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蛙》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蛙》讀后感(精選2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蛙》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蛙》讀后感 1
莫言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文學家,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當代作家。但是說起來比較慚愧,對莫言的產品我其實沒有怎么看過,趁著休息,我看了莫言的作品——《蛙》。
這是一部直面中國近幾十年來有關計劃生育政策的小說。在這本書中莫言首先講了他們那個地方的特別習俗,很多人的名字都是用人體的器官來命名,比如王肝,祝膽等等。只是現在中國人都不愿意這樣起名字,而且許多人都把之前的名字改了。在這里作者暗喻社會在變化,時代不同了。
作者年輕的時候趕上了大饑荒,作者餓的都吃碳了。如果有人懷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他就以他姑姑的名義發誓。而現在這部作品就引出了主人公“姑姑”。她是一位堅決捍衛計劃生育政策的忠實執行者。對于超生,她六親不認。為了不讓一個孩子超生,她想了很多辦法。在對待超生的問題,她不惜一切代價阻止。設置她還用鏟車拔樹拆墻。她還利用心理手段,她說如果鄰居超生就要拆自己家的房。就這樣政策執行的很到位,上千個孩子因此流掉。
看到這里我非常痛恨這個“姑姑”了,然后,莫言說他的“姑姑”其實是個好人。因為她嚴格執行國家的政策,在當時中國人口太多,國家又貧窮,這樣的話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姑姑”當然也是有另一面的,她對過去的行為開始懺悔。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到傷心。“姑姑”既捍衛了國家的政策,又得罪了好多人,要知道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傳宗接代那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政策必定有利有弊,一個人無法左右。讀了《蛙》以后我佩服莫言的文采。也為生活在變革年代的人感到無奈。
《蛙》讀后感 2
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暈頭轉向,混沌一片。并不是故事有多么的曲折或高深莫測,只是莫言的表達太過真實,讓我誤以為所述之事皆為真事,實則不然。
他巧妙地把現實與幻想結合在了一起,在閱讀的瞬間讓我分不清真真假假,于是腦袋一片混沌。冷靜下來之后明白,后半段的'故事應該是虛擬的,前半段關于他姑姑做計劃生育工作的故事,雖有夸張,但也應該很接近事實。
因為那樣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我父母、親人的身上,他們也處在那個年代,殘酷實施計劃生育的年代。記得母親對我說,當年在我之后,她又懷了一個女兒,因為是超生,家里又窮,在懷胎8個月時被迫終止妊娠了。
8個月是個什么概念,早產的話,完完全全可以生下來了。母親說,當時生產隊里的人天天跑到家里鬧、威脅、恐嚇,逼著把孩子做掉。后來,實在勢單力薄,被一陣毒藥從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頭上,而終止了生命。
母親現在50幾歲了,都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孩子的面貌。說長者一頭烏黑的頭發,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粉嫩嫩的小臉,如果順利生下來,肯定長的比我漂亮。
每每談及此事,母親都是無限的傷感和自責。恨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能將已懷胎8月的孩子生下來。在那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年代,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全國各地都在上演著如此殘忍、血腥的事。
現在雖然國家發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開放二胎了,但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說這可笑不可笑?
窮的時候拼命的想生,不窮的時候卻不敢生。
突然想起一句話: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你我不過是一粒塵埃而已。
《蛙》讀后感 3
之所以看這本書,僅此只是因為莫言憑借此文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而我讀過之后,受到的震撼似乎太微乎其微。文集主要是圍繞婦產醫師“姑姑”展開敘寫,從毛主席教導的“人多力量大”到“加強計劃生育”,人口的日益膨脹導致后續的“殘忍”控制,無疑不象征著歷史的發展規律。
作為90后的我,同齡的家庭中多以獨生子女為主,這也是計劃生育開展后的結果。但追溯到爸媽那一代人,大都是以四五個兄弟姐妹組成的大家庭。從祖孫三代口數人來看,明眼人自是十分清楚這期間的'變數,只是無奈于我們當時太小不懂事,只有瞪著無辜的雙眼,好奇的追問:怎么有那么多叔叔伯伯要稱呼。
記得奶奶在世時,滿是欣慰的細數著整個大家庭的成員有誰誰誰,這也無疑成為她向他人炫耀的資本。人丁興旺、兒孫滿堂,她作為老一輩算是積極響應了主席的號召,也是含笑走向了另一個國度。而我也記得聽媽媽說過二伯母的故事,她就是第一胎生了個兒子,政府正實施計劃生育不給第二胎的指標,硬是躲著藏著都給抓去做了人流的,而胎兒都已成人形,還是個女兒。末了,世事萬變,二伯父意外身亡,兒子不孝敬母親,以至于那個未出世的女兒一直成了二伯母的心病。
新生兒的孕育永遠是受人喜愛的,可當年如果沒有“姑姑”一類人的制止性引流,中國人口估計更要泛濫成災了。為了配合歷史的發展,總是要有人出來扮演“壞人”的,只是她們背負的心靈折磨估計一輩子都難以放下,除非人們的眼光能放到國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舍小家成大家的接受時代的變更。
而今,二胎政策已開放,便也應征了“改革換代”的必然趨勢,沒有一成不變的政策統領,從人多到人少再到鼓勵造人,生活總有別處逢生的意外。
