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1
這個學期,我有幸拜讀了《走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典范,做人的榜樣,世界教育大師。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而這本書就是編者在全面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基礎上,精心地從他那些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中選擇優中之優、重中之重,并對此生發一些感言后所編寫而成的。讀了這本書讓我更直接地、更快捷地了解了蘇霍姆林斯基那些膾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教誨,也讓我對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下面就談談我感觸最深的幾條:
1、“讓學生超過自己的教師是好教師,讓學生連自己也趕不上的教師是不好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妙就妙在讓學生超越自己。人們常把學生比作一棵小樹,教師就是栽培小樹的園丁。一旦小樹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園丁心里何等之沒美啊!培養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師敬業樂業,奉獻進取品質的集中體會,是教師美好的理想與追求。一位好教師會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學生們說:“我希望,你們都能超過我啊!”
2、“兒童世界是美好的,要學會用心靈去傾聽、理解和感受兒童世界的音樂,不僅要當兒童世界的聽眾、欣賞者,還要當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創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調。”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對待兒童要充滿對人的信任與和善,要學會發自內心的關懷,“只有這樣才能在人身上創造一切美好的東西,使他成為一個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為孩子的一點缺點就遮住了教師的眼睛,如果教師用幸災樂禍的態度對學生吹毛求疵,學生就會用同樣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寧。作為教育工作者教師要善于引導孩子自我檢討自我約束,并學會善意待人。這讓我想起他曾經舉過的倆個例子,一個是淘氣鬼烏拉在集體活動時跑到密林深處搗亂,他沒有發脾氣,而是借此安排了一個有趣的游戲,把全班同學帶到一個隱秘的洞穴藏起來,“我們不去找他,讓烏拉來找我們”。當小淘氣鬼發現大家都不見了的時候,害怕和孤獨讓他驚慌失措,認識到了錯誤,在無聲中進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個是他把學生帶到花園的一角,讓他們在窩棚里通過觀察過路人的神態,來學習感受別人的心情。孩子們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勞動創造生活的喜悅,看到老奶奶在戰士紀念碑前獻花感受到她失去兒子和丈夫的痛苦,通過一次次“察言觀色”,孩子們冷漠的心變得敏感起來,他們開始關心周圍人的喜怒哀樂,學會用心靈去感受用善意來待人。這倆個例子讓我很受觸動,在我們的教育中多于說教少于自悟,我們常常指責孩子不應該怎樣做,卻很少讓他們發自內心的認識到為什么要這樣做。訓斥責罵的結果是讓孩子們敵視我們疏遠我們,“恨鐵不成鋼”的“愛”使我們的辛苦付出變成了一種負擔與苦刑,這不能說不是教育的一種悲哀。有人說教育像是在照鏡子,學生的一舉一動就是我們的影子。我們寬容大度學生就會友好和善,我們遵守原則學生就會誠實守信。如果面對孩子們的錯誤我們能心平氣和疏通、巧妙地引導他認識到錯誤的后果,如果面對孩子們的冷漠我們能溫言細語甚至通過親身體驗培養起他們的“情感修養”,我們的教育才是成功的,讓孩子們受益終身的。
3、“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
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著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這條名言里,有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說的:“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就是為什么有的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有的教師上課時盡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可謂設計得天衣無縫,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讓人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的原因。我們常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扎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欲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于教科書又要高于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在這本書中,令人稱贊的、熠熠生輝的理論和膾炙人口的、語言雋永的佳句,比比皆是,從中可以領略和品味到蘇霍姆利斯基那些教誨的品位高尚和育人律己名言的內蘊豐富。這些名言佳句將永遠激勵、指引著我。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2
這一學年,我有幸拜讀了《走入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教師的楷模,為人處事的楷模,全球教育高手。他真實經歷35年的文化教育職業發展,一心撲在文化教育工作方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本身的文化教育社會實踐活動,造成了豐富多彩的蘇霍姆林斯基文化教育工作經歷。而這本書便是編者在全方位學習培訓蘇霍姆林斯基經典著作的基本上,用心地從他這些獨具一格設計風格的基礎理論和教悔中挑選優中之優、頭等大事,并對于此事生發一些感言后所撰寫而成的。讀過這本書要我更立即地、更便捷地了解了蘇霍姆林斯基這些膾炙人口的妙言箴言、教育家篇、系列產品教悔,也要我對將來的教育工作中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因為書里闡述較多的是教師、學員、閱讀及家中教育難題,因而我將他們做為關鍵字明確提出來。
一、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教師的教育素養最先就是指對自身所教的課程要有刻骨銘心的專業知識。而其關鍵特點的第一個標示,便是教師在授課時要立即訴諸學員的理性和內心。
另外,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一層面更是在于此。要把讀書作為第一精神實質必須,作為挨餓者的食材。要有讀書的興趣愛好,要喜愛博覽群書,能夠在書籍眼前坐下來,深層次地思索。
此外,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要素,便是要明白各種各樣科學研究少年兒童的方式。沒有扎扎實實的心理學基礎,就算不上教育素養。
教育素養還有一個層面,這就是教師的語言涵養難題。在提高教育方法這最先要自身學習,努力本人的勤奮,提高勞動者的素養,最先是提高觀念的素養。這就規定大家提高師德水準。他勸誡大家,沒有本人的思索,沒有對自身的勞動者的尋根究底的科學研究精神實質,那麼一切提高教學法的工作中全是難以置信的。蘇老在一個實例中提及的這位十分受學員和聽課者熱烈歡迎的歷史時間教師講到:對這堂課,我提前準備了一輩子。并且,總體來說,對每一節課,我全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但是,對這一課的立即提前準備,換句話說當場提前準備,僅用了大概15分鐘。這在其中的秘密告知大家,一些出色教師的教育方法的提高,更是因為她們堅持不懈地讀書,不斷填補她們的專業知識海洋.不難看出,一些教育大伙兒也罷,從我院走向世界的竇貴梅和曉梅校領導的發展也罷,都源于于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及很多的累積。
二、學員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里提到:在中小學里學習培訓的'時代,是少年兒童在社會道德的、智力的、感情的、人體的、審美觀的發展趨勢中整整的的一個發展趨勢階段,希望小朋友們變成這世界的旅者、發現者、創造者。我的教育理想化便是:讓小朋友們去觀查、思索和推論,感受勞動者的快樂和給自己造就的物品而覺得引以為豪,為他人創造美和快樂并在這里中尋找自身的幸福快樂,賞析大自然、歌曲和造型藝術的美,以這類美來豐富多彩自身的內心世界,關注他人的痛楚和快樂,像關注自身的事兒一樣關注他人的運勢。實際上,他所講的是與大家的教育塑造戰略方針是一致的,大家的培養目標便是讓學員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的發展的好學生。
一年多的教育課堂教學職業生涯也更是那樣一步步走回來的。大家塑造學員培養優良的學習培訓、習慣養成;大家領著她們進行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從這當中獲得鍛練和提高。
三、閱讀
書里強調:在中小學里,單獨閱讀在學員的智力發展趨勢、社會道德發展趨勢和審美觀發展趨勢中起著獨特的功效。閱讀往往能變成一種強勁的教育能量,是由于人到稱贊英雄人物的社會道德美和勤奮摹仿的情況下,便會想到到自身,用一定的社會道德限度來點評自身的個人行為和自身的為人正直。閱讀和應對書本思索,應變成學員的智力必須。這一點針對塑造邏輯思維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邏輯思維素養,也就不太可能有對學習培訓的渴望和持續把握新專業知識的心愿。
