翼下的弱女子,她是能夠掌控住自己的命運的,從不被所謂的宿命所禁錮。

  秦三世子嬰在位時日不長,項羽率軍攻破咸陽。此時的虞姬,置身彭城,但她思君心切,決定獨自到咸陽去,深入敵軍的腹地。明知這是劉邦設下的陷阱,但為了心愛之人,她可以無所顧慮,可以如此勇敢,還是奮不顧身地向前。正是在咸陽,虞姬第一次遇見劉邦,劉邦氣宇軒昂的王者風范,竟然和項羽有幾分相似,但她很清楚,劉邦是名副其實的權謀家,將她安置于此處,必定另有所謀。攻城之戰拉開帷幕,劉邦若堅守咸陽,虞姬無疑就成了劉邦和項羽談判的籌碼。若劉邦真用虞姬來威脅項羽,那虞姬就在項王攻城之前自盡,她決不能讓項羽心軟。

  項羽邀劉邦趕赴鴻門宴,虞姬有膽有謀,劉邦不得不在赴宴之前將她歸還于項王。英雄與美人分離數日,終于團聚,那不是他們最長的一次分離,也不是最驚心動魄的一次,但相聚時的四目相對,很快地消弭了相思之苦,長天大地,牽手的一瞬間在他們的眼中亦可以是一輩子。因為有愛,就會讓孤獨之人找到最溫暖的慰藉,有愛,也會使堅硬的心變得柔情似水。

  喜歡聽虞姬唱的那首《楚歌》:

  煙雨蒙兮花又開,

  春風吹上小樓臺。

  我的家,如世外,

  總有雨傘等著你回來。

  煙雨蒙兮花又開,

  夢回走上小樓臺。

  我的'心,在云外,

  每當明月爬上來,

  盡是故鄉風采。

  項羽四處征戰,總會把虞姬帶在身邊。當他為戰事煩憂,或是春風得意,舉杯暢飲之時,虞姬都會奏《楚歌》給他聽。情到濃時,項羽則拔劍起舞,與虞姬深情和歌,一人一句,營帳中充滿了甜蜜與溫馨。天上有群星閃爍,地上有樹影婆娑。女子對情愛如弱水三千,獨取一瓢;英雄則醒握江山,醉擁美人。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他們用生命上演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不朽的傳奇……

  男兒志在天下沒有錯,心系佳人也沒有錯,但是當男人對權力的欲望如大海般深沉,浩大,連自己都無法駕馭時,就會被自身的戾氣所傷。

  公元205年,項羽將義帝斬殺,劉邦趁機率軍攻打彭城,明為替國君報仇,實則是為了實現他一統天下的野心。待劉邦大軍壓境,虞姬與項伯等人誓死護城,絕不降劉。她的項王正在為她搏擊一個天下,而作為王的女人,又怎能辱沒王的名!虞姬接過項伯手中的劍,毫不猶豫地抵在自己潔白如雪的頸上,縱然是死,也不會死在敵軍之手。任何人都不能決定她的生死,唯有項羽一人,能讓她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心無悔意。劍劃破了她的咽喉,她從高聳的樓臺上搖搖欲墜,仿佛一只孤雁,不知何去何從。虞姬的剛烈駭然了劉邦大軍,在此時,項羽快馬飛奔到心愛之人的身旁,他驚慌失措地抱起滿臉是血的美人,失聲叫道,虞姬!!

  虞姬不惜生命,守住了彭城,所幸劍傷不深,并沒有傷及性命。做王的女人,就好像一朵嬌柔的花從盛放走向了凋零。虞姬告別了女性的軟弱,從一個無人愛憐的樂妓走到了今日受人尊敬的姬妾,為了追求一份真摯而長久的愛情,心中無悔,亦無懼。

  英雄生在亂世,是天下之幸,卻也是美人的不幸。男人為了天下而戰,美人只為男人而活,就像每一只飛翔的蝴蝶,都是花的靈魂,當蝴蝶不再在花海中展翅,花朵也就不復存在。

  項羽剛愎自用,鴻門宴上讓劉邦全身而退,猛虎回歸山林后,養精蓄銳,終于要卷土重來。劉邦集齊王韓信、魏相彭越之兵力,南下圍攻楚軍,彭城淪陷,楚軍被逼至垓下,十面埋伏,形如天羅地網。垓下之戰,楚軍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項羽大驚,夜起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歌數闋,虞姬和之,項王淚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歌聲不絕于耳。虞姬在此時從項羽的腰際將劍拔出,豪邁自刎,血灑營帳。她身穿鮮紅羅衣,宛若一次最美的綻放,又似旭日東流,欲在毀滅之中得到重生。

  死亡帶走了項羽最愛的人,卻帶不走堅定不移的愛情。次日,項羽騎烏騅行至烏江,劉邦窮追不舍。耳旁好似響起了虞姬美妙的歌聲,聽著虞姬的歌聲戰死,也未嘗不是一件人生快事。一具具身軀向他沖來,他的血越涌越多,化為沐血歸來的阿修羅。項羽為戰場而生,終要回歸到戰場上去。倒下的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虞姬與他過往的種種,溫柔尚在,緩緩從天上的北辰落下,點綴了項羽眼角的淚。

  對于英雄而言,失敗并不意味著失去,而是意味著放下、懂得。不論成敗,他依然是所向披靡的王者。

  我想,世上的每一個女子,都渴望做一回虞姬,都夢想有“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棱,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那驚天動地的誓言,期盼著唯美的愛情,在一霎之間轟烈綻放……

