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合集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呼蘭河傳》讀后感1
冬日的暖陽懶懶地照在窗臺上,泡上一杯濃濃的奶茶,一縷熱氣彌撒著濃郁的奶香扶搖直上,漸行漸遠。一陣冷風吹過,放在桌上的《呼蘭河傳》書頁不停翻動,一幅充滿著泥土氣息的畫卷徐徐展開。我仿佛可以看到:“我”已年邁的爺爺,“我”的'二伯,“我”和鄰居們相處的點點滴滴。
雖然我的童年生活方式和作者大相徑庭,但作者細膩的文筆,直擊碰撞我柔軟的內心,仿佛身臨其境一般,不由地讓我倍感溫暖。
我家的老房子建于1998年。是那種磚塊水泥混制結構,簡單的造型,前面用鋁合金封了起來,外墻是石灰涮白,還有充滿江南水鄉風味的黑瓦片。每當夜幕降臨,明亮的灶間瞬時熱鬧起來。媽媽總愛圍上那藍底白花的圍裙,翻滾著手中的木鏟,那撲鼻的香氣總會引得我伸出黑乎乎的“魔爪”,姐姐會來阻止,于是你追我趕圍著灶臺繞圈子,一不小心,翻了凳子,倒了瓶子,歡快的笑聲是黃昏中最暢亮的“交響曲”。
生火,燒飯。是我童年的最愛。當紅紅的爐火被點燃,在一陣陣毛竹竹節爆裂聲中,一股股四處逃竄的火苗沖出來,曾讓我額前那一絡頭發被燒焦彎曲,以至于好長一段時間,姐姐都戲稱我為“沙和尚”。
現在,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記憶。老房子要拆遷了,生活了那么多年的老房子從此要退出生活的舞臺。望著那被拆去門窗的房子,那東倒西歪的桌椅,這失去主人維護的老房子顯得格外蕭條,破敗。或許,這一切將隨著鏟車的轟鳴聲,徹底埋藏。
但愿,記憶里只留老房子的歡笑聲。
拔動琴弦,記憶中的童年不停翻滾。恰似《呼蘭河傳》讓我共鳴。
《呼蘭河傳》讀后感2
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這里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人們是消極的,是愚昧的,是麻木的。這里的人,活著只為了活著,死去只為了死去,這里,就是呼蘭河,
蕭紅用她細膩的、如詩一般的手筆描寫了20世紀初的呼蘭河。這整個村莊就像被籠罩在一個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里,隨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一個又一個畫面,一個又一個悲劇在我眼前閃過,我痛恨那些無情的“殺人犯”,也同情那些無辜的、被殺害的好人。
我最同情的是小團圓媳婦,她是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等到了12歲,由于家里沒錢,本應該度過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童年的她,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賣出去不久,她還是那樣活潑、健康,盡心盡力地給家里人做事。這么乖巧、懂事的小姑娘,人們一定會夸獎她吧!可是,這個童養媳非但沒受到表揚,而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婆婆還說,打她是理所當然的事,就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看到這兒,不禁感慨萬千:這孩子已經夠聽話啦!就算不聽話,也不能這樣這樣“虐待兒童”,對她這樣“嚴刑拷打”吧!畢竟她也是“人”呀,是你們自家的“人”呀!沒過多久,小團圓媳婦就被燙死了。然而,讓她家人心酸的卻不是她的死,而是賠本的買賣!虧了的錢!這真是一群沒心沒肺的“人”呀!它們簡直沒有人性,不能稱為“人”!扼殺了一個無辜的人,不,是扼殺了一個又一個無辜的人,他們還不知道、還不承認錯誤!由此可見,舊中國,有多少個像團圓媳婦這樣的被冤死的人啊!
呼蘭河留給蕭紅,正是蕭紅想告訴我們的。讓我們了解過去,讓舊中國———這個悲劇的時代永遠終結,變成美好的未來吧!