你是否還記得林語堂曾有一句妙語:自然光雖好,總要諸位親自去曬,別人卻替你曬不上。點亮個人內心的閱讀務必是個性化的、非強迫性的。這代表著閱讀興趣愛好與習慣性的塑造就十分關鍵。閱讀興趣愛好究竟是從哪里而來的呢?來源于家中和院校教育的危害。殊不知在我國的閱讀局勢令人擔憂。20xx年,我國出版社研究會做一項調研:在我國有45%的家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櫥;日本有96、8%的家中均有500本之上的藏書從而可以看出,差別之差距,難題之比較嚴重。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3
所謂代溝,并不是無法逾越或者說無法填平的,相對于剛步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來說,作為成人的家長和老師們,只要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想一下,這個問題就不難解決。讀罷阿莫那什維利和蘇霍姆林斯基的《給女兒的信》,我愈發堅信這個觀點。
書中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樂觀、堅強、對女兒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深深地打動著我。作為家長,都擔心花季的孩子,但孩子們卻偏偏不順父母的意——你讓我往西走,我偏往東,看你咋辦!這就是青春期最為突出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當逆反心理與情感懵懂撞到一起,就給我們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位父親,以行動告訴我們:怎樣給女兒上青春期情感教育課。他用寫信的方式回答了女兒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是愛情?很多中國父母很忌諱這個問題,有的家長可能覺得當面很難說清楚,臉面也抹不開,那趕快拿起筆呀!做父母的如果正確地告訴了孩子,孩子就不會誤會了。父母把期望寫下,孩子把困惑寫下,來往之間,可能問題就易解決。有時候,文字有著用語言說不出的魅力。
可能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郵件,手機短信,電腦聊天成為了人們交流的重要方式,使得人們逐漸遠離了書信,但我始終相信,書信的力量是無可替代的。有什么能比兩代人之間親手寫的信更加有意義?當時間匆匆走過,我們翻找出一張張粗糙的信紙,一起回味多年前的那些點點滴滴,就能感受文字中那份深沉的愈久彌香的愛。——書信表達的愛,平實但絕不平凡!
家信,是親情的寄托,是最人性最深切的表達,是匆忙歲月中留下的珍品。
書中,作者用一個充滿詩意的故事,解釋了愛情的真諦。這對青少年來說,是非常好的清醒劑。因為,現在的年齡都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也有些男女生開始做夢:希望自己像青春偶像劇中一樣,來一場浪漫的愛情。但他們知道愛情嗎?難道,手牽手逛街就是愛情?難道,滿嘴老婆老公就是愛情?難道,整天膩在一起就是愛情?如果一定要說這是愛情的話,也只能是劣質的愛情,就像劣質巧克力,只有瞬間的甜蜜。而不像真正的愛情──優質巧克力,甜蜜中有苦澀,使你更加珍惜這品嘗的機會,使你更加地回味無窮。
愛情并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天天粘在一起。在她需要溫暖時,送上一杯咖啡,在他需要安慰時,送上一個擁抱,這就是實實在在的愛情。而現在的青少年,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和生理欲望,硬是把愛情這頂帽子扣在自己的頭上,到頭來,卻都是一場空。()所以說,愛情是要一生來經營的。真愛不在一朝一夕的,而是永遠的。這是我讀了《給女兒的信》后的感受。
對愛情這個敏感話題,在教學中一直是個禁區,沒有人敢去涉及。很多教師遇到教材中與此有關的知識往往是輕描淡寫甚至避而不談。好在現在國家已經開始注重這方面,開設了青春期教育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并在實踐過程中采取了易被學生接受的方式——男女生分開上。我覺得這是教育的進步,更是以人為本理念在校園生活中的體現。
其實,不管是在遷客騷人的筆下,還是在影視作品中,愛情始終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少了它是成不了席的。而這也是每一個人要經歷的必然階段。為什么要遮遮掩掩呢?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把它說明白呢?你越是不愿提及,越容易激起青少年好奇繼而探究的心理。與其讓他們冒險,為什么不能給予正確引領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四封信“理智和剛毅”中寫到:青少年時代是為人生打基礎的黃金時段,這一時期需要積蓄力量,去創造美好的東西,其中包括為人類明智而勇敢的愛所創造的精神力量。是的,孩子,你要深思,需要有自己的力量,包括心靈上的愛情的力量,這種力量需要堅持終生。珍惜它、愛護和發揚它直到進入棺木之前,使之成為專一不二忠貞不渝的`思想力量,避免犯錯誤和遭到失望。我把愛情稱之為明智的、勇敢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人類真正的愛。但是,如果一個年輕人缺乏意志,隨波逐流,如果在他的感情中沒有人類的智慧和勇敢,什么幸福他也得不到,相反,他會遇到巨大的災難。如果一個人易性沖動和缺乏思考能力,又熱切地追求一時的快樂和追求強烈的快感——這就意味著,他正處在可怕的危險之中。一朵鮮花,一眼看上去,好像是美麗迷人的,但是它蘊藏著一種毒素。缺乏理智的性欲,這是巨大的邪惡。它潛藏在生活之中,有時你也會碰上——我們可以直言不諱地承認這一點。年輕小伙子要求姑娘滿足他的欲望,好像他不是有意干壞事,他像是真的愛這個姑娘,這樣他的罪過就更加嚴重了。但糟糕的是在思想道德上,他對待愛情的理解還不成熟。按他的體質發育來講,他已經可以做一個父親了,但是其道德思想上的發展還僅是一個小孩子。這個小孩子并不是懷有惡意,然而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可怕就在于:他的身體雖已發育成熟,但還缺乏社會閱歷,可是就做“父親”了。我用引號把“父親”二字括起來并不是偶然的,我是想強調我使用這個詞是附有條件的,因為通常這個詞是含有另一種更崇高的思想的。
感謝蘇霍姆林斯基!他告訴我們:當孩子們在青春期遭遇愛情時,我們應該勇敢地拿起筆,和她們一起面對。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4
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當代出類拔萃的偉大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 《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紀念碑。人們在這紀念碑面前,可以玲聽到許多燴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它可以作為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啟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素質教育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鑒。我選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蘇霍姆林斯基說:
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我們上課時有時說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于在孩子們那里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著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么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學生對學習的熱切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培養這種愿望與學校整個教學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它的實現首先得依靠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與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更要時刻注意克服那種令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語調,用飽滿的熱情激發學生求知的動力。
二、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學校里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復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么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是讓他們扮演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積極主動收獲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更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三、蘇霍姆林斯基說:
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盡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獲。讀了這本書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5
蘇霍姆林斯基被稱贊為“教師的教師”,《學學蘇霍姆林斯基怎樣當老師》這本教育書籍,像是一劑營養液注入我的血液里,為我的教育教學提供了理論上的更加充足的營養,甚是給力。
在下課之余,中午飯后,晚上睡覺之前,我常抱著這本書津津有味得看起來。我發現了這本書很實用,是經過教育實踐證明的理論,解決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經常遇到的而總是不容易解決的問題。他的理論涵蓋了教育的各個方面,比較全面。
每當我看到一則蘇氏語錄,就讓我想到我所面臨的教育問題,而我在教學中真正遇到教育問題時,就會想到解決這類問題的蘇氏思想,用它來指導我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實質就在于使一個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現自己,表現出自己的優點來。在某種好的東西中來認識自己——善于支持人的這種高尚的志向是多么重要啊!