《蛙》讀后感 4
看完了莫言的《蛙》,不愧是獲獎作品,寫的很好,對人物、事件的描述,生動、逼真,像是把現實的場景做了特寫放在了你的面前。這個作品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中國計劃生育在群眾生活中、在歷史中做了真實的記錄。
因為我了解到一些計劃生育的實際情況,這部小說并沒有夸張,而現實情況其實更加夸張。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很難進行褒貶,對個人絕對是慘無人道,但是對國家看起來像是好的,事實上究竟是不是好的,歷史與未來也難以評判。但是中國人對生命的追求、對根的延續這種情節,又那么特殊,它并不是愚昧或者封建,而更像是一種本能的圖騰。通過計劃生育這個主線,又描述了人物心理,以及相關的社會變化。在平實的文字下,卻充滿了各種諷刺。
尤其是老同學見面的寒暄與對白,太常見了,平時里,人們真的就是這樣說話,但是在這本書里,看起來卻是那么諷刺,感覺人與人之間怎么就變成了這樣呢?后面的話劇,一幕一幕,顯得更加怪誕與意識流,也扣住了主題“蛙”,這個粘膩與怪誕東西,與計劃生育之間莫名其妙的關系,讓人感覺計劃生育像蛙一樣奇怪、粘膩、甚至惡心,可能這個是對計劃生育這件事情無法訴說的形容。
姑姑這個形象,是那個年代很多正面人物的理想代表,人們那時的理想就是要做一個她這樣的人,作品表達了不同歷史背景下,人物命運的變化。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人的命運,人的思想意識又來自外界對她的`灌輸?這個就是人物的悲劇人生。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人即便有一些獨立思考能力,這個能力也是微弱的,更加容易受到影響和左右。真是個奇怪的世界,時代與人物彼此構造對方,人物有時厭惡這個時代,想擺脫這個時代,又依賴這個時代,又構成了這個時代,最終實際上還是最喜歡自己的這個時代。
總之可以回味的地方很多,好的作品就是這樣,越想,就越覺得,好棒。
《蛙》讀后感 5
最近在讀一本莫言的新長篇《蛙》,這篇小說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說,獲得了第八屆矛盾文學獎。 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復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臺灣惹上了一身罵名;在年輕時她曾是計劃生育國策的支持和執行者;人到老年時她面對“我”的超生卻睜只眼閉只眼。
“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后,始終受著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服務”,并成功得子。在形勢的巨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為“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變。 整部小說的結構也較為獨特,由四封長信和一個九幕話劇組成。四封長信分別代表了四個時代,每一封信都是一個時代的隔離帶。書信體的敘事方式給小說的表達賦予了更廣闊的空間。
《蛙》讀后感 6
花了兩天時間一口氣把《蛙》讀完,實在地覺得是部引人入勝的好作品。姑姑、蝌蚪、小獅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躍然紙上,個個角色或濃妝或淡抹幾乎都詮釋地恰到好處。小說到最后,也諷刺地寫出了社會的畸形。在中國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脈相承的。計劃生育稍稍地阻撓了這一腳步,但是只要國家在進步,人民生活安居樂業,這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就源源不斷。
小說把鏡頭定格在了農村,更加突出了這一矛盾。通過蝌蚪與日本作家的來信來貫穿整個始終,雖然比較傳統,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這條線。特別是姑姑在小說中多次不同場合不同語氣,每每搬出與日本人作斗爭的事情,讓人會心一笑,可愛與可悲。比照現實,周遭也存在很多這樣的人,一件事從小講到大,每次都能恰如其分的表達。而故事的開始就新穎逗趣地寫到“命名”。名字在每個娃娃身上,可真是人生的頭等大事。如此重要的事,在高密鄉這個地方,居然以如此普及如此詼諧的形勢存在,好像我們小時候隨口給別人起的.外號。
故事從一開始的陰暗到后來的荒誕,只是從蝌蚪與小獅子的來回高密鄉就完成了,又通過堂吉訶德來串燒,雖然我覺得銜接有點困難,尤其是蝌蚪性格的變化讓人驚訝,作為一名軍人,怎么會被一小破孩追跑,而這人早前還能用軍人的身份勸架?總之,最后我覺得是愈往荒誕發展,可通讀下來,也能與現實接軌,不得不說現實與荒誕也許只隔一線。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那部《百年孤獨》,通篇的荒誕奇幻,真真假假,演繹了觸目驚心的現實。
總之,這也是一本不容錯過的小說,值得一看。
《蛙》讀后感 7
兩天時間,讀完了莫言的作品《蛙》,讀完之后,沒有酣暢淋漓的暢快感。感覺缺了些什么,或者就是“沒有感覺”。如果硬要說,就是力度不夠,作者似乎是要盡量保持中立。理科男小說讀的不多,只能與余華的《活著》進行比照。另外有關唐吉阿德的情節確實挺突兀的,與整體鄉土氣息不容。
小說中對計劃生育的'批判是有的,但讀后給人感覺該批判的也只是手段的惡劣,至于政策本身似乎還有認同之感,不得不佩服作者駕馭手法的高超。至于政策執行到現在,作品中有段話很有思考,“哎呦肖大叔,都什么時代了,您還提什么計劃生育的事?他說,現在是“有錢的罰著生”--像“破爛王”老賀,老婆生了第四胎,罰款六十萬,頭天來了罰款單,第二天他就用蛇皮袋子背了六十萬送到計生委去了。“沒錢的偷著生”--人民公社時期,農民被牢牢地控制住,趕集都要請假,外出要開證明,現在,隨你去天南海北,無人過問。你到外地去彈棉花,修雨傘,補破鞋,販蔬菜,租間地下室,或者在大橋下搭個棚子,隨便生,想生幾個就生幾個。“當官的讓‘二奶’生”--這就不用解釋了,只有那些既無錢又膽小的公職人員不敢生。”“照你的說法,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不是名存實亡了嗎?”“沒有啊,他說,政策存在啊,要不以什么做依據罰款呢?”。過往已成反思,將來如何繼續,也許高物價也是一個因素,讓你可以生但不敢生,生的起但養不起。
姑姑這個角色,老年有些悲慘。但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也許是作惡多端、也許是過于懶惰,也許是其它的什么原因,這也是我每每快步走過乞討者身邊的自我安慰。