《呼蘭河傳》讀后感3
“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是著名作家茅盾讀了《呼蘭河傳》之后發出的感慨。
《呼蘭河傳》是一本充滿無奈的“回憶式”長篇小說,是蕭紅一生的寫照,它是一篇敘事詩;蕭紅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寫了呼蘭河這個小鎮幾個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風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蕭紅雖是一代才女,可生活并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謠。
我讀《呼蘭河傳》,羨慕小時候無拘無束的蕭紅,又為成年后的蕭紅默默垂淚……要說印象最深的`,還是祖父家的園子,那里留下了蕭紅快樂的童年印記。
那個“祖父的園子”是一個自由快樂的人間樂園。那里的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那里的小鳥,愛怎么飛,就怎么飛,無憂無慮;想鏟地,就鏟地,想澆水,就澆水。在這兒,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也曾有這樣的一個園子。那時,爸爸媽媽在江都工作,我和爺爺、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個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井,門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條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里,一只手輕輕地摟著我,一只手拿著扇子,對著天空指指點點,奶奶看著,我也跟著看著,看那漫天的繁星對我眨眼,對我笑,我也對它們眨眼,對它們笑。流汗了,潑潑井水……
后來,我被爸爸媽媽接到江都上幼兒園、上小學,坐著旋轉木馬,玩著蹦蹦床……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越。我也開始了藝術熏陶,學芭蕾,學鋼琴……自由的時間越來越少了。不知不覺中,那個“祖父的園子”也離我越來越遠了……
《呼蘭河傳》讀后感4
“太陽在園子里是特別大的,天空是特別高的,太陽的光芒四射,亮的人睜不開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鉆出地面來,蝙蝠不敢從什么黑暗的地方飛出來。”我想這是《呼蘭河傳》中,我最喜歡的一句了吧。因為它的美好、充滿希望的、朝氣蓬勃的。
蕭紅的自傳體小說,在我看來本應該是更多的美麗世界,但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人們都是麻木、自欺、黑暗的。她的童年是不幸的,所有被蒙蔽的人都是不幸的。
人人口中所謂的“看熱鬧”,僅僅是看母親動手打孩子、跌進泥坑,對此還拍手叫好;“參觀”他人的自殺竟也成為人們的娛樂方式?看女孩洗澡,不能前來的人甚至就得是一生的不幸。自己的歡笑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確,人們的麻木已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也許,這才是他們最大的不幸吧,“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已被自身的無知和封建陋習會的面目全非。
“人活著是為吃飯穿衣”這是人們不假思索的最佳答案。他們自以為十分清楚人生意義,但值得諷刺與不幸的是,他們口中的生存意義只是吃、穿。聽天由命的態度、沒有理想與追求,這樣的人生甚是麻木不仁。更可笑的是,人們對現實自欺、漠然,對鬼神這些子虛烏有的事物卻格外重視。各種禮儀、節日、活動,不惜花重金來跳大神、請神仙治病。風俗傳統被人們得戲謔,變為迷信陋習,是人們為了尋找安慰、安與現狀的最佳方式。這樣的鬧劇,也只是人們為了博人眼球、嘩眾取寵罷了。
而在種種卑瑣的人生中,總會有美麗的出現。在“后花園”的生活,無疑是作者最為歡樂的時光,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如人性相比,這里的天地是天真爛漫、活力四射的。祖父對作者的愛與呵護更是無與倫比的。我想著也是作者不行童年中的萬幸了吧。
故事的尾聲,只是淡淡的憂傷、淡淡的回憶。那些愛憎分明,揮去吧。保留的美好,對故鄉、童年的美好留念。作者以成年的口吻來結尾,她釋然了那些愚昧的人情世故,只希望靜靜的、緩緩的來緬懷。
《呼蘭河傳》讀后感5
《呼蘭河傳》第一章講述了呼蘭河的當地風情。乍一看,這完全是關于家庭八卦的事情,就像我不喜歡看的電視劇一樣。
呼蘭河人充滿了惰性與愚昧,沒有革新的意愿,體現在很多方面:一是那大泥坑子雖然搞得人仰馬翻吞噬了不少,可呼蘭河人除了拉人拉馬和口頭上說說的拓寬點走的路,卻沒有人使用填坑的方式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二是對不幸者就都叫花子,沒有一點惻隱之心;三是染缸淹死過人照樣是生意紅火,冷漠的呼蘭河人沒有因此而改變一點點;四是扎彩鋪的精美與伙計的粗糙丑陋形成鮮明對比,呼蘭河人對生老病死沒有一點點動容,一切都是走過場而已,仿佛一個個行尸走肉,沒有思想,沒有遠方。
后半部分的內容開始有一點點生氣,買麻花的女人家的五個孩子是有思想敢于反抗的,最后被馴服了,被當成一出戲看;吃塊豆腐竟然是呼蘭河人的最愛,閉塞的`程度可見一斑;火燒云的變幻莫測預示了呼蘭河即將到來的風起云涌;最后一劑藥膏象征著呼蘭河人依然沉淪在混沌未開的當下。
第一章看下來,呼蘭河人似乎個個混吃等死,深受封建社會的荼毒,真是哀其不幸恨其不為怒其不爭。愚昧無知是不是這里的最終結局呢?等待下一章揭曉。