我班學生畢少豪,字寫得很差,不堪入目,對學習漠然,有時候會不寫完作業,所以經常會考不及格,他給我帶來很多煩惱,于是我想到了大師蘇霍姆林斯基的“賞識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在每一個人的身上發現他那獨一無二的創造勞動的源泉,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見、理解和感覺到自己身上的人類自豪的火花,從而成為一個精神上堅強的人,成為維護自己尊嚴的不可戰勝的勇士。”看到這句蘇氏語錄,立刻打開了我的教育思路,我要從畢少豪身上搜尋一些閃光點,我發現了他性格開朗,整天樂呵呵的,而且在學校組織的一次文藝節目中,他表現出了優秀的表演才能。于是我就在適當的時候拿出這些閃光點鼓勵他,于是他漸漸地認識到了自己還是有優點的,并不是一無是處。他的字不好,我鼓勵他去練一練毛筆字,自然的他的鋼筆字也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從他媽媽那兒了解到畢少豪很熱愛唱歌,于是我又欣喜若狂,一個原先被我忽視的`孩子,身上竟然有不少的優點,我只是沒有睜開發現美的那只眼睛。我在班里找了相應的給他展示的機會,他的存在感立刻得到提升,作業每天按時完成。這不,最近他媽媽打電話給我說,畢少豪自己創作了一首“我的母校”的歌曲,他家長說是寫得不錯,還在家里嘗試著唱了,讓我看一看少豪創作的歌詞,第二天我看了歌詞后發現確實是真情實感的流露,表現了一個即將畢業的孩子對美麗校園的熱愛、留戀與不舍。校園里的一草一木都見證了他童年的歡樂與悲傷,于是我堅定地對他說:“少豪,你創作的歌曲真不錯,老師覺得你就是一個小小音樂家,歌詞竟寫得如此動人!你的這篇歌詞也將上我們的校刊!”我看出他得到我的賞識后異常高興,現在他對學習已經變被動為主動,從心里熱愛學習,也更加熱愛生活。看!這就是賞識的力量,它能使一個對學習灰心失望的孩子樹立自信,重新認識自己,提高自己,找到學習的快樂。
我班還有一個女孩子張美君,基礎本來就不好,后來由于媽媽帶著妹妹由于種種原因離家跑了,家里只剩下爸爸、奶奶和她。這個孩子就因為思念媽媽,上課經常神情恍惚,下課不能及時完成作業,和同學老師相處時變得很倔強,不自信,上課亂耍小脾氣。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除了經常跟她談話,引導其要把心思用在好好學習上外,我還發現她在語文課上朗讀課文很有感情,而且普通話很好聽,這個亮點被我發現后,我就上課時多給她展示讀書的機會,安排她國旗下演講,以此樹立她的自信心。這幾個月來她的成績確實提高了一些,在她有了一點進步時,我就繼續鼓勵她,發“成績進步生”和”作業進步生”的喜報給她,美君告訴我她爸爸看到她的學習進步了,變得高興點了,不再那么傷心難過了。這又促使小美君更加認真學習,現在她也不再不完成作業,性格也不那么易怒了。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縮小缺點,如果缺少了表揚,孩子做對的時候,也可能不知道做對了,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并且強化它,放大它。你把孩子當天使看,你就生活在天堂里;你把孩子當魔鬼看,你就生活在地獄里。賞識使人進步,在此,我不得不佩服蘇氏思想的先進與高超,指引了我們歷代教師的教育生活,使我們的教育趨于完美。
蘇霍姆林斯基對于教師的成長說過:“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師日記。教師日記并不是什么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從20xx年9月開始,我在網上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開始記錄我教育生活的點點滴滴,通過堅持寫教育博客,我能夠看清自己的教育足跡,看到自己的教育行為哪些做得比較恰當,哪些還存在著問題,進而激勵自己去思考、學習如何去解決這些教育問題。回顧自己的教育故事,就是回顧與學生走過的快樂時光,教師與學生一起成長的感覺是甜蜜的。
在這個及其浮躁的社會,確實需要我們靜下心來研讀一些優秀的書籍,來充實與沉淀我們的心靈。讓書擦亮我們的眼睛,讀《學學蘇霍姆林斯基怎樣當老師》讓我懂得: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藝術,它是一種育人的藝術。需要我們遵循教育規律去教書育人,希望我們更多的教師向蘇霍姆林斯基一樣熱愛教育、研究教育、創新教育理論,我們不要做一個抱怨型的老師,要做一個新時代的研究型教師,在大師的指引下體驗做教師的樂趣,從平凡的工作中尋找快樂與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6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受樸素的文字中透出無比高明的教育智慧,感受簡單的文字中蘊藏無比睿智的教育思想,在和教育大師的心靈對話中,我找到了重新出發的理由。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一本看時“愛不釋手”,看后“百讀不厭”的好書。書中用大量的教育實踐闡述出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通讀一遍后,最令我震驚和佩服的不是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些有價值的教育原則和方法,而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事業持之以恒的追求,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熱情。這種“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熱情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堅韌品質才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寶。所以我認為,要想教育出好學生,就必須先錘煉自己的素質。教育學生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有一條建議——《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關于“教師的教育素養”在這里談到了多個方面,其中談到每一位教師要懂得一點教學的常識,而且要深知所教學科的知識。那么如何獲得這些知識?蘇氏建議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書中還有另一條建議——《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教師的幾點建議》,他說年輕人要建立起自己的.藏書,讓書成為自己的老師,每天去向他們請教。蘇氏建議我們每個月買三本書:(1)關于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2)關于可以作為青年們的學習榜樣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爭事跡的書;(3)關于人(特別是兒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靈的書(即心理學方面的書)。
作為一名教師,很可能會平庸一世,但是如果我們能努力追求,也照樣能夠成為名師和專家,創造自己的事業。很多優秀教師或教育專家,他們成功的經驗就是成為了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這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讓自己成為真正的讀書愛好者。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于他廣泛地閱讀,淵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里,在幾間房子和走廊里,從地板知道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因此,只要我們對教育工作感興趣,只要我們堅持讀書學習,勤奮實踐,我們一定可以走出平庸,走向成功。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著我們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是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就像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玩具一樣,教師的至愛應該是書籍,但只喜歡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的。我們讀書,要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更要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他們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獻身精神,這些人格力量的學習將會積淀成為自己的綜合素養和能力,能夠提升我們的理想和信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對一個教師來說最危險的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缺乏精神財富的儲備。”因此,《給》這部書中曾多次寫到教師們為了給孩子更多的啟迪,自己做的大量繁雜的準備工作。如,為了讓孩子加強對詞的敏感性,開設“思維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的時候,教師先自己多次去觀察感受,買相關的書籍研究,努力做到用準確生動豐富的語言更好的描述自然的細微變化。寫口頭作文千余篇。再如,為了給各種類型的學生提供適合的閱讀書籍,教師們自己大量閱讀、寫讀書筆記,編排習題集,設置讀書角,創辦各類“特長小組”。每個教師都擁有屬于自己的一群孩子。……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些看似簡單,說來容易的教育方法要實施非常困難,要長期堅持不懈的落實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他們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好。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教師都是一把萬能的鑰匙,用自己豐富的精神寶庫,偉大的人格魅力,教育出一批批優秀的有用的快樂的人!