《蛙》讀后感 8
最近有幸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一篇長篇小說《蛙》,該小說屬于莫言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經獲得過獲得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小說講述的是鄉村醫生“姑姑”的一生。“姑姑”的父親是八路軍的軍醫,在膠東一帶名氣很大。“姑姑”繼承衣缽,開始在鄉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們在婦女們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個又一個嬰兒。“姑姑”接生的嬰兒遍布高密東北鄉,可喪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嬰兒也遍布高密東北鄉。姑姑一面行醫,一面帶領著自己的徒弟們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讓已經生育的男人結扎,讓已經生育的懷孕婦女流產,成了“姑姑”的兩件大事。
小說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姑姑”這個人物形象的確是十分鮮明,現代人已經無法理解當年那種偏執的狂熱。圣母和撒旦兩種因子吸附在她的一生中,在某種誘因下極端地釋放。手術高超迎接無數生命的婦科醫生、狂熱冷酷扼殺無數生命的計生干部,這兩個面目和在一起就是“姑姑”。也許莫言想通過“姑姑”這個形象和計劃生育這個背景來反映人類靈魂中的善和惡的共存。在那個極端的時代,人類的惡就這樣被激發出來,做出許多連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事實,而且在做的時候還理所當然振振有詞。
從字面上來講,莫言在反思計劃生育政策,從深地來看是在反思人性。本書主要反映了作者對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一種復雜和矛盾的心理,如今國家已經全面開放二胎政策,標志著計劃生育階段性的改變,這也賦予了本書更深刻的歷史意義。
《蛙》讀后感 9
2020,庚子年2月9日。新冠肺炎的事情卻愈演愈烈,仿佛本書一般,消息密集,但還看不到一絲令人安慰的消息,恐慌籠罩在城市上空,但依舊前行。
蛙,恰如其分的名字,聽取蛙聲一片,在四野之中,一陣陣蛙聲比黃豆落在鼓面上還要密集,故事的情節就像蛙聲一樣,密密麻麻的砸下來,蛙聲侵襲耳膜,情節充斥眼球。然后吃青蛙的人,會變白癡!!突然炸裂開來。
被時代裹挾的人,都是受害者。國家機器的運轉免不了要將人卷入其中,碾成碎片,在憤怒的時候,不妨想想,多少碎片,不論碎片是否想成為碎片,一旦卷入必成終局事實,多少碎片才換得片刻安穩。
故事的人物名字也甚是有趣,萬心,一顆紅心始終,讓人開心,也讓人傷心;萬足,小跑,確實善于跑,善于逃避,善于避開銳利鋒芒的真相;肖上下唇,父子二人,搖唇鼓舌之人,恰似盜取了革命的果實,無比憤慨,可又不得不接受,存在即合理。袁腮,腦海第一個詞便是尖嘴猴腮,能言善辯,勢為識時務者,可真為俊杰?王肝,忠肝一片只為了一人,哎,可嘆。妹妹王膽亦是如此,而陳鼻的一生,從姑姑手里開始也從姑姑手里毀滅。人物紛繁眾多,但初看名字便能略知一二。
也是這粗獷的行文,人物紛繁但通過名字直接將主要性格暴露,配合密集的'故事點,應接不暇,仿佛那潮濕,黏膩,冰冷的肚皮將你團團圍住,想要逃離,卻發現一拳擂上去,軟綿綿軟綿綿,又陷得更深,將人都裹在肚皮之中,就好像也在被時代裹挾的我們,仿佛也放棄了掙扎。
莫言老師好像剝開蛙的皮,將社會的問題直接生生剝下來,場面過于血腥,沒有一點緩沖,故偷減一顆星,因為有些人看了可能倍感壓力而夢魘。
愿陽光射穿陰霾,春回大地。
《蛙》讀后感 10
其實第一次讀這本書,是莫言得諾貝爾獎前夕。
那時候《白鹿原》電影正火熱,激情的床戲海報,吸引了很多眼球。誰料評論都說不如小說寫得好看。聯系到山楂樹之戀的失敗移植,我覺得有必要看看《白鹿原》小說。
不讀不要緊,一讀就徹底上癮。開頭一句話就扣人心弦,層層相扣,結合國共兩黨的故事,寫得非常引人入勝。
那時候對茅盾獎有了全新的認識,看來這幫評委不是吃白飯的,好歹能慧眼識珠。于是遍歷了所有的茅盾獎,一個個下載下來看。
懷著白鹿原的期待,結果對很多小說開頭很失望。尤其以蛙難讀,前兩頁幾乎有數十人登場,看得頭昏眼花。于是作罷。
偏偏這人,又得了諾貝爾獎。我擦,我的品味總不見得無法品味出諾貝爾獎吧。于是又翻出來看。
這次慢慢的發現,這小說跟LOST一樣,一上來N多人看似無趣,其實是鋪墊,圍繞他姑姑講了很多60年代的事情,紅衛兵的故事,饑荒的事情,計劃生育。
其實很多年輕人對一些政策很憤青,往往紙上談兵。可是用小說,人性的眼光去審視過去的現象,才知道這些政策真正達到了什么效果,什么反作用。
小說也很殘忍,把他老婆活靈活現的形象描述好,然后把她弄死。
這是不是事實不要緊,但是只要是偶然的',就必然會發生。這讓人深省,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務必要思考盡可能的全面。
雖然現在是新時代,老陳舊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場。我們要時刻銘記,沒有誰可以超越法律,法治國家的大趨勢不會變。就像故事里,姑姑拼死咬牙要為黨犧牲一樣,她只是過去式,她只是拿著黨的大旗去干非法的事兒。
所以,任何都不要超越法律,人不能指揮一切,人人都要遵守法律制度下行事。
從某種程度上講,我挺滿意黨的覺悟的,現在的社會雖然很亂,經濟不好,可是一直都在往正確的方向進步。愿咱們國家越來越開放、包容、自由、民主,也愿咱們將來有生之年能親手推動國家往這個方向進步。
《蛙》讀后感 11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師的小說,一口氣讀完了《蛙》。
小說帶著我走進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讓我似乎真切的和他們存在過一樣。我難過,我憤怒,我鄙視,但是這都不能讓我離開這本書半途丟掉,因為她同樣牽扯著我的心。每一個人都為了生存而堅持著,為了更好地活著而努力的堅持著,本來這應該是一副越來越好的生活藍圖,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臨死前的撒嬌是多么讓人心疼,忘不了王膽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無所畏懼,忘不了張拳老婆是多么的無可奈何,雖然她們違反政策,但那確實是鮮活的人命啊還是兩條啊!