這一章我看到了魯迅式批判的影子,卻沒有看到文學大師的造詣高深在何處,可能真的是水平有限。可是這么高深的文學著作,帶著天真爛漫的10歲孩子又如何能讀懂呢?他們能從這里吸收到什么養分呢?他們如何在閱讀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呢?10歲的孩子更需要培養閱讀興趣,激發正能量。
《呼蘭河傳》讀后感6
還記得小學課本上的《火燒云》嗎?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曾經讓我們無比著迷。還有那篇《祖父的園子》,俏皮可愛的文字里蘊含著深厚的祖孫情。他們都出自著名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
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是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俗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讀這本書時,書中描寫的人物的悲慘命運牽動著我,小城里病態的愚昧的風俗讓我憤恨,而這憤恨之后,又是“不得不”的可憐和同情……
小團圓媳婦的慘死讓我印象深刻,因為她長得太高、吃得太多而被街坊們說“小團圓媳婦不像個小團圓媳婦”,所以婆婆就要嚴加“管教”,當她被婆婆“管教”成病的時候,不但婆婆愿意花錢為她治病,而且街坊們也熱心地給她出主意。但他們所謂的`給她治病,其實就是請來各路大神,用各種偏方,最后致她于死地。一個活生生的年紀輕輕的小姑娘,就這樣被一群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人給活活折騰死了。到底誰該為小團圓媳婦的死負責任?是她的家人?眾街坊?還是那些大神?或許不是某個人,而是一群人,以及他們背后的流傳幾千年的風俗和習慣。我常常在想,誰能救救她,救救她們呢?
當然,書中也不全是消極的,被人當笑話的磨館馮歪嘴子,他在妻子難產死后,以頑強的毅力撫養孩子長大。
《呼蘭河傳》與魯迅的許多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是通過描寫底層人民的悲慘命運來揭露國民的愚昧、迷信、自私、麻木,呼吁人們反抗、覺醒、變革、進取。聯系我最近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我終于明白了:陳獨秀、李大釗、魯迅他們在尋求中國之路時,為什么首先要去啟迪心靈、開啟民智;也明白了為什么說魯迅的《狂人日記》是開啟民智的一劑猛藥。
《呼蘭河傳》讀后感7
大文學家——矛盾曾評價這本書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大家能猜到這本書叫什么名字嗎?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不朽巨著——《呼蘭河傳》。
這本書是蕭紅寫的,記敘了她的童年生活,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天真活潑,充滿好奇,非常饞嘴的`小女孩。
“呼蘭河這座小城里活著我的祖父,也埋著我的祖父。”在這本書中,小蕭紅有了祖父就有了快樂,祖父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她一家子人都不喜歡這個瘋丫頭,每天不闖一點禍就不樂意的小女孩。她和祖父在院子里一起玩,她和祖父最親,在院子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她幫祖父“干活”干的“特別好”玩累了就不用枕頭,把草帽蓋在臉上就睡著了。睡醒了誰也不知道她接下來會怎么做,去吃黃瓜,去追螞蚱,還是去刨土?她明天都那么自由,太陽也管不了她。我感覺到每個人和物都向往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這本書里,有點神經的買豆芽菜的寡婦給我的印象最深,每天都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在那哭自己的兒女。可哭完了一樣要回家賣豆芽菜。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天人都要活著,與其說是傷傷心心的過一天,不如快快樂樂的過一天,主要是心態要好。
在這本書中,街上的大泥坑使得人們敬畏,只因為在這里淹死過幾個人和幾頭牲口,我就在好奇人們怎么不把它埋上,這樣人和牲口就不會死,行走就方便一點。好多年過去了,這個大泥坑還在這,這反映了當今社會人們的愚笨。我不知道為什么不埋了。應該是那個時候鬧瘟疫,有人怕豬染上,就不吃豬肉,那時在泥坑里淹死了一只豬,這些愚鈍的人們在欺騙自己,淹死的疫豬的肉可以吃,淹死了就變成了水豬肉。這些人自欺欺人,萬分愚鈍。老張家的團圓媳婦兒,就是因人們迷愚鈍和迷信而被害死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不應該自欺欺人,事實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騙自己。
《呼蘭河傳》讀后感8
俗話說得好:“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充分體現了讀書的益處,書雖不是萬能的,但是我們可以從書中汲取到許多知識,學到不少的東西進而開拓我們的視野。因此,我們需要多讀書。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閱讀《呼蘭河傳》時產生的感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圖書的世界吧!