他們能做到的,我也能!我對自己說:我的學生就是我的孩子。我現在帶給他們的是什么呢?安常習故,抱殘守缺!我想給他們什么呢?健康快樂,聰明伶俐,寬容豁達,樂觀向上。那么,《給》這部書中已經有了這么多好的教育方法,就從現在開始去實踐吧!讓學生讀書,我多讀!讀教育名著,讀文藝作品,讀唐詩宋詞。讓學生寫作,我多寫!寫讀書心得,寫已背詩詞和成語。讓學生行動,我多行!看中央十臺的節目,看新聞報紙。讓學生思考,我多思考!讓學生表達,我多表達!讓學生觀察,我多觀察!總之,讓學生做到的我先做到,對自己的要求永遠高于對學生的。
“行是知之始,行是知已成。”有了好方法就要堅持實施,有了目標就要不懈進取。今天的我將會以更激情飛揚的精神面貌去面對工作和生活,象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對自己的教育事業永遠力所能及,耕耘不息!
讀書與實踐緊密結合這才是學以致用,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典范,我將以教育家為榜樣反思自己的言行,激勵自己今后的工作。將教育家的思想、精神與現行的新課程改革結合起來,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謝謝!!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7
作為教師,在辦公室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好多人都覺得現在當老師太難了,常常內心茫然,手足無措。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個體差異大,個別學生厭學等情況,對他們進行教育時,也常常覺得黔驢技窮。因此,當學校組織學習《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如獲至寶,認真捧讀獲益淺。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看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后,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多次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么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后,學生快樂地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那么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當我再次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素養。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悅吧,在書的世界里,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8
這學期我參加了班主任培訓班,我讀了方老師推薦給我的《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一書,真是獲益匪淺,作為一名班主任,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尤其與學生的相處中,更是摸不著頭緒,但看了這本書后,在某些方面,有了一些啟發,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故事,無不在教育著我們,如何當好一個班主任,一個優秀的班主任,家長放心,學生喜愛的班主任。
蘇霍姆林斯基把老師熱愛學生視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他認為師愛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信任、期望、賞識以及盡責的美好情感,當學生感悟到這種師愛后,便會激發出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提出:“如果每個兒童的喜悅和苦惱都敲打著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關懷和擔心,那你就勇敢地選擇崇高的教師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創造的喜悅。”正因為愛,所以會有創造的喜悅,正因為有創造的喜悅,所以對教育、對學生更加充滿愛的情感。正像書中自序中寫的.那樣:我想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做一名這樣的老師。
一、做一個讓學生喜歡自己課堂的老師。
課堂教學除了傳授一定的知識,還要啟發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啟發他們努力跳出課堂的范圍去閱讀、研究和思考。這就在于老師的教育素質,以前自己對看書沒有多大的興趣,讀完這本書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無限相信書籍的力量,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條。只有這樣,課堂才不會成為現成真理的灌輸與接受的地方,才會成為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實現心靈自由交流的地方。總覺得自己平時上課缺少一種東西,那就是激情。我覺得要在今后的課堂上,讓課堂成為自己表現得舞臺,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他們的教育技巧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表現自我,即把自己的精神財富展示在學生面前”。
書中有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樣一段話:孩子們所喜歡的是那種本人就喜歡孩子、離開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們交往是一種幸福和快樂的人。要想讓學生喜歡自己,首先自己必須先愛學生。課堂上,把自己的關注面擴大,關注每一位孩子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及時地表揚好的,指正差的,讓每位學生充分利用課堂上的40分鐘,學到更多新知識。課余時間,不能吝嗇自己的關心和愛心,蹲下身子來多與孩子們聊聊天,多與孩子們做做游戲,讓自己融入到孩子們的童真世界中,讓孩子們覺得自己的老師像個大姐姐,像個大朋友。當我們始終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孩子,我們就會以最博大的愛與理解去對待孩子,從而成長為一名真正的教師。
二、做一個讓孩子擁有良好健康的心態,對學生負責的老師。
教師的責任感,體現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體現在平時工作的細節之中。對學生負責,就要關心學生的學習,關心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發現問題,及時耐心地進行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對學生在校的每一天負責,對學生的一生負責。
三、做一個懂得堅持的老師
以上內容如果缺少了“持之以恒”,那么無論你付出多少努力終究不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班主任的。我認為,做班主任不需要多么聰明,智商一般就夠用,重要的是“一要認真,二要堅持”,其實這是做人做事要做好的基本要求。什么是成功呢,“成功就是將簡單的事情重復做”。教師一時或一天踏實認真去做并不難,難的是節節、日日、周周、每個學期、每個學年都達到踏實認真,勤奮用心。認識育人是一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的工程。常言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對于學生的成長,我們只能循循善誘,耐心培養,而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我們所強調的只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加傳統的優秀做法才是有效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沒有耐心的、與學生面對面的、精心和經常的輔導,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成績的。即使是做指導者也必須深入學生,去指導才行,不付出勞動,天上不會掉餡餅。
特別在轉化后進生的過程中,教師更要耐心細致,在尊重、理解基礎上提出可接受的要求,使其有反思的余地,有改正缺點或錯誤的機會,促使他們克服各種困難,沖破各種阻礙,履行自己的義務從而在某方面取得進步。同時,老師還要加強養成教育,不斷激勵,使學生把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自覺的行為,這樣才能使學生不斷進步。
班主任的工作復雜而又多面,我的片面之詞也許根本不能概括我對本書的所有感慨與感激,在繁雜而勞累的班主任工作中他就像一盞明燈引領著我得到更多的收獲和啟發,從而經常審視和反思自己的工作。蘇霍姆林斯基的遺囑中說:用知識哺育自己。教師只有不斷進修提高,不斷洗滌自己逐漸被世俗雜務蒙塵的心靈,用自己的真心換得孩子的真情,此時,我相信,你就是一名真正成功的班主任!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9