他們活該被流產,這是計劃生育工作者的話,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價。我感到恐慌,人民還是通情理的人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讓我難過。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工作沒有宣傳到位,人民思想覺悟不高,綜合導致事情的發生,但是沒有人坐下來研究一下文明的解決方案。
雖然我生在和平、和諧的新時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傳統的。我對于計劃生育這項工作一直沒有太多好感,總認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實行初期,大家還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萬心來,她是多么的忠于黨的事業才會有如此強的.斗志和動力,不得不說她是偉大的,是忠誠的。
人的真誠不是偽裝的,比較而言我最喜歡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對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從不退縮,不會避而遠之,是真心實意的幫助而非虛情假意。
我還是幼稚著,總以為會有理想狀態,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我問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會像萬足一樣吧!老公說:不會有那個意外的,我們會好好地過一輩子的。被我逼問急了,就說:我不會像他那樣的。心里雖然知道男人遇到這事兒都會再娶的,但是聽到老公這句話還是會感動的一塌糊涂。人啊,難得糊涂,難得糊涂好啊!
《蛙》讀后感 12
莫言這本書直面社會敏感問題,放在二十年前,這的確是個社會敏感問題,但現在已經算不上了。
我是經歷過嚴格執行國家計劃生育年代的人,上世紀九十代,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在廣大農村得到完全徹底的貫徹,計劃生育的標標語到處刷“計劃生育,三分鐘;再不通,龍卷風”,這種類似的標語被我們小孩當歌唱,意思就是計劃生育工作人員只跟你講道理三分鐘,講不通,就像龍卷風襲擊,把家里洗劫一空。當時院子里就有一戶人家的屋子被拆了一半,后面家人告訴我說是這棟房子是兄弟二人修建的,因為哥哥違反計劃生育超生了就把哥哥家的房子拆了,就只剩下另一半光禿禿的紅磚房,真的`是說到做到呀!另外聽說跟計劃生育相關的事,在農村叫做躲計劃生育,哪家要是因違反計劃生育懷孕了,時時刻刻就提心吊膽計劃生育人員上門,計劃生育的人都是晚上進家門,抓到孕婦后直接引流,不管你懷孕幾個月,聽說一個遠方姑姑在家躲計劃生育,跑到深山老林躲了兩三天,有的直接跑到外省躲,生下來后才敢回老家。
莫言寫的這些計劃生育的情節我相信都不是捏造的,都是源于生活,看完后令人反思。
《蛙》讀后感 13
沒有讀過,因為莫言的書太火了書店沒有貨。
聽朋友說《蛙》是莫言講述他姑姑從早年的接生婆開始的.一段故事,開始是見證生命的奇跡,那時鼓勵多生孩子的時代,她們也肩負著神圣的使命一樣。后來時代變遷來到了計劃生育人人有則的環境中,她的姑姑又開始瘋狂的為人們進行打胎,其中的描述讓人不寒而栗。一直到最后到了人到暮年時候,回想起當年干得那些事~開始為那些在她手中折損了生命的胎兒們供奉靈位......