《呼蘭河傳》講述了作家蕭紅幼年居住在呼蘭河時經歷或者目睹的各種事情,順帶展示出了呼蘭河地區的風土人情。從文中一些事件的敘述可以看出那里的人熱情、喜歡幫助他人。此外,還有那里的大泥坑,那里的田地等等都被蕭紅在書中描繪出。可以說凡是作家看到的感知到的,都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地勾畫出。
在書中所有的文章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要數《祖父的園子》,因為里面充滿了美好、歡樂和溫暖。祖父的園子非常美麗,擁有各種昆蟲如蝴蝶、蜻蜓、螞蚱等和各種各樣的植物蔬菜,我雖然不能親眼所見,但通過文字已經可以想到這園子的美景了。除了景色的美好之外,更讓我難忘的是蕭紅童年時祖父的陪伴以及他們相處時的種種歡樂場面,因為這些足以令我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也不禁使我想起自己的祖父了,想起他對我的好了。
不難看出,祖父的這個園子中埋藏著蕭紅生命里一個無形寶藏,而這個寶藏就是快樂的童年。試想一下,假如你正在那園子里嬉戲,該是多么地快樂啊!五彩繽紛的蝴蝶繞著你飛,玩累了還可以隨手摘一根黃瓜吃。呀,這樣的生活真是美好!遺憾的是,這個園子只存在于蕭紅的筆下,現實中并沒有,真的是太可惜了。
書可以記事并且記載無限的內容,只要你愿意讀就可以知道無數的事情,感受到許多不同的東西,通過閱讀《呼蘭河傳》,我知道了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以及那里的民風民俗,還有一個充滿美好的祖父的園子,收獲豐富,感受也頗豐。以上就是我對書中內容的一些感想。
《呼蘭河傳》讀后感9
每個像蕭紅和我一樣在小城里長大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自己生活的小城就像烙在自己身上的印跡,有愛與哀愁,也有其中的獨特。
蕭紅筆下的黑龍江呼蘭河城,尤其是這樣。在這部長篇小說里,蕭紅開始著筆時就寫到這是一個嚴冬會把大地凍裂的地方,這里以東西南北分每一條街道。道上走著這個城里的行路人,他們中穿梭著車夫、賣豆腐的、賣糖的,不同的街道里分布著不用打廣告的布店、鹽店、藥店、學堂,火磨院子,蕭紅用筆帶著我們走進了這個小城里,我走進去,像走在另一個年代的我的`家鄉,一下十分熟悉,一下又走進了她的時代的舊記憶中,點點滴滴都甚是吸引著人進去,甚至已經身在其中卻令你渾然覺。
整篇《呼蘭河傳》,其實最讓我合上書后感慨“怎么那么好啊”的,是蕭紅以“我”,“我”這個小女孩與祖父共同度過的童年生活。蕭紅家的后花園,是她幼時的樂土,后花園里生長著各種蔬果、花朵,倭瓜、西瓜、櫻桃汁液甜蜜,園里小蜻蜓和螞蚱、蜜蜂打開了童年里活潑的笑臉。小蕭紅總有著好奇的問題問祖父,字句里深映著祖父對她深深的寵溺和愛意。
一老一小,在后花園里采摘果子,祖父修剪玫瑰花的枝葉,她便偷偷將玫瑰插在祖父的帽檐上,祖父聞到花香還嘀咕著這花開得真真是好,祖父的樣子惹得家人都開心地笑起來。蕭紅在這些片段里反復寫,“我笑得最厲害,我在炕上打著滾笑…”笑啊笑。而殘忍的是,她在文末的時候一說“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讓人覺得深感無力,斷絕在故事的結尾。
“小主人逃荒去了。”蕭紅一生的經歷來看,她一逃出去便是一生,那個童年天真的自己,還有那個再也回不去的故鄉,真的就遠離了,再也不能見。而你或我都可能從小城走來,一生都在找回去的路。
《呼蘭河傳》讀后感10