暑假期間,我讀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教育選集。在書中,他從多角度談了教師、家庭、社會對學生成長的多方面影響。既有對成功做法的贊揚鼓勵,也有對學校和社會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
讀了這本書,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斷沖擊著我的頭腦,讓我的思想在不斷的撞擊中反復錘煉,去腐存新。在讀書時,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對照書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時的教育行為,在不斷的對比與學習中,我常常為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學生成長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動,也為自己在教育活動中對學生的毛躁與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讀完全書后,我對蘇霍姆林斯基談到的這幾方面內容深有體會:
一、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立志從教,并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得益于他的啟蒙教師安娜·薩莫伊洛英娜。這位女教師在教育工作中,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也是孩子們親密的伙伴。她講課時學生們都有濃厚的興趣,所教的知識常被學生銘刻在記憶之中。她常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引導學生思考許多問題,學習了不少東西,明白了許多道理……這使幼小的蘇霍姆林斯基不僅愛上了書本,愛上了同伴,愛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這位老師。他向往著自己的知識能同老師一樣淵博,向往能象老師一樣。從這時起,蘇霍姆林斯基逐步樹立了從事教師這一神圣職業的志向。因此在七年制學校畢業時,他毅然決定報考師范院校,后來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個普通的教師成長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學生健康成長直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良好的師德修養對學生的影響、發展作用極大。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對他們的教育做到“愛心、耐心、恒心”,直到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為止。
二、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后來人》一文中,對后輩的教育同行們寄予了無限厚望,他把自己對教育未來的期望整理成八條教育遺囑,對影響學生發展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細致地囑咐。其中有一條,蘇霍姆林斯基特別講到要保護好學生的自尊心。他說,要當作最寶貴的珍寶一般,保護兒童的信賴這朵最嬌柔的鮮花。它是很容易折損,憔悴和被不信賴的毒汁毒死的。作為一名教師,很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作為學生的家長,也極少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教育下一代時,盡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點也不比大人小。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獲。
三、反思造就了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實踐中也曾有過這樣的失誤。那時,他剛參加工作,一個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過分活潑、頑皮,在一次玩耍中無意把教室里放著的一盆全班十分珍愛的玫瑰花給碰斷了。對此,蘇霍姆林斯基大聲斥責了這個學生,并竭力使這個闖禍的孩子觸及靈魂,吸取教訓。事后班上孩子們又拿來了三盆這樣的花,蘇霍姆林斯基讓孩子們用心輪留看護,唯獨斯捷帕沒有獲準參加這項集體活動。不久這個學生變得話少了,也不那么淘氣了。年輕的蘇霍姆林斯基當時想,這倒也好,說明自己的申斥對這個學生起了作用。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責這位學生的幾周之后的一天發生了。這天放學后,蘇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還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這里,他準備把作業做完回家。當發現教室里只有老師和他倆人時,斯捷帕便覺得很窘,急忙準備回家。蘇霍姆林斯基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無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這時斯捷帕表情迅速變化,先苦笑了一下;接著眼淚直滾了下來,隨后在蘇霍姆林斯基面前跑著回家了……這件事對蘇霍姆林斯基觸動很大。此時,他才明白了,這孩子對于責罰,心里是多么難受。他開始意識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覺地對孩子的一種疏遠,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為孩子弄斷花枝是無意的,而且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來補償自己的過失,而自己卻粗暴地拒絕了他這種意愿。對這種真誠的、兒童般的懊悔,報之于發泄怒氣的教育影響,這無疑是對孩子的當頭一棒。
此后,蘇霍姆林斯基吸取了這一教訓,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責罰。通常,他對由于無知而做出不良行為后果的兒童,采取寬恕態度。他認為,寬恕能觸及學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把教育失誤,變成教育財富。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自己,造就自己,完善自己。這正是做教師的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讓反思成為教師成長中的好習慣。
讀了這本書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書中講述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們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時時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時不忘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他們的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10
一、“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對我深有啟發。把控住學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內部誘因的最精細的工作之一。要使學生學起來有趣,必須調動頭腦中的經驗知識,新舊結合,才更利于“新芽的營養生長和機體內養分的充分供給”。對于首次接觸的新知,該放開孩子手腳,推薦給他們相關的書籍,教給有效的方法,引導他們先去自主了解,獲取有關的“經驗知識”,在學習新知時,再將儲存的意識加以調動出來,再次感知,理解,針對事實現象進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從而輕松學習。在第四節中蘇霍姆林斯基就講過:只有當隨意注意、隨意識記與不隨意注意、不隨意識記結合起來時,才能點燃學生意識中的“思維引火線”。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要控制學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還是要教會學生學習,讓他們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樣在聽課時才能攏聚他們的注意力,有一種真正的情感體驗,從而主動探索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二、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形成情緒高漲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
我們上課時有時說"這堂課上得很沒勁"。原因也許不同,但教師講課時激發不出學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師對教材講述的含糊不清,針對性不強,以至于在孩子們那里形成了一種沉悶的感覺。教師對教材無所謂的態度,立即會傳遞給學生,這樣一來,教學內容似乎成了架設在師生之間的一條鴻溝。面對著難以逾越的寬度,試問學生怎么能精神得起來呢?在這樣的'課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內容豐富的課來學生本不需要緊張,但卻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憊,也許只有下課鈴才能讓他們更興奮一些。