這次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應該是本書應對了西方對東方人權立場的又一次深入了解,本書選題正對西方人的口味所以才能獲獎。
《蛙》讀后感 14
莫言《蛙》是這個月讀完的第一本書,因為我原本選的第一本書看了很多天也沒看完,我順便看莫言。
但其實這本書也不好讀,背景是中國近六十年的農村生育史,開篇就物資匱乏到啃煤的畫面我著實無法想象。作者寫得很生動,一個個人物都躍然紙上,合上書本,我都還記得,用了半輩子在追逐愛情的王肝,侏儒妹妹王膽,雷厲風行還有些胡攪蠻纏的王腳,令人暗淡垂淚的陳眉,是個冰清玉潔卻被命運戲弄的女人……當然還有我們的主角,蝌蚪的姑姑。對黨忠心耿耿又傷痕累累的姑姑,她的父親是白求恩的學生,她從成為醫生的那一刻就是自帶光環。從打破老娘婆傳統的年輕女孩,到接生了成千上萬的孩子的送子娘娘,再到計劃生育里手段雷霆的代表人物。村民們從敬愛到恨之入骨,也不過就一瞬間。他們打她罵她的時候從未記著家里孩子還是人家接生的呢。
當時我就在想,人性是丑陋的`吧。因為丑陋才會在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便變得忘恩負義,粗鄙不堪。這人性,普遍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
可消極終究不是我的風格啊,琢磨著反過來一看,嘿!因為人性是丑陋的,所以我們在遇到善良的時候,得覺得這是彌足珍貴的禮物,這是光,這是彩虹,這是難得可貴的東西。
《蛙》讀后感 15
從去年知道莫言榮獲諾貝爾獎之后,各種道聽途說地介紹《蛙》怎么怎么寫的好,沒有讀之前,設想過好多種關于它的版本,最后竟沒有一種是與原著的情節相符的,想來挺可笑。那是在書店貌似還是緊俏貨,第一次讀還是手機上下載的,讀起來真心不方便,直到網購得了一本,才真正開始認真的讀。
跟著莫言老師去的地方是與現在完全不同的一個世界,我能看到一群以身體器官命名的孩子們津津有味地啃著煤球,跟著“姑姑”走過她年輕時將職業視為生命的宗旨,又被稱為“松子娘娘”的光輝歲月,又目睹了她為履行社會主義號召成為了一名為黨和人民鞠躬盡瘁的婦產科醫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過新生命的誕生,也打擊過新生命的到來,在她的靈魂里有罪惡,有鮮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個年代的歷史,因為她是社會主義的忠臣。
讀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淚。她的死無疑是一個不該發生的悲劇,那個政策高于一切的年代,若非書中所言,生活在我們這兒幸福年代的人,估計很難體會到,有時候甚至不理解當時的'政策如此無情。可是盡管這樣,如果沒有當時那些政策實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國又該是何種模樣。
讀完這本書,心里劃了一道口子,不明白當初人們的無知和愚昧,又悲傷著無辜人們的犧牲,心疼著“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換來的僅是內心無盡的痛苦,這都是為了一個“忠”。如今,時代進步了,政策也改變了,愿人性在新環境中能得到新的熏陶和提升。
《蛙》讀后感 16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壯闊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講述了從事婦女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出中國計劃生育的艱難歷程。
之所以去“娃”,并不是像文中所充斥的蛙聲的描寫,而是它的諧音“娃”。突出了主題,生命的歌頌。
在文中姑姑在人們中的形象是兩面:送子娘娘和殺人妖魔。
當姑姑聽到了孩子即將生產的消息,從鄉衛生所到村里,只用了10分鐘。可是有人卻說:“你姑姑不是人,是妖魔。這些年來他糟蹋了多少生命?他的雙手上沾滿了鮮血,他到時候要被閻王爺千刀萬剮的!”如此鮮明的反差是為什么呢?
姑姑首先是一位鄉村醫生,人稱“送子娘娘”;另一種是堅決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的計生干部人又稱之“殺人狂魔”。對于她來說必須做到統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無法逃脫的痛苦之中。
讀《蛙》其實會感到殘酷:一世小說,情節和人物命運的殘酷,另一是莫言客觀冷靜的'書寫他人靈魂深處極致痛苦的殘酷。莫言的書因而有著廣泛的代表意義和現實意義。
《蛙》里的一切無不指向“生命”二字。主要人物的名字,故事情節甚至刊物的名稱都在為生命鳴唱,這一切寓言式以及象征式的經營手法,把小說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就是關照生命,歌贊生命,敬畏生命。
正如弘一法師在圓寂之前,再三叮囑的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腳下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后在火花時被無辜燒死。
又如曾國藩所說:人生在世,應該心存敬畏。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反之,若心無敬畏,則行無所止,于是膽大妄為,傷天害理,所以必自取滅亡。
心存敬畏,常懷一顆悲憫,我們的情感將更加豐富沉淀,我們的心靈將美好豐盈,我們的人生將更加從容不迫。
《蛙》讀后感 17
我在媽媽給我買的《滿分作文》里看見了《“買”蛙》這篇作文。這篇作文寫了小作者用自己準備買文具盒的錢去買了幾只青蛙的故事。
故事講,“呱.呱.呱”,一陣青蛙叫聲把他吸引過去。他看見路邊有好幾個賣青蛙的`攤,青蛙被人們搶購著。這些捉害蟲的小生靈馬上成為人們的美餐。看到這些,他想沖上去與賣青蛙的人評理。而他并沒有上去評理,他知道是沒有用的。他想:“我有五元錢的零用錢,對,買五元錢的青蛙。”于是他提著籃子,來到青蛙攤,拿出他僅有的五元錢,說:“買五元錢的青蛙。”賣蛙人準備殺青蛙,他說:“不用你殺。”他把青蛙放在籃子里,提著走了。把它們放在了小溪邊。
小作者保護動物,肯于犧牲自己的零用錢,是非常感人的。
他的這種保護小動物的思想品質,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蛙》讀后感 18
萬心姑姑是一位雙手沾滿鮮血的婦產科醫生,經她之手來到世界的孩子不計其數。她響應國家的.號召,高舉計劃生育的大旗,在萬人咒罵和亂棍之下,也是她親手毀了那些即將誕生的生命。她是天使還是惡魔?她只是那個特定時代推動歷史前進的小齒輪。故事中遠不止她一個典型人物。
本書名寫蛙,實寫娃。闡述了時代浮沉里孩子的出生、成長和經歷,又寫了政策對生育的影響,反應勞苦大眾對生育后代的觀念,孩子的存亡對各個人物和家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真實的素材,接地氣的言語,經莫言先生之手,烹調出一頓可口的饕餮盛宴。細細咀嚼,意猶未盡。
《蛙》讀后感 19
《蛙》是我閱讀的第一本莫言小說。因為是中國文學巨匠的佳作,我讀的非常仔細認真,不像以往瀏覽小說一目十行,了解大概的情節就行,而像讀技術參考資料似的不漏過每一個字,逐字逐句直到讀完全篇。按篇幅而言應該是我閱讀所有小說費時最多的一次。
莫言所說,他的小說就是講故事。《蛙》就是以他的姑姑一生所交往的人、經歷的事為主線,敘述了一個又一個故事。特別是關于姑姑所從事的農村計劃生育工作中所發生和遭遇的種種“亂象”的描述,看似離奇古怪,卻是真實情節的再現。
有過“知青”經歷的我,曾目睹耳聞農村的計生工作,莫言講述的故事絕不是虛構杜撰出來的,在領略莫言所講的故事的同時,當年我所在的生產隊那些不愿做“結扎術”的`適齡已婚婦女被健壯的“基干民兵”連拉帶扯弄上馬車,有哭鬧不從的甚至被抓著胳膊拎著腿“抬”上車,一路顛簸強行押送到公社衛生院做絕育手術的情景也活生生的浮現在眼前。社員無奈的調侃道“和劁母豬一樣”。
我相信莫言記述的是生活中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發生過的故事,所以語言樸實,語句流暢,讀起來讓人容易理解接受。如有虛構,故事的情節不可能顯得那樣的充實,難免流露輕薄,如是杜撰,所涉及的人物的心理活動也不可能刻畫得那樣真切,難以掩飾輕浮。所以讀過后,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曾聽過一位“古典武俠言情小說迷”講,看了那么多書后,他也能編寫出一部經典的古代武俠言情小說。聽后,我十分驚愕,沒有歷史知識,沒有文學積淀,憑空遐想編造出來的作品,難道會有讀者嗎?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后生可畏啊!