寒假來了,我抱著一摞書緩緩走進書房,泡上一杯茶,在茶香裊裊中走進書的世界。腦海里仍然浮現著《祖父的園子》中那個頑皮可愛的小女孩,還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爛漫、寬厚溫暖的外祖父。于是我帶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讀起蕭紅的《呼蘭河傳》。
呼蘭河城是頹敗的,所以小說的基調是灰色的,作者用冷淡平靜的敘述,描繪黯淡的畫面,把我們帶到了20世紀初的呼蘭城: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整個城鎮就像是籠罩在一片灰色中,烏云蔽日,陽光隱蔽。到處可見的是人們的無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帶來的一個又一個的災難,他們麻木得讓人憤恨,讓人激不起一點內心的波瀾。
而他們的愚昧和迷信害死了小團圓媳婦。小團圓媳婦原本是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女孩,由于貧窮,十二歲就到一戶人家當童養媳。而小團圓媳婦到婆家以后,婆婆為了“教育”她,經常打她,漸漸地她變得又黑又瘦,精神也不太好。婆婆認為她有“病”,不斷找各路“大神”給她看“病”,不斷地折磨她,最后小團圓媳婦的命也因此被斷送了。
在小說中,蕭紅把童年時代無意識的回憶像穿珍珠一樣穿在一起,懸掛在讀者眼前,憑吊著她幼時溫暖的回憶,慰籍自己孤獨悲苦的`心靈。同時,作品又表達了蕭紅對國民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的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后來這一作品被人認為是繼魯迅作品之后,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又一力作。
雖然書的基調是灰色的,可是在這混沌的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相比蕭紅的童年,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我們更是幸運的。也許正是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離如飄蓬流轉的蕭紅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懷念童年時光,用自己的淡然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又處處都是故事。
讀《呼蘭河傳》,就像品一杯茶,有淡淡的苦澀,也有淡淡的清香。
《呼蘭河傳》讀后感11
《呼蘭河傳》,用悲憤控訴故鄉麻木卑瑣的回憶錄。濃墨之處,又見故鄉。
呼蘭河城里,是歡愉與凄涼的交響,回憶了蕭紅的童年。這座城,是人性愚昧的一面,也是蕭紅在離開后最思念的地方。
生母早逝,父親不疼,后母不親,祖母不愛。唯有祖父,為蕭紅撐起了一片藍天,成了蕭紅童年中最溫暖的陽光。
在院子里,在后園中,在陽光所到之處奔跑。蕭紅跟在祖父身后,裝模作樣地不知從何處找來一頂帽子,戴在頭上,緊緊跟著祖父。兩個一大一小的身影在后園里邊栽花拔草,小的學大的,大的笑小的,祖孫倆其樂融融,半天泡在后園中出不來。
拔了草,下了種,說好割狗尾巴草,卻割了一大片谷穗。祖父也不惱,樂呵地給蕭紅講講植物學。可蕭紅這個淘氣包偏是不聽呀!采了個花心,捉了個螞昨,非把它的腳綁了起來,學著街上的`人遛狗。不一會兒,不見了螞蚱,索性丟下花心跑去祖父那亂鬧一通。“下雨嘍!”揚起水飄過,飄中水花四溢,園中一陣好大的雨!對蕭紅來說,還有哪件事能比在園中快樂呢?