三、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學校里會有這樣的場景:教師正講解一個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們認真聽著,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師得出結論,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但是當教師把學生單個叫起來,讓他復述的時候,往往又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不得不把剛才講述的內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講述之前,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么剛才不提出問題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四、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
作為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盡管有時我們為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并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愿違,收到相反的結果。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乎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為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讓他經常具有作為智力勞動者的自尊感,作為公民的自尊感,作為自己父母兒女的自尊感,作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績而變得美好起來的個人的自尊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獲。讀了這本書后,我不但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對他的偉大人格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誠的心、火熱的血、堅強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讓每個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給他們發展的空間,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熱情,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好書不厭百回讀,今后的工作中,我應把《給教師的建議》作為教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常讀常悟,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11
細細品讀著《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班主任》一書,欣賞著閆學老師把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與身邊的事例結合起來的優美文章,品味著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引導學生的獨特方式。在輕松愜意中,我學習,我反思,收獲頗多。
書中第二輯《莫讓學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中《怎樣批評學生》一文告訴我們:面對那些犯了錯的孩子,批評教育是班主任的職責。在談到如何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蘇霍姆林斯基強調要采用適當的方法。他認為譴責的語言只有針對具體的學生時,他才能獲得強大的力量,要避免對學生進行集體責備。
是呀,當一個學生犯錯時,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要他承認錯誤,他怎不難為情?又怎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也許不肯認錯,也許只不過是應付老師,表面承認錯誤而已,可心里更多的卻是怨恨,這樣,也許他以后會有更多的犯錯次數,讓老師難堪。
陶醉在蘇霍姆林斯基批評學生的藝術領域中,我不禁想到了不久前教育學生的一件事,我慶幸自己選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主動認識到了錯誤。
記得開學初,我正在上晨會課,忽然,我的余光中出現了一個小紙團,在空中一閃,很快落在第一組第一張王軒軒的課桌上,面對突然出現的紙團,面對我疑惑的目光,王軒軒急得語無倫次:“老……老師,這不是我的!”此時,我完全明白:這個紙團是從他后面這張位置的方向拋過來的,扔紙團的人就是裴小佳。我打開這個小紙團,發現上面畫了一塊墓碑,旁邊寫著一句話:此墓是王軒軒的!一看到這樣的內容,我火冒三丈。我看著裴小佳,只見他帶著臉微微發紅的臉,非常鎮定地說:“這也不是我的,我沒有這樣的紙,老師,這個肯定是后面的同學扔過來的。”聽到他這樣說,我非常驚訝,驚訝他的沉著與推卸責任。但此時,我如果直接戳穿他,他肯定不會承認,因為他的性格非常倔強。
于是,我故意問全班學生:“誰扔的?趕緊站起來!”頓時,教室里安靜極了,等了一會兒,沒有一個人站起來。“假如沒人承認的話,咱們今天就不下課了!”我提高了嗓音,非常生起氣地說。“老師,是我扔的`,是我的錯,您就懲罰我一個人吧。”坐在最后一排的鮑小松站了起來。同學們的目光同時盯住了他,這時,鮑小松的同桌站了起來,皺著眉頭說:“老師,鮑小松剛剛坐在這里手根本沒動,他一直在認真聽你說話的,他剛剛告訴我想頂罪,好讓其他同學下課。”面對鮑小松的沖動與無知,我又好氣又好笑,走到他身邊摸摸他的頭說:“孩子,能為別人著想的品質是好的,可是,別人犯了錯,你為他頂錯,那犯錯的同學就沒有機會承認錯誤了,甚至會縱容他反更大的錯,同學們,你們同意他這樣做嗎?”其他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不同意!”鮑小松低著頭輕聲說:“樊老師,對不起。”我再次把目光瞟向裴小佳,只見他帶著微笑,一副與他毫不相干的樣子。我想:這樣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但我一定要裴小佳自己承認錯誤。我決定耐心地等待。于是我對著全班同學說:“其實我已知道他是誰,我想再給他一次機會,在今天放學之前向我說明情況,我會替他保密。”
可是,到放學時,裴小佳一直沒來找我。
第二天(星期五),我在晨會課上繼續說:“看來這個同學還沒想清楚自己該怎么做,我還在等,希望這個同學在今天放學前能和我說清楚。”但等來的依然是失望。
這個雙休日我在忐忑不安中度過,我準備星期一進學校后就找裴小佳談話。
星期一早上,我到教室轉了一圈,就走出了教室,向辦公室走去。忽然,我聽到背后有人喊:“樊老師,等等我。”我停下了腳步,回頭一看,原來是裴小佳。他快速遞給我一張紙條,低著頭輕聲說:“老師,對不起,那天的紙條是我畫的。”看到他終于戰勝了自己,站到我面前承認錯誤,我的內心一陣喜悅。紙條上寫著這樣一段話:“老師,我要向您認錯。那天,我撕下一小塊紙,畫了一塊墓碑,寫上“此墓是王軒軒”的那句話,再彈給王軒軒,心想,一定很好玩!沒想到事情越鬧越大,我怕在同學面前丟臉,不得已撒了謊。后來,鮑小松竟然說是他干的。
我回家后,兩天沒有睡好覺,良心一直在訓誡我……老師,我希望您能原諒我,希望同學們能原諒我。請務必保密!”于是,我把他帶到辦公室,語重心長地教育了一番。同時,我也答應他絕不在同學面前說。第二天的晨會課上,我告訴全班學生,:“那個寫紙條的學生已經向我承認了錯誤,但我已答應他不能告訴你們他是誰。這位同學希望得到你們的諒解,你們能原諒他嗎?”其他學生都樂意原諒他,并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在課堂上做無聊的事情。此時,我的余光中發現裴小佳向我投來感激的目光。
從此,他學會了約束自己,控制自己,變得愛學習了……
是呀,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懲罰、批評的存在是為了促進學生進行反思。懲罰、批評不應該成為一種結果,而應該是一種手段,是一個過程。如果懲罰和批評不能促進學生進行反思,懲罰和批評的存在也就沒有了意義和價值,更談不上讓學生通過實際行動改正錯誤。
批評教育學生是一個非常敏感而細膩的領域,它是一門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12
當再次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書籍《給教師的建議》之后,自覺受益匪淺。
蘇霍姆林斯基是蘇聯教育家,是廣大教師的典范,教師的榜樣。他經歷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記錄、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形成了豐厚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經驗。而這本書就是從他那些獨具風格的理論和教誨中選擇出來的,對教師的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以“建議”的新穎形式,懇切地與讀者談心,使人聽來毫無刻板、說教之感。全書皆為經驗之談,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讀來令人備感親切、深受啟發。讀著此書,就好像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誘,為我們排解煩惱,給我們指點迷津……
在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幾條:
1、“讓學生超過自己的教師是好教師,讓學生連自己也趕不上的教師是不好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名言,妙就妙在讓學生超越自己。人們常把學生比作一棵小樹,教師就是栽培小樹的園丁。一旦小樹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園丁心里何等之沒美啊!培養人、塑造人,造就人,是教師敬業樂業,奉獻進取品質的集中體會,是教師美好的理想與追求。一位好教師會發自內心地對自己的學生們說:”我希望,你們都能超過我啊!