中國的文人,近代的、現代的不知有多少,唯獨莫言獨領風騷,令人肅然起敬。他的成功,在于他寫作的真實。貼近生活寫真寫實說真話,才能贏得讀者的認可,作品才有市場。
真善美與假惡丑充斥在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是歷史賦予作家社會責任。一個人、一個社會團體、一個政黨、一屆政府的所作所為,都會成為歷史的記載,歷史的評價是公允的,作家的作品應該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好作品必將流芳百世,那是不以個人的意愿所決定的。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知道獲獎者的尊姓大名的也是屈指可數,可我知道了中國的作家莫言享有此殊榮。中華文明對人類社會曾做過巨大的貢獻,期盼泱泱的文化大國出現更多的象莫言這樣的文化人。
《蛙》讀后感 20
今天終于看完了的《蛙》,感覺很平淡,像一個人在嘮嘮叨叨的講述自己人生的往事。 一個能得諾貝爾獎的大師寫出的作品就像是剛入門的新手似的,毫無欣賞性。
一、故事很平淡,敘述也很平淡,而且主角并不明朗,到底是“姑姑”還是“蝌蚪”?
二、人物性格描寫也不突出,甚至自相矛盾。難道這是得“茅盾文學獎”的原因?文中的人物大都沒受過高等教育、卻有時能出口成章。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有精神病。
三、有幾處細節未交待清楚,例如“小獅子”為要孩子假裝大肚子。
四、文中對“蛙”及“嬰兒”的描寫確實有些“魔幻”,但我覺得更多的是“魔”,是精神病人的眼中世界,由此我懷疑莫言是否受過什么刺激,而“蛙”則是他在不正常的狀態下寫成的。
五、文中以文學后輩“蝌蚪”對“杉谷義人”所寫書信的形式來寫作,確實有對“諾貝爾文學獎”獻媚之嫌。
總之,這是一本不值得閱讀的破書。
后記;只看過莫言的這一部作品,或許評價有偏頗,待看過其更多作品后再對莫言評論吧。但《蛙》確實寫得太平淡,包括文字。不能算是一部好作品。
《蛙》讀后感 21
小說看似描述姑姑的一生,從令人喜愛的送子觀音到滅絕人倫的女魔頭,再到暮年自己無法救贖的老人,但無論如何大的時代背景造就了歷史,單層面的看姑姑是一個忠誠的執法者大公無私不徇私情,對黨中央提出個各項要求認真貫徹執行,正是有無數像姑姑這樣的執行者,才使得計劃生育工作順利的開展,但隨著年齡的增大,人的心理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她甚至縱容我妻子小獅子找人,其實也是暗指社會發展,不是時代改變人,人自身也在發生變化,正如落馬的很多官員,曾經也滿懷抱負,忠于執法面對無數的壓力與誘惑堅守自己的'職業操守,但年紀的增大讓他們有了更多的顧慮膽怯起來,妄想混世以了此生隨波逐流,最終成了反面教材。
從客觀的角度講計劃生育是用法治來約束人的繁衍生息,是不人道的更無人權可講,正如書中所述村子里的人都以人的器官命名,其實是指孩子是母親的骨肉,強制剝奪嬰兒的生命,其實是讓人骨肉分離痛不欲生,但歷史更注重結果,人們只會感嘆萬里長城與金字塔的雄偉壯觀,卻忽略了壓在下面的累累白骨,計劃生育是殘忍的,但帶來中國經濟的騰飛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
那個時代姑姑的嚴厲執法不進人情似乎讓那個時代感覺暗無人性,但現今時代錢權的驅使,看似很多事更近人情世故,但只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對弱者去缺少更多的關懷,陳眉的經歷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從打工被毀容工廠不給補償,到父親車禍再到為人,骨肉分離,現代執法者對權利的褻瀆一一展現,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姑姑看似不近人情,但年輕的她身上有更多人性的光輝,而現今人看似很有人情味,其實都是虛偽的表演。
作者全書在表達上,在前半部分描寫姑姑年輕時的故事更詳盡,思路更明確闡述也很深刻,讓讀者很容易閱讀,而從描寫現代開始出現了魔幻的手法,更多離奇事件,事件混混亂亂頭緒不清晰讓人感覺很混亂,似乎是一個精神分裂的病人在闡述自己的病情,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對現今時代的暗諷也不言而喻。
《蛙》讀后感 22
看了幾個晚上,終于將這部書看完了,這本書里剛開始的吃煤情節,以前就看過,只因為這部作品不太出名,而沒有閱讀,隨著這部作品獲獎,我便有興趣拿過來讀一讀。
讀這部小說,我一直圍繞著這部作品為什么會取這個名字呢,將這本書讀完,算是有點眉目了。
這本書主要描寫中國剛剛實施計劃生育的故事,講姑姑做為一個醫生從為別人接生,轉換為結扎的故事,整部作品里,作者采用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表現的淋漓盡致。
查閱了一些資料,說《蛙》與《娃》同音,又因為蛙為多生,屬于變態發育,據說胎兒在肚子里的時候,也有個小尾巴,人如蝌蚪。
作品里的人物都是采用人的身體部位進行命名的,這也算是圍繞著人這個話題展開的描寫。
這部小說,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故事,一點也不曲折,一點也不離奇,可見作者并不是靠這兩樣去打動讀者,而是靠怎么將一件普通的事通過更奇特的表現手法寫出來,這也許就是經典文學作品與普通作品之間的區別吧。
比如一部作品,有一流的故事情節,卻沒有一流的寫作技巧,另一部作品沒有一流的故事情節,卻有一流的寫作技巧,我想前者應該是糟蹋故事情節,而后者卻是在美化故事情節。
看了這本書,我學會了許多詞語的用法,以前也有過許多場景的出現,只是自己腦子里缺少表達的詞語,使寫出的東西缺少靈氣,這是自己所欠缺的東西。
這部書是放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去寫的,描寫了一個社會現象,這要比描寫個人小環境,更能夠感動人。怎么將作品寫的更大些,也是我所欠缺的東西