玫瑰打五日開放,香氣濃了十里。祖父拔草,蕭紅摘花,把祖父頭上的帽子插了二三十來朵紅艷艷的玫瑰。那年春天雨水大,紅了玫瑰,亮了蕭紅快樂童年里那一叢盛開的花朵。
紅花耀眼,香氣襲人,慈祥的祖父陪著蕭紅度過了一個春天,一個秋天。蕭紅知道,就算全世界都與她為敵,祖父依然會是她最溫暖的陽光。
祖父的愛讓蕭紅有了一段快樂的童年,可當童年逝去,祖父拋下蕭紅離開人世,蕭紅的世遍布烏云,逃出那沒有陽光的家,獨自漂泊于世,嘗盡人間冷暖。
“我將與藍天碧天水處,留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了……半生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思鄉,含淚揮手告別人世,只留下那《呼蘭河傳》傳世于今。
那年陽光正好,園子里飛蟲植物年年依舊,可故人卻已長辭于世,忘不了,也難以忘懷。
《呼蘭河傳》讀后感12
蕭紅是一個命運悲苦的女性,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應對世俗,經歷了叛逆,覺醒和抗爭一次又一次生命的搏擊。祖國的災難,故鄉的淪亡,個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中帶著一絲絲凄苦和憤世,甚至還有那么一點點的鄉愁。
小學期間,我們上了蕭紅的《火燒云》和《祖父的園子》,真真切切地體會到,蕭紅小時候居住的呼蘭河城是如此的奇妙與可愛,使人不禁向往它……可今日,我讀了這本書,卻明顯地體會到了這個年代到百姓們的無奈與痛苦,也讀懂了一個懵懂小女孩的心。
蕭紅家有一個大花園。這花園里可謂是生機勃勃,豐富多彩,語香爛姿,鳥花絢多。花園里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讓我感到神奇,新鮮。異常是那會呼叫,會冒煙,葉子會發光的大榆樹,讓我感到十分羨慕和驚訝。
蕭紅說,花園中的`植物,動物簡直是應有盡有。“蜜蜂則嗡嗡飛著,滿身絨毛,落到一朵小花上,胖乎乎,圓滾滾,就像一個小毛球,落到上頭一動不動了。”這句話讓我仿佛看到了一只毛茸茸的小蜜蜂嗡嗡飛著,落到一朵芳香四溢的花兒上,一動不動,似乎在回味著這無限樂趣。看,多有詩意呀!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天真淘氣的蕭紅竟趁外祖父拔草時,將一朵朵紅彤彤的玫瑰插在祖父的草帽上,一邊插還一邊笑。祖父更是可愛,不知真相,說了句:“今年雨水大,咱們這棵玫瑰開得真香,二里路哪怕聞得到的。”我當時在喝茶,看了這句話,突然笑得哆嗦起來,實在憋不住,一口水從我嘴里噴了出來,地上頓時濕了一大片。
這,就是童心。
這,就是童趣。
同學們,好好讀讀這本《呼蘭河傳》吧,此時此刻,你立刻就會領略到蕭紅那純潔的,又痛苦的童年!
《呼蘭河傳》讀后感13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這不是一本很厚的書,但寫了很多事。這本書不光講述了蕭紅小時候的事,還真實的反映了舊社會的方方面面,隨著她的筆,我們看到了一個個舊社會老百姓。
蕭紅來自東北,正在她來到上海,包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成冰塊的時候,她遇到了魯迅,魯迅的慈祥讓蕭紅心中的冰塊逐漸融化了,并且使蕭紅拿起了筆寫作,終于,蕭紅寫出了《呼蘭河傳》。
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火燒云》和《祖父的園子》都是出自于《呼蘭河傳》。
但是,看完全書之后,我才明白舊社會的黑暗,呼蘭河的人是善良的,但舊社會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們的習俗害了他們。
當小團圓媳婦生病的時候,婆婆愿意花錢去請道士來“治病”,這當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們知道,道士做法又怎么能治病呢?最后,小團圓媳婦,這個十四歲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魯迅先生所處那個年代,是動蕩不安的,但是人們依舊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人們依舊擺脫不了封建的枷鎖,依舊不能拋開那些沒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方法”。
在這種社會中長大的蕭紅是寂寞的,媽媽對她是惡言惡氣的,爸爸對她是冷淡的,奶奶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拿針扎她的手指,只有爺爺對她是慈祥的。在那個年代重男輕女是十分明顯的,生個男孩,家人會歡天喜地,生個女孩,家人會一臉嫌棄。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蕭紅是孤獨的。
這本書也讓我體會到了我們是多么幸福,更讓我珍惜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讓我感受到了不用擔心溫飽是多么幸福,而且不能相信封建迷信,這樣只能害了自己。
《呼蘭河傳》讀后感14
呼蘭河傳,這是蕭紅的杰作,是世界的經典!