2、“怎樣才能使兒童愿意好好學習”。“要做到使兒童愿意好好學習,就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于功課落后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系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所以我們要努力做到讓他們始終對自己充滿自信,經常體驗到努力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用成就感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強化良好的學習習慣,避免他們產生低落情緒,喪失信心。并且善于從他們的`優點入手,激發起主動學習的動力,引導他們正確看待自己的不足,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超過自己的前一名,堅持每天進步一點點,讓自己學有所獲。一旦他們真正從內心產生了學習的渴望,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通過具體的教育案例,幫助我們明確如何認識和對待學生的規律和道理,有助于我們的每一個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處理學生及其所出現的問題。
4、“要天天看書,終生與書籍為友。”蘇霍姆林斯基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系。他為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江河”。“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想使備課不成為單調乏味的坐著看教科書,那就請讀科學作品,要使你所教得那門科學原理課的教科書成為你看來是最淺顯的課本。要使教科書成為你的科學知識海洋中的一滴水,而你教給學生的只是這門知識的基本原理。備課就無須花幾小時了。”我們常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扎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欲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教材中的內容只是常識,教師還要廣泛涉獵知識,既源于教科書又要高于教科書,將難以消化的理論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材寬廣得多的時候,才有可能深入淺出的應對所教的內容,將死板的教科書變成激發學生興趣與主觀能動性的有效途徑。
4、“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通過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閱讀課外書籍來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對于我們在教育中解決對“后進生”教育這塊“最難啃的硬骨頭”,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5、“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運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實踐,有說服力地解析一個一直困擾著人們的問題:勞動與教育的關系問題。過去一般都是認為勞動可以讓孩子們在勞動中培養勞動觀念和對勞動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書中則把勞動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發展智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對于我們如何研究和組織勞動實踐是有積極意義的。
6、“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么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從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于他們可能因為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善于動腦筋采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有深入的思考才會產生認識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是誰都會享受到了,它要經過深入地,甚至是痛苦的思考。比如學生在剛剛學習物理的時候都有著很高的興趣,如果開始就能抓住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目光,尤其抓住幾個真正喜歡學習物理的孩子,讓他們在班級里起到帶動全班的作用。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這么幾個孩子就會帶動全班孩子積極認真的學習物理。
這些能夠揭示教育奧秘的篇章,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教育的規律,結合具體的教育對象因材施教,更給所有的教育者提供了很好的教育指導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13
蘇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1973年由莫斯科教育出版社首次出版。本文選自本書的第一次講話的第二節。這位前蘇聯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在世界教育領域享有盛譽。他的教育理論豐富全面,細致入微,生動具體。引入我國后,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對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這篇文章,內容詳實,針對性強,有理有據,令人信服。語言平實、質樸、簡潔、明快。具體闡述了集體的教育信念和教師的個人創造的關系。表明了學校工作只有在實踐中解決才有改進作用。只有在教育的日常生活中抽出來的教育思想,才能指導我們的工作有所創造。
“教育思想,形象的說,就是教育技巧得以在其中展翅翱翔的空氣。”這充分說明教育思想的指導性、伸展性、重要性。我認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不能只通曉教育理論,還應該了解國內外教育思潮,如,了解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醫療、養老、儲蓄等發展水平。特別要熟悉國情,不能生搬硬套,要大量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理念,要有大教育觀,從宏觀上來分析教育發展形勢,在微觀上加以調整、控制、整合,不能只就教育論教育。
當前,我國正在推進素質教育,我們想方設法教學生學會學習,常常也有達不到預想效果的時候,這時你的頭腦中才會有創造性的思想火花,只有思想開始震動并有所撞擊,才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發現問題。我們要認真聽學生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要為深刻而鞏固的知識而斗爭。”我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低年級主要任務是“教會兒童使用一個人終身都靠它來掌握知識的那種工具”。
我們總覺得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小,不敢大膽地把這一工具交給他們,其實這是錯誤的,這樣會阻止他們的精神生活全面發展,而到了高年級,卻還是把一批又一批新材料堆到學生的機床上,要求他們“快加工,別偷懶,使勁干!”