覺得自己看書還是太少了,應該增加一些閱讀量,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自己的作品寫的更好。
也許現在自己的作品,依然還處于嬰兒狀態,可以進步的空間依然很大,看了好的詞語,應該及時記下來,記在腦子里,這才是我看書的`最終目的,而不是做為消遣用。
一本書代表著一個故事,一本書有著深深的社會情結,不管怎么樣,能夠與作者的心靈交匯,內心都是充滿幸福的。
莫言作品又將我帶人一個新的小說形式里面,不管怎么說,前輩就是前輩,別人寫的好,就是寫的好,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努力就是了。
《蛙》讀后感 23
嚴苛的計劃生育時代已經成為歷史,正如文中所說,歷史從來都是唯結果論,沒人在意創造歷史的手腕。從結果看,計劃生育政策確實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但手腕下無論是基層的政策執行者還是超生家庭,都是政策的“受害者”。
姑姑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是充滿爭議的一生。姑姑初出茅廬,痛罵“靠娘婆”雙手沾滿鮮血,何奇光輝正義的形象。政策執行時“慘死”在姑姑收下的兒童就有兩千多個,還有高密鄉上千的家庭。姑姑變了嗎?姑姑沒變,她是政策最忠實的執行者。在無數個失眠的夜晚,姑姑一直在懺悔,也想盡辦法為自己“贖罪”。姑姑也是這個時代的“受害者”。
在時代大背景下你沒法評估誰對誰錯,正如作者所說“大陸的計劃生育,實行三十年來,的確減緩了人口增長的速度,但在執行這“基本國策”的過程中,確也發生了許多觸目驚心的事件。中國的問題非常復雜,中國的計劃生育問題尤其復雜,它涉及到了政治、經濟、人倫、道德等諸多方面。盡管不敢說搞明白了中國的計劃生育問題就等于搞明白了中國,但如果不搞明白中國的計劃生育問題,那就休要妄言自己明白了中國。”
《蛙》讀后感 24
10個小時,看完了這本書,留在心底的震撼去遲遲不能消退。
《蛙》,一部簡短而直面現實的小說。讀罷該書,就像走過了國人的心靈長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尋了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歷程。
該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堅實捍衛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價,費盡心機,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個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寧可血流成河,也堅決不會讓超生一個。在她強大的攻勢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許,我們會禁不住的厭惡計劃生育政策,對“姑姑”也會產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并沒有就此停筆,在小說的后半部分,“姑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我”的超生卻只是睜只眼閉只眼。
讀完這部書,留下的不只是對心靈的.震撼,還有是對現實的無奈。計劃生育始終是國人內心的傷痛,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像“姑姑”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而現實往往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很多。
我們有活著的權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權力,這就是人性要服從社會。但是無論什么情況下,人的生命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無法剝奪人生存的權力。
《蛙》讀后感 25
關于莫言,及莫言的作品,除了知道有個紅高粱之外,幾乎一無所知。既不知莫言其人,更不知莫言竟然還是濰坊的同鄉。所以說起來自己也算孤陋寡聞。自從得知有一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后,才疏懶的上百度搜索里輸入了“莫言”。大體知道莫言是山東高密人,寫了紅高粱,蛙等著作。聽說蛙是莫言代表作,所以就攀龍附鳳的買來,找飯后茶余的時間認真的讀了起來。
我比較感嘆莫言的勇氣。在思想剛剛開放的中國,竟然寫出這么勇敢的文章,讓我自慚不如。我曾經懷疑,莫言第一次發表這篇小說是不是在國外。中國有那么多“姑姑”式的計生干部們。中國有那么多“王膽”式的被強制流產,或者被斷送性命的育齡婦女們。中國有那么多被計生干部在破舊鄉村衛生室里,一針結束生命的還沒有來得及出生的“蛙”們。不管是“蛙”,還是“娃”,都在凄慘的“哇哇”的叫聲中結束了生命。
這使我想起了,曾經,我姐姐的'尚在腹中的孩子,已經7個多月。被計生干部在一個簡陋不堪的房子里,用簡單而粗暴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姐姐說好像還聽到了孩子的哭聲,姐姐還說,那孩子還長的很好看。我的嫂子,四個月的孩子,尚在腹中。據陪在一邊的我的另一個姐姐說,她看到了那個孩子還是一個男孩,小雞雞都已長成了。也是被打了一針,就沒有了生命。
那是一個思想禁閉的年代。腹中的孩子,婦女的生命在計生干部的眼里,只是晉升的梯子。
我佩服莫言,是因為他比我勇敢。我也曾經對那些終日無所事事,只能拿著育齡婦女撈金的計生干部表示過譴責。為他們拿著納稅人的錢,不為納稅人辦事而跟他們理論。他們也曾威脅,要在戶籍部門把我列入“黑名單”。把一個育齡的并沒有超生的婦女列入黑名單,取消我的戶籍。這僅僅是因為我沒有按時去體檢。后來,不愿多事兒,就算了。知道當前的政府部門。所以就不了了之。他們愛怎么怎么吧。只是威脅的一種手段而已,不跟他們一般見識......