  歷史轉眼成了傳說,須臾間,滄海也是桑田。項羽眼里的虞姬是紅塵萬丈,虞姬眼里的項羽是化外一方,醉笑陪君三萬場,莫訴離殤。團聚時刻盡情享受相愛的溫存和快樂,與愛人執手,共看蒼涼大地,不去想離別時的傷感。這樣,萬里江山也是美人的笑窩,不必空嘆英雄的歲月,有多寂寞。

  千古的纏綿從史前就已開始,下一世,虞姬會是一朵常開不敗的玫瑰,于冰天雪地中散放著魅惑眾生的香,沒有多情的眼波,只有癡情的守候,因為,她的王正在跨越著千山暮雪,跨越著重巒疊嶂,跨過時光的坎坷,騎著馬兒踏夢而歸。只待他牽起她纖細的素手,共同去趕赴一場前世擬下的約……

讀《千年一嘆》有感14

  在局勢不穩定時,余秋雨仍勇敢的堅持游歷埃及,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國,仍然用慧眼和深思去發現眾多文化的輝煌和沒落。用心去寫每一次的他鄉感受。或歡喜,或哀痛。余秋雨始終堅持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待異國文化。用博愛傳遞了文化的.大氣和不朽。

  這本書以文化為載體,更多的凸顯人性對文化社會的影響。余秋雨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本身。悠閑的希臘人,隨意的埃及人,悲愴的巴以人,潔凈的約旦人,混亂的伊拉克人,貧困的巴基斯坦人,復雜的印度人,古樸的尼泊爾人。對人本身的關懷勝過了文化宗教的感觸。余秋雨悲天憫人的文化情懷真的讓人敬佩。

  若有時間再度一遍,應該還是會獲得新的知識和收獲。

讀《千年一嘆》有感15

  盤古開天辟地,神農氏嘗百草…從古至今,英雄豪杰輩出無數,而歷史的車輪從未因誰而憐憫地停下腳步,執拗地踏碎一方方燦爛榮光,乘著故人唱不盡的凄清挽歌,向著永無終點的終極而去。因為一路上的金戈鐵馬、興衰榮辱、悲歡離合,他的目光深遠而悠長,它的故事令無數后人沉醉。只是它從不富有任何濃烈鮮艷的感情色彩,黑只縱是黑,白盡管為白,黑白交界只是暗濁三色。

  可就是這樣的歷史,鐵面無情、洞悉一切的歷史,又是多少人焚膏繼晷所鉆研的,又是多少人為之狂熱、為之癲狂的啊!它讓文明誕生,它讓大江大河得以奔向遠方,千年不息…

  近來心中一直縈繞著一人的身影,揮之不去。他在二十年前毅然辭去一切高位任命,只披一件深褐色的薄棉襖,獨自消失在茫茫荒野大漠間整整十年,去尋找中華文明的關鍵性遺址。在二十世紀末,又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萬公里考察全人類重要的文化遺跡。現今似乎已經安定下來,在香港澳門幾地任職。

  我頗為欽佩此行為,只因平時素愛與歷史有關的一切,尤是在閱讀有關祖國歷史之時,心中澎湃難止。世上如此多的古老帝國總是相互遠征,互毀文明,獨我中華,饒是內戰再激烈難擋,也不過是為了爭奪華夏文明的正統繼承權罷了,無論勝敗都決計不會自毀文明。這得以讓中華文明跨過歷史的洪流,延至今日。

  而我又是華夏漢族,因而我穿上漢服,座談歷史,并以此為榮。

  那個與之靜談的是何人?對!余秋雨先生!

  …耳邊傳來悠揚的駝鈴聲,我嗅到了大漠沙塵的干燥,厲風呼嘯,刮過我的臉頰,而自己卻渾然不覺干渴。雙頰漲紅,眸中止不住興奮。

  我是怎了?我是透開那沉甸甸的白紙黑字,跟著考察隊,隨著秋雨先生,穿過希臘,行過埃及,走過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爾去了。

  在希臘巴特農神廟,我聽見了一種令人鼻酸的聲音,遙遠的地下那樣有一雙緊閉著的眼睛,等待著再次睜開的那一天;在埃及的田野中,我見到了兩尊塑像,高大而殘破地坐著,它們見過太多,因此老淚縱橫,不再說什么;在以色列耶路撒冷,那三大宗教精神終端的集中地,那神圣的地方,竟成為了如今最大的.是非之地,夜色蒼茫中老石斑駁,也許,年老的你,最有資格嘲笑人類。

  在巴勒斯坦…在約旦…在伊拉克…在伊朗…在巴基斯坦…在印度…在尼泊爾…我忽的沉默。因為在這些地方之后,我的故國中國,我看到了它們影子的殘留,亦或是投影,影影綽綽。我垂頭不語,忽乎似了悟般抬頭,忽而皺眉輕搖腦袋,最終我悟了,舒眉微笑,靜坐不語。

  大江大河的支流,無論有多么的綿長、偉大,卻都是同本源有著千絲萬縷必然聯系的。那聯系或是眾所周知,光明大方,至今仍蕩氣回腸;或是匿于歷史角落塵埃中,尋覓不見。無論以上哪種,這聯系卻都不是落淚揮刀可了斷的。

  既然那些耳目聰慧的人,放眼未來;那么我愿自閉視聽,醉嘆千年,與其兩不相聞,互不干擾。

【讀《千年一嘆》有感】相關文章:

千年一嘆作文07-28

《千年一嘆》經典語句05-14

千年一嘆讀韓愈閱讀答案08-25

千年一嘆經典段落摘抄06-13

詞人黃庭堅“千年一嘆”06-14

千年一嘆好詞好句05-20

千年一嘆讀韓愈閱讀題答案08-04

千年一嘆高二作文06-02

讀《千年一嘆》有感600字06-18

【精品】千年一嘆作文4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