它斷斷續續的,使人摸不著頭腦。蕭紅以她孩童時的眼講述的不僅僅一社會地位較低人物的婚姻,更是以作者孩子的眼光讓我們感受到了當時的境況。
從孩子純潔的眼光看到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人心是不可估測的。又以孩子視,生動形象的寫出生活在流言蜚語中的馮歪嘴子的及其不,這里似乎暗含了蕭紅對人生的感。為了兩個孩子,馮歪嘴子堅難的將兩個孩子撫養大。這本書,與《活著》的意義非常接,都是在堅持中挻著,活著。
這本以一個孩子單純天真的視角,描繪一個小鎮上的.風土人,續寫自己童年生活的一點一。
我們的生活中許多像馮歪嘴子一樣的人,流言中堅難度。但是,她不為困難低頭,而是雖受限,卻寄寓著希望。這種卑微者求生的那種態度,是分外動人的。
呼蘭河的人是消極的。那些漏粉的人一直唱著歌,那唱不是從工作所得到的愉快,好像含著眼淚在笑似的。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可貴,可我就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逆來的,順受了。順來的事情,卻一輩子也沒有。
“一篇敘述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卵歌謠。”這是著名作家茅盾《呼蘭河傳》的評價。
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作者的眼里處處都是新奇......
但,不幸的:‘我’童年的樂趣總共加起來就是這么多吧。盡管還有唯一的一個玩伴――‘我’的祖父。祖父慈祥而富有童心,祖父的眼睛永遠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容,有時笑的比小孩子還要歡樂。祖父拉著‘我’,一天到晚,門里門外,寸步不離。祖父教授‘我’讀唐,‘我’實在聽得厭煩了,不知道祖父是講厭煩了?
看完了這本書,我在想:每一個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如此不一樣!就像作者的童年時那是絕望了的,但她還是以最平和的語氣描述離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寫出了如此不凡的《呼蘭河傳》。
蕭紅,以一個孩子的視角反映出中國的一個大時代。
《呼蘭河傳》讀后感15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后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特點;二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后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首要的一點是“讀”。
“讀”是感的基礎,“感”是由“讀”而生。只有認真的讀書,弄懂難點疑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徹的掌握文章的內容和要點,深刻地領會原文精神所在,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個人的實際,才能真有所“感”。所以,要寫讀后感,首先要弄懂原作。
其次要認真思考。
讀后感的主體是“感”。要寫實感,還要在讀懂原作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評價。分析和評價是有所“感”的醞釀、集中和演化的過程,有了這個分析和評價,才有可能使“感”緊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觀點,避免脫離原作,東拉西扯,離開中心太遠。
所以,寫讀后感就必須要邊讀邊思考,結合歷史的經驗,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從書中的人和事聯系到自己和自己所見的人和事,那些與書中相近、相似,那些與書中相反、相對,自己贊成書中的什么,反對些什么,從而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并把它條理化,系統化,理論化。總之,想的深入,才能寫的深刻感人。
第三,要抓住重點。讀完一篇(部)作品,會有很多感想和體會,但不能把他們都寫出來。讀后感是寫感受最深的一點,不是書評,不能全面地介紹和評價作品。因此,要認真地選擇對現實生活有一定意義的、有針對性的感想,就可以避免泛泛而談,文章散亂,漫無中心和不與事例掛鉤等弊病。
【《呼蘭河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呼蘭河傳 有感04-23
呼蘭河傳作文02-28
《呼蘭河傳》段落摘抄10-20
呼蘭河傳我的感受09-22
《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11-15
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01-22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02-03
《呼蘭河傳》段落摘抄01-28
《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02-23
《呼蘭河傳》讀后感 呼蘭河傳,讀后感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