但是莫言不這樣,莫言似是而非的語言,已經模糊而尖銳的,用極具民族風格的語言,把這個不滿表達出來。利用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作為擋箭牌,把當期那些腹中的娃娃們,和孱弱的產婦們的命運,哇哇的訴說出來。
所以說,莫言的勇氣是敢于面對并承認真實的人性。敢于公開的對那些泯滅人性的所為的公權力說“不”。我曾經一度為莫言擔心,擔心他會被某些人報復。但是現在看來,擔心已經沒有必要。因為莫言是智慧的,他懂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他還懂的,只要我不明確的說出來,其他的任你猜。這叫證據,叫不留任何證據。所以他的語言模糊而尖銳。聽老人們說,這叫會說話。
但愿,這一主張不會因為陳舊的老底而僅僅流于形式。
《蛙》讀后感 26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這個題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非常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只是一個題目就已經足夠吸引讀者,贏過許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讀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并不是一開始我認為的只是為了“賣座”那么膚淺。“蛙——娃——媧”,這樣一說,會顯示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小說中描寫了做了50多年婦產科工作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了新中國60年間農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國控制人口急劇增長和實現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艱苦而復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本小說的意圖是贊揚還是批評,還是在醞釀更深刻的東西。在這里,我只是想談談看完小說后的感受。
我過去認為計劃生育是一項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國人口眾多,造成了資源匱乏、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我是獨生子女,我的親戚朋友也是獨生子女,偶爾也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觀念落后。
我一直認為計劃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實現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執行這項政策會如此困難呢?在小說中,在落后中國的一個落后鄉村,“姑姑”為了執行計劃生育政策,親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兒,間接地摧毀了許多婦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話說的那樣,我不殺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蛙》讀后感 27
《蛙》是中國當代作家莫言創作的長篇小說,由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敘事和一部九幕話劇組成。
《蛙》以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復雜的歷史過程的同時,成功塑造了一個生動鮮明、感人至深的農村婦科醫生形象;并結合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復雜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內容概述正如文章里的作者自序:"文學的精魂還是要關注人的問題,關注人的`痛苦,人的命運。"莫言老師用犀利的筆鋒揭露了一個年代的農村生育狀況,反應了那個年代人們的思想和社會面貌。
莫言老師以“我”作為敘述者的視角出發,將背景鎖定在高密東北鄉,刻畫了主人公“我的姑姑”,一位身份復雜的鄉村醫生,以她的人生歷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是一個傳奇的人物,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繼承了父親的八路軍衣缽,取代了"老娘婆"在鄉村推行科學接生。她生性干練,醫術高明,接生過的孩子達千人,拼盡醫術與死神斗爭到底,搶回無數婦女、嬰童的生命,是村民心中的“送子觀音”,受到村民的愛戴。而在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后,姑姑作為計劃生育隊的帶頭人,在鄉村開展艱難的計生工作。逼迫大量的孕婦流產,即便是侄媳婦王仁美懷胎8月,她也毫不留情地執行"規則",親手結束了數千名胎兒的性命,成了村民心中的“斷子惡魔”。正如書中有一段“常言道蛙聲如鼓,但姑姑說,那天晚上的蛙聲如哭,仿佛是成千上萬的嬰兒在哭。姑姑說她原本是最愛聽初生兒的哭聲的,對于一個婦產科醫生來說,初生嬰兒的哭聲是世上最動聽的音樂啊!可是那天晚上的蛙叫聲里,有一種怨恨、一種委屈,仿佛是無數受了傷害的嬰兒的精靈在發出控訴。”“姑姑”晚年與郝大手結為夫妻捏泥娃娃,怎么又不是她對過去的一種贖罪?
文中除了“姑姑”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好比陳眉是最純潔無辜卻飽受重重苦難的人物,她的孝順和母性象征著民間倫理中最堅實和美好的部分,她的悲劇也最是讓我心痛。
【《蛙》讀后感】相關文章:
蛙聲的作文09-27
鄉間的蛙聲作文07-19
井底蛙作文08-19
電子蛙眼作文08-11
蛙眼的啟示作文12-30
傾聽蛙鼓閱讀答案04-10
童年的蛙聲周記09-24
蛙讀后感范文07-30
蛙聲的作文常用[9篇]10-16