大家知道,勞動需要工具,而小學低年級學生要掌握的工具包括以下五種技能,“觀察、思考、表達、閱讀和書寫。”這是學生終身學習需要使用的工具,這其中觀察和思考能力是表達思想的源泉。“憑借觀察,認識和學習才成為勞動,才能鍛煉出觀察力,觀察力這種智能素質和智能發展的特征。”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表達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哪位教師能從集體的信念出發來看待個人的工作,哪位教師就會有創造性的勞動。創造需要團隊精神,只有大家團結起來,互相學習,共同合作,取長補短,才能用集體的智慧戰勝困難,攻破教學的難題。
教育思想成為事實需要長期細致的工作,那么何為教育思想?“她是一定階級或階層的人們在一定歷史時期里對教育根本性問題的看法,包括對教育的功能、方法、目的`、原則等的認識。”其中對某一問題的看法,即教育觀念,對其中一系列問題的看法,即教育思想。我們有了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行動才能更有實踐意義。
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把教學中的點滴收獲,成功的做法和微小的發現都記錄下來。”這樣長期堅持下去,不斷積累才能達到總結經驗的理想效果。每個人如果都這樣做,才會形成集體的教育觀念,教師在個人創造方面才能有所建樹。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經歷:就是把自己很小的小孩,用雙手拋向空中,而小孩每一次都微笑面對父母,這是因為小孩心理明白,你一定會把他接到手中而不會落到地上,其實這就是信念。這種信念在集體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將激勵每一位教師的個人創造。
前幾天,學校成立了科研團隊,推選我為“團隊”負責人,我覺得這份責任既光榮又重大,要想把科研工作做實、做大、做活,離不開集體的教育信念。如果大家都有攻堅克難的信心和決心,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雖然我們是農村學校,但我們具有潛在的發展優勢,資源豐富、內容廣泛、前景廣闊,農村“天地”大有可為。
科研和教研要緊密結合,才能把“研究“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是一線教師,都有切身的感受,如果把每一個人的智慧都集中到集體的教育信念中,就會形成教育合力,大家都會在集體光環的照耀下茁壯成長,每一個人都會獲得更多的發展與創造機會。
新課程改革強調合作學習,這種做法我很推崇,也一直踐行這種利益“共同體”。合作學習是綜合性學習中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學生組成若干個小組,發揮“小集體”的智慧,解決問題、探究規律、設計思路、體驗生活,小組長是這個小集體的負責人,能力相對較強,是整個小組的策劃者、實施者和組織者。
學生在進行協作“研究”中,教師要做充分的課前準備,指導和引導學生查找研究問題所需要的資源。教師不是對學生放任自由,而是像放風箏一樣,緊緊地把握那條課堂“主線”,伸縮有度,游刃有余,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在集體的教育信念中,我一直主張教師每周至少要集體備課一次,在集體備課中,大家能夠互相借鑒,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拓寬思路、激發靈感、設計愿景,最后形成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辦法,教師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團隊”精神,為教師個人創造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校情,需要搞好中、小學銜接,讓每個學生都能關注學習、樂于學習、有效學習,讓集體利益激發教師的個人創造,在教育教學中,更具有針對性、探索性和科學性,為將來培養出更多的適用性人才而不懈努力,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14
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收獲頗多,尤其是在我的工作經歷中,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在各種瑣碎的事情上耗費大量的精力,不注意工作中的積累和反思,一旦到了寫案例或論文時,就要搜腸刮肚尋找素材。為什么會這樣呢?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通過閱讀《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后,我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教師應做一個勤寫教育日記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寫《給教師的建議》時已經寫了32年的從教日記,他在書中寫到:“我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教育日記并不是什么對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獻,而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記。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那種連續記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師日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老師,都有他自己的體系、自己的教育學修養。” “我想再一次提醒校長要有一個記事簿。只要你是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就要尊重這個記事簿和尊重自己,把它一年又一年地記錄和保存下去。這實際上是一種教育日記,同時也是你對一個較長時期的教學和教育過程進行概括性分析的準備工作。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個事實,你都把它記入記事簿里。積累事實,善于從具體事物中看出共性的東西──這是一種智力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就必然會有那么一個時刻,你會頓然醒悟,那長久躲閃著你的真理的實質,會突然在你面前打開。”正因為蘇霍姆林斯基是一個真正的教育日記的實踐者,所以他道出的話語才真實、貼切。
蘇霍姆林斯基的話道出了寫教育日記的意義和作用,即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學習、積累和反思,教育日記在這三個方面都可以起到作用:
1、幫助教師的專業學習。教育日記中記載的教育理論、讀書心得、名家經驗、名言警句等都能作為教師學習成長的工具。
2、幫助教師積累資料。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每天都要做很多的事情,也都有值得記憶的東西。只有勤于動筆,我們才能戰勝遺忘,才能為自己留下更多的有價值的`回憶。為什么有的人提筆無話,就是因為平時沒有積累。
3、幫助教師的自我反思。一個人對教育的理解決定了他的教育工作的質量,而一個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需要思考,思考可以幫助一個人形成思想。教育日記,給自己一個思考的時間。一個人在工作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時失敗和挫折經過反思更能變成一種財富。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每日看似平凡、單調、重復的工作中就蘊藏著某些重要的教育現象或教育規律,如果善于積累和反思,那就可以成為我們工作創新之源泉,成為推動工作的加速器。此外,我們也可以在教育日記中傾訴自己的苦悶和彷徨,緩解工作中的壓力,以更輕松的心態開始新的一天。
教育日記的內容包羅萬象,只要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和規律都可以做記錄,如教育教學中現象的描述、事件的經過、數據的記載、規律的總結、方法的創新、成敗的體驗。具體而言,可以做以下分類:
1、記錄一些名言警句。名言警句既可以作為我們寫文章時的論據,又可以豐富我們的談話,提高教師說話的品位。只要自己看到“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句子,或一段,或幾行,或三言五語,不在乎多少,在乎這句話的分量,有價值的,就記錄下來。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留心,逢得必記。
2、記錄成功的教育事例。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會有一些成功的事例,一些閃光的東西。記下自己成功的案例,包括對“問題學生”一次成功的轉化、一堂成功的課、一次有意義有效果的家訪、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機的捕捉,一次成功的主題班會活動等等,這是自己最寶貴的財富。當我們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時,那成功的經驗就立刻浮現在眼前了,從而使自己的工作游刃有余。
3、記下失敗的事例。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有收獲,也都有過失,或大或小。我認為失敗的事情,更應該一記,因為它更能幫助一個人進步。在日記中是有勇氣講述自己的失敗的,敘述事件的經過,分析失敗的原因,為自己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再次遇到這一問題打好預防針,是非常有好處的。
4、記教育的理論和理念。教師實踐活動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我們固然懂得一些基本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但是,教育實踐活動是處于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學習、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關注本學科或德育工作的前言理論和理念。特別是教育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領悟的,也不是一次兩次培訓就能解決的。有些話聽起來也是比較好理解的,可是具體地落實到每一天的工作中,落實到每一堂課上,那就不容易,我們需要通過教育活動來論證并實踐一個優秀的教育理論。
5、記下和學生的交流。我們的工作對象是學生,蘇霍姆林斯基在本書的第一條建議中就寫下這么一句話:“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師生之間建立民主、和諧、互信的關系十分重要,師生的交流也就必不可少。當然,我們每天要面對不同的學生說許多的話,也沒有必要一一記下,應選取典型的、感人的材料進行記錄。
6、記錄自己的觀察、實驗、感想、反思。如針對某個“問題學生”,可以建立動態觀察材料;針對班級中自習課學生經常講話的現象,實施不同的解決方案并分析不同方案的效果;針對某種教育現象可以記錄自己的感想和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讀后感】相關文章:
精選蘇霍姆林斯基名言06-12
蘇霍姆林斯基名言08-31
蘇霍姆林斯基的經典名言10-21
蘇霍姆林斯基經典名言02-07
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4-04
蘇霍姆林斯基名言12-15
蘇霍姆林斯基經典名言01-07
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2-17
蘇霍姆林斯基名言12-15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名言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